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6 11:3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状元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状元学习计划

篇1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peed is faster, and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faces more and mo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medical university. We not only train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superb medical skills, but the noble culture and medical ethic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u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how to innovate model of campus culture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46-02

0 引言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学术人才的基地,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校园文化对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良好道德品质、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1 校园文化内涵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阵地,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的“硬”环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内容,它的“软”环境包括思想意识、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1.2 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学校的发展,为高等院校提供最大物力、财力保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措施和方案。尤其是针对医学院校,加大了投入力度,扩展了医学院校建校规模、实习医院的软硬件建设、加大招生力度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医学院校办学思路、建设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科研研究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同样,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给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通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得以走进医学院校的学生,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产生了或多或少对现代教育现状的不满,就业压力大、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市场日趋饱和等等、从而对学校的发展及校园文化建设漠不关心,这样对校园文化建设来讲无疑是不利的。

篇2

    高校教学工作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是目前国内众多高校研究的关键,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集中体现在“教”的问题分析上,而对于“学”的报告涉及不多,而“学生”恰恰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前提,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这种情况,作者根据自己所授的学科专业对高等农林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剖析,将教与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目前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农林院校基础化学“教”与“学”浅析

    1.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传统高校基础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是:课程“拼盘化”、体系化,现以农林院校基础化学课程为例加以说明。

    传统的基础化学体系课程比较封闭,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学科的逻辑发展与知识的认识顺序编写而成,过分追求学科结构完整,这样势必造成化学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扼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机会,科学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是作为外来物而存在,而没有真正融入心灵,反而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即使有的学生有幸获得了科学知识,但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缺失很有可能使他们对科学的本质、发生、发展产生错误的印象。调查表明,由于基础化学教学课程繁琐陈旧,不能充分展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没有及时将化学前沿课题向学生介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普遍反映负担过重、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学节拍,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这种现象表明传统基础化学教学课程体系已不再适应社会和科学发展要求,必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整合。

    2.高校理论教学与科学实践相互脱节,不能有机融合。

    高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开放性存在不足,课程建设着重强调理论知识逻辑体系,去实践化现象明显,其主要表现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如基础化学课程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即通过观察现象总结规律进而上升为理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要用科学实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但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活动不足,实践教学时间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仅凭拟定的几个实验去验证,缺乏自主寻找实验方法实验途径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扼制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动手能力较差,毕业后无法很好的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

    3.迷茫心理状态是制约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

    迷茫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即长时间没有目标、困惑、不知所措,有些人虽然知道自己的目标,而且试图改变但又感到无力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在大学校园里较普遍,其大学生外在行为表现形式主要有:①对学业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东西;②对人际关系的迷茫,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③对爱情的迷茫,不知道如何处理好爱情以及爱情与学习的关系;④对就业的迷茫,对未来人生奋斗目标没有信心。这几种迷茫的存在都对学生的“学”造成不良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虽主观上有学习愿望但总觉得碌碌无为,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很大,从而失落、迷茫。进而导致部分同学开始厌学、逃课,发展为上网成瘾;上网成瘾的同学更进一步地逃课,如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还有一部分同学上课打瞌睡,无精打采,无心听课,或者去做其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其次是学生对就业感到迷茫,这种迷茫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业迷茫的结果,由于对学业的迷茫导致学生学业不好,到毕业时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想“朝花夕拾”但为时已晚,从而使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二、农林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之探讨

    1.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整合

    基础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与整合,其核心在于处理好课程横向、纵向排列组合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主要是遵循连续性、程序性、整体性的原则,处理好各门学科课程之间的统合、学科与社会的统合、学科与学习者统合的问题。例如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同步整合,以主题或课题为骨架编写教材,在讲授无机化学分子结构时,可以在讲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时,适当增加对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等)的解释;在编写《有机化学》教材时,可将分别开设的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和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等几门课程进行适度的整合,力求达到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先进性的要求,对于波谱分析章节的编写应集中介绍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的基础知识,并在后续各章中加以应用;天然有机化合物各章节应适当介绍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知识,加强与生命科学有关内容的联系并适当增加近年来有机化学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新成就,如相转移催化反应、邻基效应、富勒烯以及固相合成、组合化学、超临界流体萃取与反应等新技术,力求删减较为陈旧的内容,加强深化有机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这样学科之间适当的交叉融合,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延伸课程内容与环境、材料、信息与能源乃至化学与生命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用现代视角处理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注重新学科领域与化学的交叉渗透;根据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与认知规律,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虚拟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使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更符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大学学习期间是个人生命的重要转折阶段,同时也是思索、迷茫、困惑最多的时期,大学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和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应与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以及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洞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挑战自我,挖掘潜力,提升实践智慧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这样有助于减少学生迷茫。

篇3

论文摘要:怎样针对高职大专学生的特点来创造出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比较短时间内能迅速掌握时装画的基本技巧,是高等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并着重指出了解时装画的基本特征、要素和掌握技巧是学好时装画的关键。

瞬息万变的服装业中服装设计处于这一行业中最受人瞩目的位置,它往往占据了服装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首席地位。时装画,是一名设计师艺术涵养和设计水准的体现。服装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创作,时装画始终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直观的表现手法。服装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与服装质地、造型的完美结合将通过时装画反映出来。因而准确而熟练的掌握服装画表现技法在这里显的就尤为重要。

时装画教学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当中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课,需要每个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认真掌握。但是作为教学的老师会发现,职业院校的学生绘画基础较差,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许多学生没有绘画基础,造型能力差,理解力较弱,致使教师在授课时事倍功半,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针对职业大专学生的特点,再结合本人多年在时装画技法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出一些教学的方法。

