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31 09:4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基础学科 视唱练耳 吸收借鉴

2006年4月10日至1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了为期一周的视唱练耳教学论坛暨中法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活动。此次活动由法国巴黎凡尔赛(Versailles)国立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塞希尔·枫丹(Cecile Fontaine)女士和法国巴黎吕埃-马迈松(Rueil-Malmaison)国立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克劳德·维拉尔(Cloude Villard)女士主讲。两位教授分别就音乐学院附小、初中、高中、附中理论、本科管弦、本科声乐和视唱练耳专业等不同层次的视唱练耳课程,进行了精彩的公开课教学,并根据参会师生所提问题,就其所属两所音乐学院及法国视唱练耳课程的设置、学制、入学及修毕标准、教学模式、教学大纲、视唱练耳教师资格考试、中法视唱练耳教学比较等问题进行了现场回答。此次参会,笔者深有感触,认为这次活动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公开课内容安排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

两位法国教授在一周的授课中,分别针对不同时期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德沃夏克、德彪西等人的一些代表作品对音乐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与方法进行了丰富、认真、系统、灵活的教学演示,涉及内容广泛,教学中与姊妹学科联系紧密,使参会者真切感受到了视唱练耳课的趣味性与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生动活跃,体现较高水准

塞希尔·枫丹教授给音乐学院附小学生上课的情形给笔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塞希尔·枫丹教授特别注重激发调动学生的情绪,她通过让学生练声、用乐器模仿老师所唱旋律及加入舞蹈走步律动感受大、小单位拍等一系列组织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掌握了一节课的内容,充分展示了学生与老师间的默契配合及高水准的教学质量。

三、音乐会精彩纷呈,富有较强感染力

艺术周活动期间的四场音乐会各有不同特色。附中视唱A班的演唱会以其纯真甜美的乐声及井然有序的曲目衔接成功地开启了音乐会的第一幕。其中几位学生的多面才艺展示更令观者叹服与难忘,如伍天歌同学既是乐曲的改编者,又是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者,可见学生的雄厚功底与音乐潜能。视唱练耳专业生的汇报音乐会曲目丰富且有一定难度,大量的自弹自唱更显示了他们高水准的专业特性。另外,视唱练耳专业青年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也展示了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实力与活力。

通过参加这次中法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活动,笔者了解到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及国外专业音乐院校的一些教学方法形式,深有感触,引发了对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形式的改革

目前,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形式还是多按年级分班,用两年学制修完相应学分为主导。事实上,这种不论学生入学后的水平高低,一律从零开始,完成两年学制才能修毕这门课程的做法确实有很大的弊端。学生进校前所学习、接触音乐的时间长短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专业,个人的音乐天分、音乐素质、理论基础本身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只是简单地按年级分班学习,必然会出现基础较好并学到一定程度的学生等于在浪费时间进行不必要的重学,会有教学进度太慢的感觉,而基础较差者又会觉得教学进度太快跟不上,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作为教师更是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在所难免。视唱练耳课成了一门十分棘手难上的课程。

参照借鉴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及国外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制度,我们不妨也尝试将高师的视唱练耳课作分级制的分班学习。专业音乐院校的最高级别修至五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生源情况作适当的调整。根据专业的不同,我们可以大致设定为由低到高修毕二级(艺术通才专业)、三级(声乐、民族器乐专业)、四级(作曲、键盘、管弦乐专业)。

参照专业音乐院校分级制的特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新生也可按入学水平及专业的不同分为若干级别的班。对于低级班而言,教师要多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较多的时间,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为积极晋升高级班加修学分而努力。对于高级班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课程,通过对大量音乐作品的拓展学习,掌握更新、更难的知识内容。

针对以上所述,这就需要我们从事高师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师能够共同努力,将高师视唱练耳分级班的教学内容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来共同完成。

转贴于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当说,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并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对实现教学目标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国内外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在视唱练耳课上都尝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所带来的先进便利的甜头。高师院校同样也可适当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将基础性的一些节奏、旋律等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这样无论从听觉还是视觉方面都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所占课堂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听、多看国际国内高水准的交响乐和多声部的合唱作品,让学生多感受接触多声立体化的优美丰厚的音响所带来的不同的听觉与视觉享受。

三、注重加强视唱练耳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紧密联系

由于此次中法视唱练耳艺术周活动是请具有较高水准的法国视唱专家主讲,所以使笔者在充分领略法国视唱练耳专业教授的教学风范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国外与国内一流专业音乐院校一样都十分注重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无论是从内容的涵盖面还是从对较大作品的分析把握上,都体现出了与相关课程(如:和声、曲式、声乐、合唱指挥乃至管弦乐课)的紧密联系。如果高师院校也能在这些方面多注重加强的话,那么学生的视唱练耳学习就会远远超越单纯的音高节奏学习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学习平台,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也就不再会成为理论上的空谈。当然,这其中要求任课教师首先在这些方面要有较高的建树能力,方可谈到对学生全面的学习要求。可见国内外好的音乐专业院校严谨系统的治学之风。

四、高师视唱练耳考试制度的革新

通过这次参会,笔者深切感受到了一流专业音乐院校从课堂教学到音乐会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高师院校无论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各方面都应总结出一套符合自己院校特点的教学方案来。比如,在考试制度方面,传统沿袭下来的视唱练耳考试一直是练耳考试进行集体笔试,视唱考试则是单独抽谱视唱(平时背唱条目、精唱条目或生谱视谱即唱等),这种一成不变的考试方式久而久之无疑会造成一种乏味无新意之感。既然音乐会的形式既能检验学生所学又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那么,我们何不考虑将视唱练耳音乐会的表演也作为考核学生的其中一项呢?

