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7 20:5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四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四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思维障碍;构建知识网络;诱导思维;激励思维;启发思维

初三学生刚学习化学时,出于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受到“热闹”的化学实验的吸引,一般学习热情高涨,这种热情可持续至第二单元,并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但自接触原子和分子、原子结构和化合价等抽象概念后,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难以准确清晰地把握各种概念,不能综合运用各概念解题。因此,分析初中生化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寻求有效的跨越学习思维障碍的解决之道,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化学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分析

1.在化学概念学习中,某些学生容易一成不变地迁移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到化学学习上,片面认为只要理解化学知识就行了,

而忽视对具体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的本质的认识;有些学生依赖于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知识点的积累,不会联系对比,不善于归纳,对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较含糊,知识点没有连成链、形成网,因而不能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2.对概念认识肤浅,惯于背诵概念内容,而对概念表述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无准确把握,因此,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清晰的界定。如,“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但很多学生没有抓住“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总称”这几个关键词,所以在表述宏观、微观,判断原子或元素种类等问题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囿于思维定式的影响,习惯从某一角度,用同种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变通性及发散性,遇到稍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学生都知道,但是让学生证明CO2与氢氧化钠溶液也能反应时,因为两者反应无明显现象,学生就毫无头绪了。

4.思维肤浅空泛,只从物质表象上、形式上思考问题,缺乏想象力,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

二、克服思维障碍的对策

1.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要求学生对应会的和应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一定要及时掌握,做到:(1)准确把握概念、原理、定义和重要事实;在教学中,对于概念、定义等,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剖析。(2)对比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和原子、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等,都可进行列表分析。(3)将知识结构化、整体化、系统化,系统化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认识问题,抓规律、记特殊,学会对知识概括归纳,构建知识块、知识链,知识网。如,在学习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后,我们需要将物质的分类体系系统化,这样,对物质的分类就有一个整体化的认识。

2.诱导思维,激励思维,启发思维

(1)多方设疑诱导思维。思维源于疑惑,疑则思,思则进。因此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围绕相关教学目标设计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向纵深发展。

(2)巧用实验激活思维,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实验现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使其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这时易形成表面的活跃,而忽视对本质的认识,使思维流于肤浅,故这时若我们根据实验现象适时点拨,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解题过程启发思维,思维能力是基础知识、智力以及解题技能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学生因某些原因不能判别当前内容与已有经验的关系时,教师若能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适当的“认知桥梁”,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信息,与当前情景相联系,问题就可顺利解决。如,讲完一题后,对题目进行变化:增减已知条件、转变提问角度、提升问题难度、改变化学反应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也许会将思维引向更深层次,起到一题多练、一练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

(4)熟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直接影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要教会学生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使他们养成勤思、善思、深思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①灵活迁移应用是认知的最终目的。如何达到会用呢?这就要学会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查所学知识,用已掌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解释新知识,尽量多地设计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能在这些情境之中充分应用刚学到的知识,知识才能在迁移过程中得到强化。如,NaOH与SO2能否发生反应,课本中并没有这个反应,但通过思考,便能迅速迁移到反应可以发生的依据:都是非金属氧化物,所以,二氧化硫也能与碱发生反应。

②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对于习题条件的改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通过改变设问来探究结论的变化,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

