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7 04:2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信息技术导入教材内容,搭配生动有趣的画面,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语文知识。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教学会使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有所下降,从而使学生更加爱学、善学,使小学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西沙群岛的相关资料片,使学生可以了解群岛的实际情况。通过优美的画面与音乐背景,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海底的美丽景象,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到课文内的知识,也可以了解到课文外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营造出课文情境,实现高效化的新课导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升,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2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对象,配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将教材中以文字描述的情境,转变为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黄河颂》课程时,教师备课过程中需要准备教材,还需要为学生制定出正确的学习计划。由于学习诗歌时,学生无法直接了解文章的内涵,所以把握诗歌意境的难度较大,而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的《保卫黄河》歌曲,并且配合一些黄河的视频与图片资料,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黄河的具体情况。通过壮美秀丽的壶口瀑布、黄土高坡、九曲连环等景观资料,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朗读文章,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时代背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逐步接受诗歌的意境,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拓展思维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需帮助学生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则是其中效果最佳的方法,重点加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兔运南瓜》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软件模拟出小兔子与南瓜的图片,当小兔子将南瓜运到家门口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问:“南瓜究竟是如何从田地运送到家门口的?”学生不了解运送的过程,所以就需要开动自己的大脑,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出现非常多的答案。一些学生说小兔子是将南瓜竖着滚回家的,也有人说是朋友帮忙的,还有人说是让大风吹回去的,更有甚者说是用气球让南瓜飘回家的。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与想象能力被完全激发出来,激发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使自身思维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4突破难点
一些教材上的知识并不常见,学生无法通过联想了解到知识具体的情况。而信息技术将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逻辑、抽象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例如在学生学习《》课文时,其中有一句“大渡桥上铁索寒”,单纯分析“寒”的意义,就无法表达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搭配的视频或图片,将以前战斗的画面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飞夺泸定桥时战斗的激烈程度,使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全部的感觉了解课文内容。
5结语
篇2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翻转课堂
G633.67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最早在 2002年被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如今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在专家学者的定义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拥有一部可联网的数字化设备,在数字化资源的支持下进行的个性化的学与教的活印!耙欢砸皇字化学习”的内涵,可以体现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特征:(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首先体现为人与设备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每人拥有数字化学习设备是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可以是电脑室里的台式/笔记本电脑设备,也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必须有网络(无线/有线)的支持;(4)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的反映,即个性化教育、差异性教学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教师应针对性指导每位学生,学生要拥有各自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调;(5)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必须是支持教与学活动,是有效的,是教学最优化的选择。因此,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有两个:个性化与可移动性,其他特征都由此衍生而来。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翻转课堂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教学模式,由J.W.Baker在2000年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6]。
三、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单一
教学资源仅局限于书本和配套光盘,没有利用网络的优势去自主开发资源,导致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单一并且缺乏,未发挥出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
(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由于学生个体认识水平的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鼓励协同合作、扩展信息交流平台对实施信息技术教学非常重要。
(三)教师未能转换新角色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但实际上,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此现象的根源是教师未能转换成新角色且未开展多元化教学,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为了提高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我校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论证,把目光聚焦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翻转课堂”上,独立设计开发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
(一)“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
1.设计理念
目前,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种类繁多,但缺乏一线教师的支持与参与,这些学习平台与中小学教学脱节,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师、学生的教学需求;大部分学习平台无法实现真正的跨平台应用,有一定的移动终端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利用“微信”这个家喻户晓的跨平台软件,结合自身与教学紧密结合的优势,开发设计了“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让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便利高效的登录平台,自定学习路线,进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2.教学资源库的设计
我们针对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缺乏这一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包。这些教学资源包分为三类:知识点教学资源包、微视频课堂资源包及其他资源包,资源包内容主要包含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在线测评等。
教学资源包设计好后,可以到平台形成共享资源,教师可以自行下载教学资源包,直接整合形成教学课程。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资源包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包。
3.学习空间及可视化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
根据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教师向学生推送符合本人学情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生也可自主选取符合自身学情的学习资源,自定学习路径,为自己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平台的数字化评价系统是通过平台收集学生习题、作业、主题活动的学习数据,来对学生进行学年、学期、月、周的评价。最后,以图形化的报表的形式来呈现学生的评价结果。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校针对学生认识水平差异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了基于“基于微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下,采用“翻转式”教学组织形式,将知识学习过程的“传授”和“内化”两个环节翻转过来,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学习。
五、结语
信息技术在给教学带来新希望和无限潜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翻转课堂”以其突出特点,为信息技术教学指引了新方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问题,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教育创新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启示。
我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后续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研究,比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培训、实施的评价指标、课堂组织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Jeremy R Strayer(2012). 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 [J] .Learning Environ Res,(15):171-193.
