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4 04:4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国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国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趣、实、活,实验教学,新颖教法,主体作用,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化学、发展化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当前,在我们的课堂改革中,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结构”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更新和改进。就此,笔者想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用“趣、实、活”的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牵住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用有趣的课激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用化学的眼光去理解外界事物,热心于解决现实中的化学问题。

课要上得有趣。学生在教学一开始就有了兴趣,才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例如:上序言课时,老师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没有一个学生会对他感兴趣,都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老师提出:能不能用一根玻璃棒点燃酒精灯呢?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这实在太新鲜了!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课堂嘈杂一片。老师唱一句《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词“张开眼吧,小心看吧”,课堂“刷”声停下来。一根玻璃棒(事先蘸上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混合物)伸向酒精灯灯芯,一碰上,呼的一声点燃了,课堂上“哇”的一声炸开了。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通过扎实的课堂,让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课要上的“实实在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点落到实处,这样学生才有探索创新的基础。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学习中,老师点燃四支蜡烛,找四个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然后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推断的结论记录在课本的表格内,横向对比,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有可燃物、跟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就总结出灭火的办法。这样实在的课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体验探究规律的科学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课上“活”,让学生跃跃欲试。课要上得“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也要活。创设一些身边的化学情景,提出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铁钉生锈了,在家里,你是如何将锈除去的呢?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各自的方案,他们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人用砂纸擦,有人用煤油泡,也有人用酸醋浸,还有人要把它泡在可口可乐里。把铁钉泡在可口可乐除锈还真新鲜,有人窃笑,有人摇头,有人蒙头转向,又有人觉得有趣,要试试。结果是,用可口可乐泡还真行。

“趣、实、活”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有趣才能做到实在,才能激活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反过来又能对学习化学产兴趣。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的化学结论都要有可以模拟重复的实验支撑。初中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真切、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每次演示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给学生一个范例。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有些老师喜欢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代替老师在讲台上演示,本人不是很赞同。因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展示实验现象的角度、时间,指导同学观察等等都远不如老师来得老到。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更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便于更贴近细致地观察,对座位远离讲台的学生有更是好处多多。

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篇2

关键词 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57-02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思维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那么,作为中学的物理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些有形的知识有效的传达给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策略。

一、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体现趣味性

利用演示实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由于物理知识抽象,而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心理学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故事生趣,引发好奇心

例如在讲“静电的应用与危害”时,可以借鉴这样一个故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1976年,停靠在日本港附近的挪威油轮别尔克伊斯特拉号,聚集起来的高压静电迸发火花,点燃弥散在甲板上空的石油蒸汽,使这艘巨轮顷刻间毁于一旦”。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目的,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策略。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依据物理学科特点,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1.利用实验的事例组织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中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概念、规律的教学,首先必须提供大量的实验和事例,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感性资料,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物理场景。例如讲压强时,教师可以让一学生先双脚站立,再单脚站立,然后用脚尖站立并说出不同站立方式时的感觉,由此引入与压力作用效果有关的物理量和压强的概念。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物理学方法论的渗透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这样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更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即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循环上升,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这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不断地通过实验教学渗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坚持在实验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教育,一定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并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3.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本身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中学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养。不仅要在平时的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培养学生把这种课堂兴趣延续下去,在课下也要有思考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优化教学和利用物理史资源要合理结合,使两者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篇3

一条龙服务

为了更好地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服务,更科学地管理每位来华留学生的情况,学院决定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留学生管理服务平台。从2009年开始,翁敬农就开始着手国际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从无到有,这一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需要有统领全局的战略考虑。翁老师首先确定了要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化方法”来做此事,“以留学生的三种身份为对象,(即有来华留学意向的预期留学生、在北航国际学院就读的留学生、已经毕业的往届留学生),本着以人为本、因时制宜、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原则。”翁老师如是说。根据留学生的状态将留学生的身份分为三种,针对不同身份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务或是进行管理,确定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建设平台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了。

对于“预期学生”,也就是未来可能成为北航留学生的潜在留学生,国际学院进行招生简章制作、招生网站建设,网上申请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利用IT新技术进行宣传等工作。据翁老师介绍,其中招生简章包括学校介绍、招生项目、招生专业、特色、联系方式等;以“留学北航”手册、项目单页、招生信息卡等形式呈现。力求形式多样、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形成风格,特色鲜明。利用招生网站招生信息、推送招生简章、介绍校园吃、住、行等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展示校内学生的学习、生活风采,回答考生咨询等。网上申请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可以为预期学生提供申请、递交材料、审核、录取、办理签证申请表等服务。预期学生登录网站后可以在招生管理页面的“网上注册、网上申请、材料审核、录取通知、行前咨询、报到服务”中选择自己所需的服务,这一过程完全实现了全程在线和状态管理,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一条龙服务。“我们还利用视频网站、微信、微博等IT新技术,对预期学生进行线上与线下、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宣传,充分利用新技术,发现新机会,开拓新渠道。”

可持续发展靠三者并重

对于在校学生,国际学校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制作管理和服务手册、建设在校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自编期刊和报告。据悉管理和服务手册涵盖校园生活服务指南、学习指南、学籍管理手册、宿舍管理须知、日常管理规定、安全须知等。在翁老师看来,“重要内容文档化、形成手册也是信息化的重要工作,这也是促进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校友数据库、校友档案管理与服务系统可以为毕业学生提供甩需服务。其中校友数据库可与学生离校工作相结合。

