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复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0 21:1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复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复学习计划

篇1

高三,基本上被分割为了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最后冲刺和最后调整期几个阶段。由于学校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设置的复习阶段也略有不同。但大体进度是差不多的。下面我们就从这些不同阶段的角度,具体看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1把握一轮复习,攻克基础能力关

一般来说,一轮复习的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细的。这是成绩能上一个大台阶的最有利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再想这样较为轻松地超越别人就不容易了。

在这个阶段,考生应该把“攻克每个知识点”作为自己的目标,然后想办法去把这个目标实现。要知道,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往往是依照班中中等学生复习进度来安排自己的教学进度的。倘若在这个阶段你觉得“简单”,那么你就可以在把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完成好的基础上,加大难度进行训练;倘若在这个阶段你觉得“过难”,那么你就应该尽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跟上老师的进度。在这个时候,只要能够保证自己跟得上大部队,那就达到了目标。

在第一轮复习中容易出现一个问题:考生一看书本就明白,教师一引导就会,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否则第一轮的效果将会越来越差。

当然,在高考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考生还可能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①畏难

在高一或高二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学生没能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个学科掌握牢固,从而出现弱科的情况,考生进而会对习题或学科产生恐惧和畏难心理。就要抓紧时间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请他们帮助自己调整好心态,跟上整体的节奏。另外,考生也要积极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毕竟这是第一轮复习,只要努力,补上弱科绝不是一件难事。

②缺乏阅读

阅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考生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欠缺。近几年的高考显现出一个趋势,考题的文字量越来越大,而答案的字数却越来越少。这就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想看,无论自己的知识多么牢固,无论自己解题能力多么强大,如果没有把题目的要求搞清楚,那么答的任何内容都没有意义,这道题目也就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边阅读、边思考、边做笔记,通过眼、口、脑、手等器官的协调,在阅读的同时提高思维、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③信息提取能力不足

课标改革以后,无论是哪个科目,综合性大题都越来越多,而这些日趋重要的综合性大题却成了很多学生的梦魇。

解题的关键是信息的处理,这包括通过审题获取有效信息,明确考查意图;通过思考整合信息,即把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钩;最后还要准确输出信息,把答案落实在试卷上。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2重视二轮复习,突破综合能力关

经过了一轮的复习,考生对自己高中所学知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也能够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脉络。通过这些知识脉络,考生就已经可以解答高考中的中档题了。所以实际上在二轮复习阶段,考生的解题能力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同学们学习水平的分水岭,成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拉开差距。

进入高考第二轮复习,考生应该树立以下目标:

①重拾遗忘知识点

虽然经过一轮复习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同时,由于一轮复习的知识量非常大,一些概念、公式和方法会慢慢遗忘,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更应该回顾课本、学习笔记和纠错本,避免知识点大量遗忘,尽可能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

②搭建知识结构桥梁

高考二轮复习将会加大横向关联内容的联系,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以专题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更加需要考生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桥梁。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别人的知识结构对你的帮助不大,所以这就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础夯实,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知识脉络。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务必要准确合适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对自己的复习进度能够有一定的规划和总结,并随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更具体的,我们需要订立一系列的复习目标,比如,9月完成什么,10月完成什么……甚至可以详细到9月1日完成什么,9月2日完成什么……我们的复习进度就是实现这一个个阶段目标的过程,只不过我们把这个过程细化了而已。这部分计划,务求详细,因为只有足够详细的计划,才可以保证我们在漫长而枯燥的学习中因为不断的实现了我们的目标而拥有可持续的学习热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制定一份具体的详细的学习计划该注意些什么:(我们以日计划为例)

高考备考时间真的很有限,最合理的计量单位就是“天”。从现在算起,整个高考备考时间也仅仅只有200天不到。那么,在每天的复习当中,我们究竟该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我们可以把每天的复习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校与老师同学一起复习,一部分就是在家自由复习。在校复习可能更多地需要配合老师的复习进度安排,而在家,就需要自己对可支配的时间进行规划。

(1)最佳学习时间先学哪一门

最佳学习时间应该依据科目的不同区别对待。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科目来说,最佳时间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倘若你的弱科是需要大量记忆的,那么就应该把最佳的时间留给这些科目,因为你能够迅速记忆并掌握这些内容。

