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才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0 04:4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成才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成才规划;辅导;基本要求
大学生成才规划是许多高校实施大学生成才工程的重要项目。充分发挥成才规划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需要高校制定工作机制,建设专业导师队伍,设计规划运行载体,落实辅导和考核工作。目前,不少高校还未建立一套全面、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辅导体系,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成才规划不重视,成才意识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不明确、撰写成才规划方法不当、执行规划目标不持久等问题。辅导员是高校成才规划工作中的具体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辅导员对成才规划的辅导效果不佳,对辅导工作的基本问题缺乏具体的了解和掌握。本文立足成才规划辅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围绕成才规划辅导的设计、范围和方法进行研究,整理出了成才规划辅导的“三个关系”“三个结合”和“三个要点”基本要求,为辅导员有效开展成才规划辅导提供方法参考。
一、在成才规划辅导的设计上要理顺“三个关系”
1.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辅导员要明确在成才规划辅导上共性和个性的内容、关系和要求。共性是基础和基本要求,个性既是重点和又是难点。成才规划辅导中的共性包含了成才规划的内涵、范围、方式、意义和辅导的方法和理论。成才规划辅导的个性是指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业方向、职业理想等规划内容上的差异。要求辅导员在共性辅导上要做实、做全和做好,在学生的个性辅导上要用心、用力。
2.全面发展和重点推进的关系
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重点推进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的具体运用。全面发展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自主成才的重要体现。在成才规划辅导课程上,辅导员要把全面发展的内容、范围和意义给学生讲透彻,引导学生自觉地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撰写成才规划。同时,重点推进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目标分解法把总目标细化在每一学年和每学期进行重点推进。
3.长远规划和具体计划的关系
辅导员要让学生明确对待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既需长远规划,也要做好阶段性的具体打算。长远规划是指在四年至六年的总目标,具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目标、专业知识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目标、社交能力目标、职业目标、生活目标等。辅导员引导学生把长远规划按四个学年度划分为阶段性目标,经过两个学期来完成每一个学年度目标,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年度目标执行情况评估。同时,对下一个阶段目标进行适度调整。
二、在成才规划辅导的范围上要做到“三个结合”
1.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高校培养人才要立足社会需求,要让学生能就业、好就业。辅导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要引导学生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结合自身兴趣、专业、家庭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选择。一是引导学生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意向地的岗位需求确定职业方向;二是引导学生针对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需要撰写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三是根据职业目标和要求分阶段分步骤进行职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职业测评,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与专业方向相结合
学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成才规划的基础核心部分,而专业学习又是学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辅导员引导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要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把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关能力作为学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二是以提高专业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和信心,结合专业课程上好每一堂课,围绕专业知识开展自主学习,根据专业技能要求做好每次实践活动,通过四年的学习要实现专业上的提升。
3.与兴趣优势相结合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兴趣能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提高工作效率,又是职业稳定和职场成功的重要保障。兴趣优势是学生在进行学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学生对学业某个方向或领域感兴趣,就会自主学习和培养优势;对某个职业目标感兴趣,就会以这个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来要求自己。辅导员让学生把要全面发展与培养兴趣优势进行协调推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培养兴趣、巩固优势具体打算融入到成才规划中。
三、在成才规划辅导的方法上要注重“三个要点”
1.以思想和行为上引导为切入点
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要找准“思想和行为”这个切入点,通过对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了解、关注和引导,帮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逐渐成熟。一是以辅导撰写成才规划书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转变对成才规划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二是以检查成才规划为手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促进学生提高行为规范和学习效率;三是以日常管理为渠道,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就要进行干预,提醒学生认真执行规划目标。
2.以知识和技能上指导为突破点
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要把握“知识和技能”这个突破点,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基础知识扎实全面、专业主攻方向有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较强的外语水平;指导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和扩大知识视野;鼓励学生通过各类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素质拓展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积极调动学生充分利用好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完成各个阶段学业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3.以生活和心理上开导为着眼点
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要明确“生活和心理”这个着眼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对学习的影响。通过调查学生的考勤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和散漫;通过查阅学生的各科成绩,了解学生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引导学生做好自查整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走访学生寝室与学生交流谈心,认真倾听学生对学业和生活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生活上面临的难题,开导学生找到问题根源,鼓励学生做生活的勇者,永不言弃。
参考文献:
[1]门忠民.矛盾普遍性含义辨析[J].齐鲁学刊,1987(2):107-108.
[2]刘荣军.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62.
篇2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数学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课堂练习是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更需要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教学状况来说,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对课堂练习的重要性认知度不够,在进行习题设计时缺乏应有的个性,难以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有的教师不愿意下功夫设计课堂练习,只是简单照搬课本原题,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及时地对知识进行巩固,还会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厌烦情绪。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对课堂练习进行个性化设计进行简单分析。
一、师生要对数学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充分理解
首先,课堂练习对于每一门课来说都具有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数学的学习。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只有学生进行及时反复的练习才能将所学的理论方法灵活应用,而课堂练习能够很明确及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练兵场”。在实际讲课中课堂练习应随时出现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学习过程中以及知识点学习之后,每个阶段的练习都应该对应着对知识的不同程度的深化。就像预备性练习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下面所学的知识,先让他们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作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转化。而巩固性练习以及变式练习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并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其次,课堂练习的进行是一个学生向教师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这一过程中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还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课堂上进行的反馈练习,能够及时调整教师讲课以及学生理解的方向,打消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掌握模糊,以保证知识应用的严谨性。由于课堂练习的这一功能,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点评,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二、个性化设计课堂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对于一个练习题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其目的,否则一个问题连基本的目的性都没有,那么对于这堂课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四边形”这一章的知识时,有一课堂练习题:在矩形ABCD中,M、N、P、Q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那么四边形MNPQ的形状是?要让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那么矩形ABCD应该如何变动?很明显,这一习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证明矩形的四边中点连线是菱形,以及巩固正方形四边中点的连线是正方形这一概念。教师只有明确这个例题的最终目的,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层次性原则。教师在进行个性化设计课堂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不同。因此,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要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让学生在一定的思维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这样不仅不会耽误课堂教学进度,还能更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而且课堂也变得更加层次分明。例如:①对于一元一次方程xa-6则a等于多少;②一元一次方程x|a|-6则a等于多少;③一元一次方程(a+2)x2+2ax-6则a等于多少。像这样相对简单却层次分明的练习题,不仅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接触陌生知识的压力,反而会让学生从一步步的解题过程中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感。
