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0 14:4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件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能显示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得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可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要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要十分重视。
制订和实施制度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同学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实施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实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同学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他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心里。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乐于助人;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篇2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一个有凝聚力的国家必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一个有经营力的企业必是一个有优秀文化的企业,一个有学习力的班级必是一个有文化氛围的班级,可见,不管是一个国家、企业还是一个班级,文化都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应该说,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多重的作用。它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层面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它必须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建立温馨和谐的班级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能直接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
去年我新接了一个七年级班,开学初,我对教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置:
在教室的两边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求知;张贴班训,让全班学生学有目标;悬挂国旗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办黑板报一展学生之长;增设读书一角,营造读书氛围;建立“每日一言”栏目,每天由一个学生摘抄一句名言警句,贴在栏目中,并对此句进行理解。每周让学生进行评比,评出“最佳寄语”奖。较有意义的是,制一棵“理想常青树”挂在墙上,让学生把各自的理想写在便笺上,贴上树,用以激励学生。
制定班级口号“走进三阳,走向成功”、“我爱我校,我爱我班”,增强学生主动性和凝聚力。这样既营造出良好班级文明氛围,又鼓励学生,同时学生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制度建设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才能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鞭策后进、激励先进。但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尊重学生意见,切合学生实际,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教育的效应。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不是班主任强加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
2、在组建班委员会时,不是按传统的任命制,而是采取竞选制。
3、班级公约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
班级公约不是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是第一周在班会课上,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从纪律、学习、文明、卫生四个方面,让学生以文字形式表达出“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后全班讨论、修改、形成文字,一致通过后形成制度。这样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制定者,也是执行者,更是维护者。
4、建立和健全班级激励机制。
在实施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公平公正的原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树立榜样。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建立标兵栏,每周选一次文明标兵、学习标兵、卫生标兵,把这些选出的学生名单和照片放在标兵栏内,以此来激励学生。
5、完善学生品格,鼓励自我发展。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变化大。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精力过剩,产生各种欲望和需要,诸如理解、自尊、自信、冒险、崇拜、虚荣、反抗等等心理。
如果想法得不到正常的满足,总是被压抑,就会慢慢形成挫折感,使行为发生变化,产生一种指向自己或他人的攻击行为。于是班级每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或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每学期举行两次法制教育报告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将学生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6.积极开展小组竞争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自我约束。
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开展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并通过小组间成员的互相影响、互相督促、相互教育,促使学生逐步由“他律”转变为“自律”,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开展有益集体活动,努力打造班级精神
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且活动形式和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1、开展多种主题班会活动。
在开展主题班会时,要注意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学生能够自由充分地发展他喜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充分有效地利用班、队会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好途径。自我设计的活动中。因而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有重大作用,其意义往往是课堂学科教学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教师要放手让班干部组织、主持班级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样既能确保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又能利用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进而满足学生各种心理的需求。主题班会课可以根据时间的不同、学生心理需求的不同确定内容,如 “火眼金睛寻找亮点” 、“天生我材必有用 ” 、“环保你同行 ” 、“平安知识进校园 ” 、“感恩教育”、“‘做男生好还是女生好’辩论赛”等,满足学生各种心理的需要,建立交流、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2、开展多种课外文体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群体主动参与发明班级文化,才干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参与得愈广泛、愈长久,文化沉淀得愈丰厚,学生个体就愈能在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中自然地融入班级这个精神家园。此外,班主任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体操比赛、田径运动会、诗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3.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班级活动也可以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活动中开拓视野,思考人生,增强学习动力。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红领巾志愿者义务服务,“送温暖、献爱心”,为残疾人、军烈属、退休教师做好事;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拜访大学生、 企业 家、劳动技术能手和慰问低保户等。
