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9:0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市职称办工作部署,拟定于2012年9月召开我市环境保护专业工程师资格评审会,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2011年底在职在岗、符合省职称办有关规定和要求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用人单位订立聘用合同,现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
二、申报条件
申报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经考核称职(合格),可认定为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专业工作3年以上。
三、报送材料内容
1、省职称办统一下发的《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一式3份,用16K纸打印。
2、2011年环境保护专业资格评审申报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十份(表一)、(破格人员写明破格条款)用A3纸打印。
3、徐州市环境保护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一式二份(表二)。
4、任现职以来的年度考核表(报人事部门存入个人档案的)。
5、任助工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总结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个人简历;二是主要工作业绩及奖励情况;三是参加过何种再教育;四是主要的论文、论著等;五是申报何种技术资格及申报理由)。
6、有关学历证书、职称计算机合格证、获奖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书、继续教育证书。
7、任现职以来的公开发表作为第一作者的本专业论文、著作2篇(仅凭录用通知书不认可)。
8、申报人所在单位人事组织部门出具的公示证明。
9、按资格条款中的能力、业绩成果材料分类装订。
10、申报专业(环境科研、监测、工程、管理)力求准确,申报材料书写清晰工整。
11、凡破格晋升人员必须按评审条件中的破格条件严格掌握,写出破格依据(注明破格条件的第几条、第几项)并提供晋升材料(在任职期间必须有1次考核为“优秀”)。
12、近期两寸照片一张。
13、计算专业技术资格时间为2011年12月底。
14、报送材料的1、2、3项不用装订,其它材料必须按顺序装订成册。封面请贴好“徐州市环境保护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评审材料登记表(表三)。
四、其它事项及要求
1、报送材料中的复印件须经单位核实,盖章、经办人签名,并注明年月日。同时必须提供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和聘书及其它各类证书和业绩材料的原件以备审查。
2、如果发现有虚假行为的,取消当年的评审资格,两年内不允许参加技术资格评审。
3、符合申报条件人员,一律参加评委会组织的面试和答辩。面试、答辨未通过人员应视为不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当年不提交中评委会评审。
4、所学专业如不一致,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参加由相应专业技术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划定的选学科目(申报中级的,任选两门科目)的自学考试,合格后方可申报。
选学科目及考试课程为: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分析与监测、环境质量评价、工程制图、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环境化学、环保设备设计、环境法学。
5、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300元/人,其中工程师评审费200元/人、面试答辩及论文鉴定费100元/人,费用请交到市环保局财务审计处。材料接收之后费用一律不予退还。
篇2
摘要《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进行探讨,以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学;实践技能;教学改革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科学应用农药来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的一门科学,它在农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掌握好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有利于提升植保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好地服务于农林业生产。但是,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探索,以促进《植物化学保护学》的教学改革。
1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一般学校教程都是先将理论课知识讲授完再上实验课,教学实习时再到田间实践。学生上理论课时没兴趣,上实验实习课时心中无数,抓不住要领,课后印象不深,难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2动手操作不够
传统实践教学的大部分内容由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课承担,且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以班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教师的讲解,按照实验指导,利用已准备好的仪器设备进行操作[1]。受实验条件及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等因素的限制,上实验课时学生看的多、做的少,影响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也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3教学实习模式过于陈旧
教学实习模式单一,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即实习前,指导教师讲述实习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以及报告格式等,学生按照设定的套路,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4实践教学管理、考核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过去往往因为依附于课程理论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管理标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管理不规范、不到位。实践教学应达到什么标准,如何去监督、执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
2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2.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
