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0 11:2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工学习计划

篇1

一、迎新

一学年的结束预示着另一学年将要开始,一届老生的离开预示着一届新生的到来。今年秋,我院又将迎来新一届的成员,我们将制定详细而周到的迎新计划,做到从新生踏进恩施这片土地开始到住进宿舍直至对恩施职院熟悉,作为恩施职院的一名,便能受到我院同学的全程服务和帮助。

二、纳新

等10届新生来到我校注册并接受军训后,我系学生会将举行纳新活动,为我系学生会补充新鲜血液。我们将制定一套详细而完善的纳新方案,为我系学生会招纳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人才锻炼其才能,为我系贡献力量。

三、各部门工作计划

(一)秘书部

1、学生会各成员通讯录的重新制作。由于部分人员的联系方式有所改变,因此有必要制作一份新的通讯录;

2 、制定学生会章程和新的值班表;

3 、制作聘书,应聘xx级新学生会成员;

4 、确定各部门例会时间;

5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道德修养,使我们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二)纪检部

1、不断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纪检监察与检查工作,保证一切工作的正常进行;

2、在迎新工作中,与学生会、团总支的各个部门合作,认真搞好xx级新生的迎新工作,并借此机会提升学生会与团总支的团结,更好的进行团学建设,并圆满完成系部布置的迎新工作;

3、关于各类活动的成员监督工作;

4、配合系部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三)保卫部

1、继续实行例会制和安全及财产清报制进,对发生的安全事故及隐患都必须进行调查和记载;

2、加强与女工部的合作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将安全只是工作贯穿整个学期;

3、我系学生会保卫部与我系学生科商议一同针对我系学生晚就寝、晚归等现象进行检查。上报方案、制作专门的登记表格,对晚归的学生姓名、班级、晚归时间及时进行登记;

4、对于班级寝室被盗现象及打架斗殴时间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

5、配合学生会迎新工作,负责新生进校的安全只是宣传及整个迎新过程中的安全工作。

(四)劳动部

1、保留上学期工作安排,每周对普寝早查,每周二对教室及学生宿舍进行卫生大检查;

2、配合学院领导共同将“星级寝室”的评选活动落实到底,相应的还有“示范床铺”的评选;

3、让新生尽快适应我系的日常管理。卫生方面从寝室到教室、从每天的早查到晚查,我们都不会落下,也一定会让新生尽快适应。

(五)学习部

篇2

2、建立并发展与外校之间的联系,做好同其它高职院校间的联系,搞好校外联谊,组织与相关院校之间开展相应的有助相互之间友谊的活动,互相学习。彼此间丰富我们的见识。

3、多开展一些活动,多为学校活动拉赞助。为学院为系里多做贡献。

4、培养外联部骨干成员,为学生会准备后续力量,我们学生干部应多与部内成员沟通交流,多了解同学们的心声,让他们能够很好的充分的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展示自身的才华,很好的为大家搭好这个平台,使外联部的成员能在部长的带领下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为机电系培养出一批更好更优秀的人才。

5、做到任务分配责任制,责任连带制,完善体制。将任务分配到个人,进一步完善我们外联部的体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认真及时完成学院系部老师及主席交给的各项任务。

6、做好各项采购工作,做好系部各项活动的物资采购,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篇3

关键词:液固耦合;工具电极高速旋转;电化学放电加工

电化学放电加工(E1ectrochemical DischargeMachining,EcDM)为近年来较受关注的非传统制造技术之一,既可以加工非金属材料,也可以加工金属材料。使用高速旋转的工具电极进行电化学放电微孔加工,有利于加工产物从微小的加工间隙内排出。在工具电极高速旋转进行电化学放电加工微小孔的过程中,工具电极由于复杂的受力状况,可以视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动力学系统。由于工具电极的旋转作用,加工微小孔时,微小孔内充满了具有一定粘度的工作介质,旋转向下运动的工具电极使微小孔内的工作介质受到动压力,并反作用于高速旋转的工件电极上,从而影响工具电极的运动状态。同时,在微小孔加工过程中,工具电极可能处于偏心工作状态,此时,微小孔内的工作介质对工具电极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工具电极的工作状态反过来又会影响加工间隙内的流场状态,从而对加工过程产生影响。由于微小孔电化学放电加工的特殊性,无法直接使用各种测量设备对加工间隙内的状况进行测量;另外,由于电化学放电加工机理的复杂性,无法求得加工过的解析解,目前的情况下,只能使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定性的进行分析。

