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0 01: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业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47-03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不理想,需要重新培训后才能适应工作需求等问题。由此可见,这些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也印证:中职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能够独当一面的极少,多数只能担当基础性或维护性工作。

一、问题分析

大企业中分工较细,比较注重员工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员工是个多面手,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在现有专业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职业学校却不断地在批量、规格化地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势所必然。究其原因,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呈现出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及手段出现滞后等有关。因此,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的多层次、多元化特点。

二、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

当前,应如何加强专业建设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创新教学模式,将现有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教学资源充分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好的路径,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化将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很好抓手。

(一)提升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

拓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建设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促进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采用信息化手段后,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使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学业,就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周到细致的网上教学环境。

1.网上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互联网站、远程教学平台、网络答疑平台、教学管理软件,计算机网络阅览室、双向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电子阅览室、网络答疑教室等设施的建设。

2.远程教育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网上文本教学资源和各种课件资源、实验资源的建设,以满足各类学员对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

3.建立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除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外,还应有功能强大、细致周到的支持服务体系作保障。包括建设各种功能完备的教学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学员所需的各种服务,如实时与非实时的课程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讨论、资源下载、各种教学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等。

(三)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便于因材施教

计算机行业技术飞速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备课时,能灵活地将新的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中,能用更多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以期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施教时,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时,都能体验到成功喜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有效地进行学习。辅导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反馈时,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新需求,逐步加强动态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

(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思维方式。Internet的崛起、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算机新技术的使用,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VR(虚拟现实)等技术经过数字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制作,可以在网络上运行传播、能够展现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材料,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动态性、交互性等许多优势。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从教学及科研实际出发,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优势,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可提高信息化教学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率。

(五)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专家、名师、教学设计师、技术人员应设计和研发出具有计算机学科专业特色、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库、课程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应加大职业学校校际之间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原则,建立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中心,以实现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同时要开展学校多媒体教学课件(程)遴选和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应用,不断推进学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促进教学互动,提升学习效率

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的“网络学案”“互动讨论”“测评反馈”“作业指导”“在线备课”“教学测评”等功能,可帮助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建立教与学的及时反馈渠道,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七)提升计算机专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建设

学校应利用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工作室联系企业,参与企业的网页、动画、多媒体和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这样的校企合作有利于缩短学生在就业后的磨合期、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学校及时获得人才需求信息,便于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基于中职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双方的合作应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通过调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合的职业、岗位及所需匹配的能力、素养要求进行梳理,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等,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

三、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空间

应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等新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加硬件设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上学习。同时也要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主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支持教学的能力,努力建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二)课程内容项目化

计算机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要以项目(或模块)为单位,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从而能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加强实践能力

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多途径加强计算机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大力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开发优质培训课程与资源。

四、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注意点

(一)信息化系统建设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又要紧跟世界最新发展前沿,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体现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信息化建设应“面向用户服务的一体化建设”。要定期引进硬件、软件、平台、资源、教师培训设备日常维修维护等,保障教学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并形成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教学资源建设

以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应简便实用、保证质量、多样化、动态更新。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范围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持续紧张,自1998年高考扩招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8年的559万增加至2012年的680万人,5年增加了近120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情况尤为严峻。

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表明,就业较成功的学生往往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能结合规划对专业学习和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很难将所学理论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盲目就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大学生就业,在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于提升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计算机专业谈谈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问题。

1、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根据对大一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调查分析,很多学生觉得大一离就业还早,中间变数太大,意识上不重视职业规划。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对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书进行统计发现,学生选定的目标职业集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1.2 学生的价值取向偏颇,不利于正确定位

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多选定大城市、大公司、高薪水,“搞IT的都是吃青春饭”趁年轻多挣点,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因素挣到钱再考虑。学生在择业时更重视对购房的难易、个人发展、福利收入等具体条件的评定,价值追求现实,择业存在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1.3 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性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新生入学后便可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利用测试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专业进行指导。发展更新较快的计算机行业,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要求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更细致更专业化的指导,而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教学内容。

