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4 03:3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生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生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动画教学; 学习动力

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例如“flash遮罩动画”。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心里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本课的知识点理解起来并不是很难,但如果采用以往教师“灌输式教学”来进行的话,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难以激发,而且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本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播放flash视频,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确定自主学习内容;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整体感知教材,以带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通过问题的设计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总结形式,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给予必要的发展性评价,既梳理整合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又升华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最后,采用课外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培养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基本上实现了思想品德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步骤,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答疑者,而非“知识的搬运工”。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学

学会自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通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猜想、探索、质疑……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要求和热情,要让他们感到,自学是一种习惯、一种必需。更多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3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好计算机的关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能力的综合体现.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训练:1、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语言,使用计算机寓言2、在学习小组的讨论中,每个组员都要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分析步骤,发现不足,反复训练,直至熟练掌握。

4 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规律和强大的功能,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

5 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区别教学,使教学要求适应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教学形式,它充分承认和注意个体差异的现象,有能重视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获得均衡发展,围绕着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内做到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和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地最优发展。

例如flash教学中,对学生的分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学习基础的不同,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于A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强,动手能力较强,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对新的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为第一层次的学生。B层学生由一定的能力,但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督促和辅导,C层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于学习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学习不够自觉。西面就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C层次学生,教学目标是了解动画的基本概念,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学习任务是制作简单的逐帧与渐变动画

B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就要高一点,不仅能制作简单的动画,还要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有主题动画作品,学习任务是在C层次学生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图层的了解及运用。

A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最高,制作出相对复杂的多场景动画,学习任务是在影片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丰富:背景音乐,并能使用遮罩动画效果,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为复杂的效果。

最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要重视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亮点,给予肯定及表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达到同一课堂中的有所收获。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激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要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开拓思维,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伟,陈刚.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科学教育论坛.2006

篇2

所谓中等生,也就是成绩在二本线上、一本线下的考生。成绩处于这个水平的孩子占了整个考生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因此在高考当中很多标准都是根据他们的情况来确定的,比如,老师们的复习进度大多是依照班级里中等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的;高考命题也往往是依据中等生刚好能做完试卷来分配习题的难易程度及题目数量的;统计下来每年各地高考录取率也往往在50%以上(也就意味着绝大部分中等生有大学可上)……这些数据虽然让人感到安心,然而却不可麻痹大意,尤其是对于那些录取率较低的省份和教学质量平平的高中里的中等生们,更要在高三这关键的一年好好努力一番,争取使成绩从中下游变为中上游,甚至突破中等生的框框,一跃成为优等生。

那么,中等生在制定复习计划的时候,家长该从哪几个方面给予指导呢?又有哪些原则需要关注和遵守呢?

1、跟上复习进度是前提。刚才已经向大家介绍了,老师的复习进度往往是根据中等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安排的,那么家长就要提醒孩子无论怎样都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一些中等生往往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弱科弱项而忽略了与老师复习同步,就好比狗熊掰棒子,错失了吸收老师讲授重点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最佳时机,使自己整体成绩提升举步为艰。

2、合理分配时间是保障。中等生在时间分配上是最为难的:一方面想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一方面又想努力提高弱科弱项。因此家长们在必要的时候要记得提醒孩子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让孩子将完成作业、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的时间,自我补习的时间以及必要的睡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复习能够高效而持续稳定的进行下去。

3、补足弱科弱项是关键。弱科弱项是中等生们感到特别棘手的地方,但也确实是提高成绩最具希望的地方。因此家长们要适时的提醒孩子重视对弱科的复习巩固,避免一提到成绩,孩子要么只看到自己最出色的科目而忽略了弱科的存在,要么只看到自己最薄弱的科目而失去了复习的信心。事实上,弱科弱项是可以攻克的,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努力强化,那么弱科很快就会变得不弱甚至由弱变强。从中等生变成优等生的日子就指日可待!

篇3

“计划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自己的需要、兴趣与接受能力而制定的涉及到德、智、体、能方面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其实质是学生自身引发出来的,所以这种学习活动是自愿的,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谓指导即教师教育,是在学生个人原有基础上的“援助”的指导。它是与“集体施教”对应而提出来的,是班级授课的补充形式。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授课制对他们统的过死,对他们提出划一要求的弊端,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计划学习指导”只能以学生自愿学习活动为基础,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它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它是在教师关怀与援助下的“学生有计划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自学方面的意志品质。

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现状:从国内的情况看,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在于能否打破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问题是:1、对学生要求过高,对所有学生提出划一要求,对学生统的过死,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把学习视为外在强制的义务。2、传统授课以“学科本位课程”为背景。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学,而这对于一般学生的心理特点都难以照顾,同各个学生的需要兴趣与接受能力的距离很大。3、传统教材存在繁、难、窄、旧的问题,许多教师往往疲于追赶教学进度,根本顾不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效果。4、在当前应试教育和学历社会的背景下,许多地方还是牺牲教师的精力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为代价的。

鉴于个别学校、个别教师无法触动课程中深层次的问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许多地方从各个方面做出了尝试,如“洋思教学”“杜郎口教学”“三案六环节”“六模块建构式教学”,这些改革旨在改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当然还有许多名目繁多的小的改革,如“取消讲台”“我来当老师”“上课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教师提问允许学生保留沉默权”,这些小的尝试对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只是隔靴搔痒而已。

