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6 08:0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习;兴趣;情感;思维;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45-02

在当今高科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革,它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优化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兴趣的激发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具体的文字、图像、声音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出来,用色彩、情感、疑问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借小竹排顺流而下,带领学生观赏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体会作者欢快的心情,萌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一年级新生,对江南水乡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能感受到水乡的美丽、肥沃,以致爱上水乡?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新课伊始,笔者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风光(密密的树林,绿油油的禾苗,蹦跳的鱼儿,清脆的鸟鸣,竹排在清澈的水中畅游等画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羡慕,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等等问题。通过观赏画面回答老师问题,可以说学生已经对江南水乡有了一番视觉和情感的冲击,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了。接着学习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可见,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师用大量的资料口头介绍效果要好上很多。

二、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还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王二小》一课讲述抗战时期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行为,本课学习目标除了识字写字,还有是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表达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这样的题材有一定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远,单单凭借文本要到达学习目标有一定困难。因此,笔者先介绍历史背景,认识“儿童团员”、“扫荡”等词,弄懂其中含义,然后学习课文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敌人的残忍,激发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呢?在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后,笔者播放了动画片《王二小》假装为敌人带路,最后被敌人杀害的画面,伴随着《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声,笔者和学生已泪流满面。再回到课文最后两段:“突然,四面八方响起……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正在这时候……消灭了全部敌人。”学生在朗读时前后情感明显反差很大,前一部分低沉,为失去王二小感到无限惋惜,后一部分高昂,为消灭全部敌人、为二小报了仇感到痛快。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随着歌曲,随着朗读,自然流淌、奔泻,做到形真、情深、意远,达到心灵的“唤醒”。

三、思维的促进

笔者十分赞同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运用,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音视频图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下册《识字6》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教学时笔者通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其中,学生对“一畦秧苗,一孔石桥”感到陌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不用“一棵秧苗,一座石桥”?此时,最佳方法就是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帮助思维,师图示并讲解:“一畦”与独立的“一棵秧苗”数量上是不同的。“一孔石桥”指一个孔洞的石桥。通过图示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认字,既能避免单个字的抽象认识,又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同时还能促进儿童思维朝着更大胆、更丰富的方向不断延伸。

四、视野的拓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更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大量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化意识 学习兴趣

一、营造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

从入学开始,我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与个别学生共同定下一些有针对性的约定,后来发现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班里有一位姓王的学生,喜欢读书,喜欢给我讲他读到的故事和从课外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但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写字乱、难看。如果督促一下,好一点,但过两天又犯毛病,反反复复好多次。也叫过家长,与家长一起努力过,但效果还是和以前一样,在给某些方面有进步的孩子发奖状时总没有他。有一天,他跟我说:“我这两天写字很认真,老师你能不能给我发一张奖状?”我说:“你经常反复,不能。”但我转念一想,他既然有这样的愿望,何不顺势引导他呢?于是我又说:“这样吧,我们做个约定,在两个星期之内,你能把所有作业上的字写得工整写好看,我就给你一张‘写字专项’进步奖状。”他高兴地答应了。为了让家长共同督促,我把这个约定通过校信通发给了家长,让家长在家里给孩子督促、鼓励。老师和学生约定的内容必须是学生目前做得不太好的方面,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努力所做到的,时间可根据难易度分为两个周、四个周或更长时间。

二、加强文化激励措施

约定的事情真的发生了,王同学确实连着两周所有的语文作业都写得很认真。我说话算数,给他发了“写字专项”进步奖状,他开心极了。接着我又和他开始了第二个约定:如果再连着四个星期把字写好,我还给你一张专项奖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他的确又做到了,我也立刻兑现诺言。但他中途出现过反复,好在我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督促和引导,直到现在,他的所有语文作业都保持得非常好。接着这点小成功,我班悄悄刮起了用钢笔写语文作业的流行风。班里的事情就是这样,有人带头,而且得到老师的首肯,这件事就会“蔓延”开来。第一个想用钢笔写字的是李同学,她的钢笔字写得的确比铅笔字好看,觉得她用钢笔写字好处大,我就答应了,说只要你能坚持写好,我就让你用钢笔写。这其实是一种约定,条件是把字写好,奖励是给学生允许用钢笔写字的资格,因为按要求二年级是不允许用钢笔写字的。看到我让李同学用钢笔写字,其他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我一概和他们约定,只要能写好,就同意,写不好,就只好取消这个“资格”。这个约定还真管用,凡是用钢笔写作业的学生都能做到认真、整齐。在当时来说,这些都是些“短时成功”的个案约定,是不是可以把它“发扬光大”呢?我又和班里写字不好的两个学生做了约定,一段时间内他俩的字都能保持写得很好,现在也保持得不错,但还是和别人不能比较;但与自己比较,还是很有进步的,虽有多次反复,但我对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与此同时,我又把这个约定用到其他内容其他同学身上。如我和另外几个从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定了上课举手发言的约定,约定如果他们每天在语文课上至少举手三次,我保证叫他们一次。这个约定也同样起到了好作用,最明显的是王同学基本上每天的语文课都会举手发言,我遵守承诺,保证叫她一次。经过“对症约定”,单项考核,学生的表现都比较好。从长远来看,很明显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这些约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综合素质正逐步提高。

假期我又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假期作业约定,说明:和老师的约定内容必须是你假期所有的作业(各项写字、读书、实践作业、数学作业等),是需要你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努力能做到的。暑期的约定时间是一个假期,请家长密切配合关注,学生做到后家长给予奖励。在开学之后,经过统计确认,凡是做到的,家长差不多都给了孩子想要的奖品。