1.4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多是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开展活动基本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缺乏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发展变化下计算机行业就业的特点。

2、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以信息化发展为目标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隐患日益增多,手机使用的大众化,网络安全人员、3G开发人才及手机开发人员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目前计算机类就业市场主要由硬件市场、软件市场和信息服务3部分市场需求构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电子政务、电信业、民航业信息化、银行业网络改造、电力业等。在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中应用软件占了重要的地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高校每年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总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若按照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每年平均招300人来计算,一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超过20万。但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不够,以至于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单位难招到合适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高失业风险型“红牌”专业。

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大都摒弃了以学历为主要依据的习惯,更加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技能成为目前企业应聘中占比最大的条件。在企业招聘时,有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高学历缺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应届毕业生与IT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在招聘时除关心技能素质以外,对其他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

3、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步骤

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自我设计未来,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培养与锻炼的教育方案。

高校应增加职业规划理论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时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自觉进行理论学习,根据个人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2 自我评估

进行自我评估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获得可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前提。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明确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借助学校引进的职业或心理测评系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更好地了解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潜力。

3.3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分析。学校在新生入学后都会开展专业介绍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本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相关介绍,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学习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等。学生在入学初就要对专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可能从事的职业有直观的了解,确定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深入地认识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度,真实、合理、科学地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3.4 制订职业规划及提升自我能力

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并缩小差距。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规划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择业的基石;大二要积极主动寻求资源与机会,实践和加强自我能力;大三成为准求职者,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铺设走出校门的路;大四作为一名求职者,要保证已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拓展信息渠道,培养自我营销和互动技巧抓住机会去实践。

3.5 根据现实调整目标,评估制定的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实施的进程中,新的计算机职业会不断涌现,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正确评估职业规划可以检查规划得是否恰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经常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的规划与实现目标的匹配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修正,调整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

4、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

职业规划教育是实践性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教务部门要参与管理、组织实施,行政部门要引导和配合宣传,对应的部门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近几年的职业规划教育为例,总结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如下。

4.1 注重培养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生活当中,做到敞开心扉深入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势;通过调研访谈了解社会,明确计算机专业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形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生活态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别注重职业规划教育的工作,近几年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营造氛围,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4.2 设立职业规划辅导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学校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人员应由本校教师、企业人员、校友等组成;有解决职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各学院相应专业老师也要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名额,要对职业指导工作做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为学生提供学业上和就业上的多种咨询服务。

计算机学院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潜能开发、职业分析、决策与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能为学生做职业介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能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同计算机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

4.3 完善课程体系及资料整理。做好跟踪指导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职业规划教学的全程化。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计算机专业各年级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和辅导任务。

计算机学院要统一为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资料信息库,合理分配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做好追踪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资源优势,引导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做到用知识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要知识渊博,熟知社会,了解学生,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发言提供展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5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都要经历超高压力的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受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性格和心理都会’表现出较大差异,会出现自卑、自傲等情绪,会有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采取个别、分类指导的方式,锻炼和增强学生心理弹性和忍耐承受力,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去面对生活。

4.6 鼓励学生为实现规划内容切实采取行动

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和实践者,激发学生对所选职业的兴趣,对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参加与所选职业有关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同学交流求职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学习社交礼仪,掌握搜集工作信息渠道,积极向校友、学长了解往年求职情况。

篇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入,实现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会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因此培养能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加强、提高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地位与质量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同时也是缩短我们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的关键环节。下面我对这次的综合实训想简单的谈一下!

