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9 18:4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课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指把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本来并无联系的两种课程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两种学科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两种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正确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学生化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化学课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化学课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化学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化学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则有利于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化学学习目标。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化学教学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化学学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3.基本能力培养和化学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化学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二者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化学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化学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种基本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主要适用于讲授型化学教学中,分为如下步骤:(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2)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3)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化学的特征、关系和规律;(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化学资源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2)根据化学课的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3)组织学习小组;(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5)指导学生浏览有关化学网页和资源;(6)组织协作学习活动;(7)形成作品,以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共识。
3.“校际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主要适用于因特网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不同地区或城市,选择友好学校作为成员实验学校;(2)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化学学习小组;(3)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有关化学问题探索;(4)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以便获取相关信息;(5)利用所得资料,同学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6)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7)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8)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结,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4.“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
在全国上下掀起实施新课标的活动中,自己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投身到这项伟大的课改实践活动中去,以顺应时代之潮流。以下各点是本人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通过探究问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方案是为了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旨在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中学课程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基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课程改革理念如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体现于课堂,再理想的课程改革都不会成功。让新理念走进课堂,融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践,比推出新的理念更加富有创造性,任务也更加艰巨。
1.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
化学新课标着眼于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标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的等同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2.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用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猜迷、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于一些自主学生探究实验,应首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下准备,包括阅读课本、准备简单的实验用具、通过讨论理清实验思路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等。在实验课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得到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哪怕是有偏差的结论。当然学生如果做实验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恰当的指导。
2.2创设自由空间,培养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探究意识,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中更应如此。
3.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
实施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3.1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2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4.通过探究问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按常规,学生会先写出四氯苯的一种结构式,然后用变换氯原子位置的方法逐一去找,此法很慢且易出错。若能变换角度去考虑:二氯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二个氯原子在苯环上分别呈邻、间、对位,如果我们改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角度,把四氯苯看成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分别呈邻、间、对位,就很容易知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元素的“构、位、性”互推,有机物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互推,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等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我们在学习的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概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再如学到《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章的时,不妨让学生调查一次在我们周围有哪些因素造成空气的污染?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篇3
关键词:激活;化学;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激活教材是前提,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科学,科学家为之奋斗的故事不胜枚举。根据教材实际巧妙设计实验质疑、实验应用质疑、科普故事质疑等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亮点,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感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
要达到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师应: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使之具有典型性。二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三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举一反三。
二、激活学生是核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施教之法,重在启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导”的关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巧用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变化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化学变化重现出来,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兴趣,进而对化学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性兴趣和概括性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利用实验设计的开放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我们应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2.以新颖的教法刺激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化学课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使课堂情境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内容和学生、教师的实际而异,不能生搬硬套。
3.语言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学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幽默的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刺激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的状态,调动其积极思考、能动求知的自觉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
4.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利用身边的物品完成某一个化学小实验;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或结合校情、乡情,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指导学生通过上网、看电视、查资料等方法查找与生产、生活相关信息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学习力。
三、激活教师是关键,促进师生双赢局面
1.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便会以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自身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化学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掌握广博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知识积累,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才会游刃有余、活力四射。
篇4
一、 更新教学观念,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并且新教材内容减少了好多,如阿伏加德罗的推论,老版的是重点,可新版教材提都没提,虽也要给学生讲,但难度大大降低,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老师也有更多时间给学生做实验,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打破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由原来的被迫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二、加强实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在化学课堂上老师做演示实验时要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课改第一章的第一节,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个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给提取出来。这是萃取的概念,可很多学生读了许多遍都不明白。可当我把萃取碘水中的碘这一实验做完。学生竟然能把萃取剂选取条件给总结出来。我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做题时很难出错。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每一章结束时,我常采用男女生对抗赛。这个方法听起来很传统,可近几年来,学生在家长老师逼迫下学习,往往感到他们是为别人学习,所以现在这种填鸭式教学,尤其是做化学实验你在讲台上哇哇啦啦的讲,他们在下面只是好奇的看着实验的东西,你讲什么他们不知道。再讲原电池时,我把男女生分为两组,让他们自己组合成原电池。我先让他们自己预习新课,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设计实验。这样一来,学生非常兴奋。连电极材料为什么不能选相同的金属,电解质为什么不能选酒精等等,他们都分析的头头是道。最后我一总结。学生觉得这节课即好学,又有趣。所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优化;合作;教学;激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为此,应该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英语课堂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本文拟探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小组活动的几个问题。
一、运用小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尤其是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为了改革外语课堂教学,许多学校试行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成绩大面积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都是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强化相互合作的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每次活动可从几分钟至一节课不等,视需要而定,每个小组的规模以4人为宜。通过我校两个班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方法,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运用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现代外语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贯彻积极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出语法规则,进而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维持有效的课堂学生小组活动的应是活动内容、方式的吸引力和高质量,而不是靠规定学生的行为。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活动内容应尽量多样性。
1.开展小组表演,进行真实的场景演练
教科书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的活动,如信息交流、猜谜、做游戏等。运用小组演示法,设置情景,让组员按角色扮演书中的人物。在小组共同讨论作出完整的演示方案后,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适当进行小组探索与创造,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探索与创造在课堂上的体现是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自己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总结语法规则,进而举一反三。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写作课时,表达Simon上周生病了,有的小组的学生采用了以下两种表达方法:
(1)He got ill last week.(2)He was ill last week.