三、激发学生自主上进意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主约定内容,老师的过问和及时奖励是最重要的,是约定进行下去的关键。一个老师和众多学生如何做约定?约定的学生多,一个老师操作不过来,就会拖拉,许多学生的约定就会出现超期、拖拉的现象。基于此,我把监督约定是否已经做到的权利交给组长。现在每个和我约定的学生都要签订一式两份“约定卡”,学生自己留一份,组长拿一份,由组长负责随时和自己的组员核对是否做到。约定其实就是和学生签订的一种口头合同,之前我们实施的是“我和学生有个约定”,效果虽然不错,但这是以老师为主体,从老师的愿望出发。之后我想,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改一改名字,换一换形式,何不把名字叫为“我和老师有个约定”呢?这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和老师就自己目前某一个做得不太好的方面签订一个合约,以合约约束自己,再辅以合约达到后获得奖励为激励措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目标,不断进步。要注意的是,学生和老师的约定内容必须是学生目前做得不太好的方面,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努力所做到的。

这样,约定表格就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变化,增加老师确认和组长确认两个内容。有好多学生跟我约定这、约定那,我都没有轻易答应,我发现他们选定的内容是自己的长处:我写字好,我就和老师约定写字,我上课能举手,我就和老师约定举手,从而比较轻松地得到约定奖,这样就失去了约定的意义。所以,引导学生约定什么,老师要指导,从他目前做得不好的地方着手,这样才会起到作用。到现在为止,我班有许多学生和我约定:作业不认真的和我约定认真完成作业;老师批改后不改错的和我约定及时改错;上课发言声音小的和我约定大声说话;还有和我约定不迟到的,等等。

篇3

关键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学习语文是了解中国文学的第一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知识的桥梁,其他学科也都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基础上的。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绩,也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许多教师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出了许多改善措施,可是效果都不太明显。本文作者根据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解决措施,希望对于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以及不足之处,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许多。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少重视语文教学的意识

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学习不重要,认为语文的用处不大,没有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作用大,不愿意学习语文。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这种想法带来的后果就是语文课堂不认真听讲、对待语文课的态度散漫,甚至会产生反感语文学习的情绪。还存在一种情况,教师不重视语文教学。这种情况是指教师放弃了语文的教学,没有实际重视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实际为学生服务。这两种情况都是缺少重视语文教学的表现,其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2.语文教学模式落后

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根本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也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学习。甚至有些时候,学生根本没有听老师到底在讲些什么,而教师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是在一味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没有学到任何有用的知识,教师只是在白费力气。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是要解决的最严重问题。

3.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对应的语文学习计划

每位学生有着不同的语文学习兴趣、不同的能力,所以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所有的学生用同一种标准、同一种教学方案,这种方法导致的就是整体语文学习质量不高的结果。以上这些都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与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才能给予解决。

二、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模式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经验以及理解,提出以下两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1.全面重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学校与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这种重要性。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拥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之前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小知识,如金庸的原名是什么,著作有哪些,利用这种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在语文授课过程中多利用有趣、有哲理的故事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精彩,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

2.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前面提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创立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一名“小教师”,让这位同学自己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其他的同学认真听讲,以此轮回,每位同学都有得到“小教师”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也可以巩固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效果。再比如说,积极利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不同的研究课题给不同的小组,小组进行研究讨论,最终各个小组进行比赛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性以及思维性。教师还可以利用辩论赛、故事会等教学模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接受的知识也会更全面。

3.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学生长期发展的学习计划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不是短期内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长期的具体计划。教师首先要通过摸底考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分阶段制订学习计划。可以是分月进行的计划,比如这个月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记住所有的古诗词,那么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掌握文言文的各种技巧。这样有计划、有目标地对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指导,学生的成绩才会得到切实

提高。

4.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小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对于他们的学习将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课前讲一些关于语文的小故事,比如说讲曹雪芹平生的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的时候,可以分角色进行表演,有人表演闰土,有人表演少年鲁迅,来真实讲述发生的故事,这样趣味的学习必定受到欢迎,必定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该积极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学生才会拥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又复杂的,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必须有长期的计划与目标。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只有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际做到了以上提到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才能得到创新与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

篇4

【关键词】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学校生活满意度;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144-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for Hani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The Acculturation Survey of Hani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were used to test 621 students in 3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2 junior middle schools from 3 different counties resided mainly by Hani people,in Honghe prefecture.Result:(1)The score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dimension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family residence,and grade(F=3.46,3.29,Ps median value 3].The score of acculturation in fe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3.85±0.61)vs.(3.74±0.68),P < 0.01].The score of school educ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was higher than thatfrom town areas[(3.89±0.75)vs.(3.64±0.69),P

【Key words】 Hani minority;middle school student;acculturation;school life satisfaction;cross-sectional study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体间相互接触和交往所引致的文化变迁与适应过程[1],涉及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习俗和行为的变化,与文化主体的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文化距离、应对方式、认知评价方式、人格等外在和内在因素密切关联[2]。

文化适应问题是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主题。西方学者关注身处文化转型或文化冲突中不同人群(如移民、商人、外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与各种心理过程及行为的关系[3-8]。与之相比,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多为现象学描述或经验思辨[9-10],除了一些探索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11-16]的研究外,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少见。

