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31 17:2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业余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业余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成绩;化学学习动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在国家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大学生要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首先应该具备—定的素养。除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外,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先决条件。影响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因素众多,其中学习动机这个因素最为突出,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发展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国外很多研究文献已经证实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联系。研究结果大多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国内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自我态度等研究领域。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强弱受归因方式的影响;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在其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等等。此类研究的范围大多集中在人文学科,且研究对象多为中学生。对大学生,尤其是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的较少。因此探查化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其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问卷、访谈的方法,研究化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以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2 研究设计和实施

2.1研究设计

学习动机可分为表层型、深层型、成就型学习动机。表层型动机是指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体性较强的低级动机,他们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教师的检查和考试等而进行的,重在结果而不是过程。深层型动机是具有一定的向上心理和某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动机。成就型动机是指具有和整个社会目标与前进方向一致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参阅John Biggs(1992)的学习动机分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进行改编,从表层、深层、成就型学习动机三个维度,形成了化学学习动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根据表1中的二级指标,编制了《大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问卷以单选题形式呈现,共20道题,每道题目均有五个选项,即:A.完全符合;B.比较符合;C.基本符合;D.基本不符合;E.完全不符合。

为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调查后,结合指标体系,还进行访谈法,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化学学习动机。

2.2研究实施

选取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采用当场发放、即时收回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828份,回收有效问卷733份,其中男生384名,女生349名。访谈选取的被试是该学校化学化工专业大一到大四的24名学生,每个年级男女生各3名,学业成绩分别为好、中、差。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学业成绩是指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和学分加权所得的平均允该数据由被试所在学院的教务处提供。笔者将分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采用两端分组法,将学生分成了3个组别。得分最高的前27%为较强组,记做A1组;将得分最低的后27%为较弱组,记为A3组;剩余的为中等组,记做A2组。

本研究使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正向题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反向题分别赋予1、2、3、4、5的分值。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3 研究结果

3.1深层动机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

对学业成绩与各维度的学习动机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表层动机与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与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成绩与深层动机之间的相关性要大于成绩与成就动机的相关性。这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过低或是动机太过于表面化都会对其学业成绩造成负面影响,深层型和成就型这两类学习动机有利于对大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提高。由此可见,对学习动机进行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可以使大学生的化学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3.2学困生学习动机水平较低

表3列举了不同学习能力组别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可知,不同化学学习能力组别在学习动机上差异非常显著(p

3.3工科比理科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稍高

由表4可知,不同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就平均分来看,化学工科的学生比理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高,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访谈结果表明,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目的性不如工科学生明确,工科学生知道所学化学知识与技能对以后就业的重要性,因此化学学习的深层动机比较强烈;而理科学生毕业时的选择多样(如继续学习、到化工等相关企业工作、做中学化学教师等),使其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大一、大二学段的学习目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其化学学习的动机水平不如工科学生高。

3.4男女生表层动机上性别差异显著

从表5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男女生在学习动机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的动机类型上,大学生的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在表层动机上性别差异却非常显著,即男生明显在表层型学习动机的水平上要高于女生。

访谈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对男性在学业和未来成就事业的期望值要大大高于女性,而大学又作为“半个社会”,这就使得男生在大学学习时候的压力明显比女生大,思想较为现实,导致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学习。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男生比女生更希望得到他人和外界社会的认可,他们往往急于求成,急于将自身的价值最表面、最迅速地体现出来。

3.5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表层动机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2)虽然深层动机年级间的差异显著,但没有呈现规律的变化;(3)成就动机年级间差异显著,且从大一到大三其动机强度呈下降趋势,大四成就动机稍高于大三。

为何大一学生整体学习动机水平较高,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动机水平逐年递减?访谈结果表明,大一的新生刚经过高考的洗礼,学习动机还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但随着入学时间的加长,学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两个动机水平上下降得尤为明显。例如,在访谈的部分学生中,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我刚进校时还抱着学好化学将来能够对社会有用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样的想法,觉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于是我学习很用功;但是到了二年级,我觉得读书没什么意思,只是为了得到一些考级证书才去学习;三年级的时候我认为多学少学一个样,只要考试通过能毕业就好,没有了一点斗志……

4 讨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与学生的深层动机相关性最大,成就动机其次,与学生的表层动机具有负的相关性。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有必要在其深层动机的激发上多下工夫,且应尽量避免学生表层动机的激发。本论文调查的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其结论对中学生也有—定的适用性。对于此种情况,笔者建议如下。

4.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观,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

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到处留下了化学研究的足迹。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能源、材料、环境等众多问题的挑战,化学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在教学中强调化学在日常生产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真实、有用的科学。学习化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取得成绩,更多的是利用化学知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4.2创设优质的化学去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新颖的化学情景不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简单巧妙的实验、丰富多彩的化学反应、生动有趣的化学史都可以成为化学情景中的一部90当前的化学情景教学过于陈旧,教师应该好好反思,结合当下的环境,考虑学生的学情,设计合理的、难度适宜的化学情景。

4.3正确使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互动效果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行为,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一种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适时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放心地、自由地从事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学困生,适当的鼓励与关注,能让他们心里得到满足,极大增加学习化学的自信心,继而爱上化学。

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文化 企业文化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17-01

1 体育文化、企业文化的含义

1.1 体育文化的含义

职业学校中,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运动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范围体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经由学校多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健身活动等,所展现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所具备的体育层面的精神财富,如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健康理念及健身知识等。一般而言,校园体育文化有三个层面:首先是校园内的体育设施、运动器材、体育宣传媒体及手段、各类体育活动等;其次是校园内的体育制度,如体育课程选修制度、体育竞赛制度、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等;最后是校园所具备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及文化氛围等。

1.2 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经营哲学、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精神等的总和。

2 强化职业学校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学校文化教育应展现出自身教育特色,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文明发展

将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是职业学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通过倡导健康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加以约束和遏制,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紧张与疲劳,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锻炼习惯,又使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既使学生掌握坚实的职业技能,又使学生具备更好的与人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文明发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促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展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需要。

2.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

现阶段,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并不仅看重于文凭和技能证书,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职业素养。一般而言,职业素养包含个人基本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三个层面,除了心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外,用人单位更为注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严谨负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学校塑造特定的企业文化,将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自身所需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学校塑造特定的体育文化,也能使学生更具备坚韧的精神,有强健的体魄,有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2.3 有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现阶段,很多毕业生上岗不久既为用人单位所淘汰,究其原因,是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即不具备适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也不具备快速适应企业管理环境的能力。上述状况表明,职业学校展开教学活动,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操作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能力,借鉴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体味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吸纳先进企业的有价值元素,使学生具备纪律性、严谨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使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2.4 有利于凸显学校的职业特色

