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7 15:0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学习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做好高一数学复习课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高一数学期末复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一学期来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

(2) 少讲多练,巩固基本技能;

(3)抓好方法教学,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4)做好综合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明确复习范围及重点

范围:必修1与必修4

重点: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三、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掌握核心概念、基础知识、强调作图、解题规范;

2、围绕综合卷加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面批,争取提高合格率。

四、复习要点:

掌握各章知识结构和要点、知识点、澄清概念、解决疑难问题。

习题归类,解题思路、方法,从解题中对知识加深理解、掌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具体课时安排

由于教学时间紧,按照计划估计要到12月31号才能结束新课,复习时间大约8天左右,巩固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上课讲评。具体安排如下:

2014年元月1日前结束新课;

2日------6日复习必修1:集合(1天)、函数(2天);

7日------8日复习必修4:三角函数(1天)、平面向量(1天); 9日------10日必修1、4综合训练。

六、复习方法

1、根据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有系统地设计4份复习案,其中集合与函数2份,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2份,综合训练试卷4份。

篇2

                                                                2005年3月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特制订本计划,以便实施教学总复习有计划、有步骤。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我们在组织全组老师编写资料的时候,围绕着以下三点构想:

1.全面性 虽然我们不敢说“一册在手,别无所求”,但我们坚信对你是有多多少少帮助的。由于我们围绕着:①对考试的热点作认真分析;②对知识点做细致整理;③对2005中考的动态分析等编制理念,同时,我们在编制安排上本着:着眼于操作;立足于中考;服务于学生等想法,按照分课时将教案和学案在一本中设计的原则,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有很全面的借鉴价值。

2.可操作性 我们在整个复习中,设置三个阶段①基础知识积累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70%的基础题目;②专项知识整理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20%---30%的应用题目;③实战演练阶段(借助一份中考试卷的解答指导试卷的解读技巧)

3.互动性  在编制这本复习书的时候,为了充分体现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开辟四个特色栏目:“自我诊断”“警钟长鸣”“师生对话”“机动园地”,以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找到非智力因素等课程资源。

4.资料新  我们这本复习用书中的所有例习题,均来源于 ①从2004年各地中考题中采用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50% ,②从其他有关资料中精选20% ,③我们学校老师原创自编习题约占30% .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2月21号——3月27号),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配备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3月27号——4月20号),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提高应试速度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4月20号——5月20号)。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五、查漏补缺,达到掌握最佳效果

     在进行三论复习后,我们将准备进行第四轮复习(5月21号——6月13号)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抓两件事情:1,知识的查漏补缺,“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拟在此阶段召开一次“初三师生面洽会”重点回答(中层以上)学生在解答数学题中遇到的困惑,我们初三数学老师现场解答。会后整理成资料,发给学生,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学解答的技巧。(这个环节也有可能提前到第二轮复习结束以后,也就是在四月初)2,心理调节。

      我们坚信,只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那么收获的一定是丰收的喜悦。

篇3

注意

【中D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110―0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化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不仅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在作图时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他们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数学课总是离不开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此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画图,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教学“图形的平移”一课,可以先选中平移对象,之后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代替教师、学生做这些工作,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能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计算、作图、数据处理的工具

在数学的学习和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繁琐的计算,需要作出复杂的图形或者图象,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可以完成这些基础性的数学活动,从而使得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对数学规律的探究与反思、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思维学科,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当我们在抽象思维遇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形象地展示数学对象,而且还可以展示数学对象的构造和变化过程,反映出数学本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信息技术使得数学对象形象化,使得数学关系明显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更高层次的数学对象,开展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

3.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方便的教具。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用现成的课件、资源库,并选择能够揭示所需问题的数学本质的资源组织教学,形象直观地演示数学对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忽视先进的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有的教师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用的人越少越好。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现代化,远胜于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师要认真钻研教育理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规律,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发挥最佳作用。

