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编程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3 20:4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编程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编程计划

篇1

关键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自主化学习;在线学习;互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23-03

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汇编语言是一门面向处理器的低级语言。该课程一方面配合“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为自动控制等与硬件相关的应用领域提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作为“操作系统”及“编译原理”等课程的程序设计基础,从软件角度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加强学生的高级语言编程能力。

目前在大部分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讲授环节,以主讲教师授课作为主体,辅以课后作业、定期答疑;在实践环节,根据课程的进度,配置相应的上机实验。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结果来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Intel 80x86系列处理器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能够运用学到的汇编语言知识开发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但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理念不断加深,引发了我们对当前教学模式以及考试方法的思考。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组织结构,特别是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有一定的了解;该课程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这样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可回避地暴露出与这门课程的特点所不相适应的弊端,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 由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较C语言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更加烦琐,并且与硬件关系密切,因此使得学生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2) 课时的紧迫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产生矛盾,使得学生学习不够扎实,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答疑时间太为固定集中,有时可能与学生的时间发生冲突。

(4)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少,教学计划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进度不相一致。

当然以上几点也可能是在许多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通病,但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中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就迫使我们朝着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2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研究

顾名思义,学生自主化学习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老师那里拿回到学生手中。具体地讲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的听课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地学习。这样可以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自主化学习的方式在教育界曾多次提出,但收效极佳的还未见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自主化学习留于形式,最终导致自主化学习变为了不学习

目前,有些课程推行所谓的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实是把教学的一切任务都推给了学生,老师也不闻不问,最后象征性的考试了事。这样的教学不但起不到提高学生自主化学习、主动实践、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在学生中滋生了浮躁、涣散的学风。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2) 自主化学习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如果教学过程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自主化学习的学习模式也是很难推行的。其相应的技术支持应包括在学校构建一个用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在线学习平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进度安排、课程学习目标、课后作业布置以及在线答疑等系统。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北京工业大学在学生自主化学习方面也有过积极的尝试。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发了校园网学生在线学习子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在线学习的辅助指导,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全面的学生自主化学习的过程。

3应用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

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物质基础。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北京工业大学正在研究、开发并完善“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及网络化。此系统是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平台。虽然该系统尚处于试验阶段,功能尚不完善,但它对于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实现可以把课程的学习、课后的作业练习、疑难问题的答疑及最后的考试等教与学的工作环节都放到互联网上完成。

图1 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总体结构图

从图1可以看出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采用基于网络架构的B/S模型建立。服务前台共分为四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提供一种特殊的服务。

(1) 在线课程学习模块:利用该模块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的开始,为学生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学生根据计划的安排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按阶段把当前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应该完成的学习进度以消息的方式提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自己掌握好学习的进度。这种模式可以把只有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教师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在线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选择、合理安排“上课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 在线作业模块:本模块旨在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及上机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该模块在线提交作业及上机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督促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3) 在线答疑模块:一个合格的在线学习系统必须包含在线答疑模块。在线答疑模块为教师和学生、同学和同学之间提供了提问、交流、切磋的平台。在线答疑平台是一个论坛形式的公共平台,它的功能主要是由学生在线向教师提出课程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定期予以回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平台的功能远大于此。学生们不但在在线答疑平台上提出了许多很好的问题,而且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丰富的交流。有时,不用等到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同学之间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因此,这个平台真正成为了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传授知识、切磋技艺及发表心得的纽带。

(4) 在线考试模块: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通过在线考试模块来考察学生对相应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通过Internet/Intranet实现网上考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体实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考试的模式是对传统的考场考试方式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该模块的实现,不仅可以实现自动化组卷、阅卷及考务工作的全自动化管理,为实现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实现考教分离及进行大规模的考试提供相应的支持,而且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力,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也为检查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效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关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的方案。详细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校园网在线学习及考试系统的基本构架、部分已实现的功能、系统的整体构想以及该系统对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具体帮助及技术上的支持。

通过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自主化学习教学实践的研究,可以看到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教师不仅需要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而且需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技术,进一步完善教学及实践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自主化学习教学方案的实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我们期望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自主化学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积极的探讨和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梁峰. 多媒体校园网系统探讨[J]. 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2005,(4).

[2] 易小琳等. 基于EDA平台的计算机系统硬件课程虚拟化实践的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7).

[3] 易小琳等. 网上计算机系统虚拟实验室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2002,(11).

[4]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易小琳(1959-),女,高级工程师、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组主讲教授,硕导,目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嵌入式系统。

鲁鹏程(1976-),男,讲师,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组教师,博士,目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嵌入式系统。

周巍(1982-),男,研究生助教,目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嵌入式系统。

杨峰(1984-),男,研究生助教,目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嵌入式系统。

联系方式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朝阳区平乐园100号,100022,易小琳

E-mail:

篇2

[关键词]数字出版 出版教育 课程体系 数字化演进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出版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版业数字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将带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践新一轮的调整和改革。

目前,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数字出版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其出版物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由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构成。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既能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又懂得设计艺术,既有扎实的出版理论素养,又要具备数字出版实践操作技能。高等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在“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的要求下,以“大出版”、“大传播”为目标培养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传播多元化趋势,拥有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在数字出版领域从事网络出版、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与管理、数字装帧设计、媒体运营、数字版权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因此,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应积极适应出版业现代化、网络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做出相应调整。

一、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媒介融合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当前出版产业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成为核心;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版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各个环节对从业人员的信息技能有了更高要求[2]。对此,一些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应对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带来的变革(见表1)。

