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3 20:5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数学学习计划

篇1

高中步入大学,是新的起点,新的挑战,一切将要从零开始,为此我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对自己学习中的提出的要求,来完成我的学业。

一、学习目标要明确,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

根据学校要求,大概需要7个学期来完成学业。

二、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课程中,精心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时间,抽出1小时去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

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在课前,做好预习笔记,有针对性的列出重点和难点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课上,做好听课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认真地完成布置的作业,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要按质按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还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

五、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同学联系,寻求辅导和帮助。

六、及时做好考前的复习工作。

考前复习是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要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补充,总结经验。

七、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强学习。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我要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定期浏览,以便及时的调整自己学习进度和策略。通过网络网上课件和学习管理平台的学习。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同学联系,寻求辅导和帮助。

八、不断加强专业学习,确定补修专业。

为了加强综合素质,还需要在完成学业后,不断地加强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完善自我。吸纳新的技能和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分析和处理工作的能力,注重总结经验,完善自我。

总之,虽然客观制定了个人初步学习计划,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与不足之处,还需要今后根据自己的切实情况,在学习中不断地补充,加以改进、及时地总结经验,以合格的成绩来完成自己三年的学业。

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信息技术 教学 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76-01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进行了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优点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函数基本性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壮观的烟花片段。“”盛放,制造时,一般期望它达到最高点时爆炸。那么,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就为h(t)=-4.9t2+14.7t+18.烟花冲出,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2. 拓展教与学的资源。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例如,在学完《导数》一章后,有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微积分”,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下列资料:①我国古代有哪些微积分思想的例子;②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③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④微积分对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大多数同学利用网络资源完成了这个课题,对微积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高中数学是抽象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看到教学素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需要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思维、语言以及情感的交流。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宜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师对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学完的内容,“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失去了学生的思考,看似充实的内容,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2. 不应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不加选择地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或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至于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则无暇顾及。忽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数学的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3. 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智能形态,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何况,目前很多课件的设计,也来源于一些教师在传统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4. 整合需要好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其它的史、地、政、生等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的思考是,数学有它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利用得好,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它能让教学永远充满改革与创新色彩,让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状态;它是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将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艳茹.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20期.

篇3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并能实景模拟,把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有机化学中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其命名的教学,利用CAI从容不迫地把一种烷烃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对比与复原、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等,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炼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领域,能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如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朗运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篇4

一、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

计算机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化复杂为简单,可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利用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创造了新模式。

(一)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的预习和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而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复习是较难的。多媒体创造了虚拟实验的空间,用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云教学中,用flash设计好动画,形象直观地演示电子运动,对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帮助很大。

(二)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氯气的制法、浓硫酸的性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常规教学受时空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运用多媒体就可突破时空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使学生深化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的整合

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最直接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对激发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

在讲《元素周期表》时,让学生上网找关于元素周期表被人类发现的故事,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将搜索到的故事进行交流并补充,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因为故事中会提及门捷列夫是根据何种规律发现并组织成元素周期表的,还会提及到其他科学家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的补充。这样,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尝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此外,在制作化学课件时,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

三、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自由探索、尝试创造了条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调用网上资源自学,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讨论。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

同时要求学生通过OICQ技术、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邮箱、班级论坛等,甚至可用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心得体会,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朋友。另外,研究人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同步测试题库,有基础题和提高题,学生课后、节假日学化学时可使用该题库。

四、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为进行某项专题学习而互助协作、共同探索,并在任务解决中达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可方便地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工处理;还可自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多边交流和成果评价。这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能力非常有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制订周密的计划和进行规范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而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和信息素养交互作用、协调提高的学习成果。

为此,研究人员在高一年级开展了《硅胶吸附性》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附:

高一化学《硅胶吸附性》研究性学习方案

第一周 明确任务,教师向学生做有关化学问题调查,介绍从书本中及生活中提取相关的化学兴趣知识点,让学生确立硅胶吸附性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周 分工。制定小组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个人任务,教师布置本次学习计划和任务,将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计划和任务告诉学生。

第三、四周 搜集资料。学生分组查找资料或开展小组讨论,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和图片资料,也可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书目并汇总、整理,填写报告表(附后)。

第五周 组织汇报。允许学生共享其他小组的发现,教师对学生已进行的研究做分析,提出不足,对已有成果的小组提出更高要求。

第六、七周 制作成果。小组协作,设计实验计划,填写“实验设计方案表”,将研究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

第八周 交流评价。学生做学习小结,交流体会,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组成员之间的研究内容可以有共同的地方,但是每人要有自己的特点。

五、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化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

近两年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慢慢的走进了课堂教学,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需要改变了。多媒体已经渗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所以对我们老师来说,要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是必然的。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多媒体就应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去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展现给学生,给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学习绪言时,让学生观看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突出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和我们自己的关系,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多媒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计算机控制各种媒体,可把书本上、语言上难于表达理解的内容直观化,使学生从中间接地获得准确的感性知识。“百闻不如一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分层训练

