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8 09:4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小组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小组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小组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一门课题。当前由于新课改的推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理念,而小组学习便应运而生。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几大误区

1.小组学习仅流于形式

教师在安排小组时仅仅是将同桌或者前后桌分为临时性的一组,没有从多角度的因素考虑将学生合理分配,只是为了应付教学的硬性要求,对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无多大的帮助。

2.老师主导角色的延续

很多数学老师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依旧担任主讲人的职责,不敢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以致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较少,不符合新课改传达的新思想。

3.上课秩序混乱,难于管理

由于分小组学习与讨论,学生便有了扎堆的借口,因此课堂上经常出现纪律差、秩序紊乱的情况。有学生大讲特讲,而有部分浓生则不发言,自己做自己的事,这些都是小组合作中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优化策略

1.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合理搭配。尽量保持4~6人一组,能够让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日常的互补,以确保每个小组的竞争能力。

2.教师只做引导者和评价者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在具体的学习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自己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而在学习末尾要注重评价总结,善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秩序管理多下功夫

班内秩序良好是学习有效的前提,教师可以挑选每组自制力较好、组织能力不错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纪律维护,让学生管理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还能有效保障学习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于新时代的学习来说已成为趋势,只有将小组合作中的误区及时解决并探讨出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突破进展。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大班额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 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较流行的课堂组织形式。如果一个班级人数过多,无疑会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调控不好,小组合作就会处于一种缺乏监控与指导的散乱状态。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大班额环境下,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以下评价策略。

一、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自我评价

小组自我评价能够为小组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反馈,是合作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令人担忧的是,在实际的合作学习实践中,由于时间紧迫,不少数学教师轻视甚至忽视了小组自评这个环节,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自我评价的对象是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员的活动有益与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开展或需要改进,其目的是帮助小组学生学会更好地合作。

小组自我评价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总结有益的经验;第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三,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明确如何达到目标。具体操作为:组长准备好记录本,一节课一考评,一天一统计,一周一加星,用“正”字统计组内成员一天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五个“正”字换一朵红花,五朵红花换一颗星。考评分五项:①课堂发言,发言一次加一笔,得到老师表扬加一笔,发言错误不加;②课堂展示,展示一次加一笔,有解题方法的总结或得到老师的表扬加1笔,错误不加;③组内讨论,积极参与组内讨论的加一笔,表现突出的加两笔,不积极的不加;④完成任务,分配的学习任务及时完成的加1笔,不及时的不加;⑤违纪,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讨论和问题无关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纪律差的,每次扣除一笔,老师批评的扣两笔。一节课结束后组长要及时记录,一天结束后要组织选出最活跃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名,表现最好但纪律最差的不能当选最活跃或者最优秀学生。组长每周总结经验,找出本组学习问题,确定努力方向,并给当选学生家长打电话报喜或者写喜讯,同时取得问题生家长的支持。期末结束时,对于学生获星星颗数在10颗至20颗之间的,教师在全班表扬,并评为“班级合作学习之星”;对于获得20颗以上的学生由教师上报学校当选为“学校合作学习明星”,在校园内公示,颁发奖状。这种自我评价能够维持小组成员间良好的关系,便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技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成功的概率。

二、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评价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评价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如果只对小组活动的结果作评价,忽视小组活动过程中各成员的参与程度、角色分工及协调配合、参与活动的意识与积极性等评价,就会出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称霸或不参与合作等不良现象,也容易使一些成员在小组活动中处于边缘地带,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例1时,提问:“想一想40+30等于多少?怎样算出来呢?自己思考,然后说给小组内的成员听一听。”

师:哪个小组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出来的,4+3=7,7后面添个0,就是70。

师:为什么要添个0?(生1站在那里,眼睛盯着自己的作业本,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来。)

师:组内的其他成员帮帮他?

生2:我来。

师:好,你们组真棒!

……

师:你看,你们组的这几位同学讨论得多好啊!就少了你一个人没参与,多可惜。

篇3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 优秀学习小组 激励机制

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是基本组织形式。一个强有力的团结协作的学习小组是本模式实现“课堂自动化”的关键。“优秀学习小组”的界定一般以小组在各个学习环节中的协作学习情况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以小组团体成绩(也就是小组的学习效果)作为基本评价依据。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与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它可以促成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习小组没有共同的、明确的学习目标,许多班级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只是重个人而忽视小组,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组长形同虚设,只是教师的传声筒,甚至于只是拥有一个组长的头衔而已;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评选优秀小组及优秀组员时,只看小组和个人总体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进步情况以及原本分组的不平衡性,导致组员不干、单干、蛮干。为了更好地发挥“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习小组”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班级“优秀学习小组”评价激励机制。

