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30 19:1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小组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小组计划

篇1

【关键词】学讲计划 高中英语 小组合作学习

“学讲方式”主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对象,老师辅之以导。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全程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以学生为本。以自主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手段,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方式,学以学生为主,讲主要是启发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大小适当的小组,教师布置合适的学习目标,以同学之间的合作为主要学习手段,学生之间充分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它以学生小组为学习的小型单位,以小组为教学的重点。教师作为启发者,学生以自己和小组合作为学习的主力军,积极发挥主动性进行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讲方式的突出优势组织教学工作。下面简单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中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后一项重要的能力。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被压抑,得不到发挥。新课标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就十分必要了。学生缺少自由的学术空间和自由探讨的机会,同时学生缺乏和别人合作的意识,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商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只有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地进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在学讲计划下,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以前的说教者变成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除了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外,还得成为其中一员,做一个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该和学生结成真正的伙伴,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洞察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一些合作学习的技巧和常识的培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在合作中应该秉持什么原则。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查看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是否顺畅,学生是否有合作精神,能不能和其他成员融洽相处,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效果最大化。

在学讲计划下进行教学还得处理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不是说合作学习能解决一切问题,不能让学生把学习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合作学习上。自我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个人勤奋努力了,才具备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带着独自学习的疑问去合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英语课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如下问题:

1.学生合作不主动。我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出现冷场,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和引导不恰当,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

2.学生的合作不充分。有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我就匆忙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度远远低于优生,存在会的就积极性高,不会的应付了事的现象。

4.角色落实不到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当总结人,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5.评价不全面。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我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容易忽视对成员个人的评价,或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略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小组合作前的合理分组。以学生个体的特点为分组的依据,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注重小组各个方面的全面和平衡。一般来说,在英语教学说写结合中通常三五个人一组进行分组。细节问题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根据学生和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最大化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应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优势劣势有清楚的了解,这样分类时互补搭配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2.小组合作中的有效沟通和讨论。在小组的沟通和探讨过程中,将小组成员召集起来,每个人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同时,在汇总所有资料后让小组成员进行自由探讨,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得出最适宜的答案,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制定完备的方案。小组在沟通探讨完成后,就需要着手进行写作了。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角色分工完成,在写完后组内可以集体评议,这样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3.小组合作后的及时评价。小组完成写作过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要并对每个成员有一个点拨。对每个小组的整个过程和学习目的、成果进行综合点拨,让学生能有所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四、总结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只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没有得到充分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压抑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有学习的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学生到参与到学习之中,改变过去只有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只能旁听的教学格局。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可以充分交流、沟通。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孙丽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意义[J].价值工程,2014(15).

篇2

关键词:小组合作;问题;优化;效率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105-01

当前,职业教育生源逐年萎缩,而市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需求却很旺盛,这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正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由于生源、应试教育的育人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创造能力较低,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教学阶段分为五步。首先明确项目任务,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然后制定计划,由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已学知识制定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第三步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任务及合作形式,按照既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第四步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最后归档或应用,项目工作结果要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

高职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4岁~20岁之间,是少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无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会产生“成人感”,既希望被老师和家长理解,又想有一方自己的天地。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和同龄人交流,愿意小组合作学习,这是由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2.小组合作有助于弥补个体差异

一直以来,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当前教学改革考虑较多的问题。小组合作中的不同分工给学生提供了满足需要的形式和机会,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得到体现,并得到加强和锻炼。

3.小组合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总是处于被“逼”的学习状态,其真实意愿被埋没或压抑。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提问和被提问的次数远远多于传统课堂教学,并在小组中占有一席之地,对自己的分工部分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小组成员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整合了师生间的资源,体现了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4.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多边的,他们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项目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此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间有效沟通,学生间相互帮助和支持,促成他们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

当前,很多合作学习只是把教室的桌椅重新布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原有的全班活动改为小组活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分工不明确,存在“小权威”和“搭便车”的现象。“小权威”包揽了小组的作业、汇报、展示等,从而一方面打击了一些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一些学习不主动的同学“搭便车”。这就形成“大锅饭”的局面,不利于形成学生的责任感,学习效率低下。

2.学生参与不均衡,凸显差异

在整个小组活动中,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发展不均衡,有的同学频繁发言,有的同学却鲜有发表看法。在“计划决策”中,这种现象更明显,有的同学只能充当倾听者,久而久之,削弱了部分同学的自信心,个体差异更加凸显。

3.教师认识度不够,流于形式

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理论培训,不能很好的调控整个课堂,容易出现局面混乱或气氛死沉的极端现象。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过多地注重了小组的整体成绩,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尤其是“沉默寡言”的同学群体。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为了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没有很好地对每一个小组合作结果作出有效评价。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高项目化教学效果

1.更新观念,加强管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合作者。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加强管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避免流于形式。

(1)科学分组。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将同一班级的同学按成绩、能力、性格等差异分成若干“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这样不但小组内优势互补,而且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时机恰当。在项目化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学任务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学生的力量,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

2.提升认知,确保质量

(1)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首先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机会,其次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2)增强合作能力和意识。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成员间要相互理解、尊重,善于倾听,学会反思,要乐于分享学习资源。其次要建立发展小组的规划,培养学生掌握小组合作的技能。

(3)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同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通过对每个学生表现的评估,使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这是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取得进步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高向斌.我国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的问题与方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04):72-76.