国外研究主要从移民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角度,在国家层次上,考察少数民族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而忽视探讨本土世居民族群体和主流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进程。国内学者虽然提示关注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现象 [17],但由于这方面研究比较少,且已有结论尚无后续研究检验,显得研究外部效度不高。因此,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对于发展民族教育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哈尼族是我国人口百万以上且为云南特有1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跨境而居,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至2007年末,中国境内哈尼族153.64万人,其中聚居红河州的达72.35万余人[18]。哈尼族从事山地农耕,经济比较滞后,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梯田稻作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与中轴,整个民族的生衍繁息无不与此相关[19],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农耕思维模式、习俗事项和社会性别关系等文化单元。本研究拟基于哈尼族文化背景,探查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民族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红河州的元阳、红河、绿春3个哈尼族聚居县为样本来源地,结合3县的学校布局(各县仅有1所县级高中),共选取3所高中(红河县一中设有初中部)和2所初中(地处哈尼族聚居乡)。从元阳和绿春两县2所初中各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6个班级学生,从绿春县一中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各1个班共3个班级的学生。在元阳和红河两县高中里,采用多层随机取样法,首先确定年级层抽样容量为每年级60名学生,然后在性别层中,随机选取男、女学生每年级各30人。发放问卷650份,参照计量学要求和学生父母均为哈尼族的标准筛选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21份,涉及初一至高三共6个年级学生,其中男生339人,女生282人;初一至高三分别73、69、70、136、143、130人;县城49人,乡镇45人,农村527人。

1.2 工具

1.2.1 自编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20]

借鉴胡兴旺等人《白马藏族儿童文化适应问卷》[14]并结合哈尼族中学生的特点编修而成,共10个题目,分为3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4个题目)、学校教育认同(3个题目)、汉语熟悉程度(3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文化适应程度越高。本样本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9,各维度α为0.57~0.70,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问卷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50和0.72~0.87,各题目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46~0.70。

1.2.2 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21]

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内容涉及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师生及同学关系、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的帮助、学习环境等的满意程度。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校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问卷同质信度系数α为0.76,进行统计时,使用的是该问卷12个条目的平均分数,依照问卷的记分说明,将问卷总均分≥3分者视为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1.3 统计方法

进行F检验、H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家庭住地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以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家庭住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家庭住地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46、3.29,P=0.016、0.003),性别与家庭住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1显示,除学校教育认同维度外,女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其他2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农村学生的学校教育认同得分高于乡镇学生;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程度得分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

2.2 不同年级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由于数据不满足F检验中方差齐性条件,采用H检验[22],对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54.52 、49.79、15.62、55.62;P

图1显示随年级递升,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呈“曲折发展趋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呈升降变化趋势,汉语熟悉程度则呈上升发展趋势;总体而言,文化适应程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79±0.65)>中值3分],随年级递升呈上升变化趋势。

2.3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哈尼族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29±0.5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与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汉语熟悉程度3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52、0.44、0.51、0.29,均P

以学校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教育认同、主流文化认同2个变量共可以解释学校生活满意度总变异的30%(β=0.38、0.25,均P

3 讨 论

3.1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

本研究显示,总体上,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文化适应进程随年级递升呈“起伏发展趋势”,即不同维度的变化发展有升有降,文化适应与性别、家庭住地和年级等变量有关。这可能与不同情境中社会性别认同有关。在梯田农耕生计文化模式的预设下,哈尼族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看重和认同的是女性生育繁衍后代的性别角色,并赋予生殖价值;男性主掌生产生活大事,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23]。这一社会性别模式为哈尼族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制度保障,表现为对男孩的教育显得宽松,寄予较高的社会期望,男孩在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占据优势;与之相对,对女孩的管教严格,其言行举止受到村规民俗的森严匡定。这种性别文化的适应,可能背离于学校教育主导男女平等、机会均等的理念,造成学校适应中社会性别关系的“非连续性”,可能威胁到男孩的性别优越感,而对于女孩却是一种性别价值的解放或再认同,表现为女孩对学校文化的积极认同与适应。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边远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信息闭塞,这使得学校生活成了哈尼族学生了解外在世界的重要来源。在学校,他们可利用的信息和交往对象得以扩大,产生文化的碰撞、对比、认同和适应。在该进程中,乡镇学生可能因其心理和行为文化模式介于县城主流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之间,而表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心理状态,影响文化适应。农村学生可能缘于学校生活作息的制度化、例行化,而在生活模式、饮食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疏离家乡民族文化行为模式的规限,显得自由自主,主动融入学校社会生活、重构自身的文化行为模式,表现为乐意遵从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认同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县城学生的主流和学校文化适应状况较好,可能缘于其成长环境主要是城市的主流文化生活模式。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差异,是其学校文化心理应激的效应。教育条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24],学校教育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宣传和传播的是主体或主流文化价值。他们为了适应学校的组织、制度和环境等校园文化,而使用和吸纳汉语文知识,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思想,并依照学校规章制度来待人处事和管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生物学意义上,他们的学校文化适应水平总体偏高,其中主流文化的认同、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均随着年级递升而不断提高。

直接广泛地接触主流文化教育系统,能有力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25]。一般而言,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高学业成就不是主要追求目标。而高中阶段,除了学习和掌握中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外,升学是中心主题,但由于初中阶段的不良知识结构,致使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产生学业适应问题,而否定学校教育的生存适应价值,表现为学校教育认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

3.2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测评的生活满意度属于领域生活满意度[26-27],即对学校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事项进行具体评价。分析表明,哈尼族中学生的主流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已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人格因素等变量有关[28-29],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学校生活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适应水平可能只是其中之一。另外,文化适应与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因此,关于二者的确定关系,尚需引入其他变量、实验设计或模型建构来给以考证。

参考文献

[1]Gibson MA .Immigrant adaptation and patterns of acculturation [J]. Human Dev,2001,44:19-23.