《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内容繁杂,涉及农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杂草学、环境保护学等多个学科,在有限的学时内,应保证所授内容的系统性[2]。同时,植物化学保护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能应用所学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新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虽然删除了一些相对陈旧的内容,但各地在种植结构、栽培制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针对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蔬菜、果树、花卉、草坪植保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特别要注重补充农业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前沿。另外,可对近年来当地植保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如频繁暴发的迁飞性害虫(如烟粉虱)、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如美国白蛾)等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及时了解农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掌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师、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堂面授为主要形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缺陷。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接受知识的效果较以前有显著提高。同时,实物图片及视频短片的运用也使学生对所讲和所学的内容有更为直接的感受,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图片和短片更有利于对案例的理解。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的间隙及课外时间,在实验室用DVD观看。除了购买相关的教学光盘外,还对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节目以及网络中相关的内容进行下载或录制,不断丰富教学音像素材。《植物化学保护学》自2005年确立为省级精品课程后,各章节课件均已上网,学生除可在课堂上学习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上网学习、进行自测或与任课老师在线交流。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和生动,也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该种教育形式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3.1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对实践性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对传统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如增加专业技能训练、开放实验室、改变教学实习方式、将开展毕业论文研究的时间提前等,逐步形成了由实验课、技能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组成的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课中,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中来;教学实习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实用性;毕业论文的立题必须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中的病虫灾害或者有关基础理论问题,充分反映学科及应用发展方向。
2.3.2成立植物保护技术实践兴趣小组,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植物保护专业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分别通过成立植物保护技术实践兴趣小组和专业技能训练来提高其实践技能。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3~5人)为单位,每1~2周到学校周围的农田、果园、苗圃及市内的公园等实践地点进行调查、记录、研究各种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采集植物病虫草害标本,并提出防治建议,或调查研究农药供销状况及农民使用农药情况。专业技能训练以课题组形式为载体进行组织安排,申报人(一般由3~5个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在导师指导下写课题申报书,经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在1年内完成其课题,课题结束时申报人写出书面报告给院系,汇报项目完成情况,专业技能训练的活动经费从教学经费中支出。兴趣小组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提早接触生产实际,加深其专业兴趣和对专业的了解,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对所授知识更易理解和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达到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其就业能力。
2.3.3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是学生理解课堂内容、验证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技能的一种途径,是把知识转变成能力的桥梁[3]。现行的“封闭型”实验课按课本上要求选择器材和方法进行实验,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验虽有益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但也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长期下去会给部分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解决现行实践教学中技能训练强度不够、学生独立操作时间相对较少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素养,开放了化保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验内容,如重复做实验课时结果不理想的实验、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设计实验、针对生产实际中问题开展的实验等。学生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后,鼓励其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及创新实践活动,以提高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变为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对于考研的同学,也可以借此机会使其对科研工作有一定了解,对以后攻读硕士研究生有很大帮助。
2.3.4制定可行的管理标准,严格实践教学考核。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是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完成培养目标的保障[4]。因此,应根据实践内容,按照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考核标准来考核各项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如为了检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进行考查,特别是那些每次离开实验室比较早的学生。对兴趣小组,根据其调查记录、采集制作的标本或工艺品、调查报告或总结等综合评定每个人的成绩,活动结束后按比例评出各级奖项,颁发证书及奖品予以鼓励。专业技能训练结项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所定标准进行严格评审,对结项报告优秀的,下一年继续进行项目申报时予以优先考虑。
21世纪,随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开放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综合化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应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把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合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参考文献
[1] 陈啸寅.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浅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0(5):38-39.
[2] 王开运.植物化学保护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业教育,2004,75(3):18-20.
