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04:2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篇1

环境监测以环境为对象,利用科学的手段,包括生物法、物理法等,定量评价、定性分析环境对象当中的物质类型与结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环境污染的程度以及变化规律等。环境影响评价当中的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如下两个部分:

(1)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

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其主要的工作内容与最终目标就是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生产建设项目的评价等级是必须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对环境监测的对象、环境监测的因子进行深入的明确,同时指明环境监测的具体范围,利用科学的监测手段,完成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工作。

(2)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监测

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检测主要目标直接决定着该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在前期监测的基础上,基于确保环境指标达标的目的,必须要在竣工验收的阶段实施更为严格的环境监测,环保设备的运行、污染物的排放等均是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出该阶段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1)贯穿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并不是独立于环境影响评价而存在的,其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无论是调查阶段,抑或是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监测均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阶段的分析与预判,竣工验收阶段的环保设备维护与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等,均要在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下才能顺利实现。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评价单位首先进行的监测对象是项目的拟建地,评价本底监测数据,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之后,先令其运行2个月,随后进行项目的验收工作,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的要素,环境监测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后评价期等。

(2)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支持由环境监测提供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当中,其核心的评价依据为环境监测数据。鉴于此,正式展开环境影响评价之前,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应当率先加以落实,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例如水环境、噪音环境、大气环境等均需要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分析,项目完成建设之后,新的环境影响因素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项目拟建设地的环境可载力分析同样需要在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下完成。水环境、噪音环境、大气环境等是否达到区域的质量要求,特定地域的环境容量是否足够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建设工作依据判定结果而进行。

(3)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作用

在目前的环境评价体系当中,可用于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的有效方法比较多,环境监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项目建设完成之后,该项目对于环境的具体影响、能否适应区域环境的实际要求等均需要在环境监测的监督下进行。环境监测的数据源于实际的考察与全方位的监测,评价项目建成之后。区域环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恶化,例如大气环境、噪音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生态环境的空间变更以及时间变更均需要根据环境监测的具体数据进行判断分析,在环境监测的监督作用之下,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可得到更为有效的保证。

3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当中,环境监测依旧存在着部分问题,集中体现在监测操作有欠规范、监测的数据有欠精确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监测操作有欠规范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当中,时间、费用等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制约因素。在此前提下,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常会将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进行压缩与省略处理,导致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残缺不全,难以反映出真实的监测情况。再加上监测部门的操作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违规操作的现象并不鲜见,集中体现在时间指标的确定方面,土壤样品的制备流程不完善,噪音与大气数据的监测工作也并未得到全面的落实。

(2)监测的数据有欠精确

环境监测数据有欠精确的根本原因在于监测的频率过低以及监测的点位不足两个方面,监测的数据有欠精确直接降低了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最终所得出的结果难以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建设项目周边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也就无法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起到预期当中的作用。

4提高环境监测水平的可行性建议

针对上述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落实监督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经费与进度制约机制、提高环评与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措施,具体如下:

(1)落实监督工作

贯彻落实监督工作是保证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当中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关键性前提之一,如果监督工作无法落实或者是落实的程度不足,均会对环境影响评价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贯彻落实环境监测的监督工作,核心在于确保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工作当中,其监督审查的关键内容为项目的各项监测内容与监测数据。

(2)引进先进技术

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引进具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GIS、RS、ES等,对监测点位进行精确的定位,以便获取精确度更高的监测数据,从而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信度更高的数据资料,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3)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经费与进度制约机制

项目的进度与经费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鉴于此,建议建立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经费与进度制约机制。例如:在进行项目评审的过程当中,综合考虑本项目的难度等级、环境指标要求等内容,以时间进度作为主要的评审条件,经费则作为辅质的评审条件,以期从根本上杜绝环境监测罔顾客观条件,急功近利的行径。

(4)提高环评与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环评工作人员与监测工作人员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力军”,所以,想要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就必须要从这二者着手,切实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提高其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认知程度,明确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严禁因经费以及进度而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压缩与删减,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

5结语

篇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虽为美国首创,但在我国已经实行好多年了。这么多年来,对缓和和防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改善我国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上还是任重而道远,所以说及时发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行之有效的将其解决,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民生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关键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完善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原则,是保证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健康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虽然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环境保护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置身于21世纪严重污染的环境中,这些工作还是显得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以下将具体讨论之。

1.1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度不够高

我国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公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太差,对身边的环境不能好好的保护,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也表现的尤为突出。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高,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不能积极有效的完成评价工作,大部分的工作流于形式化,不能让公民真正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来,这样一来,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工作的有利展开,以及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进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极为不利的。

1.2环境影响评价缺少替代性的方案

环境影响报告是将环境影响工作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书面化,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表现形式。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缺少必须有替代方案的规定,这样导致了大多数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只有唯一的一个可供选择方案。使得公众在评价的过程中选择性太过低,只能按照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这样就使环境报告制度的作用降低。

1.3没有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及健全的管理体制

在法律上有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是法律的责任不是很明确,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实际的操作中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还是不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不受任何的处罚。这样造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没有了法律的约束,致使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工作责任心大大降低。其次,很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没有完整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在评价过程中畸形的操作严重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正常开展,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上可信度大大降低。

2如何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的评价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不仅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之上,以及当代人民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后代对环境资源的要求。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就如何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2.1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一个项目的计划和实施的主要基石之一。环境评价能否有效大部分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因为他们能够从积极主动的方面,最好的帮助环境评价单位从实际社会需求,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决定。这些决定在帮助评价单位均衡项目政策做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和贡献。

2.2可供选择的方案机制

环境影响评价进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任何情况下在环境方面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项目选择方案,这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方案在项目开始之前就必须制定出来,并且要经过合理的分析和审定,达到环境影响评价小组的一致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在具体的评价过过程中不管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够自如的解决,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靠度。

2.3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体制

为了使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挥真正的作用,不受地方主义的干扰,有必要在评审活动中采取两级的体制,即受中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管理,同时又有地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管理,双管齐下,加强对我国环境影响评评审制度的假设。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以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很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已经通过立法或国际条约采纳来实施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对象和范围早已涉及到具体的工程项目、规划计划、经济政策等宏观活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作为经济建设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工业发展的合理布局、对污染源的强化治理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对环境影响评价要全面的重视起来,让其发挥有效的作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中国校外教育;2009

[2]吕楠;向鹏;周天源;浅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2011;

篇3

    论文摘要:环境问题是困扰着国际社会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人类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致使环境问题开始普遍出现,进而导致资源枯竭、污染加剧等一系列恶果。而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实现了环境管理模式由末端控制到全程控制的转变,下面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简要的论述。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日趋严重,环境问题也渐渐由开始的个别地区问题发展成为全球性灾难,继而相继出现一系列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个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是外国首创的一项制度,我国的环评制度是在吸收了西方国家宝贵经验,又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经过概念引入、尝试性研究与实践、制度化及法制化等几个阶段,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源头控制、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者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范的制度。 

