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长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0 07:3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成长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大学章程;细化机制;校内“立法”
大学章程是校内的“根本法”。大学章程制定以后,必须将其细化为校内规章,才能转化为大学自主办学和管理的具体行为准则。
一、我国大学章程细化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大学章程的构成类型
章程构成类型不同,章程细化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章程可以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类。[1]p59-60单一型章程是由大学权力机构制定统一的总纲领以统领整个大学事务,如柏林洪堡大学、巴黎第一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的章程。复合型章程一般则由特许状或大学法令与较细化的内部章程构成,如耶鲁大学、牛津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的章程。
复合型大学章程与大学自身特点结合紧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特征,对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在此模式中,特许状或大学法令是针对特定大学设立、运行和发展等的法律规范,章程则是由学校权力机构制定的、对特许状或大学法令的细化和配套。单一型大学章程依据教育基本法和其它法律规范而制定的。教育基本法或其它法律规范总括性地规定了大学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共同的治理模式、组织框架,共同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自内容。大学权力机构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和特色,制定章程;然后再进一步根据细化程序制定校内规章。两种章程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渊源不同,前者的法律渊源是大学独有的特许状或大学法令,而后者则是普遍适用的教育基本法。
2、大学章程细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未来我国的大学章程模式属于单一型章程模式,但是当前大学制度体系中普遍缺少章程环节,形成了“教育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原则、笼统,给具体操作困难;缺少程序性规范,师生权益难以有效保障;学校与政府、社会的权力边界模糊,导致大学自萎缩,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不畅等。究其原因在于:
首先,大学章程权威性不足,法理地位不明,给章程细化和配套埋下“隐患”。《高等教育法》规定了章程的内容,但是内容宽泛笼统、原则性强。《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细化,但是法规层级较低,导致大学章程自身权威性不足。
其次,大学章程细化和配套异化为“新瓶装旧酒”。一些大学的章程制定以后,没有以新理念去修订、清理既有校内规章制度,而是把原来的规章制度进行简单的分类汇编、附于大学章程之后。
再次,大学内部职能部门各行其是,没有总体协调和审核机制。教务处负责制定教学、考试、学籍等方面的内部规章,学生处负责制定学生违纪处分、申诉规定,科研处负责制定学术政策,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协调,导致章程理念不统一、法律用语错误、格式不规范,表述存在歧义等。
最后,学校内部治理机构不完善,缺少相应的组织和议事规则。一些大学章程没有具体区分政治领导权力、行政治理权力和学术研究权力的界限,把各种权力混为一体,导致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大学章程对于党委会职责、校长职权只是简单复述《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缺乏符合学校实际状况的相关议事规则。
二、国内外大学章程细化的经验借鉴
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无论是复合型章程还是单一型章程,都依照一定程序形成体系完备、效力层级分明的大学章程制度体系。
英国大学治理的法律规范按其法律效力大小依次为特许状或法律、章程、条例和规章。章程依据特许状或法律制定,条例依据特许状、章程制定,法规依据特许状、章程和条例制定的。大学教职员会议拥有审核和通过章程权力,对理事会提交的关于章程修订的提议作出决定。理事会有权制定与章程一致的规章,有权废除、修订规章条款,有权制定运行管理的程序。[2]p75
美国斯坦福大学以1885年加利福尼亚州立法机关批准生效的“创始基金”文件为依据,形成了《董事会章程》、《评议会》和《行政管理政策指南》三个文件体系,进而制定全校政策、规定和细则。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准则包括简介和宗旨、诚信和品质标准、利益冲突及义务冲突、人力资源、财务报告、举报违规行为等九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若干具体政策。人力资源部分包括一般人事政策、性骚扰政策、恋爱关系政策、犯政策等。[3]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章程》依据《柏林高等学校法》、《工资改革与调整法》等制定,由全校大会表决通过。柏林洪堡大学下设学院,学院院务委员会制定和公布学院章程。大学的学术自主管理机构的委员会制定自身运行的议事规则,以书面形式确定表决的过程。
我国香港地区的大学章程包括条例、规程两部分。大学条例的制定主体是政府,由香港立法局通过立法会制定,属于香港的正式法律。大学董事会根据条例制定更为详细的内部规程。其中条例是总纲,规程从更细的层面上规定学校的各项事务,条例和规程逻辑严密、用语规范、便于操作。
三、构建我国大学章程细化机制
大学章程是校内“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法律效力,一切校内规章制度要和章程协调一致,不能与之相冲突、抵触。为此,大学应该尽快构建理念统一、制度协调、主体明确、立改有序的大学章程细化机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1、大学章程细化必须以统一的大学精神、价值理念为统领
大学章程不仅是大学精神、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法律精神、法律治理模式在大学内部的进一步延伸、具体化及个性化”。[4] 大学章程是大学理念和精神的制度化,校内规章是这种理念与精神的延伸和具体化。在章程细化过程中,应当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民主参与、程序公正等理念内化于校内规章,保持大学制度理念的内在统一与协调。
2、大学章程细化是校内规章系统化的编纂过程
法律编纂是指对某一类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审查、补充、修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法律;法律汇编指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进行排列、汇编成册,并不改变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容。大学章程细化应该是对学校规章制度的编纂过程,以章程为灵魂,整理、废止、修订过时规范、创制新规范。经过章程细化,在大学内部形成一个以章程为纲领,内容协调、体例完整系统化的规章制度体系。
3、大学章程细化依赖于权威的校内“立法”机构
为了防止大学各部门各行其是,内部规章不协调、相互冲突等,大学应该建立校内权威“立法”机构。大学可以建立专门的章程和规章制定委员会,也可以由现有机构负责校内“立法”,负责受理校内“立法”提案,统一“立法”理念、“立法”规范、“立法”技术和表述方式等,提升校内“立法”质量。
4、大学章程细化要制定严格的校内“立法”程序
对于校内规章的制定,要有严格的程序以保障校内“立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从校内规章的提案、起草、审议、通过、公布等整个过程,要明确规定各个权利主体,以及相应的组织程序和议事规则。
【参考文献】
[1] 陈立鹏.美国大学章程特点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9)59-60.