另外,音乐会曲目内容、形式的选定,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或二人,或小组,或自弹自唱等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打分则按学生所选曲目的难易度及表现完成的情况来裁定。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对象起点、对学生的培养方向等方面与中国一流音乐院校相比有很大差异,在教授学生《视唱练耳》这门专业基础课上,对于好的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我们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总之,针对地方非专业性音乐院校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粗浅程度, 运用多媒体手段降低所练音乐作品的难度,也可以将所练基础性的节拍节奏、旋律等用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实情加以取用改进,让学生真正在轻松愉悦中灵活掌握其所学内容。

正因为有差距,所以我们更应该多学习、多思考,思考如何在自己学校现有条件的状况下,引进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创造符合自己院校特色的更实用有效的一套方法体系。相信在这次艺术周活动结束不久,包括一些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在内的各个教学单位都会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与行动,将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以更鲜活的思想、更新式的手法诠释出它的趣味性与重要性。

中国的视唱练耳正在与国外进行着频繁的交流,并不断发生着新的高层次的变化。不过,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专业视唱练耳杂志,这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大缺憾。其实,我们不妨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那样将会更有利于我国视唱练耳的快速发展。相信在新的一批年轻的视唱练耳新秀的带动下,我国的视唱练耳事业会在世界音乐基础学科中占有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2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美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努力把教书育人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各种题材歌曲的学唱,中外名曲、名歌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艺术和高尚的情

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心理条件等,努力进取,为中国的明天奋发向上。

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

3.初步欣赏一些小型的器乐曲,掌握音乐欣赏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通过“拍拍敲敲”、“听听想想”、“唱一唱”等练习,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5.通过集体舞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

本学期通过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素质。本学期,我还加强了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的学习力度,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改革进取,加快教育现代化,使学生能在他们的薄弱环节上加强学习,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素质大大提高。

主要措施

1.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坐姿、唱姿,以及合理的发声练习曲;

2.注重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知识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3.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

4.每节唱歌课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教师正确处理、引导;

5.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了解一些音乐知识;

6.通过律动以及集体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

7.在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中渗透德育,深化教育改革;

8.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使

学生参与耳、眼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生活,开拓音乐视野。

9.以素质教育为本,不断提高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落实于教学,充分发挥音乐课益智、促体、辅德的功能

学生情况分析

篇3

一、 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

【案例】《狮王进行曲》

此课是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人音社音乐教材第五册中第五课的内容。此课要求“通过听、唱、说、演,感受描绘狮王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在此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从多方面参与音乐活动,积累感性经验,获得音乐的体验,首先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

【案例片段】感受音乐,自主学习

教师: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音乐(《狮王进行曲》的引子部分),大家听一听、想一想,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当学生听到庄严的前奏音乐,都情不自禁地仔细聆听起来。)

学生1: 这首音乐让我感到很紧张。

学生2: 我很害怕。

学生3: 我觉得是一只凶猛的豹子来啦。

学生4 :我觉得好像有坏人要做坏事了。

教师:噢,都感到很紧张、害怕,是吗?我也有这种感受。那我们接下来再听一听,你又想到了什么呢?(狮王的主题曲)

学生1: 有一个“大个子”,在散步,他心情不好。

学生2:笼子里的老虎想出去,又出不去,走来走去。

学生3: 龙卷风就要来了,人们在忙着逃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教师: 这么多同学都想说,这样吧,我们一起再听一听音乐,把你们想到的情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好不好?可以是画画、可以是表演、可以是模仿。

(这一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在《狮王进行曲》的主题音乐声中,有的学生模仿大象行走:将两手伸在体前左右甩动,就像大象的长鼻子;有的将两手放在耳旁,踏着音乐的节奏行走,好像是黑熊;有的两个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扮演模仿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逼进;甚至还有同学躺到地上,模仿老虎在地上爬行;老师也融入到学生中,欣赏学生的表现、参与学生的活动……)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音乐的学习原则是不能依靠描述、讲授的,必须要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在此教学片段中,老师这样提问:“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而没有先入为主的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体验,让他们自由地展开想像,放飞思维,自主地学习。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的。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就使得每个学生有机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得到满足。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大量采用了“我会听、我会想、我会试、我会说、我会演、我会唱、我会画、我会创”等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音乐学习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二、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案例】《小红帽》

教学背景:此课是在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十课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教师自主开发的一节综合艺术课。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唱、说、跳、演的知识和经验,尝试小组分工、合作学习,运用戏剧表演的方式,创编、表演“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

【教学片段】小组合作,集体创编“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

教师: 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将我们刚才创编的“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通过分角色来合作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

学生还没等老师把话说完,就已经忙活起来:首先,组长根据组员的申请及其特长进行角色分工,然后各成员根据角色,互相帮助进行化装处理、道具的处理;接下来,组长召集同学,进行排练。

(只见有的学生马上拿来纱巾披在自己的肩上,当做鸟儿的翅膀,有的借来老师的眉笔,给同学在额头上画皱纹,帮他扮演奶奶。总之,这时的课堂里十分活跃,各小组同学们都想快一点排演好自己的作品。)

