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8 08: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司考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司考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中学 会计信息化 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水平也不断发展,传统会计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趋势的需要。中学会计信息化与中学教育经费应用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为了促进中学教育经费应用管理系统逐步完善,实现中学会计科学化管理,本文从中学会计信息化特征和进一步优化措施入手,对中学科技信息化进行简析。

一、中学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概念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传统计算机简单数据保存、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储存、应用的管理过程。中学信息化管理将传统单一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中学教育理念之间达成教育模式融合转型,促进中学教育整体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二)特征

中学科技信息化使中学资金管理逐步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学会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学会计信息管理全方位。中学会计管理的范围主要为中学教育日常开支、中学教师工资以及多种教育活动经费,传统中学会计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管理,分工分配,容易造成中学会计资金划分不明确或者资金应用片面性的问题,中学会计信息化管理,使中学教育经费应用从信息应用、信息管理以及资金分配管理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不仅实现了中学教育经费应用科学化,同时也实现了中学会计运用全面化;第二,中学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发展,计算机智能化操作,中学财务管理系统科学化;第三,中学会计信息管理形式多元化;第四,实现了中学会计信息交流管理透明化,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计算机系统完成中学财务管理的整体操作,管理者可以对管理流程进行网络监管,实现中学经费管理透明化。

二、中学会计信息化的优化措施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科学化。全面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现阶段,我国中学会计管理实施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学教育经费应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学会计信息化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转型发展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实现中学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本文从我国中学会计信息化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中学会计信息化优化措施。

(一)逐步完善中学会计管理职能的转变

中学会计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中学教育经费运行计划,对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和收入进行经济核算。实现中学会计信息化管理,平衡信息化管理与会计应用管理之间的协调性,避免中学财务管理中人员冗长,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混乱的现象,明确中学会计人员应用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相适应,明确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实现中学教育经费管理体系层次性强,管理职能名明确。例如:某中学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但中学中管理部门中人员管理系统依旧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学会计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冗长,中学日常开支比重增加,中学会计系统改革滞后。校领导为了转变这种局面,对中学会计部门人员管理职能科学划分,完善了中学会计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二)优化中学会计经费计算方式

中学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也是对中学财务管理技术水平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的体现。中学会计应当合理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优化中学会计经费计算方式。一方面,中学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中学经费管理系统中经费记账,经费结账,经费报表的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中学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保障会计经费运算数据准确性较强;另一方面,中学会计可以将信息化智能操作系统与中学经费应用分配比重相结合,优化中学会计信息化经费计算方式,灵活运用中学会计信息化系统。例如:某中学会计为了将信息化管理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度进行深入探究,应用网络数据分析系统对学校近年来财务应用比重进行划分,制定财务分析表格,对中学会计信息化系统综合应用,实现了该学校会计经费计算方式科学化分析管理。

(三)适当加强中学会计信息化管理监督

中学会计信息化实现,是现代教育教育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学信息化管理使中学财务资源管理的数据运行精密化和集中化处理程度提高。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高中学会计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中学也应当加强对会计管理系统人员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中学管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管理措施,保障中学会计信息资源数据应用客观发展。例如:某学校采取会计信息化管理,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学会计应用管理系统,建立中学网上会计操作监督系统,对该中学会计信息存储,人员操作进行监督管理,不仅提高了中学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同时也降低了中学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的发生。

三、中学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我国教育管理系统逐步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完善中学会计系统,中学会计系统的完善程度与中学教育经费应用情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中学会计信息化能够降低中学会计管理信息失真,数据不准确的现象,提高中学财务资金管理水平,完善中学会计系统;第二,促进中学经费管理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传统人工会计管理对财务分配比重划分缺乏科学性,同时,财务资金划分中容易将中学管理中不重要部分忽略掉,导致中学财务应用比重失衡,中学会计信息化应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信息管理智能化操作,从而实现了财务分配综合管理。

四、结束语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现代管理手段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应用的体现,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中学教育资金划分科学发展,使中学教育管理体系转型发展与社会发展总趋势相适应,推进我国中学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辛茂荀.中学会计信息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袁树民,.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程昔武,纪纲.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6(3)

篇2

关键词:探究学习;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和传统学习的区别]

中文“探究学习”最初是由英文“inquiry learing”翻译过来。美国学者施瓦布将其定义为“儿童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因此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探究性注重的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认再现,不仅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反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探索,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且探究学习没有否定反而加强了教师在学习中的主要引导作用,更加强调了师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双向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倡师生互动、互助。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改革指向是双重的。

[化学探究学习对教师的挑战]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化学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实践,是前人探索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进行探索,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化学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社会责任感、情感、意志、方法、态度及勤奋、坚毅合作等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化学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化学教师要不断地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一、对教师管理探究过程能力的要求

分析探究式教学,我们不难看出,它与我们现在学校惯用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采用的是开放式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真实或模拟的各种活动,这样便能帮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可以想象,教师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全方位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的,这就对教师管理探究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确定问题方面,教师要向学生阐明为什么应进行探究?首先,了解他们知道些什么?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让他们自己确定探究性学习的目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研究文件、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并讨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确定完问题之后再决定怎样通过组织扮演角色、游戏、案例分析进行现身说法。另外,应适当确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应掌握的问题,但此问题事前不公开,在学生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再进行补充性说明。其中,任务的分配最为重要,可以将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使活动得以有序地开展。探究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查找资料,学生因为知识面窄、知识不系统而不知道怎么查资料及相关信息,不知道查什么资料,不知道能否用别的方式找到这些信息,不知道如何使用数据等。查到资料之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通过比较和分析,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得出结论。探究整个过程的效果在这时才真正体现,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解释获得的信息,完善并改进判断形成一般性结论,解释异同,建立联系,并可适当要求学生表达他们的见解,如提问:“××能说出些什么,注意到有哪些异同点,得到什么样的一般性结论”等。