[2] 马陆亭,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5.
[3] 张国有.大学章程(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01-002.
[4] 湛中乐.没有大学章程就没有大学自.新京报,2011.4.9.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 产业集群;自组织;知识溢出;企业衍生;演进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6-0052-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冗余资源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调节机理研究”(批准号:70671111);河南省软科学 基金项目“基于冗余资源的技术创新研发资源供给模式研究”(批准号:0513020400)
[作者简介] 郭利平,中原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国际贸易。(河南 郑州 450007)
作为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集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战略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总体而言,现在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Krugman, 1991, 1993;Piore and Sabel, 1984;Scott, 1988)、技术创新(Freeman, 1991;Von Hippel, 1994;Bell and Albu, 1999)、集群学习(Saxenian, 1994;Izushi, 1997)、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Beaudry and Swann, 2001)以及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从现有文献看,以上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产业集群研究还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研究时间较短,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也还欠缺。以往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只注重了企业的空间集聚和地理接近性,对其空间变迁和演进路径尚缺乏研究。耗散结构、协同论、超循环等自组织理论和演化经济学有着丰富的内容,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思维工具。但遗憾的是,在研究产业集群这一课题时,很少有人使用自组织理论和演化经济学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本文尝试运用上述理论对产业集群成长的演化路径做一深入的探讨。
一、知识溢出
知识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一般被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古典经济学就是假定在现有的社会知识存量和制定安排的条件下,考察资本和劳动对经济产出和经济效率的影响。阿罗(Arrow,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罗默(Romer,1986)沿着阿罗的思路,提出了知识溢出的AK模型。卢卡斯(Lucas,1988)指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可以解释为向他人学习或相互学习。Griliches(1992)把知识的溢出定义为从事类似的事情(即模仿创新)并从其他的研究(被模仿的创新研究)中得到更多的收益。Verspagen(1997)把知识溢出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所谓的“租金溢出”(rent spillovers);第二种是“纯知识溢出”(pure spillovers)。杰夫(1993)也研究了R&D溢出效应与产业地理集群化及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产业集群中,知识的流动创造了知识溢出,知识溢出的源泉很可能来自产业集群内部,也可能来自集群外部。从演化经济学角度分析,知识产生于某一区域,向全球扩散与外溢,这一外溢过程可分为等级外溢和波级外溢。所以,知识的溢出既是全球性的,也是区域性的。它的全球性表现在:知识的溢出最终随时间的延续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它的区域性表现在:知识的溢出由于受时间和空间距离的约束,知识的传播速度受到限制,有些知识可能发生扭曲和失真。
知识溢出是知识自身的本质特征之一,源于知识本身的稀缺性、流动性和扩散性。从公共利益角度分析,大量的知识溢出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从拥有者的角度分析,尤其对于经由大量投入才获得的创新知识所有者而言,知识外溢带来的却是知识资产的流失、投入难以回收和竞争优势的丧失。在产业集群内部,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一般会延续原有的“惯例”(routines),他们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处理事务的最好方法。一般而言,企业共有三种惯例:(1)标准的操作程序(如生产技术);(2)投资行为(企业是扩张还是收缩);(3)搜寻行为(发现新的技术)。维持惯例的倾向类似于遗传基因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作用。而在经济系统中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企业,便等于生物进化中的遗传突变。但如果企业的运转出现异常或企业为追逐更多利润时,企业会调整惯例,这种行为就是“搜寻”。企业的创新与研发活动就是这种探索,是改变原有惯例的活动。值得指出的是,产业集群是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由于自增强(正反馈)的作用,创新就会通过系统的涨落被放大,从而使之越过某个不稳定的阈值而进入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突变过程中,大数定律失效了,但当新结构形成后,自增强又会启动大数定律,新的惯例进入扩散阶段,知识溢出就此发生(详见图1)。
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人力资源在成员企业间以及企业和服务机构间的流动。首先,由于人员在机构间的流动,可以使新技术、新思想快速转移、扩散到需要的机构中去,并与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加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并使之成为更新的思想源泉。其次,由于人员来自行业内不同的企业、机构和研究所,不同的知识源使他们各自的知识具有更大的异质性,在工作中,知识的碰撞和整合效应会更加明显,不仅使企业的知识存量从静态上得到增加,也增强企业动态应用知识的能力;(2)企业间的合作互动。为了创新的成功,公司越来越依赖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依靠其他的专业公司提供互补性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实现了流动和转移,即使是自身存在很大模糊性,流动和转移非常不易的隐性知识,也可以在共同解决复杂问题、交流经验和体会中实现有效传递;(3)企业的衍生。在成功发展的集群内部,企业的衍生活动非常频繁。本文将在下面专门论述这一问题;(4)人员间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触、交流和沟通。人员间正式的交流和沟通一般发生在正式组织内部或正式组织之间,通过会议、演讲、培训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命题展开。在正式交流中,知识沿着组织结构体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垂直流动,知识扩散主要局限于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范围相对狭窄。而集群的非正式交流网络则能够提升集群内知识的共享水平,确保人们在不断地扩散知识的同时,也能大规模汲取其他人的知识,最终大大增加集群整体的知识积累水平。此外,非正式交流还能促进不同属性知识间的流动和转化,特别是难以外部化的隐性知识,也可以借助语言、体态、情感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传递;(5)集群内设立的公共服务机构主要为集群提供劳动力培训等其他溢出渠道。
二、企业衍生
企业衍生(spin-off)是指一个稳定的组织(如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通过某种方式,孕育催生出新企业的现象。罗杰斯和拉尔森(1985)在他们合著的《硅谷热》中定义衍生公司为:在母公司内搞出技术发明的基础上,脱离母公司而创建的新兴公司。另外,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衍生的一种比较宽泛的定义是:衍生是指先前在另一个高新技术组织内工作的企业家出来创办新公司的过程。衍生是产生新企业的重要方式,也是产业集群活力的主要源泉。成功发展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衍生活动非常频繁,如著名的美国硅谷。1957年由8名工程师组成的一家名为费尔切德的半导体公司,这是当时硅谷唯一一家专门研究硅晶体管的公司。只经过10年的发展,美国主要的85家半导体公司中约有一半是直接或间接从这家半导体公司衍生出来的,其中英特尔、国力半导体、西格耐克、阿美尔科等已成为当今世界电子信息工业的先导。所以,企业衍生活动是硅谷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机制。