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把社交技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而不像其他的学习方式,只重视学术性目标。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一方面每一个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和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特长得到了展示,学科的知识目标得到了落实;另一方面,作为合作学习的伙伴,每一个同学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为了小组共同的目标,又进行充分有效的合作学习,使得其情感、态度以及社交技能的学习目标也得到了落实。如:“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倾听组长的要求”、“快乐地接受任务”、“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又“能够与他人友好地合作”等等。这不仅仅对学生学习意义重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通过此合作学习,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他人合作,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力。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好的。

三、 尝试探究学习的途径

【案例】《音的强弱》

此课是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人音社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五课中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究、感知、体验音的强弱。为此教师尝试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的流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敲一敲,感受强弱”;第二部分:“找一找,探究强弱”;第三部分:“唱一唱,表现强弱”。

【教学片段】:探索音的强弱

(1)引导学生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强弱不同的声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同学们找找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学生东张西望,四处寻找。)

学生1:窗外的风声,还有下雨时的雷声。

学生2:老师关门的声音。

学生3:飞机飞过学校时发出的声音。

教师:你们很善于发现,那你们能不能用我们的身体发出强弱的声音呢?比如拍手、拍腿。(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究能使身体发出强弱声音的方式。)

学生1:跺脚。

学生2:嘴里发出声响。

老师与学生3:教师帮一学生脱下外套,将外套上下使劲甩动,外套发出了“呼呼”的声音。

学生4与学生5:分别将自己的手合成筒状,再将四手连接成一长筒状,两人相对,嘴对筒口向对方发出“呜……”的声音。

(2)利用教室中的各种物品,让它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创造声音的强弱。)

教师:让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拍一拍、敲一敲,有哪些不同的强弱声音。找的时候,可以与同学合作。对了,别忘了,我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找哟。

学生1:翻动书本,拍击书本。

学生2:用手掌拍、手指扣击桌面。

学生3:用铅笔敲讲台的正面、侧面和边沿。

学生4与学生5:同时将乒乓球抛向空中,球自然落在桌上、地上时发出了“乓乓乓”的声音。

学生6与老师:学生6将耳朵贴着桌面,听老师从远到近用手指弹桌面发出的由强到弱的声音。

学生7:敲击碰铃发出了强弱的声音。

传统的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例如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形象的理解。教师往往注重概念的讲述、理论的记忆,多采用的是“给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因此,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我来试一试、我来说一说、我来做一做、我来比一比”的途径,通过让学生探究音响,创造声音再现音乐形象,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了音乐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老师成了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在这样的“方法与过程”中,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让他们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不同阶段的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和程度是不同的,音乐教师要善于从小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和途径,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和欲望,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思考:

目前的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如何将学习方式的变革向纵深发展?使之“变得好”,更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自主≠自由

在实施中我们发现,教师为了体现“自主”,课堂放得很开,但收不拢,有的课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课桌变来变去,惟独收获不多;有的课学生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又唱又画,气氛十分活跃,可是学生得到的仅仅是“放松”,没有什么收获;自主学习成了自由活动。学生需要实实在在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形式的变化。

二、合作≠合座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都运用到了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就近的几个学生围坐一起,讨论甚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有趣,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教师、学生、听课者大都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其实不然,有很多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追求的是形式和表面上的热闹,甚至有的教师无论什么学习内容,都来个“合作学习”,至于“什么时候应该合作、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哪些学生适合合作、怎样分组、怎样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有哪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教师干什么”等问题,教师似乎也不太关注。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只停留在表面,是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有其形而无其质的。

三、探究≠随意

在有的探究学习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出乎教师的预料――他们能够发现、找出很多的信息和问题,以至于让我们的老师始料不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师都乱了方寸:要么任凭学生随意自由表现,要么引导得不恰当,导致有的课堂上成了个别学生表现和随意活动的地方,却不能涉及问题的核心,甚至还出现跑题等现象。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音乐教学 优化整合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树立基本的音乐审美认识,为以后深入学习音乐知识打基础的教育阶段。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进行优化整合,也是促进音乐教学向现代化教学方式转变的有力手段。

一、整合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课堂由教师主导,并由教师安排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加之小学生受其年龄段、心理发育等特点限制,对抽象、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对音乐教学加以改革。同时,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课需要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声音、文字、画面与自己的心灵甚至想象力都完全整合到一起,才能领会、理解音乐的内涵,以及音乐的艺术美。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为小学生建立起一个融声、像、字于一体的学习情境,对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是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利用画面、动画、配乐、配音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可听、可看、可想象、可重复回放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心智,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创建了奥乐夫教学法的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其实质,就是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特点,把音乐与游戏、歌谣、图像、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自主式或协作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比如,在进行《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课件,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向学生们展示国旗的样式、色彩,以及小学生向国旗敬礼的画面,再辅以国旗的实物,让学生们牢记国旗的样子,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结合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在课后向家长、向网络等资源来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帮助小学生树立国家荣誉感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的小学生的知识,还促进了学生建立起信息收集、整理、研究于一体的创新式研究型学习方法,实现学习音乐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共同成长。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音乐与多领域知识的互相渗透

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小学生的审美体验不仅需要音乐知识,还需要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把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术与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为小学生建立一个多维信息空间。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扩充了教材与教师的知识范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音乐知识与相关信息,使学生能便捷地获取更多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如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范唱,还可以表现出极富民族特色的舞蹈、服装、建筑、山水风景等,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民族音乐的风格和发展,并引导学生去查找各民族的资料,欣赏各民族的音乐,并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文化,既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又把音乐教学拓展至各学科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格局。可以说,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束缚,把学生的视野、心灵延伸到广阔的空间中,把音乐和其他领域的美送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极大地提高了对小学生美的教育的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篇5