以前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只进行基于单独的流场分析或者是基于结构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过程不能反应多物理场综合作用的效果,以及各物理场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仿真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多物理场耦合计算理论的进一步完善,针对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计算成为可能。流固耦合分析在其他工程问题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在微细电化学放电高速旋转工具电极应用方面却鲜有文献报道。本文对高速旋转的工具电极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分析工具电极旋转速度、工具电极偏心度及微孔深度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1.计算模型

1.1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因为实际的加工过程很复杂,难以用理论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因此对加工过程进行合理的模型简化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简化分析,定性的认识工具电极旋转时微小孔内流固耦合特性。本文的几何模型包含微小孔和工具电极两部分,工具电极直径为400μm,当工具电极与微小孔同心时,取微小孔直径为450μm,侧壁加工间隙20μm,端面加工间隙25μm,孔深度为2000μm;当工具电极与微小孔偏心时,偏心距e取值为10微米和40微米进行计算,最小侧壁间隙为20μm,端面加工件25μm,微小孔深度为2000μm,如图1所示。图2a所示为加工的几何模型;图2b为工具电极网格;图2c为流体域网格划分;图2d为流体域网格局部放大图。流体域网格以四面体单元为主,合理的选用结构化六面体单元、楔体单元或者锥体单元,对微孔内壁圆柱面设置膨胀层,进行网格细分。

1.2计算方法

单向流固耦合分析是指耦合交界面处的数据传递是单向的,一般是把CFD分析计算的记过(如力、温度和对流载荷)传递给固体结构进行分析,但没有把固体结构分析结果传递给流体分析过程,只有流体分析对固体结构分析有影响,而结构分析的变形等结果非常小,以至于对流体分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本文分析的高速旋转的工具电极在工作中受到流体介质和离心力的影响,会导致工具电极发生变形,未考虑变形的工具电极反过来影响加工间隙中的流场,因此选用单向流固耦合分析。

2计算结果与分析

2.1工具电极旋转速度与工具电极最大变形的关系

由图3~图5可知,工具电极最大变形发生在电极端部,夹持部分变形最小。从图6可知,当工具电极旋转速度增加时,工具电极最大变形量增加;随着工具电极与微小孔之间的偏心量增加,工具电极的最大变形量增加;当工具电极与微小孔之间同心时,工具电极的最大变形量非常小,接近于零;当工具电极与微小孔之间偏心量较小而且工具旋转速度相对较低时,工具电极的最大变形量也相对非常小,但旋转速度较大时,工具电极最大变形量增加。

2.2旋转速度与工具电极应力的关系

由图7~图9可知,工具电极最大应力发生在电极夹持部分,电极端部应力形最小。从图10可知,当工具电极旋转速度增加时,工具电极最大应力增加;随着工具电极与微小孔之间的偏心量增加,工具电极的最大应力增加;当工具电极与微小孔之间同心时,工具电极受到的最大应力非常小,接近于零;当工具电极与微小孔之间偏心量较小时,工具电极的最大变形量也非常小,但总体呈现随着工具电极旋转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2.3结果分析

进行电化学放电加工微小孔时,由于工具电极旋转作用,加工间隙内的工作液也随着工具电极旋转而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向微小孔内壁的四周,可以认为是随工具电极一起旋转的近似圆柱式的液体层,该液体层对微小孔内壁产生一定的作用力,对工具电极的受力状况及运动形式会产生影响。电化学放电过程中,工具电极可能会处于偏心状态下工作,随着偏心量的增加,作用在工具电极上的弯曲力会增加,因此导致工具电极最大变形和最大应力的增加。

3结论

1)由液固耦合计算可知,随着工具电极旋转速度增加,工具电极的最大变形量和最大应力增加。

篇4

【论文摘要】通过结合国内牵引供电综合自动化现场教学需求,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适合供电段操作和运行维护人员的教学培训系统,该方案软硬件结合,具有投资低,便于学员快速入门上岗,也便于升级换代的特点。

1引言

随着铁路大规模提速,东南沿海主要千线正在逐步实现电气化,牵引变电站基本采用了最新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对于新建供电段和既有旧的电气化线路,对值班和运行维护及管理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专业供电技能要求,采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直观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由于现场设备都在投运状态,无法满足学员的操控需求。借鉴国内国际经验,采用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已经在飞行员、机车司机等职业培训领域得到推广,但该类系统投资巨大,对学员文化和专业基础要求高,难于适应基层站段人员的应用需求。

