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1 12:1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指把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本来并无联系的两种课程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两种学科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两种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正确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学生化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化学课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化学课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化学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化学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则有利于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化学学习目标。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化学教学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化学学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3.基本能力培养和化学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化学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二者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化学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化学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种基本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主要适用于讲授型化学教学中,分为如下步骤:(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2)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3)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化学的特征、关系和规律;(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化学资源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2)根据化学课的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3)组织学习小组;(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5)指导学生浏览有关化学网页和资源;(6)组织协作学习活动;(7)形成作品,以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共识。
3.“校际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主要适用于因特网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不同地区或城市,选择友好学校作为成员实验学校;(2)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化学学习小组;(3)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有关化学问题探索;(4)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以便获取相关信息;(5)利用所得资料,同学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6)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7)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8)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结,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4.“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篇2
1、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简单的估计或应用。
3、牢固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正确的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绘图、测量等技能。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平均数,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
5、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内容
1、整数和小数部分:复习整、小数的概念以及整、小数的运算和应用题。
2、简易方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
3、分数和百分数: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应用题。
4、量的计量:复习计量单位、掌握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改写。
5、几何初步知识:复习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6、比和比例: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7、简单统计:复习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
三、复习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习。
四、复习的具体措施
1、贯彻大纲,重视复习的针对性。大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习重点。要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习;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习效果。
2、梳理拓展,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再如,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习,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3、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解题的灵活性。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4、有的放矢,挖掘创新。数学复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复习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的大忌。复习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5、教师事先对复习内容有全盘的把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精心备好复习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习和综合练习。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复习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习模式。复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益。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习:(1)自行复习、自我质疑;(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7、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制订课时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练习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差生的辅导,除了教师关心辅导以外,还可以借助同学之间的友谊、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的捷径、孩子爱助人的热情、在学生之间建立帮扶关系,让学生辅导学生。
篇3
(1)计划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而且早期的学习计划要富有弹性。
首先学习计划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越复杂和严密的计划,越容易出师未捷身先死。。在计划早期应该留下一些空白的时间段,保证计划能全部实行。全部落实计划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下一阶段的计划安排。
(2)计划要考虑个人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
有些人是“夜猫子型”的,而有些人是“百灵鸟型”的。曾经有一个孩子说他有吃过晚饭马上就睡觉,第二天凌晨开始学习的作息习惯。别人的方式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应该让孩子通过实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定能事半功倍。
(3)计划要参照教学进度。
要让学习计划和学校学习和学习进度相结合,让计划对课堂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计划有多种:比如日学习计划,可建议为某门落后的功课或某门感兴趣的功课多安排些时间;还可以制定单元或专题复习计划,有计划地学习和复习。
(4)学习计划要与学习内容相匹配。