[2]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10.

[3]Paukert AL,Pettit JW,Perez M,et al.Affective and attribution featur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amo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J]. J Psychol,2006,140:405-419.

[4]Shim YR,Schwartz R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acculturation and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among Korean immigrants living in a Western society [J]. Br J Guid Counsel,2007,35(4):409-426.

[5]Khuwaja SA,Selwyn BJ,Kapadia A,et al.Pakistani Ismaili Muslim adolescent female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o U.S.culture [J]. J Immigrant Minor Health,2007,(9):35-42.

[6]Weiss AS,Mendoza RH.Effects of acculturation into the Hare Krishna movement on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J]. J Sci Stud Religion,1990,29(2):173-184.

[7]Trickett EJ,Birman D.Acculturation,school context,and school outcomes:adaptation of refugee adolesce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J]. Psychol Sch,2005,42(1):27-38.

[8]Berry JW,Phinney JS,Sam DL.Immigrant youth:acculturation,identity,and adaptation [J]. Appl Psychol Int Rev,2006,55(3):303-332.

[9]翟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4):56-62.

[10]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105-108.

[11]雷龙云,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29.

[12]刘金玉.中国留美学生的英语能力与文化适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57-59.

[13]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等.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

[15]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 思想战线,2009,35(2):21-26.

[16]Mei YY.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social and acculturation factors on drinking behavior among aboriginal adolescents in Taiwan [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4,58:453-459.

[17]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18]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年鉴[M].第23卷.昆明:云南年鉴社,2008:335,446.

[19]戴庆夏.中国哈尼学[M].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31.

[20]胡发稳.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及与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1]陶芳标,孙莹,凤尔翠,等.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 [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87-989.

[22]韦义平.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处理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117-119.

[23]李云霞.哈尼族稻作文化中的社会性别角色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62-66.

[2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4-75.

[25]Gong F,Takeuchi DT,Agbayani-Siewert P,et al.Accu-lturation,psychological distress,and alcohol us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religiosity[G]∥Chun KM,Organista PB,Marin G.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measurement,and applied research.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189-206.

[26]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等.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14-816.

[27]Huebner E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 [J]. Psychol Assess,1994,6(2):149-158.

[28]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41-744.

篇5

    一、培养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在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一L{.养成.不仪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促进各项语文能力的形成.而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杯指f¨:“谢文课稃.必须面向全体学t.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从而更好地驾驭祖同的语言文字、积淀思想、提升素养”比如.学生听教师讲课要心.听清每?句话,课堂上不能走思.搞小动作,々注地听人说话.不插嘴;要说普通话.吐宁清晰,文明用语:写字规范.不能潦草:字休1壑、干净;让学生打F扎实的基本功。横要平、一要直、撇尖、捺出脚,这些基本笔画要人人过关.才能帮助学把字写得好;课本的文章要阅读休会,重点要背诵.多大声朗读:多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的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是一家.学生要多用笔下阅读中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课上要勤做笔记,课下写口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文质是师三之间的关系百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气氛愉悦.学生愿意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反之.课堂教学气氛如“一潭死水”.教师和学十处在对立面.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和谐统一.学生的学效果就降低所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小学生有向师性,往往为对教师的评价而迁移到此学科的学习上太、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感兴趣;厌恶教师,对他的教学不感兴趣、充:耳不闻,学习上应付了事,学习效果无从谈起.、现在的媒体经常有报道说.教师对学生有不正当教育行为.如进行体罚、言语讽刺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怎么让学生敢于和教师解决呢?恶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能m成绩、记得有一化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经常向学生发火的老师.只能证明他无能。”素质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师卞是平等的共体.教师应改变以往陈『日的观念,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乍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崇拜、最想亲近的人.学生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不管对错,都有给了响应尤其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补习.多鼓励他们.对于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有亲和力,一个板起面孔的教师肯定让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要放下身架.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学生才愿意接近教师。

    三、组织形式活泼的学习活动

    课堂的教学是主要的学习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是听讲、做练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幅绪为弥补学习方式的单一.教师应延伸学习的方式.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存活动中就会感受讲文学习的乐趣.积檄性也会大增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在活动中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提高r学习效率例如.以教材或相关知识为钏.开展表演、竞赛、绘I_、歌唱、外采访、参观等活动.或办学十文学礼,指导学qj进行章话、儿童诗等的创作.或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平台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艾的热情只有在突…科学精神f11人文精神的钒}I.学q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钊的效果。

    四、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不管做什么作都要有计划、有准备。才能做得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学习也如此,也要有计划,也要讲求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兴奋性高,智力尚术成熟,随着年级的高.果程的门类不断增加,学习内容逐步加深.要求也越来越岛.学习没有汁划就比较被动.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是听话的学.但这是肖目的,毫无计划的学习是散漫疏懒、松松垮垮的.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影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帮助小学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足十分币=要的,也是可行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我监督和促进,提高时间利用率,学习效果会明改观比如.小学十贪玩.存家里只顾着打游戏、踢足球等.把学习置之腑后的现象常将遍有了计划,学习上就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合胂汁划安排会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时问.学生会知道多玩一个小时就会仃哪项任务不会完成.这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影响,有了计划.每一步行动都很明确.也不用总是花费心思考虑下一步该学什么。