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关注度还不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也缺乏品牌职业学校意识。对于广大职业学校而言,这既是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利因素,也是其提升自身形象的有利时机。在职业学校中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凸显学校的职业特色,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使学校师生具备认同感和归属感,吸纳学校内外人才,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使学校不但获得学生家长的认可,也获得企业的认同。

3 促进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策略

3.1 增加校园的硬件设施

增强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应在硬件设施建设层面注意与这两方面的衔接,首先是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布局设计方面可以参照工厂建设格局,学校建筑安排以生产流程规划为参照依据;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布置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的训练场所,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企业文化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尽量与企业环境氛围保持一致,如学校宣传板报布置、学校标语口号设置、学校校徽校服的选用等,以便学生毕业后更快实现由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其次是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职业学校应建设特定的体育训练场馆,以供学校师生训练、健身使用;学校环境建设在与企业环境相一致的同时,可以以体育建设元素作为很好的点缀,如体育雕塑、体育讯息板报、体育条幅标语等,能够给整个校园环境增添灵动色彩,实现学校企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更好结合。

3.2 文化建设的借鉴与渗透

职业学校文化建设有诸多层面,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可以实现相互借鉴与渗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文化活动或体育文化活动之中,实现所学知识与实践的接轨,促进学生学习与兴趣爱好的有机结合,在广泛的参与中实现相互借鉴与渗透,使职业学校的建设与管理都获得良好发展,使职业学校的职业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在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中,使学生树立起“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正确思想,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为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出力,实现校园文化的更好创建。

3.3 利用媒体宣传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可用的宣传媒体种类很多,职业学校加强自身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与推广作用。职业学校可以选用的媒体宣传方式很多,如板报和海报宣传、广播宣传、发放传单宣传等,也可以选用召开培训班或专家学者讲座的方式,向学生充分介绍体育知识和企业知识等,不断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从而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4 结语

现阶段,很多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体育文化缺失、职业学校特色不明显、校企文化脱节等。职业学校加强自身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二者间的有益结合,能够多职业学校的整体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及学生的双重发展。但也应看到,促进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并不在于建设工作本身,而在于对校内外有利条件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对深层精神文化的培育、凝练与弘扬,这是一个显得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庆报,吴晓飞,耿晓东,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24-02

随着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速度来看,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安排必须按照市场的发展要求,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入手点,以经济的发展需要作为设置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核心标准。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要在重视突出本校的特点同时更要学会长袖善舞地灵活地调整专业课和培养人才的计划,拓展计算机专业的覆盖面以吸引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这样的专业调整计划可以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很好地与时代接轨、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毕业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满足毕业生对于市场的需求。高校只有这样安排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才能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如今的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互联网时代迈进,这给当今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也让很多大型的网络公司开展了面向学校招生的局面。这种局面也体现出高校的招生和其毕业生就业是高校办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环节,关系着高校的生死存亡。一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将学校的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黏合剂,一所高校的专业设置的好坏与否对这所高校培养学生的计划及毕业生参加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就成为了维持这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系因素,成为了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在四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探讨:

1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分析高校计算机专业课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迅猛发展中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有些老师只是一味地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出现了一种理论知识比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丰富的状态,这种局面严重的导致了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瓶颈,加深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这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些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教育课程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进行安排,没有将计算机专业课与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导致了招来的学生就业困难,而即使是找到工作的学生其在学校所学专业也不能更好的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这既有损于学校的名誉,也制约了学校的来年的生源率。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学习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以后,着重地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和基本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举行一个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让学生把自身价值和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相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开展这样的一个大赛,有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计算机职业,有利于以后在职业生涯中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促进了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当然,这也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一个具体的核心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真正地把书面上规划的蓝图落实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将来毕业以后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高校之间在招生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显然一所高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其竞争力的关键性标准。其中如果一所学校有充足的生源,第一志愿报考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都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所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既能满足了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体现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这样这所大学就可以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口碑。所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即高校所设置的计算机专业项目必须与本校对招生以及毕业生的工作息息相关,这是对时展对高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因此,学校可以邀请一些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来校对学生举办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这些计算机专家拥有各个领域丰富的计算机行业经验,他们更加了解计算机行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我们知道,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以及地方的社会稳定、经济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发展培养适用性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育计划必须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通过举办一个计算机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能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加地了解这个行业在社会中的最新动态与实际需求,为学生以后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4时间上恰当把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中,计算机这个行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着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把握好这个时间点,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让低年级的学生更早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对毕业前后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信经过一系列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了解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如果选择职业,如何在计算机这个行业中难以生存下去。充分让学生了解到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职业生涯的现实环境。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一个回顾,审视自己是否已经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了解自己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专项指导,比如说邀请一些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对计算机行业的就业需求进行讲解,培训一些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善这些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很多个方面。针对目前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他们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严重的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但是,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对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甘肃兰州730050)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1).

[2]李建求.论高校的专业建设[J].高职教育研究,2003,(4).

篇4

1 当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办学时间不长的信管(医学)专业不具备传统专业雄厚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信管专业(医学)本身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医学、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更新快等等原因,造成毕业设计普遍质量不高,质量下滑严重,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管专业师资薄弱,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地方医学院校信管(医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师资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比较薄弱。地方医学院校信管专业教师不但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而且承担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教师精力难以保障。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教师同时指导多人精力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定比较单一固定,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位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也不高。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此时考研复试和就业招聘也恰逢其会。毕业设计工作常常只能为找工作考研复试让步,无法保证精力投入,勉强凑合应付。另一方面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的优良与否,对毕业分配无影响,从而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3)办学条件不够充分。

医学信管专业办学条件在医学院校其他专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学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相对滞后。图书馆藏书中计算机专业书籍严重匮乏和落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书可参阅。期刊网资料仅购买医学和教育门类,计算机和管理类的论文期刊无法下载查阅,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多从百度文库等获取;信管专业讲座资金投入匮乏,专业认知度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学生毕业设计基本上闭门造车,这也是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客观原因之一。

(4)过程管理和监控工作不到位.