确立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实现个人目标的思想,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是打造“优秀学习小组”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一套有效的“优秀学习小组”评价激励机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正常、有序、高效的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证。适时的评价鼓励能使学生遵守学习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互帮互助氛围,提高学习水平,杜绝学习过程中的不干、单干、蛮干现象,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体系。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的表现以鼓励和评价,也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对于如何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优秀学习小组”评价激励机制,笔者在实际工作做了大胆的尝试,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确立学习小组评价组织机构,拟定班级评价委员职责

一般来讲,在模式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评判来自于班主任、各科任老师、德育班长、各科课代表和各组组长。在实施过程中,他们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评价网络、激励体系。明确的职责,将会助推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使其起到应有的效果。

1.必须明确评价委员会学生成员的职责

首先是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小组学习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可以采用小组监督,每日小组管理,课代表与任课教师对接,德育班长协调汇总管理的机制。其次是对照优秀小组的评价标准,在各自所在小组内积极开展争创“优秀学习小组”的活动。再次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典范,以便委员会适时在班内组织学习、推广。最后依据标准和各小组平时的真实学情,组织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每月进行一次总结、评比。

2.要规定好评价委员会成员的具体职责

一是科任老师要在每堂课结束之后,当堂公布本节课表现优秀的小组或学生,及时将优秀的小组或学生名单反馈给科代表,及时与班主任交流存在问题的小组或相关学生。二是德育班长每日第一课前,督促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进行“日小结”及组内点评。及时汇总每日测评情况、每周测评情况。组织好每周五的学习小组组内点评、评比,班级周考评,及时做好汇总及板报宣传工作。

3.及时作出评价

各课课代表在每堂课结束时,当场提醒科任老师宣布当堂课的优秀小组或个人,并及时在黑板上打星。组长要在每天第一课前督促组员完成“每日小结”,并组织小组进行互相点评;组内合理分工,协调好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督促好组内成员进行自主学习,搞好组内帮扶工作,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小组情况。每周五中午组织组员进行“每周小组内自评及反思总结”,评选出“优秀组员”,并将小组点评及评选结果张贴在小组展示栏中。每周在已入围的优秀小组中推选出“优秀课代表”及“优秀班干部”。

二、制定激励评价标准,为“优秀学习小组”的产生树标立杆

作为“优秀学习小组”的组员,必须与其他组员共同协作、协助组长完成好学习任务,以达到共同进步、为组争光、以组为荣的目标。组内有良性的竞争氛围,在各方面有竞赛,看谁进步快、进步大。具体到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

根据不同学科的预习要求,小组要在课前组织完成预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学习任务,发现难点以便在课上攻克。小组在课前要准备好课上所需的用品,如绿板等。如有组员经常上课时还没准备好上课所需的用品,便一票否决。

2.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

课堂要有动有静。该自主思考时,组员就能独立认真带笔思考;需要合作讨论时,小组讨论能做到分工合理、组织有序、人人参与。气氛要活跃,活动流程要清晰、自动,讨论要有结果出来,并及时做好展示活动。课上小组讨论要积极,有思想,有见解,组内讨论完毕应自动进入下一环节,待各小组讨论完毕后,主动展示讨论结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全员参与,确保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活动,人人有收获。有组员不参与组内合作交流的一票否决。

3.展示倾听质疑环节

要主动积极地发言,在别组成员发表见解时能认真倾听,能有评述补充;在回答问题时要精神饱满、声音洪亮。组内展示要安排有序,组内每天每人至少要主动发言1次,否则一票否决。

4.自主时间的学习及组内帮扶学习

(1)自主时间内小组成员能及时独立完成作业,杜绝抄袭现象,及时展开预习复习。(2)在组内要落实“一帮一”制度,结合个人实际,落实科目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帮扶制度。课间除了正常的休息时间外,要正常开展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的交流,每天确保有共同的讨论话题。背诵任务组内要有互助,在规定时间内以组为单位过关。小组长要落实分配工作,组内真正做到相互协助。

5.学习质量

作业完成情况以各老师反馈情况为主,完成质量与个人的学习能力挂钩。由各课代表及时与任课教师对接。各学科检测情况、默写小测试以各人的不同情况设置过关标准,考虑小组过关率;大型测试,结合小组个人及总体进步情况进行考虑。