(2)最佳学习时间学习几科合适

有些同学是这样做的:因为现在的高考一般来说分为四大科:语文、数学、英语、文综或理综。这些科目在校复习的时候不见得都会涉及,如果在校时主要复习的是语文、英语和文综,那么你在家复习的时候就应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全力以赴地去复习数学学科的内容。这样既保证了每科都有比较充足的训练并且时间上也不会过于零散。

也有同学是这样做的:除了在校时间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之外,每天都给自己定一个学科主题。倘若今天定的是数学,那么今天所有的零碎时间都用来做数学题,保证持续的记忆冲击。这样的做法对部分同学来说十分有用,但是最大的缺点在于长时间复习一科会非常容易疲劳并感到枯燥。

(3)不要延长最佳学习时间

在复习过程当中,要注意劳逸结合,用一张一弛的原则来安排我们的学习生活,把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这样往往能取得满意的高考成绩。

4计划赶不上变化,谨防高考复习进度上的两大误区

除了在复习进度上应该有明确的规划、劳逸结合之外,同学们在备考阶段还要特别关注两个容易陷入的误区。

(1)误区零碎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利用好这些零碎时间的同时,也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特点和习惯进行自我分析,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拿出一小段时间来放松身心,以换取整体的高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误区二:复习计划越具体越好

篇2

一、正确认识复读的代价、风险与人生目标

作为一个复读生一定要十分清楚复读的最大代价是一年的青春时光,一定要十分清楚复读是有风险的,所谓“零风险”是在骗人。但是复读生更要清楚,承担风险、付出一年青春时光目的是实现自己更高、更理想的人生目标。复读结果的外在表现是提高高考成绩,进入理想大学,而复读结果的内在表现是改变了整个人生。从改变人生这个高度看,一年的青春时光是值得的,承担复读的风险也是值得的。复读生一定要有代价意识,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但同时一定要具备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坚持、坚定的追求。有了人生坚定目标,一年的青春时光就会演变成一种无形的动力,就会主动承担风险并最终化险为夷。

化险为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自己要有信心。09年高考失利了,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复读生有复读生的优势,大家参加过一次高考,对高考过程有过亲身的体验,在吸取了教训的同时也取得了宝贵的高考经验;第二,大家在高三时已经完整地进行过一轮总复习,也就是说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积累,在能力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复读过程就是再积累、再提升的过程,是再巩固、再落实的过程,是查缺补漏的过程,特别是文科的同学,有了这个再积累、再提升的过程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更聪明。第三,选择复读也表现了复读生对自己目标的锲而不舍,显示出复读生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优势不但是宝贵的资源,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复读生的信心。

二、听老师话、跟着老师走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听老师话的学生是好学生!怎么样才能做到提高复读效果,提高来年高考成绩?我们认为,就是要听老师话,跟着老师走。

小聪明不如大聪明,小算盘打得再精也要吃亏,另起炉灶、另立门户、自以为是,是复读的大忌。复读班的老师是精心选择后聘任的,以咱们学校为例,老师队伍全部由各校优秀教师组成,其中光连续多年送毕业班的教师就有几十位,他们既是各学科教研组的组长,又全部在一线上课,不是什么“挂名顾问”,他们肩负着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咱们学校选调的教师,必须教过高三,教学业绩要突出,全部都是专职而不是兼职!主管教学的领导的听课,学生的评教评学已经形成制度。说这些是想告诉复读学生,老师们是有一定水平的,有丰富的经验的,对高考研究是充分的,要相信老师。老师们是引导复读生实现梦想的导师,一定要听导师的话,跟着导师走。

还有一点要提醒复读生,每一个复读班的学生是由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的,每一个学生后面都有六个或更多的教过你们的老师,这些老师就成了你们比较复读老师的参照,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在复读班教学过程中谁向谁靠拢?复读班的老师无法向你们靠拢,只有一条路:你们向复读班的老师靠拢,这样复读班的教学才能正常进行下去,而且这种靠拢越快越好,这就是我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听老师话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三、要有吃苦精神、要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没有诀窍、没有捷径,考试更不能猜题押题,学习需要的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特别是复读,就意味着再吃一遍苦。我在招生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知识有漏洞,还有些同学150分的卷面连90分都没得到,也就是不及格,高分考生150分卷面也没达到120分,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其中二条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方法不对头,二是刻苦精神不到位。一定意义上说选择了复读就是选择了吃苦,谁能吃苦谁就会取得好成绩。