四、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打好“持久”战
篇3
关键字: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能力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中强调: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应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进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见阅读教学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及重要性。但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阻碍,广大教师的在阅读教学中的许多观念和做法,都存着许多的弊端和不足,需要我们亟待解决。
1.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 教师欠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播知识,还可
以培养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许多教师都被考试所束缚,盲目地追求分数,都以统一的思路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阅读知识。不懂得怎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毫不关心。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承认:阅读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但是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闹哄哄,但是学生真正掌握的语文知识很少。
1.2 书本缺少激发学生阅读的养分
我们的课堂使用的教材输入量太少。为了应对考试,课本的编写主要遵循一个逻辑:利用少数经典的范文,让学生反复背诵,然后进行举一反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读懂天下所有的文章。然而实践告诉我们,这是根本做不到。课本上经典的就20多篇,就算讲的在精彩,背诵的再熟练也是达不到目的。学生慢慢的养成盲目的背诵成为了背诵的机器。没有相当大的输入量,学生要积累没积累,要经验没经验,要体会没体会,也就什么都谈不上,更不要说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1.3 学生缺乏阅读的动力和时间
为了使学生考个好分数,许多教师每天布置许多作业,同时家长又买了许多试题,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迫下,导致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试题,没有时间阅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就仅仅了解课本上的文章。从而使一些学生对阅读缺乏正确认识,认为阅读没有多大的作用,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在阅读效果上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害怕读书,不想阅读。即使看一些其他的书籍也是单纯的看看,粗枝大叶的浏览,似懂非懂,更不要说赏析。这种阅读是无用的阅读,对学生的提高是没有任何作用。
1.4 习题欠缺激发学生阅读的思路
为了应对考试,学生需要做大量的习题,来掌握应试的技巧。大量的机械性练习和考试题,束缚了学生阅读及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了不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但是在不断的做题中使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问题的习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阅读思路变得全部一成不变,而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同时考试阅读题高度不够或者难度超标,加上阅读时间有限,学生往往是大概看一遍就开始做题。对于试题设计的标准答案也违背了见仁见智的阅读原则,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创新。
2.改善阅读教学的措施
为了改善现有的阅读教学观念,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要从根本上就行改变。首先,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从讲解为中心转变到以语言实践为中心;最后从以形式为中心转变到以内容为中心。具体的内容如下:
2.1 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才阅读,更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学生的思想和视野得到扩展,使学生的能力的到发展。
2.2 教师一定要转变阅读教学方式
教师不要再把整理好的一些知识一批批的传授给学生当作任务,而是要根据预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题,创造机会和氛围,为学生提供条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来看,最后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来。教师变成一位领路人而不是一位填鸭者,学生变成主人而不是只知道吃的“鸭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自己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2.3 改变对阅读作品的偏见
阅读不仅仅是对狭义作品的阅读,同时也可以包含历史、政治、自然科学,甚至还可以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尤其是中学生对当下流行的,或者成为社会热点的休闲读物是极为感兴趣的,同时休闲读物也能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可以满足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但是这种读物一般不能成为课外阅读的主流。还是应该看一些更有深度的书籍。
2.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目标其一,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这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候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遇到优美的句子要摘抄下来,对于不懂的一定要多查工具书等等。
2.5 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为了创造。创造能够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自己动手做,比光看和光听印象更见深刻,因此如果当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动手自己记录下来。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智慧和能力。
3.结论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所承担的任务也是最重的,所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基础。阅读教学的好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为了使我国的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一定要将阅读教学提升到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曹祥芹.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9
篇4
