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3: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

篇1

修改后的宪法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的这一规定使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美好春天,但是在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探讨了民营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责任,并在建立健全环境立法的同时探讨民营企业引入ISO14000标准认证的实施,希望建立一整套对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并鼓励引入民营企业的民间资本参与环境保护的投资,从而有效地控制因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ISO14000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去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的温州,是一座经济繁荣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的支柱和主要特色就是民营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市就有13多万家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已被写入宪法,但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反过来也必将制约我国经济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激烈地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很的发展,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入,高产出”,有点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投入和产出这两个量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入,所以民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问题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但是自己的环境权却很难行使。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在性,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虽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认识到了,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公众是不会提讼要求赔偿的,因为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有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用语含糊,可操作性不强,很难成为公民主张环境权的直接依据。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随着入世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温州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强调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

在过去的理解中,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因为认识不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是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除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道德良知和长远眼光,还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首先,政府应当灌输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在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

[NextPage]

第三,有必要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采取绿色GDP统计。

第四,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此外,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和社会舆论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毕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凭借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有强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直接排放,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如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

对一些超标排放的民营企业应该予以处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民营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责任的同时,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为了有效解决境保护问题民营企业就应该推行被称为是民营企业的“绿色通行证”的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

推行ISO14000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企业的内部,从强化管理、规范流程到品质提高,改善工作关系,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经济活动中,注意节约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同时由于改进工艺,既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又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外部,可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美化企业形象等。

推行ISO14000有利于破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早在1996年公布ISO14000的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两三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借此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如在美国,国家能源部已要求其所有合约厂家在1998年9月前通过ISO14000认证,否则将取消合约。因此,民营企业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此,民营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全体职工的环保意识。必须认识到推行ISO14000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环境管理,认真贯彻ISO14000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是对消费者负责,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有助于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技术,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

2、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态化和工农业一体化。民营企业分布于广大农村,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其充分利用其资源条件和特点,引入绿色科技,发展绿色产业。

3、按ISO14000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现民营企业经营模式的战略转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的规模大小,按照ISO14000的要求,或单独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或把环境管理内容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从产品的设计、材料选购、工艺制造、成品出厂、安装使用和产品使用后处理的所有活动和过程都严格按标准要求,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

为此,民营企业应实施以下经营战略转移:

(1)绿色化经营战略。这种经营模式是要求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加大可以投入力度,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开发,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工艺,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排放,实现企业产值的绿色增长,开展绿色贸易,推动建立绿色市场,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

(2)集约化经营战略。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原料?产品?废物”模式,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和非循环的,因而表现为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而集约化经营模式则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致力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转移,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最大增值,努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系数,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建立生态工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社会化经营战略。虽然企业有各种方式可以选择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但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效的途径是“学会如何将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社会挑战转变成新型的有利可图的企业机会”。这是民营企业实施社会化经营战略,全面承担其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核心和本质特征。

在我们一般的认识上认为民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实环境保护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环境治理,一方面能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促进民间资本的合理循环,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知道,加快环保产业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这种可持续发展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营行为的出发点,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将此奉为圭臬。同时,应该看到,由于环保产业的滞后,国家资本的投入明显不足,也给民营企业民间资本的介入提供了用武的天地和广阔的舞台。就是说,民营企业参与环保产业的建设,既是一种义务,一种利他,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自利。

参考资料:

【1】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杂志2004年

【2】刘效仁《民间资本为何远离环保产业》2004年

篇2

【关键词】环境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环境成本核算

1.环境成本概述

1.1 环境成本定义

目前环境成本权威定义来自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其中“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如避免和处置废弃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去除建筑物中的石棉、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

1.2 环境成本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已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环境审计、环境成信息披露等开展实施工作。

美国学者Marc J. Epstein(1996)提出将生命周期评价运用到环境成本管理中;Dana R. Hayworth(1997)提出环境成本会计和环境成本管理是一个实用的工具,适时利用既满足政府监管需要又提高企业公众形象。

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突出体现在环境的报告方面。1999年日本环境厅 “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的规定。自此,日本企业对环境会计重视加强并陆续公布“环境报告书”。

德国环境管理机构于2003年编制《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指南》。环境成本被分为四种类型:(1)事后环境保全成本;(2)环境保全预防成本;(3)残余物发生成本;(4)不含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环境会计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最早提出了环境会计问题。我国学者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分为以下方面:

(1)确认计量:徐瑜青和王燕祥(2003)认为可以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企业的环境成本,郭晓梅(2003)采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与完全成本会计法、寿命周期法相结合计量计算企业环境成本;

(2)环境成本归集分配: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2001年指出环境成本计算方法,应当较多采用FCA法(全部成本法)、ABC法(作业成本法)和LCC法(生命周期法)。徐瑜青等在2002年,还以火力发电厂为案例对采用ABC法计算环境成本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研究。

(3)环境成本披露:郭静娟(2003)提出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种模式:一方面借鉴财务报告模式的思路;另一方面编制独立环境报告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张劲松、何学军(2002)认为在我国构建新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应遵循渐进性原则。

2.环境成本核算

2.1 环境成本核算理论基础

环境成本核算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总成本理论和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资源和环境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须反映在经济运行的价值核算体系中。可持续发展强调重视发展的状态和目标,更强调发展潜力的培养和发展持续性。

2.1.2 总成本理论

总成本理论认为,产品成本由环境费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构成。公式表示:Y=C+V+E,其中,Y为产品总成本,C为物质成本,V为劳动力成本,E为环境成本。

2.1.3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边际机会成本(MOC)中边际机会成本由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使用成本(MUC)、边际外部成本(MEC)三部分组成,MPC是生产过程中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MUC是资源耗竭成本;MEC是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损失。

2.2 环境成本计量方法

环境成本的计量可归为以下四种方法:

(1)作业成本计算法(ABC)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管理会计中采用的按作业对成本进行归集并按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有关的产品或流程上的方法。

(2)环境质量成本法。将环境成本分为四类: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检测成本、环境内部损失成本和环境外部损失成本。其中前两者是符合性成本,后两者是非符合性成本。

(3)完全成本法。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定义,完全成本会计法是 “将与企业的经营、产品或劳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关的内部成本(包括所有的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成本综合起来的方法”。

(4)生命周期(Life Cycle)法。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立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销售、使用、废弃等各个阶段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加以处理。

3.环境成本管理

3.1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可以按照其生产经营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进行划分,以期清晰看到企业环境成本产生的具体原因和环境保护投入的效果。

(1)环境成本事前管理项目:环境教育培训费,环境管理考核机构的运作、构建费,环境认证费和环保研究开发费。

(2)环境成本事中管理项目:原料存储、运输、耗减费用,绿色材料消耗、运输、存储等费用,环保设备投入、更新改造、运行、维护费用,绿色包装方案设计及消耗费用以及副产品回收及废料循环利用投入费用。

(3)环境成本事后管理项目:土地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的修复成本,环境事故或公害的赔偿金、罚金,排污费、超标排污费,环保案件诉讼费。

3.2 环境成本管理注意事项

(1)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实行事前规划,可以使企业获得声誉、品牌等方面的价值增长,赢得社会公众和政府的鼓励性投入或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

(2)改善生产过程,清洁生产。生产之前整体考虑生产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重新设计产品,从而达到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寻找更加环保的材料、原料替代以前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材料;在生产过程完成之后,要进行废弃物循环利用。

4.结论

本文对相关相关文献的梳理来归纳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得出四种常用的资本成本计量方法。通过对这四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并且对资本成本环境成本的相关研究视角进行了整理,发现对于环境成本成本理论本身的研究、估算方法还须有较大突破。环境成本的计量和披露对于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成本节约和企业持续发展多有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匡琪.环境成本管理理论述评[J].中国商界,2010(7):115-116.

