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2 17:0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生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大学教学任务相对来说比较繁重,各个专业所涉及到的科目也较多,同时大学课外实践任务比较多,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对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参考以往的教学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计划。财会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财会专业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而且财会知识的讲解较为枯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这就需要财会专业的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制定出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计划,切实提高财会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财会专业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
一、前言
近年来,财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整体的就业率并不高,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专业技能不高,工作经验少等。财会专业主要学习的学科专业理论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要求逻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较高,这就给财会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十分重要的,这将直接关系到财会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水平,甚至会影响今后学生的就业。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当届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以及整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应当将往届的教学计划作为参考资料,为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以及高效的财会专业的大学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社会各个企业对财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相对不高,这种矛盾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毕业生工作经验少以及专业理论水平较低造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一现象,财会专业的大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及教学水平,切实保障财会专业的毕业生符合社会的要求,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专业优势。调查发现,教师在制定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造成了教学质量较低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力求教学计划的实施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二、财会专业大学生教学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将普通高校的财会专业教学计划为参考资料,与自身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联系较少,这就造成了制定完成的教学计划可能会不符合本学校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下面,笔者将对目前大学财会专业教学计划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培养目标模糊
对于财会专业来说,教学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大学毕业生能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财会专业的人才,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做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等。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应当熟识财会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等,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市场活动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另外大学生还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逻辑分析能力等。通过上述可以看到,一名优秀的财会专业大学生需要做到各方面全面发展,但是财会专业的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经常忽略培养目标,造成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符合要求。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更加注重对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财会理论能力的教学,而对于专科的财会学生,应当更加注重对其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财会专业的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忽视本校的实际教学能力,结果导致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学习能力不相适应,教学水平得不到体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财会课程安排能够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大部分财会专业在制定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忽视了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符合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例如一些专科学校在制定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各个学科之间联系以及财会学科的理论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财会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低等,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可能会不符合当地的实际经济建设等。财会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过分重视财会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公共知识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导致专业课的安排比较紧密,公共知识课的安排较少,这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专业素质高但是整体文化素质低。
(三)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名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水平对今后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财会专业技能、资产核算能力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财会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占有优势。会计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加入实践能力的培养。财会专业的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相关企业的长期实习的合作,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财会实践能力。财会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晦涩难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短时间内很难准确把握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的要点。但是教师在进行财会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与专业实践相互配合,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套整体教学体系,这将会大大提高财会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了财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问题的解决措施
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不断地完善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是每一个财会专业教师的研究热点。对于如何解决财会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篇2
不知不觉实习阶段已经接近尾声,回想在学校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在实习的期间我换了两份工作,在电子厂当过巡检. 在金属制品厂技术部学制图和企业管理. 其间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广,从纯水的检测到发热片的加工,以及电子元件的质量标准和各种量具的用法.虽然工作并不复杂,可在操作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在工人们操作的时候加以纠正,传授正确方法,从而使产品质量提高.同时在工作中培养了自身交流能力.促进了工作的效力.这些都是我在灵芝电子里学到的.
离开灵芝主要原因是因为交通不便,后来我来到了离家不远的鑫美金属制品厂.这里工作的环境很好.我和几个同事安排在一间办公室.我主要的工作是整理文件,图纸管理. 最近又帮忙做起里加工进程跟踪.这个厂的历史虽然不过几年时间,但是实力却是不错的.有专业的模具设计人才,先进的生产设备.我平时也会帮忙画画图纸.在学校学到的autocad现在派上了用场.碰到不会的问题我还可以问我的几位师傅,他们都是专业的制图人员,画图纸又快又好.在他们的用心指导下我可以画很多以前不会画的图纸了.此外,我还知道了不少用于生产的机器.
一,线切割机 车间里有几台线切割机. 它主要用于加工各种形状复杂和精密细小的工件,例如冲裁模的凸模、凹模、凸凹模、固定板、卸料板等,成形刀具、样板、电火花成型加工用的金属电极,各种微细孔槽、窄缝、任意曲线等,具有加工余量小、加工精度高、生产周期短、制造成本低等突出优点,已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已占电加工机床总数的60%以上。 根据电极丝的运行速度不同,电火花线切割机床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wedm-hs),其电极丝作高速往复运动,一般走丝速度为8~10m/s,电极丝可重复使用,加工速度较高,但快速走丝容易造成电极丝抖动和反向时停顿,使加工质量下降,是我国生产和使用的主要机种,也是我国独创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模式;另一类是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wedm-ls),其电极丝作低速单向运动,一般走丝速度低于0.2m/s,电极丝放电后不再使用,工作平稳、均匀、抖动小、加工质量较好,但加工速度较低,是国外生产和使用的主要机种。
二,冲床 冲床 简单的说 就是一种 冲压的机床 它可以产生一个很强的冲击力 它要和模具配合使用 例如 我要在 一批铁皮上 做出同样的方孔 或其它什么形状的孔 那最好就用 冲床了 首先用硬度大的材料 做出模具 一公一母(上下 模具) 将铁皮放在 公母之间 冲床一冲击 公进入母 铁皮就冲出你要的形状了
篇3
为期23天的生产实习,我们先后去过了杭州通用机床厂,杭州机密机床加工工厂,上海阀门加工工厂,上海大众汽车厂以及杭州发动机厂等大型工厂,了解这些工厂的生产情况,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各厂工人的工作情况等等。第一次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传感器在空调设备的应用了,电子技术在机械制造工业的应用了,精密机械制造在机器制造的应用了,等等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通过这次生产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以前单一理论教学的不足,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7月3日,我们来到实习的第一站,隶属杭州机床集团的杭州通用机床厂。该厂主要以生产m-级磨床7130h,7132h,是目前国内比较大型的机床制造厂之一。在实习中我们首先听取了一系列关于实习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和需注意的项目,在机械工程类实习中,安全问题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通过该厂总设计师的总体介绍。粗略了解了该厂的产品类型和工厂概况。也使我们明白了在该厂的实习目的和实习重点。
在接下来的一端时间,我们分三组陆续在通机车间,专机车间和加工车间进行生产实习。在通机车间,该车间负责人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生产装配流水线,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平面磨床个主要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工艺和整机的动力驱动问题以及内部液压系统的一系列构造。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该平面磨床的液压系统,共分为供油机构,执行机构,辅助机构和控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液压系统分成不同的形式。按油液的循环方式,液压系统可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开式系统是指液压泵从油箱吸油,油经各种控制阀后,驱动液压执行元件,回油再经过换向阀回油箱。这种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可以发挥油箱的散热、沉淀杂质作用,但因油液常与空气接触,使空气易于渗入系统,导致机构运动不平稳等后果。开式系统油箱大,油泵自吸性能好。闭式系统中,液压泵的进油管直接与执行元件的回油管相连,工作液体在系统的管路中进行封闭循环。其结构紧凑,与空气接触机会少,空气不易渗入系统,故传动较平稳,但闭式系统较开式系统复杂,因无油箱,油液的散热和过滤条件较差。为补偿系统中的泄漏,通常需要一个小流量的补油泵和油箱。由于闭式系统在技术要求和成本上比较高,考虑到经济性的问题,所以该平面磨床采取开始系统,外加一个吸震器来平衡系统。现代工程机械几乎都采用了液压系统,并且与电子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结合,成为现代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设计好液压系统,是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一项关键技术。在专机车间,对专用磨床的三组导轨,两个拖板等特殊结构和送料机构及其加工范围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学习,比向老师傅讨教了动力驱动的原理问题,获益非浅。在加工车间,对龙门刨床,牛头刨床等有了更多的确切的感性认知,听老师傅们把机床的五大部件:床身,立柱,磨头,拖板,工作台细细道来,如孢丁解牛般地,它们的加工工艺,加工特点在不知不觉间嵌们我们的脑袋。
