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1 07: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正文开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
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具体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验出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酸甜基苦辣,才能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练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3、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
4、分享与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研究性学习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
5、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高尚人文精神。真理的追求,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通向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终点。研究性学习虽不能与先辈们的上下求索和科学家们的创造历程相比,但同样需要同学们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才干是我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与时代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创造出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四、实施措施:
1、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3、适时评讲,强调学生们通过交流实现对研究经历、感受、成果的分享。
3、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导。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 一年四季 1
2 植树节 1
3 各行各业的人们 1
4 家乡的商店 1
5 村委会和居委会 1
6 人们的衣服 1
7 衣服的制作 1
8 衣服的选择和穿着 1
9 丰富的文娱生活 1
10 人们的住房 1
11 各种各样的房屋 1
12 房屋的建筑 1
13 --14 现代电信 2
15 -- 16 现代交通工具 2
2008年下学期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经验。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学生已经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英语教学中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较少;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情感、态度的培养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二、教学目标:
1、把教材内容按其原貌活化于课堂内外,围绕教材但不限于教材,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彼此协商、互相交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
2、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归纳等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
4、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
6、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文化素养 :可以进行有效、高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对信息进行关键性评价;可以准确地运用各种信息,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学会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人物特征描述:综合运用语言谈论人物外貌特征、职业、性格特点等方面。可以将话题拓展到家人、同学、朋友、老师、名人等。
2、场所位置与特点:通过图画、路线等标示场所的位置,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可以将场所内容确定为学校、家庭(房间)、公共场所等,同时能够用语言描述场所的特点。
3、个人能力描述:描述自己和他人能够做的事情。
4、个人喜好与特长:描述自己和他人关于动物、颜色、服装、食物、数字、课程等方面的喜欢和不喜欢。
5、日常生活:可将话题拓展为星期、时间、节日、季节、交通等各方面。
6、天气:能够描述天气特征并能根据天气状况安排合适的活动。
三、教学措施:
1、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2、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线索,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3、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结论。
4、教师在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中,应渗透启发性、激励性理念。教师对学生的研习活动应多肯定、赞赏、鼓励,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使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创新。要尊重学生的研习成果,不要随意否定和贬损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5、精心设计任务型活动,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2 人物特征描述 2
3--5 场所位置与特点 3
7--9 个人能力描述 3
10--11 个人喜好与特长 2
12--14 日常生活 3
15--16 天气 2
篇2
关键词:无机化学;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机化学处于基础和母体的地位,随着学科融合与交叉,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了配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等多个分支和学科。学好无机化学课程将为化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1,2]。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轻能力。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要注重整体推进,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3]。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在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研究性学习受到各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成为世界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4,5]。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6,7],至今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近年来在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无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心得体会。
1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注重专业水平的提升和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考试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及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提倡教师从关注“怎么教”、“教什么”到关注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研究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还促使教师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关注学科前沿,接受新知识和新方法,并渗透到课堂中,及时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成为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方式的探索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者。1.2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努力调整和协调各方面关系,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条件、创设问题情境、教授学习方法。自主构建知识可包含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团结协作、找寻方法、解决问题等环节。自主构建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习积极性,增强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坚韧的意志,培养科学探索精神。1.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重要阶段,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校科研能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赖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积极体验。通过研究中的学习,学生学会查询资料、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判断,最终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也将孕育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无机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团队通过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和体验教学等方式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渗透与开展。2.1实验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整个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涉及的物质结构类型多,化学键型复杂,化学反应多样。尽管在很多高校无机化学的理论与实验属于两门课程,但两者不能脱节。以碱金属性质为例,笔者设计了“钠与不同水的反应”的研究课题,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验中学生发现金属钠分别和水、干燥的冰、湿润的冰发生反应时,反应现象完全不同:钠在水中迅速融成小球发生剧烈反应;在干燥的冰上开始不反应,后来融化和爆炸;在湿润的冰上迅速融化和爆炸。可以看出,活泼金属和水的反应背后还蕴含了很多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书本内容与文献资料,学生从晶体结构、主副反应、热力学过程、动力学参数等方面对反应现象进行了解释,透过实验现象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本质,并完成了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该方法的主要内容特点为:结合无机元素化学内容,进行元素性质的研究;根据实验现象看出化学变化的本质,进一步理解无机化学理论知识。可以说该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象与本质的统一。