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7 16:0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86-01
地理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树立起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设疑,以疑引思
我国清代学者陈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疑”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巧妙设疑,以疑引思,以疑促学。如,在教学有关“大陆漂移”的内容时,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其分布于极寒之地或高海拔的山上。但科学家却在非洲、印度及靠近赤道处的一些热带地区发现了古冰川的遗迹。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将揭晓这一答案。在导人的过程中进行设疑,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进而为新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地理教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一些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图表令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解,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易让学生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动态图像、动画视频等将地理教材内窬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并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讲解“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前,笔者把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地球在宇宙空间运动的动画视频及图片、乐曲等根据教学需要制成了课件,在上课时,则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进行讲解。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了诸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他们对地理学习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中穿插趣味故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穿插一些趣味故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教学有关“日界线”的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讲一讲一对孪生姐妹出生的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轮船上,一位孕妇生下了一对孪生姐妹。但令人奇怪的是,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是为什么呢?这既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日界线”的认识。
四、加强学科整合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在注重对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并根据教学实际来加强不同学科的整合,把握好学科知识内容问的交叉点,正确地利用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提高其地理素养和地理审美情趣。如,在讲有关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在讲有关人口迁移的问题时,可以结合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予以阐释。
篇2
关键词 初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36-02
1 前言
信息技术集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将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立体画面,动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1]。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 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注重资源开发,拓展教学内容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不但包含了历史、政治方面的内容,而且与军事、科技、政治等具有密切联系[2]。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入门阶段,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仅仅是泛泛而谈,不具备全面性和深入性。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运用地图册或挂图展示地理现象;而多媒体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地图实施教学,这样的地图与传统地图相比,包含的信息更为全面,也更加便于查找,还可以依据教学需要任意设置比例尺。同时,借助多屏显示功能,能够让地理现象更加直观和形象,让学生一目了然,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此外,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到需要的信息,而且能够实现快速分析与整合。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资源,完全打开地理知识的大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优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图片、文字、音视频的优化处理,从而更全面到位地演示地理事物。它不仅能从整体上展示地理事物,而且能针对某一局部进行放大处理;不仅能从平面上展示地理景观,而且能从空间方位上进行立体化的形象展示;既能从外部特征上展示,而且能从内部结构上进行透彻展示。例如:借助计算机的三维立体展示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利用多媒体既能静态地展示地理事物,而且能动态地展示事物的变化过程,像是断层、褶皱等地形的形成过程,地理过程的演示,既能反映地理事物,又能揭示地理原理。
在信息化教具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搜集到丰富的教学所需资料素材,编辑出生动形象、实用性强的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具和平台的帮助下,地理教学从死板的讲台、黑板这狭小的空间中解脱出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利用其独有优势把老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优化升级,把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多姿多彩。
地理教学中的很多科学实验抽象性较强,很难进行实实在在的演示,不能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知,对其变化的过程更是无法想象出来。如在为学生讲解日食、月食时,教师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利用其人性化的人机互动界面,随时调整演示角度,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角度,轻松而又清晰地模拟地球、太阳、月亮处在不同位置时日食、月食的不同变化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变化过程。这种直观演示教学法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直观的展示也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有效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很多地理现象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但是这样的地图是静态的,无法进行相应的地理形态变化,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难度,这就给课堂教学设置了障碍[3]。地理课本中包含的诸多重点和难点,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则难以化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将地理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达到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的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这一现状,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让静止不动的地图活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
如“海陆变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以事先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动画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背景及过程,随后将教材中的插图用大屏幕播放出来,并提出问题:“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距离遥远,其古老地层却有相似之处?而鸵鸟不会飞行,海牛又生活在热带浅海处,从这一点上来看,它们不具备远涉重洋的能力,为什么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可以让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地球自转带来的变化,感受太阳直射角的变化规律,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移动规律,揭示地球各地四季的变化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学生明白了四季的产生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都取决于太阳高度,于是就将极昼极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以及地球自转公转联系在一起,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能降低思维难度,加深学生印象,强化记忆效果,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强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搜集需要的学习资料,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料,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Y源的共享,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学习活动,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地震”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联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地震事件,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通过上网,学生查找了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的相关资料,了解这几次地震产生的原因以及地区,学习地震中的保护措施,如何避免伤亡;然后小组成员交流互动,小组长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记录整理出来;最后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分享本小组的学习成
果。学生通过交流归纳出地震的相关知识,强化对地震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地震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自身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成长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借助计算机这一强大的交互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动态模拟演示功能,让学生对地理形态形成深刻印象。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在模拟演示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不断拓展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主动意识,提高主观能动性,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后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和作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延伸,认清现象本质特征,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3 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在具体应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处理好学科本质和现代化的关系 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处理好地理学科本质和现代化的关系,突出地理学科本质,不能违背教学的初衷。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为课堂教学服务,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处理好课件内在和外在间的关系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很多教师都看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效果,于是照搬模仿,追求形式,空有华丽的外衣,却没有实质的内涵,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让学生大失所望,学习的热情也逐渐降低。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课件内在和外在间的关系,提高课件的实用性。