翁老师根据北航国际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将信息化工作的三大构成总结为:信息化的基本元素、信息化的产品(信息手册、报告)、信息化的软硬件系统(支撑平台)。信息化的产品也就是核心内容建设要形成系列化、专题化、定期化。支撑平台又分为对外的门户网站和对内的综合管理与协同办公系统。与有的学校重建设轻运行与维护不同的是,北航国际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强调三者并重。“建设、运行、维护是信息化的三个阶段,建设第一、运行第一、维护第一、三者必须并重,才能有效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翁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在建设信息化时要做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由建设单位领导挂帅、专人负责,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建设过程中,规范管理是基础,梳理业务流程是关键。在运行中更新理念势在必行,以制度做保障,督促、检查与考核相结合,内容建设方面注重与业务相结合。”在谈及北航信息化建设经验时,翁老师说,“在使用中完善,在使用中发展,让功能动起来,让内容活起来。在维护时,要有考核指标保证内容及时更新,采用新技术、给系统增添活力和吸引力,在维护中完善、在维护中创新。”

“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翁老师特别提到:“我们可以借鉴美国SEVIS系统,这是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为了掌握境内外籍学生的状况而设计的制度,它责成招收外国学生或交换学者的学校,必须代为收集、转呈每个外籍学生的个人信息及选课、休学、转学等资料。留学生申请去美签证前需要支付SIVES网络费用100美元,这种模式有利于建立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

数据是无价宝

在问及下一步国际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时,翁老师说:“留学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边实践、边应用、边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我们将在平台上添加预约住宿的服务,这样学生在来华前申请学校时就能够直接预定好自己的宿舍甚至床位,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使学校的舍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迈上新的台阶。”

紧接着,他又信心满满地向我描述了北航国际学院信息化愿景:

“要重视数据库建设,把毕业留学生的资料库妥善整理并保存,以便日后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留学生回国后,很多都成为了本国的精英,当他们又一次代表国家或其所在企业访华时,作为母校的北航国际学院能从留学生资料库中提取出相关的数据,为其量身制作‘留学回忆录’,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这无疑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甚至会加快推动某些重要合作的进程。积累到一定时候,在时机成熟时还可以考虑与有关的机构合作,开展数据挖掘。”

篇4

HIMSS认证与医院药学信息化

1. HIMSS认证

国际上认可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方法包括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Society,HIMSS)的电子病历应用分级评价、美国医院协会的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情况调查等。其中,影响程度最深、接受程度最广的是HIMSS的电子病历应用分级评价系统。HIMSS提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医疗卫生活动,从而达到减少患者治疗失误及提升质量的效果,并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医疗卫生行业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HIMSS的评级系统共分为0~7级,达到7级可认为是数字化医院。

2. 5R药品闭环管理

医院质量管理核心是闭环管理,闭环管理需要做到可全员追踪、可全程追溯、可切实操作、可个体纠正、可科学统计以及可全面分析。传统的医院药房属于药品开环管理,即流程中未加入反馈环节,仅存在始端(医生开具用药医嘱)对末端(患者用药)的影响和作用,不存在末端对始端的影响和作用。药品闭环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医嘱开具、处方审核及护士给药等环节实行全程监控,实现全流程数据跟踪与整个药物医嘱的闭环管理,进而有效控制医疗质量,也给患者带来更安全、便捷、舒适的就诊体验。评级为HIMSS6级或以上的医院,即必须达到5R要求的闭环药品管理(5R,即正确的患者、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给药和正确的时间),以通过信息化建设消除或减少用药差错,提升患者安全和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机构的信心。

通过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在传统医院难以实现的药品闭环管理成为可能,从医嘱开具、转抄、校对,一直到执行、执行结果实行监控或反馈,整个过程形成一个闭环链路,这帮助医生、护士和药师把各种可能的差错率降至最低。药品闭环管理,标志着医院药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即从传统的事后管理,走向过程管理,并最终实现医院药房由以往的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医院药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 数字化药房

在美国,每年因医疗差错导致的损失接近500万美元。根据美国医院协会统计,在导致死亡的医疗差错中,用药差错的比例高达30.5%。在药品调剂工作中引入新技术和设备,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可持续而稳定地改善药物治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欧美国家,自动化调剂设备已渐成规模化医院的标准配置。凭借着全自动发药设备、全自动药品分包机、智能药柜等硬件设备基础,实现了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嵌合和无缝衔接,并陆续引进信息化新技术应用于药品管理中,使调剂工作更专注于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实现了药品调剂各环节的质量和安全监控。

医院药学信息化系统应包括或具备以下功能:电子病历系统、住院患者的CPOE(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系统)、门诊患者的CPOE、整合CPOE的临床决策支持功能、基于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所提供的医嘱管理和回顾功能、具有回顾和干预功能的患者实时监控系统、适用于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记录功能、当血药浓度或其他重要的实验室指标不在有效范围内时系统自动识别并提醒药师的功能、在药品贮存、准备、调剂和发放过程中使用条形码扫描技术、自动药品分发设备/机器人、患者用药全程的条形码使用、5R闭环药品管理、需要药师干预信息的自动捕获等。