一、京剧艺术走进小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虽然京剧自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完全脱离徽调而独立在戏坛上只有二百多年,但它形成的历史悠久,生活的土壤深厚。从京剧的形成、发展来看其特征:京剧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譬如,京剧的身段表演各式主要出于昆曲,京剧的服装是参考了唐、元、宋、明、清几个朝代的服饰而制定的;京剧的行当吸收了昆曲、汉调的分行等。从艺术角度来解释,京剧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由演员表演故事,集舞蹈、歌唱、说白、音乐、武术,甚至杂技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于一身,是土生土长的神州沃土的奇葩,是炎黄子孙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京剧不仅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国外影响也很大。当年,梅兰芳先生将京剧传入美国时,美国某大学曾把是否欣赏过中国京剧作为考察学生文化知识程度的标准之一,可见京剧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在沉醉于京剧艺术的辉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京剧艺术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危机,现代生活的冲击、听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及倾向、观众面的狭隘,尤其是孩子对京剧不感兴趣等,都直接影响到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如果京剧不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那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即使是国粹也同样会受到自下而上的威胁。许多音乐教育者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在新的课改课堂中引进京剧艺术的欣赏,其目的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为中国京剧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京剧艺术教学牵手信息技术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在选取本次活动的课题时,我一开始并没有选择“京剧”这一课题,主要考虑京剧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否太深刻。因为京剧欣赏教学的要求与一般民歌欣赏、器乐欣赏的目标差异不大,只是曲调不同,学生没有从欣赏京剧的角度欣赏;学生不了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基本的京剧知识,所以他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京剧,无形中就远离了京剧,无法和老师形成共鸣;儿童的精力旺盛,喜欢活动而且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冗长的唱腔和难懂的唱词并理解其人物形象有一定难度。但是最后让我决定以“京剧”为课题,是我想尝试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用一种专业和游戏娱乐的混合式让京剧艺术走进低年级学生,让他们感受和体会我们祖国的国粹。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由于自己对京剧的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上网查阅资料,走访京剧、戏剧老师并欣赏京剧影音资料。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是艰苦并丰富多彩的,通过这段时间,我增长了很多知识并拓宽了思维和视野,最重要的是让我真实和深刻地体会到做一位音乐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需要广博的知识、灵活的思维和高度的艺术修养。正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充分准备,使我对这节课充满了自信。但是上课需要的是互动,光老师讲京剧不能达到上课的要求和效果。因此在课前我除了请学生先自己查找一些关于京剧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初步的了解和铺垫外,我还借助了信息技术手段,力求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让京剧走进音乐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通过信息技术,让京剧艺术根植音乐课堂

有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还有一项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知识的保持率将大大提高。多媒体技术正是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技术及多维动画技术于一体的多源信息载体,因而对于音乐教学的适应性非常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声与画在课堂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拓展了教学空间,其对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等都可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我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单纯地用语言和板书的形式来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京剧这一艺术形式根本无法让小学生接受。相反,我借助了信息技术这一载体,通过声、画、音、动的结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京剧,知道了京剧的一些基础知识,更紧密结合“做”、“打”两种行当并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予以呈现,因此,整节课给学生的感受是好玩、有趣、生动、灵活。因为我不仅让学生感受了京剧,体验了京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这一载体让学生走进了京剧。

篇6

9月29日晚,由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承办,新东方云南学校协办的2016级新生学习规划公益讲座暨迎新生管乐音乐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体育馆举行,全校新生及云南师范大学团委全体团干部参加活动。

新东方集团首批十大集团演讲师周问鼎,新东方集团最年轻的演讲师、培训师宋志鸣为云南师范大学新生带来了“相信未来”学习规划演讲。讲座中,宋志明、周问鼎两位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青春飞扬的风格讲述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和成长经历,向同学们传递了“有梦想,为梦想付诸行动,并实现梦想”的理念,他们告诉新生们“大学生活,首先要埋下梦想的种子,然后努力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促进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他们精彩的演讲,赢得了现场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学习的兴趣和实现梦想的渴望。

讲座结束后,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管乐团闪亮登场。云南师范大学团委刘东老师担任指挥,学生管乐团全体成员们精心准备、倾情演出。管乐音乐会在《西南联大校歌》演奏中拉开序幕,气势磅礴、激扬向上的词曲再现了西南联大在抗日烽火中的峥嵘岁月,激发了新生们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进悠扬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声神韵》,充满无限遐想又独具青春气息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优美动听的旋律充满了整个会场,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新生,使大家真正领略到了“管乐魅力”。在演奏过程中,刘东老师带领管乐团的队员们向新生展示了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圆号、小号、打击乐等乐器,他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和管乐队员精彩的演奏技巧展示,丰富了新生们的管乐知识,让新生们感受到了管乐艺术的魅力。

此次活动是一场传播高雅艺术的试听盛宴,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如何积极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坚定不移地实现理想,也在美妙绝伦的音乐中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精彩光芒,相信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们能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奏响青春的乐章。

