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30 01:5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问题;改善方法

1引言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要想学生在高中阶段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上大学,学好语文是必须做到的。同时,语文的学习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能体现语文的精神。从中可以看出,如何改善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经验,主要论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并提出了改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2 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2.1 没有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从表面上看,就是对汉语的系统化学习,基本上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一种语文学习很容易的错觉,从而在日常学习中掉以轻心。在高中所有课程中,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下太多功夫,主要把学习重心放在数理化上,有些语文老师还会主动把课匀出来让给其他科目。虽然老师的初衷是为学生成绩着想的,但造成的结果却是学生对本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生字知之甚少的尴尬局面。我们常说,态度决定命运,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不纠正过来,语文学习的成效就无法得到明显提高。

2.2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

现阶段很多的教师都没有重视这一点,都只是在盲目地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进行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是大量地、不断地进行授课,这样的话学生可能根本跟不上多媒体变换的速度,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够高,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产生厌倦学习的思想。除此之外,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现阶段教师没有区别对待语文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及学习目标,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2.3 没有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自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还在延用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按照备课从头说到尾,完全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告诉他们哪里是重要内容要划重点,不大会注意学生听课的反应。对于学生而言,这样古板的教学方式普遍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基本上他们学习语文的方式就是将老师布置的任务背一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没有创新精神,无法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4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氛围差

课堂学习氛围差是高中语文教学常出现的问题,这种问题将导致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欲望。这里的学习氛围包括了课堂的活跃程度、学生的学习热情等等。目前语文课堂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样往往只有教师以及少部分的同学在认真听讲,其他的学生都不会参与到课堂中来。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语文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记笔记,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没有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或者说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学习。

3 改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1 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注重度

学生对语文的注重度不够,最基本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所有课程中,需要加强语文学习的认识,并充分意识到语文学习在我们生常生活中的作用性,从而把学习重心放在语文上。与此同时,要纠正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避免出现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生字知之甚少的尴尬局面。

3.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语文教学方法

在选择语文教学方法之前,需要做好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工作,制定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计划。这一点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大量的调查,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平时成绩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再来制定适合的学习方案。比如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要求就应该更严格,完成同一项学习计划的时间应该更短;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放宽要求,完成学习计划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地延长,这种方法不仅仅是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状况,顺应发展规律,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3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换成“学生讲,教师听”,这种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改变身份,学生自由地选择授课的内容,自己备课寻找上课时需要的资料,然后进行授课,而教师则在台下认真听讲的模式。这样的话学生在寻找各类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获得知识,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再比如积极利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不同的研究课题给不同的小组,小组进行研究讨论,最终各个小组进行比赛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性以及思维性。

3.4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现阶段高中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看成由于学生缺少语文学习兴趣而造成的,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在课前讲一些关于语文的小故事,比如说讲曹雪芹平生的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比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可以分角色来进行表演,有人表演周萍,有人表演四凤,有人表演老爷,来真实地讲述发生的故事,这样趣味的学习必定受到欢迎,必定有很好的效果。

4 结语

总之,高中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参与教学改革,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高中语文课堂是求知者的天堂,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宋道东.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J].中国-东盟博览,2011,(10).

篇2

 

关键词:高级英语 文化教学 文化 

 

高级英语课不仅仅涉及语言知识,还要传达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为跨文化交际做准备。教育部在2000年3月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就要求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但我们不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完全混为一谈,外语教学的重点仍然是语言本身,文化教学将一直处于外语教学活动的从属地位。那么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本文将从高级英语文化教学的前提、内容和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文化教学的前提:教师的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教学是高级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要做好这一点,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然而,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以及旧有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条件的局限,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文化功底较为薄弱。在高级英语教学中仍然沿用基础阶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重视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忽视或无力进行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也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高级英语所用教材语言难度较大,题材广泛,文化因素普遍而繁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英汉语言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高级英语教材含有大量繁杂的文化现象。为便于讨论,本文将高级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这样对文化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知识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知识,在高级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往往成为理解英语篇章的主要障碍,因此知识文化的教学是高级英语阶段文化教学的重点。交际文化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实际行为等,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难以驾驭的内容。 

 

1 知识文化 

知识文化的积累是理解和欣赏高级英语课文的必要条件。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以及社会制度的了解有利于正确理解特定语境下的英语语言,并能更加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如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f rom here?”。学生需要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等时代背景,才能理解马丁路德为何呼吁黑人放弃与白人的冲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来争取权利。第五册的“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位现代的美洲印第安人对故土的热爱、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其文化的纪念。只有我们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历史与风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从作者那似乎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中,真正体会到他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这个勇敢民族命运的深深叹息。 

在高级英语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其主要来源是《圣经》、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故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的“lion”,“lamb”,“vine”和“figtree”等名称便来自《圣经》,表示一种和谐和睦的理想生活状态。此类文化现象在高级英语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种知识文化,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 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包含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它们并不直接表现出来,成为可感可视的文北成分,而是隐藏在文化表象之下,构成文化教学的难点。交际文化的核心应是价值观,它可以“主宰或影响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平等观、宗教观、法制观、道德观、个体与群体观等。”michael pre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次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外语学习中。思维方式也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与目的语思维方式直接联系。才能