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时展的必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手段明显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增强学生信息素养,而且对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相长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将极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1 教学模式的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设计者领导者的角色,强化其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尝试,合作交流,探索研究,增强学生们在教学中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进行知识点范围的指定,明确活动的目标实现和检验方法,点出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等。在设计方案、方法上给予系统指导,对学生的活动设计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进行具体的操作讲解。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自行查找资料,确定活动设计方案,了解需求,开出任务清单,设定解决方案,构筑设计平台,进行设计、收集、调试、实现、检验、交流,整合信息,展示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在教学过程教师中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大胆提出新设想和新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2 教学方法手段的信息化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多为验证性教学方法,学生依赖详尽的指导内容的每一步骤,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操作,必然获得预期的结果,从而达到对理论学习的验证,学生依赖老师的指导,缺乏主动思考、创造思维对技能性知识反证性的研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实操能力较差。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CAI课件的广泛应用,CAI课件具有交互性、多样性、个别性、灵活性和重复性等特点,通过图、像、声、文并茂,加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并能直观、生动地展现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引入CAI课件,使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设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实现手段。学生借助互联网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集、整合,了解最新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利用相应的设计工具软件和仿真工具软件进行分析实现,然后在实际网络平台上进行验证,加强信息技能的设计探究能力;利用实验室进行硬件了解、分析、制作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将会引起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的变革。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的信息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教与学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必须培养全体教师的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多媒体课件、教学动画、微课、网络课程平台、互动考核系统等等,这些资源都应是由学科教师参与制作和搭建完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教育信息化中实现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懂得筛选有用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努力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

将信息化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仅限于书本、课堂,网络化学习将成为主流。学生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了整体认识,平时课堂学习中也充分接触到相关工具软件,更易于接受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提升信息素养,培养自身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便利地获取和更新最前沿知识,使用信息平台拓展视野,学会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元方向发展。学生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开发潜能的认知工具、自我测评的学习反馈工具、创设情感的情感激励工具,逐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4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有校园网、互联网、视频点播系统、网络课程平台,还包括投影银幕式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式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Web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机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电子图书馆等。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应努力构建开放化、共享化、参与化、全球化,可以用网络沟通世界,走出地域局限,还能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共享国内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能让不同地区的学生站在互联网同一起跑线上,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人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终身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还应包括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与学和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等多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是作为传统教学的极大补充和完善。

作者简介

篇3

课程改革以来,各个职业院校改革重心无不放在核心专业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上,课程计划以及课程实施从理论课堂向模拟生产车间倾斜,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职教课改因为专业繁多,各职校情况差别大,因此,同样的课改理念和框架模式往往得不到同样的改革成果,所以,根据各专业不同,各学校特点差异,职教课改不像普教那样容易做到整齐划一,更多具体实施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情况。

基础化学作为药剂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必然要为核心专业服务,因此,基础化学包括其他基础学科课程改革将夯实课改成果且对课改深入起推动作用。笔者就课改后的实践教学提出浅显思路。

1 基础化学课程理念的改变

课程改革首先是对教育理念的重新认识和深入理解,也就是对教育者教育思路和教育观念的再塑造。课程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理解课改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基础化学或者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师,要理解职业教育的理念、本质、意义,找到学科的定位和教育价值所在。当然这在教学实践中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基础化学老师必须面对的是更少的学时,更宽的知识面;学生对知识掌本文由收集整理握程度的重新界定,知识在实践生产中的实效性,或者说知识对学生的效益。教师还要面对所讲授课程正逐渐被轻视、学校师生整体向核心专业课、实验实训课倾斜这种情况,随之必须改变的就是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及考核模式。这些变化必须要去适应,而这种适应的根本就是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理解。

2 教材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改变

课改之前,基础化学课程还是按照化学学科分支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三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这三门学科也是完全独立的,在药剂专业在低年级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改之后将这三门课程进修删减修改整理后,形成了基础化学这门课程。这种教材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改变,是专业基础课最核心的变化。特别是授课内容的整理与改动、知识的扩充与删减,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这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教学理念做支撑;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做支撑;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做支撑;需要教师深入了解社会生产实践做支撑。教材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改变并非是简单的删减了一些知识,补充了一些知识,教师一定要了解为什么删减、为什么补充,教学目标为什么是掌握、为什么是理解、生产实践会重点用到哪些知识等等。

