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5 03:3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学校建筑;抗震设计;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陆续发生的大小不断的地震对中小学教学楼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地震中仅四川一省倒塌的校舍就有6898 间,死亡学生4737 人,伤者1.6 万余人,重灾区学校倒塌面积达199.7228 万平方米,占总倒塌房屋面积的7%。汶川地震中学校受到的冲击十分厉害,倒塌校舍多,师生伤亡也多,引起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据统计,我国共有普通中小学50 多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 亿多,约占到全国人口的17%。另外,学校建筑内人口密度很高,流动量大而且频繁,教学和附属生活设施相应集中,学校建筑的结构形式比较特殊,难以承受特大地震的冲击以及严重的破坏,在地震发生时,学生疏散集中在楼梯间,走廊、等建筑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由地震灾害及其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要比其它类型建筑大得多。因此,想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建筑地震灾害,就必须合理的设置抗震设防标准,这将是减轻地震灾害对策中最积极有效的措施。 本文通过对诸城市繁华中学教学楼设计的分析总结,以新抗震设计规范为依据,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基础上,提出了学校类关键建筑“大震可修”的更高级别抗震设防标准,以提高学校建筑抗震安全性能,使其成为更牢固的建筑物;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诸城繁华中学新建教学楼,东西长109.8米,南北宽29.3米,六层,局部一层,总高度23.55米,建筑面积为11146平米。

二建筑设计 本项目以简单明了为设计指导思想,通过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空间渗透来实现教学楼的现代美感。功能布局为,一层为图书馆阅览室及大空间报告厅,二层至五层为教室及生物、化学、物理实验室,六层为教师办公楼,满足教学使用要求。采用框架结构实现教室空间要求,框柱外凸出,增加立面观感,使建筑立面简练,丰富,体现校园建筑特点。屋面设计造型构架,突出立面,力求使建筑外观具有现代感。

三 结构设计

(一)结构方案 结构方案的确定是整个房屋设计是否合理的关键,结构方案的选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本建筑采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因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造价低,取材丰富、强度高、刚度大、耐火性和延性良好的特点,且它的结构布置灵活方便。框架结构的特点是由梁、柱承手竖向和水平荷载,墙仅起围护作用。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好过混合结构,且平面布置灵活,可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也可构成丰富多变的里面造型。框架结构通过合理设计,使之具有良好的延性,成为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这种延性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教学楼处在7度抗震区,采用框架结构是合理的,同时它能完全适合本工程的平面设计,得到较大的空间,尤其是报告厅,宽度为18x18米,高度为7.8米。采用框架梁柱,屋面采用钢网架屋面,既满足使用,又满足美观。

(二)结构布置选定结构方案,结构布置便成了解决方案合理性关键。

柱网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与经济性,不同的功能与功能布置方式采取不同的柱网布置方式。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布置,确定跨数和跨度,柱网力求整齐统一,以利于构件的统一化及立面造型处理。柱网根据教室需要空间大小采用9x8.4米,走廊设在建筑物中间。楼层平面及布置是对称形式,从而使楼层的结构刚度中心保持在楼层平面的中心处,可避免房屋的扭转效应。

根据混凝土规范规定,当现浇框架结构房屋长度超过55米时,除基础外,上部结构用伸缩缝断开。考虑不同的结构形式,缝宽应满足相应规定。在地震区,如果设置伸缩缝,缝宽也要符合防震缝缝宽的要求。根据规范要求,当采取施工后浇带减少温度和收缩应力时可不设伸缩缝。即在施工时每隔30-40米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可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用膨胀性混凝土,宜在2个月后浇灌,浇灌时的温度宜低于主体混凝土浇灌时的温度。但后浇带不能代替伸缩缝。本工程设计的建筑长度为109.8 米,超过现浇框架结构的伸缩缝最大间距55米的规定。考虑结构受力的合理性,建筑中间设伸缩缝,缝宽为150mm。缝左长度为52.2米,缝右为56.85米。

楼、屋盖结构是抗侧力结构间传递水平力的主要构件,通常作刚性楼板假定进行结构简化计算,因此楼板采用现浇楼板,板厚为100mm,局部受力较大,跨度较大(板跨大于3.9米)的房间板厚加厚为120mm。梁柱截面的选择,根据主梁取跨度的1/10~1/18,次梁去1/12~1/18,确定梁截面。柱截面根据轴压比及抗震要求估算截面,最小截面为500x500,经计算为600x600,底部个别柱子加大截面至700x700。

(三)结构计算要点及抗震措施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本工程为学校建筑,根据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范学校类建筑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抗震等级按提高一度选用,即按8度查表,建筑物抗震等级为二级,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设方提供地质报告,本地区场地类别为I1类,特征周期为0.30s。本工程地质情况良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250Kpa,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加连系梁。从计算系数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

现在设计院多数采用计算软件计算,本工程采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建立结构模型,采用SATWE软件计算,完成整个建筑的结构计算与分析,采用天正建筑绘制整套结构施工图。计算过程中,按正确参数输入软件,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查看计算结果控制周期,扭转系数,位移,位移比,轴压比,质量参数,对个别位移较大部位,采取加大柱截面处理,对扭转系数比较的处理方法是,加大边跨Y向梁截面。

在实际工程中,计算机软件只是帮助我们实现意识的工具,是我们的得力助手,所以手算是非常重要的,人是工程设计的主体,通过手算校核又凸显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理论的清晰理解及准确运用。本工程对标准层楼盖,一榀框架,及独立基础采用手算进行验算,不仅学会分析结构受力和简化结构计算简图,也掌握了结构设计过程的原理,通过与计算程序比较,了解结构整体设计与手工分析的差距,对结构可靠度概念有更深理解。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 会计制度 优化

本文以建筑施工类企业的会计制度优化作为考察对象。实践表明,会计制度能否植根于建筑项目施工之中,将关系到能否建立起一种良性的资金管控机制。从目前业内对该问题的讨论来看,尽管同行都从财务管理流程的合理化上进行了思考,但却未能充分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相联系,从而在措施构建上则显得应用性不强。

