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7 09:5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法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书法学习计划

篇1

首先构建知识网络具体的方法是,先看公式,理解、记住,然后看课后习题,用题来思考怎么解,不要计算,只要思考就好,然后再翻课本看公式定理是怎么推导的,尤其是过程和应用案例。

特别注意这些知识点为什么产生的。如集合、映射的数学意义是为了阐述两组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函数就是立足于集合。并由此产生的充要条件等知识点。

通过这么去理解,你会发现,数学基础很快就能掌握。但记住,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对于容易犯的错误,要做好错题笔记,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纠正的办法;不能盲目做题,必须在搞清楚概念的基础上做才是有效的,因为盲目大量做题,有时候错误或者误解也会得到巩固,纠正起来更加困难。

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要深刻理解,并学会解题后反思:反思题意,防止误解;反思过程,防止谬误;反思方法,精益求精;反思变化,高屋建瓴。

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这个问题,还有利于扩大解题收益,跳出题海!

这是一轮复习的重点任务,也就是到寒假期间,你就做这些,务必记住:公式、定理以及老师讲的例题一定要理解,记住,并能会自己不借助任何外力,写出来!这是最重要的!练习题吗,估计你没时间做了,那就放掉吧!

其次专题练习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买一本分类汇编,这本习题册需要具有这几个特点:1,里面至少包括1-2年本省各地级市的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二模,甚至是三模的题目分类;2,题目答案是详解。

其次,就是要做这本分类汇编了,先做简单的,比如集合,参数方程,复数,极坐标,简易逻辑等,只会出小题的部分,这些知识点集中,容易短期内提高成绩;然后做中档题,比如,平面向量,概率,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这些地方既会有小题,也会有答题,但是题目一般不难,经过长期的锻炼后,还是能有提高的;最后就是研究函数,圆锥曲线,导数、数列等部分了,此时要会有舍才能有得,只要第一问,后面得就不要了!

为什么要有详细解答呢?因为,即使你很踏实的做完第一步,给你一些高考模拟题,你也不一定会做,此时,你做的步骤就是,先研究题目,看这道题是属于哪块内容,然后回想相关公式、定理,如果你能根据题目列出式子去解答,那恭喜你,你真是做的不错,如果,你仅仅能回想起相关的公式定理,也没有关系的,接下来你去看解答,看看答案是怎么写的,看明白之后,你自己就要模仿着去写了,注意:最好不要背答案哦!

篇2

版画艺术的定义

版画(Pnnt),它是通过相关印刷技术手段将绘画内容通过不同材料而展示出来的种艺术表达形式。版画艺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印刷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拥有良好的印刷技术和优质量的印刷材料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版画艺术品,所以版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版画的定义其实是很复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版画的定义也在不断的改变,在我国古代是没有版画这一词的,而与之相近的是“雕版”、“印本”、“刻本”、“绣梓”等,版画这一词是二十世纪初通过日文而翻译出的。对于版画的定义,不同的定义能够有效的展示时代的背景和文化艺术含义,并且也由于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对导致版画艺术局限性。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版画技术中的刻印技术和印刷技术内容,并通过科学技术将版画艺术的价值良好的展现出来,良好的提升版画整体艺术价值。

科学技术发展对版画艺术的影响

在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的今天,版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版画技术在早期多数是运用印刷术和镌版术等技术进行印刷,随着纸墨技术的不断融入纸墨印刷技术更加受人们欢迎了。在版画艺术中科学性技术和经验性技术是相互定义相互作用的,版画艺术的派生是通过印刷技术来生产的,印刷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与材料质量息息相关的,材料选取的好,印刷技术就会更好的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版画的制作材料和技术更加科学和先进,这样对于版画艺术的发展也会起到相对大的作用,将传统单一化的技术模式延伸成多元化形式,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让版画艺术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科学技术字版画艺术中的运用