[2]张杨,王剑虹,仲艳平. 环境成本管理理论述评[J].会计通讯,2010(3):118-120.

[3]颉茂华.基于层次分析结构法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构建[J].会计之友,2009(2):54-57.

[4]蔡益凤.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奉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周敏.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研究[J].商业经济,2009(9):62-63.

[6]罗文兵,邓明君.德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指南》之借鉴 [J].财会月刊,2010(3):81-82.

[7]王玉梅,梁宗鸿.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0(6):57-59.

[8]朱成博.基于环境会计的企业效益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3

摘 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解决的首要难题。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对指导企业环境会计实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中的复杂个案会不断突破理论,给理论提出新的课题。因此,环境会计应在会计实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并进而推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本文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与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相衔接的、过渡性的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进一步提出推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核算体系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环境管理的实践看,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健全环境法律法规、解决环保技术问题,更需要加强管理,而加强环境管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对企业环境责任的争论中,企业的角色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准确有效地计量企业的环境盈利和损失,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问题至关重要。而会计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它与环保的有效结合,必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现状

国际上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当时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提出来的,但其在会计学界并不被重视。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于1992年发表的《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则标志着我国系统研究西方环境会计体系的开始。笔者利用中国科技期刊网和中国期刊网,以“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生态会计”为关键字,搜索从1980年到2010年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出论文1625篇,涉及刊物469种。从论文选题上看,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范围已比较全面,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大多数文章集中在基础研究和环境财务会计实务等少数几类选题上。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到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内涵、必要性、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会计计量、基本假设、信息披露、成本核算、环境审计、国外环境会计介绍等等。应该说,研究内容是非常全面的。但是,其中主要是规范研究,只有少数实证研究,而理论研究的成果却没有能够体现在会计实务中。

二、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比较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向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方面纵深发展,目前国内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层次,而且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没有达成共识,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定型的实践模式。笔者认为,不仅要看到这些技术上的障碍,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和揭示存在这些障碍的内在根源。

通过对国内环境会计的认真研究和思考,笔者初步总结出制约环境会计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缺乏推动环境会计实施的动力和必要的激励机制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推行缓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外部不经济性”没有内在化。所谓“外部不经济性”,是指那些由企业经济活动引起的,尚不能确切计量,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之所以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固然原因很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企业确实能够从环境破坏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环境污染所形成的“外部不经济性”没有得到内在化,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资源被无偿或低价使用,使环境破坏者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因此,众多的环境污染者无所顾及地破坏环境,而根本不考虑进行有效治理,甚至根本不进行治理。根据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环保部门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非常有限,无从形成震慑,更无法与企业造成的社会损失相提并论。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企业缺少治理污染的内在动力。

(二)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所谓计量,就是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的货币表现。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虽然目前我国不少学者在借鉴环境经济学估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学术界就计量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因而在实际操作时缺乏依据,同时,企业之间在环境问题上不具有可比性,客观上为环境会计的推广制造了障碍。传统的会计计量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学者们对其计量方法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笔者认为:虽然这些计量方法的提出都比较独特,但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务操作存在一定难度。

(三)与实施环境会计配套的业绩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企业引入环境会计,客观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将整个系统都与环境挂钩,企业中的经营业绩评价系统也不例外,评价和奖惩活动都应包括与个人或团体相关的环境问题。比如企业现在有几个投资项目可供选择,其中,有一项目根据评价指标测算,其盈利状况比其他项目稍差,但若考虑环境因素却是最优项。在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下,该项目可能被认为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的行为而不被提倡,导致企业经理们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行为。可见,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已成为实施环境会计的一个障碍。

三、对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建议

实践证明,不断完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的、规范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完善法律制度

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有法可依。虽然我国近年相继出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规,但这些法规主要是通过罚款等财务手段强化企业内部工作,没有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要求,其结果必然是减弱企业的环境保护压力,影响相关人员的正确决策。国家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进行约束和强制。

(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会计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研究工作要分阶段进行,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加强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大资金投入,成立各级研究机构,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加强国际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西方会计同行在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方面比我们先行一步。一些西方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早已开始着手通过连接环境资源统计与国家会计账目的关系来确定清洁污染的经济成本。在美国,有些州已修改法律,要求那些引起污染的部门

承担清洁环境的成本,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经济原则。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早已按照有关国家财富计量的要求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上加入了自然资源的内容。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应吸收各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借鉴其实务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设计出适合我国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方法。

(四)搞好试点工作,由点带面,逐步推广

考虑到我国特有的国情,实行环境会计不能照搬他国现成的模式,只能在吸取他国好的经验的同时,通过环境会计在本国的实践,不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制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行业或企业进行环境会计的试点是一种即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试点工作,不断验证和完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在其他的地区、行业或企业加以推广。

(五)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

绿色经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ISO14000系列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系统之中,如“为环境而设计”、“绿色融资”、“绿色采购”等。绿色经营系统是企业为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相协调,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绿色(或环保)理念”,以绿色理念重塑的企业整体的经营运作流程。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只有在企业建立起绿色经营系统,才能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六)作好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由于环境会计的复杂性,实行环境会计,必然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会计人员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境危机意识,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时展的要求。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而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更加重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只有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环境意识,才能保证环境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通过充分的宣传,要使消费者对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理念。“绿色消费主义”是指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关注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不从环境保护不力(如造成较大环境污染、不节省能源、不节约资源)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进环保状况。“绿色消费主义”的理念将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迫使整体产业都“绿色”起来。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实行环境会计,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成为企业的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环境管理; 信息披露; 环境绩效评价; 财务绩效

随着“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增强,企业环境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充分意识到企业对于保护环境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应该将环境管理纳入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战略中。相应地,学术界关于环境管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细致,从论述环境管理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开始,逐渐扩展到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绩效评价等方面,为企业自愿进行环境管理以及国家有效进行环境监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

针对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论证,最终形成三种观点: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负相关、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正相关以及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不相关。