篇7

关键词:实践能力;音乐学;课程;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91-04

保山地处滇西边疆。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紧跟音乐教育的时代步伐,秉承学校“立足保山,服务滇西,建设边疆”的理念,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5年,音乐学专业获得云南省教育厅转型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立项,依靠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前期成果,探索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定位,在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与运行等方面,阐述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对实践能力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发展概况

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的“电视师专”音乐教育脱产班,在省教育厅的批准下,1999年招收全日制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2010年招收全日制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目前,音乐学专业有毕业生94人,在校学生196人,办学经验丰富,注重与地方企事业文化单位的合作和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滇西片区教育行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文化单位的领导和主要文艺技术骨干,为滇西边疆音乐教育行业和文化艺术行业培养了合格的音乐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音乐专业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突出,如“专业导师制模式”、“地方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的培养模式”、“修为与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模式”、“植根于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土壤服务地方社会模式”等。2007年以来,音乐专业拥有“声乐”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等7项省级质量工程,在云南省内同类院校同等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二、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定位与规划

1.理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建立了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实践音乐教育观”,是对传统音乐教育观的超越,引起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反思与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倡导的是实践性音乐教育,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在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学学科的重新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众音乐素质提升与普及任务――音乐的社会化教育”等问题,被各高校及音乐教育界广泛关注。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音乐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动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2.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规划。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山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密结合学校区位优势,积极做好国门大学建设以及学校转型发展,创建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学校总体的要求,音乐学专业结合前期成果与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定位为:一是整合学校艺术、人文学科的资源,加强声乐、键盘乐器、民族器乐、舞蹈、合唱、理论作曲等主科方向的协作,体现音乐专业五大能力的综合性,并在音乐教育教学、舞台操作与表演、社区文艺三大职业模块给予指导,使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需要。二是加强艺术实践在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比重,使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实施等环节中获得关注和体现。例如,从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每学期有1周的专业见习实践,学生可根据自选的职业方向模块申请到学院艺术实训基地去见习,深入当地文化馆及乡村文化站见习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指导,深入地方文化传媒机构以及演艺团体见习舞台表演实践与舞台操作实践,深入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做音乐教育教学见习,深入村寨进行音乐采风汲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回校后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满足市场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成为合格“产品”。三是探索“双导师”■制度,具体为校内专业课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聘请校外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台表演行业专家与舞台操作专家、社区文艺工作者)共同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导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习艺修为,另一方面走进社会到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文化馆等单位,了解社会和中小学校对音乐师资、文艺团体、文化公司、文化馆等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努力方向。四是“双实践”■制度。即职业岗位实践(学生结合音乐专业三大职业模块方向中自选一,进行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实践、舞台表演与操作实践或社区文艺组织与排演实践)和专业舞台实践。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大舞台,如独唱(奏)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师生教学音乐会、新生入学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送艺下乡演出以及与校外天籁演艺公司、金马中运易东文化传媒合作演出等各种艺术活动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双实践,旨在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多方面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基层文艺工作中,基础音乐教育和群众文艺的实践需要以及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是音乐学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核与动力。因此,在双导师、双实践环节促学生能力培养之外,每学期还举办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专家讲座或演出、与省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音乐会交流,“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来校介绍经验、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通过观摩与交流等途径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敢于表现的兴趣和热情”。■

三、音乐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1.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21世纪滇西边疆地区的音乐艺术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基础和进行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群众文艺辅导与表演、舞台操作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说,既具有基层音乐工作者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较好的音乐表演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如音乐教师要有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舞台操作者要有舞台调度、灯光音响使用等舞台操作的实际能力,基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排演的实际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音乐技术应用能力、课外音乐活动与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规划等进行了修订,成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方案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按照学校教务处应用本科转型教学方案的模块,结合音乐学专业的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须修满15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必须修满4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必须修满10学分;专业教育平台78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必须修满3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必须修满2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必须修满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必须修满12学分,职前强化课程必须修满3学分;独立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0学分;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计算机、普通话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通过论文考核,方能毕业;达到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要求的,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应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音乐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音乐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声乐、钢琴、自弹自唱等专业小班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结合音乐学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制一套较为完善、稳定的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总体上分为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前强化课程)、独立实践平台三大部分八个模块。

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即包括必需的政治、人文素质课及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等。通识必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选修包括“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文化和知识修养而必修的课程。

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中外音乐简史、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电脑音乐基础等,是音乐学专业的必备基础,特别指出,视唱练耳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应连续开设两年。

专业主干课程全部为必修课,是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必需课程,包括声乐、键盘(钢琴、手风琴)、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形体舞蹈、手风琴伴奏等。

篇8

[关键词]个性化策略;音乐课程;教育评价;音乐教学

一、音乐教学评价概述

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相关政策的下发和实施,更加强调了音乐教学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科学的音乐教学评价,应该是建立在传统教学评价的基础上,继而建立新的评价系统标准,以促进音乐教学的评价质量。

首先对教育评价的概念进行简单的阐述: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的性质及相关政策,结合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进行验收的一个过程;教学评价的效果,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是实现原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方向开展的引导。

广泛意义上的音乐教学评价,是对音乐教学相关的所有工作进行评价。具体来说,音乐教学评价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对学生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对音乐的常规知识的掌握及对相关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简单来说,音乐教学评价是了解学生对音乐教学的效果的一种验收方式。当然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教育为目的,以学生为教育核心,所以有关评价也都是围绕着学生而展开的,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来了解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效果,并根据这一结果来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或改进方案;所以音乐教学评估,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度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教育中注重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会比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教育的常识技术性包括对音乐的熟练度,都能体现出音乐教学评估的特殊性质。大多人们对音乐教学的观念仍停留在以前,室内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歌曲的唱法讲解,乐符分析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我国教育政策提出的素质教育标准,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音乐教学的问题,因为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高等艺术情操、修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要抛开重视理论、技术的操作能力的旧思想,应该讲音乐教学上升至一个更具精神意义的层面。气质、修养、爱好等方面,都能通过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督促,持续化地提升学生的精神领域。