篇3
关键词:激活;化学;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激活教材是前提,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科学,科学家为之奋斗的故事不胜枚举。根据教材实际巧妙设计实验质疑、实验应用质疑、科普故事质疑等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亮点,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感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
要达到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师应: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使之具有典型性。二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三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举一反三。
二、激活学生是核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施教之法,重在启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导”的关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巧用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变化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化学变化重现出来,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兴趣,进而对化学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性兴趣和概括性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利用实验设计的开放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我们应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2.以新颖的教法刺激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化学课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使课堂情境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内容和学生、教师的实际而异,不能生搬硬套。
3.语言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学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幽默的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刺激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的状态,调动其积极思考、能动求知的自觉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
4.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利用身边的物品完成某一个化学小实验;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或结合校情、乡情,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指导学生通过上网、看电视、查资料等方法查找与生产、生活相关信息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学习力。
三、激活教师是关键,促进师生双赢局面
1.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便会以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自身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化学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掌握广博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知识积累,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才会游刃有余、活力四射。
篇4
小学数学 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13-01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虽然训练时间有限,但对于每一堂数学课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课堂练习,我们很难保证学生能透彻了解数学的知识内涵和本质意义。然而,笔者在长期调查和实践后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大多把研究和实践的视角放在如何授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如何设计课后作业上,很少有人关注课堂练习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往往出现依赖课本练习、课堂练习设计随意性、题目不具代表性、结构单调失衡等弊端。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提些建议。
一、针对性: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一般都能够向学生呈现出较好模仿习题模式或类型的练习题,学生虽然表面上表现出对习题已经掌握,但往往还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一方面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课堂练习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把握的要点,没有针对学生的知识漏洞设计出相关的题目,以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改正错误,通透理解数学知识要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当认真钻研和调查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规律及数学教学的特点,在把握课标、教材、学生及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目。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了帮助学生完全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引导学生对三种三角板进行一番探究后,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对“不断变化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把握有难度,于是可以设计这样两道练习题:
出示一个木制可变动的三角形,通过不断变化三角形的形状来让学生动态理解三角形的三角和问题;
请全体同学根据自己喜好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利用测角器量出所画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分层性: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点
个体差异与生俱来。如果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始终以整体化形态出现,把学生看成是类化或物化的一般等同物,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同样内容、同样难度、同样数量的课堂练习,并高度期望所有学生经过同样的课堂练习能够一致达到对课堂知识的通透理解的学习状态,那么,这不仅将会毁坏学生独有的数学个性表征,还会对处于低层级的学生群体产生致命的伤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应当从学生的原始发展状态出发,考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设计出难度、内容、数量都具有一定层级性的练习题目,使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富有弹性。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设计出三层题目:
①全体学生必做题
4.7×6.3-6.3×5.3
5.08×4.5+3.9×5.5
2.5×(10+4.4)
②全体学生选做题
7.8×4.7+7.8×1.3-7.8
2.5×4.4+2.5
③提升题
1.25×8+2.8×1.36+1.36×7.2
5.8×58-4.2×5.8+4.2×58
