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3 18:2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发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多媒体技术的实践性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当前“多媒体优化组合”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在变革传统的注重知识灌输的封闭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通过直观的场景设计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积极参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故事描述、遣词造句、分组竞赛等形式,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更进一步地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多媒体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趣味、科学地导入课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就可决定这节课的优质与否。英语课的导入应在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音像功能,且操作快捷方便、图文并茂、容量大、节省时间,利用它可增加导入知识的科学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英语教学是一种情境的创造,通过创造出活泼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在新课呈现之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出本节课的话题,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英语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1.多媒体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打好英语基础的关键。多媒体的先进性、直观性能调动学生的观察,让他们在思考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一些词汇,并通过举例进一步巩固单词的用法。这些通过多媒体,可更加快速的呈现,答案的显示也一目了然,既清楚又生动,避免了学生光靠听讲所出现的辨识上的错误。
2.多媒体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语法教学向来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之一,光是照本宣科的语法教学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多媒体的运用可将复杂的语法原则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语法教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化解语法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比如,在讲解时态语态时,可先呈现一些图片:“The mother is taking care of the baby. The baby is being taken care of by the mother.”由此引入主动以及被动语态,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又如在讲解名词性从句时,可通过划线、圈出关键词等呈现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始终注意力集中在屏幕讲解上。多媒体的呈现使得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他们将语法知识进行活学活用的能力。
(三)多媒体运用在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方面的探索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同时使用的效果必然要比单一的感官学习更佳。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听说环境,多媒体所呈现的形象生动的图像及声音,会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感官,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创造更为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牛津版高中教材中有大量的音频视频素材,每篇“Reading”以及“Project”都附有声像材料及Mp3音频。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播放视频还是音频材料,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中明确对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学生既要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又要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多媒体可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文章大意,更加直接的呈现文章的主题。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归纳大意、概括主旨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了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大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也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参与其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多媒体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快节奏,构建了高效和谐探究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现实意义发展趋势[J].计算机世界,1996,(11).
[2]葛炳芳.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1.
篇2
关键词:美术学习;多样化教学;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进而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去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探究背景
(一)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中学教学中,因为课业重,学生的学习时间宝贵,学生普遍认为上美术课是让自己在紧张的功课之余放松一下,因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松散,作业不及时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二)课改的趋势
中学美术课对学生找工作和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要求学生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也不大,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因此,要让美术学科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使之与学生建立兴趣方面的联系,即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三)学校的需要
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的依据
(一)人文课程论
《艺术课程标准》是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是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和提高。
(二)多元智能理论
根据美国哈佛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
(三)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展本校的课堂教学课程。它为构建本校的艺术教学特色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探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探究的目标
1.凸显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理念。(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2)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新鲜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2.提高教师教科研的水平。通过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组织评价方法、基本规律,产生一定数量的理论成果,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教师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能力。
3.实施学校的素质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组织实施,培养全校师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意识,营造研究氛围,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研究的内容
我们从学校科研、教师能力水平等实际出发,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教学方式活动中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文化资源,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的研究。(2)我们生活周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无论是校内的文明风尚、环境建设、信息网络,还是校外社区资源、地方资源等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着。(3)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有效途径、方法,基本规律及特点的研究。(4)探索在教学活动方式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评价机制,以争取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机制的完善。
四、探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探究的对象
1.学科:美术课。
2.学生:全校中学学生(以初一年级学生为主)。
(二)探究的方法
调查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
五、探究的主要步骤
(一)形成共识,实施素质教育,打造艺术教学品牌
艺术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利用我校已有的条件、基础,开展适合于学生的艺术教学活动可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学校艺术特色教学品牌的打造。
(二)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实践出真知。我们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探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并对几个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探索:
1.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了解。课题实验开展之始有必要对传统课堂的背景做一番了解,以便今后能做好对比。
2.实施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1)引人入胜的导入。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欣赏课中,多用音乐等激发学生对色彩、光影的想象,为新课的展开做好辅垫。
(2)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更忌讳照本宣科。除了要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知识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
篇3
【关键词】中美文化差异 交流方式 价值观 英语教学
通常人们认为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际主要的障碍是语言,只要语言相通,交流就不是问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多,我们渐渐发现即使语言相通,交流中也常常会产生很多误解甚至是摩擦。语言其实不是单独存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的交流和思维模式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影响,所以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碰撞。而尽管中国英语教育较为普及,但英语教学更多的还是注重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本文以中美两国为例,通过浅析中美两国文化不同,谈谈其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一、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一个国家的知识、信仰、价值和风俗等等。下面就从几个主要方面来阐释中美文化的差异。
1.交流方式。交流是人们传递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首先是语言交流。中国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似乎语言不再是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然而,中国的英语教学多注重单词语法的教育,而忽略了具体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运用。即便是一些看起来意思对等的单词或短语,在两种文化下产生的意象却是截然不同的。例如,上海曾有一家电池品牌叫“白象”,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后来,公司想要打开国际市场,将品牌英文名字就译为“white elephant”,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后来他们才认识到,尽管“白象”在中文里可以代表纯洁珍贵等美好的意象,但是在英语里却常指“大而无用的东西”,难怪外国消费者不买账。所以翻译不仅是语言上的对等,对文化的无知造成了沟通的障碍。
同时,中国文化强调谦虚含蓄。比如对对方意见持有不同观点时,中国人很少会当面指出,多会曲折迂回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美国人则会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Hall)的高低语境理论能很好的阐释这种不同。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人们喜欢用非直接而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如果要表达不同意或拒绝的时候,很少会直接的说“不”,需要对方意会。相反,美国则属于低语境文化,喜好用坦率直白方式进行沟通。高低语境的不同会给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高语境文化下的人可能会认为低语境一方太过直白,不留情面,让人尴尬,而低语境一方可能会认为高语境文化下的人不够真诚。
其次是非语言交流。在交际过程中,非语言的交际手段同样很重要,它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手段,而对同样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沉默。沉默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在中国我们常说“沉默是金”。沉默可以理解为思考、顺从、尊敬和接受等等,有时保持沉默也是一种礼貌,是避免冲突的重要手段。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语言的力量。如果在商业谈判中,中方沉默可能是在思考或犹豫中,而美方则会对这样的沉默感到不舒服,认为对方缺少合作的诚意和热情,甚至认为他们是在讨价还价或者是拒绝。
2.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中美价值观的不同也是常常引起摩擦和冲突的根源。价值观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分。个人主义是一种较为松散的社会结构,其中每个人更注重的是自身的价值和需要,更多的强调“我”而不是“我们”。而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组织,强调共同利益,统一性和合作。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重视个体之间的紧密关系。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通常被认为是个人主义,而集体主义则是东方文化价值的核心。
其次是权利差距。这是由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用来衡量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的一种文化尺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状况,是各种社会文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属于权利差距较大的国家,因此有着明确的等级结构,人们尊重服从权威和长辈,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往往是掌握在级别较高的人手中。相反,美国是文化差距较小的国家,人们比较崇尚平等,上下级观念没有那么严格,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即便是普通的员工也可以对上级的决定提出自己的质疑。
最后是思维模式。美国人善于分析,比较有逻辑性,他们认为事物只有两种可能性,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美国人思考问题通常先从部分开始,每一部分细节考虑周全构成全局。然而中国人重视和谐和整体,所以思考问题倾向于从整体到局部,先确定大的方针准则比较重要,细节则可以变动协商。中国人不认为事物是由完全对立的两面构成,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在思考问题上也常常靠直觉。
上述文化不同就对中美双方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交流中较为正式的一种情况,即商务谈判为例,这也是中美出现摩擦较大的地方。文化的不同使中美谈判风格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直接,注重效率,喜欢公开辩论。受思维模式影响,美国谈判者通常先从细节入手,会将谈判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希望可以一一详细讨论进行解决,谈判者拥有一定决定权。而中方则更注重良好关系的建立,可能会花大量时间进行寒暄应酬,这在美方看来是一种拖延,没有合作的诚意。中国人认为和谐是最主要的,谈判者很少正面与对方产生冲突。他们倾向于先定下合作的大体原则而非强调细节。谈判者的决定权取决于他的级别,很多问题可能不能当场决定而必须请示上级。这些在美方看来都过于拖沓消极。所以如果不能理解这种文化差异,从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仅仅语言相通也不能顺利交流,甚至还会造成误解和最终谈判的失败。
二、对教学的启发
因此,实现中美交流的顺畅,不仅仅是单纯学习语言那么简单。正是由于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才会造成人们在交流中的障碍和误解。所以,英语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是关注于简单的发音单词语法,更应该延伸开来,将文化的学习渗透其中。
首先,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树立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敏感性。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语言的教授者,更承载着传递文化,建起沟通桥梁的责任。所以,教师自己应该先转变教学理念,同时将文化意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对文化的理解学习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最好的学习是身临其境。对英语课堂来说,也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根据课堂需要放映一些电影或影视作品,看这些作品中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交流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不同,也是学习实用英语的好方法。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创设情境或展示等多种手段,引起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文化的不同。
最后,英语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延伸到课下。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或鼓励学生自己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文化专题讲座、书友会、英语角等活动,给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环境,甚至可以邀请学校的外国留学生加入,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去感受文化的不同魅力和文化撞击带来的新鲜体验。
总之,只有认识到了中美文化差异的不同,并将这种不同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以后在交流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可能产生的摩擦,更好的架构起中美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Chaney,L.H.& Martin,J.S.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2nd ed).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Pearson Education.2000.
