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8 05: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本科学习计划

篇1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 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研究”。

一 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分析

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在华北科技学院(2002 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唯一直属高校) 随机抽取符合小于总体人数的学生参与测试。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处理(统计量详表略),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大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能力要素上,整体目标意识明确,但目标实际运用层面能力有所欠缺。二是自主选择系统化内容能力较强,所选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整体偏差。大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能力这一层面中,存在系统化选择内容的认知,但对隐性知识的选择能力上存在不足,并且大学生在知识内容的迁移能力上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知识选择的运用能力整体偏差,不利于其进行深度学习。三是自主学习计划明确,自我时间管理能力、手段管理能力存在不足。大学生在自主调控学习过程这一能力层面,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计划,但在落实自主学习计划的实践中,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尚存在不足。在手段调控能力上,现阶段大学生可进行灵活控制,但在其自主学习手段管理能力上,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四是自我形成性评价能力较高,诊断性评价能力和过程性评价能力欠缺。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素的反思和评价层面来说,在自主学习结束之后,大学生对自己的某段学习具有清楚的认知,具有较高的形成性评价能力。但是在一段自主学习开始之前和学习之中,大多数学生缺乏诊断性评价、反思和过程性评价、反思的能力,对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缺乏清晰的认知,对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的能力较差,不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及深度学习的发生。总之,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二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指导现状

1 教师指导现状分析

(1)教师目标意识明确,实际落实有所偏差

教师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明确,并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之一,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会协助其指定自主学习目标。但在实际落实中,这一目标的确立过程不是在课上进行,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像传统教学一样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教师处于传统的主导者地位,教学设计缺乏自主学习的相应引导。课下会针对某些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督促和监督。

(2)教师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在教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方面,还存在问题。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具体监控自主学习过程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中的情绪倦怠以及态度调控,教师都没有向学生传授具体方法。由于学生自身对教师和学习的逃避,教师不能准确合理地为学生制定因人而异的自主学习计划,因此,在教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足。

(3)教师缺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反思的指导在反思评价方面,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指导。教师所做的是通过学生阶段性的练习,来进行知识掌握层面的反馈,并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对自主学习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所以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改进,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利于其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2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自主学习存在基本明确的目标意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意识。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向教师请求具体援助,帮助其指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自主学习目标。但不排除个别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对教师采取逃避态度,自主学习态度消极,教师就不会主动针对其具体情况帮助其指定具体目标。

(2)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上主要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单方面传递知识,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能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指导。在态度和情绪调控上,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意志力来调节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的教学情境单一,不能让学生进行很好的知识和情境迁移,不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3)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自我评价和反思

大多数学生由于惰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当初既定的自主学习目标,对知识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结构体系,对自主学习没有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反思,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因此效果不尽如人意。

3 深度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欠缺的具体表现

(1)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大部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学习以及掌握仅停留在现有层面,当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状态呈现,学生就以什么样的形态来掌握,个体缺乏同已有知识经验的相连接的能力,不能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并产生建构,学生缺乏一种创新能力和生成能力。同时,学习者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处于一个相对零散的局面,不能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和体系化,不利于知识之间的迁移,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不利于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2)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情境性迁移

科学学习倡导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真实情境和非真实情境,在非真实情境中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大学阶段对一般个体而言意味着中学时代的终结,离开中学这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后,其所面临的全部是非真实情境的自主学习,所以情境迁移应作为大学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由现有的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存在情境迀移和情境学习的意识,但在实际学习中,其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尽如人意。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情境迁移的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死板,教学情境单一,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迁移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3)学习者不能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

情绪状态和意志力贯穿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始终。意志力是个体有效完成目标,顺利结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当前大学生面对的诱惑很多,当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并对自身情绪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控,以至于中途放弃自主学习,从而不能顺利达到目标要求。大学生对学习手段的调控能力也存在欠缺,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及图书馆资源为其自主学习提供手段支撑。教师在课堂中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自主学习的过程调控缺乏有力指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合理的引导和监控,也不利于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4)大学生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能力不足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框架,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准确判断自己哪里存在欠缺和不足,哪里已经掌握,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设置一个更加符合自身情况的自主学习目标。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能合理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重点改善和提高。

三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设计策略

1 教师要确立旨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一是要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内在要求,为大学生的全面和谐以及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主能力,包括自我定位、自我规划以及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改进等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三是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建构的能力、迁移的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知识和策略的生成能力)等。

2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

在兴奋和热情的状态下学习能够产生满意的学习效果。

所以,教师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良好效果。

(1)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相互激励的关系。

(2)教学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教师可提前将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制作成视频和音频材料,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而将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讨论和互动。学生提前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引导和解答,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方传授的局面。如此,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制作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但这种教学设计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敏感地意识到多数学生存在的困惑,并及时形成解决方案。

(3)教师要创设合理并贴近主题的非真实教学情境

学生现在在课堂内的学习属于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往往缺乏一种非真实情境下的探索和实践,比如社会情境、自然情境、直观情境以及有利于新旧经验之间联系的情境,比如概念情境、问题情境等。一种情境会促进多种形式的学习,一种形式的学习也可能创造多种不同的情境,根据自主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内容的不同,自主学习的情境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教师要灵活创设多种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情境,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 教师要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活动

(1)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设置自主学习的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教师教授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优劣,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自主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对学习者进行引导,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确定恰当的自主学习目标对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制定目标的过程,学习者能够恰当认识自我,提高自身自主意识。计划和目标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更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指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目标能够给学习者生成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其学习活动的维持,并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2)教师要合理恰当地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

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训练中,将学生置于一定的自主学习情境,对方法不进行直接传授,而是提供给学习者一定工具和探究的线索,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承担学习的主要角色。第一,学习者应当将己有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内容互相联系,并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多方搜集信息和资料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验证。第二,学习者不断监控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及对目标的跟进程度,教师要及时采取策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思维上的阻碍,甚至探索会逐渐偏离目标,教师在这时应主动提供指导,合理搭建支持性策略的脚手架,为学习者的探索提出思考的方式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可朝着既定目标继续前进。例如,教师可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学习环境中的计算机进行学习,基于计算机的交互性学习可为学生在不同状态中的自主学习提供脚手架,当学习者不知该如何做的时候或是对某些任务感到混淆时,计算机的帮助系统会提出一些建议供学习者参考,并在大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提示。教师的指导性策略还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指导学生完成其“自主学习辅导提纲”,自主学习辅导提纲是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出发点,能够支撑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关键时刻提供激励作用的一种指导性策略。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分解并融入到具体的练习中,让学习者根据要求把预设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次,教师指导要为学习者提供思维策略,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思维策略不只是口头上的直接传授,教师应当在实践情境中举例说明并运用。例如认知策略、知识的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心境调节策略等。