因此,有必要采用全新的综合自动化教学培训方式对学员进行仿真培训。设计的教学培训系统首先要直观,便于学员操作,尽量与现场应用模式保持一致,这样通过教学培训可快速满足岗位上岗要求,能很快适应现场的工作,安到厕利地完成操作维护任务。同时也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加速学员的知识培养和动手操作,从设备内部熟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掌握故障排查方法。

2设计原则

为实现基层运行人员快速熟悉和掌握现场综合自动化的目标,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按典型牵引变电所进行设备配置,一次设备全部采用模拟方式,主变和电容等一次设备可在现场进行知识讲解,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为保证操作的直观性,需要配备模拟机构。由于电站设备的备用设计,可按半个牵引变电站进行硬件系统配置,实际操控完全满足全站的操作要求,对于备用电源自投,可采用软件模拟方式进行培训教学。考虑到需要进行保护模拟和测量模拟,需要外配电压电流源,通过其调节可直观进行保护试验和测量观察。

系统构筑一台服务器,通过服务器对保护测控设备进行操作,通过服务器建立基于TCP/IP协议的局域网,配置一定数量的学员机,使资源得到共享,每台学员机都可通过服务器抢占控制权,对保护测控设备进行操作,当不操作设备时,每台学员机可进入仿真环境进行仿真模拟培训。

模拟培训软件采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对电气化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牵引供电原理、保护原理、所内实际操作演练、故障模拟、工程应用等进行教学,同时能够软件模拟正常状态下的倒闸作业以及事故状态下的处理手段,同时系统配置评价考核子系统,具备丰富的实用题库,可对学习效果进行基本评估,以确认学员的学习能力和检验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为保证现场设备运行安全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牵引供电培训系统由保护测控盘、机构及故障模拟盘、电压电流源、控制台、联网微机和服务器组成。组网采用星型高速以太网连接,保证多媒体信息量带宽要求。全部采用多媒体电脑,具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功能。硬件系统的配置将保证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云博机的内存、CPU时间和硬盘空间均应保证有40%以上的余量。

3牵引供电综合自动化教学仿真系统组网方案

教学培训系统组网示意图如下:

4培训系统主要功能

4.1教学部分

采用组网微机进行系统模拟操作和仿真培训。系统正常工作时只有一台主机可对保护测控盘进行操作,当该机操作时,其他计算机无法登陆进行保护侧控盘操作,只能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当无主机对保护侧控盘操作时,每台计算机都可抢占主机地位,对保护测控盘进行操作。系统(TE`I’S)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应用视频处理技术,通过高分辨率彩色屏幕,来表现电气化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并通过艺术处理,来形象地表现电气化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方式,系统组网、组屏方式,后台监控软件及保护测控盘的控制操作、保护装置的原理及操作,资料查询等内容。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形、图象及数字化处理技术,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进行实习操作,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教学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原理,保护原理,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原理,图纸说明系统和工程应用部分。

4.2仿真模拟部分

主要针对以下部分进行仿真: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后台软件,备自投,保护测控盘的柜体,电铁馈线保护装置,电铁变压器差动保护装置,电铁变压器后备保护装置,电铁变压器本体保护,电铁并补保护测控装置。由于需要培训的操作主要是针对后合监控系统可遥控的开关和刀闸的操作,以及各保护装置的操作。因此仿真培训系统采用仿真的设计。包括供电系统的正常手动/遥控控分、控合,远方/当地投入退出,操作方法按照实际系统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及事故处理,如开关状态故障,变压器:差动保护、重瓦斯等本体故障、轻瓦斯等告警故障、高压过流、低压A过流、低压B过流等,110kV进线失压,馈线过流、距离保护I段Ⅱ段、电流速断、电流增量保护等,电容器速断、过流、谐波过流、差压、差流、过压、低压等。