篇3

关键词:化学;学习小组;激励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7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革,单一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小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是现代老师们努力的方向。学习小组中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形式的奖励机制更是推动学习小组健康、有效、持久发展的原动力。

一、学习小组的阐述

张玉彬[1]在《理想课堂构建与实施》中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体现学生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高效学习方式。它立足于课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通过组内对所遇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形成组内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或方案的共识,再在组内及班级内进行交流或在黑板上展示的学习形式。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善于表达的优良品质,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因而,构建学习小组模式势在必行。

二、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推进学习小组,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俗话说得好:“没粮就留不住人”。在学习小组的运行中如果没有推动力,学生只是配合老师做形式的工作,既“老师要我学”,那学习小组只是形同虚设。雷夫・艾斯奎斯[2]指出“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让学生自己重视、自己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小组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奖励制度就是一种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催化剂。

三、学习小组的激励方法

学习小组的激励方法有很多,只要是对学习小组的运行有帮助的,那就是好方法。

(一)积分激励法

推行这种激励方法,首先应建立完整的积分制度。例如各小组得分制度可以分预习跟课后完成作业情况不同斟酌给分,一次任务的最高分为5分,完成情况不同进行相应的加减。课堂上回答一个问题加一分,整体表现加适量的表扬分。小组组员的得分可以由小组长评定,比如在一次任务中解决了一个问题给1~2分,课堂上帮小组赢得分数后就奖励相应或加倍的分数,为小组做出了贡献则根据影响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其次要在班里选举一位记分员,用于记录各小组的得分情况。各学习小组也自行推选一位组内的记分员,用于记录本小组成员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表现所得到的分数。通过各小组、各小组成员得到的分数分周或学月做总体评选。选举本周或本学月的优秀小组、进步最大的小组、有待进步的小组等。组员也可通过个人的表现及得到的分数,推选最优秀的小组长、进步最大的组员、奉献最大的组员,等等。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一定要做好调整,因为一个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多时候分数都被成绩较好的同学得去了,要有能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得分的机会,那么老师就要跟小组长商量处理好各成员分工上的问题。还要精选习题,要有深浅度不同的题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作答的机会,这样才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激情。否则一些学困生本来对学习就没有兴趣,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对化学有点好奇,对这种学习模式感到好玩,会积极参与。随着知识的增多,不懂的问题堆积,他就容易故态复然,兴趣缺失,慢慢就提不起劲了,开始放弃了,需要完成任务时就依赖同组的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这样的后果就只能是忙的更忙,闲的更闲,成绩也提不上去。但如果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对学困生的转化就有很大的帮助。积分制是学习小组推行中常见的模式,一般有两种积分的形式。

1.课堂上的积分制。课堂上根据各小组的表现情况记分,课后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这种奖励方式的特点是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在一节关于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公开课中,我就利用了这种学习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课前我让他们每个小组针对这个课题做好复结,将气体制取中的药品、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及装置、检验方法、验满方法等做一小结,以图解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让一两个总结较好的小组用展示台将他们的成果分别展示出来,并派代表解说自己的构想,根据各小组的完成质量评比打分,全体同学做评委,由记分员记好他们得到的分数。同学们都很紧张,稍微落后的小组在后面的答题环节很卖力,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急起直追,获得胜利。整节课真的是迭起,气氛活跃,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

2.课余时间的积分制。化学是一门跟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课堂上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余时间的探究延伸知识。在课余时间进行课题探究时经常会用到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或需要在网络上搜索。例如讲到净水的方法时,可以让各学习小组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制作自制净水器,根据各小组作品的精美程度评分。制作净水器的过程需要有设计思路,准备材料及具体的操作,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分可拿。这种激励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参与到这种学习方式中,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我班的一位叫李铭的同学,他是一位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但他很活泼,跟同学的关系很好,而且他的电脑技术不错,中午可以回家吃饭,他组内如果需要什么资料要上网查阅的,大多数是他回家上网找来的,这样他就可以得到很多分数,经常被他的组员们评为贡献最大的成员、进步最大的成员。因此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习兴趣提高了,成绩进步很大,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化学得了61分,不但摆脱了低分层还及格了,而且这科的成绩还是他所有学科中的最高分。第一次让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做到别人不一定做到的事情。由此可见这种激励方法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优点,从而更有上进心,更努力。

(二)精神鼓励法

斯霍姆林斯基[3]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成功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期盼,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表扬。精神上的奖励就可以让学生的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令他们更积极地投入这种学习状态。