(3)教师要培养学习者的反思和评价意识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自身的评价和反思,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发现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同时,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反思可提高自主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为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评价阶段主要定义为三个阶段,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之前,对头脑内的知识以及所掌握的技能进行的学习前评价。通过这种预测可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自身是否符合自主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明确的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的一类评价。它是自主学习活动展开一段时间后,依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对自主学习进行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规划或者调整以下阶段的自主学习进程,是“中途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检验出学习者自身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目标所定义的知识技能,对还没有理解的内容要向其他学习者、教师或计算机设备求助,对已经完全理解的内容要进行更加深化的拓展学习,已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生个体经过一段时期的自主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一种自我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既定目标的总括性“事后评价”。通过终结性评价,学生个体发现其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不足,教师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改善其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效果。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贯穿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部过程,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主要涉及,第一,评价自我认知,检查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精确;第二,评价自主程度(自主意识和能力、调节能力)、规划水平、学习能力(策略的运用)、学习心理(努力程度、动机水平、情感)、意志水平。

总之,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打破传统对学习者的知识灌输、约束和支配式的教学,协助学生个体制定其自主学习的目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给予恰当合理的“脚手架”式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师要创建多种包括真实和非真实的自主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情境迁移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提高其终身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水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成果与不足,并进行及时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篇2

(许昌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 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内容多与课时少,教学的方法和传统的手段,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课程配套资源缺乏,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窄。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构筑网上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措施,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采用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利用创业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介绍地方经济特色开拓学生的视野。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创新创业;网上教学平台;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97?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各专业大一新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选用浙江大学编写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和定量分析两大板块,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四大平衡和滴定法、物质结构和元素化学。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该课程安排的总学时数为60 学时,除去少量自学内容外,需要讲授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定量分析基础、四大平衡和滴定法、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等内容。且教材为2007年出版,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教师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添加到教学内容当中。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授该课程通常会满堂灌、赶学时,这样的结果会导致教师授课压力大,学生听课吃力,教学效果差。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

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喜欢学习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知识”;惧怕学习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强但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都比较传统和单调,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觉枯燥乏味;课堂上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的。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

学习该课程的为大一新生,学习方法还在延续中学阶段的做法,基本不做课前预习,主要靠课堂听讲。由于大一学生学习任务重,通常老师不会给学生留太多作业,匮乏的训练使学生容易眼高手低。因此,对于内容丰富、理论繁杂、进度较快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来说,采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地学习。

(四)课程配套资源缺乏

大学阶段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学,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在课下复习巩固。而教材缺少配套的电子教案、课件、动画、视频和习题解析,不利于学生课后自学。

(五)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窄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主要在课间休息时间和课余辅导时间,学生很少找老师主动交流沟通,造成交流沟通的渠道过窄。

二、改革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内容

与化学专业相比,化工、材料等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即可,重点是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教材中“深度”的理论知识其实对化工、材料等专业的学生并不适合,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也很难用到。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要求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即可。通过压缩“深度”理论知识,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在课堂上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来。例如:在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的讲授中,涉及化学热力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等大量的理论知识。我们在讲授该章节时,不给学生灌输过多的理论知识,只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原理,重点放在化学反应一般原理的应用上。以工业上氨气的生产和硫酸的生产为例,让学生从反应的方向、平衡的移动、反应的快慢、生产的成本、设备的安全性、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生产的工艺流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培养应用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主动思维能力

应用技术型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有主动思考的能力。能够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拟定方案,通过实践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恰当地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达到这一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驱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若干个具体任务,以实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同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达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目的[1]。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第一章第四节稀溶液的通性中,先设计几个问题,例如:融雪剂是如何除雪的?植物抗旱、抗寒的生化基础是什么?根部吸收的水是如何到达红杉树冠的?带着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学习完后学生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海水淡化装置。

(三)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构筑网上教学平台

网上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构建网上教学平台既有利于学生充分获取学习资源,又提供了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广阔空间[2]。我们利用学校的“网络空间”构建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网上教学平台,将教学大纲、课件、电子教案、动画、视频和自测题等资源放在网上。学生在学习课程前可以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章节的重难点,可以利用课件、电子教案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动画和视频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自主学习,自测题可以满足学生进行自我训练的需求。网上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弥补了课程配套资源缺乏的不足。同时,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予以解答,拓宽了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

(四)介绍地方经济特色,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生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创业精神和意识[3]。而现阶段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来实施的。如何通过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是一个难题。我们通过在课堂上介绍生活中与化学化工相关的创新创业实例,引导学生建立起创新创业的意识。例如:在课堂上介绍河南辉县农民利用山洞和野生柿子来酿造保健醋大获成功,湖南农民利用废木料来提取焦油变废为宝,利用秸秆制取乙醇从中获利等案例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创新创业的意识。通过介绍“人造金刚石”“钧瓷窑变”“创新药物”等内容把地方经济特色也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五)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丰富的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资源,把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4]。制作、收集与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物质结构基础中,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化学键理论等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描述清楚,学生也难于理解。可以使用Chembio 3D、Gaussion等软件进行分子模拟,通过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36-37.

[2] 何玲,王西平,刘树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在专业课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59-261.

[3] 王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73-74.

篇3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教师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教师认识到。李芝倩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该以应用为导向,在基本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张长青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应建立具有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也有的学者比较了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对比分析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

