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12:0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工程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工程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篇2

环境工程是培养具有扎实环境污染预防与治理基本理论;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污染控制技术;具备环境工程基本设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操作、环保项目施工与管理及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环境保护一线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管理和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专业。莆田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是莆田学院第一批开设的本科专业,办学历史已有13年,先后为社会输送了近千名优秀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现为福建省环境工程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环境工程专业成为莆田学院“卓越计划”培养试点,期望通过计划实施,促进环境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为莆田学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卓越计划”建设中,毕业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仍然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理论和实践机会。因此,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素质和其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是反映“卓越计划”成功与否的标志。本文就莆田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环节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调整毕业环节进度

对于普通毕业生,毕业环节教学是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环节时间在10周左右,扣除写论文、答辩等时间,学生真正进行毕业环节实践的时间非常短,而且目前就业越来越困难,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要还去应聘、面试、找工作,还有部分考研的学生,他们的考研面试也在这段时间进行,这些事务占用了大量时间,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产生了强大冲击。为此,莆田学院在制定“卓越计划”培养计划中,毕业环节工作大大提前,其中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工作在第六学期期末完成,第三学年暑假就进入“卓越计划”合作基地,开始边实践边做毕业论文/设计,整个毕业环节时间跨度超过40周,这样既能保障毕业环节的时间,也可以解决与找工作、考研的时间冲突问题。

二、加强指导教师综合能力培养

“卓越计划”要求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莆田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学校,办学历史积淀较浅,校内教师虽然都具有高学历,但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实践经验缺乏,为了保障实施“卓越计划”的优秀师资资源,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指导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一)加强指导教师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原有教师考核系统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理论研究中,忽略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培养,逐渐脱离了实际应用,工程实践经验缺乏,使得许多教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学校出台的制度和政策,学院要求所有中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教师的实践锻炼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间,连续进行或间断式开展实践。由教师自行联系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研习、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活动、参加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办的研习班或实训班。第二,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全职在企事业单位开展研究和深度服务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不少教师被企业聘请为技术顾问或客座研究员,这既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了教师科学视野,也为教师指导毕业实践环节提供了很多素材。(二)推进指导教师的学术交流学习学院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福建省重点学科和“生态环境与信息图谱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平台,设立交流基金,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中青年骨干前往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深造。在此政策激励下,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先后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进行进修访学。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为他们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提供更多机会。通过这些交流,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保证了环境工程“卓越计划”的毕业环节的指导质量。

三、建立高质量的“卓越计划”合作基地

学院“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分为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实行“3+1”模式,第4学年在合作基地培养,他们的毕业论文/设计基本都在合作基地内完成。因此,合理选择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较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卓越计划”合作基地,是保证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学院从常年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卓越计划”合作基地,比如,莆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普罗达克森(莆田)水处理有限公司、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厦门中迅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碧水蓝天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这些合作基地都具有较强的从事环境专业的研究和工作的基础,有技术骨干力量作为合作导师,且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改的项目,可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通过与这些企事业单位合作,有力促进了“卓越计划”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的提高。

四、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指导

普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环节通常是在单一的校内教师指导下完成,大部分课题来自教师的科研前沿课题,本科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且易使培养的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卓越计划”的毕业环节中,实行“双导师”培养体制。“双导师”中校外导师由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组成,他们长期工作在环境工程设计和解决环境实际问题一线,与他们合作可以加强学生在毕业环节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在毕业环节实施过程中由校外导师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任务书,并提交到学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具体毕业环节的技术指导,按照课题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毕业环节过程管理、毕业论文的理论提升、资料整理,并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作为不断改进的依据,不断更新校内教学内容,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在实行“双导师制”后,所有选题都直接来自校外导师单位的实际工作,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双导师制”的实施还使学生提前融入社会。一些合作单位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可以在毕业前对实习学生进行考察,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实习学生就业的机率相应得到提高,用人单位由此缩短了试用期限,节约了培养成本。