推进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的融合 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能视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因为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信息技术和其他的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教师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其他教学手段相融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取长补短,各种教学手段配合穿插使用,各自发挥作用和优势,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打造高品质的地理课堂,提高地理教W的质量水平。
4 结语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创新教学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推进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地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秀花.新媒体、新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6(26):92.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应用
正文: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知识内容多、范围广:从江河湖海到山川平原,从地表形态到大洋环流,从各国政治经济到各地风土人情,上至天体运动,下至地球内部构造等。涉及领域广,不仅有地理知识,还要用到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综合能力要求高,很多内容枯燥无味且抽象难懂。尤其是高一上学期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知识,涉及天文、气候等知识难点,学生刚进入高中,数理化生知识贮备不足,学习起来倍感困难,严重打击学习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习积极性起决定性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相结合,能向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的地理教学信息,使学生得到传统地理教学中难以获得的直观知识。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达到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
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地球运动部分内容,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抽象深奥。学生年龄小,又没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差,无法理解在宇宙中、太阳系中天体到底是怎样运动的,感到枯燥无味,越学越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flash制作把地球运动情况用动画模拟出来:伴随着悦耳的音乐,茫茫宇宙中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地球的旋转,地轴及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的出现,太阳在中心位置放射出光芒,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闪现等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到动态的画面上。伴随着老师的讲解,他们明白了什么是自传、什么是公转、银河系和太阳系是什么样的、昼和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 学生的兴趣立刻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从而自觉、主动、积极的去获取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容量和增强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
地理学科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学生不可能一一亲身体验,单凭教师讲解教材和地图册,学生会觉得这些离自己很遥远,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处理在一起,有利于教师进行视、听、触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克服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同一地理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的不足,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学习、记忆,也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从而取得传统地理教学手段无法取得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知识融入其中,增大知识容量,化抽象为具体。如在学到山地的形成时,我把各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图片分类展示,让他们有这些名山大川的直观印象,再用动画模拟褶皱、断层山及火山的形成过程,配以适当的声音增强效果,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也教的轻松,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相结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易于学生掌握,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山地形成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多个动画,把 “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象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挤压力,抵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印象深刻,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
地理学科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学习 “有用的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今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学生只有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学生不仅注意听、看、还要动手,可提高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在讲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情感
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指出,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如在讲我国自然资源时,教师可用图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基数大,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情况现状,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节约资源的观念和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已经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然而制作一个好的课件并不容易。 (上接第235页) 首先教师要多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用到很多信息技术知识,如Flash,powerpoint、excel、word等的制作使用。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其次还要备好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信息技术必须和课堂教学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好功效。通过校外培训及特级教师示范课,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教有所长教师的研究课,都可以通过实况录音、录像,分析、评价、综合,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0]35
[2]秦力.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号
篇4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否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千变万化。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了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方式。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所用教具一般是粉笔和黑板。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讲清楚,学生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听清楚。这就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传授中学化学知识、学生接受中学化学知识并运用好中学化学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中学化学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学化学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一些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内容,教师仅仅用口头描述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中学化学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将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化学教材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在中学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将实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
2.1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可用cai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将比以往只用语言叙述,死记硬背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构建起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2.2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有许多的化学概念的知识内容因为抽象,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中学化学教材上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中学化学教学效果。
2.3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中学化学的知识表达多样化。对有危险的实验、有污染的实验,可用信息技术展示,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学生也容易理解。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错误操作后引起硫酸飞溅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用声、形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获得最佳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很多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实物投影仪可以将实验现象演示在大屏幕上,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2.4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学习中学化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搜集到了许多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 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但应该注意一些误区,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根据中学化学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化学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只要持之以恒,大胆把信息技术当成工具用于教学中,一定能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春芳.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190-190.