一、时装画技法怎么教

(一) 临摹是时装画技法的敲门砖

学习时装画是一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由量发展到质的变化,初学者不能求之过急。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必须要从临摹入手,在大量的临摹与写生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人体的变化规律,哪些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可变的。临摹是对一个动态场景进行反复描绘后要用默画的手法重复,然后再对照原稿寻找差距,多次反复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教学上,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练习画人体比例,多临摹直到能掌握人体的基本型,然后再画手、脚、五官等。这种教学进程上的循序渐进使学生每走一步都会有进一步的变化,既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把握,又增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塑造形象的基本功扎实,又相应地练习了线条的使用,促进他们积累技巧,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便可完整地作画了。

(二) 画理是时装画入门者的实践认知

常言说学无定法,但学毕竟有法,画画更是如此,画理是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反复实践、除旧变新的艰苦过程,一条画理需要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运用,若不在实践中认识画理,是很难心领神会并运用自如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所以要大量的练习绘画,对各种技法都要实践,要特别体现一个过程,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新的,又要让学生敢于否定旧的,日积月累,逐渐丰富学生的艺术技能与艺术感知,如对人体各部位比例的把握,对各部位表现的认知,衣服配色的感觉,都是潜藏在练习中的画理,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活得画理。

(三) 画技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立脚石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的教学经验,它适用于各种层次教学,对职业院校尤为适用,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使他们掌握一门技术,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就要求在教学生时要重基本功的训练,主要训练他们的画技,因此要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或手段,提高学生的画技,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出色的技能,所谓“熟能生巧”,要指导学生勤于动手,加强训练,只有多练,才能具有纯熟的技巧和技能。相对于理论知识,我们更注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但这并不是不教理论知识,仍要要适当地教授,真正的艺术人才要有娴熟的技艺,更要有高深的文化修养,但是教学上必须有的防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 风格是时装画技法的点睛

经过一些艰苦的训练后,相信同学们的时装画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再融入其它的表现方法,如夸张、变形、简化等,时间久了就会自然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的时装画是没有灵魂的,但风格的形成需要因材施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时装画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想有新的提高就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从文学、音乐、舞蹈、历史、雕塑、民间美术等相关艺术中去吸收养分,同时要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把握时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总结不断进步,探索自己时装画的风格。

二、时装画技法教什么

下面我谈一下需要让每位学习时装画的学生必须要明白和掌握的知识:

(一) 要让学生明白时装画的基本特征

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把事物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尽管时装画不是人体画,但必须学习人体结构特征,人体是大自然中注意完美、最富有变化、最和谐的形体,掌握绘制完美的人体是学习时装画的基础。现实中的人体比例大约在7头或7.5头身比例,然而时装画中的人体比例不是一般绘画艺术的人体比例,它是通过艺术的夸张,达到视觉上的审美需求,更能体现出人物的优美曲线和修长身躯。具体表现时一般躯干部位不变,而将四肢尤其是腿部比例加长,形成以腰部为中心点的上下比例变化规律。所以在绘画时要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绘画体现出来的东西是苍白无力的,尽量最大程度地概括事物的本质,这也是学习时装画重要的要求。

(二) 要在学习中了解时装画的要素

不知其要领而为之的做法,不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的,画画也是如此,在时装画的学习中,明白其要素相当重要,因为它已由最初的时装版画发展到现在的时装绘画,并且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画种-----时装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了解时装画就要了解时装画的发展脉络,从杂志插图到铜版画,从写实手法到夸张、装饰手法,是人们由对自然界的客观表现,向着对主观世界、人的情怀意向表现的发展和提高,不仅如此,时装画也注重技法的表现,强化线条在运转流动所自然体现出来的韵致,同时,还吸收了版画、水彩、水粉、油画等技法,在形象刻画上重提炼、重效果从而形成自身的特点。

(三) 要培养学习时装画的技巧

时装画的技巧是不拘一格的,为了表现效果。画龙点睛之笔常常在最精彩的部分,但总的来说,时装画特别注重人物造型、姿态、角度与时装的最佳组合,强调面料质感肌理和整幅作品的表现方法与其它画种的相连性。时装画经常采用人物的变形、夸张手法,不局限于一般性的动态,是纯粹对人体与服装美的一种激情感受的表达。常常采用写实手法、夸张手法、装饰手法、简化手法、背景描绘和趣味手法等,除了上述手法之外,还经常采用姊妹艺术的某些技法和材料。如中国画中线的运用,工笔渲染方法的表现,版画中刀法的借鉴,油画技法对写实、细腻服装的再现,以及水粉、水彩、水墨、素描等表现技法都可以借鉴。这些种种技法是由表现效果而用的,不可生搬硬套,倘若要丰富作画的技法,就要多动眼观察,动手作画并且在切身实践中寻找规律,学到种种画理画技之后,创作实践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总的说,学习时装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过程的体现。需要经过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象、由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过程,谁违背了这个过程谁就违反绘画的逻辑,任何人都不能这样如此,尤其是初学者。作为一名教授时装画技法的老师,只有不但清楚教什么,还要清楚怎么教,才能带领更多的学生步入时装画的殿堂,开启服装设计的宝藏。

参考文献:

1、《服装绘画技法大全》 刘晓刚、何智明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篇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已经基本完善,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逐步从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转向以应用和资源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阶段。

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2010年教育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本文的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号召,紧握了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制作的、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的、能够展现相关知识节点内容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等。笔者对我国百余所普通本科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的现状有: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深入人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有些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某些院校的资源共享平台只是一个空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可分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他们共建共享的意识是存在的,但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这就造成了资源“有车无货”的尴尬局面。

(二)学校对资源更新意识有待提高。

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得不到及时地更新,有些教学资源还是学校两三年前放在共享平台上的,迄今一直没有更新过。作为承载教育信息化梦想的高校,却没有源源不断地补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新鲜血液”,在信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样的做法将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具有不同办学特色、办学体系的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相比非师范类、单科性院校,更注重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在非师范类、单科性院校中,医学院校的资源平台建设状况则更为乐观,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学院校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建校历史,种类齐全的医学资源在长期的积累中不断得到更新,此外他们在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不是闭门造车,树立“开放、协作、交流”的观念与态度,不断地提高资源平台建设的质量。