从表1可以大致看出:一是与其他学源背景相比,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具有图书情报学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体系数字化更加明显;二是脱胎于印刷专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其课程的技术色彩更加浓厚;三是与大陆相比,港台地区更为重视数字出版技能的传授。

武汉大学与南京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设在信息管理院系下,因此课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向更为明显。相比较之下,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较多沿袭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则不仅新设了更多有针对性的数字出版课程,如数字出版导论、网络编辑、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等,并从2008年开始实行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2011年,教育部公布年度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同意武汉大学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武汉大学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原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之外独立招收数字出版专业本科生,以适应转型升级后的出版行业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级专门出版人才的需求。这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高等教育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变化并不大,但是它于2008年新增了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其课程以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内容加工与传播类课程为主,而以传统编辑出版学课程为辅。大陆其他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往往只是增开“网络与电子出版”“电子出版技术”等较少量的数字出版课程,似乎尚未形成出版学课程体系数字化。此外,台湾世新大学的出版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设在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下的数位出版学专业也脱胎于原来的印刷专业,因此其课程设置特点与北京印刷学院非常相似,其中网络信息媒体相关课程与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的比例不相上下。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代表性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媒介融合以及出版数字化的冲击下,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多对本科课程设置进行了数字化调整,但是仍需加强和拓展。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中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我国数字出版教育和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数字化演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3

关键词:笔画;书写;变形;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0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30

一、学生笔画书写变形的成因

(一)低年级对笔画书写的指导和练习不到位

写好汉字笔画重在低年级时的学习和训练。如果学生在低年级时对笔画的书写练习不到位,就会形成错误的书写习惯。一旦习惯养成将是难以改变的,其影响也是长远的。但很多时候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如“口、中、日”等字中的横折,它是一个由横和竖两个基本笔画连接而成的复合笔画,横的运笔方向是从左往右,竖的运笔方向是从上往下,当横转向写竖时,运笔方向发生了改变,书写时就应在转折处停顿一下,以做好往下运笔的转换准备。可有些学生书写时往往忽略了这个转折点,以为横折就是横和竖的简单连写,于是写完横便很快就拐过弯来写竖了,这样仓促、草率的动作难免会产生竖画写不直的毛病。而新笔画出现时若不做运笔方法指导,训练不到位,以后就很难写好这个笔画了。

(二)中高年级学生急于完成作I而忽视了书写质量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作业量相对来说会较低年级多一些,虽然学生的书写速度也相对来说快了很多,但部分学生往往急于完成作业,而降低了对书写本身的要求,以至于个别笔画产生变形,影响了书写的质量。

(三) 教师书写习惯的影响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写得一手好字,无疑是学生模仿的重点。可是教师往往也因为种种原因而书写不规范,甚至会将某些笔画写变形。如有的教师书写“看、升、千”等字时,会将第一笔横撇写成短横。又如写“口、中、日”等字时,由于不去专门研究,也会出现横折的竖画部分该斜的不会斜,该直的却写不直的现象,甚至由于着急而写成连笔字。这样,时间久了,难免会对学生的书写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纠正学生笔画书写变形的相关对策:

(一)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关键期,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足够重视。写字时,笔画很关键,只有笔画写正确美观了,一个字才能写得正确、漂亮。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在写字前把每个字的基本笔画观察清楚,再努力写到位的习惯外,更要训练学生的写字姿势,包括执笔姿势和坐姿。每写一个字都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头正、身直、肩开、足安,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切忌因为急于完成作业而忽视了书写姿势与书写的规范性,要让学生懂得并践行写好笔画即能写好字的道理。

(二) 充分调动学生认真书写的积极性

写字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熏陶与形成的过程。我们必须调动学生认真书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写字的质量和能力。如可运用一些积极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书写欲望及写好字的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对书写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严格督导,对个别书写有困难的学生热心辅导,对书写有进步或书写好的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还可以设立展示台,把优秀的作业在展示台进行展览,作为大家学习的楷模,也可经常举行一些写字比赛来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欲望。

(三) 中高年级仍应重视笔画书写指导与练习

笔画是汉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汉字的笔画归纳起来,最基本的有横、竖、撇、捺、点、提、钩、折八种。基本笔画又有各种形态变化,并组成了汉字各种复合笔画。 对小学生而言,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是很重要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字教学也并非一蹶而就。虽然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仍应重视基本笔画的书写指导与练习。尤其在学生写字前,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先要引导学生自主、仔细观察所写汉字中的每一个笔画,然后让学生说说每个汉字中有哪些笔画在融入到汉字中时发生了变化,显得比较特殊、难记,书写时容易出错。如 “木、足、王”等字中的最后一笔或两笔在作为部首时都发生了变化,有时一个笔画有几种不同的写法,这就需要我们先引导学生对这些笔画变形前后的不同写法进行仔细对比分析,让学生看清新笔画的基本形态及运笔时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然后给学生进行范写,让学生通过描红、临写等练习,进一步体会笔画的书写要领,最后落实到整个字的书写中去,把字写得工整、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日积月累,学生练得多了,记得也就多了,慢慢就能把字写得美观了。

(四)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是一面镜子,是自己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不管是讲课时的板书,还是批改作业、作文时的批语,我们的书写都要工整规范,以便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力求对学生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因为每个汉字都是由不同的笔画组成的,语文教学中只有特别注重学生的笔画书写指导,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按笔顺规则写字,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相信只要教师多加引导,从写好每个笔画开始,师生共同努力,重视写字教学,学生肯定会写得一手好字的。

参考文献:

[1] 杨桂忠.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J].学周刊(C),2011(3):