合作学习很重要,这是一种学习氛围,有问题大家讨论,有问题共同研究,合作学习不是反对问老师,有问题当然要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复读生的班级一旦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向上的氛围。

这里还想提及一点就是厚道的学生是好学生,厚道的学生包容性强,具有很强的宽容性,不是自私自利,不是斤斤计较,不是以邻为壑,不以同学为竞争对象,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精华办复读班这么多年似乎形成这样一条规律,厚道的学生出成绩。再往深处说复读过程也是人格提升的过程,分数当然要提升,人格更要提升,人格的提升对分数的提升有着重大影响。

四、抓基础、抓中低档试题

研究高考多年、抓高考质量多年,有两条经验是年年不变,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两句话:

真正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基础知识!

真正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中低档试题!

150分卷面,得分在120分以内,有些考生甚至不足90分,一般说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基础知识有漏洞,二是中低档题跑了分。有些优秀考生语、数、外得到120分或110多分,分析结果是难题(占30分)得到一些分,而中低档题跑了不少分。综合试卷中有240分中低档题,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抓住。高考750分,中低档题占八成——600分,抓住这600分的题就抓住了根本。

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高考考查任何一项能力都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因此高考复习,高考复读抓住了基础知识就是抓住了根本。

五、学会答题

在今年招生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高考之后的估分高于高考实际成绩,咎其原因有一点是共同的:考生觉得自己答对了,可是阅卷老师没给分,这是为什么?我前边的文章中写过如何正确答题的策略,其实差距就在答题的准确性上。我多次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道政治试题,牵扯到了历史知识,试题是这样的:满清末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和现在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许多同学答题写的是:主动与被动,自愿与不自愿等等。其实考生在审题时没有搞清这道题的题眼是“本质”,总是在“不同”上做文章,当然得不到分,得不到高分,本质是什么?是“主权”是“国家主权”,有了“主权”这两个字,再加上几句修饰,满分就没问题了。

篇3

【关键词】 积极情绪 高中英语 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07-01

学生进入高三,普遍感到英语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整个高三阶段的复习工作辛苦而繁琐,经历一次高三生活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次磨砺,往往是老师辛苦,学生疲惫。因此作为指导学生复习的英语老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减轻学生的负担,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备考能力。下面笔者就在高中英语复习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以达到优化复习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1 积极情绪的定义及功能

积极情绪就是因为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当积极情绪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1.1 积极情绪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认知能力

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积极情绪,可促进其智力发展。

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

高考就像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考生的头上,对每个考生造成无形的压力,而缓解这种压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的学习体验。经常能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自然会恢复,主观幸福感自然而然就能提升。

2 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

2.1 科学安排复习内容

(1)安排模块复习,激发学生积极情绪。模块课文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必须的,尤其是对于英语水平中下的同学。以模块课文为基础,依托科学的复习学案,梳理单元基础知识,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并识记。上课以听写和提问的方式对作业内容的落实情况做一个检测,三个单元复习完毕时再做一次小测验,循序渐进,减少学生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果。做到课前做的作业和课堂检测内容、考试检查内容一致,拒绝做无用功。

(2)安排语法知识复习,激发学生积极情绪。语法复习采取少吃多餐、细嚼慢咽的方式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具体操作为:以非谓语、定语从句和虚拟语气等学生的学习难点为主,老师先上情景教学法语法课,引导学生梳理结构和复习运用,在接下来一周左右时间里,每天做10至15个单项选择题或填空、翻译题,以练习、纠错、复现这样的循环方式,迈小步,不停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知识。

(3)安排阅读、完型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具体操作为:每天安排十五分钟左右的限时训练,两次阅读加一次完型、一次改错和一次作文训练,一周安排一次综合训练。