(四)校本资源开发较少。

有一部分院校是通过购买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链接一些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站,供学校的师生学习。这样的做法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初级阶段是值得提倡的,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太过于依赖他人现有的资源,不利于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没有达成优质资源“自建自用”的状态。

三、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有效共建共享的原因

(一)共建共享的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和合作精神。

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校长,再到教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共享意识。而在现实中,往往受到自我封闭、本为主义,重藏轻用等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有些学校虽建立起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由于这些陈旧思想的存在,便出现了各自为战、封闭式的一种模式。

(二)直接引进优质资源与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无法平衡。

许多院校通过直接引进,过度依赖他人资源,将他人的网址链接在本校的资源共享平台上。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不利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学校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众多不利的因素,登录外网不便,语言方面的障碍等。

(三)缺乏统一有效的保障、激励机制。

此项工作涉及面较广、设计人员较多,很多学校因为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各自的共建共享工作不尽如人意,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无法有效地开展。

四、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应对措施探析

笔者基于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笔者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上的一些做法,列举出应对措施。由于知识资源本身具有共享性和增值性,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保证让数字化教学资源最终形成一种“投入建设共享增值”的良性循环。

(一)强化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执行机构共建共享意识

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通过舆论大力宣传,从思想上认同“共建共享”,并自觉地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深化宣传、加强培训、引导学习等方式,强化共建共享意识,扫清思想上的障碍。笔者所在的学校较好地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对教师们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并通过积极与他们沟通,让这样的共享意识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二)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建立全方位共建共享体系和人性化的保障激励机制。

首先政府加大投入,建立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之间的三级管理体系。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准确灵活的政策,学校积极转变办学观念,教师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发、制作优质资源,将他们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提高资源利用率。笔者所在的学校,由教务处和现教中心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教务处做好学院的工作,将教师在现代化教学上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将共建共享与教师工作考核、教分、奖金、评职称、评优秀教师、优秀成果奖等挂钩,确保分配过程的公正性,消除教师对于资源共享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顾虑。现教中心负责制定相关的标准,组织各项具体工作,协调好学院、教师、学校之间的关系,创建融洽的合作气氛。

(三)扩大优秀资源获取的源泉,开放地接受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

获取教学资源不仅仅通过政府统一采购、学校自行购买等传统的方式进行,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的方式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学校组织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及立项建设工作,推选出众多优秀教学课件,参加省内的课件评比。学校建立了专门的课件资源共享平台(网址:http://share.ntu.省略/),将优秀课件放置在平台上,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免费供全校的师生下载与学习,并且随着评比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课件将会放置到共享平台上,平台不断得到更新,资源质量也会不断提高。这一共享平台必将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媒介。此举让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校本资源建设中来,突破传统的“拿来主义”界限,使教学资源更生动,更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这将是解决高校对教学资源的“无限性”需求和学校固有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以学习交流、开放的心态共建共享资源。

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汲取美国的MITOCW、ERIC、FREE之类的优秀资源,更多地充实国内短缺、符合师生发展需求的优质资源,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更多有用资源与本校的特色相联系起来,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正通过下载国外著名院校的公开课程,配以中英字幕,放置在共享平台上的方式,让学校的师生足不出户地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免费学习国外优秀课程,并且不断地去更新这些课程,丰富这些教学资源,做到优质资源的自我开发与积极引进的紧密结合,并注重各自的比重,合理分配,做到以自我开发为主,引进为辅。

篇5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与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2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A县位于中华腹地、甘肃省东南部,分布于秦岭山脉西南端丘陵河谷地带。该县中部地域宽阔、地形多样、矿产资源丰富,融名胜古迹、民风民俗、自然风光于一体,享有“陇上江南”的美称;北部以铅锌矿最为丰富,素有铅锌重镇之盛誉;南部又以金矿著称。1985年该县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08个对外开放县之一,1998年又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近年来,A县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牧、林果、蔬菜、烤烟五大农业基地及有色金属、酿造、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体系。A县启动新课程已历6个年头,6年来,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怎样,课程资源的适切性如何,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是新课程实施的对象,他们最有发言权;而且来自学生群体的信息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因此我们做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学生意向的调查是适当的、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 调查内容及分析

2.1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甘肃省A县具有代表性的学校15所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这些学校中有占全县总人口近40%的西片学校5所,北片矿区学校3所,东片盆地区学校2所,南部山区学校3所,城区学校2所。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与师生座谈为辅。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1份。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要求当堂填写、不互相谈论,并当堂交卷。在问卷的统计中,进行了分校、分片和综合统计,希望能从中看出学校理念、经济、地域和民风等对我们所要调查的信息的影响。

2.2调查内容及分析

表1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从表中可以看出,84.64%的学生是喜欢化学的,城区学生所占比例更高(92.63%)。只有一所学校的九年级学生例外:不喜欢化学的学生超过了一半(52.50%)。从与该校师生的座谈中得知,九年级的2位化学教师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处于经验积累期。通过调查还发现,A县的完全中学将主要精力放在高中部,致使初中部的教师在人员配置上处于劣势,该校就属于此列。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喜欢实验、观察活动的占70.97%,西片学校达到74.69%;在喜欢阅读的书籍中,城区学生喜欢读故事书和科普读物的比例相差不大(36.84%、35.79%),但西片学生喜欢读故事书的学生几乎占到一半(48.55%)。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生首先求助的是老师或同学,其次是图书、杂志等相关资料,最后是上网;这符合代价最小原则。在经济欠发达的A县,多数学生要上网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迫不得已只有去网吧,花费时间和金钱或许还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

表3的调查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55.61%)认为参加化学活动不但不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反而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帮助;但对学校开展的与化学有关的活动的调查,数据分布离散度大。学校开展的活动很有限,几乎没有开展。

