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2:1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思想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思想史论文

篇1

落小,就是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大处着眼,小处落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公益性质,要求我们更加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从宣传教育入手,积极传播《感动中国》、《善行河北》等栏目中的典型事例,发现身边暖人暖心的爱心行动,尤其是广播电视技术行业中的感人事迹,将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到身边人的故事,让广大职工深切的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讲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熟悉的人和事。另一方面,从具体行为入手,鼓励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做到盘无剩餐,节能减排、每周少开一天车,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坚守安全播出生命线,互帮互助、开展经常性技术帮扶,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久而久之,积善成德的小事就会变成干部职工自然而然的良好习惯,成为推动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

2.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落实”上求突破

思想政治工作看起来虚,但做起来要脚踏实地。近两年来,省委、省直工委开展了一系列凝心聚力、弘扬正能量的活动,如“党员活动日”、“中国梦•赶考行”等。技术中心积极响应,到市少年儿童教育保护中心开展“金秋送温暖”党员志愿活动,向服刑人员子女捐赠图书千余册,衣服、鞋袜近百套,和孩子们谈心、包饺子、演节目,用实际行动送去温暖与关爱;到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

3.总结

篇2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以相应的理论课程为中心,让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

(二)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实现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广泛、理论性强,系统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要真正达到让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学目标,促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需要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同志强调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为之,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老师的指导下,让青年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和能动性,投身实践教学,在现实生活中体会、领悟和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

(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教学机制相结合,以体现对教育规律的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需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

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

(一)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系统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之中,补充实践教学教师数量。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数量不断增加,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现实来看,如果仅仅依靠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教师,难以有效组织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因此需要系统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补充和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为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纳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壮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从不同的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渠道。一是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内平台。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自身就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因此需要积极挖掘和培育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平台。为之,可以通过建立诸如校史馆等具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载体;采取措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紧密融合,促使大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团,设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题项目,组织开展类似于全国大学生科技类的竞赛活动等方式建立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二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着主题吻合度高、地点就近就便的原则统筹规划,通过制定和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指定本省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以便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平台。同时,高校应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系,建立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与评价机制

(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是扎实推进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单独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政策和制度,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系统设计教学体系、科学制定教学标准。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执行落实情况和教育质量效果作为评价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要求和指导高校扎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篇3

    随着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彰显,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指导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能有效地体现“以学生为本”,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课仍以灌输为主,其内容仅仅停留在知识化层面,教育过程偏简单形式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思想道德观点,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无论是通过对古代还是国外的道德教育了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引导学生坚持自我教育。

    (一)学思结合与克己自律

    学思结合是自己解决认知问题的一种修养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通过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自己解决认知,提升理论修养。克己自律就是要通过行为修养方法达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约束的要求,让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内求与慎独

    儒家思想中,自省内求,即自我反省,是在思想深处进行的自律修养。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并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他认为,自省是完善人格,追求道德至高境界的一种途径。慎独,是一种习惯的自律养成,指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来思考并付出行动。它们二者不仅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应当追求的崇高境界,均为我国古代修养传统中的精华。

篇4

政治安排才能够达到、从而,使儒家伦理政治理论的政治意涵凸显出来。

早期儒家以对中国历史的透视,揭示了伦理政治双向同化的历史秘密。其思想的进程是:孔子奠其基,孟子以心性之学为突破口,使伦理政治的伦理意涵鲜明地凸出出来。但是,孟子以伦理解政治,势必使伦理政治只能得到哲学伦理学式的玄解,而无法使之问时获得政治社会学的爬梳。这给荀子从政治视角切入,以给伦理以政治化定位来进一步透显伦理政治的政治内蕴,使伦理政治的政治意涵获得揭示提供了可能性。论者所谓孟子由内而苟于向外转的评论[1]在此一角度看,就较为有理。孟子自信善处说人论政,将政治伦理化,按荀子的相关理解,就只有从性恶处说人论政,才能使伦理政治化[2]

一、性恶善伪:为政治控制必要性提供人性根据

孟子道性善,油然论仁政。人皆性善,就勿需政治强控,政治变成一种伦理共鸣和道德激荡。因此,荀子试图重新理解二者关系,势必需要以重新认识或确定人性为起点。

断定人性善或性恶,都有一个前提假设,那就是人有其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共性。这种假设的预期解答,也可以有二,一是善的,一是恶的。这种二分的解答,是基于一种整体意义的归类判断。因此,由性善而仁政而天下无敌,在此就不成其为违背推导逻辑的断定。因为从人的心理构成层次来看,人之可善与人体现而出的善性,带有先天性的特性。而由此影响着的政治活动,也相应地打上了仁慈的烙印。之间,并无无法逾越的推断障碍。但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欲求与心理表现,又免不了利益欲求的一面。相于先天善性而言,个体生存的起码条件,使人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始终而临一个“我富足你匮缺”的相悖状况。于是,争夺与辞让并存、羞恶与共在、恻隐与心狠相衬。从后者看人性看政治,引导与控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这正是苟于反孟子思路而思之的原回。荀子认为,所谓人性,并非后天习得之善性,而指天成本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1]这种人之天性,从两个层面上显示出来。一是生理的层面,“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4]这些生理欲求显现为一种生存亟需条件的反刍。苟于以生存之情解读人性,并将之视为人之为人必然有的五种求,“夫人之情,目欲秦色,耳欲秦声,口欲秦味,鼻欲秦臭,心欲秦怯。此五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5]心存之情,自然投射到人的心理反应上面,“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于、小人之所同也”[6]而不论是生理层面上的耳目口鼻之欲,或是心理层面上的荣辱利害计较,都体现出人本性上对利的追逐、对害的回避。这样推导下来,得出的人性是怎样的结论,似乎就不言自明了:

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7

人的身心所具的自我复制、自我延续,先足己而后施人的特性,在经历由个体共具有到全体一致体现的扩展后,确实会出现为自己生存而导致的争夺、残贼、这些经验

事实。正是基于此荀子强调。人之性恶明矣“[8]

但是,如果荀子就此往恶的方向顺延下去,那社会也就陷入彻底的混乱失序状态,完全不可能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划分,不可能有权威与服从关系的确立,也难有政治控制的可能——因为人皆混乱妄为,控制所必需的社会凝聚与认同这一前提条件,根本不可能具备。有鉴于此,荀子强调对人的恶性加以约束、对人的欲求加以调节的规范,所具有的人性调整功能,与社会整治功能。一方面,这是由于荀子在人的利益权力欲求之外,看到了人彬彬有礼、能予约束的善性表现;另一方面,经验事实所显出的善恶均在现象,促使荀子在天成恶性之外,去努力追究人之善行的根源。因此,而有了天成之性与习得之善的划分。他发现,人之恶,性也;人之善,伪也。人为设定并经传授、熏染、灌输、定制而成的善,成为人类协调行动、组织政治生活的规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为矣。”[9]但如果设定人人皆能为善,天性之恶也就不足为害,社会照样人心纯朴、德性升华。这等于不过是对孟子性善说换一种表述方式而已。设若荀子果真如此申论,那他亦无法与其经验性的思维路向,及其观察结果相吻合。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抬出一个能善己善人的全能者,就既可以证其人性皆恶,而又可证某个超人以对自我约束的觉醒去?际笾谥担饧缺苊饬嗣埽挚梢源尤死嗍贰⒄问飞现苯油瞥龊侠砜刂频目赡苄杂肟尚行浴K芸顺裥浴⒄橛谏凭常匀说淖魑锏缴缁嶂卫砟兀抗队谥赋觯?/P>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发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过于众者,性也;所以异于众而过于众者,伪也。[10]

荀子这一论述,至少包含三个意思。其一,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若没有这种可能性的话,纵然你是贤是圣,也无法将恶的本性加以矫正。其二,矫正人之性恶,只有圣人才能为之。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圣人能醒觉矫正人性恶的必要性,二是因为圣人知道以创造性的两干,即社会弱控制手段的礼义与社会强控制的法度,来有效矫正人的性恶。其三,在人的天成本性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但在其发展趋向及其自我把握和公共推展上而就有圣凡(众人)的差别后者只能由前者引领才知如何做人以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遵循公共礼法,形成良好的人心与政治秩序。

以第一方而而言,苟于做出了三个相互支持的论证。他认为,首先,人类史提供了矫正性恶的必要。历史证明,“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而不治”[11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人类社会在自身进程中分化为圣人、君子、小人,正是由于起礼义制法度(圣),与受其感化与否而形成的。[12]一者未矫正性恶,二者则正在或已然矫正性恶。其次,人的欲求由于出自天成,生而俱有,因此,它带有“不可去”“不可尽”[13]的特性。但问时,这种“天之就也”的恶欲,是可以节制的;“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可以求节也”。[14]再次,人之性恶是可以改变的,还由于人能以理智的思虑,使其行为限制于合理的范围内,沿着情性--心虑--正利而为--正义而为-明智[15]的进路对恶性加以有效的约束。

就第二方而而言,荀子认为,只有圣人能化性起伪,即改变人的恶性而趋向于人为之善。一者因为圣人明白人虽性恶,但犹如陶人埏埴而为器,工人斫木而成器,圣人可以以礼义法度矫正性恶而导人向善,并且以礼义的弱控制方式和法度的强控制方式“正之“导之”。[16]因此,关于第三方面,荀子指出,人性之恶没有例外,圣君与暴君(尧禹与桀纣),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但如顺其性而贪利、争夺,则成为桀纣、小人;能化性起伪,以礼义自节,则成为尧禹、君子。荀子以一种相反情形对之进行了反证,指出如果去掉圣人的化性起伪,顷刻之间,众暴寡、强害弱,天下悖乱而败亡。[17可见,人心、政治秩序依赖于礼义法度。

荀子经此一番复杂推导,终于以一个人性善恶的伦理诘问,落脚于是否需要政治控制、人心教化的政治问题之上“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18〕可见,伦理致思并非荀子的思维兴奋点,它只是一个桥梁,是引出政治统治问题的中介。此一对孟子的逆转,开启了借政治而解伦理的大门。

二、隆礼重法:把人伦关系格式化为政治关系

荀子以性恶论将人们伦理政治的关注焦点,从伦理一端转移到政治一端。但性恶二字并不能连带地解决政治问题。他引出由性恶而显示出的政治控制问题,相应也就必须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才能避免自我否定:一是克制性恶的德性要求如何可以产生,又为人接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望解决人觉悟到性恶而期望加以抑制的可靠方式与途径。二是克制性恶的文明手段不奏效的话,性恶如何才能够被有效扼制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才能解决人祈求为善,又必然能够为善,从而祛除性恶的问题。为此,荀子所采取的思想策略是:“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19]以隆礼重法的双刃剑,分切那些能由恶而善和不能由恶而善的人们,据以保证人心与社会秩序。