一般孩子们都喜欢清晨背诵、夜晚复习、演算。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临睡觉前记忆效果更佳。多了解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有些内容是需要证忆的,而有些内容只能靠推理演算。应让孩子在精神最旺盛和塌易疲倦的时间段安排不同的内容。而且,一般应避免连续两三个小时学习同一门功课,除非孩子很感兴趣,否则容易造成疲倦而降低学习效率。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习困难 认知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19-02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的现状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施行,有些老师还没有完全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还不够,课堂上气氛不活跃,大多老师运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在下面,思维得不到扩展,学生兴趣不太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动力,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大部分师生都还没有正确应对,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还不能完全领会,这都是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因素,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习现状。
2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困难的原因
2.1 知识内容的增加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知识量较少,知识结构也比较简单,学生们大多都能掌握,而到了高中知识量增多,知识结构复杂,这样的跨越使学生往往难以接受,老师讲课的速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在课堂上也难以吸收消化老师所讲内容,学生常常“手忙_乱”,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
2.2 教师的原因
有些教师片面的了解了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没有体会到它的精髓,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比如说“合作”,在课堂上确实应该有合作并互相沟通交流增加学生之间接的合作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太过依赖“合作”在课堂上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遇到探索新知识的时,让小组优秀者代表其他组员发言,这反而使学生对合作产生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确实是应该与学生友好沟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与学生做朋友,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样的如果老师陷入到理解的误区,不能很好的处理,反而会使课堂纪律散漫,不能很好的管理学生,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的重要特点是“对话”,而有的老师不能良好的运用,这就形成了课堂上老师反复问学生“是这样吗?”“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机械式提问,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拓展思维,往往表现的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也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无法增加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3 学生的原因
由于不能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所以部分学生坚持已有的学法,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应用新课程的学习方法。由于高中课程增多,课业负担加重,有些学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方法,没有真正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
听课的时候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课后又不抽时间认真复习,遇到困难不及时解决,夹生现象严重,慢慢的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越是不会,就不想学,也就导致了学习的困难。
3 认知因素的探索
3.1 阶段性的转变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导致其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初中化学主要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基本上没有难度,靠形象思维就能学懂初中化学。学生升入高中后,需要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才能准确理解高难度的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学生一时间还无法转变。具体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针对各种问题形成了统一的思维模式。题型不同建立的解题思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训练。但是很多高中生的学习对教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高中化学对思维模式的要求高,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教师上课节奏比初中更快。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只是对化学知识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学生要靠自学完成一部分教材内容。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难度很难接受,导致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出现了种种困难。
3.2 学习环境的改变
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只凭借学生的抽象思维不能对新知识完全理解,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些学生初中化学成绩很好,但是进入高中就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学生本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很难适应,导致学生的化学学习困难。
4 克服化学学习困难的策略
4.1 课前预习不可少
课前预习是最基本的了解课本上的大概意思,了解老师课堂上要讲的重点,带疑问去预习,看完后记性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仔细听讲座寻找答案,课前预地减轻了课堂上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课本中的重难点,那些简单的知识点在课前预习熟悉后,在课堂上只需老师的提点便能明白,这样就节省了更多的精力去学习那想看书都不太理解的重难点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4.2 巧妙听课,主动思考
在课堂上要真正听老师讲课并做好笔记,已经预习并弄懂的就不用再多花力气,有需要记忆的部分,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记忆,把知识点理解透彻后,自然就很容易记忆,不要化太多的力气死记硬背,能在课堂上记下的,就在课堂上记,不要把太多的记忆任务留到课后记忆,一方面是课堂上结合老师讲解记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是课后是用来巩固预习,不能让它成为背书的“主战场”。课堂上要多思考,多探索,要锻炼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上,要多动手,多动脑,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积极配合老师。
4.3 巩固课堂成果
每次下课,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维放松,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5 结语
找到主要问题,并解决。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它是一个环境的适应过程,学生需要适应,并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不要一味守旧,觉得以前这样学挺好,就不愿去尝试和接受新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摒弃旧的,要懂得创新学习,把知识学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在学生方面更重要的是接受。而老师方面是理解,老师需要理解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并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正真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要创新教学,在做实验的时候,可以使用更正式教学,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进行实验,最后使实验失败,让学生去思考哪里错了,该如何更正,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也都参与其中,体会实验成败,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显得内容枯燥。
参考文献:
[1] 郭晓慧.高中生的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资本的关系[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孙涛.高中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增娟.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张晓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压力情况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5] 刘明艳.中学生学习压力源、学习倦怠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模型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 刘秋萍.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7] 吴萍萍.高中生学习心理压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苏州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高校 有机化学 学习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制备及应用的科学,是化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分支之一。它作为高校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学科领域的新进展,培养他们综合分析、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大学有机化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开展教学改革创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求。下面笔者从目前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一、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学习效果很差、厌学甚至不学的现象。笔者通过与学生交谈,并进行查访,总结原因主要有:有些大学生认为学习有机化学没有用,因为以后工作也不会涉及化学知识,还不如花时间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些大学生心思根本没在学习上,而是专注于课外活动、玩游戏等;少部分大学生根本就是太懒惰,无心学习,老师劝教也不听,最后临考前却想着让老师帮忙辅导,完全放弃了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出现这些问题的结果就是,班级整体有机化学学习水平下降。