1.印刷技术

在早期印刷技术没有兴起时,很多艺术家和诗人都是将作品画在石头上,之后版画技术慢慢的演变成石版印刷形式。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不同,中国人喜欢将字写在石头上,而西方是运用石头做为版画材料,来制作版画艺术作品,所以东西方的发展方向也会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摄影技术已经渐渐的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在十八世纪中期有些艺术家就运用摄影技术来进行版画艺术制作,法国艺术家约瑟夫・尼伯斯,他是公认的最早运用摄影技术进行石版印刷技术人,他在早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最后他选择了犹太沥青这种材料进行平板印刷,犹太沥青可以在光线下会变硬并且颜色不会改变。他运用光线照射透镜,将光投放到暗箱中的感光沥青投影版上,之后在运用薰衣草油和摆设原油进行冲洗,并运用酸液腐蚀形成感光腐蚀版。通过这一方法尼伯斯制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也为版画技术开辟了一道良好的道路。

2.印刷技术

丝网印刷技术是通过雕刻而形成的镂空图案的漏版,运用刮板或是刷子施墨等材料将画印刷在纸面或是墙上,丝网印刷技术是属于孔版印刷范畴中的技术。丝网印刷技术是在十九世纪末由密西根的查尔斯-尼尔森・约翰得到了模板印刷机的专利,有效的将丝网印刷技术进行了推广。在九十年代后期,工业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良好的推动了颜料材料的发展,在进行版画印刷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水性丝网法进行制作,很少运用有害的化学性颜料,这样使得印刷作品更加环保绿色化。随着印刷颜料的不断改进,相应的制作形式、印刷模式和印刷纸张也在不断的改变和优化。现今的丝网印刷机分为单色印刷、多色印刷、手动印刷和自动印刷等几种类型,并且也有几种特有的印刷机型,包括平面丝网印刷机、曲面丝网印刷机和静电丝网印刷机。

3.版画技术

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技术也不断的引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并且对版画艺术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有很多国家都运用了数码技术举办了相关的美术数码艺术展,并且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中也举办过数字版画展等活动。但是数字版画到现今也有很多的质疑,不过数字版画也在质疑中不断地成长着,通过不断的改进也对很多人所接受。在版画艺术中运用数码技术可以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形式打破,版画艺术家可以运用良好的形式进行创造,将自己的想法良好的展现出来,让艺术家更好的表达出自身情感。随着数码产品不断融入人们生活中,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了,数码版画可以将版画艺术良好的展示出来,良好的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也能良好的带动版画艺术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现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版画艺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版画艺术是跟随着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可以良好的呈现版画艺术的魅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版画艺术也在随之进步,并且可以良好的将艺术家思想良好的展现在版画照片中,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会影响版画艺术的不断进步。

篇3

一、二氧化碳与碱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判断

(1)反应原理

NaOH少量CO2Na2CO3过量CO2NaHCO3

①2NaOH+CO2Na2CO3+H2O

②NaOH+CO2NaHCO3

(2)数轴表示

例1 向四只盛有一定量NaOH溶液的烧杯中通入不同量的CO2气体后,在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将溶液加热,产生的CO2气体与HCl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忽略CO2的溶解和HCl的挥发):

则下列分析都正确的组合是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①根据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推测反应产物的可能情况;②结合Na2CO3、

NaHCO3及NaOH与稀盐酸反应确定产生CO2的量.

解析 选B.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①只有Na2CO3,②只有NaHCO3,③Na2CO3与NaHCO3,④Na2CO3与NaOH.而NaOH、Na2CO3、NaHCO3分别与 HCl反应的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Na2CO3+HClNaCl+NaHCO3和NaHCO3+HClNaCl+CO2+H2O;

二、Fe与稀硝酸反应后溶质成分的判断

(1)反应原理

HNO3少量FeFe(NO3)3过量FeFe(NO3)2

Fe与稀硝酸反应时,产物取决于二者的相对量,可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Fe不足量时:

Fe+4HNO3(稀)Fe(NO3)3+NO+2H2O

②Fe过量时:

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

(2)数轴表示:

①当n(Fe)n(HNO3)≤14时,按反应①进行

产物仅有Fe(NO3)3,HNO3可能有剩余.

②n(Fe)n(HNO3)≥38,按反应②进行,产物仅有Fe(NO3)2,Fe可能有剩余.

③当14

例2 把7.2 g铁粉投入某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剩余固体1.6 g,产生NO2和NO的混合气体0.08 mol.若不考虑N2O4的存在,则原HNO3溶液中HNO3的物质的量为( ).