荀子的具体阐释,可分解为三步:礼如何节制克除人欲,具备组织社会的功能?法如何强控人的行为,具备统治人群的效用?礼法又如何协动,以保证劝导和威慑收相辅相成之效?就第一步言,苟于从礼的起源与功能上加以论道。从礼的起源看,礼是圣人为避免争夺而制作的: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20]

礼起源于对人的天求的调节需要,起源于对混乱与贫穷的力求避免。可见,礼是根于社会运作过程之中的。因此礼所发挥出的实际作用,首先便从它对人生的修养、物欲的满足上体现出来: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日也;椒兰芬,所以养鼻者也;雕琢刻镁脯献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21]

但如果礼的功能只在于满足人的物质欲求,那即刻会导致两个问题:其一,礼将不成为进行社会调节的规范系统而只能流于物质分配方式;其二,礼将不能节制人的欲望,将人的行为调节到一个适当的状态。为此,荀子强调,“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盖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22]礼不仅是平等分配物质的调节方式,更是使人的行为合乎规范、使之在适宜的程度上施展的系统。

礼何以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呢?原回有二,一是礼的根基在于人心,这使礼具备了合乎人的要求,又能按这一要求自我调整的广泛适应性。“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

《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23]“经典权威也得顺乎人心而变,可见人心堪称礼的“节度使”。其二,礼也扎根于社会生活与人心取法的沃土之中。故而,它不唯能够整饬社会秩序,也能攻乎人心。从而具备生命、人类、社会政治依据的功能。“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24]更为关键的是,礼义作为“道德之极”。[25]“人伦尽矣“[26]的规范系统,它对构成社会顺畅运作良好治理的两个重大问题,都发生根本性的影响。一方面,对起码的做人原则来讲,礼根乎人心又收拾人心:“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去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27]儒家之礼,可以使人冲破社会层阶结构的束缚(从道不从君),可以使人打破宗法血缘关系(从义不从父),可见其对适宜的为人处事,有多么重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礼对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发挥着使其适当的调整功能,“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于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28]礼成为人行为确当性、情景适应性的调节器。问时,在政治治理的过程中,君王“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这种颇富伦理(人情)意味的治理,可以划分出治与乱的界限,“偏立而乱,俱立而治”[29]

确认了礼义的作用,也就等于肯定了儒家伦理的大思路。但荀子的政治化、外在化色彩较浓。甚至已将人伦对政治的规定性,倒转而为政治规则对人生伦常的规定性,“礼以定伦”。[30]因此有论者指出,“荀子把礼外在化了,政治化了,而礼又是。人道之极,其归结必至人只有政治生活,而无私人生活、社会生活。[31]这种评论显然带有遗憾的成分,但是,这样恰恰忽略了思想史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即自孔子以仁礼结构奠定伦理政治理论构架以后,孟子以心性之善凸显了它的伦理内蕴。然而,孔于言说的礼乐之制的外在政治规则系统,几乎被伦理吞噬。因此,矫正孟子,使隐而不彰的政治规则浮显出来并系统化、落实化,就变成为儒家建构伦理王国的理论模型的任务。荀子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因而,他少言仁义,因孟子已推至极致;因而,他专言礼义,以期将外在政治规则系统厘定。所以,荀子对自己见解具体阐释的第二步,必然是要把伦理与政治规则较为混淆的礼,更明确地分解为礼与法。以前者保其人伦意味,以后者著其政治控制成分。荀子指出,“治之经,礼与刑”[32]首先在地位上把法这样的外在规则,提升到与孔孟认定的体现了仁义的礼同等的水平。并且,还特别强调“法者,治之端也”。[33]外在规范成为政治治理的必要条件。法如何得以推行,法制运作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呢?荀子提出了功德与爵位、刑罚与罪行对等的法制精神。他认为,一方面,要掌握“庆赏刑罚欲必以信”[34]的分寸,做到“无功不赏,无罪不罚,”[35]另一方面,又要力求“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输德”。[36]否则“德不称位,能不称宫,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37]而且,这种赏罚的法度,执行起来必须。外不避仇,内不阿亲[38]“内不可以阿于弟,外不可以隐远人”。[39-尤其是对两类特别的人物,尤当以法律制裁,一类是“暴恶”之人,一类是“庸人”。前者“罪至重”,后者“不知恶”,对其服以重刑,是政治获得治理的表现。[40]‘法律具有的这种性质,正是其抑制私欲,使社会得以“以一行万”[41]规范运作的条件。所谓“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42]

但是,如果就此推论荀子是以法代礼,或视法律的功能优于礼制的功能,那就错了。一方面,这违背了他的“国家无礼不宁”[43]的思考宗旨;另一方面,他也就不成其为伦理政治理论建构者中的一员了。荀子之重法,完全是基于他把人伦关系格式化为准确的政治关系的需要:以礼将人伦关系在日常状态下格式化、明确化;以法将格式化的人伦关系约束在礼许可的范围内。前者用框格划分的格式安排以引导,后者用刑赏两种手段以威慑和利诱。所以,苟于对法的论道,尚没有独立的意义;也不可能彻底解除宗法血缘伦理的紧箍咒,而进于近代的法治(theruleoflaw)。这从他强调的“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44]上可以直接看出。法,由礼而产生、由礼而制导、由礼而生效。因此,他一方而极端强调礼的重要性,“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45]另一方而极端强调礼之作为社会政治生活基本规范的性质“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46]在此基础上,才承认法的作用,法也才可能发挥作用,“故非礼,是无法也”。[47]与法相比而言,更为核心。荀子是以礼为中心将二者统一为“礼法”的。礼法合一,共同服务于“致爱其下”的伦理政治运作:

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毫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故,下之亲上,欢如父母;可杀,而不可使不顺。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工。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然后,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功,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候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已止矣、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之所同,而礼法之大分也。[48]

可见,荀子的伦理政治布局,是从伦理上着眼,从政治治理上着干。前者提供模式,后者使其落实。荀子显然比孔孟对伦理政治的实际操作更为关注。而关注操作,就势必将人伦格式化、政治化。

三、维齐非齐:以不平等的政治安排达到平等的伦理目标

荀子以礼法合一式的“隆礼重法”祈求,表达到伦理政治落实的可行性大问题层次。但是,若就此认定他是要设计出一套与君王专制一致的政治蓝图[49]-就有些脱开荀子期望而强为古人说愁了。在荀子的理论视域中,他还是对儒家限制权力、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人皆平等的人格平等观念持赞同立场的。他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50]因此,君王并不能“私天下”,以为天下是君王一人的私有产业。由此而观历史,他认为汤武“非取天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在君王而言,只有把握权力与夫去权柄的“国家权力”变更,没有私享天下的可能,“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51]根据这种对权力来源的见解,荀子认为,享有权力,一者必须养民爱民,二者必须注重自身修养,否则就会遭到相应的制裁。就前者言,荀子强调的“礼者养也”根本性地体现而出。就后者论,苟于也指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52]“闻修身,未闻为国也”。[53]并且相信,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义利分疏和政治治理的目的: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下不言多少,诸候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午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家卿不修币施,大夭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产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者有所鼠其手。[54]

以义治民,政治治理就不言而喻了,“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55]否则,君王就会因暴恶之政而自取其咎,“臣或杀其君,下或杀其匕,无它故焉,人主自取之也”。[56]并且这种诛杀,一方面,犹如被杀一样,“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57]另一方面,这种诛杀成为政治紊乱变成为秩序井然的条件,“夺然后义,杀然后仁,大会下易位然后贞“[58]

正是在以“礼”“修身”、“治国”的意义上,荀子才进一步认定两个原则,一者是法与人的关系,前虽驭后,后则统前;二者是任一个人与统治权握有的关系,身修礼行,都具有成为握有权力的圣人或统治者的可能。以前一点而言,荀子强调“有治人,无治法”[59]因为“无君于,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于,是之谓至乱。”[60]作为法之大分的礼源自于人的创制,因此,“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夫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于者,法之原也”。[61]在修身以做君于上,做人胜过守法。以后一点而言,荀子以常人与尧舜的天性一致性,推断人之为善的必要性。进而断定,在人人可以成为圣人的可能性而前,他们是平等的,这是其强调“涂之人可以为禹”[62]的原因所在。按这一原则,在政治生活中,所处地位与所据职务,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王公士大夫之于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于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61]。在此,以礼义为人处事行政,成为人之进退有度、执政得当、变凡为圣的唯一砝码。这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原始平等思想,尽管它与现代公平(modenJustice)相距甚远但于政治的“公平”运作。则已有天才的发现。

当然,荀子之思并非完全平等之思。这种观念只能是纯粹理想化的产物。一个期于以正治国的思想家,他必然高度关注可能的平等与事实的不平等对社会政治运作的两面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互补关系。这正是苟于一方而认定“涂之人皆可以为禹”,问时却分辨“可以为禹”与“可能为禹”的差异的原回。前者使人具有可正可义(宜)的资质,后者引申出如何分类分层加以端正的问题;前者解决人的向圣性潜质,后者提供使社会人和群生活的诸种构设要求。所以,荀子一方而将内在修养与外在控制的两种规则合一,认定“仁义礼乐其致一也”。[64]将“仁者自爱”[65]与“仁者使人爱己”[66]相融汇,使仁义的规则服务于政治治理,“彼仁义者所以修政也”。[67]另一方面,便将满心的关注转向为政的规范系统——礼义。并由此开出一套“明分使群”的礼法的控制方略。试图由此达到借伦理致思进于政治治理、后者包容前者的理论建构目的,从而,鲜明凸显伦理政治运作上的“维齐非齐”性质。

将视野转向荀子对分与群的论述。荀子敏锐地看到,人的生存优势体现于它的“群”的特点上:“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68]卡随着人的特性之界定,问题接踵而至;人为什么能够合群生活?荀子答道,“人何以能群?日;分”。[69]所“分”,就是按某种标准(如仁义、礼义),把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加以分类,再把相问相似的类加以统属。将之合用于人的身上,便叫做伦。而“礼以定伦”[70]如此,礼制变成分的归宿或体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71]----这是就其分的差别上讲的;问时,“君臣、父于、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问久,夫是之谓大本”[72]----这是就分的基本理念讲的。分,变成为社会阶层各按其固定设计的政治职能而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在具体划分的制度安排上、阶层特性规定上,荀子也都有论述。对前者,他提出了原则性的看法和一套琐细的举措。后一点先置而不论。前一点《君道》篇所论甚详:“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宫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77]所谓“明分职,序事业”指的是人习其事而固、人之百事,如耳目日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职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则百事不留、如是,则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政,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