学校虽然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本管理流程,但在院系执行过程中不严格、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其具体表现为:

①开题检查滞后,选题随意更改。学生对开题工作不重视,常常在论文撰写完毕后再完成开题报告。而开题报告中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的撰写过程,恰恰是学生对选题能否把握的认识过程。开题工作准备不足,后期选题的变更,不仅缩短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指导,最终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②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实习学生远在异地鞭长莫及,考研学生闭门苦读无暇顾及。指导教师凭自己主观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更无检查,最终造成学生放任自流,毕业设计进度缓慢从而抄袭应付。

③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

尽管学校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但在过程管理中,在具体指标体系上还很模糊。在制度执行上,只能凭主观意志进行评定各个环节执行情况。院系针对毕业设计要求很严格,但实际执行时,由于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再加上专业背景不同,对指导教师上报的一些检查,仅仅是资料收集工作,而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并不关注。院系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沟通、论文审阅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的实践,就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

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成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 吸引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或外聘校外企业项目工程师,改善师资队伍,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要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或项目实践,增加实际项目经验,提出高质量的选题,更要合理的量化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如优秀毕业生工作量提高系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

信管考研学生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考研复习,而社会求职学生主要在大四下学期忙于招聘会。针对此种情况,大三上学期末(1月份),学院统计学生考研意向,针对两种学生进行统计进而区别对待。对于考研需求的学生,本学期前完成导师选择,其选题难度适当降低,适当缩短其毕业实习的时间。而对于社会求职考生,毕业实习环节不能减少。考研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具体安排如下表: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和监控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①选题管理和监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工作。首先,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该紧密结合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涵盖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力求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选题同时要注意与科研、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教师提出选题后,教研室应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审核,排除难度大、陈旧和无实际意义的课题。选题向学生开放后,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课题类型选择学生

②开题监控和管理

开题是学生根据选题在查阅相关文献后,设计技术路线,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准备毕业设计研究的阶段。通常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管理和监控基本重视不足,常常在毕业生写论文后,事后“造”开题报告。实际研究发现,开题报告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而且学生还能够认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毕业课题,进而修订或者更换课题。开题报告提交后,学院应组织专业教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统一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新完善开题报告。良好的开题,不仅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良好开局,而且大大减轻了后期指导教师的指导难度。

③中期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中,部分同学由于找工作或者实习并不在学校。指导教师很难对其毕业设计的进度实施监控,从而放任自流,这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针对此种情况,学院应规定学生每1周或2周利用网络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心得或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对此进行答疑指导。学院指定专人收集毕业生的每次答疑记录,并将其纳入毕业生答辩资格和成绩的考核中。为把握设计进度,鞭策后进,学院应设计中期答辩环节。对投入精力不足进度落后的学生黄牌警告以及答辩资格环节重点考察,对毕业设计进度理想的学生进行表扬。中期答辩的成绩应公布在班级QQ群中对落后学生进行警示和鞭策,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扎实开展。

④答辩资格的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的答辩资格审查主要是审查学生完成课题,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否有记录、中期答辩是否合格、毕业论文是否规范、内容是否涉及抄袭。学院委托教研室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重点考核,考核不通过的,延期答辩。指导教师对论文初审后,学院组织学生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检测比对重复率达到30%的学生将给予延期答辩处理。严格的答辩资格的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引起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⑤成绩评定的管理和监控。

客观评价和严格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此环节工作的优劣不仅仅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毕业设计最终成绩不仅仅包括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还应包括中期管理中的辅导考勤情况、以及中期答辩的成绩。合理科学的设置好成绩比例,才能公正客观的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篇5

关键词:学业不良;成绩缺憾;学习失能;学术话语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5-0139-04

“学业不良”这一概念是1983年由钟启泉等人引入中国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随后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献。诚如刘晓陵等人所指出的:如何认识和怎样改善学业不良是中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充满挑战和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是,该领域目前仍然处于概念混乱和理论不统一的局面。虽然学界对此作了不少回顾和反思,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和话语做出更加清晰的科学厘定。事实上,从国内大量有关学业不良的文献中不难看出,“学业不良”对应了国际文献中的若干英文概念,其中最常见的是learning disabilities(学习失能),learning difficulties(学习困难)和low achieve-ment(成绩低下)。此外,钟启泉和沈烈敏也认为,与学业不良对应的英文概念是underachieve-ment。不同于其他几个概念,underachievement并没有直接相对的中文翻译。目前,有关undera-chievement的国内文献相对鲜见,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考证underachievement的词源和概念出发,从廓清话语的角度来解决目前“学业不良”概念混乱不清的问题。

一、“学业不良”概念的困惑

“学业不良”这一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综合相关文献,它应该是一个舶来语。虽然不少文献都给出了学业不良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常有自相矛盾之处。如俞国良认为,被普遍接受的学业不良的定义是哈米尔主持的美国学业不良联合会(N CJLD)在1981年提出的:“学业不良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指的是由不同的症状组成的一组功能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数学等能力方面的获得和运用困难”。事实上,这里的学业不良所表达的意思是learning disabilities,也就是“学习失能”,这是美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奠基人科尔克(Kirk)在1963年首次正式提出的概念。关于学业不良,还有所谓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之说。当前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是学业不良的绝对性概念,即将学业不良界定为: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显然这个定义和上面的定义是不同的,因为它排除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困难和障碍,而是强调其成绩比可比群体低。所谓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学习成就与其智力潜力的差距,这其实就是欧美学界一般所说的un-derachievement。沈烈敏认为,智力与成绩差异的置信区标准值为9.94,大于此值者可诊断为相对性学业不良者。但这个标准也是值得商榷的。

而以徐芬为代表的特殊教育专家则指出,“学业不良学生”是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某种知识技能的及格水平的学生。这个概念的实质是“学习困难”。因此,目前“学业不良”同时表示学习困难、学习失能、成绩低下,以及underachievement的意思,然而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有很大不同的。其中“学习困难”和“学习失能”是关于特殊教育的,更多是指学生学习功能性的障碍,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专用性。而“成绩低下”则是指学生没有功能障碍,但其成绩与同年级群体相比显著较低。undera-chievement则表示学习成就和智力潜力之间的明显差距。后两者主要针对一般学生群体。显然将这4个概念用“学业不良”来表达很容易产生歧义,这是造成“学业不良”概念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钟启泉和沈烈张应将underachievement译为“学业不良”,沈烈敏还特别指出,我国对学业不良者的限定是否更适宜采用underachiever,而不宜用学习失能,然而遗憾的是,有关讨论并没有在国内学界进行下去,我国对“学业不良”的学术探讨还是集中于学习困难、学习失能或智力功能正常学生的成绩低下(即所谓“差生”)问题,而缺少对undera-chievement系统准确的介绍和对相关国际文献的研究。