这三种题目不仅体现出难度的梯级差异,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平台,包括“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知识和算法,对于巩固学生即时知识和信息,内化“乘法分配律”运算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趣味性:以学生动机诱发为取向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往往直接取材课本练习题,直接安排学生完成与例题相似的课本练习,一方面减轻学生的课后压力,另一方面直接取材,教师无需耗费太多时间进行准备和设计,但这种做法常缺失创新性,而且只能以文本的形式出现,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应当渗透一定的趣味性,在取材、组织、设计和实践上都应融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 英语课堂教学 读写能力 学习动力 双边活动
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工夫。近些年来,笔者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坚持采用教材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听说领先的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工作,就“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之我见”的问题,浅谈几点体会。
一、强化听说训练,促进读写能力
人们在掌握语言过程中,接受性语言能力(听和读)的发展总是先于表达性语言能力(说和写)的发展。换句话说,说和写的能力是建立在听和读的能力基础之上的。如果教师从应试的需要出发,只注重读写而轻视听说,忽视了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混淆了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不同特点,就必然把英语教成了“哑巴英语”。这种轻视听说的教法,既违背语言教学的规律,又脱离初中学生的实际,必然增加教学难度。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用有限的词语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交际材料,并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听说活动,强化听说训练,以此带动读写,从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短文听说的教学,第一步要先让学生看图听说;第二步要在听说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学说;第三步要进入学说和扩说,要求学生用学过的词组和句型进行扩说,把已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述;第四步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运用,设置场景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这样,通过大量听说活动和训练,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提高了听说能力,自然而然地对英语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促使读写能力随着以后的学习和训练逐步提高。
二、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教学导学案的内容设计最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这就有赖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虽是由教学大纲规定的,但是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将教材活化,创造性地创设各种课堂交际情境,将语言形式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从中感知、模仿和使用语言,最后使之转化为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带着事先准备的有关实物进入课堂,一边向学生依次展示实物,一边提问,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说,既有趣味,又便于记忆,再组织学生做猜谜语游戏,在游戏中提问,让学生在猜谜语活动中说出英语单词。这样,学生在极其轻松愉快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课文中的小剧,要始终与学生一起开展双边活动,同时配以脸谱、头套、外衣等道具,以增强现场感,为学生提供较真实的交际情境。待学生熟读课文内容之后,师生利用道具进行对话和角色表演作为课堂练习的内容。对教材做这样的处理,对教学过程做这样的组织,教学内容就“活”起来了,课堂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取得了良好的听说训练效果。
笔者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在公开场合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坚持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生汇报,即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让两位学生用英语做值日生报告。初中七年级所摄取的语言信息量少,值日报告内容只限于出勤、天气、日期之类的事。例如:Who’s on duty today?Are we all here today?Who’s not here today?What’s the date today?What day is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随着词汇量的扩大,知识的增长,除了让学生完成日常的报告内容外,笔者还紧扣教材,与其同步进行,请别人回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承前启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活动,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把Duty report引申到Free talk。如为了引出动词“have”的用法,在值日报告中先复习“There be”句型: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our class?There are sixty.Is there an eraser in your pencil-box?——Yes,there is.再引出“have”句型。Do you have an eraser?——Yes,I do.Does he have an eraser?——No,he doesn’t.利用课前5分钟,学生通过Duty report:Say me,Say you,Say the weather,Say something等话题,将身边的人和事讲给同学们听,使他们在理解和被理解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Free talk,用英语提问,为每个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学生愿意听,乐于说,其乐融融,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效果极佳。
三、把握学生特点,协调双边活动
初中生诸多心理特征中有一个与课堂教学关系特别密切的特征,就是注意和思维集中的时间较短。传统模式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我讲你听”,教师大段讲解,学生长时间听记,将语言实践课上成知识传授课,而忽视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这样的课往往课堂结构松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想开小差,师生双边活动很不协调。
篇6
【关键词】教学;学生;兴趣Optimization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Teaching; Students; Interest in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心理学家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千万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重情感投入,多做激励性评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的感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还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教师提出的要求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情感效应,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教师得关心、爱护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去帮助、诱导甚至感化学生,用真诚的态度同每一个学生交往,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在这方面教师可利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只要你能敞开心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学生,学生也很乐意和你交流,只有和学生时时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才会喜欢你,语文学习兴趣的种子才会在他心中埋下。