分职序事的后果,荀子谓之曰“政教之极”。[74]对后者,即因“分”而使各社会阶层其政治规定和道义规定性,荀子亦从两点加以论述,一是各阶层因分而形成的一般规定性,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恩而有礼、请间为人于,曰敬爱而致父,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别、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顺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自竦也。[75]

而这种“分”,可能有两种后果,“偏立而乱,俱立而治”。[76]二是各阶层因其行为的分程度区别,而进一步细分为诸种具体层次。如君主的贪、明、霸、王;臣的谄、顺、贼、篡、忠、谏、争、辅、拂、圣;一般人的小人、君子、顺民、奸民;士的公、通、直、恿、法、处、小人;儒的俗、小、贼、散、雅、大等等。

人以群为生存优势,因群而分。分的目的是什么呢?苟于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大利也”。[77]“明分使群”[78]明确各种人等的职分事序,是为人类社会能够合群而个人不致害群。按这一思路再行追踪,诘问分的精神取向是什么,答案也就明显了:

执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79]

荀子之以不平等的政治安排,来保障平等的伦理政治之实现的苦心,在此烘托而出。荀子之言性恶善为,之倡隆礼重法,之论明分使群,其中的递进关系及其思想旨趣,也完

全显示于人:对于欲恶而善为的复杂的人来讲,只言善不足以使其行礼义;尤其是暴恶之人,更不足以使其循礼义而行。因此,在承认人可以为善的前提下,就必须高度注重抑恶向善的规则的设计。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与其道性善倡仁政,在理想范围内言理想,在结果之内言原回,在起点之处找终点,在伦理之中定政治举措。不如倒转过来,以现实言理想,从原回求结果,以过程溯治理,以政治护伦理。否则,一切软性的劝诱,最后都会落得个空的下场,尤其是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80]的重人为情形下。

注:

[l]参见牟宗三《历史皙学》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120页。

[2]参见李锦全《内圣外王,各擅胜场》,载《孟荀之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3,64页、又见牟宗三《历史皙学》第120-128页。

[3][4][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见《荀子》性恶、王霸、正名、大略、礼论、劝学、儒效、子道、非十二子、君道致士、成相、议兵、君子、正论、王制修身、富国、臣道、天论诸篇。

[12]《荀子·性恶》讲:“古之王者,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仪刑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令人之化师法,积文学,而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次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篇5

高校寝室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寝室文化的重要体现,属于高校寝室文化的中高层寝室文化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学校的学风有直接关系,可见学风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学风的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学风通俗地讲是学习的风气。从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寝室文化的设计环节中,学习型寝室是基本的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识是目标,为给同学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展现创造、想象的空间,打破单一寝室评比模式,提倡个性发展,特色寝室建设,希望能建成学习型、低碳型、综合型,和谐型等寝室。然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要求和发展,学院注重英语交流,和国外大学的合作也日趋平凡,也可以评三级英语寝室,四级英语冲刺寝室和对外交流国际寝室。根据学院普遍要求也可以分为,就业型和升学型寝室。同学们可积极依据自己寝室特点,设计学习型寝室文化。充分把学习型寝室的氛围推广,让整个学院都充满学习的氛围。

二、寝室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内外因分析

1.内因分析和管理

寝室文化对学生生活在学校中3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里不得不谈到学生寝室制度,首先,寝室制度文化的健全与人性化,是大学生在寝室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大学生要想在寝室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要求每位大学生严格遵守寝室制度,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投入足够的精力。而要求同学们能够共同遵守,则需要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如果一个寝室卫生没有人打扫,同学的作息时间无规律,很难想象这个寝室的同学能100%投入到寝室文化中。其次,学会良好的人际交流,培养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是同学们在寝室中必须慢慢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第一次尝试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学生在寝室不能和其他同学很好的交流,那势必会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惫,所以,在创建寝室文化中,人际关系对于该宿舍也有很大的影响。然后,随着电脑的普及化,寝室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网络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合理控制电脑网络文化对于寝室文化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来正确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电脑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必须坚定不移。随着网络的出现,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学生如果娱乐多了,会使学生们减弱学习风气,减少对于学习话题的探讨,那就更加不会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做人道理,做事情的原则了。

2.外因分析和管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创建寝室文化,加强学生党员、学生辅导员等先进学生代表也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习寝室,加强大学生寝室学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寝室建设提供有力指导。追求和谐。共生理念是要求寝室公共环境和谐,制度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和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学生基础文明水准。

三、总结

篇6

1.1为施工人员展开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施工阶段属于工程项目建设重要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应对施工人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项目施工顺利开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培养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教育应以工程建设为中心,结合工程实际、难易程度、任务要求等展开思想意识教育。在此阶段,施工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服务于生产,因此政工人员应对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索有效解决措施,同时向施工人员明确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②施工单位作为项目建设主体,需重视强化施工人员思政工作,保证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可制定科学的政治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与监控。另外,施工单位还应在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工作,在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不断提高工程质量,为自身与他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证。在为施工人员实施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政工人员应在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正常、顺利开展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将施工中发现的问题重点解决,贯彻“以人为本”思想,通过正面宣传方式给予施工人员正面思想引导,督促施工人员转变作风,创建和谐、有序的施工环境。同时还应建立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施工单位还应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引导施工人员定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