二、对教师知识容量的挑战

探究性学习使教师面临着最大的挑战。教师除了要熟悉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内容外,还要注重学习更多新的、综合性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教师的专业范围内,也可能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知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目前不同的人对探究性学习抱有不同的态度,但可预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指导探究性学习将成为每位教师的必备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精通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

当今,全球计算机产业进入了计算机新时代。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可在计算机中得到反映,并且可通过文字、图形、语言、声像等形式在网络中进行信息交流。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能够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实现发展的跨越。积极利用现代媒体具有的先进性、形象性、高效性及交互性等特点,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要利用好现代媒体,迎接现代媒体的挑战,只有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入手,转变观念,继续学习,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创设探究学习空间

探索精神首先来源于一个人的崇高理想、远大抱负,对祖国的热爱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有了宏图大志,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追求目标的强烈愿望,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情感、意志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极好举措。例如,在讲授“碱金属”一章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在讲授原子结构理论,可讲述居里夫人的故事;讲授氮族元素时,可介绍致力于应用科学的戴维……通过生动活泼的材料,适时地激发学生探索创造的欲望。教师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知道:化学这门课程同其他学科一样,要不断地思考、实验、再思考,举一反三。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不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更是搞好其他学科研究和探索、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知识积累。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源泉。采用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因疑而发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学生思维,是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选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应充分挖掘它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护、鼓励和尊重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发展,为此,教师运用评价手段要多表扬、多肯定、多启迪,如采用“×××,你真棒”等。另外,评价还要注意科学安排评价的时机,要因材施评及重视评价后的补救,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管处于主导地位,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是单向传递,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情感投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化学教师应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尝试着变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读课本,提出问题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观察、分析和总结,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活动。这样,以自主活动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设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每个人都在未知领域中驰骋想象,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思维的不断换元和转换中走向创造。以元素化合物中物质制取这部分内容为例,有的教师先演示后,学生再做实验,或者边讲边做实验,有的甚至在黑板上做实验,学生对所用的装置和步骤“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有些教师先交给学生这样的自学方法,即让学生抓住:反应原理、所需原料、实验仪器及装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归纳出此装置可制取哪一类物质、比较此实验装置与类似实验装置有哪些异同点。然后让学生沿着这条思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操作,教师既不告诉实验步骤,也不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实践方案,独立探索,不断变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显然,这两种教学方法相比较,后者更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课本显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这样的隐性智慧,使每个人都拥有创造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而前者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虽然这样学生也能获得一些化学知识、训练一些基本技能,甚至也比较适应传统的考试,但遇到较活的试题时学生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教师要引导、总结和实验有关的现象,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诱导学生由现象推出结论,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解决新问题,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再现旧知识,检查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加以巩固,且专心思考教师是怎样利用旧知识推出新结论的。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学生步步前进,逐渐深入。相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法,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或对实验及装置提出改进方案,或将化学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写出有关专题报告或小论文等等,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及思维发展创造条件,开放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伸展性和开放性,从而达到深化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学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坚持不懈、活到老学到老,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来,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扬美秀.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教改实践与探索,2002(2).

[2]胡军哲.试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更新.课程·教材·教法,2001(6).

篇3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在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下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个体运能否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还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抨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并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1)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3)调查研究型。是指学生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再通过整理、分类、综合和分析,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4

关键词:现状分析;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1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初三化学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地回顾与整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和熟练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能让学生在化学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形成学科观点,以学生的需求作为中考前复习的根本目标。笔者近来对二十几所初中学校进行了听课调研,对目前初中化学复习的一些不佳现状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复习教学的思考,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一、现状分析

1. 各阶段复习的目标不清晰

初中化学总共有十个月的教学时间,用七个半月左右教完新课,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复习,这是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后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用五周时间对课本内容按章节进行梳理,第二轮用两周时间根据中考重点、热点进行小专题或题型复习,第三轮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练习、模拟训练,而在三轮复习中有许多学校没能设计好各阶段的复习目标,只是按照时间进行简单的安排。

2. 复习教学内容缺乏设计,复习课的形式单一

第一轮的复习课复习流程基本上是师生共同回忆原来所学的知识内容,根据课本顺序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很多是新课内容的浓缩,然后完成课堂训练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习题,解决习题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轮的复习课基本上是学生先做题,在学生练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评讲;第三轮则是对学生练习卷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总之,在教学中缺乏教学设计,没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3. 迷信复习参考资料,忽视教材的作用

由于复习阶段很多学校都会为学生增订学科复习指导用书,于是有的教师就迷信现成资料的使用,按照现成教学资料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而把课本丢在九霄云外。

4. 进行题海战术,纠错不彻底,学生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也有许多教师十分相信或不自觉地运用题海战术,特别是5月份以后,各地区、各校的模拟卷接踵而来,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是来一份做一份,害怕少做一份而使复习效果受到影响,缺少了教师对试卷的选择与思考;由于练得多,带来的问题是讲评来不及,对学生的错误分析不到位,纠错工作更不能落实到位,此方法更严重的影响在于造成对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规范答题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缺失。

二、教学建议

1. 指导思想正确,实现教学公平

由于初中教学阶段属于义务制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的,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能正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 有据有序,方寸不乱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若在复习阶段教师对复习没有方略自乱阵脚,学生肯定处于混乱状态,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做到“三个力戒”。①力戒无序。此时教师要根据前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情况,有序规划好复习阶段的内容复习,让学生温故知新。②力戒无效。到了复习阶段教师感到没有什么好讲,该掌握的掌握了,有的内容也无法把握,导致复习阶段的随意性增强,就像有的人说:脚踩西瓜皮,手拿烂泥巴,走到哪里滑到哪里,滑到哪里糊到哪里,导致最后复习低效,甚至无效。③力戒浮躁。通过前阶段新课内容的学习,复习阶段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会出现一些状态不佳或情绪不稳定或犯莫明其妙的错误等,此时,教师不能乱方寸,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分析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是学习心理健康的辅导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喜欢化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能关心、鼓励、帮助他们,使学生在复习阶段具有稳定、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带入考场。若复习工作能在有序、专注、高效的节奏下进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 尊重教材,发挥教材的基础性和挖掘教材隐含性