这些学者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改善所做的有益探索对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在针对授课对象为工科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怎样才能对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保持率并把所学计量模型有效迁移到实际经济情境中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对普通工科院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优化问题尝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一、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 一) 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有效迁移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有机结合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其先修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高数和线性代数等课程。尽管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给本科生都开设过这些课程,但大部分学生不能把这些课程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上来。根据我们对该门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这种知识的有效迁移并不成功,表现在教师在讲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涉及到的有关先修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思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的反应经常不是忘记就是模糊不清。例如在讲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时要用到线性代数矩阵运算知识,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先修过这部分内容,于是便把这些知识点直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模型进行推演讲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常常对矩阵的秩、逆运算等概念和公式理解不到位,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感到困惑茫然。这种学生在先修课程结束后对已获知识的低保持率无疑对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 二) 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计量经济学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既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课程,干中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门课程,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基础,去学习和尝试使用基本数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现有的经济学模型去理解、思考经济问题;而且还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学生必须要针对具体现实的经济问题,按照科学的步骤和程序,学会在相关网站上查找、收集和处理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的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课程设计。这种既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又强调实际动手处理数据、建立模型和用计量软件来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和例题的能力与当前多数学生在考试前两周突击背书的学习和考试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学生还是沿袭背题背书的模式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不仅得不到理想的考试成绩,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那么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 三) 采用的教材难度与学生对知识点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教材内容难度适中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把握和接受程度。目前国内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普遍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对于以工科为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知识难度较大,尽管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部分进行删节和微调,但是学生还是对教材内容中多处以矩阵推导与运算为核心的计量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内容的学习感到普遍吃力,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本身产生畏难心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过的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点的低保持率和迁移率,使得学生一开始对计量经济学关键知识点的接受和把握程度较差,随着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点的增多,内容不断的日积月累,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 一) 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是指教学内容安排既要符合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授课学生实际知识基础,要做到讲解的教学内容针对授课学生更加明确有效。尽管不同的院校对《计量经济学》学时安排不同,但基本上都在48 学时到64 学时之间。如果安排在48 学时,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一般给学生讲到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一章。但是通过实际授课和参加各种教学交流研讨会,我们认识到要讲解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这一章的重要性。这一章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类型设定、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应用模型函数关系的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变量性质设定,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此,我们重新编排了教学计划,把这一章安排了4 个学时,对其他章节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删减。针对李子奈老师教材的《计量经济学》( 第三版),我们把主要课时重点放在了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以及虚拟变量和滞后变量模型的专门问题上,同时对教学内容中运用矩阵描述、推导和证明的过程进行了适当的删节。我们还安排了4 个学时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课程,主要给学生讲解和练习Eviews 软件,同时,由于R 软件是免费开源软件,我们安排了一课时初步讲解R 软件的下载、安装以及部分程序的使用,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R 软件进行自学。

( 二) 要注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

教学方式方法是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式方法包含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其中教师的教法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是指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我们认为针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性质,要重视对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原理、思路和重点的讲解,不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计量模型建立和公式的数学推导上。同时,在计量经济学授课原则的把握上,一定要把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而不是一门数学课程讲解。作为授课教师,要清楚地理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其课程实质是一门经济学课程。自己过去教学在习惯上总是试图把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细节和公式推导过程给学生讲解清楚,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模型,以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效果表明这种想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尤其是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基础参差不齐,使部分学生对模型推导不感兴趣,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过分注重于模型的推导使得学生把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看成数学课程,而不是经济学课程,偏离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宗旨。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计量经济学模型时,要有目的地选择要重点讲解的模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把建立模型的思路、原理与重点讲解清楚,同时强调模型成立的假设条件与模型使用的经济学含义。对于部分数学推导比较复杂的模型,把思路讲清楚后,针对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去思考,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 三) 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特殊细节的处理

在计量经济学授课内容上注重特殊细节的处理,这样不仅会帮助学生对教材关键知识点的领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程的知识脉络。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几个需要特别注重的教学细节主要有:一是要从细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计量模型,而不是仅仅把教学注意力放在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上。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认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正确理论设定是学生在学习过理论经济学应该知道的知识,计量经济学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在学习完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学基本定律理解的程度以及将已学课堂知识迁移到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能力明显不足。因而,在课堂上如果只讲解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而不从细节入手讲解如何建立正确的计量模型,从实践效果上看,对学生后续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端正与转变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对随机误差项与随机扰动项区分的重要性。这两者对于理解模型的建立和对结构参数与分布参数的区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对计量模型结构参数所采用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矩方法以及极大似然法,这三种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各自的作用要讲解清楚,尤其是让学生明白最小二乘法是在有具体明确的观察值时采用的方法,而如果没有具体的观察值,就不能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应该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以前我们在讲课时没有太注重这些细节,然而这些细节在教学中的明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点深刻的把握都是必要的。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相应教学范式的改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LO)12-0039-04

目前,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滥用对话术语的问题:一是把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互动行为都喻为对话;二是阅读教学取向依然是从实践到实践,理论引领的力量依然微弱。正视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实践理性依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一、小学阅读教学对话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对话理论把阅读看作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在解读的过程中,读者通过文本与潜在的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见面,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交流。但是,由于文本是静止的,所以要求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参与行为,能够通过表层的文本符号,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和潜在的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不仅要使创造主体的文本形象蕴含的丰富内容浮现出来,得以充分的理解体悟,而且还要深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文本形象。

二是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教学对话是把师生定位在教学生活的世界,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教学对话应维护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倾听”权和“言说”权,教师能够在阅读中不生搬“教参”和“权威”等他者的理念,学生也不是简单地接受来自教师(或是“教参”)的分析、思考和结论,师生双方都能平等拥有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教学对话尤其“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师生之间是在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以文本为中介彼此敞开思想、达成共识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建立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小学生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更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二、小学生是特殊的对话者

读者能否探求到文本的意义,首先涉及到读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文本的内容总是涉及一定领域的知识,它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读者只有具备与文本相一致的知识,才能有效理解文本。其次,对文本的理解还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就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状况决定了人们为何这样理解而非那样理解,不同的人对文本关注的视角是不同的。小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前理解是匮乏的。所谓“前理解”,是指读者理解之前由特定的历史所赋予他的把握世界和自身的一种能力,包括理性、智性、感悟、意向、直觉和下意识等,是制约人存在和理解的历史因素。“一切都有待于读者去完成,而且一切业已完成。读者的接受水平如何,作品也就如何存在着。”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对话来判定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而是通过训练来提升其对话的水平和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于教育教学的开发和形成

教学活动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人的向善和人类已有的发展状态为依托,以人性的完善为终点。人的未完成状态就意味着人是可塑的,“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小学生正处在人的发展初期,其阅读能力和水平发展还不完善。正是这种不完善使他们的身心“向世界开放”,具有了不断受教育的倾向,教育教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外在的条件,发展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但是,文本的意义“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惭。就如同可以请人买电影票,却不能让人代自己看电影,代自己被感动一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仅凭灌输是难以达到的。另外,阅读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与潜在的作者的交流,小学生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交流的能力。因此,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和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与引导。