2.2案例教学——纵观化学发展与进步化学的历史渊源古老,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开始,大自然的许多化学现象,如森林失火、动植物腐烂、空气和水等对物质的侵蚀就不断刺激着人类的感官,在人类与自然相处和斗争的过程中,包括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开始萌芽。可以说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中,每一次重大或微小的发现都是人类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因此通过人类认识化学的案例教学,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又让学生看到对化学的了解与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或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前人的经验与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与发现中产生的。以配位化学理论的建立为例[8],1798年法国化学家Tassaert将亚钴盐放在氯化铵和氨水溶液中得到橘黄色的盐,其结构被认为是CoCl3∙6NH3。这个新化合物的发现对经典化合价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化合价已经饱和的分子CoCl3和NH3为什么还能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人们做了很多实验,发现该化合物中测不出三价钴和氨分子的存在,按照经典化合价概念和链式理论都不能得到与实验事实相符的结构。在近100年后的1893年,年仅26岁的瑞士年轻学者Werner发现往该物质中加入硝酸银能沉淀出3个氯离子,再根据此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电导研究等,进一步提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配位理论,奠定了现代配位化学的基础,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纵观化学发展历史,从氧气的认识、周期律的发现,到飞秒光谱学、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的发展,无一不渗透着化学工作者不断研究、发现与总结的过程。通过真实的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化学家为了认识新事物并掌握原理和本质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化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内容特点为: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探索化学世界的方法。2.3体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选择适当的课题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一个好方法。课题可以来源于跟无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无机化学问题,如酸碱平衡与人体健康、生命元素及生物功能的关系,电池的种类与废电池的危害,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等。教学流程为任务分配−组建小组−分组准备−课堂汇报−教师点评。教师会对每个课题进行初步介绍与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后分工协作、积极讨论,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后,由各组指派同学走上讲台,用演示文稿、小实验或演讲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和同学可对该课题进行提问或点评。该活动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创造性、开放性、合作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学生不仅主动构建了无机化学知识,更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体现了价值。该方法的主要内容特点为: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研究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施效果
笔者自2013年起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从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生问卷调查中逐步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模式,学生总评成绩的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在百分制的总评成绩中,有80%的成绩参考了传统评价标准与模式(平时作业、期中测试、期末测试),20%的成绩来源于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各个环节(课题开展、研究报告、团队合作)。为了考查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实验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的表现,笔者将2013-2014级化学专业学生的无机化学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班级平均分明显优于未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照组班级平均分。由此可见,无机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该方法在无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并值得推广。
4结语
研究性学习可以不局限于某个课题和内容,不局限于某种形式,它是建立在师生双方转变教学理念基础上的一种主动的、开放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实践表明,无机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共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独立思考和相互协作,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创新性人才的发展道路上,研究性学习必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华彤文,王颖霞,卞江,陈景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02-17].
[4]王爱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8.
[5]王鹏伟.教育研究,2002,No.9,80.
[6]黄晓华,杨静,李邨,周志华.大学化学,2005,20(3),18.
[7]杨静,黄晓华,吴勇,方敏.高等理科教育,2013,No.5,79.
篇3
新课标 探究性实验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它具有综合优势。
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实验课题,根据一年来教学实践,总结并提出了按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递增的六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分别是:基础实验课型、演示实验课型、支架式课型、拓展课型、研究型课型;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同时进一步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化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学习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一、基础实验研究课型――启发探究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2.模式的特点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启发式)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发挥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3.适用范围
课内书本的基础实验为主。
二、演示实验课型――以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的教学法为主
运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创造物理环境,扩大师生在课堂内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这成为一种方式灵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适合新新课标下的教材教学。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起到了演示与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纽带作用;充分体现了各学校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实验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三、支架式课型――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坛上流行的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探究性实验。当然,探究技能的提高,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实验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即逐步撤离“脚手架”。
其中,教师可根据具体实验情况,搭建不同类型的“脚手架”,如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等。搭建探究支架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探究情境、搭建探究支架、学生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性实验的效果评价以及开展表达和交流活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每个同学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的正确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利于学习的迁移。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对探究性化学实验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型课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研究性实验的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探究解释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实验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可以考查研究性学习或者说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如考查提出假设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考查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考查运用正确的化学术语与文字等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等等。
试题模拟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将科学探究内容置于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对探究过程的某些环节侧重考查,除了考查学科知识外,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组织表达、探究能力等高层次的能力。
历年高考探究性实验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上所做的努力与创新,也充分说明了这些题型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主流地位。在进行新一轮的不同模式的高考备考时,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些试题的命题依据、命题方式,以及高考过后的信度与区分度等方面,去思索和探讨我们的教学呢?