3 教法学法的改变

职业教育本身就不能像普教那样,讲授知识点,然后是题海战术巩固练习达到融会贯通,时间和知识面宽度不允许;也不能像高校那样,更多强调重点,其余翻翻讲解一扫而过,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补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达不到;所以,职业教育教法学法是最难以把握。课改之后,职业教育对教法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你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还是多媒体、选择模块化还是驱动任务、探究法还是讲授演示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内容,这是首先;其次才能在课堂上讨论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达成以及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去钻研教学方法,找到一套适合学生,适合学科,适合自己的方法是相当困难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职教各个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即使是传统、经典的教法也要融会贯通,不能完全照搬照抄。

4 课程评价和考核模式的改变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课程改革的领路人并不是教育理念,而是教育的考核和社会的最终评价。笔者多次思考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个原因就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社会并不认可;而社会认可的那部分学生,在职业院校中成绩可能并不突出。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这两种认可出现了较大偏差。所以在基础化学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以及考核模式必须要与社会实践、课改理念相适应,如果评价和考核没有变化,改革就会畸形。课程评价和考核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抓手,不过这句话在课改之前或者课改初期的教学实践中却很难落实,因为社会的认可、考试的认可、教学环节的认可,并没有达到完全统一。课程评价和考核模式的改革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和模仿,即使有了也会因为专业特色,学生差异等情况使之难以适用。因此,课程评价和考核模式需要教师共同探讨,也需要社会生产实践,对应行业企业参与进来给予指导。

篇4

学生能力主要指必备的学习基础知识和综合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等。我校学生大部分就读镇小,部分学生在村小就读。由于镇小和村小的师资、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一些学生在小学启蒙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学力基础不扎实,表现为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接受能力较差。特别是拼音能力差,影响英语学习。在接受个别访谈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拼音能力都很差,基本上没有拼音的概念。试想如何拼读英语单词呢?在小学阶段语,数科目已感到力不从心,进入初中后,考试和考查科目明显增加,更使一些学生难以招架。学力基础差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早已形成了对英语这门新课的恐惧心理,有的甚至连学26个字母也毫无信心。

个别学校领导还没有充分重视这门学科,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多与学校领导交流与沟通,争取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尤其是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英语教师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队伍,虽然有着过扎实的知识,但由于刚走上小学英语讲台,缺乏教学经验,而英语课堂往往需要对话操练和游戏,所以有时很难维持课堂纪律,课堂常规抓不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家校联系工作做得不到位,特别是农村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不重视,不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大一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孩子,加上孩子自觉性差点,所以给农村小学英语带来很大的困难。英语教师师资有限,加上很多刚毕业的,对教材吃不透,最终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从关心学生实际从发,多组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从而提高任课老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在讲解某些知识点时,虽然自己认为已经讲得明明白白,但是学生却还是听得云里雾里或者根本就不明白。有些教师不反思自己的教法,而是一味地责怪学生。在教师的责怪声中,在枯燥练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了,能力自然而然的退化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由于部分英语教师只偏爱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将基础较差的学生视为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在教室里,上课时最容易分心开小差的是坐在最后几排的学生,由于空间距离他们常常容易被老师所忽视,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学生不仅失去了课堂的参与机会,也加重了英语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失去了对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了不投入,不参与的不良习惯。他们视英语学习为包袱,甚至彻底放弃这门学科。教师面对差生没有很好地采取措施,缺乏科学的转化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情感方面的交流,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态度,在认知活动中出现了思维缓慢、活动呆板、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有些新教师将学生的素质定位较高,对学生没有很好地了解,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过于严格,导致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慢慢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了他们力求上进的勇气。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英语这门新课程时充满着好奇,十分喜欢学习模仿,有一股学好它的热情。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这种好奇心和热情逐渐减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和帮助,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消极情感,以致产生厌恶英语的情绪。

篇5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63-01

广义而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整体初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点所在,对学生未来发展与成长都有着巨大影响。信息时代到来,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与多变化,学生品行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所以此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便不能沿袭老旧式政治课程教学套路,适时介入生活化思维来进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以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完善。