1.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环境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是对立的关系,企业如果对其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处理,就必然会在生产中增加投入,导致企业整体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实施环境管理会导致企业财务绩效下滑,丧失竞争优势(Freeman,1994)。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行环境管理必然增加企业的负担,虽然企业可能会采用新技术,但其利益不足以抵消成本的增加(Palmer,1995)。部分学者还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Cordeiro and Sarkis,1997;Brammer and Brooks,2005)。秦颖、武春友等(2004)选取意大利、荷兰及我国造纸行业的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时期的观点,主要还停留在静态分析阶段,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正相关。与传统学派的观点相反,修正学派认为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关系。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愿进行环境保护,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品牌知名度,获得环保认可的新产品可以率先进入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因而环境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是“双赢”的。优秀企业是先从遵守环境管理条款开始,逐步转变为积极实行环境管理方式的,这种改变需要经历危机模式、成本模式和永续企业模式这样一个过程,而最后一种模式可以更好地保证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双赢效果的实现。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主动实行环境管理可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由此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可以部分或全部抵销企业环境管理支出。另外,企业主动进行环境管理还可以减少来自于政府的控告与罚款,使企业股东权益和销售业绩有显著增长(王立彦等,2004;王鲜萍,2007)。因此,企业大力执行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改进、利润的提升,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3.无论是传统观点还是修正观点,两者皆认为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方面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然而,一部分学者却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之间并未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Rockness,1986;Jaggi and Freedman,1992)。环境管理并不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环境管理与企业的竞争力之间并不存在一种规律性的变化关系,因而,环境管理强度的提高不会导致企业竞争力减弱。张友国等(2005)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执行排污收费政策仅使经济增长下降0.06%,其影响十分有限,因此,环境管理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顾虑应消除。刘承娜(2008)引入环境利润概念作为联系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纽带,运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天津荣程联合钢铁企业为例进行分析,指出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函数曲线关系呈倒U型,环境绩效主要受治污技术、法律法规、消费者偏好、环境披露情况、环境质量标准、企业管理者和环境规则制定者对环境风险的偏好等六个方面的因素影响;通过对重要因素的改进,企业可以在不损害财务绩效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绩效的提高。以上观点表明,环境管理并不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致使企业财务绩效下滑,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实施环境管理策略,保护环境资源。

二、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且理论与实证也都表明了环境管理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至少环境管理的实施不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基于此,企业应主动进行环境管理,定期披露环境相关信息。

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力、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动力主要源自于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企业率先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博取公众好感,从而超越竞争对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应围绕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义务与责任,公司的潜在环境风险,已发生的环境事故赔偿,企业的环保战略,企业已实施的环保措施,企业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披露。企业要提高环境声誉,不仅应该对环境信息进行定量披露,还应该进行定性披露,对于股东和公众而言,定性披露比定量披露更重要。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主要受公司的规模、政府监管力度、行业特点和董事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Trotman和Bradley(1981)通过对澳大利亚企业年度报告的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数量成正比,公司规模越大披露的信息就越多,披露的项目也越全面。耿建新、焦若静(2002)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研究,发现只有依靠法律制度加以约束,企业才能够进行更加详尽的环境信息披露。沈洪涛等(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董事会规模也同样是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环境信息披露就越详细。王建明(2008)区分不同行业进行分析,发现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普遍较高,究其原因还在于政府的监管力度很大。李慧、尚会君、朱金凤和赵红雨等人也持有相同观点。

三、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环境绩效评价是指“企业通过选择参数、收集和分析数据,依据环境绩效准则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进行绩效评价,以检测其在节约资源和治理污染等方面取得的环境保护效率和效果,帮助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绩效进行决策的过程”。国外最早提及环境绩效评价的是美国环境保护署1969年公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关于推动产业界采用系统化环境影响评估程序》,接着挪威Norsk Hydro公司于1989年了全球第一份环境报告。自此,学术界开始展开关于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但目前尚未建立国际统一的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目前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环境绩效评价报告》、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绩效评价标准(ISO14031)、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提出的生态效益评价标准以及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确定的8个关键性的环境业绩指标。《环境绩效评价报告》列举了7种行业、15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内容涉及能源、空气、水、生态、土地、废物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运用16个核心指标和19个附加指标对生态系统、土地、空气和水等方面进行了评价;ISO14031设立了一个包括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和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环境绩效指标库”,其中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和操作绩效指标;生态效益评价标准提出了生态效益指标的基本公式,并区分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使不同行业间环境绩效可以进行比较;ISAR确定的8个关键性的环境业绩指标包括环境影响最终指标、潜在环境影响的风险指标、排放物和废弃物指标、投入指标、资源耗费指标、环境资本性支出和运营成本等指标。以上这些评价标准各有侧重,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基本涵盖了生态系统、水资源、空气、土地等方面,综合考虑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方法方面,研究成果非常丰富,Kortelainen(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法、Magnus Lindmark等(2003)运用方向距离函数法、Lee(2008)利用分阶段的线性回归法、赵茜等(2012)运用平衡计分卡法、易娅娅等(2012)运用生命周期法、祝源等(2012)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在众多评价方法中,哪种评价方法更科学、合理,不能一概而论,应依据采用的评价标准,结合行业的特点,使用适宜的评价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Freeman. 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Pollution Performance on economy and market Performance of Pulp and Paper firms[J].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1994,19(5):697-713.

[2] 秦颖,武春友,翟鲁宁.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与模型构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8):111-117.

[3] Porter M E,Vander L C.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120-134.

[4] Berry and Rondinelli. Investor Relation to Corporate Social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8,11(l):29-40.

[5] 黄德春,刘志彪.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设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3):100-106.

[6] 赵细康.中国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展望[J].广东社会科学,2004,2(1):57-63.

[7] 张友国,吕立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中国的环境及环境政策的影响[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5(3):41-46.

[8] 刘承娜.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Gray.Constructing a Research Database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by UK Companies: a Methodological Note[J].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1996(2):78-101.

[10] Jerry.G. What Companies Are Reporting [J].Management Accounting,1996:172-183.

[11] Hasseldine J,Salama A.I.and Toms J.S. Quantity versus Quality: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on the Reputations of UK Plcs[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05(37):231- 248.

[12] Trotman,K. T. and Bradley,G. W.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 Accounting [J].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1,6(4):355-362.

[13] 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研究,2002(1):43-47.

[14] 沈洪涛,李余晓璐.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6):51-57.

[15] 王建明.政府采购信息披露规范问题研究——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视角[J].财政研究,2008(10):64-66.