2. 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数据分析利用是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做好数据分析、利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服务于临床决策和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物联网时代将使那些善于利用和管理这些电子信息的医疗机构受益。ASHP的《药学未来预测2014-2018》中,数据分析和利用是主题之一。未来,在医疗机构的数据管理委员会中,应有代表药学部的成员。依托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平台,药师在促进患者合理用药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ASHP预计,未来几年内,通过医院药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1)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连续的药品使用评价分析报告;(2)药师可利用电子病例信息,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和作为更新治疗指南的参考;(3)信息化系统可自动监测药物不良事件并能及时通知治疗团队进行临床干预;(4)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可量化的药物相互作用指标(如患者关键生命体征、实验室测定值等)进行实时检测,用于预测药物是否发生相互作用;(5)对于未根据药敏结果的抗菌药物经验用药(例如肺炎和尿路感染),信息化平台可在全面分析患者患病因素、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及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史基础上,为医生、药师制定抗菌药物用药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6)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的自动化识别方法,药师可发现从以药学干预手段为基础的治疗中受益的患者,如治疗药物监测;(7)医疗机构及药学部门责任人,可通过信息化系统评价参与新开展药学服务项目患者的治疗收益。

对我国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1. 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助力实现用药“零差错”

2012年3月,经过HIMSS专家组评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成为国内第2家通过HIMSS6级评审的医院。2014年5月,通过国内最高的电子病历7级认证,基本实现了药品闭环管理,以口服药品流程改进为例:医生开具医嘱护士确认医嘱药师审核医嘱自动发药机包药(二维码包含药品信息、信息)药师核对专业人员配送病房交接交接复核床旁执行核对。

(1)医生开具医嘱

医生用移动查房车或PDA,查询患者的检验科信息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和医院信息系统(HIS),获得患者相关信息。结合对患者的诊断结果,用移动查房车或桌上的电脑直接开具医嘱。

(2)药师审核医嘱

摆药前,药师进行药物合理性审核。保存医嘱的同时,问题医嘱将通过提示消息(门诊)和手机短信(住院)的方式及时发送给医生,医生根据提示修改医嘱。如需进一步沟通,采取电话沟通方式。

(3)护士床旁执行核对

护士通过配备的PDA,实现在病床边及时执行给药医嘱,确保病历上的医嘱执行时间和实际给药时间一致,使操作过程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留下的记录具有可塑性。

虽然信息化技术、全自动摆药机等设备的引进使医院药房的投入增加,但节约了人力成本,使药师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可追溯性强,显著减少用药差错,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就医满意度,提升医院的声誉和品牌效应。

2.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医院药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为提升医院药学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开展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提升药师职业的价值,为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实现合理用药奠定了基础。然而,真正实现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仍需要药师做出更多的努力,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而言,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自动化设备普及率较低 基于医院药学信息系统支持的自动化调剂设备的广泛使用,也日益发挥出其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规范药品管理的功能。然而,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医院药学领域自动化设备仅在发达地区大规模三甲医院中应用,影响了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亟需医院药学信息人才 医院药学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信息药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药学技能、管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胜任医院药学的信息化建设。一些发达国家的医院药学部门多已配备信息药师并制定了详尽、明确的工作职责-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级,辅助开发合理用药支持软件等。我国的医院药房中,仅有少数医院设立了兼职的信息药师,信息药师工作尚未从制度上得到认可或保障。

篇5

论文摘要:以分析法国社会学象麦埃尔·布迪厄的论文《体育社会学计划》为切入点,探讨法国体育社荟学与法国结构主文盛荟学理论之间的传承、反思关系以及它对特定的社会状况的折射和它所提供的薪矫冤妹度。并结合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实际,对体育概念的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进开反思。

1、法国体育社会学与皮埃尔·布迪厄

1.1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

    在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中呈现出“研究体育与社会关系论”和“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体育”两种研究的取向,亦可以理解为“社会分层视角下的体育”和“体育内部的社会机制和背景”,但是无论何种研究取向,都将体育现象认定为研究对象。同时体育现象又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所以其中出现的各种定义及分析,都应当在社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来决定,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将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理解,所以,应用社会学的理论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体育现象,进而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大多数体育社会学学者承认体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母学科—社会学一样,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都引发了众多的争议。社会学理论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社会学理论也为人们观察社会提供了多维的视角。所以,体育社会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上述特质。

1.2皮埃尔;布迪厄与《体育社会学计划》

    皮埃尔·布迪厄,20世纪世界著名社会学家。英国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福柯、巴特、拉岗等比眉的思想家。同时他的几篇论文成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体育社会学计划》选自布迪厄1987年出版的作品集《说过的话》(《choses dits》),源于198年11月,作为小组研究《身体生活与游戏》的前言,1983年7月;在“体育、社会阶层与亚文化”国际社会科学会议(i.c.s.s)上宣讲。该论文被看作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通过引人布迪厄场域论,对体育、运动参与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一定的导向性理解,为日后法国乃至世界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

2、《体育社会学计划》的3个维度评析

2. 1与法国社会学理论间的传承一反思关系

    1)传承结构主义理论。从思想渊源出发,布迪厄受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早期的布迪厄将自己的所有著作建立在结构范式之上,这使得他把分析的对象封闭在本质上属于静态决定论的系统之内。在《体育社会学计划》(简称《计划》)中,清晰地体现了布迪厄的这种对思想渊源的传承与反思。从传承角度,布迪厄,认为,为了能构建一种体育社会学,首先应做到,不能将某项体育运动从体育运动参与形式的整体中割裂出来进行分析,应当将运动参与空间视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因素都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再者,从运动参与的方式选择和欣赏运动参与行为的角度看,都与物质世界和社会关联,形成决定个人偏好体系的各种因素。由此可以看到,布迪厄所希望构建的体育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的范式之下,传承了涂尔干所开创的法国结构主义社会学的特质。

