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6 11:4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计划目标:
通过 学习,能很快地熟悉 教材,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认真撰写导学案。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4)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二、计划内容:
1、认真学习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
2、突出新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合自身,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国家、省、县教科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4、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5、常练教学基本功。
三、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
(2)认真完成作业,作好学习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3)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课标解读、教材研讨、观摩示范课。
篇2
自2015年10月15日始,本人有幸打开了“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网。其间有不少的视频对本人感触颇深。诸如“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及“主题班会的设计”的视频可谓别具一格。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想。
“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我认为既然是艺术,那就必须要做到独具匠心。正所谓匠心独远。作为教师,你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而这两点要在课堂上完成,那这节课甚至每一节课,你都要做到精心设计。要设计你的教学方法,要设计你的教学过程,甚至至于设计课堂上的每个细节。要使每一节课做到行云流水,使每一节课能够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如水塘,要时时激起涟漪,切记出现惊涛骇浪。这样的课堂应该说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再说“主题班会的设计”。中学阶段的三个年级学生具有三种不同的心态和生理状态。作为一个班级的主导者,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动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要能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确定班会主题。一旦主题确了,就看这个会怎么开了。如果只是班主任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有时甚至也口若悬河,时不时冒出一两句幽默性的语句,这样的班会不开也罢,它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来做,自己来说,无论是自己的长处还是其他人的不足之处,班会课上学生自己说出来,指出来,定能收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不小了,老师不要也不应该老是把他们当小孩子看,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定向,有自己判定是非的标准,老师应该充分相信他们。班会课上让他们自由发挥,尽情讨论或辩论,那么这节班会课定会成功。
上述只是个人肤浅的认识,甚至可谓是鄙陋的认识。这些认识也只有待在以后的学习或观摩的过程中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虚拟项目化;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70-02
从心理学角度,社会认知学派的齐默尔曼提出了综合性自主学习研究理论框架,提出了一套方法论和建议,其中,能推动人的发展、激励人的学习动力的激励机制,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外因素,逐步受到了重视和推广。通过以某高校为例,调查4方面内容:调查对象的自主学习情况,学校自主学习激励机制的现状,对学校自主学习激励机制建设的建议,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激励效应,总结、反思和展望大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机制的趋势与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
1.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有7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有必要,另外还有2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学习非常必要。结果显示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对自主学习的态度上,想要自学却无从下手和觉得自主学习轻松的均占较多数,说明大部分本科生对自主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存在着“态度端正,方法不对”的问题,这表明学校对自主学习的引导有待加强。本科生对自身自学能力有信心。超过80%的同学认为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上水平。
2.自主学习的准备情况。本科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呈现多样化状态,其中,“知识带来的内心充实感”、“继续深造或找到好工作”两项占大多数,反映了新生代学生的个性特征。
自主学习内容方面,主要以自学专业课知识为主(40.37%),其次是语言类(12.42%)和电脑技术类(7.76%),表明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自学科研类、自主创业类均有一定比例,反映了本科生自学内容丰富多样。本科生基本上对自主学习有规划,但随意性强,如59.07%的本科生认为“有计划但是计划随意性强,灵活性较大”,28.89%认为“计划模糊,跟着兴趣走”。
3.自主学习的过程监控。自我学习过程监控出现2个现象,一是绝大部分本科生花在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二是绝大部分学生上课出勤率高,这表明大学生自主学生的课余时间还有待开发。自主学习的场所主要是自习室,途径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的利用率反而不是最高,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4.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本科生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兴趣(73.29%),其次是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面、学习基础等。影响自主学习的外因素方面比例最大的是“专业和课程安排(内容、时间等)”,其次是“学习的设施和环境”以及“班级学习氛围”。
二、学校自主学习激励现状
1.学校自主学习激励制度效果和作用。学生对学校激励政策认同度均较高。实施效果方面,奖助学金、综合测评制度和学分制度得到的分数较高。在激励政策对自身自主学习的激励评价上,学生对相应列举的政策给分均较高,与实施效果的评价存在正相关,其中综合测评制度和成绩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最高。在对学校关于学风建设激励政策知晓程度中,过半调查对象认为“了解少部分”(51%),大部分了解的占43%,这表明政策的宣传与落实还有较大的空间。
2.模范引领对自主学习的效果。榜样模范作用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中“比较明显”和“十分明显”约占半数(48%),这表明模范引领是一种精神激励机制,意义不容置疑,但如何引领,事关激励效果,值得研究。
3.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满意度。从“您认为学校的学习设施、设备的总体质量如何?”“您觉得学校提供的自习场所充裕吗?”“您对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及学习环境是否满意?”和“您认为学校提供的学习实践器材的配备充足吗?”四个方面研究学生对学习硬件设施的满意度。总体来说,本科生对学校硬件设施基本比较满意。
