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5 08:5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 中学阶段 学习动机 内化

一、研究目的

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自我决定论,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观,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1]。它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的自我决定能力在于能够灵活地控制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潜能发挥的重要影响,因此它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禁锢,是一种有机辩证的动机理论;它鉴别出了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要,并据此推导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假设,这为深层次地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目前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突出地位已得到其它相关研究的证实;该理论把对自我决定的追求看成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并对自我决定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它把人类的动机看成是一个从外在调节到内在动机之间的动态的连续体,并依据自主的程度对动机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同时从满足人们基本心理需要的角度对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进行了探讨。为此,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拓展外在动机内化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一)高中生学习动机内化机制的研究

以自主支持方式相联系的外部提供的理由与认同的外部相倚对那些同样参与无趣活动中的被试产生认同经验。而且认同的程度反过来会解释在任务追求中的努力的程度。也就是说,所有的我们参与的努力理由的效果将是一个间接的、与自主支持相联系的,外部提供的理由将会支持其个人能力,认同经验的人除了个性价值、积极性外自愿在无趣活动中追求努力。研究验证不同个体的课前认同调解倾向能够增加认同经验的决定系数,能够解释较大的变异量,明确外在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一个与自主支持方式相联系的外部提供的理由,会促进个体在无趣活动中对价值认同的能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影响其努力和投入程度。也就是与自主支持方式相联系的理由将促进被试的认同经验和兴趣;认同经验和兴趣的程度将会预测后来努力的程度的动机中介模型反映了外在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未来的研究,我们预期任何外部提供的认同相倚-不论它是一个理由、一个选择、一个行为调节、一个目标,还是一些其它的外部事件-都能帮助他人在无趣活动中调节他们的努力程度,使它能滋养高重要性和高自我决定感的复杂的心理经验。

未来的另外一个研究方向是对整合调节的揭示。当认同完全被自我吸收时,就会变成整合调节[2]。因此,整合调节是一种比认同调节包含更多的自我决定的外部动机类型[3]。整合性动机是指把认同性动机与自我的其他方面加以整合,体现了一种高度内化的学习动机。因为它是外在动机类型中包含最多的自我决定,整合调节也是与最积极的结果相联系。现在,整合调节还没有成为研究的焦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

(二)高中生学习动机内化发展特点的研究

自我决定论根据动机内化程度将外部动机划分为四种水平,分别以四种调节方式即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与整合调节来表示。外部调节体现了一种基本上没有内化的、主要受外部因素控制的行为动机;内摄性调节表示个体虽然通过自我调节从事某种行为,但并没有把相关观念整合为自我的一部分,在这一水平的学习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认同性调节是指个体认可了某种行为对自身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调节自己的行为,体现了一种较高内化程度的动机;整合性动机是指把认同性动机与自我的其他方面加以整合,体现了一种高度内化的学习动机[4]。外部调节和内摄性调节是具有较多控制性的外部动机形式,对于学生而言,与这两种调节相应的学习行为是非真正选择的行为,即控制-决定行为,这类行为满足的不是认知或学习的直接需要,而是对学习以外的需要如赞赏的需要、爱的需要等替代性的满足。认同性调节和整合性调节是更具自主性的外部动机形式,它使个体在更大程度上把自己的行为知觉为自我决定的或自愿的,而不是受他人奖赏或内心力量(例如内疚感或义务感)控制的[5]。自我决定论认为,由内部动机激发的行为是自我决定行为;外部动机的内化水平越高,或与自我整合的程度越高,由外部动机引发的的行为就越倾向于自我决定。本研究表明在中学阶段,控制性动机(外在调节动机、内摄调节动机)和自主性动机(认同调节动机、整合调节动机)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不同的维度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水平各有不同:高中生不同年级学生动机内化因果关系轨迹上外部调节水平最低,各年级认同水平都处于最高点。说明高中生的动机内化学习过程中以认同动机为主要动机类型。而每种内化水平在不同年级也具有差异,高一学生外部调节水平较低,而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内在动机水平都明显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说明高一学生外在动机内化的水平最高。而高二和高三学生在动机内化发展趋势上基本相似,高二学生内摄发展水平高于高三,内在动机水平低于高三,高三年级学生内在动机水平最低。高中生不同年级学生动机内化发展趋势表明,高一年级学生动机内化程度最高,学习的动力基本源于高度内化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而初中二年级学生动机内化水平最低,内在动机水平最低,说明学生自主性动机水平处于初中阶段最低状态,究其原因,可能与初中二年级的学习压力关系很大,他们更多地受到外部控制,导致内化性动机和内部动机的"低谷"。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之间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说明中学生的动机内化发展处于波动状态。

三、研究结论

(一)有意义的合理理由、对冲突感的承认、自我决定感是三个关键的支持自我决定的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因素,这些因素能够预测外部调解内化的程度。在支持自我决定的背景发生内化个体的行为和个体对活动的感觉是

相关的或一致的,调节将被整合;而当在不支持自我决定的环境下发生内化,由于在个体的行为和个体对活动的感受之间缺少一致性,调节仅仅是内摄。

(二)一个与自主支持方式相联系的外部提供的理由,会促进个体在无趣活动中对价值认同的能力并影响其努力和投入程度。也就是与自主支持方式相联系的理由将促进被试的认同经验;认同经验的程度将会预测后来努力的程度的动机中介模型反映了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

(三)控制性动机(外在调节动机、内摄调节动机)和自主性动(认同调节动机、整合调节动机)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不同的维度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水平各有不同:高中生不同年级学生动机内化因果关系轨迹上外部调节水平最低,各年级认同水平都处于最高点。高中生不同年级学生动机内化发展趋势表明,高一年级学生动机内化程度最高,学习的动力基本源于高度内化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之间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说明中学生的动机内化发展处于波动状态。

参考文献

[1] 唐本钰.中学生知觉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 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0-150

[3] 张爱卿.20世纪动机心理研究的历史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26-31)

[4] 刘海燕,闫荣双,郭得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近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6(1115-1116)

篇2

【关键词】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课程设置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目标定位