教学的真正作用在于“唯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活动、积极地钻研教学内容时,即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学生的自我活动同时又必须受教师教授活动的激励与指导。没有教师教授活动的激励与指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难以胜任独立完成与教材文本的对话的。教师的引领、指导和点拨至关重要,否则学生面对不能主动言说的文本,作为对话者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也找不到实施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二)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伦理型的对话关系

小学生的前理解与教师的前理解有着质的不同。教师接受过比较完整的教育和职业训练,作为文本的对话者,教师是成熟的读者,在解读文本时主体能动性和加工能力较强。小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正处在人生和学习的初期,是不成熟的读者,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动性需要教师唤醒,加工能力需要教师来引导和提升。师生的“前理解”存在着悬殊较大的不对称关系。“教育活动,尤其是制度化的教育活动,不仅预设目的,而且对过程也预先决策和计划,大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和规划,小到对一堂课的设计和教案编写,莫不如此。正是通过预先的决策和计划,教育者预先选择的教育目的才有可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所以说,课堂是追求效率和质量的场所,一定的教学内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引导无效,或是引入歧路时,他们就容易怀疑引导的有效性,转而行使权威,控制话语权变对话为独白,学生作为对话者的地位就会淡出,从而消解教学的对话性。这或许已经不是阅读教学中应该避免发生的问题,而是长久以来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存在状态。

阅读课上的对话一般都是由问题引导的,小学生有时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提出与文本无关的或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有时回答问题会出现停留在文本表层、脱离文本和曲解文本的倾向。作为教师应该

树立这样的教育信念:无知和浅薄是每个个体在生命初期的必然状态,可贵的是人有向外部世界求知的本性,也有认识自我的本性。“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暂时无知,不能因为他们前理解的匮乏就剥夺他们倾听和言说的权力,而代之以控制和灌输。人虽然是可塑的,但可塑的前提是人接受外界影响时具有主体的能动性、意向性,表现为一种主体的自我塑造,控制和灌输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的低效和了无生趣。阅读教学对话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树立这种信念是教师能够俯下身子真诚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否则师生双方可能由于各自所具备的不同特质放弃合作与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期望、宽容、信任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力量,这是在伦理关照下产生的作用。既然阅读的意义是不可复制的,那么阅读教学的目的就不是简单的通过灌输可以达成的,教师要善于开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达成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实际上,实现阅读教学对话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使学生身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唤醒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需要和渴望,体验获取文本意义时的成功和愉悦。阅读课堂中唯有师生生命的精神化,对话才可能发生,文本的意义才能生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是对话双方都拥有基本相同的特质,比如在受教育水平、兴趣、爱好、年龄、职业等方面都比较接近,主体间对话容易沟通和达成一致。如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师生所拥有的对话水平和能力有较大差别,要达到对话的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诚心诚意地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更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和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真诚的态度。阅读教学对话中宏大叙事、言不由衷,都会使对话者心猿意马,偏离意义,丧失沟通和交流的价值。由于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有关话题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有距离,教师要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并把教材中空白和隐含的东西挖掘出来。教师只有真诚地走进文本的对话,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蕴含的意义,否则文本既便是文质兼备的美文,学生也会无动于衷。学生正是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文本、感受阅读精神的。

其次,培养学生体验阅读对话的价值和乐趣。真正的对话是对话之后对话双方有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对话的双方在教学对话前先将自身投射到文本之中:教师与学生能主动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用自己的经验建构文本,从而加宽、加厚文本。文本是不会自动走人读者视线的,它有待于读者的开发。阅读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都积极投入文本,对话才会有质量和品味,教师和学生才能享受对话乐趣、维持对话品格。因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虔诚的态度,只有一丝不苟地对待文本,才能让灵动的文字充满人『生的光辉。

最后,培养学生作为对话者的自我意识。我们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能动性、创造性,但是这些潜能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掘,就会沉睡、萎谢甚至泯灭。教学若不培植学生作为对话者的主体意识,学生在书本、教师面前就会慢慢地尘封自我意识,表现出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久而久之甚至不敢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唯恐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幼稚、愚蠢。教师应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宽容和淡化学生的无知、幼稚,让学生意识到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观点是作为主体的权利,应该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去发挥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不轻易地放弃在教学生活中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因为这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若要真正发挥好主体的作用,必须积蓄作为对话者的资本,这样才能在教学对话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三、阅读对话是基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后的对话。教材文本有基本的规定性,师生双方如果没有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学过程就不会产生“心同此心,情同此理”的视域融合,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难以保证。

(一)教材是特殊的文本

教材文本是师生阅读对话的基本依据,是师生活动的对象和客体,是师生获得鉴赏力、审美力、主观性升华的凭借。所以,教材文本对于选文有特殊要求,它的使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材文本应体现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独特性。小学第一、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入选的作品应注重儿童感受力的开发,引领他们去词语的源头观察、感受,不以追寻文字背后更深的玄学意义为主;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则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出创造性的阐释。其次,选文应体现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是人文学科,它必然要反映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这些人类精神的精华可以肩负社会教化、培育民族情怀的任务。再次,选文应体现本民族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文化性。儿童在入学前已经能够用母语进行口语交际和认识少量汉字,而一个人要真正受到规范的母语训练,形成语文素养,则有赖于学校的阅读教学为他们营造一个良性的阅读环境。因此,入选的作品应是文质兼美的。最后,选文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学生的美感,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材的编选要考虑小学生的可接受性,但也决不是一味地迎合小学生的愉悦感,而是通过作品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积淀民族以及人类的基本精神传统,唤起学生的崇高感,使他们的鉴赏力和情趣不断获得发展,形成阅读能力。

(二)遵循教材是阅读对话的前提

阅读教学的对话首先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其后才存在于师生、生生之间,其目的在于建构意义。这个意义既来源于文本,又来源于读者,它是读者与文本在某一点上的精神相遇,因此,对话同时受着读者与文本的制约。但是文本的规定性,也就是文本的原意是对话的前提,没有文本的规定性,就不能在主体间构成实质性的交流,也就不可能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虽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但仍属于非生命载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解读文本时重要的是激活文本,使文本世界呈现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中。只有这样,文本才能得以活化,意义方能显现。教师和学生激活文本世界的手段是想象。在文本激活的过程中,想象是受文本规约的,如果师生没有很好地发挥想象力,就不可能真正进入文本的世界,即使发表对文本的感受和看法也可能不是基于文本本身的,而极可能是牵强附会和生拉硬套。因此,对文本的想象不是随意的,它是在文本引导下进行的,而且是在文本的范围内进行的。当文本世界被呈现出来时,教师和学生就