那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呢。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其特点可归纳为:周期长、生产要素投入大,以及不可控因素比较多等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将生成大量的可变成本,并因不可控因素使然还将为此追加预算资金。从中可以看出,建筑工程会计制度优化的着眼点就在于施工成本控制,以及合理配置企业资金。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由于固定成本主要以折旧的形式而发生,限于本文篇幅并打算详细讨论对它的控制问题。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前面所提炼出的成本要素进行考察。

(一)人工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往往呈现出规模较大的特征,关于这一点在财政拨款的项目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随着大量劳动要素的投入,必然发生数目可观的人工成本。然而,在团队作业模式下的成本控制,难以区分员工个体的成本控制绩效,从而因“产出/投入”比并不理想而变相增大了人工成本发生数量。这便是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原料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根据劳动价值论原理可知,原料成本的发生根源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两大因素。从目前原料成本控制问题来看,集中在了活劳动领域。即当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有效劳动不足,将降低原料的成材率。从而,增大了单位项目原材料的投入数量。 其结果,必然导致原料成本的虚高。

(三)风险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时常因地质原因、产权原因而陷于停工,或者追加资金投入的局面。这种风险成本则是事先难以预料的,但在实践中也是难以避免的。

二、挑战应对下的经济学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阐述,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则成为会计制度优化的切入点。在进行具体的路径构建前,还须对它们展开经济学分析。

(一)人工成本控制方面的经济学分析

在项目制施工背景下,团队作业模式成为了施工形态的主要特征。在这种特征下,团队成本内部形成了共同利益驱动,进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能隐藏生产效率信息。另外,受到施工技术流程的不可分性的影响,团队成员之间所形成的有机分工导致了难以从边际上获取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而从项目整体下所开展的成本控制监管,将可能激励团队成员个体实施搭便车的行为。这样一来,将使得人工成本控制难以在本质上得到改善。

(二)原料成本控制方面的经济学分析

前面已经从劳动价值论原理下进行了初步分析,即员工在施工中通过具体劳动将原材料加入到工程项目之中,同时又通过自身的抽象劳动将新增价值加入到工程项目之中。这就意味着,原料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抽象劳动的有效性,进而通过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发生量。由此,这里就将问题转换为了提高“产出/投入”比的环节上了。

(三)风险成本控制方面的经济学分析

正如奈特所指出的,不确定性因素无法通过概率来给予算计。这就意味着,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有许多风险是依靠经验总结所无法知晓的。因此,针对这一棘手问题,则需要借助建立风险基金的形式来给予应对。毕竟,它的自然属性更大一些。

三、分析引导下的会计制度优化路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经济学分析引导下,会计制度的优化路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

(一)建立项目导向下的组织

因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封闭性,导致了财务总监难以获得部门内部真实的经济信息,这实际上也激励了负责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结合其它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经验,可以根据项目制来进行团队组建,企业财务部门对项目设计、施工进行经费额定,由项目负责人通过申报途径来获得经费。

针对建筑项目的专业性因素,可以借助矩阵式组织结构,来设立预算资金预算审批和结算的组织。在开展资金使用监管时,可以将资金额定之后放大项目负责人的支配权限,在配合了绩效考核机制后,将促使负责人严格成本控制监管。

(二)针对审批流程进行考核

不难知晓,审批流程仍然属于财务审批制度范畴,而目前工程施工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制度安排。为了解决“有法不依”的局面,便需要将部门人员的经济利益与审批流程是否完善、资料是否齐备、部门间是否配合得当相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以部门绩效考核的形式来完成。关于其中的指标体系,这里则不做具体讨论。实践证明,诸多建筑施工类企业都存在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因软约束而走样。为此,接下来的工作就在于减少关系性影响力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影响。当然,在审批中还应强化对风险基金数量的管控。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对文章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四、小结

通过三个方面的经济学分析,建筑工程会计制度优化的着眼点就在于施工成本控制,以及合理配置企业资金。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刘涛.关于企业财务审计问题的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7)

篇3

1.1中化656浆材

中化656浆材又叫丙烯酸盐类浆材,这种浆材对于各类预制构件以及混凝土结构的防水防漏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施工领域当中。中化656浆材具有良好的可灌性能,且其浆液的起始粘度也比较低,通过调节其固化时间可以从2秒到十几分钟,有时还可以更短。中化656型浆材由于其优异的性能曾获得过我国科学大学的表彰。

1.2水泥水玻璃浆材

水泥水玻璃浆材一直被用在建筑施工中的补强加固中,该浆材的制作成本较低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除了浆液耐久性优良,填充率较高之外,该浆液还具有以下特点:该类浆液的凝黪蚤间可能够被精准的控制在几秒到及时分钟的区间;该浆材结石能力强,且其形成的结石体可以达到20兆帕的抗压强度,石体具有8到10cm/s的渗透系数;该浆材可以有效的使用在粒径大于1毫米的砂层及缝隙大于0.2毫米的裂缝当中。此外,水泥水玻璃浆材的取材较广泛,故成本较低,经济性较好。

