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8 16:3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宪法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宪法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学习兴趣 激发 培养 延伸 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132-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挖掘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具有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促进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相差无几,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差异较大。教育实践也表明,非智力因素发展中存在的较大差异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重要原因。初三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发育期,他们好奇、好胜,富于想象力。而面对化学这门新接触的自然科学,基本没有知识基础,学生既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不知所措的心理。那么,如何才能让初三学生打消疑虑,学好化学这门新学科呢?

一 上好入门课,唤起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课很重要,它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绪言》内容时,首先通过变“魔术”,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石头冒气泡、“清水”变“牛奶”。当学生看到石子表面冒出许多气泡,以及“清水”变“牛奶”的奇特景象,表情惊讶时,我因势利导:“要想解开‘魔术’的神奇,就需要学好化学。”其次,再列举“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呼风唤雨”等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科技中的神奇作用,便将教学推向。

二 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能强化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第一,演示实验激发求知欲。对初学化学者而言,演示实验是最有吸引力和魅力的。课堂上进行的演示实验,学生总想亲自动手操作。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有意地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做实验,让学生边观察老师的演示,边动手去做,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二,探究实验激发创造性。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如在教学“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我与学生一起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课堂上对学生做了重点提示。实验开始后,各组分工明确,有着重于进行操作的,有着重于进行观察记录的。我边巡回指导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活动既热情高涨又有板有眼。各组对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等实验结果的阐述和分析都头头是道,将课堂教学推向了。

第三,学生实验激发积极性。学生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是巩固仪器使用和实验室要求、规范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验证知识的科学性、锻炼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做好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有效手段。

三 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设计好每堂课,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避免“一言堂”、“满堂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课堂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是主体,无论对与错,学生都有发言权、辩论权。教师是主导,只进行引导、点拨、评价、总结。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获取知识。情境教学法也是我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 注重生活体验,延伸学习兴趣

化学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与学习化学有关的社会及生活素材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和延伸。如根据内容特点,让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了解食品安全;走进农家,调查农村肥料的使用状况,灌溉节水等问题……通过写报告、做统计、提合理化建议等,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重视评价功能,巩固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750-03

计算机图形学主要研究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生成、处理、输出与显示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的学科;是计算机应用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此教学系统设计使学习者掌握了解计算机图形学中图形的基本算法及其实现,提高学习者算法设计能力和编程实践能力。

1 系统设计

由于图形学算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难于理解并且枯燥,学习者难于从通过执行的静态代码来想象图形数据结构的动态变化,从而丧失了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让学习者对图形学算法原理有清晰的认识和直观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目前出现了一大批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图形学教学辅助软件,但这些软件普遍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1)教学软件只是课本的电子版本,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被一层不变的搬到教学软件上,基本算法的讲解部分,也只是把算法原理和算法实现以字符的形式表现出来。2)算法采用FLASH动画演示,但只是按预先设定好的某种情况来描述算法,学习者不能输入不同条件来改变输出结果,也无法控制动画演示的速度,缺乏交互性和智能型,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3)采用可视化编辑工具C++或JAVA实现部分算法的动态演示,存在一定的交互性,满足自主探究学习,但这些软件没有涵盖所有基本算法的动态演示过程,缺乏在线协作学习等功能。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本系统建立虚拟栅格和以可见点模拟人眼不可见的像素点,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动画形式模拟该课程基本算法的实现过程、难理解的知识点和抽象概念,注重运用交互控制技术,学习者可以针对不同的算法进行参数修改和演示速度的调整,开发了题目实时更新的课后练习系统,还利用SOCKET技术开发了群聊工具,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该系统建立了授课、测试以及师生互动等体系,为教学建立一个完善的有好的教学平台。

1)技术路线

可视化编程工具C++ Buidler6.0将课程涉及到一些算法可视化实现,包括直线、曲线生成、圆、椭圆生成、直线段裁剪、多边形填充、分形模拟的动态演示。满足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演示和模拟,对一些抽象概念、理论等实现模拟对计算机图形点、线、面的生成的原理介绍,多种直线、椭圆、圆、曲线、曲面的生成算法介绍以及生动的算法演示,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课堂学习重点、理解图形在计算机中的生成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图形生成的算法。可视化教学软件可以展示出算法执行的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算法内容,掌握其实质。模拟人眼看不见的屏幕像素,并且以动画的形式完成个性算法动画演示过程。

