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2 20:3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师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训内容:以《新时期师德教育》和“xxxx”为主的“师德教育”培训;以《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及反思》为主的“新理念”培训;以《校本研修面对面》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为主的“新课程”培训;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为主的“新技术”培训以及骨干教师培训。
二、参加培训时间:XX年3月——XX年6月
三、学习、培训活动安排
1、集中学习培训
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准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虚心接受授课教师的辅导;认真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作业。
2、自主学习
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认真做好笔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课件。
四、达到的目标
篇2
高等学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熟练使用各类仪器装置的能力;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各高等学校主要以不同的实验操作来安排实验内容。这样让学生在每一次实验中都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能。而作为基础实验,有机实验培养学生范围广,影响大,如何更好地科学合理的安排实验课内容,将很大程度影响学生以后工作中对化学问题的处理,对人才的培养有积极重要的影响。
1.注重绿色化学对有机实验的影响。绿色化学是一门具有明确的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型交叉学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表一为近二十年来我国绿色化学文章的发表情况。表1说明,绿色化学九十年代初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短短几年,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的关于绿色化学的文章,从1992年~2012年翻了200多倍,说明绿色化学引起各行业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已经曾比较稳定的趋势,说明绿色化学发展已经比较平稳。绿色化学具体地说就是选用无毒无害原料和可再生资源,进行原子经济反应或高选择性反应,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催化剂等,得到环境友好的产品。GOOdWIN在2004年提出在进行任何实验室工作室,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1)实验中哪些是绿色化学;(2)实验中哪些不是绿色化学;(3)如何改进实验让过程更加“绿色化”。一般有机实验过程中人员比较密集,消耗总试剂量比较多,虽然在选取高校实验过程中,都选取的是低毒的药品,但由于有机溶剂大多易挥发,即使低毒的试剂也可能会对老师和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这也是有机实验比其他实验更要重视绿色化学的原因。因此在设计实验时,将绿色化学作为自己操作的行为准则,力争做到更高效、更环保。例如,在萃取与蒸馏中可用蒸馏水代替乙醇。环己烯的制备实验中,曾小君提出环己烯的绿色催化剂,不仅对环境的污染更小而且化学试剂可重复多次使用。
2.实验设计连续化。以往的实验中,有机实验中合成的产品往往作为废弃物集中处理。如果一个实验的合成产品是另一个实验的反应物。不仅节约了成本,也让废弃物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如环己烯的制备中,制取的环己烯可氧化生成己二酸,己二酸与正丁醇反应生成己二酸正丁酯,这样避免了生成产品的浪费,让实验安排更加合理。乙酰苯胺的制备中,其产物可再次应用于熔点的测定。蒸馏实验中可用蒸馏分离出的乙醇,用于天然产物中有机成分的萃取剂。
3.科学是不断进步的,因此在实验设计时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实验、照搬书上内容,要做相应的创新,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实验中。如微波合成有机化学,研究表明微波对大部分有机合成反应都有促进作用,微波辐射技术在催化加氢、基团保护、重排反应、消除反应、不饱和烃的加成、有机金属、立体选择性反应等有机合成领域都有应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黄学仁等人对微波提取黄连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用水做浸泡,微波提取后,黄连素的提取速度不仅加快,而且跟常规的乙醇提取法相比,更加环保,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李秋荣等人同样用微波技术合成肉桂酸,表明了微波技术可提高产物质量,节省时间。所以高校可借鉴先进的技术经验,与时俱进,创新实验内容。不过将先进技术与高校有机课程相结合,还必须做好实验条件的优选,及改进技术的对比工作。如微波功力越大,副产品越多,产率越低,而时间照射越长,产率越低。
4.有机实验与其它实验相比有其特殊性。高校设置中70%以上以合成为主。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合成产品的处理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教师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及报告作为学生的实验得分,而很多老师大大忽视了废液的处理,因此必须将绿色化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加强思想建设工作,废液倒入指定容器内,而实验教师更要重视实验中的绿色教学,为学生实验提供专门的固定容器。每节课前认真查看是否有固定的废液瓶。将上节课的废液瓶收集好放在指定位置,防止学生将多种不同性质的废液混合在一起照成安全隐患。而对于可回收利用的溶剂,收集好后,可供下次的实验循环使用。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有机化学实验室教学模式应与时俱进,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优化整合多方面技术,创新实验内容,人性化教学,不断研究,提供给学生更好、更新、更实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孙俊梅,郑平.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18(5):60-61.