2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课堂教学中,老师在紧张的重点内容教学上应充分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以轻松活泼的非重点内容调节、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一节课丰富又多彩。
集音响、文字、美术、动画、影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它的出现和应用,让教师的日常教学如虎添翼,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师生实践的平台。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充分挖掘文章蕴含的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突破教学难点,把课本上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东西。在展示方式上以图文结合体,使学生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恰当的情景氛围。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视听诸方面接受与课文相关的教学信息,增加对课文的学习兴致,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譬如在学习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时,课前我先在多媒体上播放视频《云南映像》,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一张张民族色彩浓郁的秋天图画在大屏幕上自动翻页,学生在下面不时发出惊叹声,有的还小声说:“不知道秋天也这么美!”。上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到大屏幕上展示的色彩斑斓的秋天图画,可以说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古往今来,写秋的诗文数不胜数,而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郁达夫笔下的秋又具有怎样的意味。这样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与图画交织的情境之时,产生对秋天的美好想像,学习热情倍增。“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能就此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就等于将自律的魔棒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能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欲罢不能,孜孜不倦,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设计朗读,让“哑巴语文”变成“响亮语文”, 吸引学生兴趣
3.1借助诵读准确地理解文章意思。如:在《雷电颂》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先有一初步的了解,再视频播放朗读,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朗读这一重要环节,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朗读比赛等,让学生在读中释放感情,读中品味人格魅力,读中领会屈原的悲剧时代性。在读中才能领悟“湘君”、“河伯”、东皇太一、东君、“大司命”、“少司命”等一系列意象的深层象征意义。
3.2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魅力。仍以《雷电颂》为例,“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显然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炽热的、奔放的、不羁的、酣畅淋漓的!只有反复的诵读,感情才能越来越流畅,对作者情感的领悟才能水到渠成。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就得见于此。
3.3规范的朗读是有声的前提。 寓韵律和美感于朗读
声中,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朗读中要注意体现轻声、语气、重音等重要因素,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总结了诵读的种种好处。
篇7
【关键词】课堂练习有效教学钻研文本体现自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具有巩固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课堂练习却依然存在着呆板、重复、单一的现象,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积极性,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课堂练习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时,就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1、课前扩展性作业。课前,结合文章内容,布置学生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布置时,老师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查阅的书名,时间长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各种信息资料。这类作业既有助于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积累性作业。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我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摘抄本,根据当天所学内容,每天或多或少都要坚持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等,也可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春夏秋冬四季、送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并做定期检查评比,从而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练笔性作业。课堂中,我注意将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或挖掘文本空白之处,发挥学生想象设计小练笔;或学习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仿照课文的写法设计小练笔;或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向课文拓展延伸设计小练笔;或是课文的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编故事等。这类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又达到了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有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重点。语文课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众多的训练中,既要抓常规的练习,又要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练习。所以我们每节语文课都不要贪多求全,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所教课文的重点,在关键的地方、难点重点处下功夫,设计练习,让学生练得有实效。如《军神》一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人物的意志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要有收获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结合插图或录像,反复诵读课文语句,感悟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根据这些,我在教学时设计的重点练习是:
1.抄写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围绕课文内容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担心、损伤 、苍白、男子汉、军医、职责、失声、年轻人。
2.用你积累的一个或几个词来夸夸爷爷。
3.同学们,慈祥的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看照片)此时此刻,你想对爷爷说些什么?