三、明确“优秀学习小组”的评价结果及奖励形式

奖励名称及奖励方式包括:团队――“优秀学习小组”“课堂合作先进团队”等;个人――课堂之星、学习先锋、优秀组员、“管理之星”等。班级层面的奖励可发放奖状及奖品,在班级大黑板及小橱窗公布表扬;小组层面的可在组内张贴表扬信等。评选包括以下形式。

(1)课堂评价主要以科任老师和课代表在每课结束时具体进行评价和记载为主,以评星的方式进行,每一课下课后即时公布在黑板上。每周五进行小结,得星前列的小组入围“优秀小组”,周五班会时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和“课堂合作先进团队”。优秀团队的产生不限制个数,但一定要获得三分之二小组的认可。

(2)“班级之星”的评选。每周评选出班级层面的优秀表现个人,分为“课堂之星”“学习先锋”“自主之星”“进步之星”等。班级评价委员会在入选的“优秀学习小组”范围内,结合各小组的意见分别评选。本小组未能入选“优秀学习小组”,而个人却在本小组向“优秀学习小组”迈进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可申请成为“班级之星”,同时须陈述理由,由评价委员会仲裁。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小组合作;运用措施

互联网信息时代,各院校通过课程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信息化会计人才。虽然会计电算化教学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展现出一些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小组合作学习法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法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法,可就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部分更为突显,促使实用性和实践性最大程度增加,对学生应用会计电算化知识的能力具改善成效;而另一方面,重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法,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充分重视,教师仅为辅助教学角色,在学习过程发挥辅助指导作用,此种方式,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最大程度增强[1]。传统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培养学生思维,普遍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直接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开放,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培养思维,与他人产生思维的碰撞,得到更多的收获。同时,合作学习方法下可以推动学生思维与逻辑发展,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特点,为培养与提高学生能力奠定基础。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将全体同学按不同组别合理划分,由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安排,成员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精神,对每位组员学习积极性进行最大程度促进。此种课堂组织形式的运用,可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易产生的紧张、恐慌心理,在相对轻松环境中,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不断积累,使所需掌握的会计电算化知识点更为系统化、整体性,促使学生运用会计电算化知识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模式的开展,既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保障,也可以不断加深学生间的友谊,使其共同进步,增强整体教学质量。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运用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对学习小组进行科学划分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基础。目前为止,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习小组的划分方式通常采用就近原则,此种基本划分方式并没有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如对小组内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性格特点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因此这样的划分方式不属于科学划分,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小组[2]。因为每个学生会计电算化基础能力不同,其性格特征更是多样化,简单的分组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学习的需求,而且会因为学生性格、能力等多种因素导致小组内职责分配不清、分工不明确而发生各种纠纷,降低学生会计电算化学习效率的同时影响同学友谊。所以,在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堂学习小组划分时,一定要采取科学的划分方式,对学生性格、能力特征进行充分、全面分析,帮助学生组建出一支支高效的会计电算化学习小组。

(二)正确定位教师职责

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疑问和任务,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例如,在学习“设置部门档案和职员档案”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①在输入部门编码时,系统提示编码不符合要求,应该如何解决?②为什么已经输入了部门档案,但左边显示框一直没有内容?③在部门档案输入时,负责人为什么不能直接录入?④在将最后一名职员档案录入后退出,再次进入界面为什么会出现最后一名职员档案没有保存上?这每一个问题的是指其实就是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按照顺序进行,学生需要完成上一个问题后在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否则无法进行正确解答,如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解题欲望。另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中设置“求救”环节,若某一小组解决不了问题,就可向已经将问题解决的小组求救,获得帮助,这样有利于促进学习小组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除此之外,教师除需要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外,还要能够充当学生疑难困惑的咨询者,在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解决困惑,一旦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应立即暂停?讨论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3]。

(三)制定合理评价制度

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后,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显露出不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现的结果都是集体,因此要创新与优化教学评价模式。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该给予各小组学生全面评价。一方面重视集体与个人评价,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自评与互评结合等;评价内容上要从多方面进行,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态度、完成的方法等,教师将重心放在小组间合作、学生间合作交流上。如,可以采用积分评价表的方式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项目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合作、课堂展示、课堂纪律、课后作业五个方面,而每一个项目都包括自评、互评、师评三个方面的加权。每个月末对积分进行排名,评选出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对获得先进称号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加分和表扬。同时每月末积分实行清零,下个月大家又可以开始新的一轮竞争。良好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让教师客观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尤其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获得他人的肯定和称赞更能建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逐步获得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具体教学中合理设计操作财务软件的技巧,同时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因此要合理处理两者间的关系。本文中分析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阐述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具体解决措施,以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章洁.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4):62-66.