通过对中考题的分析研究发现,许多中考试题是由教材知识点、能力点衍变而来,是对教材的基础内容进行组合、加工和发展,教材成为中考试题的基本来源和主要依据,所以在复习阶段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基础性作用。

4. 优化教学设计,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根据这种理论,在中考复习教学中,我们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将知识寓于情景之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从学生贮备的知识来看,由于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的知识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他们也已经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以上的认识和分析,在复习教学中一定要重新审视所复习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反复思考设计出与常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新颖有效的学习情境,重新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新鲜感,让复习课充满活力。

如:沪教版《金属的冶炼与利用》复习时创设如下情景。

[情景1]:茶叶罐中有一包干燥剂,它既能吸水又能吸收氧气,因此也叫“双吸剂”。该干燥剂是一种灰黑色粉末,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红褐色。某同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测该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铁粉。请你设计一些方法来证明该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四个情景的设计来复习巩固金属的有关性质、金属防护的有关知识、巩固铁的冶炼及有关知识的运用。同时,每节课都留有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复习或自我完善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或学生向教师提问或教师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收获。

5. 切实纠错,预防错解

俗话说得好:“学生的正确解法往往是模仿,而学生的错误却是一种创新。”因此,要学会向“错误学习”,帮助学生纠错过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得分手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将平时测试中常出现的错例收集、整理,建立纠错日记,针对错例写出分析,包括思维方法、知识漏洞、同类错误等,并让学生自我纠错,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仍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督查,及个性问题面批解决,减少同类错误的发生。二是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分析,让学生牢固掌握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个性化发展。

6. 适度的专题训练,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篇5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越来越广泛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各个领域,占据着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随着社会需求人才的转型,教育也必须引入信息技术,进而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凸现出来,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就非常必要了。本文就是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关于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关于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104-02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的身边充满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因此每个人应该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改善生活。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各界对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那就是实施信息技术的教学。可是如何才能够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真正的目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探索课题。

2、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在教学中使用网络、计算机、广播电视等硬件设置,对教学中的文图声像等信息进行取得、加工和存储以及传输和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总体来说,有如下一些作用。

2.1、优化了教学方法

采用了信息技术教学,就体现出了智能化多媒体的教学软件的交互性,将课件中的声音、高质量视频、动画以及音频和虚拟手段等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中的形象化和真实性,加大了接受的力度。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发现和探索知识,还能够有效的展开发散思维,产生联想,进而就能够顺利的提取出脑海中的相关记忆内容,对知识进行新的构建。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选择和所授课程相匹配的素材,有选择性的注入自己的课件之中,也可以使用PowerPoint等各种多媒体制作课件工具,自己编写教学课件。通过自己编写出来的课件,就能够明白的说清楚讲解结构,形象演示出知识中难度较大的内容,或者使用动画、图表等来展示动态变化过程以及理论模型。这样,信息技术教学就替代了黑板和粉笔,展示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2.2、作为了一种交流工具

事实上,教学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流,教师要思考如何交流才能够让学生理解传授的知识。教学中交流环节做不好,就是一个失败的教学。

采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能够进行交流。即使学生通过交流没有掌握到想要学生的知识,也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一旦从内心认可了教师,就会在学习上产生兴趣与积极性。这种方式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在教学的课堂上,但是加深了师生彼此情感也为教学做好了铺垫。

事实上,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是不叫简单的,现在使用最多的就是BBS和聊天室,有一些使用班级QQ群进行交流。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这个交流工具,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些专题的QQ群或者聊天室,进而掌握学生的动向和内心体现。并通过他们彼此的聊天,了解学生对教师的反应,有针对性的改正。

2.3、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必须要将学生视为主体,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随着时代的革新步伐,学生的学生观念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要从思想去认识学习的方法,就要利用媒体教学来实现自学。其实,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真正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从知识中去体会和发散。

而且,现在这个信息社会需要的就是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才,即是要能够获取分析以及加工信息能力的人。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学生必须成为教学中的主导功能。

3、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在许多学校里实施的并不如意,还将信息技术视为其他副科。这主要是受到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并没用参与到升学考试中,开设与否都无关紧要。自然,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的,具体有如下一些现状。

3.1、信息技术的教师对教学不满意

现在很多学校对教授升学涉及的科目老师比较重视,具体就表现在待遇上。这就让教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十分不满,他们普遍认为这个课程只是一般的副课,有也可无也可,遇到特殊情况还要给其他学科让路,导致教师的热情一落万丈。

按照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就要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将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糅合起来,进行适当的拓宽。但是这是一门新课程,很多教师已经熟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一时还转变不过来,让教师感到教授起来极其棘手。这也消减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出现了打退堂鼓的现象。

3.2、信息技术的使用率不高

现在虽然在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但是并不像纸笔和书本那样不可缺少。加之在高考这个指挥棍的调动之下,信息技术在很多的学校都被忽视甚至遗忘。虽然也有一些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意识到对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有较大帮助,但是面对高考来说,还是要放在次要的位置。

3.3、缺乏专业教师

很多学校因为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的配备上也就漠然处置。很多学校都是由电教人员来做信息技术教师,而电教人员也不是专业人员,许多都是由物理等学科的老师充当。还有一些学校就让新进的大学生来担任,虽然他们确实有技术但对教育教学还缺乏经验。