[2]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傅福英.钟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信息输入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116-118.
[4]黄济群.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的冲突[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98-99.
篇4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髓过氧化物酶;毛细管电泳
白血病(leukemia)是累及造血干细胞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由于白血病亚型不同,诊断标准也有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亦不尽相同。所以白血病的分型诊断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被认为是髓系特征中最具特异性的标志,在各型白血病的分型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过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1,2]或电镜[3]对MPO的检测及应用Northen、RTPCR等技术对MPOmRNA的检测已有诸多报道[46]。但以上均为定性检测,对MPO的定量检测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采用毛细管电泳法 (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定量检测MPO在不同类型ANLL中的表达,力争为MPO的检测找到一种更为灵敏的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36例初发及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患者均来自我院2005年6月至2006年1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FAB分类M1 4例、M2 7例、M3 9例、M4 6例、M5 8例和M6 2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5-70岁。全部病例均与化疗前采集骨髓制备标本,并常规进行细胞化学染色。对照组30人,男17人,女13人,年龄22-34岁,均为健康 体检者,经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异常者。
1.2 试剂及主要仪器
PBS缓冲液(pH=7.4,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1.077,济南爱博有限公司);过氧化氢(H2O2,含量30%,分析纯,江苏徐州试剂二厂,徐州,江苏);氢醌(H2Q,分析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活性>250 u/mg,上海丽珠东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弹性石英毛细管(内径25 μm,外径375 μm,河北永年光导纤维厂,河北);碳纤维(直径6 μm,山东大学碳纤维研究中心,山东);10412普通台式离心机(上海手术器械厂);高压电源(9323HVPS,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CHI化学分析仪(CHI800型,CHI仪器公司,Austin,TX,USA);微型电解池(自制);三电极体系:碳纤维束微盘电极(工作电极),铂丝电极(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参比电极);7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上海南汇电讯器材厂);超声清洗机(Branson200型,中美合资必能信超有限公司,上海)。
1.3 实验方法 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所有病例均在无菌条件下抽取骨髓2 ml注入EDTA抗凝试管中,加入4 mlPBS(pH7.4)缓冲液稀释。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分离好的单个核细胞中加入2 ml PBS液,混匀,制成悬浮液,用细胞计数器计数并求出细胞的密度。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采用冷冻复融法和超声波溶膜法。将已计数的1 ml在PBS溶液中的细胞悬浮液放到20 ℃冷冻,在37 ℃融化后,置于冰浴中在超声波中溶膜,得到细胞提取液。在实验时,直接将细胞提取液用PBS稀释一定倍数后使用。
细胞提取液中MPO的测定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实验中以PBS为电泳缓冲液。将细胞提取液在5.0 kV进样10 s后,在20 kV的电压下运行60 s。再在毛细管中与底物氢醌(H2Q)和过氧化氢(H2O2)柱上孵育10 min,H2Q和H2O2与MPO发生催化反应,反应方程式示于式[1]。生成的苯醌(BQ)又随着压力向检测端移动,到达检测器时,用碳纤维盘束电极检测。在电极上的反应示于式[2]。
H2Q+H2O2MPOBQ+2H2O(1)
BQ+2H++2e-H2Q(2)
由于过氧化物酶催化底物的反应为专一反应,电化学检测到的是BQ,所以电泳峰便对应于细胞提取液中的MPO活性。细胞提取液中MPO的活性是根据已知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的标准曲线定量的。不同浓度的标准HRP溶液在相同检测条件下进行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可以得到HRP的标准曲线。由于MPO和HRP都是过氧化物酶,在催化过氧化物的性能以及活性的表征和测量方面是相同的。而酶的活性大小,是用酶的活性单位(u)来度量。即使酶的来源不同,其活性测定方法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是转化相同的过氧化物(底物)。所以可以用标准HRP的活性定量MPO的活性。
根据多次测定细胞提取液的结果计算得到细胞提取液中MPO的平均活性浓度(u/ml),再根据细胞悬浮液中细胞浓度(cell/ml),可以计算出每个细胞中MPO的平均含量(u)。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统计软件将所有检测数据及病例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对照组与ANLL组间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ANLL各亚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P
2 结果
MPO在ANLL中的表达结果及其与ANLL各亚型之间的关系见表1、表2和表3。
将M1- M5型MPO平均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示:M3病例的MPO平均值最高,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7例M2为M2a 5例,M2b2例;6例M4 为M4a 4例,M4b2例;8例M5为M5a 3例,M5b5例。因各亚型病例数限制,未对其两两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但检测其细胞中MPO值的结果(如表3),符合M2b>M2a、M4a>M4b和M5b>M5a趋势。
篇5
2001年,带着对父亲的不解和极大的抵触情绪,赖志郎来到上海开拓美发事业,开始了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没有了台湾的基础,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赖志郎从头做起,选址、办执照、招聘员工、装修、开店,所有的进展都必须要赖志郎亲自参与,那段时间。赖志郎真正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
在上海,美发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要怎么做才能让曼都这个品牌在上海立足并发展呢?赖志郎明白。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一定要有好的发型设计师,在美发行业,人才流失最为严重。一些美发店为了迅速赢利,往往采用高薪挖角的方法。赖志郎并不打算这么做.可要怎样才能得到好的发型设计师呢?赖志郎想到了父亲教他的方法,他要把洗头学员打造成发型设计师。
在美发行业里,洗头学员和发型设计师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一个知名的发型设计师每个月可以收入上万元人民币,而洗头学员的收入却只有几百元人民币。每个洗头学员都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发型设计师。洗头学员不仅收入低,工作也很辛苦。我们平常洗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让双手在洗发精里面泡一天会怎么样呢?洗头学员的手会干裂,严重的时候。经常出现三四条裂痕。甚至已经没有办法再洗了。戴手套又怕对客人不尊重,学员只能忍着疼痛继续洗。晚上敷药后还要套一个套儿,可隔天再拆开,都还没痊愈仍要继续洗。
看到了这个过程,赖志郎感受颇深。在美发店里,洗头学员从事着最辛苦的工作,可要想学习理发技术。简直是难上加难。唯一的途径只能靠自己偷学,赖志郎的父亲当学徒的时候吃尽了各种苦头,在有了自己的美发店后。他亲自设计了一套培训洗头学员的方法。他要让这些学员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合格的发型设计师。
赖志郎在上海推出了这套培训方法。在曼都,从洗头的学员到发型设计师一共有10个不同的级别。每天,公司都会在空余时间里组织学员学习理发技术。每三个月,公司都为员工们进行一次晋级的考核,每次晋级成功,工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果10次考核都能够顺利通过的话,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洗头的学员就可以成为实习发型设计师。
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既吃惊又感动。每天晚上10点。是曼都美发店关门歇业的时候,打扫完卫生后,已经工作了12个小时的员工都没有离开,而是拿出假发套,在反复地做着练习。员工们说,他们每天都如此。一般要练到凌晨12点以后。为的就是早日实现设计师的梦想。
凭借稳定的人才培训体系 连锁事业越做越大
从洗头学员到发型设计师的学习过程非常辛苦,除了日常的工作。学员们每天都要重复着单调的洗、剪、吹。为了缓解他们的压力,赖志郎的太太也来到了上海,成立了曼都培训学校,定期为员工们做业务学习和心理辅导,激励他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从2001年到2007年的六年时间里。赖志郎夫妻俩培训出一大批出色的发型设计师。学员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曼都美发店里,那些以前收入只有几百元人民币的洗头学员变成了知名的发型设计师,他们的人生也发生了难以想象的改变。有一个学员,曾因为日子过不了,跑去跟主管借一百块钱过日子。而做了设计师以后,两万元以上的月薪使他有能力买房子了。
篇6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起了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得以拓展,影响也逐渐扩大,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得以提升。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服务时效与记录管理工作不完善、服务团队的管理不规范等主要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应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能力与实效、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规范,进而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本文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长统计与服务记录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以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61
[中图分类号]G641;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1
1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稳健
从国外社会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早,在美国,2 000多万的大学生参与了社区服务学习计划,10多万教师和管理人员设立了有效的课程服务计划。从国内社会来说,近十年大学生志愿服务不断发展。从2008年开始,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相关数据、文献数量等增幅较往年加大,受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发展稳健。2009年,随着世博会、亚运会志愿服务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也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11年后,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 Ρ裙内外志愿服务发展水平
在国内,以清华大学为例,据调查,参与志愿服务的调查对象中仅有28.9%的成员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前接受过培训,而71.1%的同学在成为志愿者之前并没有经过面试筛选。在欧美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已普及,深入民心。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的志愿者组织总数超过100万个,美国大学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组织。