一基本内容

1、 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1)、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为:原始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编号、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对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予说明,如购买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填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签章。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

2、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

日记帐一般分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他们都由凭证文件生成的。计算机帐务处理中,日记帐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日记帐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出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供出纳员核对现金收支和结存使用。要输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求系统初始化时,现金会计科目和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必须选择“日记帐”标记,即表明该科目要登记日记帐。

3、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

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

4、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 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5、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也由凭证文件生成,其编制方法为对用户输入需汇总的起止日期则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时间段的科目汇总表。

6、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篇4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针对于此, 在进行了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之后,通过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会计理论》的学习,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的过程

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工作经验是求职时的优势,为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经过学校和朋友的努力,在哈尔滨隆华包装有限公司获得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实习机会。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会计实习报告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计划,得到学习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会计实习报告。

在实习中,我参与了整个4月全部的出纳工作,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都有亲自动手。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事业单位会计流程,应前辈的教诲还认真学习了《公司法》、《税法》《会计法》,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学习了各类学校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并掌握了三门财务软件的使用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财务人员会计实习报告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

1、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及要点;

2、记账凭证的填写及审核要点;

3、明细账、总账的登记及对账;

4、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与申报;

5、会计档案的装订及保管常识。

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更让我感到感动的是,领导让公司的前辈教会我处理公司的综合事物。例如税务登记的有关事项。一般纳税人的申请。以及如何进行企业合法节税的运用。等等。

在这个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会计是一门实务与理论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我学过这门课,但是当我第一次和公司的同事操作具体业务时,觉得又和书上有些不同,实际工作中的事务是细而杂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牢牢掌握。这次实习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想看看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公司实际操作的实务区别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内部控制如何执行,如何贯彻新的会计政策,新旧政策如何过渡,一些特殊的帐户如何会计处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这一个月里用眼睛看,不懂的请教领导同事,让我对会计实习报告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达到了这次实习的目的。除了与我专业相关的知识外,我还看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公司是如何运做的,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业务的过程,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企业的管理等等。另外我也看到公司存在的一些漏洞,例如内部控制情况,其中主要包括现金收支制度执行情况,公司在执行国家政策规定方面也不容乐观。然而在现实的小规模私营企业这种情况可能普遍存在。 作为一名会计实务人员,通过这次实习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例如:实务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等。除此之外拥有一颗上进心,进取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中仅靠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在其他时间多给自己充电,在扎实本专业的基础上也要拓宽学习领域。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向他人请教。人际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会计实习报告如何与人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本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不能忽视的。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的我们也要面临正式的实习了,我想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种积累,而这种积累正是日后的财富。在工作上,在学习上,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它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

三、实习报告总结

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四年大学中难以学习到的。就像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高职;网络互联技术

信息化教学推进了课程改革的步伐,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扩展为课前探索、课堂实践和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初识一掌握一实践一应用四个阶段,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1信息化教学设计

1.1课前探索

1)Flash课件

Flash课件中包括flas、讲解、小测验、验指导书、虚拟实验测验等。为翻转课堂和学生自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2)小组学习

通过开展竞技式和互补式的小组学习,既增强了小组内部的团队意识,又给课堂带来了相对活跃的气氛,引起同学们参与课堂的兴趣。小组间的互补式学习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互为补充,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平台上提供的小组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师掌握各小组的进展,有利于过程记录与监督。

1.2课堂实践

1)虚拟仿真

虚拟仿真软件,能够模拟工作环境的物理布局、逻辑拓扑搭建、网络设备的物理连线、机柜安装等,并能模拟实际设备配置,实现真实工作项目的大型拓扑。虚拟仿真软件突破了实验室设备数量和种类的限制,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能进行小型分组实验,大多数学生无法进行设备操作的难题,使个性化企业实际案例教学成为可能。

2)作业提交系统

作业提交系统能够有力监督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完成。通过设置截止日期,激励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完成作业,保障了课堂学习的高效率。

3)在线理论测验

高职学生谈理论就头疼,因此在理论讨论后,立即进行理论测验,一方面抓住学生课上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测验,能够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查缺补漏,夯实理论基础。

4)课程参与度分析

有效利用教学平台的课程参与度分析,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课程参与度分析,包括三个部分:

①学生活动,如:网站的访问量、与教师沟通的次数等;

②作业完成情况反映学生提交作业的准时率;

③个人情况反映学生每天的活动情况、与教师的沟通频率、作业提交的及时性和成绩。

通过课程分析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等,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

1.3课后拓展

通过一款像虚拟人生的游戏,虚拟企业网络项目的工作过程。在虚拟企业的世界中,学习者通过经营企业和帮助朋友,能够获得相应的网络组建技能、排错能力、声誉和商业意识等。该游戏帮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该课程的乐趣,达到学习的效果。

2教学引入信息化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不是教学资源的堆积,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才是落到实处。换句话说,运用了多种信息化手段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通过信息化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才是硬道理。

在课堂设计中,每个信息化资源的运用一定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解决教学难题为前提的。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以下目标。

1)恰当地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将课前、课堂与课后紧密连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教与学过程。

2)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科学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多角度、多层次的强化“理论知识的认知,实践技能的掌握”。

3)基于信息化手段,科学量化每一个评价环节,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考核评价上,采用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种类型。结果性评价是基于理论测试、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排错训练的结果,过程性评价是基于学生在游戏拓展、课程分析与讨论中的具体表现。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环境;构建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迅速扩张,社会各方面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学识、技术和能力水平上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广泛开展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面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对会计教学的制约,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针对会计教学改革的诸多研究。尽管如此,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仍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教室讲完整本教材之后,再到实训室进行实训,表面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并没有真正实现 “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 理实一体,也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存在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不足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缺乏岗位职业能力,往往都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和重新培训学习的过程。这与工学结合“零适应期”和“零距离”的教学要求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的研究与探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创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构建全新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模式已刻不容缓。

为了培养既具有服务本地区经济建设能力和个人创业能力,又具有继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我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我校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到组织学生企业参观实习、短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三种形式,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会计档案的安全等原因,导致一些行业和企业不愿意接受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参观实习和短期教学实习,因而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不到改革的预期效果。因此,针对涪陵及周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会计行业的特殊性,拟探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以更好地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构建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对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至关重大。

(一)加强校内实践环境的建设

1.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让行业企业专家走上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校内的实践,主要是以实训来完成的。学院投入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室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建设过程的指导,确保实训基地建成企业化、岗位化、模块化,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企业工作氛围,强化职业素养。校内实训基地包括“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会计实训室”、“纳税申报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校内实训教师岗位职责》,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管理细则》,建立满足实训用的资料库、编写会计模拟实训指导书等。开发仿真度高,职场氛围浓的虚拟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践环境的建成,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建立高度仿真的“校中企、企中校”

校内除了建成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实训室、纳税申报模拟实训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校中企、企中校”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具体做法是:在校内设立代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代账公司可为校内的超市、自营食堂、书店等代账;在校外,可为中、小、微型企业代账。这样既解决了校外企业不能一次接纳大量学生实习实践的难处,又能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置身于企业中,身临其境,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实现了教室、实训室和顶岗实践三位一体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代账公司里对学生按岗位设置主办会计、总账会计、出纳、材料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学生可以轮换岗位实训实践,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微企业的账务处理等。通过这样的“校中企、企中校”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校外实践环境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把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放在企业、放在职场,同时不断加强校外实践环境的建设。我院在重庆市涪陵水利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坤涪电子有限公司、重庆市翔丰正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财瑞财务代帐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正凯空调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珀玛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成,为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顶岗实习奠定了企业平台,也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与常规教学相比,顶岗实习教学学习场地在企业,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学生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指导,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针对顶岗实习学生,除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企业指导教师外,还安排足够的校内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学校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要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使其加强对学生岗位技能的指导、答疑。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并定期写出顶岗实习报告。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建设的意义

首先,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建设有利于落实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学生就业前实习的必要场所。由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为满足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需要,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为实现了这一目标。

其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建设解决了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为学生实践带来的难题。

最后,依托学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为行业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充分运用学校在区域的影响地位和资源脉络,可以针对业界开展短期的专题性培训业务。不仅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能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不仅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不仅实践和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而且还完善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与文献:

[1]姜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年10月中。

[2]王蓓,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西北职教》2012年04期

[3]中国会计学会.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系列解读之九.财政部网站.2011.1.5.