1.2强化政工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政工管理人员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要确保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必须提高政工干部责任意识与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及工作水平。施工企业应不断吸引年轻、高素质工作人员,重视培养年轻干部,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量与工作能力,鼓励其借助现代化思维方式及工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促使工程建设中的施工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既可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又可与新时期发展需求相适应,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生产水平。

1.3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断丰富

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工程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需进一步创新。施工单位应树立精品意识,结合建设施工特点促使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具体工作中,政工人员可将思想政治工作与项目深化发展、施工人员薪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施工人员正视目前面临的处境,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综合水平,从而实现施工人员自我发展。另外,管理人员还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如通过精品工程打造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等。

1.4对管理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施工单位管理层的思想认知与工作态度可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生产态度,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还应重视对管理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使管理层政治思想观念与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进度等密切结合起来。首先,管理层应具备较高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依据向施工人员实施政治思想教育。其次,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中,管理阶层应重视培养施工人员稳中求进、坚持不懈、扎实工作的作风,结合制度管理与政治思想教育对施工人员错误思想及行为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

2结束语

篇7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教育,主要在政治理论课堂上实施。2011年颁发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规定》中指出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开设的五门政治理论主干课程,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人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士官政治工作》。规定也明确指出士官班次,主要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基本观点和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要求。士官学员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打牢政治理论根底,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第二类是入学教育,是士官学校主要针对刚刚入学的士官学员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优良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风教育等内容。第三类是专题教育,“对士官,旅、团级单位政治机关或者营、连级单位还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对其进行专门教育,着重增强爱岗敬业意识,激励发挥骨干作用。”除和总部同步的主题教育内容以外,主要是结合士官“服役时间长、岗位责任重、业务要求高、实际困难多等特点围绕强化岗位认同感、职业光荣感和使命责任感”。第四类是经常性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教员实施的第二课堂以及学员队组织的经常性教育等。此类教育主要包括形势政策教育、法规条令教育、安全保密教育、人口理论教育、心理疏导等。

2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2.1教育内容拓展狭窄,缺乏整体性

根据2009年《中国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现代科技、历史、经济、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军事外交和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相结合,增加科技和文化知识含量。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按一定的思想准则、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其中各方面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共同构成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只有熔一切育人的科学知识于一炉,才能发挥整体效应。而目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面覆盖较窄,较少设计相关科学知识,尤其是与科学文化教育相割裂。大部分士官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上,较重视核心内容、导向性内容,例如党的创新理论的更新,而忽视突出士官全面发展需要的拓展性内容的创新,比如通过基础理论与伦理学、美学、法学知识的交互、融合,拓展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的教育,还有生态意识、创新意识、全球意识培养,真正成为世界观、政治观教育的坚实基础。

2.2话语方式稍显刻板,缺乏针对性

从当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来看,其话语方式仍然以空泛刻板、单向灌输为主,大量引用理论经典、文件、讲话稿等,教育内容的吸引力缺乏,导致学员的反感和质疑。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育内容偏重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表达繁琐,重难点突出不够。其次,教育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只注重理论的讲解和介绍而忽略理论的运用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很多教材从理论到理论,片面用理论论证理论,不能及时更新论点论据,分析不够透彻。最后,教材内容可读性不够强。部分教育内容忽视了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认知特点,用了过多学术化的语言,让学员望而生畏。

2.3内在结构存在不协调,缺乏有序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结构性存在。”它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各部分具有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性质。在遵循一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学员实际,做到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整体上具有动态调整和整体协调的功能,能够使其大于各个内容的简单相加。目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存在不协调的因素:第一,政治教育各部分内容的更新、教材编写等大都各自为阵,各部分之间缺乏衔接配合,这就无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第二,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区分度不大,针对性不强。士官构成多样化导致其培训任务也多样化。教育对象认知层次、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和学历学员有区别,同时不同培训任务、培训层次的教育内容也要有区别。然而目前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士官构成的多样化,区分度不大,大都有“一锅煮”、“一刀切”的现象。第三,教育内容缺乏长远性和预见性。当前的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是被动推进,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出现情况才想对策,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认识和有效预见,也缺乏对于国家和军队发展的正确认识,不利于士官坚定理想信念。

3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

3.1关注当前士官成才发展的内在需求

士官制度改革后,对于士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士官学员的内在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在求知上,更加注重复合型知识的摄取;在个人职业发展上,更加注重在部队的长远发展,立足军营建功立业的愿望更加强烈。应该说这些变化给部队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些变化无疑给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教育要从士官成长进步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不断提高士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还要做到尊重士官的合理要求,注重全面系统地培养,在提高士官综合素质上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要强化全员参与观念,发挥士官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努力使他们成为教育的主体,形成“人人主动参与教育,人人自觉接受教育”的良好教育氛围。在制定教育目标和内容时,必须紧贴军事斗争准备、紧贴“打得赢”、“不变质”这一时代要求,紧密联系士官进步观、成才观。着眼于时展的要求,着眼于部队的长远建设,着眼于士官政治上的成长进步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断更新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士官进步思想与先进文化知识相统一、相协调,努力在提高士官队伍的综合素质上实现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

3.2制定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把士官培训分为士官资格培训、升级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全程在职教育和新装备专业培训五种类型。从目前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班次政治理论教学主要依据《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规定》开设课程,其基础理论教育内容相对比较稳定,其他类型班次则因为“短期培训任务时间紧、教员准备时间短”而依然存在“教学计划随意性大、教学层次不分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等现象。要想达到正面影响学员思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先区分不同教学对象,分析其思想特点,从士官岗位的需求出发,强调能力本位,重视岗位分析,为士官学员制定有层次的目标体系。把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一般目标与普通目标、总体目标与分类目标结合起来,对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士官学员区分教育,科学地设定教育的阶段、层次、主次等,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递进式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3.3制定有效的内容体系的评估机制