4.对激励制度公平度的评价。制度的公平与否,最能体现出激励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在实施各项奖励制度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的满意度较低,认为“一般”的学生占47%,认为“比较不满意”的学生占10%。与前面的对比看出,学生对奖励制度的作用和效果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但对于制度的落实反而评价度不高,这表明政策的落实出现了问题,对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5.对激励内容的诉求范畴与程度。在各项荣誉奖励中,学生最向往得到国家奖学金(76.4%),渴望得到优秀毕业生的有54%,优秀寝室的有37%,三好学生的有32%,29%的人选择综合奖学金。本科生最向往国家奖学金,意味着学习优秀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而此类与学习有关的又能不限于贫困生或学生干部的奖励,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学生认为物质激励更重要(41%),其次认为环境激励更重要(32%),另外有23%的人选择“精神激励”,而选择“文化激励”和“情感激励”的同学不足1%。这一方面要求学校继续运用物质激励的手段,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开发精神激励机制以解决薄弱环节。
6.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86%)认为职业能力提升类和文化素质发展类社团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更有激励作用,但对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一般(41%)。
三、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效应
1.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普遍较为欢迎(97%),认为实践教学具有的优点是:(1)能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67.4%);(2)教学形式丰富生动,提高学习吸引力和主动性(75.8%);(3)与社会、企业等接轨,提高对专业职业的认知程度(53.2%)。而对于利用网络平台,将实践教学进行虚拟化项目化运作,个性突出的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98%的学生乐意接受这一新鲜学习方式,而在已经接触过这一形式教学的受访学生中,几乎全部(99%)认为虚拟项目化的实践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网络的互动性和教师的引导性等多方位的功能。而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分别有:课程作业在虚拟化空间完成、进行网上主题调研、在网上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
2.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对学生自主学习激励程度。调查发现,接受过实践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要高于只单纯接收理论教育的学生群体。其中,89%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中,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是两大手段,而虚拟项目化实践教学综合了两者的优势,确保自主学习有目标、有载体。76%的学生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一种激励,因此,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的形式决定了其对自主学习是有激励功能的。
四、结论与对策
1.重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指引和激励。大学生自主学习看似是学生本身的行为,但实际上仍然是教与学的双向行为,与第一课堂学习相比,教师只是少承担了组织者的功能,因此,须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引导、帮扶和激励功能。首先是内容上的引导,提供最新的理论和学术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与自主深化。其次是形式上的引导,对于学生遇到的方法和思路问题,要给予个性化的帮扶。最后是成果上的激励。要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优秀作品可以作为考核的组成部分给予加分,对于好的成果要作为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培育。
2.学校从环境激励的角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校风建设很大程度上是软校园文化和硬学习场所的建设。因此,根据“挂怒于自主学习机制的激励建议”,要不断完善学习的各类场所,同时也要规范学习场所管理。要发挥网络的优势,让慕课成为一种学习新手段,通过加强校园网和平台建设,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条件。要构建优质的学风软文化,通过模范引领、创先争优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
3.学校应围绕制度激励的中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学风建设为基础的制度建设,是自主学习的方向标,也是制度激励的具体体现。诉求就是改进的方向,这些制度需要进一步的建立、完善和修改,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篇4
【关键词】导师制;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块设计;实践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连续性、全员性和终身性的基本医学教育制度,是医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补充专业知识、拓宽领域视野的重要渠道,是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1]。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其业务水平是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脉。根据国家继续教育信息化行动战略的部署,分析我院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的问题与不足,深度剖析原因,以需求和任务为导向,以导师制为基础,初步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框架并组织实施,不断推动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1我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缺乏正确导向,思想认识不足
根据目前国家对医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学分要求,多数医务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动机是为获取继续教育学分,忽略了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是更新专业知识、获得新技能和提升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2-3]。在国家政策性的刚性要求下,缺乏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正确导向,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有待加强。
1.2临床业务繁忙,工学矛盾突出
由于临床工作的紧迫性及高压态势,医务人员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在医院集中组织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习时,部分员工无法做到脱岗学习或因临床工作突发状况被迫终止学习,严重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3缺乏系统培训,内容形式单一
缺乏科学系统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培训方案,部分培训项目之间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脱离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打击学员学习的积极性[4];传统的授课培训形式、培训方法与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未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
1.4缺乏效果评估,监管力度不够
各临床科室举办的理论讲座、技能培训等流于形式,活动开展不规范、考核不严谨。培训结束后,培训内容、培训学时、培训考核成绩等信息记录不全,缺乏有效的全过程监管机制[5]。培训结果不易评价、考核记录不够详实,无法获取数据进行原因分析,不易实施效果评价,无法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6]。
2导师制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型的构建
2.1以需求为导向,设计管理平台模块