2.2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创设积极氛围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当学生在情感上与老师相融时,他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会倍增。复习阶段如何借助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呢?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复习计划的制定。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复习伊始,和学生交流并明确复习计划,通知学生准备好相关书籍、资料等,甚至建议学生在听写本上注明“复习听写”字样,明确各项要求,和学生一起期待,从而从心理上进入复习阶段。从复习计划的制定乃至每天的课堂检测内容和上课内容的确定,可以实行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且学生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再配以教师亲切的教态,这样的复习课给学生的感觉一定是积极、活跃、融洽而又令人难忘的。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从提问到任务设置,为学生量身定做。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各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都有带到。每节课老师至少要随机提问三分之一的学生,连续三节课内每个学生都要提问到。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课前根据作业和学生实际,反复推敲上课要问的问题,甚至谁来回答、谁来补充都写在问题旁边。发动学生小组合作解决词汇记忆和词义辨析的困难。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高效的复习。

篇4

【关键词】高三;复习;教学环节

        进入高三,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学生只需要多做题,教师只需要把题讲好就差不多了,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三化学复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考生对已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并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本文只谈高三化学复习如何把握好几个教学环节。我认为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练、评、答疑几个方面。

        1.教

        在教学过程实施之前,教师应该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绝不能因为是高三而不讲究章法,相反显得更为重要。教不应是单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怎么教?不能搞“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要清楚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教学的主体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就难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应时时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不要太吝啬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从而保持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由于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要做到有目标地精讲。学生熟知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费口舌。教师应重点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功效。这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每节课发挥出最高的效率。除了备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我校生源相对较差,每个班也显得很不整齐,学得好的学生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差距很大。教学中应尽可能因材施教,教学定位不能就高,也不能就低,而是针对中等或中等偏上程度的学生,同时结合高考的难度实际。对于两头的学生,程度较好的学生利用提高班进行提高,程度较差的学生适当“开小灶”,进行补课。两头抓住了,中间段的学生自然跟着往上走。

        2.学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法。比如针对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的情况,我告诉他们要把握好“理解不等于掌握,掌握不等于永远掌握”的辩证关系,听课时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渡过了某个难关,不等于自己已克服了这个难关;就算是今天自己闯过的难关,时间长了,可能因为遗忘难关又摆在你面前。因此对做错的题要做上记号,多做几遍,经常温习。指导学生多读课本。学生总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太浅显不屑一顾,导致的结果是概念不清,基础不扎实。在复习阶段可把课本当作辞典来查,在练习中发现基础知识上存在含混不清,应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3.练

        练习不能搞“题海战术”,应“精练”。精练是指每一次练习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练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不能图省事不负责任的找一份现成的试卷就给学生做,毕竟每一届学生情况不一样,高考形势也在变化。有目的性,除了表现在内容上以外,还应该能力方面,如这次练习侧重于要求学生答题规范,下次练习侧重于要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把握,再下次练习侧重于审题能力培养,这样的练习在第一轮复习完后显得尤其重要。有针对性,是指不能对所有程度的学生“一刀切”,都完全用同一份试卷,如试验班学生和普通班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尽量避免给学生做偏难偏怪的题,否则不利于学生落实基础,倒可能导致他们“钻牛角尖”或者产生畏缩情绪,就是前几年的高考题也要进行筛选,把有利于打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除了统一练习以外,学生还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练习。比如可以通过整套试卷练习来提高自已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和解题速度,可以针对自已薄弱的知识点内容找相关的题进行强化训练,也可以针对自己做得不好的题型专门找题强化训练,总之是“差什么就练什么”。

        4.评

        “评”是指练后讲评试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讲评前先把总体情况简单介绍,使每个学生大体清楚自身所处位置,再点名表扬取得进步的学生和前几名学生。再把突出的一些问题作说明,强调学生注意。对学生暴露的问题,教师要冷静分析出错的原因,找出根源所在,并思考解决的方法。在讲评过程中,不要怕花时间,如果学生暴露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他们可能会保留甚至强化这些错误的记忆,形成负面效果。绝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评。对少数同学易犯的错,要求他们自己进行解决,这样能提高这些学生的主动性。有些问题,还可通过变化题设条件或变化设问,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认识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习题的使用价值。总之,避免“就题论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思路。