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了其他的表达方式:
(1)He fell ill last week.(2)He became ill last week.(3)He was in bad health last week.
由于各小组学生相互补充,对于同一内容用不同语言结构进行表达的问题,在几分钟内便能圆满解决。
3.开展小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性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历来就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训练就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阅读训练是让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钻研书本及有关阅读材料,强化巩固知识和阅读技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小组阅读后,通过笔答、口答、讨论、信息转换、测验、应用等渠道,把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果不断传递给教师。采用小组阅读训练,可使这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馈变得更及时、更详细、更确切,且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组活动尽量多样,及时了解反馈情况
实践证明,外语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小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小组活动内容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效应;
(2)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关系,又能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
(3)有利于教学任务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
2.小组活动形式
(1)小组竞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写单词、翻译句子、讲故事、演短剧等,竞赛的内容可以是单次成绩赛、累计成绩赛、速度竞赛、语言表达能力赛等;
(2)小组互测。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互出试题测试对方,目的是检查学习效果,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教师必须及时指导检查,以保证检测质量;
(3)小组帮差。在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时,让全组学生共同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有选择地将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按比例混合编组,其效果更好;
(4)小组交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向全组报告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得到反馈信息,进行校正性复习;
(5)小组轮答。小组成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轮流回答,或者就事先布置的命题轮流发表演讲。一般让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先发言;
(6)小组对答。小组活动时,一人提问,其他人抢答,然后轮换,或者组员两两结对,轮流进行一问一答。
总之,小组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有效的小组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和高效性,让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力争让每一节课变得更加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03.
篇6
关键词:课堂设计;自主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4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理也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倡导“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课堂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地方,本文以“卤代烃、醇、酚”教学为例,从课堂设计这个角度来说明,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优化课堂设计的基本环节
1.做好学情调研
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有助于为教学者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提供客观标准和依据。“卤代烃,醇,酚”在高考中的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一般多是考查相应官能团的性质,学生在定性判断方面掌握比较好,但在定量方面掌握却表现欠佳。对于非选择题,内容多是综合知识的考查,学生在灵活运用方面掌握较差,其中,学生在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简单有机物方面存在问题尤为突出。对“卤代烃中卤原子种类的检验”的正确实验操作步骤和要点的掌握可能是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
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明确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性。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注重目标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卤代烃、醇、酚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纠错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通过根据实验的现象来分析实验成败的可能原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设计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在结合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设计时,主要落实一点:即是体现在“官能团卤原子和羟基的相互影响和转化”上。同时,不希望沿着原来的轨迹简单的重复,更不想成为机械的习题课,而是一种知识的理解,思维的转化和实际的应用。通过设计四个学生活动来完成 “三维”目标的实施。