篇4

关键词:课程难度;课程深度;课程广度;相似三角形;教学指导

一、背景

对于初中生尚未发展成熟的思维观念来说,初中几何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发展学生在思维和逻辑上的能力。其中,关于“相似三角形”这一内容,从新课程改革前就一直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借用了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思路,也为接下来解答某一些特殊几何图形的线段、面积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二、难度量化比较

1.课程广度

对比《大纲》,《标准》中相似三角形删除了“相似比”的内容。通过查阅得出《标准》和《大纲》的知识点数可得出相应的广度系数,取《标准》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G1=3,取《大纲》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为G2=4。

2.课程深度

对比《大纲》,《标准》中相似三角形有所降低,具体如下:①对于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从理解降低为了解;②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从灵活运用,理解均降低为了解。综合深度赋值表,取《标准》的课程深度S1=3,《大纲》的课程深度S2=9。

3.课程时间

分析《标准》《大纲》中相似三角形知识点的课程实施时间得知,两者基本相同。查阅两者中相似三角形的课程内容完成的所需时间可知,取《标准》的课程实施时间T1=7,《大纲》的课程实施时间T2=9。

4.难度比较

基于前面三个方面得出的数据,代入课程难度模型N=αG/T+(1-α)S/T,可以得到《标准》《大纲》的课程难度分别为N1=0.43,N2=0.67(取α=0.6),显然,在这个模型下,“相似三角形”《标准》比《大纲》的课程难度降低了0.24。

三、教学启发

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发现,《标准》和《大纲》中相似三角形的课程广度、课程实施时间基本一致,但总体的难度降低。显然影响该知识点难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课程深度。下面将具体分析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课程难度四方面对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启发和指导。

1.课程广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相对比《大纲》,《标准》中对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减少了一个“相似比”的内容。《标准》中只要求学生知道“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这一定义即可。当今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要不断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要注意严格按照《标准》的教学要求,不要顺着《大纲》的老思路继续讲解已经删除的知识点,更不要讲怪题、难题,从而影响学生对初中几何的思维。应当把时间用在“相似三角形”所要求的知识点上。

如《大纲》中课本有一道例题:证明重心定理:三角形顶点到重心的距离等于该顶点对边上中线长的23。

要证明重心定理,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找出在三角形内部的三角形之间的相似关系,并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还要通过线段关系证出相似比。这与《标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均不一致,不应继续进行讲解。

2.课程深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以上对“相似三角形”课程深度变化分析可知,《标准》中保留下来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赋值比《大纲》深度降低,只要求学生理解即可。《标准》中是结合以前所学习的“三线八角”中和全等三角形中的相关定理对判定定理进行相关证明,学生在之前学习中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对此“相似三角形”内容都能快速掌握,不必再多加一些综合题型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之前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和保留下来的知

识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快速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对三角形以及其他几何图形的敏感度和相关的几何发散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看到题目,会想到什么样的知识点,应该运用什么定理,从而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惯性思维和空间发散思维,符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课程实施时间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标准》和《大纲》中相似三角形的课程实施时间只相差了两个课时,但由于课程广度与课程深度的减小,使得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解和分析所留下的知识点,不要浪费时间去讲解已被删除的知识点。相似三角形方面注重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河宽、楼层高度等实际问题。这些知识都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定理,难度中等偏下,学生理解起来不会特别困难。同时启发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以前学过的相关几何定理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定理,来思考整个教学的流程应当如何实施。

4.课程难度变化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

篇5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炎症细胞;体温变化;四诊信息;证候特点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05

中图分类号:R259.4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3-0018-04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CM Syndromes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Body Temperature Changes of Acute and Sub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ZHENG Shuo1, YANG Bao-zhong1, XING Tong1, CAO Gang1, HUANG Qiang1, WANG Ji-ting1, HU Xuan2, LI Tie2, CAO Jian-chun1 (1.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flammatory cells, body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TCM syndrom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patients in acute and subacute phases. Methods The data of age, gender, body temperature, blood routine, venous ultrasonography, and four diagnostic information of 130 DVT patients in acute and subcute ph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flammatory cells and the changes of body temperature and TCM syndrom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130 DVT patients, 37 patients had damp-heat syndrome, 64 patients had blood stasis and dampness syndrome, and 29 patients had qi stagnation syndrome. Neutrophils increased most obviously in blood stasis and dampness syndrome (P

Key word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flammatory cells; changes of body temperature; four diagnostic information;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6-JYB-JSPY-043)

通讯作者:曹建春,E-mail: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年发病率可达1‰~2‰[1],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呈上升趋势。DVT可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亦有超过50%的患者因DVT导致静脉瓣膜破坏,遗留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溃疡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DVT属中医学“股肿”范畴,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的病机为湿热、血瘀、气滞[3-5]。本研究探讨DVT湿热下注证、血瘀湿阻证、气滞络阻证3种不同证型中炎症细胞的变化规律及与体温变化的关系,并分析DVT典型症状、体征与炎症细胞升高的关系,以期对DVT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的炎症相关性变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0例病例均为2010年8月-2015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66例,年龄24~95岁,平均(65.01±15.24)岁。湿热下注证、血瘀湿阻证、气滞络阻证分别为37、64、29例。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6]制定。①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②肢体肿胀,皮肤正常或轻度瘀血,重者呈青紫色;③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Neuhof征阳性;④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下肢深静脉腔内彩色血流信号异常或出现充盈缺损,或螺旋CT静脉成像、MRI静脉成像、静脉造影等发现静脉血栓形成;⑤ELISA法检测D-二聚体>500 μg/L。发病时间

