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23:2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德与社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德与社会论文

篇1

如何在《品德社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社会要求和个人道德要求相统一。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教育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对人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应当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但要符合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而且还要适合学生的社会实际。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突出教育学生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程中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和守法意识;面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教师在课程中还应该对学生强调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和谐发展。所以,要想《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并将社会要求和个人道德要求相统一。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方式,将学生自身的思想完善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其次,对待学生应该更加人性化,根据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出发,老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彼此心灵上的对话,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比方说,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课余时间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利用网络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课堂的时间来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这些问题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实现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最后,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该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角色,他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说教,在学习过程中帮助、鼓励和引导学生。教师应该迅速适应自身的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的引导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体现。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教育的创造性思维

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思想的开放,对现有的知识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大胆的设想和怀疑是科学产生最先决的条件,同样,作为人文学科的《品德与社会》也需要学生大胆的进行怀疑和探索。要想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与融合,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独特的性格和精神。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老师不能成为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塑造者,而是要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指引者,学生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老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那些典型的间接型问题,不能简单的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对错的分类,即使是那些需要划分对错的回答,老师也应该委婉的说明这只是自己的个人观点。在一些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中,这种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发达国家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老师和学生之间总是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状态下。而在我国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是一种高高在上说教者的感觉,总是不断地将各种课本上的价值观强行传递给学生,而与之不同的则被认定为错误的观念。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以及开放创新性就会被不断的削弱。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由的思想和和独立的精神,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保持轻松的态度去上课,而且当在课堂上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甚至是比较奇怪的结论时,教师不要轻易去判断,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大胆地讲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在挖掘课程资源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中的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引导,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所以,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相互结合,例如,对于那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的课程资源,可以将这些课程资源进行一定的调整。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带着本身想解决的问题去调查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最后进行整理,使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去参与课堂讨论。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伟大的先人》这篇课文时,活动前,教师组织学生调查收集以下资料:调查10个成人,看有多少人知道孔子、司马迁,他们对孔子、司马迁有哪些了解,读过孔子、司马迁的哪篇文章或哪部书籍,并做好记录;收集孔子、司马迁的名言和故事,并讲给同学听;最后引导学生整理和汇报调查结果。由此,思考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那么久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并探究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闪烁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篇2

1基于灰关联的产品工程特性

重要度灰色关联分析根据序列曲线集合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在质量屋模型中,1)识别产品的顾客需求,假设有k个顾客需求CN、CN:、、CN,采用德尔菲法来确定顾客需求的权重;2)根据顾客需求确定产品的工程特性,假设有个工程特性EC、EC:、、EC,得到顾客需求与产品设计需求的相关关系矩阵。本文采用灰关联来度量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的相关关系,用得出的灰色关联系数矩阵作为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之间的相关重要度矩阵,最后用灰色关联系数矩阵乘以顾客需求重要度,得出最终工程特性重要度。求解步骤如下。1)寻找基准点和参考序列。在灰色关联空间,选取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的相关序列作为比较序列(),i=1,2,,m;k=1,2,,n,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系统参考序列(k),k=1,2,,n。2)对比较序列进行标准化处理。在计算灰色关联系数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的方式有多种,由于顾客需求越大所对应的产品工程特性越重要,本文采取最大值的标准化预处理方法。(k)一Ⅱn(k)()。()3)计算差序列。i(k)。。(k)=I。()一(k)I。(2)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i+弘m“/¨ZoiA—oi(k)—+~Amax。(j其中,一=IlII0(),mi=mi.nm.inA();为分辨系数,且∈(0,1)。一般地,选取分辨系数=0.5。5)计算工程特性重要度。=i•0。(4)其中,为工程特性EC的重要度;为顾客需求CR的重要度。为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的关联系数矩阵。