这些老师虽然懂一些技术,但是对信息技术认识不清,认为这门课程只要让学生学会电脑技术就行,将教学课堂搞的和培训班差不多。这样就造成教师具体实施的时候和认识不一致,将信息技术教学搞成内容课堂化和教学方式简单化,以及学习的评价单一化。

4、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和时代接轨的第一站。因此,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就关系着社会才人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现状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可是优化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完成,还要对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4.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任务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学的都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方式,都是以任务作为主线,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事实上,信息技术是一门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的课程。

(1)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体来说有四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信息道德。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才能够全面的认识这门课程。也才能够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强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

事实上,信息技术对其他各个课程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用在信息技术上,还可以用到其他各个科目上。因此,要我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实施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有资源,糅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信息技术设备的最大功能,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效率。

(3)培养信息道德

现在的信息技术确实比较先进,网络上啥子方面的信息都存在,有丰富的、大量的学科知识,也有虚假的、伪科学的、甚至还有不健康的垃圾信息,学生本身分辨能力就比较低,有的时候就会误入到歧途之中。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对学生强化信息技术的伦理、人文、法制以及道德等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真确的分辨观点去辨别信息的真伪,也只有学会了辨别能力才能够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

4.2、信息技术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堂课上基本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述,扮演着信息的传递者,成为了教和学的主导与主体,而学生这个本应该位居主体地位的却成了听众。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收效并不理想。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的时代,学生不仅仅是从课堂上获得信息与知识,可以从网络等各个途径获得。而网上有一些讲解比教师讲的还透彻。这势必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师必须树立教即学、学即教的理念,扮演说教学活动中的导学者、设计者、评价者以及合作者。

4.3、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要遵循的原则,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要将任务和问题相结合,必须要将理论联系实践,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要在这个原则之下去创建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符合实践的任务去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拥有学生主动权,才能够不断地挑战学习任务。

4.3.1、设计教学方法要明确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总体框架上,要将总目标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细分,划分成多个模块。最好将这些模块设置成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任务上也要有轻有重,一般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浅深递进来设置,让学生由浅到深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糅合自己的思维进行语言或者动作表达、判断以及直接运用。

4.3.2、设计教学方法要具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设置上必须要注重可操作性。一般情况而言,教师要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经过操作去领悟知识的真知,掌握学习方法。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以任务的操作为基础,设置的任务必须要上机才能够完成,其他的方法很难实现。比如通过编写程序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4.3.3、设计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师在设置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如果任务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出来,虽然让学生品尝到了知识的难度,但是大大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个新的任务,教师一般要实现给学生进行演示或者给出详尽的操作,最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这样的任务设计出来才有意义,也才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

教学方法还要注重重点和难点的分散,要考虑到设计中的知识含金量,以及和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同时,还要尽量体现出学生是中心、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策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性。

4.4、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教学情境

根据现代的教育心理学可知,每一个人在学习活动之中,都有一些因素能够激发人的最佳学习状态。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构建一些和学课程有关的、能够展示真实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学习情景之中,体会到学习的形象化和直观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从某一种情境中去体会学习任务,才能从情境中去探索实践,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判断和联想,进而加强了对问题的理解。

4.5、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多理论知识内容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很难适应,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文字、图像、数据以及声音彼此有机的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同时还要按照课堂中的需要进行一些变化组合,通过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来加深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随时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就能够很好的控制课堂,能够管理好学生,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还有很多的功能,不但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够由他们发挥自身的联想。

5、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而且,作为一门年轻的、新兴的学科,肩负着培养现代化的高科技人才的重担。但是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学科的建设与教学研究中还存在诸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就成为了一项长期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春兰,张景生.走进信息技术新课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5).

[2]李娟,张景生等.影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潘颖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9,(3)

[4]夏微.关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整合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5)

篇6

关键词:数学文化;中考试题;欣赏;思考建议;命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61-05

一、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后就受到国内外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的高度关注.为此,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与此同时,十年后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又重申:“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在每章节中都安排“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价值。那么,什么是数学文化呢?数学文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国内学者从不同的侧面给出数学文化相关的解读。徐乃楠,王宪昌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史、数学与文化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黄秦安认为:“数学文化是超越(扩大并包含)数学科学范围的数学观念、意识、心理、历史事件,人物和数学传播的总和。”顾沛认为:“数学文化简单地说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泛些说,除上述内涵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宋乃庆等认为“数学及与数学产生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对象,包括哲学、历史、政治、教育、艺术、经济、思维科学及各门自然科学,构成一个动态系统。这个动态系统即数学文化。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是双向的和交叉的,一方面数学以其内在的力量推动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数学从相关文化中汲取动力和养分。”比较上述学者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数学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数学家在解决问题和探索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史、数学审美、数学精神及其数学的应用等。

二、中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赏析

作为初中最后一个环节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如何体现渗透数学文化这一理念呢?如何把文化理念从务虚走向务实呢?近年来擞学文化走进各省市中考试题,数学命题专家在初中最后一次考试评价中,不忘数学情感教育的渗透,把数学的育人价值、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的神奇美蕴含在考试中,让学生亲近数学、品味数学和欣赏数学的魅力,展现数学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后继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一线老师对数学文化的重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2015年全国中考试题,数学文化融人试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史料中的文化元素

题1:(2015年北京市中考试题)《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它的代数成就主要包括开方术、正负术和方程术。其中,方程术是《九章算术》最高的数学成就。《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牛五、羊二,直金十两;牛二、羊五,直金八两。问牛、羊各直金几何?”译文:“假设有5头牛、2只羊,值金10两;2头牛、5只羊,值金8两。问每头牛、每只羊各值金多少两”?设每头牛值金x两,每只羊各值金v两,可列方程组为