二、Underachievement:相对性涵义的学业不良

Underachievement是欧美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un-derachievement一词最早出现在1951年。它由词缀under-和achievement(成绩;成就)两部分组成,这里under并不是low(低)的意思,它作为前缀应理解为not enough(不够),因此underachievement并非low achievement(“低成就”或“低学力”),而是“成绩或成就不够,不充分”。权威英语字典将un-derachievement定义为:“取得的成绩比其潜力或预计的水平要低,尤其在学术方面。”这一定义表明,underachievement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是基于“预期”和“潜力”而言的。同时,由于undera-chievement一般用来指代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的成绩比其潜力或预计的水平要低,因此该问题并不只局限于低成绩人群,而是可以出现在各种成绩水平的学习群体当中。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underachievement涉及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教学论、测试学和学校效能等内容,尤其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在西方相关的研究文献颇丰。国际学界普遍认为,不同于“成绩低下”,underachievement是一种低于预测或期待结果的成绩,“没有实现的学习潜力”(unfulfilled academ-ic potential)被看成是该理念的核心。但是这种预测或期待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以及预期和实际结果相差多少才算是underachievement即判断它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才是讨论的焦点所在。

西方学者主要从两个视角来界定underachieve-ment。一是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将具有underachieve-ment的人看成是那些认知能力测试的结果要明显高于其学业成绩的个体,比如,美国教育界高度重视智力超常学生的underachievement。二是从社会学视角,将其看成是那些学业成绩低于某一个选定参考组的学生群,比如英国教育界一直高度重视男生(特别是白人男生),以及美国教育界所关注的黑人学生的underachievement问题。美国学者瑞斯(Reis)和麦克治(McCoach)对underachievement所做的定义被北美教育学和心理学界广泛接受:“underachieve-ment是指某一学生的预期成绩(基于其智力认知水平)和实际成绩(考试成绩或者老师评估成绩)之间所存在的严重差异。”这一定义可以用来识别各种学业水平的underachievement,不仅包括成绩低,也包括成绩中等甚至较高的学生。因此,underachievement可以理解为国内学界所讲的相对含义的学术不良,也就是学生学习成绩与其智力潜能的差距。

Underachievement之所以成为西方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因为它会直接对学生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在其学业成绩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可能会影响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轨迹。而此类情况的大量出现对整个国家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会造成一个“underachieving”国家和“underachieving”社会,也就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潜力未能有效发挥出来。因此,欧美政府高度重视underachievement问题,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来减少此类现象的出现。

综上,underachievement体现的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差异,在英美学界是重要的独立学术话语和概念,而且它并不专门涉及特殊教育,也不能与“学习失能”或“学习困难”互换使用。相比较而言,国内教育研究和实践更加重视绝对意义的“学业不良”,对underachievement所表示的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重视不够,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更多关注的是“成绩不好”的“差生”,而对“成绩不理想”的一般学生则重视不够。要改善这种情况,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用独立的学术话语来命名这些“相对学业不良者”(undera-chievers),以便更有力地开展相关讨论和研究。

三、用“成绩缺憾”表达相对涵义的“学业不良”

不同于“学习困难”或“学习失能”,在中文语汇里很难找到对“underachievement”直接贴切的翻译,故将其表述为“相对性的学业不良”。钟启泉认为,underachiever指学习成绩未能达到与其智力水准相称的学生总称,而他又将这批学生称为“差生”,但是这两者的含义显然不能等同,即前者未必是所谓的“差生”。2006年,跨文化研究学者周黎明提出,中国新一代青少年逐渐开始接受巴特·辛普森(著名美国卡通人物,非常聪明调皮,但不爱学习)这样的underachiever,并越来越多地将其作为榜样去模仿。他认为,中国学生在童年经历的考试不断,并常被要求去崇拜那些多数并非其年龄段的成功典型,这可能是会起反作用的——不少青少年认为人们高估了靠刻苦来获得成绩突破(overachieve-ment,即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的这种传统成功模式,相反他们可能会把“英雄”看成是那些有意选择underachievement的人。确实,学生的学习潜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这种现象正呈上升趋势,其中很多学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或“学业不良”学生。同时,这种相对性的学业不良也日益得到众多老师、家长、教育家和社会的重视,人们通常用诸如“这个学生挺聪明,但是成绩不理想”,或者“这个学生可以学得更好”这样的话语来描述该问题。虽然“相对性的学业不良”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该含义,但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独立性,表达也并不是很清晰,在国内多限于学术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讨论,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将其作为一个普遍问题。这不利于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学一线人员对该问题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因此,对underachievement这一现象做深入探讨和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更贴切的独立中文概念和话语来表达它。根据海外相关研究经验及多年中英文学术话语的体验,这里笔者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学业不良”的表达——“成绩缺憾”。“成绩缺憾”清楚地传达出了underachieve-ment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学习者未能取得其应取得的成绩”。“缺憾”一词本身就不同于“不良”,而强调“不足”,更能体现出underachievement所表达的一种遗憾的意味,同时也比“不良”更具有“希望学习主体能弥补缺憾”的意蕴。

笔者与西安市区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初二和高二共13名中青年教师按年级进行了相关座谈,结果发现老师们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和话语并不了解。其中只有3位老师表示似乎听说过“学业不良”这个概念,并认为就是“学业不好”的意思。这3位老师中有一位还觉得该表达有“不务正业”的含义,另一位则感觉“学业不良”好像应该比“学习成绩差”还要好一些,但即使是这些老师也没有在教研活动中使用过“学业不良”这一话语。此外,没有老师听说过“相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和提法。在座谈中,笔者还调查了教师们对用“成绩缺憾”来表达相对性“学业不良”的意见,13名教师均认可“成绩缺憾”这一提法,认为它更偏向中性涵义,而且也能清楚地表达“学生取得的成绩比其潜力或所预计的水平要低”这一意蕴,使用起来也较为自然。不过,他们也提出underachievement在不同语境下也可以有不同的中文表达。在面对学生时,可能更适合使用“成绩不理想”或“明显低于预期的成绩”,这样对学生会有更多的正面心理暗示;在制定教育政策,教师之间交流和进行教育研究时,显然“成绩缺憾”可以作为“成绩不理想”的正式提法和学术话语使用。

