邮政挂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15:2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邮政挂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邮政挂职总结

篇1

   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首先要感谢领导们对我们新进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组织此次座谈会,让我们能有机会与在座各位领导和同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转眼在XX已经工作了五个月时间,这五个月我想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成长。从初到单位的懵懂到现在逐渐熟悉业务、工作走上正轨,从初出校园的青涩到逐渐锻炼自我、职场能力提升,在中心的五个月时间就像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经历,更是受益一生的宝贵**。

   目前我在办公室工作,就自己接触的工作总结了几点浅显的看法,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

   第一,干事要“沉下去”。所谓沉下去,就是做任何工作,一定要沉稳,细致,打好基础,不可抱着浮躁和盲目的心态,急功近利。办公室工作和之前所在的业务科室相比,琐碎繁杂了许多,特别是在事情急、任务重的时候,我会感到压力而变得烦躁不安,好像一时迷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有时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降低工作质量。这正是我欠缺工作经验和统筹安排能力的体现。如果我能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各项工作性质,分清轻重缓急,一项项工作反而能够迎刃而解。更甚至,如果我能预先考虑工作的进展,提前做好准备,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遇事也不会陷入完全的被动。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沉下去”,不急进,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利长远、增后劲,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学习要“浮上来”。来到中心之后,领导就把相关业务书籍交给我,让我好好学习,努力掌握,拓宽视野。但是很惭愧,我将书浅浅翻了一遍之后就束之高阁,对于其中细节不求甚解。后来开业务会议的时候,我看到各位领导和业务骨干们的书,很多地方都有手写的详细记注,书本也被翻得十分陈旧,大家在讨论时对于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相关法律条文内涵、外延的精确把握更是让我十分汗颜。工作中的学习不是像石头沉入大海那般没有回应,更不是*记硬背填鸭子应付考试,而是要真正用起来,要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用学习的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如同树根从土地汲取营养,不能烂在地下,而是要供给整个树木葱郁成长。

   第三,做人要“少浮滑”。在X月X(总公司、上级系统)的新进大学生座谈会上,X(领导)强调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最忌做一说十,虚报浮夸,对问题遮遮掩掩、避重就轻或避而不谈。接触具体工作后,我更加领会到“诚恳踏实”的重要性。作为工作新人,经验的欠缺决定我们一定会吃些苦头,然而吃苦的过程正是我们思想成熟的过程、内心丰盈的过程。小聪明也许能够糊弄一时,但对于自身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百害而无一利。更何况我们所谓的“小聪明”在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们看来也许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把戏”。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才能收获工作中成长的喜悦。

   以上就是我对于目前工作的一些感想和看法,谢谢大家。

   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市局党委对我们大学生的重视,给了我们这次自我总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我叫···,今年··岁,··年·月份毕业于·············,先后在农村支局的邮政营业、储蓄营业、投递以及县局邮政班、报刊分发室、办公室秘书、人力资源等岗位实习,用半年的时间了解一个有着100余年发展历程的企业确实很浮浅,但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真的受益匪浅!参加工作半年来,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个词,感恩和奉献。

   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太多的国家和行业,我国也不例外,现在,有太多的单位在减员,太多的员工在减薪。我现在在尉氏局人力资源 管理的岗位上 实习,经历了邮政这次薪酬改革的全过程。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邮政不仅没有减员,反而不断地把优秀的大学生招聘到邮政队伍中来,而且有能力进行薪酬调整,增加员工收入。与98年邮电分营之初的资金入不敷出、拖欠职工工资、奖金、住房公积金、欠交省公司职工养老金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报酬都是邮政前辈们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是他们 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创下的稳固基业 。所以,今天我有幸坐在这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一是感恩一代又一代邮政事业的建设者们打造出百年邮政的品牌,让我这个新加入的邮政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二是感恩邮电分营十年来,我们的前辈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 邮电分营后,面对空前困难,开封邮政人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必胜信念,与企业同舟共济,不计个人得失,在开封邮政历届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勇于挑战、永不言败,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作为后来人,我坐享其成,受之有愧,只有真诚地感恩邮政老前辈们,并请他们放心,我一定象他们一样,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开拓创新,把邮政事业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是感恩市、县局领导对我们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关注我们的健康成长。