[2]郝玉兰,张荣明.高校绿色化学实验室建设的探讨.广州化工[J],2012,40(3):146-147.
[3]John Andraos and Andrewp Dicks.Green chemistry teaching in higer education.a review of effective practices.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J].2012.
[4]曾小君.从环己烯制备实验的改进谈化学实验上的“绿色化”.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04,(23):69-71.
[5]周崇文,曾春亮.浅谈微波在有机合成化学中的作用[J].化学工程与制备,2009.91-92.
篇3
作为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技能大赛的评委,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吃透教材、又能遵循课标的旨意,本人将参赛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结合个人的看法,剖析一下片段教学试题。
首先,要精心导入,优化教学情景。不要托泥带水,讲得很多、很复杂,要简单扼要。由于这一片段的主题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一小部分。因此,可以用它在生产、科研和环保等领域有着许多应用作为导入。如,人们误食可溶性钡盐,造成钡中毒,医生可以尽快用5.0%的硫酸钠溶液给患者洗胃,其原理是什么呢?
其次,要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本主题有一个重要栏目“交流讨论”,其中有三个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此栏目的功能,让学生思考、相互交流、发言总结。通过第一、第三问题的解决,归纳出本片段的主题:“沉淀形成”。其第二问题大部分学生很难回答,而下一环节又是介绍无机化合物制备和提纯、废水处理,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离子的目的,其例子又用到第二问题。因此,可以把最难第二问题留给下一步环节解决。
第三,要重视课本与课标,剖析要掌握的知识及内涵。大部分参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只是重复课本文字“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少量铁离子,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调节溶液的pH至3~4,铁离子就会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只强调识记知识,忽视知识理解与剖析。因此,要重点解析此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对此知识理解及应用。我认为此内容要理解两个问题:其一,pH为3~4时,Fe3+沉淀完全,Cu2+不沉淀,其二,Cu2+在溶液的pH超过5,开始沉淀。就这两问题分析如下:已知
通过上述的分析,学生就能理解课本中那一段文字的含义,这样不仅达到掌握化学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四,要倡导研究,提高研究教材能力。许多参赛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知识内涵挖掘不深。如课本介绍加入Cu(OH)2或Cu2(OH)2CO3可以调节pH至3~4,究竟是为什么?能否用其它物质代替Cu(OH)2或Cu2(OH)2CO3呢?很多参赛教师闭而不谈,没有真正深入研究教材。我认为,教师只要介绍它们可以与H+反应,生成Cu2+(不引入其它杂质),过量又可以通过过滤除去,我认为也可以用CuO或CuCO3代替它们。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研究。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术笑话;理性人假设;帕累托效率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个人的偏好(体现为各种选择)与其福祉或者说快乐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离福祉,这有几种理由: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预见性,一个人偏好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响,而且受到此人对别人福祉考虑的影响。最后,个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这又有几种情况:人们有一种牺牲未来甚至完全忽视未来的倾向;存在过多的享乐诱惑和强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会执拗地坚持某些习惯、风俗、原则或其他东西[4]。
笔者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典型事例解释上述知识点,例如恋爱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预见性,还有养老金制度的例子。各类组织的职工每个月要依法缴纳养老金,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做学问就应该不疑处有疑: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理由有哪些?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指出人们很可能由于无知或短视,导致年轻时储蓄不足(类似于年轻时锻炼不足与阅读不足,恐怕没有多少人后悔自己读书期间锻炼太多,读书太多),加上其他现实原因,导致对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需求。这些由基本概念拓展而来的知识对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帮助,对于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制度的制订也有其参考意义。
此外,在真实商业世界中,超市、电影院、饭馆的诸多做法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经济学概念。例如超市的定价策略可以联系价格需求弹性这一重要概念。此外,现实中不缺乏关于价格歧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例子。用精心挑选的、学生熟悉的日常例子讲解经济学,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较好,也更了解什么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二、学术笑话与经济学概念、视角
学术界有很多嘲笑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笑话(也可理解为这是自我解嘲)。香港的林行止先生有妙文介绍经济学笑话,此不赘述。许多学过经济学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能够记住的一般不是各类数学公式与曲线,而是一些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实际上,恰当的笑话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重要概念,并激发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的行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经济学笑话里面也有很多门道。例如不少笑话嘲笑GDP这一指标的缺陷,指出GDP有可能与人们福祉呈负相关关系。如果停留于这样的笑话,就会忽略GDP与人类福祉也有正相关的一面,而且这一指标相对利于量化考核;不足在于还有很多因素难以衡量而又对福祉影响极大。经过利弊考衡,我们方可深化对GDP以及科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以下这则经济学笑话在学界流传较广:
经济学家的儿子和数学家的儿子是小学同班同学。有一天数学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只铲,在10天内挖成一水渠,请问10个人持一只铲,需要多少天才能挖好同样的水渠?”数学家的儿子回答说需十天。教师问经济学家的儿子,回答是:“要看情况而定”(It all depends)。
这可能是嘲笑经济学家经常说模棱两可的话。笔者对学生提的问题是:(1)回答需十天的,这是对生产函数做了什么假设?(2)你自己会怎么回答。该笑话涉及生产函数中,资本与劳动是否能够替代,或者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理解这一问题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劳动经济学有一定帮助。如果结合“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管理故事讲授,可开阔学生思路。如果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面临的不同约束与特点,似乎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跳出“标准答案”的束缚。
下一个学术笑话为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在某次公开演讲中所引用,有助于理解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医生、牧师和经济学家周末到球场打高尔夫球。打了一会儿,发现场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很奇怪,打球不守规矩,横冲直撞。他们到管理处抱怨。管理人员解释说,此人是我们社区的英雄,因救火失明,所以我们特别决定,他可以在周末任何时间到这儿免费打球,以表敬意。