2.应与传统教学方式优势互补

篇4

一、造成初中教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

1.环境、条件的改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监督、呵护之下进行的,加上小学数学的学习负担不是很重,学生一般只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跟得上,这样,在父母们的“配合”之下,学生们在小学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可一进入初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是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从小学到初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家”到了“学校”,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是住校,这样,他们就离开了父母的管辖,像出笼的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与学习背道而驰,形成恶性循环,而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好的学生越发爱学,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2.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强。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地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学习的课程增多,特别是数学科的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比较大,教师辅导较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在中小学更替之后,随着学生适应能力的强弱而导致两极分化。

3.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初中数学的学习,相对小学而言,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在知识结构上,前后衔接比较紧密,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达不到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过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要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 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都带有一定的依赖性,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进入初中以后,这种依赖的学习方式就不能胜任了,学生的学习必须靠自觉为主,在没有任何监督的前提之下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此,进入初中以后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指导上和思想的引导上都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了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3.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功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够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辅导。

4.在数学教学过程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探索求知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会学到知识,还会学到数学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篇5

一、分析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成因

(一)情感、态度不积极,意志薄弱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网络游戏等的诱惑。在学习中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基础薄弱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学习方法不适应,思维薄弱

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上课稍一分心就听不懂了。

二、控制两极分化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形成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很多,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照顾困难学生,让困难学生体验成功。

小组合作竞赛,营造学习竞赛氛围。夯实教学功底,提高教学艺术魅力。

(二)教会方法,学会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培养思维,提高能力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当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师生和谐,以生为本

篇6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看到了信息技术的好处。本文就根据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众多的资源当中,我认为网络技术这一块是非常好的现代化资源,相较于以前的纸质资料,有相当大的优势,简洁便利,灵活多样,随时都可以用来教学。以前要查找资料,都是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去买资料书,去了还不一定有。即使买回来了也是一家之言,只能在实践中自己再摸索总结。所以,对有关问题的看法见解,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明白。现在有了网络,可以随时对各家之言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我认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对大量的实验一一进行验证,现在有了网络,很多知识利用网络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给化学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说化学教学,眼前是光明一片。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模式,我就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应用

一次我看见有位教师在网上找了半天资料没找到,我说就在课本啊!他说书上的想制作成信息技术很麻烦,网上下载一个就行了。过后我想,有的知识没有必要刻意去“化妆”,就原始原味的非常好啊!比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在这里,我向大家谈的就是要科学地利用网络制作课件,要适可而止,不要盲目地一哄而上。我们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新生事物,让它在与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理智,清醒地看待,惟其如此方能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课本中的资源包括书中的插图、书后面附带的光盘、书中附带的网站。我在讲“燃料及其利用”时,就到书上附带的网站去打开相应的链接,把神舟飞船和常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场景,直接打开让学生观看,学生既看到了我国航天航空技术的迅猛进步,又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燃料”的科学利用。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不是说你自己做个课件就是信息技术,两者是有区别的。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上好化学课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以前就是幻灯片,现在大家都在应用微课,这是一种更加短小精悍、能突出某一知识点的授课方式。以前的课件把图像、声音、动画、特效能集中到一起的软件不多,效果还不理想,所以,很少有教师使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克服了上述缺点,单就一课中的重难点,集中制作一个课件,展示给学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原子、分子、粒子是怎样构成我们眼中的宏观世界的,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想象出来的,因为微观世界只能借助仪器才能看的到。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形象感知构成微观世界的各种微粒,无需再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非常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搞不清,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记住,没有记住是印象不深刻,那么我们就要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方程式的印象,巩固记忆。如电解水:2H2O通电2H2+O2,然而好多学生依然写成了:H2O通电H2+O,诸如此类的错误原因,还是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没有彻底的理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的教师说是学生没有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个解释有点牵强附会,我认为还是教师上课时没有加强学生的印象,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假如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把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演示出来,而不是单从嘴里讲解出来,我想学生一定会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的,故而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写错。

四、巧用信息技术解析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往往似是而非或者是一知半解,看起来非常容易记住的概念,结果有很多就是记不住或者是理解错误,给后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轻而易举地化解这个不是难点的难点,如“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因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那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定义溶解度的几句话剖析开来,其教学效果比直接分析好很多。用信息技术逐次展开对溶解度的理解:其一,“一定温度”是首要的条件;其二,“溶剂的量为100g”,不能是101g也不是102g或者是其他的量;其三,一定是“饱和状态”的溶液;其四,溶质所溶解的克数。如果少了其中哪一句都不能构成溶解度的“定义”。还如我在教学“电解质”(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时,就想到学生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混淆的状况,因而特意利用信息技术剖析“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此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导电的条件是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比如NaCl是电解质,Cu丝也能导电,但Cu是单质。