1979年9月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从立法上开始建立。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通过30余年的尝试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以求为实现环境影响评价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运行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下面就这些缺陷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1从战略上建立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近年来,我国经常因政策和规划的不完善而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可见,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宏观决策,无论从对环境影响的潜伏性还是后果方面,决策的失误都要比建设项目本身更严重。为了加快提升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备程度,我们要借鉴国际上将政府宏观决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成功经验,建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立足于区域评价和全面影响,合理又切合实际。 

2加强公众的参与权 

我们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权的完善工作,在公众参与中,首先应将可以不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情况明确列举出来,规定采取一定的形式,将项目有关情况向有关群众公示,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公众参与主体的成员组成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通过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将公众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等环境权利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明确列出,另外还要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无效的情形。 

3加强法律责任的明确和完善 

我们应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之中的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不予审批对未规定公众参与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相关建设单位应向环保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申请,对于未提交申请并擅自开工,且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的,应给予一定的罚款,并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有些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隐匿公众意见或对公众意见作虚假记录,对于这种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应吊销其评价资格证书,并处以罚款,同时应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4设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分离制度 

对于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为,应设立专门的环境评价审查机构。同时针对机构重合所导致的权力重合问题,我们应建立相关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等专业机构,从而加大监督力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工作由审查机构负责,环保部门以审查机构作出的肯定或者否定结论为是否批准的依据,以求达到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的目的。 

5公众的参与力度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由公众的监督、举报、宣传、督促来推进的,因此我们要切实保障环境相关者获取必要信息的权利。通过环境教育等工作,使公众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让公众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同时我们应将信息充分公开化,使公众对建设方、评价机构、审批机关等都能达到注视和监督的目的,而且也能使公众对自身的环境权益提高关注。 

6结束语 

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中,成绩与困难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该制度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阻力与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并及时解决,以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进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法律教育网.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完善,2011-2-22. 

[2]金瑞林.环境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

论文关键词:案例法,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应用

1 案例法教学的特点

案例法是一种启发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1 注意学生能力的提高

案例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能力的提高可通过如下步骤实施:首先,在分析案例前,学生需要完成有关案例的知识准备;其次,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可能是专业性的,这要求他们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案例的分析过程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些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外,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他们能自觉学习,使自己能力得到提高。

1.2 注意师生互动

案例法教学的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和组织者,不能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仅起着教的作用,而是应注意师生的互动,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教与学双方的知识水平[1]。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些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可能提出鲜活的观点和解决方式,这也促进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2]。

1.3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法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把枯燥乏味的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案例法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起步较晚,它具有综合性、技术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学好环境影响评价,学生需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繁杂枯燥、条框式的评价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有必要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法非常适应《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

2.1 案例法教学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和学生的课前案例准备。教师课前案例准备的主要目的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选择案例,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在时间上应是最近的,这样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这里,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案例选择适当,一方面能针对性的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持久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选择的案例最好为一级评价项目,因为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评价最详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二级、三级评价项目。同时,选择的案例项目最好是本地区学生熟识的,这样学生就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更能接受。

学生的课前案例准备工作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写出案例分析提纲,为课堂发言和讨论作好准备。当然,学生的发言稿还可以提出疑问,留待课堂解决。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前案例准备时,应强调学生独立完成,课前不许一起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做到百家争鸣。

2.2 案例法教学的实施

这是案例法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中应用的最重要部分,一般来说,可以把它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重点讲授学生应掌握的内容。提醒学生课前先预习所学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花很少的时间重点讲授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教学内容的讲授是案例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做到重点突出。例如:在讲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大气扩散计算是该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学生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已学相关知识,但许多学生恐怕早已遗忘,所以,有必要强化该部分内容。(2)案例讨论,教学内容讲授完以后,接下去就是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了。学生应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表意见,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学生必须要主动积极地发表意见。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观点写在黑板上,之后,就学生的观点在全班征询不同意见,如有不同,也写在黑板上。(3)案例总结与评析,全班同学对案例讨论完毕,这时的主角应当是教师了。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观点逐一评析,无论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都要说明理由。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在案例研讨中所提出来的各种幼稚、简单、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现表扬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处[3] 。教师在阐述理由时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最后,形成正确结论。(4)内容回顾,内容回顾主要是教师结合案例重新浏览一下所学内容。这一步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教学成果。

3 问题与展望

案例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如果滥用案例法,或者过多的运用案例而忽视了基本知识内容的讲授,将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毕竟案例法只是《环境影响评价》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恰当的运用案例法对教学是有益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的案例应切合教学内容,特别是能突出体现重点内容。

在以后的案例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典型案例的音像产品,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当然,相关音像产品的获得是限制该教学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陈全英.案例法在《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8):105-107.

[2] 许莉.审计案例教学的多元功能[J].会计之友,2004(12):56-57.

篇5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立足永川,服务重庆,面向全国,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优势,培养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

    2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2.1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应用型环境专业本科人才目标的要求,精细设计、整合课程,构建了“过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平台+模块”的“3+1”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了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目标。培养方案中,第一、二学年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但在第一学期就引入课程《环境学导论》,旨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目的,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三学年进行方向分流,设置了“监测与评价”方向和“环境治理工程”方向。前两年主要是夯实学生的基础,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年按专业和专业方向分流,注重因材施教和差异化培养,主要学习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第四学年则进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本方案中精简整合理论课程,增加了实践课程课时学分“,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35.5%、“环境治理工程”方向达34.4%;增大了选修课比例;设置了自主学习课程;建立了主辅修制,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必修和选修学分的同时,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考试,获得规定学分,可以颁发相应的辅修专业证书。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该科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制定实施专业分流的培养方案,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形成了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安排实验课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活动、毕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参各种层次的科技竞赛活动,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应用的培养。

    2.3强化通识性,突出专业性、注重实践性

    2.3.1强化通识性

    在一级学科和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计基础课程,加大自然科学通识性课程的比例,使学生获得厚实的知识基础和自我扩展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科学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前沿的关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环境科学专业设置了17门专业基础课。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专业课讲求高效高质量,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信息量和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在具备广博知识面的同时,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突出专业性、实用性

    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5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24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反映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教学改革要求,着眼于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强化特色专业建设,除继续加强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评价等课程外,增开《室内环境质量监测与控制》、《室内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材料学》、《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课程,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2.3.3注重实践性

    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加大应用性课程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在强化基础实验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专题研究与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力度。加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技能培训和案例教学等环节。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力争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为核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与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它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途径;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基本政策、加强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两者都追求对不良环境影响的预防和源头控制,都着力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双赢,着力于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及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但是在非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首先,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多集中在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范畴的认知比较狭义,未立足于全面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的出发点,评估范畴没有涵盖经济行为的全过程,也未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废旧资源再生循环作系统的分析评价。

二是管理范畴不全面。传统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范畴不完善有以下几点:只关心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利用、产品生产、废弃物产生及处理等几个主要阶段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于产品的销售、服务、使用和产品生命终结后的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及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没有充分考虑;只注重生产建设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污染治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 (“三同时” 制度),较少关注选址、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产品设计等环节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只注重环境显著影响,不够注重对生态平衡的潜在影响;没有足够重视项目的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和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能力的评估。

三是指标体系的限定范畴过于狭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指标体系也不够全面。现有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由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废渣、噪声污染等一系列指标组成。

四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存在问题: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施行以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已实施了九年,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区域削减等原则,有效地控制了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了中国环境质量没有恶化,局部地区还有所改善。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与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尚未全面推行;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存在;三是,环境影响评价法执法队伍能力水平和责任意识亟待提高;四是,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问题尚未解决;五是,公众参与机制尚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陆书玉,栾胜基,朱坦.环境影响评价,2001:6~7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2001.

