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2 04:5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学习计划

篇1

计划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习计划的设计方法正是学习掌握计划制定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成就未来事业的根本保证。

学习计划的设计包括价值意义的认定、基本的设计方法和计划时间的安排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价值意义这属于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制定学习计划?有无学习计划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会有什么影响?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具有广泛意义的人生理想目标。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人生有一个共同的度量标准:时间!任何人的人生都是可以用分分秒秒的时间来计算的,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公平的,而且具有不可回溯的特性。所以有人讲,人生最大的资本是时间,人生最短缺的资源也是时间。在智力正常的前提下,每个人的人生成就的大小,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时间观念,以及对于时间的支配能力。所以,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往往感叹人生苦短,终生勤勉有加,才成就了记载青史的人生伟业。正是由于时间对于人生如此重要的价值意义,所以人们对于时间的哲理性思考才从未有停止过。如:“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人生哲学的命题;“时间就是金钱”,这是经营哲学的命题;“时间决定着成败”,这是成功学和失败学的共同命题。有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则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涵盖于其中了。有无学习计划,能否严格地执行即定的学习计划,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显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认为,确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掌握计划时间的基本方法,科学的利用和支配宝贵的时间,是我们必修的第一课!有一门新兴学科就叫做“时间学”,这必须认真地学习研读才是。

二、学习计划的设计要点就是要解决好计划项与时间分配的问题。计划项是指我们需要时间耗费的学习、生活的内容确定与划分,,可以概括为课业学习、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和生活杂务等四项内容。课业是支撑未来人生职业发展最基本的基础性知识、技能体系,由一系列的课程所组成。课业学习是国家对大学生硬性规定的学习任务,有专业课与公共课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别。尽管课程的性质不同,对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所不同,但课业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各门课程的学习均包括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和考试五个环节,学习计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对每门课程的每个学习环节做出适合于自己的具体的时间分配,不得有遗漏。否则,就必然会出现一系列影响课业学习成效的问题,如偏科、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不及格等等课外阅读是现代高等院校重要的教育手段与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的学习形式之一,在我们的素质养成过程中与课业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言,其意义更大。课外阅读的计划项范围包括:专业核心读物、专业相关读物、新兴学科读物、兴趣爱好读物及完善知识、技能结构的其他学科读物等。阅读有一个“量”的问题,即读多少为好?理论上讲是开卷有益、多多益善。但受时间的限制,所以不可能是无限量的。我觉得每学期至少要精读40本书,即平均每周要读两本书,寒暑假要按一个学期的阅读量安排阅读计划,其中不包括报刊杂志的阅读量。如此算来,四年本科相当于16个学期,可阅读640本书,加上教材和其他读物,相当于1000本左右的读书量。这就是大学学习期间必须完成的最基本的知识积累。 当代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如各种社团活动,班级、系、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还有自行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兼职活动等,可以使我们学到许多从书本上和传统观念的课堂上学不到的丰富的知识技能,对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结构,积累职业生涯的宝贵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教育界、学术界把课外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是很有见地的。所以,参加课外活动也应该列入学习的计划之中。如有有时间应积极参加院、系、班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参加一两个影响较大或者自己非常感兴趣的社团组织,认真地参入其各项活动,努力争取对其决策产生某种影响,努力进入其决策层 ,这样就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比较全面地锻炼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抱负。此外,从二年级开始,从事些社会兼职活动,如做家教,这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职业性劳动体会劳动者的酸甜苦乐,领悟父母兄妹师长等劳动者的艰辛,培育劳动者的情感和敬业精神;还可以通过社会兼职增加一些收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课外活动可以为我们脱掉“学生装”成为“社会人”提供先期的磨练机会。进年来高等院校为大学生提供的此类相关服务越来越全面,但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任何他人所不可替代的,是必须由个人学习掌握的。所以,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事务,应在学习计划之中,认真对待,不可敷衍草率。否则,或影响个人的美好形象,或有害于个人的身体健康,都是父母师长乃至个人非常不愿意发生的结果。

篇2

关键词:教案 教学设计单元包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江.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电化教育研究,2003(4).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任务驱动 教学质量