1.3 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7]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进行辨证。①湿热下注证: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色黯红而热,浅静脉扩张,皮肤按之凹陷,伴有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数。②血瘀湿阻证:髂静脉病变时,整个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或紫绀,扪之烘热,腿胯部疼痛固定不移,全身发热;小腿深静脉病变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全身可有低热。舌质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③气滞络阻证:患肢肿胀,沉重、胀痛,皮肤温度不高或仅有微热,肤色正常或色黯,可伴静脉曲张、小腿色素沉着、淤积性皮炎,舌质淡黯,或有瘀斑,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t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之一;②年龄>18岁;③意识清楚,能配合体格检查、正确对答;④处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意识不清,无法配合者;②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或伴有动脉血供障碍而肢体趋于坏疽(股青肿)须急诊手术者;③急性动脉栓塞、急性淋巴管炎、丹毒、原发性盆腔肿瘤、小腿损伤性血肿和小腿纤维组织炎;④DVT后遗症期者。

1.6 观察指标与研究方法

采集DVT患者年龄、性别、体温、血常规、下肢静脉彩超、中医四诊信息等内容。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使用项目组前期制定的观察表,结合中医外科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局部观察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疼痛性质及有无沉重、麻木、乏力、色素沉着、皮肤营养不良性改变、湿疹、溃疡等症状,结合整体观察、局部观察及舌象、脉象,由2名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中医师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候类型。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核对,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频数、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中性粒细胞与证型、症状、体征的关系

2.1.1 中性粒细胞与证型的关系 中性粒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70.0%)者46例,在气滞络阻证中的比例少于湿热下注证及血瘀湿阻证,湿热下注与血瘀湿阻证(χ2=0.488,P=0.485)、气滞络阻证(χ2=1.655,P=0.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瘀湿阻证与气滞络阻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P=0.045)。中性粒细胞比例平均值均正常,各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结果见表1。

2.1.2 中性粒细胞与症状、体征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因变量,以体温升高、下肢肿胀、患肢肤色红、患肢肤色瘀黯、患肢肤色紫绀、患肢肤色苍白或苍黄、腓肠肌压痛、直腿伸踝试验、疼痛固定、胀痛、自觉灼热、皮温升高、皮肤紧绷、凹陷性水肿、麻木感、沉重感、乏力感为协变量进行Logistic分析,其中凹陷性水肿及胀痛均按患者感受分为轻、中、重3级。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04,P=0.000)。对中性粒细胞升高情况进行判别分类,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判对率82.1%,中性细胞正常者判对率69.6%。Forward:LR法进行Logistic回归,得回归方程:ln[P/(1-P)]=3.439+1.247皮肤色红-1.642自觉灼热-1.289乏力,其中皮肤色红的患者比肤色正常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可能性增高1.287倍(OR=1.287,95%CI:9.412-21.247)。

2.2 单核细胞与证型、症状、体征的关系

2.2.1 单核细胞与证型的关系 单核细胞升高(单核细胞比例>7.9%)者90例,在湿热下注证中的比例明显高于血瘀湿阻证(χ2=4.455,P=0.035)和气滞络阻证(χ2=4.009,P=0.045),血瘀湿阻证与气滞络阻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P=0.853)。3组单核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湿热下注证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见表2。

2.2.2 单核细胞与症状、体征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单核细胞升高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体温、肿胀、色红、紫绀、色黯、苍白苍黄、腓肠肌压痛、直腿伸踝试验、疼痛固定、胀痛、自觉灼热、皮温升高、皮肤紧绷、凹陷性水肿、沉重感、麻木感、乏力、白细胞升高、中性粒升高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w分析,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84,P=0.000)。Forward:LR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ln[P/(1-P)]=7.844-2.089皮肤色红+1.997腓肠肌压痛+1.899皮温升高+1.809皮肤紧绷-1.412沉重感+1.109乏力-1.102中性粒细胞升高。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对患者单核细胞升高风险:有腓肠肌压痛者为无压痛者的7.364倍(OR=7.364,95%CI:1.189-45.603),皮温升高者为皮温正常者的6.683倍(OR=6.683,95%CI:1.791-24.938),皮肤紧绷者为正常者的6.107倍(OR=6.107,95%CI:1.423-26.203),乏力者为正常者的3.302倍(OR=3.302,95%CI:1.002-9.169);色红、沉重感、中性粒细胞升高的OR值

2.3 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相关性

在双侧检验α=0.01的条件下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与单核细胞比例呈弱负相关(Spearman系数-0.248)。

2.4 体温与证型、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关系

2.4.1 体温与证型的关系 体温升高者共计21例,在3个证型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湿热下注证中最多,见表3。

2.4.2 体温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白细胞总数的关系 在109例体温正常的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升高35例,单核细胞升高74例,白细胞总数升高9例;在体温升高的21例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升高11例,单核细胞升高16例,白细胞总数升高3例。可见,DVT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以单核细胞升高最为多见,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升高,体温升高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及单核细胞升高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3,P=0.107),见表4。

3 讨论

19世纪,Virchow提出经典的血栓形成学说: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随着血栓形成研究的深入,发现炎症与血栓形成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表现为炎症可促进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中的物质也可以引起炎症反应[9-10]。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了白细胞数量增加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炎症反应可以引起静脉内皮的损伤[11]。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会使耗氧量骤增,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并形成微血栓堵塞毛细血管,类似中医“血瘀证”,瘀血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暴露内皮下基底膜,从而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12]。中医认为,瘀血、湿热等阻于脉络是股肿发病初期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原因[13];而炎症介质实际也作为一种中间产物,刺激纤维蛋白原增加,增加抗纤溶酶活性而抑制纤溶系统。单核细胞可以促进产生组织因子从而激活一系列凝血过程,促进血栓形成。研究表明,各种阻断炎性细胞浸润的药物有助于改善静脉壁的炎性反应、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14]。