四、厘清“学业不良”概念的意义

篇6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设计;职业教育;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专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平台组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兴趣和培养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社会能力实践。网络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主流,对于高职教育教学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古板方式,信息化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支持,运用高科技现代化设备对所讲课程知识进行统筹的分析讲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不仅仅是提高了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打开了高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篇章。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导向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2010年7月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个章节,针对基础设施、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三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要求。在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针对信息化教育印发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颁布,可以说将信息化教育推到一个时代的浪尖,成为信息化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12年的5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目的,即落实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提升职业教育的电子政务能力、数字化校园以及人才信息素质的培养。通过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设计的重视,教育部也不断出台新的文件对于信息化职业教育进行革新和保障。对于我国而言,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推广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国家、各相关教育部门、职业院校、教师等多方联手,共同开启我国教育事业的信息化时代。

二、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1.符合国家教育的素质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主”的人文精神追求是信息化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地调动各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指导,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2.多种教学模式的配合

信息化职业教育课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是将教学目标分散化组合成多种活动单元,通过活动化的信息教学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以“任务”进行学习、以“目标”进行探索,形成多种信息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例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资源分享式学习等。注重因材施教,对于特殊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对待,调动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在信息化职业教育中,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教师要合理地转化自己的角色,由课堂的指挥者变为课堂的观察指导者,在信息化的职业教育课堂中,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应机而变,掌握好整个信息化职业教育的整体性,这个整体性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活动类型、教育评价等方方面面。教师在课堂中要协调组织,而不是一味地讲课,进行自我知识“表演”。教师还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信息化职业素质,拓展自我视野。

4.教师与学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意识

在信息化职业教育的时代,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意识,能够顺应时代变化,接受新的知识革新和技术变化,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例如,Office办公室软件技术、网页IE浏览、电子邮箱的使用等。

5.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将职业教学目标与各种多媒体信息设备结合起来,进行多媒体的信息展示,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将职业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创新、新颖、有趣的环境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对于教学目标和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而言,两种的结合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包容关系,在进行信息化环境整合时就已经将多媒体设备进行了优良整合,在这个工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了职业教学知识的传输,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活动的启发者和控制者已经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本人。学生通过自身对于信息化教学的理解,自主地选择职业教育知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职业教育的完美结合,不仅优化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而且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有着推动性的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和教学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对于职业教育进行辅助化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学,一切都是为教学服务,不论是网络化的推广还是多媒体的灵活运用,都是为教学创造便利,如果信息化教学脱离了教学本身,那么它就毫无意义可言;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来说,其重点内容就是信息化的推广,与传统的教师口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解放教师的职业固定,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转变,由指挥者变为引导者,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指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采用以“探究、合作、自主”为主要的课堂学习方式。当代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平台在教育中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教师转变了以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当指引者、统筹者、分析者、审阅者的角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探知自己喜欢的知识,教师再加以引导指挥,在无形中将知识进行内化,改变了枯燥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创新式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学习,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当然这种创新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课本就是世界的弊端,使得学生有更多的精力了解课外知识,从课外汲取课本上根本学习不到的知识,也可以因材施教,因能力施教,使每个学生个体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发展策略

1.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在信息化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课堂角色已经充分地转变,学生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因此信息化教学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合理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设计情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2.转变教师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将“终身教育”奉为信念这是首要的准则,其次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多下功夫、花费精力和时间,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充分活跃起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识完善,多进行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进修,开拓多元化职业教育知识角度的视野,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创新。最后,高职院校及院校老师还应该通过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展示比赛做好信息化职业教学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职业教育学习氛围,让高职学生体会到网络职业教育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3.加强学校师资力量

要使信息化更好地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构建中,高职院校就要加大对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投入,及时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的信息库和资源库,使学生能够及时地补充最新的资源和讯息,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丰富专业职业教育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于职业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只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实践素质能力增强,才能使信息化的教学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才能转变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

4.优化教学方案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多种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将学习的内容与信息化设备配合使用,通过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教学方案的优化,不仅可以改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将学生带入信息化的课堂,通过多媒体设备了解更多的职业教育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感。

5.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设计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互评体系。在评价主体改变上进行完善,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形成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体系。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计划的评价体系完善,不仅能够使学生和教师有阶段性的目标和总结,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将信息化教学与职业教育教学相结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将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新道路,为以后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当然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的构建中并不是很完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高职院校多方联动共同优化和完善,尽职尽责,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孙玥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教法展台,2014

篇7

[关键词]高含水井;化学堵水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19-01

1 引言

曙光稀油区块投发已经入开三十多年,随着注水开发的逐渐深入,主力区块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高含水井所占比例大。纵向上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各小层动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注入水沿高渗条带突进,单层水窜严重。另外,曙光稀油油井出砂严重,单井累积出砂量大于2方的井,占总井数的55.8%。若采用机械堵水的方式容易造成井下事故。

针对这一难题,在分析原有堵水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化学堵水技术。既克服了常规机械堵水在作业冲砂中技术缺欠。又可以更好抑制油井出水,恢复油井的产能。

2 概况

曙光油田稀油油藏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探明含油面积127.69Km2,地质储量1.56亿吨。自下而上共开发潜山、杜家台、莲花、大凌河等四套含油层系。全区共划分为11个开发单元, 主要开发层系杜家台油层,含油井段长,层数多。包括10个砂岩组、30个小层,平均含油井段184m,最长245m。

截止目前曙光稀油区块油井726口,开井423口,日产液6364t/d,日产油957t/d,综合含水85%。

3 存在主要问题

3.1 油井高含水矛盾突出

曙光稀油投入开发三十多年,现已进入“双高” 开发后期,油井高水矛盾突出。截止目前曙光稀油区块共有油井726口、开井423口,含水大于85%有186口井,占到区块开井数的44%,另外,有111口因高含水低产能井,油井出水严重影响了区块开发效果。

3.2 主要高含水原因分析

纵向上发育多套储层的油藏砂岩组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主力砂岩组水淹严重,进而造成单层水窜。统计近年曙三区的吸水、产液剖面资料,在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单层水窜严重。