[4]刘安华、刘守义、陈德清,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1年3月中。

篇7

论文摘要:计算机行业的迅速发展,给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学校和学生在思想上都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实践的充分积累,把握好时间节点,科学合理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互联网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一方面,面对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事各种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工作的机遇。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外围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3]辛汉玲,丁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调查分析.现代企业文化,2008,(5). 

篇8

Inform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Courses

Meng Chuny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Jiangsu,225127,China)

Abstract:Informatiz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mputer specialized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is one kind take the students to independently explore for the foundati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method, promot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accept knowledge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orm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iversities computer specialized curriculum teaching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explo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bination of VB program design cour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Webquest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VB instruction model.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The computer specialized curriculum teaching; VB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与生活的多方面已广泛应用了计算机,计算机操作技能较强,当今社会人们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是能熟练使用、掌握计算机。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思维能力、文化基础知识等多方面的差别都很大,在进大学之前,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掌握存在的差异较大,所以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是当今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研究重点[1]。该研究认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开展计算机教学要以实际为起点,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学会学习”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为此具体对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进行探讨。

1 信息化教育和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

1.1 信息化教育

所谓的信息化教育,指的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过程,开发教育资源,以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其教学目标如下:(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和自觉性;(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有效学习;(4)注重实用,根据用人单位和岗位群需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社会适应、继续学习和立业创业等。

1.2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

在IT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求新的思路与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从单纯的师教随学向研究性学习、创新型学习方式转变,以教学研究双赢为目的,以新的教学方法为指导,将成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新趋势。但如何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达到双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新的教学思想的引入有利于凸显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兴趣与创新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2]。

2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下降,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虽然社会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无法学以致用,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不太理想。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教育教学标准单一

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好多为纯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我们认为不仅要提高操作技能,还要掌握学习方法以及感受和内化信息文化。同时我们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对象,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2.2 教学模式的僵化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教学模式的僵化。必须承认,教育工作者经常为其改革做出努力与研究,但归根到底,都是置改变了细枝末节。比如提供网络化学习环境、提倡团队学习和改变教学方式。细节也很重要,可是在计算机教学中,一种宏观调控是更为需要的,一种从本质上能改变的教学模式。

3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索

根据大学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的专业原理和相关技术,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计算机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如下。

3.1 合理设置教育课程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意义构建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3]。将其教育课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预热课程:在进行课程前,必须使学生具有课程相关知识,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获得这一知识,也能从观看教师的基础性演示课程获得。学习者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理论知识,提出疑问。(2)自主选择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的选择。(3)结合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选好课程之后,将选择的课程内容相同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余下的学生进行独立自主课程。学生在完成课程的过程中,都有机会进行协作课程或独立课程,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4)教师指导与意义建构: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思考课程的结果和问题,同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进行意义建构,并探究新的问题以及下一个切入点。(5)循环学习过程:返回到第二步,直到结束所有的课程。(6)团队讨论和分析总结:课程结束之后,所有学生都以讨论组方式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总结经验。

3.2 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讲授模式下,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导致学生处在被动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情境来组织计算机教学,打破了二元互动格局,转化为多边互动,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3 创新教学课程内容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重新组织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划分成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要注意内容的难易程度,准确的估算在课堂时间内学生对课程的完成程度。

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主要参考学生的选择与认知特点,发挥好老师的辅助作用,老师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程有大方向上的把握和预测。