2工程特性优化的模糊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这里构建一种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来优化工程特性的实现水平。在这个模型中,将a定义为每个工程特性重要度以ai作为目标函数的系数口=wEcI。以工程特性的改善值作为目标函数的变量,以成本预算和技术实现难度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卺。r∑(+c)≤B,V;L≤X,i≤M,V;(5)∈{0,1},Vi。在目标函数中,为工程特性EC的改善值,那么CLiX为工程特性改善的效用值。为了消除不同工程特性参数量纲的影响,在目标函数效用值中除以“,其中,为工程特性EC中在技术允许条件下最大改善值。在约束条件当中,第1个约束代表所有工程特性改善的总成本要满足最大总成本限制,即不超过最大允许成本。其中D为工程特性EC的初始改善成本,即实施这项改善所需要投入的基本资源成本,也叫固定成本。c为工程特性EC改善值的单位改善成本,也叫单位可变成本,b为工程特性EC改善过程中的最大成本值,为0-1决策变量。第2个约束意味着:如果决定改善产品的某个工程特性,在考虑产品市场竞争和产品工程特性技术实现难度条件下,工程特性EC的改善值需要不低于满足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改善值f,同时不得高于在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的最大改善值i;如果决定不改善产品的某个工程特性,则该工程特性的改善值为零。在实际问题中,由于约束条件往往带有伸缩性,即对于标准的最大化线性规划模型为maxz:C'rX,。s.tI.s..J≤6,((O6))【≥0。资源约束b往往具有弹性,可以超出一定量P。对于这类问题,往往借助模糊集的方法来处理。模糊规划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maxz=cTos.tI.s.f((一I))≥0。求解模糊规划问题,采用德国运筹学家Zimmer.mann_1¨首次提出求解该问题的算法,解模糊规划问题就等同于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cTx'--fo)≥,1,2,,;1一(Axp-b),≥√:1,2,,,n;(8)≥0。其中,g0为弹性指标为初始精确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为未知变量。可以将此线性规划模型转化成如下形式。maxoL0r0f一(cTx)≤一,i=1,2,,Ii};s.t.{【+(A)≤+,=1,2,,m;(9)≥o。因此,本文所构建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6)在考虑模糊约束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如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oLg0一∑i≤-fo;olpl+∑(Dz+Ci)≤B+P1;‘(10)p2+f—ziui≤P2,Vi;p3+llz一≤P3;z∈{0,1},i=1,2。

3案例分析

针对某企业一款手机型号,运用质量功能展开模型对手机的设计参数进行改善,在考虑市场竞争、技术难度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的改善水平,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得出智能手机的顾客需求为:屏幕要大(CR)、运行速度要快(Clt:)、手机存储空间要大(CR,)、手机厚度要薄(CR)、手机续航时间要长(CR)、拍照要清晰(CR)。根据顾客需求得到的智能手机工程特性为:屏幕尺寸大小(EC)、手机CPU主频(EC:)、手机RAM大小(EC3)、手机ROM大小(EC)、手机厚度大小(EC)、手机电池容量大小(EC)、摄像头像素大小(EC)。将本文提到的灰关联来求解智能手机工程特性重要度的步骤如下。1)根据德尔菲法确定顾客需求的重要度。=((CR。),(CR2),W(CR3),W(CR),(CR5))=(0.20,0.30,0.05,0.10,0.15,0.20)。2)确定顾客需求与产品工程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矩阵。专家对顾客需求和不同产品工程特性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判,评判结果如表1所示。3)决定灰色关联系数矩阵w2。首先,选取最大参考值9组成的理想序列作为参考序列。然后运用式(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式(2)计算差序列()。根据式(3),取分辨系数=0.5,得出灰色关联系数矩阵,作为顾客需求与产品工程特性的相关重要度,如表2所示。4)对产品工程特性重要度进行排序。工程特性的重要度wECi为=x:(已,,,已,W,w,w)=(0.5401,0.5829,0.4762,0.3667,0.4281,0.4529,0.4950)。已知该企业某款型号手机的技术参数为操作系统:Android4.0;主屏尺寸3.5英寸;CPU主频600MHz;RAM容量256MB;ROM容量512MB;电池容量1250mAh;手机厚度11.8mm;摄像头像素320万像素。针对优化模型(6)的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总的预算限制不能超过1000万元,但是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最大可以扩展到l200万元,这样约束条件右边的B可以超出P=200万元。表3相关数据Tab.3Relativedata根据式(6),使用Lingo软件求出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最优解为zl=1,z2=1,3=1,z4=1,z5=1,6=1,7=0,1=0.973,2=1000,3=768,4=31.5,5=2.8,6=1250,7=0。目标函数的最优值为2.6513。当把预算扩大到1200万元时,那么约束条件中预算的约束将变成140z1+160z2+100z3+50z4+40z5+120z6+150z7+80x1+0.07x2+0.12x3+4+20x5+0.05x6+0.2x,≤1200。在考虑弹性预算情况下,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1o),使用Lingo软件求解该规划模型,得到最优解为1:1,z2=1,3=1,z4=1,5=1,z6=1,z7=0,l:1.5,2=1000,3=768,4=31.5,5=2.8,6=1250,,=0。目标函数的最优值=0.6599。比较精确规划模型的最优解,模糊规划模型的最优解中针对工程特性的屏幕尺寸(EC)的改善值变量的值发生了变化,在精确环境下,=0.973,在模糊环境下,=1.5,说明针对这个工程特性还是可以做进一步改进。