传统课堂训练中一般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即不管学生的层次都做同样的练习题。结果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而运用多媒体的分类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病。如在教学后,可以在后进生分类屏上显示基础题,中等生分类屏上显示部分基础题和少量拔高题,优等生分类屏上则显示少量基础题和部分拔高题。这样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对象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阅读训练教材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对教学对象掌握语言能力层次、教材的深浅度进行分析、定位,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高效运用多媒体。

四、化学教学中,多媒体不能喧宾夺主

虽然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视、听、读、写功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制作一个多媒体,就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了。那如果在每堂课45分钟的教学都完全使用多媒体,甚至是复杂、用时过多的多媒体。那样的教学就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与否或多少,应该似课程内容而定,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

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同时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具教学,而不是撇开传统教学。比如对模型的使用是不可以丢掉的。在上课的时候,把准备的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如必修2有机物教学中,展现出甲烷、乙烷等的球棍模型,从而说明其分子结构及成键特点,分析其性质,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我们也知道现在大多数学生对空间结构的理解比较难,思考或者说是想象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在他们面前把模型展现出来,这样不就很形象了吗。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了,同时也可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应避免的误区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知识点讲解;实验教学

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结构、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导入中的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俗语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课堂导入对于整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而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活动的正常进行。

如,在学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节内容时,我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航海视频,该视频主要介绍了在早期航海过程中很多水手会因为身患航海病而死去,因此,当时的人们多将航海活动视作一项生命极限运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航海病多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在观看完视频后,我趁势引导学生:“究竟什么是维生素C?不同的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又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一章节……”如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就实现了该节化学课的顺利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知识点讲解中的运用

知识点讲解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一活动中的恰当运用往往会收获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点的更深刻理解。

例如,在学习“纯碱的生产”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组纯碱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公式图,随后,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播放功能为学生展示了我国当代纯碱制作的大致流程。如此,就使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纯碱的生产”这一知识点形成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与吸收,大大提高了该节知识点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某些化学实验并不适合在课堂上由教师演示、示范,鉴于此情况,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在实验教学的活动之中。相信,这对于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也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小组量化评比;学习数学;积极性

进入初中后,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厌学或者小学数学不好,而不愿意学习数学,没有信心学好数学甚至惧怕数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往往数学成绩较好,由于假期在外面补课,提前学了这部分内容而产生倦怠感。如何调动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通过小组量化评比,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谓量化评比就是将评比项目赋予分值,然后根据得分进行评比。

我在教学中经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只是坐着看组里同学是如何操作的;听同学是怎样发言的。但自始至终一句话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好像小组活动与自己无关。所以,在制定小组量化评比表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每个学生都是有集体荣誉感的。课堂发言时,对于同一题目,学困生回答要比一般的学生回答加分多。所以,学困生上课就更注意听讲,争取回答问题,为小组加更多的分。而同组其他学生也会因为多加分,主动给学困生讲题。这样不仅学困生学会了知识,好学生也在讲题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小考中,学困生只要同自己比有进步,即使不得满分,也能获得小组加分。这样学困生也有机会为小组加分甚至多加分,让学困生得到同组学生的认同,从而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成绩一般或者优秀的学生,往往他们能获得加分,但是总是获得加分也会出现倦怠。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反正我能为我们组加很多分,所以,即使自己有违纪行为,给小组扣分也无所谓。反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时我在平日小考或者作业中分层次,不仅有基础题目,还要有附加题,做出附加题能得到额外的加分,让这部分学生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在基础性过关测试中,连续满分的学生可以免下一次考试,增加基础测试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通过小组量化评比,学生上课喜欢发言了,学生更愿意到黑板做题了,学生作业质量有了提高,学生喜欢考试了。但仅仅是日常评比,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篇8

关键词 高中数学成绩;原因;对策

时代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数学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下。数学的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学生不太适应初高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不同,使得一些学生的数学成绩徘徊不前甚至出现下滑。本文从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人手,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高中数学成绩的对策。

一、高中数学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1 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还沿用初中的学习模式,比较依赖于教师,习惯跟着教师的步伐运转,一切都等着教师来安排,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课前不主动预习,不了解教师课堂上要讲些什么,跟着教师的步伐走,一边听一边忙于记笔记。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思考,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2 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些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从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做环境的主人有些学生觉得一切都已定形,只是埋怨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有生不逢时的感觉,而不去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环境为自己的学习服务,使得自己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3 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会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深入浅出地剖析概念的内涵,有些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或者边听边记,没有听到重点内容,一堂课下来记了很多笔记,问题也留了一堆,因为这些知识都记在了笔记本上。没有在脑海中留下印象。课后,学生又不注意及时地复习巩固。不在意知识间的联系,只是一味地高题海战术而对基本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理解不适,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多一点学习时间,晚上睡得很晚,结果白天一点精神都没有,上课浑浑噩噩,听不到教师所讲的精华知识,只能自己下去自学,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4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进一步学习条件不足。一些学生觉得自己学习成绩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学习,比较偏重于喜欢做疑难问题,对简单的题不屑一顾,结果考试时眼高手低,经常出错。另外,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必须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进行深入学习。高中数学很多知识点难度大,对分析能力要求高,比如三角公式的变形及对它的灵活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解法,排列组合应用题等,这些知识点与初中教材衔接得比较密切,如果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会在学习方面出现很大的困惑。

