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8 09:2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院校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的共同期盼。学籍管理的人工作业,存在很多问题,人为误差、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都使得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给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带来福音,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将会使管理工作便捷、高效,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
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籍管理涉及到各个学院的多个职能部门,仅依靠教务处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其规范化与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如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的实现仍然主要集中在教务处,从而使得该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巨大繁杂,直接挫败他们的积极性,处理工作不严谨,不能保证学生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2.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其管理方式多以手工形式为主,导致工作量大、低效率、低准确率,存在着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这对决策者或是需求者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快捷性大打折扣。即使在一些院校,已经建立了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网络共享的机制,但大多数都不够完善。
2.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的开发必须有学校的领导支持,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同学校的学习管理部门等继续配合,才能够正常进行。但是在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主管领导不够重视,导致软件的开发缺乏人才和资金等;有的是相关的学籍管理部门不够配合,认为新的软件开发之后会取代自己的地位,所以对软件开发进行抵制等;还有一些相关部门不了解学籍管理软件开发的重要性,认为其开发没有必要等,都对高职院校学习管理然间的开发造成了制约,使得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下去。
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3.1提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扩大宣传,调动学籍管理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广大师生的能动性,使得大家都参与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来。
3.2深入研发,软件优化对教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引进,是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研发应紧密结合学分制的改革,配合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对新课程的开发,融入到学生考核体系改革之中,更要考虑学校在办学规模上的变化。学籍管理软件的设计与研发,应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实现高效运行、兼容性强以及易于改进和拓展功能的特点。教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应积极参与到学籍软件的研发过程之中,达到教务学籍软件在结构功能以及使用方面,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完善。
3.3在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分工
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与它都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个庞大的责任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正常运作,只有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学生、各院系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学院分管领导等等都要各司其职,各负责任,做好其相应的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高效全面开展。
4、小结
篇2
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确立
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比较,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新的内容体系的形成
纲要制定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的痕迹,例如,大量内容仍然是以“用计算机做……”来标志的,而且由于当时必须考虑许多初中尚未开设有关课程,高中只能从零起点来安排课程内容。
2001年起,在以纲要为依据进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审查中,通过审查的教材有18套。这些教材中有的仍然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安排,有的强调了信息活动有关的任务来组织教材,体现了各自的风格,但是都比较注意强调信息素养的综合提高,强调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颁布的课标则按照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意图,一方面实行模块化,规定所有模块在9个星期内完成,为36学时。另一方面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1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保证,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初步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和延伸。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结构。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达到基本信息素养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的模块,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潜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技术的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学习发展需要。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适应理工科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适应准备从事艺术、文化领域工作与学习的学生的需要等。
同时,教育部对于教材实行立项批准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管理部门与审查人员可以比较早地介入材料的建设工作,实现教材(内容体系与遴选)的共同建设,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在2003年7月核准编写的高中教材目录中,信息技术教材有5项,各自具有一定的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编写指导思想与课标相符的前提下,编写特色是教材存在的重要条件,而内容体系的安排与所写的样张具体地反映了教材能否体现特色和贯彻课标的要求。
新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的探索
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我国的广大计算机教师队伍已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各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任务驱动方法。但是,当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以实际的任务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因此,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
进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后,教学活动树立了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理念,因此任务驱动方法的实施开始进行到更深入的探索阶段,所选择的任务均来自学生熟悉和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甚至一些任务的主题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既有实际意义,又必须使用要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经过必要的信息活动的过程、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方法才能完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体验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且了解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采用了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教材灌输,学生理解与识记的教学活动方式。现在,许多教师引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已探究或者合作学习,通过案例来建立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留白的方式,不再要求学生背记概念和规则,而是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文描述这个概念和规则。
而在技能训练方面,原来主要是讲解加操练,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做,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操练,讲了又讲,而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既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现在,教师开始注意学生的特知特点,分析如下一些问题: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问题。②学生的交流倾向问题。③学生的学习倾向问题。根据马梯尼兹分析提出的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和逆反型等学习倾向。针对这些不同的特点,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做,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指导和训练的教学方法。
篇3
一 科学化管理不等同于规范化管理,它追求的是高效的自主管理目标
谈到班级管理,往往给人这样一种印象:细致繁琐的规章、详尽俱到的说教、频繁到位的检查、优异出众的成绩。班主任想用一个筐和一把尺,把班级学生的举止言行装起来或者周边封起来加以规范,达到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目的。这样做固然暂时也能建立一个有一定战斗力的班集体,但学生是在一种被动的、无奈的、压抑的表面化状态下接受规范教育,从而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畸形了师生关系,挫伤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一切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身素质。众所周知,学生的成长是不能代替的,所以科学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改变家长式、保姆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从外来的强制下和不平等的管理关系中解脱出来,还政于学生,让孩子们获得自主教育,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之中。运用班级事务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最大可能做自己的主,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唤醒他对集体的责任。在师生合作和学生合作中,建立学生自己感到满意的切合实际的班级规范,建立学生之间和学生自己的自主管理机制,达到全员参与,相互制衡的目的。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高效的班级管理同样是学生放开手脚解放的过程,管理中的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自我管理、教育的同时学会管理、教育他人,在互相教育中完善自我,共同进步。