三、提高教学技巧,灵活运用课本习题
教师一味地依赖课本习题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对于一堂数学课来说是失败的,但是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课本习题例题,巧妙地对原题进行各种变式,却能增加课堂习题的丰富性与个性,这便是活用课本的好处:不仅节省了教师搜查资料的时间与精力,还能很好紧贴课本知识避免“跑题”。课本上的例题与习题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并非常适合初中学生思维走向的经典题目,对学生的知识巩固,思维锻炼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基本功与变通能力,充分将课本例题进行适当外延,这个过程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对习题的变形不能拘泥于课本的固定形式,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异题同做的感觉,进而会对课堂练习产生厌烦感和松懈感。所以,当学生掌握课本习题后,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这样能激发出学生钻研数学的动力,进而提高学生在解决数学方面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个教学的质量。
篇3
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学校虽已开设校本课程,但实施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难”:一是校本课程多数由语数教师兼任,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取得实效;二是校本课程被挤占挪用得多,教学时间难以保障;三是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存在应付思想,有的只是随便找些材料对付着上,课程目标难以落实……如何破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几大难题,让校本课程实施取得更大的实效呢?这成为广大教学管理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为了加强课程特色的培育,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建设,我校注意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开设了知识拓展类、社会实践类、兴趣特长类等“三大类”校本课程,具体如:经典阅读、趣味数学、棋类世界、花样跳绳、七彩绘画、美妙音符、社区服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打破班级之间的界限,注重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致力于打造由学校提供课程“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点菜”的校本课程体系,旨在形成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菜单式”校本课程资源系统。
一、“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
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校本课程实施,有效改变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被动、应付、低效的现状,力求达成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1.学生层面
课程内容要能适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离开了学生实际,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课程,因此,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当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乐于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2.教师层面
课程内容要能适合教师教学,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资源放错了地方,就可能是垃圾”,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让其发挥最大价值,我们对校本课程中的每门课程均选择具有该项特长的教师任教,既保障了校本课程的实效性,同时也促进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引领和启发教师组织开放而有序的教学活动,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为建立一支具有先进课程观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提供支持和保障。
3.课程层面
校本课程要建立一定的结构体系,有助于学校课程特色的形成。课程建设力是学校重要的发展力,课程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致力于打造由学校提供课程“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点菜”的校本课程体系,旨在形成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菜单式”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新形势下学生发展的需要。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为“开设课程清单――教师选教――学生选课――走班上课――提炼成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自主与开放并举
正如每一片树叶都不尽相同一样,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们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他们有权利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学校和教师必须尊重、保持并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不同个体的潜能,唤醒他们独立自主的个性,让教育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菜单式”校本课程基于儿童个性特点,由学校列出校本课程开设清单,分为知识拓展类、社会实践类、兴趣特长类等“三大类”校本课程,让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任教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要学习的课程,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编排限制对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凸显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自主性与开放性。在这样主动而非被动、自主而非他主、开放而非封闭的教育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师生均展现出主人翁般的精神风貌,让学校课程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基础与拓展共舞
在“菜单式”校本课程体系中,“基础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国家课程中的必修学科内容,重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特色化课程” 注重将地方特色、学校传统和教育理念等多种因素融入到“菜单式校本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知识拓展类”――重在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现代生活技能,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和创新力;“社会实践类”――重在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会社会交往,锻炼意志品质;“兴趣特长类”――重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兴趣爱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综合素养。
学科课程的严格落实保障了多数学生能够“吃得饱”,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是需要;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实施力求让学生“吃得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坚持学科课程和特色化课程“两条腿走路”,形成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让基础与拓展和谐共舞,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3.有序与变通共存
篇4
关键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麻省理工学院
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名称变更反映了对材料领域研究认识的变迁,即“材料研究需要依据其行为和特征,而不是依据材料类型来进行”。1998年教育部对材料类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划分过细的十多个材料类小专业合并成了现在的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六个专业。同时,在引导性专业目录中还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专业。虽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大学科来设置专业是必然趋势,但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1]。同济大学当年就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期望以欧美的模式来培养材料学科人才。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同济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就为建筑材料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材料科学导论、断裂力学、表面物理化学和传热、传质与动量传递(简称三传)4门基础课程。近几年因为参与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查阅了国内外许多大学这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国内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上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美国麻省理工(MIT)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公开信息最多,不仅有课程列表和学分要求,还有课程的详细简介。尤其是麻省理工的开放课程服务(OpenCourseWare),使得我们还能够进一步了解课程大纲和部分内容。此外,MIT材料学科是USNews全美排名第一的,他们的培养
计划应该具有更好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反复仔细研究其有关本科培养的各种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培养计划进行了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国内同行共享。
一、麻省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