一、必要性分析

我国教育发展阶段较多,教育模式得到不断发展与调整,成果虽然明显,但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传统应试模式依旧根深蒂固,老旧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犹存,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理论教学被放在教学重点之上,考点掌握高于一切,过分强调了考试分数的重要性。上述状况出现,使得教学内容要素与对应生活要素之间产生严重脱节,最终教学效率变低,此时基础性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根本保障,预期教学效果达成便也无从谈起。

从实际角度而言,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其重点在于树人,即便学习成绩再好,为人素养不合格便也不会受到重用,教师此时应该以教学指导者身份出现,填鸭式教学法并不能够助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内容,短暂记忆状态下无法牢记知识点,通过长时间经历便会遗忘。教师真正效用即为学生学习正确引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知识学习和知识掌握,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介入生活化思维,可将相关教学活动与当前生活背景相连,之后在此基础上使得教学内容与生活关联,在贴近生活过程中使得课堂真正走进生活,随之激发学生本体潜在学习兴趣,学生群体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学习欲望一旦出现,便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二、内涵分析

老旧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课堂中心与聚焦点,一般情况下,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洗耳恭听,课堂成为教师个人表现舞台,此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感受,学生学习积极性会有所降低,而且政治教学知识内容也会略显枯燥,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间的联系程度不深,但生活化教学模式执行则会利于前者程度加深。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背景内容即为生活,学生被视为课堂教学主体,老旧式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被合理剔除,学生此时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得以和谐营造,学生记忆也会有所加深。

老旧式初中政治教学方法中,教材内容与考点内容被视为重点,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无味。初中生群体稚气未脱,干枯式知识讲解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生活化思维介入,教材依靠度被减少,实践教学模式与生活化知识教学模式日渐形成,学生在学习时便会产生好奇心,这样便会有助于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科目,通常学习效率较高,学生群体此时也愿意全身心投入学习,并通过深度知识探索来满足求知欲望。基于兴趣教学模式,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攀升,生活化思维介入会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最终使得学生本体产生巨大学习动力。

三、方法探究

初中教育理念即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品德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人才德育教育历来被我国教育机构与学校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整体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核心。思想政治要素与社会要素和生活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思维可带来事半功倍教学效应,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适时进行教学思想转变,并最终完成高效政治课堂创建。

1、教学情境生活化。若想合理改变当今教学现状,需改善原有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适时进行教学情境生活化操作,构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情境过程中,借助不同类型教学手段与方法来开展教学。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境教学是生活化策略中的重要内容,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可加强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间的紧密联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可构建优良生活情境,随之将政治理论知识点简单化,对学生用浅显道理予以呈现。初中政治教师应巧妙的设置情境问题,通过教学情境生活化来完成答题操作,运用此种方式便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教学内容生活化。初中政治教师应让学生逐步领悟知识真谛,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应不断引导学生群体从生活中进行政治知识挖掘,使学生能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助力学生价值观确立和人生观确立以及世界观确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应与生活之间达成关联,知识内容尽量反应现实,将生活背景与内容等作为教材,将不同类型生活元素融入其中,深度降低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从而可更好更优的进行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

3、作业生活化。作业是现代教育中的核心构成要点,学生群体进行知识巩固与温习可提升学习质量,但政治教育作业形式化布置状况较为严重,需正视此类现状,达成生活化作业,不给学生添加冗余负担,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真谛,这样便可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视程度,学习兴趣也会得到完美激发。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也会带来诸多社会不良问题,金钱诱惑、虚拟网络等不良因素会对学生进行消极诱导,作为学校和教师,应明确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生活化思维的合理融入,进行教学方法改变和教学思维创新,以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作业布置生活化为主,以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杨宝清.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J]. 情感读本. 2016(02)