题2:(2015甘肃省武威市中考试题)古希腊数

数1,3,6,10,15,21,…叫做三角形数,其中1是第一个三角形数,3是第2个三角形数,6是第3个三角形数,…依此类推,那么第9个三角形数是__,2016是第__个三角形数。

赏析:由于数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素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生长着不同类型的、不同水平和不同范式的数学文化。中国古代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数学的发展沿着经世致用的观念展开,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它就是一本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集。题1一方面介绍了该书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该书在代数学上研究的内容,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列出方程,这样设计的试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结合具体问题,对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认同感。相反,在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他们认为:“上帝是一位几何学家,按照数学的方式去设计世界。”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万物皆数”,他认为“数”是世界万物背后的规定性,并为抽象的“数”提供“形”的解析,是第一次为数插上了形的翅膀,该学派不仅研究三角形数、四边形数、五边形数等,而且还研究其它的数,如完美数、亲和数等。题2可以根据形的特点去寻求数的规律,也可以根据数列的特点归纳数列的一般规律,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寻规律,题目叙述简洁、形式熟悉亲切,内含丰富。以数学史为背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对数学的认识。

(二)数学审美中的文化元素

题3:(2015山西中考试题)晋商大院的许多窗格图案蕴含着对称之关,现从中选取以下四种窗格图案,其中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题4:(2015年重庆市中考试题)如果把一个自然数各数位上数字从最高位到个位依次排出一串数字,与从个位到最高位依次排出的一串数字完全相同,那么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数叫做“和谐数”.例如:自然数64746从最高位到个位排出的一串数字是:6、4、7、4、6,从个位到最高排出的一串数字也是:6、4、7、4、6,所以64746是“和谐数”。再如:33,181,212,4664,…,都是“和谐数”。

(1)请你直接写出3个四位“和谐数”,猜想任意一个四位“和谐数”能否被11整除,并说明理由;

(2)已知一个能被11整除的三位“和谐数”,设个位上的数字为x(1≤x≤4,x为自然数),十位上的数字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赏析:题3挖掘山西省有地方特色的晋商大院窗格图案,这些图案形式上对称、和谐、简洁,给人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做题的过程是享受美、发现数学之美的过程,这些古代窗格图案既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在审美过程中确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美育价值有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上述题3给学生以美观和美好之感的前两个层次,那么题4却是对美观和美好的超越,从形的对称之美过渡到数,自然数也存在对称之美,并定义这样一类自然数为“和谐数”,以开放的视角对“和谐数”展开探究,试题的设计沿着感受“和谐数”的美观和美好,然后追寻她的美妙,品味探索“美妙”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数学的审美是超越功利性的,中考试题挖掘美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陶冶学生的情操,中考试题融人数学之美,让学生少一份对数学的憎恨,多一份对数学的好感,对还原数学本真的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数学游戏中的文化元素

题5:(2015年浙江义乌数学中考试题)挑游戏棒是一种好玩的游戏,游戏规则:当一根棒条没有被其它棒条压着时,就可以把它往上拿走。如图中,按照这一规则,第1次应拿走⑨号棒,第2次应拿走⑤号棒,…,则第6次应拿走

A.②号棒 B.⑦号棒

C.⑧号棒 D.⑩号棒

题6:(2015山东青岛中考试题)小颖和小丽做“摸球”游戏: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编号为1-4的四个球(除编号外都相同),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数字后放回,再从中摸出一个球,记下数字。若两次数字之和大于5,则小颖胜,否则小丽胜。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请说明理由。

赏析: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临终前不久曾为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题5以孩子们常见的挑游戏棒为背景走进中考,让考生重温孩儿时挑游戏棒惊心动魄而又充满紧张的心理状态。这一切不是通过具体实物操作,而是通过学生仔细地观察和空间想象完成这一心理实验,试题以游戏的形式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也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趣而好玩的学科。题6是以“摸球”游戏来确认规则是否公平,重在考查学生求等可能性事件常用的方法。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曾经对数学游戏的教育价值作了如下相当正确的评价:“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它东西。”数学游戏却以娱乐大众的面目出现在中考最后一个环节中,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是好玩的。改善中考试题枯燥乏味性,比纯粹为考试而考试更有价值。

(四)数学名题中的文化元素

题7:(2015年湖南常德中考试题)取一个自然数,若它是奇数,则乘以3加上1,若它是偶数,则除以2,按此规则经过若干步的计算最终可得到1。这个结论在数学上还没有得到证明。但举例验证都是正确的。例如:取自然数5。最少经过下面5步运算可得1,如果自然数m最少经过7步运算可得到1,则所有符合条件的m的值为__。

题8:(2015宁波中考试题)如图4,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方格纸中,若多边形的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横竖格子线的交错点)上,这样的多边形称为格点多边形。记格点多边形内的格点数为a,边界上的格点数为b,则格点多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S=ma+nb-1,其中m,n为常数。

(1)在下面的方格纸中各画出一个面积为6的格点多边形,依次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非菱形)、菱形;

(2)利用(1)中的格点多边形确定m,n的值。

赏析:题7来源于“角谷猜想”,洛萨・科拉茨是德国数学家,他在1937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猜想:任给一个正整数n,如果n是偶数,就将它减半(即n/2);如果n是奇数,则将它乘3加1(即3n+1),不断重复这样的运算,经过有限步后,一定可以得到1。后来一位名叫角谷的日本人把它带到亚洲,因而人们就顺势把它叫做“角谷猜想”。题8是奥地利数学家皮克发现一个计算点阵中多边形面积的公式:S=a+0.5b-1。这两题都是对历史上的数学的名题作适当的介绍和改编,让考生重新经历数学曾经火热的思考过程,品味思维的愉悦,享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正如波利亚所说:“在一个易受外界影响的年龄阶段,这样的经历可能会培养出对智力思考的爱好,并对思想和性格留下终生的影响……,他们在尝到数学带来的乐趣以后,他就不会轻易地忘记,于是数学就有机会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爱好,或者他专业工作中的一种工具,或者他的职业,或者是一种崇高的抱负。”中考试题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类似于数学家研究过程,让他们经历那种既紧张又喜悦思维,让考生终身难忘。