不会停留在想象的水平上,他们的理解必然介入,其表现为对文本的情节和内在关系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当然,对文本的想象和理解需有情感要素,情感活动与想象、理解是不可分割的。情感是在想象、理解基础上的情感,是一种审美体验。

值得指出的是,小学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进行的。只有当阅读的主动性被唤醒后,学生才能进入文本,实现对文本的丰富性、复杂性的深入理解,他们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才是有根性的。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任何想象都是对文本的想象,任何想象的结果都是文本提示出的;任何理解都是对文本的理解,任何理解都是文本本身就蕴含着的。阅读者“越是能按照作品的召唤,这种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和深入”。所以,阅读教学的对话脱离文本去随意即兴向外拓展延伸,或是置文本的整体于不顾仅抓住只言片语进行无限放大,这都是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的表现,也是阅读课堂失控、对话失去真义的原因所在。强调对话、强调主体对文本的建构,不是要削弱文本本身的内涵,或是对文本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弱化文本,而刻意追求所谓的课程资源开发,增加所谓的各种体验等。总之,背离文本不是对话的真义,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活生生的文本世界。

(三)有效的教学设计是阅读对话实现的保障 小学阅读教材系统最终要达成《俭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三个学段共同的教学要求,其主要是通过文选来编辑教材体例,包括单元主题、阅读建议(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篇目、练习和活动等形式。

文本正式进入教材后就被进行了限定性的加工,具有了特定要求,成为法定文化,有特定的读者群――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教材文本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不能随心所欲取舍文本,而是要遵循课程标准借助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零星的、分散的和无序的经验有序化、系统化。具体来说,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对单元和课时进行系统规划,逐步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单元内不同题材的课文,分别确定阅读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并明确表述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一般来说,判断阅读课堂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志是阅读文本是否真正成为课堂上探寻、分析、切磋的凭借,书面的文字符号是否真实地与学生发生了关联,生成了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文本的意义不是直接奉送给学生的,而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结构性体现出来,再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里通过对话,从文本表面的文字符号到知晓文本的来龙去脉,直至洞悉文本的真正意义。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有主体的感知、理解、体验、移情等心智活动的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了文本潜在意义向主体的转化和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伊瑟尔沃尔福冈,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43。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8。

[4]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5。

篇5

【关键词】课堂化教学 组织教学 课题指导 巡回指导 结束指导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何掌握应用,其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本人从事电工实习指导教育近二十年,下面就电工实习课堂化教学基本环节的应用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组织教学

在电工实习课堂化教学的基本环节中,组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好教学前的准备,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认真组织教学,点名、填写好教学日志。其次,让学生树立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思想。课前认真检查学生穿戴:工作服、帽、鞋等是否符合安全文明生产规则,学生工作台的用电是否安全等。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解分析一些因违反安全规章而引起的电气事故,如:《安全用电》教材中的第一章的第一节“电气事故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分析教材中的电气事故案例让学生树立“文明生产、安全第一”的思想,养成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严守纪律的习惯。最后,从思想上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组织教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电工专业的学习,因为学生本来对电就有害怕的心理,不敢轻易动,而对学习电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对电没有感情,无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训练的效果。正如俄罗斯一句谚语所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马喝水”。学习亦如此。作为一名电工实习指导教师,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电工实习产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是搞好技能教学的前提条件。本人在多年的实习教学中,通过给学生讲清电的产生、发展、应用,特别是电在家庭、生活当中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照明电路的控制、检修、双联开关控制白炽灯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自动化控制;制作并展示一些家庭电路板的小制作如流水灯电路、声控灯、小音箱、小功放等;带学生到学校工厂如车工数控车间参观其控制方式,参观随处可见的盖房子所用的升降机、吊机的控制等,以引起学生好奇,让学习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题指导

对于每一个课题,我们都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指导,并运用理论知识讲解操作要领。课题指导是一个关键环节,它包括检查入门指导、讲授新课、示范操作、分配任务四个部分。

(一)检查复习。检查复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己学过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操作技能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用以指导新课的实践。例如学生学完《照明电路安装检修》之后将转入《电力拖动》的学习,《照明电路安装检修》这一理论教学是上学期学习的,很多学生对这一理论知识忘记了或不够熟练,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本人采用了提问、讲述、作业分析、等教学方法进行复习。如复习“各种照明电路原理、应用,照明开关的功能、结构、原理、元件符号、元件的型号选用、安装要求”这一知识,引导学生踊跃发言,接着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有哪些属于电动机控制的机器设备,进而引入新课――低压电器的安装、检修,各类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功能键、型号、符号、元件选用、安装要求,安装好模拟电路板,如点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板、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板,然后通过通电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的安装与调试”的教学。

(二)讲授新课。讲授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题的要求,运用准确、系统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教材,描绘所讲的课题,来说明课题的目的、任务、意义和要求。在电工实习课堂化教学讲授新课这一环节中,有几点必须讲清楚,即对图纸原理与技术要求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对使用的元件、仪表的基础知识的介绍;确定合理工艺要求、操作方式、方法和如何防止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注意贯彻安全文明技术规程,说明可能发生的故障及预防方法等。例如在讲授“接触器联锁电动机正反转控制”这一电路原理时,我们可以自制教具,在电路不通电的情况下,利用手动使接触器、开关动作,反复模拟接触器线圈得电与失电,引导学生观察各触头的动作情况,从而控制电路的接通和切断,再通过实际电路通电试验观察各接触头的动作与电动机正反转情况,对自锁和联锁的概念加以区别,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深印象,同时把这一电路的材料、元件的选择方法进行讲授,再进一步讲授其安装的方法、步骤、工艺要求、操作要领、安全注意事项等。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讲授新课这一环节中我们要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具体,方法正确,语言简练,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三)示范操作。示范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有利于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也是实习教学的重要步骤,它可让学生具体、生动、直接地感受到所学的动作技能和技巧是怎样形成的。示范操作必须做到:步骤清晰可辨,动作准确无误。例如在进行“导线的剖削与连接”这一示范操作教学中,教师示范演示时,要组织好学生观看的位置,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不方便全班观看的,可分小组观看,要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边示范边讲解,使讲、做严格一致。教师在进行示范操作时,可进行慢速演示、重点演示、重复演示、纠正错误的演示等。