3.3 现有堵水工艺技术

但随着油藏开发时间的延长,井下技术状况越来越复杂,套坏和井下有落物井也逐年增加。采油井423口,井况差的92口,所占比例21.6%,机械堵水[1]作业的实施受到了限制。

4 化学堵水技术研究

4.1 化学堵水技术的工艺原理

化学堵水是指利用堵水管柱,将化学堵剂注入出水层段,堵剂在地层孔隙中反应凝固或膨胀后形成物理堵塞屏障,降低地层渗透率,从而封堵高含水层的目的。

4.2 堵剂配方的研制

为了实现深部封堵,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堵剂返吐,增加封堵有效期,采用两个段塞复合封堵技术。第一段塞使用堵水剂,第二段塞使用封口剂。

4.2.1 堵水剂

主要由聚丙烯酰胺、有机交联剂、油溶性树脂组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优先进入水淹通道,保护了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的低渗透带。流动性好,进入地层深部,扩大堵水处理半径。

4.2.2 封口剂

在稀油油藏中封口剂使用的是丙烯酰胺单体及其添加剂水溶液,在地层温度下发生聚合交联反应,生成高粘冻胶体,对目的层实现封堵。丙烯酰胺单体因其聚合前自身粘度低,为防止顶替液对其稀释降低强度和顶替时形成指进现象,添加高分子量PAM增加体系粘度,同时还可实现低温聚合及缩短聚合时间,提高其封堵效果。

4.3 化学堵水作业管柱及施工工序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吗,由于不同油井出水层位的不同,为了能将堵剂准确的注入目的层,减少对非目的层的污染。需要对下部油层进行填砂保护,而对上部油层采用机械卡封的形式进行封堵。下面以封堵中间出水层位为例。介绍一下 堵水作业的施工工序

封堵中间层作业施工工序:

(1)起出井内原管柱;落实井况,要求井况完好,可满足后续冲砂、钻磨需求;

(2)需要对封隔器卡封处反复刮削3次,彻底清洗井筒;

(3)填砂保护下部井段,沉砂4h后校深,要求砂面准确无误,作业精度要求±0.5m;

(4)下入堵水管柱底带封隔器至设计位置座封,验封;

(5)进行堵水施工,挤入堵水剂,施工压力控制在20MPa以内;

(6)再挤入封口剂,然后定量挤入清水,替出管柱内药剂,挤封口剂时要求套管连接压力表,观察压力,并做好反洗施工准备;

(7)焖井候凝后上作业起出施工管柱,下入冲砂管柱冲砂至井底,完成堵水作业。

5 应用效果分析

几年来,稀油化学堵水修井技术共实施23井次,作业成功率100%,阶段措施增油8163t,降水80688t。 取得了良好的稳油控水效果。

5.1 措施前后产油量、液量、含水对比

措施后平均单井日产油增加2.4t,平均单井日产液减少10t,平均单井含水降低16%(见表1)。

表1 措施井措施前后对比表

5.2 堵水有效期较长

曙3-06-08井2010年1月2日实施化堵,222天后即8月12日测试。结果显示封堵层位(14-17#层)产液量仍得到明显控制,充分说明措施有效期较长。

典型井例:

曙3-04-3井根据该井测得产液剖面资料,注采对应关系,及水性资料分析认为该井的出水层位为15.16号层。因此,提出对15、16、17号层采用化学堵水技术进行封堵,提高油井产量。

具体堵水作业工序如下:

(1)对措施井冲砂、通井至人工井底。在1350-1360m处反复刮削3次,彻底清洗井筒;

(2)作业填砂,保护油层;并且校深,砂面1369.88m;

(3)下堵水管柱底待封隔器Y211封隔器1355.41m,Y341封隔器1356.89m,打压座封;

(4)进行堵水施工,挤入堵水剂200t,施工压力12MPa;

(5)挤入封口剂40t,施工压力14MPa,顶替清水4.3m3,候凝48h;

(6)起出堵水管柱;

(7)下入冲砂管柱冲砂至人工井底,完成施工。

措施后,2011全年产油737吨,含水降到85%,2012到失效前也累计采油352吨,日产能上升至1.6吨,含水87%。说明该措施起到了封堵高含水层的作用,并且堵水有效期长。

5.3 经济效益分析

几年来砂岩化学堵水技术实施23井次,使用资金391×104元,累计阶段措施增油8163t,降水8.07×104t,创效755.59×104元。投入产出比1:1.8。

增油创效E=(1-30%)×F×Q×(P-T-C)-I

=(1-30%)×0.8×(8163×0.9769) ×(4949.64-777.6-1480-341.31 )-391×104

=658.76×104

降水创效E= 80688t×12元/t= 96.83×104元

阶段创效=658.76×104+96.83×104=755.59×104元

阶段投入产出比=(Q×(P-T))/(Q×C+I)=1:1.8

6 结论

(1)改进的化学堵水作业技术中采用的的堵剂具有封堵率高、耐冲刷成胶时间可控等特点,有效实现了油井高含水层位封堵。

(2)通过增加关键作业环节,改进作业工序,对处于不同部位的井段均可以实现封堵。

(3)该技术施工控制方便、一次性成功率高、堵水有效期长,应用前景广阔,为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万仁博,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堵水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42-143.

[2] 唐孝芬,蔡志军,李宇乡等.地层内聚合丙烯酰胺凝胶堵水技术的改进[J],油田化学,1997,14(2):131.

[3] 张代森.丙烯酰胺地层聚合交联冻胶堵调剂研究及应用[J],油田化学,2002,19(4):337-339.

[4] 周林然,卢渊,伊向艺.聚合物冻胶类堵剂在油田堵水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10:82-84.

篇8

关键词:激发 学习化学 兴趣 策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斯宾塞说:“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快乐的,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为当一名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以积极主动而且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效果也一定是好的。所以,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好学、乐学。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关注以下策略:

一、设疑提问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老师往往用设疑提问的方式,开门见山: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另外,它又有哪些性质呢?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为什么金刚石很坚硬,可以钻探坚硬的岩石,而石墨却很软,可以用作铅笔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说明了分子有什么样的性质呢?“1+1”一定等于“2”吗?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说明吗?这些饶有兴趣的设疑问题,往往能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的学习之中;同时,这些饶有兴趣的设疑提问,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疑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没有感觉到学习化学的枯燥,反而体味到学习化学是有趣的、快乐的!