   四是感恩半年来我身边的老师们。半年来,我先后在邮政营业、储蓄营业、封发室、发行室、秘书和人事等岗位上实习。每到一个地方,身边的老师们都在生活上帮助我,在工作上支持我,有困难时他们总是想尽办法帮我解决。

   来到邮政,我亲眼看到了领导们为了邮政的发展,勇挑重担,殚精竭虑,寻找发展良策,形成了邮政业务多元化、多领域的发展新格局。亲眼看到了我们的营业员每天热情周到地为客户办理各种各样的业务,拓展新市场、开发新业务、塑造新形象;亲眼看到了内部处理人员认认真真,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对待平凡的工作。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最崇高的信念,为邮政事业奉献着他们的青春 ,作为一个新来者,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辉煌总是属于过去,信念却昭示着未来。作为新入局的大学生, 我将怀一颗感恩的心, 像所有的邮政人一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 服从组织安排, 立足基层,苦干实干, 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做出优异的成绩,回报邮政的厚爱。 让邮政相信:她选择我,无怨!我选择她,无悔!

  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省局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感谢省局召开这次全省商业系统大学毕业生座谈会,给我们全省大学生毕业生代表一个互相交流工作体会和工作经验,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感谢省局领导对我们大学毕业生的高度关注和关心!

   我是XX年8月经过全省统一招聘被录用后分配到漳州市烟草公司的,先后在基层专卖管理所担任过市场管-理-员、内勤、所长等职,XX年7月,响应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基层驻村挂职的号召,组织上选派我到龙海市程溪镇内云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XX年6月,到诏安县烟草分公司任专职纪检员。

   从XX年进入烟草系统,成为烟草大家庭的一员至今,转眼已有5年的时间.短短的五年,承载了烟草大家庭带给我的太多感动和感触.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不时发自内心的感动,有不辞辛苦赶工作给我带来的充实感、满足感和收获的喜悦。我为自己成为烟草大家庭的一员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带着相互学习的精神,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这五年来的工作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请批评指正.

   体会一:福建烟草这几年实现了大跨步发展。从XX进入烟草系统,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卷烟销售网络的健全和不断完善、经历了专卖管理所全面建设验收和各项管理制度修订、落实执行等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确实感受到了这几年福建烟草的进步,得益于我们在管理上下了大力气,下了真功夫,狠抓基础工作、加强管理出效益。同时,在人力资源、新酬管理、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我们做到同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发展。作为烟草大家庭的一员,我为福建烟草大家庭的日益发展倍感自豪。记得漳州烟草的老前辈们经常跟我们年轻的同志回忆起烟草刚组建时那段艰苦拼搏的岁月,具有非常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不自觉地激发起了我们为福建烟草持续发展壮大而努力工作的热情。诚然,经过几代老前辈的努力,我们现在的工作条件、新酬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是否继承了老前辈们作为拓荒者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敢于挑战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工作是否更加的努力?俗话说:攻城容易守城难。作为福建烟草年轻的一代,我们肩负着巩固福建烟草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断持续发展壮大的艰巨使命,我们是否具备了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承载着福建烟草明天这一接力棒的信心和勇气?