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进一步地分析结果是,产业集群的孵化衍生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原有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也具有意义。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不可能无限进行下去,到达一个特定临界点附近,集群规模的扩张就会逐渐停滞,从而进入稳定运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原集群中企业的总量基本上不再增加,而是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虽然不断有新企业产生,但同时不断有老企业被淘汰。集群的生产总量也不再急速增长,而是基本保持稳定。这标志着产业集群从此进入了成熟壮年期,它的发展方式也开始以“异地孵化”为主。所谓异地孵化,也即在一个不同的通常距离较远的地理空间上孵化出与自身同质的新的产业集群。如,义乌的小商品企业群已经在东北、西北甚至国外的中东和非洲都构建了新的小商品企业群;绍兴的轻纺企业群也开始在宁波、江苏等地建立新的轻纺市场。在异地孵化阶段,原生的产业集群不但向外输出商品,而且开始向外输出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以期在原产业集群市场辐射力难以企及的地方构筑一个新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动物界有相似之处。动物个体在早期成长阶段,其生长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肉的长大和生理机能的完善。进入成年期以后,动物肌体不再发生很大变化,然而,生殖繁衍功能却异常旺盛。生殖繁衍能力是动物生命活力的体现,“异地孵化”能力也同样是衡量一个产业集群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三、自我强化
产业集群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经济系统。在演进过程中,选择和搜寻是两个关键的要素。演化经济学代表人物纳尔逊(1982)认为,搜寻是系统的创新行为,具有以下特征:不可逆性、偶然性、对待事物发展的依赖性和不确定性。搜寻行为的规律性表现是技术进步的累积性,因为今日搜寻的产物,不仅仅是一项新技术,而且还有利于知识的增进,并且是明日知识的自然出发点。根据以上分析,产业集群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自组织系统。
在这里,经济学中的正反馈理论对动态经济过程可以做很好的描述,它的主要内容是: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反馈的自增强机制。如前所述,这种自增强机制会使经济系统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多态均衡。系统中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均衡,系统选择哪一个是不确定的、不惟一的和不可预测的;二是路径依赖。经济系统对均衡状态的选择依赖于自身前期历史的影响,可能是微小事件和随机事件影响的结果;三是锁定。系统一旦达到某个状态就很难退出;四是可能无效率。由于路径依赖,受随机事件的影响,系统达到的均衡状态可能就不是最有效率的均衡。而产生这种自增强机制的原因通常是由于系统建立的成本高,一旦建立就不易改变,再加之学习效应、合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使得系统逐渐适应和强化这种状态。简单地说,正反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并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弱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而自我强化,出现滚动的累积效果。
产业集群的自增强机制实际是正反馈作用,它是系统产生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和机制。它将加速系统的自组织、自复制,使微观要素协同进化而产生出新的有序结构。一般情况下,正反馈是系统走向更加有序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系统涨落发生作用的机制。系统的涨落,通过正反馈得以放大以后,推动系统向新的有序结构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有序结构的产生,必须使放大的涨落达到一定程度,即越过产生新的有序结构的临界点;否则,这种放大的涨落还是会收敛衰退的,难以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产业集群在其成长过程中,远离无序的原子式的竞争状态,形成协作式的竞争,完成自催化和交叉催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自强化机制,不断强化自我聚集经济优势、品牌优势和网络创新优势。产业集群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就是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机制不断演进的外在表现。当然,这种自我强化机制有可能导致产业集群的最终锁定,直至衰亡。
四、网络的成长
按照Ha4kansson (1987)的观点,网络应该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要素:行为主体、活动的发生、资源。网络的形成是由于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资源的流动,形成了一些彼此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的各种相对稳定、促进创新、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区域创新网络实质上是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本相融合的产物。
这种产业集群的网络以创新为主要特征,所以,有时我们称之为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网络最重要的结构组成就是结点,即网络的行为主体(详见图2)。网络中各结点的关系链条,既是信息、知识传递扩散的关键通道,又是知识、信息、技术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或知识增值的“价值链”。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以学习、创新为主要特征。斯泰勒(1998)认为,集群如果越具有真正的网络结构,它们就越有可能成为学习型组织。卡曼(Kamann,1991)则认为,行为主体之间的各种联系都是集体学习的过程,彼此之间都从对方获取了自身创新与发展所需的互补性资源(知识、信息或服务等)。尽管产业集群的网络结点都必不可少,但通常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构建了大学――企业――政府三重螺旋结构,对产业集群的网络演进意义重大。只有这三重螺旋关系紧密,相互良性循环,才能有知识、技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进化。
超循环论(Hypercycle)是艾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有关生命起源的自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化学进化与生物进化之间必然有一个分子自组织阶段,完成从非生命向生命物质转化的质的飞跃。艾根把循环分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三个层次。所谓超循环,就是凭借功能耦合形成的循环,它通过竞争、选择、协同等方式,完成了无序向有序、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从超循环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已经具备了进化的四个基本条件:(1)新陈代谢作用。产业集群是个生命有机体,它在成长演进过程中,必须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自身存在和自身结构。产业集群的衍生企业和大量进入的新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延续着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2)自复制特性。进化系统之所以能够在时空维持自身的存在和种族的原有特征,是因为它们具有遗传或自复制能力。自复制对于任何选择进化都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自复制,进化就失去了基础,选择也失去了对象。自复制是系统内在的自催化功能,它对于系统进化过程中的选择和积累信息都是不可或缺的。自复制特性反映了产业集群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产业集群的稳定性在其成长进程中不断抵御环境的变化和扰动。(3)突变性。如果一个系统在演变过程中只是自我复制,便谈不上进化。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循环演变过程中的突变便是进化发展的催化剂,是新的有序的源泉。(4)协同进化。超循环理论强调的是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所应具有的协作关系,这一点有别于达尔文进化论中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淘汰的观点。超循环理论认为,进化选择的目标是信息,是利于系统生存的优势信息、优势功能结构和合理状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由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频繁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企业和其他行为主体如政府部门、大学、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通道,联系密切,协同进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行为主体既自我增进又互相增进的耦合方式将使产业集群形成超循环组织,这样的超循环组织表现出群体优势,与单个的企业相比有着更强的生命力。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在合作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成双赢(win-win)的局面。产业集群网络超循环组织的选择与进化是一种“一旦――永存”机制的结果。一旦创新网络建立起来,信息、知识、技术的流动和扩散将更加迅速,技术复制也更加普遍,网络的优势将逐步确立,并不断通过选择和变异,促进网络成长的不断演进。
产业集群本身都有其生命周期,但演进过程是复杂的、呈非线性轨迹,很多集群维持了长期的繁荣,竞争优势不断强化,而有的却很快走向衰亡,关键在于是否可以保持产业集群网络的创新活力。网络中的各结点在协同创新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各不相同。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处于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的中心位置。大学与科研机构也直接参与创新,甚至可以充当孵化器,衍生许多有实力的企业。但其知识、专利成果必须市场化,才算完成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政府、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等网络其他行为主体,则是通过为创新的直接主体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设施,间接参与网络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Griliches, Z. 1992 The search for R&D spillover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4:29-47.