    2)反思结构主义理论。由于结构主义存在的化约主义和继而形成的过度化约性,使布迪厄面临了结构主义者都面临的悖论,即主体的缺席。从布迪厄对运动参与的研究角度出发,他首先承认“它阵育运动)的一个特点是构建了运动参与领域的种种结构”,但是立刻,他认为:“体育运动的空间,并木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它被实践参与和消费的各种领域所接受。”在实践研究层面上,《计划》也提出了对结构主又社会学所带来的某种局限性的批判。如“宁可满足于仅仅了解那些未知现实的支末,而决不提出问题,这就好像学术理论大师先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草图,然后从内部详细地打造理论细部”。但是,“运动参与的历史不再仅仅是一段模式化的历史,而是具备一种系统化的变迁”。由于这种研究倾向,会导致理论和现实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在具体的调查分析方式上,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反思了统计学在调查中的作用。他认为统计学的方式“掩盖了运动参与的一种分散性”,忽视了“在相同的名称下,不同的参与方式的共同存在”和“参与者的社会多样性”。

2. 2折射特定的社会状况

    布迪厄的学术黄金期及提出《计划》的时间正处于20世纪80年代,是后现代思潮风靡的时代。首先是对社会状况的一种质疑,如美国高校中,黑人运动员的生活状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体育社会学发展中所存在悖论:“一部分相当了解体育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描述体育,而一些具备描述能力的人却不了解体育并且还经常蔑视体育,或以错误或者偏差的形式来看待体育。”再者,《计划》也对某些新的运动参与方式加以关注,并以繁盛的体育发展现状来质疑相对固定的体育概念。如《计划》中对christian pociello研究的引用,以展现对橄榄球运动定义的历史变迁。从而得出结论:“体育这一概念下所形成的社会适应性会在社会客观性中被凸显出来,它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一个特性整体来实现,然而这一特性却不仅仅是由纯粹的技术性定义来确定。”

    由此可见,《计划》所引领的法国体育社会学思想,不仅关注和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变迁的过程,同时也对原有的社会学解释进行了反思与剖析。

2. 3为人类理解社会提供新的视角

    1)场域论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应用。“场域”概念是由布迪厄提出,并逐渐引人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研究之中。它是一种关系模式,所指的是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具有支配和规约功能的权力集合。从布迪厄的分析看,“在一个场域中,各种因素和各种机制是以多种不同的力量的形式,在一个建构性的规则下和一定的游戏空间中,处于相互角力之中,但是,当在这个场域中支配方已经有办法消除抵抗和对支配权的质疑”。由此,布迪厄引人了场域概念与场域分析的方法,如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对发生在社会某一层次的体育现象进行把握,比如,从参与运动人员的社会地位调查来分析参与者的分布状况;通过对协会会员的数目、协会经济实力、协会领导者社会特性等等方面进行调查,来分析不同协会的差异。

    2)身体社会学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引人与应用。由于体育运动有较多的身体活动的成分,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关注了身体的社会符号意义,以及建构身体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和发展方向。在《计划》的开篇中,布迪厄就提及了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的特殊地位和研究身体的理论意义,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维度,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他们所欣赏的身体的描述和对个体间身体关系”。这两种研究的维度同时可以体现在现实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前者体现在比较不同运动中,参与者之间身体距离以及之中存在的社会干预问题:“比如他们会采用身体直接接触的形式,像身体对身体,比如角斗、橄榄球;或与之相反的,对所有身体接触都有排斥,如高尔夫球,或者用球来作为接触的中介,比如网球,或以器械作为接触的中介,如剑术”;而后者,在历史层面上,布迪厄引人的分析方式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运动中,对人们理解身体的方式进行分析,集中体现在语词的描述中。

3、结论

    1)作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计划》形成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传承又反思了法国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又在新的视角下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现状的变迁,并为人们的理智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在当前法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布迪厄的场域研究的传统,也拓展了身体社会学的研究。在身体社会学的探讨领域,将体育运动的身体符号意义拓展至广告等大众传媒中,与更多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相互交汇,以获得更为全面具体的认识。

    2)法国体育社会学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发。

    (1)对概念定义的反思。目前国内体育界对体育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提出了多种有益的研究维度,尤其在体育概念的各种属性上有较多的描述和争论,所沿用的主要方法是属加种差的方式。但是随着体育运动与其他身体运动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衍生出大量规则性、竞技性程度不同的运动参与形式,所以,从体育的归属来说,明确的概念形式一直受到挑战,从种差来说,新的运动形式的产生,以及运动形式之间边界的模糊,规则在不同场域下的变化,使种差也失去了较大的明确性。布迪厄开创的法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另辟蹊径。《计划》中所提出的从社会客观性和社会学整体性的角度来凸显体育概念,承认官方性定义对某些参与形式的排斥和吸纳,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维度,去解读体育概念形成的过程,发现其背后隐含的社会性、历史性因素。这对我国目前体育概念的诊释,是新的思考方式,即以描述过程来分析背景,继而凸显意义。

篇6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实际上进行着从个人的习惯到群体的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规则这样一种动态的内在发展历程。中西方在法律起源上的共性在于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社会成本。