篇5
【关键词】学科整合;作用;误区;对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信息技术已经悄无声息的走进了高中地理课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给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多年,现就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经验进行总结。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可大大促进教师学习掌握新理论、新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新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2.有利于地理教师深入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重要作用,把握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方式,形成较完整的地理教学理论素质。
3.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与时俱进,改变“一本课本,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授课模式,实现多种呈现方式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4.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率。
5.有利于地理课程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地理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深挖教材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实现地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地理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为展示冷、暖锋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冷、暖锋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点?”在学生理解了冷、暖锋的基础上,接着教师提问“锋面气旋是如何形成的?”最后展示锋面气旋在我国的移动情况视频,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锋面气旋在经过我国时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天气。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地理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多媒体直观呈现、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地理事物,探求地理特征、原因、规律;要借助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求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合作精神;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和思想,形成观点和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我评价、反馈能力。
3.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重点
以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动画展示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应用多媒体展现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建立地理表象,理解地理概念。通过幻灯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事实、确立起地理经验。出示地理范例、为学生提供正确操作的案例。拓展视野、激活思维、拓宽思路。
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内容时,本节的教学重点是: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作用。
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是: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并没有照本宣科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多媒体将大量的影响全球变暖的人类活动的图片以及视频呈现给学生,如工厂废气的无节制排放,汽车尾气的大量产生,南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逐年上升……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或视频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环境危机,更激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欲望。结合学生自学与师生讨论,能够很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误区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许多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仅停留在“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肤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其整合目标是为整合而整合,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等。甚至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学科教学,不能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抹杀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时尚标志”,盲目地把重点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例如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结合时,应重视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地理规律的总结,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解决。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师不能完全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所适从。如果教学设计不当,教师只是把板演或讲解的内容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代替,由学生的看“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将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学生的地理思维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当今地理课堂教学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大课堂信息,提高课堂效率,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这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宗旨和目标,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正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努力去研究实践的。
【参考文献】
篇6
小学中年级阶段,是学习习惯、态度、方法等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关系着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
1.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交流研究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和学业成就感。
2.学困生的学习行为障碍。通过对学困生在英语课堂的行为表现,观察其课堂活动参与度,寻求学困生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的非智力因素原因。
二、分析――“哪种困?”
1.何为DISC?
DISC性格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创建了理论体系“The 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正常人的情绪)”用于描述心理健康的普通人群常见的基本的情绪反映。即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y-稳健,以及Compliance-服从。DISC主要目的是使用者在测试之后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做事的目标、需求和做事风格,以便更有效达到目标。
2.DISC意义
利用DISC性格分析理论对小学阶段英语学困生进行测试,探索性格因素与学困生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使教师和家长都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强项和弱项。
①确定学困生性格类型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符合其性格特征的交流策略,为小学英语老师的学困生管理、心理疏导和转化策略提供实践依据。
②确定学困生的基本行事风格,预测学困生可能的学习行为表现并与实际进行对比,找到性格因素与学困生学习效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通过DISC性格测试可以基本归纳出学困生性格因子中的共性。从中获取学困生类别:自我封闭型、自我压抑型、自我冲突型和自我关注型。
三、探析――“解困策”
近年来小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学生中心论”“生本课堂”和“释放师生潜能”先进教学趋势的演变,学生的性格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受到了高度重视。DISC作为一种自动化性格测评系统逐步被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领域所应用,为教师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私人定制”教学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基于DISC,心理“解围”策
处于中年级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是有很大热情的,能积极投入学习的浪潮中。可班中就有那么几个学生态度很认真,成绩却不是很理想。这是典型的自我封闭型。针对这种学生,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去解围,要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可以很轻松。
2.基于DISC,教学“偏爱”策
日常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过度顺从,针对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并没有自己的答案,观点总是和别人的一样。这便是自我压抑型学生。对于他们应该倍加关注,及时给点“偏爱”。 从学习英语的态度入手,用关怀的目光多看他们几眼,多微笑。课间常与学困生交流英语方面的文化渗透,让他们能感受英语的魅力,试图更进一步打开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结。
3.基于DISC,家庭“宠爱”策
针对DISC 测试学困生的性格特点,自我冲突型的孩子是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印证了怎样的家庭环境出怎样的一个孩子。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实施“宠爱”策略呢?