(二)学生化学知识基础水平不一
有机化学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组成各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省市,各地教学水平和质量不尽相同,造成了学生间化学知识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部分来自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尽管这些学生很大部分一直在努力学习,但是其理解力和动手能力不强,学习很吃力,跟不上进度,以至于出现了弃学现象。
二、针对有机化学学习问题的探讨
(一)加强大学生教学考核
加强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考核,有助于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学习,正确理解学习目的,顺利完成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目前,高校多采用多因素考核制度,包括平时考核和考试考核。平时考核是根据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即从学习纪律、预习、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考核。考试考核即答卷测评考核。虽然各高校考核内容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但这种考核制度对学生学习效果评定是客观公正的。与此同时,要想更好地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整个考核过程还应加大课堂测验考核。这样就能够很好地维持大学生的学习紧迫感,使其用心听课和回答问题,进一步激发其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还应该加强考核制度的执行。对于学习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多次考核不合格者,必须执行相关处罚。同时,考核过程中应注重公平,严禁出现考核武断或者失误,避免学生出现心理不平衡及产生学习失落感。
(二)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加强学习考核的同时,还应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于有机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第一,有机化学是一门与生命科学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化学分支学科,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性增加教学内容,以“贴近实际应用、贴近生活”为基本原则,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重视该门课程;第二,调整课堂教学日历,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课堂讲学,让学生更加紧密地加入到有机化学的教与学过程中,一方面督促其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使其获得学习成就感,这有助于调动起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动力。此外,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化学相关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升其对有机化学科学的探索热情。
(三)加强学习交流与合作
大学课程知识的学习,除了自己主动外,还要相互交流,尤其对于那些有求知欲但又学习吃力的学生。大学有机化学学习需要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需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现代高校具备强大的信息资源和学习交流渠道,大学生之间可以不受约束地进行学习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似乎是多少代人的教学和学习经验总结。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自我封闭的趋向,这很不利于沟通学习。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需要班级干部和学院负责人合理安排,并配合心理教育专业人士,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或课外活动,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使其能够更多地接触同学,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大学有机化学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高校需要让大学生准确认识到自己目前扮演的角色和将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出现的现实问题,我们要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当代社会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加快社会进步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彦伟,孙广,李海艳,别红彦.大学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11-112.
[2]王枫,张会菊.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2011(2):173-174.
篇6
高职编程类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某种程序语言的语法知识点以及算法思路,通常安排在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第一或第二学期进行。语法知识的传统讲解枯燥乏味,却又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算法思路普遍难懂,或者理解和编程实现之间存在差距,需要大量的实践来保证知识的掌握。因此,普遍高职学生在学习编程类课程的时候都会不同程度的产生畏难情绪。
信息化技术教学设计,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和学生互动当中,在课程“教与学”中引入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以促进“教与学”。将信息化技术来优化传统课程教学,加入到教学环节中,使它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编程类课程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类课程,引入信息化手段更容易让学生感知信息化的优势好处,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与效果。
1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针对编程类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现有的或自己开发的网络平台
现今信息化时代,网络上提供了很多的教学网络平台,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开发属于自己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例如“蓝墨云班课”教学网络平台,它提供了课前预习布置,谈论论坛,分组作业,课前视频,课堂点名,作业布置、互动反馈等功能,贯穿了教学的前期、中期及后期整个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也可以通过手机操作。现有的教学网络平台能够方便快捷的整理教学上课资源,重新分配教学资源的利用步骤;此外学生操作便利,也可以因人因能力、掌握程度的不同来合理分配时间来通过教学网络平台进行预习、学习、复习。
2)基于“微课导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就是要把老师的授课内容用信息化手段表现出来,可以替代传统老师讲课的不足,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开看,更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微课做的事情,不仅是把文字教材影声化。同时要把老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隐形知识,把老师的讲解、对课程的理解呈现出来。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针对性信息化学习环境,例如flash、微课视频、基于课程内容设计的游戏、微信互动交流页面、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等信息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
根据编程类教学具有操作性强、知识点难理解的特点,在每个编程算法、语法的教学重点、难点都可以用微课视频来呈现,微课的简洁精练和突出主题的特点非常适合程序语法知识点及算法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针对算法推导和编程过程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更好理解,并且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同一个疑难问题重复解答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因此,“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编程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设计微课视频时,可采用“普适”+“心动”的策略来提升学习资源的质量。“心动”旨在让学生怦然心动,产生浓烈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的理解。富有“心动”的微课视频,可促使学生产生“行动”欲望,从而保证在翻转课堂中,基础知识与核心能力传授的有效完成。微课视频的“心动”,可从“故事引入”、“游戏加强”、“结构统一”等方面入手。