英美普通法系基本上是建立在从习俗、惯例到先例从而到法律规则这样一种内在演化机制基础之上的。欧洲大陆的制定法体系也与社会的习俗有关,习俗与惯例是通过者的意志被认可并通过成文法规则的形式而被确立下来的。概括而言,所有法律作为调节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正式规则体系都有一个现实基础,即社会习俗和惯例。

二、传统中国社会无法通过内在社会机制实现法治化

亚里士多德曾给法治明确地下过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当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法治化,在微观层面上,是指一个组织机构中的制度化,包括团体、社群与社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在宏观层面上,则是指法律规则的体系化,包括各种法律、法规、条例的制定和合法化。就一个社会整体来说,只有当其内部的各种法律规则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进而达到一种“the rule by law”(依法而治)的状态,并最终进入“the rule of law”(法治)的阶段,才能称为一个宪制化社会。

中国古代的法,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法,并不能作为“法治”的法。第一,它无法规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中国古代的法仅处于次要的参考地位,司法中重要的不是法而是司法者,他的道德水平、价值取向、认识能力直接关系着、甚至决定审判的公正与否。传统中国社会基本上体现为一种“人治”,以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礼”来治家、治国、治政、治社会,“依礼而治”成为以德为政的历代统治者的施政方向。

中国法治社会的形成需要市场经济成为其物质基础,而中国经济长期“锁定”于封建传统经济,即缺乏法治社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无法衍生为法治化社会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目前走“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道路的原因及利弊分析

(一)法治化道路的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

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法律制度的变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即“政府推进型”和“社会演进型”。“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是指一国的法治化运动是在国家“上层建筑”的推进下启动和进行的,政府是法治化运动的主要动力,法治目标主要是在政府目标的指导下设计形成的,法治化进程及其目标任务主要是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本土政治资源来完成的。“社会演进型”法治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是指一国的法治化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和演变而来的,是社会自发形成的产物。用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属于强制性变迁,以法律规定强制社会实现变革;“社会演进型”法治化道路属于诱致性变迁,是一种自发模式。

诱致性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新,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强制推进和实行的。诱致性变迁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盈利性、自发性和渐进性,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正式的制度变迁需要创新者花时间和精力去组织、谈判并得到群体的一致性意见,其突出问题是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非正式制度变迁是指规则的变动和修改纯粹由个人完成,尽管它还有外部效果,但却没有“搭便车”问题。而在强制性变迁中,政府承担了改革成本,制度变迁的效应一般总会覆盖全社会,因而不存在制度变迁效应的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

(二)我国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面对内部危机与外部压力时做出的必然选择。中国之所以走上了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首先是由于时间的因素。中国近代历史的落后状态和被动挨打的局面,迫使中国要尽快建立新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以实现国家的“赶超”目标。政府推进型的法律制度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人为地甚至是强制性地完成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而社会演进型的转型模式是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谈判和创新行为的扩散过程,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中国的“赶超”战略不符。因此,从时间因素考虑,中国法治化转型时采用政府主导型有其合理性。

其次,中国不存在社会自然演进的法律制度转型模式所需要的社会环境。中国长期以来,君权是高于法律的,国家权力不受限制。由此,中国没能形成西方式的“自治城市”,更没有享有政治特权和相对自由度的“市民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中国广大农村社会主要是由封闭的家庭组成,处于高度分散状态,缺乏凝聚成一个社会的综合能力。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具有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的集团比没有这种机制的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中国人口众多且高度分散的农村社会里,行动需要较高的有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信息收集成本、度量成本以及奖惩制度的实施成本,组织成本也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张而剧增。所以在中国不具备民间自发的制度创新的土壤和条件。

此外,传统中国社会的产权不明晰问题也制约了社会自发的制度变迁的实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是在产权关系清晰的前提下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只有当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有关群体才会推进制度变迁。由私人进行基本制度的变迁存在着创新成本与收益的不一致的情况,即私人进行制度创新的成本高、而收益是全社会性的,即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在中国的礼俗社会中产权是不稳定的,这就造成制度创新的收益不明确,缺乏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无论正式制度变迁还是非正式制度变迁都难以实现。

“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符合中国的“赶超”战略,又能克服制度变迁效应的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以及法治化进程中的缺乏激励机制问题,因而是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变迁的必由之路。

(三)我国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道路的主要困难

现实中,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所具有的理论悖论和潜在的矛盾等问题日益显现,对我国法治化道路的调整逐渐成为现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的一个可能的后果是“国家悖论”。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是建立在拥有庞大权力的强有力的政府的基础之上的。在中国法律制度的转型过程中,国家权力得以极大扩张。然而,法治的精髓则在于对政府权力实现有效制约,中国的法治化离不开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诺思认为,人们对国家的期待和对法治的要求中包含了某种矛盾:既要求用法律来限制国家权力,同时又把实现法治的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这种矛盾就是“国家悖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特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国家本质上是追求利益(统治集团的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国家悖论”之所以存在,根源在于国家的目标函数存在着尖锐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政府要界定产权,保护产权,形成有效率的组织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从而维护自身的统治;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经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又要追求集团自身的最大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规则的设置会留下缺口,或者需要分别为不同利益集团设置不同的产权,或者受统治集团的政治、军事、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的约束,维护或设置保护低效率的产权制度。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着由于法制不健全而以不正当手段发家致富的特殊阶层,他们发现保持目前的无法治状态有利于他们继续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担心法治社会的建立很可能会导致对他们的清算和财产剥夺,因此会极力阻止法治社会的建立。如果这一特殊阶层利用其拥有的经济地位去阻挠法治建设的深化,更严重的是促使法律的制定维护其既得利益,那么我国的法治化建设就可能面临较为严重的“国家悖论”问题。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法律的形成和变迁是符合客观规律而逐步前进的。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制度,构成了在社会内部的秩序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恰恰揭示了法律的起源和形成的内在机制。法律转型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国法治化进程需要结合“政府主导型”和“社会演进型”法治道路两种模式逐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为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做法:第一、社会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创新经过国家认可和接受,通过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创新行为扩展到其它地区和领域;第二,在国家的事先允许下,由各地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诱致性制度创新的试点,由国家比较各地的经验,从中总结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改革措施;第三,强制性制度变迁中保留某种灵活余地,中央政府只是负责制定出制度和政策的大致框架,允许各地区各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办法。