篇5

[论文关键词]企业环境信息 信息公开 完善

一、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概述

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环境管理工作的利器,是投资人衡量投资目标企业的新型标准,是民众参与环保事业的渠道,其价值深意不言而喻。依据我国2008年5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环境信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环境信息,指环保部门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二是企业环境信息,指企业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和企业环境行为有关的信息。对比二者不难发现,企业环境信息一定层面上是环境信息公开的前提,因为众所周知,现代企业是环境污染的首要来源,对环境污染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若离开了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政府要获取客观详实的环境信息可谓无源之水。

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作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主体的企业的经济人性质在我国经济由污染严重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中难于摆脱急功近利的旧式思维,对环境信息公开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相关法规尚不完善,对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缺乏有效制约。

(一)法规存在缺陷

我国当前的《办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事前公开乏力,《办法》中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给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较宽松的环境,但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旨在促进公众对环境的知情及参与监督,而我国仅对“双超”企业强制公开环境信息的规定实质上是侧重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事后处理,对污染的预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第二,惩罚标准过低,《办法》第28条规定了对“双超”企业违反公布义务的处理,即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依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处10万元以下罚款,但是,该处罚数额过低,约束力不足,导致坐拥雄厚资金的大企业因违法成本低廉而对法规置之不理,如《办法》明确要求“双超”企业应在法律规定期限内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但在《办法》实行数年后,世界500强和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中的18家企业在华下属的25家工厂都曾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过总量控制指标,依照规定这些”“双超”企业应在30天内公开环境信息,然而被点名的绝大多数企业却并没有在规定时限内公布相关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第三,奖励规定太原则,《办法》中第23条规定的奖励主要包括对环境信息公开模范企业优先配给环保专项资金与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此规定属于政策性引导奖励,但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其约束力不强,且过于原则,缺乏现实操作标准。

(二)公开质量不高

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受众定位方面,当前绝大部分企业对环境信息公开的定位往往单纯以满足政府的治理污染与宏观管理所需信息为目的,即以政府为唯一受众,从而忽视了企业相关的投资人、环境评价机构及民众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切实需要;企业在环境信息公开的具体内容方面,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倾向于选择反映正面的环境业绩,如企业的环保达标信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相关环境部门认证等。而隐匿环境违规等不利于企业形象的负面信息,如涉及企业环境货币性信息仅限于排污费与治理环境的设备投资费,其他如临时性的环保费、资源恢复所需补偿费、用于环境评价的费用等相对负面的信息并无公开,同时,对于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信息,如企业污染与治理情况、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与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等环境风险信息均极少公开。

(三)配套机制缺乏

企业环境信息具有涵盖领域广、专业性强、环境数据周期长等特点,而我国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大多缺乏环境科学、环境统计学、环境会计学等专业知识,这也给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带来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有关监管监测部门在面对数量庞大的污染物及污染源等数据时也表现的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包括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企业行业协会等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却在环保与企业环境信息工作中相对独立,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

三、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对策

(一)完善立法、严格执法

我国的《办法》尚处在试行阶段,缺陷在所难免,从试行的这几年的经验积累来看,着重修改的应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受众定位范围应有所扩大,从而促进公众环境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及满足相关投资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投资评估需求,最终起到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预防作用;二是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可操作性规范和标准予以明确,包括进一步理清企业所需公布的数据,如公布的方式、形式、内容等;三是对于违反公开义务的企业的处罚应适度加强,同时,对于环境信息公开优秀企业的奖励进一步丰富,可考虑抽调一部分处罚资金作为对相应守法企业的表彰,要让奖励多样并对企业有足够吸引力。此外,完善立法的同时要做到严格执法,坚定政府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信念,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决心,从而促使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将环保责任与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二)以奖为主,增强动力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首要障碍在于企业动力不足,为增强企业动力,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绿色信贷,可将信贷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履行相联,推动企业积极性,同时,对于企业的投资者而言,绿色信贷也可作为其重要参考。为明确操作细则,银监会于2012年2月出台了

绿色信贷指引,“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制定环境风险等级的标准,分行业绿色信贷指南、相关标准等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可见,绿色信贷亟待完善。第二,绿色补贴,绿色产品由于附加了环境成本,在产品的价格上往往高于非绿色产品,当前我国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虽然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市场比例仍不高,因此,可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合规与否作为绿色补贴的配给标准之一,对环境信息公开模范企业的生产流通缴税等环节进行补贴。当前我国上海、浙江、西安等地已有对建筑行业的绿色补贴政策出炉,可将补贴政策逐步推向其它行业。第三,绿色消费,对于产品的环境成本,在无法精确量化时,不妨以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违规与否作为评定企业产品服务是否符合相关认证的标准之一,我国当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如增设环境标志、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等,但需要对标志的审批主体、程序等规定进一步明确。

(三)完善配套,多方参与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3R原则 利益相关者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可以从财务角度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状况,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论回顾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人类社会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是单向的“直线形”产业链条,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圆圈形”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循环经济”追求的理念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目标是构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的增长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目前,理论界基本认同杜邦公司最初提出的“3R”原则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原则”是指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可利用的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3B原则的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三)循环经济理论文献回顾 巴里・康芒纳1974年所著的《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是较早的阐述循环经济的著作,作者通过回顾洛杉矶的空气污染、伊利湖的水污染等由于工业发展所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认为战后使用新的生产技术的经济体系确实在短期内是获利的,但是,这种利润是以污染环境及一个生产体系受到高度损伤为代价的;认为因为环境危机是社会对世界资源错误管理的结果,所以当人类的社会组织与生态圈取得和谐一致时,环境危机才可以得到解决。1997年,Rosana Moraes和Sara Elfvendahl等,发表了名为《论国家土地政策对森林退化的影响――以秘鲁亚马逊河为例》的论文,作者以1986―1997年的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城镇化对森林和环境的破坏,指出政府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提出了在发展环境友好经济中政府的作用,认为循环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性强的经济,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该文章从制度方面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了启示。2003年,Monica Tapia和Luis Zambrano发表了《关于墨西哥中部农村水产业发展对社会和生态的影响》,作者以水产品为例,指出水产品(鲤鱼)产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洁净水系统,还改变了人类社会关系(鱼塘主和农民),提示我们建立循环经济应考虑社会和生态两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吴季松于2005年所著的《新循环经济学》就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循环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阐述,并简要介绍了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提出产业设想。从这些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国内外学者通过反思人类盲目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对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促进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对企业传统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的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经济条件下,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投资者决策有用性为基本原则,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因此,财务分析的主体是投资者,目的是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披露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还包括大量的有关企业资源利用与节约、环境与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即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管理当局)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财务分析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首先,对投资者而言,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受到企业环境绩效(环境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在国家强化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约束和社区提高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意识的前提下,企业如果仍按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高载能模式”来实现财务目标,会使企业承担各种法律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会受到影响,从而损害了企业的价值,这使得企业投资者关注与企业环境支出相关的一切信息,包括环境污染治理义务及其治理的成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现阶段的以及未来可能的环境负债支出等;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会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企业能够得到环境保护的收益,这在客观上会促进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增加,提高企业的价值。其次,对债权人而言,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社会倡导“绿色融资”,作为资本的提供者,债权人主要关注环境保护风险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环境支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因为利息支付与本金偿还都受企业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负担过重,导致收益大量减少,就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随着环境管制日趋严格,企业不但为过去、现在的环境污染负责,未来的环境支出也强烈影响企业现金流。所以,债权人就需要使用环境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从而可以合理的安排其收款计划,降低自己的风险。再次,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其主要着眼于宏观管理,需要通过环境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环境绩效的状况,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为修订环保法规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提供财务数据的支持,最终达到保护环境、有效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后,对企业管理当局而言,其主要他们着眼于微观管理,需要利用环境财务分析所提供的数据来了解本企业环境绩效的发展状况,从而采取措施来加强环境绩效的管理,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的目标多元化 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股东(或投资者),财务分析指标的目标就是帮助股东理解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从而使股东做出最优的决策,最终实现资本的优化配