1.老师给予的鼓励。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平时跟学生的相处上,老师的言行举止无疑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老师给予的鼓励很多时候都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例如老师如果能保持微笑面对学生,学生就会觉得轻松愉快,没有压力,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对小组的表现或组员的表现及时表扬。如:“大理石组今天表现得太出色了”或“小李今天太棒了”之类肯定性的语言,就可以让他们高兴一整天。老师的肢体语言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小组合作解决了一个问题,老师可以随时随地给他们竖起大拇指,说声“真棒”,可以令他们的自信心更高,更努力地表现自己。老师还可以在每个学月评选完后给各学习小组写几句评语,如“你们的小组就如你们的队名,既灵活也细心,成功在你们的脚下,努力奋进吧”或“一时的失利不代表永恒,只要努力,相信成功就会回到你们的身边”,“你们身上的太阳能就等着你们去利用了”,等等,这些评语对小组成员的鼓动力还是很大的。所以老师就是学生们前进的力量源泉,不要惜字如金,哪怕你不加修饰的一句话,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学生一辈子的精神支柱。

2.同学们给予的鼓励。在一个团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影响也是学生个体进步的一个推动力。同学们相互激励的作用也不容低估,不管是同一学习小组还是不同学习小组间真诚的赞许犹和风细雨滋润心田。比如组员表现出色要鼓掌,失利时要说:“不要紧”、“慢慢来”、“继续努力”等鼓励语言。组员们每学月写感想,互相评价优缺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互相沟通中,就会明白团队的重要性,学会取长补短,促进自己更进一步。每个学月评选优秀组员、进步最大组员、有待进步的组员等。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让同学们监督自己,争取一起进步。

3.实质奖励法。为了奖励学习小组,不少老师都会用经济刺激方法,如给优秀的学习小组发放奖励的小物件,像硬皮本或签字笔等。这在建立学习小组初期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长此以往,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学生的良好行为的做法确实欠妥。所以跟学习有关的实质性奖励好像要好得多。例如像我们学校一样设备设施不是很完善的学校,学生自己做实验的机会很少,你就可以奖励表现最好的两三个学习小组,可以去实验室做自己想做的实验,不过老师一定要在现场监督。有时候你也可以奖励学生向你提出一两个帮助他的要求,比如帮他们补课,或跟他们一起运动之类的。通过这些奖励也可以让你跟学生更贴近,感情更深,也让他们知道老师这样做的原委,知道老师想要他们成长得更好,而不是搞形式主义。表现优秀的小组还可以出自己的组报,介绍成功的经验,贴在班级的宣传栏里。班会课上还可以让表现优秀的、有进步的小组总结他们的团队运作有什么过人之处,有哪些可以让其他有待进步的组借鉴。各小组中的获奖组员也上讲台发表感言,鼓动同学们一起进步。

四、结语

总的来说,学习小组的建立对学生的学习百利而无一害,既能让同学们主动学习,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对他们往后的学习生涯也是影响巨大,更能让他们从小培养起集体精神,知道团队的力量,同时让同学们之间的交往更密切,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激励的方法是否得当有效,就是这种学习模式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玉彬.“理想课堂构建与实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班级管理;优化

小组合作,即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教学及管理有极大的作用,近年来也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及管理中。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小组合作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很多教师没有真正去关注小组合作的效果,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和纪律性差的学生的小组。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学习质量,如何让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起到最大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两年多来我在整个年级教学及班级管理上都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认为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及班级管理,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择并培训好小组长

根据两年来的实践,我发现小组长的作用非常大。小组长就是小组的“领头羊”,管理小组的一切事务,所以小组长的选择尤为关键。小组长可以由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其在小组中能起榜样示范作用;可以由活跃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担任,这样可以激发其思维活跃度,提高自我约束力。为了保证小组合作顺利进行,最好由小组成员自己选举或竞选决定,而不是教师指派。因为在尊重小组成员意愿的前提下,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会增强,小组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小组长选好后不得随意更改,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如何管理小组成员,教会他们事情的处理技巧,如何带领小组增强战斗力等。教师平时要经常跟小组长沟通,因为毕竟是小学生,很多地方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协调。比如,有些小组长会在管理过程中发现小组内的有些成员总是拖后腿,他们会要求教师开除这个小组成员。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教会组长学会包容,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帮助别人。总之,培训小组长是长期的过程,小组长能力提高了,教师自然也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走出来专心研究教学了。

二、简单的方法可以让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新高度

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看到在公开课中讨论时有些学生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有些学生只听不说,所谓的讨论只是优秀学生的表演,所谓的合作只是优秀生的合作。教师只是把学生的座位安排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时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各做各的,而且成绩好的学生会嫌弃成绩差的学生,觉得他们总是拖累小组扣分,导致差学生的自卑感越来越强,不但达不到真正合作的目的,反而让有些学生越来越差。为此,我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加以解决,结果学习差的学生进步非常大,好学生也越来越优秀。