GDI图形处理技术,采用C++面向对象语言来完成课件的制作,达到优秀的运行效率。在系统中,制作了图象放大演示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到在计算机中图形的真实一面;学生可以在二维图形的几何变换中自己画图,自由变换,使学生从最基本的图形变换了解计算机中的动画原理;在三维立方体的空间运动演示中和贝塞尔曲面的透视演示,学生可以感受到三维的震撼效果并且理解在计算机中3D建模的原理。

2)设计理论依据

计算机程序、数据结构向学习者传受时存在着说明表现、演示过程等方面的不足,设计此系统将程序执行过程以及数据演变过程形象地在计算机屏幕上以动态图形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当运行一个可视化的算法程序时,数据结构和程序功能就可以将程序中不易理解的算法特征用图形方式动态地显示在屏幕上,因此加深了用户对程序行为的理解和认识,也准确地让学习者了解和分析程序执行过程所反映的逻辑含义和功能。

算法可视化教学能展现运动过程,能弥补课本中只能以插图和文字说明的局限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算法过程可视化强调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型,它必须满足两个要求:①提供真实性任务,这样能充分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②目标具有复杂性,能引起学生进行深层次考虑,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比如在实现图形学课程中圆的扫描转换算法时,在标记出生成哪些像素的同时,给出相应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变量的实时变化,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认识并体会扫描转换过程的每一状态及变化。这类可视化目标的设计也强调交互式控制,用户可以悬着不同算法,对半径进行修改,调整演示速度等,这样教学者便可以依据讲解内容和学生的反应来随时调整教学过程。

该程序具有动态交互的优势,通过改变参数,学习者很容易能发现图形随参数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交互性。除此之外,界面友好、显示清晰、逻辑性强、使用方便、科学性强都是它的优秀之处。

3)完善的辅助教学平台

利用SOCKET技术开发了群聊工具,建立起完成的授课、测试以及实验教学、信息、师生互动等体系,为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实验建立以个完善的教学辅助平台。整合留言系统、电子白板等多种交互系统,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方便、适合的交流工具,达到教室、实验室在网络上的延伸,突破了空间的概念,并且把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结在一起。

本系统中包含一些使用计算机图形学知识完成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穿插在知识体系中使学生感受到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丰富的课后习题供学生训练。如果觉得做的题目都是以前做过的,还可以通过SOCKET技术完成的在线讨论区以及留言板功能老师提出更新的题库的请求。若是碰到难题还可登录该讨论区,与同学、与老师一起讨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无身份区别,完全可以自由讨论。而老师可以在合适的时候为原先的题库添加一些新的题目供学生训练。

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计算机生成、处理、显示和输出图形的学科。而图形学的教学关键是如何将图形的生成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更能深入的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和算法原理。

2 结论与展望

计算机图形学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学习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之后,有利于读者向科学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信息数据的可视化、虚拟显示、动画与游戏、数字娱乐、数字设计等计算机应用行业方向发展。人们会对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编程实现、等问题认识不足而产生局限性,向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者普及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可以为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直接解决用户面临的实际应用问题的尴尬、弥补现教学中计算机仿真等环节的缺失、使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从“经验教学培养模式”到“科学理念式教学培养模式”转变,以及计算机类教学中起来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Peter Shirley.计算机图形学[M].高春晓,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 魏俊鹏,于秋生.C++ Builder 6实用编程100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 Erich Gamma.设计模式[M].李英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 实践教学 双师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纸质文件,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改革和创新档案课程教学已迫在眉睫。

一、现代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时代,文件的产生和传递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文件数量和载体种类激剧增加,档案归档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传统的手工的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日常档案管理活动必须改变传统模式,朝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它通过一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并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二、现代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自1979年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等个别机构陆续购置计算机设备,启动档案管理自动化相关课题的试验和研究开始,档案管理逐步踏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档案管理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以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档案信息化把档案工作从过去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增强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任重而道远,它在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缺乏统一的、标准的规范体系,技术支持不全面,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现代技术水平偏低,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奇缺,这些直接影响到了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三、档案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档案课程教学现状

在档案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档案课程教学没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多还是坚持已有的传统模式,档案和信息化缺乏必要的融合。

1.基础设施缺乏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校由于资金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对这方面不愿意多投入。理论教学因经济、简单而大量采用。相反,由于仪器、设备、场地、经费等的投入不足而削弱了本应高度重视的实践教学。如果学生在学习档案管理课程时,从头到尾没有见过相应的数据库服务器、图文影像扫描设备、数码摄像机、存储器等硬件建设和规范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施,也没有任何档案实训室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归档、整理、编目、检索的实训操作,很难想象学生工作后能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教学发展。