篇7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并以陕西省某氟化工建设项目为例,提出了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指出了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应达到的目标。其重点是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

【关键词】 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20世纪80年生的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酷毒气泄漏与前苏联切尔诺利核电站事故,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所发生的重大环境灾难事故,一再告诉人们环境风险评价不容忽视。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此次地震震级之高,并引起海啸、火灾、核事故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尤其由强震和强震引发的海啸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使日本东部地区出现宛如世界末日般的景象。2011年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把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升至最高的7级,至此,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平级”1,2。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环境安全事故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地震撼,环境安全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大工业化的文明时代,为什么人类变得越来越脆弱?举世震惊的重大突发性事故环境危害问题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已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环境风险评价是风险评价的一种。在环境科学中定义为:“评估事件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引发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环境风险评价常指对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3]。

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

本文以陕西省某氟化工建设项目为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提出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和环境风险评价应达到的目标。以为实践提供参考。

一、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陕西省某市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该市市域内萤石资源丰富,根据该市《萤石矿产资源整合方案》,萤石资源的保有储量为240多万吨,萤石矿区分布于一州、四县,主要矿区有谢湾乡―高耀乡萤石矿区、杨峪河松树咀―麻池河桃园萤石矿区、十里坪镇萤石矿区、九间房萤石矿区。但由于现有矿山企业分布散、规模小,存在采富弃贫现象,造成了宝贵资源浪费。另外,目前大部分萤石矿均作为初级原矿销售,不能发挥资源的经济优势。

萤石是氟化工的基础原材料。氟化工作为国家化工新材料优先发展的行业,其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该市建设氟化工项目能够整合萤石矿产资源,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可使地区资源优势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与该市政府合作,利用该地区丰富的萤石资源,在规划的循环工业经济区内,建设氟硅化工产业园,生产氟系列产品,该园区是陕西省发展的重点项目。

在评估以氟污染为主的化工和以苯系物污染为主的石化项目中,曾反映出未进行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缺憾。如以氟污染为主的化工企业选址在两河交汇地带,且最近距离不足30m,历史上造成的选址不合理,显然是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规划布局存在相当大的环境安全隐患。由于规划环评滞后,从重化工园区规划、选址、布局、环境风险因素与几率、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环境可行性来看,为该项目及今后项目建设均留下制约发展的伏笔。对于化工石化类新建项目,应注重满足在规划环评的基础上,对环境风险评价进行重点评估;拟在化工石化集中工业园区、基地建设的石化项目,应考虑相邻企业之间是否具有“相容性”,项目布局、厂界距离、生产装置、储罐区等应考虑风险避让,防止某一企业风险事故引发连锁作用,殃及相邻企业发生连锁风险事故,产生新的伴生、次生污染,为此,应提出区域性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5]。石化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所确定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仍存在着被破坏的风险,而这种风险的产生往往就是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产生及所要寻求的对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6]。

二、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技术风险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也促使人们不断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技术的风险事故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NRC)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大型核电站中重大事故的理论可能性及其后果”。到60年代初期,科技文献中已有风险分析的文章出现。1973年,NRC首次提出了环境风险的概念,标志着环境风险评价的正式开端。1975年,NRC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该报告所建立的概率风险系统评价方法,为评估核电站事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其后世界银行很快颁布了有关《控制影响厂外人员和环境的重大危险事故》的导则和指南[7]。同时,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方法等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实际应用程序。

随着人们对环境风险的日益重视,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已部分融入了风险评价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在国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法国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工业环境及风险研究所,研究内容涉及除核技术之外的所有化学污染风险和技术风险,并且对不同介质(空气、水及土壤)、不同责任者(从工厂到用户)、不同性质(物理、化学、生物及经济)、不同受体(人类、动物、植物及人类财富),不同阶段(从事故发生到恢复过程)的多种风险进行分析。对事故风险评价的流程,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研究。1983年美国科学院(NAS)《联邦政府的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提出健康风险评价的“四步法”,即危险鉴别、剂量-效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后被美国环保局采用[8]。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很多学者对于我国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研究目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明确指出:为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提出评价流程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应急措施等共六项。作为对我国建设项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性规范,是国内的环境风险评价法制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中考虑的影响是指由系统引起的,其影响后果是相对确定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易度量,而对影响的条件性、不确定性或概率性方面一般是不考虑的。而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预测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后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可以这样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人风险评价不是为了增加另外一个评价体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9,10。

表1列举了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区别[11],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重点是正常运行工况下,长时间释放污染物,采用确定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时段较长,采用的多为确定论方法和长期措施;而环境风险评价其重点是事故情况,瞬时或短时间释放污染物,评价方法多以概率论和随机方法为主,评价时段较短,其对策主要是以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为主。

表1 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不同点

项目环境风险评价(ERA)环境影响评价(EIA)

分析重点突发事故正常运行工况

持续时间很短很长

应计算的物理效应火、爆炸,向空气和

地面水释放污染物向空气、地表、地下水释放污染物、噪声、热污染等

释放类型瞬时或短时间长时间连续释放

应考虑的影响类型突发性的激烈的效应以及事故后期的长远效应连续的、累积的效应

主要危害受体人和建筑、生态人和生态

危害性质急性受毒;灾难性的慢性受毒

大气扩散模式烟团模式、分段烟羽模式连续烟羽模式

照射时间很短很长

源项确定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很小

评价方法概率方法确定论方法

防范措施与应急计划需要不需要

三、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通过拟建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调查、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了解该区域环境功能定位,掌握评价区环境特征;通过工程分析,明确工程污染源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特征,确定工程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量;根据所在地环境特征和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选择相应的预测模式和有关参数,预测工程投产后对厂区周围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及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论证工程环保设施的可行性,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工程建设与所在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环境的角度,明确提出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结论、并提出项目环境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建议,给政府部门决策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保护管理以及设计部门完善环境保护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框图见右图1。

四、结语

本课题运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预测氟化工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氟化工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破坏)引起有毒有害的泄漏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火灾、爆炸等所造成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

图1 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框图

【参考文献】

[1] 邹树梁,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

[2] 林柯,赵辉.“3.11”日本地震后的通信需求和应对措施[J].中国减灾,2011(4上).46-47.

[3] 郑铭.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10.

[4] 田野,赵文喜.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6:1266-1269.

[5] 耿晓梅.有关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评估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2).83-85.

[6] 王英彬.石化企业环境风险评价应用研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8.8(7).24-26.

[7] World Bank.Guidelines for Identifying,Analyzing and Controlling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ffice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Affairs,1985.

[8] 杜喜臣.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郭颖杰,张树深.风险预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02(5).30-32.

[10] 胡二邦,姚仁太,任智强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24(l).20-26.

[11] 金腊华,邓家权,吴小明.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8-267.

