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3 18: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建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学习者特征;学习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244-02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用人单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高职大学生日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部分,因此,对高职大学生学习者特征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参与高职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总结了高职大学生的几点较为明显的学习者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高职大学生比较明显的特点
1.多样的学习起点。高职院校中,普通高中生源和职业中学生源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比例因学校、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普高生源多于职高生源。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条件、招考方式的不同,以及中等教育阶段教学侧重点的不同是高职大学生多样化学习起点的主要原因。在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普通高中生源有较好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职业中学生源有一定的基础。加之各省教学内容的差异,因而,高职大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起点能力。
2.热衷上网娱乐。高职大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高职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大多在于娱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较少;第二,高职二年级学生上网时间明显多于一年级和三年级;第三,男生大多热衷于网络游戏,女生热衷于电视剧、娱乐信息和网上购物;第四,手机上网和笔记本上网都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较多;第五,非计算机专业高职生计算机操作和网络运用能力一般低于普通大学生,大学期间信息能力有提升但程度不大。
3.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大学生。现有研究成果均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卡特尔16PF测验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业成就水平略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是,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成长经历、社会环境、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等。结合现有调查研究成果及笔者参与高职与普通本科生活的经历看,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在于学历层次、就业压力、家庭教育三个方面。
4.高职大学生与社会互动频繁且热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学生会。高职生与社会互动的途径主要有兼职工作、网络、实训、实习等。兼职和实习是高职生与社会互动的主要途径,高职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因此课程要求的实习实训较多,实习实训也是高职生与社会频繁互动的重要途径。
高职生大学生热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其原因在于:刚进入大学的新鲜感;从众心理,别人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自己也要参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结交兴趣相同的朋友;希望通过社团、学生会活动实现自我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各种网络通讯方式,微信、微博、论坛等也日渐成为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互动的重要途径。
5.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高职生厌学情况较普遍,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独立性、自主性、探究性均低于普通大学生。不爱看书,不喜欢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静不下心来是高职生的显著特点。高职大学生更加热衷于考证,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其实很多高职生并不缺乏学习的热情,但懒于学习,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下去,长期以来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搁置学习计划。
二、优化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建议
1.部分课程实行分级教学。针对高职生多样化的学习起点,课程培养体系也应与之相适应。调查发现高职生学期起点差距相对较大的课程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基础,有部分学生入学就具备良好的起点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水平,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夯实基础以达到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基础课与专业程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多以工作流程为体系组织课程,重视技能的培养。过多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过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都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际观察发现,很多岗位技能的培养只需3~4个月,对于这些能在几个月就能学会的技能没有必要让高职生一入校就学,一年级、二年级应重视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大学生除了在正式的显性课程进行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教学材料、校园文化和集体生活等受到潜在的影响。
3.培养学习兴趣,适当放宽专业选择。很多高职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兴趣,选择这个专业是服从安排或者完全为了就业。学习者对课程涉及的知识不感兴趣,自然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热情、爱活动、不爱看书是高职生的显著特点,可以通过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活动、竞赛,让他们多接触实践,在竞赛中获得满足感建立自信心。课堂上,采用启发式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滥用小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用“接收式”学习模式和“发现式”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
4.引导高职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沉迷电视剧,过度娱乐,手机依赖的现象很常见,对此,很多学校完全禁止大一学生在宿舍使用电脑,或者只允许学生访问指定的几个网站。观察发现,这样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会在二年级或假期找“补偿”或者转而沉迷手机上网,或者去网吧上网。控制大学生上网行为为应当“软硬兼施”,既要加强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性,也要通过时间限制、带宽限制、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控制学生的上网行为,但控制应适度,过分限制大学生上网并不是有利无害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适合大学生使用的教育软件、网络学习平台越来越多,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时间,改善认知过程等。MOOC、微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MOOC可以让高职大学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扩展视野。微课做出来更要用起来,它可以帮助高职大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他们生活的场所,学校是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然而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陈旧,过度重视传递价值其实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短期内不易察觉,但意义更深远。学校在重视传递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心理健康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又往往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大学生往往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均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对心理咨询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认为去心理咨询的人就是心理有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大学生,可见落实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正确地看待心理咨询。学校方面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就业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足够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更加要重视情感与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搭建有效的心理咨询空间,及时干预心理问题。
7.对各年级的学生都要充分关注。很多高职大学生升入二年级之后会感觉学校对自己的关注少了,觉得“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其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大二的学生对于大学校园逐渐失去了新鲜感,各种校园活动大多也只针对于新生,没有担任学生会或社团干部的学生一般没有机会再参加。学生管理方面一般一年级比较严格,二年级明显宽松。部分学生从大二开始逃课、整天上网或者过多兼职。
8.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拓宽上升空间。普通本科生毕业后上升空间较多,可以直接考研、留学、参加很多单位的招聘考试,因此很多普通本科生有相对明确的计划,且本科生平时学习成绩对他们实现这些计划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普通本科生比较注重在校的学习成绩。相对而言,高职生的上升空间窄得多,平时学习成绩即使好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影响,很多高职生学习只是为了通过平时的考试。高职生的优势在于具备一定的技能,毕业就能较好地就业,很多高职生毕业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但也有很多高职生渴望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就业需要,更要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香.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及教学探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2-54.