3)开发有助知识理解的软件
编程类课程重点及难点的地方就是算法的推导过程,如何更生动、更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算法的推导过程,尽可能消除学生普遍的畏难情绪呢?利用信息化技术是很好的办法。可以通过制作软件程序,程序可以是以游戏形式呈现,也可以是模拟算法演变的步骤,最好能提供测试的模块,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算法演变的过程。比起传统教学,大段的代码的讲解更能让学生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2 “直接插入法”算法课堂的教学设计
《直接插入排序》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翻转课堂+Unity 3D模拟体验+程序测试系统”,即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课堂信息化教学,通过Unity 3D制作跨平台算法演示与体验软件,配合程序测试系统,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
2.1 制作微课视频,通过蓝墨云班课预习视频及资料
制作并上传微课、PPT、教学案例、参考书籍等相关资料到蓝墨云班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制作以游戏互动和PPT动画相结合的教学微视频,将枯燥的算法学习变得有趣味,调动学生热情。多种方式呈现算法,让学生对算法有基本的认识与理解。据统计现在的大学生100%使用智能手机,93%开通了4G网络,各个学校的Wifi网络带宽也在逐渐加大,使用智能手机软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可能。蓝墨云班课具有班级创建、资源管理、成员管理、问卷调查、讨论答疑、作业布置、小组讨论、即时签到等功能,有手机和电脑等多个版本。借助它很容易实现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课堂上利用它和传统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进行讨论交流、作业提交、重要资料留存等,创建即时互动教学新模式,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2.2 开发算法演示软件,学生通过体验软件进行知识第一步内化
自行开发针对排序算法的演示测试软件,“直接插入法”是排序法的其中一种。传统的算法课程,教师在黑板上理论推演算法,教学过程枯燥、抽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制作动画,配合PPT演示算法执行过程,这种方法较前一种方法更为直观,但演示的内容固定,且PPT及动画的播放对硬件和操作系统有一定要求。本课程中,笔者自行开发了一款排序算法的演示测试软件,有以下两个特点:1)同一算法,能对不同数字个数、不同数字的一组数排序,自动生成算法执行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算法。2)Unity引擎制作的软件具有跨平台的特点,一次制作可以生成能够在任意操作系统、任意硬件上运行的软件,所以本算法体验软件具有Web版本,PC版本、手机版本,同时支持Windows、Linux、Andriod、Ios等操作系统。学生可以观看数组各种排序的整过过程,可以改变数组长度或者改变数组元素的值,通过比较观察,可以容易发现各种排序的规律及计算机运算过程。这比起传统的讲解,学生主动性更强,而且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理解程度而多次重复的测试体验,也可以边体验边写流程图。用信息化手段来学习信息化技术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更具意义和说服力。
2.3 使用编程系统进行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编程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际练习,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和代码量才能逐渐形成。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教研室自主开发了提升编程能力的编程测试平台。平台上有大量的练习题目,针对不同的算法主题,从易到难。课堂上借助于编程能力测试平台,进行进一步的知识内化。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代码的对错、执行效率,以及其他同学完成题目的情况,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完成题目的总体情况,以及每个同学提交的代码,方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问题进行讲解。通过规定学生在C++及其他程序设计课程中必须完成的题目数量,并配合适当的奖惩机制,授课教师所在学校学生的编程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整个课程的设计过程,老师在课堂的参与程度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中心,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能?有裕?提高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目标意识;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67
2009版《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从重视训练到重视发展、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习过程。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是在老师组织引导和启发下进行的,教师的教是按照教学规律去发挥主导作用的。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认真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地克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及考试靠死记硬背等陈腐的教学方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高中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如何优化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强化目标意识
走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我们经常遇到下面一些镜头:
镜头一、上课之前,经常有学生问老师,我们今天学什么?我们上了五节课了,太累了,让我们玩会游戏吧?让我们上网吧?让我们聊天,看电影,看FLASH动画吧……
镜头二、在讲解完某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时,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问,老师下一步应该怎么操作,你刚才讲的我没记住,你再给我演示一遍吧;或者是老师我的电脑怎么和你的界面不同呀,这样我就不会了。于是,一节课内容我要重复若干次这样的示范,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呢,已经习惯了等待老师一步一步地教。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类似的现象数不胜数,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老师应该怎样教,如何优化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可见教师要达到“为了不需要教”真正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这个目的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强化目标意识,因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质量。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关键都在于人的能力和努力。因此,要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必须从转变观念做起,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二、贴进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回归生活,让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随着信息技术课改的深入,教材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真正的“朋友”。在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应该从生活和教学实际出发,来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开发和拓展,使教材的教学内容和顺序能够得到重组和优化,把枯燥乏味难易理解的理论知识,融和到实际的形象的直观的知识中,以利于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教材,激发兴趣,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例如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中教学内容是按照“算法和算法表示”、“算法实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最后“算法实例的程序实现”来安排的,本人认为这样编排虽然有其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一面,但是高中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和严谨的特点,如果直接按教材内容顺序开展教学,学生一开始就面对枯燥乏味的算法理论,有可能很快就失去对本模块课程的兴趣,教学的开展就有可能变得被动和坎坷。我在教学《算法与程序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先让学生接受“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然后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VB程序设计”提出来让学生通过解决与学生生活有关有趣的问题来了解基本的算法,也就是把“算法实例”的理论知识穿插到“程序设计”中,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用生活和学习的实例来理解算法提高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重视实践操作提升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并指导学生在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这一教学宗旨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篇8