20世纪70年代后,志愿者组织在全球范围兴起并发展。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的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有待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
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
3.1 大学生志愿服务没有实现长效机制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每次志愿服务时间在2-4小时,长时间(4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只占很少一部分的比例,且约有66%的同学是为了体验志愿者精神。这表明大学生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并没有达到其真正目的。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同时,没有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制度化的深入改革,更没有建立起长效的机制。志愿服务不规范,缺乏完善的管理和保障体制,工作的分配也呈现不平等的现象,此外,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导致学生对志愿服务不重视且难以实现长效机制。
3.2 组织机构散乱
调查显示,52.8%的同学认为当前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学校团组织或学生会为领导进行组织和管理工作,几乎没有专门具有实效性的部门进行管理,导致志愿组织机构散乱,致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随意性较大。同时,对于高校志愿工作的服务范围来说,其缺乏规范性,也没有建立健全培训系统,造成了学生对组织安排的志愿工作敷衍了事,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服务。组织机制不完善、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混乱。
3.3 参与方式表面化和随意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仅在有时间和有精力的情况下才会去参与志愿活动,而积极参与的同学只占30%。志愿组织难以营造出持续的志愿服务氛围,志愿者在活动中也会渐渐缺乏兴趣,志愿者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因其专业性减弱,且没有专业的指导与监督,最终导致部门大学生逐渐放弃志愿服务。
4 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问题的改进方法
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态度只是一时兴起、积极尝试,并不能持续坚持,其有效对策在于建立长效体制。笔者结合国内外高校志愿工作的经验,从志愿服务的根本意义出发,总结出了解决方案。
4.1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与实效
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与社会地位,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针对这一办法,高校有关组织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积极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逐渐培养大学生服务奉献的热情和品质。
4.2 完善管理规范,促进志愿者的团队建设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质量受管理机制的直接影响,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由此看来,完善志愿服务的有效管理机制,是高校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一步。因此,相关人员应完善管理规范,加快志愿者团队建设。
4.3 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针对志愿者难以管理的问题,应从来源上入手,以各大高校为单位,实施志愿者注册制度,以社区服务项目、重大节日为依托,集中进行志愿者的注册工作。通过志愿者注册制度的建立健全,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的、专业的管理和培训,从而形成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这对志愿服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本科;研究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58-02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当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由此引发了教育工作者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它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常是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自我实践来获得经验,养成较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专题研究,以培养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他们紧紧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过程,包括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及最终解决问题,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提供一种动态、开放和多元的环境,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轻松获得更多知识和学习体验,它促进大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了学生学习范围。
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强调“怎么学”。自18世纪以来。它经过三次大规模地发展。第一,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主要是欧洲,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等人,其目的是使人祛除蒙昧、迷信和盲从,强调理性;第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是美国,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康茨和拉格等,其目的是培养人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第三,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主要是美欧等国,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和费尼克斯,他们论证了“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精英。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经验,国内相关教育工作者已对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和人才培养展开了大量的培养和研究,并得出开展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国内部分知名大学已经建成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试点。国内高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实行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2)导师制和导生制相结合的双导制教学模式;(3)制订卓越型人才培养目标;(4)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注重思维活动,重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随着国力的增长,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院校相关硬软件的相关投入,通过改变和提升相应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也将更有效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系统,它将会改变传统大学教师的知识权威角色,将会给传统的授受式课堂学习模式带来崭新的变化,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便利和更宽广的知识视野,将会有效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1.大学网络的普及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丰富的学习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教师可通过设置不同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随着计算机网络在高校中的应用和发展,其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计算机网络具有自身优势,如:交互性、发散性及开放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只要有计算机和网络,学生便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听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的课程,还可以在网上与之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借助于信息技术,大学校园中具有成熟的在线学习支持系统,如:现代化的实验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科技馆和学生公寓,通过网络学生可随时获取知识并可得到教师的指导,从而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尽可能提供一个问题情景,要求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和判断,进而去解决问题。这使每个学生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2.利用制作的课件和建立的资源网站,学生可进行自主听读,教师可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教师可将课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对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和课件难易程度不同,确定听读的时间长短和次数,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则采取多次和长时间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建立自己的学习网站,将一些学习资料投入到网站中,也可要学生收集资料来充实网站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和完善,网站中会有大量的学习资料,师生可以进行网上资料搜索,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这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交流的网络空间。以上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研究性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形式不拘一格,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学校教师可通过多种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评价应遵循肯定性、鼓励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教师应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培养和能力培养。所以评价时应注重过程、注重应用、注重体验、注重全员参与;评价的标准应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最终是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信息技术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可以被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它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文化及科学的新的课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作用亦愈来越明显。同时,鉴于信息技术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国家也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这利于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发展,有效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祝夷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l,(2).