以本院数字图书馆平台为建设基础进行拓展延伸,借鉴文献经验、历经专家讨论、听取技术公司建议,经院周会上集中讨论,初步拟定以导师制为基础的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块(试运行)。管理平台分三个模块:导师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和培训课程管理。医院为每位职工设定个人账户,采取电脑端和手机客户端通用的灵活方式登录管理系统,瓦解工学矛盾与时空壁垒。
2.2以任务为导向,界定管理平台角色
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任务为导向,界定了医院教育科、导师、职工三个角色。教育科管理部门负责平台日常导师申报、培训项目与课程的审批。对导师履职情况和培训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过程管理,对年度实施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进行医院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导师通过平台,可以网上申报培训项目及培训课程。培训项目按层级分为院级、部门级、科室级,按性质分为资质类、权限类、业务类。导师根据培训内容选择相应分类,填写培训项目的详细信息并进行申报,由教育科审核通过后在培训周期内完成培训。职工通过平台,一是可以结合自身专业需求选择正在进行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报名,通过参与培训、学习、考核和申请学分的过程,成为导师制的学生参与继续教育活动;二是满足副高以上职称的职工可申报导师资格,成为导师制的导师。
3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过程管理
3.1培训项目的导师制管理
导师身份确认后结合学科专业,由导师掌控医院或科室层级的培训项目进程,起到“以点带面”,传帮带的作用。在平台导师通过疑难病例讨论交流、技能操作多媒体视频资料上传等多渠道方式增强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8];在教学活动中,导师根据职工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职工业务水平,了解本专业前沿理论和技能发展的新方向
3.2培训内容的小班制管理
师生按1:10比例组合,实行“小班制”管理。即每名导师最多带10名“学生”。职工根据个人业务需求自由选择导师进行报名,超过10名职工报名的培训项目系统将自动终止其导师招生资格。“小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师生间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师生协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培训课程的弹性化管理
导师的培训项目一个周期内只允许申请一个,但每一个培训项目下可申请多次培训课程,培训次数不能少于12次。职工报名成功后,线下可根据培训课程公布的时间、地点灵活地参与同一培训专题下不同的培训课程,确保每个培训专题深入培训,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使职工真正学以致用。
3.4培训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培训项目及课程全部实行线上申报、审批,简化工作流程。培训过程中,各导师申请的培训课程会自动生成动态二维码,职工通过二维码签到、在线电子考试、电子评价等形式参与课程,教育科监督各导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培训结束后,教育科通过平台导出全院所有导师和职工的培训数据,包括导师开展的课程、完成学时、考试成绩及评估结果、培训职工名单等信息进行分析反馈[9-10]。
3.5培训结果的质控化管理
培训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平台即时通报完成情况。导师掌握本科室的培训进程和培训质量。对培训学时不足、培训项目未及时完成、培训课程未按时开展、培训质量差的科室扣除本项绩效考核分值,同时每季度进行网上通报,以督促各科室达到继续教育完成率和覆盖率的指标。对考核不合格的职工认定学时无效,需重新选择导师的培训课程进行学习,直到成绩合格为止。医院定期组织专家综合评价导师培训项目,颁发继续教育学分。对满30学时以上的导师培训项目,专家从职工的思维理念、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工作提升、管理能力、考核成绩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赋分,确定评价等次,按照一般、合格、优秀等次分别给予导师和学员登记学时学分。颁发学分对激发导师的教学热情、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职工参与度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1-12]。
4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4.1集约培训资源,实现过程管理
集约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资源,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优化继续教育活动流程,导师申报、项目申报、课程批准、课程开展和培训效果评估有序进行;在过程管理中,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考核成绩等信息全程记录;在效果评估中,考核结果、数据汇总、继教完成率、覆盖率等一键导出。通过优化流程、过程管理、效果评估的信息化管理,对平台数据进行分析管控,从而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13-15]。
4.2破解时空壁垒,缓解工学矛盾
导师在平台定期公布培训课程,包含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并提前上传课件和考题,对于因故不能按时参加培训的职工可通过平台上传的培训课件自主学习,达到规定学习时间考题会自动弹出进行考核。职工通过平台在线学习,学习时间相对灵活,缓解了工学矛盾,破解了时空壁垒,固定场所学习变成了移动场所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4.3培训分层管理,信息有效整合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启用,将院级、部门级、科室级举办的培训项目、课程、学员名单、学习效果等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平台中详细记录个人、科室、医院三个层面继续医学教育的轨迹,避免出现混乱的管理状态。平台的启用对员工培训制度的完善、医院职工培训信息的档案管理工作都起到助推作用。
4.4平台试运行阶段存在的问题
平台在试运行过程中尚不稳定,尚需业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职工总是出现“绑定用户信息错误”、无法登陆,登陆后课件无法查阅、无法在线答题等问题,延误培训进程;平台的运行框架和逻辑使用顺序尚需优化。综上所述,目前我本院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已在医院管理中初显成效,丰富了我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手段、优化了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流程、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参与度。医院未来将结合医院工作需要,持续改进管理平台,不断优化使用模块,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推动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雄.现代教育技术与继续医学教育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5):1-3.
[2]张春玲,王旖旎,吕竞,等.探析如何有效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8):97.
[3]王勇军,陈明雄,夏琼琼,等.浅析基层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3):4-6.
[4]王谊雯,季学磊,朱峰岭,等.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情况及新模式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22):3571-3572.
[5]杨,高明月,梁陶媛,等.三甲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6):754-756.
[6]王雄.现代教育技术与继续医学教育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5):1-3.
[7]孙文民.“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43):186-187.
[8]王金月,于婷婷,卢菲,等.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9,15(14):116-118.
[9]傅晓明.医院图书馆服务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3-5.
[10]梁艳.网络时代综合性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2018,(12):79-81.
[11]贾璟轶,王慧卿,张聪,等.继续医学教育电子学分管理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24):3849-3851.
