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升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23: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提升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和发展,大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一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我们必须要优化我们的教学,提高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本人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不同的方面谈了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优化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加速发展,生源的质量越来越差,学生们的文化功底也都比较差,因此,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探索,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策略。
一、注重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协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拓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喜欢教师,才能进一步喜欢教师的课程。作为教师,要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言传身教中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言语、高尚的人格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心悦诚服中提高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接近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学生实际学情设计教学进度
高职院校中的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也较弱,虽然他们也有学习的渴望,但是因为缺乏毅力而放弃学习。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的这一现状是很困难的,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明白,只有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逐渐培养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基础,来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把握课堂教学进度。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情况来看,他们的知识基础普遍较弱,学习能力不强,如果单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在授课之前,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结构,不断补充新知识、更新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良好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作用,通过引入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导入教学课程,促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内容,并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减少学生对学习的疲劳感,消除他们对课程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第三,利用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互动,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手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有效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主动思索、积极思考,通过讨论或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将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记入学分,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又能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因此,学会学习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主要要求,同时也反映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理念,这一理念对于在校大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主要就是依靠良好的学习方法自主获取知识,也是他们终身受益的法宝。只有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的伟大目标。自学能力是促进一个人成功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它以独立性为基础,以自学意识为核心,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迁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大的自学能力,才能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迁移与内化,转变为自己的基本技能与素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由自己来支配学习的主动权。
四、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在大学期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的规划,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而且有助于促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以人生规划为发展导向,以此作为基本的学习动力,从而逐渐走向成功。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缺点,善于发挥自身特长,根据自己 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来审时度势、明确目标。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冷静的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此积极努力、不断发展,这才是具有社会意义与人生意义的大学教育,能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也只有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人生规划和奋斗目标,才能提高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达到培养合格大学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粟远荣.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之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篇2
关键词:转化学习理论;虚拟学习共同体;深度学习;学习发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101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马芳芳(1989-),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杨镜(1987-),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0 引言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Mezirow所提出的转化学习理论,其本质就是成人深度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这一理论,人们可以深入认识深度学习发生的整个过程。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中的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并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在众多思想中作出分析和判断,迁移和运用新知识并解决问题[1]。而从Jack Mezirow的转化学习理论来看,转化学习就是人们通过理谈即具有批判性的反思对话引发对其自身已有的意义结构进行批判性反思以至于完全改变原有的意义结构,从而建立新的、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区辨性的意义结构,并以此来指导个人的行为。因此,显而易见,转化学习本质上就是深度学习,用转化学习理论来指导深度学习的设计是有意义的。