本研究表明:①气滞络阻证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比例低于血瘀湿阻证,但与湿热下注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比例平均值在3个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肤色红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可能性增大。②单核细胞升高比例在湿热下注证中显著高于血瘀湿阻证及气滞络阻证。具有腓肠肌压痛、皮温升高、皮肤紧绷、乏力的患者,单核细胞升高的可能性增大。③体温升高在湿热下注证中的分布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说明在DVT发病过程中,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升高与证型有关。在气滞络阻证中炎症反应发生相对较少、病情较轻,但同时可能缺乏皮肤色红、皮温升高、皮肤紧绷、腓肠肌压痛、体温升高等典型症状,临床应仔细进行各项检查,谨防漏诊误诊。湿热下注证、血瘀湿阻证患者在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比例上无明显差异,这与上述中性粒细胞升高导致瘀血缺氧状态促进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的机理具有一致性。但湿热下注证中单核细胞升高比例明显高于血瘀湿阻证,可能提示了单核细胞在湿热下注证中的独特作用,但缺乏相关文献,有待进一步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与单核细胞升高有正向关系的腓肠肌压痛、皮温升高、皮肤紧绷、乏力等,在证候要素上也可共同归属于湿热下注,具有一致性。

目前对于炎症细胞与DVT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甚少,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找到DVT不同辨证分型中理化指标的联动性变化规律,从而明确DVT中医证候要素特点、指导辨证分型的规范统一及提高辨证论治的针对性。本研究所采集样本量及指标选择有限,可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ROUMEN KLAPPE E M, DEN HEIJER M, VAN UUM S H, et 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acute phas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J]. J Vasc Surg,2002,35(4):701-706.

[2] KAKKAR V V, LAWRENCE D. Hemodynamic and clinical assessment after therapy for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A prospective study[J]. Am J Surg,1985,150(4A):54-63.

[3] 陶F录.股肿证型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225-227.

[4] 陈柏楠,刘明,姜元顺,等.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多中心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298-299.

[5] 王雁南,戴霞,刘明,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证候要素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4):409-411.

[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M].北京,2010:195-198.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4.

[9] 张卉,贺蓉,贺石林.炎症与血栓形成[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9):784-786.

[10] 于婷婷.黏附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中医证型中表达水平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11] CAIMI G, CANINO B, FERRARA F, et al. Polymor phonuclear lekuocyte integrins in deep venous thrombosis[J]. 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05,11(l):95-97.

[12] 杨增敏.活血通络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干预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13] 张h.深静脉血栓形成“瘀热互结”病机浅析[J].中医杂志,2009, 50(11):1049-1050.

[14] 张h.炎症细胞因子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中药干预机制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篇6

[摘要] 目的 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1科不稳定型心绞痛及NSTE-ACS且心功能正常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A组)48例,NSTE-ACS组(B组)5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48 h前后BNP水平,分析入院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BNP水平与出院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 结果 入院时B组BNP水平明显高于A组[(417.69±86.74)ng/L比(167.23±66.8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A、B两组患者BNP水平[(167.23±66.83)ng/L、(417.69±86.74)ng/L]均高于治疗后[(85.29±23.62)ng/L、(184.12±48.9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冠状动脉3支与2支病变组BNP水平[(475.97±86.44)、(335.33±88.66)ng/L]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142.08±54.0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着BNP水平的升高,3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升高趋势(P < 0.05)。 结论 BNP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故测定外周血BNP水平对于判断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及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BNP;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147-04

Analysis of BNP level of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acute coronary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ZHANG Jing WANG Yanfei JIA Xinwei

Department of First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gate the chang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level of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NSTE-AC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and the evaluate value of early prognostic.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NSTE-ACS without heart failure in First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group A) with 48 cases and NSTE-ACS group (group B) with 50 cases. The BNP level of two groups on admission and after 48 hours of medica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NP level on admission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BNP level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417.69±86.74) ng/L vs (167.23±66.83) ng/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BNP level of group A and B before medication [(167.23±66.83) ng/L, (417.69±86.74) ng/L]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after medication [(85.29±23.62) ng/L, (184.12±48.96) ng/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The level of BNP in 2 and 3 vessels lesion group [(475.97±86.44), (335.33±88.66) ng/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1 vessel lesion group [(142.08±54.09) ng/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BNP levels,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 showed upward tendency (P < 0.05). Conclusion The ischemia degree of cardiac muscle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NP level, the concentration of BNP in Peripheral blo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ssessing the degree of coronary lesions and calculating cardiovascular event.