[12]邢冉,王亚军,马新明.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2016,20(8):63-64.
[13]金春荣,王磊.在三级综合医院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体会[J].医学教育管理,2016,2(2):446-448.
篇5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而大学生社会化是指新生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习知识、掌握经验、扮演角色、获得规范、适应生活、形成行为和自我的过程,其结果是使大学生进一步成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是指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为了适应新环境,顺利学习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这一过程将会贯穿整个大学历程。
大学新生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客服孤独、焦虑、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继续社会化,对他们在高校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新生继续社会化的特点
大学新生进入新的校园环境,生活方式出现了质的区别。独立、交往、自我管理都要求他们适应、计划未来生活,导致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环境的断裂和重组。
大学新生进入不同以往的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原有的环境断裂,新环境在重组,正如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大学新生面临着时空分离和时空重组。
在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被无限延伸,不断重组为一个又一个新时空环境,导致社会不断发生重组。对大学新生来说,离开原先的环境,也意味着社会化进入新阶段,需要进行继续社会化,以掌握大学教育制度、体系、技能和规则,这也预示着其社会化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位移,需要在新的时空结构中进行继续社会化,塑造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新的时空结构。
(二)继续社会化的能动性与主动性。
大学新生在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而其又处于塑造自我的重要阶段,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独立思考的基础和品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有选择的接受社会规范、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形成自我。
(三)继续社会化的实践性。
大学教育应试特征弱化,更加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励,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必然途径和选择。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会是继续社会化在现代化变迁中的特殊要求,有利于大学新生处理和协调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推进大学新生继续社会化
(一)大学课程建设。
教学课程是大学新生进行继续社会化的一个良好方式。在推进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的方面意义突出。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等因素,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通识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以学科及学生特征开展多元教学形式。
(二)大学社会实践。
制定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手册,指导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积极拓展课程见习形式,与大学生自愿服务行动、“三下乡”、科技创新等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大学新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力地推动大学新生的社会化。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针对社会热点问点开展讨论;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开辟校外第二课堂,加深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以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四)校园文化建设。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选择本院急诊科护士46名。年龄22~49岁。工作年限:1~5年护士占41.3%;6~10年占32.6%;11~15年占10.9%;16~20年占10.8%;21年以上占4.0%。职称:护士占56.5%;护师占30.4%;主管护师占6.5%。学历:本科占6.5%;大专占65.2%;中专占28.3%。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经专家两轮评议形成。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发放46份问卷,回收46份,回收率和有效问卷100%。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③继续教育能够给予的帮助;④完成继续教育的时间需求;⑤继续教育的学习方式和途径;⑥继续教育的内容需求;⑦影响继续教育学习的因素;⑧其他:如希望授课老师的来源等。
2结果
(1)对继续教育的认知(表1)。
(2)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表2)。
(3)影响完成继续教育的因素(表3)。
3讨论
3.1加深急诊科护士对继续教育相关内容的了解
通过调查,急诊科护士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虽然每年每个护士都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和学分积累,但是对于继续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学分的具体要求还有部分护士了解不透彻。所以采取宣传措施让每个急诊科护士对继续教育的各种要求和政策加深了解,是更加有意义的。
3.2重视急诊科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充实实用的继续教育学习内容
通过分析,大多数急诊科护士认为继续教育可以在多方面给予不同的帮助,并不是只为了获取学分,护士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应加以保护。吸引护士更加投入学习的方式之一是可以根据需要充实实用性的学习内容,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使护士学以致用。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常是突然的、艰巨的;同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1]。因此除了重视最需要的专科知识、急救和应急能力培训外,穿插安排外语、心理学、药物学、法律法规、计算机、职业美学礼仪等需求较高、对急诊科护士帮助较大、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可以促进急诊科护士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学习。
3.3提供合理多样的学习形式
急诊科护士倒班勤,工作强度大,利用上班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较少。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和满足学分的积累。除了鼓励自学、参加学历教育、网上学习和护理杂志继教课程、等自发学习行动外,院内学习多采取专题讲座、护理查房、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大课的方式。调查中显示:89.1%的急诊科护士在听课时间段正忙于临床工作,因此某些课程尤其是护理部组织的I类学分的业务学习,采取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讲授,或者录像后院内网上播出的方式进行滚动学习。一个学科要发展,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为快速、合理地发展急诊护理工作,要注重急诊护理专科人员的培养[2]。因此还选派了部分护理骨干参加院外学习班、学术交流及进修等急诊专科护理培训项目,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
3.4发挥护理部及急诊科不同的继教职能
护理部每年应积极申报I类学分的继续教育项目,使护士增长多方面知识并提供在院内听课以获得足够的I类学分的机会。护理部制定了年、季度及月继续教育计划,每个月的课程安排计划要包括时间、地点、授课老师及学分类型,提前发放给科室;护理部在每次继教讲课前提前2~3天张贴布告,使急诊三班轮班的护士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急诊科护士长也有责任督促、安排和提醒不同班次的护士根据需求选择性地参加学习。急诊科建立了科内学习制度和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发挥专科优势,进行有重点的专科学习,不断做到经验和知识互补,使急诊科护士在专科领域知识的深入和拓展上都有提高。