在通机工厂的实习,了解了目前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只是由于机械行业特有的技术操作熟练性和其具有的较大风险性,很遗憾地,不能多做一些具体实践的操作,但是观察了一台机床的各个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及其装配过程,使许多自己从书本上学的知识鲜活了起来,明白了本专业在一些技术制造上的具体应用。
篇4
关键词: 地球科学 职业规划 问卷调查
一、问题提出
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价值观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者的重视,但多数研究是基于面上的、笼统的,对于某个专业或行业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在对相关专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时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调查研究,对于相对艰苦、冷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研究型大学,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个人期望值均较高,专业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对于艰苦专业的不认可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凸显;与此同时,作为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这对研究型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也很艰巨的任务。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以及职业规划的现状和期待,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途径,对于地球科学学科的人才储备、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性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自编“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共48个衡量指标开展问卷调查,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二至四年级、研究生一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以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
调查方式采用群体研究和抽样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南京大学学生采用群体研究方法,针对本科三个年级和研究生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348份;北京大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中国地质大学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办法,共抽取本科生、研究生200名,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有效问卷640份,涉及地球科学领域14个专业,被调查学生的本科院校涉及48个地学领域院校。对640份有效问卷调查材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一般指标进行校际比较分析,重要指标进行个体因素相关性分析。
ξ示硭母霾糠值牧勘矸直鸾行了信度分析,职业规划、自我探索、职业价值观三个重要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84、0.843、0.791。一般而言,克朗巴哈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量表的内在信度越高,只要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6,调查数据就有分析的价值。所以,本调查中的职业规划测量项目内在信度很高,具有分析的价值。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1.专业认可度。对于专业的选择初衷,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服从专业调剂”和“无奈选择”的比例分别高达65.5%和71.1%,而中国地质大学则有 46.7%的学生是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于专业的认识相对更欠缺,且主动选择地学专业的比例较低,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问卷通过“高考时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考虑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前三项因素为:学校所在地区29.8%、兴趣爱好45.3%、方便就业10.3%,启示高校要在学生进校后需要从兴趣激发和就业指导角度开展相关的专业认识教育。
2.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专业认可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父亲受教育情况、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性别等是显著相关因素(表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更倾向于“感兴趣,主动选择”;父亲的受教育情况越低,学生则倾向于“服从专业调剂”。性别是“入学前对专业认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接近60%的女生在入学前对地球科学专业完全不了解,对专业“有所了解”的比例男女生分别为49.0%、37.3%的女生。
表1 专业认可度影响因素相关系数
注: **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5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将就业前景的四个表述方面进行离散化后进行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分析(图1),可以看出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生源对地科就业前景比较看好,高于总体情况,农村、乡镇生源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更为不乐观,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需要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岗位信息。当父亲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时,对于地学专业的就业情景持最积极的态度,当父亲职业为农民时,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最为不看好,这也说明地学专业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由不了解造成相应的不看好。
图1 就业前景的离散化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1.职业规划现状。调查显示 ,81.4%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49.4%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了解;对于个人探索、职业世界探索、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超过5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9.7%的学生认为兴趣测试非常重要,但仅有36.7%的学生接触过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尚有大量普及性工作亟待完成。“自我探索”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于自身有一定的思考和定位,但是对于自身所适合的“职业和岗位”、“职业技能”探索甚少,65.2%和73.2%的学生对此表示不了解,提示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深入层度比较欠缺。
关于就业实习,93.7%的同学都认为是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参加过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较低,仅为19.4%。其中中国地质大学(29.2%)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北京大学(17.0%)和南京大学(14.4%)。学生职业规划开始时间的调查显示,大二、大三是开始职业规划较为集中的时间,但仍有39.7%的学生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大四(27.3%)、研三(30.4%)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2.相关因素分析。对自我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呈现正相关;性别与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存在相关性,女生中34.1%表示不了解,男生不了解自身技能的人数占24.5%,其他方面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自我探索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有效提升。“大学前学习相对轻松,参与社会实践较多”、“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职业规划明显早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非学生干部的高年级学生中有40.6%的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表明社团和学生活动组织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制订学业和职业规划。
对“专业选择缘由”与“职业规划情况”两个量表选项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得出的p值为0.029,说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进展情况与其专业选择的原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始时间更早,而“无奈选择”或者“服从调剂”的学生到高年级阶段仍然有36.1%和34.5%的学生尚未进行自己的规划。
3.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期待。大学生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父母等处可以获得较多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尚未发挥明显作用,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期待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生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实习的机会,此外,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兴趣和技能方面的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三)职业期待
1.就业领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三所大学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本专业对口领域工作(43.1%),南京大学选择在对口领域的人数比例为21.7%,北京大学仅为15.5%;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都很高,综合性大学更明显,显示出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生既希望利用专业知识优势,同时期待不局限本专业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就业领域。关于“就业决策自主性”,90.7%的学生表示择业决策由自己决定,体现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2.就业去向。对于未来的就业去向,33.3%的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其中南京大学的比例明显低于另两所高校;希望到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相当,显示出南京大学的学生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为未来求职的三个主要去向;除了国有企业,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希望去外资企业,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则更希望到事业单位。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挑战性,地学特色院校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
3.岗位类别及城市。对于未来所希望从事的岗位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学校”和“性别”是相关性因素。以学校分类进行稻莘治觯三所学校的学生期望从事的岗位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类(33.4%)、科研学术类(30%)和管理类(12.1%),11.2%的学生对于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没有考虑。比较分析表明,期望从事科研学术类岗位的学生中,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最高(37.1%);专业技术类岗位最受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青睐(43.1%)。南京大学的学生的岗位期待主要集中在科研学术、专业技术、管理和规划设计类,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与专业设置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南京大学工科专业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岗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表2 期望从事的岗位性质