   体会二:大学生队伍逐渐体现出了应有的朝气活力和中坚作用,也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这几年省局对大学生的重视,我们的大学生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年龄结构也越来越年轻。在省局、各市局提供的广大平台上,我们的大学生队伍中,也不凡有很多人走上了关键岗位,成为了部门、岗位的中坚力量,有的甚至走上了部门的领导岗位。“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充分把握住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大好时机,严格要求自己,勇于给自己加压,勇于磨练,从基层锻炼起,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我们才能不断的积累经验,增长工作才干,为不断的发展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矗结合自己的工作,我将五年来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与大家探讨共勉。

   一、要勤。“业精于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有手勤、腿勤、更有脑勤。我从不抱怨自己工作繁忙,失去了休息玩乐的时间,实际上我收获的是充实和更多的工作经验。

   二、要实。实乃扎实、基础,一步一个脚樱

   三、要精。精是必然要求,只有精,才能做好工作。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四、要创新。创新是动力,是源泉,是火花。

   以上是我个人的工作体会和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关于对行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我提两点不成熟的想法: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办出特色,就必须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专业建设等影响很大。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创办于2003年,2005年被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发展很快,2007年在校生已达709人。2006年首届毕业生83名,就业率为100%。本专业自开办以来,经过3年多的建设,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建设了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取得了一批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学教研成果;课程建设初步具有自己的特色;招生形势良好,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高。但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师资队伍建设愈益显现出在结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建成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当前教学之急需。

一、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物流师资建设方案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涉及内贸、外贸、供销、物资、粮食、医药、资源采掘业、工业、邮政业、仓储业、包装业、信息产业等领域。这些产业在我国的GDP中占有比重超过20%。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增加,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柳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研究柳州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建一个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物流管理教育师资伍体系,不但有助于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柳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有助于柳州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是西南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形成了以微型汽车和中吨位汽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以工程和通用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发展位居西部各城市前列。2006年,广西区政府提出构建广西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确定柳州为以生产资料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柳州等三市建立现代物流园,培育3家年配送额在10亿元以上的物流配送中心。柳州“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突出发展生产行业、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战略,将柳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目前市政府已经适时进行了调整经济布局,《柳州市现代物流规划》2010年全市物流服务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中铁物资柳州物流园等一批知名品牌物流园已投入建设,可以预见,柳州将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商业信息和商贸流通中心。

柳州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根据我们对柳州市一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的物流人才需求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可知,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巨大,另一方面对人才在素质上的要求讲究实用性,不但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其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紧密联系,诸如柳州汽车、机械制造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尤其紧缺。

由此可见,培养一支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物流管理人才队伍,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是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而师资的建设也应朝着这一方向。针对柳州的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结合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定位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方向。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良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由此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职称和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职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发挥。目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副教授2人,占20%,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教师3人,占30%。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优秀等级标准尚有差距。高职称和高学历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二)拔尖教师数量少

目前,青年教师(40岁以下)教师具有高级专业职称教师在青年教师中所占比例很低,承担专业课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1人,这与学院目前青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极不相称,与国内一些较大院校青年教师成果丰硕、晋职迅速的态势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本专业还缺乏有影响的、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欠缺。

目前,物流专业教师管理的专业教师的来源较单一,主要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院从事教学,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锻炼。由于物流管理是新办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教师是从其他相关学科抽转过来,一方面因为多数教师是首次教授物流课程,对整个物流学科体系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缺乏全面、整体认识,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多数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背景,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缺乏深刻认识,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授课水平。教师的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的教学仅仅起到了物流理念的传播作用,并不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思考

(一)重点应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通过专业能力建设实现如下目标:

1、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物流管理专业将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学历提高和业务进修、教学研究等,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能跟踪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2、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物流管理专业规划和设计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建立和完善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更新机制,组织教师轮流到系研究所、培训公司、培训学校顶岗工作,定期对其专业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和培训。

3、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需要,构建有效的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培养其整合课程、运用信息技术等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授课体系。

4、提高科研水平。出台政策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教研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科研成果,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工作,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相促进的发展之路。

(二)与物流企业联合成立科研基地、实验基地、实训基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开发

教师参与物流企业技术开发,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科研基地开发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技术素质。通过鼓励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到物流企业熟悉技术应用,支持专业理论课教师到物流企业承接课题,进行科研和技术开发,逐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探索新领域,占领学科前沿,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及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进一步发展成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物流企业兼职或带职进修,学习最新的技术管理规范,不断把物流行业领域中最新技术和成果引入课堂,这样,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掌握最新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