(一)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薛天祥在《研究生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研究生教育就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本质特征[1]。叶绍梁定义为:研究生教育具有学习过程的“研究性”(或探索性)、与人类实践结合的“直接性”、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性”等特征。

罗尧成认为研究生教育具有学术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三个本质特征[3]。三个本质特征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三个目的:1.学术性。在目标追求上,培养学术性人才,即培养掌握系统专业学问的人才。2.探究性。是以探索和研究为特征的一种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生教育不是纯粹地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指导研究生如何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3.创新性。研究生教育就是要使研究生在系统掌握专门学问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追踪学科前沿,创造新理论、新知识、发现新规律、新现象,达到学术与人类实践结合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

如上述,研究生教育要回归本质,应当以“研究、探究”为主要任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也应当回归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三个本质特征。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实施及论文撰写。这三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围绕着“研究、探究”展开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其基本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课程学习是根据设置的课程进行必修和选修,因此,课程设置既是课程学习的菜单,也是课程学习的“技术路线图”。

梁启超先生认为,学术既要学习专门系统的知识,又要掌握探究学问、发展学问的方法,运用于实践。首先,研究生课程学习面临着增进知识,拓宽以前较窄的知识面,加深原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还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做出创新性成果才是最终目标。因此,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引导研究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传授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引导研究生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也就是说,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有意识地与“研究、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特点

(一)专业基础良莠不齐

首先,一般的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的生源较少,结果是面试和录取的研究生以调剂生为主,而且相当比例是报考专业相近调剂生。其次,由于硕士研究生扩招,跨专业考硕学生增加,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属于社会科学专业,“应试”的成分较多,跨专业学生比重相对较大。

调剂和跨专业最终的结果是录取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专业基础良莠不齐。跨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不系统,对学科的研究方法不熟悉,在进入新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本专业或专业背景相近的考生较为系统的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对学科研究方法前沿理论都有一定的基础,在进入硕士阶段后,可以立即进入高深层级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科交叉利于创新

跨专业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果能够将原专业与新学科的知识理论、研究方法等结合,容易取得很好的创新效果,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不同学科、专业中的运用,能通过方法创新提升研究质量。因此,对跨专业的研究生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计划,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不仅可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还能更好培养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

三、非重点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实行的是学分制,学分要求一般在36分左右,设置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约占总学分数的1/3,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2,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6。

(一)课程设置过于统一,授课难度较大

很多高校设置公共基础课全校几乎统一的。专业课所占比重超过1/2,剩下学生可选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小,这样的课程设置僵化,过于强调统一。首先,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与专业课程学习“两张皮”现象十分明显,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不能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其次,专业课方面,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学习基础和进度不一,要采取较为统一授课进度,在授课的深度和难度上很难平衡。另外,同等学力和跨专业的研究生补修专业基础课,一般是与本科生一起上课,这样的效果并不好。本科生课程周期较长,与研究生其他课程同步进行,有时候出现专业主干课已经结束而基础课还没上完的情况,这样补修并没有真正起到学习的基础支撑的作用,并且本科的授课方式,已不能体现研究性、探究性要求。

篇3

关键词:协同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提高理工科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理工类大学,在为铁路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服务的过程中,坚持“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教育理念,在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跨专业协同,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跨专业协同,不仅有利于培养理工科学生厚基础、强能力的专业修养,而且使学生通过不同学院之间、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以教育部“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载体,研究与探索建设跨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基地,采取了“厚数博理、学科复合、践实笃行、自主发展—2+2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前两个学年在理学院实施理学基础培养,实行“厚数博理”的课程体系;后两年按学生自主发展的意愿选择学科专业,进入专业学院进行学习。采取这种方式协同培养人才的“思源班”从2005年开始从高考中直接招收一志愿高分和二志愿优秀生,部分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意愿报名、选拔,取得良好的效果。

北京交通大学的“城轨CBTC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脑与神经系统,是确保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装备。在研制过程中,信息与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对创新成果的实现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通过跨专业协同创新,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需要较宽的知识面,既需要个人的智慧,又需要集体的合作,融会贯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北京交通大学以“知行”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学思结合”。学校将实习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弱化”的现象,实习模式由传统的“集中”向“分散”转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高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先后与企业协同建立了100余个大学生实习基地,以产学研为载体,探索新形势下的“集中”实习模式。在实习实践中,学校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深刻变革,由校内导师带队转变为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由“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转变为实际操作,由动手操作转变为创新设计,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依托教育部,结合“国家高速铁路重大工程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项目,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培养方式,把学生送到生产第一线,了解工业流程,参与实际操作。学生的论文选题由过去的单纯理论研究逐步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更为明确。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发现并为企业解决现实难题,实现社会和经济价值。

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情况都非常普遍。他们通常的做法是,与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在本科阶段,首先对学生进行2年的基本教育,再在第3年由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联合培养的项目,到企业工作。经过半年到1年的工作实践之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北京交通大

学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本质上与这种培养方式相近,目的都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毕业后迅速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早日施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本研协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求高校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型人才。大学要满足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的需要,必须打破本科、研究生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壁垒。国际上,MIT早在1993年就开始实行“理学士—工程硕士无缝计划”,针对四年制本科通才教育的局限进行改革,使学生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受到完整的训练。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克服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错位”现象,本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本科阶段构建宽厚的、通用性较强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研究生阶段依托现代工程科技和产业领域,培养专业才能,增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新型培养模式正在国内逐渐推广。

北京交通大学于2010年第一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后, 依托项目,结合“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试点,建立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轨道交通卓越工程人才“3+1+1+1”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本科生阶段,学生在行业相关特色专业进行2年学科基础教育,从大三起进行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学习和企业工程实践,大四开始实施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指导。校内实践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各类特色实验室的专题研究和科研展开,校外实践则通过依托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来实现。研究生阶段,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进行2年研究生阶段的工程硕士培养,其中随导师在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工程项目研究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

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遵循“横向拓宽、纵向贯通”的原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选择后续研究方向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到显著提升。