篇6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使语文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语文教育截然不同的特点。

1.1 开放性。 网络能够提供远远超越教材的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随时随地上网学习,突破了学校课堂语文教育的局限,突破了传统语文教育在内容和时空上的限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1.2 学习的主动性。 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者从中可以获得真实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学习顺序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分配,重难点的认定,训练时机的把握和训练量大小的安排等,可以自主选择;教师则利用相关的网络教室管理软件进行实时监控,互动交流,给予帮助、点拨,实施个别教学;也可以将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进行广播,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1.3 利于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群体活动开展较少。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可以不用对面,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单个学生链接起来,建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师生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资源,达到共享信息,加强相互交流。这对于克服学生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 利于个性化学习。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曾说:“只有在一个有利于个性的教育的环境中,才能指望个性的全面发展。”网络知识的多样性、资源的丰富性及技术的先进性突破了传统的知识来源,每个学生都能从信息的宝库里自由选择为已所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实现对知识的接收和重新组合,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网络对语文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的普及固然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它对语言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1 网上阅读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导致阅读内容的失控。 传统语文教育中,学生的阅读大多以书籍阅读为主,且这些书籍大多是经过正规机构审查出版的,其内容都是积极健康的。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由书籍转向网络,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自由性和随意性。缺乏约束的网络阅读不但严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而且可能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2.2 网络语言的简约性和多元性将严重冲击语言习惯和汉字的规范化。 网络交流的便捷性使其语言有着一些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自然语言的明显特征,并因此而对现有的语言规范形成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如在网络中“人民币”常常被写成“RMB”,“1414”代替“意思意思”,“5646”谐音“无聊死了”。这些无疑会对汉字的规范化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语言表达,造成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不消除网络语言对语文学习的不良影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习惯将显得苍白无力。德洛克指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教育要使人走进网络,同时也应当使人走出网络。

2.3 网络交流的间接性和符号性将导致情感体验的缺失。 “教育的一个特定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训练。”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感情品质方面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师生的交流是全方位的,除了语言,老师赞许的目光、期待的眼神、鼓励的手势等都成为师生交流的方式。这种情况下的交流往往能达到水融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和体验。网络交流凭借的仅仅是间接的语言符号系统,其中虽然也有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但情感体验的效果是绝不能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教育、情感熏陶相比的。因此,网络交流在给我们的交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常常导致情感体验的缺失。

三、网络环境下语文教育改革的策略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育改革的原则是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育服务,兴利除弊,扬长避短。

3.1 开设网络语文学习指导课。 网络只是人们搜集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感情的工具,开设网络语文学习指导课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个工具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首先要对网络语文学习的内容加以指导。中小学生上网,往往顺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漫无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而且缺乏持久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选择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加强网络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网络的信息虽然在传播方式上可以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但往往又导致学生浮躁的学习态度和无深度的思维。再次,要加强对网络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指导。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搜集相关信息,开展网上交流,解决有关问题。

3.2 强化语文网络课件的制作和开发。 近年来,各种语文网络课件种类繁多,但许多课件往往是同一水平上的重复,精品课件颇为少见,导致许多青少年在上网学习后轻易被网络游戏所俘虏。因此,加大语文网络课件的开发力度,开发并制作一大批真正融创新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炉的语文网络课件,是当前语文网络课件开发和制作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3.3 打造网内与网外相结合的语文教育新模式。 许多教师和家长面对网络的负面影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往往忽视网络语文教育甚至排斥网络语文教育。因此,澄清人们对网络语文教育的误解,努力打造网内与网外相结合的语文教育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网络语文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制订网络语文学习计划。

篇7

关键词: 中小学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衔接工作

当小学生结束了相对轻松的小学生活,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步入中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要求,一部分原本基础不错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明显下降。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许多老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上对初一新生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开始初中生活之初就在困惑迷惘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成绩与小学相比下降严重。究其原因,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教师的责任恐怕更大。如果解决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问题,搭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跳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完全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至于让学生输在起点上,更为学生的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学习不是小学的简单延续,初中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缺少足够的准备,教师没有科学地引导,学生一定很难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因此,能否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过渡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初中三年乃至高中的语文成绩的高低。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六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

要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过渡工作,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容量的加大。

升入初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明显比小学安排得要紧,生活、学习的节奏比小学要快得多,作业量也比小学有所增加。学习的科目明显比小学增多,由小学的几科猛增到十几科,每节课也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变为四十五分钟……所有这些变化无疑给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仅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所选课文的篇幅明显要长得多,课文的难度也比小学明显加深。就初一语文课本看,课本包括课文30篇,还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专题)、名著阅读、古诗文诵读欣赏等内容。课时安排比小学要少得多,特别是文言文又是小学时从未接触的内容。这些,都给刚进入中学的新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学习要求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的基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些要求,无疑比小学要高得多,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对于初一新生不能不说是一道“天堑”。

(三)基础知识的不足。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涉语法等知识,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文分析、写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一旦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这使初中语文教学还要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入手。特别是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更无所适从,这又成为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四)学习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语文学习又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不少学生虽然努力了,但短时间内并没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如果老师不及时疏导,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针对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差异,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观察、认真研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教学实效,构筑好桥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为学生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究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课标需要着重以下两点:(1)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异同;(2)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异同。只有深入研究以后,才能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比如就背诵篇目而言,课标规定小学阶段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教师了解这一信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