[2]Verspagen, B. 1997 Estimating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 uSing technology flow matrices,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es 133: 226-324.
[3]Jaffe,A.,Trajtenberg, M. and Henderson, R. 1993 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577-598.
[4]Angel,D.1989 The labor market fox engineers in the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Economic Geography 65(2):99-112.
[5]Tallman, S., Jenkins, M., Henry, N. and Pinch, S. 1999Knowledge cluster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global in-dustries, Working paper presented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1999 Conference.
[6]Nelson, 1987 Understanding Technical Changeas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7]方齐运,王皓,李卫兵.增长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8]魏江.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 科研管理,2003,(4).
[9]何圣东.非正式交流与企业集群创新能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
[10]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斯・K・拉森.硅谷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杜,1985.
篇3
论文摘要: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轮滑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差,轮滑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等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优化课堂教学氛围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以提高轮滑课的教学效果。
轮滑运动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技巧、休闲和惊险为一体,能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轮滑运动动作难度较大又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学生在轮滑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学生在轮滑课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建议。
1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轮滑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技术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淡薄,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薄弱。
1.1动作难度与危险性
轮滑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靠与地面接触很窄的滑轮作为支撑点,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项目运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刚开始感到很新奇,当穿上轮滑鞋后就会产生站不稳、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动的感受,这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定式,认为“太难了”、“我学不了”、“我不行”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适合学习这项运动,尤其当其他同学摔倒或出现意外时,这种恐惧心理越发严重。例如,学生在弯道技术学习中,不敢大胆地向弯道“圆内”倒重心,又不敢大胆地使用外刃蹬地,结果不但动作技术没有长进,有时会由于动作不连贯或其他原因导致摔倒,从而更加畏惧弯道的滑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学生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学习和练习;其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轮滑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轮滑运动的恐惧。此外,过度紧张是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轮滑运动时,就会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如,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动作增多、动作感觉性差等,如果较长时间都不能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渗透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去,最终导致自信心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出一种丧失学习动力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轮滑课前,对轮滑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解比较肤浅,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2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2. 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例如,通过练习一些复杂的动作来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体对身体施加外力来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跺关节力量。
2.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课的动机不明确,认为不是主课,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因此,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跌倒后继续坚持练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
2. 3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上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学生情绪较沉闷时说些得体的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可避免枯燥、厌倦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要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在气候条件较差或动作难度较大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克服怕苦怕累心理。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重点技术的讲解,在开设轮滑课之前,学生必须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例如,教师在学习练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保持重心平衡是关键,此外必须学会“八字”停止法,这是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降低畏惧心理
2. 4重视动作示范和保护措施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一般是从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开始的,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觉表象,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同时,在上课之前要求怕摔的学生佩戴护膝、护腕、头盔等护具,在加上轮滑技术上的正确姿势示范和技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下轻松、平安地完成轮滑动作,这是减轻学生在轮滑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2. 5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二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感觉,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对肌肉动作控制程度,使身体各器官系统达到协调发展,以增强学生学习轮滑的信心和动力。
2. 6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顽强果断地克服动作困难,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4