二、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成绩的对策

高中数学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1 注重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设计学生熟悉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所熟知的社会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制订出总体的学习计划,课前自学,及时复习巩固等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会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在有序的安排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就要有长期计划又要有短期计划,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达到计划的预期效果

3 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对于一些概念,可以采用背景归纳法,也可以从概念的源头讲起,让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习题课的讲授,可以采用点拨法等。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多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练习,题型要做到难易适度,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入对知识的掌握,真正消化所学的知识。

4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生理、心理与知识水平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不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篇9

一、找出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脱节”点,确定内容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基础

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存在许多的“脱节”点.教师在高一开学初期,要认真分析并归纳总结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脱节”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初中教材不要求,但高中教材要求的内容.另一种是初中教材要求低,但高中教材要求更高的内容.

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脱节”点,教师要善于寻找内容衔接的最近发展区,采取措施,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衔接好初高中教材内容的学习.

对于第一种类型知识“脱节”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加以补充,避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对于第二种类型知识“脱节”点,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对初中的某些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加深和完善.

二、找准初高中学生思维的“突破”点,确定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关键条件

从思维发展特征看,初中学生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经验型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高中学生则处在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并初步形成辩证思维的阶段.从初中升人高中,不适应这种思维要求变化的学生不在少数,思维呈现较强的定势,极易造成学生高中数学学习思维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找准初高中学生思维衔接的“突破”点,根据高一新生思维和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确定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跳跃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使学生“跳一跳,能摘下桃子”.

三、找准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换”点,确定学习方法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条件

对于学习来说,成功有三要素:学习成功=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智能素质.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条件.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应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于学生现有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跟不上高中新课程的要求,从而造成了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的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新课程应具备的学习方法之间存在的差距,确定学习方法完善的最近发展区,实现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最优化.为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四、找准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落差”点,确定学习心理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想保证

刚进入高中学习时,学生对高中的生活充满自信,对高中的学习都有很高的期望,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身的学习期望与现实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于是出现了心理的落差.高中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有的学生升入高一后,数学成绩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其中也包括中考的数学尖子生,他们认为:“我对数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成绩还是不理想,高中数学太难了!”导致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学习被动、意志薄弱的现象,这些都制约着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找准学生原有的学习期望和现实的学习成绩的落差心理,确定心理衔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心理的衔接.

1.明确差异,引起重视.教师在开学初期要向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教学在学习内容上的差异性,对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要求上的差异性,使学生对初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同点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减轻学习期望和现实学习成绩的差距所引起的落差心理.

篇10

一 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信息化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以前老师上课,最怕讲应用题,一抄题就是半个黑板,费时又费力,现在有了多媒体平台,题目清晰明了,老师还可以花点小心思配上合适的背景或动画,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相比较为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而教学重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必修一,指对数函数图像的讲解中,我们经常要比较两个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图像的区别,如y=2x与y=3x,此时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清晰明确地画出图像并观察,同时我们还可以随意改变底数a的大小,动态地演示指数函数y=ax的图像如何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使学生留下形象且深刻的记忆。

二 运用信息技术能变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为直观、形象的数学形式

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是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在讲解三角函数y=Asin(wx+φ)的图像变换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振幅变换(A变化)、周期变换(w变化)、相位变换(φ变化)这三种不同变换所对应的函数图象的变化过程,图象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于三种不同变换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如“函数单调性”的教学。由于函数单调性既是概念又是性质,它的学习本质上要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内部思维转换,关键过程有两个:观察对象(函数图象)――自然语言描述(“在区间A上,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数学语言描述。当学生能够把二者结合起来,用“形”来理解“数”,用“数”来解释“形”,实现真正的数形结合,也就从本质上理解了函数单调性的意义。

三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化组合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必修三统计一章中,课本用大量的实例,列数据、画图表,来体现用样本来估计总体,充分展示了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我们也可以从实际出发,以调查身边朋友近视与否为例,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让学生汇总数据,画图表,并分析结果,思考近视形成的原因与对策。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习惯。而通过信息资源的汇总和分析,教师慢慢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变被动为主动,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教育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通过问题解决的合作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的误区

虽然多媒体课件以其显而易见的优势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种种误区。有的教师认为要上好课就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了就比不用好。对于那些传统媒体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去做成多媒体课件,结果弄巧成拙,事半功倍。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追求媒体应用形式的多样化,而忽视多媒体的优化组合,课堂上媒体频繁更换,结果从上课开始到下课,整堂课都由电教媒体充斥着,学生也因此失去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干扰了学习情绪,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