五、利于信息技术做好化学复习教学

在九年级最后的复习阶段,我在复习元素和原子、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内容时,就把要复习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来教学;还如教学中经常要对三种酸(Hcl、H2SO4、HNO3)、二种碱(NaOH、Ca(0H))等进行教学,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将很难集中简练地突出所要讲解的东西,以加深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各个知识点。

六、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降低了教师备课的难度,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为信息化教学改革开辟出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冯燕瑛.培养学生化学自学能力的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12).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CAI课件多媒体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国外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我国有关CMI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CAI的研究已进入推广和使用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飞跃。结合我校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实践,我们对CAI化学教学模式提几点看法。

一、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

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目前,很多学校的软件应用是这种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模拟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或录像都更真实地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可反复播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溴苯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此外,工业生产知识内容,如硫酸、硝酸工业制法,炼铁也可制成CAI课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实际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也有声音、形象、板书、文字、挂图和实物等,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来调整教学策略。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90年代在法国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我国高中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学校不多。因此,主要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还是指前一种,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平台,设计课件,操作使用鼠标,简单易行,而且教师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进行CAI教学,应当逐渐从单纯的CAI向多媒体组合的CAI发展。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把原电池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内容讲授,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观察步骤,指导学生实验,并利用微机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2+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最后利用录像播放不同新型原电池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个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自学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如果程序设计的分支越多,预想情况越丰富,越能帮助反复学习,克服障碍,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程序,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学方法,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的目标。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整合

在化学教学中运动信息技术,能够活跃思维,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起到传统化学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教学带来了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素质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能改善初中化学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氛围,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对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信息技术和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方式

1.用信息化技术作为课程演示工具信息化技术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也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课程的有效性,能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化学教学结构和教育模式,现今的课堂中引进了计算机、大屏幕等多媒体设备,甚至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合理正确的运用这些多媒体信息设备,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现在很多教师会利用信息化技术作为课堂的教学演示工具,为课堂教学制造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利用计算机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对一些知识进行精细化整理制作成生动的教学课件,从而生动形象的利用表格、图画甚至是动态图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教学,使学生从单调的知识中解放出来,在一个信息化技术提供的具体知识面前学习化学知识。2.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的引用,可以突破书本教材的种种限制,使学生的课堂环境丰富起来,把传统的孤立的教学环境拓展为思路开阔、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选择能力、信息的分析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3.作为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教学课堂情境的构建,构建学习情境能真实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在情境的构建下,对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读取以及科学的分析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4.作为信息加工和知识构建的工具信息技术在这个运用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同时利用已整理好的课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构建,最大程度的节约了时间,学生的复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

二、信息化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功用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让学生活跃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学,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开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可以把教材中教学内容转化为图像、声音、动画和音乐等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枯燥的现象。2.有利于抽象概念形象化化学许多知识是非常抽象的,然而这时期的学生抽象概念还没有在他们的脑中形成,那对这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就可以用信息化技术很好的展现给学生。比如化学中提到的分子,原子等化学名词,不管老师怎么描述,学生对他们的概念依旧模糊,没有具体的概念,这时运用事先通过信息技术做好的动画,对分子或是原子进行模拟,能够看到分子真实运动的过程,而且对分子运动具备的条件也会掌握,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调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可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3.利用信息技术,是化学知识条理化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复习阶段是比较重要的,复习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更到位。可是传统的复习学生只能通过教材或者是自己的笔记进行复习,知识点相对比较零散,复习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容易掌握知识的重点。利用信息化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对化学的知识会进行条理化的分类,然后以表格或是树状的形式出现的多媒体屏幕上,对相应的重点知识也会做出记录,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难点重点就一目了然,提高了复习效率。另一方面,在学生对课后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的拓展,教师都可以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丰富,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在很大程度上不但能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拓展知识面,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当中促使学生学好化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多使用信息化教学,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的运用信息化技术,从而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化学习的目的。但是同时,任何事物都具备两面性,我们在利用信息化技术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提防信息化技术的弊端,比如课堂教学容量过大、展示时间太短,使学生难以把握重难点;防止学生太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对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去积极的思考。同时,教师也会依赖信息化技术的带来的便捷,从而导致不能够认真的备课,在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个课程教学课件,多教材本身的内容不去反复斟酌,寻求知识传达的最佳方式;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代替学生实验,弱化学生的能力。另外,由于制作课件能力的限制,有些课件制作不科学准确,对学生学习易产生误导,还有些课件喧宾夺主,不分主次,分散学生注意力。总之,只有对信息化技术的善用,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信息化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完美结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勇健.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初探[J].读写算,2014,(06).