一、信息化教学的特征与优点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基础,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授课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双边活动。
(一)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类为“四化”,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四性”,即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点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1.在课堂环境的构建方面,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存储量大,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便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组织和控制,更好地创设课堂教学环境。2.相对于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枯燥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以多媒体技术为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国中小学中逐渐普及,并进入关键的转型期间,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走向日常教学工作,但是,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片面,未能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当前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片面追求技术时尚,而缺少对学生实际需要的了解,仅仅是以技术的先进作为学校硬件环境优劣的评判标准。学校相应部门对教学实际需要的调查力度不够,了解不充分。同时,当前大部分中小学对教学设施利用不合理,存在设备浪费和闲置等问题。
(二)教育者本身对信息化教学的了解与认识程度不足大部分信息技术教育者都是半路出家,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缺少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将信息化教学的优点与魅力展现出来,不能使信息化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性不高近几年,国家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提高了标准,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因此,各中小学都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但从培训内容上看,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现今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单一的以课件形式为主,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解也只是在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化教学真正的优势与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针对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转变传统的观念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这一理念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然而有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达标,真正能把信息化教学这一理念带入正式课堂教学中的依旧是少数。为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变革,学校领导以及广大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摒弃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提高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利用率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仍然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据调查显示,经济状况相对良好的学校,虽然每个班级都至少配备一台多媒体设备,但一直不允许学生使用,只有在大型的公开课或其他活动时才使用。对于经济环境相对差的学校,只是在部分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器材。此外,部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过于老旧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导致设备故障频频。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器材的利用率。
(三)建立健全评价与考察机制,提高教育者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应该构建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与考察机制,对教育者的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率。同时,合理的考评制度,可以使学校对照评价标准不断反省在信息化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不断改进,使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健康的轨道上。
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软件
一、软件设计初衷
1.着眼形式发展,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为文化基础课教师改变现今“鸡肋”状况指明了方向,研发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软件,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任务所需。
2.立足教学现状,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文化基础薄弱,进入职校后,受就业思想主导,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更是缺乏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形式枯燥,恰恰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难以使教学双方产生共鸣。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语文教学,集图文视听于一体,产生形象化、立体化、多元化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作用,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教学资源看,已经具备了应用信息化教学软件的能力。
二、软件组成及功效
本软件教学内容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第四单元,题目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共设五大模块,分别是单元导学、品读理解、综合实践、智慧闯关、拓展链接。
单元导学:包含学习目标和激趣导读两个板块。学习目标板块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了学习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激趣导读板块围绕本单元所涉及的4篇课文设计了阅读提示,对课文内容作以简单概括,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读理解:是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阅读为中心,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模块。每篇课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了感知理解、名句欣赏、读后反思三个小板块。“感知理解”将标准化课文朗读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和场景画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领略到文章深刻内涵。“名句欣赏”将课文中的名句朗读、名句解析、名句仿写融为一体,进一步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培养。读后反思环节的设立,更是让学生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用课堂上的所感所思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应用。
