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4 12:2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每天7:30——7:50起床、洗漱。
2.每天7:50——8:20吃饭。
3.每天8:20——8:50读英语。(每天一个模块)
4.每天8:50——10:00写暑假作业。(语文、数学各四页)
5.每天10:00——12:00玩电脑、看课外书。
6.每天12:30——1500吃饭、午休。
7.每天15:00——15:40练字帖。
8.每天15:40——16:40预习五年级新知识或复习四年级旧知识。
9.每天16:40——18:10锻炼、玩乐。
10.每天18:10——19:30吃饭。
11.每天19:30——20:30看课外书或博文。
12.每天20:30——21:40看电视。
13.每天21:40——21:50写暑假记录。
14.每天21:50开始入睡。
篇2
在放寒假的第一天,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严密的学习计划,希望自己可以度过一个充实的寒假。
我的学习计划把我的寒假安排的满当当的。我计划在放假前把所有的作业都一扫而光,在过年后用三天的时间把上册的知识复习一下,我们的圣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嘛!剩下的时间就要来预习下册新的知识了,要不然怎么能在高手如云的学校有立足之地呢?我把我的这些学习计划写在了一张纸上,贴在我的学习桌前,让它小小的纸张发挥大作用,它可以起到一个提醒督促的作用。
说与做是两码事,在我的寒假学习计划上可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啊!我每天早上等到太阳姐姐晒到被子上才起床,一整天手中的笔写写停停,总是禁不止电视和电脑的诱惑,放在学习桌前的寒假学习计划表成了废纸一张。我的作业到大年初十才全部完成,复习计划用了五天的时间,预习计划更是完成的不堪入目,数学只预习了老师必须让预习的前两单元,其他的学科几乎在原地踏步走。我的自制力和效率也太差了!
我的寒假学习计划就完成得这么不尽人意,原因是什么?我自己觉得是有点懒散,没有想学习的那股劲头,自制力太差,学习效率太低。我一定要认真改正,让自己以后所有的计划成为现实而不是泡影,希望在下一年寒假能够过得充实快乐些!
篇3
第一,学习计划
1.争取7月1日至7月20日完成语、数、外三门暑假作业。计划大概每天完成6面暑假作业。
2.预习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文言文,日积月累等等。并有重点的选择背诵。
3.预习六年级上册数学相关内容。
4.预习六年级上册英语的课程,默写有关单词,听磁带。
5.每天看课外书,报纸,还可以看看动画片,但时间不能太长。
6.写暑假日记一本,作文10篇,练好钢笔字。
第二,生活计划
1.培养个人的生活能力,比如:做饭、洗衣服。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扫扫地,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买点东西等等。
2. 要注意个人安全等方面问题,不私自下河游泳,不能私自外出 ,不做危险违法的事。
篇4
论文关键词: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化”数学
一、收集生活信息,感受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对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在学习时保持新鲜感、亲切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收集数据,积累信息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几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生活物品。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际活动得了有关物品价格的感性材料。上课时,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学习。
2、观察实物,丰富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从家里找来多种形态的长方体实物,从中选择一件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触摸、发现——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一个具体的实物表象。上课时每位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然后通过自身体验。这就比较容易地发现由形象的概念到抽象本质概念的升华,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联系生活情境,建立数学模型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内容。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使其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学生甲:每千克12.3元的水果冻买2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4.6元。
学生乙:每千克10.25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31.6元。
……
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每千克10.25元的什锦糖,买了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入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2、用“生活经验”来探索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是数学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联系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境,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购物活动的生活情境:某商店有一种饮料,大瓶每瓶1200毫升,单价10元;小瓶易拉罐装的每瓶200毫升,单价2元。优惠条件是满30元一律八折。六一儿童节到了,班级准备开联欢会。需要购买饮料。如果要给每人(50人)准备200毫升的饮料,让你去买,你准备怎么买?同学们纷纷动手设计购买方案:
甲生汇报:一共需要饮料200×50=10000亳升,因为10000÷1200=8瓶……400毫升,所以准备到商店买8大瓶和2小瓶的饮料,共需(10×8+2×2)×80%=67.2元。优点是:50人每人刚好有200毫升,一点也不浪费,最省钱。
乙生汇报:可以直接买9大瓶,需要价钱10×9×80%=72元。虽然比甲生多花了4元多钱,但优点是饮料多了800毫升,哪个同学还想喝,可以添着喝。
丙生汇报:买50瓶易拉罐装的,刚好一人一瓶,共需2×50×8%=80元。优点是:卫生、方便。接着又补充说:甲乙同学的方案都要用杯子装饮料,不仅不够卫生,而且要借那么多杯子,多麻烦啊!