2.教学手段落后

档案管理课程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档案管理课程教学还是沿袭“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辅导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黑板+粉笔式的授课方式仍是大多数教师档案管理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用自己的“讲”主宰课堂,照本宣科,生硬灌输。由于教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缺乏社会实践,手段上较少使用现代教学设备,使学生感到枯燥,难以与实践结合。这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接触到实际问题后,要从头学起,课程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与加强。

3.教材老化

档案管理是一门程序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好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档案管理的具体方法。现行教材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对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档案馆的业务知识介绍较多,而实操、实务的内容偏少,相关的档案管理的办法、条例、规定等过时、滞后。除此之外,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大多以纸质档案的管理为主。而事实上,随着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档案管理方法的不断改革,对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及管理操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比如各种档案存放复杂容易混淆,查阅程序过于繁琐,部门间信息沟通少且难等,而档案信息化使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著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这些在传统教材上都缺乏应有的体现。档案管理课程教材对以上内容应有拓展和补充。

4.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多数档案课程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学非所用,缺乏系统的档案管理知识,对归档文件及档案价值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二是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一线的工作经历,没有机会接受专门的档案管理业务训练,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三、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内容专业性较强,究竟如何入手、怎样操作,有些教师并不熟悉。总之,只有教师们在实践中学习并熟悉了相关的业务操作,在档案管理课程教学中,才能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

篇4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在简要解析现状的基础上,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一、简析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其成因

如何概述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呢?那就是“缺乏情感活力,长期处于低层次化发展之中”.梳理其复杂多样的成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意识和应试因素的影响,实际教学中仍然过于关注并片面追求认知目标和技能培养,相对忽视了学习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课程教学活动的低效甚或无效.二是教学活动不能扭转“反客为主”的局面,学生在“强势教学”“以教制学”的压抑下学习,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无法得以充分地激发、释放与体现出来,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化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活动.三是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基础学科,而操作实验活动中极其需要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这也是激发课程情感、培养合作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环节,非常遗憾的是,蕴藏其间的丰富性资源却在现实教学中被浪费了.如有些人片面地把“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理解为“师生互动”,还有许多人把形式上的分组实验视为学生在合作探究,却没有真正形成以双向互享、教学相长为实质意义的“教学共同体”.二、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1.积极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教育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情感艺术活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质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艺术“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程性质特征和教学发展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和各类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情趣教学活动,以此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作用.如实验法――教学中努力把一些理论性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来揭示与诠释.再如设疑法――通过设疑、质疑和释疑,引领学生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思考、讨论、探究,从中明晰事理,提高认知能力.还有课外活动法,就是通过制作学具和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开展化学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化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撰写化学小论文等,从而让学生从课堂内外、有理有趣、动思结合之中开阔视野.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趣,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信念.

2.积极开展科技化教学活动

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其动画演示、媒体播放等功能,或者补充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或者把教学中难以讲解和实验的化学反应予以直观演示,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五彩缤纷的化学信息世界,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关于“原电池原理”内容,传统教学中通过普通实验演示,教师采用导线、电解槽、电极和电流表等,只能从宏观角度入手去讲述如何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这一原理,让学生从实验表面现象去感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而他们却无法真正理解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形成电流的.与之对应的是,如果我们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非常明晰地观赏到电子是如何由原电池的负极端流向正极端,从而帮助他们比较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要点.

3.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指出:“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既是对化学教学的最新要求,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在性措施.

例如,在讲化学电源时,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调查常见的化学电源,尝试研究电池的材料、原理和类型.

篇5

2018年,我自觉加强学习,虚心求教释惑,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总结工作方法,一方面,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我注重以工作任务为牵引,依托工作岗位学习提高,通过观察、摸索、查阅资料和实践锻炼,较快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问书本、问同事,不断丰富知识掌握技巧。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不断进步,逐渐摸清了工作中的基本情况,找到了切入点,把握住了工作重点和难点。

自我任新城司法所所长以来,共调解和参与调解各类民间纠纷38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没有因调解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引用法律条文不正确导致矛盾激化或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内容齐全;接收、管理、变更、解除矫正等各个执法环节和法律文书规范统一。利用司法所地理位置不定期到农村集市组织法律宣传活动,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利用12.4宪法日,切实加强宪法学习,以镇、村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制定具体学习计划,引导党员干部认认真真地学习宪法,融会贯通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增强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廉政爱民,乐于奉献。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做严格自律,廉洁从政的表率。在实际工作中立足本职,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身履职能力,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严于律己,从严治所。强化奉献意识、增强宗旨意识,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沾的东西不沾,不该做的事情不做,多做事,做实事,做好事。认真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司法行政工作新模式、新方法,与时俱进,大胆开拓,不断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促进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一年来,经过司法所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局里和新城镇党委,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赏,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鼓劲加压,砥砺前行,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在工作中将进一步巩固成绩,不断进取,争取再上新台阶。