在具体教学中,以学案、课件、实验所需仪器为教学资源,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设计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根据书本,对于卤代烃、醇类、酚类物质的典型性质进行复习。在课前下发学案,并进行学习小组分组。
1.针对薄弱环节,巩固基础知识
紧扣教材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关键。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切入点,设计活动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用学生之间的互相纠错代替教师对学生的纠错,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积极思考来主动地找出错误,通过批改,进行二次记忆。通过课后完成常见错误与反思,提供给学生一个内化整理的机会。
[活动一]根据学生薄弱的部分从书本选择了若干方程式进行当堂训练,并请学生互相批改,并对照书本及时反馈改正。
(1)溴乙烷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
(2)溴苯与足量浓NaOH溶液共热
(3)溴乙烷的消去反应
(4)乙醇、浓硫酸和溴化钠固体混和,加热
(5)乙醇制取乙烯
(6)2—丙醇的催化氧化
(7)苯酚与Na2CO3反应
(8)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9)邻甲基苯酚与足量浓溴水反应
常见错误及反思:方程式(2)、(9)考查能否灵活运用官能团的性质,方程式(4)考查溴乙烷制备。联系高考,2011年上海卷的第26题,2011年广东卷第30题的第二问都要求写出醇与浓氢溴酸反应的方程式,是个很重要的反应。但能写出来的学生很少。在和学生一起看教科书纠错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要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也不行”的思想。使学生能真正从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2.利用对比实验,从错误中提升
目标直指考点卤原子的检验,通过实验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动手后得出正确检验步骤,形成深刻的第一印象。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并鼓励学生讨论探究,这样的课堂中既有师生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还有学生不断反思的自评。
[活动二]安排了两位学生进行“卤代烃中卤原子种类的检验”实验,分别进行了正误的操作,从现象的差异让学生深刻记忆卤原子检验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完成“卤代烃中卤原子种类的检验”实验需要那几步?
(2)为什么必须加入硝酸酸化后才加入硝酸银溶液?
(3)需要加入多少硝酸酸化?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已经酸化完毕。
反思:学生能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完成实验并能通过思考分析得出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步骤。学生参与度高。教师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并以鼓励表扬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分析解决。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3.学会分析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判断有机物能与几摩尔氢氧化钠或者溴水中的溴反应是一个高频考点,我们把它设计成表格形式,学生除了定性知道哪些官能团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还要定量知道需要多少量,通过活动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自己构建知识网络。并能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抓住官能团是学好有机的关键。
[活动三]通过一个例题来总结能够与NaOH和溴水中Br2反应的原子和原子团有哪些?每1mol 上述官能团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 消耗Br2的物质的量?
例1. “魔棒”常被用于晚会现场气氛的渲染。其发光原理是利用H2O2氧化草酸二酯产生能量,该能量被传递给荧光物质后发出荧光,草酸二酯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草酸二酯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草酸二酯的分子式为C26H23O8Cl6
C.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 草酸二酯难溶于水
E.草酸二酯能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F.与浓溴水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G.草酸二酯可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
H. 1mol草酸二酯能与6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I. 1mol草酸二酯最多可与4molNaOH反应
J. 可与甲醛发生反应,生成聚合物
例题是改编题,从一个题目展开,问题设计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将选项增加至10个。考查的点涉及到魔棒的物质类别,分子式,共面问题,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先找出官能团,再根据官能团性质就能顺利完成题目要求。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是学好有机的关键。
学生活动:完成相应表格:
完成后,能根据活动一的学习后,注意官能团连在苯环时消耗氢氧化钠量的不同,在消耗溴水中溴的部分,注意酚羟基的邻、对位是否有可以取代的氢原子。
4.灵活运用性质,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能用官能团的性质来运用到官能团的转化中去,通过流程的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种能力的考查。
[活动四]要求学生用题目所给原料,通过一些官能团的基本性质和所给信息,用合成路线流程图来进行设计合理的方案合成目标有机物。
设计合理的方案以苯甲醛和乙烯为原料,合成有机物
提示:①R-BrR-CNR-COOH
②R-XRMgXR
③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教师先用PPT以信息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卤代烃在合成中的是一个中间桥梁,非常有用,然后总结已经学过引入卤原子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出卤原子在合成中可以有哪些作用?