在以学生能力、职业行动为主的先进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势在必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将以《定轴轮系》为例,探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设计依据

1.1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机电维修等岗位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成长规律,从机械实际应用角度,设计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1.2设计的学习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来自于项目五:多级减速器的分析中的轮系中的定轴轮系。其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了解定轴轮系的定义和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学时为2;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对象;先修课程为机械产品测绘与识图;以定轴轮系的定义为教学重点,以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为教学难点。

2.教学资源整合

由于工作原理抽象,结构封闭不易观察,运动过程复杂等单元特点,学生的现状是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对机械的学习兴趣不浓;对此,集原有的教学文件、教学资源(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我的课堂(理论课堂、实训课堂)、交流中心(QQ、微信)于一体,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创建动画、教学视频、微课、QQ交流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实现课程目标。

3.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课主要从三个模块进行设计:教学预热过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后续规范。

3.1教学预热过程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内容。前期所学一对齿轮的啮合,通过任务1的视频看到主轴箱体的变速机构运动情况。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改变拔叉位置可以实现变速呢?提出本次课学习任务:平面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并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任务要求及考核效果。

3.2教学实施过程

3.2.1尝试感知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任务2(简单的平面定轴轮系运动情况),结合多媒体动画展示和模型模拟演示,同时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仔细观察运动情况。

3.2.2新知识点的提炼

结合任务2,分析动画并提炼对应的内容:定轴轮系的定义、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确定首末两轮的转向关系。从任务中得出新知识点,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接受,同时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新知识点及应用方法。

3.2.3尝试应用

教师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任务3,任务3是在任务2的基础上,修改为空间定轴轮系,学生根据任务2完成任务3的要求,自主讨论学习,最后进行小组反馈,师生互动,得出结论。通过任务3的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2.4拓展应用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1(主轴箱体的变速机构)中传动比计算和首末两轮转向的确定,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通过组装模型验证讨论结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同时学生进一步强化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3教学后续规范

3.3.1成果展示和随堂考核评价

各小组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教师点评,考察学生的教学效果,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3.3.2归纳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归纳本次课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两点)、技能点(能够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和素质要求,学生对照目标要求检查自己是否已经达标。

3.3.3作业布置

作业是弥补本单元还没学好的知识,对本单元进行梳理复习,将课程制作成微课,随时提取视频学习;课后可以通过微信、QQ平台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4.本单元教学特色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的实情,采用“四步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四步阶梯式为尝试感知分析提炼尝试应用拓展应用,它不同于常见的任务驱动。在四步中融入三个不同的任务,实现各任务的要求逐级递进,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拓展深化,收到实效,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成长规律,并且四步教学中都围绕着定轴传动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展开,以此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5.结语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动画、教学视频、微课、QQ交流支持学生自主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实践证实本是枯燥的课堂变得轻松愉悦,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学习兴趣

作业是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其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传统的、单调的作业题型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所以在新时代教学环境中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重新设置典型作业,合理地设计小学数学作业,进一步推进作业前进的步伐。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小学生所接触的知识也在逐渐增加,肩膀上以及心理所要承担的压力也愈来愈重。但是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却并没有意识到作业对小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只注重课后练习,所以导致小学数学作业安排得不够合理、不够系统,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差异,以至于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任务,产生厌烦的情绪以及抵触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地改变其现状,让学生突破自己的极限,超额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

二、合理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还比较活泼好动,对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依据这点来设计数学作业,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作业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使数学作业充满乐趣,从而优化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强化学生的思维。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合理地设计作业来减轻学生的压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呢?