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情况的调查中显示,校内供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除教科书外主要是实验室和光盘资料;而老师经常使用的只占26.42%,偶尔一用的高达38.71%。老师按照教科书的顺序进行教学(86.79%), 做过课本上要求的化学实验(61.60%),学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能提出问题(58.22%)。使用电脑、使用化学教学软件学习、听科普报告、去科研机构参观、甚至从图书馆借阅化学方面的图书、杂志都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多数学校配备了电脑,但仅限于上信息技术课,而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玩”的居多。对于使用化学软件学习,那几乎是一件奢侈的事;微机教室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部分学校还有多媒体报告厅,但用途已逐渐变为放光盘、讲公开课等。校内图书馆名存实亡,校外图书馆化学方面的书籍很少且很陈旧。东片某校学生这样写着:上化学课不做实验,老师干巴巴地讲,学生迷迷糊糊地听;上网不方便;没有科技馆等类似地方。西片学生这样填写:没有社会实践;实验能力差;没有从实际出发,只注重成绩;做题太少。南片学生填写的是:没有实验;没有条件上网。北片区学生填写的是:没有开放学生实验室;大家很少在一起讨论化学;在学习上,自己不是很主动;老师对学生没有太大信心;没有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等。综观A县各校情况发现,对于演示实验,部分学校还能做一些;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学校做过一次,有的做过两次,多数学校学生分组实验一次都没有做过!究其原因,一些易损耗品(如试管)损坏后未能及时添置,药品过期无法使用等等,总之不是缺仪器就是缺药品,使实验不能正常开设。

在希望开发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中(表4),开发与农业有关的资源呼声最高(80.65%),因为A县是农业大县;其次是与衣食住行有关的资源(76.50%)。值得关注的是,北片处于矿区的学生和城区学生选择开发与工业有关的课程资源的比例反而比其它选项都低。为何会出现如此耐人寻味的现象呢?原来处于矿区的3所学校中,一所是职工子弟学校,他们的父母都在矿上上班;其余两所虽然不是职工子弟学校,但他们对开矿、选矿、冶炼等见的较多,有的学生家长就从事着与矿有关的工作,耳濡目染,他们对于矿的事情要比其它片区的学生知道的多,尤其是乡镇、个体不规范企业带给他们的“工业三废”使他们深受其害。A县地势北部高城区低,学生希望在教学中补充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水、绿色植物等相关的化学知识(83.56%);农药、化肥、油漆、涂料等的知识(70.20%);液化石油气、沼气等燃料知识(68.05%);其他所列选项的选择率皆已接近60%。由此说明,A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了解家乡,了解周围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在填写的其它希望开发的课程资源中,西片、东片学生希望介绍常见食品、蔬菜的农药污染问题,大蒜的药理,不同农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农作物种子的培育,地膜处理,果树管理,制矿泉水,地方特色小吃的知识等;城区和北片矿区学生希望重点介绍如何方便、简单地减少污染,废旧利用,食品卫生与健康,汽车尾气知识,厨房化学、宠物化学等;而南片学生只是笼统地要求介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在对化学课程资源丰富程度的认识的调查中(表5)发现,有77.11%的学生认为不丰富;只有北片某校学生认为课程资源丰富(40.00%)的比率大于认为不丰富的比例(32.00%)。走访该校学生,他们说资料多得看都看不完!是什么资料呢?原来是自己和家长购买的各种习题资料、参考书!这些单一的纸质文字应试资源,数量再多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扩展。由此反应出该校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很清楚,在他们的心目中,有参考书看、有习题资料做,课程资源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在开放性简答题“你认为学习化学知识对你的生活和未来有什么用?”的回答中,多数学生认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到化学知识,化学学习是他们掌握今后生活技术的关键,如健康饮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不盲目使用化学用品,节约能源,保护空气,了解工业、农业、食品生产和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有的学生说的更干脆:“不至于不认识化肥!”“长大后就算当农民,也可以合理种植农作物,合理施肥,不会盲目,如果从事工业生产,对保护自己、保护环境、提高自身素质有很大帮助。”

3 启示与建议

3.1数学、物理、语文等其他学科是化学学习兴趣持久的前提和保证

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乐趣、志趣是每个科任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此外,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其他学科对化学的支撑。化学是自然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要综合应用各门学科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化学概念不能透彻理解,甚至不能正确理解,因此也就无法欣赏到化学的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文学科的缺乏;在许多牵涉到计算的内容中,原理的应用没有问题,但具体的数字运算却常常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基础知识缺乏、偏科等原因造成;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多学科齐头并进,各科迁移,单科突破,才能整体受益,也才能使化学兴趣弥久愈浓。

3.2校园环境建设中,要重视实验室、图书室内容的建设,将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A县有不少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有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等,部门齐全,但就是中看不中用。为改变这种现象,管理者需将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如对化学实验室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配备、培训实验员;更新图书,订购有价值的期刊杂志;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对于化学教师,可与学生一道,因地制宜,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替代实验药品或自制简易的实验仪器,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意识、环保的意识。开放实验室、图书室,让学生能做自选化学实验,搞化学魔术表演,玩化学扑克游戏,猜化学谜语,搜寻化学哲理诗词、化学对联等,让校园活动丰富起来。A县的实验员很少有专职的,多数都是理、化、生、地、器材等兼管的实验员,年龄偏大,对工作已没有太大热情;因此需设法改变,努力提高实验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3.3创造条件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让师生走出校园,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化学

安全是悬在每位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在任何场合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但我们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而不做事情,各方面应配合搞好学生安全工作,让教师有信心、有胆量将学生带出校园,如,参观净水厂、污水处理厂、制氧厂、活性炭厂、水泥厂、冶炼厂等;敢于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调查,搞研究。只有让学生经历具体感知,然后才能抽象概括,最终到实际的应用。