学生活动:通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来完成。
反思:完成设计之后,根据完成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到要顺利完成流程设计,除了要灵活运用官能团性质外,必须要关注题目所给的信息,比如信息一:利用卤代烃与氰化钠反应来增长碳链,以及书本中拓展视野信息,比如信息二:来自于书本第64页利用卤代烃与镁反应生成格氏试剂,再与其他物质反应实现碳链的增长。
课后:完成活动一的常见错误及反思,活动二实验方案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活动四书写出完整的流程设计。
三、优化课堂设计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1.“错误”是课堂的有效资源
本节课“卤代烃中卤原子种类的检验”实验中,虽然学生由于演示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失败,但学生在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中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意外”变成了“精彩”。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个鲜活的资源,以错设问,以错探究,这将往往成为成功课堂的催化剂。
2.“自主学习”的充分展开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必须把课内时间、空间、学习主动权交予了学生。本节课活动一,教师需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相对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通过相互纠错,优等生能顺利完成并能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困生没有当堂暴露他们的错误,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在批改其他同学方程式的过程中,找到了差距,在无声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四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点拨,在不同的观点中保持中立让学生充分表达。学生一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聆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学习经验。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课针对性强,课容量大,教学效率高。
3.加强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有不少同学的实验设计无法完成或者完成的不完善,语言表述欠规范,实验操作也不规范。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设计这样的环节,要让学生不惧怕做错实验,从错中学,通过认真分析原因,得到结论。设计探究实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在学生给出的方案中,肯定他们方案的同时,通过科学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优方案。通过自主设计并实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1、语文一定要多读,初一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些书籍。或有计划的读散文,既可以快速提高阅读能力,又可以快速增强写作水平。
2、平时的课本难度不是很大,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完成相关练习基本就可以掌握
3、文言文一定要背,还有古诗词啦。要考嘛!
4、课外的知识也做了解。
二、英语
1、背单词最基础了
2、掌握重点句子
3、常温习
4、多练对话
5、多练笔
6、记笔记。
三、数学
1、一定要认真听课。会了也要听。听的是老师的思路、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2、作业应该不会多,但要认真做。不会的就多问。我们老师说,理科没什么好办法,就是多做练习,自己多积累。
四、生物
1、听课。老师讲的让你能够理解内容。这样好背。
2、背。在理解的基础上。
五、地理
1、听课。我觉得这个听讲还是能补充好多的。老师会总结规律啊,技巧啊。
2、背。
3、地理的地图是很重要的。也算在背里面吧。
4、答题技巧。解题要在点上,不要啰嗦。总之,还是听课,老师会帮助提高解题能力。
六、政治
1、听课。理解就很重要。老师会把知识分类,综合。
2、背。这个政治只要背常用的,用在选择题里的重点或易混的句子就行。
3、认真地做练习。解题条理清晰。做一道题就有一道题的价值,很多答题的规范格式,做题多了有好处。
七、历史
1、听课。历史说好学很好学,说不好学,背过了也得不到高分。因为——听课很重要啊、初中的历史书并不全面,因而老师的总结和归纳是我们学历史的很好的帮助。
篇8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化既是一门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通过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不但可使学生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中,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训练,会计信息化教学应考虑分层次进行。文章从分层次的涵义和原理出发,对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进行探索,以期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促进现行教育、教学改革。
引言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近年来,《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逐渐在各高校中取代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
2009年4月国家财务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财务人才的基地,针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更是得到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式成为众多教学工作者探讨的话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介绍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等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并能主动、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过程。
会计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出现真正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在原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开设的,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所涵盖的内容,而且,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于信息社会,其是在计算机核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多元化处理,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操作,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会计信息化课程比会计电算化有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不仅包括信息化中的具体财务操作,更包括企业信息系统中各功能的数据传递及相关关系,最终得让学生清楚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与其他相关信息发生作用;最终又能给企业提供怎样的信息。在信息传递的同时,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又有怎样的关系等等。总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要更丰富,具体操作也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内容、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仅占很少学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情况。实验教学是重点,学生将花大量时间用于具体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教师也将在实验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按实验要求出实验效果及能否真正学好会计信息化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体现。因此,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方法等是至关重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教育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创立评估体系,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分层次教学具有的优点
教学,尤其是高校专业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学生不是一门课程学好了就表明专业学好了,总存在一部分学生部分专业课程学不好的现象。分层次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为基础因材施教,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优点,表现如下:
1.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动者,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公平教学,而不能只为一部分学生而进行教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分层次教学的应用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积极主动地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分层次教学展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分层次教学让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模式及方法,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最终能接受的就好,不能接受的就差,教师不用在乎学生学的结果。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后,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并关心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施教等。这样,教学中的“教”与“学”不是分开的,而是互动的,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又将影响教师将来的具体教学。这样,分层次教学将继续升化,教与学将在互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分层次教学的落实将逐渐改善高校教育现状
高校教育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教育现状。教师因要进行分层次教学转变,而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并开始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找原因,考虑如何对现存的差异开展教学等。分层次教学使得教与学不断变化,从而可能改变有的教师几年都用同一教案的状况,教学质量有望得到提高。
三、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落实
(一)领会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自然要有差异。第二,教学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第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而且表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
承认学生的差异,是要让差异缩小甚至消失。笔者认为,教师是分层次教学的主导者。所谓分层次教学并非要把学生形式上分成几个等级,而是教师应看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做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有差异,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触一门新的课程都会有兴趣或都能很快培养兴趣而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由这门课的兴趣学习又将带动整个专业体系的学习,以至最终不仅成功讲授这门课,还可能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极大热情。还要知道,学生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不具有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实验课程中笔者就发现不少学生专业成绩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创新精神,并能解决很多电脑实际问题。教学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把握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安排好分层次的具体内容
1.学生定位的分层
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学生按其他课程成绩或综合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分班或分组进行。然而,必须承认学生经过大学前一阶段的学习确实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小。有的学生认真,专业基础和计算机基础都好,对学习也非常有热情;有的学生曾经有挂科,已对学习没有好心态,根本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基础一般,态度也一般,主要看课程开始后,教师上课的内容有没有吸引力(这占多数)。只有承认了这些差异,并能在实验课中尽早将学生层次对号入座,根据不同情况学生进行差异指导和引导,争取让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努力实践,达到或超过课程的要求,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提起兴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培养起兴趣。
在会计信息化实验中,学生层次是没有绝对划分的,只能是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提问等来作基本判断,而且这种分层次会随着实验内容及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体现了分层次教学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应在分层次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
2.分层次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既然学生是有层次的,备课就一定要有层次。作为实践课程为主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按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进行准备,还要按课程的实际可能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保证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实验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另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备课要按心理学加上实务案例,由浅入深地做好准备工作,要通过心理、思想引导教育,利用最简单和适用的知识等将他们引入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层次差的学生也能重视这门课程教学,积极投入到实验训练中来。分层次备课对教师要求较高,故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在不断总结之后完善分层次备课。
3.分层次实验
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是实践训练,以学生们通过案例资料进行验证式实验为主,可以说没有很多新知识,多是原来所学知识的贯通运用。多操作、多思考后再操作,一般都能有较好的效果,但这整个过程,分层次的讲解,分层次的要求都将对课程有极大帮助。实验中要确定基本的要求,提高后的要求,实验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验证,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实验操作对信息化建设有怎样的影响,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甚至要让学生知道出现情况后要如何调整和补救等等。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的操作情况给出不同层次的处理方式。
在分层次的实验中,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差异来进行,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帮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中,不妨让一些计算机知识很好的学生来帮助处理些涉及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出现同样问题已得到解决的学生来帮助需要的学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实验课的压力,又能让这部分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加深实验效果,同时被帮助的学生也可从中感悟很多,学生之间的感情会更深,课堂氛围也会更好。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这样利用学生差异,效果确实很不错,很多在实验课中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的学生还常联系,沟通现在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与应用。
(三)不断在实践中分层次、分层次中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通常是在计算机中完成,而且实验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一台属于自己操作的计算机。这对实验的独立检验和操作是有一定好处,但在分层次教学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利。因此,可以在单人组实验结束后,特意安排一个综合实验,并考虑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是知识能互补的学生安排2~3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还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最终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加分。