四、师生协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言,导师制是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和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个别培养的有效模式。对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应从本科起配备导师,使大学生们有机会领略名师、大家的风范,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挑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者、权威教授担任指导教师,由导师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可以引导他们尽早参与科研实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创造性。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立了集中中科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得主等一批优秀导师,通过指导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就业实习、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创业成才。导师以强化自主性学习和科研训练为主线设计学生的课程群,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毕业志向自主组合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通过师生互动,良师的睿智与思考精神影响着学生,学生的热情与活力也传达给导师,实现双方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共同的升华。北京交通大学通过师生协同的培养方式,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一批信息领域的拔尖人才。

五、文理协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理工类大学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篇4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研究生 词汇教学

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词汇与语音、语法构成了英语符号系统,而在整个系统中,词汇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词汇是语音、语法的载体,因此学习好英语词汇是十分重要的。

一.制定方案

词汇的学习应当有明确的学习方案。明确目标和制定计划可以继续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预习计划、复习计划特别重要,因此一个单词的重复出现通常要达到十几次才能掌握。经过调查发现只有少部分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定期复习,而大部分研究生都是随课文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应当要求每个研究生都应当有自己的的词汇复习方案。在制定学习方案过程中,要求研究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与词汇学习的状况,知道自己的词汇量有多少,对自己以前的词汇学习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词汇学习计划。词汇量的多少应具有可行性,应当依据自身的能力与实际情况来决定,安排好学习时间,把每天中最有利于记忆的时间段来用于词汇学习,学习的内容应当要有选择性,对不同类型的单词应当有不同的要求,不能没轻重缓急之分。

二.系统评价

为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英文词汇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分阶段对学生的词汇学习展开系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1]。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评价的主体以及内容应有所改变。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不仅要对词汇量的专门评价,还要对词汇应用能力展开评价。每一节知识学习完后对学生展开词汇测试以及单元测试等,检验学生对随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测试,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知道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不足的地方。在评价的方式上应当书面语口头相结合。不仅要词汇测试和单元测试还应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内与课外的时间进行词汇的练习与测试。例如,可以给学生就几个刚刚学习过的词汇,要求其用这些词汇头口造句。另外,老师还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在课外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例如,对话、表演等等来检验学生的词汇掌握情况。在评价的主体方面,应当做到结合老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同学评价[2]。

三.加强记忆

词汇的学习离不开记忆,但是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的以及质量更高,速度更快,保持更久,这是一个让广大研究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过程以及方法体现在了构词分析。要记住一个汉字,最先掌握的是字的最基本笔画,再记住它们的偏旁,然后通过有限的偏旁就能够比较轻松的记住很多复杂的汉字。通常来说,英语单词由词根或者词干以及词缀构成,词缀又分为前缀和后缀。一般情况下前缀只会引起意思上的改变,而不会造成词性上的改变,而后缀不仅可以使得单词的意思得到改变,还能够改变单词的词性[3]。例如,在学习单词manufacture这个单词时,可以将其拆成三个部分,manu的意思是“手”,fact的意思为do,ture是名词后缀的标志,意思为“制作、加工”,因此manufacture的意思为“制造,加工”。通过对词根词缀的研究来记忆,记忆单词就变得简单了许多。老师应当对学生展开构词方法知识的教学,将一些常用的词缀及其含义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样,学生的词汇记忆就可以像记忆中国汉字那样简单。

作为研究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想要学好英语词汇就需要老师引导学习如何记忆单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教导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单词。

参考文献

[1]闫岩.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孙娇.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基于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05):108-111.

篇5

课外科研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与专业培养计划之间在内容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影响。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里长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课外科研的课外性,其开展不能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其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开展课外科研,这使得课外科研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1学校构建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起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自主地训练知识综合和创新能力,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教学研究也已经开展[1-5]。该计划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获批的国家项目研究期为2年,学校项目研究期为1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是,该计划独立于培养计划之外,学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因此,该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是个难点,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能分配给项目研究的时间少;(2)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知识体系不完整;(3)属于课外科研,时间零散。工科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6-8]。解决好课外科研和专业培养计划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解决好科研过程的严谨性和课外科研管理的松散性问题,是课外科研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学院的支持下,项目组从2008年开始,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为平台,构建完成了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本文首先分析课外科研对本科教学的意义;其次,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大学4年的学习压力度变化,寻找课外科研的定位;最后,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全学程的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2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支持计划”的核心,学校和学院利用这个平台,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分解到课外科研的每一个部分,用理性的科研过程阐释创新的内涵和价值。

2.1辅助培养计划内的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性、提高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课外科研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高于教学实验,一方面教学实验虽然也涉及到创新实验,但是,由于其主体教学目标是理论验证,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很少,而课外科研完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活动的创新性大;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只注重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计划的综合性不够,而课外科研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其开展必须使用大部分计划内课程,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自主学习计划外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和综合程度大。因此,课外科研是教学实验的扩展和延伸,对计划内课程有辅助作用。

2.2实现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科研素质、论文撰写、申请书撰写、工作汇报和答辩,以及基本的科研技能,弥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断带。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平台,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9],包括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项目规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学术汇报能力等。这个能力的培养周期很长,在短学制情况下,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本科教育以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培养理论知识为核心,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不足,对课程一知半解。项目组曾经调研一些已经保研的大四学生,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课程或考试本身,很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不知道“Protel”、“PCB”的内容和应用,很多优秀毕业生把这些知识的获取寄希望于研究生阶段,但是实际上,研究生阶段的状态与他们的设想相距甚远,于是又寄希望于博士生阶段。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低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现状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也影响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以课外科研为平台,向上衔接研究生教育,向下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培养的定位不同,过渡期的科研定位是训练,提高学生对科研过程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追求科研成果。

2.3实现本科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研发技能,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在与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到企业后要重新培训。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还有一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差。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也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实用性的要求低与社会服务对实用性的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教学也需要以课外科研为纽带,向上衔接社会服务,向下衔接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教学重在实用性。