篇8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继承 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山水画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范畴,它特定的表现内容、表现语言、表现风格及独特的艺术文化审美,决定了在继承上,也有着独特的方法、方式及理论指导。要掌握中国画,就必须经过认识、理解及全面的专业训练。
一、充分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掌握山水画的文化背景。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成熟,历代都作出积极贡献,尤其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综合因素促成一部分精英人物过着“与世隔绝”的“仕隐”生活。山水诗、山水画等中国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诞生。在山水画方面,除对山水文化价值的挖掘外,还对中国山水资源进行开发,使人们对山水的认识更加具体,主张也愈发鲜明。“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求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后汉书・逸民传》)在汉代,对中国山水资源所开发的文化功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求其志”、“全其道”、“净化心灵”,即教化人心、使人明白作人为臣之道。此外,戴逵在《闲游赋》中说:“山林之客,非徒逃人患,避争门,谅所以翼顺资和,涤除机心,容养淳淑,而自者适尔。”而谢灵运说得更加直接,他认为文人隐居,可以改造人的品格,去猜害之心,启仁爱之性。这就将山水作品的意义上升到真正教化人心,美化人性的高度。
伴随着山水文化与山水诗赋创作的兴起,中国山水画也相应发展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山水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有关山水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在山水画实践的同时,山水画理论也逐渐成熟起来,例如《古画品录》、《画山水序》、《叙画》、《山水松石格》等,都提出了有关山水画的重要美学思想,初步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
尤其唐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这不仅表现在绘画技法之上,而且表现在绘画表达方式、表达形式及表现风格上,尤其表现在山水文化审美上。例如,在五代时期的荆浩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用《笔法记》,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南北朝以来的“六法论”。再如,北宋画家兼理论家郭熙父子,将“郭家山水”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写出《林泉高致》,其中,“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成为山水画创作和审美的重要理论依据。此外,北宋时期,中国山水画审美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人画及其理论的成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审美基础。
总之,中国山水画产生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并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丰富中积淀起来,因此,充分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背景,对于学习中国山水画尤为重要。
二、进行必要与严格的技法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上,以继承传统为基础,以临摹为基本方法和手段。“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中国山水画,首要了解并掌握中国山水画所用的材料和工具。中国山水画将自然因素概括为精练的艺术语言,并用形象的“符号”表达出来。历代画家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创作经历中,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达方法、方式和技巧。例如,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巨然,擅长水墨山水和淡着色山水,创披麻皴;北宋时期的米芾父子在“米氏山水”中,创“米点皴”,而唐代王维将山水画和诗结合起来,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双重艺术形式,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
正因为如此,学习中国山水画,必须坚持继承传统与遵循传统的格法,必须进行严格的技法训练。
第一,充分认识中国山水画所利用的材料和工具,即“笔、墨、纸、砚”。笔,分种类,也有优劣,更有用笔,也就是笔法――这对表现山水形态至关重要。在基本皴法中,皴,实际上就是用笔的具体化;墨,也分种类,同时也有优劣,更讲究用墨,墨法直接影响山水画面的艺术表达效果,干、湿、浓、淡,以及虚、实直接约束着山水画所展现出的视觉冲击力;纸,分种类、材质,不同的纸质与墨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画家在创作时十分重视对纸质的选择;砚,也分材质,不同的砚所研磨的墨或所盛放的墨,会影响墨的质量,进而影响创作效果。
第二,从临摹入手,学习与研究传统画家的用墨和用笔技法,掌握基本的用墨用笔技术和技巧。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技术和技巧均渗透在历史名作之中,只有认真临习传统优秀名作,才能够体会与领悟其精髓要领。例如,在《潇湘图》中,画家巧妙地利用“披麻皴”表现了山脚水岸自然景物,与山间林木的点子皴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米氏山水中,米点皴,不仅表现着具体的山水风貌,而且体现画家的情趣与风格。
第三,从写生入手,进行必要的观察、理解、感悟,提取艺术素材,精炼艺术语言,展示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中国历代画家和美学家都十分重视艺术实践,主张实地写生。如五代画家荆浩,大半生生活在太行山的洪谷之间,终日与大自然为伍,用自己敏锐的目光进行实地观察、用勤奋的双手创作。他的大“斧劈皴”笔法开创了五代时期北方画风。他在《笔法记》中提出“搜妙创真”的观点,强调了“真”是由实践写生“创造”出来的。
第四,艺术创作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从自然资源中摄取创作素材,是对自然的提炼与升华。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解、认识和领悟。画家通过实地观察、认知自然,并理解自然界的构成要素,然后用简练的笔墨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达到愉悦精神之目的。
尽管传统山水画创作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艺术的生机盎然,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温习与回味,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盘升。
三、从山水画创作的高度认识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创作能力。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既是一部继承的历史,又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历代画家无不从继承中学习获得基本功,也无不在此基础上创造。
正因为如此,当代中国画教学首先应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即在继承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在中国画的学习中既不能舍弃传统,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进行创新。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在教学中从继承中国画的传统精要出发,为学生打下创新的坚实基础。
其次,要采取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的方法,打好基本功。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思路之起点,或者说“学习体系”的第一步就是临摹学习。然而,初学者临摹也不是拿来就临,这样是盲目的,弄不好会事倍功半,而是应该根据学习规则和学习计划的需要,进行必要的选择。
再次,要同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的历史结合起来,做到“言之有物”。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民族,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中国画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不论历史故事、情感内容,还是审美思想,都可以嫁接于中国画的具体形式之中。因此,内容的表现是中国画艺术本质特征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采取内容、形式及表现技法并重的原则。
最后,在中国画的具体表达上进一步开创新方法、新方式、新风格,同时,还要在文化审美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础的培养,打好艺术基本功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创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艺术既在继承中创新,又在创新中继承。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开发下,会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蒲松年等.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鲁迅美术学院编,美术之路――中国画[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篇9
关键词:终身学习;芬兰;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9-0091-06
目前,终身学习已成为芬兰所有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芬兰在1993年修订的《宪法》第13条明确指出:“公立当局必须保证根据公民的技能发展和特殊需要,提供给他们除了基础教育之外其他类型的教育,并赋予他们自我完善的权利,不能因缺乏教育手段而阻碍其发展。[1]”这是从法律层面确定了终身学习的地位。同时,在发展终身学习的过程中,芬兰逐步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保障了民众享受终身学习的权利。
芬兰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备,特别是成人教育体系。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终身学习思想传入芬兰后,芬兰各界开始对终身学习政策进行探讨。芬兰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终身学习的举措,其基于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及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径措施,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芬兰职业教育理念和体系
(一)公平与信任的教育理念
芬兰大力弘扬的是一种公平与信任的教育文化。首先,实行免费教育,从学前、基础教育、高中到大学全部免费,学校还提供免费午餐等;对于失业的成人提供免费培训。其次,教育的根本在于“公平”,这也是芬兰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权利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芬兰教育力争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让每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绽放生命的光彩。政府还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迟缓的学习者”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最后,芬兰教育强调的是“信任”[2]。校长相信教师,不对教师进行监督和考核,给予教师高度的信任。在国家课程纲要框架内,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的选择有很大的自主权。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芬兰的学校教育反对频繁的测验,不提倡学生间竞争,不对学生进行排名和筛选,鼓励学生建立积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精神,以期学生能够富有创意地生活和成长。
(二)并行而互通的教育体系
如图1所示,芬兰的未成年人从0~6岁完成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7~16岁完成九年基础教育,之后,开始分流进入普通高中(约占52%)或职业高中教育与培训(约占42%)。普通高中参加学校提供三年的普通教育课程,之后参加国家入学考试;职业高中学校提供三年的专业课程,之后参加职业资格进修。职业教育与培训既倾向于青少年,也面向已就业的成年人。芬兰高等教育实行双轨制:学术型大学(共14所)和应用科技大学(共24所)。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进入学术型大学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也具有进入应用科技大学的权力,两种形式都具有升入学术型大学或应用科技大学的机会。学术型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都设有本科和硕士层次教育。如果报考职业教育研究生,则要求学生具有三年的工作经验。这为芬兰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芬兰技术与职业教育机构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应用科技大学以及继续职业教育机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招收完成基础阶段教育的学生,毕业颁发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科技大学主要招收普通高中、中职毕业生,注重学生的学历经历和工作经验,实行学分制,授予学位;继续职业教育非常成熟,主要招收从业的成人以及失业的成人,经过培训后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芬兰将成人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芬兰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说,芬兰教育体系就是为所有人提供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3]。
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芬兰终身学习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和全方位的服务