4结论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培养 创造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而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深感初中思想品德课难上,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的体会是思品课没有新意,枯燥无味,这极大地影响思品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品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笔者认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无论从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上都应该深深反思,找出应对之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促使你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教师要善动脑子,肯动脑子,舍得下功夫,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采用有效方法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意识。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三、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兴趣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简单易行,值得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授课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的原则,向学生阐述与思想品德内容有关的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轶闻趣事,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像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例如讲授“祖国统一”时,我为学生补充近几年势力分裂祖国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我国《国家法》的制定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活动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到一定高度。

总之,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思想品德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在推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就这些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品德课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今天的政治教师特别是乡镇中学的政治教师大多数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思想文化不够开阔,生活不够富裕,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生活过来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带着一种“怀旧心态”来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这些教师仍在沿袭过去的教学路子:一本书、一支笔、一口气讲到底。即使有的教师萌发了改革意识,也有改革的设想,但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制约、限制和束缚,特别受中考与高考的影响,实际上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阶段,仍然在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上徘徊,以大量的习题训练,严格的答案规定来提高“教学效果”,应付考试。“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忽视觉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其结果使思想品德课缺乏吸引力、战斗力。

第二,思想品德课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如今,许多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远离开放的社会生活。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一个“统”字,他们为了保护学生心灵的纯洁,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污染,把学生的思路死死地“统”在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上;在教学场合上,倾向一个“收”字,他们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收缩在学校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之中,不准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热衷一个“灌”字,他们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式”似地强加给学生。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同我们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拍的。我们的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感到老师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是一纸单薄的空文。

第三,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给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现在,人们碰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赌博的财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品德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这种思想品德课与学生认识社会的情形相背离的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着“偏差”。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方法

第一,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简单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怎样做人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你每天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你就得先树立你自己远大的理想;你是一个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激情,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老师,学生才能从你身上找到他们做人的标准。但我们还应该有理想、有感动、有热爱、有激情,而学生的理想、感动、热爱、激情从哪里来,就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来。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

第二,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

第三,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1.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吸引心、眼;妙用漫画,寓教于乐;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开拓视野,延伸课堂等。2.教学中更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可利用音像直观启发等。3.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一方面,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另一方面,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

篇5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工作做一个工作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工作计划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总体思路

本年度,品德学科重点做好区域整体发展的谋篇布局工作、学科中心组建设工作、教师队伍情况调研工作、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学科基地建设工作、课题研究工作等。围绕教研室工作的总体部署,确立深化课改,服务课改,以课改推动各项工作展开的总体工作思路,建立“培训、实施、研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工作策略,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重点工作

(一)做好全市品德学科谋篇布局工作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品德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课程地位逐步确立,陈旧观念不断转变,教研方式突显创新,教师研究水平得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明显提高,学科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认可。与此同时,品德学科发展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材研究实效的问题,学科在区域内整体发展的问题等。通过对多年来品德学科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学科中心组一致认为,要抓住全市“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契机,着眼于学科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全市品德学科谋篇布局的工作。

(二)做好全市品德学科中心组建设工作

全市品德学科中心组成员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学科素养。我们一致认为,中心组成员能力的增强将大大促进学科的发展。为此,本年度将进一步思考学科中心组建设问题。要求中心组成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参加学校调研,主动进行教学实践,主动领衔课题研究,主动承担学术沙龙的主持工作,积极撰写能指导实践的论文。坚持中心组每二周一次的集体活动,将研究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中心组成员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积极吸引教学一线有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充实到中心组队伍中来。