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五、设计课堂练习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在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课堂当中,教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可以使得整个教学流程更加流畅,并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气氛十分消极,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兴趣也相当差,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性,整体的教学效率非常低。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对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充分有效的优化,已然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内容,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充分结合当前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最为完善的教学策略,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带动学生化学素养的合理提升。
一、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的基础设计方向
1.调整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当中,教师是化学课堂上的主体,而学生则由于缺乏对化学知识的合理认知,因而并没有实际的参与积极性,实际的学习效率普遍较低。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的初中化学也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最为合理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注重于学生的实际化学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化学知识背记能力。化学,本身是一门服务生活的学科,在初中化学的教材当中有相当多的生活内容,如: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生活等,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带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在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时,需要在生活当中去发现化学物质,然后再展开相应的研究。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相当多,如盐、碱都属于基础的化学物质,而空气、水等都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去观察和发现这些化学物质,全面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实现较高水平的化学教学。
2.转换课堂主体
在以往的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担当着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对化学内容进行直接的讲解,而学生一直充当着被动者的角色,在课堂上认真地进行学习。但是化学学习,本身需要亲自动手实践和参与,如果一直以旁观者的心态进行学习,很难掌握到真正的化学知识。为此,在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转换课堂主体,将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给予他们探讨和实践的机会,逐步提高化学教学的科学有效性。同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因而对于化学当中的许多物质,都存在着较大的迷惑。在实际的教学引导当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认为当前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容易使得学生的学习出现较多的困难。比如,在对“自然界的水”进行讲解时,其化学式表示为“H2O”,而学生对于这个化学概念并没有准确的认知,不懂得氢气如何与氧气形成了水。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结合后期的化学方程式,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解水方程式讲解,并通过相应的实验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元素的意义和化学反应的趣味性。
二、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1.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伴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也进行了教学的多方面改革,采用了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而现阶段的教学方法相当多,教师要尽可能根据初中化学课程的具体开展要求,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初中化学的实验开展次数相当多,如“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制取”“酸与碱的反应”等,都属于初中学生接触的主要实验内容。而这些实验内容的开展,往往都比较复杂,很多时候需要考虑相当多的实验影响因素,如器材、操作等。为了保障化学实验的有效开展,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开展全新的小组合作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中,无论是粉末的倒入,还是仪器的连接,都需要两个以上的学生加以配合操作。而在后期的二氧化碳验满过程中,需要学生将带有火星的木棒靠近集气瓶口,观察木棒的变化。在学生的通力协作当中,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还可以推动实验开展的效率,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2.打造全新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在现如今的初中化学课堂当中,开展化学教学的主体办法是实验教学,即通过实验完成整个教学内容,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实验认知,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观察教师开展实验的流程,而不会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给学生留下的不良习惯,担心学生可能出现各种实验失误状况,造成一定的损失。但如果学生不能深层次地参与到实验当中去,那么相应的化学知识学习也必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在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逐步打造全新的教学氛围,带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并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现场指导,确保其在安全的状况下合理地完成实验,以充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必然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优化,而在教学创新和优化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初中化学教学设备本身存在着相当多的复杂性,给予学生最为切实的关注,全面改善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王伯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优化教学设计[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06):2.
篇9
【关键词】化学课堂;信息技术;直观生动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而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发生着很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工作服务,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新技术,更好地让信息技术为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服务呢?
一、以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化学学科本就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化学知识,每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不外乎都是一些抽象性很强的知识点,每当遇到这些知识点时,很多教师想要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讲清楚总是感到异常吃力,毕竟,让高中生理解一些深刻抽象的空洞理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来突破这些难点知识就成为了备课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了。例如,笔者在讲到“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这节的内容时,对于如何阐述微观粒子的形成、相互间的作用力以及粒子之间的联系等非常抽象的知识点,笔者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但最终下来,效果都不好。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想让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理解清楚是非常困难的。思考之下,笔者决定采用多媒体工具,希望借助于信息技术来辅助这一难点知识的讲解活动。在备课环节中,笔者制作了这样一个FLASH动画:先显示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组成,并且核外电子是呈现出三层分布的特点。接下来,让最外层的电子开始不停的闪烁,并逐渐从钠原子转移到氯原子,为了强化效果,笔者用箭头标明转移的方向,引出电子失去与得到的过程。再接下来,与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化合价相呼应,得到一个电子,显负一价,失去一个电子,显正一价,这样一来两个阴阳离子由于作用力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实现平衡,这样稳定下来形成的作用力就是离子键。通过这种夸张而生动的动画模拟,NaCl、HCl的形成过程被直观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也就呼之欲出了。最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本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上课效果。