(四)分配任务。教师在讲解和示范后,要给学生分配好实习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间,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工具、仪表、元件、电器安全、材料、图纸等进行全面检查,做好实习操作准备。上述入门指导、讲解示范的内容,不是每课必讲,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需要灵活运用。比如上电力拖动控制安装,因为是新课题,讲解示范就要细致些;对同一课题不同的电路图安装,可对工艺分析讲多些,可以不做示范或只示范关键操作;对独立操作训练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重点提问或启示教学就行。由于课题讲解与示范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课等有联系,因此,我们在讲解示范时,必须做好课业准备,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写好教案;同时做好资料、工具、仪表、材料、设备上的准备。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讲解与示范这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三、巡回指导

巡回指导,是生产实习教师在对课题讲解示范的基础上,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操作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学生实习操作作全面的检查和指导。通过具体的指导,才能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不断提高。

教师在巡回指导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以下四点:⑴既要注意共性问题,又要注意个性问题。共性问题采取集中指导,例如“仪表的使用”可采用集中指导;个性问题采用个别指导,例如“焊接电子元件的姿势”可以采用个别指导。⑵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既要注意肯定学生的成绩,也要提出不足,利于学生充满信心。⑶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大胆地工作,使之既可以安全生产,又有利于生产质量,⑷在指导过程中遇到好的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在“电子线路焊接”这一框题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电子元件的质量检测、元件管脚的判别、电烙铁的使用操作姿势与方法、焊接速度、文明安全生产及产品质量等。在“电路的调试”这一框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示范电子板集中示范调试。总之,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要做到五勤即:脚勤、眼勤、脑勤、嘴勤、手勤。

四、结束指导

结束指导是指在生产实习课题教学结束时,或一天实习课程结束时,由教师验收学生的产品,检查课程进行时是否按文明生产要求清扫工位。“结束指导”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⑴日实习小结。日实习小结是课题总结的组成部分,既要总结一天的实习情况,如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明确以后要注意的问题,还要检查学生对工具仪表的维护保养情况、材料的保管、卫生、文明安全生产等。⑵课题小结。当课题结束时,在日实习小结的基础上,要全面总结这一课题的完成情况,肯定成绩,交流经验,指出不足,使学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实习情况、质量,以此作为借鉴。经验告诉我们:加强技术管理,从严从难要求,使操作上的缺点、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是保证练习质量的前提。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提高学习质量。⑶布置必要的作业,比如实习心得,总结。⑷对学生在整个实习当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成绩考核和讲评。

总之,电工实习课堂化教学的典型结构是由组织教学、课题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四大环节组成。这四个教学环节虽有划分,但必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每一课型的不同,分别选择不同的教学环节,正确合理地运用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身活力,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并将学生的活力与潜能转为推动发展的动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实习技能,为他们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学的艺术》,谢盛圻、王华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

[2]《教育心理学纲要》,韩进之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维修电工技能的训练》王建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高考 化学 复习策略

一、以生为本,活化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1.回归课本并不是死记硬背,应注重领会和理解。回到课本不是要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领会和理解来掌握化学知识。在复习中要增强对课本的使用意识,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按化学《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内容,逐条逐项地对照过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看书的方法,即看什么,想什么,悟什么,再从中提炼精化。使课本的概念与理论知识问题化、系统化、条理化。

2.注重课本上习题和例题的整合。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是对知识点最好的诠释,我们在复习时应当注意应用,并进行总结归纳。例如,高二教材把“盐类的水解”的主要内容在习题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我让学生把习题自己先完成,然后带着问题进行听课,最后根据知识点将课后习题进行延伸。

3.重视课本中插图的作用。在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化学知识的再生。重视基础并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理论知识重复一遍,而是要在复习过程中对各种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二、激活课堂,简化复杂规律

高三的课堂不能简单机械地把知识加以重复,教师应当精心雕琢每一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真正地投入课堂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教师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激励学生。其实学生有许多自己的思想,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将复杂的规律简单化。比如盐类水解,有位学生就这样告诉我,水解水解,把水分解(即分解成H+和OH-),虽然是很简单的话语,却将复杂的水解过程简单化了,说明水解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在此基础上可以总结有机物和无机物中碳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的水解。这样,不仅把规律简单化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种思想。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总结,如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或OH-离子浓度的求解规律;pH计算的方法;溶液中离子浓度比较的规律(物料守恒,电荷守恒,水的电离守恒);将溶液加热蒸干能否得到溶质的规律;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等。这样,学生在每节课中就都会有收获。

三、实验探究,巧设唤醒机制

化学实验能力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近年有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考查的趋势。课本中关于基本理论的学生实验有8个,约占学生实验总量的1/3。可见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既可使基本理论的复习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约,又可使化学实验有血有肉,富有生机。这样既符合教材的要求,也符合考试的方向,所以基本理论的复习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使知识再生。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实验,来唤醒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旧知识得以再生。如在讲电化学时,我将课本上的氢氧燃料电池设计成简单放电和充电的实验,并且演示给学生。设计如下:在电解水的基础上完成氢氧燃料电池。实验步骤与现象:(1)用表面比较粗糙的石墨棒(增强吸附能力)作为电极,用10伏的直流电源电解水(稀硫酸)约半分钟,可观察到两极上有气泡产生,部分气泡吸附在两电极上;(2)移去电源,把导线迅速接在灵敏的电流计上,可以明显观察到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本实验把初中实验中的电解水和高中燃料电池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转化关系。这样,不仅让学生对神秘的燃料电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加强了对知识深度的把握。

四、精选试题,举一反三

在化学复习中,我们反对题海战术简单重复的无效劳动,但适量的试题对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本概念和理论。就理论复习理论,概念复习概念,收益是不大的。

1.概念、理论知识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描述性的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对知识点设疑、质疑、释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与创新素质。如对于盐类水解的复习,我们把它进行细化:如何从水的电离探究盐类水解的实质?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和酸溶液、碱溶液的酸性与碱性有什么不同?在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含有碳原子的三微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盐类水解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外延了知识。

篇7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医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11-02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世纪90年代成为国外本科教育的亮点。“教学”和“科研”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两翼,国内诸多学校汲取两方面的精华,以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模式将教学和科研融合于学生培养。本文将在介绍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起源和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阐述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1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起源