(二)四方面努力,解决容量大的问题。

第一,明确要求。初一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陈旧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教师采用新颖活泼的开场白、幽默风趣的讲解及激励式点评语言;开展小组间讨论释疑、竞赛活动;课文比较欣赏,课本剧编排,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并当堂交流;围绕某一主题迅速展开想象或联想表达;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等等。在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多种感官参与中学习语文,学生会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收获成就,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循序渐进。针对初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可抓住重点及典型篇目仔细讲,重点讲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每一次讲解应做到有所选择和侧重,不求面面俱到。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情境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讲。如课前给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尤其是不善表达的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渐做到“言无不尽”。写作方面,重在培养写作兴趣,要引领学生以一颗纯洁真实的心灵去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身边人或事的片段作文,再写一般完整的记叙文。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筛选、组织材料的能力,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训练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思想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教师可利用周记训练对人物或景物等进行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第四,拓展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初一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教师推荐有益读物并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语文笔记,坚持收集、积累常见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相互交流,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说话、写作能力定会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的能力。初一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具备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这也是最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针对初中新生,教师训练时要特别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指导。

2.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整理笔记。

3.智力技能。包括学会潜心观察;采用理解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矫正语文学习不良心理。

有的初一新生会因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成绩不佳而灰心丧气,教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此种现象,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认不认真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看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就近几年语文统考、中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为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忆该背诵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单纯地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信心不足并产生畏之如虎的心理,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做好记录,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差异,让学生在欣赏、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升入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变对老师的绝对依赖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地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初中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在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要点时,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专心听,尤其是知识性的内容更要用笔、用心记,课后再复习消化,以求真正理解。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勤学好问,主动和老师交流。二是督促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周计划等。三是要启发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被动听课和机械地做作业上,要用心学,主动学,优选学。特别要讲究方法,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方面。

(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就初一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一新生不会预习,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多动手,翻工具书,这样教师上课时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一定会很好。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好能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当然,教师课堂一定要设法富有“激趣性”,始终将学生置于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别于小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消费者社会化理论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而在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方面进行的消费,主要囊括教育、社交娱乐、旅游观光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对于正在汲取知识、储备能量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切实把握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现状,明晰他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掌握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因素,对更好地引导其开展文化消费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根据消费者社会化理论中的家庭、同伴、大众媒体等外在变量因素对消费者进行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大学生消费者自身性别、年级、价值观念等内在变量,笔者提出本文研究模型(图1)。

目前我国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浅层化、消遣化、娱乐化,因此本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假设均围绕影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行为进行展开。

H1: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浅层化、娱乐化倾向明显

H2:男性大学生会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图1:本文研究模型

H3:高年级大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4: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5:211高校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6a:与父母的沟通频率越高,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比例越高。

H6b:大学生在从事文化消费时受父母影响程度越高,他们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比例越高。

H7a: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时间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

H7b:大学生对媒体的认可程度与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

H8:同伴的信息作用越明显,“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比例越高。

二、研究方案设计

此次研究在于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是否呈现出浅层化、消遣化倾向,同时探索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采用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ELES 模型)进行研究。

关于家庭影响变量的设置,我们采用了Viswanathan,Childers&Moore等人使用的调查问卷,选取其中部分题目,每个题目均以李克特五分法为基础,但为了避免中国人中庸思想的作祟,选项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设置了6项,分别赋值为1-6。

对同伴影响的调查,研究则借鉴了Bearden 等人(1989)设计的“同龄人影响”问卷,从信息作用方面选取部分题目,每个题目也均以六分法衡量。

关于媒体使用时间的测量,由于当代大学生主要接触网络等新媒体,甚少接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以在调查中仅调查每天使用网络时间,每天使用时间分为6级,即0-0.5个小时,0.5-1个小时,1-2个小时,2-3个小时,3-4.5个小时,4.5个小时以上,分别赋值1-6。

对媒体的接受程度,借鉴了刘晖(2008)在消费社会化研究中所使用的变量,并结合文化消费的特殊性,对这些题项予以情景化,精选部分题目,以六分法来衡量。

在问卷设计完成后, 笔者以江苏省南京市某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一次预调查。随后,对此次预调查进行了初步的信度、效度及一致性的检验,剔除了Cronbach α值小于0.6的部分题项,并根据试调研的结果对问卷中最终题项的表达、题项排列顺序等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最终的问卷调查于2013 年9月至2014年6月。我们选取了江苏省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发放了调查问卷。此次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56份,回收率达95.6%。剔除因选项难以识别及审题问题造成的废卷,实际有效问卷876份,实际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6%。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表1是此次调查中的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情况。从这张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样本具有以下特征:(1)男女比例、年级比例均基本持平,便于验证相关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2)从高校类型及专业类型的比例分布来看,与此次调查中总体选取的高校实际情况基本相似。

表1: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表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结构分析。根据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相关计算公式,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求得模型参数α、β,及各类消费项目的基本需求支出PiXi和总需求支出Ei(见表2)。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边际倾向为0.394。而在三大类文化消费项目的边际倾向中,娱乐消遣型消费最高(0.216),实用发展型消费最低(0.063);在八种具体分类中,文化耐用品消费(0.115)、旅游观光消费(0.092)、娱乐衍生品消费(0.053)等居于前列,都基本验证了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浅层化、娱乐化的状态。