综合实践:此模块由课本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优化组合而成,皆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包含洽谈、诚实守信两个教学实践内容。其中“洽谈现场”、“案例展示”等小板块,通过听、说情境的创设,使训练变得富有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善听”中受到感染,进而在实战演练、活动设计中敢于张口说话,实现“善说”的教学目的。专业拓展、直播课堂等小板块,把语文教学与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目的。
智慧闯关:此模块体现的是考核评价功能,学生既可以通过“基础模块”来完成课前预习,又可以通过“提升模块”来进行课后的复习巩固。该模块以打擂闯关的形式,将学生感兴趣的电脑游戏场景引入到考评体系当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效果。
拓展链接:此模块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哲理故事、名言警句、推荐阅读、佳片赏析等小板块,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实现大语文的概念。
三、软件设计特点
1.职教语文特色突出
软件的各个模块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设计,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并将专业课教学融入其中,实现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体现中职语文的“职业化”特点。
2.助学助教功能明显
本软件充分利用视听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信息容量大,情景交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多种感官接受知识信息,潜移默化,培养认知能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如在软件设计中把一个中职学生形象的卡通人物引入其中,通过他的困惑、学习、收获来展现教学教育思想,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软件的助学、助教功能。
3.技术艺术结合完美
本教学软件性能稳定可靠,可脱离平台运行,易于推广,界面内容采用Flash编程,既美观大方,又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声像一体,导航按钮清楚明显,人机交互功能齐全,完全适合学生教师操作应用。教材选择为国家推广教材,教学设计要点清晰,重点难点适中,完全符合中职学生实际,适于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推广。
四、软件设计展望
信息化技术和中职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对中小学校园文化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解读的基础上,着力阐述了构建农村学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逐步到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办规模化的寄宿制学校已成定势。这种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构建也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范式的基础上再度思考,发展创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按照著名文化学家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的论断,我们可以把中小学校园文化理解为校园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它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管理者依据社会的要求,带领全体师生在朝着学校办学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构成。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整个风貌的体现,是学校的底蕴和灵魂,如办学理念、学校目标、道德观念、校园舆论、人际关系、师生素养及教风、学风、校风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校园人的言行举止的养成,是校园精神文化在个体上的外显。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如墙壁上张贴的名人名言和校训、庄严的旗台和飘扬着的国旗、校园文化橱窗、校园标志性建筑等布置和设施。这四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共同影响校园人。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中小学校园有别于成人世界,它受中小学生质朴、纯真的影响,充满着童话般的梦幻,展示着理想般的希望和追求。中小学校园特点和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以下功能:1.教育功能,这是校园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2.约束功能,主要通过规章制度、校园环境、校园风气和团体氛围等来实现。3.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带动全体教职工转变观念,把个体利益与学校命运和学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共识,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学生。4.激励功能,表现在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了享受文化和创造文化活动的空间,激发他们更高的参与兴致,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自觉构建中。5.娱乐功能,表现在让学生浸润在蕴涵着浓浓的真、情、善、美、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中,使他们乐在其中,愉快、安心、舒心、开心地学习、生活和发展。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基础,搞好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条件,使他们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一方面我们将校园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配备,着力解决好寄宿生的食宿用房,开辟寄宿生活动场所,配置食宿设施,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布置我们的校园、教室和寝室,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情愉快,精神轻松,做事的积极性高。学校要想方设法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让校园的一景一物,甚至每个角落都说话。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2.抓重点,搞好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是校园人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校园制度文化坚持正确导向,着眼点是建立竞争机制,使校园活动(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常处于竞争状态之中。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所形成的良好班风及校风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证。 转贴于