1.3改性环氧树脂浆材

改性环氧树脂浆材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注浆材料,它除了具有价格低廉、强度及粘度性能优良的特点之外,其凝固时间也可以实现调节,材料的力学性能也较为优良。改性环氧树脂浆材结固以后可以达到每平方米1200千克的抗压强度,其抗拉强度也能达到七十到三百的范围。使用改性环氧树脂浆材进行灌浆处理的操作步骤为:第一,查缝,于积水潮湿处将水分排干并用棉布处理干净,然后检查出漏水缝隙、孔洞及混凝土中的砂眼、蜂窝等漏水位置;第二,开槽,于漏水位置开凿一定的U型凹槽,通常开槽的深度要大约到达除砂浆保护层以下混凝土深210毫米处,开槽宽度只要保证松软漏水混凝土被清理掉维持,一般为0.5毫米。第三,清理,清理掉槽内的混凝土废渣,通过棉布将其中的水分粉砂等清除出去;第四,铺管,将适量长度的铝管竖直插入到漏水孔洞的地方,给四周铺设碎石块,然后利用水泥冰剥离进行埋管封槽,之后则通过外加剂对其进行抹平和封顶;第五;灌浆,根据实际需求调好浆液浓度、粘度、固化时间、硬度等,通过手压泵的作用将浆材灌注到裂缝内;第六,封孔,待灌浆满足标准以后,将高出基面的铝管切除掉,并对管口实施封闭处理,最后对灌注表明进行一定的修复工作。

2建筑施工中化学灌浆的应用

2.1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因此各种高层建筑逐渐步入人们的视眼,随着地下室深度的不断加大,基坑支护也较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高层建筑的基坑支护多设计有灌注桩加旋喷止水,以及深层搅拌桩止水等止水帷幕,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止水,其都会由于施工的地质条件或施工工艺等产生不同的施工效果。在诸如长江三角洲等地质条件进行基坑的开挖时,很容易由于地下的低水位而引起漏水现象,此时就可以使用化学灌浆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及时排除有关的漏水隐患。笔者经理过某市某建筑地下室的施工,该工程采用的是喷锚及搅拌桩联合支护,由于施工现场处在淤泥层中,开挖锚杆时西部发生了漏水和渗透的问题,施工队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泥浆注入处理,最终达到了很好地补漏效果,此后该工程建设也没有出现相关的安全事故问题。

2.2基础纠偏、补强中的应用

由于高层建筑高度不断上升,很多建筑的基础会因为基础承载力不足而引发偏斜或下沉,有时还伴随着桩基质量不合格等严重问题,此时就可以通过化学灌浆法对其进行一定的补强和纠正。在笔者参与的某市某高层建筑的施工中,该建筑主楼前的高层台阶在施工完以后出现了混凝土两侧下沉的现象,其产生的裂缝最终使得主楼墙面上的花岗岩石发生拉裂。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商议以后对该台阶进行了双液注浆的补强处理,施工后台阶下沉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之后其裂缝也为发生继续扩大和恶化。

2.3补漏和防渗中的应用

在有关堤坝或者地下室的防漏防渗中也经常使用化学灌浆法。由于地下室的混凝土构造在建立初期就会存在一定的裂缝,经后期温差作用,钢筋及混凝土由于具有不同的收缩率,就会引起底板、墙壁等位置裂缝的产生,这又会进一步近期漏水渗水现象的出现。堤坝的结构较长,所以在外界水力载荷的作用下也易出现裂缝,从而出现渗漏现象。实际工程中对于地下室及堤坝的漏水渗水现象,可以通过化学注浆法进行处理,处理之后期就会具有优良的防漏防渗水功能。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苹果;有机化学;苹果酸;酚类;有机合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5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7

一、一个苹果中的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在浙江省高考中占有很高的分值。考查的落脚点多是官能团的性质与相互转化关系,有机物结构简式的推断,有机物的合成与分离。有机化学结构种类多而复杂,性质各有不同,要想扎实掌握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就要将高中有机化学主干知识通过一条主链串联起来,由点及面,最后形成立体而全面的知识网络。

苹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苹果与有机化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苹果果皮的果蜡,就是一种烃类物质。苹果的果肉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如淀粉纤维素等多糖物质、葡萄糖等单糖物质。成熟苹果的独特香气以酯类和某些醇类物质等挥发性物质为主。切开的苹果颜色褐变的原因与有酚类物质的氧化有关。未成熟的苹果的酸味主要由苹果酸等酸类物质引起。此外苹果中还含有少量的氨基酸成分。苹果中的有机物几乎涵盖了高中有机化学所有物质种类。

有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对高三有机化学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化学关联生活,突出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在化学教学中的理解、融合和勾连作用。挖掘苹果中的有机化学教学素材,重视与学生生活情境相结合。对各类有机物进行串联复习,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探究兴趣。化学关联生活,拓展和深化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形成有机化合物的转化与合成的核心素养。素养一旦养成,就会伴随学生终身。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有机化学的具体知识,但是如果学生看到苹果,就会联想曾经学生时代所学的有机化学相关知识,是对核心素养教学最好的褒奖。

二、教学设计

1.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推断――苹果酸结构简式的推断

某有机化合物A广泛存在于多种水果中,经测定,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4,A仅含碳、氢、氧三种元素,且分子中没有甲基。A既可以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又可以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且测得A与乙醇完全酯化所得有机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0。试推断A的分子式与结构简式。

设计意图:未成熟的苹果中的酸味主要由苹果酸引起,苹果酸对苹果的口味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苹果酸的存在,使得苹果具有甜中带酸的独特口感。市场中也有各种苹果醋饮料,因此苹果酸在生活中较为常见。通过对苹果酸结构简式推断,让学生感悟官能团性质与相互转化关系,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的一般方法。

2. 有机化学实验探究――苹果褐变的原因探究

切开的苹果过一段时间后颜色会由白色变成浅黄色,最终变成褐色(食品科学上通常称为“褐变”现象)。引起苹果褐变的原因有多种观点[1]。

观点1:苹果中的亚铁离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铁离子而成黄色。

观点2:苹果中含有氧化酵素和酚类物质,切开后酚类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在氧化酵素的催化作用下,酚类物质被氧化成黄色的醌类物质,生成的醌类物质被继续氧化并聚合为褐色物质。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对观点2进行实验验证。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1)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立即放入热水中(90~95℃)3~5min后取出,观察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2)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表面立即分别滴加少量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3)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表面立即分别滴加少量的食用白醋(pH=6)与小苏打溶液(pH=8),观察现象。很快苹果发生褐变现象。