篇7

关键词:新环境 大学 分析化学 教学方法

分析化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分析方法及其理论的学科。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对于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的高等教育来说,在培养高校大学生量的概念、科研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分析化学还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科学,并且为学生今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分析化学学科具备了承前启后的中介桥梁作用。鉴于高等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的新环境,传统上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已难以适应于高等素质教育以及满足大学生就业之需求,所以,改进分析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显得势在必行。

一、结合实际建立分析化学严谨的学科体系

在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之中,往往需要结合学生和当前学科发展的实际,通过对内容进行更新,运用现代概念以取代经典概念。这样一来,就能让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内容用更加新颖和灵活的形式进行表达。比如,分析化学学科中的四大滴定内容就可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更为统一的理论教学体系,可以适当地精简关于酸碱、络合以及氧化一还原滴定等内容,合理地压缩沉淀滴定部分的内容,同时,合理地增加一些关于仪器分析的内容,特别是要加入一部分目前已经成熟的先进分析技术与仪器,从而让教学更为贴近企业的生产一线。当然,教师还可把相关新进展巧妙地结合到教材的经典内容之中,从而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

二、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大学分析化学课程一般都是面向多个专业学生分别开设的,但是,该学科的大纲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样一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到分析化学内容均完全一样,这就造成了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在专业针对性上明显不足。通过对不同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出多个层次的不同教学计划,就能让教学工作更加容易展开。比如,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所学内容应当侧重于化学和环境保护有关的那部分内容。通过将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结合分析化学教材的内容分别传授给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将分析化学原理在不同学科领域当中的运用和交叉融入到教学之中,就能切实提升分析化学学科内容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的效率

分析化学课程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显得非常抽象。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要引入大量图表,开展大容量的公式推导以及曲线绘制工作,这可以说是分析化学学科的重点与难点之所在,同时也是学习该课程一定要掌握的知识点。然而,假如对以上内容只是单一地应用课堂讲授的方法,是十分不利于大学生们进行理解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容量十分大,交互非常灵活,图形形象而且直观等特征。使用多媒体技术就可应用更少的文字与更多的图像、动态而直观地展现出各类比较抽象和难以进行理解的大学分析化学学科理论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活跃分析化学课堂的气氛,激发出大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成效。比如,分析化学教师在讲解关于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之时,就可应用动画,让学生们更为直观地观察到在滴定过程之中溶液pH值所产生的变化状况,尤其是在化学计量点的附近,滴定剂体积只要有微小的改变,即可导致溶液当中pH值出现显著的变化,从而深化了大学生们对于滴定突跃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四、切实规范大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

规范化的基本实验操作是大学生们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得出准确分析结果的重要前提,也是一名合格的检验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们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如果只是通过教师在教室中一边讲解一边进行操作,其手部的一些微笑动作,学生们就不容易看清楚,在听讲时十分容易走神,自然难以给学生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操作过程中也往往容易出现差错。为切实解决该问题,分析化学教师在实验课中应当致力于让学生们亲手进行动手操作。为强化学生们的印象,教师应当在学生们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来回不断地巡视,对于错误的操作应进行及时纠正,并且用照相机拍摄学生们操作的视频,适时地播发给他们观看,并要求其找出其中的不规范之处,切实进行改正。由于视频中的形象正是本班级同学甚至是自己,因而大学生们往往兴趣高涨,纷纷发表意见,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并通过回忆自身的操作,将其和视频图片加以对比,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促使其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分析化学这门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言,假如不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实施改革,就十分容易让大学生们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影响到其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效果自然不会理想。为此,大学分析化学教师应当通过改进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以及大学生们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们的自学、创新以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之能力,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刘瑟容,梁香.药学大专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

[2]王谦.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篇8

    论文关键词:物理化学 双语教学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日趋全球化,在高校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只有在双语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及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近两年的物理化学双语教学实践,文章就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想法。

      0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不断与国际接轨,日趋全球化,培养一大批视野开阔、善于交流和训练有素的国际化人才已越来越被重视。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自此国内高校积极响应,先后开始对部分本科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自2008年起,我校也开始对部分本科课程试行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专业课教学,经过近两年的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认识和经验,在此对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以期共同推进物理化学双语教学。

    1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目标定位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双语教学的实行大概有三种模式:①沉浸型教学模式(immersionbilingual education),学校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教学;②保持型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③过渡型教学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 education) ,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用外语上课”,它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除了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外,双语教学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及学生掌握专业外语知识的表达和写作。通过对本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平时教学效果的观察,我们以过渡型教学模式为主。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用中英文重复解释,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重视课前预习:遵循教学规律