(三)立足行业,建立教师到企业实习、调研及接受各种培训制度,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

采取措施鼓励相关课程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实践,以增强教师自身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使其熟悉一线的具体情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在具体做法上可建立年轻教师岗前实习和教师下厂制度,新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必须到物流企业实习半年,专业教师每年下厂实践调研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专业教师在完成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和科研活动,教师就物流企业系统规划与开发、生产物流现场改进、物流成本控制、物流企业绩效考核、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帮助企业建立物流操作标准与规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效益,降低物流成本。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科研、企业案例的收集整理促进课程的改革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到企业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专业教师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局面。

(四)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上可采取“培养”与“引进”两条腿走路的形式

“培养”是指要加强物流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对于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应送到国外进行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理念及进修物流领域的某一专业知识;同时要求专任教师要在物流管理专业上确立主攻方向,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可以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局面。

“引进”主要是聘任现场物流高管人员和高技能操作人员,不仅包括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物流专业的博士生,还包括聘请物流企业的专门人才到学校开设专业课程、举办讲座等。在引进高层次物流人才时,要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充实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培养高技能的学生首先得有高技能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应增加实践能力比例,使广大高职教师既有“真才”,也有“实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以下六种实现途径:一是通过学习获取证书。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二是“走出去”。鼓励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请进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四是校内实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安排教师主持或重点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六是“传、帮、带”。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安排高职称的名师在教学、实训,以及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物流专业结合企业发展、吸收行业技术的最佳途径之一。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从行业、企业及政府主管部门引进学识渊博、有较高威望和影响、能够把握物流专业发展动态的名家、名师以及物流行业中的富有实际工作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担任校内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要求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任务;负责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兼职教师还承担指导或直接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为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还应每年对兼职教师进行一定学时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

总之,通过上述各项措施,切实保证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知识、能力结构上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现代化物流业所需要的中高级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腾飞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朱莹.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5):121-124.

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1-0066-03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从“十一五”开始,中央、省市对公共文化的投入逐渐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文化惠农工程全面展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等一批文化惠民政策深入实施,广场文艺演出、公益文化讲座、全民读书活动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由于文化建设积累不足,文化设施建设薄弱的现象依然存在,文化人才队伍缺乏的问题依然明显,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性与文化供给相对单一的矛盾依然突出,而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在现阶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是认真履行政府职能,着力从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培育公共文化服务骨干入手,不断挖潜,从而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保障基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各级、各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直达基层群众的通道和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的平台,可划分为固定文化服务网络和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两种类型。固定文化服务网络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服务空间以及完善的服务设备,能够提供规范的、经常性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图书)室等等。流动文化服务网络面向基层群众,一般没有固定的服务人员、场所和常设机构,比如农村电影放映队、文化信息服务队、文艺演出小分队等等。如果把公共文化服务比喻成一张覆盖全民的大网,那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则是维系这张大网的绳索,承接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每个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对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尤其是在文化建设积累不足、公共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以惠民工程为牵引,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场所,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因此健全的文化设施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严格落实中央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建设,以市、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力度,使其能够供给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要通过新建、扶持、引进等措施,逐步形成知名博物馆、高端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地区特色博物馆四类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服务网络,构建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

2.以服务项目为抓手,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文化服务方式是依托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众文化服务产品的形式,是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作用的延伸。创新文化服务项目,加大演出、电影、图书、信息等文化服务队下基层活动力度,使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是对文化设施建设不足的有力补充,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直接的方法。首先积极探索完善艺术(文化)馆“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机制,构建文化馆服务配送模式,建立“基层文化辅导培训中心”,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的辅导培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依托市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再次要广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与各地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提高公众文化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采取各种方式,支持公益性文化产品、项目和活动扩大范围、提高质量,不断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延伸,创新送文化下乡服务的模式和手段,建立送文化下乡服务的长效机制。同时,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内容,统筹不同地区,提供“菜单式”、“订单式”等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扩大文化服务共享面。