[2]张敏.论高职外语教学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39-41.
[3]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0):42-43.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自主学习
一、信息化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所谓信息化教学,不只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在它已发展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即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之中,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及情感激励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吸收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的。该理论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重新进行了定位,其隐含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教学设计时,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即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实世界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同化总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要把情境建设看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激励评价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为了贯彻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念,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我在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讲授“在Excel中计算与处理数据”课程时,贯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展示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的电子表格,如某商厦销售情况统计表,然后提出问题:各位同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谁能够迅速求出所有商品的总销售额,限时一分钟,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由于我校要求财经专业的学生通过珠算等级鉴定,也准备了计算器,因此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但他们很快发现:没有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时候,我立刻告诉他们,老师能够在1分钟之内计算出所有商品的合计值,并且现在就把计算方法教给他们,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自然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教师引领,启发诱导学新知
在该环节中,先用课件讲解、演示1分钟之内运用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求商品总销售额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通过Flash课
件的导航按钮打开技能训练题库,完成任务一:练习该计算方法。
当学生掌握了求和的第一种方法之后,再适时用课件演示第二种方法,并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并且告诉他们,这些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才能最好最快地解决问题!
3.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学新知
通过前面教师的引领,学生熟悉了Flash课件、技能训练题库的使用方法,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就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新任务如求平均值和求比例的驱动
下,先通过Flash课件自主学习求平均值和求比列的方法,再进入技能训练题库完成任务,系统会自动评分。这样,学生就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若有疑难,可以重复观看讲解演示,也可以向得了满分的同学求助。
4.合作探究,总结深化找规律
通过前面三个任务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实践中对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接下来就需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认识到数据计算中的共同规律,即:公式和函数的语法及使用步骤。并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能灵活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自定义公式,选择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5.对接岗位,拓展延伸强技能
需要学生掌握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很多,因此要对接岗位需求,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拓展训练一: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会计使用最多的报表。要求学生编制表中的计算公式,完成数据的计算,实现课堂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衔接。
拓展训练二:大家都知道电算化鉴定覆盖的知识面广,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很多。为了帮助学生通过鉴定,将会计电算化知识检测题录入到无纸化网络测评系统,学生完成后会显示学生做错的题,这样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将成绩上传到服务器,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辅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我建构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因此,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教学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二年级开设分析化学课程,选用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凌和王淑美主编的分析化学上册和下册,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的现状
本人在我校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只学习了基础化学,没有系统的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因此,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还有很多学生由不同的专业转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此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数学公式,但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大一没有学过高等数学,部分公式理解起来吃力。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设的六个实验项目和药学类专业一致,与临床检验联系并不紧密,专业相关度低,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此外,由于开设的实验项目均是验证型实验,且学生人数多、课时有限,实验中所需的试剂都是由实验教师配制准备好后供学生使用,学生参与的实验并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的实际体验并不好。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一)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时
