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5 18:4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校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校学习计划

篇1

我学的是商务管理,属于经济管理类别专业,主要涉及营销、管理、人力、商务类和其他商务协助和管理工作的科目。我这样看我的专业:涉及面广,应对工作范围大,但跟专业性人才市场的贴合度低,职位针对性弱。简之:面面俱到,但无一精通。根据我学校(广东行政职业学院)11年设定的专业来看,主要是增加外贸的细分专业,如国际贸易外贸跟单等专业,商务管理这个专业从我10级的两个班减少到1个班,依我的推测,12年行院的专业设定会删减商务管理这个专业。其实这样的安排是很具备合理性的:商务管理没有对应的工作岗位,而现在市场的商务类工作需求偏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等方面。细分专业是必然选择,但却扼死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发散性。所以,商务管理的优势是:可应对多种基本工作,就业范围广;劣势:专业性不强,竞争力较弱。

所以,专业是固定不变的了,如何发挥个人优势和增加竞争力才是关键。而这个关键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学生身份掌握最合适的知识和对应性强的技能。

作为商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贴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范围,我个人的发展方向是营销、公关、策划、管理。具体的工作:销售、助理、公关策划、营销渠道。因而大二下学期,要做的是学好专业设定的课程,并学习活动策划、营销策划、网络渠道、公关资源整合,以及重要的待人处事。但有些技能是通用于任何工作的,比如学习能力、工作技巧的掌握和摸索。《组织行为学》里对学技能力分五个等级:本本型、本本与情景结合型、能力型、熟练型、专家型。前三者是对一项技能掌握的必然程度,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很难达到能力型和以上等级,能力型的概述是能灵活地运用基本的规则去适应和处理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并能将理论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用创新方法来提高理论的应用性或适用性。能力型就是在毕业前期预计的最优等级,即能达到遇到的情况能用学习到的理论和相关规则搜索出来并贴合实际加以解决,这个就是学习的最佳形态。而熟练型:可以本能地察觉问题和凭直觉对同类的问题作出反应,仅仅在不寻常的问题出现时,才有意识地去深思熟虑如何解决问题,所以熟练型是工作之后的目标等级,专家型是理想等级。所以,将专业设定的课程和个人发展兴趣主导的理论知识做到本本与情景结合的层次,再通过在校的各类实践与活动,尝试着突破等级,作为个人的技能掌握能力,才便于就业的技能使用和发挥。

学习是好事,学得多确实有百益而无一害,但是要将学习划阶段,现在处于大学的中间点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步入社会后学习到的东西能发挥到它的作用,所以就要针对性地学习。步入社会莫非有两种分流:就业和创业。创业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要么是人脉够强硬,要么是实力够强。对我们这些文科类的专业毕业生,岗位的提供是由这个商业社会决定的。基本上任何工作都是以产生效益或利润为目的,说推动社会发展只是在创造效益的过程中起到的附加作用,没有任何一个工作是为了做无用功而出现的。所以在行院的学习历程中,学什么更便于日后的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更为工作的提供者创造更大的效益,才是我们侧重要学的。除了各学者和专家整理的理论知识我要学,还要学会怎么思考,怎么整理思绪,怎么提炼知识精华,怎么总结经验和放眼未来,怎么为决定收集有效的参考,怎么从别人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怎么情景再现结合要处理的情况。

篇2

二、早餐:8:30

三、锻炼身体:8 :40——9:30

四、写作业:9:40——10:40

五、弹钢琴:10;50——11:50

六、自由活动

七、午饭:12:30

八、午觉:12:40——3:00

九、黄冈作业:3:10——4:00

十、自由活动:4:10——4:40

十一、书法:4:50——5:10

十二、弹钢琴:5:20——6:20

十三、晚饭:6:30——7:00

十四、弹钢琴:7:00——8:00

十五、自由活动:8:10——9:00

十六、睡觉:9:30

注:

1、每周骑自行车远游1次。

篇3

关键词: 精细化 高校学籍管理 教学应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含义

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系统规划,是通过细化规则,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的各个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现代工业化中的精细化管理最早是由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在其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将精细化管理运作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现代精细化管理理论,并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我国,上世纪60年代的大庆油田、本世纪的海尔等一批企业都是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优秀典范。