(4)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表面立即分别滴加Vc溶液和Na2SO3溶液,观察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苹果褐变的速率受酚氧化酵素的活性及含量、酚类物质的含量、接触氧气的浓度等几个因素的影响。所以使用酵素抑制剂(如柠檬酸、苹果酸等)、使用防止酚类物质被氧化的强还原剂物质(如Vc溶液、Na2SO3溶液等)、将苹果切片与空气隔绝(如浸泡于冷开水、盐水或用保鲜膜包起来等),都可以防止或延缓苹果的褐变。

设计意图:由于《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陈述性知识,不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苹果变色原因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等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同时应重视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实验和对实验结论进行科学判断,提高学生的有机化学核心素养。

3. 有机化学合成――乙酸己酯的合成

苹果有独特的香味,未成熟苹果无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己醛、2-己烯醛等为主;成熟苹果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酯类和某些醇类物质为主。苹果中的酯类物质种类繁多,其中富士苹果主要香气成分以乙酸己酯为最多[2]。乙酸己酯合成实验设计如下[3]:

将8.0mL己醇和9.6mL冰醋酸加入到干燥的100mL圆底烧瓶中,摇动下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混合均匀,加入沸石,装上回流冷凝管,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回流,保持状态1h。反应完全后,稍冷后拆除回流装置。 将烧瓶中的反应液倒入分液漏斗,用20mL冷水分几次淋洗烧瓶内壁,洗涤液并入分液漏斗。充分振荡,静置,待分液清晰后,分去下层水溶液。用10mL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静置后分去下层水溶液。再用10mL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一次,至水溶液对pH试纸呈碱性为止。然后酯层用7mL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一次,分出水层。酯层转入锥形瓶中。加入1g无水硫酸镁干燥。 过滤除去干燥剂,将滤液滤入普通蒸馏装置,加入沸石后加热蒸馏,用干燥的量筒收集138~142℃馏分,量取体积,计算产率。

思考:

(1) 酯层用10mL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所除去的物质。

(2)酯层用7mL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所除去的物质。

(3)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酯层的原因。

设计意图: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在浙江省化学选考中占较大分值,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有机药物及有机药物中间体的合成。乙酸乙酯的合成也是陌生有机物的合成,与有机药物的合成有相通之处。同时,乙酸己酯合成实验设计是对课本中乙酸乙酯合成实验的拓展和深化,结合《实验化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合成有机酸酯的反应原理,掌握萃取、洗涤、蒸馏及纯化液体有机物的实验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合成与实验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认识。用实验有目的地渗透和强化有机合成的意识,确定有机化学最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三、教学反思

有C化学复习需要兼顾有机化学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注意把握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建立“有机化合物―官能团―有机化学反应―性质―有机合成―应用”之间的联系。苹果是有机化合物复习素材的宝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复习课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如烃类物质、醇类物质、糖类物质及氨基酸等复习。也可以设计成系列微课,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苹果中有机化学复习的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从而使学生感受有机化学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基本的有机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任雪明,吴文中.高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11-115

篇5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的智能化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可以说,智能化建筑的兴建是信息化与国际化的需要,是传统建筑技术的巨大变革,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产物,是一种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建筑业上的应用。

一、计算机科学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

1.在设备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主要是对智能化建筑中所有机电装置和能源设备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集中管理,它是以中央计算机或中央监控系统为核心,对房屋建筑内设置的供水、电力照明、空气调节、冷热器、防火、防盗、监控显示和门禁系统以及电梯等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测控制和科学管理,能够提供一个极为适宜的温度、湿度、亮度和空气清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达到高效、节能、安全、舒适、便利和实用的要求。BAS系统与之集成的子系统应是开放的、应为准备的通信协议和接口,并具有升级、兼容和扩展,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系统集成能力。根据智能化建筑的管理对象和设备功能,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应包括以下基本功能。

(1)安全保安监控功能

控制智能化建筑内重要场所的保安闭路监视设备以及各种特殊需要的保安监控设备等(包括告警显示和录像设备);与外界相连的开口部位(如门窗)的警戒和人员出入的识别等装置(包括门锁钥匙管理、磁卡门和电脑识别以及巡更联络系统)。

(2)消防灭火报警监控功能

监控烟火探测传感装置和自动告警控制系统,以便及早发现火灾迅速告警;联动启闭消防栓、自动喷淋及卤代烷等灭火装置和消防设备;自动排烟、防烟,疏散人员通道和事故照明电源等的监控系统。

(3)公用设施监控功能

对高低压变、配电和一般照明电源等设施的监控:对给水、排水和卫生等设备的监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设施的监控;时钟和各种传感器等低压装置的监控;对电梯、锅炉以及公用饮水等设施的监控;停车场或车库出入的自动管理系统的监控。

2. 在通信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通信自动化是智能化建筑的重要基础设施,通常由以程控数字用户电话交换机为核心的通信网和计算机系统局域网(包括软件)组成。这些设备和传输网络必须与外部公用通信设施联网,应用高新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高速传输和准确处理语音、文字、图像、和数据等各种信息,为用户提供各种通信手段。通信自动化主要是由语音通信、图文通信和数据通信三大部分组成。一般可细分为以下系统:1)电话系统;2)传真系统(包括传真存储转发);3)会议电视和会议电话系统;4)闭路电视系统;5)可视图文系统:6)电子邮件信箱系统;7)数据传输系统;8)计算机局域网络;9)卫星通信系统;10)移动通信系统。

3.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办公自动化是在通信自动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包括日常事务处理和支持管理决策系统。由于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等高新技术,使人们的日常办公业务活动大为简化,组成高效、优质服务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主要目标是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支持管理决策、提高办公效率和工作质量。办公自动化通常以计算机为中心,配置传真机、电话机等各种终端设备;文字处理机、复印机、打印机和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和通信设备以及相应软件,全面、广泛地收集、整理、加工和使用各种信息,为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办公自动化所能提供的基本功能按业务性质来分,主要有以下三项:1)电子数据处理和视听系统;2)信息管理系统;3)支持管理决策系统。