[Key words]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Medicatio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其严重的类型,因其可能发展成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而日益受到重视。B型尿钠肽(BNP)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主要由心室分泌的多肽类激素[1],它在室壁张力增加时合成及分泌,普遍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的评价。最近国内外研究表明心肌缺血本身可能使BNP释放增加,可用于ACS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2],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CS)患者外周血BNP的水平,分析BNP水平与冠脉缺血及缺血程度的关系,及评判其判断心功能正常的NSTE-ACS患者预后的价值,从而为NSTE-ACS患者病情的客观评价及临床决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1科不稳定性型心绞痛及NSTE-ACS且心功能正常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38例;平均年龄(58.0±6.5)岁。将其分为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8例,B组(NSTE-ACS组)50例。排除标准:①年龄大于75岁;②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Ⅱ级;③左室射学分数< 50%;④继发性心绞痛、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⑤近期(至少1个月内)有急、慢性炎症与损伤;⑥肿瘤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1.2 方法

1.2.1 资料统计 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脑血管病病史等。统计住院期间及电话随访出院3个月时患者心绞痛症状、再发心肌梗死、新出现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再住院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2.2 标本采集 ①入院时采集肘静脉血,急查BNP及生化等常规项目;②空腹8 h后检测肝功能、血脂等;③入院12 h内行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检查,④经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抗凝、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双联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类扩冠、他汀类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ACEI等药物治疗48 h后静脉血复查BNP,BNP的测定使用美国Triage BNP荧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查,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2.3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判定 采用Judkid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由两名以上有经验的介入医师判断。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至少有1支血管内径狭窄≥ 50%,按照病变累及支数,分为1、2支及3支病变(注:左主干狭窄≥ 50%计为2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根据样本量情况选择Fisher精确统计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A B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射血分数(LVEF)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型尿钠肽水平比较

入院时B组BNP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NP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型尿钠肽水平比较(ng/L,x±s)

2.3 不同冠脉病变支数血浆水平比较

3、2支病变组BNP水平与1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BNP水平逐渐升高。见表3。

2.4 不同血浆BNP水平患者3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按照入院时患者不同BNP浓度分为≤ 160、>160~300、>300~430、> 430 ng/L四组,结果显示,随着BNP水平增高,心血管发生率有增高趋势,BNP浓度≥431 n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78,P < 0.05)。见表4。

表4 不同B型尿钠肽水平组患者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注:与>431 ng/L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BNP是一种含有32个氨基酸的多肽,在正常心肌中很少表达,主要由心肌细胞在心室壁张力增加时合成及分泌,临床主要用于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并为治疗效果做出一定的评估。Goetze等[3]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缺血能够显著刺激BNP的大量产生和释放;另有国外文献报道,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堵塞,导致心肌分泌BNP增多[4]。最近研究显示,BNP对NSTE-ACS近期与远期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5-8]。BNP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9]。这些证据均提示单纯心肌缺血即可引起BNP合成增加,测定BNP水平有助于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本研究中NSTE-ACS组BN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析原因可能为NSTE-ACS组所造成心肌缺血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严重,急性的心肌缺血可能通过增加心室壁肌肉张力来导致BNP合成及分泌增加。经药物治疗48 h后,患者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血浆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

本研究还观察到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BN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浆BNP水平呈现上升趋势,3支与2支病变组BNP水平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心肌缺血可以刺激整个心脏激素系统[10],一过性缺血可能使BNP与心肌缺血成比例的合成和释放,因此BNP可以作为评价心肌缺血范围或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11]。

近年来,另有研究显示,BNP的动态变化可作为ACS患者的危险分层,为ACS患者提供较高的预后价值[12]。本实验显示,BNP ≥ 431 n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 431 ng/L的其他三组患者,提示BNP水平越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越高,BNP水平可以预测近期不良预后。BNP提供预后价值的可能机制是心肌缺血越严重,面积越大,BNP水平越高;另外,持续偏高的BNP水平提示心肌缺血存在。

综上所述,BNP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有关,测定外周血BNP水平对于判断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且可作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

[参考文献]

[1] Iwanaga Y,Nishi I,Furuichi S,et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strongly reflects diastolic wall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arison betwee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J]. J Am Coll Cardiol,2006,47(4):742-748.

[2] 刘北袁,付强,严全能,等.联合检测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危险分层中的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5):1015-1019.

[3] Goetze JP,Gore A,Moller CH,et al. Acute myocardial hypoxia increaseer BNP gene expression [J]. FA SEB J,2004, 189(15):1928-1930.

[4] Krishnaswamy P,Lubien E,Clopton P,et al. Utitlity of B-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or diastolic dysfuntion [J]. Am J Med,2001,111(4):274.

[5] Morrow DA,Lemons JA,Blazing MA,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seri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testing during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JAMA,2005,294(22):2866-2871.

[6] Palazzuoli A,Deckers J,Calabro A,et 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other risk markers for outcom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and preserved systolic function [J].Am J Cardiol,2006,98(10):1322-1328.

[7] Sinclair H,Paterson M,Warks S,et al. Predicting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evaluation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risk score [J]. Scott Med J,2007,52(3):8-13.

[8] Lemos JA,Morrow DA,Bentley JH,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N Engl J Med,2001,345(14):1014-1021.

[9] Niizuma S,Iwanaga Y,Yahata T,et al. Plasma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reflect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chronic haemodialysis patients [J]. NDP,2009,24(2):597-603.

[10] Hopkins WE,Chen Z,Fukagawa NK,et al. Increased atrial and brain natriureticpep-tide in adults with cyanotic congenial heart disease [J]. Circulation,2004,109(23):2866-2872.

[11] Aylin Y,Sadik A,Cagatay E,et al. Effects of lesion complexity on baseline and postprocedur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J]. Tex Heart Inst J,2007,34(3):282-289.