(三)做好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情况的调研工作

目前,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主要呈现不稳定、专业化弱的状态。为此,本年度,我们将开展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情况大型调研工作。采用问卷、访谈、分片分区研讨等形式掌握学科教师队伍现状,并认真分析完成调研报告,由此思考改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四)做好品德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

品德学科教材分主题呈螺旋上升的形态展现给师生。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对于教材的钻研存在很大的空间。同时,由于目前任课教师多为兼职,导致了对教材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局限,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我们认为做好品德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十分必要。本年度,我们将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集中中心组力量,对教材进行更为合理的整合。首先将十二册教材进行重组,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各主题单元目标,每专题至少由三名教师进行课堂呈现,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建设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在次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和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完善本市品德学科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完整的、可行的课程体系。

(五)做好品德学科基地建设工作

目前,全市品德学科有2所基地学校,他们分别开展基地学校研讨活动,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但仅有这2所基地学校是不够的。本年度,我们要求辖市区教研员在本辖区内确定2所学科发展情况较好的学校为区级学科教研基地。由基地学校带动区域学科发展。要求所有基地学校在组织管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发展绩效等方面成为表率。

(六)做好品德学科年会论文评比工作

二年一度的年会将在十二月召开。在此之前,我们将做好年会论文的评比工作。本次论文评比将采取匿名评选的方式,杜绝搞地区平衡的不良做法,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确保论文质量,促进广大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

(七)做好品德学科课题研究工作

本年度起,我们将成立《区域性推进小学品德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小组,从优化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学科教学资源库这三个具体目标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理论提升,团结广大教师,最终实现促进全市品德学科建设的目标,力争使本市学科课程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

篇6

>>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述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思想品德课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马光焱.“两课”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J].才智,2004,(11):11-13.

[5]胡静洁.从“封闭”走向“开放”――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J].新课程(教师版),2006,(5):13-14.

[6]郑洪清.谈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121-122.

[7]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

[8]张爱霞.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篇7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8

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时事政策教育的育人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将时政热点引入思想品德教学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途中的指路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抛弃应试教育思想,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研究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将之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

1. 课堂渗透。教师应将时政热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时事政治内容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在讲述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节知识时,我将最新的时政热点――朝韩危机问题引入到课堂,2010年韩国“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摩擦不断,美国不停搅局,以藉此巩固其在东北亚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而中国则呼吁在六方会谈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各方关切,实现半岛和平稳定及东北亚的长治久安。这个事件给我们哪些启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兴致勃勃地列举出相关的知识点:A.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B. 但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各国人民仍然面临着争取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C.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D.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2. 时政开讲。每节课开始时抽出2到5分钟,简洁、快捷地播报新闻。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

3. 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具体的操作步骤概括为三步。(1)准备环节:搜集社会热点。教师应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2)基础环节:仔细研究社会热点,找到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应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3)关键环节:课堂中运用社会热点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景。这也是时政热点切实走进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

4. 将时政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中佛山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在中考政治复习备考中,力求体现这一基本特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复习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一节内容时,我结合佛山最近提出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文化先行”的热点,设置了一道问答题:

材料一:2010年8月17日,上海世博会佛山案例馆举行开馆仪式,50个红色CHINA功夫李小龙雕塑震撼亮相。活动期间,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未来城市馆”,以“文明传承的佛山模式――陶文化在佛山的过去、现在、将来”为主题的展示,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材料二:2010年11月29日,历时三载、由市政府斥资3000万元的祖庙全面修缮工程圆满竣工。千百年来,祖庙承载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此契机,祖庙恢复传统的秋祭、乡饮酒礼活动,并赋予其更加包容的新内涵。

材料三:2010年10月14日,佛山召开“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适应“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打造“文化魅力之城、文化创意之城、文化民生之城”。

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您回答:祖庙的全面修缮对佛山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6分)

⑵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佛山在开展“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中,应怎样将佛山打造成为文化魅力之城?(4分)

5. 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结合综合探究课,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点滴知识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升华。

6. 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政治小论文具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在社会政治考试中也曾出现过这种题型。通过撰写政治小论文,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

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人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养成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营造随时随地关心时政热点的良好氛围,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逐渐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1. 设置时政专栏。在黑板报设置“时政热点”和“时政热点点评”专栏,安排关心时事、有条件获取时政新闻的学生负责每天把时政新闻抄写在专栏里,无需太多,每天的头条新闻即可。学生可以固定,最好能够轮流。“时政热点点评”专栏,起初可以老师带头作一些简单的点评,带动学生作点评。专栏每天刷新一次。若学习时间太紧张,也可一周刷新一次。

