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5:0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地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概念类:这类题主要针对学生的模糊概念或容易混淆的概念而编制。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地理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并能运用地理概念作出地理判断,还要把握概念之间的差异。
例1.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的:A、领土上的全部土地资源 B、主权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C、自然 资源和社会资源 D、全部自然资源 (BC)
例2.下列概念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A、褶曲 B、地震 C、断层 D、地壳运动
(AC)
二、成因类:针对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设置选项。要求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地形、气候、河湖水文、植被等 )和人文地理各要素(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的形成过程掌握准确,并能分析判断。
例3.城市地面大面积下沉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B、酸雨侵蚀地表 C、全球增温使海平面上升D 、过量抽取地下水
(D)
例4.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形成季风洋流,原因是:A、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B、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 C、 冬季盛行东北风 D、冬季受西风影响(BC)
三、分布类:这类题要求考生掌握各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要求学生能结合地图掌握并理解其空间联系。
例5.关于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正确叙述:
A、天然气资源和水能源资源以西南最为集中 B、内蒙古拥有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平朔等 大型露天煤矿 C、湘、浙、赣、甘四省的有色金属资源相当丰富 D、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与能源地域分布基 本一致(A)
例6.位于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山脉是:
A、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 B、冈底斯山脉、落基山脉 C、阿特拉斯山脉、兴都库什山脉 D、唐古拉山 脉、台湾山脉 (BC)
四、特征类:针对地理规律和特征中的关键词而编制,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和主要特征 ,并运用其对地理区域知识进行分析,它包括形成特征、分布特征及其它特征。
例7.下列关于降水的正确叙述是:
A、赤道低压带的降水主要是对流雨 B、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降雨稀少 C、信风影响下的地区必然 少雨 D、面对海岸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AB)
例8.下列湖泊:A、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 B、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咸水湖 C、死海──世界海 拔最低的咸水湖 D、红海──世界盐度最高的咸水湖
(AC)
五、计算类:它包括地理数据的记忆,地理各种计算(比例尺、区时、昼夜长短、气温、太阳高度角等) 的演算技巧,要求原理明晰,换算准确迅速。设问或文字或图形。
例9.下面各图,中心是极点,箭头指示地球自转方向。当斜线区为3月21日,北京为3月22日晨6时,正确的 是
(附图 {图})
例10.大同附近的恒山海拔2017米,海拔1000米的山麓某地气温为-5℃,该地有一矿井深700米,其常温层 温度为3℃,该矿井底部与山顶的温差为:A、31.2℃ B、26.2℃ C、18.1℃ D、34.2℃
(D)
六、推理类:这类题要求考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逻辑推理过程,能区分出考生反应速度、应变能 力、判断推理能力。它要求考生掌握知识扎实、熟练、规范。
例11.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它位于:A、出发 点 B、出发点以西 C、出发点东北 D、出发点以东
(D)
例12.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可能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出现:
A、北半球七月的海洋 B、南半球七月的海洋 C、北半球一月的大陆 D、南半球一月的大陆
篇2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元认知理论、元学习理论和能力,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对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些初浅的探讨。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容
元认知(mdtacogition)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开始出现的最新研究课题。弗拉维尔最早进行元记忆的研究,后来于1978年提出元认知这一术语。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二、元学习理论
元学习是元认知研究的带动下,最近在学习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课题。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正因为人有元学习的潜力,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十分可行的。元学习能力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恰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善于检测达标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理论对中学地理教学一个新的启示:即教师要善于系统地传授地理学习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习自我激励从序言课开始,教师就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确认学习地理的价值(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涉及信息量很多的知识就是地理),并坚定他们学好地理的信念。
2.学会确立学习目标无目标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无目标的学习,是一种偶然学习,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解决问题时,目标不明确,只能是“尝试错误”式的行为,而不能达到“顿悟”水平。因而在学习地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意”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中:哪些是泛泛了解(许多例子和解释性的句子);哪些是必须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气旋、反气旋等);哪些需要记忆(如地名、重要的地理数据等);哪些学会初步运用(如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哪些要综合运用与创造性运用(如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等)。
3.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最恰当的学习方法:(1)对于应该“了解”的知识,应采用“提要”方法去加以筛选和浓缩,使知识更凝炼。如对内蒙古高原一段文字的叙述“提炼”出四个字——坦荡开阔。(2)对于要“理解”的知识,可将它们与自己熟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结合具体的例子去理解它们。如太阳高度角与获得热量多少,可和生活中手电筒直射与斜射光的明暗来理解。(3)对于要“记忆”的知识,可以采取一系列“记忆术”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谐音串联法、歌谣口诀法、形象直观记忆法等。(4)为了初步学会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就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并多读图、用图、绘图。(5)为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就要采取各种适当的“纲要法”来组织所学知识,善于前后联系,综合分析。
4.善于在检测目标的基础上采取调控措施在地理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所确定的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下一步学习。例如:若发现知识上“预备度”不足,就要查漏补缺;如果熟练度不够,就要补充练习;如果“知识面”不够,就要博览群书;如果策略上效果不佳,就要不失时机地及时改进;如果是目标本身不恰当(如过高或过低),就要调节目标。
篇3
一、组织行为理论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是近二十多年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新学科,它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 等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属于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调动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地理教学活动)人的(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 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地理教师)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地理教学)既 定目标的科学。它的任务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师)能够掌握劳动者(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 律性,提高对劳动者(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能力和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及时协调学生、集体、地理 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优的教学组织设计,以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方法
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励理论来设计的方案。
1.根据需要理论来设计
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层次,因而教师要:
(1)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教师要找出学生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把课本知识点按需要层次分类、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这样的知识点组合 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
A.(空 气) 低 层 大 气 气 候
CO[,2]的温室效应 人口
< 酸雨危害 工业<
臭氧层空洞 城市
B.(食物)粮食种类分布粮食问题农业状况。
对于作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对地理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 能)处理的层次性。
(2)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可将学生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设计提问的题目时,要考虑不同分类的学生。 如:学生学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设计以下不同难度的题目:
极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吗?(难度较低)
某地8时日出,昼长为多少小时?(难度中等)
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
2.根据强化理论来设计
强化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的实用范围很广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强化。给学生创造、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自己看,然后写出对月球的认识,体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话、散文、论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写成后,叫学生自愿到讲台前朗诵,结果学生活动积极,激励水 平较高,教材知识掌握较好。②物质强化。如利用部分班费或勤工俭学收入购买课外读物、学习用具等在阶段 性考试、检测、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③联合强化。如会考得A者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暑期近地观光 旅游等。
(2)适当“惩罚”
适时适度的“惩罚”可以树正压邪,鞭策后进。如对学习偷懒者明令规定要背诵四大洋的面积、深度、温 度等;会考不过关者可在植树节时,要求比别人多栽5棵树等。
(3)消极强化
如果把会考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统考会考成绩,占80%;一部分是教师平时考查考试成绩,占 20%。这样,即使一些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为了“过关”,也会按要求强迫自己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3.根据期望理论来设计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斯提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两个参加地理会考的学生,一个学生估计他能够过关的可能性为30%,概率为0.3;另一个估计能过关 的可能性为80%,概率为0.8;前一个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效价可算为3,后一个十分重视, 效价可算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则得出激励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个学生M=0.3×3=0.9,
后一个学生M=0.8×10=8。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学生的心理动态摸清,然后及时下药,正确指导,分灶吃饭,才能取得较高的 激励值,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环是常规性的备课,包括教案的编写等。
篇4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概括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1986年颁布的地理教学大纲提出了“要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全球观念以及有关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雄心壮志”。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21世纪初,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明确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纵览地理德育目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地理德育已深深融入到地理课程之中,成为地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课程总目标的要求,结合地理德育目标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地理德育目标主要包括国情乡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伦理教育、思想学风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地理德育的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育人之本,它更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根基所在。地理课程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成为地理德育的根基,统领着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开发与评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德育目标应主要包括:国情乡情、国际理解、思维学风、环境伦理教育等内容,它们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分别对应着区位分析、整体性、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等地理思想,体现在地理课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三、以核心地理思想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价值,其核心地理思想—区位分析、差异性、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等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1.区位分析的思想。地理学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即运用区位分析的思想,认识国情乡情,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国梦的美好信念。通过区位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思想。以区域差异的视角,认识世界,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通过对于各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到国与国的差异和特点。使学生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诉求。地理德育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路径研究,能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理解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学生对于不同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以实现地理德育的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倡导的平等、公正、诚信、友善、和谐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新时代接班人。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综合的、全面的探究地理问题,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思辨批评的态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地理课程内容“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通过循环运动,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这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增强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篇5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包含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两部分内容,涉及一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一个阅读材料(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三幅独立图像。本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本部分内容是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相关问题分析能力。
2.授课群体及过程
授课教师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长李斌老师,授课对象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6班(普通理科班)。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对比农业生产特点基础上,介绍什么是工业以及工业区位因素。按照学案内容,分小组阅读材料,归纳分析武钢的区位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武钢区位图,上讲台分析武钢位于青山区的原因。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依然以学案武钢为教学主线。首先,分析为什么武钢由原来的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接着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分别作为武汉市长、武钢集团执行总经理、阳逻经济开发区领导、阳逻居民,如何看待武钢在阳逻建立子公司的行为。最后,对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本研究采用具有“解释的”和“实证的”特征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属于“实证”,但其研究形态却是标准的“实证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
1.直接访谈法
鉴于与授课教师有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接触,所以,直接采用非正式的直接访谈法,在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为何如此准备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另外,本部分内容有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一同观摩听课,该生在2013年于华师一附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遂也对其进行了直接访谈,主要围绕听课后对本节人文地理教学的看法进行。
2.参与观察法
进入现场观察在质性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败。所谓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课。为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使课堂更为接近实际,事先未给学生进行任何特别说明,同时,进入教室听课时,从教室后面进入,以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干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主要整理出如下信息。学生大都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在进行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认同感。鉴于学生缺乏对工业的直观认识,遂采用多媒体把课本第58页进行图片化处理,以钢铁工业为例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进行案例教学。本节内容,武钢的区位选择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且在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也可以作为案例继续分析。但是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充分提高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但需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
2.研究生访谈