篇5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电工技能;实训教学

一、“一体化”教材

“一w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一体化”课程内容的安排应突出技能的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内容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力求简单易懂。电工实训采用模块化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模块:(1)安全用电技术;(2)常用照明电路;(3)低压电器;(4)电力拖动控制线路;(5)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其中,每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项目,譬如:“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模块分为:(a)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b)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c)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线路;(d)顺序控制与多地控制线路等多个项目。围绕着每个项目,我们设计出多个任务,任务难度逐步加大。以项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为例,我们安排了:任务一:安装点动正转控制线路;任务二:安装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任务三:安装连续与点动混合控制线路。很明显,任务三是建立在任务一和任务二完成的基础之上的,任务间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而对于每个既定完成的任务,我们又将它拆解为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最终完成教师所设置的学习任务。此外,可以根据“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一体化”教师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推行“一体化”教学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具备综合教学能力的多面手。教师要抛开单调乏味、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针对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增加任务难度;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放弃,适当降低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与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是每个一体化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去实践。例如在“常用照明电路”模块的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光灯入手,拆开一盏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日光灯的内部构造,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将转变成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比如在“低压电器”模块中,对交流接触器、按钮、熔断器等元器件拆装的学习,可以分组进行练习,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来进行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简单介绍下本节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将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分配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如:每个小组安装完成一个“连续与点动混合控制线路”,并且检测其功能是否能够实现。

(二)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本节课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三)教师示范指导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或个别辅导。

(四)教学总结互评

各个小组将安装完成的电路进行通电试车,并对其他小组的电路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不仅要对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还要对学生安装的各个过程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教师引导、成果展示等环节,完成该任务的学习,掌握了电路安装的操作技能,并且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四、一体化教学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力技能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

电工技能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应该注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技能要求,因此,在选取课程内容之前,首先对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以及数控机床生产企业进行综合调研,加强专业课程教师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归纳出维修电工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工厂照明线路以及配电线路的安装,电气设备布线,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基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确定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主要包括的学习领域有四个:安全用电知识的学习,电路安装知识的学习,电机的维护和检修知识,常见机床线路的控制学习。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有结合在一起,融入到教学的具体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在电力工作中排除故障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电力技能实训基地

在电力技能实训教学中,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设备,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此,需要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中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习工具和相关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校加强同电力维修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地进入企业中学习,在企业电力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提前熟悉工作任务,为以后进入企业正式参加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在实训中开展课题项目化教学

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安排学生单独学习或者是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学习,根据教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方式,加强实验教学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比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电力维修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性和个性的发挥。在教学实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结束语

基于理实一体化的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主要是以教学实践的开展为核心,以理论教学为指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教学实践的练习,让学生对电力技能实训工作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他们以后进入企业正式参与工作奠定基础。电工技能实训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设备的接触较为密切,为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训基地,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大量的本科生涌向劳动力市场,本科生“就业难”“就业差”“就业等于失业”等现象凸显。诚然,现今的本科生确实比往年多,但随着经济发展,就业岗位也在日益增多。伴随着“就业难”和“就业差”,“有业不就”的现象也层出不穷,高校在提升本科生就业率方面还存在较大空间,如改变思路、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很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改变本科生毕业就失业的局面。

精细化就业指导,顾名思义,是面向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群体,除了给予普遍的、常规的共性职业指导和培养外,还需要分门别类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资源匹配,对学生做精细培养,不仅达到使学生成功就业的目的,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还能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模式或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思想,是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也是将本科生的成长成才看成是第一要务的人本思想。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以及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可能的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模式或方法:

一、更新就业观念,变“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

1.不断解放思想,提高学生就业的自觉性

在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接收的信息较多,各种思想充斥在学生的周围,让他们很迷茫。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读大学是为什么、大学毕业后干什么的问题,更对今后的就业一片空白。他们整天按照课表上课,而没有从思想上认真考虑过四年后或者长远从事什么行业或职业的问题。因此,学校作为育人之地,需要先从思想上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场意识,让学生树立职场目标和今后的奋斗目标,让他们从思想上的无意识变为有意识,日常行为中的无目标变为我要奋斗并不断取得进步。

2.强化思想引领,减少学生就业的盲从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南,具有先进创新就业思想的人,必定在职场也会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但现今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盲从就业,缺少思考和观察,常常是两三个人签约一个公司,随后更多的学生蜂拥而至,一起签约该公司。殊不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公司,经常出现某些学生在公司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转向其他公司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在签约时根本没有思考,没有从思想上重视,随大流现象严重,根本不考虑为什么签约,进什么岗位,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职业指导中,需要加强思想引领,教会学生去思考,在面对就业时关注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就业岗位等,更好地给自己定位,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企业,减少盲目就业现象。

3.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想法多,就业观也较为多元化。在他们中间,急功近利的想法多,努力勤恳苦干的想法少,找份稳定工作的想法多,扎根基层的想法少。这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他们总以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为目标,一旦就业目标没实现,就业深陷失败的泥沼。从这方面讲,高校更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懂得从基层做起的道理,求真务实的重要性,更要明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业的道理。另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涵养,让学生稳定地在企业干下去,做出成绩,更快地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带动周边的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不断进取,为单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细化就业指导内容,将“课堂指导”拓展到“实践指导”