精细化管理具体表现在通过对每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的精确定位,把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对应的责任进行具体化、明确化,再对目标市场、工作内容、工作对策、考核指标和保障制度等进行细化。通过运用定量化、标准化等手段,把管理工作简单化、流程化、数据化、信息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实行刚性的制度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好实效反馈,强化责任落实,从而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概括,精指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不仅要把产品做精做好,更要把服务及管理等工作做到极致,挑战完美极限;准指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指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步骤要求细化;严指严格控制、严格落实,严格执行制定的标准、规范和制度等。

二、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制定的有关实施细则,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的动态数据的管理。学籍管理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首先新生学籍注册;其次是对在校生学年注册和异动处理,学籍异动主要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转专业、转学等;最后是对学生毕业资格审核,完成学历注册。也就是说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在校过程。学籍信息的有误直接关系到毕业证书的有效性。学籍管理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管理质量,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成千上万条学籍数据中,只要有一条数据出现问题,就可能对某位学生后续工作、学习造成巨大的问题。

因为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背景越来越复杂,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学籍管理难度和复杂度不断加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由于部分师生对学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出现学生修改基本自然信息后未及时提交学籍信息修改,如更改姓名等现象,导致学籍信息不准确。

2.由于部分师生不了解学籍异动的相关流程,出现学生未办理学籍异动手续就已离校的现象,从而出现实际在校生数与在籍人数出现误差,导致学籍数据不准确。

3.由于各部门系统的独立性,出现个别部门因未及时维护相关异动信息,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学籍信息不一致。

三、学籍管理需要精细化管理

鉴于学籍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学籍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实现精细化管理一般需要通过细节化、数据化、流程化、规范化、严格化等方法步骤。

1.细节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前提,指将一项工作或任务,按合理的逻辑结构,细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或者按工作时间顺序,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和工作单元。有利于建立和改进工作流程,有利于对工作时间的控制和各环节执行时限的确定,同时包括对各岗位和部门之间、各个工作单元的具体责任进行细化及相互衔接管理的细化。如何科学、合理地实现细节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学籍管理工作并不只涉及学籍管理部门,而是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其相应的工作任务。以我院学籍管理为例,学院系部对学生的所有材料进行初审;医务室对医院证明等材料进行审核(因身体原因申请学籍异动的);教务处对所有材料进行复审;院办负责学籍发文及相关材料存档。而异动后的学生需要离校,还需涉及宿管办、学生处、图书馆、财务处、卡中心等部门。

2.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基础,是细节化工作的深入。把管理内容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衡量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最好标准是让数据说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数学引入后才能成为科学。”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研究,确定如何进行具体的精确操作。它把管理上的执行细节、工作内容、效率反馈尽可能地数据定量化,使管理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籍管理涉及最多的是学生数据,而学生数据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学籍管理中数据化是非常必要的。以我院学籍管理为例,在每学期其中,均会对每个院系部手中掌握的学生数据和异动学生数据进行收集,并与教务处掌握的学生数据进行进一步比对、核实,避免出现上述学籍数据与实际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同时,我院实行数字化校园,实现各部门系统数据的对接,这样只要学籍管理部门对异动学生进行操作,相关部门中的学生数据会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避免各部门数据不一致现象出现。

3.流程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是在把工作或任务细化为若干个工作单元的基础上,对各个工作步骤或环节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使各个工作岗位、工作步骤和工作内容更好地衔接配合、协同动作,从而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我院在学籍管理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及相关规定和学院学籍规定对不同类型的学籍操作制定详尽的流程,并对所有师生公布,以便师生了解学习。以退学为例,其基本流程如下:学生本人申请并按要求填写《学籍异动申请表》学生所在院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核分管院领导审批院务会讨论学院发文院系部通知学生办理离校手续,教务处在教务管理系统和学信网上进行学籍异动处理。