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怎样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正是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追求的。基于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的特点,我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方面尝试进行一些实践探索。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发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目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缺乏实践的支持,往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比如,课前网上查资料或者课堂上课件的使用等等。实际上决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弄清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本质;没有弄清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操作步骤;没有弄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哪些新的要求;更没有弄清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盲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二者的有效整合有着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绝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化学课程为出发点,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化学课程,使“教”与“学”趋于一致,使化学课堂教学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既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操作步骤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时尚,但大部分教师对实施整合的步骤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原则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平时的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根据“教”与“学”的一致性要求,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通常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情景导入;(2)探究并提出问题;(3)自主学习中分析问题;(4)讨论学习中解决问题;(5)深入研究问题。同时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真实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情景的原则;(2)活动性原则;(3)交流、对话原则;(4)巩固探究性原则。真实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情景是指教师利用知识的背景知识把知识表现为有意义的形式,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趣、导学的作用,是教师主导作用最为重要的体现。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成为现实。交流、对话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教师检查、反馈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促进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实施整合过程中不但需要先进教学理论的支持,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此提出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教学技能,更包括体现教学艺术的技术。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基础;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技术是关键;掌握体现教学艺术的技术是整合得以升华。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特别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正在国际上迅速流行。建立在行为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基础上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成为现实,因而支持建构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知识分类技术。
克服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盲点
(一)模拟实验无法替代科学实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这样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繁琐的讲解过程。然而,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在科学性、趣味性上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二)屏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传统的板书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是教师课堂教学随机应变的体现;是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的重要手段。
(三)人机对话无法替代信息交流
篇9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教学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二年级开设分析化学课程,选用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凌和王淑美主编的分析化学上册和下册,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的现状
本人在我校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只学习了基础化学,没有系统的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因此,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还有很多学生由不同的专业转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此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数学公式,但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大一没有学过高等数学,部分公式理解起来吃力。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设的六个实验项目和药学类专业一致,与临床检验联系并不紧密,专业相关度低,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此外,由于开设的实验项目均是验证型实验,且学生人数多、课时有限,实验中所需的试剂都是由实验教师配制准备好后供学生使用,学生参与的实验并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的实际体验并不好。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一)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时
分析化学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其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非常重要。目前,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实验教学为26学时,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无论是理论教学课时还是实验教学课时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受到课时限制,要不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调整,要不就只能给学生讲授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4],而不能就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章节进行扩展,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感受不到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性,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在医学检验的过程中体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5],提高教学效果。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课程设置的探讨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于第一临床医学院,而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由药学院承担,课程的设置不是很符合实际需求,因此,在设置课程之前,任课教师应该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负责人员充分沟通,优化教学体系,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适当减少滴定分析的教学内容、增加色谱法等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是针对药学类专业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而言,并不具有针对性,应重新选用教材。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项目设置的探讨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应该尽量与临床医学检验接轨,以培养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应该更新实验项目,减少滴定实验项目的学时数,提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实验学时数量,并增加原子吸收光度法和色谱法中相应章节的实验,如学时紧张,可通过开放实验室的方式,间接增加学时数量[6]。此外,应该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让学生独立准备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试剂,如果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分组的方式。