3.4实行人性化管理,给教师些自由时间和人文关心,开发利用校内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课程资源利用的载体

A县的很多学校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并和教师工资挂钩,有个别学校要求教师每日的两次到校和两次离校都需到专人处报到,如果工作做了而没有去按时报到,工资同样会被扣掉,使教师疲于奔命。还有许多作业:二字(毛笔、钢笔字)一笔记(理论学习笔记),加上日常工作: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工作计划(总结)等都进行量化考核并和工资挂钩;对教师的管理细化了再细化。然而,对细节的过分追求以至于迷失了对大局的把握,学生素质却每况愈下。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教师,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应付上级检查的)少做一些,腾出时间干一些该干的事:走出校园看看制氧厂是怎么制氧气的、农民用什么肥料、打什么农药,调查一下河水污染问题,看看生铁冶炼厂是怎么炼铁的等等;将丰富庞杂的化学课程资源进行遴选、组合、改造、创造,将其作为教学内容、拓展资料、课外活动素材或教学实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实现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产生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崔永,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篇6

【关键词】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

一、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

1、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由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建立省属高校战略联盟课程互选管理平台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平台由贵州财经大学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目前参与的大学城资源共享的院校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和贵阳中医学院四所院校,各院校教务处分别管理本校相关事宜,每个院校分设一个管理员。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分管的运行模式。

2、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首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经费来源。省教育厅除的相关文件外,无经费上的保障机制,相应活动经费和课酬均由参与院校负责。

其次是课程质量保障。共享课程的选定并未按《通知》中的学生网上申报课程、开课学校组织课程试听、选课确认的步骤进行,而是网络平台直接公布各院校开设互选课程门类。网络平台并未设置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途径进行有效反馈。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也未联合各高校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对各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情况进行监督。

3、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课程门类及开设情况

大学城自2014年春季学期起开设校际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目前的课程组织形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暂时没有推出网络课程共享。四所院校开设的课程门类有:人体奥秘、微生物与人类生活、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学、食品营养与健康、公关礼仪、经典广告欣赏和社会保障学8门课程。开设时间为每周六,持续10周。第二学期新增了4门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互选课程门类逐步增多。截止到2016年,大学城共享课程增加至17门。

贵州省花溪大学城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互选课程名单

学校名称 开设课程 课程时间

贵州医科大学 实用院前救护术 每周六

共10周

人体奥秘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趣味药物学

贵阳中医学院 中医养生文化 每周六

共10周

药用植物科学绘图与艺术鉴赏

太极拳

多媒体课件制作

贵州师范大学 公关礼仪 每周六

共10周

食品营养与健康

会计基础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桥牌入门

贵州财经大学 易经 每周六

共10周

地球科学科学概论

轻松管理

环境科学概论

以上表格数据来源:贵州花溪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

(二)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3年,尽管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参与高校进行了共享路径的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成为大学城课程资源深度、高效共享的拦路虎。花溪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尚处于初级阶段,共享范围小,参与人数少,共享层次和水平不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4各方面。

1、缺乏共享理念

花溪大学城创办的基本条件尤其是硬件条件可以较好的满足教学需求,但由于大学城内各高校类型、层次、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历史上并没有教育资源共享的传统和动力,高校往往容易遵循既有的路径依赖,对大学城的课程资源共享只是处于政策压力,而缺乏原生的传统和内在动力。另外,各高校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和特色,树立学校形象,势必影响课程资源的共享。且高校并未认识到课程资源共享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源共享对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各高校仍处于自我发展的模式,而缺乏共享的理念。

2、缺乏制度保障

诺斯认为制度是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实施意味着大学城各高校⑿纬梢桓鲇谢组织,各高校是组织中的子因子。只有规范的制度才能保障这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目前,只设有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作为总的统筹机构负责统筹,并未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行为。缺乏相应的制度,各高校在课程资源共享上就缺乏合法性、权益性和规范性的保障。

3、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

在目前的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实际运行当中,首先各组织的权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范,运行中并没有专项资金作为物质保障,组织机构单一,且是单向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反馈平台和激励机制,最关键的是目前课程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从性质上而言是一种外部行政力量的干涉,而不是高校间在权益明确的基础下建立的内生组织,这样的运行机制势必影响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高效运行。

4、缺乏课程质量的保障机制。

通过统计发现,2014―2015学年的课程总量为8至10门课程,2015至2016学年以及2016至2017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总量为17门课程,课程门类少,重复率高,且限定每生每学期只可选择一门课程,课程时间全部安排在周六,导致学生选择面窄,上课时间受到严重局限。课程的授课方式只有传统的课堂授课以及考查方式,机制不够灵活,效率很低。从课程的名称看,单一课程较多,综合性课程较少,互选课程并不能体现高校的特色和优势。网络平台缺乏评教反馈途径,无法跟进课程的运行,保障课程的质量。

二、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策略

(一)形成共享理念

高校独立自治是我国大学传统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高校各行其政,在教学、科研以及行政上甚少联系,因而大学与大学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逐渐形成壁垒。而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使大学之间产生多因素的联系,利用各高校的专业、学科及资源优势,形成资源聚集、资源整合以达到资源共享。

目前,省属四所高校的主体校区已搬迁至花溪大学城。就地理位置和形式上而言,各高校已形成集合之势,校门相互敞开。课程资源,特别是优势课程资源上的开放与共享,可以打破校际间深厚的壁垒,促进高校对资源共享的价值认同,是进一步推动各高校在学科、专业、科研等方面联合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二)建设共享制度

1、缔结高校联盟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将打破高校自我发展的办学模式,深度的资源共享应从政府主导,高校执行的模式中转换为政府牵头、高校联盟的模式,从而从外在的行政压力中摆脱出来,内生为一种内在的自我成长力量。缔结高校联盟,是实现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制度化建设的第一步。