4.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条件,指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需要,合理地制定并固化相关工作规程、基本制度及各类工作任务或事务管理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要求在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些工作规程、制度和流程实施,实现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鉴于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的复杂性,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否则可能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工作带来不小的问题。例如未按照相关规定,对不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进行转专业操作,则学信网上省教育厅无法审核通过,从而导致学生电子学历与纸质毕业证书不一致,社会上将不承认其毕业证书的有效性。

5.严格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保障。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严格抓好管理工作的落实。实际上,我们从来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细致的管理制度,缺少的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再伟大的目标和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执行,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我院对学籍管理非常重视,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例如学籍异动必须经过指定的部门进行审核处理,教务系统和学信网上的异动操作必须对照学籍发文进行等。由于在学籍管理中规定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应予退学,各院系部每月均需如实向教务处提交《(自动离校)连续两周及以上未到校学生上报表》,由此教务处就能只能有针对性的追踪相关学生异动办理情况。

我院在学籍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及时准确地办结学籍异动,高质量地完成学籍、学年和学历注册。当然,学籍管理需要不断地“精、准、细、严”,从而使得管理更有效,准确度更高。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篇4

当前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它与教育领域产生了多种交叉,甚至对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继而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到许多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本文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计算机 学校 信息化 建设 应用

21世纪爆发的“信息革命”,对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校园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到许多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本文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1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对于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它与教育领域产生了多种交叉,甚至对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继而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校园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控能力,而且可以加快校园建设,实现教务系统信息化管理,以达到校园资源充分利用和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学校通过引入大量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为教师展开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提供硬件设备,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1.2 提升校园综合管理的效率,学校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信息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形成一个信息中心,与学校经营有关的各项信息能够集中在信息中心,有效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提升校园管理的效率。

1.3 创建了一个便于师生交流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利用信息平台来传达教学任务、行政管理公告,促使校园管理相关信息处于一个公开、透明的状态,让学校的管理更加亮化。同时,师生之间、家长与学校能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促进学校管理的和谐发展。

2 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1 数字技术应用

数字技术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字技术是当今计算机领域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

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了数字技术,包括对各项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等等,利用数字技术来将真实信息转换为信息平台的各项信息,数字化技术是学校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综合管理的基础技术,在录入信息、信息交流中有着重要作用。

2.2 虚拟技术的应用

学校信息化技术过程中往往会使用虚拟技术,主要包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虚拟化、系统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三个部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虚拟化使得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所有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大的存储系统,通过统一存取数据和管理存储空间对外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存储服务,应用系统不必关心数据存储的位置,而仅仅关心存储空间的分配。而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则能够进一步整个学校的所有计算机资源,能够按照学校信息网络建设的实际业务需求,来有效合理的分配存储资源、CPUD等。通过网络虚拟化技术则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学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架构的灵活性,提升整体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2.3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以其灵活的资源调度能力、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优势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教育行业特别是高校成为有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其中云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有较大的应用。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使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对现有计算机的利用率,同时基于云的虚拟性,能够大大的降低对计算机设备的硬件需求。云计算的高效运行、计算还会进一步的提升整体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还能大幅度的降低人力成本、能源成本。随着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深入,可以逐步引入桌面虚拟化技术,减少终端管理维护工作量,有效解决学生上机环境快速配置、病毒困扰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3 结束语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久进行的浩大工程,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能够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确保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当然,学校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只需要科学技术的加入,更多的是人为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固然会为教学、管理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会由于信息的大量涌入,使得一些负面信息传递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学校还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展开学校经营以及教育改革,突出信息化系统的优势特征,降低信息化校园带来的不利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下最流行的科技技术,校园作为造人树才的摇篮,要时刻留意思潮发展的新方向,做到与时代共同进退,力求在教育过程中对模式、内容、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东生.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2.

[2]林伟华.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07).

[3]鲁鹏,张剑峰,刘晋杰.初探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0(29).

[4]王晓庆.校园云架构下的虚拟化桌面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1.