1.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好奇心比较重,所以教师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在教学中适当地添加实践教学。例如,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某校小学教师根据小学生的教育特点来制订教学计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一些动手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布置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观察身边事物的数学,寻找有哪些地方用到数学,并记录在笔记本中。除此之外,某些教师在上课时总会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小学数学,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物或事件,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小学数学之间的关系。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动手实验教学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还使小学数学变得新颖。

2.精简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经常使用题海战术,使我国小学生的课业也日渐繁重,身体上以及心理上的压力愈加严重,因为作业经常使学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此引起了学生家长的极度不满。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一味地利用课后习题来实施题海战术,而应出几道经典的习题,而这几道习题必须要精简,并包括课堂中所学的所有知识点,从而巩固学生的学习。例如,某校小学数学教师把数学作业分为两部分,分别是:(1)课堂作业,当堂就练习课后部分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2)家庭作业,教师经常为学生出几道精简的、能够包含所学知识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从而减轻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小学数学知识。

3.注重层次化,满足学生需求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理解力的不同,小学教育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层次,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一味地利用传统式教学讲解知识点,还需注重层次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把小学数学教育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即,(1)巩固层次,其主要目标是巩固课堂中所学的基础知识;(2)深化层次,其主要任务是深化所学知识,强化自己计算的准确性;(3)优化层次,其主要目的是优化所学知识,找到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只有把小学教学分为几个层次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层次化教学。例如,某教师发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尽相同,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教师把小学数学教学分为三个不同的教学层次,即基础层次、巩固层次提高层次,在设计练习题时分别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性做题(前提是各层次的学生不能低于自己所在层次的要求),并且让提高层次的学生来帮助基础及巩固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从中寻找到更多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层次化教学。

总而言之,传统教学有一定的弊端,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进行创新,并合理地设计数学作业,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注重层次化教学,把小学数学作业分为不同层次,精简作业,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压力,把数学作业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小学数学,构建一个系统化知识网络,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23–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提出

近几年来,浙江省优质课课堂教学比赛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这种比赛形式使得选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某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合适,几个选手一作比较,就立分高下了。

依常理推测,在这种场合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效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虽然在比赛中,大多数教师的课堂呈现都比较精彩,但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关心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是主观推测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很少进行客观的检测反馈。例如,比赛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少数学生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就推测多数也学会了。可课后我们却发现,学生对有些知识点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却很低。

再依常理推测,在这种场合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高质量的。但事实同样并非如此。就笔者参与的几次评比来看,几乎每年都有参赛选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较大失误,甚至会出现教学内容严重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明显偏离课程内容等这些看起来属于低级错误的现象。例如,在面向高一年级学讲授氧化铝的内容时,有一位参赛教师花了5分钟时间让学生书写氧化铝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这位教师显然没有很好地解读教材的要求,因为这一内容既不是教科书的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这样的条目、即使作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也值得商榷!

这两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随后的日常化学学科调研、视导中,笔者加大了这两个问题的调研力度,发现这两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并且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

(3)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概念图,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1:感受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

目标2:能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目标3: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

目标4:理解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目标5:知道反应物接触面积、颗粒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篇6

关键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自主化学习;在线学习;互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23-03

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汇编语言是一门面向处理器的低级语言。该课程一方面配合“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为自动控制等与硬件相关的应用领域提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作为“操作系统”及“编译原理”等课程的程序设计基础,从软件角度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加强学生的高级语言编程能力。

目前在大部分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讲授环节,以主讲教师授课作为主体,辅以课后作业、定期答疑;在实践环节,根据课程的进度,配置相应的上机实验。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结果来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Intel 80x86系列处理器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能够运用学到的汇编语言知识开发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但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理念不断加深,引发了我们对当前教学模式以及考试方法的思考。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组织结构,特别是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有一定的了解;该课程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这样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可回避地暴露出与这门课程的特点所不相适应的弊端,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 由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较C语言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更加烦琐,并且与硬件关系密切,因此使得学生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2) 课时的紧迫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产生矛盾,使得学生学习不够扎实,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答疑时间太为固定集中,有时可能与学生的时间发生冲突。

(4)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少,教学计划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进度不相一致。

当然以上几点也可能是在许多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通病,但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中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就迫使我们朝着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2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研究

顾名思义,学生自主化学习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老师那里拿回到学生手中。具体地讲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的听课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地学习。这样可以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自主化学习的方式在教育界曾多次提出,但收效极佳的还未见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自主化学习留于形式,最终导致自主化学习变为了不学习