分析化学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其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非常重要。目前,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实验教学为26学时,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无论是理论教学课时还是实验教学课时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受到课时限制,要不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调整,要不就只能给学生讲授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4],而不能就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章节进行扩展,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感受不到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性,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在医学检验的过程中体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5],提高教学效果。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课程设置的探讨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于第一临床医学院,而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由药学院承担,课程的设置不是很符合实际需求,因此,在设置课程之前,任课教师应该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负责人员充分沟通,优化教学体系,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适当减少滴定分析的教学内容、增加色谱法等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是针对药学类专业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而言,并不具有针对性,应重新选用教材。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项目设置的探讨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应该尽量与临床医学检验接轨,以培养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应该更新实验项目,减少滴定实验项目的学时数,提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实验学时数量,并增加原子吸收光度法和色谱法中相应章节的实验,如学时紧张,可通过开放实验室的方式,间接增加学时数量[6]。此外,应该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让学生独立准备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试剂,如果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分组的方式。
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结合实际,开展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和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7]。可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例如,将“人体血清钙指标的测定”引入到配位滴定法的课堂教学中[8],围绕配位滴定法“能不能测人体血清钙?”、“为什么能测?”和“怎么测?”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和掌握配位滴定的理论知识,感受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
在每章理论课结束,要求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并书写好预习报告,老师在实验课开始前要予以检查,实验课时,老师只要简单讲解一下实验的内容、强调关键的步骤即可,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让学生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解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去,避免有人做有人看,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实验考核
现有的实验课考核方式主要是依据出勤、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计算分数,这种考核不能够真正地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内容和技能,同时也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课不够用心,因此,应该在所有实验课结束后增加实验考核,让学生在平时实验中感受到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对疑惑的地方主动向老师提问,主动掌握实验技能。
篇4
1.1、由于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化学实验教学更多时候停留在“讲实验、背实验”的层面
由于现阶段,高考对化学实验技能技巧的考查只能采用笔试的方法,同时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老师用视频、幻灯片来取代传统的化学教学,学生缺少实际操作和体验。亲身实践正是实验教学的精髓所在。化学实验本来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缺少了实践的过程,化学实验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
1.2、各级各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学校由于设备、仪器、药品、教材、课时的限制,一定程度制约了化学实验教学实施。但是随着国家教育均衡化进程的进行,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各学校在化学实验教学的硬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由于各级各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时候化学实验教学停留于“造材料”上。经常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做一次实验,或者各校为了各级考试随意缩减实验课时。对化学实验的考查缺乏有效机制,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的考察。
1.3、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实验教学素质及实验技能不够,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由于我们很多老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时期的学生,自身在学生时期对化学实验就不够重视(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和习惯根深蒂固,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也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答实验题就行。
1.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
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毒害性,或者一些药品价值昂贵,也造成教师们更愿意用多媒体手段来代替实验教学,甚至于以讲代做。
以上都是造成现价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的几个方面。那么如何切实的贯彻课改精神,使学生能够真正的通过实验教学来探究未知世界,真正感受化学学科的内在之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解决:
2.1、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评价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才能真正的让教育回归本质。所以,应该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在打破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同时,高考录取,特别是化学专业录取增加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等化学实验素养考查,发挥高考的导向性作用。
2.2、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更新和添加必备的仪器和药品,逐步完善设备,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各校应配备足够专职专业的实验员,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充足的化学实验员是化学教师做好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关键。
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计划外的仪器和设备,用于教师和有能力的同学进一步开展探究性学习,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化学实验竞赛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走向成功。
2.3.加强中学化学教师的实验技能培训, 改变教师观念、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要彻底,改变重理论而轻实验教学的现象,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4、积极改进化学实验。尽管中学化学实验危险性不高,只有极少数的实验会对人体造成轻微的伤害,对身体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改进或者优化实验来尽量消除这种影响。比如实验室用浓HCl和MnO2制取Cl2时,加装的尾气吸收装置就能够达到消除Cl2对人体的伤害;此外,用KMnO4代替MnO2,由于这个反应通常不需要加热,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减少了实验环节。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步骤或者实验改进的原理和目的是什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5
关键词:移动学习;碎片化;知识地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5-0032-03