篇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连贯的现实困境,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集中在政治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和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这两种教育从时效性来说均是非连续的,从时间跨度来说都是集中式的教育方式,这样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更为连贯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果。目前实际情况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上思政课往往流于形式,逃课、上课玩手机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而学生日常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多是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按照国家的规定每位辅导员带二百名学生,辅导员在学生空余的时间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那么工作量就实在太大了,就算能顺利完成这么大工作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原因主要是: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个相对连贯的、完整的和符合学生思想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客观的基本需求,只有具备连贯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教育效果;其次,从人思想的发展需要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得到政治理念性的教育,那么这个工作必然将是长期的,不能单纯通过几个理论课程和辅导员的几次教育就能实现的,学生必须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才有可能对前期建立的三观思想进行修正和完善,用全方位全程跟进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连贯,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治标治本的方法。

二、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特征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开展的形式仍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这种教育方式主要以教育内容的灌输为主,明显地,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相对不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它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无论是理论课程的学习还是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是以说教形式为主,缺乏一种生动灵活能让学生更为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只能对学生进行接受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注定是接受度较低。加之先进的大学生群体都进入了90后时代,如果继续固步自封不肯采取新的教育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多年来积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被时代所抛弃,也不可能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和肯定,而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手段,它不再是单纯的灌输教育,它更多结合了新时代的特征因素,把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突破传统的方式去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被接受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另外一种是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教育,这两种教育才是多是采取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特别来自辅导员的教育一般都是以直面引导性教育为主,对学生日常管理的教育手段形式相对单一,严重不符合教育方法的规律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对其接受度相对较低,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相应的效果。大学生活其实应该是充实的,学生乐在其中,大学生更多是通过在校园生活中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互动去提升自身做人做事的素养,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学生丰富的校园活动当中,用丰富的校园生活去感化和教育学生,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青少年发展的身心特点,通过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新教育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能与时代相符的诠释。由此可见,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并无一个固定的模式,它绝非单一的,也非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还能消除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反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团日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等,为了更好地开展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基地,对大学生不定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篇9

国家的发展,推动着医院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而随着体制发生转变,观念不断刷新,思政教育工作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优秀的思政教育,可以起到稳压器与推动器的作用,让内部员工的心态更加平和,工作态度更加积极。旧时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是并不科学的,员工的薪酬福利及编制数等都是依照相关部门的硬性规定来制定的,这种刻板不灵活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对于医院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稳定程度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医院内部的员工,虽看似各有其职,但同在一个机构内工作,便是属于一个整体,这一整的当中每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都会对自身及周遭的工作状态及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会在员工队伍中产生大范围的思想波动,所以如果未对员工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强化,在小范围员工出现负面思想及消极观念时,其影响便会越来越大,现在医院内许多工作人员都是背井离乡到外地谋求发展的,加之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所以在繁忙的工作当中,员工便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及负面的思想。这时便需要借助思想上的疏导,来帮助员工消除思想上的负担,以及情绪上的不满,使其充分感受到医院大家庭的温暖,并带着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后续的工作当中,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而这样的积极心态,也能够影响到其周遭的员工,影响逐渐扩大,便会在整个员工队伍当中形成一种积极工作的风气,在这种积极的风气的引导下,员工不但会更加自觉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质量,而且会对自身从事的工作感到更加自豪,也会对其岗位更加忠诚,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能够提高员工的稳定性,确保医院能够更稳定、更长久的发展。

二、强化思政工作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将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想要让员工切实感受到家庭般的关心,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就不能让思政工作只是空话,要确保把思政工作落到实处,而且要落实到医院每个员工,渗透到内部工作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想要带动员工的情绪,首先要带着最真诚的关切之情与员工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要坚持以真情实感打动员工,用赏识与激励留住员工,而且要建立起以员工需求及自身利益为主导的岗位聘任、职位晋升及薪酬福利体制,保证医疗机构内部不会存在的现象,并对内部员工所关注的焦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关注、分析与解决,倾听员工的心声、切实解决员工关注的问题,为员工办实事、解决难事,才能够让员工更加忠诚、更加积极,总体来说,就是要将思政工作由空讲向实做转变。

2.将思政工作与制度结合

医院内部的思政工作,不仅是为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产生的,也是为让员工能够更加自主自觉的对自身工作进行约束而开展的,所以在医院内开展思政工作时,应当在尊重员工自身思想与需求的同时,加强对相关医疗法规政策的渗透,与医院的规章制度相结合,提升员工的规范性,强化员工对自身的管理。在这一点上,要动之以理,让员工充分了解到,只有一个有章法、有秩序的医疗机构,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医疗行业中得以存活与发展。而医院的发展,对于员工自身的利益与工作前景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只有每个员工都对自身进行更加严格的约束,严守职业道德,避免违法违章现象,才能够确保整个医疗机构有条不紊的运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所以,在关心员工的前提下,思政工作的每个环节当中也都要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所提倡的思想道德标准,让思政教育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3.加强思政宣传工作