【作者简介】

篇8

论文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 水资源综合规划 层次分析法 郑州市

论文摘要:从战略层次上对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规划水平年2010年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j{P)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一(回用型);方案二(节水型);方案三(增量型);得出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对有关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将战略环境评价介入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对环境长远的、潜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或规划调整建议,消除或降低因规划缺陷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总面积7446.3km2,总人口715.99万;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9.6inln,年平均气温14℃左右。

郑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河南省的1/2,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郑州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郑州市全面启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2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enviromn ental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层次,包括政策、计划和规划上的应用,是EIA从项目层次向战略层次的延伸和扩展。通过对一项具体战略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决策中,消除或降低因战略缺陷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属于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是对该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据此对规划编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否定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危害。

3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的工作程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9个步骤(图1)。

战略环境评价在规划方案编制的初期即介入,通过对规划方案的分析和初步筛选、确定评价内容和范围与编写环境评价大纲、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的确立、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减免措施制定等主要环节,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制定跟踪监测与后评价计划;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经济调查分析与评价、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评价、水利工程影响分析与评价等5个评价专题;在战略环境评价工作中充分注重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

4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是指在SEA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具体步骤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以及模拟模型等,这些共同构成了SEA的方法体系。

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T/T140--2003)的推荐方法J,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不同评价环节的特点,本文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项目环境评价中采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是在经济部门、规划研究中使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费用一效益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等。在评价过程中,选取其中的两种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某一环节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各环节采用的评价方法见表1。

4.1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协调水资源、水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评价指标的筛选一般不宜过细、过多,应着重评价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区域性影响的因子。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区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水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珍稀物种)、土地资源、环境卫生与健康等。

4.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应以评价区自然特征和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目标来建立。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现有水利工程标准低,防洪和供水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山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盐渍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力度不够。

综合考虑上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环境评价的总目标,设立相应的环境评价主题,合理确立各评价主题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将环境保护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A层)。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

准则层。是衡量总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包含两个中间层:主题层(B层)和状态层(C层)。B层是描述系统层的主体结构,由5个环境评价主题构成。C层是描述各主题层应达到的最佳状态,由13个环境保护目标构成,见表2第2列。

指标层(D层)。是描述各状态层属性指标及评价的基础,包含22个评价指标,见表2第3列。

5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比较

以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多方案比较。

5.1规划方案概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二是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回用量;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节水措施。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可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规划水平年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概述如下:

a.方案一(回用型)。以增加污水回用量为主,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区外调水量和节水措施次之;

b.方案二(节水型)。以强化节水措施为主,适当增加污水回用量、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

c.方案三(增量型)。以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为主,辅以节水措施和增加污水回用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

5.2层次分析法(AHP)及多方案比较

5.2.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5_。该方法能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评价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解成若干层次,并按照上一层的准则对其下属层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与各要素参数值一并作为综合分析的依据。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与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其中,定量指标以规划方案中可量化的指标为基础,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污废水排放率等;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否导致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等。通过分析规划涉及区域的环境特征,确定各层次的权重。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结合该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改善的现状,经济社会的权重略大于水资源,分别为28%、26%;考虑到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以及规划对本区域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重要敏感对象的影响程度,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权重值均定为18%;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土地“三化”以及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土地资源权重定为l0%。结合AI-IP模型中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各指标参数的权重由区域环境特点及在相关因子中的地位决定,参数分值采用l0分制,以“l0,8,6,4,2”的等级分值依此代表影响程度的从大到小。各规划方案总得分由各分值乘以相应权重求和获得,分值越高,表示对总体环境的正面影响越大,负面影响越小。各规划方案最终环境影响得分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E为某一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最终得分;n为评价指标的类别数,(n=5);wA为i类别指标A层权重值;为i类~JJlj指标层权重值;Wc为i类别指标C层权重值;wo为类Nj指标D层(本身)权重值;E,为i类~JlJj指标的专家评分值;m为i类别的评价指标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AHP计算结果见表2。

5.2.2多方案比较分析

由AHP综合得分表明,如果本次规划不实施(即零方案),规划涉及的区域环境影响综合得分为一,从各项指标分析,区域水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将继续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方案一的综合得分为694,说明在对水环境起到显著改善的同时,由于过于依赖污水回用,污水处理投资压力较大,污水回用量有限,社会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方案三的综合得分为564,说明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方案二的综合得分为782,说明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各方案中得分最高,是本规划的推荐方案。

6结语

篇9

关键词页岩气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X37;TE9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7-0137-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17

我国页岩气储量巨大,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预测,页岩气可采量大约为36×1012 m3[1]。如此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其有效的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可大大缓解资源压力。页岩气开发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它属于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型项目,具有区域广、环境影响范围大等特点[2]。大规模的开发页岩气会对大气环境、土地资源、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及周边环境产生影响[1,3-4]。页岩气的开发对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应当优先考虑其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建立明确科学的环评指标体系,为页岩气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保驾护航[3,5-6]。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评价是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等级评判,评价结果是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决策依据,可帮助从源头减少空气和水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钻井液漏排,井喷及地震的发生[6]。在此背景下,研究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科学的环评指标体系,建立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模型,对我国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处理好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参考和现实意义。

1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环保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环境影响的防范措施。如我国页岩气开发水污染防治法制不足,需借鉴美国经验,提出完善我国页岩气开发水污染防治法制措施和环境监管措施 [7-8]。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返排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9]。葛秀珍[10]总结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并指出页岩气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潜在因素。董普[3]考虑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并结合页岩气开发的大背景,提出了页岩气环保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刘琛[11]分别从选址、技术、工程及检测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及防范措施。孙增芹[12]从低碳视野下强调在构建页岩气法律过程中要重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公众参与度,构建排污交易制度,严格法律责任。孙仁金[13]综合环境影响,构建页岩气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评价确权。李志学[14]从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政策。Sun等[15]借鉴美国经验,提出页岩气开发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以上研究都是从定性角度描述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的防范措施,目前仍然缺乏从定量方面评价页岩气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国家,随着页岩气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其引发生态环境的争议越来越多。近十年来美国在水力压裂开采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对监管和防控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积极探索,十分重视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多因素的非线性复杂分类问题。关于多因素的复杂非线性问题的研究目前有系统聚类法[16]、模糊推理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7]、人工神经网络法[18-19]、灰色聚类模型[20]、模糊聚类分析法[21]等。然而系统聚类、模糊推理和层次分析在权重确定的问题上存在人为任意性;神经网络需要相当大的样本数据,易陷入局部极小点,且网络结构还需要确定[22];模糊聚类在描述分类指标空间与类型空间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上具有一定的困难[23]。

邢文婷等: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投影寻踪分类也是一种处理多因素复杂非线性问题的统计方法[24],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在聚类、优选和因素评价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25-27]。然而投影寻踪聚类模型中密度窗宽的取值是基于试算或经验判断的,存在较大的主观性。针对上述问题,倪长健结合动态聚类思想,提出了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该模型在实际问题中得到较好的应用[28-30]。虽然如此,该模型采用线性投影,其对应的特征值不能较好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过程[31]。