二 科学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人本管理思想,把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我国教育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所以,以管理为本位的管理理念是与科学化的管理背道而驰的,它追求的是管理的表象目标而非去落实管理深层的终极目标,为管理而管理只能得到短暂的表面效果,为发展而管理才能使管理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科学的班级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改变学生被动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求、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可以这样讲,是不是把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放在管理的首要位置,是人本管理的分界点。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可以说无人不知,综合他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经验,不难看出他的成绩取决于科学的班级管理,人本的教育理念。他自己说,他的管理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我想“民主”管理的真实含义是把学生作为能动化的合作伙伴,充分实现以人为中心而非管理中心的管理措施,达到解放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着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运转。所以他重视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重视鼓励学生参与管理,重视倾听学生对管理的想法,重视让教育管理的目标服从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科学”管理的真实含义是管理为了学生、适应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准,建立起一套学生认同的管理制度,以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由被管理走向了管理,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取得了实际的管理成效。
同样,洋思中学的成功一样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启示:只有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遵循未成年人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管理必须从研究学生想要什么、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来开展,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管理的必要,避免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内耗。
三 科学化管理的关键是班主任的管理思想,把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成员,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决定着班级管理手段的制定和落实,决定着学生及其他管理成员能够深入到班级管理的程度。所以,班级管理的过程既是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进步的过程,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师不能眼睛远视,只看到面前的学生看不到自己。为此推行班级科学管理,班主任必须牢固树立以下管理意识:
1.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思想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初期伙伴,在某种机制下结伴而行、相互影响、相互提携,而非传统中的指航者,尽管教师由于知识储备较学生丰厚,社会赋予了教育的职责,但这种教育只能是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着,教师没有越俎代庖的权利,没有要求学生生吞活剥的权利,没有拔苗助长的权利,教师和学生是平视而非对角视,教师学生共同决定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基本标志。
2.建立“把每个学生当人才培养”,面向所有学生的管理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育也要容许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管理的对象要对准所有的人,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天赋如何、家庭如何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都不断地在表现自己和倾诉自己意见的时候获得鼓励和赞许的目光,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适合其能力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尊重中影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于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不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而忽视和放弃了部分学生,为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和管理盲点。
3.树立班级动态管理思想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班级管理也是这样,也有反复,也有变化,作为班主任一定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老经验办事,要不断地发掘身边事物的新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提出适应变化的努力方向,激发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形象。
4.树立“学生事无小事”的意识
认真慎重的处理学生反映的各种事物,尊重理解重视他们的意见,要用杀鸡用牛刀的做法去对待,让学生获得满足感、重视感、安全感。
5.树立言传莫过于身教,个人之力小于集体合力的思想
既要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影响力,又要大力疏导教育途径,搭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班委会等群团组织的教育功能,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并依靠他们共同管理好班级。
四 科学化管理的保证是细致的人文管理措施,让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行之有效
班级的科学管理离不开制度措施的保证,而制度必须细致而富有人文精神,实施制度要保证实现由以制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班级管理的过程,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班级管理必须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角度出发,它最初的切入点应当从建立班级目标体系着手,让集体有一个目标,个人有一个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确定目标是引发每一个人行为的最直接动机,一个班级建立一个长远和短期的合适目标会使学生产生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从而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
1.建立班级管理的目标体系
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教师的想法、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奋斗需求,体现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为特征的人文管理思想。使管理措施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使管理目标被层层细化,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
2.建立班级激励竞争机制,实现管理中的及时反馈
每一个人都有被承认和肯定的需要,希望获得成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要运用好班级管理体系不断地发现班级中各方面好的典型,及时加以肯定,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鼓励他不断的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既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又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通过不断的树立典型,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教育氛围,以点带面,全方位育人。
3.建立活动育人体系,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寓管理于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的同时,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发挥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培养同学间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增强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更好的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4.建立学生全方位量化评价体系,把班级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融为一体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档案 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是系内各专业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表、声像的资料,它是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研科研等活动以及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真实记录,它是独立学院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级教学水平的评估指标之一,也是制定和修改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教学工作量的重要依据。
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独立学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和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发展,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教学档案管理经验提出了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院系级教学档案的主要构成
教学档案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既是维护教学历史的重要凭证,也是教学效果评价和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决策的重要依据,它以“服务于教学”为中心,是整个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院系级教学档案主要包括:
第一,教学过程中学校下发的各种公文,包括:教务处下发的通知、教学和科研的规章制度、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文件;
第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材料,包括: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教材征订表、教学周历、课程表、期中教学检查材料、学生各类成绩、考试试卷及相关材料、课程设计报告、实习计划和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及其相关材料等;
第三,教学监督与评价中的材料,包括:调停课记录、学生评价、督导评价;
第四,教师教研科研的各类材料,包括:教师编写的教材、科研及发表的文章、课程和专业建设材料;
第五,其他材料,如系(教研室、实验室)工作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学工作量统计和课酬计算、W生学籍表、学生课外学分鉴定材料等。
二、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档案的组成可看出,教学档案范围广、分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利用频繁,同时具有时态性、动态性和专业性等特点。要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教学档案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从目前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现状而言,在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教学档案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没有真正实现。