在国外,“个别培养计划”,发达国家早有尝试,不过,那是另一套课程机制的产物。在我国现行课程机制背景下,提出在教师关怀与援助下的“学生有计划的学习”这一课题,力图探索出适合国情、校情的“个别培养计划”的经验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限目标。它是班级授课制的有力补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自由度和主动性,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自学方面的意志品质。

二、“计划学习指导”的研究实验

研究内容:1、初步试验。在我校的某个班级物色4名左右肯上进且有自制力的学生,分别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的情况,诱导他自己提出“个人学习计划”的打算(可以是每月计划和学期计划,也可以是每周计划和每天计划)。双方约定:(1)计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状况与意愿制定,可以是课内学习、也可以是课外兴趣,自定目标、实现时间与实施步骤,教师做好指导。(2)学生在执行计划遇到的问题,老师尽量提供援助。(3)每一阶段师生交谈一次(时间由学生定,学生主动约老师交谈),了解和监控学生过程完成情况。(4)双方对外保密。(5)学生如无意坚持下去,老师尊重学生意愿,取消双方约定的协议,老师保证不改变学生的看法。(6)计划完成,教师验收学生完成计划的质量和数量,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

2、扩大试验。试验一段时间后,用同样方式培养第二批学生(4名左右)。不张扬,让这种影响慢慢的传播出去。支持其他学生效仿或鼓励他同好朋友“结对子”,相互支持。

3、在班级推广。经一学期试验,如果有成效,便可推广。(1)在班级内交流“计划学习”的经验。(2)在多数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推行“个人计划学习制度”。(3)期中交流执行计划的情况。(4)期末交流“计划学习”的心得。

三、研究思路及对策

为了探讨农村中学生“计划学习指导”,主要从初步试验、扩大试验、在班级内推广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所以整个试验是以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个人学习计划为依托,在班级授课制大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优补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对于学生计划学习的指导要做到组织性、计划性、科学性。指导的方案、策略最好以教案的形式展现出来,克服指导的盲目性、随意性。

(2)鼓动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对于成功完成学习计划的学生要大加赞扬,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教师能做到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与困难。

篇4

一、中职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元认知成因

元认知(metacognition)概念是1978年弗莱维尔提出的.它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一种反省思维.我国心理学家董奇将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结构、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它们相互联系、互相作用.

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与数学学习有直接的联系.元认知水平低下的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和把握,不能灵活地选择数学学习策略,缺乏数学学习能力,达不到有效的学习目标,从而产生数学学习困难.中职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其数学元认知水平发展相当滞后,具体表现在:

(一)数学元认知结构偏失,引发数学知识学习无序

数学元认知结构偏失主要是由于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少、零散,对整个数学结构体系认识模糊,在数学新知学习中难以找到相应的上位知识点,增加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最终引起数学学习困难.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时,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一元二次方程等,这些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所需的上位知识模糊不清,导致元认知结构的松散,甚至缺失,严重影响着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

(二)数学元认知体验欠缺,引发负性的学习情感

数学元认知欠缺是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数学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参与和认知,缺乏对学习过程所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知.主要表现在:对数学定义、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对题目的解法似懂非懂,对疑难问题很少询问同学,有部分同学甚至连作业练习都抄袭别人的,自己不加思考,结果体验不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就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绝大多数学生在看完函数的奇偶性定义时,不能抓住这个定义的关键是在f(-x)与f(x)的关系上,因而不理解.接下来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共同参与探究如何根据函数奇偶性定义中的f(-x)与f(x)的关系,判断具体某个函数奇偶性的教学活动,参与了这个过程的学生会体会到:理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一点都不难,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成就感的过程.而数学元认知体验缺乏的学生,这时便回避思考,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听也不懂,想也不明,因而脱离了探究过程,失去了在学习中体会成就感的机会,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得不到发展.

(三)数学元认知监控不到位,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调节能力

数学元认知监控主要表现在对认知方向、进程、策略的监控和调节.如:在解题时对自己的思维方向进行监控,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解题计划和目标结构,遇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等.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时,学生遇到下面的问题:“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制定了每户每月用水收费(含污水处理费)标准:用水量不超过10 m3的部分按1.6元/m3的标准收费,用水量超过10 m3的部分按2.8元/m3的标准收费,试写出每户每月用水量x(m3)与应交水费y(元)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数学元认知监控不到位的学生,他无法解决这个“自变量在不同取值范围内,函数有不同的对应关系式”的问题,他不能监控反思:为什么用过去的方法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个问题与过去熟识的函数关系有什么区别?如果能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遇到问题就能及时调整解题思路,会想到用分段函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缺乏数学元认知监控的学生,当他们面对类似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问题时,就变得束手无策了,并且在过去的策略无效时,不懂得及时调整,等着老师给答案,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造成学习困难.

二、中职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元认知的转化对策

中职学生数学元认知水平低下,导致其数学学习杂乱无序、被动,从而引起数学学习困难.因此通过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克服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策略.

(一)使学生明确元认知对数学学习的意义

从中职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缺乏可知:他们过去对元认知知之甚少,在学习中不能主动运用元认知知识.为此,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元认知对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策略或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逐步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学习同时存在认知和元认知过程,数学反思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前一段的学习效果,这样可使他们自觉、积极地把元认知知识运用到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二)建构数学知识网络,优化整体认知结构

优化学生的元认知结构,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是促进学生元认知水平发展的基础.