美国和英国等欧美国家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将其做为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按英文来源也可翻译为“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追溯根源,UROP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 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1865年,威廉・罗杰斯在创办MTT时将教育方针确定为:培养与工业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MTT一直秉承这一理念,重视为本科生的教育中提供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1965年,负责本科教学的马格利特・麦克维加总结MIT教育理念和辉煌成绩,提出为本科生提供UROP,旨在让本科生入学后,尽早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充分发展其潜在的创造力[1]。美国教育学者欧内斯特・博耶1998年发表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以下简称《蓝图》[2]。《蓝图》中详细阐述UROP和MIT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突出成就;研究型大学不能将自身的价值限定于教师高深的科学研究而忽视本科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应与教学相结合。在MIT提出UROP时,哈弗和剑桥等著名研究性大学也在本科教育阶段为本科生提供多种形式参与科研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UROP已经成为国外本科教育的亮点。概括而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起源于科研型大学;学生角度而言,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展;施教角度而言,引导学生探索比传播知识更重要;教育管理角度而言,教学活动要与科研学术相结合。

2 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开展情况

与国外相比,我国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起步较晚:1996年,清华大学启动“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SRT);1998年浙江大学建立“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URP)[3]。上述国内重点大学引入了主旨和组织形式上与UROP相同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由大学制定相关制度并提供活动资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2000年后,类似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从研究型大学,进入到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甚至部分专科和职业教育学校[4]。但在活动的主旨和组织形式上有变化: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调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除学校制定计划外,更多以院系或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设计、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出现。概括而言,与国外和国内重点大学的UROP相比较,地方大学、教学型院校更重视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能提高创新意识,积累一定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3 医学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医学是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但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不同,医学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即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属性[5]。医学主要探讨生命、健康、疾病以及预防疾病的客观规律,临床医学则采用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将医学理论研究转化为疾病诊疗的实践。因此,以自然科学规律和科学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具有典型的自然科学属性。人类对医学的探索始于5000年前,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医学阶段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知识更新迅速,形成丰富的分支学科。近30年来,医学发展呈现广泛的学科交叉和生物医学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趋势。新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医学教育要将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仅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

从事医学事业的主题、被服务的对象均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医学诊疗服务也隶属于社会服务体系中。因此,医学具有明确的社会医学属性,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将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列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综合素质内涵涉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人的能力和素质多方面要求。就医学的社会属性而言,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要求人要发挥创造潜力和主观能动性,适应诊疗过程中人和事务对应的社会关系。包括新的医疗管理制度,所涉及伦理、法律和经济等规则的变化。此外,优秀医学人才的素质还包括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力;稳定的心里素质和坚韧的性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本质而言,综合素质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固定的课程学习能解决知识传授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

4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教育资源有限,人才培养数量增加,如何提高人才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医学人才倍受关注[6]。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明,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本科生参与科研,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从科研选题、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和判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科研选题的题目和完成过程具有异质性,学生的个性和潜力有充分的空间发展;第四,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的过程,促进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此外,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人文素质往往也在科研训练中得到集中锻炼。

尽管UROP进入地方院校,演变为各种形式而出现。纵观其发展和演变,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均保留其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潜力。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James R Killian.The Education of a College President:A Memoir. Boston[M].MIT Press,1984:175.

[2] 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朱雪文,译.全球教育展望,2001,3:67-73.

[3] 刘炳,尚航.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理念与制度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8,2:95-98.

[4] 文衍宣,吕小艳,龙云飞.地方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2:38-41.

篇8

摘要:“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逐渐被广泛关注。这种“以赛促学”的形式给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学生通过竞技比赛激发了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并提高了就业与创业能力。文章通过对“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大赛促进本科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会计教学模式;实践能力;会计信息化教学

一、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处不在的提醒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社会。会计信息化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而普通高校会计专业更应在这一背景下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了给高校和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与用友新道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大赛以用友erp-U8.72 为竞赛平台,采用网络竞赛的模式,主要从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和专家财务评估系统等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察。要求参赛同学,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同时开始比赛,依据竞赛系统的判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通过这个比赛,希望学生能够“懂管理、会软件、善沟通”,使学生明确知道所学专业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促进高校加强对信息化人才教育和实践的重视,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匹配,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围绕会计信息化教学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仍然没有突出对学生能力本位的培养,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虽然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将信息化与会计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学生学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从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题目设置内容可以看出,每一个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都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针对一门课程的,而是从专业理论知识到实际动手操作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这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因此,通过参加大赛,可以使高校清楚企业用人的标准,以及所需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而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组、完善,使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更合理,能力培养指向更契合实际需要。

2.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科会计专业大多选用的教材主要内容集中在软件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上,对于软件的应用以及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衔接基本没有体现;模拟实训教材大多体现的是用友ERP 系统中的财务链部分,与企业的其他业务没有联系,而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中财务链与其他系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这样的实训内容与企业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学习与实际应用存在很大差异,并不能真的学以致用。而且大赛的内容也是考核具体的软件应用,是以财务核算为中心,重点考核供应链与财务链之间的业务关系。因此,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往往就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

3.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后

高等院校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也是不断的在创新,由于会计知识的特点是非常抽象、不够具体,教师将很具体的经济业务以板书、文字进行描述并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虽然也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手段和表现形式也都是单一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对知识理解不到位,一旦接触实际经济业务就会不知从何入手,更不要说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经济业务了。作为要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高校还应继续探讨如何改革教学理念及方法。

4.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技能大赛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同时也要钻研实践,成为双师型人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教师缺少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就站上讲台,虽然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有些教师更是对会计信息化软件不了解。因此,对企业实际的会计业务没有接触,缺乏对企业工作流程的认识,并且信息化实践水平不够,也是阻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所在。

三、依托大赛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1.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题目的设置和内容是以用友U872 为平台,涉及软件中的5 个模块,贴近企业实际的基本财务、业务技能,并结合会计工作岗位考核与企业其他部门协作管理的能力。这既是大赛对参赛选手职业能力的评判标准,也体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对会计专业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设置上应该以企业的经济业务作为参考,去掉重复的、陈旧的授课内容,选择能突出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内容,要考虑课程间相互的交叉融合,避免过多重复或遗漏,还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实践部分在以财务链为主要的同时,适当加入供应链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财务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更贴近大赛的选题方向,也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保持一致,实现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目标。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大赛为切入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会计教学平台,教师利用平台,把教学流程统一,将备课、作业、课后提问等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平台上引入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知识点,将课堂内容与竞赛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竞赛题目的了解,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达到熟练运用软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师生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实现没有时空限制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促进课程的学习,教学研究,共享网络资源。同时,也可以尝试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加强素质、能力、技能的考核,如采取团队方案式作业、上机考核等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技能的训练。