(一)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是有关教学档案审核、收集、分类、编目、整理、录入、保管(密)、查(借)阅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虽然有些高校颁发了一些有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但也经常变化,没有一个系统有序的管理体制和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存在随意性、零散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导致教学档案版本不对、格式不对、要求不符、纸张不统一、零散不全、装订五花八门;因查(借)阅制度不严格、不规范导致原始资料涂改、污损、缺失和损毁;因档案管理员保密意识不强导致资料失密、泄密等现象发生[1]。
(二)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院系级教学档案作为院系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在对院系的教学质量的分析和评价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学校主管部门可及时掌握院系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了解各院系的实际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院系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在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提供切实有用的基础性材料。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对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通过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能够快速适应高校教学要求和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水平。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只是完成教学档案的收集、签字、保存,然后将其束之高阁,只有当学校教学检查或各类评估时才拿出来看看,完全只是以教学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轻视了教学档案的利用价值,没有体现出教学档案对后续教学活动创新意义、指导借鉴作用以及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目的[2]。
(三)教学档案管理模式陈旧,难以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教学档案资料本身来源就是电子格式的,但打印后还是采用审核签字再提交到系教学秘书处的提交方式,档案的管理还停留在纸质提交、手工收集、人工管理、手工查阅等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成效不明显,导致教学档案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不高,也不利于交流等。
三、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存储、处理、传输、利用和开发,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效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以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为核心、以网络管理化建设为平台、以信息人才储备为基本、以实现教学档案资源共享为目标。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主要内容:一是把文件、图纸等原始的纸质教学资料扫描转化为可用的数字化档案,同时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二是可实时、安全、准确、高效地查阅或提供给有关信息需求者使用[3]。
(一)规范了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因教学档案类型多、来源广、数量大,管理工作量大,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则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低,管理效果差。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严格规定原始数据输入,使得全校教学资料格式统一、分类明确,同时,教学档案库的建立可实现各系、教研室、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相互协作。所以,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既可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效率,也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二)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的实时交换
数据库具有高共享性的特点,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的数据又是相对独立的,如学生处的学生工作数据、教务处的教学数据、财务的学费数据、人事处的教师数据、各系的教学数据等等,多种数据来源、交换、传递和处理需要繁琐的人工过程,结果导致信息的传达性和准确率都不高。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学校的共享平台,课使得教学数据有效地、及时地进行交换和共享,解决了各部门对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是师生间教学信息交流的纽带,他们须及时获取和下达教学活动的信息,如教学任务的下达和收集,教师调停课的及时性传达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在师生间进行教学意见的收集及反馈。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均可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及时地、灵活地进行交流,保证了师生间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高速传达,这样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也加快工作进度和效率。
四、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结合当前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和不足,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应着重围绕:教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以及标准和规范这三方面去建设。
(一)做好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实现教学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在高校中不断推进和普及,成立于21世纪初的独立学院,计算机、校园网、Internet、移动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比较好,为教学信息资源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标准化、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按照教学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的统一的电子文件格式,师生通过网络在线填报存放于数据库或传输移交给系部档案管理员或直接存入光盘保存,管理员再编目整理、定期归档;对于纸质版的原始资料通过扫描成JPG格式或转换成PDF格式,方便存储和查阅。笔者所在学院既有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师管理、成绩管理、教材选定、选课、排课、课堂教学质量评教、考试安排、学籍管理和毕业生资格审核等)、科研管理和课外学分管理,另外,笔者所在系还自行开发了高校系级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研室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整个系级教学管理工作)并在全院推广使用。系级管理系统和学院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无缝互操作,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快了档案信息化的过程。
(二)提高n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必须依托与学校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开展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此,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掌握常规的档案管理知识外,还须学习一些新的信息化技术和知识,如掌握Office软件、学校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移动办公服务平台的应用以及简单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库技术。只有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和高技能的管理人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精确把握本系的教学档案,才能有效地为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为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素质,可通过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方式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校举办培训班等。笔者所在学院从创办之初到现在,教务处组织了数据录入员、机关公文写作与文件处理等业务知识、“正方教务软件”使用等多次岗前培训,同时,还每年召开教学秘书培训交流会;图书信息中心举办了针对教学秘书的企业微信号移动办公平台应用培训。同时学院也专门开设了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业务水平,加快了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和规范
随着高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校内外体制的变化,建立健全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和标准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为此,院系应依据《档案法》、《高校档案工作规范》等相关档案管理规范和规程,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信息化的标准,统一院系级教学资料分类标准和管理方法,以便于实现院系级教学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储存、检索和利用。笔者所在系按照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规程》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制定了《计信系教学管理信息化规章制度汇编》,将系内的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了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补充。同时院系对教师的教学档案的产生、存储和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教学档案信息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模式、文件格式和工作标准进行数字化,并尽可能采取通用标准。院系还用制度的稳定性、强制性和执行制度的严肃性来规范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使教学档案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五、结束语
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笔者所在系在学校教学档案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国家对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缺陷也会逐步发现[4],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独立学院的院系教学工作,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转变思路、勇于创新,在当前较有优势的信息化环境下进一步提高院系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改进信息化管理方式,继续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建立起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黎,刘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对策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4):115- 117.