这时, 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喊了起来:“对、对、对,易拉罐,还可以拿去卖,每个1角,共卖5元,只需75元就够了。”这时老师补充说:“易拉罐回收不仅省钱,还可以保护环境卫生。”……
这样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
三、回归生活实践,体验数学价值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在情境中应用。
教学中,我们采用图画、文字等形式虚拟出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以下一件事:“小红的作业本被小明拿到家了,现在小红想拿回作业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好”?这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熟悉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
生1:叫小红去拿。
生2:应该让小明送回来,更何况小红是女同学,男同学应该帮助女同学。
师:刚才两位同学所说的方法花的时间比较长,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3:两人事先设定一个地点等。
生4:这并不是最佳方法,先到的同学要等,浪费时间。
生5:我认为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这最合理,也是最佳的方法。(学生一致认可)
师:现在我们小红每分钟行70米,小明每分钟行80米,两家相距2100米,请你求出需要的时间。
这样让学生在情境的活动中,数学应用于能力得到提高。
2、在实践中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使数学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向后延续,向课外拓展。开展实践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能力。
例如:学习“简单的统计”后,教师要求学生调查我们小学1——5年级学生的人数,认真进行分析,得出我们小学生入学人数逐渐减少,说明我们国家使行“计划生育”的作用,努力控制了人口增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篇5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 生活实际 激发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53-0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里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很多学数学的学生却感到很无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理念主张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因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个体内部强烈的求知欲望。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平行线”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平行线”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如果在教学中只按书本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那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学生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由找找教室周围的平行线,可以告诉同学,也可以告诉老师。顿时,学生活跃起来,让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有的把自己的发现马上告诉同学,有的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分享。在集体反馈观察情况时,个个也抢着要说:“老师,我找到了……”,学生找到了窗户的对边、黑板的对边、课桌的对边、书的对边……
二、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学习真正与学生生活交融,实现教学氛围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小林的姑妈要从广州回来探亲,事先打了个电话给小林,让小林的爸爸妈妈在星期五9点到火车站接车,小林可高兴了,忙通知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在星期五晚放学后带他一起去。可是星期五中午,小林回家后,发现姑妈已经在家了,一问才知,姑妈上午就回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十分兴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人说姑妈说错了时间,有人说姑妈提前出发了,有人说因为姑妈没有说是早上9点还是晚上9点,小林误认为是晚上的9点了……我让学生评价谁的答案合理,凭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家都判断出了正确答案。通过这个故事情境,学生们得出了“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点,一个是晚上9时”的结论,并对此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三、在课堂中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实践出真知,我们必须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数学的应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产生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这就要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蝴蝶、蜻蜓、飞机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画笔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纷纷来到教室前进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平时在生活中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四、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利息》后,我鼓励一些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入银行。通过实践,学生不但从银行了解了存款的类型、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而且还考虑了存款的方式,该怎样存比较划算?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让学生从小养成勤简节约、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黄天桥 《创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2008年01期
篇6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均用到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学习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但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于理解力、认知力等各方面还很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吸收。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将其感兴趣的一些事物,简单有趣的生活场景,小游戏等加入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以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1.课程内容生活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小学生经常会因为理论性的课本知识比较枯燥而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上无法长期集中学习注意力。这种现象极大影响了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也降低了老师的讲课效率。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平时生活中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各类卡通形象等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将小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小学生在视觉、听觉等直接感官的感受上更加深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全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学幻灯片的设计可以使用小学生喜爱的“喜羊羊”“灰太狼”“机器猫”等卡通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些小动物的上方或周围标上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计算机的显示屏、键盘及鼠标等硬件的图片,然后再写明相应的功能。老师与学生互动时可以通过“机器猫头顶的硬件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带上卡通形象的问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由于卡通形象更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提高其学习兴趣以外,卡通形象的视觉效果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印象。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每个老师可以根据所教任班级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每间隔10分钟或者15分钟播放30秒左右的比较轻快活泼的音乐,重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过程生活场景化,加深学生印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相对枯燥的,只靠死记硬背很难吸收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对于耐性不佳的小学生来讲难度更大。学生在视听、触觉等感官上的印象会较为深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全册第8课“认识‘画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画图程序中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在介绍这些工具之前,先利用实体教学工具或者学生自带的铅笔、橡皮等进行场景对话。例如,在上课前,老师就可以举起手中的铅笔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画,大家知道画画除了铅笔还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吗?”然后让学生举起自己有的画图工具,并且大声地回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并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进行实体工具的展示之后,老师再进行补充,然后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开始认识画图程序上的工具,并介绍其功能及方法。
3.课程练习方式生活化,提高学生积极性
篇7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学,困惑
一、积极心理暗示,消除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畏惧心理
