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导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18:0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导师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本科导师工作总结

篇1

关键词:高校 本科导师制 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素质专门人才。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辅导,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这种因材施教的互动式教学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管理制度、育人体制改革的新理念,也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于新形势下的本科生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

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建构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也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科生导师制既不同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导师制,也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它是指本科在学生自在校学习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工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

由于中学阶段时学生已习惯于机械学习,并且很多事情由班主任和家长全面负责,学习与生活方面已形成依赖性,从中学来到大学,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出现了精神上的困惑。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较差的问题日渐突出,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学生切身利益等;并注意加强与学生及其家庭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学生工作部门、教学主管部门的配合协作,主动协助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体制,辅导员主要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对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面,如专业课程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进度的安排、学习目标的定位等指导方向较少。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制度。这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建立“导师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人才。

实行本科导师制是对现有学生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融合了辅导员、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导师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可以真正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更好的完善学分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学分制完善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对本科生的教学采用了学分制,学分制作为一种以学分计量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允许学生在修业年限、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与学年制有较大区别。由于刚进入大学时期的学生对学分制了解甚少,选课比较盲目,不注意知识的系统整合。而实行导师制就是很好的解决途径,能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所选课程提出必要的建议,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四)有利于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大学生

本科生导师制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提出的,和传统的高等教育方法有所不同,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点,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指导其专业课程等的学习,定期进行检查、评定。能够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同时,让学生在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后进行选择,可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到发展,较早地接触并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培养有个性、有能力的新型大学生。

二.在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

(一)教学改革实践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秉持中西合璧办学理念,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如何把这些大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与世界接轨,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2010年我校也开始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并着手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在推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强调导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导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合与教育机会,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都与学生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创造性发展,鼓励学生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努力使导师的工作渗透在学生身上,创造导师与学生间近距离的人格交流。

(二)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合我校实际工作经验和学生的反映,作为一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新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导师工作繁重,精力不够。院系能够担当导师的教师大多工作繁重,人手不够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势必会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

2.见面次数较少,师生缺乏联系。我校学生学习与生活均在学校校区,导师较多为其他地区居住,由于交通距离远,会出现导师与指导学生见面次数少、见面时间短的情况,这也不利于导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3.缺乏导师激励机制。导师工作量大,激励措施欠缺,不能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的职责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并且要建立起导师制工作考核制度,保证导师制的施行有章可循。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定位和职责

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导师制是基于人为关怀而产生的,要求指导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和人品影响学生,做到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做人和做学问,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同时,规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本学期指导做好计划。每次开展指导活动,都要做好活动记录。在每学期末应做好工作总结,并向学院提交总结报告。学院将综合评定导师,做出考核结果,作为教学上的考核依据。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在管理方面缺少经验。在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导致部分导师和学生缺乏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高校应以行政为主,人事处、教务处、学务处、联合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把导师的工作与报酬、职称评聘集合起来,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的评优评先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确定合理的介入时间

不同高校再给学生配备导师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是新生入学后半年到一年,有的则是在二年级或者四年级毕业论文时配备。笔者认为,在新生入学后半年左右配备导师比较合理。新生入学后,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过程,也正是需要帮助辅导的发展过程。这个时候是本科生导师介入的最佳时机。导师制在后期会有变化,例如: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期间,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选课以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期间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学习方面、论文方面、就业方面等相关问题的辅导,体现“导师制”的过程化管理方式。

(四)加强对教学双方的监督

学校要同时对导师和学生进行监督,规定学生应履行和遵从的义务,并与学分、评优评先、毕业结合起来。学生应遵从的义务具体包括:学生有义务按照学校的规定,接受导师的指导;有义务与导师充分讨论选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指导;有义务与导师充分讨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制定出学习计划;遵从导师按照商定的学习计划对选课的指导意见;遵从导师按照学习计划安排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各种评优表格和就业推荐表,应另辟一栏,由导师填写相关意见。而导师的指导意见,应能对学生的各种评比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在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论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下,本科生导师制亟需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实践上进行总结完善,只有这样,本科生导师制才能真正得以落实,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满亚辉等,军队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4).

2.王建方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车承红等.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J].药学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