1 问题的提出
1.1 共同体成员学习现状
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者由于所处的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有着巨大的不同,网络学习课堂环境中没有传统学校教育中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固定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人际关系,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呈现出非理性的状态,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相较于传统课堂更难达到深度学习的层次。加之,许多虚拟学习共同体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仅仅注重知识内容组织、网络课程设计、学习资源提供等,而忘记了对学习者施加必要的学习监控和采取激励措施[2],由此导致目前大多数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被动接受知识,他们
单向性接受信息。如观看在线学习视频、电子教材,学习成为简单的阅读,共同体中学习者的一切思维活动都被牢牢锁定在固定的答案、固定的教材上,很明显,这种缺乏探究和创新的学习方式违背了虚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初衷。
1.2 研究的可行性
由于转化学习理论的提出是针对成人学习的,因而国内目前对该理论的研究趋势是其对于成人教育的一些启示以及一些教学策略的提出。中国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面授与远程指导自学两种形式,其中成人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进入社会的成人群体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继续学习的需要,满足这种终身学习的要求,深度学习是成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因而,如何在虚拟学习环境下让成人学会深度学习,转化学习理论无疑可以提供有力的指导。
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在线学习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互动性,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可以实现学习者的深度参与,而这恰恰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转化学习理论中所阐释的转化学习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互动性的深度学习过程,因而与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契合度非常高;另外,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之间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这点对深度学习过程的维持非常有利;最后,深度学习过程的推进需要以批判性思维、不断反思为动力,因而成员间的理性对话和交流更能够促进成人进行批判性反思。事实证明,虚拟学习共同体运用转化理论,在引发、促进、实现学习者深度学习的问题上,相对于其它在线学习方式而言,有其先天优势。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构建了一个虚拟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就可以达到深度学习的层次。学习者上升到深度学习层次进而改变、完善、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虚拟学习共同体自身有要求,即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设计引导。
2 深度学习发生机制设计
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是以在线学习的方式去学习知识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获取新信息的源泉,但目前的问题是,共同体也仅仅成为来源,共同体中缺乏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学习者还是助学者都更加难以意识到知识结构中所存在的知识观念扭曲,这些观念会阻碍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学习者原有的不完整的理解、错误观念或是自身对某些概念的天真解释都需要设计一种学习机制来暴露这些问题,最终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达到深层学习的目的。
2.1 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知识意义的重构方式
深度学习最终要求实现知识意义的重构,所以首先要了解共同体中学习者如何进行知识重构。参照Mezirow的观点,意义重构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主观重构与客观重构。Mezirow认为:客观重构是对于他人在完成任务或者某个事件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假设(他人已经形成的想法)进行批判性反思,是个体作用于他人,引发他人意义结构的变化,而自身并未发生转变;主观重构是对于个体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假设进行批判性反思,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可能是将对他人所遭遇的事件情境中的反思运用到自身经历、工作或者是人际关系上,个体的意义已发生重构。两种方式的区分标准在于批判性反思的最终结果是否作用于自身。
(1)客观重构。这种方式表现为个体对他人所传递出的信息进行单向处理。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具体体现为对其他成员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回复他人的帖子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仅仅帮别人解决问题,提供建议而未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所思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方式下相对于自我的另一方即他人的知识结构发生了解构或者重构。
(2)主观重构。主观重构方式下的信息流有两个方向,一种表现为自我反思流,是显我与隐我的沟通,是个体接受信息并内化的过程;另一种则是由于他人的作用而引发个体对他人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最终融入自身的过程。
总的来讲,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交互性,信息传递一般呈现双向性,所以理想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会得到不断的解构和重构,甚至是转变个人意义观点或思维习惯。转化学习的发生需要一个触发事件,这一事件会引起学习者的迷惘。
2.2 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深度学习发生机制
在了解引发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本研究应当思考的是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深度学习的发生应当经历怎样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在深度学习发生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外部条件来支持。下面就对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深度学习发生机制设计进行探讨。
2.2.1 必须考虑的几个难题
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以下几个阶段是深度学习发生所必经的阶段:学习过程中遭遇迷惘困境;反思自身现有的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的思维方式等;制定解决这个困境的行动计划;确定完成这一计划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寻找相关资源进行学习;尝试用新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思维;整合,在此基础上继续参与学习。在这样一个深度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难题必须加以考虑:
(1)迷惘困境的出现。转化学习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几率并不大。转化学习的发生一般是由于个体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或者是知识经验的积累引发对以前形成的天真想法的质疑。在共同体中,不能静等转化学习自己发生,迷惘困境是这一学习过程的导火索,因而主动寻找有建构意义的主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学习者参与公开质疑和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观点。Mezirow认为转化学习的关键媒介是理谈,即在人的交流学习中,要质疑已经断言的东西的可信性,或他人陈述的可信性。 他认为,所有行为和陈述都要公开质疑和讨论,这是转化学习的假设条件之一[4]。转化学习的发生并没有理论上所描述的那么简单,转化过程对人们来说其实是一个伴随着种种痛苦和危机的过程,这一过程会让人们感到极为不舒适。作为个体的人会习惯于维持现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即使遭到质疑也会尽力维护原有观点,不会轻易作出改变。因而,即使个体产生困惑,并尝试作出探索,也会因过程中的不安、焦虑等消极情绪而中途放弃。因此,个体需要共同体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心理氛围,支持人们对自己的质疑,支撑人们经历完整的转化过程,从而完成转化学习。
(3)维持整个学习过程。转化学习的结果是个体的原有意义结构改变了,转变才是最终结果,没有转变就不可以说转化学习发生了。正如麦基罗所说:“这些挑战是痛苦的,它们经常质疑个人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并威胁我们的真实自我感觉。”这样一个对学习者来说饱受危机痛苦的学习过程很难完整地经历过来,这就要求研究如何维持共同体中整个深度学习过程。本研究认为有必要构建一个反思性对话模型来维持共同体中的学习者逐步深入学习而不会中途放弃。
2.2.2 深度学习发生机制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构建如图1所示的深度学习发生机制,并提出支持深度学习的几个条件,即真实的社会存在感、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并行的领导力、共同的学习任务,这些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3 结语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支持“以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为内涵的交互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可以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学会批判性反思,引发个人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的深层次转变,这一学习过程可以产生新知识,激发学习者的创新。然而当前虚拟学习共同体环境下,许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未有实质性提高,因此,研究如何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就成为一项现实的课题。
图1 虚拟学习共同体中深度学习发生机制
本文以美国成人教育的学习理论之一——转化学习理论为指导,介绍了一个深度学习发生机制的设计,由于缺乏实践验证,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在后续研究中将重点探讨该理论的实践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王丽,谈云兵.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以苏州教育博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12):4043.
[2] 郝立兴,赵想飞,李雪梅,等.基于前景理论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中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3):1921.
篇3
化学新课程要全面提升化学课堂的全新效益,不仅需要化学教师重点考虑改变传统的教学概念、方法,拥有现代的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技巧,而且在新课标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得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教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的负担、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1.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的开篇课《大家都来学化学》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如果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胡蝶”、“喷水显字”、“溶液变色”等,一下就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兴趣大增,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乐学
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学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己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蜡燃烧为例,先熔为物理变化;燃烧有效,新物质产生为化学变化。明显看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化学变化一定伴随随物理变化,区别是化学变化必须有新的物质产生。在介绍物质的签别方法时可以联想到厨房里的糖、醋、酒、食盐等。酒和醋又可以联系到溶液混合物,进而可以想到水体的污染与保护,深切体会一下身边的水资源情况。
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及除垢的方法,并探究石灰石、白灰和生石灰三者的关系。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帖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补充有趣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产生的疲劳,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做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有效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效果。
在上《大家都来学化学》一课时,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外,可以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例如,利用铁与硫铜反应制做“铜树”,利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鉴别珍珠的真伪。在复氧化碳的性质时,补充“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增加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到了更多知识。
此外,在做演示实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改为随堂实验,如“分子的性质实验”、“氧气的性质实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等。这些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费时不长且无污染的,都可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学生通过实验,逐渐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及原理,培养了学生技能的同时,大大增强学生自信心。只要用心研究,认真思考,敢于动手,就能学会化学,更能会学化学。
二、在备课上要下功夫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要上好一堂课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了解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学生的情况。
一方面,备教材、教法。依据新课标、统编教材、教学参考书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做什么实验,用什么教具,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掌握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等。
另一方面,学生情况怎么样,有多少学生愿意学,学的好的有多少,学困生差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心理特点怎样,有无心理障碍等因素都应了如指掌。只有这样,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这是提高课堂教学重要保障。