家庭安静和谐氛围能诱导学困生正面生长
一个不安定的家庭,孩子的情绪也是浮躁的,尤其学困生中有不少是留守儿童,这让学困生更加困,稳定的家庭让学生更好地正面生长。
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消除学困生自卑心理障碍
学生学习的态度是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的,融洽的家庭关系,影响到学生对家庭的爱,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
把握好学生的思想,提高学困生分辨是非能力
面对当今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学困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是不稳定的。家长应该引导和监督学困生的表现,及时制止和约束不良行为。
4.基于DISC,自主“生长”策
自我关注型学困生在自我约束能力上很弱,他们往往很关注自我的表现结果,但自己并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对于这类学困生,教师得从简单的英语基础知识开始,在自主学习方面,提供一些有实效的方法。
学会自主预习
很多学困生根本不去预习,也不会预习。老师要鼓励他们,结合小组的团队精神,让学困生参与其中。从兴趣入手,让他们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布置的预习作业时也要关注有趣。
学会参与活动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设计的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寓教于乐。课后发动成绩较突出的学生参与帮扶工程。
学会认真复习
学过的知识没有及时复习,就等于学习的效益达不到最大化。轻视复习在学困生中的现象是极其严重的。对于学困生可以布置较为简单的练习题,以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指导学生养成“复习―作业―发现问题―再复习”的习惯。
篇7
理综化学;试题;评析;启示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纵观今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结构合理,难易得当,考查方式灵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充分体现了高中化学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科学特点,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素质的学生。本文以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特点,并探讨近年来福建省高考综理化学试题对高三化学教学的启示。
试卷原题(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
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步骤II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3)已知t℃时,反应FeO(s)+CO(g) Fe(s)+CO2(g)的平衡常数K= 0.25。
①t℃时,反应达到平衡时n(CO):n(CO2)=
。
②若在1L密闭容器中加入0.02 mol FeO(s),并通入x mol CO,t℃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FeO(s)转化率为50%,则x = 。
一、试题特点评析
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卷,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突出基础性、综合性的特征,全面地考查了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同时考查了中学化学大部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覆盖面较广。
在第24题中,主要考查了原电池、电化学腐蚀、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绿色化学、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三段式计算等化学主干知识,题干清晰,没有偏僻的难点,连往年“反萃取”之类的特殊名词也没有,对考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要求保持相对稳定,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和特点,有较好的区别度,真正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由于所考查知识均是学生熟悉的概念,知识模块的重现可以保证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本题的三个小题通过铁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元素串在一起,第一部分考查学生对电化学腐蚀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工艺流程,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铁屑的处理,由于学生对金属与酸的反应非常熟悉,就不容易陷入迷惘之中,流程简练,却考查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与书写,教材外知识的延伸可以考查出学生能否准确获取信息,进而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第三部分的化学平衡常数是新课标教材的亮点,相比旧教材中的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常数K的学习更能使学生真实接触科学的本质,是近年来高考必考的主干知识,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容易上手。
根据考后学生的反映,本次试卷最容易出错的题目就出现在第24题第(2)小题的②选项,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根据小题干中的Fe转化为Fe(NO3)2,就根据所学的Cu与硝酸的反应进行延伸和拓展,最后不是写生成NO,就是生成NO2,而没有根据工艺流程图中产物为NH4NO3,导致书写错误。
总之,今年的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紧扣考试大纲要求,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不只考查记忆性的知识,学生在解答时,初看试卷简单,就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去挖掘题目中隐藏的信息,突破思维定式,才能取得成功。
二、试题存在的小瑕疵
今年的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立足基础知识,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从能力立意,总体上感觉很顺畅,但是试题中也出现了一些小瑕疵,值得我们推敲。如第24题(2)小题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题目原意应该是要求考生回答“氮氧化物排放少”之类的答案,但是由于是讲生产流程中,有部分学生理解发生歧义,回答成“步骤Ⅱ”,故本题的题干部分值得推敲。另外,第24题第(1)小题的图中,A、B、C、D四个区域,题的原意是让学生回答B选项,因为B离水面最近,但是本题中的C特意注明“腐蚀最严重的区域”,D选项又在最下面,这部分知识应与氧气的浓度和水压有关,部分牵涉到潮汐的知识,超越了高中学生化学部分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大完美的题干。 三、对高三化学教学的启示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越复杂,所引起的外在认知负荷就越大,这样的认知负荷又被称为无效的认知负荷。同样的知识考查,不同的呈现方式,所产生的外在认知负荷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 差异。