[2] 王晓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J].潍坊学院学报,2012,12(3):112- 113.
篇5
在实施“量化管理”的同时,把握住班级管理的原则是实施量化管理的根本,也是量化管理得以实施的基础。
一、全员激励原则
激励含有激发动机、形成动力的意思,它能使人产生自觉行为,形成一种推动力、自动力。所谓全员激励,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班级总目标。因此,在进行班级量化管理时要尽可能体现出这一点。比如对于一个学习差、各方面表现也较差的同学来说,在量化管理中可设立一些“发作业奖”、“做操认真奖”等细项,给这些同学增加一些加分的机会来鼓励他们。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避免以消极方面限制防范。
二、自主参与原则
这是指班级量化管理是由学生参与到制定计划、贯彻执行、检查监督以及总结评比当中来,使他们了解班级工作的上下环节,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使班级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变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
三、教育和管理结合的原则
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老师管理学生,是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不管则是老师的失职,这是常理。但管理要有度,把管理渗透到不管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放手”管理并不等于“放任”管理。因此,制定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学生必须无条件地遵照执行,任何学生在规章制度面前一律平等。而老师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凭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的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感情管理原则
人们常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三分制度管理,七份感情管理”。那么,在实施量化管理时,不能简单地用条条框框把学生划分开来,而要体现出感情管理的四个“心”:思想上关心学生的进步,学习上细心地指导,生活上热心地照顾,遇到困难耐心地帮助。要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既不要“有理无情”也不要“以情”,而是将情理有机地结合,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也就是说,在执行量化管理制度上要严明,要公正,要一丝不苟,体现一种“刚性”;而在情感上要宽和,善解人意,待人以诚,体现一种“柔性”。
“量化管理”的具体操作大体是:每个同学在学期开始都拥有品德分一百分。在该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按奖励加分、惩罚扣分方式来积分,并在学期结束评优惩差。加分扣分主要从纪律、卫生、学习、其他四个方面进行,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加分项可分为:为班级赢得荣誉的,为班级着想并做出贡献的,主动帮老师做事并关心同学的,参加省、市、校各种竞赛并获奖的,期中期末考试总分、单科成绩名列前茅的,在思想上和学习上有明显进步的,每周全勤者,连续一周按时交作业者,卫生打扫合格者,班委、科代表、小组长在期中期末全班评审通过的,以及做其他有益于社会、学校、班级的事等项。扣分项分为损害班级荣誉的,不参加学校或班级集体活动的,损坏学校或班级公物的,不注意仪表、穿奇装异服者,破坏教室卫生的行为、值日生不尽责任的,骂人打架(包括打闹)者,欺骗老师家长、不尊敬师长的,欺侮同学、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喊绰号的,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者,旷课、无故早退迟到者,放学后不及时回家、无故在校内外逗留者,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的,班委、科代表、小组长不负责任的,以及其他违反校规校纪及班级公约者等项。品德分每星期公布一次,所有被扣分者都要向全班同学做出解释,分数最高者奖励,学期结束后公布量化管理总分,总分居前十名者奖励,总分低于六十分的给予相应的处罚。那么奖励和处罚的手段是什么呢?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由奖惩的实施所带来的行为强化或弱化现象就叫做“奖惩效应”。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用什么手段来奖惩学生,如何让奖惩达到最佳的效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如果不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有可能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单一的惩罚或单一的奖赏效果都不是很好,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奖惩并济。
我想出了一个“免罪金牌”的点子,将“免罪金牌”作为奖品。首先和学生商量结合班级制度量化分数,一种是常规奖励,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以出勤、课堂纪律、课堂发言、作业、卫生等为评比内容,以班规为标准加减分,每周奖励先进小组“免罪金牌”每人一张;一种是特殊奖励,如参加学校运动会、文艺汇演既可加分,获奖者还可获得免罪金牌一张。又如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既可给小组加分,又可获得一张。其次是免罪金牌的使用。在所有违反班级班规的情况下均可使用。如作业没完成要受罚时可使用金牌免去责罚,只在当天补完作业即可;如犯错误严重需要请家长者可使用金牌给其一次免请机会,还可以用在寒暑假免去假期作业,诸如此类。第三是免罪金牌的制作。免罪金牌由获得奖励的本人制作,加盖班主任的印章生效。学生对制作金牌兴趣浓厚,有的在上面画上表达心情的画,有的在上面写上“奉天承运,班主任诏曰:见此周内爱卿表现良好,特发免罪金牌一张,以示嘉许。钦此”等话。第四是惩罚方式上:坚持合理合法、有理有据、适度适量。向孩子讲明奖励的、惩罚的是什么,才能对孩子以后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奖励和惩罚比例宜为“罚三奖七”。
免罪金牌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游戏,大家一起秉承“公平、竞争、发展”这个游戏规则,然后大家一起遵从,在游戏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教育理念,培养着学生的学习品质,学生心甘情愿接受惩罚。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不管是有个性的还是没个性的学生,始终有机会、有希望获得奖励,改正错误,所以学生们都对加分兴趣浓厚,对金牌“垂涎三尺”。经常在一些集体活动中能听见我的学生大喊:“加油,加分!”以前的学生来看我说:“我还留着免罪金牌没舍得用呢!”
篇6
论文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化;优势;重要性
学籍管理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和教师交流合作的桥梁。学籍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入高校,实现信息化学籍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籍管理信息化,就会影响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探索有效途径,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1 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籍是指一个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身份或者资格,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注册、考试、成绩记载以及在学习期间出现的转学、休学、复学、退学、取消学籍和学籍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学籍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建设。所以学籍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入学,要及时进行报名登记、电子注册,获得学籍;
(2)认真管理好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籍卡片、成绩考核成绩单,休学、复学、退学、取消学籍和学籍档案等;
(3)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
(4)学生奖惩:获奖、评优、处分等;
(5)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审查。
2 高校学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注册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新生入学相关事项有详细的规定。教育部会在网上公布各高校经省级招办录取的新生名单,各高校要根据规定要求,对新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认真核对考生姓名、性别、考号等信息是否与身份证登记一致,录取专业是否和登记信息一致等,复查合格后取得学籍,并将包含以上信息的新生学籍注册数据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年录取库审核校验学校上报的注册数据。