A. 科研学术类 B. 专业技术类 C.管理类 D. 营销类 E. 规划设计类 F. 艺术创新类 G. 自由职业类 H. 服务业类 I. 自主创业 J. 尚未确定
关于未来职业所在城市的期望,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是与“学校”的相关性显著。北京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南京大学的学生有29.7%的学生希望在南京就业,20%左右的学生希望在江苏附近、江浙沪等地就业;19.8%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希望能在武汉就业,不少学生希望到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杭州、成都等地的选择比例较其他城市略高。
4.月薪期待。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待,北京大学选择人数比例较高的月薪值分别为5000(28.0%)、8000(17.1%)、10000(20.7%),南京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较为集中在4000(10.6%)、5000(33.6%)、6000(10.3%),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相对集中在3000(17.6%)、4000(23%)、5000(21.9%),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和不同学校学生的薪酬期待。
5.就业难点。对于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53.3%的学生认为会是“专业局限性”,“社会关系”成为就业担忧的第二大因素,其次是实践能力欠缺及性别歧视,均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从学生性别角度的比较分析显示,除了专业局限性这一共同的难点外,男生更担心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女生更担心性别歧视。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1.就业形势预判。三所大学的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表现出乐观与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很严峻,不容乐观(61.7%),另一方面也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88.9%)。相比较而言,北京大学的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表现得最为乐观(92.6%);南京大学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88.2%)并随遇而安(49.9%)的态度,“不担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中最高(43.9%);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在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上与前两所学校相比,自信心稍低,但是“不想考虑就业形势问题”比例最低(14.1%),表现出较为客观现实的一面。
性别比较角度的分析表明,男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更为乐观,而女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态度更为积极。从专业与就业形势预判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地质学类、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类的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表现得更为积极的一面,且对于职业规划表现得更为主动。
2.就业时机。关于最佳的就业时机,支持研究生再就业的学生比例略高于本科生,三所学校的差异明显。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更倾向于研究生再就业,但北京大学的学生认为自身尚不够成熟的动因更大,更多的是从内在考虑,南京大学的学生从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和自身修炼三个方面都有所考虑,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就业形势角度考虑就业时机;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57.7%的学生希望本科就业,趁着年轻多到社会上历练。从性别对比角度看,男生更愿意在本科毕业后就业,女生对于本科就业更没有自信。
3.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分析。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 ,仅有17.8%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最认同,北京大学的学生最不认同。认为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学生中,南京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7.5%),中国地质大学中74.5%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是三所学校中比例最高的。对于“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一说法,73.5%的学生表示同意这一说法,表现出学生更愿意在室内从事科研工作,对野外地质工作之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认识。其中,南京大学对室内从事科研表现得更为赞同,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室内的科研工作。
从专业角度看,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看法最为积极,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学生更不看重野外地质工作。地质工程和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的学生同意“能不出野外就不出野外”的比例最高,地理学、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最高。
随着交通和住宿条件的大大改善,野外工作环境和条件已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提升,关于“目前交通住宿条件便利,野外工作艰苦程度不高”的说法,约70%的学生表示认同,南京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最为认同,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却最不认同,可以看出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参与的野外地质工作程度有所不同。
综观分析,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认可当前野外工作各方面条件的良性改善,但是在野外地质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多数学生认为在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科研工作,且越是综合性强的高校的学生,越是理所当然,专业性的高校学生更能接受野外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分量。
4.职业价值观分析。问卷设计了14个指标测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显示,学生最关注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73.2%)、薪酬待遇(63.4%)和兴趣爱好(73.3%),对于专业对口的需求不是很强烈(39.5%),认为“国家需要”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学生比例是最少的(32.2%),在择业时考虑“国家与社会需求”比例最高的为中国地质大学(23.1%),
三所学校学生的择业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兴趣” 、“工作的体面性”,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看重“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与“与所学专业对口”。除此之外,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环境舒适”、“工作轻松自由”和“较好的人际氛围”,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多样化的工作体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体验与挑战,地学特色院校更注重工作内容和稳定性。
其次,男生更关注工作的体面性、挑战性,女生更关注工作的舒适环境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数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非常关注(72%),近半数学生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与国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47.7%)。后现代的价值观念表现得较为明显,71.2%的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成长成熟”,45.4%的学生视工作为“生存的手段,更为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
家庭所在地与择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择业时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学生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表现出在择业时,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能够相应国家的号召和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对于工作人际氛围的关注度高于来自其他地^的学生,体现出农村和乡镇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焦虑。随着生源所在城市的级别提升,学生本人对于自身的价值体现和需求、工作挑战性和多样化体验都表现得更为明显,说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个人的择业价值观更趋于务实和后现代化。
四、结论与思考
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规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选择比较被动,专业兴趣不足,对于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领域不够了解,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需要及早进行专业内涵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教育;(2)多数学生能够认识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方法缺乏了解,职业规划开展的进度和深入程度均存在不足;(3)地学领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务实,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薪酬待遇和兴趣爱好的满足,价值观引导与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4)“高校”、“性别”、“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性别”、“生源地”等大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与专业认识、职业规划的诸多要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高校地学专业进行自主性质招生及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基于此,高校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个体需求的相结合,从专业兴趣引领、专业美誉度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探索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
(一)努力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地球科学专业领域的专业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建国初期的推崇,市场经济发展后的逐步消退,到新世纪以来认知度和认可度均较低,专业发展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愈加显著,亟待有效的专业形象提升措施。大学生对于地学专业的认可度与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充分说明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大学生提升规划意识、建立自我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开端。
高校可以通过地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营造,通过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科研、公益、社团、休闲等活动中,展示地学魅力,对话现实问题,解决公众困惑,提供志愿服务,普及地学知识等,让学生在图文展示、文体表演、户外拓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校园宣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活动中,梳理架构并灵活运用地学知识,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敏锐度,提高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地学科普创作是更为广泛的提升专业美誉度的有效手段。现代地球科学专业的美誉度提升有赖于多层次、多角度和专业化的科普活动,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共同参与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起由行业科技专业人员、科普人员、新闻媒体组成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突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开展地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培养地学科普创作、编导和出版人才,为地学科普创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地学科普创作人才队伍。
(二)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专业兴趣
兴趣对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合理规划、集中精力、发掘潜能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系统、全面、有效的专业认识和了解。