3.4 积极创新教学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合理使用媒体和辅助工具。教师上课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授课内容,制作相应课件或选择相关软件,也可通过实验操作和实物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某个教学环节,还可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做示范教学,录制他们的教学活动,在多媒体教室使用多媒体总控系统进行投影教学,这样多个班级可以同时授课,将师资力量节省下来了,能够按照各自特点与经验,在课堂上安排有针对性的解释、答疑工作,积极与学生互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4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案例分析-Webquest教学模式

4.1 Webquest教学模式的涵义

网络“web”与探究“quest”是webquest教学模式的特征,即网络是学习者的学习资料的来源地,学习者采用探究式的学习。但不同于传统的只是让学习者搜索网络资料的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理论为指导,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脚手架及网络学习资料,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引导学习者不断地探索,使教育所期待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4]。

4.2 Webquest教学模式的应用

(1)确定主题。

根据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Webquest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例如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VB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可视化界面的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开发等四部分组成。对于初学者,面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大量语法、界面设计和算法有关的对象与其属性、事件、方法,在学习中学生大部分都感觉内容太多,难以掌握。Webquest教学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2)明确任务。

①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而在Webquest教学中学生成为主体,学生要分析、讨论、模仿、完成任务,最终创新任务;②制作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在VB教学中,案例和任务的选择要有较强的代表性,最终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③兼顾传统讲授与案例:传统讲授基于教材,重视知识点,Webquest教学基于实际的问题,重视应用,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是要根据课程内容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提供合理的过程指导。

①引入简单的案例:例如,在窗体上通过单击鼠标进行随机图形的绘制,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案例立即模仿,从而体会到成就感,同时也熟悉了编程环境和一些常用控件;②引入字幕滚动的案例:选择这个案例一方面是教学内容需求,另一方面也联系了生活实际;③引入简单计算器案例:本案例可加强学生对对象的理解;④引入简单文字处理软件:让学生学会界面设计的理论和技巧,同时掌握菜单与工具栏的设计和使用。

(4)精选资源合理利用。

由于VB课程的课时数有限,不可能选取过多的案例,要精选有代表性的三至五个,让知识的涵盖有可扩展性,给予学生有效的实践指导。

(5)认真评估。

最后,教师可采用Webquest评价量规:①平时成绩占30%: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及模仿创新的表现。②阶段测试成绩占30%:在每个阶段的案例学习结束后,根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阶段性的小测试,可笔试、可编写小程序评价学生。③期末考试成绩占40%:将试卷的试题类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块,分别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点的运用情况,题型可有选择、判断、填空、程序改错、编程等。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高职学校;酒店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8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1 计算机信息化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和必要性

1.1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深入到酒店管理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普遍意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只有在实践中能熟练操作,才能不断扩大和完善酒店的服务项目,真正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促使酒店经济效益真正提高,这才是学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目的。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完全普及,尤其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得到真正提升,这样的学生不能与当前酒店业的要求保持一致。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2 计算机信息化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1.2.1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大专类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控制力相对较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足,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普遍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拥有浓厚兴趣,作为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其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要求也比较高。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2.2 培养符合酒店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酒店业也加速自身发展步伐,推动酒店业国际化发展战略,这既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对其专业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酒店业管理岗位出现从业人员流动性以及缺口较大的特点,这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因此,高职学校要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延伸到酒店管理中去,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把酒店行业管理的工作流程融合到教学中,还可通过软件模拟等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对实现酒店管理、提升品牌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1.2.3 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指明方向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其已经运用到现代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难以满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社会,以及岗位竞争和巨大就业压力的社会环境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教师,要把计算机信息化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符合时展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 改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对策的分析