篇5

【关键词】高中;小班化;小组合作;信息技术

一、“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初中一般每班36人、高中一般每班40人以内),按照民主性、平等性、充分性、综合性、个别化等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彰显。

二、“小班化”教学实践理论依据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依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也抑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重视实践,提高信息素养目标为方向。“读书”是学习,“实践与提高”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才是优化学习、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3.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时时透露出“以师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小班化”教学实践的策略

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习方式、能力、兴趣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1.高中信息技术小班化合作学习的操作流程

(1)小组成员的组合

在教学中对小班中学生的性别、个性、能力、学习水平或其他因素的差异,进行观察或书面调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在备课或教学操作中根据课的内容分成同质小组、异质小组或按兴趣出发临时组合。如有的组以画图特长为组合;有的组以文字输入为主;有些组以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带几个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

(2)小组人员的分工

要发挥小组功能,必须每人有任务,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做到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学习。如在网页制作的《学做机器人》中,可以对每个成员进行分工,每人制作一页网页,其中能力较强的再负责把大家的网页合成为一个站点,做上导航栏,在这里大家通过合作,分别掌握了课堂的知识,又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文件的传输,有些学生通过网上邻居传输,有些学生通过QQ传送文件,有些通过电子邮件……

(3)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如何选择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又能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的学习内容,是小组活动质量优劣的前提。比如通过flas设计这课,在设计完成之后,进行课外的延伸拓展,课本使用圆进行变形,那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什么呢,比如方的、正圆的、多变形状的组合。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的拓展性,培养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提高他的创作灵感。

(4)学习效果汇报

汇报小组的学习结果是教学安排的最后环节,不仅是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质量进行检验,而且也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做一个反思,为下次地学结经验,积累方法,起到借鉴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的作用

(1)互相启发。“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商讨、切磋,先发散求异,再集中统一,优选出最佳的学习方案,聚众之长,集众人之精华。

(2)互相竞争。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潜能,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Flashmtv制作时,同学们所选的音乐及所制作的场景到一定的局限,如何才能让自己小组的学习突破局限,脱颖而出,就得比一比哪组的方法最合理巧妙、答案最正确精彩、表现最富有感染力。通过各种形式分别评选“最佳效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鼓励班与班、组与组的参与竞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互相鼓励。师生合作在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备受学生欢迎,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有意识地参与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身体的参与,更是心灵的融合;既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篇6

一、合理分组。保障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英语学科特点,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按座位就近分组。按座位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位,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与partner进行Painwork,或每组一般4人左右的Groupwork。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位,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便。

(2)依学生特质分组。学生特质大致上可分为英语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爱好、年龄、性别等。教师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组内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合理搭配优等生和学困生。不同小组的总体水平保证基本一致,利于全班各小组间开展公平的竞争和评价。

(3)以任务为中心临时拼组。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一般以4至6人为宜。以这种方式组合而成的学习小组往往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更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4)适时变更小组成员。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有些学生可能不喜欢与被分的同一组的某个同学合作,这样的话,教师要及时调整,否则会影响到整个合作学习小组的良性发挥。一般以4-5周调换一次或每学期换2-3次为理想。

二、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量规。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任务,共同完成任务和共同分享合作成果。但在实际情况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明显较多,而另一些学生则习惯于当听众,很少或从不发表个人意见。因此,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合作学习量规,培养良好的、积极的合作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首先教师要阐明小组的整体性,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让他们明晰如果小组内有一人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在小组内设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小组长可以轮换制,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第三,要求使用英语沟通。教师可在教室里张贴常用语汇表和常用日常交际用语,帮助学生开口,从而防止用汉语交流的情况。第四,小组活动展示时要规范,如:声音响亮;语音语调准确;仪态自然大方等。

三、设计科学的学习任务。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教师对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科学的合作学习任务,就会导致学生的交流缺乏真正的意义,甚至出现用汉语交流的现象。因此,在下达合作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组活动内容。(2)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次数和时间。(3)教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当。

四、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篇7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会计电算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25-02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由于它在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合作意识和技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合作学习已在各学校得到广泛推广。

一、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要求会计岗位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因而模拟一个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至少需要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会计、出纳四个角色,四个角色的权限、职责各不相同。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采取教师讲授、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在四个角色间不断地进行转换,在完成不同的操作任务时需不断变化登录的用户名,例如新建账套需要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登录,而修改账套却需要以账套主管的身份登录。对于初学《会计电算化》的学生而言,很容易混淆不同会计人员的权限,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困惑。而实际工作中,每位会计人员都有自己特定的权限,工作职责清晰,工作流程明确。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并赋予组员不同的职责,可以还原实际工作状态,并有效地降低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的角色转换问题。