        5.答疑

        答疑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占有不可小视的份量,能起到培优辅差的作用。因为其它的教学环节难以针对学生个体,答疑是群体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答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了解学生个人在知识及能力结构上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疏露或未得到理想的效果。如何答疑?面对摆在面前的问题或习题,教师如果二话不说地讲解解题方法和答案,往往不能达到最佳的个体辅导效果。不妨先问学生是如何思考的,教师冷静的分析学生的思路,找出其思维存在的障碍及知识上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症下药、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症结所在,让学生自己去进一步思考,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和上课一样,答疑也最好不要采用“灌输式”。除此之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答疑时要区别对待。对基础差的学生一定要耐心答疑。教师还可进一步给学生适当的学习建议,并反思学生的问题是否反映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  基础知识  思维能力  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57-02

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重现一次。九年级中考复习,对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笔者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1 明确目标,以“本”为本,强化基础

首先要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课标》,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超标”、“拔高”、“拓展”。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临到中考,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一遍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必要时还可自己写出阅读总结,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如,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除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其反映的是何种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进一步与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按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辅之以必要的实例佐证。

2 注重复习方法,提升能力

复习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有效课堂,在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2.1调查摸底,有的放失地复习

通过基础知识检测、提问、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中存在的疑点、盲点,找到学生的症结所在,教师针对疑点、盲点复习,有效消除疑点,填补盲点。否则即使教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复习的内容无法掌握,更不会理解复习内容。

2.2建立网络,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化学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归纳起来,形成网络。一方面,学生把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另一方面,学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如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意义、写法;(2)化学式——意义、写法、计算等;(3)化学方程式——意义、书写步骤(配平)、注意事项、计算等。

2.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情景

复习时教师要全方位地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将化学知识的复习融入社会生活生产中,这样既能对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又能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这一目的,教师就应加强学习,扩大信息来源,关注与生活、生产、重大科研(如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最新理论)上一届高考题目竞赛题目中的信息来丰富复习内容,在这些信息处理中要充分挖掘所给信息,用所掌握的知识去灵活运用解答,例Fe+CuSO4=FeSO4+Cu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反应,针对该反应,联想到金属及金属铜的冶炼,农药波尔多液的配制和盛装容器,金属活动性探究等方面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进行知识深化,达到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加碘食盐”、“加铁酱油”为例,既可以围绕元素的有关知识设计问题,又可围绕化学式的书写、意义及计算,还可从物质的分类、组成、性质、反应原理及检验等方面设计新的问题。

2.4重视问题设计,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好的问题设计利于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从而增强复习的有效性,首先问题应有较强的综合性,因为复习是初中化学整体知识的展示,是对现有知识的整合、运用。如:氧气、二氧化碳是身边化学物质的重要代表,设计问题时应从氧气、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变化、制取、用途等方面的差异,在巩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同时,深化对氧气,二氧化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界中的转化,认识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例:“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如: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采用节能技术

D.利用太阳能、风能

(2)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A. 6CO2+6H2O光合作用 C6H12O6+6O2

B. CO2+3H2催化剂 CH3OH+H2O

C. CO2+CH4催化剂 CH3COOH

D. 2CO2+6H2催化剂 CH2=CH2+4H2O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 ),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填字母)

这是一道以温室效应中二氧化碳气体为命题背景,介绍了一系列关于减少CO2含量的方法和措施,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人人有责及物质综合应用意识。

篇6

一、依结构,推性质,实现结构体现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问题是结构与性质的相互依托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如何把握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学好有高中机化学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一些官能团的特点,抓住一些常见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以及能发生的相关反应,构成官能团相互转化网络体系,便于复习和理解.

例如甲酸虽然属于羧酸类,具有羧基,羧酸的一切所有性质,但是从结构上看甲酸除了羧基以外还有醛基,因此甲酸具有醛基和羧基的双重化学性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羧酸.因此我们在掌握该有机物具有的性质的时候,不是看所属的类别,更重要的是根据该有机物具有什么样的官能团,然后再去推测其具有的化学性质.我们的学生不要感觉该有机物的结构复杂繁琐而感到胆怯,其实再复杂的有机物都是由一些我们熟悉的官能团所组成,要透过现象的表面看透该结构中真正所含有的官能团,理清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变化和区别,而其性质也就变得清晰了很多.