3.5减少阻碍学习的影响因素,提高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虚拟实验室;立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优化现有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成为了目前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仪器分析》在高校教学设置中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重要基础和专业课程,在教学中需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实践操作的培养。传统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经费和实验空间的限制,大型精密仪器的购买和使用成为了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短板”,因此,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虚拟实验室的开发成为了高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国内外多所大学如霍普金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已对虚拟实验室建设进行了研究,并建设了一些适合于药学、化学专业的虚拟实验室[1]。但基于课堂虚拟实验室的《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尚未被提出,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1.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亦称为合作实验室,最早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Willian 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的,最初是为了方便不同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远程协作或共享数据[2]。
虚拟实验室的本质是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操作流程等,在计算机上所营造的可辅助或部分代替传统实验各个操作环节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是可为学生提供高仿真模拟度的、全程参与的操作平台。
1.2 立体化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元素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体系[3]。其中,教学资源立体化是指教学过程中纸质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相结合;教学方式立体化是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多方式完成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立体化是指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融合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堂虚拟实验室、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多种手段相辅相成,最终形成教、学一体的格局。
2.课程虚拟实验室的构建
目前我们自行开发软件,构建“原子吸收”、“红外光谱”课堂虚拟实验室。该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包括以下板块:仪器组成与构造展示板块、仪器原理介绍板块、实验操作与模拟分析板块,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2.1 仪器组成与构造展示板块
“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包含锐线光源、原子化系统(火焰、石墨炉)、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四大部分。“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展示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包括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吸收池、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五大部分。当鼠标移动到相应系统时将每部分放大展示,并显示文字说明,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仪器组成与结构。
2.2 仪器原理介绍板块
此板块主要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介绍朗伯比尔定律、共振吸收线、峰值吸收法等基本理论,红外光谱法主要介绍分子振动方式和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促进实验操作的完成。
操作者通过鼠标完成虚拟仪器中光路的动态演示,可以直观了解实验原理。同时,软件中集成“原子吸收”、“红外光谱”操作的演示视频,能够让学生对不清楚的操作进行自学。
2.3 实验操作与模拟分析
“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中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含钙量”的模拟实验分析过程。“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包括“未知试样(C8H10)的定性分析”、“未知试样(C7H9N)的定性分析”两个模拟实验分析过程。该板块为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模拟实验过程,完成定性或定量分析,进一步理解仪器工作原理。
在完成实验操作中,关键操作步骤设有陷阱,只有当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该实验评分才为满分,否则,软件会自动减分,并在实验结束告之操作不当的步骤。如此,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最终掌握仪器的使用流程。
同时,在“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中存入常见元素如镁、钙、锌、铜、铅等分析线数据,“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中存入常见有机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分析测定,为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3.《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
《仪器分析》课程是我校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分析仪器,根据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
在《仪器分析》课程的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传授―强化―记忆”的教学模式进行,并且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在不同时间、空间独立进行的。该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是单向信息传输[4],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但传统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验教学不同步[5]、实验仪器不足、实验教学以示教为主、学生动手机会少,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3.2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调查
Tyler(1949)曾指出: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之一[6]。因此,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求知,提高授课效果,优化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设计了“《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在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现状的意见与建议后,确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3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基于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该课程教学大纲,将板书、CAI技术,实验视频、课堂虚拟实验室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板书提高教师即兴讲解的阐述效果;利用CAI技术和实验视频提高视听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利用课堂虚拟实验室演示仪器装置、原理及使用方法,与学生互动,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同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立体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相关的原理和概念。
在课内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将传统实验与课堂虚拟实验室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预习实验。为解决传统实验预习停留在对单纯文字的理解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观看并运行虚拟实验室,使其明确实验目的、理解仪器工作原理。②虚拟实验与现场实验同步。借助虚拟实验室,先对学生进行示教实验,如看完原子吸收实验教学软件,即刻将学生带入实验场地,对实物进行观摩学习。这时教师重点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再进行仪器基本操作,加深感性认知。③实验和规范操作同步。教师完成示教后,以虚拟仪器代替传统实验仪器,可安排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操作,不熟悉的部分还可反复运行,规范并强化实验操作。
在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保留具有代表性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再利用虚拟实验室的优越性,教师给学生划定题目范围或鼓励学生根据热门话题自拟实验项目,按照真实仪器正常运
行的过程进行探索性仿真操作,逐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科研实践体验:查阅文献-确定选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处理数据-完成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论
虚拟实验室在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实践也表明,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虚拟实验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完善。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对现有教学观念的突破,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实现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互动及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邓碧如.辅助教学的虚拟仪器分析实验平台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72-173