二、以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工具给我们展示的知识点是以静态化、平面化为主要特征的,这种静态化、平面化的知识点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依赖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而这些恰恰是很多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对于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从而造就了思维上的阻滞点。例如,在讲到工业制取硫酸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依靠语言进行描述分析,为了增强直观性,教师最多也只能用实物、标本,或者是模型等方式来为学生尽量构建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但即使是这样,这些平面化、静态化的展示依然让学生感到十分空洞,学生对于整个工业制取硫酸的过程依然是懵懵懂懂,在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倘若这时候,教师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以真实的声效、逼真的画面把硫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制取过程完整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当学生看到沸腾炉真的沸腾了起来,看到生成的二氧化硫经过热交换器奔向接触室,变成了三氧化硫,而三氧化硫进入了吸收室以后,出来了一缸热气腾腾的还散发着烟雾的硫酸时,教师无需多言,在生动直观的情境感染下,学生早已经把该记住的知识记在头脑中了,且不会有丝毫的勉强。这种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通过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抽象的知识,同时,也能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一些生趣,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下从事学习活动。
三、以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化学学科中有很多的实验活动在课堂环境是是无法正常开展的,像是一些宏观的、微观的的实验,或者一些实验过程很长或很短的实验,如合成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腐蚀过程等,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的实验活动在课堂上难以开展,这样一来,教师只能牺牲实验,而代之以语言讲解的方式。实验活动本身是立体直观的活动,而语言讲解分析则是完全的理论分析,这样的讲实验当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了。如果我们能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多媒体工具为手段开展一些模拟性的实验活动,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实验,但至少在多媒体工具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不仅如此,模拟实验下,很多的反应过程也可以被人为地控制,例如,一些反应过程过长或过短的反应现象,一些很难观察到的微观的实验现象,这些难以被观察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或者加快或者放慢,或者放大或者缩小,这样一来,整个实验的可观性就能够大大提升了,而有了较强的可观性,学生就能更加轻松有效地观察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这对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如今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化学课堂拥有更多的机会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对于化学教学活动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利的发展机会。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理性地对待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恰当的、有分寸的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艳霞.高中化学和信息技术的相关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期
[2]杨春耕.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浅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1年03期
篇10
应用信息技术激趣
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良好的浓厚的动机和兴趣,寓教于乐、快乐求知,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利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电子白板等工具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互换》这一课时,我在教学课件中链接了一段视频,一边把“曹冲称象”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一边讲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在这段视频中,充分展示了曹冲称象时,怎样用石头的重量代换大象的重量。由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铺垫。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应用信息技术解难
1.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重点和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所在,用丰富的、生动的、感性的材料,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例如,让低年级小学生辨识出数学题目里隐藏的图形比较困难。以数学第二册“图形的拼组”中这类题为例,许多正方体有序地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一数有几块。这类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有些学生会漏数隐藏的图形,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题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PowerPoint演示解剖原图,找出第二排中隐藏的两个正方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屏幕看清这两个正方体一一被隐藏。再演示每一层正方体重叠的情况,让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将隐藏在每一层的正方体个数数清,以此类推。这样生动而又形象的演示,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方体的“分裂”和重新组合的过程。教师演示几次后,不但本课重点突出了,而且学生学习的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2.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
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象、动画、声音齐头并进,可以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相比黑板上静止的粉笔字,其优越性是可想而知的。与此同时,我利用计算机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去发现事实规律。例如,我在讲到点动成线这个问题时,利用Flash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让每一位学生缓慢移动屏幕上的一个点,计算机保留了这个点移动留下的痕迹,并清晰地展现了点动成线的过程,使学生一“做”了然。再如,在教学二年级《对称》时,我用Flash制作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动物图片,如蝴蝶、蜻蜓等,并且让蝴蝶、蜻蜓的翅膀动起来。学生点击对称图形,则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加强了学生对对称知识的理解。
应用信息技术延展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我们学校承担了《数学与生活》的市级实验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网络资源的有效应用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在二年级学习角的分类后,有学生提出 “大于180度而小于360度的角是什么角”、“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途”等问题。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的丰富信息寻找答案。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不仅弄清了他们所疑惑的问题,而且还了解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了关于角的更多知识。再如,学习《位置与方向》后,我让学生上网搜集本课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此外,校园网、教师博客等平台上储存着大量的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进行提问、解答、交流、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反思
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我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也思考了一些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我认为,应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针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灵活设计教学内容,然后融入课件之中,同时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便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或者图形。教学课件不用太华丽,实现教学目的、发挥最大的教学辅助作用的课件才是好的课件。
2.制作水平的局限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