二、分析音乐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评价作为音乐教学中的活动,不仅是教育教学方面,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具有评价这一说,现代音乐教育评估的主要课题之一;然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针对存在的问题误区进行相应的对策解读:

音乐教学评价中的激励性形式感过强,缺乏实际意义;就音乐教学课堂上常见到的表扬方式,学生在问题问答完毕后,老师的回应方式通常都是:“他回答的真好”,一个好字涵盖了学生所有的表现,而其他同学也随即符合说好,并没有具体去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这样较为死板的表扬方式,长时间下来很容易打消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表扬的时候不仅要给予正面的回应,还要给出针对性的好在哪儿,所说的所做的具体哪一个细节点好,不然毫无意义的表扬评价,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认识到表扬所起到的激励作用,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诊断、鼓励、改善来强化音乐教学评价的目的,而且对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对学生自信心和对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升。当然所谓表扬鼓励不是一味不求实际的只给学生进行肯定的评价,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学习态度,做出合适的评价并且加以辅助引导,做到既尊重客观事实,同时充满了对学生的关怀,不断促进课程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学习的接受程度没有正确的了解,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同一年级的平行课程上,只做一份教案,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调节,不能一股脑的强行灌输,这样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程度也较差,老师在上课之前不做好全面且充分的准备,最终只能听着下课铃声而草草收场。针对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是: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环节,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结构,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的兴趣和能力是否足够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进度;另外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能完全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教学模式,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评价方式,只根据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判定;与其他学科不同,音乐客场不能完全与历史地理那样的知识点可以文字化、卷面化,音乐的知识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看的出来学生的掌握程度,不能完全根据卷面的得分来评判最终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各方面的能力也都是不一样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劣势,根据相应的情况作出评判并加以指导。改变形式化评价方式的对策是:丰富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及熟练程度、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对音乐经典作品的累积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都是对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评价标准。由于音乐学科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其他学科的方式区别开来,音乐教学的过程性特别重要,因为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理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感知音乐的魅力,并且在长时间的熏陶下培养更多的音乐细胞。

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的评定的方式也偏于形式化,很多时候得出的结论并非是真实效果的明确表现,比如在学期末的时候,在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评价与沟通,这时候基本上一个走形式而非走心的评价过程,因为这个时间点,学生清楚这与期末的整体学习情况评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大家也只是形式上的互相评价称赞一番,真实的表达并不会太多,所以说忽视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和促进作用。要解决以上这一问题,首先在开始的时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目前的真实水平、改善现状的有效学习方式,这样的问卷形式,要求学生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将答案交给老师,而老师除了本次调查问卷的关注,还要有阶段性的调查问卷内容,以促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和计划的完成。要通过评价,来听证教学现状,教师的课堂质量好坏与否,取决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音乐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功能。

三、个性化策略在音乐教学评价中重要性

在这个信息多元化且信息流动性极强的时代里,个性化教育越来越被人看重,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最主要的价值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突出以学生为本结合个性化策略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和音乐教学的共同追求。

个性化策略在音乐教学评价中的重要性,首先要有一个牢固的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革新传统的教学风格,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讨论及自由发问,发散思维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音乐教学不能对学生的思想、思维要求的过于严格,因为思想上的限制会对学生未来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影响;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评价的时候,最好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结合科学且有效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同时优化音乐课堂的教学气氛。

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1.阶段性目标的设立;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每个学生都要制定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根据既定的目标完成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减少学生对已经学会的知识重复练习,对不熟练的知识得不到提升,并且这个阶段性的目标设定要持续化进行,就是说在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后,要继续既定下一个阶段性目标,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现状。2.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制定;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敏感度不同,接受知识的进度也不一样,所以对于进度较慢的学生,我们要给他留有一定的时间慢慢理解,在一定时间后形成良好的习惯后,再逐步加强;所谓个性化学习计划,也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制定一个有效的学习计划,以提升学习知识为目的,同时锻炼个人的学习能力。

篇9

学习目的: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一种在社会上是生存能力。如果说寒窗苦读12为的是上一所好的大学,那么我们上大学甚至考研等的继续深造为的就是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或者是更好的生存、过得更好。

大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我们学习的努力的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相反没有学习目标,就像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所以我制定了大二这一学年的学习目标——学好英语,争取大二上学期过英语四级和中级教师资格证。努力学好其他课程,争取在期末拿奖学金。利用周末课余时间打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明确学习方向,

我的计划:要学习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这学期的目的在前面我的目标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学好英语并争取大二上学期过英语四级和中级教师资格证,努力学好其他课程,争取在期末拿奖学金。利用周末课余时间打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明确学习方向,课后业余时间,在复习完本专业所学知识的前提下,多查阅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书籍,争取做到涉及范围广,从而明确什么是市场营销,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分科学习计划:

基础理念:我想对于我们艺术生来说基础理论算不上什么难点。也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在它身上,所以这就要求我上课要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下课稍微复习一下笔记,做几道题就可以了。很简单的。