2、制定共享章程

由高校联盟共同制定课程资源共享章程,明确高校在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课程资源共享的过程,使目前小范围的、浅层次的课程共享蜕变为大范围的、深度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的各方参与者可以按照相应章程履行职责,享受权益,从而保障各方的利益。

3、成立专项基金

目前大W城课程资源共享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各高校依赖高校内部的资金为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程资源共享的持续进行,挫败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省教育厅有必要拨出专项资金成立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专项基金委员会,专款专用。

4、加大学分互认的力度

根据目前贵州省教育厅下达的通知,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外,还可以通过跨校课程互选,学习其它高校的相关课程,将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课程学分也为其它高校所互认。在此规定中,并没有规范学生获得校际互选课程的学分在大学整个学习期间总学分的所占比例以及学分转化原则,缺乏必要性和强制性,使高校互选课对于学生而言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必然要加大学分互认的力度才能从客观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优化课程资源

课程是高校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实施教学所必要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等硬件与软件条件。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需要优化课程资源,整合各高校特色专业学科、师资、网络以及图书资源,使课程资源达到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省属普通本科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的通知》,课程资源共享秉承互惠互利、学科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之一是实现省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广大学生能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目标之二是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推动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要。课程互选中规定从2014年起课程的类型从通识教育课程(含必修课、选修课、各级精品建设课)开始试点,逐步过渡到所有课程,包括省属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讲座、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的课程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

【参考文献】

篇7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规章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1]。学校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原有校园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特别是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一般新的校园将有更多的场地空间,这有利于一体化的设计与布局,于此同时,教育技术装备则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 立体化的文化布局,让每一块场地都体现特色化教育

校园里的楼房不应该是一幢幢“孤独”的建筑,校园的墙壁不应该是一块块“冰冷”的砖瓦,校园的绿地也不应该是一块块“寂寞”园地,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能“说话”,尤其是小学校园。对一些新建的学校,以及一些大规模扩建、改建的学校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体化设计机会,可以将学校现有的教育特色融入其中。主要做好馆室文化建设、走廊文化建设、墙体文化建设等。

1.1 馆室文化建设

馆室主要指学校的功能性教室。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尤以图书馆及科学、艺术类实验室等场地为主,这些功能性教室的设置与装备应该遵行一定的标准。学校的特色既要体现在这些标准化的教室建设上,也要反映学校内涵的探究性的教室(场地)建设上。

1.2 走廊文化建设

走廊文化是以走廊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文化设施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形式[2]。走廊文化可以遍布学校四周,连接各个教育功能区域,展示不同区块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文化的一块宣传重地。例如,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的科艺楼,其走廊文化就非常有独创性。学校一栋三层的科艺楼,一层为书法美术专用教室,走廊上抬头可见“清明上河图”,左右两边即为书法美术类常识;二层则是音乐、乐器教室,音乐常识则遍布二层的走廊空间;三层是科学科技实验室,具有灯影效果的星空图在走廊的天花板上,两边陈列着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其他学校可以以此为模板,从中得到启示,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走廊文化。

1.3 墙体文化建设

学校的墙面有很多,校内的、校外的,室内的、室外的,墙体文化环境的布置也需要突出主题。墙体文化不能是简单的文字宣传口号、标语,展板、绘图等都是很好的宣传形式。学校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统一的规划设计下,给学生一定的“天地”,可以是班级教室,也可以是公共的责任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墙体文化,一定是充满活力、千校千面的文化环境。总之,应将校园墙体文化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让无声的符号焕发出更多的文化韵味,真正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3]。

2 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

学校教育的目的应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进而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因为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他一定会更多的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奉献社会,当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时,社会将会变得更安全、更和谐,更有前途,更有活力[4]。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充满个性的, 这不仅反映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上,也应体现在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中。近年来,各地的学校纷纷举办校园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夏令营等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的校本课程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校本课程不但是学校日积月累的教育成果,而且具有参与范围广、精品化、特色化的特点。例如,镇海区三公司学校的“宁波的中国之最”。学校的师生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把“宁波的中国之最”开发成校本课程,而后又以学校博览园的形式展示“宁波的中国之最”课程建设成果。项目中不但历数了宁波人的风采,更表达了一所普通小学对传承宁波文化、弘扬宁波精神的关切与担当;它既可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又是一个科技校园建设的新型载体。这样的项目既反映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又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3 数字化的文化内涵,让每一个空间都充满人本化气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站、博客、微博等新型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媒介也日益快速地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学校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进行双向交流和快捷咨询服务,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既要有教育者的说理教育,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双向沟通[5]。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观念的转变。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时刻与社会保持着某种联系,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思想带来了新的冲击。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有大量的宝贵信息资源,也有许多垃圾信息。如何让学生正确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这成为了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校园文化已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之主要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根本与灵魂[6]。因此,数字化校园并不是简单的教育数字化,它应该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成为学校价值体现的新载体,校园的每个数字化的空间都充满人文精神。一个校园文化出众的学校,就应该是一所个性鲜明的数字化校园。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现代学校文化建设通过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精神氛围,来促进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传统,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组织个性化、有特色、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开展系列化、开创性的知识文化活动,来 扩大学习的认知领域,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才能,使学校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部和谐优美的协奏曲,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7]。从教育技术装备角度而言,可以通过书香校园、科技校园、文体校园、数字校园等多种活动方式,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现代化发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每个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每所学校都应该抓住时代所赋予的发展契机,协力将学校打造成区域特色显著、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校园,促进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琳.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国华.关于走廊文化的认识[J].教育论坛,2012(2):39-42.

[3]史彩霞.校园墙壁文化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1(7):8-9.

[4]肖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教育的情趣与艺术[M].长沙:岳麓书社,2008.

[5]傅建芳,杨天泽.多元文化背景下拓展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1-135.