(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教师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芬兰教师珍视教师职业所拥有的专业自主、名誉、尊重与信任,认为“做老师,就是因为这份工作对芬兰很重要,希望通过教育帮助更多人”。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教育情怀和使命,成就了芬兰优质的教育,也使教师成为最具幸福感的职业。芬兰有较高的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都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职位竞争非常激烈,而师范专业的学生录取率仅为8%左右。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外,还需要有三年的工作经验和通过60ECTS教学法的培训。
芬兰教师需要具备四种能力,包括核心领域(专业能力和工作生活能力)、教学法领域(教学法技能和驾驭监控技能)、发展和研究领域(自我教育和专业实践发展)以及组织领域(经济、管理、团队合作、社会联系等)能力。例如,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JAMK)从促进学习、创造教育环境、互动协作和持续学习四个方面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可见,芬兰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专业能力,还延伸至社会联系、团队合作、经济管理和实践发展等方面,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芬兰教师是高度自治的,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加可贵的是,学校对教师的发展及教学反思做得很人性化。例如,在坦佩雷成人教育中心(TAKK)每年会安排校长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主要谈谈教师一年中的发展计划及教学成就。在“对话”中,校长了解了教师的发展需求,会采取措施给予支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估,从而达到自我改善。
(二)资格认证系统
芬兰于1994年建立国家资格认证体系,2010年实行与欧盟资格框架相兼容的国家学分框架体系。资格认证的目的在于加强所有学习成果(包括国际学业)的认定,以此促进终身学习的践行[4]。每一个职业教育专业都有核心课程和以能力为基础的证书标准。芬兰采用能力导向的资格认证机制,为所有人特别是成人获得职业技能训练和继续教育提供通道。基于能力的资格证书包括三个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代表有进入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职业进修资格证书代表已拥有特定领域的熟练职业技能水平;专家职业资格证书代表拥有特定领域的突出技能水平。职业资格申请者需要在“能力测评”中完成特定职业领域“资格要求”所规定的一系列技能模块(由每一行业的实践专家提炼出的真实工作任务),达到要求者方可獲得相应的职业资格[5]。例如,TAKK为学生提供针对164项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全年均可入学,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路径,基于真实工作任务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多途径的经济资助
在芬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免费的。从芬兰教育与文化部的公告可以看出,芬兰近年来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始终在6%左右。在政府所有预算中,教育的开支位列第二,仅次于国家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2014年,芬兰职业教育(包括学徒培训、多科技术学院等)的经费支出为27亿欧元,占芬兰教育总支出的22.3%[6]。
作为高福利国家,芬兰成人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学员不用缴纳或只缴纳很少的学费。如芬兰的民众大学主要由政府成人教育中心和民众教育协会举办,国家补贴70%~90%,地方政府承担10%~30%。此外,芬兰政府还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鼓励芬兰民众积极参与到成人教育与培训中来[7],如为成人学员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补助,包括直接经济补助、劳动力市场津贴、合格员工奖学金、学员贷款等。
(四)多方位的教育评估体系
2011年3月4日,芬兰教育文化部(MinistryofEducationandCulture)公布《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策略(2011—2020年)》(VETQualityStrategy2011—2020)[8]。该策略涵盖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供给和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所有领域。芬兰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国家指导、教育提供方内部质量管理以及外部评价。在国家层面,芬兰成立国家教育评估中心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统筹负责各级教育外部评估工作;在学校层面,评估主要由学校自评、教师自评和学生自评组成,以学生学习成就评估为主;在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方面,主要通过教育立法、质量鉴定合格标准、国家核心课程管理、职业技能评估和职业资格证书、激励性资金拨款、教育评价、质量奖等方法进行质量保障。学校的自我评估拥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没有规定一定要使用某种具体评估模式或框架[9]。如JAMK采用PDCA循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调整)进行质量管理;TAKK,采用EFQM模型(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模式)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他们更注重外部评估,六年开展一次评估,目的主要是以学校的发展为导向,帮助学校认清发展优劣,及时发现问题与差距,实现有效的调整和改进。国家教育评估中心对应用科技大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学使命和目标、课程设计(多样化、现代化和合作性)、执行计划的力度、学生数量、教学与学习、图书与信息服务、与企业的合作、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国际合作、服务地区的目的、质量保障体系等[10]。芬兰教育质量保障更多地体现在信任与责任上。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与课程设置
芬兰各层次教育设置的专业和课程既有所区分,又相互衔接。例如,于韦斯屈莱教育联合会(GRADIA)提供的职业教育专业主要包括社会和卫生保健、美容美发、酒店餐饮服务、旅游、食品生产、园艺、工艺品设计、出版印刷、管理与创业等。而应用科技大学主要涉及人文教育、文化、商业管理、社会服务卫生与体育、自然资源与环境、自然科学、技术与运输、旅游餐饮和家政服务等专业领域。专业设置主要是为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JAMK结合于韦斯屈莱市产业情况,设置师资培训学院、健康与社会研究学院、科技学院和商学院等四个学院。科技学院开设物流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信息与通讯技术、自然资源与环境等专业。这些专业提供本科与硕士学位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习项目、论文或项目总结等。在芬兰,无论哪个层次的教育,都提供创业教育课程。芬兰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学位课程包含140~160学分(210~270个ECTS),1学分约40学时,需要进行3.5~4.5年的全日制学习。芬兰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能力)本位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由不同行业的雇主和雇员代表,工商界代表与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满足所在地区工商界需求。他们通过建立咨询委员会,让相关者结合地方任务和企业需求共同研究课程改革,将科研、实践、职业生涯融入课程,将课程及学生论文与就业中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是芬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他们开发出宽泛、灵活的课程体系,采用学分制,实行模块化课程,在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模式
芬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改革了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会与学生谈话,并一起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根据个人学习计划进行评价、调整和改善。其次,学校采用工作场所(教学工厂)、引进企业真实项目、网络化等教学方式,如JAMK的校内教学工厂、团队学院、创新实验室(DemoLab、ProductLab、FutureoftheticorporateLab)等都是采用真實工作情境、引进真实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真实项目的教学,如为了研发一个独特的产品、商业服务或成果,采用提出问题—共同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或者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当地企业的研发项目,与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完成企业项目的研发。最后,芬兰非常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包括学会学习能力、思辨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责任和国际意识等,从而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堂多采用小组参与式教学方式。教师不是决策者,其主要角色是陪练,负责及时提醒,提供支持等。教师与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权利,充分尊重学生团队的群体性答案,在必要时只进行补充和完善。学生在讨论、评价时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整,找到最合适的答案,从而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行为。通过完成项目工程、撰写报告、团队任务、学习日志及论文写作等方式,学生大大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
芬兰非常重视创业教育。芬兰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强化创业教育,强化学校教育与行业工作的关联程度,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创业态度,传授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芬兰创业教育的举措非常多元和灵活。例如,JAMK有创新周、团队学院、创新实验室等。JAMK的创业教育针对有兴趣但没能力创业(大一新生)、已有商业或产品开发想法、自己有公司或者父母有公司三种类别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创业教育,提供不同的创业服务。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开设创新周,讲解商务知识等;针对已有商业或产品开发想法的学生,提供10周的前期项目孵化指导、进入团队学院(本科学位)学习、进入概念实验室参与开发、提供500~2000欧元的创新资金等;针对自己有公司或者父母有公司的学生提供孵化器、种子基金以及法律服务。这些创业教育内容都有相应的学分,如JAMK创新周(2学分)属于必修课程。大一的学生分为春、秋两季参加,每季约600名学生,跨专业混合分成12个组,每组再分为10个团队。创新周每天都有不同的任务:周一企业下达任务;周二学生开展调查了解客户需求;周三提出想法并制定解决方案(每个学生至少提出100个想法);周四对方案进行验证;周五展示分享并评价。
JAMK的团队学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将创业教育与商科本科教育结合起来。入学初期,学生在教练指导下组建团队,在接下来三年半的时间里,逐步制定企业运行规则、开发商业点子和开展创业商业活动。在团队学院,没有学生、只有团队创客,没有老师、只有教练,没有课程、只有商业实践,没有考试、只有反思和过程评价。通过学习模式的转变,毕业后40%的团队成员成为了创业者。创业人员比例比传统模式下提高了5倍,连续两年的学员就业率在90%以上,这在就业率较低的芬兰是很难得的。在芬兰,有创新创业需求的更多是成人教育类学生,他们带着问题和创意求学,怀着创业梦想来求知。如TAKK为未来创业者、初始创业者、成熟创业者分别提供两个月密集创业课程、一个月夜校创业课程和一年半创业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战略发展与商业构思发展,产品开发,市场与销售,品牌推广,注册公司流程与文件准备、管理,自我发展,税收与记账,资金与预算,法律,寻找资助和投资人等,学习方式也非常灵活多样。
(四)产教融合
深入、长久、有效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芬兰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JAMK、GRADIA、TAKK等学校一个共同特质就是:都确立了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和重要使命,具有明显的产教融合价值导向。因此,芬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的特征是:结合职场和多方合作。学校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学生评价、创业教育、学生实习等均有企业的参与。较为简单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共建实习场所、毕业设计的选题、教学反馈等;较深层次的合作有国际合作、来自企业项目的毕业设计、员工和教师的互相培训、商业服务等;更加深入的合作有资源和设备的共享,长期的研发合作等。如学校的课程体系引入了在岗培训学习和技能演示项目,需要在企业的工作车间完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和评价;应用科技大学规定企业实习课(一学期)必须到企业完成。如维美德(VALMET)公司与JAMK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成为学校教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企业工程师到大学讲课和培训,暑期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到企业完成论文撰写,学校到企业开展材料测试实验,教师脱产到企业进行半年锻炼等。又如,JAMK科技学院提高学生的技能与竞争力校企合作项目(HEIBUS)。五个国家的大学、企业及学生参与此项目,举办方采用国际化、跨专业、虚拟化的手段,评估参与项目学生与未参与学生的能力情况。如JAMK生物研究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申请政府资金进行生物技术研发及成果转换,不同组织机构和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项目中,更重要的是,利用项目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为企业员工进行订单培训,给新生提供创新周项目等。笔者参观的JAMK春季创新周的项目就是为他们研发的设备(Indooraquaponicsfarming,鱼菜共生设备)进行市场开发和宣传。芬兰多方参与产教融合,实现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顺利对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供需匹配,促进了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