1.加强课内实践指导,丰富课堂职业指导内容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单纯地讲解较多。大多数学生对单一的说教有较大抵触情绪,即使教师讲课的内容很丰富,学生能专心听讲的也很少。其实,在就业指导课上,学生更希望得到的指导多为简历如何制作、介绍信如何写、协议书如何填写以及面试时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非常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程以从单纯地讲解走向实践指导并重。这也要求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能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填写相关的就业材料,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筛选就业信息,甚至在课堂上模拟就业面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职场面试的实战技巧。另一方面,邀请往届的毕业生做经验交流,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专家给予现场交流也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内实践指导形式。此外,在就业指导课中,让学生作主讲人,其余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互动的形式也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这可以让学生主动强化自己的就业技能和积极参与职场的实践。

2.开拓课外实践指导,不断创新职业指导新形式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较关注毕业生是否参加过课外实践或者在读书期间是否参与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其实,用人单位关心的就是招聘的学生能否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缩短培训时间,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更快地让毕业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鉴于此,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企业急需的人才,而不是那种毕业后还需要到技校去回炉的半成品。因此,高校应当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到相关专业的单位进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去。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加深用人单位和学生、高校的交流,让用人单位和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同时,用人单位可以尽早在高校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学生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定向培养,学生也可以加深对用人单位具体岗位的了解,排除自己在未来职场上的迷茫。

3.注重细节与过程,将职业指导贯穿学生本科教育的始终

据了解,更多的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课程从大四向低年级倾斜。也有不少高校提出从大一学生入学就进行职业指导,其职业指导的时间跨度应涵盖到大学生涯的全部,改变以往只有大四才有就业指导的突击教育模式。这说明职业指导应贯穿本科生教育的始终,应像基础课和专业课,甚至选修课一样被学生所选。因此,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从专业课的角度去规划,让它既像其他学科一样存在课堂教学,又有实习环节,更可以在大四阶段如其它学科一样做毕业论文。只有将就业指导切实地加入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并且根据专业差别做适当调整,让它成为各个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实实在在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得到赞同、认可和固化,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能。

三、齐抓共管,整合资源,合力优化职业指导

1.调动专业课教师积极性,以专业为依托进行职业指导

按照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的形式,更多的代课教师是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其实,这种代课模式忽略了另外一支活跃的、优秀的职业指导力量,那就是专业课的教师。不少专业课教师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有着合作关系,他们深知某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将这部分教师纳入职业指导的行列,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需求信息,企业实习的机会甚至是顶岗实习的机会。此外,依托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很多学生可以在较低年级(大二或者大三)得到在单位实践的机会,学生能尽早地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科课时,要或多或少地带入职业指导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得到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

2.联系社会资源,开展校外职业指导

在学校之外,还有社会上的职业指导资源,如职业介绍所、中介机构或社会保障局等机构。这些社会资源所提供的职场信息可能比学校更为迅速、精准,更能全面反映市场对求职者数量,所需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这些社会机构每天工作的重心就是处理求职者和企业之间人才供需方面的工作,他们的就业指导更富有实战性、实用性。因此,可以利用社会上的职业指导资源,广泛开展学校和社会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共享职场的信息(求职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他们到学校里给学生讲解有关求职技巧、就业法规、劳动保护等方面较为实用的信息。他们的案例更加具体和贴近生活,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工农业生产的实际。通过他们的指导,学生更能了解书本上的职业指导(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上的职业指导的异同,更能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自己的就业目标更贴近实际,从而更切实际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利用亲属、朋友等人脉资源,用切身实例实施职业指导

每个人身边都有不少的人脉资源,利用这些人脉资源将会给职业指导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众所周知,知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因此,用好人脉资源是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身边不乏成功人士和大量的成功案例,利用好成功人士的经验将对职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之外,成功人士也会为我们创造大量的就业信息和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跑,能赢在起跑线上。同时,他们的推荐意见,对于用人单位可以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对于成功应聘某岗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今,就业压力一年高过一年,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是未来职业指导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更全面、更专业、更深入地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各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或者团体,都在不断探索精细化指导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相信在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中,精细化职业指导将会更加精准地为未就业、再就业,甚至在职人员,量身打造一套特定的职场方案,让未就业人员就业更成功,在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小燕,尹杰.“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初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06):89-91.