大学英语:六月份的四级考试考得很糟糕,所以十二月份的四级一定要过。所以这学期就得很辛苦的学习英语了。因为下学期没有了早自习,所以这得考验我的自觉性了。坚持早上六点半起床,坚持晨跑二十分钟因为大四的体育好像很重要哦,不到要素质好身体也要好。然后去教室读英语或者听四级英语,每天练习一句英语日常用语。大学开设的自主学习的听力坚持每周四上午去听一个小时。每周坚持做两套四级题。周末晚上对四级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阅读。

篇10

“听”这种音乐体验渗透于各种音乐活动中――作曲、演唱、演奏、指挥、评估、读谱和分析都不能离开听。而“有理解的听”更是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听音乐其实只是表面上在听,甚至在课堂上听音乐的活动往往也很可能是无效的。教师需要在每个学期为儿童划分出10或15个阶段去反复、循环上升地听,才能做到真正理解音乐作品。事实上,如果音乐体验真的是吸引人的,儿童就会主动要求再听一遍。这种对音乐的了解和珍视,应该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

因此,音乐课必须把听音乐首先做为一种体验,然后再把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通过讨论、活动、看图表、乐谱或线条谱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反复地听,最后,结束于听的体验上来。这个过程当然不可能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通常需要扩展到几天去完成。还需要注意的是,重点通过听来了解新音乐的课程,必须是儿童主动的听,必须根据儿童不同的理解程度,不断地用各种方式,采取若干不同的形式,去寻求感受和理解音乐中有意味的细微之处和联系。这种有效的听音乐的体验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例如,通过律动或强化视觉的形式,可以使音乐的表现要素变得更加适合于听,常用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通过听、讨论和表现律动,再听;或者通过听、看图表(比如用乐器图片突出音色),再听;或先听、再讨论、再将曲式表格化、然后再听等。这些方式无疑可以使音乐的结构对听觉的呈现变得更为清晰。但很显然,教师必须非常了解音乐,并能发明某些有助于“有理解的听”音乐的指导方向,帮助学生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的细节上。同时,教师还必须有耐心、有能力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形成的音乐体验反应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在形成确定反应的讨论中发挥作用。在这种有效的听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音乐理解和反应的分享,如果它注重的是音乐的表现性,就能成为教师和学生所能具有的最好的体验。

在这里,教师本人做为音乐能力的典范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教师自己做为一个音乐家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愿意做出反应并学习音乐,那么学生就会愿意接受这种学习典范。相反,如果做为教师的你脱离开音乐的体验,显示出你做为音乐家具有种种不足,并且缺乏热情、不乐意去做一个音乐家,那么孩子们也会接受这种典范。由于教师和学生具有更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个人的影响也许比音乐作品本身的影响要大得多。换句话说,如果想要取得音乐教学的成功,所有的学习计划都需要教师的一种主动的态度,教师具有的音乐知识越多,发展出的个人的音乐兴趣越大,从而发展出做为一个音乐教师能力的机会就越大,你的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进步就越大。

作者列举了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去“听”。

学习课题:听主题及变奏,确定作曲家用于加强音乐趣味的变奏的意义和技术手法。

学习步骤:

1,用舒适的快速和中等力度唱英格兰歌曲《砰的,黄鼠狼跑了》,歌词大意:

“在鹅卵石的沙滩周围,猴子追逐着黄鼠狼,猴子想它是在开玩笑,砰的!黄鼠狼跑了。

一便士买一纺线。一便士买一根针,那是黄鼠狼走的路,砰的!黄鼠狼跑了。”

多唱几遍,每次都变化不同的表现要素,试试下列想法,也可以加上你的建议。例如:

特别大声地唱“砰的”;

用手拍或跺脚来代替唱“砰的”;

把“砰的”全都拿掉;

想出其他方法变化着唱“砰的”或“砰的,黄鼠狼跑了”;

大大改变歌曲中不同乐段的速度:

大幅度改变不同乐段的力度:把节拍从鲁6/8为4/4,在演唱中使用进行曲风格;

用独唱与合唱来演唱不同的乐段,尝试在令^惊奇的地方使用它们;

2,听《砰的,黄鼠狼跑了》主题变奏曲(卡利埃特作曲)。

第一次听,确定有多少次变奏。先在黑板上画一张图,图上留一大块空白,以便写下主题及每一个变奏的情况。

再听一遍,想出你认为适合每个变奏的名称。交流这些想法,从班里所建议的那些想法中为每一个变奏选一个题目,然后把它们与原作者所给的名称进行比较。并在图上每个变奏开始的地方,写下原作者给的名称和班里学生起的名称。

在教室的前面设计一个主题图表,在接下来听的音乐中,确定它们适合哪个乐段。

把图表的复制品(加上题目使它完整)贴在黑板上。听几遍音乐,然后回答下列关于主题及每一个变奏的问题。当你确定时,把内容填写在图上:

(1)每一乐段中所演奏的乐器是什么?

(2)在哪个乐段中,单个的乐器或一组乐器轮流演奏主题的第一乐句?

(3)每一个变奏中主题都是完整的吗?如果不是,它们被演奏了多少次?

(4)“砰的”是怎样演奏的?如果它被延迟了,它是怎样发生的?有什么效果?

(5)在变奏中间有无过渡?如果有,请描述出来。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调性变化了没有?