基于此,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建立了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并将投影寻踪和动态聚类相结合的思想引入到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建立了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评价模型,采用蚁群算法求解模型。结合全局最优经验指导和信息素交流两种方式,来改进蚁群算法和维持蚁群的多样性,以得到最佳的聚类结果。另外以四川威远页岩气区块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通过一定的指标客观科学地描述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新方法。

2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2.1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

董普[3]指出页岩气特殊的开发方式造成其环评难度比常规天然气大,将页岩气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六个层次(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物、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另外在这六个层次下又设28个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模糊,没有清晰地表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共同提出“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能清晰地描述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针对性[32]。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来构建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其中,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为目标层,压力、状态、响应为准则层,要素层包括大气环境压力、水环境压力、土壤环境压力、资源压力、生态环境状态、资源利用状态、生物多样性状态、水土保持状态、生态响应、环境响应、经济社会响应;指标层为要素层的进一步细分。所构建的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2.2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遴选与确立

按照实用性、可比性、科学性和可定量性的原则对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进行遴选。首先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2-3,6-7,33],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32个指标如表1所示。

结合页岩气开发的大背景,从理论分析,根据页岩气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对遴选出的评价指标进行初次调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然后结合专家打分,对初次挑选出的指标的重要性和独立性进行评判,筛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法最终得到19个指标,见表1。

3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型

3.1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的方法原理

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是采用曲线投影的方式,根据投影寻踪的思想建立的模型,将高维数据空间向低维数据空间进行投影,通过分析低维数据空间的投影特征来研究高维数据特征。与一般的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相比,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能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另外,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不受样本容量的限制,且能同时确定最佳的聚类结果和聚类数,这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客观性[30-31]。

3.2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

假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为xij(i=1,2,3,…,n;j=1,2,3,…,m,n为样本个数,m为评价指标个数)。本文采用投影寻踪和动态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并引入曲线的投影方式[31],来构建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体系。

3.2.1数据标准化

由于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数值范围和量纲不完全相同,为消除量纲影响,因此,要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于越小越优型指标

xij=xjmax-x0ijxjmax-xjmin(1)

对于越大越优的指标

xij=x0ij-xjminxjmax-xjmin(2)

其中,xjmax,xjmin分别表示第j个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样本最大值和最小值;x0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初始数值(i=1,2,3,…,n;j=1,2,3,…,m)。

3.2.2曲线投影

用双曲正切函数来描述环境要素变化过程是合理的[34]。双曲正切曲线的特点是先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后逐渐稳定,用来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有着广泛的应用[35]。双曲正切函数

y=1-e-x1+e-x=ex-1ex+1(3)

设为m维投影方向的单位向量,其分量为a1,a2,…,am分别为m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有∑mj=1a2j=1,且满足-1≤aj≤1。

则曲线的投影特征值可表示为

zi=e∑mj=1ajxij-1e∑mj=1ajxij+1(i=1,2,3,…,n)(4)

3.2.3投影动态聚类指标的构建

采用动态聚类方法[34]构造新的投影指标。双曲正切函数曲线的投影特征值序列为z1,z2,z3,…,zn,其评价等级为p(p≤n)。t(t=1,2,3,…,p)表示第t类的样本投影特征值的集合,有

t={zi|d(At-zi)≤d(Ah-zi)}

h=1,2,3,…,pt≠h

其中,d(At-zi)=|zi-At|,d(Ah-zi)=|zi-Ah|,At,Ah分别表示第t和h级的聚核,这里假设聚核为单调递减函数。

用类内的长度和表示类内样本的聚集程度,即

d()=∑pi=1[max(t)-min(t)]

这里d()越小表示类内样本的聚集度越高。

样本间的离散程度可用样本间的分散度表示,即

s()=∑i,k∈n,i≠k|i-k|

s()越大表示样本间分散度越高。

投影寻踪动态聚类的思想就是要求类内样本尽量聚集,类间样本尽量分散。据此,定义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指标为

Q()=s()-d()(5)

3.3生态环境评价优化模型

Q()取值越大,越能满足投影寻踪动态聚类的思想,得到的聚类结果和聚类数就越好。当Q()取得最大值时,能同时实现类间样本尽量分散、类内样本尽可能聚集的目的,即Q()取得最大值时,可以得到最能反映数据特征的最优聚类结果和最优投影方向向量。因此,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模型可以描述为以下的非线性优化问题

maxQ()

s.t.∑mj=1a2j=1

-1≤aj≤1(6)

4实证分析

以四川威远页岩气区块气田开发工程为评价对象。威远页岩气区块位于四川省威远县、荣县、资中县、内江市、自贡市境内,有利开发区面积4 216 km2,已探明储量为3×1011 m3。自2007年3月起,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就开始探索开展页岩气的开发,并在长宁-威远区开钻气井40多口。2012年3月,国家能源局批准设立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该地页岩气资源丰富,是中国页岩气开发的核心区域之一。另外,中国的页岩构造含有达到有害浓度水平(1%或更多)的硫化氢,四川威远区块页岩气所含硫化氢浓度约为0.8%-1.4%。根据表1中的评价指标来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2010-2014年为监测年,并对统计数据作无量纲化处理,见表2。参看行业、国家及地方标准确定了优(1级)、良(2级)、中(3级)、差(4级)和极差(5级)5个级别的评价标准,见表3。

本文在每个等级标准的级别范围内随机生成10个样本,即将5个等级标准扩展为50个样本序列。根据生成的各级样本数据,建立威远页岩气区块2010-2014年基于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方法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其中n=50,m=19,p=5。用改进的蚁群优化算法求解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非线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最大投影函数值maxQ()=1.814;最优投影方向向量=(0.199 8, 0.226 3, 0.274 0, 0.318 9, 0.128 6, 0.235 3,0.022 2, 0.333 3, 0.343 5, 0.375 3, 0.059 6, 0.036 3, 0.199 9, 0.281 3, 0.076 6, 0.055 0, 0.329 2, 0.215 6, 0.045 1);5个评价等级标准的投影特征值范围,见表4。根据最优投影方向向量计算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样本的投影特征值,并参照评价等级标准的投影特征值范围可知,在5个监测年份中,2010年,2011年和2014年属于差类(4级),2012年和2013年属于中类(3级),其结果同列于表4。

页岩气开发初期由于开发技术不先进,环保投资不高及环保意识不强造成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随着学习借鉴美国开采页岩气的经验和先进的方法,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藏特征,我国开发页岩气的技术也进一步提高,技术的提高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一些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但随着开发时间增加,开采难度加大,会产生更多更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加快页岩气开发技术创新,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产气量的稳定增加,将是威远页岩气区块面临的一个难题。

最优投影方向向量是单位向量,其各个分量的平方和为1。a21,a22,a23,…,a2m作为指标的权重,能反映各个指标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对最优投影向量进行平方后,发现X3,X5,X14,X15,X16,X23,X27这7个指标的权重较大,见表5,即这四个指标对评价体系的影响程度较大,可见它们是威远页岩气区块页岩气开发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表2四川威远页岩气区块生态环境统计数据预处理

重要因素,其它指标为一般的影响因素。需要指出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对威远页岩气区块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程度虽然不同,但在二者之间不存在绝对性,如在不同的页岩气区块,影响因素对评价体系的影响程度也将不同。