曹仲帅
北京市怀柔区实验小学校长。曾获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北京市民族教育先进工作者、怀柔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怀柔区师德标兵、怀柔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参与编写地方教材《美丽的怀柔》。
“只有教育信息化才能带动教育现代化,只有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作、学习深度融合,实现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才能实现学校现代化。”作为区域教育改革实验现代化窗口校,北京市怀柔区实验小学校长曹仲帅以高度的教育智慧,敏锐地找到了便捷教师工作、优化学生学习的突破口——移动办公和泛在学习。一个前瞻性理念就此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
初见曹校长,他正在用手机处理学校工作。“您稍等,我把这个请示批完。”说话间手指娴熟地触屏几下,便抬头微笑地开始交谈。“这种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手段建立的学校移动办公平台能够实现同步办公、协同办公、交互办公,无论干部教师身在何处,都能实现随时申请审批、资料管理、视频会议、语音会议、沟通决策。”他说:“以前,老师们要申请买一件办公用品,需要来回跑五个地方,还经常找不到人。现在只需跑一趟领物品即可,其他流程随时随地用手机就可完成,老师们很喜欢。”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校长的领导力成为决定一所学校超前发展的关键因素。曹仲帅以人为本,坚持“童年愉悦”的办学理念,大胆探索,勤于实践,锐意进取,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努力把学校营造成师生探索求知的学园、温馨祥和的家园、生动活泼的乐园,提高师生生命质量,成就师生幸福人生。
“我们坚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谈到学生学习,曹校长认为,如果说之前学校对技术的应用大多是支撑教师的教,那么现在学校更多思考的是如何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学生有效地学,并逐步构建出打破时空界限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泛在学习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它让学生无时无刻地沟通,无处不在地学习。泛在学习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这与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学校进行学习或通过网络获取学习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泛在学习的目标就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更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所有的实际空间成为学习的空间。知识的获得、储存、编辑、表现、传授、创造等在优化的智能环境中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培养的是21世纪的人才,学生必须具备21世纪的学习技能,才能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获得成功。
为此,学校投资两千多万元,为学生们整体规划建设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家自主学习,在家进行课前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享受学校提供的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系统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记录下来,方便教师提供“一对一”的辅导,方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求助。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篇5
(1)制订学习计划并认真地执行计划,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使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是先有了打算,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失败。
智力相同的两个同学有没有学习计划,他们的学习效果是不大相同的。
同学们按计划进行学习获得成功之后,可以产生一种充实感和成功感。
(2)没有计划的学习是盲目被动的低级活动。
为什么有些同学的学习会处于后进状态呢?学习缺乏计划性,往往是一条重要原因。
如:①放学后玩球,天不黑不散;②回家无休止地看小说、杂志、报刊;③天天去市场集邮;④天天看电视、看电影;⑤串门、聊天、打扑克;⑥听音乐、广播无止境等等,结果完不成作业,必要时只得赶抄,不能认真复习和做作业。
这种毫无计划的学习是荒唐的,散漫疏懒,松松垮垮的,这是不可能有进步的。
2、制订学习计划的作用
(1)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蓝图。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而目标实现,要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完成。这样时间和任务的科学结合,就诞生了计划。为了实现学习目的,制订计划努力去实现它,就可以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使自己每一个行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
计划是实现学习目的的蓝图。每一个想把学习搞好的同学,头脑中都应有这张蓝图。
(2)实施计划,可以磨炼意志。有了计划,把自己的行为置于计划之中,具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学习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总要千方百计地冲击你的学习计划,总要千方百计地引诱你离开计划,这就是理想的计划和实际学习生活之间的矛盾。
矛盾出现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就要排除一切困难和干扰,在这过程中,意志品质受到了磨炼,动机受到考验。一般讲,意志品质越好,计划越容易实现,学习上的收获、进步就会与日俱增。看到这些进步,不仅心情愉快,而且可以不断增加实现计划的信心。
(3)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按照科学的学习计划行事,可以使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分明,一旦形成了条件反射,到时候睡觉,该学习时能安心学习,该锻炼时能自觉去锻炼,所有这些都成了自觉行动,日久天长,良好学习习惯就形成了。
(4)能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由于计划的科学性,计划里要办的事,应当说都是有益的。一个有计划的同学知道他如果多玩一小时,多聊一个小时将会使计划的哪项任务完不成,而这项任务没完成又将会给整个学习带来什么影响。有了计划,每一步干什么都明确,不用白费时间去想下一步干什么,也不用为决定下一步干什么而游移不定。
3、怎样制订学习计划
(1)计划要全面。思想、学习、身体是相互影响的。在计划时,一定要兼顾三个方面。
计划里除了有学习的时间外,还应当有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睡眠的时间;有娱乐活动的时间。计划里不能只有三件事:吃饭、睡觉和学习。如果计划真是这样,那么这个计划就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2)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常规学习时间就是按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主要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
自由学习时间:是指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一般可做两件事:补课和提高。补课,是指弥补自己学习中的欠缺;提高是指深入钻研,开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自由学习时间应当成为制订学习计划的重点部分。
同学们一旦抓住了自由学习时间,将会给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极大的好处。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提高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使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3)长计划和短安排。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究竟干些什么,应当有个大致计划。例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应该有个长计划。但是实际学习生活变化很多,又往往无法预测,故长计划不可太具体。但上个月或下学期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心中应该有数,这而第一星期干什么要具体些,每天干什么应当更具体些。这样把一较大的任务,分配到每周、每天去完成,使长计划中的任务逐步得到实现。订长计划,要在具体完成学习任务时有明确的目的。 共2页,当前第1页1
2 学习计划(+9极品)
有长计划,没短安排,长计划要实现的目标不容易达到,所以,有长计划,还要有短安排。长计划是明确学习目标,大致安排;短安排是具体的行动计划。
(4)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内容是无限的,所以必须要有重点,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所谓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订计划时,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来攻下重点。
(5)订计划要从实际出发。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有些同学订计划时满腔热情,想得很好,可行动起来,寸步难行,这是目标订得过高,计划订得过死,脱离实际的缘故。
实际是什么?