一、引言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大量学习资源聚集于网络平台,大学生作为网络接触较为频繁的主体,更容易成为网络学习资源的受益者。鉴于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非连续性,学习地点的移动性,学习理念趋于基本成熟,学习目标明确,移动学习将成为其自主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移动学习是随数字化学习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兼具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的新学习途径,呈现出移动性、及时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特点。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本文将提出对移动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处理的模型。所谓碎片化学习,是指通过一片一片、一点一滴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以及学习思考积累,达到了解情况、增加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1]。将移动学习资源的碎片化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增强对知识点的关注度及掌握程度,克服学习环境的变动和学习时间的间断对学习质量的影响。
移动学习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接受,一些学者针对移动学习资源的碎片化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刘丹以《单片机技术》课程为例,研究了碎片化学习的微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2],朱网兰研究了微课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钟晓红探索了学术期刊编辑碎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4]。这些学者均阐述了碎片化学习在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应用,但还未详细阐述知识碎片化体系的构建形式。
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由于时空的限制,移动学习资源须碎片化处理,因此,为了对整体知识进行合理碎片化,需要提前规划好对某一类知识面向“概念”的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对概念和知识关联的切实表达或分类,起到整体规划和搜索导航的作用。构建知识地图有利于寻找对知识的合理分割点,通过基于语义、知识量的大小、知识内容、难易程度、知识框架将知识碎片化,构建完善的知识地图,不仅起到对知识合理分割的作用,而且便于W习者结合自身情况规划好学习目标和方法,直接重点学习关键知识点,快速获取自己模糊的知识片段。
万海鹏、李威、余胜泉三位通过研究认为基于学习元平台,从学科知识语义关联与进化、基于学习活动的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知识地图的可视化呈现三个环节出发,可以构建面向学习者和教师的知识地图,通过对知识地图的构建即可合理化建设移动学习资源[5、6]。邓三鸿、金莹、杨建林认为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有如下步骤:①确定知识的分类,作为整理知识的基础。②根据知识分类确认知识在组织中的存储情况。③形成内容组合中心,完成组织知识网络。④将知识历程图中的每一项知识内容与相应的内容组合中心联系起来。⑤进一步调整细分类,直到条理清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完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划分,将知识逐步细化。现有的关于知识地图的研究主要针对知识地图的构建模型与整体设计的研究,并未利用知识地图针对某一门学科进行详细的知识体系的设计与分析,也并未将知识地图与移动学习资源建设进行恰当结合,提出详细的学习资源建设方案。
三、移动学习资源碎片化模型构建
1.模型的总体结构
邓三鸿等人曾指出:知识+关联=知识地图,即将整个学科知识进行切分,每个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构建可视化的知识地图。知识地图对于解决MOOC内容组织结构性差、学习者学习散漫无计划、学习者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以及处理不同层次水平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共享问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学科知识地图将某个领域内关键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进行关联和图示,对于检索核心知识、挖掘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很有帮助。
因此,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碎片化模型。
图1中对课程内容的建设方式是对基本课程内容的设计,由于不同课程有着不同的本质特点,如JAVA等编程语言的学习需要更注重实践,将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目的,所以课程内容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对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又如英语等第二语言的学习包含了对听、说、读、写的学习,所以教学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对学习者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2.三大学习平台的知识分割方式的比较
国内三大网络学习平台网易云课堂、慕课网、学堂在线均开设了JAVA课程,三大平台针对JAVA开设了不同阶段的学习课程,每个平台对课程的设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慕课网是国内最大的IT技能学习平台,主要针对计算机领域开展相关的课程建设,其课程内容详细且全面,针对课程知识进行章节划分,然后再对每一个知识点按照“概念定义”和“如何使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段讲解,每一章节中会穿插练习题,课程最后设计了项目实战板块。
网易云课堂包含各类课程,还有自己的特色板块“微专业”,在该平台上JAVA课程主要涉及了核心知识点,但是没有包含练习和实践的部分。
学堂在线主要是以各大高校对课程进行分类,包含的课程种类较多,其中的JAVA课程涵盖了主要知识点,也未涉及实践部分,同时其课程安排是按每周的时长计算,而另外两个平台的课程设计均是按照每一个细分的知识点安排,且每个视频的时长在5-15分钟之间,便于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
通过对比研究以及基于学习者体验评价得知,慕课网对JAVA课程的建设更为全面合理,不仅能够基本满足零基础学员对该知识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帮助大部分学习者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本文以慕课网的JAVA课程为例,详细分析课程知识体系碎片化的方式。
图2给出了慕课网关于JAVA课程整体的知识框架图,将JAVA知识分为三个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按知识模块划分,再依据每个知识点划分为更精_的、针对性较强的视频,如课程初体验分成了JAVA简介、JAVA开发环境搭建、使用记事本编写JAVA程序、使用Eclipse编写JAVA程序、MyEclipse的使用简介、程序的移植、经验技巧分享七个小视频,视频时长在2-10分钟之间,其中还穿插了三个小练习题,检验学员的学习情况。该平台对知识体系建设十分全面,不仅包含了课程的所有基本知识点,还涉及开发环境到实际操作的讲解,充分考虑到JAVA知识实践的重要性,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一个实战体验,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平台对JAVA课程的知识进行了恰当的碎片化处理,每一个小视频讲解的知识都是不宜再分的片段,促使每一个视频的针对性更强,提高了学员掌握学习时间的灵活度以及对知识的吸收率。
3.模型的验证分析
三大平台针对JAVA开设了不同阶段的学习课程,即三大平台对学习资源都按难易程度建立了一次分割。其中慕课网最接近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碎片化模型”。慕课网对该课程首先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了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与操作的入门学习阶段,内容较为详细且基础,便于初学者理解与吸收;第二阶段涉及的内容是深入的核心知识,需要仔细理解才能掌握;第三阶段为知识整合与拓展部分。每一阶段的知识分割是基于语义与内容进行划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是可以用一个词或短语具体概括。每一章节知识点的划分是主要是基于知识量的大小与内容划分的,因为每一个视频对应一个知识点,为了满足知识碎片化的需求与移动学习环境的特点,视频时长大部分集中在2-10分钟之间。因此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的获取和吸收片段化的知识。
四、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移动学习带来了良好契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移动学习。国外及香港已经存在移动学习项目,移动学习是否能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并驾齐驱尚难断定,但是移动学习定将成为对传统学习的最佳辅助和补充。如今,移动学习资源尚未系统化和规范化,本文提出的学习资源碎片化模型可以帮助移动学习平台合理的建设学习资源,便于学习者高效的获取和吸收片段化的知识,以期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姜丽.从微课视域中看碎片化学习[J].亚太教育, 2015(21):289.