五、强化过程管理和监控

“卓越计划”的毕业环节大部分在合作基地完成,其质量监控难度较大。学院据此制定了毕业环节管理和监控的计划,除了校内导师实时跟踪监控指导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环境工程系都定期到合作基地检查,包括学生出勤、实验记录本、毕业论文/设计进度等,基本做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汇总。在毕业环节期间,“卓越计划”的学生回校三次,以组会的形式向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汇报他们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进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卓越计划”下的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学院邀请校外专家、校外导师和部分用人单位参与论文答辩,避免了毕业论文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时现场气氛明显活跃,学生认真程度也明显提高,倒逼着“卓越计划”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提高。

六、结束语

篇3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 

篇4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

讲解各类除尘器(pre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 

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50-02

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存在工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较薄弱,适应能力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应试教育的模式升入大学,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个体、轻协作,重传统、轻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一项紧迫任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是围绕国家环保产业的需求和发展,围绕高等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定位,围绕课程理论教学有特点地开展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构建和发展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成了课程体系。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践教学有是理论教学的应用和目标[1]。因此,在教学中各环节相互协调,有机结合,避免出现脱节和重复。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思维视角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坚实的基础知识积淀基础上,较好地解决实践中各类问题。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重点强化工程教育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能力。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针对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建立演示验证(必修)、综合设计(必修)、研究探索(选修)的“三层次”实验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坚持以“创新与工程设计两个能力”培养目标为中心,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效果。

二、“三层次”实验教学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如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实验方法和技术来支撑、扩展和延伸自己的内涵和外延[2]。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以及实验技巧等。同时,学生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掌握技能,并能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促进思考,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达到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原实验课程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改革,改变原来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学习同时进行,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将水、气、固、声的专业实验整合为一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共48学时,集中在第七学期末的两周内进行,其中水方面专业实验25学时。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训练分析、判断、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强化演示验证的实验内容。专业实验中演示验证实验内容是不可缺少的,相关的实验内容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演示验证实验中设置了水中常见阴离子的测定、颗粒自由沉降实验、离子交换实验等内容,同时注意专业实验内容与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不重复设置。

2.突出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进行实验。设置了混凝+过滤(吸附)实验、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学生根据实验的基本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药品、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关键设备进行讲解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训练,学生对文献查阅、实验方法、分析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开设研究探索型实验。在研究探索型实验中开设了生物转盘处理生活污水的动态实验和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的研究型实验。在生物转盘处理生活污水的动态实验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路线,设计诸多影响因素对生物转盘生化处理生活污水的各指标的去除效率,自行选择1~2个影响因素和1~2个指标的去除效率完成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完成实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和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文献阅读训练,迫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合理性,分析生物转盘后续四个生化池溶解氧,回流比等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的研究实验中是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每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研究工作。通过科研经历养成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学会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两个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更好推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多渠道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建立多家典型水处理运行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场所,有力地保障了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由于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有一定环境工程设计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得到较系统的训练和全方位的提高。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每2~3人一组,在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设定进、出水水质工艺方案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计算,绘制图纸、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完成一个典型水污染治理工程的方案设计,使学生进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

认识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包括对企业生产和典型工艺的感知、对职业的成就感,主要以查阅资料结合实地参观为主。生产实习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结合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熟悉典型水污染控制工程处理工艺、单元处理技术与设备、处理效率,加深和巩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生产实习选择企业运行稳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各工段跟班生产,掌握企业概况,工艺技术和运行参数,主要构筑物和设备的原理、结构和运行指标,自动控制和能源状况。提高学生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施工能力。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七学期末根据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严格做到一人一题,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第八学期开学提交开题报告进行答辩。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到相关企业再次进行实习,依据任务书内容资料收集;选择毕业论文的同学按照任务内容要求进行大型仪器的操作学习、主要实验手段和方法的学习、完成实验材料设备的准备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工程实践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突出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的训练。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两个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可以达到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建设的环境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桂珍,杨国丽.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学研究,2014,37(4):41-43.