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设3个专业(Course)。其一为一般意义上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Course 3),学生所得学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其所授学位是被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授权的,绝大部分学生都选读这个专业。其二为课程选择度更大的一般专业(Course 3-A),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将获得没有特别指定专业领域的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 without specification)学位,系里并不寻求ABET对这个学位的授权,只有很少学生选择这个专业,常常是医学、法学、MBA预科生选择这个专业。第三是考古与材料专业(Course 3-C),学生所得学位是考古与材料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 in Archaeology and Materials),系里也不寻求ABET对这个学位的授权。从系里是否寻求对所授学位授权就可以看到,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的主要专业是一般意义上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Course 3)。后面的讨论主要针对Course 3的培养计划进行。
1. 课程和学分要求
该培养计划的要求包括:(1)MIT的一般要求,共17门课程,其中自然科学6门,人文社科8门,限选科技课程2门,实验课程1门。(2)交流能力课程(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4门。(3)系内课程,包括一套核心课程(Core subjects,共10门课),一个论文或2个实习以及4门限选课程,合计184~195学分。其2011―2012版本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见表1,表中课程名称前面的数字表示课程号,后面跟表示学分的数字、课程性质、前修或同修课程号。MIT每门课程的学分由三部分组成,表示学习课程所需要的时间分布,中间用短线隔开,第一个数字表示讲课时间,第二数字表示实验、设计或者野外工作时间,第三个数字表示预习的时间,是以中等学生所需要时间估计的。1个学分大约相当于一学期需要14小时的学习时间。从表 1可见,一般专业课程,预习所需时间是讲课时间的2~3倍。
备注
*可以代替本先修课程的其他先修课程列在课程描述页面。
(1)这些课程可以算作必修课程或者限选课程的一部分,但不能同时计算。
(2)可以选9-12学分。
(3)通过申请,可以被类似课程替代。
2. 限选课程的选择
中列出了21门限选课程,每个学生只需要选择4门课(48学分)。理论上,学生可以在21门课程中任选48学分,甚至经过批准,还可以选择其他系的课程或者研究生课程来代替。实际上,由于材料的范围很广,这些选修课程是根据主要的研究领域来设置的,它们是: 生物与聚合物材料(Bio-and Polymeric Materials),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结构与环境材料(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aterials),基础与计算材料科学(Funda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因此,在MIT材料学院的网页上,曾经列出了各领域推荐的限选课程。网页上还列出了每一个方向的咨询教授,以方便对上述领域某一方面更感兴趣的学生选课。
3. 部分课程大纲和教学情况分析
(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
这个课程为15学分(5-0-10),总是与“材料实验”一起选修。课程安排也是交叉进行,实验周不上课,一共有4个实验周。这样,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讲课时间就缩短为9周(一个学期14周,最后一周为考试)。其课程安排为周一、三、五各2小时的讲课(lecture),周二和四各1小时的复习课(recitation)。所以一共27次讲课,18次复习课。实际讲课为24次,另外3次课为测验和考试。最后一次考试并不是考全部课程内容,即每次测验和考试都是分段内容。
这个课程由两个教授分别讲授,每个教授都是24次课,因此可以推论,每次每个教授将讲1小时。一个讲授结构和化学键(Structure and Bonding),一个讲授热力学和统计力学学(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s)。
两部分课程分别布置6次作业,每部分每次都是2~3个题目,都有交作业的期限,没有按期交作业的,该次作业成绩为0。作业答案在交作业期限过后就会立即公布。课程总成绩由作业成绩占20%、三次测验占80%构成。得分标准为:总评80分以上A,70~79分为B,55~69分为C,低于55分为不及格。
(2)实验课程
MIT材料系内有2门必修的实验课程,即材料实验和材料综合实验。这两门课程同时还是加强专业交流能力培养的课程,所以,教学过程特别注意专业交流方面(包括论文写作、口头技术报告等)的形式要求。材料实验与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同时选修,在2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材料综合实验课(Materials Project Laboratory)基本上就是几个同学合作的科研项目,在3年级下学期进行。下面以二年级的材料实验为例,介绍其教学和考评办法。
如前所述,材料实验共4个实验周,实验周没有其他专业课。实验内容包括量子力学原理演示、热力学和结构,同时囊括了几乎全部现代材料分析研究方法(XRD、SEM/AFM、DSC、光散射等),并通过口头和书面方式加强交流能力培养。从教学内容看,这门实验课承担了教授材料研究方法的任务。
一般将50个左右学生(2011年的2年级学生只有43人)分成6个组。每个实验周有3个实验主题,每个主题下面2个实验,2个组共选一个主题,每组选做其中一个实验。6个实验同时进行。一周3次实验,每次4小时。因此,每个组每周只做3个实验(每个主题做1个实验),共12个实验。由于每个组只做了一半的实验,对另一半实验的了解,通过每周2次的1小时交流课程(recitation sections,一般隔天举行)来实现。交流课上,大家各自在黑板上即兴介绍实验的发现,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
该实验课由3个教授上,其中一个总负责。课程成绩评分标准
二、分析和讨论
1. 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
系内必修课程除毕业论文或企业实习外,共有10门。大学一般要求的17门课,理论上可以自由选择,但从表1系内课程的先修课程可以看出,微积分I和II,物理I和II是需要先修的,大学一般要求的6门自然科学课程就去掉了4门,能够自由选择的大学自然科学课程剩下2门。从系里建议的选课表(roadmap)可以看到,另外2门自然科学是化学和生物。所以,自然科学的必修课程实际上相当于14门。
限选课程要求包括GIR类型2门和48学分的系内选修课。有3门系内课程(共39个学分)可以作为GIR课程来选,但不能同时作为系内课程要求的学分。大多数系内选修课程的学分为12分,这样的话,系内限选课48学分需要选读4门。所以,每个学生可以有6门专业选修课程。有意思的是,在表1中只有21门限选课程,而该系主要的研究领域(或者说相当于我们的专业方向)有4个,平均每个方向只有5.25门课。如果去掉2011―2012年新增的2门课程,过去几年只有19门课,平均每个方向只有4.75门课程。看来,MIT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鼓励学生选单一专业方向的课程。实际上,在以前分专业方向限制选修课时,每个专业方向仅仅提供2~3门课程,进一步的分析见下文。
反观我们的培养计划,我们的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有5门(14学分),选修课程应选4门(8学分),合计9门课程22学分。因为我们的学分是按照每周上课学时数计算的。如果按照MIT的学分计算方法,学分约为每周上课学时数的3~4倍,考虑到我们的上课周数为17~18周,而MIT才14周,因此,我们的专业方向应选学分至少相当于MIT的88学分,比其4门课程(48学分)的要求多了5门课程(40学分)。可见,我们的培养计划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方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另外,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关于其主要研究领域的介绍出现在3个网页上。其一是在该系的学位要求中关于限选课程的介绍网页,4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分别是生物与聚合物材料、电子材料、结构与环境材料、基础与计算材料科学。其二是在MIT的招生网页,4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分别是:半导体材料和低维系统(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low-dimensional systems)、能源材料(Materials for Energy)、纳米结构材料(Nanostructures)、材料的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 of Materials)。在介绍全体教师(Faculty)的网页,列出了30个研究方向(discipline),共122人次(有重复计算,因为实际教师只有35人),平均每个研究方向4.07人次(或1.17人)。少的方向仅1人如微技术、半导体,最多的是纳米技术,23人次。上面列出的生物工程(包括生物物理和生物技术)9人次,能源材料(包括能源与环境、储能)9人次。人数比较多的研究方向还有结构与环境材料9人次,高分子材料7人次,电、光和磁材料7人次。
可见,尽管MIT研究的材料类型很多,但其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涉及具体材料类别方向的课程特别少。
2. 关于考核与成绩
MIT很多课程的成绩评定都包括平时作业和出勤与课堂参与情况。有的课程,考试以外的项目在成绩评定中所占份额可达到50%,有的实验课程则更是高达8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IT对大学生平时学习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与我们头脑中关于国外大学生“自由”学习的图像截然不同。
3. 关于选课进度安排
MIT材料系没有规定统一的选课进度表。但从其推荐的选课安排(roadmap)看,具有如下特点:
(1)8门大学一般要求的社科课程(GIR)分布在8个学期选修,即每学期选修1门社科课程;
(2)一年级把大学要求的6门自然科学课程(GIR)学完,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
(3)二年级起全面进入专业学习。第一学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实验2门课程,两门课交叉进行,实验周不上课。上课周每天都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实验周每天都有实验或交流,学习安排非常集中。
(4)每学期的课程一般为4门,其中1门为社科课程。
MIT二年级第1学期就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这比我们的教学计划提前很多。国内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曾经强调,前两年不安排专业课,以至于我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被安排在第5学期,材料研究方法更是被安排在第6学期,使得高年级学习特别紧张,深入接触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时间被推迟。
4. 关于培养计划的修订
从网页上能够追溯到MIT材料系1998年的培养计划,其培养计划在2003年做了很大的调整。两者的比较
这两个培养计划的最大差别在必修课,课程名称几乎完全变了。但对比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新培养计划中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包含结构与化学键、热力学与统计力学两大部分内容,分别由两位教授讲授,似乎代替了原来的“材料热力学”、“材料物理化学”和“材料化学物理”3门课程,因为其教材之一仍然是物理化学(Engel, T., and P. Reid. Physical Chemistry. San Francisco, CA: Benjamin Cummings, 2005. ISBN: 9780805338423)。“材料实验”应该与原先的“材料结构实验”对应,“材料综合实验”应该与原来的“材料加工实验”对应。“材料的微结构演变”与原来的“材料结构”相似。取消了“材料力学”、“材料工程中的输运现象”2门课程。增加了“材料的电光磁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机和生物材料化学”、“材料加工”4门课程。取消2门,合并2门,增加4门,课程总数不变。
选修课变化较小,只是增加了若干课程,特别是生物材料和纳米材料的课程。其实,两门生物材料课程是2000年增加的,当时选修课由4方向增加为5个方向。选修课的最大变化是理论上不再分专业方向,学生可以任意选课。但实际操作时,仍然向学生推荐各专业方向的课程组合。无论如何,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不足4门,学生必然需要选修其他方向的课程。
从2003年至今,必修课没有变化,选修课则有一些小的调整(表5)。其中2005年减少了高分子化学、化学冶金学(Chemical Metallurgy)2门课程。增加了2门数学,材料热力学(原来的必修课),先进材料加工,衍射和结构,材料的对称性、结构和张量性质,材料选择,共7门课程。可见,增加的这些课程仍然是与具体材料种类无关的。2007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了1门生物材料方面的课程。可见,即使是选修课的调整,仍然在继续加强有关材料行为特征方面的课程,减少有关具体材料种类的课程。