2.1 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推行力度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能拓宽酒店的服务项目,及时迅速地为顾客提供有效服务,能极大提升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具备信息化理念,要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操作,才能真正为酒店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当前高职学校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但要适应传统教学模式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且要具备将二者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的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在课堂活动中对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不仅需要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关课程内容,还需要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软件模拟等技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活动中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当前酒店管理中应用广泛的Opera软件,就是一个系统设计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核心部分是Opera前台管理系统,简称PMS,其在设计上能够满足不同规模酒店的需求。有了Opera软件,与酒店管理相关的用户(如酒店员工、客人或酒店管理者等)都可利用这个软件进行信息查询、编辑档案、预定酒店房间、查询消费记录等。同时,还可利用Opera软件帮客人办理入住结账,建立客史档案,利用Opera软件对客人进行候餐管理,点菜、结账等。依靠这个软件,酒店的管理更加系统化和智能化,为酒店节省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提高了酒店工作的时效性。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加强对相关酒店管理软件的学习和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2.2 把计算机信息化知识和操作作为酒店专业学生的基本功

酒店管理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课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计算机信息化操作能力,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要对计算机信息基础知识认真学习,并熟练将其运用到日后的工作管理中。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酒店管理对信息化的需求非常大。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要学会利用计算机检索相关信息,利用相关软件模拟酒店管理工作,这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要注意把相关学习内容融入到课堂当中,并通过相关课堂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金天鹅酒店管理软件就是一款比较适合中小型酒店的软件,价格比较实惠,另外,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多使用中软或西软的软件,费用较贵,但操作更加适合星级酒店。同时,酒店管理中,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就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能随时调出相关客户的登记信息。然而,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都要建立在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熟练操作的基础之上。例如,利用西软软件进行查询,用户要先进行软件安装,在电脑中安装FOXHIS系统运行环境,填写用户信息,根据自己需求安装组件,将当前使用IP地址即可地址修改为使用地址,最后打开应用软件程序即可首次启动为更新过程(无需更新)登陆后管理即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熟练运用多媒体检索,这样不仅是自身能力的提高,更能为今后快速适应酒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3 建立计算机系统,开展相关活动

高职院校是各个专业学生的复合体,但也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大系统,各个部分的有序运行,才能保证整个学校的正常发展。计算机系统为高职学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特别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提高综合技能。我们知道,酒店管理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计算机,才能模拟现实中的酒店管理,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领导和教师,都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注重信息化技术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例如,教师平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际操作模拟,或开展相关的操作模拟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增长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例如,前厅实训时学生进行前厅接待服务比赛,餐饮实训时进行点菜操作服务比赛等。

另外,学校还可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的学者、教授来校举办讲座,让学生领略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并且相关教授还现场对酒店国际化信息管理模式进行演示,学生不仅能见识到优秀学者的风采,还能学习到先进的知识。

3 结 语

当前高职院校在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建设还存在相对落后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同时,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熟练操作酒店管理系统和软件,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技能的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出色的酒店管理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红叶.地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梁远远,屠海华,周彬.论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和保障系统――以酒店专业师生培养为例[J].电子商务,2014(9).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 会计电算化 实践教学体系 建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重要特征是“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因此,高职教育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型复合专业,其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紧密。尤其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其实践性表现得越来越重要。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如何建设好会计电算化专业,使之适应经济发展,适应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社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社会输送需要的高素质会计电算化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经验,阐述了我院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职业素质教育

要建构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为此,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据“适应第一线人才的需要,突出专业实用性”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要求,加强专业岗位群发展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岗位业务技能训练平台、会计综合训练平台、企业顶岗实践平台四部分进行构建。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混合型实践教学体系

为完整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按照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要求,制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融于理论教学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根据实践能力要求,划分实践课程模块,明确设立实践课程;根据设立的实践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实践指导书;根据实践指导书,开发校本实践教材。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对实践教学设施、实践场地重新整合,形成混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确立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是我院财政金融系在会电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构建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路。经过全体专业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院现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二、“内外结合、四级双轨”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突出实践性教学,形成了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内外结合”实训实习基地,以“基本技能实训一岗位业务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一企业顶岗实习”为四级,以手工会计电算化处理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处理为双轨的“内外结合、四级双轨”实践教学体系。