3全学程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3.1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压力度分析课外科研的特点是课外,其开展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设计课外科研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分析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到底有多少,哪些业余时间可以用来开展课外科研。按照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10],本科毕业必须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08学分,选修课42学分,表1是第1—8学期培养计划中学分和学习压力度统计表。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只选择必修课和实践课作为对照,其中学习压力度是随机调查了30名毕业班学生,调查他们对学习压力的主观感受,取最大学习压力的第5学期的压力度为10度,其他参照给出主观结果。表1中的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集中在第4—6学期,第1—3学期学生的压力不大,第7—8学期压力较小。在第1—3学期,学生还处在高中到真正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是高中阶段的延续,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虽然在第3学期也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路”,但是这些课程与大一的课程有强烈的相关性;此外,这些课程对实践的要求不高。第1—3学期的教学安排降低了学生的感受,因此他们感到压力不大。进入第4学期,有“电机学”、“模拟电子”、“电气工程基础”、“信号与系统”等难度大的课程需要完成,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这些课程的学习方式与1—3学期的完全不同,需要注重实践,此外,保研成绩也是以1—6学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因此需要学生格外努力,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第6学期。第7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第8学期主要是本科毕业设计,这2个学期的学习压力较小。第4—6学期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冲突又合作,一方面,从时间上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时间在第5—6学期(国家项目执行期在第5—8学期,但是覆盖面小,不具有代表性),此时,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条件上看,项目的实施所依赖的基础正是第4—6学期所开设课程。创新项目在时间上与培养计划的冲突性,和在内容上对培养计划的依赖性,构成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一对矛盾体,这个矛盾是否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因此,学校和学院需要系统地安排学生的课外科研,一方面制定详细的训练安排,另一方面,构建全学程的培养体系,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

3.2构建课外科研教学体系虽然课外科研的定位不是获得科研成果,而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开展必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成果为引导。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是冲突的,在内容上是相互依赖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制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时,需要延长课外科研时间,同时,精心设计课外科研内容,使之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为了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围绕“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院层面,再增加3个支持计划,表2是课外科研支持计划表,这4个支持计划与创新发展规律相一致。创新分为好奇、兴趣、质疑和探索3个阶段,课外科研的开展必须贯穿这个过程才能有效果。在针对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本院实际情况,进行了拓展,包括:针对大一新生的科研习惯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参加论坛性质的“电气汇智创新课堂”;针对大二学生的“电气学院创新预研项目支持计划”;针对大四学生的“创新性毕业论文支持计划”。这3个计划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支持计划成为一个整体,使研究期从2个学期扩展到了8个学期,延长了创新项目的实施期。为了使课外科研内容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确定6类基本科研技能,表3是基本科研技能与培养计划课程的关联性的对照表。科研技能包括:文献阅读、综述能力,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电磁场分析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编程工具和文章撰写能力。其中,电磁场分析和电路设计与培养计划关联性最大,而文献阅读、综述和论文撰写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综合表1、表2和表3,设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1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课程学习压力度是通过调查获得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压力的直观感受,实验课程数量是培养计划中实验课按学期的分布,基本科研技能训练是按照表3展开的专业基本科研技能在各学期的分布,科研项目与竞赛项目是学生可参加的课外科研支持计划和可参加的全国性竞赛。

3.3构建课外科研管理体系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课外科研的组织比较松散,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不固定,非常零散。没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参考书,教学内容涉及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2)教学对象不固定。参与训练的学生有长期、短期的,还有临时咨询的。(3)教学时间不固定。教学时间一般在学生正常教学计划之外,所以时间非常零散,大部分在中午、周六、周日和晚上。上述特点使得课外科研教学的组织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一套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4~5个学生构成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指定一个负责人联系和组织项目,课外科研采取实验室指导和实验室外开展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个项目组每周在实验室外(如在宿舍)开短小(30分钟以内)的本周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要有简单的记录(50~60字即可),以养成科研习惯;每个组每月在实验室与教师交流一次,反映研究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获得指导。为了在制度上解决教学时间松散的问题,购买指纹考勤机,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内在实验室实验的时间必须达到400h,在实验室之外的研究有规范的记录。对学生在一个科研周期(一般为1年)的科研过程的考核有明确的指标,表4是一个科研小组的任务表。为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采用专职的管理教师和兼职的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兼职的指导教师每周在实验室的总工作时间为8h。建立“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网站开设有:实验室介绍、研究方向、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管理、科研动态、人才培养、助学招聘、仪器介绍、学术前沿、电子爱好者协会、科研合作11个栏目和文件下载、我们的汇智、仪器预约、实验申请4个交互栏目。研究方向包括:电气与电子类、边缘和交叉类、前沿探索类、新兴教学仪器类4个分类。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课外科研的业余性和科研行为的严谨性的关系,通过“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这个平台使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通过对学院零散的教学资源和学生零散的业余时间的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高效开展课外科研教学的新模式。这个模式解决了教学和业余科研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矛盾,融合了项目管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篇6

关键词:美国;联邦政府;赴华学习项目;政府资助

中文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5-0000-00

一、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设立的背景

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 NSLI)的最初发起人是前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她认为美国在应对挑战时应该用更灵活的方式,不仅仅是应对国家安全,更要立足于美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包括在世界观念上的竞争以及在世界贸易上的竞争。时任助理国务卿巴里·洛温克隆(Barry Lowenkron)认为,美国在语言培养方面已经远远落在了其他国家之后,高中阶段学习阿拉伯语、汉语、俄语、波斯语、乌尔都语、韩语、日语等这些涉及美国安全语言的学生不到总数的2%。为应对这种情况,布什政府于2006年1月5日宣布了国家安全语言计划,以促进对上述“关键语言”的培训和教育。布什将此项目视为美国战略目标的一部分,短期有利于美国国家安全,长期有利于传播自由。各项目规划参见图1。下文对联邦政府出资,资助学生赴华进行长短期学习的部分项目加以介绍。

二、国家安全语言计划

赴华学习或留学的项目

(一)国家安全语言青年海外学习计划

国家安全语言青年海外学习计划(NSLI-Y Study Abroad)(见图1第三个项目)由美国国务院主办,面向美国高中生。中文暑期项目(NSLI-Y Chinese Summer Program)则是该计划的子项目之一,面向全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招标,项目时间为6~8周,共120课时,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2011年该项目资助311个高中生赴华学习,人均经费1.4万美元。