(2)构建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的教学安排,思想教育,管理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构建高效的学籍管理系统,提高学籍管理的水平,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网络化得学籍管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数量的增加也给传统的学籍管理系统提出了挑战,学生信息的增多,处理信息的工作也日益繁重和复杂,专业数量、班级数量、学生数量都是不断攀升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人工的学籍管理方法已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规范学籍基础管理,完善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网络化学籍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3 当前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信息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信息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许多高校延续了过去的学籍管理方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都没有经过科学、系统、专业的专门培训,再加上工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对新生的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不能很好的学习,在工作上不能很好的运用,在开展学籍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敷衍了事、责任心明显不够等不良现象,导致管理体制机制形同虚设。管理体系不健全,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执行效率低、反馈速度缓慢等问题。对此,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2)思想认识不能转变。
我国学籍制度建立以来,学籍管理一直采用的是纸质材料的记载和转移,而学籍信息化管理实施以后,主要的材料改为电子档案等新的媒介方式,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现实中使用和正在使用的是电子资料,而纸质的资料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正处在一个过渡的阶段,而且是一个比较长的过渡。再加上一些高校和教师对学生学籍管理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出现了重学习,请管理,重搜集,轻保存的不良倾向,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很难得到落实,高校管理的粗放和松懈又会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
(3)学籍管理不尽完善。
学籍资料不完整是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些高校在参与教学评估工作时,很难找到完整的教学档案和学生学籍信息,影响最终的评价。学籍管理资料不完整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在于高校本身,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统计数据、学习成绩、毕业登记等资料数量大。而且多是人工填写,档案资料保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丢失,再加上一些高校和有关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开始阶段的信息采集工作就有不真实的数据存在,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运转不佳。
(4)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树立和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学籍管理安全观点,是学籍信息安全的思想基础。在我国,保密安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录取名单、毕业证件、个人信息等涉密性资料都是犯罪分子窥探的重点,他们往往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猎取,漏洞一旦被破解,将会对学校和学生本身产生巨大的危害,对此,很多高校都采取的措施,比如可以用专线方式与教育部(厅)连接,减小与外界接触的范围等方式规避风险,关闭一些可能造成危害的端口,并布设有效的防火墙,以抵御外界的攻击,并及时制作备份等等,然而,这类的事件仍然在发生。对此,我们要引起重视。
4 加强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要做好学籍信息化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探索新方法和新举措,转变观念,积极行动,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轨道发展。
(1)健全完善学籍管理信息化体制机制。
学籍管理工作事关高校工作的全局,体制建设要先行,这是实现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体制机制,才能使高校的学籍管理有章可循,违章可究,才能明确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制度的制定要把握政策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学校规定的允许下进行,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新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不断的加以修正,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着力提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方针政策方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学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学籍管理方式方法,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位,学校领导工作到位,营造学籍管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良好舆论氛围,为全面推行学籍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要结合高校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严格执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才可以推进高校学籍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学籍管理人员。
信息录入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信息化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信息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一些软件、硬件等设施必不可少,诸如学籍管理软件、电脑、办公场地、网络建设以及必要的办公经费等等。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购进必需设备,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籍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给学籍管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机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安排充足的考察机会,有序推进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工作,确保高校学籍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4)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学籍信息化管理。
篇7
关键词:学籍;管理;服务;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20-02
随着学生学籍信息涵盖的范畴和内容不断扩充,高校学籍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现代学籍管理必须融合“精细化”概念,提高自身的定位,将学籍信息作为高校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集约型管理模式的飞跃式变革。
一、高校学生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必须通过全面、完善的管理体制构建坚实的框架