新生导学活动是大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建立兴趣的重要途径。新生导学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地球科学领域各个专业方向,包括专业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前沿、难点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及职业去向等,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分析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古生物、岩石、矿床等地学基础学科角度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揭示数理化等基础理科学科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专业兴趣。导学课程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内涵和社会地位,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找到契合点,建立与地球科学专业之间的个人内在关联。
名师参与导学活动是兴趣提升活动的有效保障。学术精湛的大师、名师更能够将深奥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学者对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够接近这门科学的核心和精髓,对于学科体系的了解也越是透彻和系统;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生产实践也有相关的接触和了解,可以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创造性地开展基础课教学;他们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因此其授课更具有启发性,更能够深入浅出地带领新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初涉地球科学的学子至关重要。
(三)全方位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精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更快地明确目标、提升动力、规划学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建立由学校、院系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全校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部门负责专业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教务部门负责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学院学工人员负责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规划咨询指导具体工作,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校友、用人单位的多方面资源,共同开展针对不同学生团体、不同求职意向学生的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从课程内容角度,专业课程需要增加专业所对应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岗位性质和内容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信息,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探索,并进行相应的知R储备,为职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积累。从教学方式角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分组讨论、项目开展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动与交流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其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针对多数同学对于职业规划体系尚不够了解情况,高校需要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体系,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课程教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通过职业规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生涯人物访谈、校友交流、单位参观、就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课程内容的消化和应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对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职业世界的探索对于学生的职业定位非常关键。职业世界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这决定了职业规划教育需要用人单位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及杰出、知名校友的普遍参与。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邀请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校园,帮助学生认识职场世界和职业要求;邀请各个领域的校友返校,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指导。有关行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课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从业人员或校友进校园担任授课教师,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地球科学学科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其科研和就业领域涉及各行各业,但目前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可度尚显不足,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储备极为不利。地球科学学科招生政策、专业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机制的形成,有待于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方法及应用(2009)[M].电子工业出版社:367.
[2]白强,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篇5
论文摘 要: 本文作者讨论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实践出发,试探性地提出一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1.引言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日,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外语学习的目标应从过去的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转变为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和应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层次不齐,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外语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大学阶段英语开课时间有限,如何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真正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应是广大教学者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有效的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在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特定环境下能够进行恰当和有效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碰撞。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因此,全球化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必然的。
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聚焦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而是片面地强调词汇和语法等这些语言的基础知识。学生要使用和运用一门外语,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说:“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造成许多学生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较差,而且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偏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初都不大适应大学老师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授课,对于要求自己开口说英语更感新鲜。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极易被忽视,所以,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前,外语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如果教育者本身不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就会严重影响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下面我从实际出发,讨论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3.1课堂中文化知识的介绍。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自然习得语言的环境,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贫乏。教师可以通过对目标文化和本族文化的比较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这些方面的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如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不同,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会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另外,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如当中国学生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时很可能生气,但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在英语中“lucky dog”带有褒义,表示“幸运儿”的意思。对语言所表达的特定文化内涵的了解可以逐渐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语用错误。尽管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语言学习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增强学生的文化学习是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3.2利用课堂活动,进行情景对话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让他们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环境,提供条件,让他们在创设的情景中练习各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要求学生自身模拟现实生活情景,扮演特定角色,用英语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致谢或致歉等活动。大学英语的听力教材中每一课都有情景会话,每两课就有一个口头练习,可以通过这些练习及这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目的语文化,提高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可播放一些纪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手段传播文化知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发挥其图、文、声、像,以及信息量大的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英语比赛、英语晚会等方式传递文化知识,丰富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体验。
4.结语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频繁,为克服由不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外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刘美玲.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5-126.
篇6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三年大专生活已过两年。夏日燥热还未完全退去,知了也在树梢无聊的吟唱,然而我却再也不能浮躁,必须强忍着酷暑给我带来的郁闷静心为大三的学习拟定一份计划。我深刻的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了。
自从步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我就完全放纵了自己,虚伪西似乎只是我应付考试的内容,每天迟到早退,一觉睡到太阳晒屁股。每次上课少则七八十人多则几百人,老师也只是应付公事似的授完课就不见人影而且直观将自己的也不去看下面在玩手机的、聊天的、绣十字绣的... ...那绝大部分同学。学校检测成绩考试时往往会提前一周左右下通知,我们几乎都是充分利用这一个周临时抱佛脚抱着课本“狂肯”,结果就是一般不会挂科但每门课也只是刚好及格而已。更可悲的是,考试过后连“狂肯”一周学到的东西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的大学三年生活两年是这样度过,回忆起来真是很乏味,自己完全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浪费青春啊。众所周之,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况且我还只是个大专文凭。在当今这个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努力掌握一门技术如何生存?如何养家糊口?纵然你临时抱佛脚,没门功课都及格了勉强三年后拿到大学毕业证书你也只是空有一副皮囊,其实什么都不懂,试问那家公司、哪个企业会用这样的人才?