当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制度文化建设必须着手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有关寄宿制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针对具体实际,大致上制订好诸如《寄宿制学生章程》、《学生寝室管理办法》、《寄宿制学生食堂管理章程》、《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并且力求量化、细化,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遵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抓好制度意识的培养。学校要高度重视师生制度意识的培养,因为制度文化建设是关键。要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家长会、班队课等一切舆论宣传阵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三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学校规章制订制度并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形成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能否起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能否被校园人所接受,只有当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校园人的“内在文化”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抓制度落实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实施制度的条件,使其得以顺利实施。
3.抓难点,搞好行为文化建设。
如果说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静态的话,那么学校的行为文化就是动态文化了。可以说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后的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是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和有组织的活动来进行的。如果能用文化来审视这些行为,并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吻合、富有个性、鲜活的行为文化,那么,这所学校离文化育人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着力点应在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寄宿生生活辅导老师及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上。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一是加强生活教育,教他们学会过完整的集体生活,学寝室床铺的整理,学生活用品的摆放,学衣鞋的洗刷,学自己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二是加强保健教育,教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学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学常见病的防预,学自己照顾自己的本领。生活辅导老师和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实现,一是实现观念转变,要发自内心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二是加强专业培训,从厨房饭厅抓起,抓实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尽最大努力为住宿生提供最优质、最实惠的服务,让他们在这种良好的服务文化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4.抓关键,搞好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目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周边撤并了一些小规模村小,使得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显得刻不容缓。主要要抓好两方面的建设。一是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激发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具有保护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的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当然,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校风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二是人际关系建设。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学校管理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和教育观,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自身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培育民主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积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篇7
【关键词】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1. 导语
生活水品及教育水平要和世界接轨,旧式的学校生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在这样的矛盾推动下,大学校园的设计需要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设计。大学校园的户外设计除了要体现校方的教学理念之外,还要满足以师生为本,需要具备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形成学校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与之相呼应的环境小品等。下面就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设计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2. 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及文化属性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具备着文化空间的特点,它应该体现着该地域的特有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包括新文化的诞生和对原生态文化的吸收保留两个方面。
文华学院是早年以华科分校的名誉成立的新校区,后来于2012年独立出来。文华学院地势比较复杂,地势高低起伏差异大,形成了独特的山坡和洼地。文华学院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在现在的校门(非正在建设的大门)入口处,自然地形成了明、镜两个湖,文华的建筑物顺着山势分布,地势高的地方(除了图书馆那块基地土质较差以外)也没有很大的变动,使得原生态得到了保留和利用。
但是就植被而言,文华学院有几处地方的植被已经完全是脱离了原来的模样了,比如进校门就能看见的大转盘和情人坡,原生态植物已经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移植上去的草坪。如果跟华科比起来,就使文华学院显得更嫩了。所以,大学校园前期的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场地规划,场地要素的去留,如山坡,洼地,水系,植物,构筑物等,都需要进行缜密的分析,该去该留,都是需要深刻的探讨。
建筑和环境小品的设计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文华学院的建筑小品还很少,目前只有新图书馆门前的两个雕像。景观小品虽多,用景观小品来传达一种精神,一种理念的也还没有。建筑小品和环境小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是它们也更加容易地体现出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特色和氛围。
3大学校园该以师生为本进行设计
(1) 景观实用性
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应当以师生为本,以人本身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景观设计。文华学院作为一个新兴起的学院,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明、镜湖的设计,明、镜湖依照地形被保留下来固然是好,但是由于湖边的设计不够合理而导致很少有师生到湖边观赏、小憩。我分析了其中的几点原因,第一是明镜湖的水质来源不合理。明、镜湖的水体来源是一些生活用水,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特别是在夏天,由于有了充足的养料保证,藻类等浮游植物一有适宜条件即疯狂繁殖。此时鱼类等生物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又阻止了大气中的氧气溶入深层水里面,与此同时大量死亡的水体生物在分解时却要消耗水中的溶氧,这样水中的溶氧就会急剧减少导致水中的鱼类等动物大量窒息死亡。此外由于死亡生物分解时会放出各种恶臭的气体,就使得师生们不但不停留歇息,反而都是捂住鼻子匆匆走过。所以建议生活用水最好能通过水体处理好了之后再汇入湖里进行利用。第二是明、镜湖的湖岸线设计不够合理,目前明、镜湖的湖岸线是比较规矩的形状,岸边虽然增加了些栏杆和少数座椅,但是由于湖面规矩,湖面的景色也是一目了然,基本没有遮挡物,加上把明、镜湖隔开的是现在的入校主干道,人流量巨大,在“众目睽睽”之下自然就很少人停留休息了。第三是岸边的高差没有处理好,明湖岸边道路比较平,这与六栋寝室楼旁边的道路产生了很大的高差。这样的直接后果首次是上、下湖边都比较艰难,有很多的台阶。其次是靠六栋寝室楼的岸边形成了一堵很大的高墙,高墙离湖边只有很短的岸边距离,这就使游人有一种压迫感,而不愿停留于此。以上三个观点表明了明、镜湖的景观实用性不是很强的缘由。