二、教学语言策略。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的基本素养,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学语言修养不高,则会“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良好的教学表达能力,往往会产生“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CaCO3和Ca(HCO3)2相互转化的关系时,可例举祖国的风景区,引用富含情绪色彩的语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问:“你去过桂林吗?”“你到过溶洞吗?”“溶洞中那争奇斗艳的石笋、石竹,洞顶那垂直倒挂的钟乳石柱,洞内那千恣百态的石猴、石狮的形成过程,你知道吗?”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了学生,触动了思绪,激发起学生探索大千世界奥秘的欲望,提高了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三、合作学习策略。一位化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设计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请从反应生成盐的角度构建知识网络,并举例说明。领受到合作学习任务后,许多合作学习小组有了明确的分工:部分同学从酸的性质中找出能生成盐的方法;部分同学从碱的性质中找出能生成盐的方法;部分同学从盐的性质中找出生成盐的方法;也有部分同学把视野放宽到前面所学知识中去找出生成盐的方法;还有部分同学分析归纳上述能制取盐的方法,画出知识网络关系图。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他们相互讨论、相互纠错,最终达成了统一的认识。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兵帮兵”、“兵教兵”和“兵练兵”的帮扶学习效果,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气氛浓厚,学习兴趣高涨。

四、演示实验策略。中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的欲望,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点,反而要积极利用他们的这种“欲望”,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兴趣。譬如说,在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可先让学生到讲台上做一个“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的演示小实验,实验中,他们观察到了“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而且燃烧更旺”的实验现象。此时,学生会感到惊奇:“火星燃烧起来了!”在惊奇中感到好奇:“火星为什么会又重新燃烧起来呢?”在好奇中产生兴趣:“肯定与集气瓶中的氧气有关系!”在兴趣中激发求知:“氧气还有哪些性质呢?”在惊奇好奇中,自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课外活动策略。好的课外活动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比方说,在学习水的净化方法时,同学们对活性炭的吸附性感到非常神秘,此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自制一个简易的净水器,亲自操作一次。在这样一个简单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但破除了神秘感,还从水的净化效果、效率方面,激发起了探寻更有效的水净化方法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快乐教学教育思想,有多种多样的策略,它们可以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一颗童心去看学生,与他们交流,与他们对话,就不难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学生就会体味到兴趣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形成高效的学习效率,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如密 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篇9

关键词 就业视角 化工专业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改革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招生规模及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扩大、完善,在社会实际发展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化工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基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性,用人单位在提出专业理论知识需求的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能力需求。由此就需要各个高校在化工专业教学中,能够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改革化工专业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就业局面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在加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同时,还会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造成影响。在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就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认识,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出现混乱的状况。甚至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盲目的追求专业性,在错失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就业状况。其次,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看清当前的就业趋势,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就业。最后,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对自己的就业进行准确的定位,甚至一些大学生还本着“天之骄子”的优势,在就业的过程中,只选择与之相符的专业岗位,对其他的岗位都表现为“不屑一顾”,而面对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局面,专业性的岗位在要求高理论的同时,还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多数时间放在了理论知识上,实践操作能力只能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实习,由此可见,在就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的都是绝大多数毕业生不具备的,尤其是高经验。

二、就业难的原因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中,不少毕业生会感受到严峻的就业趋势,甚至一些学生无法在就业中找准自己的就业目标。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体制失调。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促进了社会就业形式,然而在实际发展中,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却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国家的人事部及教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颁布了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文件,但这些文化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无异于杯水车薪。

(二)专业设置和船业结构调整失调。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就业比重从一,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换,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第三产业所占经济形式的比例依然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三产的大部分就业份额又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有。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专业的设置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去满足考生的意愿,尤其是专业的重复使许多大学生就业岗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三)专业分配数与就业岗位需求失调。

一些高校在开设化工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着市场的实际发展趋势,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法选择与之相符的就业岗位,还有一些技术院校在开设专业的过程中,没有结合着市场就业的实际形式,导致就业局面出现“一边热”的状况,而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影响。

(四)择业心理的失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深化,如今的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已不在是前期的“天之骄子”,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失去很大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大学生将就业薪水定的过高,导致就业目标不明确。

三、基于就业视角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

在化工专业教学改革中,其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高校的整体教学制度,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设置专业。

化工专业的设置,应围绕着整个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结合着国家产业的结构调整及相应的产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设置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由此就需要高校在整个化工专业设置中,能够及时的结合着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在提高学生整体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二)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学生能力,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相结合,在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在整个化工专业教学改革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教师结合着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置与之相符的教学体系,以便学生在学习化工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环渐进的进行学习。其次,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围绕着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的就业趋势进行完善,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反映先进科技成果及职业岗位的新要求。

2.教学方法改革。

在化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使其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知识探索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优势,通过声像、视频及动画等各个方面,将理论知识“活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创新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

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而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教师结合化工专业的实际教学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教学体系,同时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能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将实践操作与专业理论充分的想结合,使其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以及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在整个试验项目中,需要教师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能够结合着教材,使学生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试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试验的目的。最后,开展一定的实习与实训工作。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单纯的依靠学校的试验课程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实习与实训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整个化工行业的就业形势,同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相应的竞争氛围,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增加自身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形势的不断激烈,化工专业在日常教学中,要想保障学生今后的就业形势,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将就业指导与化工教学充分的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研教改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序号407)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玉萍,陈雪峰,钟开龙.高职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的调查[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

[2]李平辉.高职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05).

[3]张坤玲,李瑞珍,田席荣,张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8,(08).

[4]徐基贵,王红艳,王聪.面向就业市场构建新建地方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篇10

关键词:化学;困难;成因;对策

教育与地域经济的发展程度有着重要联系,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化学学习成绩总体水平不高,特别体现在中等专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中等专业学校期未考)中,优秀率不高、合格率偏低,学生总说中等专业学校化学知识面广、横纵向联系多、疑难密布、难度太大,倍感中等专业学校化学很难学。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最重要和显著的特点是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及走课形式。学生学习有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寻找欠发达县域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中等专业学校化学教学策略和模式,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是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以中专一年级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策略研究法。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来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设计一定的专门问卷和走访样本来把握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深层方面的主要因素。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欠发达县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二、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知识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动机是指直接引起、推动并维持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力,为个体提供方向和能量,被视为人类行为动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点燃火焰”的重要作用。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触发器”和“催化剂”,不仅决定着学习行为的唤起,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绩效。虽然学生的学习困难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从本质上讲,学习动机是一种外在于学习过程的控制力量,它对学习的影响不是以实体的方式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之中,而是通过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唤起情绪和促进强化来对学习过程施加作用的。通过调查为寻找对策提供方向。