虽然对自己过去哦的行为深感悔恨,但有句话叫做“如果你错过了太阳,那么请别悲伤,不然只顾一味的懊悔,你就会连星星和月亮也一起错过”所以既然认识到了错误亡羊补牢还为时未晚。我会充分利用大学剩余的时间刻苦学习扎实的掌握一门技术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而奋斗。以下是我大三的计划:
(1)改掉睡懒觉的恶习,每天按时起床。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进行英语方面的学习,多读课文多谢多记单词,争取每天至少做四段阅读理解,利用课件时间多练习英语听力,平时多锻炼英语口语,争取今年拿到英语六级证书。
(2)上课不再玩手机、不在绣十字绣认真听专业课吧没门专业课知识学扎实,争取今年把去年没有拿到的专业证拿到,未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寒假岛屿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实习,锻炼一下自己。
篇7
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架构的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要有吸引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让职校学生有发展:就业有保障,收入相对可观,工作体面,升学有路径。职校学生就业的“出口”问题得到解决,招生的“入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出口”问题的解决基于职校毕业生人才质量。中、高职人才质量的提高需要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江苏省张家港市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许多探索。
(一)五年一贯制大专
五年一贯制大专能有效避免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能统筹安排中、高职课程,有效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招生面向初中学生,前3年开设的是重基础性的宽专业和文化知识课程,后2年是重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课程。实践证明,五年一贯制大专生源质量在不断提高,缘由是毕业生专业技能过硬,专业素养高,毕业后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升入本科高校学习的比例也较高。
(二)“3+3”和“3+2”中、高职教育
“3+3”和“3+2”中、高职教育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有效对接的一种培养高职人才的模式,能有效克服“五年一贯制大专”无二次选择机会的“短板”。中职校培养计划由高职院校指导设计,学生3年后考试合格才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种培养模式有效地发挥了中职和高职的长处,学生5年、6年中经历了中职和高职两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后,技能过硬,又具备了大专生的素养。近年来,张家港市“3+3”和“3+2”高职专科班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三)“3+4”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
“3+4”衔接构架是最近两年才开始试验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它将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有效地衔接起来。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签订了汽修专业“3+4”本科(本二)合作计划。学生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中职期间的培养目标、学习计划和课程设置由常熟理工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本科阶段文化素养、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和规划,第三年结束,学生参加合格考试,通过者则可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本科阶段按本科目标和计划授课。这种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该模式班级所招生源质量超过了一般普通高中。
(四)对口单招升学衔接教育
对口单招培养模式是中职学校向初级中学招收毕业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针对高职院校某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语数外3门文化课程、专业理论综合课程和专业技能水平上同样达到高职学习要求。3年学习结束,单招班学生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对口高职院校招生考试,高职院校根据考生3门文化课、专业理论综合课程和专业技能考核的总成绩从高到低按计划数录取。高职院校本科或专科班按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计划培养学生。张家港市对口单招成绩连续14年都在全省处于最高水平,单招班学生本科录取率达50%,专科录取率达90%以上。通过对口单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水平上比普通高中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但在文化知识修养上要偏弱一些,这些都值得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反思。
(五)中外合作职业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尝试,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双学历或者中外两份职业资格证书。张家港市中职学校与澳大利亚西南悉尼TAFE学院联办了中澳合作班,在第三年结束,雅思考试达到澳方入学水平的学生即可进入澳大利亚高职院校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可获得澳方颁发、中国认可的大专文凭。雅思没有达到出国水平的或不愿意出国学习的学生可继续在本校学习,四年级的专业教学由澳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授课,学生完成有关课程后可考取有关会计专业证书并获得我国高职院校颁发的大专文凭。张家港市中职学校相继与德国BBW集团东布兰登堡职业教育中心、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韩国湖南大学和日本不二越工业高等学校等合作办班都取得较好成果,初中毕业生比较青睐这种中外合作班级。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职办学体制的分割性
我国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办学管理体制是分割的。中、高职校管理的主体不一,中职学校属县级行政部门管理,高职院校多是省级行政部门管理,这些带来中、高职院校上下沟通的困难,增加了交流的壁垒和不确定性。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很难做到有效衔接,统筹协调、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标准模糊不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高职学制安排的随机性
中、高职衔接的学制非整体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中专层次学制有四年制、三年制和二年制3种;大专层次的学制有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即五年一贯制、“3+2”和“3+3”三种设置;本科层次的学制“3+4”和“5+2”两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在这些学制的衔接过程中未得到说明或规划,显得较随意。中专毕业生升入本科段就出现“2+4”,“3+4”和“4+4”三种衔接情况。大专层次高职的转段有直接过渡的五年一贯制、合格考查的“3+2”和升学考试的“3+3”等。本科层次的转段亦有合格考查和升学考试两种衔接方式。中、高职院校的评价考核和转段衔接中存在一定的混乱和随意现象。不论是初中生源还是高中生源,中、高职院校招生都是安排在最后批次。这些都在客观上促使学生家长及社会降低中高职院校的认可程度。
(三)中、高职课程教学缺乏一贯性
中、高职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缺乏一贯性,课程标准与技能标准缺乏衔接。教材是简单的中、高职内容叠加甚至出现重复,中、高职之间课程缺少衔接性,教学方式方法缺乏一贯性和承接性。目前,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均缺乏与中职阶段的互动与接续。特别是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建设、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断裂和重复的现象。[1]中职教育更注重实践教育,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弱化,导致毕业生后续发展力较弱,学习能力低下,参加工作只适应简单工种,很难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革新。中职课程教学目标狭隘,忽视了学生全面竞争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创新技能提高上易出现较大困难。高职教育偏重于培养学术理论型学生,其专业课程过多地趋向于追求学术性,过分地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容的精深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知识。
(四)教师专业素养吻合度不高
早期的许多中职教师是从普通高中教师转变岗位通过自学成为专业教师。这类专业课程的教师专业吻合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背景。近期的不少中职教师是本校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后回到职校做教师,大有“近亲繁殖”的趋势。这类专业课程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看似有专业背景,实则专业综合素养不够,专业技能单一无创新,课堂教学能力不强。如此的教师素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缺乏有效的对话、交流机制,彼此的群体影响小,职业与专业鸿沟较为突出,在对人才的认识、专业的理解、课程的实施、评价的衔接等方面都造成了障碍。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变革职业院校招生制度,破解办学体制分割的难题
目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有较大困难:高职院校招收普高毕业生数量指标远多于中职毕业生数量。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应向中职倾斜,而不是收紧。高职院校对中职考生招录计划(对口单招)要逐步从5%过渡到50%甚至更多,同时提高技能升学(指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比赛获奖而免试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学生的数量,实行中职毕业生免试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政策,开通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的直通车。还应扩大针对高职专科学生的专转本和专升本招收指标。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应互通互认,普通高校应设立应用型研究生院,使得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整,而不至于变成“断头教育”,让人看到职业教育“出口”很广,如图1所示。
(二)顶层设计学分银行制度,建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
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立交桥”需要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2]
设计和实践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规范化认证学历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不二之路。中职与普高、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入口”与“出口”通过学分银行制度相互融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从初中后阶段开始设计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规范认证学历能有效融合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扩大学生的选择余地。设计好初中后高中阶段文化课程的学分制度,可使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身份的转换成为可能。设计好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学分制度,可使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更利于其专业的发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学分互认,高职高专招生时参考学生的学分积累录取,这样既能有效打破招生时对中职生的歧视或不公,又能增加中职学校对初中生的吸引力,提高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高中阶段一旦打破目前学习优秀者读普通高中、学习力欠佳者读职业高中这种现状,大职业教育时代就会到来,中职毕业生中一定会拥有众多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技能人才。