原来如此!听完后,牧师说,我要每天为他祈祷;医生赶忙说,我可以帮助他免费看病,使他重见光明。轮到经济学家,他沉思了一下说:你们能不能让他晚上来打球?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经济学的效率视角,而经济学所说的效率一般是帕累托效率。如果白天打和晚上打,对社区英雄是无差异的,那么这个建议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白天打球的人们没有受到干扰,他们的境况改善了。
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谈到,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5]。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经济学分析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着眼点,探讨理性的人们如何在给定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福祉有改善(即是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
结合上述笑话,这段论述就更好理解。笔者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是:在哪些假设不满足的情况下,笑话中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有学生很快反应,从高尔夫球场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角度(加班费,额外的照明以及其他支出)、盲人英雄的角度(就是喜欢白天打球,在阳光下打球)入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与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效果就比较好。可见适当的学术笑话可以作为辅助,有效解释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分析视角。以上两则笑话可在林行止的书中找到类似的版本[6]。
三、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
本文从一些生活事例与学术笑话出发,介绍了理性偏好、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效率等经济学概念与分析视角,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与教育效果改善提出一些建议。当然,更好实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还有很多重要因素需要注意,限于篇幅本文尚未讨论。例如怎样看待数学训练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善经济数学教学效果;如何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同时,注意根据具体国情,修改相关假设前提,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等等。
如何收集恰当且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并以有所新意的方式呈现?笔者粗浅的感受是:(1)加强经济学学术经典的研读以及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准确深刻地理解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原理。(2)多研读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深入浅出的著作。近些年来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为教师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笔墨不少,对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都很有启发。(3)开阔视野,借鉴多学科的智慧,跳出经济学看经济学。事实上,哲学(有学者视经济学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论述,都有可能加深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4)在此基础上,留心观察身边的真实世界,收集学生熟悉并且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笑话与故事,同时开发出配套的问题,引导学生借鉴所学知识,深入系统地思考中国现实问题。毕竟,学习与反思西方理论,最后要落在思考与解决中国自己的真问题上。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3(国计民生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4] 黄有光.福祉经济学:一个趋于更全面分析的尝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84-01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影象资料、用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像,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 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 市中心汽车大量排放的废气;演示3. 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1. 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 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 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后,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颖的论文。
二、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又达,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甲基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保持良好地学习注意力。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互动信息,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深深地体会到了其在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促使我更好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力地提高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值得提出的是我校今年被推荐为我区唯一的一所《上海市信息技术实验基地》,建立了校园网。这些条件又为我们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方便,为推广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篇6
关键词:电工实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校也顺应发展的潮流,对部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实行了一体化教学,部分实习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在学校的发展要求下,也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也从一名专业理论课教师转化成一名电工实习一体化教师。在接近一年的一体化教学中,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1.一体化教学的定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训练,以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既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又能使学生学到与职业技能有关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2.一体化教学的形式。目前一体化教学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种形式,即课程一体化教学和教师一体化教学。所谓课程一体化教学就是由不同教师分别担任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要求较高的教学。教师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即与教学、与课程相关的所有授课内容均由一位教师担任。这对理论实际的有效结合、融会贯通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拆分教学课题;对课题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教学手法、教学形式等根据学生以及教学条件加以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所论述的电工实习一体化教学是教师一体化教学的实例。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激发兴趣