化学工艺流程题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一般以某个具体的工业生产为背景,通过化学理论、化学实践、环境保护、化学计算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生普遍反映工艺流程题较难,就是因为情景的设置新颖,超过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化学实践经验,并且题目中往往出现一些化工术语,这些新名词、新概念,加大了学生的负荷,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使用的是中学化学教材中常见的铁发生腐蚀的例子,熟悉的情景,却能考出良好的效果,看似普通,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功”修为,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通过对福建省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近几年福建省高考化学试题带给高三化学教学如下启示: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的化学高考一直强调命题要以能力立意为主,但是并不降低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基准,在教学中重新组织教材,无论采用的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教材中反映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相同的,只要抓住主干知识,夯实化学基础知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同时,在教学中,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挖深挖透,通过精耕细作,灵活迁移,就可以应付各种变式的出现,在高三复习中,重视形成知识网络,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上做功夫。练习上,加强对化学术语应用的训练,能够用化学语言来回答所学知识。如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不但需要加强对教材内提供的化学方程式的研究,也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才能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2.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功能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长时间重复的信息,容易增加认知负荷,在新课程教材中存在大量插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化学插图直观而方便,能够补充纯文字方面的不足,教师应充分研究,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各类插图,根据图式的不同类型和特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适宜的读图方式,在观察和学习中,锻炼和提高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信息整合能力,使教材中插图的教育功能达到最大优化。
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图形、图像、图表等进行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感性认识和印象,能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初步应用。因此,需要在平时就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到了高三的总复习,再适当进行不同图式的训练和延伸,就能够使学生熟悉各类图形、图像、图表等,从而掌握图表的解析和应用能力。
3.重视读题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潜能生;元认知策略训练
中国分类号:G633.55
潜能生是“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每一个潜能生都希望能得到证明和肯定,借助针对性的教学教育措施,有可能让他们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如何开发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潜能,是教育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研究目的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率先提出了“元认知”这一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因此其核心意义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认知。[2]此后教育学、心理学的很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各自提出独到的见解。大多学者倾向认为元认知的概念蕴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元认知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 [3]元认知知识是产生元认知体验的基本条件,元认知体验是形成元认知监控的前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目的和核心。[它们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主体。[4]
地理是高中开设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学科性很有特点:自然地理以自然客观事物为基础,注重的是内在逻辑的分析和演绎;人文地理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注重的是归纳思维。因此,要学好地理,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达不到学科要求,他们因此害怕地理。然而,学生成绩不佳并非全是智力因素,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发自己的潜能空间,成绩暂时落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理学科的潜能生。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具备较高的元认知水平的学生,能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获得成功。{1}潜能生的智力水平与正常生相差无几,但元认知能力较正常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想要提升潜能生的学习成绩,单纯的知识性“补课”治标不治本,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训练可以从根源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本文尝试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对潜能生进行元认知策略训练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潜能生界定标准:
(1)学科标准:近三次统一考试地理成绩居年段后50%。
(2)观察法:上课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3)自述法:自述学习困难,尚未发挥自身潜能。
综合考虑以上3点,在本校高二文科班选取地理学科潜能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 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利用选修课时间进行元认知训练,时间为3个月。
2、方法
(1)前测。取上学期三次年段统一测试的地理成绩平均分作为前测的学习成绩。同时对两组学生进元认知问卷调查测试。
(2)元认知训练。教师自编的训练方案对学生进行三个月的训练。对照组按常规教学。
(3)后测。用本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后测学习成绩。再对两组的学生同时进行元认知各维度问卷调查测试。
三、元认知策略训练方案
(一)训练前准备
1、开班动员、建立信心
通过动员,让这部分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与鼓励,建立学习信心,端正学习度,明确学习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了解自己、了解地理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目的,“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对我有什么帮助?”, 引导他们剖析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我用功了吗?用了几成力?”“我目前学习不良的原因是是不努力还是努力了但效果不佳?”“我是否容易受外界干扰?”还要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学习规律,“我学习状态最佳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我记东西是记得快还是记得慢?是否容易忘记?”等等。明确的目的和端正的态度有利于树立成功学习的信心,熟知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习惯,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和策略。
文科生因为地理成绩差而害怕地理,因为害怕而对地理敬而远之,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介绍学科的特点、教材的结构,指导学习地理的方法策略,让他们放下包袱,克服畏难情绪,正确对待地理学科学习。
(二)学习过程的元认知策略训练
学习过程的元认知策略训练从解决几个问题着手,包括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 我做的对吗?怎样做会更好?
1、我要做什么?---计划安排与时间管理训练
学生在学习前首先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安排好合理的时间,避免无目的的随意学习。如复习到大气运动这一章节,学生要制定简要的单元知识学习计划,思考:这单元大概需要用几节课,每节课的具体任务是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哪个是我已经掌握的,哪个是我经常错的?课后计划用多少时间补缺漏…。
鉴于潜能生的固有学习特点--懒惰,学前计划不能走过场,要求学生一定要写出书面计划并持之以恒。在训练过程中,尤其在初期要采取必要性措施监督,如定期检查、中期不定时抽查,养成习惯后逐渐放手,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2、我为什么这么做?----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训练
有效监管可以学生让明确学习任务,时时跟踪自己的思维过程;还能提醒自己,免受内外界干扰,确保顺利实施学习计划,这一点对潜能生特别重要。
(1)出声思维
出声思维就是让学生用言语表达思维过程。比起默默的思考,出声有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 及时发现错误的地方;出声有利于理顺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好解释答题的理由,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在训练中,教师示范在不同的学习情境,如何进行出声思维的学习模式:“这是什么问题、在什么时间、在哪里、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并让学生尝试、体验,反复几次,以加强训练。
(2)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在出声思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自我反省性提问,它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以实施相应的调整措施。
在训练中, 学生每次学习或解题时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向自己提问,每个思维阶段上都有相应的提示问题,学生必须先提问,然后再进行思考回答。为防止学生忘记,训练初期,教师可以印发空白 “提问单”,学生思考的每一阶段先看“提问单”的问题,并将每个问题的答案简洁写出。习惯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提问单”。在自我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发现自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这就可以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思维角度 ,提问单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监控自己认知加工过程,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在元认知训练过程中我们常用的问题单包括:
计划策略的培养:
(1)这个问题考查什么知识点?我需要哪些已知条件?
(2)目前已给了我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我有什么用?还缺什么?
(3)下一步我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4)换一个思路,如果从这条路走,又会怎样?
监控策略的培养
(1)我思考问题的角度对了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
(2)我的步骤有没有错?我的计算有没有错?我的解题过程有没有偏离目标,是不是需要调整?
(3)我的目标变了吗?现在的新的目标是什么?
评价策略方面
(1)问题解决了吗?哪些措施起了作用?哪些没有起作用?
(2)下一次我是不是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此类问题规律是什么?
(3)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应该有什么不同措施?