①知识能力的实际:每个阶段,在计划中要接受消化多少知识?要注意培养哪些能力?
②时间的实际:指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有多少?
③“欠债”的实际:自己在学习上“欠债”应心中有数。
④教学进度的实际:掌握老师教学进度,就可以妥善安排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不致于使自己的计划受到“冲击”。
(*注:你正浏览的文章由 第一diyifanwen.com整理,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6)注意效果,及时调整。每一个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个阶段,就应当检查一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要找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
检查内容是:①计划提出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
②是不是基本按计划去做?③学习效果如何?④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什么地方安排太紧?什么地方安排太松?
通过检查后,再修订学习计划,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每天写日记时,一定要把一天学习计划完成的情况认真记录下来,以利改进。
(7)计划要留有余地。计划终归不是现实,只是一种可能性。把计划变成现实,还要经过一段较长的努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上千变万化的情况,所以制订计划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使计划有一定的机动性,这样完成计划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8)脑体结合,文理交替。“心之官则思”,思维要靠大脑,学习是个难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要想使大脑神经细胞正常工作,必须保证脑细胞的新陈代谢,脑细胞消耗着人体需氧量的四分之一,血糖量为120毫克时(指100毫升血内)记忆最挂;血糖量为60—70毫克时,思维迟钝;血糖量为45毫克时昏迷、惊厥。可见思维活动正常进行时,脑细胞消耗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并产生大量的废物和二氧化碳。
所以在安排计划时,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学习和体育活动要交替安排。比如:学习了一下午,就应当去锻炼一会儿。再回来学习。锻炼时运动中枢兴奋,而其他区域的脑细胞就得到了休息。安排科目时,文科、理科要交替安排,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
(9)个人计划与班级计划互相配合。
篇6
【关键词】学习现状 职责要求 成长方向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98-01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
首先就教师的职责来说,他们的职责是培育祖国的未来,为祖国造就各行各业的人才。在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四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不仅学会创造性地思维,更要学会用批判性的方式去思维,要在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下,具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工作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具有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教师更要教给学生工作工具,要让学生懂得和掌握信息技术,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和和信息处理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生活技能,让学生在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同时,学会生活和工作,以及学会承担起个人对自身和社会应负的责任。
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师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社会地位,还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但只有当教师真正成就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时,这些重要作用才能发挥和显现出来。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内涵意义
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和内涵决定了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首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和胸襟。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爱自己的学生。要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把爱落实到实处。
(一)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都能成才。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爱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和辱骂差生。对学生的教育和期望,始终要学会并抱有养花人一样的心态,去静等“花开”。 (二)了解学生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想法。尤其是当学生表现欠佳时,不要轻易的责备他们,更不要随意打骂。要养成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体谅他们的感受,去了解他们的心声,再斟情处理。
(三)善于和学生沟通。表现在,不俯视学生的一切,学会蹲下身子,用欣赏和平等的口气和孩子交流,从你的行动上先实现思想上的真正平等。
有了爱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爱心的前提下,教师才更愿意去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一)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在不变地发生变化。各种语言现象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广泛地学习各门各类专业知识、教育技术和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努力使自身具有全面性、专业性和通识性的知识结构.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应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知识教学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和各种社会科学知识。