综上,本文引入曲线投影的方式,结合投影寻踪方法和动态聚类方法,提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优化模型是基于样本各指标的曲线投影和动态聚类方法寻找最佳投影方向,其思路清晰、明确。实例应用表明,利用该模型对页岩气开发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是切实可行的;另外,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类间分离性和类内聚集性,为多因素环境评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5结论与政策建议

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是一个多属性、多因素的评价过程。本文考虑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特殊性(水力压裂技术)及开发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较多的特点,参阅大量文献、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将曲线投影寻踪动态聚类评价方法应用到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优化模型,用改进的蚁群算法加速了投影寻踪的实现过程,减少了寻优的工作量,克服了传统投影寻踪方法编程困难、计算复杂的缺点。对四川威远页岩气区块2010-2014年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综合结论有以下几点:

(1)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下,运用专家咨询法,确立了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2)曲线投影寻踪动态模型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对非线性、非正态和高维数据有较强的处理能力。该模型对样本容量没有严格的要求,且有效地避免了由经验确定指标权重的不足,具有计算简便的特点,该方法为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3)威远页岩气区块,在2010年、2011年和2014年的生态环境属于差类,2012年和2013年属于中类。页岩气开发初期,开发技术落后,再加上环保投资不高及环保意识不强,造成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随着学习借鉴美国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藏特征,页岩气的开发技术进一步提高,还有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威远页岩气区块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随着开发时间的越长,开采难度越大,将会产生更多更大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一结果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为页岩气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

(4)植被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地表水质达标率、废水排放量、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二氧化硫和废水排放量达标率这七个指标对生态环境评价的影响较大。这个结果揭示了虽然威远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井场建设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地表易受到侵蚀,易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植被覆盖率对生态环境作用较大;水平井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需消耗大量水资源,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带来困扰;压裂液含有化学添加剂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隐患,废水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井场建设、水平井钻井和压裂过程中产生很大噪声,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甲烷泄露、二氧化硫排放等会对空气造成严重影响。

以上结论对在页岩气开采的过程中国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启示:第一,政府部门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应将页岩气勘探开发纳入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加快制定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同时建议对井场区域的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叫停不合格项目。另外对页岩气开发区域的居民进行环境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并对环境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第二,加强国土资源部、能源局和环保部等部门间的协作沟通,政府应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物控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力度,并严格监督企业的执行情况;第三,地方政府应公开页岩气开发区域环境监测信息,减少公众担忧;第四,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鼓励污染治理技术和水平井清洁压裂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研究单位和企业的合作,针对页岩气压裂液成分的特征,设计高效的治理措施。

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求对生态环境的评价更加科学系统。如能运用更多的方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并进行方法间的对比分析,则页岩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将会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小哲, 周长沙, 崔明明, 等. 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探讨[C]// 2013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八卷), 2013:6824-6826.[GUO Xiaozhe, ZHOU Zhangsha,CUI Mingming, et al.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C]// Academic annual meeting of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Society(eighth volume), 2013:6824-6826.]

[2]王亚运, 柯研, 周晓珉,等. 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影响[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2, 22(3) : 50-53.[WANG Yayun, KE Yan, ZHOU Xiaomin,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during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oil & gas fields, 2012, 22(3) : 50-53.]

[3]董普, 贾冬冬. 我国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23(5):71-73.[DONG Pu, JIA Dongdong. 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hale gas exploitation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5):71-73.]

[4]彭民,杨洪波,李玉喜,等.页岩气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31(3):327-331.[PENG Min, YANG Hongbo,LI Yuxi, et al. Research summary of shale gas resources development impact on environment[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31(3):327-331.]

[5]金吉中, 梅绪东, 张思兰, 等. 页岩气开发环评与 “三同时” 管理及建议[J]. 环境影响评价, 2015, 37(4): 47-50. [JIN Jizhong, MEI Xudong, ZHANG Silan, et al. Proposal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three simultaneous’ system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2015, 37(4): 47-50.]

[6]周志恩, 方维凯, 陈敏, 等. 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探讨[J].环境影响评价,2015,37(6):62-67. [ZHOU Zhien, FANG Weikai, CHEN Min, et al.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shale gas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2015,37(6):62-67.]

[7]张建良,黄德林.我国页岩气开发水污染防治法制研究:对美国相关法制的借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28(2):60-64.[ZHANG Jianliang, HUANG Delin. Research on the legal institutions with regard to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in China: reference of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of the U.S.A[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2015,28(2):60-64.]

[8]FENG L, XING Y, WANG J, et 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the U.S. shale gas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and regulatory issues[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2, 32(9):102-105.

[9]VENGOSH A, JAHKSON R B, WARNER N, et al.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isks to water resources from unconventional shale gas development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15): 8334-8348.

[10]葛秀珍.页岩气开发技术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3):260-263.[GE Xiuzhen. Shale gas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3):260-263.]

[11]刘琛,王洪建,霍君英,等.“页岩气革命”背后的潜在环境灾害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73-75.[LIU Chen,WANG Hongjian,HUO Junying, et al. Potential risks of environmental disaster In ‘shale gas revolution’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4):73-75.]

[12]孙增芹, 韩颖.低碳视野下我国页岩气法律制度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 2015, 31(4): 43-46.[ SUN Zengqin, HAN 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shale ga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J]. Ecological economy, 2015, 31(4): 43-46.]

[13]孙仁金, 汪振杰.页岩气开发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天然气工业, 2014, 34(12): 135-141.[SUN Renjin,WANG Zhenjie. Integrated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4, 34(12): 135-141.]

[14]李志学, 刘伟.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政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5(5):21-25.[LI Zhixue, LIU Wei. O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ed management policy[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25(5):21-25.]

[15]SUN R, WANG Z. A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J]. Natural gas industry B, 2015, 2(2-3):203-210.

[16]许榕. 大气环境检测优化布点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 1994, 10(5):1-3.[XU Rong.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detection[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China, 1994, 10(5):1-3.]

[17]YANG M, KHAN F I, SADIQ R. Priorit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offshore oil and gas operations: a hybrid approach using fuzzy inference system and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 Process safet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 89(1):22-34.

[18]李祚泳. 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1997, 17(1):27-29. [LI Zuoyong.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optimiz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ites[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7, 17(1):27-29.]

[19]杨建强, 罗先香.流域水资源丰富度评价的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16(2):45-47.[YANG Jianqiang, LUO Xianxiang. Model of selforganizing neural net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watershed water resource abundance[J]. 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 2000, 16(2):45-47.]

[20]田锡堂.流域水资源丰富度评价的灰色聚类分析[J].经济地理, 1996, 10(2):215-220.[TIAN Xitang. Grey cluster analy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watershed water resource abundance[J]. Economic geography, 1996, 10(2):215-220.]

[21]王志良, 邱林,梁川,等.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水资源分区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1, 22(2):7-10. [WANG Zhiliang, QIU Lin,LIANG Chuan,et al. Research on water resource partition based on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2001, 22(2):7-10.]