(1)以实例激发兴趣。例如,讲电的应用时,突出电在工业电气化及电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使我们的教学贴近生产与生活。通过讲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2)将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以保持兴趣。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我们可以在实习课中针对具体课题,列举工厂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并说明故障原因和维修要点,这样把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在进行导线连接的基本功练习时,许多学生认为把导线接来接去,学不到什么东西。此时,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讲解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中常见的故障现象。通过这类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3)通过竞赛培养兴趣。我们可以组织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竞赛。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促进了理论课的学习,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我要做”和“一定做好”的积极性,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
2.讲求教法
在技能教学中,一般都是将实验、实习安排在新授课后进行,作为对课本有关内容的验证、实习。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就要求我们要打破常规,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即将实验、实习与讲授相结合。
(1)实验、实习与讲授相结合。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及故障排除的实习中,学生对线路的构成及功能原理很难理解。实际上控制电路的主要电器是各类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等,了解这些电器的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功能是学生正确使用和操作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利用教具讲清原理。如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图,我们在讲解原理过程中,反复模拟接触器线圈得电与失电,引导学生观察触头的动作情况,从而控制电路接通和分断,再通过实物示教板观察电动机正反转情况,对自锁和联锁的概念加以区别,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然后每位学生配好实习器材,让学生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在实习操作中狠抓基本功的训练,定时定量进行考核,使学生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和技巧。
(2)操作与纸上练习相结合。对一些元器件较多、线路安装复杂的电路我们可以采用“纸上练兵”的方法。所谓“纸上练兵”是指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做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并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
(3)专题操作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相结合。专题操作练习是把一个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进行实习,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创造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生产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进行铣床电气线路故障排除训练时,要求学生首先要熟悉机床电气原理图,分析各控制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各元件的动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可能发生的区域范围。通过专题训练,学生在排除故障时,基本上都能准确、快速地完成任务。
三、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一体化教学。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顺其自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
2.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理论是这样讲的,而实习又练的是其它的,出现理论与实践互不影响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一体化教学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边学边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一体化教学是“动恼”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所以,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在一体化教室上课,任课教师可以一边讲授基本理论,一边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吸收消化,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
4.一体化教学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要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化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形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探索,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化。在一体化教室上课,就具有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氛围,就能很好地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使他们跃跃欲试。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质疑为切入点,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数学;整合
目前为了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许多小学的数学教师都不同程度上的在尝试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的教学当中,也取得了不少非常有益的经验,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然而所出现问题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数学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基本理论并不甚清楚。所以,让小学的数学教师们可以较为清楚的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相关理论就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的转变
(一)教学策略上的改变。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课堂,促使在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两方面协调发展的探究型的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也由过去的问答式逐渐转变为现在的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从过去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逐渐转变成为现在的独立研究式,启发式和协作探究式的教学,教学的手段从过去的单纯的教具的演示或者实验,转变成现在的运用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出形象而生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进而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们的主动发展。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尽管当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仍然是班级授课的制度,但是由于信息化的介入,一是学生们可以通过人机的交互,小组的合作,个别自学等等形式展开学习,二则是因为有了计算机网络这种中介媒体,所以打破了原来所固有的课堂的组织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的选择想学习的内容,下载自己想学习的信息,自由自在的选择合作和交流的对象,使得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拓展。