五、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模式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点,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成果的呈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也是在教学整合中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六、拓展课型――自学辅导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教材原有实验进行拓展
特点:是利用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既来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基本技能;很适合于这几年理综试题的要求,所以在这几年的高考题中这一类试题频繁出现。
2.教材原有化学性质进行拓展改编成可操作的实验
特点:有的的实验不是教材中要求的必作实验,而是某种物质的性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探究,进而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3.教材中实验的再设计――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考查的又一新方向
教材是学习的根本,试题是以课本为模板的,只要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养成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在高考中就能灵活应对。
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今天,只有拓展实验课堂,改进实验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在科学领域里勇于探索,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4.本模式的适用范围
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本模式重点展现了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及活动设计意图等。近年高考考试题具体表现新课标精神的又一个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方法的应用情况,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理念 研究性教学 实践与探讨
一、有效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万事万物“有破才有立,先破而后立。”在积极推行研究性学习之前,我们要梳理一下首先必须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
1.要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问题。由于许多教师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习惯于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充当“教父教母”角色,对“严师出高徒”和“生不学、师之惰”这样的教育思想难以一下转变过来,对初中生能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总是持怀疑态度;再加上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还是“以考试论英雄”。等等因素综合形成的患得患失心理,让教师始终“进退不得、欲罢不能”。笔者以为,“工欲善其行,必先利其器。”思想问题解决不好,实际行为就会蜗行彷徨。
2.要着力解决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问题。“师道尊严”流传甚久,戒尺和讲台自古就象征着教师的权威,传统师生关系一直处于“管教”与“被管教”的状态,教育教学中习惯讲求的是“标准答案”和“上行下效”,绝不容许学生“异想天开”“再作他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被紧紧遏制在萌芽状态,实践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师生关系从过去的“死结”中逐步松散开来,但是对初中生来说“老师、老虎”形象还是不易分清。因此,要行之有效地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必须从尊重和关爱学生出发,主动释放亲和力,与学生之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学生们的向师情感,从而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
3.要着力解决学生平等和因材施教的问题。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德才兼备、“文武双全”,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绝不能做出“选择”“淘汰”和“拒绝”的不规范行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情况,本着“学生发展”和“发展学生”的意识,因人而异、平行实步、积极施教。要坚持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机制为主,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上的“后进生”和各种“问题学生”要予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和帮助,努力发掘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让他们从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平等重视和关爱温暖,让他们在自信自立中不断超越自己,从而促进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有效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做法与体会
1.让学生的数学情感在兴趣教学中得以激发。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期,对他们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远远强于责任意识。”因此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和情感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开展兴趣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比如让学生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趣,设置教学问题可以引发学趣。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有效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是妙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妙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理性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妙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而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形式减小学习难度,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2.让学生的学习意志在优化教学中得以发展。如对于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例题等内容学习,一般采用发现法比较适合有效。以研究学习数学定理为例,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或刻意模仿,既不易永久掌握又难以灵活实践运用;如果换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历经知识的形成过程,则会促成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笔者在教学“梯形中位线定理”内容的时候,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激励之下,通过亲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而发现探究结论的成立。全班学生采用了多种方式,异曲同工地通过作出辅助线,从而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来加以解决。学生从猎取过程中不断获得学习信心和成就体验,从而逐步强化数学学习的意志。
篇5
关键词 设计性实验 分析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大学化学、化工、应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在将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化学工作者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启起后的作用。分析化学实验课应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识与能力之间为学生搭建一个桥梁,使之成为一个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科学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载体。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正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国内多所高校在分析化学实验中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设计性实验”,近年出版的分析化学实验教材中几乎都可以看到设计实验的内容。2000年始,我们分析化学教研组开始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2004年,我们将这一教学形式写进教学大纲,在全校所有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的专业推广,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十几年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使其逐步完善。现将我们的工作介绍给大家并愿意与同行们商榷。