A.0.34 mol B.0.38 mol C.0.28 mol D.0.2 mol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①根据剩余固体(Fe粉)确定产物为Fe(NO3)2;②根据N原子守恒关系确定n(HNO3).

解析 选C.因为有铁粉剩余则生成的盐为Fe(NO3)2,且HNO3已反应完.参与反应的n(Fe)=7.2 g-1.6 g56 g/mol=0.1 mol,n[Fe(NO3)2]=n(Fe)=0.1 mol,则原溶液中n(HNO3)=2n[Fe(NO3)2]+[n(NO2)+n(NO)]=2×0.1 mol+0.08 mol=0.28 mol.守恒法是解决有关铁的计算的重要手段,利用守恒法解题的关键是找准守恒点,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Fe、N等)、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在此基础上列式求解,可迅速得出合理答案.

三、铝盐与强碱、偏铝酸盐与强酸反应的有关计算

铝盐与强碱的反应(以AlCl3与NaOH的反应为例)

(1)反应原理

AlCl3少量NaOHAl(OH)3过量NaOHNaAlO2

①Al3++3OH-Al(OH)3

②Al(OH)3+OH-AlO-2+2H2O

(2)数轴表示

说明:偏铝酸盐与强酸反应类推

例3 将AlCl3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的沉淀中含铝元素与溶液中所含铝元素相等,则原AlCl3与NaOH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可能是( ).

A.1∶3 B.2∶3

C.1∶4 D.2∶7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NaOH的量确定沉淀;

解析 溶液中的Al元素可能有两种存在形式:

(1)若AlCl3过量,溶液中以Al3+形式存在:

c(AlCl3)∶c(NaOH)=(1+1)∶3=2∶3

(2)若NaOH过量,溶液中以AlO-2形式存在:

篇4

数字图书馆在上世纪九十年末在我国就开始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前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标准化体系、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不仅建成了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而且互联网带宽也不断增加,虚拟专用网络形成,具有安全可靠的硬件支撑环境,数据存储能力不断增加,系统与软件不断升级,数字资源库也开始提供服务,服务渠道不断拓展,服务范围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实现了三网环境的全面覆盖,而且各种服务终端也都涵盖进来,面各多类型的用户群体提供服务,初步建设成了覆盖全国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体系。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机遇

目前我国对文化建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信息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图书馆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 我国开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来,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就不断增升,这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报告又再次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仅需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而且还要加快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在这种新形势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得到了国家、政府和经费的支持,而且在文化和科学融合的新形势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引入了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更好的加快了其推广的速度。

(二)随着网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所覆盖的人群和地址越来越广泛,当前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网民数量也不断增加,而且大龄网民数量和学历低网民数量呈增加的态势。人们更热衷于手机上网,这样就使网络覆盖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产生了新的服务人群和新的需求,这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数字图书馆的科学规划与发展

我们处所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给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科学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技术升级、资源结构和服务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来加快推动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协调发展,确保数字图书馆在技术、资源和服务三个要素快速发展作用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图书馆发展规划,需要确保所规划的方案要能够更好的满足数字图书馆用户所需求的服务,同时还要确保方案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技术支撑条件。另外数字图书馆发展规划方案还需要在寻求技术、资源和服务三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假设以三个圈来代表各要素,即技术圈、资源圈和服务圈。这样通过对这三个圈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就可以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准确把握。优势建设三个圈重叠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服务圈与资源重叠区域、服务圈与技术圈重叠区域是否建设进行取舍,技术圈与资源图单独重叠区域没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放弃建设。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技术圈、服务圈和资源圈也会发生动态变化,所以需要推动三个圈向相互重合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要使唤得三个圈重叠的区域能够最大化,这是数字图书馆规划的最终目标。

(一)发展专有技术,推动技术圈升级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首先是通用技术的支持,如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安全、大规模存储等建设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所依赖的技术。其次是专业技术的支持,如知识组织、关联数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贯穿数字资源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相关技术。最终要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发展数字图书馆的专有技术,为用户在知识发现、信息获取与利用等过程中提供高效便捷的工具。