(五)故事和会标中的文化元素

题9:(2015年四川乐山)电影《刘三姐》中秀才和刘三姐对歌的场面十分精彩。罗秀才唱到:“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均?”刘三姐示意舟妹来答,舟妹唱道:“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剩下三条财主请来当奴才.”若用数学方法解决罗秀才提出的问题,设“一少”的狗有x条,“三多”的狗有v条,则解此问题所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题10:(2015年浙江嘉兴中考试题)下列四个图分别是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其中属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赏析:题9是以电影《刘三姐》中秀才和刘三姐的精彩对话为背景,刘三姐机智解决秀才的问题,突显了三姐的聪慧,给考生以新颖而有趣的感觉。题10是以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为主题设计试题,第一个图案是第24届国际数学大会会标,取材于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第二个图案是第18届在芬兰举行的国际数学大会会标,会标的图案为“膜结构”的部分几何图形;第三个图案是第27届在韩国举行的国际数学大会会标,会标的图案是阿基米德螺线;第四个图案是第21届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数学大会会标,会标用几何图形构建大和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美轮美奂,每一个会标的图形蕴含的数学意义丰厚。数学的试题取材经典的影片,不仅给考生以趣味,而且让学生觉得数学无处不在;取材国际数学大会会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心系数学的发展,为中考试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数学文化融入中考试题的思考及建议

数学文化讲述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讲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讲述数学家发现创造数学的心路历程,体会再创造的快乐。数学文化能让人从宏观上把握数学,掌握一种思想,开阔思维,创新方法。中考试题中融人数学文化,可以改变一线老师对数学文化仅是花边式、点缀式的看法,更加重视课堂数学文化的融入,重视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挖掘和开发;学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数学的视角不再狭窄,数学给人的感觉不再等同于做题,数学慢慢突显出更广阔的景色,生动、活泼可爱的一面被更多学生所接受。这正是数学文化文而化之的结果,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市的命题专家在数学文化渗透中考试题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数学文化的试题仅仅是装饰一份试卷的美观而已,没有体现数学文化理性思维本质内涵,编制数学文化试题缺乏创新,老是在勾股定理上重复打圈,没有对数学文化试题进行大胆地尝试。当然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如2015年山西省中考试题等,把数学文化和数学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在数学文化试题命制方面进行大胆地创新。纵观2015年全国中考数学文化试题,有的通过直接识记,考查学生数学课外阅读面;有的直接通过数学史上的问题、书本上的问题解决方法或定理证明方法;有的对历史上数学名题进行改编;有的是通过创设情境,体现数学应用价值;有的融游戏、电影等于数学试题中;试题给人清新亮丽之感。当然我们反对为文化而文化的试题,数学文化的试题要注重与数学“四基”的有机结合,要突出理性思维的本质内涵;要对教材中的例题、定理、习题和阅读材料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重构;特别是阅读材料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整合。例如,人教版八(下)教材中的二次根式一章中有阅读材料“海伦一秦九韶三角形面积公式”,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命制:

命制策略一:对这两个公式之间的等价性进行命制,能否由秦九韶的公式推导出海伦公式?考查学生的代数式恒等变换能力。

命制策略二:对海伦――秦九韶公式的推广,考查学生推理、数学活动经验、思想方法等综合能力。

(1)三角形中的海伦公式是否可以任意推广到四边形,若不能,举出反例。

(2)请探索在什么条件下的四边形,它的面积仅与四条边的长度有关?它又能满足

(3)若∠B+∠D=180°,上述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命制策略三:新定义:“三边长为整数,且它的面积也为整数的三角形为海伦三角形。”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从特殊到一般,判断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4、5,是否海伦三角形?然后控制变量,在格纸上画一个海伦三角形,最后放在新的情景中,如平面直角坐标进行运用,具体拙文。

篇7

关键词: 高师 化学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观念 教育实习时间 专业课程内容

一、转变教育实习观念,合理定位教育实习目标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的基础性建设和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学校规模相对稳定后,学校的工作重点又转向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本科理论教学,然而教育教学实习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仍被忽视。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到实习基地建设,从教学实习的管理到教学实习的指导师资,从学生教学实习的实施到教学实习结果的考核,均被“淡化”。加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思想的影响,教育教学实习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高师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教育实习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高师教育实习不是高师教育的一个独立的环节,不应仅仅作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检验,而应是整个高师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时间上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育实习与高师的教学活动、非教学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校、教师、学生应树立高师教育实习整体化价值观和多元化功能观。它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经过一个阶段后达到师范培养规格要求的教学过程的整化阶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是对高师产品质量的全面检查,因此它反映了培养合格师资的层次性和全程性。在2001年11月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工作研讨会”上,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强调指出:“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而它目前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周远清同志的讲话,将实践教学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从教师专业成长来看,教育实习只是为“准教师”心理、气质、精神状态上向教师和成熟个体跨越的一个中介和过渡,不能仅着眼于培养一位好教师,更要着眼于未来教师的整体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每位教师与学生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实习观念,端正态度,如此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做出成绩。

二、调整教育实习时间,科学安排教育实习比重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普遍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时间为6―8周,实习的方式相对集中,目的是想让学生们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了解中小学教学现况,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初步培养师范生独立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能力。然而8周的教育实习,实际上学生真正能够上讲台授课的时间至多只有一至两周。一方面,由于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往往刚熟悉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角色时,实习就要结束了,就只能讲几节课,不能深层次地理解教育实习的目的,忽视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参与班级管理等全面的锻炼。另一方面,由于考研、招聘会时间的临近,有的实习生为了一心准备考研或参加招聘会,根本就没把教育实习当回事,只想着应付了事。