1 逐步完善“设计性实验”课程运行模式
按照最初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完成了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技术训练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入“设计性实验”阶段。我们精选了115个实验题目并按其难度分为三级,设计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3步走”的实施模式。以化学专业为例:第1步,学生在一级实验题目(共10个)中选择一个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提出所需试剂和备品,由实验室负责备齐,于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一级实验题目难度不大,一般为单一组分的实际样品分析。目的是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有机会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有系统的了解。由于可能多人共题,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借鉴,在讨论、模仿和借鉴之中,完成自己的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讨论得失,总结经验。第2步:学生可在二级实验题目(共12个)中选择一个实验,限定每题不超过4人,要求同题者应使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完成实验,但可以共同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二级实验题目皆为混合物分析内容,学生需要从查阅资料人手,弄清实验理论和干扰情况后设计出实验方案。由于共题人数减少了,需要独立思考的内容多了,实验难度增加了。当学生全部完成实验后,教师会通告试样的相对真值,要求学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作出客观评价,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此实验完成之后,学生对分析实验的认识有了提高,基本掌握了解决一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第3步是独立设计实验,具有考核性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内容则以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为基础,涉及定性分析、定量化学分析中的任何一种方法。三级题共93个,分为A、B、C、D 4个档次,依A—D的顺序难度增加。其中A:20题、B:25题、C:36题、D:12题,学生可在三级实验题目中任选其一。选题后,学生通过2~3周准备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与指导教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获得批准后进人实验室。此阶段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预约实验时间、可以申请使用实验室所有的设备与试剂,指导教师与实验教辅人员随时会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大的收获,我们还建立了讨论制度,在每个工作日,都会利用1h左右的时间,教师带领全体同学对1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此时,学生可将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提出请求帮助,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与同学们分享,同学和指导教师可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参考。实验结束后1周内,学生应上交实验报告,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出其设计实验得分,并单独计入学生实验课总成绩。我们也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分析问题自命题,但要由教师考证难易程度后确定难度等级。
设计实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初步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问题也突显出来了,主要为:①独立设计实验阶段,虽然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实验技术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设立了A、B、C、D 4个档次的预选题目,但由于大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任务较繁重的阶段,学生时间投入有限,加之有的学生对成绩的期待值不符合自身能力(各档次题目得分不同),有部分同学需要超时完成,个别学生甚至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实验结果与相对真值差距较大。②指导教师在大约1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要在实验室巡视和指导不同的实验,工作强度大。实验室与教辅人员要一直和学生同步运转,工作时间和强度都远超负荷。③1人1题的设计实验太过强调了学生完成实验的独立性,部分学生在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里会过多的依靠教师,学生体会不到探索带来的乐趣,甚至盼望着快点完成实验胜利大逃亡。这在本质上并没有解决如何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而“疲劳工作”甚至使个别学生“害怕”实验,与我们建立这一教学模式的初衷相距甚远。④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各专业用于设计性实验仅有12~16学时,无法完成“3步走”的模式。这些问题不解决,教学模式再好,也只能是纸上的“研究成果”,无法推广应用。
2008年,我们再次对学生设计实验题目进行了考察和精简。通过筛选,确定了51个以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为基础、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设计实验题目,同时,根据实际应用特点增加了对分析结果评价的要求。据其难度划分A、B、C 3级,规定学生可2~3人同选一题。将原来的3步走变为一步到位,使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有了保证。为了弥补减少了前2步带来的缺陷,我们加强了经典实验教学中的讨论。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自编了讨论式分析实验教学的电子课件,有计划地将解决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步骤等渗透到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中,如查阅文献资料、实验方案的形成、试样的制备、前处理、分析结果的评价等。在开学初开设“设计实验知识讲座”,使学生明确设计性实验的性质、要求、选题须知等,并以教师的经验和具体分析案例启发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由于给学生考量的时间较充裕,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教材,参考实验讲义,根据自己的情况较合理地确定选题;还可在继续进行的验证性实验中积累经验、和同伴交流、与指导教师讨论,使得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更充分。由于学生能够较准确的提出所需备品,实验室也有了足够的时间做准备,实验室人员也轻松了许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工作更有秩序,遇到问题相互交流意见,共同探讨解决途径,实验室内气氛紧张、严肃、和谐,秩序井然。由于增加了对分析结果考察的内容,使学生真正从传统的验证实验走进了实际分析工作。过去是做完实验的学生追着老师问自己的分析结果是否合理,现在是学生自信的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已圆满结束。学生对这样的实验课表现了高度的热情,只要是有空闲时间,就会主动到实验室来,实验室成了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特别是一些原来成绩不好甚至不太认真学习的同学,为了能在实验小组里起到一定的作用,会认真读书,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这也许是最让我们有成就感的结果。实验结束后,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后续课程也有这样做实验的机会,有的同学甚至对分析实验室恋恋不舍,认为这里是他“发现自己”的地方,我们开展设计性实验的目的初步实现了。2个教学年度的实践结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学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逼出来的,是学生在具有相应氛围的文化环境中“悟”出来的。