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原因是我校大部分高职生都是文科生,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这种原有的认知,使他们从心理上排斥有机化学。因此,在第一堂有机化学课上,应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消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此外,部分学生还觉得化学难学是因为一个个的化学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就像英文单词一样让他们头疼,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们只要认识C、H、O、N、S这几种元素,然后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可以学好,这样就能够消除学生原有的认知带来的抵触性,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进入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鼓励欣赏的语气给予学生反馈,暗示学生勇敢地学习和发言,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试一试,你没问题”,“分析的很有道理”“不错,很好,就是这样的”等褒奖式语言可以起到鼓励的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改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短视症
1、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机化学绪论课上,要结合日常生活,消除他们印象中枯燥无味的化学,激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其好奇心,带着问题听课,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尽快的融入到学习中。例如,“有的人喝酒会脸红,有的人脸发白,这是什么原因呢?喝醉酒后又如何解酒呢?”;“醋是酸的,糖是甜的,咖啡是苦的,是什么成分让它们的味道不一样呢?”;“茶叶有很多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美容护肤、醒脑提神。”等等,这些都需要有机化学的知识来解释。
2、紧扣药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一学生对药学专业认识尚浅,认为将来就是卖药的,学有机化学没有用处。针对学生的这种困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首先,教师在第一节课应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要求。作为一所高职医学院校的药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医院药剂师、医药企业相关岗位、社会药店店员等岗位。其次,告诉学生工作中会需要考取药剂师、执业药师等药学专业的资格证书,而这些证书的获得都需要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对映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差异时,可以列举学生感兴趣的“减肥药”-左旋肉碱,左旋肉碱是一种营养强化剂,被广泛用于食品、临床医疗等领域,在2003年被国际肥胖健康组织认定为最安全无副作用的减肥营养补充品,但左旋肉碱不是减肥药,它的主要作用是运输脂肪到线粒体中燃烧,是一种运载酶。要想用左旋肉碱减肥,必须配合适当的运动,控制饮食。右旋肉碱是左旋肉碱的对映异构体,却已被证实对人体有害,可造成肌肉酸痛,严重时会导致肌肉萎缩!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度
1、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有机化学知识量较大,各章节的知识既有抽象的化学结构,又有具体实际的化学反应以及有机物的命名,学生很难适应,无法及时接受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具体的做法是以板书为主,配合PPT展现,中间穿插模型讲解。例如对于有机物的命名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用传统板书讲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知道一个有机物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一个有机反应是如何发生的,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来吸收所学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技术来讲授这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反应跟不上。在这里,多媒体所展示的知识量比较大,学生会忘记,而板书是做给学生看,学生就会记住, 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让学生做题,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学生就会掌握。
2、对照比较,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内容繁杂,知识点分散,容易混淆,头绪乱。普遍出现了“上课能听懂,下课就忘;学了新知识点,忘旧知识点”的困惑。原因是学生脑海中只是知识点的复杂罗列与堆砌,没有使之系统化。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对相似的知识点采取对照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就可以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同时,应注意各个章节知识点的相互关联,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起知识的整体框架。例如可针对不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常见有机物的鉴别、有机反应式等分类归纳总结,让学生从中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解,这样就会提高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意识薄弱。通过课下与学生交流发现,大多数学生做不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机械的去完成,很少主动动脑思考。针对这种情况,可选择性的对某些章节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不受教师行为的限制。学生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案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进行互评、提出质疑,最终得出结论。例如,在羧酸这一章中,教师可引入案例:惊动全国的“齐二药”药害事件,就是患者使用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后出现急性肾衰竭临床症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整理,经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了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该批号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二甘醇,二甘醇在人体内经氧化代谢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乙二酸(草酸),草酸能与人体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结石沉降在肾脏,从而导致肾衰竭。在这个案例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搜集和处理信息,小组内学生间乐于讨论与交流,基于此案例教学,学生体会到了有机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春叶.浅谈医学有机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1(3).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基本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用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探讨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加强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一、教育观从“以知识为本位”向“以生活为本位”转变,以观导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受“以知识为本位”传统教育观念的钳制和影响,使高中化学课程极易陷入理论的“囚徒困境”,从公式到公式,这种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做法极不利于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生活为本位”教育观念则在为完成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基点来思考书本上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体验和感受,深化他们对化学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教育观要做到从“以知识为本位”向“以生活为本位”转变,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在转变观念之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i。二是,转变观念应注重从与高中生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入手,用生活化的教学观念指导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彰显教学的“生活亲缘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因此,我们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丰富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彰显教学的“生活亲缘性”。
一是,要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将现实生活中具有高中化学知识的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熟悉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必须发现化学课程知识与学生生活契合之处。比如“合理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可找到“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事件”与之契合;“放热、吸热反应让生活更美好”,可找到“空调、冰柜等的工作原理”与之契合。三是,也要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化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发且利用各类的课程资源,为教师的课堂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总会有一些同学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如何激发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一直是困扰高中化学老师的难题。笔者认为,注重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如讲CO2的制取时,可让学生先寻找石灰石,并让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用鸡蛋壳与醋酸发生反应,并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教师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更形象直观地了解石灰石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及碳酸盐的性质。ii如在课堂提问时,也要注意生活化,有学者在课堂教学中援引了某省的氯气罐严重泄漏的例子,分别提了如下问题:“一是,若氯气泄漏的当时是有风的,人们可以有哪些应急措施?二是,氯气与金属铁能发生反应,为什么可用钢瓶贮存液氯?三是,消防人员将氯气贮罐放进水池中稀释剩余的氯气,原理是什么?四是,事故现场附近种植的油菜为什么能被氯气熏得枯黄?五是,消防员向池塘中投放烧碱进行化学处理的原理是什么?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iii