只有这样在班级的授课制中面对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贯彻,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教学的设计部分。这部分是教师的工作,而它又分成了两小块。在第一小块当中,教师首先要研究的是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而在研究教学的内容时,要先明确这部分的内容在整个的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重点和难点都是什么、前因和后果又是什么等等。而在研究学生时则包括了班里每个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结构、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的特征甚至是家庭背景等等。接下来教师要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它包括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的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在研究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以及确立了教学的目标基础上,教师就要考虑到教学的方法和选择信息的技术,并且确定教学的资源。小学的数学教学当中可以选择的方法比较多,例如教师面对全班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通过有关的资源(比如网络资源、教科书等等)的自学、自己探究、小组与小组的合作等。而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的时候应根据简单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等来进行合理的选择。而教学的资源则包括了教师自行开发的资源以及利用现有的资源,其中包括了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教的资源和用于学生学习的学生学的资源。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当中,光盘以及网络上的资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以上的工作基础上,教师也就可以进行教学课件的编制,进而完成教学的设计。
(二)教学过程部分。首先就是教师来设置情境,并且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该问题寓于情境当中,该情境也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他们应该有过类似情境的体验,例如花园和运动场等等,对小学生们来说,童话故事应该是他们所熟悉,同时也是他们所喜爱的情境。信息技术也为小学的数学课堂中的情境设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们可以在丰富的素材库当中选择适合的视频和图片,还可以制作和使用现有的动画来进行。当然情境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数学,而不是为情境而设置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基础之上,教师就要对所设置的情境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当然这里面的问题所指向的有可能是一个数学的概念,也有可能是一个数学的命题。然而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开始,同时也是数学课堂上教学的实质性开始。这与数学家对数学探究有些类似,只有有了问题,学生们才能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探究的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学生们对于问题的探究可以是通过计算器,当然也可以是通过《几何画板》甚至于EXCEL等等来完成。
(三),课外部分。课外的部分是对课堂教学部分的自然延伸,这对于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对于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这一部分又分成两小块,第一块就是学生们学习相关的资源以及解决教师所提出来的进一步的问题。它们二者之间也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对于学习资源的利用是为了学生更好的解决教师所提出来的进一步的问题,而想要很好的解决掉教师所提出来的进一步的问题学生们就必须要认真的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第二小块就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们在使用各种学习资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了。信息技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方便与快捷,其方便快捷的程度甚至能和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当中师生之间的交流相比较。通过各种即时通类的软件(如QQ、微信等)以及电子公告板(BBS)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异常方便了。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学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做到了“一体化”。
篇8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法 评价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课堂教学效果就是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任务驱动。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原则,结合教材设计一个有趣味、实用性的教学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验操作中认识到计算机的知识,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完成任务。
2.使用多种辅助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科的,而在计算机本学科的教学中,充分使用更多的媒体信息,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学生才能把教师当作伙伴、知心朋友,从而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
4.精心设计教案。教师首先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轻松、便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课件的闪烁变形、声像同步、动画效果、人机会话等多种手段,有利于营造恰当而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生动直观的演示效果,有着其它媒体及传统教学方法(图片、语言、文字)远远不及的优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计算机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采取循序渐进、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促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应用能力。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
3.“个性教学”展现教师魅力。中专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他们好奇心强。老师上课如果做到既不枯燥,又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老师上课必将很受欢迎。学校要督促老师在创新教学上有所作为。我们每个老师也应该自觉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沿着教学大纲这根准绳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变枯燥为趣味。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引导性教育,悟性教育为依托,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我们的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