三、塑造教师典范的语言风格,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1.增强课堂语言艺术,变枯燥为乐趣
怎样有效调调控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才能收到最佳化学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不断研究和运用优美的语言艺术,努力提高设问艺术水平,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从而增强化学教育的艺术感染力,提高所有学生对化学知识信息的接受能力。通过形象生动的述,将抽象的化学原理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将枯燥的化学概念置换成有趣的设问语言,这样就可以映射相关的化学新课程。
如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利用这首诗歌作为课程导入,组织讲述“石灰三角”专题,要求学生寻找三种不同的物质即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通过组织开展课堂设问的探究活动,加强理解三种石灰石之间相互转换的递进关系,熟记三个化学方程式:
CaCO3=CaO+CO2
CaO+H2O=Ca(OH)2
CO2+Ca(OH)2=CaCO3+H2O
化学新课程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联系,有机整合知识体系,文理汇通。化学教师语言生动幽默,妙趣横生,才能促进化学课程的教学通俗易懂,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转贴于
2.合理设问,增强师生交流
化学新课程要科学设置课堂互动交流途径,着眼多元化发展的的交流,安排教师进行合理设问,启发学生参与。可以由学生进行个人探究,相互提问,共同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还可以学生和教师相互提问,共同质凝。
教师形成用设问语言来构成化学知识体系的理念,严格紧扣化学新课程标准,重视教材内容的层次感,循序渐进分类编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设问语言,绝对不能一律使用“是不是”、“好不好”等来进行思维方面浅层次提问。当然也不能不分主次,也不管是否有创意,只是一味的发问,这样会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的被动启发状态,就会感觉师生对话单一乏味,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中,要明确课堂教学设问的主旨。师生通过共同探究,现场进行课堂语言的深度交流,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应用的发展趋势,培养新情景下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一定的结合新情景的开放性问题,广泛联系生活、生产,密切接触自然,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给学生充足的适应新环境机会,体现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特点。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开展的,教学活动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当前信息飞速发展,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新的信息技术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涌入到教学领域,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在化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要备好课,设计好教学过程,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分析内容的编排以及要提问哪些问题,做成多媒体课件。还要把握好时机,播放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巧妙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的初始阶段,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气氛中学到知识。
在教学《大家都来学化学》这节课时,学生第一次学习化学,一上课就播放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化学制品与化学变化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自己生活悉悉相关。教师提出问题,没有了化学制品的生活会怎样?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就会使整个课堂活跃。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思绪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2.运用多媒体的教学,突破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在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刻,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困惑情绪。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如能恰当的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协同做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的、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 留学生 对外汉语 学习动机 国内外发展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1对外汉语国内外发展形势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来华留学生工作。40多年来,我们已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并正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当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改善去提高。为了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加强与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情,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接受和培养留学生的经验。
当前阶段,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和赴国外进行汉语教学以及全球范围的汉语学术交流研讨等途径。2002年起,学习汉语的浪潮开始有了席卷全球的趋势,这主要源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地位逐年提高,这些都增强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地人民的吸引力。据统计,当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中小学增加汉语课已成趋势。中国有300余所高校招收留学生学习汉语。现在,中国已经位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保持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汉语受到更多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急剧增加,已经成为世界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一门语言,汉语的实用价值不言而喻,被专家预测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家或者地区“汉语热”的人数直追“英语热”的。
2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
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我们称之为学习动机,简而言之即为学习原因。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组成,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学习动机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心理学家对学习动机从强化理论、归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多角度的进行了阐释。