篇6

过去半年,像这样的场景每个月都会出现四五次。

太伏小学是位于四川泸县东南部的偏远乡镇学校。学校有学生3 600人,除中心校外,还管辖5个村级教学点。近两年,学校建起了两间微机室,配备了128台学生电脑。

“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中心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但其他5个村级校点却没有建立微机室,信息技术课程也无法开展。”如何让村小孩子也接受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太伏小学校长尹从新陷入了思考。

刚开始,学校想过让5所村小的孩子轮流到中心校上信息技术课。“但很快就否定了这一设想。”尹从新说,最大的考量是学生的安全。这几个村小的学生并不少,杨山、枣子、青桥等村小距离都很远。“要是在往返路上出了安全事故,谁也承担不起责任。

怎么办?尹从新灵机一动:既然学生来不了中心校,那能不能把中心校的教育资源送下去?正好,上级部门又给该校配备了56台笔记本电脑及多套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何不用这些设备建一个流动微机教室,轮流去村小送教呢?”

说干就干。很快,太伏小学移动微机送教下村校活动小组成立。教科处主任胡林担任组长,两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向春兵、文莉任组员,三人负责每月定期到每个村校点开展一天的信息技术课程。

“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设备的安全。”胡林说,第一次送教,尹从新再三叮嘱他要保护好移动电脑,不能丢失一台。而在去村小的路上,当汽车经过崎岖不平的山路时,他也要叮嘱司机开慢些、再慢些。

到了村小,送教小组受到了师生的热情欢迎。“村小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触到电脑,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他们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向春兵说,下课后,很多孩子们坐在电脑前,久久不愿离去,他和同事内心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龚湾小学五年级学生胡方缘第一次用上电脑,觉得好神奇,“老师教了我们基本的电脑操作,我还学会了拼音打字。”对移动微机送教到村小活动,青桥小学班主任赵蕾表示特别欢迎。

篇7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学习现状;发展对策

1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现状分析

1.1 我国现行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1.1.1 金牌至上的培养理念忽视了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体校”)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简化为竞技体育在各类赛事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片面的体育发展观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上,却忽视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参加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的就业和终生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1.1.2 教练员不重视队员的文化课学习

许多教练员只注重学生比赛成绩,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竞技水平的灌输,本身忽视甚至放弃了对文化方面的学习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练员的文化水平虽然在断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处在一个普低的层次。专家指出:教练员文化素质,科技意识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青少年运动员的厌学情绪对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1.2.1 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差

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因为很多孩子都是从小学开始就进行体育训练,伤病、比赛都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致使他们的文化课基础较差。有些孩子虽然是初中后进入体校,但是大部分孩子的文化课都比较差,但凡文化课成绩过得去的,家长是不会允许孩子进体校的。

1.2.2 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市体校的学主既要代表区参加市级比赛,又要代表市参加省级比赛,赛前要有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赛后又要总结表彰,耽误文化学习时间太长,补课又难以及时合理的安排,因此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文化成绩下降。

1.2.3 青少年运动员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不正确,内驱力不足,没有目标等是引起厌学的重要因素。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没有动力,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文化,该怎样去学,同时他们有些认为只要运动成绩好,文化学习成绩无所谓。更有甚者还有些运动员认为自己是为教练、学校文化老师或父母而学习文化,是一种任务,不了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要一遇到一点点困难与挫折,就会丧失信心,对学习文化产生逃避的想法。

1.3 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3.1 教材选择不合理

为响应国家教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指示,体校基本选用的是普通中学的初、高中教材,其教材本身除有应试内容外,许多内容脱离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不改革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式。

1.3.2 课程结构设置存在问题

体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必须进行较大变动,重点抓好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计算机等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压缩、合并次要课程,增设人文素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尤其应增加适应现代社会和竞技体育科技发展的一些课程,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1.3.3 教学环境和设施要不断改善

学校应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配套和完善电化教学设备、计算机、解剖、生化实验设备和图书馆等,使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环境的优化还应体现在学校为在职教师提供知识更新、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以保证教学中青少年运动员能了解最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