二、抓住特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文化品牌,即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是一个地方和城市内涵和形象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是扩大城市和地区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整合优化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文化品牌,让文化资源焕发生机和活力,提升文化形象,激发文化魅力,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1.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区域特色。特色是文化品牌的重要标志,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资源优势不等于品牌优势。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去粗取精,精雕细刻,形成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地方文化品牌,以此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准和质量,推动文化建设全面进步和发展。要利用现有专业艺术表演优势,创作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打造文化艺术品牌;加大地方文化研究力度,加强保护与利用,打造文化遗产品牌;利用地方文化遗产和贴近大众现实生活的文化资源,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等,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

2.加强文化创新,打造品牌活动。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广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创新则是打造品牌文化活动的必然要求。一是创新活动形式,实施品牌牵动战略,把群众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做旺,充分利用地方文化遗产和贴近大众现实生活的文化资源,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继续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独特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提高文化活动质量。二是要创新活动机制,增强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实施社会联动战略,走出文化独家经营、“自拉自唱”的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文化单位的专业人才、生产资料和文化设施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积极与旅游、广电、体育、教育、科技等行业以及文联、工会、共青团等社团联姻,取长补短,各得其所;积极与金融、商贸、电信、邮政等大型企业联姻,优势互补,双赢互惠。三是创新活动领域,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以中朝、中韩文化交流项目为重点,逐渐向周边国家的城市辐射,充分发挥“文化大使”的作用,运用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交流项目,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3.注重农村文化,开发特色资源。农村文化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鲜明的人文特色,都是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潜力和自然生态优势的特色资源。注重农村文化,开发特色资源,既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办法之一,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措施。要以弘扬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为宗旨,以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为目标,切实抓好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和挖掘传承,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农村特色文化愈加明显,品牌愈加响亮。要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等活动,尤其要充分利用好庙会活动,结合民间艺术形式,注入时代内容,形成新的文化特色。要引导农村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民画展、农村文艺调演等活动,鼓励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打造一县一品、一村一特。

三、强化人才,培育公共文化服务骨干

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文化人才则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文化人才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管理、服务、发展上具有竞争力。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文化人才的时代价值,抢抓文化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施科学的文化人才战略,努力培育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使其能在本地、本行业中成为首屈一指的行家,能够开展辅导、培训基层文化骨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完善文化骨干的任用制度。任用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完善文化骨干的任用机制,一是制定优惠政策,要研究制定文化事业单位骨干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在重视文化人才引进、不断优化引进文化人才环境的同时,坚持向困难单位、基层单位干部骨干倾斜的政策,运用待遇、事业、感情等多种形式稳定现有骨干,让他们能够坚守文化阵地,坚持文化本职,坚定文化发展信心。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收入与绩效挂钩,工资按贡献大小拉开距离。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紧缺文化人才的引进、突出有贡献文化骨干的奖励、特殊急需文化人才的培养资助等。三是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乡镇文化站长是共和国最小的“文化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改善文化骨干的成长环境。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决定因素。环境造就人才,人才创造环境,两者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改善文化骨干的成长环境,一要创新人才观念,要珍惜文化人才、爱护文化人才、用好文化人才,坚持“二为”方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努力形成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浓厚氛围,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良好局面。要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包容失败,最大限度地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拓宽培养渠道,要把短期培训与脱产进修结合起来,把岗位培养与挂职锻炼结合起来,既培养又使用,同时给予文化骨干学习考察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真正让文化骨干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三要创造有利于文化骨干工作的条件,对文化骨干的优秀成果和作品,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领导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制度,了解文化骨干的工作生活情况,多办实事好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