2. 阅读报刊。学校、班级征订《佛山日报》《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学生每日课余时间抽空阅读,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积累时政知识。

3. 观看时政节目。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周末还可以看每周评论等节目,有兴趣的同学可做好摘记。

篇9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51-03

一、引言

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实行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目的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激励大多数研究生奋发向上,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和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1]。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最新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而在许多教育相对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可能高达30%―50%。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宽进宽出的现状让硕士学位含金量大打折扣。《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大考核与淘汰力度,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

面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课程学习不及格率大幅提升等各种问题,对不合格学生及时进行淘汰分流已迫在眉睫。我校硕士生中期考核一直以来都是对硕士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科研等情况进行的定性评价,是一种合格评估,没有定量评估的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主要依赖主观判断。当学生对考核结果存在异议时,就会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考核结果。对于特别差的学生,合格评估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淘汰作用,但是对于特别优秀的和多数学生来说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状况,既达不到择优的目的,又不能对大多数硕士生的学习科研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研究意义

中期考核应该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终结性学力评价功能,还有一种是形成性学历评价功能。终结性学力评价是为选拔服务进行的评价,是优胜劣汰;形成性学力评价是一种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当前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存在的困难、问题和缺陷,以便及时进行矫正,消除隐患,以保证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2]。因此淘汰不合格学生只是中期考核的目的之一,中期考核的最终目的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科研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专业力量对学生进行指导,把教育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科研中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中期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是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可以为择优劣汰提供准确的依据。指标体系中可以将研究生中期考核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进行细化,通过最终的得分直接给出考核结果。一方面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中期考核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对照各项评估指标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评估指标制定的原则

一个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评估项目、评估要素及评分三个部分。我们可以将评估项目设为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三级指标作为评估要素,评估指标采取百分制,根据各级指标的权重给予相应的分值。硕士生中期考核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将其设为一级指标。

思想品德的考核和评定,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是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置该考核指标的目的是针对硕士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和人才成长的要求,进行正面引导,调动其上进欲望,培养其自律精神,努力促进其自我教育能力的生长。

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和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硕士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所以要占较大的比重,可以给予较高的分值。

科研能力是一个人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其综合素质在学术生活中的集中体现。指标体系中应对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科研创新中取得的所有成绩给予肯定,要设置加分的指标。同时,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违规行为除了要按学校的相关文件进行处理外,在指标体系中还要设置扣分项作为惩罚。

一个硕士生如果思想品德良好,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落实了各项培养计划,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分且所有成绩合格,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那么就是合格的,在分值设置时应考虑分数应该能够达到60分及以上。

四、评估指标考核的内容

1.思想品德。主要对硕士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考核。学生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国家的政策方针,政治上应积极要求进步;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有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要文明礼貌,尊敬师长,有良好的生活作风;要关心集体、参加集体劳动,具有合作精神;同时还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3]。

2.课程学习。应对硕士生入学以来所修各门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设置考核内容时应结合学校相关文件及培养方案中对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来考虑。如我校规定硕士生至少应取得培养方案要求的最低学分,且学位课加权平均成绩不低于70分,通过论文答辩,才能申请硕士学位。因此可设置一个基础分值,学生如果超出了学校规定的最低要求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课程成绩越高的加分越多。

3.科研创新能力。主要从参与科研工作的能力及是否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考核。该考核指标主要是把培养过程中的开题报告、科研实践和创新活动等环节纳入考核的范畴。学位论文开题是保障研究生顺利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开题条件、选题要求及应包含的内容都有基本的要求,学生如果顺利通过了开题就可以得到该指标的得分,反之则不能得分。科研实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承担了部分研究内容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创新创业活动主要从学生是否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等方面来考虑。这些都是加分项,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越多或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

4.扣分指标。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了违纪处分或者课程考试出现不及格等情况应该受到扣分的处罚。

综上所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五、考核结果的处理

对中期考核的处理结果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考虑,以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为辅。定性考核起到终结性学力评价功能,用于淘汰不合格学生;定量考核起到形成性学历评价功能,通过直观的数据帮助师生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培养过程,同时通过量化考核使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按照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中期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合格、告诫、不合格三个等级。