篇7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电气工程人员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了粗浅的探讨。

1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1.1 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电力部门、科研院所、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与维护、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工作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1.2 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以下能力:

1.2.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和管理科学基础及外语综合能力。

1.2.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1.2.3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2.4 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1.2.5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2 实验、实践教学的安排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要求的分析,并考虑学院所在地区大量水电站的修建及工业园区的兴建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西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几经修改,最后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如下:大学一年级除了公共实验课以外,专业实践课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原理实验;大学二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电路原理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上机练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实验;大学三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PLC实验、PLC设计、微机原理实验、运动技术设计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发电厂实习、单片机控制实验、专业英语读写训练、数值计算方法上机实验、项目管理案列分析、自动检测技术设计;大学四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变电站(所)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仿真技术上机练习、电力市场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3 科学合理性的分析

3.1 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为公共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选修课。这三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应用于某个学科方向或学科方向的分支形成体系和系统,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使学生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的实验,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逐步的、分层次的、全方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如学生将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数电模电与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单片机和自动检测技术这几门课程相互联系起来就能向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

3.2 分层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年级为公共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外语视听、计算机上机、体育、社会实践等,还有专业实践如普通物理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重要基础。二年级为专业基础或专业技术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这些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电路参数测量方法,常用电子仪器使用方法以及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使用方法。三年级为学科专业主修及专题设计性实践训练阶段,如PLC实验和设计,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同时还安排学生到发电厂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专业知识及其在发电厂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四年级为专业综合能力,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将前三年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将各门课程相结合最后进行毕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素质。各教学层次均有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从基础到专业、自底向上可形成体系,从单一实验到综合实践环节,分模块、成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

3.3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中,落实《西昌学院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中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不低于三分之一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3.4 其他强弱电结合能,强电包括了电机、继电器等,弱电包括了单片机、自动检测技术等,他们的结合能向控制方向发展;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向电力电子方面发展;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专业宽,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

3.5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作保证。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和其他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交流和学习,再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开放,实现了“递进式”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运行体系。

篇8

一、信息化教学法在电子工艺实习中的运用

本文以《CAD绘图》为例,研究了在电子工艺实习中,教师如何采用信息化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电子工艺技术知识的理解。

在电子工艺实习培训中,长春市职业技术高别设置了《CAD绘图》培训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计算机编辑、管理以及控制、翻译电子信息,为未来就业奠定技术基础。首先,教师应通过网络检索、搜集有关CAD软件的信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联机”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知识和以往积累的绘图经验设计图像,并试着运行。当学生输入相关数据后,图像会以信息集合的形式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最后,学生通过利用计算机完整、自动的统计分析功能,能清楚、精确地绘制出CAD图像。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发展趋势

1.强化信息与电子工艺实习中常用软件的关联影响

目前,CAD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纺织、建筑、汽车、机械、造船、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在电子工艺实习操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CAD技术代表着电子工艺实习中绝大部分的“信息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侧重于对学生软件操作的指导,多表述、研究有关“软件”和“软件语言”的信息内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和优化教师表达信息的“实践功能”。

2.学校加大信息化教学的投入资本和精力

目前,教学技术创新是电子工艺实习工作发展的首选路径。为此,学校不仅要具备独立研究、发展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决心,还要保护其在学校实习实践活动中的生存空间,让技术为教学服务。一方面,无论是学校、实习单位,还是学生,都应致力于挖掘电子工艺实习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把它与计算机应用功能整合起来,形成具有操作价值、运用空间的信息资源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要设立电子工艺实习教学研究基金,专门奖励在信息化教学、电子工艺实习教育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指导员,以激励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3.注重人性化教学理念

目前,高科技人才是中国人力资源格局中紧缺的,尤其是从事电子工艺实习的人才。作为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信息化教学也应择优选择培养对象。如学校需要综合电子工艺发展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导向,适当地调整和安排教学课程,优先满足、服务于创新型学生的学习诉求,帮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实习信息资源,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

篇9

【关键词】电工技能训练 任务驱动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76-02

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中级技术工人。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各中职学校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活动。大量的中职学校通过强化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提高了办学质量。而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职业学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其实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行动导向理论,其最初的教学模式是师徒制的学习模式。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弱,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中职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教师想教给学生的东西一一细分,即把大项目分成一个个小任务。采用“师带徒”,最先是教师带学生做,学生模仿着做,边操作边讲理论,这样既解决了单纯学理论的枯燥乏味的说教,又更加实际地解决了学生不知怎么做的困惑。其次,当学生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由学生独立完成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最后由学生完成校内外生产性实训任务。笔者在电工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探索与实践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课程内容改革