[22]陈守煜, 李庆国.一种新的模糊聚类神经网络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 2005, 36(6):662-666.[CHEN Shouyu, LI Qingguo. Fuzzy clustering neural network and application to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5, 36(6):662-666.]

[23]罗先香, 邓伟.基于ART理论的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在水资源分类中的应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1,31(1):54-57.[LUO Xianxiang, DENG Wei. The application of selforganizing neural network model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RT in water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31(1):54-57.]

[24]FRIEDMAN J H, TUKEY J W. A projection pursuit algorithm for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J]. IEEE trans on computer, 1974, 23(9) : 881-890.

[25]张欣莉, 丁晶, 王顺久.投影寻踪分类模型评定相似流域[J].水科学进展,2001,12(3): 356-360.[ZHANG Xinli, DING Jing, WANG Shunjiu. Projection pursuit algorithm for exploratory analogy basin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1, 12(3): 356-360.]

[26]ZHAO J, JIN J, GUO Q, et al. Dynamic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flood disaster on a projection pursuit cluster and its application [J].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risk assessment, 2014, 28(8):2175-2183.

[27]WANG S J, ZHANG X L. Projection pursuit dynamic cluste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 protection, 2010, 2(5):449-454.

[28]倪长健, 王顺久. 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及其在天然草地分类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6(5):68-71.[NI Changjian, WANG Shunjiu. New model for projection pursuit dynamic clust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lassifying natural grasslands [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06, 6(5):68-71.]

[29]王顺久,倪长健.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及其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 41(1):178-180.[WANG Shunjiu, NI Changjian. A projection pursuit dynamic cluste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9, 41(1):178-180.]

[30]倪长健, 王顺久. 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及其在地下水分类中的应用[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6, 38(6):29-33.[NI Changjian, WANG Shunjiu. Projection pursuit dynamic cluste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roundwater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2006, 38(6):29-33.]

[31]倪长健.基于曲线投影动态聚类模型的大气质量监测布点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 2010, 26(4):16-19.[NI Changjian. Study on the atmosphere qulity monitoring sites based on curve prjection dynamic cluster model[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2010, 26(4):16-19.]

[32]TONG C. Review o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research[J].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0, 13(4): 53-55.

[33]张力军, 张鹏国, 费良军. 油气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5):600-605.[ZHANG Lijun, ZHANG Pengguo,FEI Liangjun. A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petroleu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 42(5):600-605.]

篇10

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也不断地改变着生存环境,特别是利用能源的过程中,人类从外部环境中攫取资源,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学会用火以来,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烟与火的时代,一直到人类发现了电的现象、进而在上世纪初发明、制造出了能够产生电力的机器设备——发电机。人类从直接电力工业的出现与人类学会用火一样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现代化的人类生活中,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文明生活都不可能离开电力,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和广大群众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长。

电力改变了社会的发展模式,电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电力为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随着工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电力工业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对于终端用户而言在所有形式的能源利用中,电力是最清洁、最便利的一种能源。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和城乡居民对电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电力企业本着“建绿色电网,创和谐家园”的原则,积极为建设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环境友好、服务高效的电网而不懈努力。在电网建设的过程中,电力设施的建设和电力环保工作得到了同等重视。

一、用科学的规划指导电网的建设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中电网是公用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并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这种需求的增长导致了整个电力设施系统的迅速扩大。为了满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净化的需要,城市区域已限制发电厂的建设,城区的电力要从周边区域供应。这样就拉长了输电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解决城市对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线路的输电能力,特别是远距离输电线路的功率传送能力,就必须提高电压等级。当输送功率确定时,提高输电压等级将降低输电线路通过的电流,从而减少电能损耗。所以,提高供电电压等级是解决城市高密度负荷用电的必要技术手段。出于用电发展和远距离输电的需要,就使输电电压越来越高,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也越来越多。从经济财务的角度看电网是电力公司财产的重要构成,从作用功能来看电网又是整个社会经济以及民众生活的重要支架。随着全社会越来越依靠电力,随着电力网络的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地域延伸越来越广,随着电网建设的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电网的进一步建设也就越来越需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一方面,电网规划必须满足电力系统规划的相关技术要求,要兼顾到电源电的布置、负荷中心所处的位置以及社会建设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电网的设置还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电网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地方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满足国家、地方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努力建设“绿色电网”。

二、以环境影响评价确保绿色电网的建设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电网企业新建和扩建、改造的各项110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项目都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提出进行跟踪监测及评价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以客观、公开、公正的态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环境决策和工程采取相应环保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另外,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电网专项规划必须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电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执行早期介入的原则,实现规划环评与电网规划编制的良性互动,将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考虑融入到电网规划中,并据此提出对规划进行优化调整的建议,努力达到从源头上控制电网建设的环境影响的目的。

具体操作环境评价的过程中,在工程项目取得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以后,我们必须委托具有从事环境评价资质的单位(公司),对该项目进行涉及环境影响的评价。为了保证环境评价工作具有竞争性,保证评价质量同时适当控制费用,目前我们都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环境评价单位,并签订委托合同。

开展环境评价的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此外,具体执行一个项目的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各有关部委规章、地方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工程设计及批复文件、任务依据。在编制评价报告时还要请相关政府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所执行的标 准下达批复文件等等。

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时,电网企业始终重视并坚持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程序,就是通过环保宣传、征求公众意见等方式进行“公众参与”。为了开展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活动,先将项目的内容以文字形式挂到环境保护的相关网站上,并且打印出来粘贴到有关项目站址的周边和沿线,确保让附近或相关的民众全面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此外电网企业委托咨询单位请项目附近或相关的民众填写《公众参与调查表》。调查表根据不同的项目向被调查人提出各种问题,一般来说主要会询问:1.是否知道本工程的建设情况?2.从什么途径得知本项目的?3.对本地区目前电力供应的情况评价怎样?4.是否了解本项目的设施(变电站、高压线路)?5.本项目的施工和运行可能对环境构成哪些影响?6.本项目的施工和运行可能对周边居民产生哪些影响?7.对于项目所必需的占地、砍树和搬迁是怎么看的?8.对本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建议?等等。

对于公众的意见政府和电网企业都是十分重视的,在环境评价和项目竣工的环保验收中专门有一部分是对公众调查的分析。由于公众对项目的了解程度不同,对电力环境保护的理解不同,提出的看法和意见会不一样,加上少数被调查对象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还可( )能提出与环境保护毫不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由咨询单位提出采纳意见,政府进行决策,科学合理地采纳公众参与的意见,通过宣传介绍与对照标准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让被调查人更全面了解电力环保的基本知识,一方面在环境评价报告中提出相应的方案,按照有关的标准、规定解决涉及电力建设的环保问题,确保我们的输变电设施符合国家和电力行业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

三、电网建设中最受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

当一套高压输变电设施投入运行以后,一般不会产生烟雾、埃尘,没有明显的化学反映过程,设施本身也与水、土的扰动没有直接的关系。在环境保护角度上看,输电线路与变电站常常被人们关注的是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噪声等方面的现象。下面我们逐个探讨这些现象及其相关的规定。