(二)分层规划,促进资源圈调整

参照技术、资源、服务三圈结构图,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规划可按照“基础”、“紧缺”、“投入”三个层次进行。基础层的资源,顾名思义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必不可少的资源,资源获取有保证,技术有支撑,服务有需求,需要重点保障。紧缺层的资源,是需想办法解决获取渠道的资源,是拓展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有效途径,技术成熟,需求旺盛,应制定计划下力气发展。投入层的资源,是为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提前储备的前瞻性资源,需要敏锐的发展眼光,可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建设与研究。

(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快服务圈扩展

用户需求是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基本依据,用户需求分析是进行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模式刨新所需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建设一方面要满足最广泛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更要深度开发,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服务。服务圈的扩展可通过深层发掘用户需求和主动引导用户需求两个途径实现。

篇5

中药化学是中药类各专业、各层次教学的主干课程[1]。在此基础上,中药化学课程还具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作用。所以,为适应高等教育面临的提高学生就业工作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应该努力探索新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实践,使中药化学课程的精品内涵更加丰富。

一、中药化学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必要性

中药化学课程具有抽象性强、直观性差等特点,易引起学生的听课疲劳和理解障碍。多数学生的整体印象就是各种化学结构的漫天飞舞和各种分离流程的铺天盖地。笔者通过化学结构式绘制软件和结构分析软件,比如Chemoffice软件包,可使中药化学成分生成全动态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各类化合物,解决了学生对于化学成分结构学习困难的问题。但是,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流程的教学内容却一直停留在理论课纸上谈兵、学生实验课开始阶段无从下手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理论课教学缺少直观的演示环境,使内容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实验印象;而实验教学开始阶段学生又不能立即利用理论课知识,将实验设施合理搭配、组合使用解决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实际问题。所以,找到一种好的方法来衔接理论课与实验课,解决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内容教学直观性差的问题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引入这个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药化学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要求极高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可以进入到日常生活中,这种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术和成本门槛已经被逾越,使其被引入直观的互动教学成为可能。

1.中药化学课程的特点适合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

为解决中药化学课程中提取分离等内容的直观教学问题,采用虚拟教学技术就能达到虚拟中药化学实验室的程度,让学生以全3D视角的第一人称身份从实验室选取实验仪器进行组合和流程设计完成药材提取、溶剂回收、化学成分色谱法分离等一系列工作。对于玩过3D全景PC游戏的学生不需任何培训,直接就可以用鼠标操作,让实验仪器组合使用和流程设计过程和学生充分互动,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主流计算机的PC硬件平台可以支撑虚拟现实系统

的正常运行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在学校基础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开展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中药化学课程教学不能脱离学校日常采用的PC系统。现在PC的CPU已经发展到多核阶段,其运算能力足以应付全3D虚拟现实技术的各方面要求;同时,作为图形运算单元为主要支撑的GPU也已经开始多核化的尝试,并且多GPU交火技术的普及已经使全3D画面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且中药化学课程教学采用的虚拟现实技术根本不用达到大型3D电脑游戏的硬件高度即可良好运行。

3.全景3D第一人称虚拟现实开发引擎平台可以轻松

开发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软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全景3D第一人称虚拟现实内容的开发已经逐步向傻瓜化方向靠近,因为现有的虚拟现实内容开发都是在商业化的开发引擎上进行,简单的内容实现都可以达到不用编程的高可用性上。而且,随着免费引擎的不断推出和脚本化编程语言的支持;还可以使中药化学课程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的开发更加容易。

三、中药化学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案

1.中药化学虚拟实验室的中药学科特点

中药化学有关提取、分离等内容的理论课程讲授,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硬件资源,采用全3D场景的第一人称模式进行虚拟教学,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和虚拟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互动,并随时观察到实验现象,用以训练学生利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防止实验差错造成的危险事故。中药化学虚拟实验室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以理论知识为指导,虚拟的实验现象要严格仿真实际实验现象。比如,柱色谱法分离中药化学成分时的成分色带特征,因未及时添加洗脱剂造成的色谱柱干涸的实验失败现象及减压抽松过程的发泡现象和抽松后未冷却而通大气的抽松物回缩的实验失败现象等。

(2)合理使用实验仪器,仿真提示错误操作造成的危险事故和人身伤害现象。比如,有毒有害有机试剂未进行密闭减压回收造成泄漏的现象,系统应进行提示,并终止虚拟实验操作。