    由于物理化学学时数有限及其理论性较强,往往需要学生课前先预习,查找相关的英文单词和了解专业英文的表达习惯。通过对比,双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先预习和不预习的效果相差甚远。先预习的学生能理解教师提到的某个专业英语词汇的含义,并有兴趣继续思考下面的内容;而没有预习的学生在不清楚教师提到的某些专业词汇的含义后,失去了听懂和理解后续知识的耐心和信心,从而课堂效率低下。在我们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提前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课堂预习笔记实行检查制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英文板书和制作英文多媒体课件,尽量用英文讲授。由于学生英文水平及专业领悟能力参差不齐,一些较难专业词汇及重难点内容的讲授采用中、英文并用的方式。双语课堂教学中,用英语提问,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如提高平时成绩)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每一章学习完毕后,布置英文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解答。遇到内容听不懂,英文不会表达等问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提供相应的英文网址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信息,并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文流和讨论。同时还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渠道训练口语。课后,找学习委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与学习情况,并积极寻找与之相应的措施。所有这些尝试,将为我们逐步完善和实现物理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积累经验。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填鸭”和“满堂灌”式教学。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科学,再加上英语毕竟不是母语,更会使得物理化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这门课敬而远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表现欲和兴趣等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取“问题一讨论”式、启发式和师生或学生间讨论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使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双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设计的内容很多,例如结合所学理论分析一个具体的实例;或为一个具体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或根据已学的概念自己演绎、推导新的概念及其特性;或根据多种现象归纳普遍规律等等。

    4注重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和颜色鲜艳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管多媒体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并不适用于任何学科。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多、概念多、公式及条件多等特点,学生往往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随着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各专业的物理化学学时数大大减少,尽管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大大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板书时间,但涉及到一些公式的推导及使用条件,就必须结合板书进行推导和讲解,这样学生在较慢的速度中学习,才会融会贯通。

    5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千方百计使传统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妙趣横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通过贴切、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或从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引入讲授的知识内容;适当引入当代科技(前沿研究)简介学科新成就或把化学史和化学家史料融入课堂来活跃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引入新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原理”这一过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思维进行创新活动。在讲到稀溶液依数性的时候,可以提问08年南方雪灾人们是如何让大雪融化的,它利用了物理化学中什么原理,然后利用物理化学中相平衡的知识解释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接受新知识。比如2009年干旱,甘肃省进行人工降雨,利用了什么物理化学知识,农药中为什么要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为什么农民要锄地,仅只为除杂草吗,二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可用表面化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圆满的解释[8]。像这样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每一章中都有,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对周围遇到、看到或听说过的现象进行思索、寻求答案或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英语氛围。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空”对“空”的课堂说教,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成就感和乐趣,从而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6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应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在将经验事实上升到理论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①归纳法,即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②演绎法,即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③假设法,即当某一变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种可能时,假设该因素处于某种情况,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的方法。④模型法,即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热力学四大定律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归纳得到的。然后,以这四大定律为基础,运用严密的演绎法,得到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方程和结果。所以在热力学双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用演绎法学习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不能靠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那些符号、公式及其使用条件。假设和模型法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很多。这种方法的实质是紧紧地抓住现象的主要矛盾,暂时撇开次要因素,建立一个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模型。然后再用数学演绎出基本上符合实验事实的方程和结果。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近似性,但却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最常用的方法。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这种方法和实例的学习,从而培养他们提出和建立模型和分析模型的能力。注重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从而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品质的培养。通过例举象clausius、nernst}klevin, i,angmiur, gibbs及arrhenius等科学家们在科学上的建树,点评告诉学生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勤奋和具有百折而不饶的精神;②善于观察生活;③善于总结、提炼、升华;④尊重实验事实,不弄虚作假。除此之外,通过介绍一些我国科学家的成就,如黄子卿教授上世纪三十年代作的水的三相点,至今仍在世界通用等等,增强青年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一些相关前沿实验的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9

根据油田公司纪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通知精神和厂党委的安排,8月16日厂纪委组织召开专题学习会,对《政务处分法》进行学习宣贯。厂机关科室、直属、基层单位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共计32人参加了学习。

学习会上,参会人员通过观看专家解读视频,对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背景和意义、政务处分与处分的关系、如何落实监察全覆盖要求、规定应受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基于哪些考虑等问题有了清晰的了解;为使参会人员便于掌握《政务处分法》的核心内容,纪委办公室负责人对《政务处分法》的重点进行了逐一讲解。

最后会议就全厂进一步深入学习《政务处分法》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认清形势,提高站位。《政务处分法》的颁布实施是继监察法之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制度成果,充分体现了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全面监督,有力释放了执法无禁区、处分无死角的强烈信号。各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要认清当前形势,提高认识,规范用权。二是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政务处分法》的颁布实施与每一名公职人员的利益息息相关,为避免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无意识违法,要加强对《政务处分法》的学习,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做懂法守法的明白人。三是高度重视,全面覆盖。各单位负责人不仅自己要学法守法,还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组织好本单位的全员学习,做到《政务处分法》学习全覆盖。四是学以致用,贯彻落实。学法的目的是懂法守法,各级管理人员要将学习成果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在强化自我约束,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确保在法律范围内履职尽责。

厂纪委组织此次专题学习会,是协助厂党委落实学习宣贯工作的具体行动,也为下一步在全厂范围内大力开展学习贯彻《政务处分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96-03