建立一种“全程教育实习”的理念,即在绝对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的同时,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阶段和连续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可以将教育实习分为两次进行,将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班主任实习、学校管理工作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可以如下操作为:在大学第2学期可以随机选择到师范院校周边的中学进行见习,在第4学期再进行第二次见习可以选择与上次不同的学校见习。如:第一次选择非重点中学,第二次要选择重点中学,每次见习的时间为1―2周。在第6学期可以进行第一次实习,实习时间可相对较短(4周左右),在第8学期进行大实习,实习时间至少应为10周。在教育见习中,学生根据见习安排,积极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文化等。在实习中,学生要完全融入学校的生活中,体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应该在实习期间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活动,如果能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操作效果就会更好。

三、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强化专业技能职前培训

要改变师范生职业技能较差,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当前中学课程改革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无措的状况,就必须有效地加强高师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丰富教育学、心理学与化学学科、化学教育结合的内容。具体包括:(1)模拟实习──主要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利用声像技术对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方法进行选择性模拟、演练、讲评和分析,进而进行反思和改进,发展师范生的教学专业技能和能力。(2)教育见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非实习时间,到多所中学充当在职教师的助手,实地接触和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主要是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接触中学生,尝试对中学生作个别辅导的工作。从大二开始,每学期2次共一周见习。要有专任老师指导,有具体的见习任务,布置见习作业,制定见习的考核办法。(3)改编《中学化学教学论》,使其贴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化学进行选定内容的教学设计,加重“课例点评”与“案例分析”的分量。“课例点评”与“案例分析”强调褒扬贬抑并重,宏观微观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得它们的角度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观点更富理性,从而全方位地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教学,引导化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4)组织学生听有经验的中学第一线的教师、班主任和校长的专题讲座: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和经验教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和育人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等。

近年来,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已做出了不少努力对师范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调整教育师范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实习工作的指导,注重师范生教学实践与能力培养等,但是与国外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面对世界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浪潮,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应针对目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国外教育实习改革的先进经验,构建新世纪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新体系,探索出具有我国师范教育特色的化学教育实习的改革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邬振明,王小梅.高师数学系教育实习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2005,(6):92-95.

[2]杨晓.关于高师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5,(6):78-79.

篇8

关键词:管理信息化;会计教育;会计信息化

引言

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网络经济的发展在各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明显,企业在发展当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之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就必须要开展必要的改革,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在目前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在大学教育方式落后的情况下,很难真正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输送专业的人才。所以说,必须要强化管理信息化时代下大学会计信息化教育问题的研究工作,从而保证其能够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更好的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职能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发展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就要求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计算机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要不断地掌握新技能,适应信息化给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促进工作效率提升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在目前的信息化发展背景之下,会计人员必须要对自身的从业观念进行改变,逐渐的掌握先进的会计工作处理方式,从而保证其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会计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当中的作用。只有不断的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促进大学会计专业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的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员人才重要基地之一,其在促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教育必须要不断的提升大学会计专业信息化的教育水平,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其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发展的要求,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其次,在促进大学会计专业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之后,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这就保证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目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从而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除此之外,在社会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下,必须要更好的发挥高等院校在促进会计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改进大学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学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学水平,适应管理信息化背景下的新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改革。首先,相关的学院领导应该积极的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会计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充分的发挥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水平提升方面的作用,从而保证其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对于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结构进行改进,增加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教学工作,从而保证自身所进行的教育工作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培养更多应用型、实用性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学校在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当中,应该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平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当中,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从而最大程度上的提升学生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发展。

4结语

在现代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会计人员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信息化的作用,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但是在目前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在大学教育方式落后的情况下,很难真正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输送专业的人才。所以说,必须要强化管理信息化时代下大学会计信息化教育问题的研究工作,从而保证其能够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春兰,杨德利.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7).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DOI]10.13939/ki.zgsc.2015.07.159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最显著的教育变革,它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深刻的改革。2012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同时,刘延东副总理在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也确定基于“三通两平台”模式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的政策和指引明确了未来方向,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很好地进行整合,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1 “情境”

学习是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该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2 “协作”

学习是一种合作协商的过程。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学习者与社会之间要开展合作、会话与协商交流活动,以促进学习者形成稳健、完善的知识结构。

2.3 “会话”

学习是一种会话商讨的过程。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意义建构”

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持,但“信息技术的支持”仅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表面特征,它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特征: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关注学习过程。这两大特征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中,形成了更具指导意义的设计原则。

3.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3.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3.3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指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任务,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建构知识与能力,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符合现代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4 强调协作学习

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3.5 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强调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来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的。在这种理念下,学生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中,能够自觉主动地接触新事物和新信息,善于用信息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这就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教学设计展开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信息,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感知和认识学习对象,让学生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

下面以笔者所任教的《物流业务信息处理》课程中“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为例,谈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4.1 教学准备

4.1.1 分组

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分为5组,每组6人,设置岗位角色分别为发站调度员,取货员、司机、客服等,并指派一名组长,形成一个职责分明的工作团队。

4.1.2 预习

为保证教学效果,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在网络上搜查运输公司使用的公路运输计划单的样式,了解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各项内容,以及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单证的规范格式要求;各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项目要求,一起讨论,组长分工进行拟定制作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搜集、整理公路运输计划单的相关素材,培养学生信息的搜集、处理等能力。

4.1.3 建立素材库

教师课前将师生收集的素材整理汇总,建立素材库,同时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机房、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具学具。