1.帮助学生呈现丰富的知识结构

中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大部分学生过去没有预习的习惯,不懂得如何预习,所以在学习新内容前,教师可通过预习提纲,引领学生呈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知识要素间的纵横联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固有知识点、最近发展区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以此逐步同化新知识.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生源下滑 原因 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制,包括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近几年来,中职招生全面下滑,河南省的中职院校除了幼师、建筑、卫校等热门专业生源充足之外,其它中职学校都处在一种吃不饱的境地,在校生生源严重不足,远远没有达到各学校的招生计划,从2007年到2012年,有些学校甚至经历了我校从年招生二千多人到四百多人的急剧变化,这使得各职业学校不得不冷静思考,分析查找原因以应对生源急剧下滑的变化。经过最近几年在学校招生一线的工作实践,我认为中职学校招生生源严重下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生源数量的持续减少和家长对中职学校的不认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施行多年,城市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农村家庭最多也就是两个孩子。人口基数的持续减少导致生源数量的持续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最近几年的招生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由于对中职学校的认识不足,很多县一级的高中只要孩子愿意上基本上学校都能够接受,导致了很多中招考试考了二三百分的学生挤破头也要上高中而不愿意走中职学校的“3+2”大专,他们认为孩子只有上高中才是正确且光明的出路。与高中生源充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批中职学校门前冷落。今年,全省63万的招生计划数,目前整体招生计划仅完成50.9%,对中招这一冷一热现象,一位正为儿子上高中四处找熟人的学生家长说:“现在社会的就业难度太大了,大学本科毕业生都难找工作,孩子上个中专学校,将来的工作不是更难办,学历这么低,就算找到工作了在单位待遇也很差,晋升也几乎不可能,只要能让孩子上高中,交钱我也认。”其实这种冷热两极分化现象的背后是社会人才观的缺失。当前许多行业高级专业技术工人奇缺,一些高级技术工人年薪甚至十几万,但是多数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当技术工人,都想上高中考大学坐办公室。

其次、招生学校的不正当竞争和地方生源保护使学生不能自由择校。2008年前,由于中职生源充足,各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并不突出,但从2008年生源不断减少时,各学校开始各想办法、各出奇招,其中以给生源介绍人好处费最为突出也最见效果。导致如今的部分初三班班主任不愿意带尖子班而更愿意带学习成绩比较差的班级,然后看谁给的好处费高就把生源送到哪个学校。地方保护主义也严重影响着市级和省级职业学校的生源数量,自从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以来,每个县都重点扶持县里的职业学校,为了争抢中职生源和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绝大部分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行政干预,给下辖的中学校长们分配县级职业学校招生任务,必须完成,完成不了的校长甚至要接受行政处分,这导致了中学领导制定了严格的生源保护规划,不允许县职业学校以外职业学校到校宣传,不允许中学老师接触县外的职业学校老师,学生填报志愿只允许填报本县职业学校。中学领导然后就将任务下给各中学班主任,要求他们必须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奖励,完不成任务的和老师们的奖金、晋级甚至评职称挂钩。中职招生的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导致学生不能自由择校,也造成了省市级中职学校生源不足,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各县中职学校生源数量确超过了学校软硬件的要求,县级职业学校师资及硬件不足和管理的混乱,也引起了家长的不满,对中职学校的声誉也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严重损害了学生利益,影响了学生的前程,不正当竞争也导致了部分教师或领导的腐败行为。

第三、中职学校自身管理存在问题。

最近十几年来,中职教育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部分学校的软硬件和师资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中职学校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管理难度的增加,学校开设专业不能很好服务社会发展,定位不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工作效果不佳,学生不能很好的就业也同时导致了“进口”的不通畅,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认为只有没地方上学的学生才去上中职学校,去上中职的学生都是去混的。还有就是部分中职教师在这种对学生好言相劝、苦口婆心教导下学生都不愿意学习的大环境下,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有所退化,对学生上课学生不听课、旷课行为听之任之,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上不能与时俱进,毕业生的毕业质量不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意,招生难、就业也难、导致了招生更难,慢慢地行了了招生就业的恶性循环,很多学校的专业定位不准,办学追求大而全,什么样的专业都想开,结果是什么专业也做不好,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这是生源下降的根源。

对策和建议:

首先针对初三毕业生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各学校要抓住有利条件扩大生源目标,可以把生源目标锁定在高三毕业生、社会青年、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方面,以减少初三学生数量上的减少对中职招生的冲击。同时政府部门要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引导职业学校走集团化、规模化之路。能力引导社会对中职学生的看法,改变现存的社会人才观,让中职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走向成才成功之路。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政府其他部门,坚决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对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利用行政特权搞地方保护,不让生源外流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严肃处理,针对有些招生学校乱招生、给生源组织人好处费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制定有效的监管体制,对地方保护主义和乱招生形成有效的制约,互相监督,坚决制止不合理的招生手段,对乱招生学校甚至可以一经发现,一票否决,坚决停办。只有这样,各中职学校才能回到公平、公正的平台上有序、合理的招生、办学。

篇6

一、转变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

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前教学中我只注重尖子生,忽视了后进生。通过自己不断的业务学习,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同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大胆采用了“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模式,精心研究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在教学中以精确的试验、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及其他体态语言,以迭宕起伏的教学节奏或实物、游戏、幽默、笑话等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人人动口动脑、人人跃跃欲试,全方位调动其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精力集中起来,使人人都有所收获。我深入了解学生及学情,将学生科学分组,每八个人一个学习小组,让好、中、差的学生有机结合,好的帮助差的,带动中间的,让其都有机会谈评说议,指导其课堂上“荣辱与共”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比学赶帮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所有学生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二、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坚决将教学进度慢下来。