二、计算机多系统集成化模型管理的应用

大多数智能化建筑中信息的组织模式都存在差异性的缺陷,特别是早期的产品更是由于结构化的数据文件长时间应用,现在才开始更新成数据库化的文件组织信息形式,但是数据库类型的不一产生信息资源异构性的不足。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手段,按照建筑物智能化的系统设计特征,进行总体的模型框架设计综合各个子系统的信息管理,集成各子系统所负责接口模块间信息的协调和交流。通过对对象进行分步计算,融合进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分布的计算系统关键性软件技术支持,其使得能够高效技术且灵活的面向对象,在多机异构的网络环境之中分布入可重复使用进而加以应用。

在智能化建筑中计算机系统总体的模型框架下多子系统协调分工,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人性化的功能需要。首先,集成平台作为集成系统中管理者身份,其负责整个系统所有数据的收集工作,完成各个子系统的对象互相通信的处理任务,还要提供集中管理下的控制和决策。集成平台实现综合功能的手段使其三个层次分项平台,第一层是数据通信层,负责最基本的标准接口和子系统对象间交互任务;第二层是分析控制曾,对智能化建筑各项数据分析、整理并进行过滤处理,得到日志、控制信息和报表;第三层是辅助决策层,在数据分析完成之后进行辅决策工作。其次是子系统对象,是实现集成平台和整个模型重要的一个环节,又分为封装、控制和通讯功能。按照智能化建筑系统主要的组成要求,数据通信层建立了设备的自动化系统接入口、保安监控自动化系统接入口、办公系统自动化系统接入口、火灾隐患应急预警自动操作接入口和通讯联络自动化系统接入口五个接入口类型。子系统对象接收集成平台发出的控制信息,根据子系统文件、程序和数据库信息的调用实现自身功能,以对等关系形式交互联络。

三、计算机技术与通讯监控系统的应用

1.现场通讯监控单元系统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监控系统在现场以现场通讯监控单元实现职能,其连接各个电源的设备,进行智能化设备调控和环境信息数据采集,还能够接收监控设施的各项具体参数。现场监控单元还承担着数据的上行向区域性监控中心传送收集的各项数据信息的责任,包括参数的设置、环境的变化值和智能化信息要求等。此外,现场监控采集得到的数据完成分析之后要反馈回来控制命令,这些命令受到之后现场设备就要采取主动或者半主动形式的变化加以适应调整。

2.区域性监控中心系统

区域性的监控中心通过接入口来接收现场通讯监控单元发过来的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公开的智能化接入口接收相关数据,使用文字、图像或声音等形式导入。系统在接收到真实表现的监控对象信息之后,对当前的状态和接收到的应急预警等信息进行甄别,根据参数设置要求和规律,对历史数据进行保存,统计分析情况类别,反馈信息给集中化监控中心。

3.集中化监控中心系统

集中化监控中心同样通过相应接入口获得区域性监控中心反馈过来的数据信息,以文字、图像或声音的形式进行各种人机交流,将监控对象实际的状态信息和应急数据等进行真实表现出来,保存并分析各项参数。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通过另一接入口反馈给区域性监控中心,发出控制指令以实现各个设备的控制目标,并根据要求来生成各项报表进行归档。建设集中化监控中心系统便于对整个监控系统集中性的控制管理,继而实现整个智能化建筑的控制中心实现自动化的运行、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各项设备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全面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自动化和集成化的水平和程度。

4.监控终端

完成智能化建筑中计算机技术与通讯监控应用任务需要先进的监控终端设备,具体包括智能的开关电源、直流屏和蓄电池组;数字式配电线架;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设备;空调及通风设备监控终端。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智能化建筑各个系统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和发展。同时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相信我国智能化建筑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学;实践性教学

Abstract: The ability to progressive qua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highligh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quality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nowledge building architecture, from the culture program adjustments,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to buil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xcellence" and Registration architect system discussed in terms of relevance to sum up the core of Excellence Progra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rchitecture initial results.

Keywords:Excellence;Architecture;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要求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都在根据自身优势和培养目标进行有关卓越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社会资源、教师素养和生源状况千差万别,教学体系的特点各有不同。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和教学成果,从培养方案调整、实践性教学平台的构建、本科教学管理等方面将院校特点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研究基于卓越计划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1培养方案的相关调整

结合学校培养方案的全面调整,突出设计系列主线课程的地位,强化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同时,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深化专业内涵,增加专业选修课、人文素质课、课外素质拓展内容。充分地考虑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意见,使课程适应建筑学专业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与时展的需要。

1.1突出主线课程

形成以建筑设计课为主线系列课程群,建筑设计基础与毕业设计为该系列课程的起、终点,注意各培养阶段之间的衔接与延续,各门相关专业课程与主线课间配合设置,使主线课程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相互支撑形成有机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对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2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工地技术实习、测绘实习、设计院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和建筑设计中的技术措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设计院实习前的选修课中进行设计前期、建筑法规、相关设计规范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这些相关知识。

1.3加强职业建筑师基本素质训练

选修课中开设大量与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相关的课程,并由设计院有实际经验的建筑师讲授和配合指导建筑设计,为学生毕业后获得建筑师资格创造条件。

1.4注重培养建立地域性建筑观

培养方案中体现对地域性建筑观的培养,通过不同气候区域城市建筑设计、环境生态学概论、地方建筑历史概述和建筑节能等选修课的设置,提高学生对地域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的认识。

1.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课程,推进师生海外培训计划,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2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

新的培养方案将理论课前置,为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实习、实训提供理论基础,使实习实训时间较为集中完整。培养方案中含有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两大类。其中理论教学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组成。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课外素质拓展三种。专业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所开设的课程,公共选修课和课外素质拓展是为了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所开设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美术实习、工地技术实习、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学分比例达到29%。