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 生活化 思维分析

在新时代下,原本“灌输式”“放羊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淘汰,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初中政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问题日益严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够参与课堂教学,整个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生活化思维下的政治教学模式,他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在生活化思维教学下的教师,他只是一个课堂引导者,指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知政治领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一、政治性

初中政治教学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去看社会现象,敏锐的发现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出现的负面信息,学生要正确看待,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三观”。在政治教学中,情境教学很重要,因为政治理论十分枯燥,只有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加入到教学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感受生活化思维下政治教学的不同魅力,感受多样化特点的政治教学。在政治教学新的改革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化思维去学习,去理解课本中涉及的政治理论,生活的融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大,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提高。在“政府职能”教学这一课时中,教师可以联系当下的社会经济状况,讲述经济危机下政府是如何发挥自身职能,出台经济政策,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生活化思维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政府职能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和深刻,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时效性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大量的负面信息在社会中到处传播,而初中生的“三观”还处在形成时期,极其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影响。因而政治教学要生活化,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引入相关社会事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引导他们向正确的“三观”靠拢。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时效性,并且能够运用生活化思维去学习和理解政治知识,并思考政治与生活的联系。以“公车上看到小偷行窃该不该提醒被偷者”为例,教师先把班里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讨论,在这个事件中,政府可以采取怎样的对策,鼓励大家见义勇为。也通过这些时效性强的社会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趣味性

初中政治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时事的联系,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一些哲学概念,因而在教学时,教师要运用一切方法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例如列举生活中趣味性强的例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政治课本的相关知识。例如“不同国家文化差异”这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可以讲一些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小笑话,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以吃的食物为引子,讲述不同国家的饮食差异,例如美国主食为面包和牛肉,日本对寿司情有独钟,中国则以米饭为主食。此外,还可以通过标志性建筑,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在今后与国际友人相处时,避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矛盾,在课堂中引入生活中有趣味的政治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独属于政治的趣味,激发他们政治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在生活化思维下进行的教学,通过引入社会事件,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他们能力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

四、乡土性

初中的学生,在生活化思维下的政治教学具有学习优势,他们来自的地方不一样,每个人所在的地方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和乡土人情,学生对于自己的家长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家乡的人文和地理资源,开展有乡土气息的政治教学,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生活化思维下的政治教学的生活气息。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教学中,湖南地区的学生有湘西文化的体验,四川的学生可以体验川剧的魅力,而北京学生可以感受京剧脸谱的神奇,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带有当地乡土气息的文化视频,参加有关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观摩参与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和深入认识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而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五、结语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教学模式的运用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它的应用,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在政治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给生活实践的结合,把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多样化,使其趣味性增加,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生活化思维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他们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象,特别是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事件,促进他们三观形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华英.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02)

篇7

随着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课堂中,笔者通过对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改变人们对教育游戏一贯持有的传统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学游戏,通过探究、游戏因素的引入,增加教学的高效性与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一、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概述

1、游戏化教学内涵

游戏化教学,就是通过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合适的游戏手段,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融合到游戏情境当中,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获得知识。

2、探究思想应用于在课堂教学

由杜威经验主义哲学的观点,可知其思想是建立在反思理性主义以及实证主义的基础上的。实证主义者主张,可信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实在基础上。理性主义者主张,确定性的实现只有通过纯认知活动。杜威主张意识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通过行动产生的,经验便是这种交互活动,探究即经验的本质。在人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下,人会遇到各种精神上、肉体上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会试图寻求安全、解决问题,探究便成了必不可少的方式。

二、初中生物课堂游戏化教学模式研究

1、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原理

模式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教学模式是简化与抽象了的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这种模式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基础,依据相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而产生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等基础上,为了完成教育目标,融入游戏的因素的模式。