作者简介

木智纾1986-),男,藏族。云南省迪庆州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

和春慧(1994-),女,藏族。云南省迪庆州人。大学专科学历。现为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实习期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

篇5

关键词:中职生;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15-01

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中职生语文培养的要求是"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毕业时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相应等级;说话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专注,能领会,复述说话人的主要意思;初步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语言文明,表述得体。"1997年12月全国语言工作会议指出了跨世纪的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目标;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与口语的表达关系密切行业的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的要求;205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使用,普通话教学和推广工作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对于中职生来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对其将来的应聘、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增强个人魅力,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而现在中职生由于地域及基础等差异,普通话呈现出不同的水平,笔者曾对所教授的156名学生作过一个模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能够达到87分即二级甲等水平的不到13名学生,而大部分学生的水平均在70-76分,而在学生今后从事的销售、技术员等职业来看,流利的普通话是与客户、领导进行有效沟通的保证。由此可见,学好普通话是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优化普通话教学已成为一个大家探索的问题。但是中职生普通话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1.中职教学普通话面临问题

1.1 学生基础差,没有意识到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我所教授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音",学生在语音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在我所教班级的94人中,有62.5% 来自玉林、南宁的粤语方言区、有27.08%来自桂柳方言区,其它方言区占了12.5%。在开学初所进行的一项摸底测试中,大多数同学方音还是比较明显,如平翘不分、前后鼻韵母不分、h-f互混、n-l互混等等。有一位同学就曾找到笔者,表示一定要在在校这两年中学好普通话。因为在他利用暑假去兼职做销售的时候,客人老是向他反映说:"你说的话我们听不懂,能不能再说一遍。"不标准的普通话不仅影响了他的销售业绩,也使他的自信心受挫。

除此之外,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普通话课程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一门非学不可的学科,口耳相传即可,普通话天天讲根本不需要学。

1.2 教材内容不配套,没有针对性的教材,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是由欧阳代娜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在这套教材中,真正涉及到普通话训练的只有《语文》上册实用语文操练2中的《普通话朗读》。在这个单元,没有讲授到普通话语音发音方面的知识,主要讲的是朗读的技巧,但在练习中却有大量的平翘舌音、儿化音、重音、停连的训练等,而整个教材中并没有针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且在普通话的教学中,还没有一套和中职生相配套的普通话规范教材,教师只能在上课时间接的穿插普通话知识,而没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给普通话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1.3 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多媒体仅限于专业课的使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仅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来进行教学。由于受到教材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对语音的发音部位、开口程度、动程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而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机械的模仿,而且教师在正音的情况下,由于语音的稍纵即逝,学生很难模仿到位。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影响了普通话教学效果。

2.改进中职普通话教学的对策

2.1 构建普通话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来营造普通话学习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中的复述、拒绝、劝说等内容锻炼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教学的过程当中,指导学生学习普通话,纠正学生的语音误读、缺陷、方言音等。其次,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相关活动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好开展的诵读经典活动,诵读《三字经》等,让学生通过诵读练习普通话。同时,开展辩论赛、朗诵比赛也是锻炼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好机会。

2.2 有针对性增加教材中普通话教学内容,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因此,中职生的校本教材应是 "实用的、技术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习的学生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这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

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编写切合本校、本专业的校本教材,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专业,突出专业岗位使用的需要,贴近生活,既具有实用性,又能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教材中,可以选择具有职业特点的文章,如学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可以增加饲料销售、宠物护理的词语和文章的练习,而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酒店接待、服务的口语练习等。

如在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教学时,为训练学生的平翘舌音,我在备课时编写了以下对话,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宠物工作人员:你好,我能为您做什么?

客人:我的狗病了,老是没精神。

宠物工作人员:让我看看好吗?它最近吃东西怎么样?

客人:不怎么吃东西。

宠物工作人员:我们要给狗狗做一个测试,您先稍等。

客人:好的。

宠物工作人员:我们检查了,狗狗有些感染到病菌,需要打针。

客人:好,那麻烦你们了。

宠物工作人员:您先到休息室先坐着,有什么问题,您可以随时叫我,等打完针了我们再通知您。

这段对话,是教师根据学生今后职业场景设计的,不仅有用而且实用。针对这段对话,我首先请学生找出对话中的翘舌音,并且提出问题:"你能读准对话里的平翘舌音吗?""要读准这些音应该怎么做?"以上的教学内容针对职业情景中的真实场景设计,由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对话进行思考和讨论,再进行角色的对话练习,避免了教师单纯讲授枯燥的语音理论,激发了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