我们应该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科学研究气氛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锻炼学生的创新行为,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所需要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实践让我们真正的认识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要使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设想转变为学生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求教师对自己所坚持的教学理念要有足够的理解;其次是教学内容和形式要符合教学理念;最后还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方式。现在,学院领导特别为我们增添了2台微机,除了处理实验数据外,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这增强了实验室的研究性氛围,使得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参与热情更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不仅如此,从学生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学习、积极工作、团结合作、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良好品德、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中,我们感受到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重要性和“设计性实验”的魅力。2整理编撰“设计性实验”教师参考资料库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何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怎样使得“设计性实验”在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中真正开展起来,并非仅仅在教学计划中添几个设计性实验题目那么简单。无须讳言,“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操作难度较大,是否开设“设计性实验”,与学校的教学硬件、有关教学管理部门重视程度有关,而能否开出“设计性实验”,取决于实验授课教师的个人能力、敬业精神和实验教辅人员的合作精神等多种因素。“设计性实验”题目随机多样,缺乏相应的教学指导性材料,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等因素,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很高。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需要足够的精力投入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一个对分析化学理论理解不够深入和缺乏教学投入及科学研究经验的教师是无法胜任这种教学形式的。为此,我们在完成本课题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归纳整理了近几年来对实验题目的考察结果和学生的实验记录,整理编撰了教师用“设计性实验”教学参考资料库和“学生设计性实验”档案。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学条件等差异,在预选题库中选用适当的“设计性实验”题目,同时可以参考教师教学资料库提供的资料和建议指导学生。教辅人员也可以从资料库中了解所需备品的详细情况等等,为设计性实验课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3 建立学生成绩考评标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成绩的考评标准是不可或缺的。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设计性实验成绩占25%。正确评估学生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工作对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这是设计性实验题目的多样性、实验的多途径等特点决定的。因此,如何评价学生的工作是项艰难的任务。经过反复研究,我们确定衡量学生完成设计性实验的质量标准是:①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体现在学生设计方案中原理的正确性、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实验方案的可行性。②个人在完成实验中的贡献。由于实验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每个组员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难题,这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宏观把握,最重要的是解决实验问题的表现。③实验报告的写作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此项,同组同学的最大差异表现在对实验中探索性内容的讨论,这是个性化程度较高的部分,这也是衡量实验完成优劣的主要标准。评分标准大体化分如表1。
教师在执行中应据“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原则具体把握。此外,我们将学生实验预习得分由原来的预习报告得分改为课前讨论发言得分,从而有力地保证了为设计实验积累经验的教学意图。
由于能力有限,我们的做法存在诸多不足,仅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为其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廖晓宁,王巧玲,黄忠等,广州化工,2009,37(5):224-225
篇6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平台;数据收集与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科学的学情分析是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障.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判断依靠感觉,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作业的批改、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阶段性测试的成绩等几方面大致感觉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判断是存在误差的. 由于教师个体存在差异,这种误差的大小也不尽相同. 经验丰富的教师判断更加准确一些,而年轻教师则误差较大,对于没有执教过的内容教师的判断完全来自于自己的主观想法,其准确程度更加令人担忧. 在课前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检测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整十数加整十数的知识基础较好,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中加数有1的加法掌握较好,对于其他两位数加一位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误.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本知识点掌握情况很好,717和731号样本对本知识点基础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困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学具数字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小棒、计数器、小木块等学具的辅助,学具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具体化,学生还会自发地使用画图的办法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但学具的准备和整理对于低年级学生及家长是烦琐复杂的,将各种学具集成在一个电子软件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下图是我们与东师理想合作开发的软件,应用效果很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锁定学生的平板电脑,提醒学生认真听讲,防止学生将学具当作玩具,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学材和练习趣味化
尽管各版本的教材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教材编撰者们也力图将教材变得更加有趣、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承载学习内容的是书本,其改进空间是有限的. 如果将练习转移到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呈现形式就可以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也可以将要使用的学习材料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平板上自由观看,对于感兴趣或理解有困难的部分可以反复播放,尊重了学生间的差异,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四、教学目标达成测试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化学是初三刚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在一开始如果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那些已经要放弃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逐步培养起他的学习习惯,我觉的这样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行了激发,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策略如下:
1 根据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所采取的激发策略
1.1 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与信念的教育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学生从长远发展眼光看问题,鼓励学生多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念,在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及时予以关心,帮助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念。
1.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保持持久的认知驱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精心创设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良好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由情人境,情景交融,学习的欲望达到旺盛状态,学生就会自然地回忆起所学知识,并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会很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充分运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操作可以说是化学教学的一大法宝,这种教学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的演示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都会给以积极主动的关注。因为它可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好动的渴望。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根据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学习兴趣的影响所采取的激发策略
2.1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好坏所采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策略
学生到了初三这个阶段,学习基础相差甚远,那么在此阶段的教育就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成功目标,也就是要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应树立较高目标,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要求就不能太高,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教师也不能流露出鄙视的目光,应该认真对待,认真解答。我们教师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不断的鼓励与表扬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稳定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走进了我们每所学校,那么新的教材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生又应该怎么学,这个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化学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必须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鼓励独立而有个性的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理解。
篇8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7-03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网络、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移动学习作为新兴的一种泛在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移动学习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在便捷性和灵活性等多个方面比传统的学习模式更具优势。[1]
虽说移动学习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移动终端的限制、移动学习资源的稀缺、没有考虑学习者特性等是限制移动学习发展的关键问题。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展开,特别是云教育应用平台的诞生为解决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云计算将计算及存储任务放在云服务器中进行,使在较低配置的终端也能实现大规模的计算和存储,摆脱了终端设备的限制。借助云端服务器提供的云存储使学习资源得到最大整合,实现移动学习资源的人人共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移动学习资源稀缺的现状。现今教育理念提倡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因人因材施教,[2]因此体现个性化学习和服务的移动学习平台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本文在云计算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旨在探索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的系统构建。
二、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需求分析
从历年的Standish Group报告分析看,导致项目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与需求有关。如他们曾对23000个项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约26%的项目能获得成功,而在这些高达74%的不成功项目中,有约60%的失败是源于需求问题。[3]因此,成功开发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的前提是准确的信息获取和需求分析。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并辅助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某高校50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以期对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教育应用中的迫切性以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1.迫切性分析
在随机调查的500名高校学生中,虽说现在使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的人数并不多,但问及将来如果提供移动学习平台,93%的人选择会去使用,其中78%的人选择会经常使用,而选择移动学习的主要原因是移动学习本身随时随地的便捷性。以往在网络平台学习过程中,90%的人认为存在学习不丰富、分布散乱等问题,学生迫切需要高效快捷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而100%的调查者都希望平台能依据个人特征进行个性化定制,智能地提供符合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服务。由此可见,学习者迫切需要一个能够高效快捷获取学习资源且体现学习者特性的移动学习平台。
2.可行性分析
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高速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使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以 Ipad为代表的新型平板电脑、以 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便携式上网本等移动终端也在快速普及,这使移动终端设备丰富多样。在随机调查的500名高校学生中,已经达到人手一机,其中,智能手机用户比例高达98%,而81%的学生有不止一种移动终端设备,这为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用户支持。同时,另一方面,云计算技术及 3G 网络将提供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信息业务,这为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高速无线网络的强大覆盖,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成为可能。
三、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设计
1.总体构架
移动学习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泛在化学习为目的,基于云技术,构建人人通的网络环境; 借助云端服务器,实现知识模块的云存储,完善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推送个性化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其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2.具体设计