访谈对象在2013年参加教育实习时,主要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内容。针对本节内容听课之后,她感叹做好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于初入职教师而言是很难的一个坎。同时,认为要将如此困难的内容讲解有趣严谨实属不易,需要教师的信息整合、课堂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3.参与型观察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段材料独立阅读分析,而不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会因为小组讨论而存在蒙混心理。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有理有据。学生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在让学生上讲台分析为什么武钢位于青山区时,首先要求画出武汉市的盛行风向以及河流流向。在这里,体现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认识地理图像的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严密逻辑性。第二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变得十分活跃,热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如作为武钢集团的执行总经理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武钢由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会由于一部分工人因为家庭、距离等原因不愿意跟随工厂走,另一方面也存在阳逻区这边不一定能寻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娴熟的工人等,以致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如此临时突况,教师机智应对,先肯定武钢集团内部其实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随即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搬迁至阳逻区利大于弊。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生活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它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具体化,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节内容直接采用武钢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发展变化观点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发展过程,探究人文地理规律,以及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本节内容分析武钢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分析教学法”。
3.适当利用角色扮演
篇6
在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地图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图形教学上,可以运用地图这项工具描绘出很多地理图像,例如: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等等,在多数时候也是地理教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上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够对这些地理课程教学特点加以利用,就能够使学生充分直观的认识到地理课程内容,并且能够掌握地理课程中的空间分布规律,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各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足够细致的发掘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将地图等地理工具进行灵活有效的利用。
2.利用举例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热情
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以一种灵活多样的举例模式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学习欧洲各大地形体系中时,可以了解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形式,并且通过掌握国家的大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国家的自然、经济风土人情,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学生充满了解的好奇心,从而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列举世界各大地震板块和火山分布的知识点,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板块与火山分布的对比,找出各自特点的关联关系。使学生很快很容易就得出板块交界处就是火山和地震的密集区这一知识点。又如:在讲解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差异时,就可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中“过火焰山”的相关情节,并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唐僧师徒千辛万苦要过的火焰山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吗?这样,在瞬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也会很愿意举手发言,教师再趁热打铁,引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地理情况与知识等,就可以很好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气温、气温带以及气候特征等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天气或者某一时间段内当地气候的变化等,为学生进行细致、详尽的讲解,这样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更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地理问题与现象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会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有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发挥自我思考的能力,促使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这就突出了新课改下要求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
3.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充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7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熟练掌握地理教材,尤其要对教材中的图表、案例等进行梳理,使知识理性化。同时,教师还要能够根据课程标准总体把握教材,知道所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旧有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真正融会贯通,为教学做好准备。如果广大地理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其教学则会游刃有余。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变课堂主宰者为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某些对照地图指认地形、交通线等内容,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自完成,或者结合某些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此外,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地理问题展开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冷锋和暖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冷锋与暖锋对天气的影响展开讨论,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提升了课堂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
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教学效率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高中地理教学同样缺少不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诱发学生思考,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授有关“海水运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如果学生无法解答,教师可提醒学生结合南亚季风来考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课堂效率。此外,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就会无从入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讲解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地球的普通性,学生往往答不出来或回答不完整。这时,教师完全可以适当降低问题难度,把问题分解,通过提问行星公转方向、轨道形状、轨道倾角等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的普通性。实践表明,这种“分解式”的课堂提问,打开了学生思想的闸门,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助力。
四、课堂中融入生活实际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既可以增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有效教学。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又该如何做。如此一来,就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纷纷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在课下把相关问题写成文章提交给了相关部门。可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可以拓宽地理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条件。众多实践表明,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实现心灵的碰撞,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放下身段,与学生做朋友,通过亲切的交谈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这对于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学生的观点存在一些错误之处,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直接否定,而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比如,在讲授“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有的学生认为冰川融化并不一定会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有的学生认为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该辩证地去看……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都要给予客观评价和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喜爱教师,并由喜欢这位教师升华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久而久之,教学效率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六、总结