2.3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一项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在利用多媒体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借鉴高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普通话教学的科学性。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说道: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通过口头表达,很难对发音器官的位置、舌位的变化、动程等等很难进行形象的讲解,同时学生只是单纯模仿老师的发音,而且由于缺少对发音的理论认识,使学生很难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发音的方法和原理。利用多媒体可有效解决这上问题。如在讲授平翘舌音这一问题时,就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舌位的变化,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当发z、c、s音时,上下齿对齐,舌尖平伸抵住上齿背;发zh、ch、sh时,舌尖上举接触或接近硬腭最前部。同时,播放优秀播音员范读材料的光盘,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中受到冲击,让学生更高效地规范读音。

总之,普通话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说标准普通话将成为中职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要求,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教学水平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相信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中职的普通话教学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黄建国.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要适时适量[N].中国教育报,2004-02-17.

篇6

关键词:职校;信息技术;思考

在信息化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能力。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成为一名新时代技术人才必备的技能。本文就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把握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可以说,没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及传输过程中,计算机都是最主要的处理工具之一,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都是不可或缺的。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2)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归纳为以下四点: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②信息能力。③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④信息道德。(3)加强对职业学校专业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结合。积极开展计算机在本专业应用的教学,如数控专业的数控仿真教学、服装专业的CAD教学、电子专业Protol的教学等等,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学科特点。(4)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尤其是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鉴别能力较差,培养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教师角色要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在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因此,教师思想要转变,教师要有三种意识:

1.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极快,教师如不注意学习,就很容易落伍,丧失教育者的资格。“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要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

2.创新的意识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素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影响着学生,教师需要创新精神,那种夹一本书进课堂的做法早已使学生厌烦,学生期待着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而大胆选择多种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设计教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正是新时期教师努力的方向,正是教师创新精神的体现。

3.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意识

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成为一名21世纪合格的劳动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三、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1.教学中“以用带学”“以用促学”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轰滥炸,把他们本来高昂的兴趣吓跑了,从而产生畏学、厌学的情绪。如果我们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不妨让学生在计算机组装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去拆装,让学生首先有感性认识,再去讲解理论知识,一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

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到网上,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的作用,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如极域电子教室、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对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起着有益的帮助。

3.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内化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与其他专业教师经常共同探讨,从而达到最佳结合。

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理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篇7

“和谐”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人们对“和谐”的追求从未间断。理所当然,和谐也存在于师生之间。师生关系作为校园内存在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关系,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的管理关系等,从长远看,其实质是一种促进与发展的关系。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益最大化。

(1)和谐师生关系的判断

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判断师生关系在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第一,从教育事实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所谓和谐师生关系,它指的是师生作为一个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和谐,教师地位、教育作用、接受信息和创新思维等活动协调进行,且如果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将会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协调机制进行制约。

第二,从实现价值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现代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我们强调的是有效教学,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抽象层面,考察师生之间、师生与外界之间的协调情况;另一方面是状态展示,表现出来的教学结果是否积极。

(2)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和现状

有效的教学活动实质是指教师和学生能够遵循客观教学规律,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1]。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微课,云课堂等。现在的学生人人使用智能手机,学习和交流方便快捷。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1 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1.1 师生关系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分别承担着自身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的教学理念、责任心、教学设计和策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师生关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预习效果也会影响师生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师生关系成为了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1.2 环境因素

因为学习本身是社会性的,也就是说,学习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实训机房授课,虽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最主要的行为,但学习效果并不完全依赖于主体,机房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学生的学习受到其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教师对课堂管理程度等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一种社会环境因素。

1.3 个体因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个因素外,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因素还包括师生的心态、具体知识点对学生的吸引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教学要克服外在的影响力,对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加强交流,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采取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避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效率[2]。

2 和谐师生关系对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意义

2.1 有利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首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规定这是一门集知识、技能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同学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形成全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专业领域应用好计算机,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种工具,可以为各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撑。