留学生学习汉语,有的因为其长远的计划、有的源于其短期的目标、有的由于周围人群行为的影响、有的来自于当前自身的学习状况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等。调查表示通过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处新形势下留学生工作中的问题,仅依靠以往工作的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新当前形势下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汉语教学并不孤立存在,也是和其他门类的教学相似,汉语教学即时世界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广泛的汉语学术交流和世界语言教学界的学术交流意义重大,互相交流的同时也是互相学习,交流无国界,学习无国界,只有内部自我提升,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才能在世界汉语叫学姐和世界语言教学界拥有一席之地,用有足够的发言权利,汉语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留学生学习汉语学习的路径传播
2006 年赣南医学院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迄今在校留学生已有170 余人。《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规定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的全过程,
留学生在我国学习阶段的中实习期会接触病人和生活便利的需要,1980年以后,周边邻国需求英语教育方面的资源,留学生回国后还要参加医师资格的考试,满足留学生的需要,还能减少语言沟通和转换的麻烦,英语作为周边邻国的主要交流沟通用语,以英语和其他小语种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样的培养模式在渐渐兴起。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医科大招收了留学生,是我国首批全英教学的医学学历生,
留学生采用的是全英语教材和全英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先河,而且全英授课招收医学留学生。还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这几年这样的教学模式让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缺乏了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语语音等方面区别很大,学习汉语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让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缺少了积极性。
对于全英语授课给医学类的来华留学生而言,汉语教学有其重要性,这一点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出发点有很多因素,语言本质的的特征和教学实际等,汉语预科教育教学的做法和讨论教在教学过程中雨中选择的优劣,这些具体做法没有本质上解决问题,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要求多元化、专业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对外汉语可以说是在为中国相关医科院校或医院进行的医学知识学习、见习、实习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外国留学生所设置的课程,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与生活和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作为一门工具课,与学生的学习目的及利益联系紧密,因实用而倍受医科留学生的青睐,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篇5
关键词:化学 教学方法 学习热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给学校的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挑战.在新课改理念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设计化学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设计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及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传递给学生的,这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信息教学集成了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结合对视频图像的综合应用,再配上教师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非常重要.在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对化学实验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要做到简明和规范,同时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避免由于学生对实验的顾虑心理致使兴趣流失现象的发生.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创新导入新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课程的开展能否产生作用,导入新课的方式十分重要.好的导入方式能够成功地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可以利用故事、问答以及实验等方式.
例如,在讲“氧气的性质”时,可以先讲述一些与氧气相关的故事,如“着火时如果开窗就会加大火势”等,并指出氧气在故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进而回到课程当中讲述氧气,这样就能够很自然地把它引入到所学课程中.
2.利用巧问、引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创新的源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问题的提出,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热情的问题.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时,教师可提出:主人带小狗去山洞里游玩,在山洞里小狗先晕倒了,为什么?这个问题相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就显得更加主动有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会积极回答问题,并想知道答案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引导学生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程结束后,改变由教师作总结的教学方式,换由学生自己来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的重要特征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思考.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前,通知学生上课时要带着汽水,学生就会好奇为什么上课的时候可以带饮料?好奇心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上课开始后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师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思考,最后得出自己研究的结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6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利用、把握课程资源,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掌握知识的乐趣,探究未来的兴趣,创新发展的情趣。但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依然存在,书本多、资料多、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高中生每天花在完成作业上的时间平均为4~5小时,而用于化学的时间约为0.5~1小时,这还不排除个别学生因不会做作业而简单抄答案的情况。如何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探究化学世界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一个需要大家探讨、研究的课题。本文仅就作业设计谈谈认知和做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抓住学科特点,贴近生活设计作业
化学生活化,生活化学化是一些专家提了多年的观点,如何完成化学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生活实践中提高,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学习化学提供素材,作业设计不失为较好的方法。