置。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由于财务分析主体的多元化,使财务分析的目标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投资者的财务分析目标是准确界定企业的价值,债权人的财务分析目标是了解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政府监管部门的财务分析目标是为法律完善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企业管理当局的财务分析目标是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三)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指标的多样化 在传统经济下,投资者追求的是个人财富最大化,这取决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企业的价值=现有资产的现金流价值+增长机会的价值,所以财务分析主要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投资价值。但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现有资产的现金流价值+增长机会的价值+(环境收益的价值-环境成本的价值),并且由于财务分析目标的多元化,使环境财务分析指标多样化,不仅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还有反映企业环境绩效方面的指标。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使企业财务分析从传统的会计信息领域发展到会计信息与环境保护信息的结合,成为更加全面、准确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有效工具,(图2)说明了这种影响与变化。

三、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一)企业环境活动总体情况的指标这类指标反映了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资、费用支出和收益情况,通过这类指标的比较计算,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企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态度、投入力度以及大致效果。同时通过一些同行业企业也间的比较,还可以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环保设备投资比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环保设备投入情况的指标。在传统经济条WF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设备的投资,重点关心的是用于产品生产的一些固定设备,对环保设备的投资兴趣不大,导致这些企业产生大量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环保设备投资额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环境污染处理情况,并且在行业或者不同的企业之间,这一指标也是可以相互比较的。企业的环保设备投资比率过低,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尤其是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没有足够的、实质性举措;此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越积极,同时也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

(2)环保负债比率。环境负债比率=环境负债,流动负债×100%。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企业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形成真实的确定性负债或是或有负债。根据各项法律法规和现行管理体系的要求,许多曾经或者正在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企业,都面临着要么现在承担支出、要么债务、或将来在某一时刻承担支出或债务,这里的债务即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比率较高的企业,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在一般情况下,环境负债率越小,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越强,相应的环境风险就越小。

(3)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处罚性环境支出/环境支出总额×100%。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指企业由于某些环境项目或者指标超过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上限,对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受到政府以及相关执法部门的处罚而产生的支出。企业的处罚性环境支出包括污染物超标罚款支出、污染事故罚款支出、污染赔付支出等等众多罚款、赔付和其他形式的惩罚性支出。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越低越好。

(4)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环境支出总额×100%。对于企业而言,是在污染产生之前或事故发生就做好预防工作或是后期进行补救;是在意识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同时就开始进行保护、治理和改善工作,还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之后迫不得已才去购买设备,这两种情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环境意识越强,相应的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应该越低。企业的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越高,企业在环境方面的主动性越强,相关的支出收益等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可预测性越高,企业的计划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企业资源利用减量的指标 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Rule of reduce),要求企业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实现单位产品物质使用量(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尽可能节约。反映企业资源利用减量的指标主要有:

(1)能源使用减少率。能源使用减少率=(上年单位产品能耗一当年单位产品能耗)/上年单位产品能耗×100%。该指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耗用能源的下降比率,反映了企业能源消耗的变动趋势,如该指标值为正,说明企业能源消耗年度间趋向减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物质减量化的要求。

(2)原材料使用减少率。原材料使用减少率=(上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当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上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单位产品中原材料耗用量的下降比率,指标值为正,说明企业年度问对原材料的消耗趋向减少。

(3)废弃物排放下降率。废弃物排放下降率=(上年废弃物排放量一当年废弃物排放量)/上年废弃物排放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的下降比率,用以从总量上反映排放的变动趋势。

(三)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的指标 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管按减量化原则来进行生产,但仍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或污染物,所以,根据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Rule of reuse)和再循环原则(Rule of recycle),企业要尽可能要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和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减少最终的排放。反映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的指标有:

(1)重复用水率。重复用水率=(年循环使用的水量+年一水多用的水量+年串级使用的水量),(年重复用水量+年取水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重复用水量占其用水总量的比率。一般而言,重复用水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水资源的再利用的效率就越高。

(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第i种废弃物在企业废弃物中所占的比例×企业对第i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量/企业第i种废弃物的产生量)×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程度,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能力越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3)原材料循环利用率。原材料循环利用率=原材料回收利用量/原材料下脚料产生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中的边角原材料的综合利用量,该指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于原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率就越高。

(4)设备再利用能力。设备再利用能力=设备可利用零部件价值/设备待处理时价值×100%。该指标是指企业设备系统不再用于生产时其零部件的可再利用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

对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残值利用率就越高。

(四)环境财务分析指标综合分析――沃尔评分法的应用 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分析时采用了一种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选定的财务比率进行评分,计算出综合得分,并据此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该方法又被称为沃尔评分法。在对企业的环境财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时,本文借鉴沃尔评分法的思想,设计了一套企业环境财务综合分析表,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该企业的评分为93.25,而基期的分值为100分,所以本年的环境财务状况从整体上不如上年。

四、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用对策

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后,可以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综合考虑企业环境活动的情况,从而使相关利益者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促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决策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实现。但我国目前处于循环经济的探索阶段,在理论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实践中成功的案例和经验还不多,所以应用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还需要一些客观条件的支持。

(一)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指标取数来源于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然而现行会计制度无法满足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建立环境会计制度,首先要研究受循环经济理论影响而导致的环境会计制度核算前提的改变;其次,要建立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费用、环境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规范相应簿记方法;最后,要建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规范各种环境报表的格式、内容及填列方式,规定企业环境报告的披露渠道。

篇7

关键词: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权利与义务

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已然或必然将引发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从当下媒体、公众及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热议程度就可见一斑。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较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同时将环境知情权纳入法律规范之中,由国家强制力保障权利的实现。在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环境问题是严峻的,对于环境法律体系中对知情权的确认和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立法的不足和疏漏,且立法缺少可操作性、执行缺少监督、权利主体的维权异常艰难等问题也相当棘手。结合各种学说、理论和观点,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及概括以期对提高环境管理效果和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一些参考。

一、环境知情权的法理概念、构成要件及功能

“环境知情权”是指社会成员依法享有获取、知悉与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有关的环境信息的权力,它是知情权在环境保护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是公民参与环境保护、行使环境监督权的前提和基础。