2011年特拉华大学申请到该项目,总经费27.55万美元。项目经费涵盖所有开销,参加学生除签证费用外,包括体检、免疫、保险、项目行程、住宿、生活费等一律由项目经费支付。项目招募了24名美国高中生,围绕现代中国的传统和变迁这一主题,在美国和中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和体验活动。具体内容包括:①在特拉华大学参加120个小时的汉语全浸入式课堂教学;②21个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讲座;③同美国当地大中小学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两周的互动交流;④在中国家庭寄宿15天,在上海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⑤在北京考察实习5天。

国家安全语言青年计划除暑期项目外,还设有中文学年项目(Chinese Academic Year Program),该项目由国际教育资源网(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ource Network,IEARN)承办,资助美国高中生在中国台湾学习1年汉语。项目涵盖学生所有费用,包括行前培训、返机票、学费、食宿费、保险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游学的意愿较低,项目生源较少,项目规模较小,具体经费视学生的学习支出而定。

(二)吉尔曼奖学金

吉尔曼奖学金(Benjamin A. Gilman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Program)是根据《2000年国际学术机会法》(Academic Opportunity Act of 2000)设立的项目,由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管理,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承办。该奖项旨在为经济困难的美国本科学生赴海外求学提供助学金。截至2010年,申请吉尔曼奖学金的学生人数达到3.1万人,有8 800名美国学生获得该奖学金赴海外留学,其中赴中国留学的学生达到745人。最近两年该奖学金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资助人数达到2 300人。

资助金额将视求学时间和学生需求而有所变化,平均资助金额为4 000美元,最高可以达到5 000美元,如果学生学习关键语言则可以享受3 000美元的额外补贴。2011-2012学年, 200人获得该奖学金赴华留学,其中有50人获得最高8 000美元的资助。该奖项依据一套竞争性的评选程序来遴选获奖者。获奖者必须将此奖金用于海外求学支出,包括课程学费、食宿费用、购书支出、当地交通支出、保险及往返国际机票等。

(三)富布莱特美国学生项目

富布莱特美国学生项目(Fulbright U.S. Student Program)由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管理。该项目旨在为美国大学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青年专业人才和艺术家提供为期1年的海外学习、研究或英语助教的机会。该项目当前的资助规模为每年1 500人。2010年获得该奖学金的赴华学生总数为56人,2011年扩大资助规模达到70人,2012年计划资助70人,分为学习和研究、英语助教、旅行资助三种类别的资助。

学习和研究奖学金(Study/Research Grants)资助为期1年的学术和艺术或表演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创作。申请人需要提供研究计划并自行联系国外学术机构或大学。奖学金涵盖往返机票、住宿费、医疗保险、资料费、学费等,具体申请金额根据实际情况,如研究领域、实际花费等决定。2011年得到该奖学金的人数为47人,平均资助额度是2.64万美元。

2012-2013学年,美国国务院还准备在中国推行富布莱特-福格蒂公共健康奖学金(Fulbright-Fogarty Fellowships),该项目是富布莱特项目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福格蒂国际中心(Fogarty International Center)合作设立的项目。项目中方合作机构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该项目为期9个月,医学院或健康领域的研究生均可申请,2012-2013年度有3人通过该项目,分别去往北京、上海、南京。

富布莱特英语助教项目(Fulbright English Teaching Assistant Program,ETA)资助美国大学毕业生或青年专业人员在国外大中小学担任英语教师,该项目主要在中国台湾开展。旅行资助主要包含申请人赴国外学习或研究的往返旅费。

(四)关键语言奖学金

关键语言奖学金(Critical Language Scholarship,CLS)由美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管理,美国国外研究委员会(Council of American Overseas Research Centers,CAORC)和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承办,其中包括汉语暑期集训项目。汉语海外集训项目为期7~10周,面向具有中级和高级汉语水平的美国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该项目每年在北京、上海、西安3个城市开展,项目经费涵盖行前培训、签证费、食宿费、旅费等所有活动费用。2011年共有81个学生受到资助,平均资助额度为1.6万美元。具体项目费用以2012年上海项目为例,具体参见表1。

(五)伯仁奖学金和助学金

伯仁奖学金和助学金(Boren Scholarships and Fellowships)由国会拨款的国家安全教育项目(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Program,NSEP)资助。该奖学金侧重支持对于美国国家安全极为重要的地理区域、语言和专业领域的本科生赴海外学习,具体的专业领域包括:农业和食品科学、区域研究、商务和经济、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外语、健康和生物医学、历史、国际事务、法律、数学、科学和工程、社会科学、政治学及政策研究等。该奖学金分3个类别:最短8周的暑期项目,最高资助额度为8 000美元;1个学期的项目是1万美元;整个学年的项目是2万美元。暑期项目只限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领域的学生申请。

(六)国家语言旗舰项目

国家语言旗舰项目(National Flagship Program),也是由国家安全教育项目主办,国际教育协会承办。该项目旨在向从小学到研究生院的学生提供语言学习资助,特别是帮助他们在海外进行严格的浸入式语言和文化训练。项目下设海外语言旗舰中心(Overseas Flagship Centers),汉语项目设在南京大学的南京汉语旗舰中心(Nanjing Chinese Flagship Center),该中心侧重高级汉语教学,美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申请南京汉语旗舰中心的项目,项目为期4个半月,从9月到第二年的1月或2月,项目费用见表2。

三、美国政府资助赴华项目反映出的问题

(一)以语言学习为重点

统观上述项目,美国政府资助的赴华项目以语言学习为主,以维护国家安全为主旨。一般来说,一种语言是否会在更大的范围流行或者被学习,是与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连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军事强国的语言更容易流行;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强国的语言更容易流行;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强国的语言更容易流行;目前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美国官方和民间都越来越重视汉语学习,这不仅是出于美国自身安全的考虑,更是社会需求在政府政策上的体现。