[2]李育,赵靖霞,杨根金等.探讨分析仪器虚拟实验室的设计[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3):163-164
[3]唐文武,王汉青,王志勇等.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视角[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4):105-107
[4]王大红.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72-76
[5]郝玉翠,艾智,孟丽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2,,27(4):20-22
[6]徐胜臻,曹敏惠,陈长水等.构建农林院校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3,16(6):63-65
唐山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JG1402
??] ? ? ? ?]? @? :black'>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亦称为合作实验室,最早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Willian 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的,最初是为了方便不同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远程协作或共享数据[2]。
虚拟实验室的本质是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操作流程等,在计算机上所营造的可辅助或部分代替传统实验各个操作环节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是可为学生提供高仿真模拟度的、全程参与的操作平台。
1.2 立体化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元素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体系[3]。其中,教学资源立体化是指教学过程中纸质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相结合;教学方式立体化是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多方式完成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立体化是指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融合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堂虚拟实验室、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多种手段相辅相成,最终形成教、学一体的格局。
2.课程虚拟实验室的构建
目前我们自行开发软件,构建“原子吸收”、“红外光谱”课堂虚拟实验室。该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包括以下板块:仪器组成与构造展示板块、仪器原理介绍板块、实验操作与模拟分析板块,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2.1 仪器组成与构造展示板块
“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包含锐线光源、原子化系统(火焰、石墨炉)、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四大部分。“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展示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包括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吸收池、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等五大部分。当鼠标移动到相应系统时将每部分放大展示,并显示文字说明,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仪器组成与结构。
2.2 仪器原理介绍板块
此板块主要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介绍朗伯比尔定律、共振吸收线、峰值吸收法等基本理论,红外光谱法主要介绍分子振动方式和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促进实验操作的完成。
操作者通过鼠标完成虚拟仪器中光路的动态演示,可以直观了解实验原理。同时,软件中集成“原子吸收”、“红外光谱”操作的演示视频,能够让学生对不清楚的操作进行自学。
2.3 实验操作与模拟分析
“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中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含钙量”的模拟实验分析过程。“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包括“未知试样(C8H10)的定性分析”、“未知试样(C7H9N)的定性分析”两个模拟实验分析过程。该板块为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模拟实验过程,完成定性或定量分析,进一步理解仪器工作原理。
在完成实验操作中,关键操作步骤设有陷阱,只有当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该实验评分才为满分,否则,软件会自动减分,并在实验结束告之操作不当的步骤。如此,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最终掌握仪器的使用流程。
同时,在“原子吸收”虚拟实验室中存入常见元素如镁、钙、锌、铜、铅等分析线数据,“红外光谱”虚拟实验室中存入常见有机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分析测定,为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3.《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
《仪器分析》课程是我校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分析仪器,根据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
在《仪器分析》课程的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传授―强化―记忆”的教学模式进行,并且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在不同时间、空间独立进行的。该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是单向信息传输[4],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但传统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验教学不同步[5]、实验仪器不足、实验教学以示教为主、学生动手机会少,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3.2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调查
Tyler(1949)曾指出: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之一[6]。因此,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求知,提高授课效果,优化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设计了“《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在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现状的意见与建议后,确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3 《仪器分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基于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该课程教学大纲,将板书、CAI技术,实验视频、课堂虚拟实验室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板书提高教师即兴讲解的阐述效果;利用CAI技术和实验视频提高视听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利用课堂虚拟实验室演示仪器装置、原理及使用方法,与学生互动,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同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类比式等立体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相关的原理和概念。
篇8
关键词:美国;成人教育;发展;趋向
一、法制化
在成人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美国政府针对不同的情况颁布了各种成人教育法案。使得其成人教育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法可依。早在1914年和1917年,美国就分别通过了《史密斯――列威尔法》和《史密斯――休斯法》。1946年,颁布《乔治・巴登法》,规定对渴望就业者和有必要提高工作能力者进行培训和再培训。1958年,制定《国防教育法》,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办职业技术训练,使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成为具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1965年,《高等教育法》提出要加强成人教育活动的援助。1966年,颁布《成人教育法》,就成人教育的目的、内容、任务、教师培训、经费、管理体制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并规定由总统任命一个成人教育咨询委员会,常年调查研究各州成人教育,提出有关问题和改进意见。各州要有一、两所大学负责培养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成人教育法》经过1970年、1974年和1978年的三次修订得以逐步完善。1980年,颁布《中学后继续教育法》,指出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应在中学后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要与社会各部门加强协作,旨在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学习网络;相关机构制订计划,为农村或偏远地区的人们接受中学后教育提高便利条件,等等。1982年,颁布《工作训练伙伴法案》,法案要求每一个培训服务区设立私立企业委员会,邀请服务区内的企业机构教育单位、社区团体、劳工组织等多方人士共同参与成人教育活动。1987年制定《世贸与出口促进法案》强调通过培训职员,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1993年,国会通过《政府业绩与成果法》,要求联邦政府为一项终身学习计划制订相关发展策略及其年度成就评估方案,国会将根据这些措施的实施程度来评估计划的有效性和决定资助的水平。1994年,制定《再就业法案》,规定每一位寻求就业服务的在职人员,不论其失业原因,均有资格在统一认定的标准及整合过的方案中获得所需要的服务。1998年,国会通过《成人与家庭读写能力法》,授权教育部提供远程教育方面的支持,促进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和学习机会的扩展。