2、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的准备

准备活动主要有以下。第一,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加强。知识的迁移与创新是建立在完善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理论知识的积累,创造力只是空谈。第二,联系实际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思考。第三,探究因素与游戏的融合。将探究因素引入教学游戏,使学生切实的参与到游戏中去。第四,竞技性与合作性的融入。除了探究性以外,游戏具有深度的竞技性与合作性培养成分,更能帮助学生社会技能的提高。

3、基于探究思想的游戏化教学模式

1、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一般包括教学环境、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环境包括软硬件设施等,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的分析等。教学内容分析是根据教材、课标的要求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剖析。前期分析的开展,对接下来环节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2、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学以及教师工作的起点和终点。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了解学生先前知识水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全面考虑学生各个层次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可在这个环节制定较为宽泛的目标,在游戏探究环节利用教学游戏进行细化。

3、选择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综合考虑很多问题。例如,学校教学软硬件设备,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使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兴趣、积极性,教学游戏与教学内容、目标的契合度等等。

4、游戏操作说明

在进行游戏前,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游戏操作。这样使学生快速了解游戏步骤,便于游戏的展开与学生的参与。这一环节是游戏顺利展开的保障。

5、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学习任务

问题的提出环节给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任务的给出使学生有了探究游戏的方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从而能够集中精力去积极的探究游戏,这样可以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有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6、观察指导

游戏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然而,学生的经验毕竟有限,在学

习过程中难免会有迷茫、困难,这就要求老师适当的给予指导。其次,教育游戏具有开放性,如果只是放任学生去实现,很有可能学生会偏离课标要求的方向,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7、进行游戏探究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依据游戏的步骤,沿着学习任务的方向,通过合作、竞争等方式进行游戏,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既定的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等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8、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学习评价,能够使学生原本获得的零散的知识成为系统性知识在头脑中构建,且能帮助学生从游戏中走出来。相对应的,学生可以进行讨论总结,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反思评价,也可以更好的完善教学模式。

三、结语

篇8

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于正在开眼见世界的初中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能引导学生意识到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出具有优秀品德的学生。但在繁重的应试教育下,许多学生与家长没能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意义,认为考试过关就可以了,这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没能发挥出最大的育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二、生活化教学

1.生活化教学的定义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将生活中的通用经验与课堂知识点结合起来,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复杂和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里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进行分析与运用。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学会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生活化后再教导给学生,这在一定意义上减轻了应试教育死记硬背带来的压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深入发掘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生活化教学的学习,能自觉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日常体验中对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和实践,从而提升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有效的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深刻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较接近生活的课程,许多知识都能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来进行讲解,而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目的就是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对社会和国际的责任感。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运用生活化教学,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这里的重视程度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部分家长,老师甚至学校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不够重视,认为这一门课不如数学、英语等实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第二个方面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对生活教学法不够重视,甚至有些老师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这样的教学观念,或者在学习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停留于表面,难以运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不重视生活化教学,教师没有深入调查学生的实际需求,仅仅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被拉远了,自然无法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2.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我国在进行教育改革,但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观念还未得到彻底的转变。具体体现在方面:第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中,教师长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客观需求,不关注学生是否能接受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向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是落后的教学观,思想品德课是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有道德的接班人,但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却将考试成绩放在首要位置,这就忽视了教育感化的过程,而只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只学会理论知识,却不能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知识。

3.过分强调生活化教?W

事物具有两面性,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时不能走极端。有些教师发现在举贴近生活的例子时学生更感兴趣,就着重注意了这一方面,但没能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本上的知识来,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生活化教学应建立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生活化教学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知识的手段和工具,有些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运用与实践时本末倒置了。

4.生活化素材不贴切

自从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教师在准备课程中,会搜集适合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的贴近生活的素材,但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并没有根据课堂内容进行筛选,而是借鉴他人的课件,这就导致了与教学目标的偏离。还有部分教师选取的素材令学生很感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哄堂大笑,引发了与课堂无关的讨论,并且很难再将纪律调整好,这都是因为教师没能在教材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导致生活化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探讨完善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生活化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主动学习和研究优秀的与教材相结合的生活化案例,考试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培养其健全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不能忽视生活化教学,不能让应试教育的重担一直压在孩子的肩膀上。