(一)建立和健全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作为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依据和坚实保障。依法治校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学籍管理工作也必须遵从。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在高校实际情况下的具体化,必须体现公平、合理的准则。这些相关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为学籍管理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二)学籍信息是学籍管理的关键对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学籍信息,建设和完善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学籍信息数据库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核心。标准的学籍信息数据库是现代学籍管理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籍的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以流程为主线,规范各个节点、各个环节的操作,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是高校学生学籍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不仅存在重叠管理的现象,而且割裂了流程的连续性。以时间、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当代绩效考核的综合指标来看,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应强调全局意识,提高整体效能,同时关注局部运作,重视优化细节,并且利用监督、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进而强化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执行力度,避免执行偏差,保证执行效果。
二、高校学生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分权,强化层级管理,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学籍管理需要指挥者、决策者、协调者、实施者等角色的共同参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学校学籍管理的三级模式。高校学籍管理部门同样需要灵活运用层级模式进行管理。这是学籍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学籍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作用,引导二级院系按照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开展相关工作,积极推动规范化与标准化进程,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高校学生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依靠集成、综合的信息系统平台以提供有力的辅助与支持
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卓越的性能提高业务效率[1],消除传统学籍管理工作审批部门数量多、手续耗费时间长、信息传输流动缓慢等制约学籍管理工作的桎梏,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管理和存储庞大而复杂的学籍信息;凭借系统平台丰富的功能能够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通过优秀的系统平台提供全面的关于数据和数据关系的视图以及完善的功能对各项事务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处理,保证流程的通畅性和完整性。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网络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为开启学籍精细化管理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同样能够提高学籍信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从档案的角度来看,学籍信息记录着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入学时间、毕业时间等信息。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它则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通过对学籍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获知高校在全国、省市、地区的认可程度,高校设置专业的冷热变化,在校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水平等。学籍信息并非单纯的、毫无规律的数据,籍由恰当的方法可以从学籍信息中提炼出许多极具价值的规律,帮助高校树立正确的目标,发掘自身的潜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和群体发展;运用规律不断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为高校教育改革和质量工程导向领航;结合规律探索高校科学发展的途径,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学籍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依托广泛、深入的宣传以在师生和教职员工中普及观念、推广认识
(一)加强对学籍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在全校师生中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为学籍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架桥铺路。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籍教育,提高学生对学籍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个人学籍信息,并充分调动学生维护学籍信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分解学籍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
(三)加强对学籍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教职员工的管理培训,提高其思想道德、法制观念、专业知识、业务处理等综合能力水平,借助集中、统一的培训在教职员工中形成共识,将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髓融会贯通,建立起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学籍管理队伍,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五、学籍精细化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篇8
一、目标任务
整个分析检查阶段于2009年5月上旬开始,2009年6月底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开展评议。要以档案部门“怎样服务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高质量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使之成为指导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二、组织实施
这一阶段重点抓住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
(一)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环节
一要明确会议主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紧扣乐清档案事业发展实际,认真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二要广泛征求意见。会前要以“档案工作怎样服务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思想大碰撞,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向广大党员寻计问策。一是对象范围要广泛。征求意见、寻计问策的对象不仅是本局党员群众,而且要包括利用群众、基层单位档案员、退休老同志等各个层面。二是征求意见内容要全面。意见内容要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可涉及档案事业发展的各个重要环节,尤其要对民生档案工作建言献策。三是方式要灵活。采取召开座谈会、分析会、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邀请有关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在乐清档案网开辟交流论坛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同时局党员要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意见建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四是反馈要及时。对征求到的各类意见、所寻的计策要进行认真汇总和梳理,有针对性地反馈给个人或组织。
三要把握基本原则。民主生活会前,领导班子要相互谈心,交换看法,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多谈问题少谈成绩,多谈缺点少谈优点,积极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同时要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对领导干部以往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要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既要严格要求,又不纠缠历史旧账,不纠缠个人责任,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氛围。