篇3
第一条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对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有一定难度的技术问题,业绩较好,取得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成果,在科技创新或引进、消化和吸收新技术中取得较好效果;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的能力;能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及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环境保护专业的科研、监测、工程、管理、监察及信息、咨询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以下学历(学位)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2.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技术信息和发展方向,为某一方面的技术骨干,能结合实际情况参加重要技术课题的研究。
第七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一)从事环境科研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研究。
2.参加并完成2项以上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市(厅)级科研课题研究。
3.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并完成2项县级科研课题。
4.作为主要成员参加2项以上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5.参加开发环保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2项以上。
(二)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1项国家、省(部)级专题项目研究;或参加并完成2项以上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市厅级)专题项目研究;或参加并完成3项以上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县级)专题项目研究。
2.作为专项技术人员,从事环境监测、监测技术开发、数据综合分析等工作3年以上,并编制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报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独立承担8个以上项目的监测或4个以上新项目的开发。
(2)完成2项以上专项环境监测方案及报告的编制。
(3)参加2项以上国家、省级监测项目的考核、对比,成绩合格。
(4)熟练地操作大型仪器。
3.参加环境监测业务管理或质量管理等工作3年以上,能解决一般技术问题,并取得一定成绩。
4.从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3年以上,保证本单位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大型1项以上、中型2项以上或小型5项以上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3项以上环境工程技改方案的设计,方案被采用,并通过工程验收。
2.负责中型2项以上或小型5项以上环境工程施工、调试、运行或运营,并通过验收。
3.参加环境工程开发项目1项以上或引进、推广应用环境工程新技术2项以上,效益显著。
(四)从事环境保护管理、监察及信息、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制定、修订环境规范性文件(含法规、规章、标准)、规划、技术政策等2项以上。
2.参加县(处)级以上环境管理项目研究2项以上。
3.参加编制县(处)级以上的环境管理业务规划、专项计划或方案2项以上。
4.从事环境监察工作,主持有较大影响的环境监察专项工作2项以上。
5.作为主要参加者从事县(处)级以上环境信息系统的研制、管理、维护等工作。
6.参加大型1项以上或中型2项以上或小型5项以上环境项目的技术咨询工作,并通过验收或鉴定。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作为主要成员开发应用环保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1项以上,或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新技术2项以上。
(三)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完成环保工程项目大型1项以上或中型2项以上或小型5项以上,并经有关部门验收确认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参加环境科研、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信息等工作,其成果有2项以上被采用或受到市(厅)级以上环保部门的书面表彰。
(五)参加并完成环境项目的技术咨询,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咨询总额(以合同为准)累计达50万元以上,或咨询成果被评为市(厅)级以上优秀咨询项目。
(六)参与编写2篇以上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术报告或调查报告,得到县级以上政府部门认可并作为决策依据,或受到市(厅)级以上环保部门的书面表彰。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在市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有一定水平的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技术研究报告或较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一定的突破,年度考核至少有1次为优秀,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破格申报。
(一)取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五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在国家级技术考核中获前三名或省级技术考核中获第一名(以个人奖励证书或文件为准)。
(四)获得市级以上授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五)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较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第五章附则
篇4
结合案例教学、增强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可以适当穿插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环境化学教学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改进环境化学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并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对这些事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透彻的认识。当然,案例的选择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有时效性、典型性。例如,在讲述重金属污染时,结合一些公害事件,与学生一起讨论重金属的来源、危害、症状等,并剖析其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学生很容易记住水俣病事件是由于重金属汞引起的,骨痛病则是典型的镉引起的中毒事件。再如,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可以展示拍摄的伦敦烟雾事件照片,在浓雾笼罩的伦敦街头,能见度极低,交通拥挤且事故频发,人们惊慌失措,眼睛流泪,众生相都痛苦难耐。这些照片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感同身受,记忆深刻,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新闻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道与环境有关的新闻事件,也可以利用这些新闻事件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贯彻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引入了陕西东岭冶炼有限公司致陕西凤翔800多名儿童血铅中毒这一新闻事件,接着与学生一起对铅污染的来源、铅中毒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另有2009年8月湖南湘和化工厂重金属镉污染事件,半径500米内田地休耕,509名村民尿镉超标。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发生爆炸引起的“松花江污染事故”作为典型案例,阐明了苯、硝基苯等类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巢湖蓝藻事件,将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氮磷等无机盐在水中的迁移转化相结合,让学生分析巢湖水体的黑臭、藻类大量生长和鱼虾死亡污染现象背后的环境化学机理。