关于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容易给人造成误会的一个映像就是,有电场、磁场存在就一定会有辐射。其实这种说法至少是不够严谨的,或者说是不科学的。平常说的“场”这个概念,是一种以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式存在的物质。不仅电有“场”,力也有“重力场”、“引力场”等。对电而言,静止的电荷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运动电荷(也就是电流)在其周围空间同时产生磁场。当频率很低时,电场和磁场是相互独立的,彼此没有联系。我国电力系统的电源工作频率(即:工频)为50hz,即使在0~300hz的极低频范围中,也处在很低的频段位置。正是因为交流输变电设施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属于极低频场,其波幅的长度长达6000米,不可能像x射线、γ射线那样构成有效的电离辐射、也不可能像可见光、微波炉产生的微波那样构成有效的电磁辐射。科学的定义是:50hz交流输变电设施产生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是通过电磁感应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这种感应与辐射有本质上的不同。

此外,我国及国际上对输变电工频电、磁场强度限值是有规定的:

1)国家环保部在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规定,居民区输变电工程工频电场强度的推荐限值为4千伏/米,工频磁感应强度限值是0.1毫特(即100微特)。这个限值是针对居民区的,其它地区的限值宽于居民区限值。

2)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于1998年了《限制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曝露的导则(300ghz以下)》。在这个导则中,对公众的工频电场限值是5千伏/米,工频磁感应强度限值是0.1毫特(即100微特)。此限值对保护公众健康已留下有足够的安全裕度,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与推荐,已被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工频电场强度的推荐限值比国际导则对公众的限值要严,比5千伏/米还小1千伏/米。

可能人们会问,变电站周围工频电磁场强度到底有多大?

根据我们国家的设计规范和实际测量,户外式变电站站界工频电场强度在每米几伏到几百伏之间,靠近变电站进出线稍高。变电站在设计时,均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保证变电站相邻居民区的电场强度低于国家规定的4千伏/米的限值。户内式和半户内式变电站站界工频电场强度则比户外式变电站电压更低。变电站站界工频磁感应强度小于10微特,远低于我国规定的推荐限值100微特。户内变电站周围的工频磁感应强度则趋于本底值。

关于线路跨越民房的问题,有关技术规程规定,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不应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在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低于国家推荐限值4千伏/米和0.1毫特的情况下,其它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跨越民房是可以的。

四、努力减少输电设施建设运行时对环境的影响

1.关于工频电磁场的影响。

虽然从科学的角度已经反复说明了变电站产生的是工频电磁场,不产生电离辐射,但是人们对于输电设备的存在和运行还是存有疑虑,担心对人的健康会有危害。

实际上在现代生活中,每一个普通家庭所使用的电器都会产生不同量的电磁场。有人请专家做了个小测试,看看大家家里的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场到底都有多大。测试结果显示,这些电器产生的电磁场都属于工频电磁场的范围。一些大容量的家用电器如空调和取暖设备由于工作时电流较大,其周围的工频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有时可以达到十几个微特,但是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值迅速衰减。

接下来的问题是,长期处在这些家用电器或变电站周边的电磁场中,到底对人体可能会有多大影响。社会上流传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说是长期处在变电站或家用电器的工频电磁场容易致癌。这些说法既没有确切科学依据,也找不到实际统计数据的支持。人体长度最大为两米左右,比起工频电磁场的波长6000公里、50赫兹的电磁波来说,电磁波穿过一个人体几乎都是同相位的,对极细小的人体细胞和dna分子更难以产生影响,因此50赫兹符合标准的感应电磁场对人体是无害的。而且,世界卫生组织第263号文件《电磁场和公众健康——极低频场和癌症》中说明:“现在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极低频电磁场会直接破坏生物分子,故不大可能引起癌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暴露在我们居住环境中的极低频的电磁场,不会导致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直接受损,不可能引发癌症等疾病。

科学家们迄今为止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极低频电磁场不会引发或助长癌症、白血病。流行病调查显示,工频磁场与儿童白血病微弱的关联的结论存在着严重的不一致性。并没有得到实验室和动物研究支持,调查存在其他混淆因素干扰,并没有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所确认。因此,并没有成为国际社会公认主动监管行动的理由。

而国内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对湖北省超高压电场作业人员进行了8年的健康动态观察,其间共进行三次全面健康检查。体检项目为神经系统的检查及有关的主观感觉、ekg、脑血流图及5项生化指标(全血胆碱酯酶、血清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酸脂、胆固醇及尿素氨)。经统计学分析,除个别指标有差异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

此外,我们国家还针对变电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国际上制定工频电磁场标准是经过实验研究确认对人体有害的阀值,并在这个的基础上, 对职业人员和普通公众分别给予了10倍和50倍的安全因子。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工频电磁场国际标准的安全尺度是在实验研究确认的危险数值的基础上出于保护公众的角度出发给予了50倍的安全裕度,也就是说,标准数值是在有害影响数值基础上再严格50倍的数值。而我们国家的标准比国际标准和欧盟标准还要严格。所以,符合标准的变电站工频电磁场是不会对人产生有害影响的。

根据近几年来对从110千伏到500千伏多个变电站的测试结果表明,变电站周边工频电磁场数值均能满足工频电场强度荐值4千伏/米,工频磁感应强度0.1毫特(即100微特)限值标准,110千伏到220千伏的工频电磁场数值更是远远小于国家标准,城区全户内变电站场界电磁场与环境背景场值相差无几,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无影响。

另外,根据国家环保局18号令的要求和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电压在100千伏以上送、变电项目在建设之前都要请有专门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要经过环保主管部门批准,方能动工建设。因此,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准则,在落实环境评价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我们的健康肯定是不会受到各种电压等级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影响的。

2.关于运行噪声的影响。

变电站内电器设备运行可能产生机械噪声及电晕放电产生电磁性噪声;输电线路电晕放电会产生电磁性噪声。针对电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特点,电网建设项目在选站选线、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一般均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环境保护相关技术政策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电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将对工程设计、施工、运行阶段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论证和评价,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发现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通过以上措施和努力,我公司目前新的电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噪声影响,均被控制在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的范围内。

3.其他方面的影响。

在电力设施的施工期间也会产生比较短期的环境影响。

1)施工扬尘:变电站场地平整及塔基开挖、土建施工、沙石料运输可能产生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短期的、局部的影响。

2)施工废污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若处理不当可能对周围水体产生影响。

3)施工噪声: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可能对附近居民产生影响。

4)土地占用:变电站及塔基占地造成土地功能的改变。

5)水土流失:施工期场地平整及塔基开挖将破坏、扰动地表和植被,土建施工期的临时堆土及表土剥离,都将可能产生水土流失问题。

6)生态环境影响:施工噪声、施工占地、水土流失等各项环境影响因素均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施工过程中如果不作规范和要求,可能留下扰动环境的后患,造成长期的影响。所以我公司加强施工前的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评价,同时强调竣工后的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验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的全过程监理,尽可能地减少了电力设施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

建设环境友好的电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必须考虑电网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问题。在规划环评过程中,还要与地方环境保护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文物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主动进行协调和沟通。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电网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保证真正建设成为环境友好电网。

参考资料:

1.《输变电设施的电场、磁场及其环境影响》——中国电力出版社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