(二)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尝试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适应课程的要求。众所周知,小学英语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性,因此,教师要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把学来的专业知识逐步吸收、内化、转变成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能力。要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先学会改变自身观念,勇于挑战自身的能力极限,从积极主动地承担校内外的公开课、教研课开始做起。于教学实践的不断尝试活动中,把创新精神真正落于实处;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于实践活动后的反思中,寻找自身的改进方向。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促使自身不断发展和快速成长。所以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在课堂上,在你的教育实验中。”
(三)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途径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经验+反思=成长”。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有两种形势,同步反思和事后反思。一般来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得更多的是事后反思。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在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后,通过客观地,准确地评价该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找出自己或他人在教学中的优、缺点和有待改进之处。在具体每堂课的关注点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实际,确定自己要关注的内容。在关注之后,教师要学会写课堂反思日志。待一学期下来,还要写出自己的学期反思日志。通过反思日志,总结自身在每一堂课和本学期教学中的得失发现亮点,并能通过得失确定教师自身以后教学改进的方向。就这样,通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来总结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学会制定自己的专业成长计划并逐步实施。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而今天笔者要说:“没有成长计划的老师,就不会成为最优秀的老师。”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所以,当教师有了自己的成长计划时,就拥有了自身成长的目标。教师就会严格地要求自己,安排好时间,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坚持学习和工作,从而获得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更大发展。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只要拥有自己长远的计划,近期的计划,每周乃至每天的计划,并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计划,按计划办事,就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
篇7
一、以趣味化的计划活动激发幼儿的自主愿望
做事有计划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对于中大班幼儿,我们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计划能力,注重家园的密切配合,以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展开计划活动,不断调动幼儿参与计划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计划的愿望。
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是在计划表格的呈现与设计模式上进行改变和创新,包括这三大形式:图文解说式、粘贴选择式、迷宫挑战式等。
图文解说式的计划表主要运用简单的表格,将表格中的各项目用有趣的图形加以解说表现,让幼儿对表格内容一目了然,这一直观形象的计划表极大地引发了他们参与计划的积极性:粘贴选择式的计划表主要针对小组共同商讨的结论,选择多数人赞同的计划项目,粘贴成共同的计划表,形成小组的计划方案。这一形式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幼儿可以自主协商,自由选择,提倡少数服从多数,鼓励同伴之间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想方设法说服他人,因而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迷宫挑战式的计划表主要是以迷宫游戏的形式呈现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它可以极大地满足中大班幼儿的好胜心理,运用走迷宫的方式,引导幼儿将延续性的活动进行分步骤计划,并在每一环节的完成中设置评定标准,如果顺利完成的就有奖励且可以继续前行,反之则有相应的“惩罚”停滞前进,待重新完成计划后再继续前行。这一带有游戏趣味性的计划活动,深受幼儿的喜欢,他们往往乐此不疲,一次次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调整计划,直至走完迷宫,圆满地完成计划任务,有效地增强幼儿自主计划的意愿。
例如:我的一周运动计划:
以上《我的一周运动计划》是迷宫挑战式的计划形式,它以水果形象串联,使得计划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在预定计划时,幼儿只须在五个水果中用简单的图文形式画出每日计划,没有完成预定计划的“惩罚”也可多种多样,可以是“翻跟斗、学狗叫……”。在实施计划时,如果完成一天的计划活动,他可以将往前一天的路段涂上喜欢的颜色,并且获得一面小旗,一周过后比比谁的红旗多。
无论是哪种形式,这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强的计划形式和项目,都可同时在家庭和幼儿园开展计划活动,有的项目还需家长配合,通过家园双方的共同参与,有效激发了幼儿自主计划的愿望,促使幼儿更为自觉、积极地参加各项计划活动,计划能力也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以多样化的计划活动丰富幼儿的自主体验
孩子既然有了参与、设计计划活动的兴趣,但如何保持,如何让计划活动长期保鲜,这些都是老师们在开展计划活动教学时的热点话题。为了发挥计划活动的魅力,我们从生活、学习、情感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挖掘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拓宽计划范围、丰富幼儿计划的行动经验,使计划真正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让行动更顺利、更快乐
生活类的计划活动:超市购物、一日饮食计划、一周餐点安排、假期劳动计划、作息计划、拜年、交友计划等。
学习类的计划活动:阅读、识字、创游、区域、成长计划、运动、学(棋、歌、舞蹈等)计划等。
情感类的计划活动:快乐旅游、学雷锋计划、感恩计划、爱心计划、大手拉小手(以大带小、向哥哥姐姐学习等)、六一晚会筹备、帮助同伴计划等。
通过设计多样的计划,孩子们不断地感受到计划活动带来的乐趣,并且逐步学会了:我想做什么?需要什么(物品、他人帮助、交通工具……)?怎样分步骤完成?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要怎么解决?等多方面作好活动前的设想。如:在《大手拉小手》计划中,孩子们提出“我想教的本领弟弟妹妹都不会,怎么办?”老师适时的鼓励他们想办法,他们有的说:“多准备几种本领”、有的说:“小组每人准备不同的本领,让弟弟妹妹们选择”、有的说:“带些玩具和糖果去”。瞧,孩子们想得多周到!