目前,有些课程推行所谓的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实是把教学的一切任务都推给了学生,老师也不闻不问,最后象征性的考试了事。这样的教学不但起不到提高学生自主化学习、主动实践、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在学生中滋生了浮躁、涣散的学风。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2) 自主化学习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如果教学过程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自主化学习的学习模式也是很难推行的。其相应的技术支持应包括在学校构建一个用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在线学习平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进度安排、课程学习目标、课后作业布置以及在线答疑等系统。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北京工业大学在学生自主化学习方面也有过积极的尝试。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发了校园网学生在线学习子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在线学习的辅助指导,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全面的学生自主化学习的过程。

3应用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

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物质基础。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北京工业大学正在研究、开发并完善“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及网络化。此系统是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平台。虽然该系统尚处于试验阶段,功能尚不完善,但它对于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实现可以把课程的学习、课后的作业练习、疑难问题的答疑及最后的考试等教与学的工作环节都放到互联网上完成。

图1 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总体结构图

从图1可以看出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采用基于网络架构的B/S模型建立。服务前台共分为四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提供一种特殊的服务。

(1) 在线课程学习模块:利用该模块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的开始,为学生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学生根据计划的安排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按阶段把当前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应该完成的学习进度以消息的方式提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自己掌握好学习的进度。这种模式可以把只有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教师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在线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选择、合理安排“上课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 在线作业模块:本模块旨在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及上机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该模块在线提交作业及上机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督促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3) 在线答疑模块:一个合格的在线学习系统必须包含在线答疑模块。在线答疑模块为教师和学生、同学和同学之间提供了提问、交流、切磋的平台。在线答疑平台是一个论坛形式的公共平台,它的功能主要是由学生在线向教师提出课程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定期予以回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平台的功能远大于此。学生们不但在在线答疑平台上提出了许多很好的问题,而且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丰富的交流。有时,不用等到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同学之间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因此,这个平台真正成为了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传授知识、切磋技艺及发表心得的纽带。

(4) 在线考试模块: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通过在线考试模块来考察学生对相应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通过Internet/Intranet实现网上考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体实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考试的模式是对传统的考场考试方式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该模块的实现,不仅可以实现自动化组卷、阅卷及考务工作的全自动化管理,为实现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实现考教分离及进行大规模的考试提供相应的支持,而且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力,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也为检查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效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关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的方案。详细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的基本构架、部分已实现的功能、系统的整体构想以及该系统对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具体帮助及技术上的支持。

通过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自主化学习教学实践的研究,可以看到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教师不仅需要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而且需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技术,进一步完善教学及实践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自主化学习教学方案的实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我们期望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自主化学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积极的探讨和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梁峰. 多媒体校园网系统探讨[J]. 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2005,(4).

[2] 易小琳等. 基于EDA平台的计算机系统硬件课程虚拟化实践的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7).

[3] 易小琳等. 网上计算机系统虚拟实验室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2002,(11).

[4]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易小琳(1959-),女,高级工程师、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组主讲教授,硕导,目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嵌入式系统。

鲁鹏程(1976-),男,讲师,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组教师,博士,目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嵌入式系统。

周巍(1982-),男,研究生助教,目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嵌入式系统。

杨峰(1984-),男,研究生助教,目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嵌入式系统。

联系方式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朝阳区平乐园100号,100022,易小琳

E-mail:

篇7

编辑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化学复习教学中借助编辑,能使复习教学出现新、巧、深、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编辑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宏观构思的方法。当原有的教学过程不适应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就需要重新编排,重新组合。在中考前的总复习中,若以课本为顺序,学生总有吃“二遍饭”的感觉,同时也不利于“四基”的进一步落实和提高,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应将那些基础知识、工具性知识、基本方法提前编排;对历年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热点问题,要变更角度、变换题型、反复编排。这样编辑既落实了基础,重视了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突出了重点,切合中考要求,又给学生以全新的印象,消除学生乏味的感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巧:编辑的巧妙之处在于,从教材特点、解题思路、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心理出发,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有助于充分利用时间,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高效掌握和能力的有效形成。众所周知,化学反应是教材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且考查方式也由过去的“重现型”向“综合型”、“理解型”转化,由于该内容纷繁,题型多变,思维抽象,条件隐含,因而成为学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从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字母表达式、物质类型、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实例等几个方面总结,讨论完成后还可进一步探讨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常见反应,如:有机物的氧化、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等。