二、理透机理,环比迁移,发散解题新思维.

在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中,一些学生往往不是靠死记硬背,就是照搬照抄,其实不然,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牢牢掌握发生有机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机理)是最为关键.何处断键?何处成键?反应条件是什么?官能团如何转化?反应类型是什么?性质有何改变等等.只有通过真正理解有机反应转化之机理,然后运用类比迁移模拟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如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酯基的形成在于乙酸和乙醇的如何断键,通过对同位素的标记,其实质就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的反应.理清究竟哪里实现酯基的构成,以及酯形成的反应条件等等.下次碰到同样类似问题也就简单了许多,例如硝酸与甘油形成三硝酸甘油酯的反应,其实也就是如何形成酯的过程.掌握了化学反应规律和转化的机理,解题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复习的效率也就随之大幅度的上升,在有机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做到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果.

三、养成归纳,理解相互转化的习惯,沉淀记忆.

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而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就是有机推断与合成.因此我们学生要在充分理解有机物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转化.譬如我们要想合成一种聚合物,就要以寻找该聚合物单体为目标,依据该单体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递变.一般官能团转化的路线为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只要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官能团相互间的转化,有机物间的物质转化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复习的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要求学生记忆官能团转化的一般路线并加以一定的灵活应变,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也对我们解决有机题大大提供了捷径.在有机化学学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再进行归纳与总结,比较与记忆,最后一些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常见转化要不断沉淀.在此基础上还可借鉴一些有机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四类平面结构、四类取代反应.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分析,寓知识记忆于趣味之中,也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并不辛苦.

四、讲练结合,学会前后对照比较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题中合成推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我们学生往往感到较为头疼或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失分较多.其实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减少失分的关键在于我们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对照比较为宗旨,仔细观察两者有机物在转化前后中的区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本质,这个官能团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利用我们的现有的有机基础知识充分解决内在的关系.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分培养学生的解题应答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五、有效针对训练,寻找突破,实现自主学习.

理想课堂的主题在于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被动学习回归到自主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的追求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必将导致教学的悲哀.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自主分配,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训练,以练带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求学习有机化学教学的捷径,在课堂上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勤观察,勤思考,勤比较,勤记忆,寻求突破口.摆脱以往的“题海战术”、“填鸭式”,其实也是对我们教学的负责任.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体系广度,又要注重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更要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训练试题的选择性上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力求做到答一疑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例药物贝诺酯可由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贝诺酯分子中有三种含氧官能团

B.可用FeCl3溶液区别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C.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均能与NaHCO3 溶液反应

D.贝诺酯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最终生成乙酰水杨酸钠和对乙酰氨基酚钠

篇7

关键词:高三学情;探究;别样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76-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新授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已蔚然成风,成效斐然。然而复习课堂又是另一幅景象,多数教师认为复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还有的认为要复习的内容很多,探究浪费时间,还不如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单调的接受性学习最终让学生兴趣受挫,课堂气氛趋于乏味和沉闷。如何突破复习课这一惯性瓶颈,弥补“新课授完、探究下岗”的缺憾?如何引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对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建构,自主整合与提升,形成创新的思维方法,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在高三复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进行了有效尝试,颇有感悟。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高考试题大多是情景性试题,是来自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化学科学素养低的学生是难以解决的。学生走出校门后,随着化学知识的渐渐忘记,便没有什么化学科学意识和观念去指导其行为。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作为负责任的教师不能让这种现状延续。到了高三,新授课基本结束,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完备的知识结构,他们更容易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引发探究,分析问题也更加深刻,讨论也能更加有效地实施,更加具备展开探究性学习的条件,这也是所有高三学生更重要的学情,正是基于这有别于高一、高二学生的不同,即使同样是探究性学习,同一个课题,高三化学复习课也能上出不一样的精彩,这好比在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下,花儿同样可以展示出别样的红艳!