顶层设计符合国情的学分银行制度。以高中段学分银行制度为例作简要设计。高中段学分设计以获得高中(中专)文凭最低学分积累为下限进行设计,为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学分的互换和互认留有充分余地。高中段学分由三大部分组成:(1)文化基础课程(语文和数学),中职与普高的学分权重一致;(2)体育、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实行达标等级考试,学分权重不分普高和中职;(3)普高其他科目和中职的专业课程,其科目学分权重需要认真研究和设计。学生获得高中段毕业证书的学分由三部分组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分积累情况可申请普高毕业证书和中职学校毕业证书。中职学校学生可根据学分积累情况在各专业间进行转专业学习,申请不同专业甚至是多专业毕业证书。高职院校招生时根据高中段毕业生的学分积累高低进行录取,不再设定普高生指标和中职生指标。高中段设计学分制,能够满足高中生个性化学习尤其是满足中职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十分有利于中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统筹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中、高职衔接精品课程系列
国家顶层统筹设计好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各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参考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企业(技能)专家、一线教育专家和高校教育专家编写教材。注重专业理论课专业知识的深入浅出,强化专业技能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和可操作性,编撰好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作业活页项目。将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国家和地方设立专门资金用于建设和更新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滚动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材。
(四)交流培养专业师资,锻造吻合度高的专业师资队伍
篇8
关键词:自考助学与专业培训; 衔接教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邢晓(1971-),女,浙江省衢州市人,衢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36-02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理性回归,以往只重学历的用人机制逐步向重技能方向转移,传统的自考教育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新时期自考工作发展的方针和目标也有所调整,开始着力构筑自考与多种教育衔接沟通的立交桥,探讨职业教育与自考衔接沟通、稳步推进自考与其他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等试点工作。自考助学的内涵也由学历课程助学向技能实践提高的方向转移。
一、自考助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以“没有围墙的大学”著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随着近几年中职升高职比例的控制,自考生队伍逐年宠大而且趋向年轻化,25岁以下的自考生占到59.44%。自考助学工作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助学形式从传统适合在职考生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工学矛盾小的业余辅导派生出全日制助学辅导和最近几年流行的网络助学辅导。而全日制自考助学更是让人感受到与普通高校无异的校园氛围,得到社会的认同,尤其适合中职、普高等低年龄的毕业生,成为许多自学考生的一种理想选择。各高等院校利用宽裕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助学工作,使全日制自考助学规模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2009年仅浙江省具有全日制助学招生资格的学校就有81所,核定招生自考生7.4万。这批年青的自考生要通过自考助学解决学历问题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就业问题。在此背景下自考助学工作将要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
自考助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提升低学历的年轻社会劳动力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劳动技能培养指明方向,避免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复进行,缓解国家劳动力培训的压力,更好地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自考助学研究与改革的方向
我国传统自考助学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自考助学的形式、强化自考助学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考通过率及相关自考政策的研究。最近两年自学考试虽然开始从职业能力培养方向进行了一些探索改革:诸如进行高职类大专自考改革试点,增加实践课考核的内容与比重;也有学者开始对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并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总体方向还是属于粗放型的,正处于摸索阶段,对职业技能培养力度还相当欠缺,有的专业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
自学考试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步调一致,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必须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的方向去改革。要通过对当前自考助学现状的分析,探讨适合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让自考学生通过自考助学阶段既能学到相应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学到相关的专业基本技能,减少劳动力培训教学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才能保证自学考试持续可稳定发展。
三、自考生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自考生的数量、年龄、职业、报考前的学历等特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浙江省2009年为例,自考学历教育共开考136个专业,考生50.2万人次,新增考生每年基本维持在12万左右;考生的年龄构成发生了变化,30岁以下的考生约占当次报考人数为92.5%;学历结构偏低,高中(中职、中技)的报考人数约为63%;考生的职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自考队伍的主力军,占当次报考人数的75%。
(二)年轻的自考生队伍对自学考试的认识态度。从1981年开始,自学考试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得到广大考生和社会的认同与追逐,考生逐年递增且趋向年轻化。通过对6个专业、13个班级共594名自考助学的学生入学时的问卷调查,得知91.75%的学生对自考学习充满信心,主观愿望较好。反映出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自考教育有较高的认可度,也是参加自考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三)自考助学生源的学习习惯。自考学生的学历结构偏低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学习习惯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怕吃苦、投入学习时间少,而且学习计划性、自觉性较差。从问卷调查反映出真正每天投入在自考学习方面上的时间少于1小时的占30.47%,在1~2小时的占52.36%,对课程学习没有任何计划的考生占27.27%,有计划但基本上坚持不下的占58.08%;考前没有做好复习的占70.2%。自考生这种仅有良好愿望却没有实际投入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非常不利于自考教育“以考促学”培养人才模式的初衷。也是许多自考生抱着试试而已的态度,最终选择了放弃自考的原因所在。
四、自考助学与技能相结合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经过数据分析与调研论证,认为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是符合当前自学考试教学改革的方向,能为进一步完善自考教育对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但这种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跳出传统自学考试的框框,要结合学生现状因材施教,迎合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选择自考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学习程度,要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与标准、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对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方案进行合理定位。自学考试做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到目前为止自考学历的通过率还是很低的,浙江省截止到2009年底累计有1000.09万人次参加了自考学历考试,累计培养了36.79万(专科21.48万、本科7.52万、中专7.79万)毕业生,毕业人数不到3.7%,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几乎处于空白。所以对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定位必须要理性,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自学考试与技能考核中都取得好成绩,而是对不同的学生在整个教学结合模式下有所选择,统筹兼顾自考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努力通过自学考试过程中,使专业技能也有所提高与收获;对于文化基础较差、实践操作较好的学生,在争取拿到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对专业理论知识也有所了解,达到知识面拓展的效果。
(二)以就业为导向,找准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自考教学培养方案改革的关键在于专业技能方向是否合理、能否让学生毕业后掌握相应的专业基本技能。自学考试改革方案应当围绕“专业技能”这个中心开设相应的课程,要保证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基础理论比例的合理性。比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从事会计行业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才可以上岗,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要熟悉做帐查帐实务,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并不高,而是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强化实际帐务能力的训练,围绕会计证、电算化考核等技能培训要求来组织教学与助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围绕高职大专的培养方向,尝试自考计划的调整与课程教学改革。利用自学考试教学试点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高职类大专自考与职业技能衔接教学的实践,通过分析传统自考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论证自考计划中实践课教学的重要性。把降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难度、减少统考课程的科目、大幅度提高实践课教学与考核的比重等问题做为当前自考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并对这些问题加大力度进行调整与改革。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属于自考新增试点专业,在2009年浙江省自考开考计划中还没有此专业计划,刚开始时参考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相关的课程,其中包含高等数学(四)等6门统考课程,经过教学实践运行,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理论偏深、偏难的专业教学,没法继续坚持自考学习。经过第二轮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实践,基本上达到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方向、降低专业理论的难度与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助学过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使得整个教学计划更加合理。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两轮教学计划中统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比较如下:
(四)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与方向,更好地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应紧密围绕专业特点开展教学,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为主线,尽可能向专业技能方向看齐,才能真正做到学历与技能培训有机组合与衔接。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共13门课程,除了毛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及毕业实习三门课程外,将其他十余门课程的内容按理论与实践方向进行分解,再把实践内容与技能考核项目一一组合,做到降低自考课程理论知识难度的同时,使得实践课程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考核也有一个相对可行的标准。具体方案如下:
(五)日常管理模式的跟进。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大专自考学生不仅仅是文化基础差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一直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做不到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考前复习等环节。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不能以开放式的大专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而是选择一种界于大专与中专之间新的模式去管理,即要迎合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丰富学生的第2课堂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又要强化对他们的日常纪律的管理;要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与思路,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增加晚自习辅导管理、考前模拟练习、专业老师串讲答疑、技能强化训练以及班主任跟班管理等环节,大大改变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增加了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改革的运行结果
通过对两届学生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改革与实施,从教务部门汇总的自考课程考试成绩与学生技能考核的结果分析,基本上达到了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预期效果。
在运行教学改革方案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对待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的问题,认识到自考助学不是单一为了自考课程的通过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考助学这一教学管理过程,使自己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文化修养都有所提高,提高毕业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率,更好地服务社会。
而自考统考课程的减少,又大大降低了理论课程的学习难度,也保证理论教学内容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大部分学生充满信心地沿着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改革的思路,能够基本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总之,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这种教学改革不能认为是简单的降低专业培养要求,更不能是为了凑学分拿文凭为目的,而是真正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自学考试的计划中去,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考助学阶段取向不同,最终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更快地适应社会、走向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必读[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对于自主学习的涵义,国内外研究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有Zimmer-man[1]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3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已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的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
我国学者庞维国[2]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即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是指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已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综合上述观点,自主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①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②选择性:强调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权上;③独立性: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的独立学习,而是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④能动性:即自主学习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前提;⑤有效性:一般来说,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⑥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绝对自主学习和绝对不自主学习都比较少,学生的学多是介于两者之间。
2自主学习在儿科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树立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自我认同紊乱,常常依赖外界的评判。目前在社会上,护理专业上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是最底层,因此他们心理压力大,既有没能上大学的失落感,又要面对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怕被别人忽视和看不起。一些研究发现,许多中专生心情压抑、消沉、沮丧、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低下。因此,老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真诚与学生沟通和相互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学生感受尊重、享受学习的快乐、克服心理障碍、勇敢面对现实,激发起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独立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或愿意在课堂发言。但实际的情况是积极主动发言的情况很少,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点名,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往往是碍于情面或担心自己出错而放弃了主动发言的机会。因此,不但要寻找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讨论主题,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自由探索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对课程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性帮助学生复习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①什么原因可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②本病的发病率你认为在哪一季节较高?南方和北方有区别吗?城乡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③本病应该怎样预防?④你怎么指导家长正确地给小儿晒太阳?⑤用自己的语言或肢体表演描述一下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常常超越课本原有的内容让知识的认知更形象、更具体,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如果教师只相信自己的“一言堂”,从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势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临床学科中,儿科护理学比较起内、外科而言似乎是“小科”,教材的内容较少,在护理专业的统考中仅仅只占了50分的分值,再加上学生往往存在“小儿就是成人的缩影”这一不正确的观念,因此造成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重视程度较差、缺乏兴趣。所以在我在教学别注意多利用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等教具来创设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授《小儿腹泻》时,先播放一段多媒体动画:“穆罕,男,1岁零4个月,因呕吐、腹泻两天入院,嗜睡不易唤醒,双眼干燥无泪,眼窝深陷,口唇极度干燥,腹壁皮肤弹性完全消失。”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度脱水的案例。看过动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问题:小儿腹泻和成人腹泻完全相同吗?危险性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表现呢?学生开始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及时激励,顺理成章地推出小儿腹泻的临床特征和护理要点。这样的理论学习强调了对疾病的理解,学生有着较浓的兴趣和较大的自,也使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在探寻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2.4妥善处理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关系,双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服务要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的自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不仅不能排除教师的指导,还必须加大对其能量的吸收。教师的指导应是有所侧重的、有针对性的、有一定高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效应。
总之,自主学习以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方法上的灵活多样、过程上的开放互动及质量要求上的层次递进,得到了教育者的普遍肯定。此外,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走向护理岗位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他们应对知识技术的更新、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的必备素质。但是,由于中专卫校教学资源有限、课程繁多、生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再由于专业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自主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限制。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相信自主学习会在护理教育的探索和改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ZimmermanBJ.Developmentofself-regulatedleaning:whichanekeysubprocess.ConteporaryEducationPsychology,2005,16,307-313.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习动力;英语;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11-03