(3)提供标准化兼容性虚拟实验仪器设备,锻炼学生合理搭配实验仪器、组合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流程设计。比如,提供多种色谱填料和色谱柱及板材,让学生自由选择并设计实验。

(4)同时设计常规实验室和中试实验室两种模式,便于学生根据实验药材容量和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同时也便于学生比较常规实验和中试实验的差异并进行常规实验向中试实验的合理扩大和转移。

2.中药化学虚拟实验室的3D建模特点根据3D虚拟现实中药化学实验室的特点,实验室建模采用3DSMAX910。

(1)实验设备建模,比如HPLC色谱仪、薄膜旋转蒸发仪等常规设备的建模可以直接采用3DSMAX910进行。

(2)玻璃仪器建模,玻璃仪器是实验室常规用品,采用VRay115RC3渲染器制作。

(3)溶剂流体,采用FumeFX110插件用3DSMAX910进行。

(4)烟雾效果,采用Afterburn312a插件用3DSMAX910进行。

3.中药化学虚拟实验室的3D引擎选择

DassaultSystemes集团的Virtools全系列的3D/VR完整解决方案,目前广泛使用的是410版。它能创造出如同游戏般高质量的3D互动应用内容,能够使得非专业人士都能体验到3D/VR产品和环境,这就为创新程序的所有人员提供了分享三维体验的工具。

(1)3DSMAX模型转换成Virtools可导入格式,需要安装Virtools410ExportPluginfor3DSMAX插件,然后将模型文件及动作文件依次导入Virtools410。具体操作是:在3DSMAX910中安装插件,建模完成后即可用3DSMAX910的Export命令,导出以/1vmo0为扩展名的Virtools文件,最后在Virtools410环境中导入此文件即可。

(2)3DSMAX模型的编辑,在3DLayout(实时3D编辑器)中对3Dobjects(3D对象)、lights(灯光)、cameras(摄像机)进行导航、创建、编辑、选择和操作;对3Dentities(3D实体)的Translation(位移),rotation(旋转),scale(缩放)的操作及作品导航。

篇6

一、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如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上进的环境中制作自己所感兴趣的电子板报、电子刊物,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二、提供平台,强化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一般情况下,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四、改进和健全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和奖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提升自我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原因,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健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上进心和积极性。采取考试、提问等督促方式,让学生及时温习、牢固所学知识;同时完善奖励机制,对于在考试优秀和平时表现优异的同学重点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来带动其他同学不断向其学习和靠拢,从而达到带动整班学习水平提高的目的。而对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则采取帮助和教育为主的方式进行督促,重点对其进行兴趣点的激发,因为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上教师精心的教育培养,使其最终跟上教学的进度和进程。

篇7

关键词:初中新型教育 信息技术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它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学生的喜爱,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已成为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乐于去学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当然这儿所说的“导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还可以是“范例”。让学生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制作的成品。比如讲解Word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映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春”、“海滨仲夏夜”、“高智商的青年如何拥有健康人格”、“父亲节贺卡”、以“环保”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板报……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上课伊始,巧设“导语”,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从而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张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演示、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多巡视指导,做到所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学生示范

教师的示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都会借助“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分组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进步。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六、适时表扬

课堂上老师多表扬,多评比。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得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 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 联系实际 简单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学到数学。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因此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解法。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8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本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既能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2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二、让数学学习情境化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

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了一个简易商品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桌同学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自己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定会争先恐后地为教师出谋划策。

三、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现在通讯公司推出了几项优惠方式,让大家选用:1、按照通常的话费标准计算,总话费优惠20%。2、基本月租费36元,打出每分钟0.3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3、免收基本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45元。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式,并展示出必要的计算。”

学生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经过合作讨论,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四、在生活化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篇9

一、“任务驱动”目标优化

1.明确具体、体现学生特点

目标的制定,应明确而具体,也就是教师课前,应通读教材,对教学目标有整体的把握,依据总目标,细化成若干模块,精心设计一个个典型任务,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任务的完成,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的不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即使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进步,感受自我探索的乐趣,真正体现学生是新课改下学习的主体。