1.教材原因。

用“化学课程标准”代替“化学教学大纲”后,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变化非常大。总体是: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轻视知识结论的教学。中等专业学校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使得原有认知结构不完善并且以形象思维为主(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 的中专一年级的学生会感到更多暂时的学习不适应。

2.教法原因。

初中教学多以实践或实物直观教学为基础,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由于进入初中的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直接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因此,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本人在调查中体会到大部分男生因为化学需要大量的记忆而畏惧甚至讨厌化学。可想而知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过于强调记忆。但中等专业学校化学教材注重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注重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推导过程、产生条件,以及它们的灵活应用,由于知识面的拓宽,有了更多知识迁移机会。再则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中等专业学校教学中往往会通过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化学的学习。

3.教师原因。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不了解中专一年级新生的认识特点、学习特征。不少中专二年级的教师回到中专一年级后,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对象已换成才离开初中的学生,因此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仍习惯性地按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挖掘不到位。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普遍漠视新生的学习基础。很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仍保留在原有初中生的认识上。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严重脱节,在初中没有讲过的概念、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或接触不深的知识教师都一带而过,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4.学生原因。

社会中唯钱是好的观念,影响学生学习的发展。考上大学读出来找不到工作的困惑,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多年来进入中专一年级后进行选修和必修分类的现实,导致部分学生选择学文,就直接放弃化学的学习,这也是我们期未考优秀率不高,合格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学习已感负担沉重,所以能不学则不学,这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实就是二年学习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最后一关的入学测试(考电大)或成人高考。

三、中等专业学校化学学习的对策

1.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而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的保证,如化学学习要讲究的程序:预习听课与笔记复习看书做作业问教师做好考前准备。要讲究听课的对策:注意疑难问题并记录准备课后问老师;记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内容。要讲究课后复习的对策。要讲究做作业的对策:适当训练量不可缺少,时间紧时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快做与详做及选做策略,计算题列式代入答案(计算要准确)。

2.制定计划抓好衔接教学。

(1)学期初的衔接。为了让学生不会因为未知知识的出现导致学习上产生困难,因此教师在充分熟悉初中等专业学校教材的前提下,找出必须在新课进行前解释的概念及复习的相关知识点。

(2)学习过程中的衔接。在新知识的介绍与学习时尽可能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为,一旦学生意识到新知识与旧有经验相关时学生能积极地探索、思考、活动。特别是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旧有知识、旧有经验与习惯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就构成了矛盾,促使学生能动地进行积极探索。应该说在中等专业学校教学中有很多衔接处。例如:《物质的分散系》的教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的质量数、核素的概念。《物质的量》是学生觉得比较难以学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确保学生新知识的自然形成。

(3)在进行知识衔接过程中及时关注相关问题。梳理知识,按需补救;注重基础,删繁就简;前引后牵,自然过渡;循序渐进,注意知识学习的心理强度。

3.认清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特点。

应从实验事实及物质性质总结化学规律再以化学规律指导实验及物质性质的研究;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制法这一规则;由于化学物质个性强,化学物质千变万化,要用辩证的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切不可将化学规律套用到任何场合,化学规律的应用要讲究适合性;微观物质用宏观模型来研究,抽象问题直观化。高度重视化学方程式及其它化学用语理解记忆;化学规律的小范围总结对学习十分有用;化学计算基本手段就是比例式的计算。

(1)进行化学实验观察的指导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可以采用许多学校推荐学生使用的“VCM仿真实验”软件,它是为学生拓展课堂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而研发的。用VCM仿真实验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课堂课外都可以随时地、反复地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会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为了解决问题,促使你动脑思考,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会将学过的物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化学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问题或能否提出好的问题标志着他的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从学生学习化学情况来看,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的问题,往往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

(3)学会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加工,指的是对所感知的事物通过特殊的思维方法对获取(感知)的饿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是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方法有:类比法;比较法;质疑等。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这些策略,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4)学会阅读和利用教材。阅读和观察一样,也是感知化学事实、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会不会阅读、研读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浅以及学习效率等。打开中等专业学校新版化学课本,同学们立刻会发现:课本中的每页被明显地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印刷着章节的正文内容,其面积约占书页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则印着与正文相配套的注释、插图等内容,约占书页面积的三分之一。由于注释、插图等辅内容的篇幅总是有限的,因此在此部分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要明确编书者留出这些空白并不是浪费,而是旨在通过同学科学、合理、有效地加以应用,使空白处成为同学们发挥才能的自由空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习。然而,从过去课本使用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并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甚至有些同学在空白处信手涂鸦、胡乱地写些与学习毫无关系的内容,使空白栏失去应有的作用。

4.加强练习的编制。

练习是教学和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和学生都高度重视化学习题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老师不仅要关注怎样做对、怎样做快和怎样做好等方面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解题思路及模式,还要关注化学习题背后隐藏的知识和信息,更要领悟化学习题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复习、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教育价值导向的功能;传递和活化知识的功能;反馈与体验知识的功能;还有化学习题包含一些教材上没有的信息,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和铺垫,对化学习题进行再加工、改造、深入地剖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习题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练习的精选精讲是解放老师和学生的关键。如可能的话要做到使用自编练习。

5.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所谓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多维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都说明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也不只建立在一种理论基础上。我们可以吸取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果,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强化目标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反馈和矫正,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如学案教学、典型示范、模式教学等等。

6.加强学生自控策略的研究。

从现代社会来看,意志力不但区分了人和动物,也区分了每一个人。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与生俱来的,但也有些人的意志力更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能够更好地近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的人,生活、工作、学习才会更专注、有效,这些人也往往都会活得更幸福。顽强的意志力是一个人最突出的的优点。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拿高分,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都有自控力弱的特点,所以加强学生自控力的调整与提升,自控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这对推动学生学习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考试制度等因素也对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课堂教学是核心,其内含很丰富,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更有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向--去思考怎样的问题、怎样的问题值得思考、能为人类社会解决什么等等。教无定法、教有方法,在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堂有效教学,在信息时代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新课程新标准下,怎样更好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分层性,还需努力再努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第1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42

[2]凯利・麦格尼格尔著.自控力[M].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3] 叶增喜,周云蓉. 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化学教学,2006,(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