[2]刘丹.基于碎片化学习的微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单片机技术》课程为例[J].才智,2015(31):73.
[3]朱网兰.微课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新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8):136.
[4]钟晓红.碎片化学习:学术期刊编辑素养提升的新途径[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2015,34(3):261-264.
[5]唐瑶,余胜泉,杨现民.基于学习元平台的教育内容策展工具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4):87-93.
篇6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校企协同
1目前我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现状
1.1高职院校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意识缺乏
纵观全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大多数教育模式还是处于“教师教,学生模仿”的阶段。认为高职学生入学前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应该更多地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会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与决策。殊不知,知识脱离了实践只是纸上谈兵[1]。
1.2企业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意识的缺乏
虽然每年年底都会有大量企业来校招收实习生,在毕业季的校园招聘会上也会看到国内外各大知名企业。但是真正愿意长期和高校合作开展协同育人模式的企业少之又少,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合作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因为开展协同育人模式,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成本,而且前期由于是培养人才,投入大,收益小。但是企业需要理解的是,在协同育人模式中,企业前期培养的人才,在后期可以服务于本企业的相关岗位。这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收益,还能够解决大量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
1.3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相关法律的不完善
通过媒体经常会发现很多大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会出现结不到工资、工资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企业不买保险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现阶段我国对于在校大学生外出实习的相关劳动法还不够完善,学生自身缺乏维权意识,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大多都忍气吞声。最后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避免学生与企业引起法律纠纷,干脆不让企业进入校园。
1.4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模式的单一
有的高职院校虽然会和企业合作,但也只是为了提升就业率,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因此,造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实习,只会让学生参与流水线上的生产。而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大赛、合作项目研发等却很少见。同时,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企业管理模式,很多学生娇生惯养惯了受不了企业严格的管理模式,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偷懒、无故旷工等情况,也会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3]。
1.5高校自身教研水平不足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模式,企业需要新产品的研发,必定需要新型的科研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与本科院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再加上有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实验室所配置的仪器长期没有更新,导致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无法提升。这样企业为了自身效益自然会寻找科研能力更强的本科院校。虽然有的教师会主动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但是大多数高校老师仍然是以学校教学为主,把与企业合作的工作当作自身的兼职来对待;有的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也很难处理好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关系,最后导致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生产效率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2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德国刚刚结束二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为了使本国经济迅速崛起,德国教育家哈肯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下,要求各级各类政府和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其目的是不但能够让学生习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国经济。纵观国内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国产技术就是不如国外技术,这与我国在职业技术方面教育的缺陷密切相关,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社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缺陷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为了能够让高职院校与企业更好地开展协同育人模式,笔者针对以上弊端,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以下建议,以期能够为国内各大高职院校更好地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模式,提供建设性意见。
3.1高职院校成立校企研究合作小组
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研究小组,组长应由学生的就业处领导担任。小组的职责包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优势学科,将符合要求的企业引入校园,例如,可以让高级酒店中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老师。目的是将酒店的优势和特色向学生介绍,介绍在高级酒店中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办法,学生还可以利用周六周日参观酒店,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尝试性地参与酒店的管理。由于酒店的经营是以营利为目的,我们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同时,当然不能让企业吃亏,为了长久的合作,我们必须要让企业也能够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当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或者校方利益受到损害时,这时候研究合作小组就需要出面调解,与企业管理高层制定出完善的调解机制,从而制定出解决双方矛盾的方案。
3.2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多样化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能够单纯的只是实习,实习最大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各种能力都还需要提升。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应该包括:参观、培训、见习、参与企业管理项目、游学等。例如,参观可以让学生了解酒店的发展史、酒店的文化等,可以让学生增加对工作的兴趣;定期参加酒店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的工作业务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将自身知识应用于实践;见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酒店的工作程序、管理制度,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参与企业管理项目可以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学会管理方法与制度,可以让学生为成为管理人员的目标而奋斗;通过参与企业游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酒店的文化与管理制度,综合各级各类的酒店的风格,学生也可以向自己见习的酒店提出相关建议。
3.3校企双方制定行为约束合同
由于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没有社会经验,为了保障学生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序地正常进行,以及酒店的经营和管理的顺利开展。校企双方必须制定行为约束合同,要求酒店管理人员在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教学科研相关任务。在酒店参观、见习、培训的学生也应该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若双方有一方违反合同,则根据规章制度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罚。