上述内容完成后,听音乐并看图表,看看图表是否能帮助你注意到音乐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把你的表移到一张大纸上去。用图片来阐明它,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愿意的话,还可以和班里的小组同学一起制作大表,并与更小规模的小组同学一起分享信息。

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十分熟悉学习材料,熟悉作品和音响。对音乐材料的烂熟于心可以使教师轻松地、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有余力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各种生动细致、富于个性、或出乎意料的反应。同时,教学过程还必须考虑音乐体验的内在逻辑发展和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殊需要。对孩子们的各种变化反应和自发反应,课堂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发展学生的个别体验。而且,学生的音乐行为必须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术语来陈述,

对学生的表演预期所达到的程度必须加以明确。在书中,作者对幼儿园儿童、一二年级学生、三四年级学生、五六年级学生等每一个年龄组的技能和知识都作了精确化的描述,方便用于评估儿童成果的一般标准,也可以在这一年龄的开始之初使用,以便了解儿童的实际程度,有助于学习计划的确定,做为进一步发展的参照点。

作者详尽地讨论了影响音乐学习和指导计划的表现性要素,无论律动、唱歌、演奏乐器、指挥、作曲的表现性要素都包含旋律、节奏、力度、音色、结构、和声、曲式、风格等各个方面。具体说来:

作者强调音乐伴随下的律动要不停地贯穿于乐句的始终,不同的乐句要试着用不同的律动来表现。律动时尤其要注意:1,对比旋律律动的特性;2,对比音色的特性;3,两个旋律一起律动时结构上的变化;4,与旋律A相对比的旋律B的律动;5,能够给予音乐精确感觉和理解的律动体验。也就是说,律动的核心是听,不仅是“有理解的听”,而且是能表现出来的听。

至于唱歌,充满信心及快乐的态度应该是唱歌体验的首要目的。因为只有把注意力放在歌曲的表现性和清晰、准确的表达上来,才真正有利于培养这种良好的态度。而教师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是培养这种良好态度的最重要的手段。教师要让学生相信:

“没有人的声音听起来和你的声音相同,唱啊、笑啊或呼唤出我的姓名,你的声音是那样独特,因为它是你的声音,没有人唱得和你一样。”

对于歌唱与结构要素,可以尝试唱两个、三个和四个声部的歌曲,唱同伴的声部,记下结构密度的不同;或者,在一个普通的起始句上唱多声部的卡农,然后在更密集的音程中听不同密度的效果。

曲式则要求学生辨别出所唱歌曲的不同部分:引子、间奏、尾声、独唱、合唱等。

和声则可以尝试:

1,唱轮唱与卡农,强调出歌曲偏离稳定感和返回稳定感的地方;

2,唱同伴的声部,这些歌曲在同样的节奏空间中有相同的和声结构;

3,让一组同学唱旋律,另一个人数少一点的小一点的组唱即兴声部;

4,一组唱旋律,另一组根据乐谱、吉他或钢琴唱出和弦根音;

5,画出歌曲的和弦图,写出和弦部允让人数少一点的略小一点的组唱旋律,其他人唱和弦,三个声部的和弦效果达到最好;

6,靠耳朵听,唱出单旋律的和声部分;

7,视谱唱两个和三个声部的和声。

风格则要用最恰当的声音唱出不同风格的歌曲,如具有不同情绪的摇篮曲、进行曲、民歌等。

演奏乐器同样需要考虑音乐结构表现要素和音乐体验之间的联系。比方说:

1,演奏乐器,讨论并表现出旋律发展的方向、进行、旋律线、模进、音域、音区、曲调和乐句感。

2,力度:选择力度强的乐器或力度弱的乐器在歌曲或作品中演奏。

3,音色:逐个演奏所有节奏乐器,讨论获得最佳声音和不同声音的技能。

4,结构:奏出单声部、二声部、三声部或更多声部。当一些声部或不同的音色加入时,讨论它们表现效果的不同之处。

5,和声:可以在C、F、G大调,d、g小调上学会演奏一、四、五和弦。然后,边听简单的民歌,边奏和弦。学习演奏教材中歌曲的和弦。用竖笛和铃演奏所唱歌曲的旋律,轮奏或演奏卡农。与竖笛演奏小组一起分声部演奏歌曲。唱或在竖笛上演奏五声音阶歌曲,在木琴或金属琴上即兴演奏固定音型,在钟琴上使用五声音阶演奏即兴旋律。在钢琴上即兴弹奏五声音阶的伴奏。在谐振铃上建立一个基本和弦,为课堂上所唱的歌伴奏。演奏时可以使用指挥,以便提示和弦转换的位置。在钢琴上试奏和弦,建立基于第二级和第四级音的和弦,即兴给所熟悉的歌曲伴奏。在钢琴上奏出和弦根音,与上面提出的一些想法协调起来。

6,曲式:选择不同的、适当的乐器为你所奏或所听的,不同的曲式乐段伴奏。

7,风格:选择适当的乐器,使用适当的表现形式为歌曲或乐曲伴奏。特别要注意那些不同文化的歌曲。

作者的意图表明:无论是律动、歌唱,还是奏乐,积极的、主动的、有理解的听,能表现出来的听始终是音乐活动的核心。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主动进行音乐思考,引人音乐的主题;另一方面,通过讨论、领悟音乐体验和音乐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理解的听,使学生知道要理解什么,怎样去理解。当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得到发展时,他们必然以个人独特的方法获得对音乐的独一无二的、美妙的、历久弥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