加强对内部思政工作的宣传,是能够进一步扩大医院思政工作影响范围的有效措施,通过思政讲座、看板、内刊及优秀员工评选等形式,能够让员工充分了解到正面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工作有着怎样的帮助,对于自身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益处。进而对自身进行内省,并找出自身的问题进行提升与强化,特别是看板与宣传视频这样耳濡目染的传播方式,员工每一次看到,就等于给了自己一次警示,这样员工才能够更加自觉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让自己的工作更加规范。

4.强化员工减压工作

在任何企业当中,员工只有自身的工作充满积极性、热情及自豪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工作成效,而在医院这样工作压力较大的机构,员工的积极性与敬业精神自然是更为重要的。医疗工作是关乎大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工作,所以在每天面临生死,掌握病患生命的工作背景下,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是很大的,而这种压力,不但会对其工作的效率产生影响,甚至会对医护人员自身的观念、性格及心态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内部的思政工作是尤为重要的,医院只有营造出更好的工作氛围,才能够让员工以更加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高强度工作,才能够确保内部的医护人员能够长期、稳定的为病患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专家开办心理讲座以及定期为员工进行心理疏导的方式,减轻员工的心理负担,并以更丰富的激励体制,来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够确保员工以更加积极、正面的心态投入到后续的工作当中。

三、结语

篇10

一、“微”时代的内涵及特点

(一)“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的“微”就是小的意思。“微时代”是以各种微媒体为载体的新兴网络时代,微媒体包括微博,微信,微网站以及各种APP应用软件,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和微信平台能够作为“微时代”的代表,是因为这两个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短小精炼,便于人们用极短的时间阅读浏览,还因为新闻消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微时代”不仅仅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存在的新兴时代,还指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微”活动的时代。

(二)“微时代”的特点

1.信息者地位平等

在“微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消息没有过多的限制,可以随意抒感,可以描述所见所闻,也可以转发他人的信息。这充分体现了“微时代”中信息者地位平等。

2.信息及时、传播迅速广泛

由于微博、微信的性质,各种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周边的新鲜事,消息发出后人们会迅速的进行评论与转发,新闻的传播速度比以前不知要快上多少倍;人们还可以单纯的抒感;如果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就可以邀请大家进行讨论;哪怕是随便一张图片刷一下存在感,也能够体现出“微时代”中信息及时传播迅速的特点。

3.民众参与度较高

“微时代”的特点是微博、微信者人人地位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微语录,创造自己的新闻空间,形成自己的文字空间,拥有自己的粉丝。信息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并不需要完整的文章构思,优雅的文采,所以适合绝大多数的民众,即使文化程度不同,的信息内容也有区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每种文化程度的人都有自己的“微”圈子,圈子中的人会互相理解,进行评论与转发,这也体现了微媒介的价值。

二、“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一)“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情感表达、人际交往的需要

通过各种“微”媒体与他人互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人际交往范围。“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强烈,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微博和微信等平台能够让他们自由发表言论,记录生活片段,展示自我的真实想法。无论发表的内容是什么,都是他们追求个性发展的表现。大学生在“微时代”通过“微”媒体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是件很容易的事,在微博和微信中有“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这些功能能极大的扩宽人际交往的范围,去结识新的朋友。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微时代”的到来成功打破了以往信息垄断的格局,网络平台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完善的信息网。信息网络的发达使广大学子更加关注时事,关注祖国发展动向。“微时代”创新了学习和交流的方式,更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并传递正能量;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导致现实人际交往障碍、情感表达困难

“微时代”网络的发达使得学生们交友更广泛方便。现实生活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制约导致学生们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而在网络世界,同学们便可以畅所欲言表达真实想法。但是学生们又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微博、微信上,易变成“微博控”、“微信控”,无暇顾及与现实世界的交流[3]。一个寝室的同学建立微信群,即便在一个屋子里却用微信群聊,聊完还是各干各的事情。长此以往,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时会感到困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不敢也羞于在人前表达自己情感,长此以往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2.易患手机“依赖症”、“拖延症”,形成厌学心理

现在人们不管是走路、等车还是乘地铁,都手拿手机刷新着微博、微信朋友圈,形成习惯后人们就离不开手机患上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更是如此。“微时代”下大量的网络信息,微媒体应用占用了学生们大部分的时间。只要一做课后作业或者复习功课,就先习惯性的拿出手机,浏览一遍消息,之后才能做作业。一些社团交往活动,日常吃饭,洗衣服等事,也都是一拖再拖。这种“拖延症”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厌学等心理。

三、“微时代”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

“微时代”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博、微信平台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相比,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微博、微信网络平台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大学生愿意看微博和微信。微博和微信信息非常方便快捷,而且字数一般不多,所以学生愿意用一小部分时间浏览阅读,只要学生愿意去阅读,网络平台坚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微博和微信就会在学生间普及,自然而然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积极维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博、微信平台

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博和微信平台后,要进行维护,维护工作包括新内容,对同学们的疑问、评论、留言等进行回复,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博、微信平台的开放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监控学生思想心理动向的窗口,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同学们的评论和留言及时回复,会解决大学生的一部分困扰,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主题活动,传播正能量

网络具有直接、快捷、传播范围广泛等优点,所以可以利用学校官方的微信和微博平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利用这些媒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活动消息推送到最多的学生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将学生从虚拟世界带回到现实世界,让大家面对面沟通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网络平台可对活动进行实时报道,同学们可以留言发表评论,交流活动心得,提出建设性意见。

作者:张哲思 张晶 宁丽慧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