(一)随机抽号代表小组完成任务

上课回答问题时,大部分教师都会直接叫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来代表小组回答或汇报,差学生为了给小组加分也自动让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长此以往,不但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锻炼,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懂得帮助别人。随机抽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或任务,每个小组不再由教师指定哪个学生来完成,教师先告诉学生每个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号码(1-6),直接现场抽取号码,由抽到的学生代表小组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尽力完成任务,成绩好的学生必定会最大限度地帮助学困生,从而真正达到合作的目的。这种方法一样适用于语文及英语的背诵检查。如果一一对学生进行检查,教师的精力不允许。分组抽签检查的方式不但不会降低效果,效果反而会更好,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同时也会学到不少知识,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二)合理制订考试加减分机制

有学习就免不了考试,以往大部分老师都是在100分、90分以上、80分以上的基础上加不等的分数。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困生永远都没有加分的机会,学困生在小组内永远都是自卑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只要建立一个简单的加减分机制就可以了。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这样的加减分机制就是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的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为小组加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特别是对中下生的积极性调动有非常大的作用,经常能看到成绩好的学生分分必争的势头,看到优秀生忙里偷空地检查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在英语单词竞赛中,以前学困生都是不愿意背单词的,现在都是争分夺秒地背,有时学困生一下课就拉住组长说:“来,帮我检查一下单词。”有时看到组长一下课就抓住组员:“来,检查你的单词背得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好的学生得到鼓励,学困生也有学习的奔头――拿进步分,他们也能为小组争光,同时增强自信心。班上学习气氛积极高涨,班级学习成稳步提升。

三、标准要统一,避免随意性

合作小组的管理以量化方式为主。为此,班主任及全体科任教师与全班学生一起,制订了加减分规则、优秀小组评比及管理办法。切忌每个教师的标准不一样,在实行的过程中随意加减分。这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积极性慢慢下降,最后就是你加你的分,我做我的事,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守则》及学校文明班的评比制度等规章制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学业成绩、行为表现、日常班级管理等内容,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评分细则。由学习合作小组长和各科课代表、学习委员、纪律委员负责具体的评分工作,由班主任、班委会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裁决。

四、班级管理的评比要细致

以前,小组合作主要用在教学上,实践发现,只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一样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一日常规,跟学生一起制订班级管理加减分机制。

(一)小组卫生管理

学生的卫生习惯参差不齐,所以需要一些奖惩制度来约束。为了避免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现象,班级设有专门的卫生检查员。值日的原则是下午放学后由值日生打扫教室,平时是保洁。每天卫生检查员可以根据卫生的打扫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得好加分,对于做得较差的学生,则必须扣分。同时每天随时检查各自位置的卫生,发现有垃圾的要扣该组的分。卫生的检查还细致到学生的抽屉,要求抽屉内干净整洁,达到要求的小组加分,有一个学生没达标就扣一分。加减分制度调动了学生打扫卫生的积极性,也使其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二)小组纪律管理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思维必须活跃,行为必须规范,要求每个学生严格遵守各种规范和制度。小学生天性好动好闹,上课、课间时常管不住自己,而老师不可能天天跟随其后,这时小组长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每个小组的组长只需做好其组内的五名同学的“监护人”,及时地管理和制止组员的不“法”行为,给予适当警告或处理。班长对表现好的组给予加分奖励,表现不好的组就扣分,如实记录每个学生每天的表现情况,抑制其不良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五、做好总结表彰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好后期的总结和表彰。建议实行日、周、月、学期总结。班主任可以每日小结,每周的班会课要对各个小组上一周的成绩进行评比总评。评比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小结,有时也可以让小组长总结本组的得与失,并对小组成员提出要求,得分最高的小组则被评为“优秀小组”,每周进步最大的小组被评为“进步小组”,对这些“优秀小组”成员及“进步小组”成员给予精神奖励,还可以通过班级家委会给予物质奖励。每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月总结由年级统一发奖品。到了期末就进行学期末大型总结和表彰,让每一位学生都为努力进步而“战”,促使小组间、成员间的竞争,激励学生们不断努力。

以上是我在借鉴前辈的小组合作经验以及近两年自己的教W实践的基础上对小组合作学习及班级管理的优化。尽管在小组合作学习及管理中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只要我们肯于实践,乐于学习,虚心请教,善于总结,相信小组合作学习的春风一定会沐浴更多的师生,使更多的学子受益。

篇5

【关键词】高中;小班化;小组合作;信息技术

一、“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初中一般每班36人、高中一般每班40人以内),按照民主性、平等性、充分性、综合性、个别化等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彰显。

二、“小班化”教学实践理论依据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依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也抑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重视实践,提高信息素养目标为方向。“读书”是学习,“实践与提高”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才是优化学习、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3.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时时透露出“以师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小班化”教学实践的策略

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习方式、能力、兴趣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1.高中信息技术小班化合作学习的操作流程