3、我做的对吗?---自我评价和反思训练
反思,有利于学生及时查缺补漏,总结学习方法和积累经验。在训练过程中,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都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可结合自我提问单上的问题进行。并且制作错题本,将错题分类汇总,详细记下解题思路,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寻找答题规律。某个学生学完地球运动这一单元后写道:“这个单元感觉很难,我有点混乱。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我基本掌握了,光照图我会看侧视图和俯视图,其它复杂点的图我经常看不懂”“昨天讲评的卷子有几题又不会了,我准备晚上再看看书,不懂的明天问老师 ”
4、怎样做会更好---- 学习技巧训练
(1)提高注意力训练和笔记指导,
集中注意力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关键。在训练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地理学术语和地理符号来快速地笔记,学会手、眼、耳、脑多感官齐动,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尽量避免走神;回家后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重点难点。
(2)寻找规律、科学记忆
地理学科有大量知识需要记忆,而且知识琐碎繁杂,在训练中,教师指导学生采取科学方法帮助记忆,提升学习效率。例如:用系统记忆法记忆世界不同区域位置,学生很容易忘记重要地点的经纬度,把它们用同一根经线或纬线串起来记,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记忆起来就不困难了。根据遗忘曲线规律,一次记忆还不够,要让学生多次记忆强化。
(3)课堂相互回答训练
由于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制约,有时学生自我分析解题过程中思路不够开阔,甚至会误入歧途,钻牛角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质疑、相互问答、并通过相互点评认识到别人的不足之处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起到反思和总结的作用。
(二)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学习解题步骤,熟悉思维流程
如何在实际考试中灵活运用元认知策略来答题呢?一份试卷拿到手,老师指导学生首先了解它的性质、特点、难度,思考有哪些策略可供使用,比如先易还是先难、先做选修还是先做必修,有意识地选择最佳方案,并且要注意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解具体题目,指导学生根据按照既定程序解题。
四、结果分析-元认知理论元认知训练对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影响
我们用spss17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两个组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后测成绩差异明显,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这段时间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是积极有效的。实验组潜能生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地理学科成绩,元认知问卷调查也显示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元认知训练,潜能生不仅提高了地理学习成绩,其它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更关键的是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学会了在认知过程中自我监控、调节以及自我反思和评价。如果这些方法能迁移延伸到其它学科,延伸到课外,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是有利的。反思我们的教学策略,当教师为学生成绩不佳而苦恼的时候,如果能够转化思路,从学习方法层面加以引导,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 张明静《元认知培养与地理教学》[J ] . 《考试》2012(4)
[2]. 张雅明《元认知发展与教学》[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篇9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该课程标准要求可以进行以下分解:①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②认识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③探讨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措施;④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从“荒漠化的含义、危害、防治”三方面来阐述,课本用一段阅读材料来说明我国荒漠化的成因,重点阐述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加剧的最重要因素。人类通过影响环境从而影响自身的生存,这就导出第二个内容——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荒漠化的防治,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在讨论的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理解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②明白荒漠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掌握各种原因形成的荒漠化及治理措施;③培养学生快速提取图文材料中的信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学会从所给材料入手,分析各种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讨论式,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各种图片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探讨“西北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的原因,并找到治理这些荒漠化土地的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西北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关键,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总体趋势在扩张,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难点。以荒漠化为例,让学生真正懂得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导入新课:
师:(投影“楼兰古国遗址”图片)同学们,昔日楼兰古国草茂羊肥,为我国西北的经济、交通重镇,如今却变成了一座废墟。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战争、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搬迁……
师:楼兰古国的消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但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人类活动怎么会让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呢?
(投影)板书: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师: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活动一
生:阅读课本P37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
(1)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荒漠化区域。
学生讨论: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方的红色沙漠……
师投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图。
(2)昔日黄土高原森林茂密,草原广阔,如今却变得千沟万壑。在这个过程中,与人类哪些活动有关?
学生讨论: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挖滥采……
(3)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主要荒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生讨论: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生长困难——出现荒漠化。
师:出现荒漠化现象西北地区为什么是我国比较严重的地区?
(投影)板书:一、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生:阅读课本P36—P38。
活动二
(1)土地荒漠化形成有哪些原因?