2.1从实践出发整合教学内容,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在围绕“卓越计划”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从社会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教育、持续专业教育等方向探索学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从实践出发整合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的教学平台。

2.2加强卓越工程师与注册建筑师的规划教育

将不同专业有关职业和法规的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为职业生涯发展的系列内容;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通过课程设置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以及各部分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避免盲目学习;确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交叉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课的学习与设计实践紧密衔接。

2.3增设与专业体验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

让学生了解行业状态,探索个人职业方向;增加专业实习和认识学习的教学课时,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环境,体验设计实践;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以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培养方案。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实践活动

面向建筑市场,导入建筑设计实践和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使学生获取有着实践基础的最前沿专业信息和知识。充分调动各种因素;组织学生进行楼盘调研、参与行业会展参观等活动,运用讲座、论坛等方式聘请行业专家,通过学术报告和交流学习等方式让社会实践走进校园;建立建筑学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校外导师辅导等方式加强学生有关工程素养的培养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真切体验社会发展对建筑学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

3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

“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条件是利用社会优质资源进行校企联合办学,但企业的工作重点在于创造效益,因此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方法,使企业教学的过程得到良好的监控;利用网络化等先进的教学管理平台建立易于操作的社会实践细则,对企业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控。

3.1建立科学严格的实习过程监管措施

为了保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系统化、制度化,采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成果优先转化、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式建立校企之间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使各类社会人才组织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促进教学、生产与科研共同进步。通过建立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规范化的管理手段, 保证校外学习阶段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有效保障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质量,达到保证学习效果的目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可以收放自如,但阶段性成果必须加强监控;强化学校的意识,强化学校在教学管理环节的监控作用,突出企业在实践环节的技术作用。

3.2教学过程全面制度化

实行建筑设计课题组制度,由主讲教师和课题组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主讲教师对本课的教学组织、方法及质量负主要责任。在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每个设计题目结束时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实行新教师、新开课程试讲制度,由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研室共同把关,并实行教研室内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做到学期初检查教学准备情况,学期中加强教学检查和各种形式的听课,并组织学生座谈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期末检查教学成果,进行教学总结。

3.3教师教学与考试考核规范化

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和实施教学,教研室及各设计课题组经常在日常教学中就教学进程与内容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协调各教学环节,增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主要实习教学环节中,均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和实习成果有严格明确的要求,要求形成实习报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严格考核,对重要的实践环节的成果要进行答辩(如设计院实习)。

对教师实行满工作量聘任制,每年结合学校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每学期末,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下达新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按照程序由教研室和学院教学副院长统一安排任课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秩序及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管理,要求教师按照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做到为人师表、规范行为。

5 总结

践行以“卓越计划”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研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学校的特色与传统,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新的培养理念。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推进,目前也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如何落实和保障教改方案的顺利实施,如何使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如何结合行业发展拓展现有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地方高校实际,围绕“卓越计划”的特色和要求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梳理,对具体工作中涉及的矛盾和困难逐步解决,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永卫 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11,(7)

篇7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课程 网络化教学设计 辅助设计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45-01

所谓实验教学指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抽象与具体、直接与间接相互结合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与纯理论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直接性以及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传统教学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传统教学问题不断出现的过程中,网络化教学被提出。网络化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的一个层面。据实践表明,基于网络化教学模式,在时空与教学交互方面更具优势。

1 实验教学网络资源的构建分析

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或者是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借助网络媒介,更新、传递知识,在教学中凸显出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据资料研究表明,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实验教学网络资源缺乏统一性,所利用的网络资源质量不高、推广性差、适用性不强[1]。其次,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思想、效果与目标不相匹配配。最后,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缺乏指导,利用效率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网络资源的可利用率,进而影响了网络信息化教学改善与改革的实效性。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信息技术教学给改革过程的必经之路,但是针对这种情况并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实验教学应从网络资源开发与构建方面入手,将制约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提出有效可靠性的措施,以此来增强实验教学在网络化教学过程资源设计的可参与性。为教师网络教学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

2 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建构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性较差的原因有教师可参与性的问题。教师参与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教师可参与性差的原因其实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教师缺乏与网络化境相匹配的教学设计思想、能力与知识;另一方面是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理解。这两方面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智能以低水平开发网络化教学。其实,提高教师可参与性问题,其中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为更好、更快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就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设计系统。

2.1 教学过程辅助设计支架系统的构建

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主要在没有同统一分类标准的前提下对网络会啊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得重复利用与低效率使用,进而影响网络化教学理想效果的实现。近年来,在高校化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化学实验有了新的分类。对化学实验进行得新分类,其更侧重想长期困扰的实验教学设计的两个方面。即实验技能教学,强调学生是以“动作技能”为主还是以“智慧技能”为主;在“智慧技能”中是倾向于方法还是“问题的解决”[2]。现如今,化学实验总共分为三类:基础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这几个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化学实验的的分类具有差异性的同时也存在在这一定的相似性。这就为后期网络化教学的模式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整合点辅助决策支架系统的构建

制约当前网络化实验教学资源与开发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教师在网络化教学的前提下很难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这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网络技术与网络教学设计的深入认识。因此,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无论如何进行整合,仍然不是很清晰。要想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性获得提高。在教学决策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需求分析。在教学中开展“教学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教学分析包括了学习情境、学习者情况、学习任务。“需求分析”作为“教学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对教学情况的需求进行分析,分析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甚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因而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第二,判断整合点。在教学分析中,对教学的需求分析已经对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做出了判断。因此,下面就是确定具体的教学组织、传输以及管理。这一些列的操作其实就是判断整合点。由于实验教学过程辅助设计对学习任务进行了分析,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对空间和时间要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合进行分析。教师通过多方面的入手,拟出几个基本问题为辅助网络化教学设计“判断整合点”。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可对特殊问题作出判断。对一般性教学,则需对基本问题进行逐一判断。第三,选择和开发整合策略[3]。依据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在宏观上就可以将整合策略分为时间整合策略、交互策略以及空间整合策略。根据各自整合策略的不同,可以将各种策略进行有效的分析。第四,生成整合性教学设计。这属于教学的最后一步骤,为后面的实验教学做准备。

3 结语

总之,高校化学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构建主要基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教学分析的步骤与方法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在网络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多加注意教学过程中国各方面的问题,存进学科教师对网络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计跌有序参与。

参考文献

[1] 王强,吕发登,李远蓉,等.构筑高校化学化工实验课程体系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现实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学科版,2011,11(20):20-21.