(1)小组成员的组合

在教学中对小班中学生的性别、个性、能力、学习水平或其他因素的差异,进行观察或书面调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在备课或教学操作中根据课的内容分成同质小组、异质小组或按兴趣出发临时组合。如有的组以画图特长为组合;有的组以文字输入为主;有些组以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带几个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

(2)小组人员的分工

要发挥小组功能,必须每人有任务,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做到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学习。如在网页制作的《学做机器人》中,可以对每个成员进行分工,每人制作一页网页,其中能力较强的再负责把大家的网页合成为一个站点,做上导航栏,在这里大家通过合作,分别掌握了课堂的知识,又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文件的传输,有些学生通过网上邻居传输,有些学生通过QQ传送文件,有些通过电子邮件……

(3)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如何选择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又能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的学习内容,是小组活动质量优劣的前提。比如通过flas设计这课,在设计完成之后,进行课外的延伸拓展,课本使用圆进行变形,那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什么呢,比如方的、正圆的、多变形状的组合。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的拓展性,培养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提高他的创作灵感。

(4)学习效果汇报

汇报小组的学习结果是教学安排的最后环节,不仅是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质量进行检验,而且也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做一个反思,为下次地学结经验,积累方法,起到借鉴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的作用

(1)互相启发。“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商讨、切磋,先发散求异,再集中统一,优选出最佳的学习方案,聚众之长,集众人之精华。

(2)互相竞争。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潜能,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Flashmtv制作时,同学们所选的音乐及所制作的场景到一定的局限,如何才能让自己小组的学习突破局限,脱颖而出,就得比一比哪组的方法最合理巧妙、答案最正确精彩、表现最富有感染力。通过各种形式分别评选“最佳效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鼓励班与班、组与组的参与竞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互相鼓励。师生合作在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备受学生欢迎,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有意识地参与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身体的参与,更是心灵的融合;既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两极分化;成因与对策

一、导致两极分化的成因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所致。在小组合作教学中,优秀生往往善于表现自我,积极主动大胆发言,而差生通常表现的比较沉闷,不善于自我表现,从而形成了人云亦云的现象。

2.从教育组织形式角度分析,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不公平性所致。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中,合作讨论的时间往往都给优秀生承包了,交流汇报时又形成教师和优秀生合唱一台戏。在教师的浅意识中认为差生参与交流的效益不高,与其参与浪费时间不如不让参与,从而使差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观众或听众。

3.从组织教学内容分析,教师设置的合作交流材料,没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所设置的问题比较难,只有利于优秀生探索、讨论,差生想参与但却无从下手,从而形成了差生对学习望而生畏,浑水摸鱼,含而不知其味的现象。

二、防止两极分化的基本策略

1、关注个体发展

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人,他们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接受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不同,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能力强的学生容易学会学习,而较差的学生较难学会学习,或者说学习效果始终处于落后位置。小组合作,每小组都会设立小组长、副组长等,选择的标准往往还是根据平时的表现及学习情况,小组中相对优秀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格外活跃,担当了绝大多数的活动主角,这样,优秀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更多的发言、动手、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极少数相对优秀的学生,使其他学生更加沉默或者说只是在观望、旁听。学习好的多写多做多动手,学习差的多看多听跟着完成所谓的作业。相对较差的学生长时间在小组中处于劣势,“强者更强、弱者恒弱”的现象始终无法改变,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小组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学习的过程,及时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定期和随时相结合的更改小组成员,更换小组长、发言人,充分利用提问、抢答、指定发言人等多种形式,带动小组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加强所有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训练。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而不是使小组合作流于成了几个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的现象。

2、组织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学环节和实验,选定合适的教学练习,注重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课前指导,分组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工,真正使学生融入课堂,融入学习小组。

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的,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个人认知能力作榛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因此,在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之前,应先留给学生一些独立学习、探索的时间,以做好知识的铺垫。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在知识上、学法上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真正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把握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应该怎么做,会出现哪些问题,哪些知识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复习,哪些小实验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老师有时还要结合学习内容细化学生分工,并根据情况明确每个学生应完成的任务,然后再加以小组整合,形成共识。

3、教学面向生活

新课程教材在每章、每节的开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或现象引人,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从湿衣服变干、窗户上的窗花、口中呼出的“白气”等实际现象人手,从一个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液化。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

而在对实验的认识和看法上,有很多方面学生的理解程度、认识深度不再只是取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更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生活见识分不开。对许多问题的探讨、解答,不再只是取决于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的高低,而是与学生的参与度、生活中的经历有了直接关系,这样无形中就对学生提出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要求,同时也缩小了小组内学生学习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讨积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