1.学习酸碱中和,盐与酸的反应知识后,可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蒸馒头面团发酵后,加入适量小苏打或纯碱后发生的变化,写出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学习水合离子的知识后,可设计:吃盐多了会口渴原因是什么?(Na+会结合水分子,使体液中的水分子减少从而感到口渴。)
3.学习胶体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家务活动(洗锅)中进一步理解胶体的性质。
做两份菜汤,都要加油,一份不加面粉,一份加入面粉,然后,比较洗锅时的差别,理解菜汤中加入面粉,形成类似于胶体的分散系,因胶体具有吸附性可吸收油脂,锅容易洗净。
4.学习蛋白质的先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探索分析做变蛋时发生的反应,了解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中发生水解生成氨基酸这一性质。
5.学习分子间作用力后,可让学生比较劈开一段木柴和劈断一根木柴所用力气的大小,从难易程度引导学生:劈开木柴用的是分子间作用力,而劈断木柴破坏的是化学键,直观得出化学键强度远远大于分子间作用力。同理,使用透明胶带,要拉断十分困难,但只要剪开一个小口,即可轻松拉开。
通过与生活中的化学事实相关的作业,逐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化学现象、探索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习惯,让学生时刻处在奇妙的化学世界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动力。
二、根据学习进程,阶段性布置总结性作用
学习是一个不断体验、探究、归纳、总结、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让知识完成从点到面、由面到线、由线及网的体系建立过程。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都有它相对独立的体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规律的练习,对学生的成就感的培养有极大好处。
1.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章后,设计这样一道题:从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看,具有什么规律,这一规律与金属的制备,性质有什么联系?而这一规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只要学生进行梳理,就可归纳出人类使用金属经历了一个由不活泼金属到活泼金属的演变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恰与人类认识世界由简单到复杂这一客观事实相吻合,不但提高了学生归纳化学知识的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现了育人目标。
2.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后,让学生调查家中能源使用的演变情况(可以要求学生写出部分的反应方程式),对课本上关于人类能源使用的三个阶段“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有深刻认识,也从能源使用的该改变上感受到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成果的人民共享。最后,让大家比较几种能源的优、劣,写出三个阶段对环境影响的小论文,增强环保意识。
这类作业,用题目的开放聚集学生思维,让问题成为学生思路拓展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
三、设置跨学科题目,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贯通能力
有这样一个趣味实验,水杯中装满水后,仍可以投放数枚曲别针,尽管水面鼓起,高出杯口,但水仍不溢出。对这一现象物理学上的解释是表面张力,若从化学角度如何解释呢?可引导学生从水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去探讨,即可得出是水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使然。
篇7
【关键词】兴趣 实验 艺术 情感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 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化学教学获得成功;只有通过趣味新奇的化学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例如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结束时,应是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七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这七个字顺序的含义及原因。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例如学习了着火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其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 教师授课时要把握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教学艺术,生动风趣,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金属》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在讲这个知识点之前,先问学生:“你们家里用过铁锅吗?发现铁锅什么时候会生锈?什么地方最容易生锈?”学生这时非常感兴趣,就积极地回答问题。还有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也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更佳。
三 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化学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
篇8
关键词:细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学习效果
【分类号】G712;TP301-4
由于高职高专的入取分数线越来越低,今年分数线150分,生源的基础普遍偏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加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 教师很难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要着眼细节, 做到细化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1细化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从三个方面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的小目标, 并在课堂教学中把细化的教学目标内容告知学生, 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1.1细化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和技能
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分层次细化,做到每个层次的目标都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以达到的、合理的,例如:Word中“插入图片”这个知识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化为1确定插入图片位置,2插入--图片--插入图片,3选定图片,打开格式--大小--裁剪,其中12两个目标是要求所有同学都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3个目标作为知识扩展,由每个学生能够接收的小目标,逐层提高,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1.2细化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t专计算机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会学生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学习,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教会学生今后在工作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可先围绕问题把目标细化,然后各个击破,再综合,解决问题。