四、启示与借鉴
(一)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让她的人民得以终身获取工作和生活技能的教育体系[11]。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中专学历)和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学历)为主,虽然可以通过“中高衔接”“高本衔接”“专插本”等方式进入应用型本科继续深造,但仍然进入不了学术型大学,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也尚未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因此,必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构建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体系,在有条件的院校逐步设置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立交桥”,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学历学位。这不仅是对职业技术技能的肯定,也是获得就业市场认可的有力凭证,对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横向贯通体系。教育者享有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选择的权利,打破职业教育封闭的体系。再次,构建成人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对成人职业技能的培训,将成人教育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为成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培训机会。现代职业教育应该融入终身学习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为人实现终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认证体系
我国在大力推进“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职业教育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大部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存在实践能力弱,联系企业了解企业的自觉性不够,创新精神不足,对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学习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尽管学校通过企业顶岗锻炼等手段要求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但效果不明显。因此,应学习芬兰的经验,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认证体系。首先,从国家层面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从教师的引导、实践、学习、合作、科研、评价等方面提出要求;其次,应要求进入职业教育的教师至少有三年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最后,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法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更应加快对教师专业身份的重构,使教师能够坚持终身学习,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三)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在培养“专才”的同时更要加大“通才”的培养力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第一,要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设计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多样性、个性化、实践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第二,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方式、真实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并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以顾问、支持者的身份开展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我評价和自我改善。第三,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展差异化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类教学。第四,加强学生影响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把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知识和技能会过时,而教会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作与沟通、数字和信息、创新创业等关键能力,是可以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
篇10
1998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河南省和全国水利行业的第一所高职院校。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被称为“新高职”,如何举办、怎样建设和发展,并无现成模式可循。更为难堪的是,由于把关不严,举办高职教育的门槛极低(实施所谓“三不一高”政策,即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统一印制的派遣报到证、毕业证,高收费),在投机和趋利心理的驱使下,不少本科院校也利用闲置的师资、设备大规模举办高职教育、招收高考落榜生、收取高额学费,大有“一哄而起办高职”的趋势。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诞生之初就遭遇到社会认可度严重偏低的局面,而种种责难则落到新生的高职院校身上,导致严重的招生困难。当时学校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据当时的招生人员讲,他们到一些熟悉的生源地招生,竟然无人报考,后来经解释,反复说明学校就是当年的“老黄校”,考生才又踊跃报名,局面之尴尬,于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到底何去何从?是继续举办社会信誉度很高的老中专,还是冒险举办社会认可度很低的“新高职”,还是绕过这个坎,直接谋求升本?这些问题直接考问着全校教职员工、考问着院领导。在3年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期内,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学校正面临着再次转型。
经过3年“省部共建”的转折期,学校交由河南省主办、主管。共建期的问题仍然存在,新的问题也产生了,这就是学校已经不再隶属行业部委了,几十年来的依托没有了,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果举办高职教育?虽说学校拥有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但是能够确认的只是中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毫无经验可言,又如何能够继续领跑?面对种种困惑,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理性分析认为,只有真正读懂了黄河水院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黄河水院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只有真正读懂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在慎重研究的基础上,黄河水院最终做出重大抉择,决定坚定不移地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立足社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学校度过了充满痛苦和困惑的“再转型”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索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之路的漫漫征程。
示范建设的积淀
度过“再转型”期,学校的发展就进入了攀登期。这个攀登期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顶点,学校一路爬坡,先后经历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遴选、建设(2006-2008年)两大阶段,形成了许多文化积淀。
思路决定出路
为实现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学校提出了“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创建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搞好二个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新校区建设;完成三个转变——规模向质量转变、一般向特色转变、普通向精品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办学理念突破、办学条件突破、办学模式突破、办学层次突破。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学校在2005年6月,以全优成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入围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基础。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4000万元,项目建设期为3年。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也按照2∶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8000万元重点支持该院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学校认为,与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学科建设不同,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牢固树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是纲,抓住了专业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就能纲举目张地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把专业建设分为五个方面:课程建设、基础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专业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建成国家级的精品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共17个,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同时,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的专业总数量也达到72个。
倾力打造精品课程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出台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推荐水利系张耀先教授的水力学课程参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组成项目组。由于基础扎实、教学教研成绩突出,项目组仅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教学资料上网工作。当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51门国家精品课程,河南省只有黄河水院申报的这门水力学课程入围。由此,学校意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展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成果的一个品牌,应当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从建设理念、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学校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学校已经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精品课程数量在河南省高校中名列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
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黄河水院,所有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都要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因此实训条件是否优越,直接决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深谙这一真谛,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从学校核心区的划分就可以看出:教学区和实训区,两块区域大小和建筑旗鼓相当,暗示两者同等重要。