4、合理评价机制

台湾著名教育家高存栋说:“爱是教师的天职”。合理的评价,首先对差生要真诚的信任,尊重和帮助,用爱心来激励差生。教师只有用爱心才能使学生乐意打开心扉,接受教育,使他们喷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坚决克服掌声永远属于优生,批评声永远属于差生的偏面行为。另外,在评价过程应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要把差生和优生放在同一尺度上进行评价,应根据学生差异性作出合理的评价。在小组合作教学时,对差生哪怕只有一次大胆发言,哪怕是错的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做题时,在同一时间内优生做对十题,而差生只能完成三四题,对后者教师可以同样给予优秀,使他们感到和优生坐在同等的位置上受到表扬。其次,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还要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对差生在小组合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要予以及时表扬和鼓励,促进其积极参与讨论,发

表意见,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

总之: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两极分化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新课题,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发展,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7

一、合理分组。保障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英语学科特点,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按座位就近分组。按座位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位,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与partner进行Painwork,或每组一般4人左右的Groupwork。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位,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便。

(2)依学生特质分组。学生特质大致上可分为英语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爱好、年龄、性别等。教师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组内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合理搭配优等生和学困生。不同小组的总体水平保证基本一致,利于全班各小组间开展公平的竞争和评价。

(3)以任务为中心临时拼组。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一般以4至6人为宜。以这种方式组合而成的学习小组往往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更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4)适时变更小组成员。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有些学生可能不喜欢与被分的同一组的某个同学合作,这样的话,教师要及时调整,否则会影响到整个合作学习小组的良性发挥。一般以4-5周调换一次或每学期换2-3次为理想。

二、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量规。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任务,共同完成任务和共同分享合作成果。但在实际情况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明显较多,而另一些学生则习惯于当听众,很少或从不发表个人意见。因此,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合作学习量规,培养良好的、积极的合作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首先教师要阐明小组的整体性,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让他们明晰如果小组内有一人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在小组内设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成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小组长可以轮换制,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第三,要求使用英语沟通。教师可在教室里张贴常用语汇表和常用日常交际用语,帮助学生开口,从而防止用汉语交流的情况。第四,小组活动展示时要规范,如:声音响亮;语音语调准确;仪态自然大方等。

三、设计科学的学习任务。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教师对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科学的合作学习任务,就会导致学生的交流缺乏真正的意义,甚至出现用汉语交流的现象。因此,在下达合作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组活动内容。(2)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次数和时间。(3)教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当。

四、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 实效性 主体性 评价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时至今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已十分普遍,但是,很多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发挥出它的理论优势,反而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弊端,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障碍。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没有真正明白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始终处于合作学习表层的游离状态,没有使探究的主体与探究内容及探究的方式真正融为一体,致使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缺少实效性。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浅作分析:

一、随意组合,缺少长效机制

合作学习首要的任务是分组,而没有实效的合作学习,多半是小组建设不够完善。有些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时临时分组,前后桌或邻近几桌为一组,这些教师简单地把“合作”理解为“组合”。这样临时组成的小组形式松散,任务分工不明确,组织不健全,没有奖励评价等配套措施,而且这样的小组成员也是缺乏合作的技能和技巧的。

二、随意提问,缺乏探究价值

有些课堂无限放大合作学习的作用,成了只要有问题就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定势,也不考虑这样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一个好的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一半,如果让一些直观可知的甚至是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课堂,也拿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话,势必会使合作学习成为虚招,也会让学生对此学习方法失去兴趣。

三、随意发言,忽略了主体地位

有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看作是课堂形式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即合作前没有明确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因为合作小组中学生层次的参差不齐,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讨论的主角,形成了小组“一言堂”的局面。另一种情况是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往往谁也不在听,小组汇报时发言的同学展示的并不是集体的智慧,仍然是一己之见。

四、随意评价,忽视了合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也会随着他们主体地位的淡化而逐渐丧失。

为扭转小组合作学习中华而不实的风气,使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地进行,本人尝试了一些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了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一、合理组合小组成员

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以便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得到不同的锻炼;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在座位的编排上,尽量把每小组近距离编排。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首先,要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学生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如学习重难点时、总结阅读技巧和方法时、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合作欲望。其次,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

三、系统训练合作方法

首先,要训练学生如何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让组内的成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给所有学生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学会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

四、科学制订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的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自己与他人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优劣,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另外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要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合作学习尤其如此,也唯有如此,“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010年出版。

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可视化计算

DOIDOI:10.11907/rjdk.161573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0850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Y245)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杨悟道(1982-),男,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可视化计算与人工智能;吴烨(1977-),男,云南昭通人,博士,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本文通讯作者为吴烨。

0引言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通向国家高等教育的金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管理工作变得繁琐和复杂[1]。为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满足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业评价与测评需要,基于可视化计算融合社交网络平台,设计并开发了适合预科教育的综合管理评价系统。