3.4校企共同制定受益模式
校企协同合作不能损害企业的利益,也不能损害校方的利益,找到校方与企业共同受益的切入点。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受益,而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应用技术型人才。校企双发协定好,由培养人才有校方和企业共同培养,但最后培养的人才必须服务于该企业,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企业不能损害校方利益,校方也不能影响企业的经济盈利。
3.5企业应遵守劳动法等相关法律
学生是社会弱势群体,没有社会经验。企业应该遵守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为在企业工作的学生购置相关医疗保险等商业险。学生工作时应该保证工作环境的健康,工作时间严格按照劳动法超过8h则应该另算加班工资。同时学生在企业工作应该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享受同等福利待遇,薪资发放不能拖欠。
篇7
关 键 词:谱特征分解;核;半监督学习;监督学习;降维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谱图法已成功用于聚类和半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是一种利用标记与无标记训练样本的分类器,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但在[1,3]中并没有明确图半监督学习与标准监督核学习的关系。在[4,5]中的谱图设计中,也没给出图学习的公式。本文提出了一种与监督核学习等价的关于图的核学习公式,可将这些基于图的半监督学习法视为利用无标记数据的核设计法,设计的核可在标准监督学习情况下使用。
2 标准监督核学习
3 图半监督学习 [ ]
4 谱与核优化
4.1 谱特征分解与泛化
4.2 谱核优化设计
为获得最佳性能,可使用一种带有更快衰减特征值的核。当输入特征受到少量随机噪声影响时,K的特征值会变得单一,而合理目标函数的谱系数受到较少的影响。如果输入数据受到噪声破坏,则目标函数的谱系数可能比原始核的谱系数衰减地更快,因而使用一个衰减更快的谱是很有帮助的。可使用交叉校验来优化核。另一种方法是优化一个可导致半正定的学习边界。我们关注能获得降维效果的核,将核标准化,并使K/m=∑jμjujujT,其中0≤uj≤1。在不同的图拉普拉斯方程采用的函数,用标准化的高斯核作为初始的核K,分析表明降维效果是重要的,而不是与图拉普拉斯有关联。其它的核也可获得类似的降维效果(但与图拉普拉斯无关),也能提高性能。
5 结论
通过研究图的监督学习法,构建核学习公式,使得图半监督学习法与监督核学习法等价,获得了图学习的泛化范围;分析解释了修改原始核特征值有助于达到降维效果;对得到优化特征值衰减的范围,将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建波,朱敏琛.基于监督学习的核拉普拉斯特征映射分类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49-53.
[2] 李明,杨艳屏,占惠融.基于局部聚类与图方法的半监督学习算法[J].自动化学报,2010,36(12):1655-1660.
[3] 张亮,等.基于局部尺度转换的拉普拉斯核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1,37(8):202-206.
[4] 赵凤,等.半监督谱聚类特征向量选择算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1,24(1):48-56.
篇8
关键词:机械专业 一体化 实践 探索
如何使技校学生加深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解,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训练,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是很多技校实习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笔者学校尝试在机械实习教学中走一体化教学的道路,利用有限的师资,完善对技工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一体化实习教学必备的条件
1.实习场地:校内实习工场
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实习教学场地主要是在校内实习工场和校外企业。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是结合生产进行的,至今仍沿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展开课堂化实习教学主要适用于技工学校校内实习工场,既有一体化教师集中上课空间,又有学生具体实习操作空间。
2.师资:专业一体化教师、实习指导教师
(1)专业一体化教师,集中讲解,负责把理论课堂上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过渡到对学生的实习教学中,解决实习教学中的理论渗透,做好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操作讲解和演示。
(2)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一体化教师对课题的集中讲解和动作示范及安全常识的运用,配合专业一体化教师做好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巡回指导和个别辅导。
3.操作演示设备
操作演示设备有台虎钳、车床、数控模拟车床、数控模拟铣床、焊机、焊枪等。教师利用必要的专业设备,向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课堂演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动手欲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操作要领和必备的安全常识。
4.实物教具
实物教具有各种工、卡、量具和机械图形。教师利用实物教具,使学生把专业基础理论课知识运用到实习中。专业一体化教师所利用的实物教具,也是学生在实习中要使用的工卡量具,从而把比较抽象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基础课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一体化实习教学环节的展开
一体化实习教学,必须遵循实习教学的规律,主要体现在所运用的基本环节上: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四个环节。
1.组织教学
在一体化实习教学中,组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纪律,实习教学就不能顺利进行,实习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尤其是在实习课前的组织工作更为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备战”意识:上课意识、工作意识、安全意识。
具体做法是检查学生出席情况,检查学生着装仪表是否符合技工学校学生仪表要求和符合工场安全要求,安排学生入场后的听课位置和实习工位。
2.入门指导
入门指导包括:讲解新课题、示范操作、学生练习。
(1)讲解新课题。每个课题开始,由专业一体化教师按照实习课题要求,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生产工艺,并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示范操作。教师通过示范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也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重要步骤,它可以更具体、更生动、更直接地让学生感受学习对象。示范操作要做到步骤清晰、动作准确、要领得当。
(3)学生实习。根据专业一体化教师对课题的讲解和操作示范,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我们让学生独立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3.巡回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一体化教师对课题的讲解与示范,在学生实习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对学生操作姿势或操作方法做全面的检查和指导。这个阶段是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阶段,也是安全实习、文明实习意识形成的阶段,是实习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巡回指导应按照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针,着重分析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要突出体现因人施教的教学态度。
4.结束指导
专业一体化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要全面、具体、准确地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优点、缺点找出来,分析实习操作效果,找出克服缺点的办法,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
在一体化实习教学过程中,专业一体化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特点和个性特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注意培养优秀学生,也能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差或较慢学生的指导。根据个别差异,对思想、性格智力、体力等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学生,可以区别对待,扬长避短,从而使全体实习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篇9
论文摘要:学籍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籍管理,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论文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化;优势;重要性