此外,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存在学习进度难以整体推进的问题。近年来,由于中职招生竞赛激烈,中职招生已进入“无门槛”时代,中职学校基本处于“开门办学”的状态,中职新生的中考成绩从500多分到几十分不等。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有些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依然感到迷茫、困惑。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帮助小组中其他成员掌握技能。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进行某种形式的重组,实现了认知精致,教者与被教者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进而实现共同提高。

二、合作学习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中的实施

1.合理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是指把学习成绩、能力、个性特征、社会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内,这使得小组成员可以互补,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在二年级开设,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接触。因而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班主任的评语、各科课程成绩、平时沟通所了解的信息为依据,参考学生的个人意愿,合理分组。组内异质会连带产生组间同质,为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为避免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搭便车”现象,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2人、3人或4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较为适应,也是普遍采用的模式。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学习“系统管理、基础设置、日常核算”时,可采用2人分组的模式。一方面,这些内容相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在学习“期末处理”时,可采用3人分组的模式。“期末处理”涉及的操作员有出纳、会计、账套主管,3人分组可以使每位组员都有明确的角色,避免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面临的角色转换问题。

2.选择恰当的方法。合作学习有切块拼接法、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共同学习法、思考配对法等十几种常用方法,每种方法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前期,由于学生对财务软件还很陌生,且缺乏合作意识与社交技能,可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以“系统管理”模块为例,先由教师为全班同学演示、讲解,然后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学习,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所学内容。最后,所有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竞赛,学生同其他小组的成员开展竞争,以为各自的小组赢得分数。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中期,学生已经对财务软件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且具备了一定的社交技能,可采用切块拼接法。以“期末处理”为例,学习小组中的每位成员扮演一定的角色(出纳、会计、主管),然后,各小组中扮演相同角色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在一起共同讨论学习相应的学习内容,直至掌握。最后,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会其他组员。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后期,学生已经具有了参与合作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共同学习法。以“财务报表”模块为例,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习财务报表的新建与生成,最后,小组共交一份财务报表,按照小组的成绩接受表扬和奖励。

3.规范合作规则。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职责,保证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责任的“责任扩散”现象,小组就会嬗变成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角色。如在2人组时,角色分为操作者和检查者,操作者进行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检查者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掌握程度。在3人组时,设置领导者、检查员、联络员,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以确保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检查员监督小组成员活动以保证所有成员参与活动,联络员负责与教师等小组外部人员联络、沟通。其次,制定活动组织机制,规范小组学习行为,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在合作学习小组模式下,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合作小组之间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需要融洽合作,每个学生既要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与技能,也要学会倾听意见、接受帮助。为此,每位学生首先要进行自我管理,独立思考、认真练习、不玩游戏、不扰他人;其次要互帮互助,虚心请教、尊重诚恳、关心同学、热情细致。

4.加强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以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角色出现,但这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降低了,相反,教师要承担起更大的指导和调控职责。首先,要加强合作技巧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交技能,缺乏社交技能会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不能顺利发展。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按照从易到难、有计划地教授学生小组学习所必须的技能,即组成小组的技能、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交流思想的技能。其次,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在学生使用电算化软件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设置权限时没有选择账套而使小组其他成员无法以该操作员身份进行操作,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

5.完善评价机制。首先,评价内容要丰富化,合作学习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如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意评价合作过程,如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此外,还要加强对学习表现较差学生的呵护与关注,注重过程跟踪评价,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只要学生比过去有进步,就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采取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评是一种自我反思,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反思自己的合作情况、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创新,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与进步。组员互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相互帮助,主要从合作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等方面进行。教师评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指导性意见,督促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采取个别测试、成果共享、合作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进而评价个人和小组。

三、小结

小组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合作学习理论源于西方,其与我国的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差异。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及方法的接受还需要经历一个认同、接纳、创新的渐进过程,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调控。

[本文为广东教育学会2014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GDXKT31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1997(2):33-36

[2] 蒋波,谭顶良.论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1(6):33-36

[3] 朱丹.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视域及其教学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34-136

[4] 凌锋.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9):74-75

(作者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篇8

【关键词】一年级;小组合作文化;小班合作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刚刚踏入小学校园,各种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孩子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受一定限制。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加以强化,逐渐形成合作文化。在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探索。

一、组织先行――树立“组”的意识

合作学习小组作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群体,只有小组成员对其形成正确的“组”的意识,才能使其发挥有效作用,并为小组文化的养成提供组织依托。