二、终身化
美国对终身教育的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或政策。1976年,美国颁布《终身学习法》(Lilong Learning Act),主要包括终身学习产生的原因和特点、终身学习的范围和活动内容等,从各个方面对终身学习的实施进行了规定与计划,从而确立了终身学习在本国的法律地位,成为终身学习从思想理论到社会实践运动的标志。1994年,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交《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并获得通过,该法案对从儿童到成人的各种教育形式提出要求,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强调培养儿童的“终身学习能力”,对教育与训练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1997年,克林顿总统提出教育的“四大目标”和“十大原则”。在教育的“四大目标”中,最高的目标是“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这是美国教育政策在终身教育领域的深化。“十大原则”中的第九条指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扩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之路导向美好未来,美国人不论年龄有多大,都必须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二是投入大量资金。1982年,联邦政府为农业合作推广处拨款32.86亿美元。1983年,对企业培训资助达到30.4亿美元,非正规的岗位培训费达到1800亿美元。1984年,美国政府推行”成人基础教育计划“,由联邦政府每年拨款1亿美元,资助300万名教师每年为成人提供基本技能教育。1993年,颁布《政府业绩与成果法》,要求联邦政府为终身学习计划提供充足的经费援助。1997年8月开始实施的”终身学习税收信贷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成人的中等后教育与学习提供财政支持。统计资料表明,1991-1998年美国政府对成人教育的资助由2.01亿美元增长到3.6亿美元。
三、多元化
一是办学机构的多元化。其一,高等院校。高等院校都面向社会,满足成人学习的要求。仅工科高等院校就有200余所为企业提供成人教育,即使是研究性大学,也重视成人教育,并将其提到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二,放送大学。此类机构是由7个州11所州立大学组成的一种联合体,既不认定学分,也不授予学位。以播放录像为主,开办多种可传播的课程,实行开放学习。其三,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开设职业教育、闲暇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其四,成人学校。主要从事教养性教育,开设英语、外国语、父母教育、健康教育、特别课程等方面的内容。其五,企业。一般大型企业都设有专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机构,制订本单位职工接受继续教育的计划,开办某种教育或培训课程,对其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的企业所开办的培训机构可以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二是办学方式的多元化。在办学层次方面,既有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也有成人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入学形式方面,不用参加各州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只需经过学校必要的测试后即可入校学习;在学习地点方面,既有正规学校,也有工厂、商场、教堂、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其他场所;在学习方式方面。既有脱产学习和半脱产学习,也有业余和函授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既有基础教育补习、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等课程,也有个人完善、维持健康和休闲娱乐的课程;在学制方面,可长可短,长的达6-8年,短的至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在学分管理方面,经学校同意,成人学习者到其他学校选课的学分和成绩可以通用;在考试方式方面,各州一般都设有考试公司或考试中心,一个星期可以开考几次,成人学习者认为自己可以应考时,就可申请报考。
四、专业化
一是专业人才的培养。1930年,哥伦比亚大学就开设成人教育课程。1962年,有关成人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课程达到26个,到1971年已有75所大学开设68种成人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课程。1991年,美国各大学和学院中,开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推广教育的硕士学位课程已有124个,博士学位课程有66个。1965年,获得成人教育博士学位的达556人,到1989年,授予成人教育博士学位的达4 000人左右。二是成人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1926年,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成人教育的意义》,奠定了成人教育的哲学基础。1928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成人的学习》,这是最早论述成人学习能力的专著,开辟了成人学习研究的新天地。1959年,布伦纳出版了《成人教育总揽》,对当时成人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现状进行了概括。1970年,”美国成人教育之父“诺尔斯出版了《现代成人教育的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一书,对儿童和成人的学习进行了比较,提出“成人教育学”的设想,强调开展成人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成人学习的个性和优势,并依据成人的特点施以相应的教学。三是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美国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发展迅猛,不仅有全国性的组织机构,还有国际性的专业组织。“老人寄宿学院”“国际继续教育与训练协会”“大学继续教育学会”“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社区服务与继续教育全国理事会”“成人与继续教育协会”等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学术研究工作、成人教育活动、出版学术专著和期刊以及推进成人教育立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高移化
高移化既指学历程度高的人参加成人教育的比率增大,又指成人教育逐步向高层次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方向发展。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调查统计表明,2001年,全国参与成人教育的人数共有8 509,1万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参与成人教育总数的74,8%;受过高中教育或同等程度职业技术教育占参与成人教育总数的20%;受过高中以下教育的仅占参与成人教育总数的5%。另外,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数分别占同类职工总数的72%和60,8%。通过以上一系列数据不难看出,美国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数大于接受成人中等教育的人数。为了实施高层次的大学后成人继续教育,美国创建了国家技术大学(National Technology University)。它由美国45所著名大学联合组办,面向社会,利用卫星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短期课程继续教育。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这所大学注册的硕士研究生达4 500余人。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护理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必要性与方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04-021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作为现代护士,具备和掌握必须的护理新知识内容,不仅仅是护理实际工作的要求和提高护理行业整体素质水平的需要,也是保持护理学学科进步的需要。
1.1继续教育是护理学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随着护理学由简单的、医学的辅助学科发展为现代的、独立的一门学科,要想有持续的发展,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补充,以不断拓宽知识面。特别是随着微创外科、显微外科、器官移植等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学习,保持护理教育的连续性,才能满足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
1.2继续教育是提高护士职业竞争能力的需要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对在职护士而言,在知识和年龄上都处于劣势,如果护理人员不抓紧树立终生学习观,学习护理新理论、新知识和相关人文学科知识等,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终将被淘汰出局。