学籍管理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和教师交流合作的桥梁。学籍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入高校,实现信息化学籍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籍管理信息化,就会影响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探索有效途径,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1 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籍是指一个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身份或者资格,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注册、考试、成绩记载以及在学习期间出现的转学、休学、复学、退学、取消学籍和学籍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学籍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建设。所以学籍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入学,要及时进行报名登记、电子注册,获得学籍;
(2)认真管理好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籍卡片、成绩考核成绩单,休学、复学、退学、取消学籍和学籍档案等;
(3)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
(4)学生奖惩:获奖、评优、处分等;
(5)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审查。
2 高校学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注册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新生入学相关事项有详细的规定。教育部会在网上公布各高校经省级招办录取的新生名单,各高校要根据规定要求,对新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认真核对考生姓名、性别、考号等信息是否与身份证登记一致,录取专业是否和登记信息一致等,复查合格后取得学籍,并将包含以上信息的新生学籍注册数据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年录取库审核校验学校上报的注册数据。
(2)构建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的教学安排,思想教育,管理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构建高效的学籍管理系统,提高学籍管理的水平,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网络化得学籍管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数量的增加也给传统的学籍管理系统提出了挑战,学生信息的增多,处理信息的工作也日益繁重和复杂,专业数量、班级数量、学生数量都是不断攀升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人工的学籍管理方法已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规范学籍基础管理,完善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网络化学籍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3 当前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信息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信息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许多高校延续了过去的学籍管理方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都没有经过科学、系统、专业的专门培训,再加上工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对新生的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不能很好的学习,在工作上不能很好的运用,在开展学籍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敷衍了事、责任心明显不够等不良现象,导致管理体制机制形同虚设。管理体系不健全,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执行效率低、反馈速度缓慢等问题。对此,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2)思想认识不能转变。
我国学籍制度建立以来,学籍管理一直采用的是纸质材料的记载和转移,而学籍信息化管理实施以后,主要的材料改为电子档案等新的媒介方式,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现实中使用和正在使用的是电子资料,而纸质的资料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正处在一个过渡的阶段,而且是一个比较长的过渡。再加上一些高校和教师对学生学籍管理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出现了重学习,请管理,重搜集,轻保存的不良倾向,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很难得到落实,高校管理的粗放和松懈又会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
(3)学籍管理不尽完善。
学籍资料不完整是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些高校在参与教学评估工作时,很难找到完整的教学档案和学生学籍信息,影响最终的评价。学籍管理资料不完整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在于高校本身,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统计数据、学习成绩、毕业登记等资料数量大。而且多是人工填写,档案资料保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丢失,再加上一些高校和有关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开始阶段的信息采集工作就有不真实的数据存在,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运转不佳。
(4)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树立和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学籍管理安全观点,是学籍信息安全的思想基础。在我国,保密安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录取名单、毕业证件、个人信息等涉密性资料都是犯罪分子窥探的重点,他们往往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猎取,漏洞一旦被破解,将会对学校和学生本身产生巨大的危害,对此,很多高校都采取的措施,比如可以用专线方式与教育部(厅)连接,减小与外界接触的范围等方式规避风险,关闭一些可能造成危害的端口,并布设有效的防火墙,以抵御外界的攻击,并及时制作备份等等,然而,这类的事件仍然在发生。对此,我们要引起重视。
4 加强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要做好学籍信息化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探索新方法和新举措,转变观念,积极行动,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轨道发展。
(1)健全完善学籍管理信息化体制机制。
学籍管理工作事关高校工作的全局,体制建设要先行,这是实现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体制机制,才能使高校的学籍管理有章可循,违章可究,才能明确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制度的制定要把握政策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学校规定的允许下进行,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新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不断的加以修正,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着力提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方针政策方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学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学籍管理方式方法,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位,学校领导工作到位,营造学籍管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良好舆论氛围,为全面推行学籍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要结合高校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严格执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才可以推进高校学籍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学籍管理人员。
信息录入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信息化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信息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一些软件、硬件等设施必不可少,诸如学籍管理软件、电脑、办公场地、网络建设以及必要的办公经费等等。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购进必需设备,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籍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给学籍管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机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安排充足的考察机会,有序推进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工作,确保高校学籍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4)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学籍信息化管理。