2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发展对策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从国家到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越来越意识到,要保障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从2010年至今,国务院连续出台文件、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山东省政府也在2012年制定、出台了我省贯彻【2010】23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上述改变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的希望,让我们坚信我国的运动员培养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

2.1 转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观念

2.1.1 坚持读训并重的培养理念

各级领导和教练员要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对运动员坚持读训并重的培养理念。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学习学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学到了学习的技能,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而这种学习的能力直接影响运动员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1.2 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部分教练员因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认识不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在运动员的培育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强调训练成绩而忽视了队员的文化课成绩,造成了部分运动员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要训练成绩好,就可以前程无忧了。殊不知现在从上到下都很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要参加比赛都要进行赛前文化测试,如果考试成绩不及格,连比赛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拿金牌了。所以要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教练员的认识要与时俱进,既要能跟上当前体育教育发展的潮流,还要掌握发展的动向,使自己对运动员的培养始终处于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树立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有了明确的目标,动力就强,这是学习动力源。运动员有一个合适自己的学习目标,就能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帮助运动员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难度适中。制定的目标过低,很容易达到,不能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制定的目标过高,通过很多努力都达不到,容易打击运动员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挫败感,进而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方法,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学习效率等。是学习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给运动员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则给运动员的学习带来很多阻碍,不断挫伤学习积极性,打击运动员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运动员学会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方法。对于运动员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得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得给予矫正和帮助,使运动员在文化课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好文化课的信心。

2.3 建立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要求下,山东省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制订符合我省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学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体系,指定材。尽快做到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评价体系统一,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2.3.1 设置适合体校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

现在的体校大部分属于中专院校,没有义务教育的办学资质,所以现在虽然招收了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的学籍大都在原校,但是在体校上课、训练。这部分孩子的课本还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但是他们学习起来很吃力,所以很多孩子不愿意上文化课,因为好多知识不懂。作为老师又不能不讲,因为将来这些孩子还要回到原校参加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否则就没有初中毕业证。就我国现在大部分体校的情况来看,这都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孩子选择进入体校后,如何完成和义务教育的衔接,设计适合体校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就成为重中之重。新的课程体系要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又要确保学到的知识完全足够参加初中的学业水平测试。这就需要我们体育系统的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设计出适合体校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

2.3.2 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和设施

学校要努力改变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和完备的学习设施。努力为教学配备完善的投影仪、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及专门的计算机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馆等。学校在提高硬件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水平能力的提高,为老师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及学习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引导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与能量是人类必不可缺的两类资源,而信息则就不言而喻的成为了区别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教育信息化则是将信息这种资源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并且使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广泛地应用。教育信息化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也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被教育信息化所冲击着,当然这是一种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冲击。面对着这样的冲击,最需要积极改变的则是一线的广大教师,身为教师的我们,则更关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使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自如应对教育信息化、如何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如何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如何使课堂教学的实际更能切合学生的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将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学校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只有我们的教师尽快地适应教育信息化,融入教育信息化,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平衡,身处西部贫困地区的学校,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自远程教育工程在全省农村实施以来,我省农村各学校已初步具备了不同层次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然而也出现了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使得硬件支撑不到位

资金短缺,致使大多数农村学校虽然通过借贷等方式购置了一定数量的设备,然而对于偿还贷款的费用却感到无能为力筹集,更谈不上更新设备、购买新的软件及维护各种设备的费用,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体现也就仅仅在上几节公开课的时候多媒体展示一下而已,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不会使用。

对策: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的建设力度,2010年,我校和兰州中和集团联系获得了一个电子阅览室的捐助,大大的提高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然而,我校是一所市所在高级中学,也是全省示范性高中,在西部贫困地区,像我校这样的学校在硬件的建设上都不能完全得到各个部门的支持,那么在县乡各级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的投资就更是举步维艰了。

二、各类人群对待教育信息化的态度

1.我们的政府机构在公务接待上可以说毫不吝啬,但是在给学校投资建设各类信息化设备时却显得捉襟见肘,国家每年加大投入教育类经费,我们也看到近几年农村学校的校舍改建扩建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有了宽敞的教室,却没有相应的设备也是比比皆是的情况。

对策:我们希望各级各类政府能够真真切切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大潮流,国家的未来在学生,学生的未来在教育,只有切实在教育信息化上下功夫,我们的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政府好不容易给了学校投资了资金,但是学校领导又认为迫在眉睫的应该是做一件其他的事情,至于教育信息化设备能缓则缓,资金要用在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上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除非上级要求必须要建设哪些设备,否则有些什么处罚措施,才可能不情不愿的去做这项工作。投资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好的硬件还需要相关的软件去支撑,没有软件,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灵魂只有躯壳。