1.3细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图文混排”时,通过美文、美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追求美的积极情感。 在讲“字体设置”时,在不同的字体设置中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美感。在讲“数据的排序与筛选”时,通过模仿淘宝网,给出100件商品,要求学生又快又准的从中找出开运动会用的队服:衣服、裤子、鞋子组合,总价格不能超过100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总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知识以外的情感素养,树立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2细化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1创设趣味性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图文混排”时,我指着教室后面学生办的黑板报说,谁能把黑板报搬到电脑上,学生兴趣马上来了,积极动手。在讲 “共享文件夹”时, 我说教师机的共享文件夹上有很多小游戏, 同学们怎样才能偷这些文件玩呢?学生对游戏类的话题很感兴趣,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
2.2任务驱动, 分散教学难点, 逐层提高
如在讲授“插入表格”这个知识点时,先布置任务:要求插入一个外框双线型实线的表格,再分散难点:把一个任务分为两个小任务,小任务一: 插入--表格,小任务二: 表格工具--设计--表格样式--边框,小任务看书或在网络上找操作视频, 一看就会。由小任务一到二,分散难点,由简到繁、逐层提高,形成不同层次的任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3细微观察,及时答疑解惑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内容,不随意打断学生说话, 不急着提前作出评判。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几分钟前才讲过的内容, 即使学生提的问题听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 教师也要耐心、细致的解答,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开认识上的疑惑,让他们的思维在模糊--清晰--模糊--清晰的反复中,不断理顺。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有一次讲授完“将文本转换为表格”,学生做练习:将用文本表示的“姓名,高数,物理,英语,总分 ”转换为用表格表示。课堂巡视时发现某学生, 刚开始做很认真,不一会儿就烦躁起来,原来他用“插入--表格--文本转换为表格--文字分隔位置--逗号--确定”作题时,总是显示不正确。这时,教师提示这里的逗号是英文状态下还是中文状态下的,她恍然大悟,原来中、英文状态下的逗号看起来相似,但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课堂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能正确听辨学生的发言,细致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 并对倾听获取的信息迅速作出教学决策,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有效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细化教学评价,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在细化评价标准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积极上进。
3.1二次评价,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积极上进
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好,笔者在平时测验时,通常给学生二次考试机会,二次评价。例如,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模拟考试”系统进行课堂测验时,当学生交卷后,系统立即给出成绩,并说明学生哪些地方做错了。若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允许学生再考一次,二次评价。通过二次测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竞争意识,积极上进。
篇9
关键词:学生说题;高中化学;习题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往往少不了“习题教学”这个环节,而迫于目前的应试压力,尤其在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更加频繁。据观察,在“习题教学”环节中,许多教师仍在扮演“教学保姆”角色,为了让学生得到答案,教师仍比较喜欢滔滔不决地讲解这题如何如何解,并在黑板上挥汗淋漓地认真板演解题步骤。
其实,“习题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更要多问学生“为什么”;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而且更要多问学生“怎么想”。新课程改革呼唤“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最主要的,为走出“习题教学”低效的困境,笔者大胆尝试让学生“说题”,并得到不小收获。
二、“说题”的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如果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在“习题教学”时,总是把解题过程和方法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听起来感觉良好,貌似天衣无缝,教学经验十足,但长此以往,教师缺乏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关注,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动”,会严重遏制学生的思考,也就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不利,“习题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在“习题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参与“说题”,那就能“以题引路”让课堂动起来,即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化学习题的认识和理解;说出题目的条件、结论和涉及的化学知识(包括化学概念、物质性质、反应原理、相关实验等);说出跟之前学过的哪一类问题相似和区别之处;说出涉及的化学观念(如,物质分类观、物质转化观、元素守恒观等);说出自己解题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说出自己解题后的体会和收获等等。
下面举例阐述“习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说题”的活动过程。
例: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A.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
C.片刻后甲池中c(SO42-)增大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
接下来是学生“说题”的情景再现:
学生甲:从图中很容易看出,甲乙组成的是含盐桥的原电池,Zn比较活泼是负极,Cu比较不活泼是正极,因此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认为B选项是正确的。持这种观点的同学还不少,其实B选项貌似正确,部分学生忽视了a,b之间不是导线而是电解质溶液,由此被迷惑了,ab这一环节是在溶液中导电,是离子导电,电子并没沿此路径流动。
学生乙:因为Zn片作负极,表面带正电荷,所以SO42-流向甲池,该部分学生说对一些但不全面,忽视了盐桥的作用。氢离子放电,溶液中氢氧根暂时剩余,显碱性变红色。
学生丙:因为Cu片表面带负电荷,所以b点是阴极,氢离子放电,溶液中氢氧根暂时剩余,显碱性变红色。该部分学生未真正弄清电解池的阴阳极,导致错误判断。
总结起来,学生“说题”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是无序“说题”或自由“说题”;二是有序“说题”;三是整合“说题”。
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说题”,当然也允许先以写的形式,此时许多学生往往感觉无从说起,或者你一言我一语说不到点上,或者三言两语又不知所云,或者只是读了一遍题目而已,或者在观望等待等等,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说题”上路。
第二是有序“说题”阶段,首先要剖析全题,说清关键要素,理清题中的内在联系(原电池和电解池),说出题干和选项的关系,特别是要找到题眼;然后可让一个一个学生分别说,或者先有几个同学说,后面说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或者说出不同观点,进行争辩。图中关键要分清哪个是原电池和哪个是电解池,确定原电池甲乙的正负极,才能判断出a、b哪个是阴阳极,然后才能顺藤摸瓜。
第三是整合“说题”阶段,根据一些同学的“说题”情况,把有序“说题”有效整合,理出解题思路,即图中分两种装置,上半部分是电解池,下半部分是原电池,甲池中Zn片是负极,乙池中Cu片是正极,因此a、b分别是阴阳极,此时的整合,还需深入每个考查的要点上,才能正确解题。纵观本题,该题是考查学生的电化学知识,装置图设计有些复杂,B选项干扰作用明显,设问巧妙。