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结合实际,开展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和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7]。可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例如,将“人体血清钙指标的测定”引入到配位滴定法的课堂教学中[8],围绕配位滴定法“能不能测人体血清钙?”、“为什么能测?”和“怎么测?”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和掌握配位滴定的理论知识,感受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
在每章理论课结束,要求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并书写好预习报告,老师在实验课开始前要予以检查,实验课时,老师只要简单讲解一下实验的内容、强调关键的步骤即可,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让学生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解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去,避免有人做有人看,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实验考核
现有的实验课考核方式主要是依据出勤、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计算分数,这种考核不能够真正地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内容和技能,同时也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课不够用心,因此,应该在所有实验课结束后增加实验考核,让学生在平时实验中感受到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对疑惑的地方主动向老师提问,主动掌握实验技能。
篇10
文/邱明华
【摘 要】 初中化学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虽然知识结构简明,内容较少,但对于初次接触的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应做好实验教学设计,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本文就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进行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才能起到实际教学效果。由于初中生正处在智力发育的初级阶段,所以,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应注意到此点,才能保证所讲知识被学生完全理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1.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以下就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为例,对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1设计原则
(1)实验设计具有科学性。由于初中生刚接触到化学知识,对一些概念还很陌生,所以,老师在实验课程设计时,需要以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保证实验内容的科学性。然后应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实验步骤严格选取。化学实验是反应客观事实的,所以,实验步骤要符合逻辑事实,才能保证试验达到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验设计时,不光要保证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的科学性,还要使实验器材符合实验内容,才能保证实验难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了实验整体的科学性。
(2)实验设计要有创新性。实验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检验,需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但不能照搬,还要具有创新性,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如,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试验中,可以在显色剂的试剂瓶中添加适量荧光试剂,使反应后的溶液色泽更加鲜艳,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实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3)实验设计具备可行性。在实验设计中加入一定的创新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浓厚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值得提倡的。但创新点不能凭空想象出来,而是要有理论基础的,这样才能使实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实验设计的可行性还表现在实验内容符合学生知识范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及理解。如果超出他们的知识范畴,再新颖的设计思路,也不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4)实验设计应符合安全性原则。做实验的前提是保证安全性,这种安全性不仅表现在实验器材的安全性,还表现在操作步骤的安全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才能保证整个实验过程的安全性。要做到此点,老师除了深入理解实验操作步骤,还要对实验器材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才能保证实验过程安全。
1.2设计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探究性实验,另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者是指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一类实验方案。最终目的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及推广,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具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具有一定难度。探究性实验在设计之前,除了需要学生对基本知识具有深入理解之外,还需要他们具备提问题的能力,所以,该实验设计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有广泛的课外知识,还要具有勤于思考的品质,更要具备探索的精神。而后者是对课本已有实验的一种重复验证,不具备难度,只要实验结果和原来的相符合,说明实验过程达到了教学要求。虽然如此,但也不能机械的对课本上的步骤照搬照抄,不对操作步骤进行思考。相反,学生应在原实验步骤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领会及思考,对实验过程适当调整,才能使实验结果更加符合实验要求。
基于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同时由于基础知识较为缺乏,所以容易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所以,老师在实验设计时,应当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先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再根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设计些探究性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目的。
2.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以下就以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对初中实验设计进行说明。
实验材料:蒸馏水、二氧化碳、试管、石蕊试液、干燥石蕊试纸(试纸上喷紫色石蕊试液再晒干)、酒精灯及其它一些实验器材。
实验方案设计:准备三个带有弯管及口塞的试管,第一支试管加入1/3体积水,第二支试管加入1/3体积水,第三支试管装入干燥石蕊试纸;每个试管配备一盏酒精灯。之后,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蒸馏水由无色变为紫色;第二支试管和第三支试管,不滴石蕊试液;第一支试管通入CO2, 第二支试管不通CO2, 第三支试管通入CO2。 通入二氧化碳之后,观察变色过程,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再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观察:通入二氧化碳之后,可以观察到第一支试管由紫色变为红色,而没有滴入石蕊试液的试管没有发生颜色变化,干燥石蕊试纸也没有发生颜色变化;当用酒精灯加热之后,可以观察到变红的试管,红色逐渐褪掉,最后仍旧为紫色;而另外两支试管中仍没有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之后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当滴入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之后,便出现红色;没有滴入石蕊试液的试管及干燥石蕊试纸由于没有显色剂或者没有反应物,而不出现变色。由于碳酸是一种弱酸,不稳定,所以用酒精灯加热之后,分解为二氧化碳,所以红色逐渐褪去。
3.结语
初中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将理论知识和实验设计结合在一起,才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了新课程对化学教学的要求。本文就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整合研究[J].科教文汇,2013,14(12):159-16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