由于初三面临升学,多数学校都是上学期讲授完初三的全部内容。而初中化学是起始学科,有些化学用语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只照顾一部分尖子生,不管其他同学会不会、理解不理解,一味赶进度,造成很多同学吃夹生饭,知识前后不连贯,理解不了,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一般在四月中旬学习完课程,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培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让学生和老师同台做实验,让学生做老师的小帮手;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形成竞争氛围,每个班级都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大家开展学习竞赛,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发挥趣味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绪言时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瓶吞鸡蛋”等奇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愉悦性;重视每节新授课的导入,创设学习情境,每一节课我都非常重视课程的导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趣味小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辟第二课堂,将化学学习融于生活中,如设计实践作业“调查家乡的水污染”、“调查家乡土壤的酸碱度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白色污染的危害与防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真正体验到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后进生学习。

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教学中针对化学课特点,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一类题目都要总结解题规律、解题方法,明确解题原理,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照抄照搬。可把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方程式书写口诀”、“制取气体口诀”等,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后进生”身上,多进行方法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

五、多关心鼓励学生,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使他们与班级融为一体,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在教学中我努力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理解学生,把每一名学生都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肯定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使学生在磨练中扬起自尊的头颅。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从来不挖苦讽刺打击他们,在课堂上我总是找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安排一些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帮一、兵教兵活动。同学的力量是难以估计的,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但对好同学的话却言听计从,学习积极主动,有时令当老师的都不由得心生妒忌。这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在各方面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融为了一体。

六、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评价。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非智力因素;作用;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457-02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等)以外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从人类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看,非智力因素属于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即动力系统,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可以这么说,人的智力因素如果要发挥到最大效能,必须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

对于中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并不在中考或高考的范围之中。所以,他们并不看重信息技术的学习。除了喜欢上网、游戏外,对其它的学习内容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所以努力程度不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缺乏信心和毅力等,导致成绩不理想。其实,他们的记忆、思维、观察力等方面并不处于劣势,这都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应用的结果。因此要充分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采取切实必要的措施予以优化。

1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分析

研究表明,人们在智力因素方面并无多大差别,但在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心、谨慎、一丝不苟和好胜心等方面则是千差万别,成就很大的那部分人就远超过成绩平平者。显然,是非智力因素造成了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异,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前者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学习成绩是这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古人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不是不会做,是不肯去做。“能”即智力因素,而“为”就是非智力因素了。“不为”则无以成才。对于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2 增强自信的作用

自信心就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有人说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每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而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学生最大的信任。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注意观察、分析、了解他们。一经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同时指出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较并不差,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并善于观察,力求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予以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有失误时,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提供适当机会让他再尝试。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发现某学生答错或不会回答时,应该及时启发,帮助他获得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下次再提问时,如果该生回答正确,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1.3 磨炼意志的作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是意识能动的反映,它无论对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等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之一”。学生对某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不碰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不能不靠意志来支撑。坚强的意志在学生学习处于困境时尤其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不断鼓舞学生去战胜困难,取得学习进步。

1.4 诱导情感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健康、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情感教育贯穿于智力教育的始终,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诱导,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师的语言、表情、目光、行为等,都是情感传递的媒体,对学生对待各学科的学习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一个干净利落的手势,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情绪激昂的话语,可以和学生达到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1.5 补偿智力的作用

智力发展欠佳、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若其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比较过硬,往往可以补偿智力方面的不足。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九分学力一分才”;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达尔文在日记中曾写道:“……不仅教师,连家长也认为我是平庸无奇的儿童,在智力方面也不比其他孩子高……”。爱迪生、牛顿等大师,在幼时直接就被视作“笨人”,然而,“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他们矢志不渝、笨鸟先飞、勤奋不已,终成一代科学巨匠。

1.6 激发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反过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

总之,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大致包括勤奋好学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

的学习习惯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个性等,它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2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措施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想学才有可能学好。我在上C程序设计课时,学生觉得枯燥难学,而且实用性不强。我就和同学们讲了一个2000届毕业生韦梁邦的创业之路,他毕业后凭着高中毕业证和中级程序员资格证书就去了深圳,当时已经掌握了C语言和VB的编程,又能做动画和网页。现在他已是深圳一家公司的技术总监,下属中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为了激发学生对C语言感兴趣,我专门通知韦梁邦回母校给师弟、师妹上一节C语言课。课后,他和学生聊天,有学生谈到C语言又难学又不实用,为什么还要开课呢?韦梁邦说:“我当初应聘时,被经理看上的就是那过硬的编程技术,因为上学时我曾经做过软件开发,对C语言非常精通。当然,C语言在目前的应用上并不广泛,但是,作为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基础课程,它体现出程序设计的思想以及各种过程和结构的模式,这是在编程语言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可以触类旁通。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以后的道路上,更好地学习和利用新的知识,完善和提高自己,不断地适应本专业和社会的发展。”通过这次课,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实战能力,才能更好地去创业。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想学”C语言。

2.2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

“乐学”是指要让学生时时享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成功和欢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来制订学习目标,让学生尝试成功。学生有了成功的经历,就能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从而消除对学习的一种畏惧心理。其次,要多鼓励,不仅要鼓励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同时也要抓住差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

我在VB的教学中,课程的安排总是由浅入深。开始的入门课,我就从简单的实例入手,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出程序的界面,这样学生就感到VB的学习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从而享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成功。然后我就接着介绍各个控件的用法,再过渡到基本语句、数组的学习。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去辅导其他同学做题,这样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班的梁耀洲同学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就已经可以自己开发一些小软件,我就及时的表扬他,并树立他为学习标兵,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2.3 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勤学”