5. 关于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过去,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培养目标分四类,研究型学位(Course 3)、预科型学位(Course 3A)、实践型学位(Course 3B,2003年取消)和考古型学位(Course 3C)。其中,研究型学位与实践型学位培养要求的唯一差别是不变的,即前者在四年级做毕业论文,后者在二年级暑假和三年级暑假做2个20周的企业实习,其他课程要求完全相同。现在把实践型学位取消了,但仍然保留了学生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渠道,即学生仍然可以选择做毕业论文或者企业实习,学位合并在研究型学位(Course 3)中。
从2003年培养计划大调整来看,MIT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Course 3)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也可能是社会需求的变化促使MIT对培养计划进行调整。这从MIT选读实践型学位人数变迁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表6)。从1998年到2002年,实践型学位人数多于研究型学位的人数,2002年突然降低,与研究型学位相当。查看大学2年级实践型学位学生注册数,从2002年起突然减少,由原来每年约20人突然减少为6人。2003年培养计划调整当年,还有5人注册为实践型学位,这应该是此前培养计划延续所致。
那么,没有了实践型(Course 3B)学位,是否还有学生仍然会选择实习代替论文呢。下面从2002~2008年MIT材料系本科毕业生去向分析。除了一些研究生院,网页一共列出了38家企业和17家政府部门或咨询机构。统计2002年以后(至2005年结束,当年仅剩下1人)各年4年级实践型学位人数(也约等于当年毕业人数)总和恰为38人,与毕业生去向统计的企业单位数刚好相同。这难道是巧合?是否可以推论,2003培养计划修改之后几乎就没有学生选择去企业实习了?
MIT材料专业取消实践型学位,以及此后可能几乎没有人选择实习代替毕业论文事实,一方面可能与美国产业向国外转移,本国企业对工程师的需求减少有关;另一方面,MIT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调整也起了一定作用。因为选择实践型学位人数锐减在前(2002年),培养计划调整在后(2003年)。培养计划中去掉的必修课“材料力学”和“材料工程中的输运现象”,显然属于工程类课程。因此,其培养计划课程中增加材料研究型基础知识、减少工程知识的倾向十分明显,也说明其培养计划随社会需求进行了及时调整。
另外,尽管2003年培养计划中的必修课有较大调整,但选修课调整比较有限。而且调整前后,没有改变其材料类本科生宽专业培养的模式。
但在选修课中,把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去掉,仍然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例如,高分子化学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历来就被认为是专业基础课。MIT在2005年却把这门课从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去掉了。查看其高分子方向研究生培养计划核心课程,可以看到高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合成化学等基础课程。可见,MIT把专业方向的一些基础知识培养放在了研究生阶段。
以上似乎给人这样的印象,如果不继续读研究生,则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是不太够的,无形中将人才培养的周期拉长到研究生阶段了。但从我自己教学的经验来看,学习高分子物理就可以了解高分子材料的行为和特征,未必需要清楚地知道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我的一些研究生以前从未学习高分子方面的课程,为了让他们在研究中能够理解和使用高分子材料,我就是先给他们讲授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知识。
另外,注意到MIT材料专业研究生数量是本科生数量的2.2倍,有很多研究生来自校外,特别是来自国外。所以,MIT材料专业培养计划中对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调整,结合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安排,既考虑到了本科宽专业基础的培养模式,又打通了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之间的关联,在研究生阶段加强专业方向基础知识的培养,也便于接受其他教育背景的学生来读研究生,还是十分合理的。
MIT材料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不断强化了按照材料大类进行培养的模式,必修课和选修课都加强了材料基本行为知识的课程,减弱了材料类别基础知识的课程,把后者移到研究生教育阶段。这说明国外关于“材料研究依据其行为和特征,而不是依据材料类型来进行”的认识形成30多年以来,不仅没有改变,还在进一步加强。MIT在2003年对培养计划大调整时,加强了材料研究基础知识课程,减少了工程类课程,其本科生的主要去向是进一步深造,直接到企业就业的比例急剧减少。本科生阶段加强研究基础知识课程,把专业方向基础知识培养放在研究生阶段,加强了研究生的知识培养,可能是其材料研究能够长期在美国名列前茅的原因之一。
篇5
关键词:教学与科研融合;高等无机化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35-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随着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鞍山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转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格局,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和建设的发展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基于化学专业高等无机化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以“教学与科学研究融合[3,4]”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如何发挥专业自身优势,着眼于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正是为实现提高高等化学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师范生的教师从业技能,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全面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而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下课程科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意义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大学教学改革的起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就是应用能力,即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应用能力的构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开展实践教学,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系统构建、整体优化,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在人才培养中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实践的应用能力。
在本科学习阶段开设的高等无机化学课程,是基础无机化学的后续课程,其知识体系的视点和深度要较无机化学有所提高,目前我院在化学(师范)专业第5学期开设。由于专业科研创新的深入和研究热点的涌现,对这些专业本科生的化学知识与高等无机化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知识的爆炸增长导致科技创新,更多地依靠学科的交叉,而人才培养则更多地依靠科学、教育的融合,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当然,学生参与科研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但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并不具备让本科生实际投入真实的科研项目和资源环境的条件。因此,科研育人除了可以开发一些替代的模仿真实情景的虚拟科研项目外,更多地是借助教学,将教师的科研或者将最新的科技前沿问题通过知识和学术转化变成教学的资源,将科学研究的宗旨、方法和手段及成果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科研才能迁移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即将面对继续深造或就业的抉择,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专门知识、形成专门技能和态度,是高等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宗旨。
二、高等无机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建设
鞍山师范学院作为师范院校,其化学专业要培养服务于地方、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化学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化学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高等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必须针对本校学生的课程和科研特点进行取舍和优化,要研究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学术动态,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完整地、及时地反映在学科结构之中,更好地解决“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既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的同时,确保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因素。首先是基本理论的内容。剔除那些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保留与学科特点、研究方向相关的基本理论。比如理论内容部分中离子极化理论的内容,虽然较无机化学中的理论有所加深,但知识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行学习完成,故从讲授部分去除掉;分子对称性与群论部分知识与物质结构有内容重复,重点讨论分子对称性在无机中的应用,由6学时删减为4学时;而其他部分则保留。增加化学元素的周期性和周期反常性的内容,选自关鲁雄的主编《高等无机化学》,介绍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规律性以及对无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其次,对现代无机应用领域的内容进行很多的补充和优化。教师密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客观总结介绍生物无机化学、无机纳米材料、无机固体材料、稀土元素化学等领域的最近研究进展及化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增加部分与校研究方向相关的新内容,主要是研究进展中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评述和介绍,不断把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以“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的目标,构建理论知识(X)+科研动态(Y)的高等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注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就业实践的衔接。
(二)教学方式的互动式实践
和谐的教学具有动态性,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知识传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高度参与,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讨论交流及实践中学习。