从权利的内容和构造解析,环境知情权既是环境权的重要内容,有是知情权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环境管理民主化的必然要求。环境信息权利主体不仅享有知悉本国环境情况与信息的权利,还有知悉国际或其他国家特定环境状况与信息的权利。

环境知情权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方面构成。它的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即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主体是指环境信息权的享有者,目前学界通说该权利主体应当包括任何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义务主体是指掌握环境信息的公共行政机构和企业及其他组织。环境知情权的客体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信息。但环境信息及相关消息的公开必须有合理的界限,此界限便是环境知情权客体的范围。从欧共体1990年的《有关环境信息去的自由的指令》到1998年欧盟《奥胡斯公约》中对环境信息的定义范围的发展即可发现,环境信息及相关内容公开的范围有不断扩大之势。

环境知情权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六点:1.环境知情权是各界监督环境公共权力运用的有效手段;2.环境知情权能够使公众利益在积极公开和预防中得以保护;3.环境知情权为减轻污染事故或侵害提供了可能性;4.环境知情权的确立为权利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5.权利主体可以通过监督和控制排污行为促进企业改变环境形象;6.环境知情权是一种创新型的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

二、我国环境知情权保护现状与不足

截至目前,我国还未设有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关于环境知情权保护的法律规范此前散见于各种部门法及法律文件之中。在各方的呼吁与要求下,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2月8日公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的颁布与实施为环境信息公开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完整的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规章。但是该《办法》停留在行政规章层面,法律位阶低,执行力差。

综观我国的环境知情权在法律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有以下六点:1.环境知情权缺少宪法和基本法层面的保护;2.环境知情权的主体界定不够明确;3.环境信息范围规定不完整、不具体;4.环境监测和检测立法有缺失;5.环境知情权与公众参与制度衔接不够紧密;6.责任机制和救济机制缺失严重。

三、国外在环境知情权方面的法律措施及启示

环境知情权的立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宪法确立模式,以俄罗斯为典型代表。第二类为环境法典确立模式,以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为代表。第三类为专门的环境知情权法律确立模式,这种模式在欧盟成员国中较为多见,是以专门的单行法形式对环境知情权作出了规定。第四类以美国、澳大利亚为典型,是以信息公开发为基础,结合环境法的具体规定来保障环境知情权。

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型国家自1992年的里约“地球峰会”起,陆续引进了相关法律法规及条款,建立了各种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国外社会虽然对环境知情权的规定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立法趋势,这种趋势给我国的环境知情权立法提供了了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1.环境知情权权利主体渐趋广泛;2.依申请获取环境信息的方式得到确立和逐步完善;3.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更加丰富,且责任更加明确;4.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5.企业、产品的环境信息公开逐渐成为热点;6.注重公众参与制度与权力救济机制的实现。

四、环境知情权立法的合理性建议和法律对策

环境知情权的立法从具体可操作层面分析,主要需要在政府、企业、产品、公众参与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几个方面入手。

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对策主要包括:1.完善国有公司的信息公开主体地位;2.设立专门协调管理机构或人员,建立政府部门间、政府与其他组织、个人间信息共享机制;3.扩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和界限;4.合理考量与界定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况;5.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处理方式;6.明确申请环境信息公开的收费问题;7.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不足的救济方法。

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对策主要有:1.扩大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权利主体的范围;2.扩大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义务主体的范围;3.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建立协议公开制度;4.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形式,鼓励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5.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实施分类管理;6.合理考量和界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范围的例外情况;7.健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序;8.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管。

建立与健全产品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环境标志法律制度和能效标识制度的完善。

完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对策要求国家完成“积极义务”的设定与“义务本文”的转变、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立法、明确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扩大工作参与途径和方式、建立健全环境行政决策咨询、完善和落实环境行政听证、培养公众参与环境建设意识、支持和发展环境社团组织并提供保障以及完善公众参与的救济途径、方法和措施。

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环境知情权保护,我国应当转变观念,培养公开意识;完善环境事件信息公开法律体系,确定公开形式,建立独立高效的信息机构;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可续的绩效评估机制和事故的责任追究机制;最后,还需要对突发事件中的环境信息做好报告分类管理存档总结。

参考文献:

[1]王.《环境知情权保护立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4月版。

[2]周汉化主编.《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3]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朱谦.《公众环境保护的权利构造》[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

.史玉成:《论公众环境知情权及其保障》[J],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该指令的英文名称为 COUNCIL DIRECTIVE 90/313/EEC OF 7 JUNE 1990 ON THE FREEDOM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3.该公约是 CONVENTION 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篇8

关键字: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环境会计方法体系 环境会计监督体系

Abstrac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s a specialized field of accounting about the comple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 i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has been thirty years since its birth and has some achievement. But the system of environ –mental accounting is not perfect. In the article, it will deal with the necessity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ystem, the theory, the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the surveillance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surveillance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当代的生活中,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资源为代价,实现个体一时利益。最终,在经济高速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起来。“经济之发展与环境之恶化犹如一种双面镜,一面显现出经济社会歌舞升平的景象,而另一面却照出了人类文明的病态”(郭道扬,1997)。为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环境会计体系已成众望所归。

一、构建环境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一)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于资源耗费,加以市场条件下,价值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无能为力”,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技术缺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最为担忧的问题。从国家环保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近年来我国大批森林草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碱化,草原退化,沙丘移动,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我国环境状况已发出种种“黄色警报”,建立环境会计体系迫在眉睫。

(二)正确衡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下,环境资源未被列入资产加以核算,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并不能如实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某种程度上还会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就企业成本来讲,传统会计只人造成本,而对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忽略不计,造成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自身利润。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生产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维护社会资源环境[1]。

(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改变,废弃物处理,产品安全与卫生等将直接的到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决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在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只有建立环境会计体系,通过环境会计体系提供环境保护、公害防止与消除等方面的信息,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社会和谐发展,才可能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影响子孙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构建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

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环境会计研究已初具规模,且成效显著。但就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来讲,仍不甚完善,尤其是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近年,关于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颇多,但争议也很大,至今仍未形成“定论”。笔者赞同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以环境会计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为出发点,围绕环境会计应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进行研究,构建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2]。(王金叶,1996;王军法,2004)。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实务中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具体解决环境会计的研究、研究的组织机构、基本假设、一般准则、核算体系、报告模式及披露方法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已发表过多篇论文,本文不再赘述。

三、构建环境的论体系

环境会计是环境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关于它的涉及到、、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因而,环境会计方法论体系的构建不但与会计学和环境学有着直接关系,也与、数学、经济学、逻辑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在环境会计的研究过程中,要恰当的处理好会计学科方法和其它学科理论方法的关系。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经济科学为中心,运用包括理论经济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在内的众多经济学经典理论,具体论证人与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从理论角度出发,研究发现能够处理好资源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理想目标,同时积极寻求有效的、丰富的替代资源。