1.3继续教育是护理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由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生理护理扩大到心理护理,从病房护理扩大到社会人群护理,护士必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角。为了更好的充当这个主角,个体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即对新角色知识的学习,才能尽快、尽可能完全的达到角色的认知,做出正确的主角行为,完成角色的转变。护士必须将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相结合,做到护士角色的完美体现。2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方式
2.1学历性与非学历性进修学历性进修,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非学历性进修,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2严格带教培养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通过考评,经过护理部的审查,对新进科室护理人员,确定资深带教老师来进行带教,使新护士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有目标地掌握专科技能。同时还要求他们熟悉科内护理工作重点,突出危重患者的护理,尤其是观察病情、基础护理等护理工作。
2.3加强医护交流,参加科主任查房、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要求护士参加危重患者、疑难病例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在相互沟通中,提高护士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能力,全面查找患者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采取护理措施。通过死亡病历护理讨论提高护理人员的判断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
2.4撰写护理论文、参加学术会议。鼓励护理人员撰写护理论文并发表,目前医学期刊繁多,发表的论文应是在国内统一号及国际标准刊号的杂志,并给予一定额度奖励。大力支持和鼓励护理人员多参加学术会议和论文交流,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形式;但在批准护理人员外出时,需按规定并根据科内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参加,杜绝经费、人员、时间的浪费。因此,凡参加学术年会和专题学术会者须是交流论文的第一作者。
2.5学历和职称更新根据护理人员学历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鼓励并要求在3-5年内有学历或者职称上的提高,对于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医学院校的人员,提前告知护士长上课和考试时间,在排班时尽可能避开此时间,尽量满足学习人员的学习授课时间。由于在职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工作时间不固定,而在接受远程医学教育中,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自己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地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工作忙不能接受教育的现象,也给许多学习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必要条件,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坚定基础,我们认为护理人员只有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学习,用所学到新的知识、积累的新经验应用于临床,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只有加强护理继续教育,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参考文献
[1]黄惟清.《社区护理学概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篇10
随着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加大。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培训形式、培训经费、以及培训效果得不到保障。现在教师有长期或短期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然而,一方面,进修指标轮不到偏远地区的教师去;另一方面,由于人手紧,教师代课任务重,离不开教学一线,不能去参加进修,多数贫困县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也听不到专家有关基础教育、教学的专题讲座,他们怎么能接受到新的教育思想。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往往是在节假日集中参加学习、培训。短短几天培训,内容多、时间短,短时间难以消化所学内容,更难以落实和体现在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远在偏远的乡村,来县城参加短期的培训也极其不容易。
同时,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意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只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教师被动地参加培训,而不是教师的内在要求。通过调查了解,有些贫困县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教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以前怎么教,现在还怎么教,许多教师还是用老一套传统的方法教,丝毫没有要改变的意愿和决心。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大多数教师无暇考虑自身的发展,缺乏自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发展计划,也不明白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能力要求,不明白自己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专业素质。也就是说,多数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领会不够,教育、教学观念比较滞后。组织教师培训的管理部门也常抱怨现在组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很难,参加培训需点名,防止“溜号”,一些教师只为文凭进修学习,关心的承认不承认学历,有的教师关心的是收不收钱,有些教师家务缠身,总脱不开身参加培训。教师没有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培训的实效性也就可行而知。
2贫困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途径探讨
2.1加强监督管理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各级教育管理者应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投入。继续教育管理者应定期聘请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做讲座、给与现场指导,通过专题讲座、观摩示范、集体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着实提高贫困县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定期安排教师参观优秀的学校,外出取经,定期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创造一切条件。同时,需要加强图书馆建设以及网络资源的投资等,让教师有书读,有好书读。只要教师肯读书,能思考,他们就能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要有一些硬性规定,如,教师申报职称必须要参加足够的继续教育的课程。建立健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做好过程性评价,有效促进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者需要充分关注教师的发展,认识到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2改进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性继续教育管理者要做好规划、监督,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有所收获和感悟。首先,要充分调查研究,深入一线,与教师、学生深入交谈,听前他们的意见、想法、建议,切实了解贫困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困惑或问题所在,培训内容有现实性,要切合贫困县教学实际,以增加培训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组织培训要有经费保证,多方筹集,不要让贫困县教师有经济负担。其次,要精选培训者,合理搭配、组织培训团队,有教育专家、学者做理论引领,也要有一线的优秀教师做示范,一方面集中培训了,一方面可以送教下乡,深入贫困县学校一线,做现场指导。
2.3切实了解教师需求激发自我发展动力教师的学习和发展受环境的影响。管理者应该从精神上、物质上关怀教师,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学习。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求,要学习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领导者要帮助教师制订长期或短期学习计划,合理、有效地实施激励评价机制,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从精神上关怀教师,经常与教师交谈,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提供适时的建议和帮助。如果教师能够感受到领导关怀和尊重,自我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就高,外部动机慢慢地就会转变为内在发展动机。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接受继续教育的环境,加上教师自身渴望发展的动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