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

一、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首先是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些高校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其次是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不够全面。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实现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实现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实现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实现师资培养、培训信息化,实现教研科研信息化。有些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忽略了其中的几个方面,从而出现了重管理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重速度轻规划等一些问题。上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不够合理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是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其建设过程顺利的开展。在规划中,各个高校应当站在战略的角度进行思考,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教育特点,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全面准确。规划不当,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其他高校模式,无本校特色可言,也是目前有些高校存在的问题。有些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或是资金不足等原因,从一开始规划就完全采用其他高校的模式,按部就班,别的学校建什么我们也建,别的学校用什么我们也用,完全脱离了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结果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充足的建设经费及其科学合理的使用是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首先,教育信息化初期投入比较大,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除少数列入国家“211”工程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作较大的经费投入,于是便出现了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硬件设备配置落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更新维护不及时等诸多问题,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与之相反的是,某些高校有了充足的经费但没有使其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于是也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年来,在部分地区,无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的开发,都取得了让人“羡慕”的成绩,万兆的校园网,配置超一流的多媒体教室,价格不菲的名牌服务器,高档的教师笔记本电脑,似乎都彰显着学校的实力和信息化建设的成绩。但这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大材小用,本末倒置,反倒造成了资源浪费。

其实,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理论的初期,部分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没有正确树立,信息化项目没有经过相关论证,就开始盲目建设,甚至是哪些区域更需要信息化环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广大的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IT企业在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方案时,也往往出现不了解学校真正需求,设计大而空的工程项目,结果往往是导致了学校的盲目投资。这些都是导致教育信息化资源浪费的病根所在。

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改善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高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和办学实力增强的物理建设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提高师生员工信息化素质的过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教育信息化对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国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新的要求。

首先观念问题仍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教学观念还很陈旧。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观念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上变化,阻碍了教育信息化顺利实施。

然后是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等方面。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和要求还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同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明显滞后。因而,各高校应当结合本校情况对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教师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教师,研究教学,服务于教学;从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在培训过程中,强调针对性、开放性、情境性、协作性等原则,兼顾学科体系的不同和受训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他们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术的培训,而是强调师生互动、学员交流,自主操作和协作学习相结合,使教师树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观念,并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意识,并能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才能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优势。

五、管理维护的问题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单位,牵动着全校每一根神经每一个人。事实上,高校的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对高校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的一场革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后,无论是一般的工作人员,还是高校的领导都应该转变传统管理的运作观念。要使信息化建设本身不打乱仗,信息化应用系统有条不紊地运作,就必须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管理。当前,有的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初具规模后,便放手投入使用,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机构设置不当;二是管理权限不明确;三是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四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五是管理标准不科学。管理上的不到位,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无章可循,各自为政,资源分割,整体化不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系统无法高效有序运行,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此外,投入使用后的信息化体系,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上,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处,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首先是硬件资源维护不及时。有些高校重建设轻维护,便出现了设备出现故障时得不到及时维修等问题,这些不仅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还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系统信息,升级软件,对各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同时软件资源更新不及时也是一突出问题。这里所说的软件资源不仅包括设备在使用时所需的一些软件,还包括各高校的科研成果、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各项数据资源。版本过低的软件不但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且还阻碍着我们的工作顺利进行。陈旧的数据资源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种种不便。所以及时的更新软件、补充数据,也是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开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郑广福.浅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年01期

[2] 柴超.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与存在问题.考试周刊.2009年04期

篇9

创设情境,关注需求,顺势引导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设计艺术字,想想贺卡送给谁;活动二:修改艺术字内容,我想对您说;活动三:改变艺术字形状与颜色,用心美化表心意。

上课伊始,我呈现了三个设计初稿,并邀请学生做参谋选择适合的字体做贺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该环节中,学生认为“贺卡2”使用的艺术字恰当、醒目、美观、合理,最适合制作贺卡。这样就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贺卡艺术字的选择标准,为后续的制作贺卡做铺垫。

然而,在接下来的制作贺卡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对艺术字的颜色不满意,不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无法将普通字体转换为“艺术字”等。这些问题又恰恰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接着,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到学生的实践中去,我利用三个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展开实践教学。在学生上机操作、互助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我以伙伴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进步和创意。例如,有学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竖排艺术字,我会请他为大家展示操作方法;有学生对艺术字向上倾斜的形状不满意,我鼓励他在全班范围内提出问题,并引入活动三,让学生一起来解决问题。

利用“小老师”,互助同进步

信息技术课堂上,分组合作学习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分组的意义不是为了比赛、加分,而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我鼓励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去当“小老师”,帮助组内、组外的更多同学,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最后拓展练习环节的“艺术字创意设计大赛”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全班同学的作品,从伙伴们的设计中“找灵感”“抓亮点”,让学生一发现好作品,就记录相应的计算机号码,并推荐给大家共同欣赏。这样,学生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欣赏、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自信心,也能够培养沟通能力。

巧抓生成机会,延伸榜样引领

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做出回馈。尤其是在交流、演示环节,我真诚地表扬学生的可取之处,并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引导性建议。

例如,一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将普通文字转换成艺术字的新方法。我就引导学生评价这种方法的好处,并请他把方法分享给大家。分享后,我继续追问:“怎样把艺术字变得稍微小一点?你能教教我吗?”从而引导学生一起将“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应用到“调整艺术字大小”的操作中。