(一)创立小组组名,建立归属感

在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是关键的环节。教师可在孩子自由分组的前提下,再综合考虑孩子们的性别、性格特征、能力范围,家庭背景等因素,把班上学生分成10个小组,4人一组,并调整班级座位,让同一小组的4名学生围坐在一起组名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小组提供共同的身份认同,能有效区分于其他小组,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习小组的精神风貌。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情趣化的事物作为自己小组的代言人。如笔者所在班级,每一小组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孩子们想出的组名非常精彩,确定合理的小组组名,能够为合作学习小组增添文化气息,强化小组成员对学习小组的归属感。

(二)明确小组分工,建立团队感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只有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体责任,使每一个小组成员意识到个人不仅要为自身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从而促使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为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提供机会。可以让每一小组自行自行选出组长、副组长、材料组长、纪律组长,并对其进行编号,依次为1号、2号、3号、4号,并明确角色分工,如下:

组长:整个小组的领导者,学习的带头人。

副组长:记录、整理资料,观察本小组成员及其他小组合作学习进展情况。

材料组长:材料的收集和重要信息的提取。

纪律组长:维持小组学习秩序,监督小组成员参与情况。

以上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定期轮换。这样让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参与日常管理,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责任感,并促进合作文化中所必需的“共享价值观”的形成。

二、观念明确――学习“合”的策略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建设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并对培育合作学习的核心一一小组合作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树立小组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合作学习小组的价值观是这个组织群体的灵魂,想要在一年小班化班级中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先在一年级小朋友心中树立起小组合作的意识。

(二)制定和形成良好的小组规范

在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良好的小组行为规范对小组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保证小组成员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围绕小组目标产生真正的合作行为,促进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根据我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小组规范:

在交流讨论环节,每位合作学校小组成员按照1、2、3、4的编号顺序轮流发言,必须都参与其中。

每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在发言时,讲话清楚响亮;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不讲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总之,小组规则是合作学习小组存在下去的支柱,能够对小组成员的行为起到约束和矫正作用。

三、运作规范――优化“作”的流程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语言表述能力不强,所以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一套规范的“合作流程”必不可少。以“部编本”一(上)语文第七课《大小多少》为例,笔者在课内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任务“请小朋友们讨论讨论除了黄牛和猫,你还想到了什么动物是一个大一个小的?”让学生在时机活动中发展合作行为的方式和准则,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的观点并促使他们合作价值观的形成。

四、多维评价――致力“评”的提升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环节中,有效的小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合作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得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为小组合作文化的形成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一)互评,提高小组评价的针对性

组内互评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提高小组评价的针对性。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互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从而为小组合作文化的养成提供一定基础。

(二)赏评,提高小组评价的激励性

赏评,其实就是教会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同学的发言,找到对方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再有建设性地提出优化改进意见,一般先表扬对方的优点,再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起到欲抑先扬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评价的语言艺术。

在一年级小班化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建立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规则培养,让他们学会合作。在一年级小班教学中建设合作文化困难重重,但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班级合作氛围。

【参考文献】

[1]金玲玲.探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28)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情境 互动 评价

一、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阅读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活动设计和进行实际课堂观察,我尝试总结出当前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普遍遵循的基本程序――五步模式。第一步是热身活动。第二步是讨论完成任务,老师主要担任顾问和监督者。第三步是成果展示。其他学生对展示小组提出问题,这是第四步。最后是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影响活动有效性的问题常常出现在第二及第五步,具体表现在活动情境,学生参与和评价。

1.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情境不充分。课堂学习中,大部分高中学生习惯聆听式学习,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学习任务重,课程紧,因此,课堂节奏快,知识容量大。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创造相对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同时又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以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当活动任务设计不当时,学生就很容易把活动过程当作放松。任务设计不当主要表现为问题太难或太简单,没有层次感,节奏不紧凑等。任务设计不当则容易造成情境不充分,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动力积极参与其中。

2.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不充分。小组合作学习是几个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指定任务的过程,是生生互动的过程。但互动中常常会因为语言水平不一,个性限制,任务要求不明确及情境不当的原因出现以下问题:学生不积极合作,学生参与不均衡,学生合作不够,角色安排不明确。一方面,学生交流受到他们的语言技能和会话技能的限制。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不习惯通过合作学习知识,因为他们个性更倾向于独立学习。此外,因为任务要求或组员任务分配不明确导致学生找不到任务的起点,不能对小组成员做好安排,使学生松散自由。成绩较好或表现力较强的学生通常比其他小组成员输出更多。当小组活动任务设计不恰当,比如过于简单或难以完成,或小组成员彼此不熟悉时,学生容易变得沉闷和紧张。这些问题都会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互动不充分。