篇6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59-02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以补充和深化其他教学环节。在一些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实践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各科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衔接。近年来,由于专业扩招,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教学资源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原因,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1]。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对毕业设计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内容较为单一,题目重复率高。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采用的模式基本是先由指导教师列出题目,再由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有些教师手中掌握的工程技术资料有限,所指导学生数量又多,选题经常是使用多年的陈旧课题,有的甚至几年都用一样的题目,缺乏创新,重复率高。另外,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不同,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重点也各有差异,有些高校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而大气、土壤和固废方面的设计题目相对较少[1];有些高校侧重于固废及土壤方面的研究,大气及水处理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毕业设计课题不够全面,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2.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把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扩招的总体趋势下,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择业就业上。同时,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生复试及一些其他考试上。而学校经常把就业率和考研率作为衡量一个专业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够[2]。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工作单位,毕业设计已经无关紧要了,应付心态严重。有些同学经常是东拼西凑,草草完成毕业设计,其结果就是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效果。

3.师资缺乏,配套设施不足。有些院校平均每位教师要指导十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要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和其他科研任务,所以指导教师根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做到面面俱到的监督和指导。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的松懈,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一些带毕业论文的教师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几个月的实验研究,由于学校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一些设备出现了老化和故障,严重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设计评定流于形式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包括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取决于答辩成绩。而学生毕业答辩一般安排在学生离校前几天,所以答辩中即便发现一些问题,学生也不会再多花时间去修改。答辩组对于学生的评分,最低只给到及格,一般不会给学生不及格,答辩过程形式大于内容。这就使得学生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5.毕业设计经费支撑不足。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3]。由于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均为陈旧的课题,并无直接的经费支撑,同时学校针对毕业设计提供的专项经费数量有限,进一步限制了设计资料及试验条件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学生毕业设计实际针对性,难以保证质量。

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1.广泛收集资料,丰富毕业设计选题。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水平的先决条件。从选题内容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应涵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及环境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从选题方式上,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学生择业方向相结合,与科研和工程项目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以学生自由选题为主,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自主选题。

2.灵活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针对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学生时间精力均不足的第八学期的问题,可以改变毕业设计的固定组织形式,灵活利用时间来组织毕业设计。例如可以考虑把毕业设计分两个学期进行:不考研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考研的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部分学生也可在第五和第六学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开放实验,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方式就避免了毕业设计时间集中以及每位老师短时间内所带学生较多的问题。另外,毕业设计是学生将四年的知识积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们细心地分析选题,进行资料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因此师生间的互动非常关键。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周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定期检查学生设计的进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设计。

3.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学校应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投入更多的教学设备,将机房和实验室较大程度地向学生开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和设计。另外还应对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辅助技术,同时善于联系实际的优秀教师队伍。

4.加强管理,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虽然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在实际实施中常流于形式。要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首先要进行学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严把答辩关,要严格答辩程序,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场。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设计,坚决不给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风。同时,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研究制定科学高效的评分机制,对于平时设计过程中不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减分,提高指导教师打分的比例。

三、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新兴学科,社会需要我们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水平,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我们积极地进行研究改革来达到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凯,陈莉荣.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探讨[J].教法研究,2013,(32):75-76.

[2]罗领先,时鹏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52.

[3]张为堂.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7):132-133.