在学校实验实训区内,有一座叫做“鲲鹏山”的水利水电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在这座完全由水利系教师设计的仿真水工建筑物群中,设计者将典型水工建筑按照比例缩小,建成了具有不同枢纽形式、不同建筑物结构的27个水工建筑物,大大方便了该系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且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我们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群,就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模拟施工导截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实训项目及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施工与管理过程,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而这只是水利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一个方面,叫做“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与此互补,学校还提出“把实训基地建在工地”,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区内建设了占地15亩的实训基地,可同时满足300名师生实习实训。并以学校小浪底实习基地为核心,利用周边三门峡水电站、故县、陆浑、西霞院、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构建综合型水利工程实训基地群,以满足水利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学校开辟校内实验实训场地255亩,综合实训楼、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水利水电技术实训基地等相继投入使用。还投入巨额资金,购置了一批性能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建立187个校内实验室,覆盖学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可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92313.75平方米,实验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达到1.51亿元,实验室设备值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初步建成了梯次配备、高效运行的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使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步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让“双师”队伍成为主体
2007年初,学校就正式出台了《黄河水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规定从当年起,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申报讲师职称,必须有累计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申报副高职称,必须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同时明确,教师到企业和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期间,视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学校除承担培训费、往返交通费等费用以外,另每天发放补助费。新招聘的教师从教前必须到企业锻炼半年,然后才能正式上岗。
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教师下企业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学校每年都要安排3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安排5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还从行业和企业中引进了10名高级工程师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博士到校工作,大大提高了“双师”队伍的层次。
该校还聘请了279名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7%,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如河南省公安厅爆破专家王百姓、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等都成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双师”队伍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从而使该校教师队伍结构逐步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积蓄了动力。
“生产育人”引领校企合作
所谓“生产育人”理念,是指学校与生产单位相结合,共同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它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高职教育由学校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的必然结果。黄河水院测绘系与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的合作具有典型意义。
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是首批荣获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和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点测绘单位,也是国家测绘局数字化生产基地骨干单位之一。从2007年起,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就被黄河水院测绘系“锁定”了。而在被黄河水院看中的同时,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正陷入发展的瓶颈。由于测绘工程用工作业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接到工程,马上就要召集众多的技术员开展工作。而工程院最缺的就是技术员。此时,恰逢黄河水院测绘系主任赵杰登门“提亲”,希望开展校企合作。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直截了当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合作当然可以,但是,这合作得让我们企业也有实惠才行。你们学院能够根据我们的工程需要,随时调整学习计划,给我们派来我们需要的人吗?”“能!”赵杰一口应承下来,“我们可以先合作一次试试,加深了解。”双方第一次合作是承担山东省沂源县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黄河水院测绘系45名师生参与到测量队中,测绘工程院派出16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5个月时间,工程就顺利完工。这个项目让测绘工程院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学校和学生收获也不小,2名专业教师在生产项目中得到了锻炼,企业16名工程技术人员在一线指导学生,弥补了系里师资的不足。参加工程的43名学生除了享受企业提供的食宿外,每人每月还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践,提高了技能和就业能力,43人中有6人被测绘工程院留用,其他人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之后,双方的合作更加频繁。仅2008年,双方大大小小合作生产项目就有10多个,100多名学生参与。2008年11月,双方正式签订深度合作协议。黄河水院将测绘工程院作为测绘系的定点顶岗实习基地,并聘请测绘院20名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聘请测绘院院长宋新龙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测绘工程院将黄河水院测绘系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并一次性赞助20万元资助测绘系改善教学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生产项目,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问题,使企业赢得了市场,也让学校赢得了办学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生产性实训,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精神、就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生产育人”的培养目标。
以“生产育人”为引领,黄河水院各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潮流。如,学校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期订单班、水利系与中水八局国际工程部联合举办“国际工程订单班”;机电系与洛阳中信重工集团合作开展订单教育,建立校内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奇瑞汽车集团河南公司合作,在黄河水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基地,培养汽车制造业人才,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等等。学校还因势利导,依托行业背景优势,与全国23所水利高职院校和102家企业联合组建了中国水利职教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全新平台,使学校的合作企业扩展到610家。
后示范建设时期的探索
内涵发展
2009年12月,黄河水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示范建设验收,并获得教育部表彰奖励500万元。示范院校建设完成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该走向何处?黄河水院再一次走在了改革和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新的抉择。面对师生员工的疑惑与迷茫,学校领导班子再一次明确了“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教育道路”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党委书记张惠贞、院长刘国际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如果说黄河水院用过去的十年在高职教育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外延上的扩张,那么我们将用今后的十年来实现内涵建设上的突破,真正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
基于这一目标,学校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提出“以强化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提升教师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推广能力,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以高质量的毕业生支撑行业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行业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反哺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各专业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校企合作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统一” 是指全校统一推行“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全校统一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全校统一推行“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在“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中,“岗”是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岗位操作规程和学校专业技能标准;“证”是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证明,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校专业精湛技能证书等;“课”是“岗”和“证”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中,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将“教、学、练、做”融于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中,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成绩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重在考核应用,技能重在考核操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态度重在考核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重点是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多样化” 是指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制定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三顶岗、两交替”生产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水利工程周期长、生产不断线、岗位不空缺的情况而创建的,实现了全年学生顶岗实习和企业生产的连续性,调动了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两轮顶岗、五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测绘、施工两大就业领域把地物地貌搬上图纸、把图纸放到地上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交通工程系的“四能递进、高峰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道路桥梁建设及相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而创建的。
在“三统一、多样化”的基础上,学校按照“三层次三递进”的思路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即明确能力培养要求与职业岗位、责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对应关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通过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使学生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三个递进。