对策:学校领导也要看到,信息化生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抓高考科目,教育信息化也不能被漠视,也可以将教育信息化和考试相结合,而不是排斥;以为只要高考成绩考得好,学校的任务就完成了;不光是培养一些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二十一世纪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3.教师使用技术的能力及其态度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师自身使用技术设备的能力跟不上,部分年龄较大的老师,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将黑板上的内容写在了电子白板上,只是做了一个位置的更换,而没有实际的价值,致使自己认为教育信息化也没有什么实施的必要。

当学校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上之后我们的老师却害怕使用这些设备,主要是自己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技术,当然无从谈起如何使用的问题,老师这样的反应也使学校领导对投资建设信息技术设备缺乏新的动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老师不爱用,学校不爱投资,那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又从何谈起呢?

对策:关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定期开展各项培训,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使培训教师面向实际应用,以实践为主,多多练习,进行目标明确,操作效果显著的训练,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光说不练纸上谈兵。

三、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低下

学校要顺利的实行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师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目前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低下,在学校更像一个打杂工,只要和信息技术沾边的事情,事事都可以找信息技术老师来解决,甚至有些老师就认为,教育信息化那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情,和他们有什么相干呢?

对策:我们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也赋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信息技术学科就是一个非主流学科,很多学校在高一就完成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之后则不再开设这门课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就是上网玩游戏,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高考机制若不再发生变化,那么教育信息化也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因此改变我们的应试教育,改变我们最终的考核机制,教育信息化也才能有新的出路。

篇9

关键词:纤维成分;化学溶解法;溶剂优化利用;F检验;t检验

1引言

成分分析是纺织品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目前纺织纤维常用的定性鉴别方法有燃烧法、显微镜法、化学溶解法、熔点试验法、红外光谱分析法等,其中的大多数定性分析鉴别方法在纺织行业标准FZ/T 01057系列中有详细描述[1];而现行标准中用于定量分析的方法有物理法(显微镜测定法、手工拆分法)和化学溶解法等,在GB/T 2910系列中有详细描述[2]。在实际检测的应用中,化学溶解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定量方法,其利用各种纤维在不同的化学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来进行纤维成分的定量分析,适用于各种纺织纤维,包括染色纤维或混合成分的纤维、纱线与织物等。

根据现行广泛使用的国标GB/T 2910-2009,定量分析中样品重量与溶解试剂用量的比例大多为1g:100mL(硫酸法为1g:200mL)。但目前的溶质/溶剂比例是否合适,各种溶质在对应的溶剂中的极限溶解度都没有相关报道。如果能在保证充分溶解的情况下减少溶剂的用量,或能够将进行过溶解试验的溶剂再次用于溶解实验,将会大大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量,降低经济成本,并且减少废液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因此,我们考察了几种常用纺织品纤维在其对应化学溶解法溶剂中的极限溶解度,并考察同一溶剂进行多次溶解测试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准确度检验和精密度检验)。

2 实验与方法

2.1 极限溶解度实验

以标准贴衬(棉、粘纤、锦纶、羊毛)作为极限溶解度测试的样品,按GB/T 2910-2010的化学溶解法溶剂要求,选取一定量样品在100mL或以上对应溶剂中按规定条件下进行溶解试验,即溶解棉纤维或粘胶纤维需采用75%硫酸溶液,保持在(50±5)℃条件下振荡60分钟;溶解锦纶需采用80%甲酸溶液,在常温条件下振荡15分钟;溶解羊毛需采用碱性次氯酸钠溶液,在常温条件下振荡40分钟。溶解后按国标试验步骤清洗,观察残留物情况。以1g样品作为样品起始质量,若不存在残留,则加大样品质量;若有残留存在,则减少样品质量;直至样品重量微少增加或减少对其残留物的出现与否产生明显影响,此时样品重量为该类物质的极限溶解度mS,单位为g。

2.2 二次溶解能力试验

以标准贴衬作为二次溶解能力试验的样品,按GB/T 2910-2010的化学溶解法步骤要求,称取约mS/2重量的样品在100mL对应溶剂中进行溶解,随后再称取mS/4重量的样品在上述溶剂中再次溶解,考察溶剂的二次溶解能力。