“勤学”指学生能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过程。遇到问题努力寻找答案,直到把问题解决,不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他们养成勤学的品格。

我校2001届毕业的王竞同学,他爱好电脑,自己报名参加了我所带的计算机课外小组,刚开始时,他都按时参加活动,认真做题,但随着难度的增加,他有一些畏难情绪,我及时找他谈话,用成功的例子鼓励他战胜困难,并经常单独出题给他做,让他不懂就问,一定要解决问题。后来,他凭着自己的学习意志克服了困难,并在1999年顺利地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考试,2000年4 月份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考试的中级程序员考试,2000年10月通过了全国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考试的高级程序员考试,中山日报以《高中生圆高工梦》为题给予了特别报道,广州日报也作了相关的报道。

2.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 “自学”

“自学”即“独立学习”,是指无需指导、自主地学习。教师应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增强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养成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究,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平时勤观察、勤练笔。

我利用上信息技术基础课中“视频的处理与加工”这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去拍摄一些生活短片。我先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选好主题,然后在课余时间,由小组长负责召集成员去活动。到上课时,我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一种较新的视频制作工具Windows Movie Maker,把拍摄的素材编辑、制作成视频短片。作品完成后,要求每个小组把作品放在网络上,其它小组都可以观看。然后大家互评作品,老师及时的总结,并表扬比较投入此活动的同学。通过这次实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总之,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智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尽可能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优化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促进学生更快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人体质量指数;营养过剩;动态;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31-03

Trends in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Prevalence of Overnutri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in Shandong Province/ZHANG Ying-xiu.Shand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secular changes in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for adolesc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1985 to 2005,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ontroll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ethods The BMI of adolescents aged 7-18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data of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in 1985,1995 and 2005 in Shandong Province,and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screening criteria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for Chinese students using BMI. Results

In the past 20 years,the BMI of adolescents aged 7-18 averagely increased 2.57 kg/m2 (urban girls),1.46 kg/m2(urban girls),1.71 kg/m2 (rural boys)and 0.93 kg/m2 (rural girls).The prevalence rate of over weight among urban male in 1985,1995 and 2005 were 3.08%,11.94% and 17.53%;urban female were 2.68%,7.17% and 10.53%;rural male were 0.74%,3.11% and 11.04%;rural female were 1.50%,2.61% and 7.01%.The prevalence rate of obesity among urban male in 1985,1995 and 2005 were 0.52%,5.28% and 14.48%,urban female were 0.30%,3.22% and 6.81%,rural male were 0.03%,0.56% and 7.09% and rural female were 0.11%,0.22% and 4.72%.The prevalence rates all increased with the year.Conclusio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dolescents has become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Key words】 Body mass index;Overnutrition;Tendencies;School health services

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1-2]。儿童青少年肥胖是成年期肥胖及肥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能成为21世纪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杀手,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3]。及时掌握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和长期趋势,对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都有重要意义。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于2003年颁布了《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4],为开展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筛查提供了极大方便。笔者在分析1985-2005年山东省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长期趋势的基础上,采用该标准对超重和肥胖进行了筛查,分析20 a来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的发展趋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1985,1995和200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中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均来自济南、烟台、济宁3个观测点,按城乡、性别、年龄进行分层整群抽样。3次检测的样本量分别为:1985年14 669人(男生7 342名,女生7 327名),1995年7 198人(男生3 600名,女生3 598名),2005年8 580人(男生4 341名,女生4 239名)。

1.2 方法 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按照《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进行超重和肥胖筛查。全部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体质量指数的长期变化

2.1.1 总的增长水平 1985-2005年的20 a间,山东省7~18岁儿童青少年BMI出现明显增长,男生7~18岁平均增长2.13 kg/m2,女生平均增长1.16 kg/m2,男生的增长幅度大于女生。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分别平均增长2.57,1.46,1.71和0.93 kg/m2,城市大于乡村,城市男生增长幅度最大,乡村女生增长幅度最小。

2.1.2 年龄特征 1985,1995和2005年各年龄组BMI比较见表1~4。1995年与1985年相比,城市男生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市女生除17和18岁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乡村男生除15和18岁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乡村女生只有10,11,12岁3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05年与1995年相比,城市男生除15,16,17岁外其他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市女生8,9,10,13,15,18岁6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乡村男生除16,17,18岁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乡村女生除15,17,18岁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1985-2005年的20 a间,7~18岁各年龄组增长幅度不尽一致,男生12,13岁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3.07和3.01 kg/m2;女生10,11岁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1.66和2.03 kg/m2。男女生BMI增幅最大的年龄刚好相当于青春发育突增期。

2.1.3 阶段特征 将1985-2005年的20 a划分为前10 a(1985-1995年)和后10 a(1995-2005年)2个阶段,前10 a 7~18岁男女生BMI分别平均增长0.84和0.42 kg/m2,后10 a分别平均增长1.29和0.74 kg/m2;后10 a间男女生BMI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城乡儿童青少年BMI长期变化的阶段特征存在一定差别,城市7~18岁男女生前10 a分别平均增长1.26和0.77 kg/m2,后10 a分别平均增长1.31和0.68 kg/m2,前10 a和后10 a的增长幅度基本相等,阶段特征不明显。乡村7~18岁男女生前10 a分别平均增长0.43 和0.12 kg/m2,后10 a分别平均增长1.28和0.81 kg/m2,后10 a的增长幅度分别是前10 a的3倍和7倍,加速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2.2 超重检出率的长期变化 从7~18岁超重总检出率来看,1985,1995和2005年7~18岁超重总检出率城男分别为3.08%,11.94%,17.53%,城女分别为2.68%,7.17%,10.53%;乡男分别为0.74%,3.11%,11.04%;乡女分别为1.50%,2.61%,7.01%,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乡村男女生1995年的检出率(3.11%,2.61%)相当于城市1985年的水平(3.08%,2.68%),2005年的检出率(11.04%,7.01%)相当于城市1995年的水平(11.94%,7.17%),也就是说,乡村儿童青少年的超重检出率水平比城市落后10 a。