2.把握课堂教学尺寸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学生正处在树立三观的重要时期,教师选取的生活化素材一定要贴合实际,并具备正确的教导作用,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将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起来,达到增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因此教师选择生活素材时切忌假大空,完全脱离生活实际,要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后,选择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材料,并在课堂讲授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但不能忽视课堂纪律,否则学生会无视教学内容,而和同学聊其他感兴趣的事。

3.教师要学会观察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从而更好的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同时还要学会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和爱好,在课堂上可以用学生们都熟知的同学的事迹进行举例,在这样通俗易懂的讲解下,学生更容易领会这节课教师所教导的知识和道理。

篇9

基本理念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而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业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往往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的生源一般也不好。为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强调支撑的作用,走符合学校信息化功能需要的建设道路。

核心特征

1.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环境的封闭与功能的单一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方式。许多已有的教学方式,比如传授、接受、训练等,其实是受限于课堂固有环境和功能的制约,使教学变得单向、被动、机械。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教育方式,也为课堂环境与功能的改进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课堂将因信息技术的介入与支撑,使其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使用,可以有效记录和回放教师的板书,对于教师教学和课堂反思与提升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逐步走入每间教室,有效支持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无线网络支持下,师生可以随时对需要查阅、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度搜索和学习,并提供多种师生互动方式。借助投影仪,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可以迅速呈现给每位同学,通过交流、思考和分享讨论结果,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完成自主体验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汇总,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并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达成教学目标。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现代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尊重人的尊严、潜能和价值,提高主体意识的“我行”的教育,培养出具有成功者心态、能“抬起头来走路”的学生,这已日益成为学校广泛秉持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充满自信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潜力无限,为发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3.使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 更注重学生在学业、兴趣、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的成长过程。学校重视学生发展历程,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过程性评价平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能使教师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以便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做适当的调整, 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使用“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项目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将项目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同时,将互动反馈技术采集的所有数据记入网络数据库,随着数据库的不断积累、持续使用,逐步生成有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数据资源,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网络阅卷系统”对学生的考试测验和作业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以网络阅卷为评价工具,收集学生作业、测验和考试数据,将数据写入数据库,可供任课教师统计、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也为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短板与不足,改进学习提供帮助。

4.实现了高效便捷的管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也为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可以提高信息工作质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办学效益。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学校管理平台,对师生信息、教师评价、信息、反馈接收等进行管理,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推进资源整合,加快信息流通,规范办公流程,减少办公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各项业务环节的执行情况都有可追溯性,从而全面提高管理效能。例如,在日常办公中,建立OA智能办公系统,提高了日常审批事务的效率;在学籍管理中,应用CMIS系统实现了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在家校联系中,应用“校讯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增强了家校联系,延伸了课堂,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利用多种应用系统助力学校发展,加快了学校发展的步伐。

运作模式

1.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调研。这类模式的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生源一般不好,为了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学校需要优先考虑最根本的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首先,学校各部门提出需求,并进行汇总。本着“从易到难、由简至繁、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从网络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等方面,从学校层面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其次,针对提出的建设方案,分别与各部门领导及师生代表进行讨论研究,反复论证和修改。最后提交校务会讨论通过后形成定稿。

2.营造校园氛围,渗透办学理念

校园氛围是维系学校全体师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纽带。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符合办学理念的宗旨,要求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校园氛围时,必须渗透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例如,温泉二中为了推广“多维成功”教育理念,学校建设了对外网站、电视台、校园宣传电子大屏等。这些媒介将校园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对外,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尤其通过学生和教师获得奖励和荣誉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身边成功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未曾发现的潜能,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进而激发他们渴望成功的愿望。这种成功教育的宣传在师生间产生很大的反响,也对学校的对外宣传起到良好作用。