这里由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上升到物质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并归纳找出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特例,层层递进,环环加深,不失为一种巧妙的编辑。

深:从内容看,深是指从教材中挖掘出深层问题。从因编辑而产生的问题来看,深是指问题有一定的灵活度,只有具备较高的技能,才能予以解决;从教学对象来看,深是指学生对问题进行周密思考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顿悟”境界,产生豁然开朗的灵感,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探索到更深的层次。这样的编辑,既能与中考吻合,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请写出你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证明“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是错误的 。

该题属于结论开放性试题,要求通过寻找一个与结论不同的反例,来错误结论。而寻找这一反例的关键在于理解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原理、规律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找出在错误说法中将不同关系联系起来的关键词“一定”“可能”等在何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具体化学反应的熟悉程度。该题将化学反应类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等知识点揉合在一道题中,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它们在知识上的联系,在习题编制上的综合性,在思维上的启迪性和深刻性。

活:显示出教学程序上的灵活,跳出了教材按学生所学单元内容的范围编排习题和讲解例题的框框,显示出编题、解题过程的灵活。化学复习教学重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中介”,习题能反映能力,解题是能力的标志,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应多层次地设计一些多途径、多角度处理的开放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设计一些综合题,培养思维的严密性;设计一些论述题,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信息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还可以设计一些层次高、综合性强的习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问题理解由肤浅变为深刻,由零散变为系统,由局部变为全面,使复习教学过程不再单调且富有成效。

篇8

授课对象为中职药剂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完成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中国药典》对称量的要求,会使用电子天平和量筒。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药品检验员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学生特点,确定本单元认知目标为:90%的学生能解释相对密度的定义;80%的学生能阐述相对密度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流程。能力目标为: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急支糖浆的相对密度测定,测定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素质目标为:使学生明白严谨和细致对于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相对密度测定的操作流程。教学难点为相对密度的概念和相对密度测定的操作要点。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采用TBL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负责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能力培养。教法包括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法。学法包括合作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4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共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板块,课中又分为温故知新、群策群力、百家争鸣、精益求精和熟能生巧5部分。

4.1课前

教师通过雨课堂6分钟微课,以死海为什么能让人浮起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好奇心,引出相对密度的概念,结合动画采用模拟演示法,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为难点的突破找到捷径。发送课前测试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相对密度的定义设计小实验,以此检验学生对该定义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温故知新环节教学节奏。

4.2课中

4.2.1温故知新

计划用时5分钟。由小实验设计最好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利用HiTeach软件的实时反馈功能将过程投屏到电子白板上,让学生都能清楚地观看每个步骤和现象。然后学生以抢答方式解释实验原理。利用这样的方式重构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对微课接受程度较低的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掌握相对密度的定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微课接受程度较高的学生内化知识,通过解释原理,巩固所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说明,扮演知识构建合作者角色。

4.2.2群策群力

本部分计划用时10分钟。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简单说明(包括干扰项量筒),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设计测定急支糖浆相对密度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法设计操作流程,个别小组为了验证结果是否合理,进行预实验,总结本次课的关键点———体积的修约,排除干扰项,完善流程设计,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安全性的问题以外,不对学生操作做任何评价,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实现“做中学”。

4.2.3百家争鸣

计划用时7分钟。各组学生利用HiTeach软件上传本组设计,然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一分钟左右),最后投票选出最优设计小组。教师在学生选出最优设计后,对该设计进行点评,确定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案。

4.2.4精益求精

计划用时10分钟。在最优小组完整展示急支糖浆相对密度测定操作过程的同时,利用HiTeach软件的实时反馈功能将过程投屏到电子白板上。其他组观看,指出错误或有异议的地方,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将操作错误的画面截图后集中展示,引起学生注意。在展示与纠错的过程中,学生能找出绝大多数容易出错的地方,有助于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对未提到的操作要点进行补充。这两个过程的叠加,能覆盖测定中的所有操作要点。