篇7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和功能上是互为补充和融合、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实践教学是学生通过实验、课堂讨论、课程设计、见习、社会实践、课外演练、毕业论文、实习等一系列实践环节的教学来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是理论过渡到实际的桥梁。根据“实践教学一条线”的建设和改革思路,形成了由基本操作实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见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课外开放实验、毕业论文实践、实习多层次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嘉应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嘉应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3个模块组成,包含基本训练、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型训练3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组成,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专业实习模块由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组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由创新实践、课外开放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使学生得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为了制订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我们组织环境工程专业有关人员逐年修改制订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科学安排各模块的实验教学时数,其中基本训练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无机实验、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化工原理实验、仪器分析实验、CAD实验、电子电工实验、测量学实验;专业实验包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设计,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的训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对环境工程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较深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满足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以单一实验为主,很少开展现场实验和集成实验,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陈旧的实验教学难于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和高级的专业人才。嘉应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在结合实验室的建设、改进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组成,它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激发求知,创新的欲望。我们探索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学校实践基地为补充的实习模式。几年来,在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下,建设了废水处理工程实验分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分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分室、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分室、环境监测实验分室等,拥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红外、原子吸收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建立了环境废水处理实践基地,已建成包括H/O、A/O、A2/O、SBR、BAF、离子交换、生物滤塔、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光化学氧化、自由沉淀、过滤、混凝、UASB厌氧生物处理、气浮等十多套反映现代城市水处理技术的工艺装置,为学生的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窗口,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严格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模式,以3~5人为一组,深入实习单位基层岗位,自主完成实习任务,指导教师则通过完善实习过程监控体系,保证实习质量。选择实习条件较好,能满足环境工程本科学生实习教学要求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测站、设计施工单位、污水处理厂等作为实习教学基地,在校外建立了10多个实习基地。

利用现有的化学实验中心和环境专业实验室,重视实验室开放,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发动和组织学生申报校级学生学术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及院级大学生创新基金。学生学术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基金一经立项,便为参与项目的学生专门开放实验室。对部分参加“挑战杯”的学生可以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经辅导老师审批,实验室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想使学生得到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和实际训练,必须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将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就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确定科研方法、如何进行科研设计、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等进行指导,让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整个过程和方法,为以后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和毕业后胜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针对工程专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性,注重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加强工程师基本训练。几年来,环境课题组共承担了来源于生产实践的省、厅(市)、校级立项的科研项目16项,科研总经费261.6万元,由于科研项目来自生产实际又能与所学的理论相结合,而所获得的成果又应用到实际中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有科研项目均吸收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进行科研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篇8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77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院校开设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环境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广义地说,几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或工程学科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都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现有专业目录中,环境工程可能算得上是一门对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国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自专业创建之始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完善之中。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本文由收集整理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著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教育的地位,并以实验的设计上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实验室设计的主要宗旨,使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主体角色体验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源、动力源,强化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设置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学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进行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评价、校园环境监测、湘江流域(衡阳段)水质评价、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等;让学生根据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和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利用已开辟的6处教学实习基地(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污水处理厂和耒阳电厂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认知工程的机会。

篇9

关键词:环境工程;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67-02

高等教育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后,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尤其强调培养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并将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已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重点。新建本科院校厦门理工学院依托“海西经济特区”区域优势,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我校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在充分了解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后,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合理设计和建设工程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迎合社会需要及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把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取向特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许多新的要求。研究型、发明型和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级人才在社会各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更是社会迫切急需的。遵照我国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把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致力于科学应用,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而学术型人才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致力于科学研究,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因此,应用型人才应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要特别把握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与高职专科培养人才的能力取向的区别,要正确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改变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与能力培养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应注重培养集研发、设计与技术于一身,适应复合岗位需求、把握多种过硬技术、具备高新技术转化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性应用人才。

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1.企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经过对相关企业调研,学生的敬业精神与实际动手能力是企事业挑选人才的主要考察点。在现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和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本科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基本的实验操作知识不扎实,不具备对基本设备进行简单维修的技能;工作敬业精神不足;对国内外环境工程涉及的最新技术和学科前沿了解较少。这些意见表明了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发展,值得深思。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特点分析。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技术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决定了应用性人才的知识结构,教学与实验实训则具体完成了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强调教学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教学内容应围绕工程实际需要设计和确定,教学过程要联系生产实际,强调工程应用的“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教学平台的构建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强能力”教育新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新理念,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和工程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强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的“强能力”是指超越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范畴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除了具备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社会竞争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判断它是哪方面的问题,该问哪个领域的专家,要查哪方面的资料。通过“强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和训练,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激烈竞争中能克服困难,学会生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