1.案例教学和多维讨论。现行的高等无机化学课程体系是典型的学科结构模式,理论部分有深度,系统性强,课堂理论讲授起来枯燥无味,对于无机化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学习难度大,不易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了“案例教学”,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提高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传统的配合物的异构现象时,我们列举了如顺铂等一系列抗癌药物。通过案例分析,说明配合物的顺反异构、面式、经式等异构现象对物质的性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应用配体的反位效应在实际中可控合成顺反异构体,延伸出与配位化学联系密切的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和深入浅出的介绍,把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方向联系起来,紧紧抓住前沿与基础相关联这条主线,通过事实既能满足青年人的好奇心,又能拓宽知识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2.企业调研和实践。作为应用型人才教育,其培养过程离不开企业,企业要从学校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学校则借助企业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鞍山师范学院由于地处鞍山市,有鞍山钢铁公司这样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依托,其以钢铁为主,还涵盖冶金、石油、化工等领域。例如无机材料领域,课堂的讲授和介绍,学生只能联想,缺少生机和实例,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企业,通过企业内的实际运作模式,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沉闷的制备、原理变得生机勃勃。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我院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大学第二年就开始学习并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这为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高等无机化学课程中既有科研动态,又有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非常适合作为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选题。例如“含铁污水的净化与铁含量的测定”源于配合物的应用,鞍山作为钢都,工业废水的有效去污和利用一直是社会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将自己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服务工作相结合,通过课程理论学习的推进训练,提高了实践能力。
3.渗入式的双语教学。当今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是英语,科技交流语言更是英语。科研的进步与发展,化学学科可以通过文献见识其日新月异的程度。通过双语教学能使中国学生更有效地检索科技文献、掌握最新信息和科技,对提升应用人才的层次具有重大的意义。若全部采用外语教学,由于学生化学基础和外语基础不同,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高等无机化学中专业词汇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同时结合科研方向让学生搜集和阅读一些相关的英文文献,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应用水平,为以后学习专业外语和研究生学习提供基础。
(三)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探索
高等无机化学在我院是一门考查类课程。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其成绩由四部分构成,出勤考核(10%)+笔记成绩(10%)+专题报告成绩(30%)+期末笔试成绩(50%)。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通过笔试成绩进行检查考核,其余部分均为过程考核。笔试采用开卷考试,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是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类题目约占70%,分析推理型题目约占30%。专题报告的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科发展,指定参考方向,由学生通过自己所参与的科研项目或由图书馆、网络收集文献进行整理,写讲义,自制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在课堂上进行10分钟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继承传统、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学会运用,这种考核方式淡化了单一知识点的考察,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注重知识获取和问题的解决,以达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人才。
三、改革成效
在高等无机化学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获得了更大的教学自,乐于将承担科研课题的有关内容和实验验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教给学生,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也有更大的学习自,只要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在这样一个平台中学到他们感兴趣的最新的科学知识,做到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完整和熟练运用,调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教学;财经类专业;体系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03-02
《经济法》是本科院校经济、金融、财政、会计、工商管理、税务等财经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懂经济、通法律、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但目前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与实现这一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考核等方面都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一、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1.课程内容多,涉及面非常宽泛。在财经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中,其“经济法”不同于法学专业所讲的“规范和保障国家干预经济之法”,而采用的是大经济法的概念,泛指“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泛指“与经济有关的法律规范”,所以在经济法教材中至少包括了合同法、企业法、证券法、破产法、票据法、竞争法、银行法、财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从部门法角度讲,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横跨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其学习内容的宽泛由此可见一斑。
2.教学时间少,任务重。虽然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内容非常庞杂,但课时很少,一般为32学时,少数专业是48个学时。在很短时间内,既要让学生掌握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中与经济有关的主要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又要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灵活运用,任务很重,困难也很大。
3.教学对象的法学基础知识薄弱。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法学课程仅学习过《法学通论》(或《法律基础与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法学通论》的教材安排虽然包括了法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只能是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授,而与经济法课程相关的一些前提性法律知识,学生掌握得并不牢靠,甚至根本没有学习过。比如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的学习都要以民事法律基本知识为基础,但学生对民事主体、民事权利义务、民事行为、物权、债权等知识掌握得很有限,而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责任等知识是学习理解产品质量监管、金融监管与调控、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基础,可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们甚至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
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虽然很多学校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懂经济、通法律、会管理”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但在观念上,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经济法课程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没有意识到经济法课程教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通法律”的重要途径。因而,在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上存在或多或少的模糊认识,尤其是有意无意地把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混同起来,以为是在培养法学人才,结果导致课程教学中主要沿习了法学专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从而不能适应培养财经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其次,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经济法课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些重要的经济法律制度,如合同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竞争法律制度等,与财经类不同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紧密联系,都应该学习。再者,教学方法比较陈旧。长期以来,经济法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听记背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解释概念,注释条文,归纳原理,这一方法原本所适用的教学对象是系统学习过法学基本理论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学基本理论课程的财经类专业学生而言未必合适。最后,考核设计不够科学。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从鼓励和强制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经济法律知识角度而言,考试是必要的,但在设计考试题目时,教师往往忘记了考核对象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而是没有系统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知识的财经类专业学生,从而过多设计了解释题、论述题、法条阐释题。这种题目重理论轻技能,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是不合适的,也与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目标乃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三、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体系化改革措施
1.重视《经济法》课程教学,明确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经济法课程为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学人员来自于法学专业教师,在经济学、管理学类众多课程中,经济法是“外来户”,在法学专业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中,经济法又是针对非专业对象的。这就会导致两头不重视,学生认为经济法是非核心课程,通过考试就“万岁”;对教师来讲,为非法学专业学生讲授经济法律基本知识,也不必太过用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经济法课程的不受重视也就可想而知。为此,教师从思想上高度认同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是必要和必须的。这种重要性的认同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乃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是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懂经济、通法律、会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很多学校已经得到明确确立,所谓“通法律”,仅靠《法学通论》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经济法课程是其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人们普遍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背景下,要求财经类专业学生懂法律已经是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而言,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应从以下方面定位:首先,掌握基本的经济法律知识,培养经济法律意识。通过经济法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法律知识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真正对法律具有尊崇信仰之感。