3.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评价机制不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项比较花费时间的教学活动。英语教师通常会在阅读课时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一半的时间用于信息输入,一半的时间用于课堂活动。有时候则交替进行,形成活动链的形式。教师为了保证课程进度,往往忽略成果评价环节,或只匆匆作简单评价,没有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指导。此外,除了成果展示的评价,活动过程评价对于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从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输出,参与度以及出现的问题。然而,教师通常无法对此环节作全面、科学性的评价,以致丧失能提供学生指导的材料。除了教师评价,为了使结果更客观,当前还提倡学生评价。然而,没有经过评价训练或指导的学生往往不能给出全面的评价,有时反而误导同学。以上三个方面都会导致反馈不佳。

二、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主要问题优化模式

1.网状型活动设计模式加强情境创设。网状型模式就是细化活动任务,教师担任连接这个网的“线”。根据活动理论,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目标设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根据活动内容确定组员人数以及组员任务分工。明确的团队任务安排可以更容易地让学生遵循,小组成员还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任务角色。以这种方式,每个小组成员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活动情境就很容易塑造。而在小组讨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寻找学生的ZPD,为他们提供即时帮助,促进他们提升语言知识以及语言技能。

2.交替式分组模式促进生生互动。相比“混搭”式分组,交替式分组似乎更符合学生实际,即“混搭”+“自由组队”循环模式。教师首先“混搭”这些学生。从边缘参与理论来看,英语较弱的同学作为学徒可以从其他组员处获取信息并观察他们产出的方式。在紧接的下个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将W生按几乎同等水平分组,或设定组别及人数,让学生自愿组队。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学生能更轻松,从而更愿意多说,他们也能有同等的机会表达。因此,在计划合作学习活动时,可以尝试用这两种分组交替循环进行。

3.动态评价模式完善评价机制。Larson-Freeman 倡导用动态系统理论对二语发展轨迹作反思性、回测性解释。这种观点也可以用于完善评价当中。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生产过程”和“产品”都是重要的。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开学前对课堂活动评价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可做量化处理的评价系统。学生一份主要检测“生产过程”,教师一份主要检测“产品”。然后定期对评价结果做数据处理,根据结果显示的问题及其趋势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

[3]Swain,M.Kinnear,P.&Linda,S.Sociocultural Theory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Multicultural Matters,2015.

[4]于书林.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差异与融合[J].现代外语,2013.

[5]余亮,黄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育杂志,2014.

篇10

The Efficacy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Ⅱ in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of Initial Acute Leukemia

ZHANG Zhi-xueXIAO Niu-mingLUO Li-xin

(The Centeral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 Jiangxi, 34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safety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Ⅱ ( rhIL- Ⅱ)in chemotherapy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of initial acute leukemia.Methods 20 initial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hIL- Ⅱ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hemotherapy at 1.5mg /d,injection for 7~14 days.23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during the same time enter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The meantime of platelet count≥30 ×109/ L、50 ×109/ L、100 ×109/ L in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rhIL-Ⅱ was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化疗是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达到治疗目的化疗后骨髓抑制明显,导致粒细胞缺乏和血小板的严重减少,可能诱发化疗后严重感染或出血,甚至因此死亡。近年来由于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广泛应用,因而化疗后严重感染率和相关死亡率大大降低.但严重血小板减少可导致患者出血甚至死亡。既往输注血小板是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的主要方法。但血小板费用昂贵,作用时间短,多次输注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和抗体的产生,且目前血源非常紧张,因此, 临床上对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的需要十分迫切,近年来开发的重组白细胞介素- Ⅱ(rhIL-Ⅱ)被认为对血小板的生成有促进作用.我院对于2006年8月至2010年10月观察了rh IL-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至2010 年10月我院血液内科收住的初发急性白血病43例患者(本研究观察病例不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治疗组20 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6~69 岁, 中位年龄41.2 岁.均经骨髓细胞学检查,部分流式、染色体检查,所有诊断均参考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确诊为初发急性白血病.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13例:M1 1 例,M25 例, M4 3 例,M5 3 例,M6 1 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7例:L1 2 例,L24 例,L3 1 例.对照组23 例,系我院血液内科同期住院治疗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男14 例,女9 例;年龄19~68 岁,中位年龄42.4岁.其中ANLL15例:M1 1 例,M2 5 例,M4 4 例,M5 4 例,M6 1 例;ALL8例:L1 2 例,L2 5 例,L3 1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方面、化疗前的血小板数值,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NLL 患者用标准的“DA3 加7”方案或相似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采用标准的“DVLP”或“DVCLP”方案或相似方案,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给予rhIL- Ⅱ 治疗, rhIL- Ⅱ 给药方案:化疗结束后即予rhIL- Ⅱ 1.5mg/d.皮下注射,连用7~14 d ,平均10 d ,至血小板≥80×109 /L (连续2 次) 停药.连用14d 未≥80×109 /L 也停药.对照组化疗结束后不给予rhIL- Ⅱ 治疗.治疗期间,当血小板计数