2.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课程教学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取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特点。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其课程内容除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外,还应以工程技术知识为核心,知识结构体现工程实际应用,突显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特点,建设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制订的培养计划,是经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而制订的,具有相似性和模仿性。大部分学分集中在公共基础课教学,科研创新和实践教学时间较少。环境工程专业是工科基础很强的专业,涉及知识面广,如果忽视了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将是与企业需求相背离的。因此,必须注重知识结构的交叉整合,拓展专业基础知识;与时俱进,增加反映环境科学技术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课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工程素质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建设了基础课程实验与环境专业实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并独立设课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2011年的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有10%的毕业论文是在企业完成的,80%的论文是教师的科研课题,论文答辩时邀请用人单位和企业专家参与答辩,并对论文答辩进行全面点评。通过答辩,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企业的肯定,就业率达到了100%。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教学过程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更应具体遵循和落实。在教学各环节中,应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等各环节,这些环节除了要保证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拓展知识外,还要及时增加与环境专业相关的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观点等,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专门有关环境工程实际应用案例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环境知识和工程技术的形成过程及处理特点,更好地促进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每门课上下工夫,按照少而精、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原则,为了让学生能在不同的工程实际应用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我们通过产、学、研项目,将教学过程与项目紧密结合,在省内外的相关企业建设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各类实习。为了学生的就业,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为它们开展科研咨询,利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开展对外服务,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引领和介绍高年级学生与企业建立联系,让企业了解和熟悉学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形成了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做中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了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这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青年教师通过各种环节加强和提高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在传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善于应用工程实例。我校发展很快,各专业的青年教师居多数。由于师资缺乏,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向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严重不足。教师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将影响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应用型师资队伍的要求提高了,要求他们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熟悉专业岗位操作,并善于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系把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在人才引进和招聘中,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把具有工程经历的人才作为重点考虑引进对象,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素质逐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及社会活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已为实习、毕业论文及学生就业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彰显地域优势,培养特色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要站在追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办学经验,不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要努力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以培育创新精神和素质能力为主线,继续整体优化我校环境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参加工程实践和创新活动;完善教师到相关行业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结合地域特色、行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5.

[2]李英.探究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定位与分类问题[J].文教资料,2008,(4):153-155.

[3]张庆久.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

[4]刘国荣,翁祖泽,黄俊伟等.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39-42.

[5]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6]何德文,柴立元,彭斌,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篇10

关键词:实验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必然越来越紧密[1]。如何推动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和体制改革,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贴近产业,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于2010年开始进行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一套具体的、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拓宽工科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展知识面,巩固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理顺了课堂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本科生的应用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实验创新项目等形式的实践环节,达到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与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一系列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符合了总书记2011年4月25日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大会的讲话精神,在“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定位

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市属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于“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培养定位于“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定位于“根植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厦门理工学院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的“四种经历”,包括国外游学经历:通过学生互派互访、参加各类国外竞赛、世界名校游学、夏令营、假期赴美带薪实习、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近几年,已派300人次赴国外游学;此外,从2012年起,每年还将资助50名优秀学子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第二校园经历:2010年、2011年分别招收了300名、700名闽台合作“分段对接”办学项目的学生,赴台学习一年,并每年招收150名闽台合作“校校企”项目学生,赴台学习三个月;每年暑期另有约150名左右学生赴台短期游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资助400名学生赴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一年。社会实践经历:包括与实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各类社会公益工作。创新创业经历:成立省内高校中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秉承和贯彻学院办学目标,环境工程系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调整常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了实验课程的安排顺序和体系,使得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能够有机融合。通过导师制等环节,形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教师指导的密切结合。根据学院的四种经历要求,有计划和组织地开展包括2+2、1+1形式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广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最终实现环境工程专业“宽基础、重应用、亲产业、树特色”的办学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情况