表2:江苏省大学生文化消费ELES模型参数估计值

当然,尽管培训班消费及实用类书报的基本需求支出指数以41.19元和10.18元排在各类文化消费的第一与第三位,但这两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却呈现出较低水平,也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了解,当前“是否实用发展”虽然已成为大学生选择文化消费时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学生对于实用发展型消费却更多地存在着“必需品”的不当观点,认为只要自身能达到一般水平就会心满意足,不会因自身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去主动增多此类型文化消费的数量。换言之,假设H1成立。

(二)大学生个人因素的相关性检验。为更好地检验上文中提出的各项假设,此次研究将“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情况。同时,对各项因素包含的变量取均值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经检验分析,性别变量在当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中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因此H2不成立。

年级变量在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对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影响效果也不显著,H3也不成立。可能的原因在于受访对象大多出生于90~94年间,基本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很少受到年级不同造成的影响;同时,年级变量与其他影响变量可能存在较强相关性,从而导致年级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的相关性变得不是十分显著。

另外,专业类型及高校类型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假设H4和H5成立。

(三)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经分析发现,与父母沟通频率、受父母影响程度均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结合访谈调查数据,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与父母进行适度沟通会使大学生消费者感到被关注、被重视,这样会使他们自身更为关注自己的未来与发展,从而会更多地选择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2)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为60后,思想较为开明,在与子女沟通时较为注重方法,所以,大学生更为愿意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指导意见。因此,假设H6a、H6b成立。

(四)媒体因素的相关性检验。在0.05水平下进行双侧检

验,媒体接触时间变量的Pearson系数为-0.440,并呈显著水平。因此,该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H7a成立。但根据表4.7的数据,我们也发现媒体认可程度变量与因变量间不存在显著负关系,假设H7b不成立,甚至与原有假设相反。结合与相关受访者的交谈,原因可总结如下:(1)目前,大学生一般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娱乐活动或休闲游戏,所以媒体接触时间越长,越易占用大学生进行其他文化消费的时间,尤其是从事课外培训、或阅读课外专业书籍的时间,从而导致他们在实用发展型消费上减少投入;(2)在提出这部分模型假设时,我们预想网络上投放的广告大多为浅层化、娱乐化的广告,而据部分调查者反映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就有错误,因此造成假设和实际检验出现偏差。

(五)媒体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经检验,同伴的信息效应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见表3),即大学生越倾向于接受所在群体提供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信息, 其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可能性就越高。

表3:同伴及环境因素变量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相关性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主要结论。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尽管会将“实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在实际消费时,浅层化、娱乐化的文化消费依然占据主流。尤其在生活费充裕的情形下,“90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娱乐休闲型的文化消费。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研究针对影响“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因素变得极为有意义。通过相关性检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经检验,性别、年级变量在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中影响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样本年龄分布过于集中在90至94年之间,样本间年级差异本身不是特别明显,或可能有其他强相关性变量。

专业类型、高校类型变量在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对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影响较为显著,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更为理性与务实的消费观念,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家庭因素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父母与子女适度的沟通会使大学生消费者感到被关注、被重视,并且现代的父母思想较为开明,在与子女沟通时极为注重方法,使得大学生在选择文化消费行为时更愿意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指导意见。

媒体接触时间越长,越易占用大学生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时间。因此,媒体接触时间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但媒体认可程度变量与因变量间则不存在显著负关系,甚至与原有假设相反。这主要是因为,在提出这部分模型假设时,我们预想网络上投放的广告大多为浅层化、娱乐化的广告,而据部分调查者反映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错误,从而造成偏差。

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观察模仿、从众心理不断发生,并对消费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同伴的信息效应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越倾向于接受所在群体提供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信息,其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可能性就越高。

(二)对策与建议。目前,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很多“90后”大学生形成了享乐、攀比的文化消费观念,将追求享受、从事无聊庸俗的低层次文化消费作为自己主要的文化消费行为。据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而言,我们建议其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务实的消费习惯。同时,建议当今大学生能减少使用网络进行游戏、娱乐的时间,而是将这些时间更多地花在与身边同伴的交流活动中来。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大学生会得到足够多的信息。

父母在子女的消费行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度的家庭交流与合理的引导方法,将会引导大学生选择更为务实有益的文化消费行为。我们建议父母要积极与自己的大学生子女进行交流,对他们在文化消费中存在的困惑进行答疑解难。

对于社会方面,我们建议媒体在广告中多进行一些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宣传。尽管在本次研究中,没有直接证明媒体态度与“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我们亦不能忽视目前各类广告还是以娱乐休闲型文化消费及文化耐用品消费的宣传为主。所以,媒体应注重广告的播放内容,肩负起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永胜.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39-240.

[2] 朱伟.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7):115-118.