[6]王会平.以“文”化人,育德细无声:对三所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价值评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

篇8

    学习计划是高效率利用时间的保障。学习计划应该具有短期适用性。目标是长期的,计划却是短期的。学习计划要灵活机动,要能够与当时的学习状况相协调,规定得太死会使学习计划缺乏实际操作性。学习计划不一定要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只需要在头脑中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当然简单地拟个书面大概也是可以的,反正不要在形式工作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一天的计划用不着涵盖所有的科目,那样常常会影响学科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一般来说,一天复习3~4个学科就可以了,复习时要有所侧重,突出重难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复习。?

    2005年江西理科状元 傅必振?

    可能大家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一段长时间自习(例如周六下午从2点到6点的4个小时自习的时间)开始时,只做了10分钟练习就坐不住了,总想着去看电视、上网或是逛街,结果大好时光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

    这是因为你没有给自己制订好学习计划。计划有短期的和长期的,在开始任何学习前,我都会为自己制订一个周密的计划。短期的,比如刚才说的4个小时自习,分成若干段,每段时间做一科,小结或是做题,都一一计划好;长期的,比如前面说的5月看课本计划,用半个月看完一本课本,每天看几页,一天中的哪个时段看,都事先拿一张大白纸写下来,每天完成后都做好标记。制订学习计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办法。?

    有些同学到4月时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怎么越练习越不会做,其实这是不注意小结造成的。题海是一个黑洞,有些同学一旦陷入其中便不能自拔,而是硬着头皮往里钻。然而善于小结的同学却不会这样,他们在复习中始终保持清醒和客观,知道自己的不足。?

    第一轮复习时,高三时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每周六下午放假,怎么利用这段时间呢?不是一味做题,不是去彻底放松,而是复习一周的笔记和错题。按照复习的进度,差不多一周复习完一章,因此每周六成了很自然的“分水岭”。保持复习节奏,定期小结,才不会陷入题海。?

    到了第二轮时,我采取的是每半个月小结的节奏。看第一轮的笔记,总结第二轮大量练习的得失,是我在这个时段小结的主旋律。?

    小结就像是紧张练习中的“调味剂”,常常让我乐在其中。?

篇9

    列计划的目的无非是通过白纸黑字,使得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能够进行监督和检查。高一,高二学年,应把重点放在课本上、课堂内。因为高考虽强调淡化课本的考查,其实处处有课本的影子。“课内知识课外考”的测试方式,就要求我们把课内知识学扎实,否则无法完满地解答课外考题。当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仍应有大量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高三学年,既是中学时代的最后一年,也是复习迎考的关键一年。高三学年的计划是完善知识系统树,“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后,技巧也就“水到渠成

    2、知己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也是一样。所以要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必须要“知己”。“知己”包括三层含义:明确学习奋斗的目标,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做到“知己”后,我们就可以制定计划了。

    3、要求

    列计划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你只要抓住两个字——“详、实”就足够了。

    首先,要让自己知道,每天你具体干些什么,知道每周、每月的安排等。我们应该去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到自己对自己心中有谱。一份计划上只出现时间和科目是不够的,最起码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安排,包括做哪些习题,看哪些笔记都应当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计划的优势。所谓“实”,就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高一些也可以,但绝不可过高或过低。太低了,计划的内容松松垮垮,反而不如没有计划;但大多数人可能更容易把计划列得偏高,开始还能拼一拼坚持一下,但很快地就败下阵来。如果总是列这种过高过紧的计划,常常完不成,那么时间一久也就会对列计划失去信心了。一份好的计划绝不在于它的起点有多高,而在于它是不是能帮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你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4、注意

    ①必须强调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自己的特点自己制订,不能仿制别人的计划,别人告诉你的方法最多只能充当一个指路标的作用,是很难完全套用的。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

    ②列计划只是一种手段,绝不要为了列计划才去列计划,只要是能达到目的的计划都是好计划。不管什么时候,列计划都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③刚开始列计划的同学,可能不太容易掌握好难易的尺度,列的计划过高过低都是自然的,只要不断调整,不断改进,很快就会适应这种方法。

    ④任何学习计划刚执行起来都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你应该知道为了执行这份计划而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能够适应这份计划是保证你的远程学习以及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步骤。

篇10

声音 1

课前先预习 高分来靠齐

刘文宇,来自重庆的高三学生,预习是她每晚完成作业后的必修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最重要的不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长,而是效率有多高。拿我的经历来说,课前进行预习就很重要。头一天把有疑问或看不明白的地方标记下来,这样就对第二天的课有所期待。听上去,课前预习有点像作战时的战前侦察,哪儿是明碉,哪儿是暗堡,哪儿是最坚固的地方,哪儿是薄弱环节等,通过预习,就可以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听得更加认真。

记得有一次,我提前预习了“总体分布的估计”的内容,看明白了频率分布表,但是没搞懂什么叫“样本容量”。于是,第二天上课我精神百倍,带着这个问题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有这样的好习惯,我把每个知识点都琢磨得很透彻,数学考试从来就没下过130分。

声音 2

课前预习勤 思维就会停

戴再平,浙江教育学院数学系教授。数学教育专家。

对于数学课,“课前预习”并不是对任何人或任何课程都适合的。举例来说,假如你明天要上一堂平面几何课,重点是学习如何添加辅助线。假如你课前都认真预习过了(即事前知道结果)。那么课堂上老师提问:“这辅助线该怎么添呢?”,你们直奔结果:“这样添!”