篇10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 思考与改革 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物理化学 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28-01
从20世纪开始,我国的化学课程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四大分支体系上,延伸出无机及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课程。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科技的综合要求水平不断增加,导致现在的部分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培养化学类专业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重复、顺序不尽合理、知识面过窄等突出现象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针对性地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打破学科间的隔膜。
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发展历史
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课程,在发展、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两门课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最后在1992年出版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材。从此各大院校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改革。南京大学把原本分散的基础知识和化学理论进行合并,构建了一门较新的课程体系,使整个课程更加系统化、结构化。这种课程结构的改革也是经过漫长的摸索,形成今天的课程体系的,如1989年将试行的“定量分析化学”和“无机”合并,1991年便得到推广。合并以后,教学内容方面得到了扩充,课程结构体系也有所优化,如何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改善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思考
教学安排中,对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保证教学效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只有合理恰当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材料使教学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使学生能够较广泛地、深刻地接受必要的知识,为将来的相关课程和实践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学生的在校时间是固定的,所学的科目相对较多,考虑为学生留出部分自由空间的前提下,就要求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以满足现实需要。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来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分配,目前开设该课程的多数为工科专业,且所设的课时数普遍较多,任课老师在进行授课讲解的时候,有时间对重要章节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但是纵观目前高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以及后期所学习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时,往往会发现与现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具有部分的重复性,且被设置为重点必讲部分,针对诸如此类的情况,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将必须进行下去,以适应现代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式需求。
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要点
3.1 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物理化学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调整
目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知识内容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变,学习的深度、广度得到了进一步延伸,部分初高中学校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也加深了很多,如有关于吉布斯自由能、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等的内容,在高中已进行了相关的介绍。这样就需要高等教育阶段,对相关内容进行删减和弱化,以避免无谓的精力投入,避免学生的厌学情况出现,提高教学的效果,有效发挥教育资源。
3.2 恰当结合现代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研究成果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自形成以来,所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和动力学、化学热力学与定量分析、分析结构、原子结构、元素化学等知识。这些知识体系属于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对其理解掌握,有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淀,为将来专业研究、实践做准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内容多枯燥乏味、机械死板,学生对其掌握有一定困难,何谈以后的灵活运用。如若能够将目前所取得的相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到教学内容当中,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具体,体现其知识的实用性,这样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学心理,更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特别是形象可观的图片、谱图现象等内容,对激发内心的探索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根据面对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细分,以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主要有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编写的版本,其基本内容相似。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充分考虑所面向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选择;在规划教学大纲、授课内容的时候,更需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基础知识需求,从而将合理恰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应学生将来不相关、以后不会用到的知识,授课教师可以做适当删减。
3.4 采用形象生动的辅助教学手段
理工科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普遍存在抽象、枯燥的特征,如何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掌握必要知识点,使之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需要运用除课本外的其他教学手段。授课教师如何能够结合多媒体设备、以动画图片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辅助讲解,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板书部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板书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是可以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步伐、把握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有待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4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结合其相关知识基础、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进行整合优化,以满足更深专业学习、工作实践的需求,这需要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及授课教师的规划安排。相关工作的进行将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有效发挥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灵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2(12):199-200.
[2] 张启焕,齐志涛,严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206-207,220.
[3] 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1-13,77.
[4] 丁淑娟,王学英.《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科技信息,2011(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