从各年龄段的检出率来看,1995年与1985年相比,城市除女生16~18岁外,其他年龄段和男生均有显著增长(P值均<0.01),乡村男生各年龄段均有显著增长(P值均<0.05),乡村女生只有10~12岁有显著增长(P值均<0.01);2005年与1995年相比,城市除男生16~18岁、女生10~15岁外,其他年龄段均有显著增长(P值均<0.05),乡村男女生各年龄段均有显著增长(P值均<0.01)。见表5。

2.3 肥胖检出率的长期变化 从7~18岁肥胖总检出率来看,1985,1995和2005年7~18岁肥胖总检出率城男分别为0.52%,5.28%,14.48%;城女分别为0.30%,3.22%,6.81%;乡男分别为0.03%,0.56%,7.09%;乡女分别为0.11%,0.22%,4.72%。1985-2005年的20 a间,城市男女生肥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乡村男女生肥胖率在1985-1995年的10 a间无明显变化,1995-2005年的10 a间出现显著上升,乡村男女生1995年的肥胖率水平(0.56%,0.22%)相当于城市1985年的水平(0.52%,0.30%),乡村青少年肥胖率的快速上升大体上较城市晚10 a。

从各年龄段的检出率来看,1995年与1985年相比,城市各年龄段均有显著上升(P值均<0.01),乡村各年龄段均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2005年与1995年相比,城市除女生16~18岁外,其他年龄段均有显著上升(P<0.05或0.01),乡村除16~18岁外男女生各年龄段均有显著上升(P值均<0.01)。各年度的肥胖检出率总体上表现为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见表5。

3 讨论

研究证实,肥胖是成年期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都会增加人体不良健康后果的危险[5-6]。1985年中国大城市儿童少年的肥胖检出率仅为0.25%(男)和0.15%(女),超重率为1%~2%到2000年前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肥胖检出率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7]。山东省儿童青少年在1985-2005年的20 a间,各年龄组BMI均值以及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与全国及欧美的一些报道[8-9]基本一致。

山东省儿童青少年在1985年前后肥胖处于散发阶段,各年龄段均在1%以下;到1995年前后城市进入流行阶段,达到3%~5%,乡村仍处于散发阶段(男0.56%,女0.22%);2005年前后城乡儿童少年都进入了全面的流行阶段。纵观山东省儿童青少年20a来肥胖的发展趋势,经历了从散发到流行、从城市到乡村的过程,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乡村经济改善较城市相对滞后的现状相符合。

就全国范围来讲,山东省儿童青少年BMI处于较高的水平,如2000年山东省7~18岁儿童青少年城乡男女BMI不仅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城市男生位列27省(市)之首[10]。较高的BMI加上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迅速上升,使防治工作形势变得更为严峻。伴随都市化、工业化、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膳食能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不足,动态时间减少,静态生活时间增多,生活方式由“动”趋“静”,以及营养健康知识缺乏和不良的饮食生活行为等,共同构成“肥胖易感环境”[11]。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必须针对各种影响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需要政府、社会、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尤其要纳入政府以及教育、卫生部门的总体发展规划,仅靠儿少卫生工作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4 参考文献

[1] TROIANO RP, FLEGAL KM. Overweigh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escription, epidemiology, and demographics. Pediatrics, 1998,101(3):497-504.

[2] HULENS M, BEUNEN G, CLAESSENS AL, et al. Trends in BMI among Belgia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from 1969 to 1996. Inter J Obes, 2001,25(3):395-399.

[3] 姚兴家.儿童青少年肥胖判定及干预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185-186.

[4]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5] MUST A, JACQUES PF, DALLAL GE, et al. Long-term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overweight adolescents:A follow-up of the Harvard Growth Study of 1922 to 1935. New Eng J Med,1992,327(19):1 350-1 355.

[6] DIPIETRO L, MOSSBERG HO, STUNKARD AJ. A 40-year history of overweight children in Stockholm:Life-time overweigh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ter J Obes,1994,18(9):585-590.

[7]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8] FLEGAL KM, TROIANO RP.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of adults and children in the US population. Inter J Obes, 2000,24(2):807-818.

[9] MORENO LA, SARRIA A, FLETA J, et al. Trends in body mass index and overweight prevalence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region of Aragon (Spain) from 1985 to 1995. Inter J Obes,2000,24(7):925-931.

[10]张迎修.山东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MI)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34-135.