篇7

2、一般来说,针对6-18岁的少年儿童开展的编程教育,现在,最常见的形式是线上和线下模式相结合的课外培训。根据先易后难的学习进程,少儿编程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Scratch或是仿Scratch的图形化编程教学,以培养兴趣、锻炼思维为主,趣味性较强。在这里,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动画,故事,音乐和游戏,这个过程其实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此外,还有机器人编程,也就是搭建机器人,通过运行程序让它动起来,着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类是基于Python、C++等高级编程语言的计算机编程教学,目标往往是参加信息学奥赛等科技品牌赛事,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联赛、机器人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或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在这里,可以熟悉编程原理,执行代码操作,适合有一定数学基础、英语基础和逻辑思维的孩子。

3、4-6岁:少儿编程小游戏。这一阶段不必刻意学习,可以玩一些不含字母的编程小游戏,比如用指令控制一个角色到达终点,绕过障碍物,用循环来完成重复任务等等。

4、7-9岁:可视化少儿编程学习。这一阶段孩子的逻辑思维开始更快地发展,家长可以为孩子安排系统的编程学习计划,但还是要以兴趣为主,让孩子喜欢上编程。7-9岁的孩子可以用可视化的编程工具来完成稍微复杂一些的任务,比如Scratch少儿编程、App Inventor等。

篇8

关键词:Java语言 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法

0 引言

Java语言是当今社会是软件开发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它为全世界的编程人员带来了新的编程思想。Java语言的面向对象的特点和平台无关性注定了它将在Internet舞台上展现最灿烂的光辉。《Java语言》占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各个职业高校不同专业纷纷开展《Java语言》的教学工作。然而学生爱不爱学、能不能学好、是否能学以致用,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课时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目标、能力和素质目标是否明确,考核方法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这些都是进行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本人在课程建设中,对Java语言重点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案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1 教学内容

1.1 能力目标的确立

学生在学完Java语言相关课程后,在社会上并不能直接应用,想进入开发领域工作还需要在这以前去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项目的培训才能进入开发企业。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企业级的应用在学校并未接触过。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较大的改革,学习的目标不完全是掌握Java相关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所以Java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以完成项目为基础进行的教学。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期,首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企业所需岗位和岗位所需能力确定Java语言所需的能力目标。

①能够理解面向对象的原理。

②能够熟练掌握Java基本语法。

③对Java类库有一定的认识。

④能够熟练使用JDBC进行数据库编程。

⑤能独立完成小型系统或模块的编码工作。

⑥代码符合编码规范,保证代码质量。

通过能力目标的确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就确定下来,包括面向对象的概念,流程控制语句,类和对象,继承,接口和包,异常的处理,基于JDBC的数据库编程,和常用类库的基本使用。另外在企业调研时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一部分也是在课程的任务设计过程中重点设计的。

1.2 项目的确立

《Java语言》是基于Java技术编程课的最基本课程,只有学会Java才能从事后续课程的学习,如JSP和J2EE等,所以本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对编程基础进行重点的学习和讲述。所以我们在选择企业真实项目时,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涉及到得内容无法只使用《Java语言》这一门课程的内容实现,所以在项目优化时保留了项目的一些简单功能。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把该课程通过两个典型项目,拆分为多个典型任务,培养学生运用Java熟练编程的能力,为后续的J2EE编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1:人员信息类的设计与实现

任务1:人员类信息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任务2:人员类的完整设计与实现

项目2: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任务1:学籍管理界面设计及实现

任务2:学籍管理代码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项目一,学生主要学习Java程序的核心知识,编程基础,流程控制,类的定义,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的定义及实现,构造方法、对象的定义,类的继承中涉及到的变量的隐藏及方法的覆盖,以及接口的实现。使学生初步具有面向对象思想的编程能力。

项目二主要涉及到用户界面的建立及响应,包含面向对象的设计、类、对象、继承、常用类库的应用,数据的输入输出、异常的应用,涵盖面相对象设计的全部内容,通过这个项目,可使学生建立起面向对象的概念,类的定义及调用,常用类库的应用,javadoc文件的使用,为今后的J2EE编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过程

2.1 课时安排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不能使用2学时为一个单位进行教学,内容讲解后任务的完成需要一个连续的时间,尤其程序的分析、代码的编写和调试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在课时安排上可尽量4学时连排或6学时连排,这样的时间可以完成一个小的子任务。

2.2 教学方法

在“学、做一体化”教学中,有能力可以安排企业人员进行短期指导,在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以“团队合作”、“独立编程”,以“绩效考核”方法,以规范的企业工作流程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学习任务完全按企业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进行,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方法,提高简单软件编程与开发的技能,同时可以培养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安全意识就业与创业意识。

2.3 书写报告

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完成报告的书写,主要包括项目开发计划、项目开发文档、任务总结、学习日志等。通过日常记录,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积累资料便于日后的复习。同时通过标准的文档模板,学生也可以了解到企业的工作过程。对今后的工作也提供了书面的依据。

3 考核方案

学习是一个过程,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也应该以过程的形式进行考核,而不应该只注重最后一个结果。所以java语言的考核一改只按期中期末的形式考核,而是根据任务分配不同的比例进行考核,如完成任务1应该占据总评的30%,任务2为20%,任务3为15%,任务4为15%,最后理论考试占20%。通过完成4个任务和理论组成这门课的总成绩。在过程考核中还需要对细节进行考核,如任务1中对“工作计划”进行考核又分成了工作计划详实、完整,体现学习和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合理,工作量饱满;工作计划时间安排具体,符合要求等细节。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真实考核。

4 小结

随着社会对java开发人员需求越来越多,高职学生进入企业成为“软件蓝领”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如何对培养的学生能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开发人才,学校针对开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势在必行,在学校学习中直接接触企业的实际项目和实际工作流程,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合理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Java程序员职场全攻略——从小工到专家.吴亚峰.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Java设计模式(第2版).Steven John Metsker著.电子工业出版.