一、市场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内涵解读

市场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营销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在营销工作过程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营销工作过程是一种智慧性、情感性、充满人性的工作(交换)活动,而不仅仅是程序化\固定化\没有情感和温度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营销工作过程包含:营销技能—营销技术—营销之道—营销心理(营销价值观)不同层次的东西。营销工作过程中包含营销人的智商、情商、财商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完成好营销工作任务,还要提升,拓展。要引导学生通过做一件事,悟出更多的东西出来。

学生从营销工作过程中感悟出多少东西、悟到哪个层次,取决于课程设计者及任课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学生营销品格的塑造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等等要“嵌入”、“融合”到工作过程中。其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插柳不让春知道”。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高的营销境界、人生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格层次。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从特殊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形成自己的营销认知体系、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进行市场营销课程开发是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确举措,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市场营销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应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为教学督导提供依据,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当然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开展社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优化基础上,编写专业教学标准,进而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引建立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二、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职业生涯成长、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问题,没有突破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仍然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找与真实工作的联系,只能提供与职业实践有限或间接联系的学习机会,还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真实工作情境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问题,无法使学生获得企业所重点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基本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构建工作系统化新型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是必经之路。现阶段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状况总结如下:(1)整体上课程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层面没有大的突破。(2)教学缺乏体系,教材也不配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一般都没有形成工作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而且由于教材和设备跟不上变化,使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室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衔接,不配套。(3)教学方式不适于高职教育,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适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4)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5)实践教学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6)缺乏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深度探究。目前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研究,由于受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研究深度不够,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市场营销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具体的改革内容

(一)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营销人才,关键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考虑地区行业发展特点,二是考虑高等性、职业性,分析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发展要求,三是要考虑学校资源的可整合利用的程度。经过多次调研、讨论,结合以上三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从事市场调研员、推销员、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体现

1.课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从入职到成为专家,职业成长历程的系统化。

2.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初级到高级,单一到综合呈系统化。

3.情境内的系统化,明确工作任务\收集相关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4.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化:工作知识—技能—技术—之道—价值观。

5.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营销思维能力+营销价值观。

6.学习内容的整体分布的系统性。如市场调研分析,重点在市场调研与分析中解决。而在其他如营销活动方案策划中的市场信息调研,就只是应用而已。同样,营销活动方案策划内部学习情境的设计中,营销创意的训练,随着学习工作任务难度的增加(促销活动方案策划、庆典活动方案策划、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活动方案的策划等),学习者营销创意能力、方法的训练也相应逐渐加深。

7.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公共课)与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之间的系统化。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市场营销专业的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引导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各校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实践基地等资源优势,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多种多样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可以按照市场营销活动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进度,对于基本理论、流程、方法进行讲授(一次课),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工作阶段的工作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工作流程方法、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实践证明,单一的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对于市场营销的课堂教授方法进行革新,我们也应该积极尝试。比如说以下方式的教学:

1.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阅读不同作者的书籍,特别是国外著作,从而比较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有时也会对社会有关营销方面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深究其问题实质,了解其营销含义。

2.案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个项目为例,从项目的调查、分析、选址、消费群体的确认,项目的定位到项目的控制、销售可以全程模拟,也可以某项目为例,局部模拟营销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项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过程,销售执行过程等,结合案例中的做法,激发同学们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如果让我去做会怎样……根据班级状况,适当的时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协作学习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讲、自评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选取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演示课件,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或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4.情景模拟式教学。(1)运用小组学习法、角色模拟法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学生成立公司管理小组,每个小组4~6人,分别扮演总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和研发经理等角色进行模拟演练;(2)战略模拟试验。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竞争者,就某一产品进行营销战略规划,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战略对抗模拟,决出优胜者,类似于军队中的网上战略对抗和军事演习。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既然本学科的改革更倾向于能力的培养,那么考核的办法就不同于以往的考试。对于市场营销这门课,在考核办法上应采取学科成绩与学习成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即采取老师布置、指导实践作业,学生上交作业成果,如调查报告、计划书、促销活动策划书等方法,并配合实践问题答辩式考试,同时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考核遵循“以能力考评为中心,以过程考评为基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原则。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载体多样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工具综合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与创新作为考核的第一大项占30%,学习过程课业任务完成(技能)占40%,总共由企业理念设计、经营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研、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产品策划、定价策划、分销策划、促销沟通策划几个大的任务构成,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完成相关文案,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最后的理论考核占30%。这样对学生的考核既科学全面又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四、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意义

1.确定了市场营销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工作内容标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设计中,课程标准源自工作标准,但超越工作标准。还有良好营销人格的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在教学及课程标准的设计上,同时考虑职教学生的实际、参差不齐,给学生以更大的上升空间。

2.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行动导向学习的成效:一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学生只有实际经历、做过,才知道做事情的艰难,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形成经验,经验多了才能总结出诀窍、形成策略。二是通过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行动——专业行为方式,奠定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三是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思维,即营销职业工作思维。四是初步形成职业价值观——营销职业价值观。

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3.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的学生,期望他们天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一丝不苟地认真完成工作任务是不现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就是要增强市场营销学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采用多媒体、录像、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主题辩论、企业调研、“绝对挑战”、营销实战等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追求成功与发展的渴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更多可能性。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限制想法,将“不可能”一步步化为“可行”;引导学生看清自己的“盲点”,从而作出改变,突破自我;培养学生相互欣赏与信任;完善学生心智模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改变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抱着欣赏、感恩、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提升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使自己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情;提高个人责任感,勇于负责、追求自我成长;帮助学生把一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