1.前置部分专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兴趣。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作为与高中化学衔接的部分,提前至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使得新生一入学就可以接触到实践课程,培养实验兴趣。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学生高中所获得的培养情况有所不同,针对部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教师会通过课堂强化,课后补充的方式提高其实验技能。

2.建设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应用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专业与化学、生物的关联,在考虑到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进行了优化。在初级、中级实验中,主要接触的是化学、化工和环境工程类的基础实验操作。包括了部分无机化学、有机 化学、物理化学及环境工程的实验内容;在高级实验中,融合了分析化学、环境监测及部分高级实验仪器的使用;在工程应用中,则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检测手段,根据实际工程设计实验过程[2]。

3.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等活动。举办或承办各类学科竞赛,开展创新性实验,专业竞赛等。以活动为载体,加深专业理论教育,固化理论成果。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专业竞赛等活动,感受到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应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导师制,开展科研活动。厦门理工学院自2009年起在全院施行导师制,环境工程系抓住导师制契机,结合自身情况,将学生导师同时转变为科研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和专业的进展。同时科研活动也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结合,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

5.响应学院号召,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环境工程专业一般与大型环境工程的实践相关,但在某些方面也可从小处着手。近两年环境工程本科生先后研发了“甲醛测试盒”、“甲醛处理器”、“家用净水器”及“地沟油检测试剂盒”等“小”产品,尝试销售,取得了一定成绩。

6.加强社会活动,提升道德水平。在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政教育。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本科教学体系中,思政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实验区加强了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接触社会,形成完整的世界观[3]。社会活动不仅仅是学院自身的任务,它是一个社会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一起完成的过程[4]。实验区开展的社会活动一般以环境为论题,以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为联合单位,通过社区、企业的支持开展大范围的环境宣传活动,起到良好效果。“绿色杯环保创新设计与制作竞赛”、“低碳,我们在行动”、“绿色淘宝”、“今天您环保了吗”、“绿色栽进我心中”、“绿色家园、你我共建”、“一园一世界、你我共环保”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7.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如图1所示,环境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最终由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建设内容: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培养大纲与评估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大纲和评估体系;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设置模块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改良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研究项目群[5]: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设工程应用类主题的项目群,为学生提供主动实践平台。其涵盖了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下科研项目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开放式培养机制。建设一批企业创新实践基地和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网络,扩大学生的视野。

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保障体系用来保障实验区的顺利实施和运行。在建设过程中,实验区重视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设置由高级职称担任主任的专家委员会,用来指导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区的建设效率。同时专家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检讨实验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或方案,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必要的。实验区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课程体系或内容的改革,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创建环境工程实践工程班。在实验区内抽调有实践意愿的本科生,组成实践工程班,在教学上尽量安排他们参与企业实践工作,通过考量学生的实践水平提升,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制。与企业一同研讨培养方案,确认教学课程体系,联合进行实践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是实验区顺利进行基础。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的评价和激励;一个是获得培养并形成良好效果的学生的激励。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反馈机制,有效提高各方面的参与深度与广度。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效果

实验区实施以来,收到了一系列效果。仅2008级本科生就获得个人荣誉94人次,其中国家奖学金7人次,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57人次、优秀学生干部8人次等。同时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非专业组国家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等荣誉。海报作品《保护环境》在“厦门高校环保宣传海报联合巡展”中获一等奖。总之,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实验区承担了先行先试的任务。优化专业中各环节的层次、类型结构,通过教学体系、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应用型教学体系建设等方式,都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成就。另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高校如何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地方产业对接,也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玉婷,运用企业人才经营理念构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2,(7):246.

[2]胡秋芳,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技校冶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2):32.

[3]韩林峰.校企共青团共建促大学生就业创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2012,(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