1.3 观察指标

(1) 血常规:治疗开始后每2 d 复查;当血小板≤20×109 /L 时,每天复查;当血小板≥30×109 /L,每2 d 复查;(2) 血小板基础值: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值;(3) 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血小板输注2d内不做疗效评估;(4) 化疗前后查血液肝、肾功能、心电图、尿常规,骨髓细胞学。观察患者发热,齿龈、皮肤、粘膜出血现象及rIL- Ⅱ 等其他不良反应.

1.4 临床反应评估

比较rhIL-Ⅱ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效果、血小板输注总量、血小板恢复至≥30×109/L 、≥50×109 /L 、≥100 ×109 /L 的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 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 表示,采用t 检验、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化疗的疗效

经1 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化疗效果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化疗效果比较(例, % )

与对照组比较, *P>0. 05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恢复不同水平的平均时间及血小板输注量

经1 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使用rhIL-Ⅱ 的20例患者,1 例因重度感染患者自动出院失访外, 其余可评价的19例患者血小板恢复至≥30 ×109 /L 、≥50 ×109 /L 、≥100 ×109 /L 的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2) 。应用rhIL-Ⅱ 治疗者血小板输注总量平均为(16. 28 ±12. 84) u ,较对照组的(22. 23 ±17. 54) u 为低( P< 0. 05) 。

表2 两组患者的PLT恢复不同水平平均时间(d)及血小板输注量(u)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3 治疗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乏力,恶心,水肿,寒战发热,肌肉关节酸痛,局部红肿硬结,皮疹等,患者均可耐受,停药后均恢复.未发现可确定的与用rhIL- Ⅱ 相关的肝、肾、心肌损害.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所致的严重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随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已得到有效的治疗,但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较中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更慢、纠正更困难。目前国内对化疗后所致的血小板减少过去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输注单采血小板,但目前血源非常紧张,且血小板活性周期短,价格昂贵,多次输注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和抗体的产生.人类白介素- Ⅱ 基因含5 个外显子,长度为7 kb ,染色体定位于19q 13.3~13.4.白介素- Ⅱ 是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生物学活性是参与造血调控,促进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能够促进多阶段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在白介素- 3 协同作用下,白介素- Ⅱ可使巨核细胞集落数目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外周血小板的数量.rhIL- Ⅱ 体内应用可以促进巨核细胞的产生、分化和成熟,缩短其分化成熟的时间,诱导巨核祖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产生[2,3] .目前rhIL- Ⅱ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而发生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较肯定[4],减少患者化疗过程中的血小板输注次数和量.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本文对使用rhIL-Ⅱ 治疗的20 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应用rhIL-Ⅱ 组外周血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明显缩短。因此认为, rhIL-Ⅱ 可促进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化疗后巨核细胞-血小板系造血恢复,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要求,节约血源。降低了患者因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重要脏器的出血风险, 使患者在化疗后较快的度过骨髓抑制期, 保证了患者在化疗期间的安全.两组之间化疗的总有效率治疗组略高于有效组,但P>0.O5,无统计学意义。在应用rhIL- Ⅱ 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有乏力、恶心、水肿、寒战发热、肌肉关节酸痛等,但这不良反应程度轻微,患者均可耐受,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与国外报道一致[5].所以,我们认为rhIL- Ⅱ 在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综上所述, rhIL- Ⅱ 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是有效、安全的,可明显缩短血小板恢复的时间,减少患者化疗后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节约血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6-Ⅱ2,Ⅱ6-121.

[2] HAO J,SUN L,HUAN G H, et a1.Effect 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Ⅱ on thrombocytopenia and neutropenia in irradiated rhesus monkeys[J].Radiat Res,2004,

8(162):57-63.

[3] AULT P,KANTARJIAN H,WELCHMA, et a1. Interleukin Ⅱ may improve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imatinib mesylate therapy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J].Leukemia Research,2004,28:613-618.

[4]黎莉, 徐从高, 孙亚红, 等. 重组人白介素-Ⅱ 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机制. 中华肿瘤杂志, 2005; 27 (6) :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