2.2 有利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成长,正所谓教学相长。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信息化课堂良好的氛围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和谐课堂氛围。每个人都有被理解和尊重、支持和被认可的需要。师生之间的这些需求主要来自于对方,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好满足了师生需要。因此,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教?W过程顺其自然地变成了良性循环,促进双方心理健康。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师热爱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除了教师本身,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工作效率,更受其所教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由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因此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成就感。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关爱,从而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将真实的想法告诉给老师。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中,普遍感到紧张,甚至会反感,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频繁。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思想活跃,考虑问题往往充满灵感。出于对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往往也会克服不专心的想法,主动接受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我们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创造满足学生基本学习和认知需求的学习氛围。当他们切身体会到自己的能力被老师认可,他们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问题的态度改善了,获得成功的几率就大了。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

3.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3.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

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针对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可以分析每届学生的特点,过去接触计算机的多少,地区差异,年龄特点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自我价值最大化。

3.1.2 坚持关爱与民主的原则

关爱与民主是密不可分的,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学生。做到关心和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和促进学生思想和身心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教师,迁移到教师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偏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这样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更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

3.1.3 坚持双主体原则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双边活动,是一种双向的反馈过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效果好坏不仅取决于老师的讲课,更取决于其本身的自觉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思维,主宰学习。坚持“主体性原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

3.2 促进信息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3.2.1 教师为促进有效教学做努力

教师在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教师自身方面做出努力十分必要。

(1)向学习型教师转变。新的课程改革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能力,尽快建立适应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学习的必要性。教师学习了,引导学生的方法必然会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就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

(2)做一位创新型教师。将创新的思想转化为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将成为各行业使用的工具。这就要求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具有创造性,适应时代要求。

(3)此外,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师应成为具有创新意识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育人专家,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应从教学研究能力出发,把提高教师的能力、教学改革的和研究探索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3]

3.2.2 引导学生改进思想

学生既是师生关系的客体,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改进思想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信息化教学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从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看,学生不仅仅是学具体知识,更多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全方位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练就合作的意识。

(2)让学生领会学习动机。对于每个具体问题,让学生了解学完后的作用。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其主动思考。通过有效的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收获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动力和信心[4]。

3.2.3 对教学过程提出了高要求

在高职教育中,尝试创建每一个生动有趣的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环境。实践表明,生动而有吸引力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教学活动有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和投入精力等,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基础计算机教师使用表达性的语言教学,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3.2.4 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探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民主与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评价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通常情况下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考核、这有利于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和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认知[5]。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应使学生既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也是被评价的主体。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应从过去的被动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要求学生评估自己的?W习态度是否端正、策略和方法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明显,并且评估其他同学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成果。做到知己知彼,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98-01

一、项目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的教学是指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通过项目,学习、运用多学科或某学科多方面的概念和原理。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多种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一般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任务[1]。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概念和原理,还需要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项目的确定要合适,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项目的实施。

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及结果这四大部分组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自主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依托于一定的环境和活动,则更有利于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

二、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流程是“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一活动评价”,而高校计算机基础在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流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和强大的功能,因此,在设计高校计算机基础支持的项目教学法流程时,必须认真考虑二者的镶嵌和融合问题。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处理、加工并生成一定的信息,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通常,这种活动开展的时间较长,小项目时间大致1~2周,大项目长至2~3年。

无论采用何种活动模式,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活动过程,明确活动任务。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学习者的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3]。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习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2]。

三、项目化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将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学生的技能训练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第二模块是软件应用训练模块;第三模块是专门化方向技能训练模块;第四模块是综合性技能训练模块。四个不同模块的教学都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例如,在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中,安排了四个教学项目,这四个项目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高校计算机基础制造加工的认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同时又为第三模块专门化方向技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样,前面三个模块的训练都是为第四个模块综合性技能训练做准备的。其实,每个子项目就是一个课题,这些项目往往不是学生在教科书就能直接找到答案和解决途径,许多项目并不一定是典型的项目,还需要学生进一步探讨。所以,项目的实施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合理分工和通力协作。项目化教学一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依据项目的目标要求各小组独立地组织、安排本组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全体成员按照分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同时又要与其他成员保持联系,通过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小组的项目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在项目组长的主持下,依据实施方案,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综合能力强的成员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计算机操作技能强的成员负责各种高校计算机基础结构的设计;理论功底扎实的成员负责知识的储备和相关材料的搜集;表达能力强的成员负责评价表的设计和结论分析等。