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以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大大深化了学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化学规律的认识,激励学生提出解决该类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法律手段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科研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将实际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可以使他们强化科研思想、激发听课兴趣,培养创新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讲授室内空气污染时,以新房装修带来的氨、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超标问题。介绍相关老师从事膨润土有机改性进行开发房屋装修有害气体净化剂的科研项目,介绍项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和研究结果,从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讲到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时,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治理及回用技术的科研项目,介绍番茄酱加工过程中的有机废水和油脂加工过程中的大豆废水等处理的研究方案及取得的科研成绩。同时,对提供的科研项目为研究主题,教师可推荐学生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培养了学生对资料分析和处理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研究方案,通过进行课堂汇报讨论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介绍各自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和预期研究成果。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评价。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针对新疆农业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造成了地膜的大量使用,从而出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课堂上可以提出来,让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分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目前房屋装修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系物等容易导致人的疾病,引导学生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开发具有光催化特性的吸附剂来光降解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研究开发可生物降解和光降解的地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化课堂内容、扩大知识面,同时使学生树立研究思想,培养研究兴趣,对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培养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
突出区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变化、发展规律及其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一门学科,针对学校所处的新疆的实际区域特点,可以结合新疆具有丰富的资源或能源,从发展地方经济特色出发,对将来可能引发一些环境问题进行阐述,从而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理的对策,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5]。比如,讲到在大气环境污染内容时,对新疆一些地方典型煤烟型污染进行分析,尤其是新疆部分城市的冬天空气质量较差,空气中弥漫着烟雾的气味,主要由于新疆冬天较冷,燃煤取暖造成大量烟雾的排放,再加上有些城市煤炭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日趋加剧,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对于新疆正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产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的同时,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因此,对于煤矿开采造成地下水破坏及污染进行分析,并介绍土壤污染退化的一些环境问题,引出煤矿、石油基地及矿产资源等生态问题的形成及防治措施,从而体现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性。另外,结合地方区域特色教学,一方面因学生关心自己周围环境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和科技服务,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地方与学校的通力合作、共同发展,这也是高校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地方生产相结合,达到高校产业化目的的关键一环。因此,将书中许多描述性内容与我们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及区域特色紧紧地结合起来,使枯燥的东西变得多味了,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同学们普遍认为,该方式调动起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增加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激发了学习环境化学的兴趣。
篇5
关键词: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排放;低碳
汽车在跟我们带来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便捷的同时,交通拥堵,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而近几年,雾霾,PM2.5更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天我的这篇论文要谈一下汽车尾气所带给我们的环境问题以及缓解办法。近几年我国雾霾十分严重,大气灰霾之源究竟在哪里?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锁定了几个污染源,其中燃煤污染排在首位,而汽车尾气污染和餐饮业紧随其后。在大城市当中,汽车的尾气排放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以北京为例,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30万辆,对PM2.5的贡献率是22.2%,除了机动车数量,通过对大气污染物成分分析发现,油品质量问题则进一步推高了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在污染的大气中存在大量的氨,而这种物质则是从通过汽油的燃烧以尾气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的。这是因为我国炼油工艺上的缺失,才会在炼油的过程中大量添加含有氨的添加剂,汽车排放相关的油品关键指标包括硫、锰、苯、铅、烯烃等,而最主要的是油品中的硫含量。油品中的硫含量,是决定油品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油品质量低劣致使汽车尾气污染严重的情况,多年之前就在环保领域广受关注,环保部有关负责人甚至曾公开批评石油巨头们因利益驱使而有意拖延提升油品质量。《中国环境报》[1]曾在《大气污染治理进入PM2.5时代》文中也表示,“长期以来,车油不同步,即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和相应标准的油品供应进度不一致的问题,是制约我国机动车污染减排的重要因素之一。”微博网友们引述的消息称,中国与美国国土面积相当,中国汽车保有量为1亿,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85亿,而中国空气质量却比美国差很多。即“国三”[2]标准。美国为小于等于30ppm,欧洲为小于等于10ppm。所以,中国标准是美国的500%,是欧盟标准的1500%。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成的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