二、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知道Fe2+和Fe3+的检验方法并能优选且应用于生产生活中。(3)认识Fe2+和Fe3+相互转化的途径,并能运用于生活实际中。(4)进一步感受原电池的应用,铁的防腐。

2.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理论推测、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与总结。(2)在分组实验中养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3)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起到复习巩固与提升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2)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Fe2+和Fe3+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2)难点:Fe2+和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优化,学习和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一是以“暖宝宝”的化学成分和原理的探究为主线复习提升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重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暖宝宝”是生活中常用的利用原电池反应发热的商品,它集元素化学、实验化学和化学原理于一体,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不同层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科学意识。二是注重思维的发散和联想,既有对知识的再概括、再认识,也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五、教学设计和过程

情景创设:寒冷的冬天,我看到电视里有个广告,“有了暖宝宝,冬天不再冷”。我于是买了几包试试。将真空包装外袋撕开,取出内袋,剥离后面的衬纸,将纸包贴在内衣上,片刻就觉得温暖。大家想试试吗?

学生:想。

教师:好,每个学习小组1包。

学生:体验发热情况。

教师:此时此刻,同学们在脑子里产生了什么疑问?

学生:小袋里装的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发热(原理)?

教师:好!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对一新鲜事物就要保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浓厚兴趣。今天,让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一起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暖宝宝的化学成分和发热原理以及解决其他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定性探究过程一般分为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几个步骤。现有资料:暖宝宝的发热料由某种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无机盐、水和保温材料组成。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和观察分析,猜猜纸包里装的是什么物质?说出你的猜想依据。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大家学过哪些化学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学生: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铝热反应、金属与酸反应、大部分化合反应……

教师引导:根据大家的观察,你觉得暖宝宝的发热剂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它的发热原理是什么?

学生:观察发现发热材料是黑色粉末,只有与空气接触时才开始放热,同时根据资料说明,可以猜想发热剂的成分可能是铁粉、食盐、活性炭。它发热的原理是活性炭有强吸附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铁粉、活性炭、盐、水组成一个原电池,发生铁的吸氧腐蚀,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同时释放热量。

设计意图:在已学习了铁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究铁在生成物中呈现不同价态的原因的欲望,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可变价态元素的性质,同时为检验铁单质提供更多的思考途径。

教师引导:除了用磁铁检验铁单质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好的化学检验方法?

学生:可以滴加铁氰化钾溶液来检验,若出现蓝色溶液,证明溶液中有亚铁离子。(这是参加竞赛辅导的某个学生的回答)

篇8

一、明确考试说明中化学实验的有关内容和能力要求

虽然我接触的很大一部分同学开始复习的时候认为《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枯燥无味,还不如去做一套试题呢。其实不然,只有认真阅读了考试说明才能了解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所以我用了6个课时的时间为我的学生对考试说明进行了认真解读,具体的内容和能力要求我就不在重复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考试说明,我们在平常的实验复习中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中学化学教材中的试验知识为载体、对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进行归纳和仿真,辨析有关概念,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挖掘教材内涵,化解难点,通过横向、纵向统摄整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这样在实验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训练,提高实验的基本素质

中学化学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实验的基本知识包括常用的仪器分类、使用和洗涤,常用试剂的贮存和取用,以及实验安全和意外事故的处理。二是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气体的制取、净化、收集,物质的分离、提纯,物质的检验以及有关的定量实验。就这两块内容来说,其本身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而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又是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有了综合运用和发挥的场所。因此只有注重实验复习中的“双基”训练,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规范性,才能提高实验设计,综合分析应用等各种能力,否则,实验能力和思维培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源。

三、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过程的分析、积累实验经验

高考实验并不是对书本现有知识的照搬照抄,更不是机械的记忆重复,而是综合实验能力的考察。由于目前的高考无法直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近几年高考均出现了通过对只有亲手做过实验才会引起注意的操作细节考察的试题,以达到间接考察动手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在善于观察的基础上并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若只注重操作的要点、关键和要求,而不注重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尤其是一些最基本最平常操作中的细节,易成为实验中的盲点,在高考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对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实验经验的积累过程,只有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才能丰富实验经验,才能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这样既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也符合素质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联系实际,拓宽视野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防止中学生过早地分科、偏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化的要求日益被重视。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应“注意考察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注意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所以作为总复习中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提高科学素养与应试能力是总复习的最终目的,从学科角度看,化学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化学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化学则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书本中的化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科学发展、医药、染料的生产过程以及日常生活等诸方面都可用于化学实验紧密相连,所以化学实验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

五、分析研究试验试题的变化趋势

篇9

一、 质量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即物质质量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例1有一批氢氧化钠样品,经测定含水质量分数为3%,并且还含有7%的碳酸钠.取其中5 g样品加入到100 mL浓度为2 mol/L的盐酸溶液中,最后加入浓度为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调至中性.问一共需要加入多少毫升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完成后将溶液蒸干,能够得到多少克固体?