(二)将环境科学贯穿于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始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越来越明显,用会计处理一些环境已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将环境价值和生态循环融入传统的会计循环中,运用环境预测和环境规划方法参与有关财务计划、财务决策,用“费用、效益”法,合理开支“绿色成本”,组织绿色成本核算,正确反映企业“绿色利润”,披露“绿色信息”等[3]。

(三)以哲学、逻辑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等作为环境会计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环境会计发展和现状来看,哲学为环境会计提供了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去概括会计本质及内在机制、揭示会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逻辑学为环境会计思维提供方法基础之补充;数学自始自终都是会计的主体,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和评估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法学为将来环境会计准则的创立提供理论依据;生物学、化学等则为环境会计分析环境经济业务、计量和反映有关损益提供了方法论[3]。环境会计体系大厦的构建应这些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运用为基础。

四、构建环境会计的监督体系

环境会计体系是一个“微观——宏观共振型”会计模式。它既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因而环境会计不仅要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还要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但在“利润最大化”的市场驱使下,很少有企业会自主、自愿、完全无保留的、正确的提供会计信息。因而必须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监督体系,以保障环境会计顺利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制度是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先导。

为了防止西方国家在环境问题上 “先污染,后治理”的 曲折发展史的重演,我国应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加紧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完善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列入会计要素,成为披露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最后,建立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使企业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统一起来,促使企业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政府宏观调控是环境会计实施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运用政府的权力进行宏观调控。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在扩大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范围,加强财政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协会的作用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准则,加强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监督指导,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环境会计的建立也必须以完善的会计理论为基础。,就世界范围来看,环境会计实务显得相当粗糙,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而,政府部门还要恰当地施以引导,促进会计理论界给予在环境会计更多的关注,提高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水平,加快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相结合。

(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监督是推经环境会计稳健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

环境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往往不会全面、如实披露对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其中对于企业环境报告和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监督、鉴定和评价将有助于环境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实务中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实施的。因此,加强第三方机构的监督职能,由社会环境审计机构对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定,出具环境审计报告,是推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4]。

此外,企业作为环境会计的主体,只有其自身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将环境保护转变为自觉行为,才能为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因而,在构建环境会计体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等。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和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会计体系不仅需要会计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也需要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各方的大力协助;不但需要专家学者们的刻苦钻研,更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对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将来我们这样预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王金叶.绿色会计初探,农业会计[J],1996,(5).

[2]赵朝丽.试论构建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框架[J],事业财会,1999,(1).

篇9

[关键词]环境经营战略;绿色经营;钢铁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32-02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构建低碳环保型社会的过程中,实行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环境经营战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钢铁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钢铁企业又是污染严重型企业,如何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施环境经营战略是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以确保钢铁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钢铁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的必要性

1.1新时期带来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201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宏观调整政策,直接指向钢铁行业,诸如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布局调整等。钢铁业是工业领域众多高耗能产业中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国家制定了新的钢铁行业标准,公布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规定了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可见,新时期下钢铁工业面临“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法律法规要求更加严格。国家旨在引导中国钢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形势迫使钢铁企业不得不实施环境经营战略。

1.2公众环保意识增强的新要求

很多钢铁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减少环境成本支出,不进行环境治理,直接把大量废弃物排放到企业外部,使当地居民蒙受了巨大的环境损失。过去由于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污染后果的严重性,因此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而现在,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明显增强,公众关注的环保范围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是否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以及是否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环境,一旦发生,就会受到公众的抵制和批判,甚至对企业提讼。因此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公众会使其失去生存空间,最后因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发展。这种情况迫使企业不得不实施环境经营战略。

1.3钢铁企业自身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环境立法的不断加强,环境法规、条例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要求钢铁企业达到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能否达到这些环境标准的要求,成为关系到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而进行的废弃物处理,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物质排放量,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成本支出已成为企业的必要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并不单纯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负担,环保投资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实际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加强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开发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质资源消耗,既节约了材料成本,又可以降低污染和污染治理费用。在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性趋势,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钢铁企业必须认识到,要通过创建环境经营新体制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基本对策

2.1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制定目标规划

树立绿色经营的指导思想,是钢铁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的首要任务,即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1]其次,钢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SWOT分析结果,制定环境经营的战略目标及规划,把企业各经营单位、各职能部门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功能。最后,落实环境经营规划措施。对钢铁企业原有组织系统进行调整,构建适合于绿色经营的组织系统,并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贯彻,使企业环境经营目标和规划真正得到落实。[2]

2.2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培养全员绿色意识

环境经营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建立能反映整个企业绿色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包括企业的使命、经营思想、行为准则等,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3]企业可通过内部刊物、宣传栏、网站、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相关理念的宣传与教育,营造一种“绿色”文化氛围,使全员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使企业上下形成一致的合力,共同为实施环境经营战略而努力。

2.3推行清洁生产模式,生产环保产品

清洁生产是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它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从能源和原材料的选择和投入、产品制造、产品产出和废弃物的排放,都做到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钢铁企业要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首先要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力量,不断引进新技术,加快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原有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升级,淘汰产能低、污染严重的设备。其次,始终贯彻实施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变单向的直线型产业链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产业链,减少不合理消耗,提高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5][6]

2.4采用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确保实施效果

环境会计核算和环境报告对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境会计核算不仅要求钢铁企业将为达到环保标准企业内部发生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和污染治理费用)纳入总成本费用中进行核算,还应当将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外部环境污染引发的清理费用支出和赔偿金支出,也列入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这样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做出全面和正确的评价。此外,企业实施环境经营,还需要通过环境报告书向相关机构和社会公众公布自己的环境经营业绩。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企业环境业绩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5实行绿色营销,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绿色市场营销也是钢铁企业实施环境经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钢铁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在材料的选择,产品的使用、回收等方面,做到省能源、省资源、易使用、易回收处理;创造绿色品牌,以高质量的绿色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争取绿色认证和产品的绿色标志,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其次,钢铁企业应开展绿色促销活动。通过广告突出产品的绿色功能,通过绿色推销增加消费者的认知,通过媒体的评论文章、社会公益活动等绿色公关手段,树立企业绿色形象。[7]

3环境经营战略在钢铁企业中的实践

钢铁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工业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受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本文以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的实践为例进行阐释。宝钢于2009年提出环境经营的理念,并将“成为绿色产业的驱动者”作为愿景,依靠科技进步,开发节能、减排和低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展绿色经营,寻求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新型绿色产业,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宝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工厂,是国内冶金行业首个通过ISO 14001认证的企业,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钢铁企业。