3.始终以用户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日常工作中,关心并注意培养用户的新需求,在需求调研、软件研发和测试过程中让终端用户参与进来。在实际应用时也关注用户的使用反馈信息,根据反馈对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

4.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有效整合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的涌现不断催生新的需求,学校的各项应用系统面临升级,而现有的网络设备经过数年的使用开始故障频现,已无法满足庞大的访问量,各类硬件设备需要逐步更新,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以及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作为基础,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作为学校上级管理部门的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以及区教委财务科等部门,在技术、培训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学校很多支持。

5.重视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学校在进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部门目标管理后,相继出台了对学校网络及办公平台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对网络安全的相关预案计划、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也特别注意严格遵守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开招标采购制度等,从而规范了信息化建设工作。

问题与建议

支撑型的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其目的是实现三个“最大化”,即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在不具有良好生源的情况下,在不具有充裕资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支撑学校的办学理念,支撑学生的成长,支撑教师的发展,支撑管理的高效与便捷。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如下问题:首先,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当出现更多的需求时,很可能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满足这些需求。而学校在不具备充裕资金的情况下,则很难满足需求,出现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其次,下拨资金的滞后性与服务的及时性不匹配。从学校出现资金需求,到上报财务部门审批,再到相应资金到位,周期过长,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学校系统平台分散,未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例如,管理模块中的出勤考评独列为一个平台,家校互动又独列为一个平台,而这两个平台实际上都属于办公管理平台。功能性质相似的平台分散开来,未形成有机的整体模块,这将给管理和教学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上级部门可针对学校实际需要下拨更多资金,积极听取学校的需求意见,体谅学校的苦衷,满足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急切需求。同时,学校也需科学、及时、不断地采集需求,从学校特点和实际出发,调整需求,积极向上级部门表达诉求。其次,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目前,从学校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到财务审批,再到资金到位的周期过长。只有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学校才能得到“及时雨”。最后,学校平台按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将学校的平台按照相似性质的模块整合在一起,比如将教学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管理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另外还需对平台进行再次整合。多平台的系统整合也是学校系统平台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篇10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弘扬团结协作、进取竞争、敬业奉献的精神,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准和业务能力,贯彻落实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继续开展以“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

加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成长,重视提高教师终身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努力转变教育观念,鼓励教育创新。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定期汇报交流与学习培训相结合的例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班级考核细则,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核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每个班主任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

3、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给我们的教师带来的改变是深刻的,我们将继续保持和加强我校的教科研的氛围,强化教科研制度,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反思,坚持“贴近、贴紧、贴实”教育教学实际,编制好“十一五”规划课题,积极申报研究课题。注意改进研究形式和方法,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大课题转向小课题,从思想观念转向具体操作,力求实效,抓出特色。

4、继续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校校通工程”、k12资源库和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和办公的效率,通过学校网站改版,将网站的维护进行分工,提供更好的宣传和交流的平台,建立各个学科的学校资源库、试题库,优化教育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养成在教学中常规性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5、继续创设氛围,抓好特色学校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广播系统,为学生播放英语歌曲和电影,凸现英语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音、体、美教学力度,开设好各种活动小组,组织参加全省中学生艺术展演,做到训练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查、有成绩,组织好艺术活动周,张扬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形成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6、继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加强对校运动队培养训练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原创:切实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和预防教育,抓好学校易发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杜绝各种传染病在学校发生。

7、继续切实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使每一位家长全方位的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紧密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邀请有家教理论、家教经验的老师为家长授课。授课内容力求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贴近家庭教育。注重家教信息的反馈,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一段时间的家庭教育情况及效果。不断征求家长的办学意见,由家长交流经验,更好地推动家教工作向前发展。

8、抓好学校的财务管理。协调财会人员搞好学校的经费预算和决算,努力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确保有计划、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金。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了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