文华学院除了明、镜湖,还有很多地方的景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比如大转盘的草坪,总是会被来往于行政楼的各类人走出一条很难看的小道;镜湖边上的树林依然缺少人气;1、5、6栋寝室楼的后面空地还没设计或者说是设计得不能让人感到满意,不能体现文华学院的独特的气息。总体来说文华学院的景观小品还不多,也不够体现它自己独特性的文化气息
(2) 道路适用性
道路,特别是校园里面的道路,不但是交通设施,同时也可以作为学习,交流和休闲的场所。对于道路的选择和建设,应当先从它的功能上来考虑,它需要承当什么任务。比如校园的主干道、通向寝室的道路和到达上课地点的道路,这些道路需要便捷和方便,使其能最快地达到目的地;而对于一些景观性强的道路,则是要就趣味曲折,能增加师生的停留地点和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交流空间。在文华学院内,目前有几条路我是感受颇深的。一条是从五栋寝室楼到一栋寝室楼那条路,当你由五栋寝室楼(网球场旁边)往老食堂走时就会发现,有一片小草坪被走出了一条很难看的路,借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而言“这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条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往来一栋的学生们由于想操近道而走出来的路,其实旁边就有一条大道,但是他们就是不想绕那么一点远路,就形成了这条很难看的小路。还有大转盘的草坪上也形成了同样的一条小路,以至于学校保起了警戒线。道路是方便人们行走的,我们姑且不说这是不是学生的素质问题,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下这些道路我们是不是都设计合理了,是不是设计到位了?道路设计的适用性,关乎到校园的美化和形象,道路的设计,也理当处理好人、车流的关系,做到步行优先、人车分流,交通便捷。除此之外,大学校园的路网规划还需要关注大学生的行为要求和心里要求。
(3) 户外活动空间
大学校园里面,户外空间也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是教室里面是老师给学生直面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户外场所则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感受的空间,同时户外空间的设计更容易体现一个学校的特色个学习氛围,更能对学生起到塑造的作用。所以在设计学校的时候应该充分得考虑师生所需要的户外空间。师生的户外活动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小憩、驻足、行走、体育运动。根据这四种行为,分别设计成不同的空间。体育运动就不说了,显然是体育场承当了此功能。根据环境心理学,人们喜欢选择在凹处和转角或者靠近柱子等地方停留,所有在设计景观道的时候能加入小憩设施的话,会让步行变得更加有趣。设计的时候还该注意到一点是一般来说,七十米到一百米的距离被称为“社会性视域”,在这段距离里面,刚好能分辨清人的身体形态,校园的户外空间比较开阔的地区宜以这个距离来分割和组织师生的室外活动。
3. 结语
“人改造了空间,空间塑造了人”,大学校园更是要塑造人才的摇篮,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建筑从业者除了有足够的热情之外,还有更多的关注空间,关注不同人类对不同建筑的需要,凭借着自己的技能,对社会负责任。在此以金老师的一句话结尾:我们要做的是建筑,而不是单纯的房子!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高级英语教学 文化图式 构建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高级英语课程有着明确的规定:“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要求“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1]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主干课程,为学生,教师等各方面所重视。目前采用的教材是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所选文章的词汇多,篇幅长,涉及丰富的文化背景。经过基础阶段的语言知识培训之后,高级英语的学习不能还是局限于单纯的语言知识,而应将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教学重点,从片面注重语言,转移到对加深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方面,通过构建相关的文化图式来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实践的综合能力。[2]
一、文化图式理论综述
图式(schema)的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的著作, 他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时, 只有把它们同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后经皮亚杰(j. piajet)和巴特利特(bartlett)等人发展成为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雷特(f. c. barlett)在其著作《记忆(remembering)》[3]中提出了图式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inehart)才把图式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 这时图式理论才受到重视。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 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图式理论认为, 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 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decoding)、编码(encoding)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schema)相匹配, 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 也可以说是图式具体实现过程。[4] widdowson 认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人脑中的知识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当人们处理新知时,总会把它与已知相连接,从而给新知提供依据[5]。胡壮麟指出“图式—意为储存知识的信息包—在语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通俗地讲,图式就是一种知识结构,一种认知的方式或手段。
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是指是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图式,它通过一种知识组织模式把人类先前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之中,是储存文化知识的信息包。文化图式也可以理解为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它在理解语言和文本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以常见的动物词汇“狗”为例,按照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图式,狗是深受人们宠爱的朋友,反映在语言表达中,就有lucky dog ; love me,love my dog; top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 等用法, 狗在这些成语中都是褒义的。而在汉语中,“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猪狗不如”、“狗腿子”、“声色犬马”等等,无一不是贬义。在这样相互冲突的文化图式指导下进行的交际行为,必然会导致误解。因而,学习英语就必须要学习西方的语言表达、习俗、交际关系、思维方式等,了解其文化图式,认识到与本土语言文化图式的异同之处,这样有助于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可以大大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高级英语教学的文化图式
1、词汇的文化图式