新闻报道称“升级油品标准的提炼技术并没被国外垄断,对于全国油品升级速度缓慢,中石油和中石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国内的大型炼油厂大多具备生产国四排放标准车用汽油的能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增加脱硫流程,会导致企业成本大幅度提升,同时产量会减少。若要解决汽车尾气污染,油品问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3 不开车爱护地球,开车损害地球
在刚刚结束的多根哈哥会议,各国都在争吵着谁谁谁应该减碳排。只要我等少开车,马路上的废气就少排些,我们的地球也舒服些。那么如何爱护我们的地球呢?其实,自行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试想,一座城市被汽车独霸天下,是福吗?现实已经证明,肯定不是。发达国家的汽车灾难是前车之鉴,应该说我们正在步人后尘。如北京三环路内汽车高峰时段每小时平均时速10公里,远不及骑自行车快。再如白城市近两年,上班高峰时段许多路口汽车如流,一次信号灯已经过不去,轿车的等级不知何时成了风向标,越高档越豪华越有身份,汽车文化风靡社会,大有越刮越猛之势,
近几年,国民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不少白领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骑自行车不但放方便快捷环保,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试想一下,如果短途出行大家都选择自行车的话道路拥堵问题是否就得到缓解,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否会减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空气质量会得到极大地改善,对全国人民的健康都是有利的,不开车也就意味着不燃油,也就是减少对是有等矿产的开采,对地球,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也都是一件大好事,这一举多得的好建议我们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低开发新能源也可以缓解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现在我们研制出了乙醇汽油[3],并且已经投入使用那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用乙醇来代替汽油,或者融太阳能、核能、风能等等一系列环保性能源,汽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是一种污染,假如我们能在将其收集起来二次利用,对环境以及资源也是很有益处的。
在我们的新能源还没有正式问世之前,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环境多做一些贡献,每周少开一天车,多坐公交车,或者选择自行车、步行出门,以上几种做法只要大家一起做,坚持下去都可以是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现在低碳出行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所以请保护环境,做环境时尚大达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报》.一张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环境保护专业报纸,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张国家级的环境保护报纸.
篇6
关键词 农村 垃圾处理 公务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垃圾的概述
农村垃圾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或土地利用活动产生的溶解的、难溶解或者不溶解的各种固体废弃污染物的总称。就当前农村而言,垃圾的种类问题在当前的复杂背景下,根据造成农村环境的污染来源不同,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外部转移垃圾;二是内部产生垃圾。
所谓外部转移垃圾,指来自农村以外的污染转移产生的垃圾。主要是来自城市的垃圾,城市垃圾是指城市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行政规定的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成分包括居民生活垃圾、清扫垃圾、商业垃圾、工业单位垃圾、事业单位垃圾、交通运输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及其它垃圾。
所谓内部产生的垃圾,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是不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料产生的垃圾。例如化肥的不合理应用,农药的不合理应用;二是农村农民生活产生的垃圾。是指在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主要是燃料煤渣、煤灰,厨余垃圾、碎砖烂瓦、玻璃、废旧电池、枯枝烂叶、破旧衣服,人粪尿等。还包括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垃圾。因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围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三是农业生产垃圾。这类垃圾包括饲养用于生产或是经济用途的动物,如鸡、鸭、猪、牛等对农村的污染。
2我国农村环境现状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除了通向县城的重要村村通道路还比较干净整洁以外,村内道路、池塘、田间地头、空房屋前后甚至树上、房顶上都有大量的垃圾,农村垃圾不论是生产性垃圾,还是生活性垃圾,随着农村人民生活的丰富,垃圾成分都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生活垃圾方面,城市里最常见的“白色污染”在农村也随处可见,并且农村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其他的固体垃圾,如废纸、废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等。生产垃圾方面,除了常见的农作物秸秆、农业生产过程中废旧的地膜、农药外包装外,在一些地区还因为拥有一些村办企业或其他集体经济或个体经济户,使得该地区农村还存在大量工业生产固体废弃物以及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垃圾等。大部分村庄仍以生活垃圾为主,缺少公共设施和处理手段,垃圾污染非常严重,农村几乎成了露天垃圾场。
3农村垃圾治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农村垃圾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的脏、乱、差,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农村垃圾治理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满足不了当前的需求,表现为纵向的城乡差异和纵向的乡乡差异。
3.1供给的城乡差异
3.1.1农村缺乏必要的环卫基础设施
从直观上来看,在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垃圾箱、环卫公厕等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除了个别属于乡镇政府驻地型或城郊结合型的村庄以外几乎没有,即使有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提供了这类环卫基础设施,但是由于数量少,质量差(损毁严重),平均投放点又比较远,也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农村地区的环卫设施因为没有专项资金的拨款和专职人员的维护,寿命非常短。不少村民也反映说,即使他们想把垃圾投放到垃圾箱里,但是由于条件不允许,也只好就近方便丢弃。
3.1.2农村环境治理缺乏充足的人员和设施配备
城市拥有完善的环卫队、城管队,保洁人员充足,垃圾治理工具先进,如配备有各类大型机扫车、洒水车、垃圾转运车等,而在农村地区,基本上都是由本村的村民担任村内的保洁员,负责村内的主要道路和公共区域的卫生,由村委会支付,或者部分乃至全部由向村民收取垃圾处理费来支付村保洁员的工资。村内卫生大部分还是主要靠人力打扫,由于人群居住密度较低,缺乏资金投入,专业保洁人员短缺,而且配备的专门治理工具相当少,加上自然条件的恶劣,根本无法与城区相应的基础设施相比,人力清扫、板车装运只能够清理了很小一部分的垃圾,污染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3.1.3农村环卫运作模式滞后