在技能大赛备战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成立“会计信息化技能项目协会”,通过建立协会将大赛的备战和日常的学习相互结合。协会可以组织会员定期进行练习、比赛、交流,促进彼此对于知识的熟练掌握,也促使了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能力。这样的一种制度可以使教师从传统的讲授中抽离出来,发挥其指导作用,也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潜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是应用型学科,会计信息化更是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和很好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掌握会计信息化最新的前沿理论,也能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应用得心应手。

走出去、请进来,可以与企业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定期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充分参与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对企业的软件应用、工作流程有深刻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实践水平;也可以将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专家请到学校定期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使教师能够对信息化理论知识有一个更高的认识;也可以增加教师与现场工作人员的交流,通过交流能够知道企业急需是什么,怎样的人才培养方向才是符合企业需要的。将这些活动与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相互结合,提高指导效果,为学生参与大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指导和技术支持。

四、结论

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可以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通过大赛的参与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及广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并有很高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而打下的坚实基础。因此,高校应该以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作为一个切入点,加强会计教学改革,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高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项目名称:

1.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GBC1213122)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程;

2.培养会计学专业人才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G2013010492)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黄竹梅.以技能大赛引领中职会计教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9):240-241.

[2]王雪娇,杨凤娇.新“三好生”是怎样炼成的[J].职业,2014(3):17.

[3]黄敏,王健,何红霞.学科竞赛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3(10):23-25.

[4]卢秋菊,陆建平.依托技能大赛加强人才培养[J].科技资讯,2012(26):194.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 素质教育 化学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目前来看,对于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通过对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提出一些实效性的观点,希望这些观点能更好地促进高中化学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

一、科学进行小组划分是合作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种分组活动是精心设计的,是有目的、有准备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一种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课型要求,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将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规律分成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每组通常由6人组成,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各2名,尽量使各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在分组时应注意:分组与任务性质相结合,避免组太大,各个小组活动的目的,步骤,时限、角色分工都要明确。另外,每隔一段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重新分组。还可以在所授课程允许条件下学生自由结组,或按观点、兴趣临时组合。总而言之,一切都以学生能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为准绳,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为了便于“合作学习”,小组编排应以有利于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为原则。课桌可摆成有利于讨论的“圆桌式”,有利于辩论的“长桌式”,也可以随时前后桌搭配,甚至不需要课桌以便更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分组满足了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

二、确定好学习目标,并给学生呈现

在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设计学习问题/任务(或课堂上激励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从而触发学生进行合作。有些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有些不能。

首先,教师应筛选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如果教学任务(或学习内容)中蕴含了下列因素,应该优先考虑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时,有多角度、多种决策路径可供选择。例如Al(OH)3沉淀及溶解典型图像问题解决时,数学和化学2种角度都可以解决问题。再例如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方法很多,①金属+水;②金属+酸;③金属+金属溶液;等等。不局限于一种解题的方案。学习者相互的合作激发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新奇。

其次,教师进行内容的整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进而可以培养学生连贯性的思维。笔者认为可以把内容整合成3种关系的问题:

存在递进关系,上一问的结论可以成为下一问的条件。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海带,学生对海带比较熟悉,多吃含碘食品对抵抗甲状腺病有好处。但是如何检验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却需要解决3个主要问题。碘单质用怎样检验怎样制备碘单质海带燃烧后溶液中碘元素以I2、I-、IO3-,哪一个或哪几个形式存在。虽然学生都清楚碘单质的检测方法,却不清楚存在形式,利用生活情景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失衡,通过合作小组内学生集思广益,想出更好的方案解决当前问题。

三、合作学习前的独立思考

教师在合作交流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教师的质疑去独立思考、释疑,形成较深层次的认识,或让学生独立的去看、去想、去做,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观点,只有这样,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的将自己的思维、观点、见解、方法、感受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辩别、取舍,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不能出现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宣布:“下面开始小组讨论交流。” 三、五分钟就草草收场,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效果,对所学的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的现象。

四、合作学习中的交流、倾听与操作

合作学习中的交流、倾听与操作,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效果。一在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充满自信,防止学生出现七嘴八舌、大声喧哗、语无论次的现象。二学生交流要按顺序逐一发表个人的见解和感受,防止出现七嘴八舌,结果谁也不知道谁在说什么,似乎声音越大,才越热闹,越有讨论的氛围,效果才越好,讨论结束了谁也没有听明白。三是某一学生在发表个人见解和感受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要认真的倾听,同时考虑别人的观点和见解,感受正确与否,给别人的见解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和评判,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扬长避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合作学习的理念特征,又有其可以模仿的实践特性,是合作学习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或结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只是众多模式的一种,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选择与运用,既要讲科学与规范,又要重艺术与创新 ,因此每一位教师不应简单地套用某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调整,并与其它模式结合运用,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创新性;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01-02

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的有力保证。本科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级层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动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本科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是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创新性缺失。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就本科生论文质量下降,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本科生论文创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创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体现在论文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论文选题不恰当,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将过往的题目稍加修改,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时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与往届毕业论文类似,在论文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仅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概括性的综合论述,罗列相关研究报道,并没有从这些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及对自己的论文的指导作用。再者,从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都是在重复现有的研究,更缺少与当前科学研究前沿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近似,毫无新意。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以上所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认为上了大学只要各门课程成绩及格,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就能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是评价整个大学学习内容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找工作时期,学生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答辩之前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导老师的管理不严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创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申请与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非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给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各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方面也仅仅是关注撰写格式与论文排版,论文内容的考核几乎就靠导师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现在阶段本科毕业论文缺少创新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与提高创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004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着重强调了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范畴中的重要性,但区别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创新性培养。各大学也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途径。因此,可以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是处于实践性教学范畴,但同时在学生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创新性的培养,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措施

1.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性。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工作,是确定整个论文研究的方向问题。选对、选准课题,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进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选出一个有意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一般基于以下两类。

第一种大多是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高校老师都主持有国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践意义。如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等,这些选题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指导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其将来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提出一些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如热压烧结中的致密化问题,以及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可以调动学生完成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期。

2.加强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加强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是从过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从论文选题开始直到最后的论文答辩,切实推行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方法,强化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轮监控保障工作的参考,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应该严格把控选题的创新性,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事中控制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整理与试验方法的拟定,做好开题准备。事后评估要做到及时考核,检查学生的论文能否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收集教师的指导记录,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估的依据。

3.促进导师的引导作用。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与学生沟通,督促其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老师应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经历影响学生,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独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创新性缺失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增强论文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老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完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