2.3 二次定量溶解

称取一定重量的样品在100mL对应溶剂按GB/T 2910-2010的化学溶解法步骤要求中进行溶解,完全溶解后得到溶液为二次溶剂。称取1g待测两组分样品,按GB/T 2910-2010的化学溶解法步骤进行定量分析,获取样品的成分信息。

3结果与讨论

3.1标准贴衬的极限溶解度

分别称取1g、2g、5g、10g、20g、30g、50g的棉标准贴衬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100mL的75%硫酸溶液(配制方法参见GB/T 2910.11-2009),塞上玻璃塞,摇动烧瓶将试样充分润湿后,在(50±5)℃恒温水浴上振荡60分钟。将残留物过滤到玻璃砂芯坩埚,真空抽吸排液后冷水连续洗涤若干次,记录坩埚中残留情况,不同重量的棉标准贴衬溶解后残留物状态见表1。当棉标准贴衬重量在30g以内时,100mL、75%硫酸溶液能将其全部溶解,没有残留物存在;当棉标准贴衬重量为50g时,100mL、75%硫酸溶液无法将其全部溶解,絮状残留物剩余。以30g为起始重量,2g为递增重量,再次进行溶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2g时,基本没有剩余物存在;34g时,有少量絮状残留物出现。最后,以30g为起始重量,1g为递增重量,进行溶解试验,发现样品重量为31g和32g时,溶解试验后没有残留物,溶解完全;当样品重量增加至33g时,出现残留物。因此,可以认为,棉标准贴衬在100mL,75%硫酸溶液,50℃(60min)条件下的极限溶解度为32g。

按上述类似的迫近法,对粘纤、锦纶、羊毛三种标准贴衬在其相应化学溶解法条件下的极限溶解度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果:粘纤标准贴衬在100mL,75%硫酸溶液,50℃(60min)条件下的极限溶解度为38g;锦纶标准贴衬在100mL,80%甲酸溶液,常温(15min)条件下的极限溶解度为8g;羊毛标准贴衬在100mL,碱性次氯酸钠溶液,常温(40min)条件下的极限溶解度为1.8g。

3.2 二次溶解能力试验

从上述极限溶解度的试验可以看出,对于棉和粘纤,100mL的溶剂可以溶解标准规定的0.5g样品的50倍以上,那么在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溶解试验后的溶剂是否还具有溶解能力,即溶剂的二次溶解能力将成为溶剂能否再利用的关键。为了考察75%硫酸溶液的二次溶解能力,根据上述计算的棉和粘纤纤维的极限溶解度,分别以15g棉和粘纤纤维作为一次溶解物,按国标条件利用100mL、75%硫酸溶液进行溶解,得到棉-硫酸二次溶液和粘纤-硫酸二次溶液。再分别考察二次硫酸溶液对8g对应溶质的二次溶解能力。结果如表2所示。

从试验数据可得,经历溶解15g纤维素纤维的75%硫酸溶液,仍可再次完全溶解8g的纤维素纤维,表明在一定量的一次溶解后,75%硫酸溶液具有二次溶解能力。

3.3 二次定量溶解法的显著性检验

为确定测量值和标准值或参考值的差异是否来自于随机误差,可以使用一种称为显著性检验的统计检验。显著性检验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准确度检验(运用t-检验法)和精密度检验(运用F-检验法)[3]。

为了考察进行标准溶解试验后的溶剂是否还具有溶解能力,需先配置二次溶液,再根据国标方法进行定量试验。二次溶液的制备方法如下:

溶液A:以10g棉标准贴衬/100mL、75%硫酸溶液的比例,按GB/T 2910.11-2009的条件和步骤进行溶解,冷却后得到;

溶液B:以10g粘纤标准贴衬/100mL 75%硫酸溶液的比例,按GB/T 2910.11 -2009的条件和步骤进行溶解,冷却后得到;

溶液C:以(5g棉标准贴衬+5g粘纤标准贴衬)/100mL 75%硫酸溶液的比例,按GB/T 2910.11-2009的条件和步骤进行溶解,冷却后得到。

分别以75%硫酸溶液、溶液A、溶液B、溶液C对样品进行定量溶解,并计算得出其纤维成分定量结果。

3.3.1 相同测试样品的方法比较

表3列出了同一棉/聚酯两组分样品,分别以75%硫酸溶液、溶液A、溶液B、溶液C作为溶剂进行定量溶解后得出的纤维成分定量结果。

对于双尾检验法,在95%置信限下,其临界值F5.5=7.146。由于计算的F值比临界值要小,所以我们接受原假设,即两种方法的方差没有显著性差异。

t-检验法:先基于两种方法各自的标准偏差,计算合并标准方差。

s^2=((n_标-1) s_标^2+(n_A-1) s_A^2)/(n_标+n_A-2)=((6-1)×0.333+(6-1)×0.363)/(6+6-2)=0.348