(二)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其实是“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也就是说发现这些语言有用了,才开始推广,因为长期以来都是其他国家学习美国,除个人兴趣和特殊需要外,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会主动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2006~2011年间,在资金投入后,项目逐步开展起来,但规模仍然不大。在赴华留学方面,目前长短期项目每年总人数尚未超过1 000人。但随着奥巴马政府“10万强”项目的实施,以及民间汉语热的持续加温,赴华项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同时也不难发现,参加上述项目的学生皆属自愿,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扎堆现象;而且传统的外语语种如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日语等仍然是美国学生的主要选择,当然这也可能与思维定式和语言本身的难易程度有关。在教育处接待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某些项目的学生团访问使馆和座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发现华裔学生汉语能力较强,其他族裔学生用汉语交流仍比较困难。

(三)有推广其意识形态的考量

美国政府之所以资助赴华项目,是因为现阶段美国与中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不难看出美国政府重点资助的项目,大多以美国努力推广西方民主和价值观为目标。“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虽然是由美国军事行动衍生出来的,但从长远看,这些掌握“关键语言”的人才是美国的一种战略储备,应该说具有全球的视野。

参考资料:

[1].

篇7

高校教师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课题导向与心理导向,两者对于研究生的引导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题导向

1.知识技能指导。 关于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首先应该引导研究生打好基础,熟悉相关知识领域的多种研究方法,了解学术前沿,认识到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科研训练,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丰富知识储备,进行技能培训。[1]一些学者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应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之外的课题,提升知识的广度,促进学科交叉,建立坚实的知识结构。第二,教师要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应该鼓励研究生勇敢地提出问题。教师要指导研究生的论文题目方向,不要指定研究生的论文题目。在研究生与教师的学术交流当中,教师应该激发研究生的“灵感”,以“讨论式”这种平等宽松的沟通模式,放下架子,让研究生“自由”地表达其学术思想,导师要耐心倾听研究生的意见。

2.资源支持。 教师主要在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实验室条件两方面提供资源支持。要求教师多给研究生机会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包括参加硕士研讨会、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出国留学深造等,因为这些学术交流机会能帮助研究生扩展知识面,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了解同行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并帮助研究生熟悉学术同行,融入学术界,国外深造还可以帮助研究生学习外语。实验室条件的提供方面,教师主要是给研究生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导师应该尽量满足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需要,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评价把关。 对研究生的学术评价应该坚持“严格”的态度,“严师出高徒”是重点指导思想 。导师对论文的审查应尽量严格,要及时指出论文中存在的学术问题与语言文字问题。此外,导师还应该禁止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二) 心理导向

教师的心理指导工作往往被大多数人忽视,但教师要对自身的心理指导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导师心理功能可分为人文关怀、精神意识培养和榜样功能三类。

1.人文关怀。教师的人文关怀导向主要表现为:首先,教师不应该将研究生看做自己的“科学劳动成果”,应关心研究生,了解研究生的个人生活问题,如意识形态问题,婚姻问题,学习问题,等等;其次,教师应该与研究生建立情感交流,建立起“良师益友”的关系,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实现“和谐教育”;第三,研究生遇到研究困难时,教师应该多鼓励,减轻研究生的压力,帮助研究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状态。

2.精神意识培育。教师应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的作风,秉承脚踏实地的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应该给予研究生特别的关注。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教师应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鼓励研究生主动热情地进行科研,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3.模范榜样功能。 教师不仅是研究生的学术导师,同时也是研究生的灯塔。导师是研究生的模范,一言一行都能对研究生产生影响。教师辅导研究生的作风会在研究生身上留下印记,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更深远的影响。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为研究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研究生。

二、高校研究生学术指导路径构建需要把握“三个维度”

高校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切实引导,纠正其错误,点清其方向。我们认为高校研究生学术指导路径的构建需要把握住“三个维度”,即:把握研究生的学术“进度”、把握学术指导的“程度”、把握学术指导的“准度”。

(一)把握研究生的学术“进度”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研究生和教师的互动频率对于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生在论文写作期间会见导师越频繁,导师在研究生论文指导方面关注的越多,研究生就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论文。德国的研究也表明,经常得到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完成论文的时间平均为3.4年,而不经常接受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完成论文需要4.4年,几乎不接受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完成论文平均需要5.8年。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教师不是按照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进行指导,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科研后研究生的论文才能通过,这样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能得到锻炼,也不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本质,这是最坏的结果。教师与研究生协商制定学习计划,并注明最后期限,研究生根据时间表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在研究生提交必要的学习成果(如论文、实验报告或数据)时,教师及时阅读、及时反馈建设性的意见 。也许很难划定应该给研究生指导多长时间,这取决于不同情况,需要教师根据研究生完成任务的进度进行灵活掌握。制度化安排是一种尝试,例如,规定每个星期二教师去学校一天,这一天除了能够处理一些集体事务之外,专门接受研究生咨询。应该说,制度措施使导师与研究生都能得到更多便利。

(二)把握学术指导的“程度”

教师指导不仅存在指导频率的问题,而且还存在“指导程度”的问题。研究生在学术方面仍相对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需要教师带领他们经过学术的迷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灵感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建议经常能够大大增加研究生信心,使研究生少走弯路。目前,在研究生指导当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一概不管”,二是“连拖带跑”。一些教师喜欢在研究生指导的过程中将论文全部包办,甚至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不仅对论文的主体轮廓进行指定,甚至部分标题也是导师个人选定的。“连拖带跑”的想法似乎是认真负责的,实际上,这样会阻碍研究生的探索性学习,没有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善于发现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的混乱和困难,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强制安排,给予研究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空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选择一个特定的研究范围,从寻找问题的角度选择研究方法,在研究实验中提出假说,从数据统计处理当中归纳结论,应该尽量让研究生独立思考、研究。在这方面,关键是要营造研究氛围。教师可以与研究生经常展开话题讨论,在讨论中,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研究课题,教师可以知道研究生要读哪些书,需要哪些资料。不要直接管研究生,要在“不管”的氛围当中管理研究生。给研究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既可以避免学术亦步亦趋,也适当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不会放松。

(三)把握学术指导的“准度”