篇9

关键词: 中学生 文化课后进生 “体育亚文化”

由于受到家庭背景、学习天赋、后天努力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积极性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而言,有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好者、学习积极性较高者,同时,也存在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差者、学习积极性较低者。在以文化课学习成绩好坏论“英雄”的教学评价机制的背景下,文化课成绩较好者往往成为教师推崇的榜样,成为学校、教师、同学一致认为的强者;相反,文化课成绩较差者则容易成为被无视的一群人。但我们也经常发现,那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在体育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他们经常以逃课的方式来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在文化课上非常消极而在运动场上却异常积极。这些学生往往会形成一个小群体,并产生了一种另类的校园“体育亚文化”。

一、校园主流文化的“推力”作用

在中国素质教育尚未实现的大背景下,毋庸置疑,中学校园所积极倡导的主流文化往往是“文化课至上”。文化课成绩的好坏将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价值标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共同主导着这种校园主流文化。在主导方强势的力量下,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强调文化课学习的校园主流文化得以形成。在这种校园主流文化中,文化课成绩优秀者自然成为强者,被推崇为校园中的榜样。他们在校园中能够获得他者的认同及自我认同。如果从推拉理论关系来说,他们受到了校园主流文化的拉动作用,他们就能够积极适应校园生活。

与之相反,那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后进生”则无法享受到如同成绩好者一样的待遇。尽管学校、教师、家长、同学都希望这些“后进生”能够积极融入校园主流文化之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文化课成绩无法进步时,他们只能受到校园主流文化的排斥。虽然教师、同学都本着希望和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意愿,不会有意地蔑视他们,但事实上,文化课后进生不可能获得如同文化课成绩优秀者一样的精神待遇,甚至会受到个别老师和同学的直接排斥。徘徊于校园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化课后进生往往难以获得他者认同及自我认同。当文化课后进生无法在校园主流文化中获得认同时,他们实际上就是受到了校园主流文化的外“推”力量,也就是说,校园主流文化在有意无意地将文化课后进生排斥在外。当然,这种推动作用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教师和同学等他者确实对他们造成一种贬低、排斥,使得他们无法获得他者的认同。二是文化课后进生自己逃避学习的心理特征,造成他们不愿意接受文化课学习的校园主流文化,即自我的认同缺失。两种力量的推动作用,导致他们希望规避这种校园主流文化。

二、“体育亚文化”的“拉力”作用

在社会学看来,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社会人。当个体不得不生活于某群体之中时,他们必须通过某种手段获得他者认同和自我认同,因为这是他们能够自我确认的方式。当文化课后进生无法在校园主流文化中获得认同,但他们又必须生活在校园中时,为了能够获得自我确认,他们往往就会通过其他路径获得认同。对于文化课后进生来说,他们可能有着很多种选择,例如打架、谈恋爱、上网等,这些都是他们寻求其他路径彰显自我的策略。就本文主题来讲,我们主要探讨他们形成“体育亚文化”的路径,其他方面暂不予讨论。

本文所探讨的“体育亚文化”不同于校园体育工作主导下形成的体育文化。学校倡导的体育文化是校方、体育工作者积极引导学生以锻炼身体、活跃校园文化为主要意图的体育文化,而本文讨论的“体育亚文化”则是指文化课后进生小群体所自发形成的体育活动形态。与校园体育文化所不同的是,这些小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在校方看来有些“过激”,即他们并不完全遵守体育锻炼的要求。具体而言,经常会出现以逃课的方式或者以偏激的体育行为来进行体育运动。要么通过体育运动来打发上文化课的时间,即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文化课后进生在上文化课期间偷偷在操场打篮球或者踢足球等;要么在文化课学习上非常消极,而在体育运动上异常积极;甚至会相约聚集一起逃课到操场进行体育活动。上述体育行为无疑不是校方所倡导的。但之所以会出现类似情景,则说明他们在有意地规避学习。久而久之,这些小群体可能会形成一种非常另类的“体育亚文化”。实际上,他们乐意聚集到一起在本不是体育锻炼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或者消极学习积极锻炼,就表明他们被校园主流文化推出去,同时被他们所形成的“体育亚文化”拉进来,即形成了一种推拉关系。

三、“体育亚文化”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体育运动的角度来看,这些“后进生”所形成的“体育亚文化”,对他们的体育参与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他们是体育运动的“狂热者”,但从他们个体全面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来说,无疑他们的行为是不适当的。

首先,他们的行为是以抗拒文化课学习为前提的。这些学生是因为无法获得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逃避到体育行为中去的。这样可能会导致他们越来越偏离文化课学习的轨道,尽管以应试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作为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学习还是非常必要的。以任何理由的逃避,逃避到任何领域,都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其次,这种“体育亚文化”就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虽然文化课后进生的“体育狂热”表明他们积极地投入体育运动,但他们并不完全是在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他们经常并不琢磨体育动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仅仅以发泄自己在文化课学习中的不成功及试图在体育活动中寻求自我证明。因此,他们的许多体育动作和体育思想并不能成为体育运动的榜样,也就是说,他们的体育行为是存在偏差的。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文化课后进生在校园主流文化中受到排斥后,他们自己营造了一个小群体,形成了一种另类的“体育亚文化”。但不可回避的是,这种亚文化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即使就发展他们的体育能力本身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因此,我们应该能够通过一些方法尽量将这些文化课后进生引导到正常轨道上来。

第一,校园主流文化要照顾到文化课弱者。在以主要学习文化课知识的中学校园中,校领导、教师要多制定一些方案来关注文化课学习方面的弱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精神进行教学,切不可按统一标准进行教学,尤其是不能仅仅按照优秀生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教学,否则必然会伤害到文化课弱者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通过变通教学方法、补课等多种措施,让文化课后进生迅速追赶上来。同时,在教师的日常用语中,切不可给暂时学习后进者贴上“差生”的标签。社会学中的标签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个体一旦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他们就会进一步朝向所贴标签的方向做出行动,即开始认同标签。基于此,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要轻易给任何人贴上“差生”的标签,相反,要给那些暂时在某方面后进的学生贴好的标签,使得他们通过努力积极认同自己。