宝钢坚定不移地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打造绿色产业链。在生产过程中,将能源管理融入制造流、价值流、能源流和设备状态,动态分析环境,实施能耗源分级管理。制定《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工作计划》,对集团内2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进行审核,并启动CO2排放清单研究。强化环保管理区域责任制,开展钢渣堆场综合环境专项整治,构筑公司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实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执行每日环境污染观测通报和每月环保问题分析制度。[8] 2010年由宝钢集团立项,国资委、国家财政部、国家会计学院共同参与开展了“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2011年5月,宝钢正式亮出我国钢铁行业第一份《绿色宣言》,[9]以及首批五大类主流产品的《环境声明》。同年,宝钢国内钢铁行业首个《绿色采购指南》,以提高寿命、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循环使用为原则,建立优先、限制及禁止采购目录,将更多绿色标准、绿色认证和绿色制造措施引入宝钢自身产品的生产流程,带动供应商改善自身管理,履行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2012年6月宝钢《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首次对外完整地披露了宝钢环境经营的目标、内容和绩效,完整、客观地呈现宝钢2011年社会责任工作情况报告,并鼓励更多的子公司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使报告真正成为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工具[10]。宝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确立了绿色产品技术营销的行动计划,即主动开展对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用户绿色采购基准的应对工作,建立环保评估工作流程和评价保障机制。[11]可见,宝钢多年来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已逐见成效,它在此领域的前沿探索已逐步迈入国际同行先进之列。

宝钢在生产经营中均实施了环境经营战略,在各个环节始终贯彻“绿色”的理念,不仅拓展了企业生存空间,并通过这种差异化战略,领先于同行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4结论

我国的多数钢铁企业仍处于受制于环保压力、被动性地开始污染治理的阶段;少数钢铁企业已经开始步入环境经营的起步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性趋势,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2]钢铁企业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机遇,推进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提升钢铁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刘建华.浅谈企业绿色管理战略[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5(1):24-26.

[2]陈雪莲,傅秋生.低碳经济下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研究[J].上海节能,2010(11):23-25.

[3]朱晓林,唐丽丽.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实施[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33(6):584-588.

[4]李静江.企业绿色经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5-197.

[5]王浩,朱晓林.我国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3-25.

[6]高宏适.新日铁公司减轻环境负荷对策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节能环保),2011-01-04(22).

[7]凌茜.绿色营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J].营销策略,2012(7):18-19.

[8]宝钢集团有限公司[DB/OL].http:///group/index.asp.

[9]杨伟中.宝钢股份钢铁业首份“绿色宣言”[N].上海证券报,2011-05-25(F10).

[10]宝钢新闻中心.2011年宝钢社会责任报告(环境部分)[R].2012.

篇10

CPA审计的优势

无庸讳言,在我国企业审计体系中起最大作用的是CPA审计。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它的优势作用。

首先,从注册会计师的本质特征和职业道德来看,由于这一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因此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相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应加大社会环境审计力度,使之逐渐担负主要作用。

其次,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受到重视,企业管理当局要需要说明履行环境管理和保护责任的情况,披露与环境活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合法性如何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环境审计进行鉴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以及信任。为了获取良好的企业声誉或者稳定投资者信心,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意见将是必不可少。

再次,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新兴领域,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仍然存在,环境审计也会成为审计学中一个长久存在的分支。进行环境审计必将成为每个审计人员都具备的能力。因此,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是早晚的事。而且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资不断加大,审计业务量也势必增多,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所需不断拓宽执业市场的业务范围和会计领域。社会环境审计势在必行。

最后,在社会环境审计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多客观优势。其一注册会计师人员众多,审计力量相当强大,能够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工作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其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高。在执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形成了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谨慎。经过培训,他们能够与环境专家合作,很好地进行环境审计。其三注册会计师的适应性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由于其业务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审计需求。

所以,注册会计师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环境审计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出于成本、效率的考虑,将自己的一些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时,注册会计师就会成为环境审计的重要主体。

社会环境审计的实施途径

第一,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上支持环境审计融入企业的常规审计

环境审计运用了常规审计的基本原理是对常规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环境审计目前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支持,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宏观上的环保资金审计有很大关系,大家没有太多时间来考虑企业环保审计在实务中的推广问题。尚未发展至企业环境保护的层面,没能将环境保护审计与日常业务密切结合起来,因此面对我国环保审计的现实,需要我们努力寻找将环境保护审计与常规审计融合的途径,CPA环境审计毕竟是受托审计,只有通过立法方式,如:上市公司要在中期或年末财务报告中将有关环境保护经济业务情况加以披露,或者让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审计纳入审计的范畴等措施,才能将环境保护审计真正开展起来。

强制企业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是使环境审计成为企业常规审计的突破口,因为任何组织都可能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而隐瞒应当向外界披露的会计信息,只有在国家主管机关的管制下,社会环境审计才能按照会计和信息披露机关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信息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会计信息的对称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有用性。

既然我们提出了要将环保审计融入到一般的审计业务中,就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注册会计师在企业环境审计中充当主要角色的尝试,建立严格的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指导制度。所以对重点行业、企业所进行常规的环境审计应主要由CPA环境审计组织来完成,对其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表达意见。可进行环境资产确认与计量审计、环境成本费用支出审计、环境效益审计等等 ,随着企业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对企业的环境责任报告审计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二,要实施环保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审计

所谓联合审计是在审计组织统一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环境审计。审计组织可以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采取与环境专家和注册会计师联合审计的方式,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被审单位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绩效进行深入的审查。

在我国,从事环保监管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环保部门,但涉及财务收支的有关事项则需要审计部门来负责。如涉及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业务时,政府可以协同会计师事务所采取联合审计的方式进行共同监督,双方各派出相关业务的专家进行相关环境审计工作。但是需要提到的是,对于彼此的职责要事先在法律上界定清楚,完善受托经济责任制,只要这样,他们在工作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无疑是降低监督成本、避免重复工作、提高环境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有效手段。所以成功的联合审计将会促进社会环境审计的有效发展和成熟。

第三,建议对社会环境审计工作给予政府补助

任何国家的审计模式必然体现本国政治的要求,政治环境对审计模式运行的影响,当然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而我国所形成的审计模式就是强调有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适应中国的国情。而在我国环境审计相关业务中,我们认为国家审计机构与注册会计师在企业审计方面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工,国家审计机构主要工作为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在企业环保审计的指导和质量检查,尤其在将环保审计融入常规审计后,注册会计师将会成为这一领域中的主力军,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这些工作,有待于国家审计和环保部门的提倡指导和支持,从国外的经验看到,若没有政府机构的支持与推介,注册会计师并不见的乐意多负担这样的工作。

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将通过一定标准验收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在一定标准之上的,允许从事相关环境审计业务,对政府审计业务以外的企业进行环境审计,可以单独从事相关中小型企业的环境审计报告,也可以协同参与相关政府审计的大型项目。政府目前可以采用政府补贴的形式来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高质量完成企业环境审计业务,以缓解政府审计部门的工作压力。由此可见,政府补助的有效实施将会推动社会环境审计的成功崛起。

第四,深入开展我国社会环境审计的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