姚汉铭认为:“语言中与一般文化联系最密切、最带有一般文化性质的是词汇。”[8]。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承载,最能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两种语言都拥有非常丰富的词汇,并且两种语言都有它们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轨迹、价值观念
和文化传统,因而两种词汇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甚至出现词汇以及相应文化图式的空缺。以汉语中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关系”为例,就不可以简单地以英语中的relationship来与之对应,这两个词汇在英汉两种文化图式中的对等所指非常有限。在更多情况下,这两个词是不能用来相互替代的。比如说‘拉关系’更符合looking for powerful connections, 而不是finding relationship。又如, 《新编英语教程》(第7册)[9]第十单元fear of dearth里出现一系列与宗教传统相关的词汇:hair shirt, bed of nails, penance, 初步接触这些词汇时恐怕会与汉语文化中的负荆请罪,滚钉板等联系起来,但认真查证过之后会发现,这些是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人士为了忏悔罪行而进行的自我折磨与惩罚,从而实现自我的救赎与良心的解脱,以便在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而这些所谓的罪恶(sins),比如嫉妒,懒惰,贪食,浪费等也与汉语中的罪恶意义不尽相同。所以,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词汇的文化图式,是掌握一门外语,并运用该语言进行成功交际的基础。在英语语言能力拔高阶段的高级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相应的词汇文化图式的构建。
2、句子的文化图示
句子是词汇的有机组合,是获得语言完整信息的基本单位。如果不了解句子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只能停留在字面层次,是不能真正理解句子要表达的内涵的。学生们经常会表达这样的疑问,一个句子里没有一个生词,却不明白它的意思。这就是句子的文化图式缺失造成的理解障碍。比如还是上面提到的fear of dearth中,作者提到人们拼命健身的一个哲学方面的原因是现代社会责任的削弱,提到“weekend worship is less compulsory.” 对该句的理解进行提问时,把weekend worship理解成“周末崇拜”的学生不在少数,再继续追问的话学生们也无法对整句意思自圆其说。这是因为在汉语的文化传统中没有相应的宗教文化图式。西方的基督教人士在教堂影响较大较有势力的时代周末都要去教堂做礼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的影响减弱,越来越少的人会继续在周末去教堂。而汉文化中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信佛的人们拜佛是不会专门挑周末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图式的差异造成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句子在理解上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高英科教学时一定需要重视句子背后体现的文化图式。
3、语篇的文化图式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常常体现在整个语篇当中。在进行语篇学习时,学生如果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也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有时还可能谬以千里。比如《新编英语教程》(第8册)第一单元happiness中,作者指出幸福会受到一定的道德纬度的影响,在解读happiness与content关系时,举了一个黑人小女孩的例子。“‘sometimes i think i’m happiest when i’ve forgotten myself for a long,long time,’ a mere eight-year-old black child told me,……many of us, so much better in our lives, may still be waiting for our ‘big chance’.”八岁的黑人小女孩说当她忘却自己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学生们读到这里时多半不知所云,如果对美国的黑人种族歧视问题,种族隔离制度,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这些相关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话,的确体会不到这个黑人小女孩怎样面对着巨大的种族敌意进入全白人的学校就读,变压力为动力,变挫折为机遇,忘却自我,体味自我挑战的幸福。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语篇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进行必要的语篇文化图式建构。
三、文化图式的建构方法
1. 教师介绍与学生自学结合。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作家作品, 作家生平及主要贡献可由教师在课前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掌握。同时对这些知识的传授要注意由此及彼,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这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掌握。
2. 文化对比。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必要的知识性介绍以外, 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与自身文化进行对比。例如:教材内容涉及英语文化某些特有的图式时,一方面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图式信息介绍,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英语文化图式与母语文化图式进行对比,认识到其中的异同,从而对彼此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减少交际中文化错误的发生。而涉及交际活动的一些具体内容
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例如, 对于见面寒暄这个话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依据不同的文化习俗进行演练, 既加深了理解, 也是对学生实际跨文化操作能力的一种锻炼。
3. 专题讲座。 对于一些复杂庞大的文化图式, 教师可采取随堂为学生补充相关主题讲座的方法, 并在讲解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 进行双向交流, 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加强。
4. 直接体验。 除上面提到过的课堂讲解与专题讲座之外, 还应该引导学生大量接触来自目标语国家文化的直接材料。当今的时代是个开放程度相当高的时代, 仅仅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大量种类丰富、内容新颖、富有时效性的原文材料。既有文字的, 也有音频、视频, 还有各种网络即时交流功能可用来与目标语国家的人们进行直接交流。只要加以恰当地利用, 网络就如同富有目标语文化的宝库,是寓教于乐的良好形式。教师既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鼓励,也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 必要时进行分析解释, 深化学生对这些深层文化的理解,建立相对全面的文化图式, 最大限度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四、结论
高级英语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强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文化图式的构建对提升高级英语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高级英语教学,指出了在词汇,句子和语篇方面英汉语的文化图式差异,并提出认识差异,构建图式,改进高级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3.
[2]肖新英.语篇分析指导下的高级英语教学[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3).
[3]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32:201.
[4]胡元惠,宋丽.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5]widdowso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0:102.
[6]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4.