四、重视课外生活化作业的布置,增强学生的实用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要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高中化学老师必须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学生练习有机结合,重视课外作业的布置,尤其要为学生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小实验、野外调查等生活化作业,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与生活实践中去,增强他们化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感和提升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另外,要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为加深学生课堂上所学的关于“碘”的知识,可以在课外布置检验海带中碘元素的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关于“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一节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防护措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进行体验,帮助周围的人来“防止金属腐蚀”等实践性活动,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力量。iv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需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活为本位”教育观念,还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彰显教学的“生活亲缘性”,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还要重视课外生活化作业的布置,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价值的认同和生活化运用能力。鉴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以上论述难免有不妥之处,但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引起更多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对此问题的关注,以丰富此方面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我们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而服务。
注释:
i 夏永胜,袁新志.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ii郭启德,曹爱娟,王建芬. 浅谈中学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 3)
iii陈红玉. 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J].华夏教师,2012( 12)
iv 何 燕. 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J]. 现 代 阅 读,2013(4)
【参考文献】
[1]夏永胜,袁新志.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2]郭启德,曹爱娟,王建芬.浅谈中学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3).
[3]陈红玉.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J].华夏教师,2012(12).
[4]何燕.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J].现代阅读,2013(4).
[5]沈亮.高中化学课程应从知识本位走向生活本位[J].教育科学论坛,2011(2).
[6]郑毓宇.化学教学生活化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 12)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实际;联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了现实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并不陌生,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生活中找到解决化学习题的方法,又能够利用化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学习潜能。
一、联系实际生活引入课题
初中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保护生存环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改善大气质量、爱护水资源、垃圾资源化的实际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进入主题,讲解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就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懂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是学生接触的新课程,为了使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开展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会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实验,将含盐类的晶体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其溶解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化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太少,远远达不到自己的需求,增强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教师将实际生活与课程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并更好地在生活中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生活 化学 获取 知识
正文: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现代化技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即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化学学科教学.,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上,会使生活中化学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牢固性,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整合的通常有几种模式: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以局域网为依据,以多媒体信息为传输媒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和学习材料中规律,获得新知识、方法及情感体验;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型”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整合授课模式,授课容量大,媒体信息直观、生动、形象、丰富、被公认为是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认识以及实施的具体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
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手段,如依靠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爱,通过教师富有启发式的讲解、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清晰的板书、规范的实验操作等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化学课堂教学既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又要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化学课堂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获得和呈现化学教学所需的丰富资源和素材,通过教师的剪辑、重整、创造和合理呈现,通过学生对其自身作品和成果的展示,均可使化学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尤其应用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上,更能体现两者结合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的核心是―优势互补。整合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为提高我国化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从化学学科的主要特征看:第一,化学是一门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具有微观性和动态特征;第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面临着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有毒、有污染、有危险的实验,常规操作难反应或操作困难的实验;第三,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概念、原理、反应过程等很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第四,化学更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能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多媒体的呈现,使信息量大、质量高,网络化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其突出的功能和主要表现是:①可以动态模拟展示微观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的运动状态、形成过程,将摸不到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②可以通过录像将有毒、有严重污染的和难以操作的实验播放给学生,也可模拟组装那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③通过图片,摄像直观生动地反应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及化学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④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对话、合作和讨论。形成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的态势,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的大潮中,我校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改进,总结出以下有效且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整合”
这种课型容量大,其丰富生动的直观媒体信息,被公认为是实施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有些有毒、有危险的药品与实验以及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某些不易观察或用普通方法不易操作和实现的化学实验,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学生又必须知道的一些化学内容,现代化工设备与工艺流水线等,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常规实验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可通过网络教学来弥补。化学概念与原理抽象度较高,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用其他方法或手段效果不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内容,如化学反应历程的模拟,网络教学可大显身手。
此类型的整合课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素材库、计算机、大投影等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需要先由教师启发精讲,然后运用媒体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完成意义建构。这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教育界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模式一)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设疑激趣―启发精讲―媒体辅助(创设情景、提供资源)―分析讨论―对比归纳―练习强化―总结”六个环节。
2.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整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