[2]袁根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及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3]王桂环.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4]柳长生.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散文百家,2013,(10).

篇9

一、微视频辅助———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学习效率

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学习首先需要学会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但化学是九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几乎没有任何基础,如果要达到规范熟练需要反复强化。课例“:铜绿”性质实验沪教版化学教材第一章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中,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铜绿”的性质探究实验,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通过“铜绿”与盐酸反应“、铜绿”受热分解两个实验,学习酒精灯的使用、试管的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认识新仪器、掌握实验规范操作,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模仿操作。但由于要学习的操作步骤多、操作要点多,而教师演示只有一到两遍,学生课堂练习机会也有限,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尝试在课堂学习之前,把老师的演示实验拍摄成一段微视频,把“铜绿”性质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分步骤制成一个个实验片段,并配上详细的解说,发在校园网上。少数家里没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可以直接用U盘拷回去。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就可以通过微视频对所学操作技能有一些基本了解。然后在课堂学习中,经过老师的演示和自己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快规范掌握。当然,少数动手能力弱、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课后可以再次通过微视频巩固学习。信息技术辅助基础实验操作技能教学对学习效率提高有显著作用。

二、动画模拟———强化实验操作规范性

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规范对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如果让学生通过动手尝试的方式去经历危险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运用动画模拟实验,则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例:探究工业炼铁反应原理的模拟实验实验所用药品是氧化铁粉末和一氧化碳气体,反应原理是Fe2O3+3CO高温=2Fe+3CO2,因为所用的一氧化碳气体不仅具有还原性,还具有可燃性,为确保实验安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在用酒精喷灯加热前,强调实验步骤中必须先通一氧化碳气体,排去原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因此,实验步骤的规范性是该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即实验开始时,不能先用酒精喷灯加热玻璃管,而应该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否则有爆炸危险。要让学生认识到操作步骤先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真实实验来演示验证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借助于信息技术中的动画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爆炸的危险,无疑是最恰当的处理方式了。通过动画模拟技术演示的爆炸实验,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实验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实验危险性,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

三、数字化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篇10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数学;教学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94-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可见,当前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实践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这样才能够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自行将知识内化,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好玩、好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升数学素养。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教学接近活化

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以此基础,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学生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时,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语言较繁复的概念、算理、公式等,而且它们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的。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这些抽象的公式变得更加直观,也更加易于理解,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

二、挖掘教材知识,让学生探索生活

数学规律和知识源于客观现实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数学科学规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知识和规律,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思想挖掘出来,或者从教材入手,挖掘每一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生活现象,将二者联系起来。例如:“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从“轴对称”这一理论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或联想生活中的实物,思考哪些实物的形状体现了轴对称的原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用亲切和蔼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同学们,其实轴对称的理论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早上我们起床穿的衣服、裤子、鞋子等的形状,我们推开的带有折页的门……都反映出了轴对称的道理。 ”听了教师的一番生活化指导后,学生会眼前一亮、心中一震,自然体会到轴对称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自然进入思考探究状态,自觉走向现实生活,挖掘轴对称原理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加深入、深刻地领悟这一知识原理。

三、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多联想,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每天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世界,需要面对身边发生的各种形形的事情,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是共有的.若将枯燥的数学课堂与多彩的生活事件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学生有一种数学与生活十分贴近的感觉,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

四、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