在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根据研究任务和内容,把握个人指导和集体指导的“准度”,对相关的研究问题、运作模式、案例分析和总结评价进行指导。应该说,只有适合个人特点的指导方法才最有效。对于研究生研究过程的学习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指导的重点。有时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为主的方式。个别指导能关注到每一个研究生的学习进展以及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论文选题阶段和完成阶段,教师更要注意个别指导。

除了个别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团队训练的方法。学习基本上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合作和对话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对话、协商与合作能够帮助每个研究生与参与研究者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构造对事物的理解,并通过合作和讨论,学会适当的表达,捍卫自己的观点,还学会接受和欣赏别人的意见,互相了解彼此的意见,形成共享氛围,得到更丰富、更先进的理解。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多种思考方式的集体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指导。一位教师指导的几个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可以进行研究交流,由研究生以讲座形式进行。讨论的主题通常与研究有关,或者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话题,甚至包括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涉及到问题在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做介绍性演讲,研究生进行演讲和讨论。这种形式有利于培育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意识,学习科学批判精神,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把握学术指导的“准度”,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关注如何“使用”研究生,但少有教师花费精力思考如何“训练”研究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正确对待研究生,不要把研究生当成一个完整的劳动力和科学研究工具。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一直没变,那就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制定指导标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潜力,并专注于研究生的长期发展,在学术方面帮助研究生得到切实成果,而不是让研究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只得到一个印有自己名字的项目结果。

三、高校研究生学术指导路径构建的“四个核心”

研究生学习是研究生接受教师引导的过程,这意味着所有相关的过程都离不开前沿的知识,是否能够寻找到好的课题与正确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同时需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深层次的文献理解。在研究的早期阶段,教师要列出与专业方向和研究方向相关的参考书目,尤其是指导研究生找到阅读经典。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指导研究生不断从相关文献的搜索、阅读、思考、分析和质疑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研究生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四个核心”构建高校研究生学术指导路径。

(一)把握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主要指的是热点领域的专业知识、难点、有争议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只有搜集相关学术期刊论文的信息,才能够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松,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教师要定期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善于将当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研究和研讨会,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阅读和整理,向研究生介绍最新成果、研究进展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难点。

(二)找出研究课题

对于研究生来说,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时,要树立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学生所选主题要建立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并解释他们的课题与现有成果之间的关系。导师在帮助研究生选择研究题目的时候,要帮助学生解决学术科目方面的问题,但是尽量避免帮助学生太多,研究生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贯彻研究方法与规范

研究方法和调研的质量可以直接决定科学研究的质量。最好在早期阶段,教师在课程教学当中能够讲解研究生课题相关的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样,研究生开始科学研究之前能够做更好的准备,之后的论文工作也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导师需要要求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阅读,思考作者是如何提问的,如何收集材料的,如何分析材料以及如何得出结论的,同时要求研究生合理的参考和引用,如实、详细说明收集数据过程,结论是如何出来的,整个研究过程应该是开放的。

篇8

关键词 研究生 奖助体系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伴随大学生奖助学体系的发展,研究生奖助体系建立,涉及到奖助学金的设置、管理、评定等方面。奖助体系的设置一般包括奖、助、贷等方面,“奖”主要指各类奖学金,“助”助学金是学校发给研究生的生活补助,“贷”主要指国家助学贷款。部分学校还包括勤、减、免等方面,“勤”主要是勤工助学岗位,“减”、“免”是对家庭困难的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全部或部分减免。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等资助支持的政策、管理、监督等方面。

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研究生奖助体系能够形成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奖学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研和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创新;助学金(如“三助”,即助教、助管、助研)可以帮助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将人才培养和资助学生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研究生奖助体系对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生教育也面临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如果免收所有研究生学费并且给予同等资助,可能会降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但一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如果得不到资助,则可能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引发研究生教育的公平问题。

2 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2.1 我国近年研究生奖助体系相关政策

2006年实行的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出建立新型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13年颁布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提出将加大研究生奖助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奖助政策体系。将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同时,加大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建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2.2 我国研究生奖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2.2.1 奖助体系覆盖面和资助力度有待加强

与欧美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方式较为单一,资助范围不大,整体资助力度不高,较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多数高校资助金额有限,博士生月补贴普遍低于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意味着其在面临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经济压力,如果不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助,将可能难以专心于学习和科研。另一方面,高校为研究生设立三助岗位普遍不足,研究生以此获得的工资收入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对研究生资助的覆盖面和力度不够。

2.2.2 奖助体系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的奖助体系并未完全了解,如奖学金的奖项设置、申请条件、奖助额度等详细信息不一定都能知晓。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多出科研成果是奖学金的设置目标之一,如果学生事先对学校奖助体系不了解,在申请阶段也未能及时得到相关通知和信息,在学生对奖助体系知晓度不高的情况下,激励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目标较难实现。助学金以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为目标,学校应及时将以上信息通过有效渠道通知给学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遇到困难、问题时可根据政策到相关部门办理。

2.2.3 评估和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奖助学金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多数高校在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阶段都能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过程较正规,有较完善的评审政策和流程,但学生评选后的评估和监管尚待加强:如较少进行对获得奖助学金研究生的后续情况进行调查和指导;对“三助”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缺乏系统性的考核评价,未形成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动态监管;“三助”研究生相关的表彰和奖励较少,较难激励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等。

3 对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3.1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综合改革的推进,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逐渐明朗,2013年2月印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确定了2014年9月起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2013年8月,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办法颁布。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奖助政策实施办法,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研究生奖助体系。

3.2 促进经费来源多元化

在现有研究生奖助体系中,由国家和高校提供的无偿资助经费部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并非要削弱政府投入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而是在合理使用国家拨款的同时,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研究生培养机构积极争取企业各界的经费支持。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设立专项经费对研究生进行奖励和资助,增设研究生奖助学金奖项,构成稳定、可靠的研究生奖助经费来源。

3.3 加强奖助体系宣传

加大对奖助体系的宣传力度可充分促进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和导向作用的发挥。在新生入学时和每学期开始时,对奖、助学金的评审要求和情况进行宣传,可引导学生安排学习计划、多出科研成果、参加相关活动。对具有表彰优秀、激励全体学生的奖学金项目,学校可发掘优秀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引导全体研究生共同进步;在宣传途径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网络、海报、出版物等,把国家、学校有关政策、评选标准、评选程序进行公布。对助学金的管理,也可多参考研究生辅导员掌握的详细资料,在基层对贫困生进行针对性宣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了解学校的奖助政策。

3.4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现在,越来越多高校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变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建立了在考核基础上、以学年度为周期对奖助学金进行动态调整的机制,鼓励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努力获取更多的成果,使研究生感受到压力,也更有动力,实现奖学金增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激发研究生学习、科研积极性的初衷。对于“三助”研究生,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实践等。

参考文献

[1] 王仰麟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1-15.