2.分散重点和难点

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逐步深入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有长远的规划,系统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在每节课中体现一两个教学重点、难点,切不可求全求细,把教学目标设计的过大,把具体任务设计的过繁,以致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失去对任务的兴趣,或者面对任务不知所措,手忙脚乱,让任务目标失去实际意义。信息技术课堂,要重在激发学习的兴趣,积累探究的方法,习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为了任务的精彩而提高教学重难点,以致目标与任务反而本末倒置了。

二、“任务驱动”过程优化

1.任务设计的情境性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面对小学生的任务设计,应生动有趣,能积极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的强烈欲望。在任务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教学目标相切合,具有浓厚吸引力的“真实”任务情境,可以是一个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动漫情境、游戏情境、幻想情境等,结合信息技术特有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进入学习情境、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动力、挖掘学习潜能、展现学习效果。

2.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

任务最终能否顺利完成,可操作性是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综合学科,“百看不如一练”,“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不仅要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同时要考虑任务操作的步骤设计、方法引领、硬件条件、素材准备等,让学生面对任务时能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享有完成任务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寻求帮助的过程,感受实践操作的快乐,从而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任务设计的合作性

合作学习能力,是学生即使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时仍然尤为重要的学习能力,未来社会竞争与合作同样重要。教师在设计合作任务时,应先分配好学习小组,根据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特点,将总任务分解成不同能力层次的分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领取适合自己的分任务,同时形成对总任务共同认知,而总任务的完成又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不可或缺性,在合作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相互帮助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深刻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4.任务设计的整合性

现代学校教学,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目标指导下的大学科教学,而信息技术同时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与其他学科教学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有意识的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的整合教学。课程整合,是现代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任务设计,将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要求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学科整合的亲切感,促进多学科的共同提高,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自身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实现自己综合技能的快速提升。

5.任务设计的方法渗透

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难免导致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在让学生完成一定任务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问题、有序思考、创新思维、提炼信息、与人合作、解决策略、结论验证、综合应用等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产生学习迁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任务驱动”评价优化

1.评价的开放性

有效的任务设计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实现在一定目标下多姿多彩的结果。教师的评价要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出色表现,采用精神的、物质的评价,自我的、小组的、师生的评价,知识的、技能的、情意的、习惯的评价,日常的、阶段的、综合的评价等,为学生营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评价,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现有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主动探索,自主发现,灵活应用,启发创新意识,开拓多样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个性化

篇10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交流的重要性一直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数学教师误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多做题目、形成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教学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和技巧,因而在课堂上,三言两语就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一带而过,着重组织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模仿性、重复性的强化训练。学生不是洗耳恭听就是埋头苦练,没有自我理解的时间和表达理解的机会。压抑主动性、独创性必然造成学生缺乏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埋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后继学习。

    现代学习论认为,任何真正的学习都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而是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与同伴、与学习资源、与教师之间进行关于数学知识、数学体验、解决问题心得等方面的数学交流活动。要将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不仅仅是重复内部思维、显化内部思维的过程,在表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对已有思想的概括和对新知识的梳理、构建。所以,数学交流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数学知识的内化,以及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要淡化单纯的知识传授,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从给出知识转变为引出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交流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思考和交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优势,体验思维迸发出火花所带来的愉悦情感。

    激发学生进行数学交流,首先,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科学之母,更是一种人类交流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使用数学语言交流,可以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而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达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数学交流在日常生活、交际、竞争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注意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以愉快乐观的情绪面对学生、感染学生,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动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消除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心理。在如沐春风的环境中,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便会信心大增,畅所欲言,大胆论理。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时空,让他们能够就所学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这种交流,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说出下一个步骤或最后结果是什么,而是要学生就某个问题、观点进行据理力争,不但要说出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还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反驳、评价等。最后,教师要善于点拔和激励学生共同探讨,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教师可以变换问题的角度,变过去追求问题的结果为注重问题解决过程和发现新问题;又如,教师可以就捕捉到的学生想法中的智慧之光,抓关键词提出“你是怎样知道……?”等追问,引导学生在数学交流活动中围绕问题大显身手,提升思维素质。

    激发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要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所提的问题既要带有挑战性,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才能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提高认识。通过进行数学交流活动,不但可以使师生获得同一知识或问题的不同侧面理解的信息,使理解互补、更全面更透彻,而且教师从学生的看法中,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过程、理解的程度、情感态度、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策略,使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亲切自然,收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