以电工技能训练课程为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方面:(1)安全用电常识;(2)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3)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基本操作技能;(4)照明与动力线路的安装;(5)常用电动机的拆装与检修;(6)常用低压电器。我们需要把传统的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然后细分为若干个子任务。下面以最简单的照明电路安装项目为例。

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原则是项目必须细化,目标明确。教师课前要充分备课:备知识、备技能、备学生、备过程。教师通过分解项目知识点,学情分析,明确任务要求,撰写教学设计,并准备好项目教学材料:导线、开关、灯泡;工具是测电笔、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尖嘴钳、电工刀等电工工具一套。

教师依据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的教学目标,确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实施方法,分析出7个知识与技能点的学习步骤:分辨火线零线;开关装在火线上;认识简单的电路图;认识工具;正确使用有关工具;能正确剖削导线;能正确连接导线;会安全用电(先安装、检查后无误再通电测试)。

三、课堂组织实施

在实训课中如何解决“教”、“学”、“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学生的“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下面就有关学生实训方面谈一下个人浅见。

首先,教师边示范边讲理论(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其次,学生练习(教师指正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错误),待每个学生都操作完毕,教师再抽出做得较规范的代表和有典型操作错误的代表展示,师生共同观摩并共同归纳成功的经验和错误之所在,最后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与总结,这个实习项目就完成了。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情境建设

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法,不可能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在教室完成,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或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其既能方便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又有利于教师进行实训演示,还需为学生实训操作提供具体操作的设备。

五、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索式教学方法,以“任务”为线索,驱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它让学生讨论、感悟,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明确任务,二是完成任务,三是评价任务。

以“导线连接与绝缘”项目为例,可分解为三个子任务:导线线头绝缘层的剖削;导线的连接;导线绝缘层的恢复。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和讨论,学生要完成好上述三个工作任务,就要分析理论与实操的学习步骤,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任务。如该项目细分后成为以下几个学习步骤。

1.塑料硬线绝缘层的剖削。塑料硬线绝缘层可用钢丝钳进行剥离,也可用剥线钳或电工刀进行剖削。芯线截面积不大于4平方米的塑料硬线,一般可用钢丝钳进行剖削,步骤如下:(1)用左手捏导线,根据线头所需长短用钢丝钳口切割绝缘层,但不可切入线芯。(2)用手握住钢丝钳头用力向外勒出塑料绝缘层。(3)剖削出的芯线应保持完整无损,如损伤较大应重新剖削。

芯线截面积大于4 平方毫米的塑料导线,可用电工刀来剖削绝缘层。(1)根据所需的长度用电工刀以倾斜45度角切入塑料层。(2)刀面与芯线径保持25度左右,用力向线端推削,但不可切入芯线,削去上面一层塑料绝缘层。(3)将下面塑料绝缘层向后扳翻,最后用电工刀齐根切去。

2.塑料软线绝缘层的剖削。塑料软线绝缘层只能用剥线钳或钢丝钳剖削,不可用电工刀剖削,其剖削方法同塑料硬线绝缘层的剖削。

3.塑料护套线绝缘层的剖削。用电工刀来剖削。(1)按所需长度用刀尖对准芯线缝隙划开护套层。(2)向后扳翻护套,用刀齐根切去,在距离护套层5~10 mm处,用电工刀以倾斜45度角切入绝缘层。其他剖削方法同塑料硬线绝缘层的剖削。

4.花线绝缘层的剖削。(1)在所需长度处用电工刀在棉纱纺织物保护层四周切割一圈后拉去。(2)距棉纱纺织物保护层末端10 mm处,用钢丝钳刀口切割橡胶绝缘层,不能损伤芯线。然后右手握住钳头,在手将花线用力抽拉,钳口勒出橡胶绝缘层。(3)最后把包裹芯线的棉纱层松散开来,用电工刀割去。

5.导线的连接。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是:电接触良好,机械强度足够,接头美观。由于铝极易氧化,且铝氧化膜的电阻率很高,所以铝芯导线不宜采用铜芯导线的方法进行连接,铝芯导线常采用螺钉压接法连接和管压接法连接。