[7]尹波,何木英.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
篇9
关键词:文化迁徙;负迁徙;第二语言教学;教学大纲
一、文化迁移
文化迁徙中包含文化与语言迁徙双重概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和。文化的属性,即文化的渗透性、隐蔽性,终身影响性;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这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文化涉及到物质、社会制度以及观念等各个层次,不仅如此,各层次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文化的这些属性决定了二语习得中文化迁移,即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语言学家奥德林(1989)对语言迁移下了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如果第一语言与目的语之间遵守相同的语言规则,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目标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则称之为“正迁移”。相反,如果两中语言之间差异较大并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则被称为“负迁移”。
文化迁移可以分成两种:表层文化迁移和深层文化迁移。表层文化迁徙主要是指具体的语言、习惯行为的迁移。而后者主要是指价值观念和思想的迁移,属于心理层面。不同的文化迁移导致不同的语用失误。表层文化迁移往往导致语用:语言失误,而深层文化迁移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二、文化“负迁徙”
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文化迁徙带来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语用失误。因为语义规则以及文化规则的掌握并非与习得者的语言基础知识成正比。(1)外语学习者可能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表层差异,但并非意味着也了解深层文化差异;(2)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了解了目标语文化却处理不好其与本国文化的差异;(3)在文化差异中带来的不同文化价值观下,也会不断带来文化负迁徙。
三、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启示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其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第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对于文化迁徙、语用失误的理论研究。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推进以文化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降低文化“负迁徙”的消极影响,将理论合理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教学事业的发展。
以文化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动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将文化负迁徙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推进文化教学模式的中心在于引导并唤醒教师和学习者文化迁徙意识并作为重点在教学中突出体现,而不是单纯的以语法词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化的渗透性向学生传授目标语国家的行为、习惯及其价值观,由浅入深依次渗透迁徙。
教学大纲在原有的基础上应适当突出文化迁徙部分。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学习内容部分要适当注重对学生文化能力以及第二语言文化两方面的培养。所谓文化能力也就是掌握目标语文化的社会文化规约,如行为习惯的可接受性,价值观的取向性。例如:在教学中,称呼的格式、语言风格、社会和地方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的社会价值等都应给予重视。在实用性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传统的exam-oriented的教学模式表现出其狭隘性与弊端,应向注重培养学生文化能力的方向变革。
教学目标的确立为合理安排教学大纲的教学素材起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目标中要求突出学生的文化能力,为教学大纲的安排规定了框架与定性。一份注重培养学生文化能力的教学大纲在制定的过程中会突出适当的语言及文化背景(2007)。拿中国的英语课堂来说,因为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中国孩子无法直接接触西方的语言文化,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缩小此方面的限制但是一直面临愈多的困难。在此种情景下,文化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文化观,对于西方文化的介绍应顺应时展,去粗取精的同事注重客观性。有些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出现了一种盲目地崇拜,对于西方文化的金钱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向往,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就相对淡化。对于此现象应加强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保持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正确认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解决文化冲突问题,促使文化教学模式得到良性循环。教师应通过研究有价值的理论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全方位的了解目标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名出色的第二语言语言教师来说应加强对语言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并结合试件的情境下处理好语言学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或者背诵美文佳句,而是以文化为导向,深入教学实践,重视语言的迁徙,文化的迁徙。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学中对文化部分向学生合理地输入。在设定教学目标、大纲、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使三者紧密联系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及教学评估标准。
当然文化教学不可能只表现出其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其弊端与会展现。根据教学大纲的现行趋势,尤其是多元教学大纲的出现为教学工作者带来了诸多选择。文化、语言技能和语篇相结合的大纲应运而生。这种大纲的出现对教学模式的发展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并对日后教学工作的展开竖立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伸,比初中化学对学生要求更高.高中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高中化学中的很多概念,在初中都有提及但教师并未做出解释,所以学生对它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很多高一学生对化学学习,感觉很难,不能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高一学生面临很多困难,不仅是学习方法的改变,而且是学习态度的转变.下面简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虽然高中化学重点都比较明显,但知识点还是比较多而杂的.所以,学生在面对这么多知识点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高中要学的学科很多,所以面对化学,很多学生觉得学习任务重.高中化学很多知识点连接性很大,所以学生必须记清知识点,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因此,学生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化学.这就要求教师弄清高中化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到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所以教师必须了解课本内容,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了解一下就行的.教师上课可以不带教材,但一定要按照顺序来讲课,最好用简单的几句话把知识点讲清楚,并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教师可以把知识点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且把重点知识讲清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了解化学的学习特点.
2.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相比初中化学,高中化学完全是一个新领域.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主要以无机推断为主,其他也有涉猎,但很少深入讲解.初中化学无机推断题一般就几个常用的化学元素,学生只要经常练,还是有规可寻的.但高中化学不一样,它需要记得的知识点多,一个知识点不停地变化,就可以生出很多题.所以,学生必须灵活应对.显然,初中化学学习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中化学的学习.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学生都需要很多方面的改进.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教师应对教学难题的方法.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备课.比如,化学课程实验较多,很多还会涉及硫酸等危险物品.所以,教师不仅要注意安全,还要借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注意讲解重点,不要让学生只是知道实验现象,却不知道这个实验的重点.此外,还要让学生多做练习题,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这样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轻轻松松学好化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细致讲题,分析总结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