4.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用于课堂,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还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得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对易懂部分作简单介绍,对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重点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他们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通过大屏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激活创新的思维。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采取考试手段,但这是一种量化的简单评价,它不能为提高和改善课程教学提供有力帮助。根据计算机课程的挣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评价方法来促进计算机教学。
1.认知理论评价。对于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采用课堂考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1)通过提问:这样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并能根据多数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补充。(2)通过作业考查:例如在教完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后,设计一个关于Word2000功能的考查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批改的作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并进行改正。教师通过作业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尚有疏漏,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2.上机操作的评价。上机操作评价的重点不只是成果与水平,同时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3.应用能力的评价。此处测评的重点在于动作的标准化、定型化,要求实践操作熟练、迅速。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有在不同时段的评价记载,从而通过过程评价的结果来激励学生努力实践,提高成绩。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分小组的方法,让学生从初始状态就有接受评价的心理准备。另外,在评价练习中适当配合游戏和小组之间的竞赛,能使枯燥的内容更加有趣。
4.创作能力的评价。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目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发展,软件的使用方法已趋于简单,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渠道。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让学生制作电子报刊,将作品在校园内展示,让学生们了解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需要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美学素养。在“成就感”这一内驱力的驱动下,每位学生都力争制作出优秀的作品。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19-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在实践的各个领域中变得更加重要了,但数学毕竟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学习热情日益消减,这与老师教学方式的不当也有着不可推卸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枯燥无味的课本理论,联系到有趣的生活问题上,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孩子用心感受数学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知识后能真正活用到实践生活中。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行的主要通道,课堂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素质,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且认同到这一点,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老师单方面的教学为主,其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教与学,所体现的是一个双方的交流,而现如今,大多数数学课堂还是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不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形式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麻木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第二,教授知识具有局限性,仅限于书本知识。老师如果将自身主要心血成果放在“将书本固有知识传送给学生”这方面,而忽视了知识迁移,没有结合学生自身情况,那么则无法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很多老师在课堂遇到教案中没有出现的问题时,会措手不及,束手无策,不能随机应变,只能搪塞学生或是课下解决,这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第三,脱离实际。奥数的风靡让很多老师埋头于难题偏题,忽略了数学应该生活化,实用化,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校园后,不能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使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这样的学习是毫无益处的。
二、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态势
1、教学思维的生活化。
很多热爱数学的人觉得十分不解,数学明明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它呢?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能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不是真心热爱一门学科,内心抗拒这门学科,无论老师教得多么认真仔细,也无法让他们学进心里、融会贯通。孩子对数学的恐惧、抵抗心理,大多源自于对老师的害怕以及对枯燥课堂的厌恶,这就要求老师要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要想做到这一点,生活化的思维必不可少,大多数的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充满好奇,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老师应当抓住孩子们性格的这一特点,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数学贴近生活,将数学问题迁移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去,那么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强烈地想要弄清楚、想明白,不知不觉中就学进去了。思想上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思维方式往良好的态势发展,数学教学才能真正生活化。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引入知识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借助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生活现象来引入新的知识点,会使孩子们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熟悉感,这种熟悉感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由是就会产生对数学的认同感,而这样的认同感则会推动孩子去探究新知,学习知识。这样一来,老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识的学习上,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2)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知识