1系统概述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特点,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1]。传统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只是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对日常行为的跟踪和痕迹管理没有明确记录,适应民族学生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处于空白状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平台能够跨地域、跨时间和空间被普通用户快速接受。进校后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达到96%,民族预科学生管理迫切需要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基于此,采用灵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管理方式,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中心,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和开发一套适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特点的智能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设计项目组成员在少数民族预科基地对2 7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考勤管理、选课管理、课程表管理、成绩登陆查询、考试管理等模块的现状分析以及期望意见。针对可视化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设计人员提出几个思考问题:①如何将信息化解决方案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度融合;②如何提高融合信度;③如何提高基于移动社交网络快速扩散信息传播速度;④如何通过本平台对痕迹行为跟踪,从而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可视化渲染。以上4点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难点。作为综合评价系统,不仅是信息记录和反馈,更重要的是自动化分析和评价,从而为管理者建立合理和健全的管理评价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自动化评价机制要有相应的技术作支撑。系统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可视化技术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2]。可视化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将以往一堆枯燥乏味的数据变得生灵活现,让数据变得不仅有意义,还让其变得直观、易懂,达到个性化特点[3]。本课题在可视化计算方面,将从语义网入手建立本体语义规则,运用教育技术领域概念图[7]等技术开发数据可视化图解对象。软件系统采用Java Web框架引擎开发,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本体建模工具Protégé用于生成自动推理机引擎,利用惠普实验室的Jena API包构建语义本体语义解析语义规则库,可视化表示层采用MIT媒体实验室开发包processing2.2.1。

2.1系统开发步骤

系统开发分两阶段:①软件系统研发阶段;②试运行进行系统测试。

软件需求分析是科研项目的重要环节,课题的最终实现是以软件系统实施到预科教育教学管理当中,科研成果最终是服务于少数民族广大师生。软件系统研发的成功因素高度依赖于软件需求分析报告,整个系统研发均采用瀑布模型,见图2。

2.2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见图3。

5系统功能

系统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使相关使用人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实现数据可视化过程中视觉表征语义符号能够通过自动推理机引擎进行解析和推理,并在推理过程中使用本体语义规则,符合语义的表达从而提高其相似度。

(1)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特点,认真履行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要求,建立符合少数民族预科生特点的教育教学综合管理评价体系。

(2)综合评价体系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符合现代教学系统理论,评价系统力求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行为习惯,为开发学生行为痕迹管理提供依据[7]。

(3)综合评价体系需要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交互,从而建立人际交互关系。社交网络利用可视化技术分析个人、群体和社会[8]。

6系统测试

系统性能评估[9]数据分析见表2。

7结语

本系统运用智能化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对民族预科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利用系统的痕迹管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追踪取证形成综合性评价管理,从而提高预科基地教学及学生管理水平。使用该系统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辅导员能第一时间快速了解学生情况,学生能快速地与学校进行互动。下一步工作是加大学生痕迹管理可信度,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陈炜,高云鹏,杜鹏,等.民族预科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3):116120.

[2]赵慧臣.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5):5158.

[3]荣荣,杨现民,陈耀华,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3037.

[4]曾振柄,陈良育,张骏,等.基于AJAX和自动推理技术构建交互式数学Web服务[J].计算机应用,2007,27(9):22392241.

[5]杜小勇,李曼,王珊.本体学习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6,17(9):18371845.

[6]陈国青,阮达.可转移信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顾倩颐.基于在线学习行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智能挖掘技术研究[J].软件导刊, 2015, 14(12):1214.

[8]吴信东, 李亚东, 胡东辉.社交网络取证初探 [J].软件学报, 2014,25(12):28772892.

篇10

The Efficacy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Ⅱ in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of Initial Acute Leukemia

ZHANG Zhi-xueXIAO Niu-mingLUO Li-xin

(The Centeral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 Jiangxi, 34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safety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Ⅱ ( rhIL- Ⅱ)in chemotherapy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of initial acute leukemia.Methods 20 initial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hIL- Ⅱ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hemotherapy at 1.5mg /d,injection for 7~14 days.23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during the same time enter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The meantime of platelet count≥30 ×109/ L、50 ×109/ L、100 ×109/ L in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rhIL-Ⅱ was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化疗是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达到治疗目的化疗后骨髓抑制明显,导致粒细胞缺乏和血小板的严重减少,可能诱发化疗后严重感染或出血,甚至因此死亡。近年来由于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广泛应用,因而化疗后严重感染率和相关死亡率大大降低.但严重血小板减少可导致患者出血甚至死亡。既往输注血小板是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的主要方法。但血小板费用昂贵,作用时间短,多次输注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和抗体的产生,且目前血源非常紧张,因此, 临床上对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的需要十分迫切,近年来开发的重组白细胞介素- Ⅱ(rhIL-Ⅱ)被认为对血小板的生成有促进作用.我院对于2006年8月至2010年10月观察了rh IL-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至2010 年10月我院血液内科收住的初发急性白血病43例患者(本研究观察病例不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治疗组20 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6~69 岁, 中位年龄41.2 岁.均经骨髓细胞学检查,部分流式、染色体检查,所有诊断均参考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确诊为初发急性白血病.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13例:M1 1 例,M25 例, M4 3 例,M5 3 例,M6 1 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7例:L1 2 例,L24 例,L3 1 例.对照组23 例,系我院血液内科同期住院治疗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男14 例,女9 例;年龄19~68 岁,中位年龄42.4岁.其中ANLL15例:M1 1 例,M2 5 例,M4 4 例,M5 4 例,M6 1 例;ALL8例:L1 2 例,L2 5 例,L3 1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方面、化疗前的血小板数值,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NLL 患者用标准的“DA3 加7”方案或相似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采用标准的“DVLP”或“DVCLP”方案或相似方案,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给予rhIL- Ⅱ 治疗, rhIL- Ⅱ 给药方案:化疗结束后即予rhIL- Ⅱ 1.5mg/d.皮下注射,连用7~14 d ,平均10 d ,至血小板≥80×109 /L (连续2 次) 停药.连用14d 未≥80×109 /L 也停药.对照组化疗结束后不给予rhIL- Ⅱ 治疗.治疗期间,当血小板计数