由此看到,“习题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一定要分析答案是“怎么来的”,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而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是“怎样形成的”,要把提升学生能力作为“习题教学”的核心,让学生“说题”无疑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因为若干年后,学生当年所学的知识可能大部分会忘记,留下来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而这要比那些空洞的知识有用得多。
三、“说题”的体会
1.让学生“说题”,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习题教学”中解题思路的形成,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学生本人的思维活动,而非外界强加给予。学生要说,势必要先思考分析,这样也就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起传统“习题教学”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种“填鸭式”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2.让学生“说题”方式应灵活多样
“习题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题”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课内说题”,也可以是“课外说题”;可以是“个人说题”,也可以是“小组说题”;可以是“即兴说题”,也可以是“有充分准备的说题”。关键是通过引导学生“说题”,促进学生学习化学时的“思维活动”,营造学习化学的良好氛围。
3.让学生“说题”坚持不懈,由浅入深,激发乐趣
“习题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老师拼命地讲解解题技巧”,而应该大力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说题”的初始阶段,允许其“结巴”,不流畅。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题”让学生“说题”,慢慢上路了,大一点“小综合题”,最后到“大题”(综合题),如化学工艺流程图题、有机推断题等。课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聆听、切磋“说题”技法,坚持练习,由浅入深,体会“说题”、解题的乐趣。
总之,在“习题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和点拨是“必须的”,更多的是应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大可不必担心哪一点没讲到而搞“一言堂”,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习题教学”形式,尝试让学生“说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习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 发挥优势 信息技术 提升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集成功能,可以有效地把“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一方面可以向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广角度、深层次的化学知识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文化背景、辅助资料,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人文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学科的热爱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催生情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知识一时难以理解,教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将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采取课件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之中验证化学知识,指导学生对照实验要求进行认真观察,将一些重要现象与关键环节摘记下来,便于课后复习以及自身实验操作。让学生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教学成效。如笔者在讲解“分子”内容时,由于分子不为学生亲眼所见,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我在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采用模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了化学教学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增大信息容量,拓宽教学渠道,发挥多媒体在化学实验中的辅助作用,增强实验演示效果。让学生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动手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实验过程、结果,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回顾、巩固所学知识。不但节省教学时间,而且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优化方法,指导学法,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改的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从培养知识接受型、积累型人才向培养探索型、创新型人才转变。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处理、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环境,优化学习过程,拓宽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使信息资源与化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化学教学的生动性。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创设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在“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究、归纳小结、课题延伸”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圆满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在预习中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前就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将预习中遇到的一些“搞不懂、摸不清”的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解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让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一些暂时没有掌握清楚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补救,提高教学成效。
三、电化教学,利用媒介,提升教学过程的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快捷”的特点,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素材,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优质、高效地完成,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化学学科所反映的内容多数是事物的微观世界,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效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繁杂为简单、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世界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展示,对瞬间变化进行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看到液态的氮、氧,看到固态二氧化碳烟雾缭绕的效果,可以重复播放实验过程。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调节图像的大小、远近、快慢,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观察,亲历化学的变化过程,提高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