四要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要在全局范围内进行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书面材料要经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审阅把关后,上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环节
这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是对前一段活动成果的集中概况和体现,是整改落实的依据和方向。要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一要明确报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档案局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形成了哪些共识;2、明确党的十六大以来档案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包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取得的成效,应简明扼要概述;对存在的问题,应系统全面梳理。要分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3、明确档案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列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列出经过努力在一段时间内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4、明确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二要突出报告重点。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这个重点,防止写成一般的工作性报告,努力使分析检查报告成为一个指导乐清档案事业服务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三要注意吸取各方意见。局主要领导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初稿形成后,要以适当方式在局内广泛听取意见,并征求部分部门的意见建议,召开局班子会议讨论研究后修改完善,努力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报告。
(三)组织群众评议环节
组织群众评议就是开门纳谏,汇集民意。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是发动和依靠群众找差距的过程,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是扩大党内民主、发展人民民主的过程。
一要召开民主恳谈会。召开由局党员、群众,基层档案员代表,专家学者,服务对象代表参加的恳谈会,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部分代表也可采用书面评议的形式进行。参评人员要体现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要明确评议重点。主要是围绕五个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即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
三要根据评议意见认真个性完善。要将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正确意见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修改后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及评议结果要在局内部公开,而且要向参加评议的各位代表公开,使评议过程成为充分发扬民主、倾听群众意见、凝聚群众智慧的过程。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向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上报。
三、重点措施
在分析检查阶段要重点开展三项专项行动:
(一)积极参与“千名干部进千企、共渡难关促升级”专项行动
积极参与“千名干部进千企、共渡难关促升级”专项行动,组织局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开展送信心、送政策、送服务、送资金、送平安等“五个送”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共渡难关,推动转型升级。要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并从企业最关心、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发挥部门优势,用足用好惠企政策,助推企业科学发展。
(二)开展“开门纳谏”专项行动
要召开一次民主恳谈会,每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主持或参加一次以上民主恳谈会。要邀请档案员代表、党员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等参加,面对面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对本部门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汇总梳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和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的重要依据。
(三)开展“共商对策”专项行动
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要认真做好汇总梳理,开展一次“共商对策”活动。对照“六型机关”和“四好科室”创建标准,重点查摆机关党员干部在科学理论学习、服务基层能力、决策审批程序、部门协调合作、机关办事效率、勤政廉洁节约等方面的问题,邀请部分党员代表、档案员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等各个层面的对象,共同研究破解对策,及时加以整改落实。
四、具体要求
1、要巩固和运用好学习调研阶段的成果。要在前一阶段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思想实际和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档案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运用好在学习调研阶段形成的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对照检查和分析评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关心干部群众工作生活,让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握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重点,要从分析检查阶段一开始就着手准备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多渠道听取意见,多角度剖析问题,多形式组织评议,做到认真写、广泛听、充分议、反复改,真正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
篇9
关键词 肺硬化性血管瘤 病理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良性肿瘤。1956年由Liebow等首先报道。PSH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影响学检查及其他检查少有特异性表现,术前不易获得病理标本,术前诊断困难。2000年2月~2010年6月收治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12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2例,男2例,女10例;年龄28~69岁,平均45岁。
临床表现:咳嗽2例,痰中带血丝1例,胸痛1例,8例无明显症状。
影像学检查:12例均表现为肺孤立性肿块,肿块位于肺周边9例,均呈结节、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密度均匀,直径2~5cm,1例可见小的钙化,8例行CT增强扫描,7例均匀强化,1例强化不均匀。
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标本经10%的中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进行标记。
治疗方法: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8例,肿瘤摘除术3例,肺楔形切除术1例。
结 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6个月~8年,平均3.2年,患者生存情况良好,均无复发、转移病灶出现。
全组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证实为肺硬化性血管瘤。12例均有状结构,10例见实性细胞片区,9例见不规则玻璃样变纤维硬化区,6例见海绵状血管瘤样区。几种结构按不同比例混合存在、互相移行。立方形细胞CK(Pan)均阳性,CK(L)阳性着色2例,均状结构区的表面立方形细胞;立方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EMA均为阳性表达。NSE、Sy和CgA有不同程度阳性。
讨 论
迄今为止,PSH组织发生起源仍存在争议,曾提出有内皮细胞、间皮细胞、间叶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等学说。目前比较一致的认为PSH是一种真性肿瘤,其主要组成细胞为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向肺内多种上皮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分化,同时伴有多种其它成分的增生和反应[1]。对其生物学性质,有报道经多年随访,未见复发和扩散,预后良好[2],但多年来不断有偶发的转移或复发病例报道[3],本组病例中未见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脏器转移发现。