1.3 观察指标

(1) 血常规:治疗开始后每2 d 复查;当血小板≤20×109 /L 时,每天复查;当血小板≥30×109 /L,每2 d 复查;(2) 血小板基础值: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值;(3) 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血小板输注2d内不做疗效评估;(4) 化疗前后查血液肝、肾功能、心电图、尿常规,骨髓细胞学。观察患者发热,齿龈、皮肤、粘膜出血现象及rIL- Ⅱ 等其他不良反应.

1.4 临床反应评估

比较rhIL-Ⅱ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效果、血小板输注总量、血小板恢复至≥30×109/L 、≥50×109 /L 、≥100 ×109 /L 的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 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 表示,采用t 检验、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化疗的疗效

经1 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化疗效果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化疗效果比较(例, % )

与对照组比较, *P>0. 05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恢复不同水平的平均时间及血小板输注量

经1 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使用rhIL-Ⅱ 的20例患者,1 例因重度感染患者自动出院失访外, 其余可评价的19例患者血小板恢复至≥30 ×109 /L 、≥50 ×109 /L 、≥100 ×109 /L 的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2) 。应用rhIL-Ⅱ 治疗者血小板输注总量平均为(16. 28 ±12. 84) u ,较对照组的(22. 23 ±17. 54) u 为低( P< 0. 05) 。

表2 两组患者的PLT恢复不同水平平均时间(d)及血小板输注量(u)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3 治疗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乏力,恶心,水肿,寒战发热,肌肉关节酸痛,局部红肿硬结,皮疹等,患者均可耐受,停药后均恢复.未发现可确定的与用rhIL- Ⅱ 相关的肝、肾、心肌损害.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所致的严重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随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已得到有效的治疗,但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较中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更慢、纠正更困难。目前国内对化疗后所致的血小板减少过去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输注单采血小板,但目前血源非常紧张,且血小板活性周期短,价格昂贵,多次输注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和抗体的产生.人类白介素- Ⅱ 基因含5 个外显子,长度为7 kb ,染色体定位于19q 13.3~13.4.白介素- Ⅱ 是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生物学活性是参与造血调控,促进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能够促进多阶段的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在白介素- 3 协同作用下,白介素- Ⅱ可使巨核细胞集落数目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外周血小板的数量.rhIL- Ⅱ 体内应用可以促进巨核细胞的产生、分化和成熟,缩短其分化成熟的时间,诱导巨核祖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产生[2,3] .目前rhIL- Ⅱ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而发生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较肯定[4],减少患者化疗过程中的血小板输注次数和量.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本文对使用rhIL-Ⅱ 治疗的20 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应用rhIL-Ⅱ 组外周血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明显缩短。因此认为, rhIL-Ⅱ 可促进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化疗后巨核细胞-血小板系造血恢复,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要求,节约血源。降低了患者因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重要脏器的出血风险, 使患者在化疗后较快的度过骨髓抑制期, 保证了患者在化疗期间的安全.两组之间化疗的总有效率治疗组略高于有效组,但P>0.O5,无统计学意义。在应用rhIL- Ⅱ 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有乏力、恶心、水肿、寒战发热、肌肉关节酸痛等,但这不良反应程度轻微,患者均可耐受,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与国外报道一致[5].所以,我们认为rhIL- Ⅱ 在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综上所述, rhIL- Ⅱ 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是有效、安全的,可明显缩短血小板恢复的时间,减少患者化疗后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节约血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6-Ⅱ2,Ⅱ6-121.

[2] HAO J,SUN L,HUAN G H, et a1.Effect 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Ⅱ on thrombocytopenia and neutropenia in irradiated rhesus monkeys[J].Radiat Res,2004,

8(162):57-63.

[3] AULT P,KANTARJIAN H,WELCHMA, et a1. Interleukin Ⅱ may improve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imatinib mesylate therapy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J].Leukemia Research,2004,28:613-618.

[4]黎莉, 徐从高, 孙亚红, 等. 重组人白介素-Ⅱ 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机制. 中华肿瘤杂志, 2005; 27 (6) :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