1.合格(评估指标得分≥60)。学习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按时通过学位论文开题,在学位论文开题或其他科研训练中,表现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考核结果为合格的硕士生可继续完成后续培养过程。

2.告诫(评估指标得分≥60)。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告诫,告诫期六个月。中期考核前,课程不及格(含重考)门次累计在三门次及以内仍未取得课程学分的;仍未修满个人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学分者;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或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不通过者;论文未按照规定的进度完成者。

考核结果为告诫的硕士生,告诫期满前须申请再次进行考核,若考核结果仍达不到合格要求,将取消学籍,终止其学业。

3.不合格(评估指标得分≤60)。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格。中期考核前,课程不及格(含重考)门次累计在四门次及以上者;三次学位论文开题不通过者;退学警告期间违反校规校纪者;导师认为无法完成培养过程者。

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将取消其学籍;被取消学籍的硕士生若已按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校将发给研究生肄业证书;未修满规定的学分,发给课程学习证明。

4.对于评估指标得分在85分以上者,可以作为硕博连读的优秀生源进行重点培养。

六、结束语

中期考核是一项复杂的评估工作,科学制定考核细则和评估指标是考核的核心。此外,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专门负责该项工作,要明确学校、学院、学科以及导师的职责,使中期考核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筛选、激励和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建华.研究生中期考核的指标体系设置原则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1995,(1).

[2]李艳梅,游丹.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评估体系建设浅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3]柯小玲,李门楼,叶静.坚持中期考核,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J].科教文汇,2008,(08).

Study on the Mid-Term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Post Graduate Students

MA Jing,WANG Li,LIU Xiao-yo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48,China)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两课”教学改革走实践战略之路所蕴含的哲学伦理精神,即实践的观点、遵循规律的观点和矛盾时立统一的观点,反映了认识论首要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时教育规律的伦理精神的真诚和对教育主体学生的人文关怀。

如何提高“两课”教学效果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两课”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两课”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大胆走实践战略之路,有益于增强“两课”教学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全面实施了“两课”教学改革的新方案。

一、走实践战略之路所依据的实践的观点,鲜明地反映了认识论首要的基本原则

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的认识的目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正如所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一原理要求“两课”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社会实践,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因为“两课”教学的对象是“万物之灵”的人,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两课”教学不可能孤立存在,必须立足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全局,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全面地看问题。正如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而走实践战略之路可以使“两课”教学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作用:

一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和社会调查,可以对我国的国情、近年来改革的成果、人民群众的心声等,有个初步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清形势、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尽早地成长成熟起来,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单纯的课堂教学因学时的限制、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的矛盾等等,不能全面地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既延长了教学时间,成为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又使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授课形式更好地服从于授课内容;也使间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和连续的、动态的课外教学达到了结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弥补了教材因时滞所造成的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充实了教学内容,介绍了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增强了教学的时代感,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沟通了师生感情,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地发现了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发挥“两课”教学在教书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三是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耳闻目睹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接触和感受纷繁复杂的社会实际,体验和了解人民群众的甘苦和需要。因而可以学到在有限的书斋中无法学到的知识,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获得全面的检阅,并且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亲身感触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四是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了解情况、获取信息的观察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强了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减少了依赖性,发展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开拓创新勇气和创造精神。五是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社会实践是个体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不仅能表现个体的才华,实现个体的归属动机、成就动机,完成有我实现的任务,而且有助于个体人生目标的完成,体现个体的存在及其社会价值,为学生自我实现和发展开创广阔的空间。

二、走实践战略之路所遵循的规律的观点.真挚地体现了对教育伦理精神的真诚

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发展起决定的或支配的作用。规律具有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而它同事物本身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荣亡。这就是说,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也不顾人们的主观意志如何,规律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这一观点要求“两课”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可以接受或者排斥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转化为个体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辩证统一过程,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后天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苏联学者列昂节夫认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基本参变量: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广度、学生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层次和学生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结构。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是这三种参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质。因此,可以说,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辩证地实现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才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获得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经过转化,然后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变为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接着再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反馈,开始新一轮的主客体因素相互平衡、协调运动,获得一个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正是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遵循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规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

三、走实践战略之路所展现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体现了“两课”教学对教育主体学生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