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简而言之,就是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来创造一些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理解,再将学生从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中引入到理论学习当中,减少课堂的枯燥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进一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灌输定理。有些老师遇见定理,就让学生去记去背,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接受命令,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学习,稍微遇到一个转变问法的类似问题就容易陷入迷茫,联想不到相应的知识点,事倍功半,徒劳无功。因此,老师应该在创设的一些情境中,从源头一步步带领学生推理,导出相应的结论,引导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定理法则,然后予以正确的指导,老师的职责更应该是一位引路人而不是直接带着学生走到目的地。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将知识牢记心中,下次即使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独自轻松应对。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见的问题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实际中予以应用。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收集整理起来并带入课堂,动员孩子们课下查询相关资料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社会调查实践,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小难题,他们便会十分的有成就感,这样就会持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生的成绩自然也就会进行相应的提升。
总得来说,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中,我们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不足,基于生活化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态势,但其进一步的改善还应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一步步实行。
参考文献:
[1] 杨伟俊.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0).
[2] 史明芳.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2014(17):168-169.
[3] 孙恒锐.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新课程学习:上》,2011(6):79-80.
[4] 唐仕泽.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浅析.《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0):178-178.
篇10
一、认识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游戏化教学目标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虽然思考能力不足但是动手能力极强,所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小游戏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游戏软件的选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有的游戏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有的游戏只是供学生消遣时光,所以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考虑。应选教师熟悉的游戏,例如:“打地鼠”“接苹果”,这些游戏在金山打字里面就有,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练习了打字,这些游戏简单易懂,学生明白规则后就可以自己操作。教师在选好游戏后应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玩游戏的时候更容易忘记课堂要点,从而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在计算机课堂上,应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合理分配游戏和讲课的时间,学生在玩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最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分享自己从游戏中的所学所悟。有的教师在游戏化教学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师设置的游戏脱离了信息技术内容的主体,有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在下面偷偷地玩游戏降低了课堂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游戏化教学的正确应用与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应注重起来。
二、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游戏化教学类型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游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例如:五年级下册《用计算机处理信息》需要通过合作来完成,学生在合作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爱好来选用游戏类型,学生一般喜欢排名次,教师可以选择积分游戏,结合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老师自己的评价来给学生分数,达到一定的分数就给学生一个小礼物,采用这样的游戏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也会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好的提升。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想表现自己,这时教师可以采用竞争游戏,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提升自己的技能,例如在四年级上册《错别字无处藏身》中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错别字并进行改正,三年级下册《打字游戏》中的打字游戏,学生竞赛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基本技能,慢慢也会摸索出新的技巧,学生在比赛完毕后可以相互讨论找到自己的不足。每节课结束后老师总会对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做出评价,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教师将同学们的作业发到学生的桌面上,学生进行评价时,作业完成好的可以送一朵花,完成差一点的可以送一片绿叶,学生在进行评价游戏时,不但能发现其他人的优点还会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三、发挥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游戏化教学益处
信息技术大多是字符和指令,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如果教师将所学知识设计成游戏能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对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刚开始的时候很认真,过十几分钟就不想听了,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使用键盘和学习指法时就通过“打地鼠”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熟悉了键盘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应用游戏教学学生的记忆力有了很强的提升,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容易记住所学东西。计算机讲求的是熟练程度,但小学生上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在学习复制粘贴时,教师采用“排兔子”的游戏,通过复制粘贴将兔子排在一起,哪位同学的兔子多哪位同学就胜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对所学方法记得更加牢固。
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能进一步拉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例如: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资源管理器的使用和操作时,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一些有关资源管理器的常用知识,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教师在一旁指出错误,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促进了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应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