一、英语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力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学习动力的表现方式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反映,其强弱程度则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努力程度作为判断的依据。对于一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而言,其学习动力的强弱同时受到外界教育督促压力,以及自身内在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影响。大多数高职学生首先明确的是自己的学习动机,然后才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又会对他们的学习动力强弱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分析研究当代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应该以他们的学习动机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的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力现状
根据前文所述的学习动力理论,具体到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他们的英语学习动力就是维持英语学习的热情,以及推动他们学习行为持续均衡发展的内在力量。本文在撰写之前,借助工作的便利条件,笔者与高职院校大量的在校生进行了目的性明确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到这个群体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影响因素较多、动力较弱、激情低落、情绪不稳、意志力不强、行为迷茫、学习被动、成绩滑坡,表现现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许多高职学生受社会形成的各种压力作用,求知欲和上进心严重不足,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计划,无法持之以恒地坚持英语学习,无法取得预期之中的学习成绩,导致其感觉学习英语事倍功半,反过来挫伤了他们的英语学习信心。
第二,难以做到长期英语学习目标和短期阶段性目标的统一,许多高职学生没有英语学习长期目标,应付各类英语考试成为他们为唯一的英语学习目标,部分学生存在抵触学校的英语A、B级,四、六级等考试的心理。
第三,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仍重复着中学阶段的模式,背单词和做习题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学习方法,很少有英语现场交际及场景英语交流的学习方式。而且,学校和班级的学习环境对许多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学习行为情绪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激励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英语学习动力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树立和学习计划的制定,都是以个人理想和坚定信念为基础。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将学习变为学生自发的需要,能够使学生获得充足的学习动力,乐此不疲。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有充足的理由重视在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四种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1)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
目前的高职在校生基本上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既个性、理想丰富又弱点明显,且辨别是非能力不足、无法承受较大的挫折。因此,教师应该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按照因材施教兼顾求真务实的教育原则,引导高职学生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就业等实际问题融入到社会发展趋势之中,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学科渗透教学法
运用学科渗透教育的手法,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有机地穿插到高职的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去,可根据理想信念案例设置相关任务或讨论议题,以利于拓展理想信念教育渠道,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3)活动体验
在校园内开展以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基础的,结合高职生特点,形成健康、高雅、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抵制消极、庸俗的社会风气袭扰校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实现理想信仰的社会生活之中。
(4)校园网络的有效使用
网络早已经融入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展开,应该以网络的有效使用为契机,探索与高职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匹配的网络模式,如论坛、博客、微博、网游等,使高职学生在掌握网络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理想,坚定信念。
2.磨砺意志,重塑学生自信
许多高职生在高考中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学习的共同点是较差的学习基础和自卑心态,严重地对他们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对它们的意志加以磨炼,能够有助于其回复学习的信心。
(1)实施鼓励。
鼓励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良好的状态,它可以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内驱力,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认为“我能行”。
(2)帮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学生的自信很有可能会被一次失败所摧毁,相反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却能够在一次成功之后被激活。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从较低的起点提问问题、布置作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希望,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找回自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坚持较严格的要求标准。
(二)完善学校激励机制,增强教育合力
1.英语课程设置科学,教学内容合理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是否能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设置英语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兼顾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学生实际情况,不能仅根据学校领导的一时兴趣违背上述原则。在符合英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职业特性、学生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教师讲课时,应把英语教材相关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避免单一枯燥的理论课。尽量使英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从而刺激学生英语学习欲望。
2.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学习欲望。为此有以下建议:
(1)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特别考虑学生的心理和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高职的学生学历水平与普通全日制专科相等。然而在普通社会公众的意识里,并没有把高职学生看作大学生,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观点,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非常不利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形,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突出对学生地位的平等对待,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围绕学生展看,尽可能对保护并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2)英语课堂教学组织的思考
教育界有一种观点,判断教师是否称职,关键在于其是否在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前提下,仔细思考如何安排学生的课堂行为,以及探索课堂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材信息量好内容差异均偏大的情形,不同的内容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讲解更要切合实际,力求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多样,精益求精。让多数学生特别是高职的绝大多数大专生都能真正地进入课堂。
(3)相关课外英语兴趣活动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具有激发学生的工具性动机的优势,而课外活动则侧重于学生一体化动机的激发。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的紧密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练习的能力,通过参与课外活动,更能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固然,英语课外活动丰富多样,在开展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将单语教学的模式发挥至最大化,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有利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3.完善评价机制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需要通过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行检验,为教师完善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提供量化的依据。根据本文作者在高等职业院校执教过程中的观察和心得体会,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水平和成果进行测试、评价的主要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两种评价方式仍停留在理念层面上,实际应用的评价方式过于形式化,阻碍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因此必须从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着手,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要评价指标多样化
传统的学生学习衡量评价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就是唯分数论好坏,无法全面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等加以客观地衡量和评价,因此必须构建多样化的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系统地衡量和评价。
(2)要评价方法多样化
考试是普通学校的传统评价方式,而高等职业学院具有职业特点,并不能简单地采取考试这种评价方式,而是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通过笔试、技能操作、作品展示、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多种手段进行考核。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大专会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