此外,现代高校计算机基础设计很多时候都需要计算机辅助进行设计。学校必须配备计算机房和各种辅助设计软件,让学生能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项目设计。高校计算机基础制造需要很多设备,涉及到了基本的加工设备以及数控加工设备。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加工基地,同时开展校外基地实习,完成高校计算机基础制造的项目教学。只有让学生亲手完成自己设计和加工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实现质的飞跃。

四、项目教学法实施效果

实施了项目教学法之后,主要有以下效果:

1.较真实的岗位工作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了所学专业职业工作的性质、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耐心、细心、责任心,理解了教师所说的“一个尺寸的错误,将造成成千上万元损失”的含义,为走上职业岗位打下了好的基础。

2.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在项目实施时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去翻看已学过的书本,查阅手册,和同学讨论,问老师。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3.学以致用。在实施项目时,既要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又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且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完成项目,而项目正是他们将来的职业工作任务。

4.学生成就感和成功感的体验。由于所选的项目是一个从设计开始,到制造出高校计算机基础零件,到组装试模成功的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在努力追求完美,他们在不断地修改图纸,打磨抛光高校计算机基础零件,当最后一道工序“试模”成功后,他们高兴得跳起来,用相机拍下自己做的高校计算机基础,用U盘复制所设计的图纸,保存有用的设计资料。因为学生觉得,这些能增加他们找工作的砝码,是他们一生中第一次成功[3]。

项目教学法教学目标明确,采用理论、实训相结合,分组教学、师生互动等多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心的下移。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够带动课堂的活跃氛围,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 同 志在第一希望小学庆“六·一”活动时的讲话

(XX年5月30日)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与大家一起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并以一名校外辅导员的名义,向同学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县的少年儿童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向为培育祖国花朵而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少先队员、小朋友们,少年时代是美好人生的开端,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今天,你们是天真烂漫的红领巾;明天,你们将是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生力军。这次来到你们学校,看到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老师、同学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为校外辅导员,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希望同学们要珍惜光阴、胸怀大志,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自觉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紧紧联系起来,从小就牢固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要时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发奋读书,刻苦学习各门功课,打好知识基础;要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校外活动,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要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增强体质和磨练勇敢顽强的意志,以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迎接未来的挑战,成长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博兴的栋梁!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近年来,乔庄第一希望小学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坚持教育创新,强化办学特色,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了“雏鹰争章”、“手拉手”、“新世纪我能行”、“帮扶工程”等一系列主题鲜明、时代性强、符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希望在座的老师们继续求实创新,与时俱进,深钻细研,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做得更好!最后,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节日快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演出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篇10

关键词:班级管理;精细化管理;师生关系 一、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班风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在小学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班级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都受班级建设质量的直接影响。因此,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有力保障就是抓好班级建设。所以,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以及科学系统、全面可行的《班级管理办法》都是小学班级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还可避免班级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首先,要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细化,为实施班级量化管理打下基础。在班级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定量化、精细化的实施班级管理,是一种内在需求,也是班级文化再走上不断更新的必然道路。从而在行动上真正落实“精细化”就成为重中之重,在班级的醒目位置,拟定一系列规则和规定,督促教师的日常行为,使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力度及有效针对性得到了良好保障。同时,对检查反馈制度进行完善,对班级各方面的工作应欢迎校领导随时进行检查,普通教职工也可对班级开展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这样的相互监督以及规章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高效优质的运行。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爱和温暖。爱会让学生感到身心无限的满足和安全。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般的爱,因为双方不存在任何血缘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为真心的爱去感化学生,才能保证和孩子心灵相通。每个孩子教师都应用亲切的态度和笑容对待,从一点一滴做起,有时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如用手抚摸孩子的头,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温馨。和孩子在对话时,弯下腰或蹲下来对聆听孩子的要求和疑问,会

让孩子感到平等。善于和孩子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