6.导线绝缘层的恢复。导线绝缘层破损后必须恢复绝缘,导线连接后,也必须恢复绝缘。恢复后绝缘强度不应低于原来的绝缘层。通常用黄蜡带、涤纶薄膜带和黑胶布作为恢复绝缘层的材料,黄蜡带和黑胶布一般宽为20 mm较适中,包扎也方便。

总之,电工技能训练教学中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把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能让学生懂得如何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春辉.电工技能训练与考项目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曾祥富.电工技能与训练(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实验

作者简介:周勇(1990-),男,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电气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张强(1990-),男,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电气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07-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理论水平外,还需要开展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充实自身理论水平,通过实践来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全面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逐渐推进,构建特色专业,发挥高校专业特长,努力推荐实验教学改革,全面地创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的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实验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一些电气、电子电路等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他工科类的课程学习以及科学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1.实验教学方面

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手段较为简单,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实验教学手段的简单化也造成了实验教学成绩评估缺乏真实性,实验设备的落后致使学生动手能力与理论水平能力不足;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力不足等。

2.校外实习方面

高校工科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这是高校专业特色的重点所在。但是当前由于高校经费不足,实习单位接待困难以及其他安全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更多的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或者虚造实习单位,无法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

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设计题目较为单一,每届学生的设计题目都大同小异,缺乏更新和创新。学生实践性少,极易出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加之指导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因此整体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一定的创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欠缺。

4.开放性实验

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更多以科研为主,科研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大,因此实验室开放性能力不足,学生对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平台缺乏应有的了解,一些开发性的实验就无法开展,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也就缺乏创新性。对此,高校实验室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同时不断提升实验室的软硬件,以适应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

1.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同步进行

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的设置是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一般来说,该课程的设置共分为工程实践训练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实验两个部分。前者以课堂教学理论为主,主要是从课程理论的方法和技术上为后面的工程实践训练打好基础,其目的在于能够将用于工程实践训练实验的理论学习透彻,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步走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以实验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知识搬到实验中,带领学生熟悉有关的电气设备,并且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使讲课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学边用,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电气工程实践实验训练中。

比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实训基地大都有成套的装置和设备,都是模拟一个变电工程,一般2~4个学生可以共用一套装置。而课程设置则可以涵盖到供电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测量、信号、控制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工程实践训练。每个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课程进行独立的设计实验方案,绘制相关的图纸并且根据设备的型号和有关的技术特性,将设备安装到实验屏上再亲自进行全部接线、核对和通电检测,并且进行各种参数的测量和一些事故的试验排查等。教师也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事故,让学生们反复实践和探索,逐一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2.结合学生就业单位开设专业综合实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一般大学四年级会开展有关的实验课程,而专业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来为学生开设不同的实验课题。专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签约单位生产特征来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课程设计,使实验能够与生产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开展。

一般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实验主要有小接地电流系统的实验、铁磁谐振实验、电网调度自动化通信综合实验、发电机综合实验、变压器综合实验等等。要出色地完成这些综合实验项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资料的查找工作。学生可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查阅相关的资料,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拟定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有关的实验费用。第二,对实验方案进行解释和论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要学会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复核,指出其方案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保障

1.建立创新研究理念,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理念是指在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入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和一些先进的现代研究成果,以此来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教科书。在教学手段上,要综合运用诸如多媒体实验教学、现代通讯技术等来活跃实验课程氛围;教学方式上则可以采用一些诸如回归启示法、故意出错法等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和双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示范和学生探索为主,积极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验项目课程的安排,有选择性地设置一些课外研究课题,教授学生如何独立地对有关的课堂进行立项、分析、论证和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成果总结。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使学生的实验课程与当前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以课程群方式建设数字化的工厂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因此,要深化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水平的全方位提升。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项制度之间常出现互相抵触的现象。为此,有必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对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进行研究,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要积极制订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有利于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和完善的教学计划,健全实验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强科研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教师队伍管理,重视高校工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3.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技活动

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加大了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力度,购买和开发了许多的先进仪器设备,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涵盖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众多,课题研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实验室还配备了实践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实验教师,部分高校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专业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到高校的课题研究项目中。另外依托一批实验系统开发平台,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到电气工程实验课题的联合实验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台对实验进行模拟,与学生一起联合进行课题实践。因此,实验室的开放既解决了学生找不到开展科技活动的仪器设备和实践场地的难题,又有效地避免了高校实验室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康重庆,董嘉佳,董鸿,等.电气工程学科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