在城市,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等的环卫工作是政府市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种环卫基础设施和垃圾的收集和清运,包括环卫工人的工资,每年都有固定的财政经费用来提供和维护。在大部分城市居民居住区,垃圾主要是由小区物业或者是居民委员会或街道办事处向本居住区的居民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通过聘用第三方保洁公司人员进行处理,居民只需将日常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即可。实践证明,这种以“谁治理,谁付费“为基本方针的做法既方便了居民又维持了环境卫生。在农村,除环卫基础设施等必要投入外,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原则上采取“户集―村收―填运”分级管理模式,及农户将垃圾定点存放(村道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垃圾由村保洁员处理),然后由村统一收集,再由乡镇政府负责用拖拉机或者农用车将垃圾清运出村。从整个流程来看,与城市大致相同,但是农村垃圾治理资金一般是由村委会和乡镇政府来支付。因此,与城市相比,政府财力上的不足就会导致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边远农村地区很难实现垃圾治理服务的足质、足量供给。
3.2供给的乡乡差异
垃圾治理服务不仅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异,由于农村各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乡镇财力有好有差,村级负债有多有少,环保意识有强有弱,农村各地实际提供垃圾治理服务的具体运作模式大不相同,有的即使属于同一政府管辖,不同村庄也有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并未形成同一的运作模式,不利于基层政府进行集中统一规划。
4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
农村固体生活垃圾处理的公共供给体制不够、供给规模不足、供给质量不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要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就需要政府理顺供给体制、加大供给规模、提高供给质量,并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在政策上正确引导,资金上大力支持,加强“软性”公共服务,从而在整体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
4.1理顺供给体制,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但政府提供处理农村固体生活垃圾公共服务的体制不顺畅,直接制约了该问题的解决。要理顺供给体制,首先要有政策法规作为保障,同时要尊重群众的意见。国家和政府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责任细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但在落实的时候,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就是没有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县级环保部门要实行“包干”方式,即每个人负责指导与监督一个或几个乡镇的农村环卫工作,而这个村或乡镇的环保工作直接与这个工作人员的业绩挂钩。把农村环卫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工作绩效考评中,把农村环卫工作的好坏与官员的升迁挂钩,乡(镇)政府也要有相关人员负责农村环卫工作,每个人负责几个村的环卫工作、责任到人,认真做好农村环卫工作的宣传、引导、指导、监督等工作,使农村环卫工作细致化、责任化。明确农村固体生活垃圾处理中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各个流程由谁负责,各管理层次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
4.2完善监督机制,重视村民的作用
保证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形成,需要民间机构的有效监督。可以畅通举报信箱的设置、举报电话等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农村环卫工作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即是广大群众,应该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力量。社会团体也是利益的表达者与汇集者,应扶植民间环保组织的成立,给予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其发挥作用。在英、俄等国,民间环保组织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习借鉴。
4.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确保资金充足
4.3.1设立农村专项资金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农村环境保护是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政府应该进行适当的财政政策的倾斜,组织、协调和引导责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政府专项资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保障。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农村垃圾处理费用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的支出范畴,加大经费的投入;其次,在制定财政预算时,应明确各项子项目如设立垃圾收运、垃圾处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资金投入使用情况,从而加强对资金管理,提高其运作的透明度;最后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实行全面的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真正发挥作用,最终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4.3.2完善多元融资机制
传统发展模式中,我国为了大力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极少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虽然最近几年一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我国环保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12%增加到2010年的1.95%,“十二五”规划前三年,中央环保投入每年以2000亿元的速度增加,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入将超过5万亿元。但是仍然满足不了治理环境污染的需求,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建立美丽乡村,解决农村生活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多元融资机制,实现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调动全社会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
4.3.3建立垃圾收费制度
建立垃圾收费制度,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生活垃圾污染的干预,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不仅可以减少行政监控措施和行政经费,也可以抑制有害于环境的行为。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国家化的发展,运用经济手段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应得到运用、推广,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征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用,即政府按照每天每户产生的生活垃圾量来确定每户应征收的费用,对超出正常量的生活垃圾另行收费,征收的垃圾费用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维护。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用的压力,还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肆意丢弃垃圾的行为,减少居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5小结
随着新农村的不断建设,除经济增长外,保护环境已成为其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好坏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而且我国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只有清楚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对环保经费的投入,制定相应防治措施并落实到位,才能确保农村环境,才能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璐倩.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2013.