2.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材。法学教师集体编写一本经济法教材,在知识水平上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要舍得花时间花功夫去精心准备。此外,教材编写还要注意几个技术问题:第一,“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把相关法律制度全部纳入教材中,只能选取一些重要的、基本的、与财经类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而其他的一些内容最好痛下决心割舍掉。否则,一本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教材,不仅重点不突出,而且也会让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无所适从。第二,教材编写风格要统一。由于经济法教材一般是多位教师共同编写,不同的人写作风格不一样,有的喜爱简明,有的喜好繁琐,这就要求做好组织工作,风格要大致一样,在内容上要前后一致。第三,在平衡理论分析与制度介绍的关系时,不要过分追求一些纯理论问题,特别是法学专业经济法学课程中的一些基本理论没有必要在这里加以详细介绍,而要将大量篇幅留给对基本制度的分析和介绍,要突出应用性。
3.教学内容安排要统一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经济法课程包括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即使为学生提供一本风格简明的教材,仍然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把教材都讲完,因此,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定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自学的内容。一般来说,合同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竞争法律制度等是市场经济活动最基础的法律制度,与财经类不同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紧密联系,可以统一起来,确定为必讲的部分。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本班、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灵活掌握要重点讲授的内容,比如金融专业可以增加证券法、保险法、银行法,财税专业可以补充票据法、会计法和审计法,但鉴于专业核心课中已经有《中国税制》这样一门课程,在经济法课程中就可以不再重复讲授税法的内容。
4.课堂教学要生动,重点是要掌握好案例教学法。由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没有系统学习相关法学课程,法律基础知识比较缺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些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就会受到限制,通过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能很好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安排好案例教学,既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相关知识要点,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选案例。案例的收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一个好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或者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选择这类案例,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此外,要尽量选择本地的案例,选择新近发生的案例。一般来说,人们普遍在心理上认为,本地发生的事情与自己联系更紧密,新近发生的事情会更有新鲜感,会引起学生们更高程度的关注。还有,在具体操作中,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案例太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法律关系过于复杂,脱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实际,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反而会降低兴趣。第二,案例运用与知识讲授要配合恰当。案例教学是为解释、理解和运用法学理论、法律知识服务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案例的导入方式。第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归纳总结。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逐步采用设问、提问、反问、暗示、悬念、提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及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节奏,掌握主动权。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都要做一些点评,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对隐藏在案例背后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予以总结阐释,以引导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达到深入理解并能实际运用相关知识的目的。
5.考核内容的设计要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目前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对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讲,提交论文、考查、口试都不太合适,考试这种方式本身是比较合理的。问题是,在设计考试题目时,教师往往忘记了考核对象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而是没有系统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知识的财经类专业学生,从而设计了论述题、法条阐释题这类明显偏重理论的题目。其实,这种沿袭法学专业做法的考核题目设计,也与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目标乃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因此,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时,要重基础知识,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金冶.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9).
篇7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减肥经历:无论当初的决心多么坚决,最终还是会屈服于美食的诱惑?据英国媒体报道,牛津大学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最新研究证实,一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能通过促进食欲使我们发胖。换言之,正是因为人体内携带这种“贪吃基因”,使得人们的节食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
这种名为FTO的等位基因最早发现于2007年,它定位在人体第16号染色体上,有分别来自父母的各一个副本。调查显示,多达14%的英国人两个FTO基因副本均出现变异。跟没有变异副本的人相比,他们的肥胖风险增加了70%,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50%。有49%的英国人携带一个FTO基因变异副本,他们患肥胖的可能性跟正常人相比要多30%,而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则多了25%。科研人员认为,FTO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最普遍的基因。
据英国医学会研究理事罗杰・考克斯介绍,这一研究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仅仅锻炼或节食来对付肥胖并不奏效。科研人员目前正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药物或者其它方法“关闭”这种基因,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减肥反弹问题。
手机影响心理健康
“喂,喂,你说什么?信号不好,听不见!”类似的场景无论在电视上还是生活中都很常见。研究发现,手机对现代人的影响超过钱包,手机丢了,大多数人不到一小时就会发现,而钱包丢了,可能一两天才会发现。日前,某杂志撰文指出,手机不仅拿在手里,也可能“长”在心里,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少人老是听到手机在响,掏出手机看,却并没有来电或短信。这是一种“手机幻听症”,在高级白领、媒体人员以及销售业务人员中很常见。长时间的幻听,会使人过度紧张,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因此,症状较轻者,不妨养成睡觉前关机的习惯,用健康的方式使用手机,更好地缓解压力。情况严重者,则应该考虑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早睡早起 有助成功戒烟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夜猫子”(喜欢熬夜的人)比“百灵鸟”(喜欢早起的人)更容易吸烟上瘾,而且戒烟难度更大。
研究人员对23000多对双胞胎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夜猫子”成为瘾君子的可能性比“百灵鸟”更大,吸烟上瘾后戒烟成功率更低,而且更容易产生尼古丁依赖症。
研究人员表示,一种可能是,由于尼古丁会让吸烟者在夜晚保持清醒状态,因此“夜猫子”更可能用吸烟来提神。另一种可能是,“夜猫子”更可能去酒吧和餐馆等吸烟环境,这也增加了他们吸烟上瘾和戒烟难的可能性。另外,“夜猫子”寻求上瘾行为的可能性更大,理由是其大脑中的多巴胺和类鸦片物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夜猫子”要想彻底戒烟,最好改变“睡眠模式”,严格早睡早起,这必然会大大提高戒烟成功率。
电脑族常吃黄花菜可预防电脑脸
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由于长时间面对没有生命的电脑屏幕,而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一张表情淡漠、冷峻的“电脑脸”。
国外儿科医生新近发现,人的笑容与铁质有关联。研究资料显示,凡是面带微笑、眼球灵活、目光炯炯有神的婴儿,其体内的铁贮存多数正常;相反,面孔严肃、呆板,或1小时内仅发笑1~2次的宝宝,血中铁含量可能不足。因此,要把缺少笑容作为体内缺铁的一个早期警报。
人们都知道菠菜富含铁,其实,黄花菜中所含的铁是菠菜的几十倍。古人曾给黄花菜(金针菜)起名叫忘忧、疗愁,这足以说明黄花菜的功效。在我国的徐州,有道传统名菜“软炸黄花菜”,用黄花菜做主料,因外以鸡蛋糊裹炸,食之软嫩而得名,最适合“电脑族”们吃。
秋天出生的孩子更易食物过敏
英国《流行病和公共卫生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秋天出生的孩子发生食物过敏危险更大。
芬兰奥卢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2001年4月至2006年3月出生于芬兰东南部的近6000名儿童。研究发现,在母亲子宫内11周时正值4~5月份的孩子中,食物过敏几率为11%。而母亲怀孕11周时候正好是12月或1月的孩子中,食物过敏发病率只有6%。
研究人员对研究期间花粉水平进行分析发现,4~5月份正是桦树和赤杨花粉的高峰期。早期研究已发现,孕期接触花粉会增加孩子食物过敏危险。研究人员发现, 4~5月份母亲妊娠11周的时候接触花粉最多,孩子发生牛奶和鸡蛋过敏的危险,比母亲妊娠11周时为12月到1月的孩子高3倍。
减慢呼吸有助缓解疼痛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减慢呼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缓解疼痛感。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两组年龄在45岁至65岁之间的女性进行研究,其中一组为受到慢性疼痛困扰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另一组为健康女性作为对照。