三、以及时性的计划活动强化幼儿的自主意识
活动要具有时效性,我们的孩子才能与时俱进。节假日、学园的大型活动、年段活动、社会新闻信息等都是开展计划活动的宝贵资源。
每逢节假日,我们都及时开展相应的计划活动。如:母亲节或父亲节、重阳节开展关心长辈的相关计划,引导孩子主动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小事,体验爸爸妈妈平日的艰辛,感受溶溶的亲子之情。
城市里的家长普遍素质高,家中电视、电脑、广播电信等信息传媒一应俱全,孩子也因此对社会新闻信息了解得多。如:社会各界都在关注被开水烫成重伤的小女孩若莲,孩子们也在悄悄的谈论着,于是,我们开展《关爱小若莲》的爱心计划活动,并从可行性的角度去引导孩子思考,怎样的帮助才可能实现、才对她最有帮助。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同情心,也加强孩子帮助他人的主动意识。
四、以系列化的计划活动增进幼儿的自主行为
系列的计划活动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活动之间都有相关联的地方,或是同类、或是递进、或是相互铺垫,其中的经验是可以相互迁移的。
例:“阳光宝贝”成长系列计划
阳光宝贝成长计划融合自我评价(口才、手工、绘画、舞蹈、情感等)内容,以五大领域为基点,预定了阳光宝贝成长计划表――之“整体评价档案”、“互帮互助档案”、“口才档案”等六个系列计划活动。
通过一系列计划活动,孩子更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过程。连生活中的小事“自由活动10分钟”“上学路上”他们都自主的与同伴与家长进行预计、安排。
五、以综合化的计划活动提升幼儿的自主能力
篇8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关于师训工作的文件政策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评好课”为师训工作的重点,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创新型学习型研究型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重点工作:
1、加强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
2、继续开展“拜师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成熟。
3、落实好常规听评课活动,坚持听课后及时评课,学校提倡跨年级听课,鼓励、支持、拓展校外听课渠道。通过听评课活动,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授课行为,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高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加强班主任师资队伍建设。
5、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本年度,除将继续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档案建设,全面完成其它立项课题的结题和推广工作,并积极参加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切实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配合市教育体育局局继续做好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阔其视野,提升其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并充分调动其在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根据局要求,建立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检查、督促、指导、考核,项目领引,帮助骨干教师完成每年的目标任务,并负责上送年度考核结果。
2、自加压力。各类骨干教师要按照自身实际,制订一个向上一个层次目标的成长计划书,从师德水平、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对照条件,分解目标,按学年度制订自己的成长计划书。
3、引入竞争机制。对于高层次听课活动、展示活动继续采用申报制,学校择优批准。凭听课反思、学习体会、上翻版课等报销外出活动的费用。
篇9
这是个典型的山村小学。学生们的父母为了生存,远离家乡;而孩子们在学校的意义,除了学习之外,更为了能够“有人照顾”。在这里,孩子们从没有上过音乐、美术等议题类课程,而除文化课外,也无任何课外书籍可阅读。
6月27日,郑州日产2015“牵手工程―快乐成长计划”活动来到了这里。郑州日产经销商员工与十几位车主为学校捐赠了600余本书籍和一些办公电脑,添置了60套全新的课桌椅,6套教师办公桌椅,以及给孩子们的全新书包、文具。
这是2015年“牵手工程―快乐成长计划”的第二站活动,今年4月,项目在四川拉开首站帷幕,为四川省两所贫困小学送去书籍和教育物资。而在下半年,郑州日产还将陆续走进云南、福建等地,帮助那里的贫困学生。
“牵手工程―快乐成长计划”自2012年正式启动,郑州日产每年向贫困地区的小学捐赠书籍、捐建爱心图书室,送去教育物资。至今,已经走进16个贫困小学、累计捐赠书籍过万册、捐赠物资价值累计70万元。
《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多年来郑州日产一直专注于教育领域的公益事业,早在2010年,即已成立专项教育公益品牌“牵手工程”。如今也已经是“牵手工程”的第5年。这是郑州日产试图打造的可持续公益项目,是专门针对贫困地区小学制定的教育援助项目。
在汽车企业日益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今日,做公益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慈善的概念由1.0初级版本的捐赠慈善升级为2.0版本的关怀型慈善,再到3.0高级版本的可生长、可持续慈善。
通俗来讲,1.0版本的慈善是有钱人把钱捐出去,2.0版本的慈善是把钱捐到有意义的地方,当下3.0版本则是发展全民型的公益,集合各方资源、做长期公益。
2010年成立至今,5年间项目的投入已初见成效:累计捐款超过1500万元,并通过旗下“捐书活动”、“阳光助学”、“牵手暖冬”、“牵手用膳”等多个公益项目,共帮助近6000名贫困大学生实现求学梦想,帮助5000余名贫困学校的儿童及农民工子弟实现阅读的愿望,帮助1000名孤残儿童建立家园。
数字看起来并不大,好像也有点空洞,但是它们背后却是百分之百的一个个独立、鲜活,处于飘摇中的个体。
如今,郑州日产将活动主办权放手经销商,并扩大车主参与群体,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此次帮助游庄小学,活动的主办方即为经销商――郑州日产贵州钟裕汽车专营店,它在内部发起了“为游庄小学捐款”的活动,店内员工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除此之外,郑州日产还通过“郑州日产公益伙伴”官方微博、微信发起了“捐出神奇”为游庄小学募集书籍的活动,通过线上活动联动网友共同奉献爱心。
在帮助贫困学子的过程中,郑州日产的公益理念则是――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安排一系列学子回访、就职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自食其力。
篇10
一、认真履行好班组长职责,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工作。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组长,对于班组长的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与学习。
首先,我将继续本着理解、关心、支持的态度与班级各位老师合作,统一工作思想、教育的一致,发挥教育的合力。
其次,作为班组长对幼儿的发展充满信心,更要以此来感染班组没一位老师,并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幼教事业,运用内在的激励方式凝聚人心,以成就感、事业感去驱使班组成员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都有自尊与自信。
再次,善于接受每个人提供的最好方法,并在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计划、行为,以适应新的需要与新发展。
再次,定时召开班务会,商讨、交流班级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寻求集体智慧的最大化。
最后,深入学习开展家长工作。有针对性的做好家长工作,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配合;根据不同类型的家长的需要,指导家庭教育和家庭亲子游戏活动。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首先,在理论学习中成长:主动关心国内外学前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
2、通过多种途径:幼教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等,吸取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自学有关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托班教育内容。
4、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进行教育学函授学习。
5、进一步学习课题研究方法,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
其次,在实践中成长:积极参加专业学习培训和教研活动。
2、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用一百中语言去诠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和做法。
3、探索适合托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4、学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每周记录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反思。
5、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及对事物的反应、行为态度、学习状况,并进行一些记录,提高教师的观察、记录技能。
6、认真做好教养和阅读笔记,积累自己一些学习或工作上的经验。
三、重视师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