[2] 燕盛斌.农村固体生活垃圾处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情况[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7
学科建设 引领发展
电气学科作为学校设立最早、综合实力最强的优势骨干学科之一,包含新能源电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磁与超导电工、电机运行控制与节能技术、电力市场、输配电系统、柔性电力技术、电力系统、电子信息技术等学科方向,所依托建设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诞生于1958年,是我国开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最早的学院之一。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专业并入该学科,奠定了电气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电气学科创造了学校发展史上若干个第一:1978年获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电力系统及其控制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建立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年电力系统及其控制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华北电力大学高度重视电气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强电学科与弱电学科的交叉融合,2006年,电气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通过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电气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电气学科瞄准国家能源电力需求,围绕大电网安全运行及新能源电力领域,创造了一个个新成就:2006年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防御团队被批准为教育部创新团队;2007年“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8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同时获批学校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 英才辈出
历经五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电气学科云集了一批大师级的学术领军人物:我国电气学科的创始人杨以涵教授、张金堂教授、戴克健教授、王文端教授等;我国微机保护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杨奇逊教授;中青年教师的杰出代表,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崔翔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李成榕教授;电能质量知名专家肖湘宁教授;超导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王银顺教授等。
电气学科拥有《电机学》、《工程电磁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电路理论》、《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等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构筑了国家、省部和学校三级精品课程群,确保学生受到优秀的课堂教育。拥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省部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满足学生接受工程实训的需要。
2008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的专业认证,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此项认证的本科专业,2010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被批准为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电磁场教学团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团队”、“电机学教学团队”等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十余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十一五”以来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0余部。
电气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各类毕业生达5万余人,活跃在电力生产、运行调度及科研领域,其中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成杰,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史玉波,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武警部队水电指挥部主任岳曦少将,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小鹏,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张庆君等。
科学研究 成果丰硕
秉承“科研兴校”的理念,电气学科精心构筑科研平台。2011年10月,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同时,该学科还拥有电力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六大科研平台。通过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多个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如198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机保护装置,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2010年获评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
电气学院连续三年科研合同总额超过亿元大关,2011年科研合同总额1.5亿多元,占学校科研总经费的近三分之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926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760篇。近三年已转化或应用的专利3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7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973计划”9项、“863计划”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项。
服务社会 成效卓著
电气学科始终坚持面向能源电力发展重大需求,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创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为电力企业服务的发展特色。
继电保护研究团队开发的国内第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分层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成功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于1994年成立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产品已成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控制领域的主流产品,已有多达数十万套的数字式继电保护和智能二次设备、万余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发电厂自动化系统成功运行。2010年四方公司成功上市,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新形象。
电磁兼容研究团队紧密围绕我国特高压交流、直流示范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关键电磁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为多项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标准的制定做出了贡献,研究了特高压直流换流阀的关键电磁问题,为我国±800kV直流输电工程,以及国内首个特高压1000kV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科6人次荣获国家电网特高压交流、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专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