实验过程中,这些女性在呼吸正常和呼吸速度减半状态下,其手掌分别受到适度的热脉冲的冲击。每一次热脉冲之后,研究人员都会记录下她们报告的掌部疼痛感程度以及情绪的变化等参数。结果发现,对于健康女性来说,当减慢呼吸时,她们感觉到的疼痛程度也随之降低。而对于患病一组的女性来说,整体上的作用不很明显,但那些情绪相对乐观的患者,也能借助减慢呼吸缓解其疼痛感。
研究人员说,这一研究结果可以帮助解释为何瑜珈等一些活动通过调整呼吸来放松身心,提升情绪。
烤肉酱汁能减少致癌物质
肉类在烤、煎、炸等高温烹调时,会产生一种叫做杂环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在体内蓄积,可能诱发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鲜牛肉和用调料腌过的牛肉烧烤后,对比二者的杂环胺含量。发现腌过的肉高温烧烤后,所含杂环胺比未经腌制的低40%以上。经过对多种调料的测试发现,用孜然、咖喱、迷迭香腌过的肉,高温烹调后产生的致癌物最少。这是因为,烤肉酱中所含的淀粉、糖分等成分在受热的时候首先吸收热量,可以保护中间的肉块不会骤然受到高温,从而减少了致癌物质产生的机会。另外,烤肉酱中含有的一些有益成分,也是阻碍致癌物质产生的原因。这些食品配料本身均有一定的抗癌防癌作用,也有益于预防高温加热食物对人体的危害。
因此,建议在烧烤、煎炸肉类前,放些调料腌半小时,不仅味道好,还可减少致癌物产生。
“边吃边K”有伤胃健康
篇8
关键词:双线资助 精神资助 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23-02
1 研究背景
1.1 精神资助体系不完整,双线资助势在必行
(1)经济解困为主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处于劣势。
1987年以来,国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还日益暴露出在心理、学习、人际、就业等方面所处的劣势和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传统的资助工作偏重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解困,对他们的成才障碍研究不够。
(2)综合素质有落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功机会不平等。
随着中国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调查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及心理压力较大,学习成绩较一般同学差,对生活处境满意程度很低,担任学生干部以及被推荐入党人数较少,毕业后工资收入普遍较一般同学偏低。这些现象都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障碍。
1.2 创新资助研究,提升综合素质是核心
(1)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新的方向。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问题涉及到政府政策制定、高校资助体系、市场就业形势等宏观层面和改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扶持和投入、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等微观方面。为此,作为高校可从微观方面入手,从就业扶持、就业指导、综合素质培训等方面入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竞争力。
(2)物资资助与素质提升并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新途径。
对于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而言,如何实现物资资助与素质提升并行的资助模式是目前资助探索的新路径,只有真正实现在物质资助的同时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
2 实施方法及内容
沈阳建筑大学从2010年11月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计划”培训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培训中通过聘请从事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素质拓展培训等方面的优秀教师,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角色的开发与创造、就业面试、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学员展开团体辅导培训、沟通表达培训、社交礼仪培训、立志成才教育培训。
2.1 科学实施“素质拓展培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软实力
沈阳建筑大学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为契机,通过聘请专业教练开展了一系列户内外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对于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团队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精心设计“四项培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团体辅导培训,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性格上通常表现为自立自强,能吃苦,有较强的自尊心,但比较内向、自卑、敏感和忧虑。团体辅导培训通过开展自我接纳与自我认识的相关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人综合素质,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在与别人合作过程中怎样理解接纳别人以及领导他人,构建对未来发展的积极看法。
(2)开展沟通、表达培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表达是通向成功的必备技能之一,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加上性格比较内向、自卑,自尊心又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当众演讲、表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人际交往上常碰到一些困难。通过沟通表达辅导培训,利用模拟演讲、场景对话等模块来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表达或与人沟通时的紧张感和拘束感,从而达到沟通表达时能够思路清晰、表达顺畅。
(3)开展社交礼仪培训,扫除礼仪文化的盲区。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出生于贫寒农民和工人家庭,从小受这方面的教育机会较少,在一些正式场合难免有社交礼仪的盲区。计划中的“社交礼仪辅导”从细节入手,通过指导老师的亲身示范和互动演示,让大家对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宿舍礼仪、应聘礼仪等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实践中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4)开展励志成才教育培训,建立感恩信条。
“计划”策划组精选出一些事迹突出、具有模范榜样的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以他们的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实际经验来指引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上的艰难困苦,用努力的意志去改变外在的环境,用坚定的信念实现自身的价值,用之恩感恩的信条去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以及正在帮助他们的人。
2.3 实施两个素质提升工程,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经济资助只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眼前的困境,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帮助他们长远解决个人乃至家庭经济问题之道。为此,沈阳建筑大学推出两个素质提升工程,以计划为依托,着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即将面临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具体来说,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定人生方向、提供奋斗策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出自身在求职方面的竞争力;了解就业市场,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获得职业长期发展优势。
(2)着重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计划培训的重要意义就是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将进入求职阶段的大学生们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总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些问题,指导老师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模拟招聘、场景模拟等方式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差异化面试、结构化提问等与招聘面试相关的解答问题方法,学员从资深HR的讲解中学习招聘面试的要点。
3 研究成果
通过开展“计划”培训活动,切实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双线资助”模式,使资助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提升做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3.1 完善了资助工作体系
通过开展“计划”培训活动,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完善了学校的培育机制,对于提高学校综合培养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大力推进“计划”培训活动,使得资助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选对象、发补助”这样一个比较初级的层面,而是逐渐上升到通过资助工作放大育人功能这样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资助体系上来。
3.2 丰富了资助工作形式
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资助工作形式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沈阳建筑大学通过“计划”的实施,使得资助工作从以往单纯的经济资助逐渐过渡到经济资助、精神资助、能力资助三位一体的新资助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资助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资助工作、关心资助工作的积极性。
3.3 拓展了资助工作空间
在双线资助体系下,学校不仅没有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学生,而且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典型。他们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用他们自己的执著追求,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和各种专业知识竞赛。他们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坚强,有力的带动了学风,净化了校风,也使自己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工作上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成为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回访结果表明,三年来,沈阳建筑大学通过“计划”的大力推广,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踊跃参与到培训中来。一些原本比较自卑、胆怯的学生变得开朗、勇敢,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许多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业后以成功自信的心态奔赴各自的理想岗位,在事业上发展良好。
3.5 进行了学生个性培养尝试
一个人的教育成长和未来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其个性化教育水平。沈阳建筑大学通过开展“计划”培训活动,在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教育方式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今后,沈阳建筑大学还将加大投入,继续探索吻合沈阳建筑大学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卜长安,乔琨.高校贫困生资助及成才教育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74-78.