在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充分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努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及共享型资源库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8门,院级精品课程62门;共享型资源库网站包括59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标准及认证系统和218门专业核心课程网站。2013年5月,学校联合18所水利高职院校申报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目前已经开始立项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构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15门课程教学资源、4个职业能力训练包、2个专项平台、1个虚拟工厂,形成12个资源素材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职工提升、技术交流等使用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和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建立企业职工、在岗人员、中职毕业生、农民工培训的平台,形成职业能力培训包,满足企业人员培训、中高职教育衔接需求等。
创新驱动
有人说,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线工作,不需要太多的创新意识,只需要有实干的精神。同样,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提高教学水平是第一位的,懂不懂科研、搞不搞科研都无所谓。面对这样一种观点,曾经担任郑州大学科研处处长的刘国际院长进行了反驳。他多次表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否则他就很难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常规的所谓“技能型人才”,而应当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关注科研,只会让教师远离科技前沿,从而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被时代所淘汰。在刘国际院长的主导下,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师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在机电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创新了“摇臂气动攻丝机”设计与制造项目;在电工电子与PLC课程中,创新了“单片机控制智能寻迹小车”制作与编程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愿组合形成创新学习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则给予必要的指导。目前,学校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个专业教学团队,都实施了科技创新项目改革,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2011级的12个班级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师生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的设计制作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形成了和谐而密切的师生创新团队。
在学生的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从鼓励参加技能大赛入手,带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投影幕变成了‘触摸屏’”、“会乘法计算的青蛙”、“光电寻迹机器小车”、“智能导盲手杖”,这些不是哪家企业的攻关项目,而是黄河水院机电系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自后示范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学校机电系师生已完成科技创新制作成果8项,其中“浮动叶片式流体发电机”、“智能导盲手杖”项目正在申报国家专利,“摇臂气动攻丝机”项目已有两家企业要求订购。
在技能大赛方面,从全国性技能大赛开办以来,学校参与了历年的大赛,在省级以上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共取得全国性竞赛团体奖项50余项,个人奖项126项。进入后示范时期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更加优异。2011年,学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一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次分设道桥类赛项,学校获得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在6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参赛队3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2次第二;10名获特等奖学生直接取得国家技师证书。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学校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2项和国家二等奖6项。尤其是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成绩更为优异:自2009年以来,黄河水院参赛队与包括“211”、“985”高校在内的众多本科高校参赛队同场竞技,年年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连续三届夺得团体第一名,并囊括水利类个人全能一等奖,被组委会授予“蝉联三届一等奖的水利类特别奖”。以致有重点本科院校参赛队提出“打败黄水院,终结三连冠”的参赛口号。但在2012年学校再次夺得这一赛事水利类团体第一,实现四连冠。这令人不得不感佩这所高职院校学生扎实基本基本功和高度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以技术服务为引领,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11年开始,学校设立了院级科研基金,每年资助30个院级项目,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服务活动,支持专业系部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取得很好的成果。如,学校土木系与邓州市规划局签订了邓州市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合同,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联合规划设计公司,针对不同村庄,提出各具特色的推荐住宅户型以及现有农宅的整治方案,完成了57个行政村的规划设计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技术服务,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如,学校测绘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合作完成了京沪高铁测量、平宝叶鲁一体化项目1∶1000航测测图、积石峡本底测量和怒江水电站测量、西华县叶县城镇地籍调查等一批测绘生产项目。仅2010年,就开展科研技术服务26项,收入305万元,此后年递增55%。
为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学校还提出了“借力”的概念,与省部级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开展涉外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在水利技术服务方面,学校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让技术服务走向世界。如,2009年和2012年,学校两次与中国水利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圆满完成了埃塞俄比亚纳兹雷特风力发电厂的一期和二期地形图测量任务。2010年,学校与清华大学、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并圆满完成了苏丹2个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试验项目。2013年,学校又承接了孟加拉卡马拉普、拉玛普拉雨水泵站模式试验2个国际项目。2010年8月至11月,学校通过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承接了苏丹JUBA 和SUE两个水电站主体建筑物设计与水工模型试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完成了JUBA和SUE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规划设计、制作,数据采集及整理工作,并负责验证电站枢纽建筑物布置方案和建筑物体型的合理性,根据模型试验,对工程整体布置及建筑物体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几年来,学校水利系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完成水利行业企业委托的水工、河工模型试验10余项,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丰富模型试验经验的师资团队,具备了承担国际水电合作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拓展了学校国际化技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精细化管理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如何把学校管理好,成为决策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校建章立制,多方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了质量监控的领导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院领导成员任副主任委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系(部)领导任委员,并聘请水利行业、地方政府、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负责指导全校质量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负责质量管理文件的审定和审批;负责全校工作运行中的质量监控;指导系(部)等二级质量管理机构的工作。同时主持全校质量管理评先奖优活动,监督校内相关部门执行质量奖惩的有关制度。二是规范了质量标准。为保证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在行业、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质量标准》。该标准覆盖了学校教育教学、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使学校的质量监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外部质量监控、内部质量监控、对问题的跟踪反馈与落实三个方面。在外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机构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指导性意见。在内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通过领导干部听课、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学生督导信息员信息反馈,结合岗位教师的自我总结评价等进行监控。在问题的反馈与落实方面,学校对发现的教学质量问题及时进行通报,要求相关部门和教师进行工作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及时向全校师生反馈。
就业强校
作为高职院校,学校深深懂得“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的道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采取改革创新措施,以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形成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指导多样化、就业渠道网络化、就业管理规范化的“四化”机制。学校与全国10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质性联系,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稳定的就业渠道。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学校把就业强校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努力推进,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如,学校在就业指导实践中,针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模式中“知识”和“技能”容易落实,“态度”培养不易量化、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就业软实力出现“软肋”的情况,通过“职业体验”新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职业实践,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目标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环境和基本状况,从而调整职业规划、形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精神,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定发展目标。学校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渠道,为学生开辟职业体验空间、提供职业体验平台,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体验“三年不断线”,并在职业指导中相应做到职业定位、职业精神、适应能力、创业教育四位一体,最终使毕业生就业的软实力大大增强。又如,“双高双满意”工程,通过突出水利特色、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紧盯市场需求、实行专业动态调整,瞄准岗位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提高培养质量,达到学生就业“双高”(就业质量高、就业率高)、“双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目标。在大学生就业工作良莠不齐的背景下,学校的“双高”有具体的控制指标,如就业质量高表现为“四高一低”:即行业市场占有率高、就业单位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月收入高,离职率低;就业率高表现为初次就业率高、灵活就业率低。因而其“双满意”也是很实在的。据麦可思公司的第三方调查显示,学校在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就业质量位居第5位。黄河水院2011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届(90%)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达81%。近几年,学校连续三届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和“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学校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进入年度全国“就业50强”高校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