4.2.5熟能生巧

计划用时8分钟。教师给各小组分发药品检验报告单,模拟检验岗位实际工作流程,要求各小组测定急支糖浆的相对密度。通过雨课堂发送标准操作视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随时观看视频,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一对一指导学生操作的问题,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即可,最后通过学生检验报告单完成情况结合测定结果是否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4.3课后

教师通过雨课堂微课视频和课后测试题,视频内容为利用重瓶法测定急支糖浆相对密度的标准操作,对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进行说明,对易错部分进行展示,让学生课后回顾本次课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拓展了学习空间。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课后测试题。

5教学评价

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课前和课后通过雨课堂测试题,检验学生预习和复习情况。课中,学生先自评,然后由小组投票互评,最后再由教师评价。将课前、课后的诊断性评价,课中的过程性评价、检验报告单的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更立体。

篇9

关键词: 学校建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学校的建设意义和教育意义有着相同的重要性,一间设计合理,建设水平高的学校可以让不但学生。教师队伍、家长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且合理的设计可以增添学习上的便利性,甚至有很多优质的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成为当地附近的地标,经得起历史磨练的设计,更可以让学校成为著名景点。学校的建筑群体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物质世界,是广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各类型建筑、雕塑、绿化等建设应该以学生为主,围绕着学生学习建设,使其发挥自身应有作用。学校的建筑形象,不但反映当地文化风俗,而且更和现代化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以及现代气息相融合,达到建筑文化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潜在的影响、教育、培养学生的功能。

一 学校的建筑

建筑是一门结合了科学和艺术的有思想传播了的学问,学校的建筑主要是要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所以学校的建筑很多都会带有深远教育味道又有文化教育意义的建筑。优秀的校园建筑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国家栋梁,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都激励着无数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学校建筑设计的吸引力

如果有优秀的学校建筑设计,高中、大学校园非常漂亮,估计入学率肯定暴涨。有人可能认为,对于学校而言,虚华的外表并不重要,但是,这不能成为校舍乏味、死板和无聊的理由。但是,以其创新的设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学生们引以为豪的光荣学校建筑。毋庸置疑,至少在青少年们眼中,这些建筑成为了他们向往入读该学校的最大原因,更有机会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物。有漂亮的学校建筑,是极具意义的。

三学校建筑规划设计要以人为中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项技术水平都了不同的发展。建筑业当然和以往有了很多的不同,但是优秀的建筑、名留青史的建筑都有着同样的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优秀的建筑都会为使用者作出细心的设计,学校的建筑设计更加要以人为中心来设计,因为学校每日都有众多师生共同生活,合理而又细心的设计,会令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有便捷感,从而对教和学的工作更加全身心投入。如果设计上没有注重使用者的感受,只会成为失败的建筑。最后以人为中心,人的安全才是至关重要,没有安全的建筑,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设计合理之余,有好的工程质量是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根基。

四 学校建筑对校园和教学的作用

校园的规划就好像一幅画的构图一样,要认真研究校区周边的环境,熟悉校园布局的规范和要求。首先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学校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 要让师生有充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其次是科学和谐。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区分开,区内的设施相对集中,布局规范合理。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教工宿舍区要与校园分开规划,避免房改后对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规划上要合理安排一切的通道和安全问题,通道的设计和楼梯的设计对学生日常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要准确估计人流量,以免造成安全事故,对楼梯的高度和宽度要合理安排。应对火灾、地震等灾祸是有报警和灭火系统,减少意外带来的损失。校园中,也要有无障碍设施,对一些可能运用到这类设施的人打开方便之门,作出更人性化的处理。

规划后的任务在总体上以串行任务方式执行,但每一个过程都涉及到总体与局部的协同并行.总体规划与结构选型的耦合, 在设计的初期就考虑到了建筑学与结构间的关系,避免了传统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发现建筑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设计大返工,既保证了设计质量又缩短了设计工期;另外一个大的耦合集包含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其它的设备设计,这一规划过程以多个小的具有信息反馈的设计回路代替原先整个设计过程混乱的耦合状态,即以小的局部反复与迭代来克服传统设计过程中的大的反复与迭代,体现了并行设计所倡导的产品及其相关过程一体化设计的本质。