[2] 徐亚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 陈立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及效用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S).
[4] 赵海信.教育平等视野下的贫困大学生成才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7).
篇9
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通常意义的成人是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包含身体的和行为的成熟与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成人不是以某个人为标准,而是以社会为尺度,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民族复兴、集体荣誉自觉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成长为人。成才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门或者专业的技术和技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熟练地工作学习,并且有一技之长。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具有辩证的统一,如何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成功人生的关键。
人的成长过程不是孤立、一成不变的,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学习、生活、吸收和给予。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日益丰盈、收获无限,所以说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是成长的内涵和前提条件。同样,在成才的道路上,成长也是无所不在,当你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时,当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当你获得奖励时,你的这些成功和成绩就会时刻激励、提醒和规范你端正态度,不断努力,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同样这些好的品质和行为,就会使得你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踏实做人、实在做事
处理好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理清成长和成才的辩证关系,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怎样才能使得大学四年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怎样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取得成人与成才的双赢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个关键时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次要结合自身情况,全面发展,突出特点,博采众长。刚入校的大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和自己的正确规划,才能绘制出最精美的图案。怎样度过这人生路上关键的四年、怎样学习、怎样交友、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怎样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好了这些问题,那么就能成为―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大学生。当回首大学生活时,就会对自己日渐丰盈的经历和成就而欣慰无比。
最后要形成自己的行为特点,要学会踏实做人、诚实做事。要学会淡泊,学会宽容,学会执着,学会自律。机遇只给有准备之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实践知识、为人处事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为未来成才的准备。只有养成踏实、谦虚、宽容、谨慎的态度,培养刻苦、认真、诚实的做事风格,那么未来一定属于你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由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培养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职能就是育人,培养人才。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德育、智育和体育。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好,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来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工作的全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对老师的最早的定位。对于现代的大学老师来说,老师应该作为引导者的身份来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不应该作为―个管理者或者监督者。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发掘不同学生的特点与特长,悉心引导、努力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学习上,对于学生的问题要耐心回答、细心讲解,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应做好生活困难、学习压力重、成绩差学生的思想工作,采用积极引导等工作方法,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使得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总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使得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引导学会为人处事,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成人、专业成才
大学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群体,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如何渡过这一段时期,是非常关键的。在党的文件中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是这样描述的: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必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上述文件准确描述了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在思想上牢记四个统一,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文化课学习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努力使得自己能够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游刃有余,并且有一技之长,成为一个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成熟,在专业上成才,在做人的自豪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篇10
为进一步深化救助船队人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广大船员职工业务理论知识水平、岗位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年轻船员学技术、练绝活、早成才,加快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救助船队工会决定在船员职工中深入开展“传帮带”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传帮带”活动以提升年轻船员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旨在充分利用老职工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经验经历,在加强年轻职工德育培养,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通过言传口授、手把手传授等方式,帮助年轻职工提高技术,钻研业务,加速成才,使新上岗职工早日成为合格救助船员,为救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活动内容
1、缔结传帮带“对子”,确定师徒关系。以品德高尚、技术优良、经验丰富的优秀职工作为师傅人选,通过“一带一”或者“一带多”的形式,与新上岗职工、工作未满三年的年轻职工结成传、帮、带“对子”,确定师徒关系。
师傅要以身作则,把救助人的良好工作作风和业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尽心尽力地教给徒弟,做到带徒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有考核。徒弟要牢固树立敬业奉献、岗位成才意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总结和归纳学习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传帮带的教学内容:一是职业道德教育。师傅要把救捞精神和救助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传授给徒弟,提高徒弟敬业奉献、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业务理论知识传授。师傅要把本岗位应知应会的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岗位责任制度、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安全规程及操作经验等尽心尽力地教授给徒弟,徒弟要多学多记,尽快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利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三是实践操作技能教授。师傅要把本岗位应熟练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动脑,多思考,尽快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四是以新上岗水手、机工培训项目(驾驶及机舱管理岗位的培训内容由各船舶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制订)内容为主,根据船舶实际情况做出计划安排,努力提高年轻船员综合素质。
3、做好传帮带的安排和记录工作。各船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做好传帮带的教学安排工作;建立统一的《传帮带教学记录本》和《传帮带学习记录本》。《传帮带教学记录本》以船舶为单位,按传帮带对象岗位分别建立驾驶、管轮、水手及机工等记录本,由备课、授课人填写,应详细记录备课授课内容、讲授时间地点、参加学习人员、讲授及学习效果等内容。徒弟要人手一本《传帮带学习记录本》,用于做好学习笔记,师傅或徒弟有一方需要离船时,师傅都应对徒弟的学习情况客观地做出总结与评价,以利日后传帮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促进个人素质不断提高。
各船舶要把《传帮带教学记录本》以部门为单位存档备查,徒弟在更换工作船舶时要做到《传帮带学习记录本》随身携带,以便考核组检查学习效果,同时确保培训的连贯性。
4、检查考核。船队传帮带活动考核小组,负责对船舶开展的传帮带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船舶年终考核及评先争优的依据之一。各船舶要切实开展好传帮带活动,落实好各岗位传帮带工作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师傅要认真做好备课、教授情况的记录工作,徒弟要认真做好学习情况的记录。船队传帮带活动考核小组每半年对船舶开展的传帮带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各船舶开展传帮带活动师徒结对子情况;各岗位开展传帮带工作的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计划落实情况;师傅备课、教授情况及原始记录;徒弟学习情况及原始记录。通过理论、实操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检验各船舶传帮带工作成效,表彰奖励先进船舶和师徒典型,总结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并依据传帮带考核情况,在年终考核中给予师徒增加适当的分数。
三、活动要求
1、传帮带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建立在强化救助能力建设基础上的一种长效机制;是推动救助事业实现技术传承,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长期性工作。各船舶要充分认识传帮带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此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由船长总体负责,明确各工种岗位传帮带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具体指导和组织开展好本船的传帮带工作,并安排相关人员做好传帮带的记录及保存工作。
2、各船舶在开展传帮带工作中要坚持做好以下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传帮带”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弘扬救捞精神,发扬忠于职守、敢于担当、善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行职履责,打造一支优秀的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二是坚持“传帮带”工作与救助实战相结合,要抓住每一次救助实战机会,对新招船员和年轻船员实施现场教学,做到“干中学、学中干”;三是坚持“传帮带”工作与日常训练工作相结合,要按照《救助训练与考核大纲》要求,结合新上岗各岗位培训项目,加大训练和岗位练兵力度,不断提高新上岗和年轻船员的综合素质和应急救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