(一)“内外结合”实训实习基地

1 校内实训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会计电算化人员,与专任教师共同打造“企业真实情境式”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实现环境真实、管理真实、资料真实。(1)环境真实。建设仿真性实训室,手工实训室财务科室的布置,电算化实训室的布置,要创造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真实情境。(2)管理真实。在实训教学中,以企业会计电算化分工、授权和控制中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在墙上张贴类似的管理制度,营造企业真实情境的管理文化,帮助学生早日了解职业角色。(3)资料真实。2008年5月开始,由合作单位(陕西华恒财务管理有限公司、西安万象财务咨询公司等)提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账资料。资料涉及不同行业(如服务业、商业、制造业)、不同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将企业真账搬进课堂,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4名企业财务人员辅助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岗位能力的直接对接,使学生学会处理企业真实业务,能够应对不同会计电算化事项,逐步树立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  2 校外实习基地。除在校内实践环境中实训外,还建立了会计电算化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涉及行业多,稳定性强,使用效率高。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工作,每年顶岗实习人数不低于80人。选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构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的开展,学校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习基地从毕业实习中选拔优秀人才,部分实现了学习就业一体化。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1)编制可行的实习计划。结合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实习场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批与分阶段相结合、定点与轮换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实习过程的全面性、有序性、条理性。(2)形成“双导师”指导制度。一方面,系部委派专人与实习基地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另一方面,实习基地委派业务熟练、经验丰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形成“双导师”指导制度,负责安排实习内容,带领学生完成实习任务。(3]完善实习质量检查制度。在实习过程中,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实习心得体会,探讨疑难问题。对实习前后进行严格的审核,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专任教师对指导的学生作出客观评价。

(二)“四级双轨”的实习实训内容

1 四级。(1)基本技能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主要针对岗前的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进行训练。训练项目包括数字书写、常见原始凭证的识别、原始凭证的粘贴、制单、记账技术等,要求准确、规范。这一训练主要通过“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等课程来完成,由财务公司提供真实账务资料,并辅助主讲教师辅导,使用企业的原始票据进行实训,做到真票真做,训练实际工作能力。(2)岗位业务实训。学生基本技能实训项目过关后,进入岗位业务的专项实训。训练项目包括出纳、会计电算化、审核、电算操作等。训练主要通过“会计实务”“成本会计与实训”“会计软件应用技术”等课程来完成。此阶段采用滚动实训、以老带新的方法,财务人员和教师以引导为主,即学生在实训时分岗位逐个项目进行训练,某岗位训练项目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负责教会接手工作的新实习生。项目化和团队学习模式不但提高了实训质量,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沟通的工作能力。(3)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训练项目包括记账和网上纳税申报。这一训练在顶岗实习前完成,主要通过“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完成。与合作企业财务人员沟通后,选择几家企业的真实账务,并将其带进课堂,在学校完成部分职场训练。首先对实习学生进行集中培训,熟悉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账务处理流程,对理论知识进行链接和初步转化。然后由财务人员和教师将企业的账务分配到各个项目小组,各小组采用“滚动式实训+轮换岗位”的形式进行实训,对于普遍性问题采用集中培训讲解的方式处理。(4)企业顶岗实习。在校内完成实训后,与实习基地合作,分派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合格学生得到由学校和企业认可并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这部分工作经历计入学分,并记入学生档案。

2 双轨。四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递进,并采用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环境下处理能力训练的双轨并行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具体实施

(一)积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质量是分不开的。为此,积极鼓励教师到相应的部门兼职、锻炼,积累实践教学技能和经验,促使教师自觉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注重从部门、产业第一线引进教师,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人员,包括行业的研究专家、企业的成功人士等担任兼职教师。

(二)加快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能否建立与实践教学的环境建立紧密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模拟操作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我院一方面加快完善校内实践课程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依托部门、行业,建立实践课程的校外基地。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