1.按照通常的解题思维模式,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5 g给定氢氧化钠样品中各个组分以及盐酸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m(NaOH)=5 g×(1-0.03-0.07)=4.5 g;n(NaOH)=4.5 g/(40 g/mol)=112.5 mmol

m(Na2CO3)=5 g×0.07=0.35 g;n(Na2CO3)=0.35 g/(84 g/mol)=4.2 mmol

n(HCl)=100 mL×2 mol/L=0.2 mol=200 mmol

2.然后我们需要列出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一:NaOH+HClNaCl+H2O;

反应二: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三:NaOH+HClNaCl+H2O

3.最后在根据各个反应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即26.4 mL的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进一步计算出所发生的三个反应中的固体物质的物质的量,即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12.5+4.2×2+79.1=200 mmol,质量为11.7 g.

以上计算方法复杂繁琐,并且在计算过程十分容易出错,如果利用质质量守恒法则是整个计算过程变得非常简单:

1.我们首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很容易发现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物质只有氯化钠,由于反应过程中Cl-守恒,而Cl-又完全来自于盐酸溶液中.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HCl的物质的量就可以直接得到最后所得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200 mmol,进一步直接计算出所得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

2.然后利用整个反应过程中Na+的守恒,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所需补加的多少物质的量的Na+即可.用总的物质的量200 mmol减去给定样品中Na+的物质的量(112.5+4.2×2) mmol,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所需补加Na+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进而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为26.4 mL.

二、 化合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化合价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物中正负化合价的总数相同.

例2有40 mL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水溶液,将其加入到60 mL浓度为1 mol/L的盐酸溶液中,接着加入5 mL浓度为2 mol/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经pH试纸检测溶液为碱性.然后用1 mol/L的硫酸进行中和,当硫酸的用量为2 mL时,恰好可使溶液呈中性.求该碳酸钠水溶液的浓度.

1.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我们依然需要列出所有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KOH+HClKCl+H2O;

H2SO4+2KOHK2SO4+H2O;

2.然后根据所给定硫酸的量进行倒推,最后求出碳酸钠的量,进而求出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如果能够将化合价守恒法运用于这道题目,那么解题的过程则会简化很多,也不易出错:

1.题目中给出最后溶液为中性,也就是说所涉及到的CO2-3, OH-, H+的化合价是守恒的,即:

2(化合价)×0.02(体积)×c(Na2CO3)(浓度)+1(化合价)×0.004(体积)×2(浓度)=1(化合价)×0.08(体积)×1(浓度)+2(化合价)×0.001(体积)×1(浓度)

通过一步计算便可以得到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三、 电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电荷守恒是指在化学变化中氧化剂得到电荷总数和还原剂失去电荷总数相等,一般会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

例3有3 mol/L的硝酸溶液30 mL,与某金属发生反应.反应完成后测得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浓度为2.5 mol/L.一直硝酸被还原后生成的产物唯一,求还原产物是什么?

这类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属于比较难的题目,乍看下去根本无处着手.但该类型题目所涉及到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我们便可以想到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解题:

1.首先我们可以得知有0.09 mol硝酸参加反应,未被还原部分为0.075 mol,即只有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

2.然后我们可推断出溶液中有5/6×0.09=0.075 mol 的金属离子,也就是说1/6×0.09=0.015 mol的硝酸根得到了0.075 mol的电子被还原,即每个N+5得到5个电子,被还原成N0,即还原产物为氮气.

四、 原子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原子守恒即在化学变化发生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例3同样也可以利用原子守恒法进行解答:

设金属为M,被氧化后呈+1价.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则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M+6HNO3Mn(NO3)5+X+Y

篇10

1、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②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

2、学案内容。每个学案含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2)基础知识回顾,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3)知识要点,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4)样板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5)知识能力训练,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复习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