篇9

关键词:编程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

编程是指我们为了借助计算机来解决某个问题而使用某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程序代码,并最终得到结果的过程。编程是人和计算机之间沟通交流的唯一方式,如果没有编程计算机就是等同于一堆废铁。编程能力在计算机专业技能中排在首位,因此有些学生虽然在学校期间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但是由于编程能力弱,在步入社会后就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1、合理的课程设置

根据教学的三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来合理的灵活的安排程序设计类课程,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在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首先增加几堂引导学生入门这样的课程,循序渐进的将学生引入到编程学习当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编程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一门陌生的课程时感到可怕和厌学。在进入正式学习编程课程后,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增加讲解实例的课程,只有学会运用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2、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交代式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我们要带着问题进行授课,通过与学生一起找到解答的方法并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来完成教学过程。

3、加强实践和练习

学习计算机专业就是为了以后应用到实际的计算机操作中,因此学生不能只学会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在实践中运用自如。这就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在练习中提高自身的编程能力。

3.1 强化上机实践

编程的实践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机环境,因为只有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译、运行,编程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而不能纸上谈兵。学校应该提供一套完善的系统来给学生进行编程实践练习,学生通过自己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运行后得到正确与否的结果来训练自己的编程技能。培养学生实践、查找错误、改正错误、再实践,如此循环直到正确的这种上机实践习惯。

在辅导学生实践时,要求学生上机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编写程序,确保在上机实践时能顺利操作,避免临时抱佛脚。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查找自己编写的程序中的错误或不足,以便修改和完善。在整个实践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将本次实践整理出一份报告,上交给老师批改。写报告是为了让学生及时的总结本次实践的经验,吸取教训。这样深入精确化的实践训练大大挺高了练习的效率,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挺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

3.2 选择典型习题

课后的习题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将课上老师教授的教材内容运用到习题中,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同时也能检查出自己对课上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的程度。在做习题中,尤为重要的是习题的选择,学生不能一味的追求量而忽略了质。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各阶段的重难点来选择典型的习题,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讲解,但是由于编程是一门专业的课程,往往会出现学生们在专业理论和技术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们在专业领域里不断探索。

3.3 掌握练习时机

许多学生都会按照教材上的进度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将来的就业需求,来安排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就培养编程能力来说,本专业的学生应该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大量的编程练习。编程能力是从事计算机技术开发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功,而想成为一名编程高手,大量的练习则是必不可少的。从大一开始练习编程,能够很快的体验到编程的乐趣,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尽早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拥有大学四年积累的大量编程经验,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自信的选择好的工作了。

3.4 实践中多交流

篇10

【关键字】 可编程控制理论 行动导向 综合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概述

“行动导向”发源于德国,并已在德国发展地非常成熟。世界各国借鉴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职业教育方面做出了许多改革。上世纪八十年代,“行动导向”传入我国,逐渐被职业教育界重视起来。“行动导向”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注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可编程控制理论》中的实践

《可编程控制理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一般开设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学过电类的几门基础课,有一定的电工基础。《可编程控制理论》课程中,有操作内容也有设计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力等。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侧重知识的传授,而是侧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非常适合应用于《可编程控制理论》的教学。

2.1确定教学任务

本文选取《可编程控制理论》中的典型案例――“十字路通灯”的设计。任务要求:1、当按下启动按钮时,开始运行。2、开始运行后, 南北红灯亮并维持30s,其中在南北红灯亮的同时东西绿灯也亮但维持25s,到25s时东西绿灯以1s(熄0.5s、亮0.5s)的闪亮周期在闪亮3s后熄灭,紧接着东西黄灯亮并维持2s,到2s时,东西黄灯熄而东西红灯亮,同时南北红灯熄而南北绿灯亮;东西红灯亮并维持30s,其中南北绿灯同时亮但维持25s,到25s时南北绿灯闪亮3s后熄灭,南北黄灯亮2s后熄灭而南北红灯亮,同时东西红灯熄而东西绿灯亮,进入到下一个工作循环。3、当需要系统停止工作时,按下停止按钮即可。

2.2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读懂交通灯模板的控制电路;认识各状态发生器的位置;能编写交通灯自动控制的程序;能正确接线使交通灯模型工作起来。

2.3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该项目实践性强的特点,选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2.4实施过程

1、制定计划。在老师前期示范项目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储备,可以更好的对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做具体的分析和详细的计划,包括元器件的准备清单,这也有利于养成一个好的职业习惯和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下达了工作任务以后,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3人,各个小组由学生推荐一名组长,负责改组的分工和安排。由组长组织讨论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并最终由小组集体从多种计划中确定最佳方案。

2、实施计划。计划后的实施是项目教学法中重要的一环。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个项目的独立完成工作。从项目的确认、计划的确定、任务的分工、项目的实施到最后的检查评价,都交由学生亲自参与,独立且协作的完成。学生是项目的实施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咨询者。当发生错误时,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修正错误。例如,某些学生在程序设计中缺少对计时器进行复位的指令,导致程序运行时不能按控制要求实现工作。这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不断调试运行,分析发现错误原因。经修正后,运行成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检查评价。项目的评价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评价的过程中引入知识的讲解,并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同学加以肯定和鼓励。项目的评价总结过程也是学生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会发现各种问题,学生要组织自评和互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别人的长处,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由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并给出该项目的成绩。

三、小结

《可编程控制理论》作为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许多内容都适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本文通过《可编程控制理论》中的一个典型内容“十字路通灯”的设计,尝试引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教学效果显著。

如今的职业教育,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是符合这一目标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将在今后更加努力,为职业教育事业继续奋斗。

参 考 文 献

[1]刁哲军.电气专业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