[2] 刘明利等.论奖助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调控功能[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25-29.

篇9

[关键词]全日制 工程硕士 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41-02

一、前言

工程硕士教育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型,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本文首先介绍本单位培养目标及学位项目案例,然后介绍我校特点及专业实践环节的现有问题,重点研究专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法。通过专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总结本单位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可借鉴的经验,研究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有效服务于后续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为国家特殊需求的人才项目培养高质量人才。

二、我校工程硕士生源特点及培养目标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六所高校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院校。学校本科教育面向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5%以上。本科学生的入学成绩分数差别较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1]由于我校工程硕士教育招生时间较晚,招生影响力小,本科生源又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这导致我校工程硕士生源有如下特征。

一是生源本科专业多元化。我校招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部分是从机械、电子专业转到计算机领域学习的,其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差别很大。二是学生本身素质区分度大。有的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强,有的学生理论能力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教学进度很难同步。

目前我校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为:1. 本领域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计算机技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领域培养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迁移和应用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担负计算机应用工程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职业素质。2.在国家特殊需求背景下,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既要符合国家特殊的战略需求,又要符合国家和企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要能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应该注重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工程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市场竞争能力。[2]因此,根据我校工程硕士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环节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专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我校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同时“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强调“不参加企业实践或企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一)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

目前我校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的企业有三种来源: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导师推荐的合作企业、学生自己联系的企业。通过比较三种模式的优缺点,我校目前实施方式以前两种企业为主。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管理和考核等体制明确到位,可接纳相对较多的学生,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导师指导。但实践实训基地的培养方向和实训内容相对固定,无法满足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需要,而且研发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拓展。到导师推荐的合作企业中实践,首先能够保证学生实践内容和导师研究方向保持一致,学生可以从学校的学习内容直接过渡到实践内容中,时间成本小,而且导师对整个实践过程可以把控到位。但这种形式接纳的学生人数较少,而且导师很难保证每年都有和企业合作的项目,长效机制很难保证。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践,是目前本科学生实习采用的常用方式,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和企业。但这种形式,实践内容无法保证专业贴合度,导师无法保证指导,很难达到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5]

(二)我校专业实践具体实施方式

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校采取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根据我校研究生特点,在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方面,我校采取如下方案: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基础进行某方向课程的免修,同时投入更多精力到其弱势课程。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校内导师也根据学生不同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篇10

                  徐丽娜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学生。这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有别于其它专业的学生,他们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他们会从独特的视角观察、感悟事物并用独特的方式进行表达。但是有过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些思维活跃的艺术类大学生多数英语学习能力差,且谈英语色变。随着高校艺术类招生规模的扩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已经成为高校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一)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特殊

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具有特殊性。艺术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思想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 条理性不够清楚,由此可见,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的特殊性与语言学习的要求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高考入学英语水平低,英语基础薄弱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考生的录取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课成绩,文化课录取分数在达到统一划线要求的情况下只做参考,且统一划线的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而英语等文化课程的学习都被放在艺术类专业考试结束之后那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以完成高考前的文化课冲刺。然而英语课程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这样很明显会导致艺术类考生高考入学英语成绩较差,英语水平低的结果。还有一些考生是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这些考生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的学习。这些因素导致了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

(三)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畏惧心理,积极性不高

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受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制约,经济类、管理类和理工科得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更加明显和直接;而艺术类学生学生觉得近阶段英语对于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用处甚少,哪怕是继续考研深造,对于英语科目的国家划线也只徘徊在31分至39分左右,也较容易达标。二,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较差,然而多数高校的英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又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设计的《大学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教材难度偏大,进度过快,就更显与其艺术专业格格不入,因此艺术类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更谈不上什么学习积极性,只是在被动地学习英语。

二、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进探究

因材施教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各个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教学活动则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来安排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

针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大学英语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套形象的教学方案,例如选用FLASH、英文短片或者是其它表现鲜明的方式来向学生抛出英语学习的两个简单目的:直接目的,顺利通过大学英语的各期、各级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间接目的,运用英语完成基本的艺术专业性沟通和文化间的渗透、学习,为生活更添色彩。思维活跃的艺术类学生惧怕复杂,崇尚简单,因此他们英语学习目的要具有形象、简单的特色,为学生树立信心。

(二)引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计划

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基本为听课、完成作业、考试和评讲的套路模式。初进大学的学生往往独立学习能力和制定自主学习计划的能力较弱。大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一展才能,因势利导他们合理、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计划。让他们知道,分配好学习艺术类本专业和英语等文化课程的时间就如同一个成功人事能处理好事业、家庭的关系一样,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启发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第一类是外部因素。另一类则是学习主体的状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众所周知,学习兴趣在任何学习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是认知需要和学习爱好的情绪表现,是经常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具有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向学生介绍简单易行的记忆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影响学生把英语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简单、持久的习惯。

三、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要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外语教师要加强责任心,积极探索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积极、乐观的引导作用。还需要将艺术类学生的大学学习看成是一个整体,发挥各高校中各个部门和各专业系的主观能动性和密切合作性,共同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抓好。

四、总结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国际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和频繁。我们的艺术要走向世界,艺术人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是必需条件。掌握英语,了解西方文化的艺术人才能成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打破国内高等院校的艺术类英语教学各自为政的状态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要联合国内各高等院校的艺术类英语教学力量,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高校艺术类英语教学研究组织。根据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构建艺术类的英语教学体系,组织编写教材,制定艺术类英语考级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