(1)构建人人通的网络环境:基于云端服务器,借助云端服务器提供的云服务实现资源的人人共享;通过云计算协同操作服务,实现协同操作的办公功能,实现网络空间的人与人的多重交互机制和协同学习、工作。如图2所示。
①云服务端
处于同一个“云环境”下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登入使用云端服务,运行云端的软件、上传下载和浏览云端资源。基于云端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服务,运行云端的软件、上传下载和浏览云端资源对用户端设备的要求极低,师生只需要一个极为简单的上网设备,如同上网本、ipad、智能手机等手持终端就可以借助云端服务器提供的云服务在网络中自由穿梭,实现学院师生网络人人通的目标。借助人人通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云,学习者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向教师和同学提出疑问,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答疑或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进行网络人人通的构建。
②云协同服务
云计算同时还提供协同操作的一种办公室形态云计算服务,朋友、同学或同事可以登入并和你一起在一样的文件上工作,实现协同操作的办公功能,如:为一个项目在云端服务器建立一个项目材料文件,一个项目团队每个成员各自根据分工开展工作,每个成员都可以查看到其他成员的工作进展,学习其他成员最新工作成果。此类协同操作功能对班级同学自主协作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实现网络空间的人与人的多重交互机制和协同学习、工作。
(2)构建移动学习云资源:依据移动学习特性,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移动资源采用知识模块化分割的方法,将学习内容依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但又自成体系的微型知识模块,通过模块之间的组合,构成新的主题,利用云技术实现知识模块的云存储,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知识模块的再组合,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实现教师和学生“按需使用、个性化推送”共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如图3所示。
(3)搭建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有别于传统学习平台,传递信息、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上的独特优势,是学生的学习实现真正意义的个性化,个性化移动学习空间的建设以学校“云环境”下的资源云为资源支撑,利用学生信息填写和学习过程记录,获取学生个性化特征,推理学生个性化需求。
搭建移动学习平台,通过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推送个性化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实现个性化学习需求。如图4所示:
①个性化学习空间:学习平台构建一系列功能模式,通过学习者注册登录,依据个人喜好和学习需求,选择个性化功能模块。最终搭建体现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独立学习空间,学生自我学习空间就如现实中的书房,有自己需要的图书、学习试卷、学习轨迹以及需要的学习工具,构建充分体现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②个性化推送:以前期整合的资源云为资源、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础,采用人工推送和智能推送两种推送机制并用的推送方式。人工推送由权威的负责人员依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情况,挑选优秀学习资源进行人工推送,主动为学习者推送所需的个性化资源,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智能推送基于学习者兴趣和学习需求,按照其搜索轨迹,将云资源属性进行关系推理,并以此提取相关资源推送给学习者,摒除学习者面对海量资源的迷航现象,阻断自主学习的进程,保障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实现资源的个性化要求。
③个性化服务:平台构建个性化的在线学习指导和在线答疑服务,结合学习者学习轨迹,发现学习者学习问题,评价学习者学习习惯、学习情况,为学习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并为学习者查漏补缺,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四、总结
本文将云计算技术运用到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中,在调研基础上对平台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通过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打破学习场所和时间的限制;通过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推送个性化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移动学习平台,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下一步工作是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平台的开发及对本平台实际学习效果的验证。总之,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不仅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也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终身学习及边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 21-36.
篇9
基于学籍数据以上特性,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管理工作者如何做好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求;信息管理系统如何升级调整才能更完美地配合管理工作者的需求。
1 人员管理
1.1 信息化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学籍数据将不再以纸质卡片、文本存档这种简单的方式存在。学籍数据基本实现电子化在各个部门中流转,只要操作得当,其将给管理者带来准确、高速的理想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管理工作者都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转变,特别是当前高校有经验的管理者,基本都是经历过纸质文档时代的洗礼,但不得不说部分人员在新的信息技术使用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因此,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就要对管理者提出如下要求。
第一,主动提高信息技术实操能力,特别是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相关管理软件也越来越多,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使用,才能掌握这些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及技巧。这将有利于系统管理信息化操作进程的推进,更有效地提高办公效率。
第二,总结经验,加强交流。高校里面大量的二级学籍管理工作的工作性质、内容十分相近,有经验或者有技术的管理者在工作之余经常把自己的工作技巧总结记录下来,院校一级的管理负责部门定时、定期的组织交流活动,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家交流沟通,同时做好记录。上级学籍管理部分还可以通过建立交流群的方式,遇到问题及时提出交流,有经验的老师提供方法,在交流中相互提高。如果学籍管理队伍一旦发生人员变动,这些总结工作将让新接手人员更好、更快地上手。另外,计算机技术较强的工作人员可以将自己开发的实用小软件、小命令分享出来,帮助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建设一个稳定的二级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学籍管理是一个重复、繁琐的工作,有经验的管理者往往比有技术的新管理者更有价值。学籍工作涉及大量的规章制度和常规内容,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中遇到了大量相似的问题并积累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高校领导者应给予充分重视,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应有待遇稳定人员,最好能够做到梯度培养。
1.2 做好数据准确入口把关
学籍管理将分为两大块:基础数据和变动数据。对于基础数据,院校级管理者应该核实数据的准确性后,从招生部门录取数据中提取必要字段。因为涉及数据后续操作,必须保证数据与教育部学信网上学生的数据保持一致。对于涉及变动的数据如学籍异动、学院警示等数据,应该由院系管理者核查后由学生本人确定提交院校管理者处理,院校处理后应立即反馈给学生,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确认。
1.3 学籍管理与其他业务部门协调合作