文献报告PSH占肺良性肿瘤的22.2%~32.8%[4],以中老年女性多见。本组女10例(83.33%),年龄>40岁8例(66.67%)。
影像学表现:PSH胸部X线及CT检查具有一般肺良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征象。病变常位于肺周边,下叶多见,多为肺内单发性、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偶有多发和双侧者。病变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大部分病灶无明显的分叶和切迹,无毛刺,其内密度均匀,少数可有钙化灶,病变周围无卫星灶。PSH除了以上一般肺部良性肿瘤的表现以外,“空气半月征”、“贴边血管征”被认为是相对特殊的影像学特点,“空气半月征”是指肿瘤的某一周边呈现弧形含气空腔。本组病例中未见“空气半月征”,对于其形成原因,有研究认为可能是肿瘤周边的部分肺泡隔膜被破坏与气道相通,导致气体潴留而产生空腔。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中等以上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且存在延迟强化现象,对PSH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5]。
组织病理学:组织学表现有四种生长方式,状结构,实性片区,血管瘤样区和硬化性间质,主要有2种细胞,即衬于表面,实性片区裂隙及血管瘤样腔表面的立方细胞和轴心及实心区的圆形、多边形细胞,此外还可以有多少不等的炎细胞,黄色瘤细胞、钙化、成熟脂肪、含铁血黄素,胆固醇结晶等成分。免疫组化CK、EMA、Vimentine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和鉴别诊断:PSH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影响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少有特异性表现,术前不易获得病理标本,因此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本组患者无1例术前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
治疗和预后:手术既是明确诊断的方法之一,同时手术切除也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PSH有侵袭性生长的倾向,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宜采取外科手术治疗,PSH的手术效果良好,以前认为术后很少发生复发和转移,近年国内外均有报道PSH术后可能复发,对于复发的患者可再次手术切除,预后仍然良好。
总之,PSH临床较为少见,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少有特异性表现,且术前不易获得病理标本而极易误诊。增强CT扫描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 周炜洵,刘鸿瑞.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本质与组织来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2):168-170.
2 王建卫,林冬梅,石木兰.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9):962-966.
3 Wei S,Tian J,Song X,Chen Y.Recurrence of 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J].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56(2):120-122.
篇10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与难点分析
1.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经济管理类院校及综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就业市场需求扩大的速度,导致这一就业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作者本人所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已经高达1500多人,成为该校名副其实的大系,2012年即将毕业的学生达到390人,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11%。
2.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首先,经济管理方面知识更新快、周期短,但部分学校所授知识相对陈旧,且课堂以外,学生不会主动接触新的知识,其次,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一些实用型的知识。以上两个原因导致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要求产生较大的距离,形成较大的距离,形成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一个尴尬局面。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目前的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缺少实践经验,眼高手低,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到用人单位工作时,却难于发挥出来。虽然高校教育都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4.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预期过高。许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是“热门专业”,毕业后能进入国企、银行等收入较高的行业工作,对于就业形势估计过好,心理期望值过高,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屡屡丧失就业机会。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1.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期(15-25岁)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自己和职业,并初步进行尝试和确定职业,这一阶段把握的好坏,将对一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确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今后努力地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知识、能力和技能,与未来职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做比较,在大学阶段厚积薄发,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构建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大学一年级是适应期,应帮助他们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基础上,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活动等方面不断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等方面,只有在对自己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认清自己的能力与未来工作要求的差距,进而制定学习目标、合理设计大学生活;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准确职业定位,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求职技能上,并且指导学生不断为自己进行评估和反馈,弥补自身不足;大学四年级是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了规划,这时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求职面试。
2.建立学生分类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及职业目标建立的。在大学早期就将学生按其职业生涯规划和中期目标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区别管理。具体而言,可将学生分为“考研类”、“就业类”、“考公务员类”、“创业类”,对于这四类学生分别采取适当的管理模式、区别对待。对于“考研类”学生,应加强对其学业成绩的要求,并积极为其提供巩固、提高课堂知识并拓展相关领域知识面学习课外知识的机会;对于“就业类”学生,应该积极为其创造实践机会,重视经验积累。学校除了给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外,还应该在实习前和学习中调整心态,适应作为被管理者和学习者的位置感,才能更好地帮助其提升和培养出就职能力;对于“考公务员类”学生,学校应鼓励其提高政治素质、重视学生干部尽力,及早为考取公务员做准备;对于“创业类”学生,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借鉴经验,构建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学质量。
3.利用实验室开放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3.1实验室开放,学生往往要依附于课程来做实验,因此建立健全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室开放的先决条件。建立健全实验课课程体系的关键是重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管理会计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