五 学校的建筑规划设计要和绿色环保紧密结合

现代化绿色环保技术当今使用日渐广泛,学校的建筑也要在引入绿色环保的概念。一方面可以节省材料,减少经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更加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环保素质,令他们更加注意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学校不但言传、而且身教,积极从自身出发,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学校,将学生公民意识提升一个层次,响应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号召。同时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建筑艺术美的最根本精神功能在于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聪明才智。

六 高校建筑规划设计包容东西文化和传承

历史脉流高校建筑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特别突出一条中轴线。整个高校校区建筑按功能分区形成组团式建筑群,并且以建筑群之间功能的亲疏远近为纽带依次形成有序的空间结构。西方古典建筑不太注重群体布局,刻意追求单体建筑的高大与完美,而高校建筑以“群”来体现和谐之美,似传统而非传统,在单体设计中又打破了传统的“对称”、“方块”的设计格局,以全新的视角和审美情趣把“对称”与“方块”融人到各组群的布局中,从而形成一个个园落。在高校建筑设计中注重“瘦”、“透”、“露”、“皱”的自然风格和特点。它讲究一个“变”字、“活”字。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和文化基因,代表着当地民众普遍的心理认同和风俗传习,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是造福一方学子、服务地方百姓、贡献社会的千秋伟业,也是谋求教育发展多元化,力创一流艺术高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2l世纪建筑学的展望[J].建筑学报,1998(12).

[2] 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教学活动 设计

一、前言

个性化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兴趣的需要开展的教学,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过程。它强调了人的多样性、独特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这种独特性就是“个性发展”。有人调侃大学校园学习:上课的时候,清醒的学生没有发呆的多,发呆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对此说法,作为高职学校教师,我虽不完全认同但也深有体会。这些固然有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学习懒惰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有多少帮助,有多少吸引力,他们是课堂参与者,还是只是为了学分无奈的作为了课堂教学的道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强调了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因此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坐标点,那我们的课堂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本文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理论基础

这里首先对多元智能理论及个性化学习理论作一概要阐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构》中首次提出的并着重论述的理论。 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力因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这种智力可以在实践中明显的得到体现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个体智能的差异化。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十分契合,国内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同时该理论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阐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与指导。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美国当代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还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个性化养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个性的张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些都说明无论东西方,无论时代变迁,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到对人个体生命的提升。该理论强调从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强能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起点、进程和评价方式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一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养成,也是个性的自我实现和追求的过程。当今社会崇尚张扬个性,提倡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建构个性化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面向少数精英,侧重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其他优势智能的发展。这种学校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而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则完全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基于个性之上的发展.通过学校教育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学习风格的独特性等因素,通过多维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学生课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多视角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课程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统计学基础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

《统计学基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尤其重要。本课程既介绍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又介绍社会经济领域所特有的一些统计理论与方法。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既为学生学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服务,同时也为日后学生进入工作单位所需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工作过程,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实施、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等技能。

五、教学活动设计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与统计相关的新闻资料,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并通过网上展开问卷调查,课程终期我们会安排学生外出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始终秉承这些原则:教学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基于个体自主学习,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基于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基于对问题的探究。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教学中的沟通技巧,做到教师指令的传递简单明确,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过程;课堂的沟通交流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做到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注意沟通中的同理性及非暴力沟通。以下是我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常见几种教学设计,为了直观说明每一种教学活动,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述。

此外需要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三点问题:第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状态、学习外的情绪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第二,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以外的互动交流,我时常与学生交流人生观点、社会热点话题,以此激发他们的情绪,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生正能量;第三,适度地给课堂留空白。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提倡粗线条生成性课堂,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空,让他们完成对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但留空白并不代表教师责任的“空白”,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时候你需要隐身起来,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出现。

教学活动的开展关乎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课堂中教师的一个感叹词都会让课堂生机勃发。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体就有区别与他人的很多个不同,即使有再好的教案、课件,每一个教师对他的演绎都是不同的,何况还有时间、空间、受众对象的千差万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钻研,勤思考,广借鉴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创造性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董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3]唐宗明.大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4):62-65.

[4]鞠文.略论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