篇9

关键词: 行为科学理论 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对于从事劳动、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稳定持久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行为科学是在不同的层次水平上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激发人的积极性,试图创造出一种最优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集体的目标又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效地作出贡献。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

行为科学认为,人对环境的反应有赖于他对环境的看法,人们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往往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和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并按照各人自己的认知世界来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行为往往不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影响,而是受到个体对这些事物知觉的影响。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知觉的发生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而响亮的声音、突出的标志、鲜艳的色彩、自己熟悉的记忆等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作为知觉对象进入个人的认知世界。因此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将其熟悉的童话故事、戏剧、相声、童谣儿歌、绕口令等融入语文教学内容中,让语文学习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的父母往往喜欢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因此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内容,童谣儿歌往往会触动学生儿时的记忆,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戏剧明快舒缓的节奏、婉转悠扬的唱腔、优美按韵的剧本往往也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并使他们学好韵母知识;绕口令不仅能锻炼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同时对拼音教学中声母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及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方法,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清晰的知觉。

2.培养学生的社会动机,让学生保持持久的语文学习兴趣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当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就能产生动机。一个人积极性的高低决定于他是否具有进行这项工作的动机及动机的强弱。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只有社会发展了,人的需要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满足,当社会的需要为人们所意识到,并愿意为社会作更多贡献,这时社会需要就转化为个人需要,而表现为一种献身精神,这种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费约的右手食指拉力试验和黎波特的耐痛水平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社会性最丰富的动机表现出最大的推动力量。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读书的社会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少年时期的痛心于祖国落后挨打、饱受侵略、惨遭蹂躏的现实,立志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而读书,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不满足于学校的学习,投身社会,深入群众,向工人学习;为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课外阅读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为了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他还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社会性动机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收入、综合国力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更应该培养小学生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化成恒久的精神动力,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3.融洽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列文从个体因素和环境相互联系交互作用中来考察人的行为,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著名公式:B=f(P*E)。B表示行为,f表示函数,P表示人,E表示环境。意思是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良好的学习型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喜欢他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以民主、合作、平等、对话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把自己看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的喜悦和艰辛。教师与家长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结构和动机结构,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对合理的要求,当前能解决的要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说明道理,创造条件逐步解决,要通过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激励学生;对于不正当的、不能实现的需要教育说服予以放弃,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需要,教育学生懂得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要考虑到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4.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需要水平的提高表示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心理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倾注身心、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实现崇高的理想。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往往喜欢能够发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工作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并分阶段确定有限的成就目标,有明确的不间断的关于进展的反馈,对于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给学生创造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采用由老师、父母包办的填鸭式教育,并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当然,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而且各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每个学生能力的不同问题,要求他们根据问题制定切实可行、具体细致的学习计划,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解决,并及时了解进程情况给予评价,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走向成功的经验。爱因斯坦发明电灯经过了一千多次的失败,当人们认为他一无所获时,他却能够高兴地说他有了很大的收获,发现了一千多种方法不能制造电灯泡,最后他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是从失败中总结成功经验的典范。

5.恰当的激励,保持学生持久高强度的学习兴趣

激励总是同满足人的这样那样的需要分不开的,离开了需要的满足就谈不上激励。因此,弄清楚学生的需要,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望理论试图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与其所获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解释激励过程的理论,期望理论认为,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努力将可能产生高度绩效,高绩效可能产生某项特定结果,该项结果对本人具有大的吸引力时对其的激励作用大。因此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要恰当,要使学生感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给他们以期望,使他们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确定目标时要与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相联系。研究发现,选择、寻找和到达目标的过程即目标导向行为与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即目标行为对需要(动机)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力,需要强度会因目标导向行为的进展而加强,当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开始减弱下降的趋势。怎样才能使动机(需要)强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行为科学认为一个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循环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积极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研究还发现,目标导向过程不宜太长,停留在目标导向过程的时间太长会使人感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影响到信心,出现泄气的情绪,影响积极性的持久。另外,如果目标缺乏挑战性则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从而失去兴趣,降低激励力量。一个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攀登上高峻的峰顶,心里就会产生自豪感、成功感。在目标导向过程中,当学生达到目标的能力增强时,要设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使他们实现更高目标的条件、环境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引导他们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同时,制定目标后要认真执行,必要时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作适当的调整,以便使它更加符合变化的主客观条件,更好地激励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如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应根据各阶段的学习要求安排学生的写作训练内容,开始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端正、熟练的书写,达到目标后及时要求学生注意字、词、句、段的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形成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为写作做好了铺垫,学生有充分的信心写好作文时,要提出更高的写作目标,并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而进一步提高写作兴趣。

篇10

一、农村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今年我深入农村支教,深深地认识到农村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1.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2.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3.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4.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5.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6.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7.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8.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势必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笔者认为,产生以上不良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的习惯。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难以形成。

2.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好原因。

3.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等也由于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较城里学生差。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1)观察周围事物,以发现它们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2)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的一言一行、轻重缓急,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3) 在平常的练习中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等等。

(4)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2.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惜时如金、讲究效率的习惯。

(1)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

(2)做事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先后次序之分。

(3)学习时应专心致志,力争一次性做好,讲求质量与效率。

3.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通过看注释、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

(2)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

(3)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5)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养成正确又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1)听的习惯。①“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②边听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③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④听课必须记笔记,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⑤积极参与,大胆发言。

(2)说的习惯。①准确把握“说”的状态,注意说话的仪表仪态。②确定话题。③清晰的思路。④注意语速、语调,生动有感情。⑤注意说话的词语规范。⑥紧扣话题,言简意赅。

(3)大声朗读、背诵的习惯。

(4)写的习惯。

5.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好笔记,努力做到当堂理解、记忆。

(1)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一响,马上进教室,书本放好,安静端正坐好。

(2)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3)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6.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1)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

(2)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审题后作答。

(3)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

(4)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5)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对自己没有100%把握的题重点检查。

7.养成练后反思、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

三、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

(1)教师主引导、督促,学生主反复强化训练。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2.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示范,课堂上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方法习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3)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方法的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

(4)建立学校家庭的连动机制,将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要点编印成小册子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及时跟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