学生讨论:气候、位置、地形、人类活动等,即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生:阅读课本P37阅读材料。
师:投影“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我国主要荒漠化分布图”
(2)从位置、地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河流、植被的特点。
学生讨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加上地形的阻挡,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少;日温差大;风力强劲,蒸发旺盛,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
(3)从西北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素质,经济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人口迅速增长,但素质较低,由于盲目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土地失去保护层。
师:新疆有中国“葡萄、哈密瓜之乡”的美誉,但区内的荒漠化面积目前仍在不断扩大。
生:阅读课本P38阅读材料。
活动三
(1)新疆荒漠化面积为什么还在不断扩大?
学生讨论:
(2)我国南方降水较多,但也出现了荒漠(红色),其形成与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南方地区温高多雨,土壤呈红色,由于人类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基岩形成红色荒漠;而西北地区的荒漠主要是气候干旱,风力侵蚀强,人类破坏植被所致。
(3)南方除了红色荒漠外,还有一种荒漠——“石漠化”,你能说说其形成原因吗?
学生讨论:在喀斯特地区,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导致水土流失,使大面积的石灰岩地表。
师:我国的荒漠化面积达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8%,且目前在不断扩大,这种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影响吗?
生:阅读课文P39正文。
(投影)板书:二、荒漠化的危害
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篇10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制定有效学习计划和目标,能让学困生在学习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事半功倍。学习过程主要有制订计划课前预习精心听讲课后复习解决疑难独立作业系统小结课外学习等有机联系的几个环节,其中下列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课前要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不仅能预先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很多学困生的初中地理基础薄弱,而高中地理每节课的知识点多且难度较大,不易当堂消化。这就需要学困生抓好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找出重点、难点,做好听课准备,以便更好适应教学节奏。
课堂应专心。课堂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很多学困生上课只听不记,课堂发言、讨论缺乏主动性,做笔记与听课不能有效配合,各种感官不能并用。被动的学习态度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佳。因此,学困生课堂上更应紧跟教师思路,用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笔记,争取不“欠账”或少“欠账”。
课后重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最初时较快,以后逐渐减慢。所以,学完新知识之后应及时复习,写出复结笔记,做好相应练习。这样才能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提升自己理解、迁移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使用科学阅读方法
高中地理知识主要分为三大版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学困生要注意在不同版块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必修一主要学习自然地理。重点是对自然原理的理解和规律的探索,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宜采用理科的学习和思维方法。通过学习建立宏观的空间概念,培养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学困生在学习本书时应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去思考,一幅图接一幅图去揣摩,一点一点构建地理框架。
必修二侧重学习人文地理。即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人文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要求学困生应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积累生活经验;应学会迅速通读课本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应建立联系观点,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必修三偏重学习区域地理。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多读课本和地图;应在各部分之间找到逻辑联系,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途径;应明确细节性知识点的出处,利于快速记忆和运用。
三、学会认真研读教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地理学习侧重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学困生在学习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理解教材。
注重消化概念。概念学习是中学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困生在学习地理时要将教材中的主要概念细细梳理,逐一消化吸收。如季风、区位、上风向、最小风频、太阳高度、锋面气旋、地质构造等。同时还要把特别容易混淆的重要概念罗列出来,加以区分比较,如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地方时与区时、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等。
重视理解原理。高中地理学习不能一步登天,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等。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内力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等。掌握原理和规律,就能寻找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分析事物才有说服力并做到举一反三。
把握“”。地理环境既有共性,也具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受太阳辐射影响,地球表面的热量大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陆地上的自然带也呈现出从赤道向两极变化的规律,大致可分为热带温带寒带,这是共性。但在实际分布中,由于受地形、海陆、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又出现了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等。
仔细寻求规律。在平日地理学习过程中,学困生还要学会从教材中归纳出普遍性规律。如学习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可归纳出全球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的回归线上,哪个半球的昼就达到了最大值。这些规律总结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四、懂得如何使用地图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地理学习的“灵魂”和难点,也是地理学困生害怕学习地理的重要原因。想要学好地理,必须将地图当做最好的老师,做到地图“三会”。
会读图。读图注意先后顺序: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读出图具体内容、范围等,观察要仔细全面;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和图文转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