4.2 教学环节

4.2.1 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首先,笔者以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向学生布置工作任务,以北京金祥物流有限公司运输调度员收到了客服发来的两单货物运输作业指令,需要在现有运力下,根据货物情况、车辆情况、客户的收货时间等情况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提出要求,让学生以调度员的身份完成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工作任务,并总结在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时都应该考虑的影响因素。其次,给学生下发任务单和公路运输计划单空白表格。通过多媒体进行创设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通,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对今天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尽快进入工作情境中,站在运输企业调度员的岗位上考虑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4.2.2 分析任务,引入新知

在分析任务过程中,笔者利用图片展示公路运输计划单的样式,同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①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内容有哪些?②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③公路运输计划单的作用?④如何正确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学生观察老师展示的公路运输计划单,以组为单位,通过老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的相关学习素材、书籍等材料,分析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正确的填制方法,通过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将各种知识建立起内部联系。教师适时利用网络电子教室软件演示讲解相关操作关键步骤及注意点,学生总结出在填制公路运输计划单时要将货物的体积和运输车辆体积要匹配,货物的重量要和车辆的核定载重量相匹配,以及车辆的行走路线要与客人的收货时间匹配等知识,这一过程解决了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具有的陈述性知识,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思路和方法,为完成工作任务作好坚实的准备工作。

4.2.3 体验探究,完成任务

这一环节是整课堂的重点部分,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明确运输调度员的岗位职责,综合考虑运输计划单的影响因素,分工协作完成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工作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有疑问时可通过查看多媒体课件学习相关技巧、分工协助、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交流沟通、咨询教师等多种形式寻求帮助,并填写工作任务书。教师巡回指导、各组辅导、集体点评等多种指导方式,并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活动中,加深对运输计划单内容的理解,掌握了编制运输计划单的方法,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意识,实现情感目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中,进行自主分析,自主获取过程性知识,习得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学生主体性地位。

4.2.4 评价总结,反思提高

各小组将填好的公路运输计划单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交流共享。每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网络电子教室的大屏幕进行展示、讲解本组完成的公路运输计划单及填写的过程,反思本组填制的单证有无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有无知识的疏漏的地方,回顾总结完成本次任务的收获;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欣赏、评价,促进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评价,并实时反映结果及评价意见,提升信息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教师组织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学生自评表”,及时反馈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想法,为日后教学的调整建立第一手参考资料。

4.2.5 认识升华,知识拓展

经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编制公路运输计划单的方法,为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我特别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引入中职全国物流技能大赛单证中的考题、考评标准,让学生进入物流单证比赛系统软件进行小组PK技能大比拼,让学生掌握技能大赛对运输调度员的岗位标准和能力要求,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最后物流单证比赛系统自动进行打分评价,分高者为优胜者。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迁移、深化。

5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5.1 成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习轻松,发现问题能主动相互讨论,创新思维活跃。学生学习轻松。借助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配合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互动性强的网上讨论功能,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比较容易。学生经过自己多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中,进行自主分析,自主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学生主体性地位,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5.2 信息化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最显著的教育变革,教育的信息化不但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很好地整合,才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应用的优势,改变过去习惯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为教学服务;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这种意识将带来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开发能力,教师能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软件来处理教学内容,具备各种演示、制作能力,为学生制作各种教学资源,还能够实现与学生的信息化互动。第四,教师还要有很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能对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利用反馈的结果来修正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

5.3 信息化教学设计对学校的师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应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使得教师们在信息化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信息化资源平台,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建成了不同专业的实训室。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走在前列。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皮连生.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思路

随着经济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利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会计信息化日益被重视。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重视提高实验效果,达到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然而,现实中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提高会计信息化实验效果的一些思路。

一、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包括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综合实训以及EXCEL在财务及会计中的应用等环节。为了了解当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人所在的信息化教研室设计了《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调查表》,对学校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24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就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调查,同时教研室内部任课老师进行座谈、与校外企业进行交流,来了解当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结果,可以看出当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

1.教学目标不清晰

由于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模糊,调查中发现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定位,约90%的学生认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会计核算软件操作应用能力,约2成的教师持相同的观点;10%的学生和老师认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开发会计软件和应用会计软件的能力;另有约70%的教师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站在企业管理全局的高度理解业务流程与会计信息的关系。由于认识不统一,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自己对学习目标的把握各不相同,因而导致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2.缺乏高质量的教材

调查中发现有63%的学生和92%教师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教材感到不满意。进一步了解得知:老师们认为当前的实验教材多数只针对某一个会计软件来介绍其功能构成,且主要功能集中于账务处理、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报表处理这几个功能,不利于学生理解财务业务一体化和会计信息实时动态生成原理;学生们也认为会计信息化实验教材类似于操作说明书,对加深理解会计信息化理论缺乏启迪作用,设计的操作案例往往是按照实验的操作步骤来列示,设计意味过浓。

3.实践教学过程有待改进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调查中发现由于定位不清晰,很多老师将实践教学变成了软件操作说明会,通常只介绍软件的操作步骤,并不说明为什么要设置该功能,其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在教学中不介绍软件各功能间的数据传递流程,也不讲授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系统开发与维护知识。实验或实习所用到的软件通常是在单机情况下完成相关的核算功能,无法体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缺乏融汇贯通能力,学习过的软件可能会操作,没有学过或操作过的软件不容易上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4.实践教学效果不如预期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调查中几乎所有同学都表示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从对老师的座谈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高的只是给定实习数据录入计算机的速度和按照给定顺序机械操作的熟练程度,在操作中遇到出错提示时仍然束手无策,不知道问题由何引起、如何解决,真可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主动性较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结果。调查中发现,约80%的同学只愿意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的实习或实验任务,不愿意对超出的规定的实习内容进行操作练习。其中有一次笔者设计的,旨在加深学生对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制度理解的分组轮岗操作,由于学生觉得轮岗太繁琐不积极遵照执行而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影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通过前面的调查可以发现,影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