标准偏差: s=0.590

双尾检验t值: t=(x ?_标-x ?_A)/(s〖(1/n_标 +1/n_A )〗^(1/2) )=(59.51-59.49)/(0.590×〖(1/6+1/6)〗^(1/2) )=0.039

在方法A与标准方法的比较中,自由度为12,在95%置信水平下,双尾检验t的临界值为2.23。所以,计算的t值比临界值小,原假设成立。因此,两种方法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即两种方法具有相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同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计算了方法B和标准方法的F值为0.822,t值为0.534;方法C和标准方法的F值为1.555,t值为0.128,F值和t值都在95%置信水平下对应的F值和t值临界值范围内,表明方法A、方法B、方法C和标准方法对同一样品的定量测试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3.3.2 不同测试样品的方法比较

在纺织品纤维成分定量分析中,每次样品的成分及其含量都不相同,因此,对于不同样品,方法A、方法B和方法C与标准方法的差异程度如何,其重复性是否符合检测的要求,是考察一种新方法是否有效的必要测试。我们采用对偶-t检验法,分别检验方法A、方法B、方法C与标准方法的显著性差异。表4列出了8个不同含量样品,分别采用方法A、方法B、方法C和标准方法进行纤维成分定量分析的结果,表中所列结果为三次平行试验的平均值。

同样,以国标方法与方法A(溶液A)进行数值计算说明。计算每个样品利用方法A、方法B、方法C与标准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值以及这些差值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如表5所示。

在95%置信水平下,t的临界值为2.36。所以,计算的t值比临界值小,接受原假设,即两种方法的准确度没有显著差异。同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计算了方法B和标准方法的t值为1.321;方法C和标准方法的t值为1.530,都在95%置信水平下t值临界值范围内,表明方法A、方法B、方法C和标准方法对同一样品定量测试的准确度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两端迫近法,准确计算了化学溶解法中常用试剂(75%硫酸、80%甲酸、羊毛-碱性次氯酸钠)的极限溶解度,并对3种不同的75%硫酸二次溶液用于化学溶解法定量分析纤维成分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按国标GB/T 2910.11-2009使用后的75%硫酸二次溶液仍具有相当的溶解能力,可再次用于纤维成分的定量分析。本研究结果可在检验单位开展进一步的验证,验证成功后,可以大幅减少硫酸的用量,为检测行业的节能环保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FZ/T 01057-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S].

篇10

关键词: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一、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现状

(一) 熟悉度渐淡,常识问题不清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然而在语文试卷中涉及到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时,学生或多或少或打结。例如:请你写出三个你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并且说出他的来历。然而在答卷中答案各异,甚至会把圣诞节也写入其内,还有学生答道端午节,是一位叫离骚的诗人跳进了汨罗江。从而可看出当代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熟知度并不高。

(二)尊崇洋节日,对传统节日冷漠

洋节?在我们的眼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青青校园中的学生们,你来我往,洋节带来了无尽的浪漫、快乐,在学会的口中时常听到“平安夜老师要给我们送苹果。圣诞老人会给我带来什么礼物呢?”洋节也负载了许多忧愁和苦闷。在我看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疯狂席卷下的今天,人们都在怨声载道,民族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经典,都被西方“快餐式”的文化渐渐“蚕食”,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老人们和父辈们总是谨小慎微的恪守和推崇外,在中学生的心里已经淡化了。

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中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合力

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需把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学校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决定了学校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扮演好这个主角,需要在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努力,除了强化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外,学校可以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区域课程或校本课程。其次要开展一些融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2010年举办的“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活动。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将传统节日文化多渗透,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往往单纯地采用讲授方法,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陷入“我讲你记,我说你听,我考你背”的纯粹认知教学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中学生既没有情感上的体验,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很难实现书本知识的内化和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同时,我们又长期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合而为一,常常导致四者的混为一谈,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被掩盖,教师的说教多而以身示范少,灌输多而积极引导少,使得中学生误认为传统节日文化也不过就是假大空的一套。因此,应该转变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寻找与当代中学生接受心理相适配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既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认知教育,更要重视以感悟和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使中学生不仅知晓而且喜爱,并最终化为行动。

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如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担负起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

(二)、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