第二,学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积极引导体育能力强的文化课后进生获得自我认同,从而转变为文化课学习的自我认同。一般来说,学生的智商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能够积极引导,大多数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都能够获得一定的进步。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说服教育等手段,让他们获得自我认同的信心,相信他们同样就能够在文化课上获得一定的进步。

对于未成年孩子的中学生来说,无论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是好是差,相信他们还是有着较强的可塑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尽量避免将文化课后进生排斥在主流校园文化之外,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课学习自信心,并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胡静.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篇10

希望教育问题学生转化策略一、“希望教育”的内涵

1.希望教育的基本含义

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洛夫认为,希望不是外在所能赐予的,需要人进行学习才能得到。希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稳定心理为目的,鼓励学生朝着目标积极奋斗,从而实现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希望教育以希望为动力,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性和自由性的发展,在希望的驱动下学生能在朝着目标努力奋斗,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完满的自我,所以希望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

2.希望教育的理论支撑

希望教育的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秉乘育人先育心的理念,先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让他们相信自己的个性品质能够获得成功,进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并设法不断激励学生,从而实现带动学生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主体教育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启发和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实现主体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学生获得了主动的发展,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未来社会的主人。它符合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经受住了教育试验的检验。希望教育充分体现了主体教育理论的内容,事实上希望教育过程就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2)“希望指引,目标导向”的人性观

人的行为是在希望、目标的引导下来进行的,人总是在追求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希望心理。希望教育把希望心理当作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人获得进取性品质的一个重要动因,能不断推动人的向前发展。任何人都离不开希望,人是为希望存在的。目标性、价值性、多向性、阶段性、激励性等是希望心理的特性,个人的希望要和社会、国家的要求相一致,才能达到希望教育中个性化和社会化的高度统一。

二、职校中“问题学生”的成因

虽然问题学生的智力正常,但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学业、道德、个性发展或其他方面显得有点落后。出现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有:

1.心理因素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造成了他们渴望自由独立的内在需求,希望在别人眼里让自己感觉更“成熟”,希望受到和成年人一样受到平等的尊重,希望建立自己的交往群体。但是,他们独立发展能力不够,对家庭和学校有极强的依赖性,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约束力,在外界诱惑面前容易丧失判断力和控制力,情绪上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不愿主动和父母交流,内心活动复杂却不易控制。

2.家庭因素

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父母普遍对孩子要求过高,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负担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又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有些父母忽视孩子的教育,放纵孩子的不良习惯,只管孩子的吃穿,不顾孩子的思想,助长了“问题学生”身上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在单亲、贫困等特殊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伤害,心理问题较重。

3.社会因素

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生事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处在成长阶段的中职生在接触社会时,如果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容易受到腐蚀。

同时激励的就业竞争,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消极抵触心理,当他们想要逃避现实的时候,网络游戏成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最大寄托,当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消耗在空虚的虚拟世界里时,他们空虚心灵会变得更加脆弱而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更无法安心学习。

三、实施“希望教育”,转化“问题学生”

1.“希望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方式

(1)回溯过去:重塑自我形象

希望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但是出发点是现在,想要展望未来,先要回首过去。在希望教育的思想中,未来和过去并不矛盾,只有正确地面对过去,才能开拓未来。回溯过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性,主体性的建立有赖于形成完整的自我认识,包括生命历程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回溯是用希望和发展的眼光审视过去,能够使得学生看到自我主体性的发展,从而减少过去问题的负面影响,在分析和总结中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以便在未来中进行调整。

(2)超越现在:正确认识自我

希望是对现在的一种更高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在、超越自我的心理追求。超越的实现需要有自由的空间。当“问题学生”通过树立完整的自我形象来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时,就需要有相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进行自我修复,逐渐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3)持续奋斗:形成对自我形象的发展认识

希望不能是空想,希望的实现需要不懈努力,才能把想象中的东西转化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有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克服掉内在的和外在的阻力,才能冲破现有的束缚,让理想成为现实,打破了现有的自我,使自我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2.“希望教育”转化中职“问题学生”的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能够使“问题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地位,当他们脆弱的内心得到别人的良好评价时,他们会重新认识自我。所有教育者要尽量从正面去认识“问题学生”,中职学校的老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在发展,了解中职学生的精神信仰,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理性思维,通过尊重和以为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平等交往,增强中职问题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为他们完善自我提供良好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发挥自由性的空间

“问题学生”身上有许多潜能尚未开发,由于心理的原因,他们不善于自由地发挥,中职院校有义务为这样的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潜能。对于“问题学生”要坚持“小台阶”的发展原则,把他们心中的目标细化为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的具体目标,这样他们就有了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逐渐树立起明确的人生目标。

(3)培养稳定持久的道德性

“问题学生”由于在心理特征和外在表现上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他们的道德性容易被忽视掉。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品质中的闪光点,并及时通过表扬的形式让“问题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道德上的优点,从而实现以道德引领代替道德控制,让学生在道德发展中克服掉自身存在的问题。

希望教育是一种激励教育,而中职院校中的“问题学生”在内心迫切需要得到激励,以希望教育为理论依据,采取恰当的策略,必然能够成功地实现“问题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彦国.如何处理“问题学生”[J].新课程学习,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