又如,一位学生在演示“插入艺术字”时表现得很出色,只是有个别计算机用语不标准。首先,我和学生们一起对其表示肯定和赞赏,然后委婉地提出建议,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这之后,班上有位“数学小才子”在回答问题时所用的语言非常简洁、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和建议,也非常注重对榜样示范的效仿。因此,教师及时、准确地捕捉教学生成的机会和信息,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学习的资源和动力,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结语

当然,课堂是生态化的,每一节课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和不足。就本节课而言,我觉得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艺术字作品的设计和修改还不够完善;二是文字素材较多,学生在阅读和选用时,耽误了时间。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实施“教学双主体”理念,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原动力,建构自主、自学、自由的高效课堂,打造和谐、开放、真实的生态化课堂,使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性、生长性和生成性。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贫困程度;量化;评定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73-02

高校贫困生资助是党和国家落实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贫困生认定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也随之迅速扩大,尽管国家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贫困生认定方式落后、指向对象和收益对象不一”[1]等弊端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个紧迫且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本文建立了基于学生家庭经济量化、班级评议量化和辅导员评议量化“三维一体”的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并在多年的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贫困生数也明显增加。国家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校贫困生,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国家助学金从1500元/生/年提高到1000~3000元/生/年范围内确定,分为2~3档;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金额也高达每生每年5000元,确保所有学生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贫困生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效率,也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量化认定标准。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是贫困生认定的关键。长期以来,贫困生认定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标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认定方式是:根据生源地政府开出的贫困证明,依据学生日常行为和表现,结合家庭电话采访及实地考察等甄别手段,再以学校当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基准线,对学生的贫困状况给出判断,进行资助。纵观目前的认定方式,总体是“定性多、定量少,主观依据多、客观依据少”[3],因为“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明确的标准和量化指标……就造成在实际操作中认定标准的多样化,甚至在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认定标准也不能统一。”[3]所以,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已成为困扰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题之一。

2.个别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贫困生资助是国家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3]。由于社会诚信制度中缺少必要的自我约束和惩戒制度,导致个别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开具假证明、弄虚作假等手段,冒领国家资助金。一些真正需要资助金的贫困生由于自卑等个人原因放弃申请,致使资助政策无法真正惠及到贫困生上。因此,诚信缺失是贫困生认定工作陷入一定困境的又一原因[4]。

二、基于“三维一体”的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的构建

对学生贫困程度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5]。本文在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本着全面、客观和系统的原则,研究出从学生家庭经济量化、班级评议量化和辅导员评议量化三个维度来量化学生的贫困程度,构建了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学生家庭经济量化主要从生源地、影响家庭经济情况的众多因素来量化,班级评议量化和辅导员评议量化侧重于班内其他同学和辅导员对学生在校内经济支出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表现的认可程度,具体各项的量化指标与权值如表所示。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量化指标需要考虑到影响家庭经济的所有因素,并系统分析各个因素对学生家庭经济的影响度,根据不同影响程度,赋予不同权值。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区域资源、家庭经济资源、家庭人力资源以及特殊性事件等方面,区域经济主要考虑学生所在地是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以及村镇还是县市;家庭经济资源、家庭人力资源主要从二级指标家庭情况得到,又将二级指标细分为:双亲情况、经济类型、父母身体状况、父母年龄状况、赡养(外)祖父母情况、家庭成员(兄弟姐妹)情况等7个三级指标,每一个三级指标也需要进一步细分各个观测点,如双亲情况细分为: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因父母离异-监护人为父亲)、单亲家庭(因父母离异-监护人为母亲)、单亲家庭(因父母离异-监护人为其他人)、单亲家庭(因一方亡故-监护人为父亲)、单亲家庭(因一方亡故-监护人为母亲)、单亲家庭(因一方亡故-监护人为其他人)、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抚养费支付其他情况等8个不同的观测点,而且根据不同观测点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程度不同,赋予了不同的权值。家庭特殊性事件的发生为附加加分项,主要从自然灾害与危重病人两方面量化。

班级评议量化和辅导员评议量化主要考察贫困生在校期间,相比于非贫困生,物质资源的占有、使用、消费和社交情况以及衡量贫困生能否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和自立自强。主要侧重于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方面的表现,以精神资源为主。物质资源主要考察贫困生每月消费开支情况,具体包含:每月伙食开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价格总和是否≥6000元;是否拥有多件名牌服饰、中高档化妆品、其他高档奢侈品;是否经常上网、玩电脑游戏、聚餐、旅游、K歌等情况。精神资源主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以便在资助时更加全面,同时也能教育和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助学金。作为一名贫困生要充分利用助学金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也有力地避免了贫困生滋生对助学金的“等靠要”的消极心理和接收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错误心态。

三、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的实践

从2012年起,我院就采用量化评定的方法来认定贫困生,现已覆盖全院5个年级共近1300名学生。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到时,组织填写《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问卷》,作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量化的主要依据,而后在学校组织贫困生认定助学金评定时,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和提交证件,再组织班级评议和辅导员评议的量化工作,多渠道、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贫困程度以及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综合表现,使得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到全面、客观。

实践证明,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避免了“假贫困生”的出现,同时使得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生也得到认定和资助,做到指向对象和收益对象的统一;获得资助的贫困生的自我管理以及对学生事务、学生管理的积极参与,也让学生认识到助学金是学校对自己实施权利和义务的充分认可,加强了学生的义务感,充分营造了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为学生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贫困生资助是扶贫、励志、助学的有效统一,是体现我国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三维一体”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使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公平,使得有限的资助能真正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保证国家助学解困惠民政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晴,叶M.国外高校学生贷款资格审查的借鉴与启示[J].高校学生管理,2009,(3).

[2]于美亚.从“假贫困生”现象看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J].新课程研究,2010,(4).

[3]白华.从二元组合到三维一体――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