请问,老师这堂课还怎么上呢?再作思维过程分析,你会感兴趣吗?没有了对新知识的渴望。恐怕课堂上的你们会昏昏欲睡吧。

关于计划和目标

声音 1

心中有计划 数学我不怕

高立力,2007年贵州理科状元,高考数学成绩为149分,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学习计划能帮助你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因此学习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认为学习计划应具有短期适用性,目标是长期的,计划却是短期的。因为学习状况不断在变化,而计划一定要和当时的学习状况相协调。规定得太死,学习计划就会缺乏灵活性。学习计划用不着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只需在头脑中有安排就行,当然简单地在书面上拟个大概也是可以的,总之不要在形式上浪费大量时间。举例来说,我喜欢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对第二天的学习进行规划,比如数学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该做教材中的题还是自己找习题做等。长期养成的这个习惯让我的数学成绩一直都很稳定,并在高考中取得了高分。

声音 2

踏实状态最重要

王金战,人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有“中国第一班主任”之称。

我2003届的那个班,高考前。有13个学生已经提前保送清华、北大了。最后高考,考分高一点低一点,对他们都没太大意义。但是,他们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图啥呢?有的孩子为了寻找一个目标。就给自己定下标准:我就要数学拿满分!但是那一年高考数学非常难,没有人得到满分。最高分是黄爽,考了149分,成了当年的数学状元。进入这种踏实、投入状态的同学,恐怕有一种共同的感觉:目标不再重要,目标可有可无。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实际结果肯定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好得多。

关于参考资料

声音 1

“题海战术”我看行

刘剑波,高三模考成绩在全年级200名左右。高考冲进了全校前30名,现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

高考过后大家都叫我“黑马”。的确,从平时的全年级200名左右到最后冲进全校前30名,这种飞跃令人刮目相看。但一路走来,我觉得这些成绩理所当然,因为我冲刺的脚步迈得很踏实。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短时,我感觉对我这样基础不很牢固的同学来说,如果一点点补救,恐怕会事倍功半。我与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充分交流后决定,采取“抓住重点和最弱的学科,兼顾其他学科”的策略。在语数外三门学科中,我的数学是最薄弱的,相对也是提升空间最大的学科,于是我决定在数学上狠下功夫。对于数学,没什么好说的,四个字――以题代练。题型见多了,手熟了,考试准行。在复习的那段日子里。我每天晚上总是安排6点30分到9点这一段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来做题,做完题后马上看答案,如果有错,立即纠正,把没懂的地方搞懂。我想,每天弄懂1个知识点,100天我就能弄懂100个知识点,那高考的时候自己还怕什么呢?也正是这种信念,在高考的时候,我的数学得了117分,比平时多出了近50分。

声音 2

教科书――万变不离其宗

熊皓桃,贵州高考文科第10名,高三初期。成绩一直在590分左右,高考中取得了661分,现就读于香港大学。

高三一年,印象中除了吃饭、睡觉和偶尔的放松外,我每天花时间最多的就是看书,从早上醒来后的早读、上课,中午的读报、下午的上课和晚上教室里的自习,到凌晨寝室里的自习,一切都按部就班。后来我发现,时间的充分利用只是学习的基础,习惯的改变才是我后来成绩突飞猛进的根源。就数学而言,我开始做题,但只认真做好老师发的卷子,并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详细记录。其他时间就用来看教材的公式、定理、定义、例题,而且不厌其烦地看。这种看似最笨的方法,让我的数学一下子好了起来,并最终在高考时取得好成绩。

关于数学册子DIY

声音 1

常翻错题集 明明白白学习

张迪,来自湖北的高二学生。错题集是班级的展品。

从高一开始,我就给自己准备了错题集,将每次考试的错题重做一次,分析出错原因。每次试卷发下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纠错,把错误的题目重新做,并且总结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写在旁边。最后,还要写下自己给自己的评语,比如“加油,张迪,下次别再错了。”“错第二次了,惩罚自己今天晚上不许看电视。”

每次考试前,我也一定会把我的错题集拿出来翻一翻。我用这种方法拿下了数学一个又一个高分,而且最近一次的月考,我的数学单科成绩全年级排名第一。我的错题集还时常被挂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上,供其他同学参考。我一定会把这个习惯坚持到底。

声音 2

编题考自己 我有我创意

刘鹏飞,200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考数学成绩为146分,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我喜欢根据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自己来编题并对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对题目类型进行归类。因为出题的时候,我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好显而易见。试想,出题都是老师的活儿,倘若我也能出题了,那水平不是提高得更快吗?我还给我自己出的题集起了个名字,叫“妙题集”。数学是一门很有诱惑力的学科,它所需要的那种逻辑思维能力是以后做很多事情的奠基石。大概编题也是对我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吧。

听完大家的热烈讨论后,你心中可能会有疑惑,有些习惯,有人热情推荐,有人却唱“反调”,到底哪些习惯适合你呢?来做做下面的测试题吧!

本测试共16道题目,每题都有三个备选答案:

A.是 B.有时如此(或不一定) C.否

1.你在固定的时间里学习吗?

2.你要求学习时周围必须很安静吗?

3.你是否经常查用字典等工具书?

4.学习时你有下意识的动作吗?

5.你是否在按自己制订的计划学习?

6.在学习中你有经常沉迷于空想的时候吗?

7.学习结束后。你会收拾书桌吗?

8.你有一边听广播或看电视一边学习的时候吗?

9.发回的试卷,自己能认真总结、分析问题吗?

10.你是否平时不烧香,考前抱佛脚?

11.你认为自己的预习效果不错吗?

12.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不愿下大力气去学吗?

13.你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立即复习吗?

14.即使有不明白的问题,你也不愿去办公室向老师请教吗?

15.即使有喜爱的电视节目。你是否也要坚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再去看?

16.你是否经常有对着书本毫无兴趣而浪费时间的现象?

评分方法:奇数题选A记2分,B记1分,c记0分;偶数题选A记0分,B记1分,C记2分。将各题分数相加,得出总分。

(1)视觉型:27分以上

你喜欢通过图表、录像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接受信息、表达信息。通过自己动手涂写,要比阅读文字或聆听语言更有效。所以诸如自己动手做错题集的方法对你来说非常适用。

(2)听觉型:22~26分

你善于通过接受听觉刺激进行学习。喜欢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接受信息。你上课时一般都能认真听讲。所以,课前预习的方式可能不太适合你,将精力放在课堂上更能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