篇8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优化设计地理课堂教学结构非常关键。选择教学内容需要对地理主干知识把握,具体设计要结合知识的发生与发展。首先,要善于突破教材的局限,对教学内容适度拓展延伸,提高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其次,一定要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确保相关内容具有示范性与基础性。以农业地域类型这部分教学为例,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改良措施的介绍,一定要与农业地域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区相结合,如此设计才会保证课堂教学达到目标性、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有效统一,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对教学结构设计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简入难,循序渐进,保证教师教学的思路与学生学习的思路保持相同的节奏。对教学结构设计,教师还应把握课堂活动主次分明,保证秩序,避免枯燥、单调。还应当对教学内容的难易交替特别注意,如此有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教学重难点做到有效的把握,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地理兴趣
地理这门学科实际上非常生动有趣,教师展开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各种直观教具,或投影仪等,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化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生动直观的画面非常形象,能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现场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丰富了学生掌握的信息量,调动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都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三、对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际上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沟通、启发,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分享经验与知识,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念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经过探索实现新的发现,最终形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教师展开地理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改变唱独角戏的状态,不能采取满堂灌教学方式,多途径进行师生互动。对学生做好引导,使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启发学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议论,详细讲解重难点,做好归纳总结与评价。教师应对途经开辟信息反馈渠道,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对教学进程有效调控。多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更好地巩固,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在地理方面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性,提升课堂教学活力,构建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四、对实践教学高度重视,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
篇9
随着初中课程的不断变革,课堂教学教学的改革逐渐被人们重视。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同样适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建立个性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下,个体独自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找到通往这一目标正确的路线。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全面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智能组合体,并且每个人都至少有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这一理论为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并随着多元智能学校的成功开办,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是多种智能有机组合的整体,因其不同的组合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色。这些智能在学生的身上有强势和弱势的体现,但每一方面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因此,学校里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个体。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关系
3.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3.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4.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4.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多元文化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84-01
多元文化是指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交流愈来愈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在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地理教学是学科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生活领域的影响越发显现,同时多元文化也影响着如臭氧层空洞、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想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间的了解与合作,就离不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本文谈到的多元文化是仅限于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表达的是对不同文化的的理解和尊重,对其他的不作探讨。
一、中学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素材
多元文化知识是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是地理教学中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知识涉及的范畴较广,它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这些文化无不因为区域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中学地理课程中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学中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多元文化素材,主要有多元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多元的人文景观等三个方面。
二、地理教学中可发展的多元文化技能
文化间能力是指解释有意识的交往(如语言、符号和姿势)、无意识的暗示(如体态语言)以及不同于自己文化方式的习惯的能力,主要是移情和交往。文化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移情及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往。
所谓移情是指从别人认为陌生或有悖情理之中认识到价值的所在,具有直觉洞察力。因此,地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所培养的文化间能力主要有运用和洞察能力、交往和自我认识能力。
1、运用和洞察能力
从理解力的角度出发,运用能力是指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运用于不同的情景之中,洞察能力是指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能够透过表层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运用能力和洞察能力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可以这样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人乡随俗”,快速适应不同的文化。
2、交往和自我认识能力
文化背景相异的人,跨越文化条件以及知识的阻隔,互相融洽地交谈,以更好了解对方,从对方学习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审视自己,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对相异文化不可一味地排斥、否定,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行为观念等,直面自己文化中的优劣,吸收相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而形成自我认识。
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
1、在地理课程基础上,适当充实多元文化知识
地理课程中的多元文化内容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补充课堂多元文化内容。地理教学可以生活化,把身边的地理资源以实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生活中出现的多元文化实例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知识的理解,探索多元文化内容的内涵,使地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具实效性。
2、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
(1)用形象而理性的语言描述多元文化知识。
(2)创设利于学生发表观点的情境。主要是学生运用自己知道的一些多元文化知识。
(3)利用网络加强文化交流。
四、地理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l、突破多元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教师要加强对多元文化内涵的理解,在自身的教学中体现多元文化理念,摆脱狭隘的多元文化意识,要把多元文化意识扩展到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等方面。
2、引导学生辨证看待多元文化
过于强调多元性,反而可能会干扰学生对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此时,教师就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可通过具体的实例或阐述一些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在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尊意识,地理教学中涉及对我国文化的一些介绍,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差异性,知道自我文化的特征,感受祖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热爱自己的文化,具有民族文化尊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