相对于很多课程重视结果而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中更重视的是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其他专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所学的更能贴近将来工作实务。实践业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实验也就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层次的差异所提出的问题也将有差异,差异的问题解决后还会产生新的差异,这不仅要求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努力实践,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分层次,并在分层次中不断总结,最终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篇9
1 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讲解二氧化碳性质时,引言可这样设计: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有一著名的屠狗洞,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狗却死亡。科学家皮慢尔决定弄个究竟,一天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内。他发现火把的燃烧有点,飘忽不定,不一会狗就晕倒了。可是当他蹲下看个究竟时,他自己马上也感到呼吸困难了。他抱起狗走出洞外,哈哈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你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通过悬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暗示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2 “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化学
化学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日常生产实践,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用等都离不开化学。因此,化学教学只有密切与生产、生活相联系,树立应用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学生真正体验的知识的价值,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激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在历年来对学生的化学教学调查反馈中,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多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因此,教师能把千变万化的化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时,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并能自主的去探究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比如色彩鲜艳的布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菜篮子的丰富离不开农药和化肥、制造色香味俱全的食品离不开用化学方法提取出来的各种食品添加剂。此外,人们需要的药品、洗涤剂和化妆品也都是化学制品,可见人人需要化学制品,我们就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好,提高了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更加关心人类社会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3 参与“社会”中学习化学
篇10
关键词:课前导入 求知欲望 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导入。
教育是情感的教育,需要教师进行感情的投入。教学中,要想学生之所需,充分利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具有饱满的情绪,使其情感处于高昂的状态,并融于对知识的学习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必须有兴趣,如果冷漠视之,淡然处之,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就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情绪的高低将决定教学的效果。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运用好课前导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入教师预定的教学情境。一节课刚刚开始,学生的精力往往不集中,兴奋点分散,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内容。如果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在几分钟内高度集中起来,就必须利用好课前导入这个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够将学生带入奇思妙境中,使学生展开想象;精彩的导语,能够使学生如饮茗茶,沉浸在对知识的品味之中。因此,教师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就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期待。这样每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可以进入知识的殿堂,进入最好的学习状态。
一、歌曲导入法
在学习周国平的散文《家》一课时,我在教室里播放《我想有个家》,让学生随着“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的优美旋律进入到“家”的氛围中。感伤的歌词,悠扬的曲调,使每一个同学都沉浸在对家的怀想之中,曲终而意未尽。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的感受与畅想。同学们很是活跃,争着站起来谈自己的认识。一位同学说:“都说家是人的避风港,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总会想起家,想起父母,是他们给了我温暖与亲情,使我在学习上不畏挫折,生活中始终充满力量。这就是家给予我的。”也有一个同学感伤地说道:“我有两个家,爸爸是一个工人,妈妈是公司的职员,他们离异了,都有了自己的新的家庭。我虽然受到他们的关心,但总不如别的同学感到快乐与幸福。”对于家,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题,有着太多的感触。在浓浓的“家”的氛围中,在学生的期待目光中,我顺势引导:“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每一个人的精神的安放之地。同学们对于家有着那样的真情,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著名的作家周国平先生对于家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教师的简短导语,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浓厚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堂教学的环节。
二、情境导入法
散文或写景抒情的文章,往往有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中都蕴涵着作者的感情。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描写去勾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要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氛围中。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色图,同时配以音乐。学生欣赏着多彩的春之图,听着美妙的春之曲,马上置身于五彩斑斓的春天的优美景色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走进了朱自清的《春》,欣赏了朱自清笔下的美景,领略春之神奇,感受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美好的图画。这样,学生带着对春天的美好憧憬走进了朱自清的感情世界,学习的情绪昂扬,兴趣倍增。
三、审题设疑法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意图,领会文章的内涵。对于很多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审题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体会并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鲁提辖”三个字,然后提问道:谁知道鲁提辖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发言。紧接着我再在“鲁提辖”三个字后面加上“拳打”两个字,问道:同学们读了“拳打”这两个字之后,想知道鲁提辖是怎样出手的吗?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有的说电视剧中鲁提辖怎样挥舞拳头痛打镇关西,有的说课文是怎样写的等。经过一番议论,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课本的阅读。
四、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能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有效的问题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产生疑问,引起他们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凡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都知道《孔乙己》,凡读过《孔乙己》的都对孔乙己的形象印象深刻。那么这个满口“之乎者也”似乎很“儒雅”的知识分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呢?我们仔细研读课文后就会从中得到答案。问题的导入要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作品内容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