学籍数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涉及高校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要保证学籍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学籍管理工作者就必须做好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调管理工作。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更重要的是与教学管理其他科室的联系,学籍数据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数据,很多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此数据为基础展开,如学生选课、成绩录入、奖学金评定等。同时,其他教学数据也影响着学籍数据的变化,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申请休、退学,学生因违纪处分导致不能获得学位授予资格等,只有及时沟通才能做到实时更新学生学籍数据,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此外,现有高校基本都是学工和教务分开办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双方协调不足而导致学生信息收集不完整,特别是涉及学生学籍异动时,双方职责不清导致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最新学习动态,等到发现学生成绩异常时就会耗费管理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追查。因此,学籍管理者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旦遇到多部门交叉的问题,应主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错误出现。
人员管理是学籍信息化管理最基础的一环,如果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即使引进再好的管理系统也没有用。反之,管理人员素质全面提高了,信息化的推进将事半功倍。
2 管理系统升级
篇10
关键词:小组合作、竞争、交流、交往
目前,在我国小组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我国教育家王坦将其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结合我们三星级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历,下面我想具体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发展历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大约在18世纪初,英国牧师倍尔和兰喀斯特(Bell,A.&Lancaster.J.)广泛运用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19世纪初合作学习观念传到美国,在教育家帕克(Park,F.)和杜威(Dewey,J.)的积极倡导下,合作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了主流地位。然而,由于公立学校强调人际间的竞争,合作教学法从20世纪30年代起失去了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观念中道复兴,在斯莱文(Slavin,R.E.)、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卡甘(Kagan,S.)等学者的推动下,原有的合作学习观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系列原理与策略体系,再度成为美国教育界的时尚。现在,我国课改也积极推行这种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的精神。首先,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
2、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合作学习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班级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小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拉埃丁和斯泰莱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拉埃丁对此结果的解释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各个成员通过组间成员的交流、合作,对知识有了比较透切的了解。这些学生能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应较高的预期。其实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
4、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责任,成员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以不断加深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非常亲近。不管有没有天赋,他们都能够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视自己为有价值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5、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从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必然与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学生所获得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本身,而是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这一过程。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启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享受都成为知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附加值”。
6、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合作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合作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塑造了学生自信、坚强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使其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优良心理品质。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
老师要对学生科学的分组:(1)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分组秩序,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大小、性别、兴趣、刻苦程度等异质情况)异质搭配,小组构成多元化,常分常新。每小组一般6人。每组可任命小组长一名,明确组长的带头责任,采取轮换制。学生站立的队形可以适当改变。(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明确由谁组织,由谁记录,由谁发言,协作完成任务。
老师要在课前把准备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预习。学生完成学案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学生讨论的形式完成学案。老师在上课前要批改好学案,做到了解学生的学情。设置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便于上课时有的放矢,突出难点。
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组内充分交流。老师提出问题后,快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组内迅速交换思想。老师可以说:“各组带着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好吗?”学生讨论后,老师说:“下面请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注意记录和自己不同意见,哪组先汇报?”大家在交流中资源共享。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小组合作的精神应在于对问题的合作探索之中,课上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团体动力作用”的学习活动,对同伴成功的学习方法、成果虚心认真地借鉴吸收,联系自身加以对照、类推或创造。对同伴失败(错误)的动作给予指导和纠正。课堂教学合作中,师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步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学生学习合作中,学生以前原有的“各练各的,各玩各的”变成了“互帮互助,共同合作”的关系。合作不回避结论,但合作学习应着眼于在对结论的追求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与乐趣。合作学习不应仅是教室里的热闹,更应将教学的范围扩展到更深更广的天地。拨开迷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其意义绝非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更高更复杂学习行为的活动;它以各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而且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进展的;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北京未来新世纪科学发展中心主编,远方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