真正达到。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使用同一文化的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则能传递正确的信息;否则,很可能传递错误信息。英语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养成跨文化意识。认识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而高级英语阶段的教学更加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 

 

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能否有效地进行英语文化的教学决定着高级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而对英语人才的文化素质产生直接影响,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1 差异对比 

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语言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比如,由于文化差异,在荚汉语言中存在不少看似相同实则相异的表达。相对来讲,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如果与源语相同或相近,外语学习的难度就小一些:如果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与源语有差异,差异越大,困难就越大。对比法是克服这种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一些表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的英汉表达,让学生找出这些表达的异同,从而对英汉文化差异。特别是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2 课堂讨论 

若课文内容涉及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等文化内容时,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教师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文化议题,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对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异同进行对比,并归纳英语文化特征。课堂讨论力求脱稿,各抒己见,时间可长可短,讨论进程由教师主导。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课文“two kinds”反映了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对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做一番对比和讨论。将极大地加深对课文内涵,特别是对这对母女关系的理解。这种方法能促进主动学习,符合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 

 

3 必要阐释 

在教材中的有些文化内容完全超出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教师应尽可能用简捷明了的语言对教材中的这些有特定含义、难以理解的文化内容进行直接阐释。把艰涩深奥之处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学习《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第四课“professions for women”时。有这样一句:“she was utterly unselfish,if there is a chicken,she took the leg;if there is a draught she sat in it,”学生可能会颇感费解:既然无私,为什么还专吃美味的鸡腿:穿堂风让人凉爽而惬意。有什么牺牲可言?其实,英国人的最喜欢吃的是比鸡腿更嫩的鸡胸脯肉:而在较高维度的岛国,坐在有穿堂风的地方并不惬意。靠近壁炉的地方才最舒适。这样的解释会令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结束语 

 

高级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但我们须“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而不是从语言角度教文化。”英语文化的教学贯穿于高级英语教学始终。通过对比、讨论以及教师的讲解,语言文字所反映出的外国文化。将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分析批判的能力。而且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65 ― 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度重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影响我国传统学习习惯的改变。在新课程改革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向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通常来说,人们将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对立来看,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监督与管理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的一种内在品质。通过自主学习,学习者能够按照预期执行相关学习计划,并达到预期学习目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性。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着显著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自我监控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对自身学习行为的正确评价。自我指导就是个人学习行为朝着预期目标前进,其中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自我强化则是一种具有奖惩性质的约束行为,通过自我强化,实现学生对个人自主学习行为的正确评价,并以此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教育学角度看,随着文化水平及素养的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相比较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着明显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区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较以往也有所改观。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任务重,所学内容较多,简单依靠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缓解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的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三大特点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意义则是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并未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教师牢牢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较差,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变得积极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然而,无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学生均可以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压力较以往大大降低。不仅如此,对于学习的认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学习。

2.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为自主学习的核心,独立学习是对学生自我监督、管理能力的考验。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具备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独立学习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相类似,独立学习能力体现出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未知领域的自我探索能力。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低估,大多数学生并未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甚至不被允许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逐渐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地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得到加强,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机会,进而实现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能够实现学生学习完全独立的最终目标。

3.学生自我O管能力的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是基于学生对学习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在明确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制定较为科学的学习计划,并以此指导个人学习。然而,在监管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正确评价学习效果,以至于在学习方向出现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的自我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能够进行实时监督,并根据监督结果调整学习状态。

尽管如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然需要教师、家长的参与,放任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辨识能力,以及自控力并未达到完全自主学习的水平,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应当给与正确的引导。

三、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除在教学内容上与其它学科存在不同外,在教学特点上也存在以下两种差异。

1.语文教学的广延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工具,语文是语言学习重要课程,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阶段,而是将语文知识的丰富与语言技巧的学习为主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资源除课本和工具书外,类似于图书馆、报刊、影视剧、广播等均可成为语文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也延伸到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语文教学关系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语言面貌、语文素养除了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外,还受学生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校园范围之内,其广延性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语文教学的修身性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将语言必做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本,是精神的实体化表现,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人的精神世界。语文学习是人类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而拓展了学生的交际范围;其次,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对生活方式与生存价值的正确认识;最后,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增长了智慧。

然而,语文教学已经超出了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M而了解所谓的“道德人生”和“审美人生”。随着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四、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原因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我国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理论缺乏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对于教学内容的疑惑也无法得到及时解答。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提高。并且,由于兴趣的降低,以及自身的付出在语文成绩上并未得到体现,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感,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不足

语文教学内容是对母语的学习,语文教学相对数学、物理、历史等课程显得略微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主动参与其中,而是习惯性的被动接受。并且,受传统考评机制的影响,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语文考评成绩的提高较其它学科并不明显,所以,大多数高中生并不倾向于将时间用于语文学习。

3.将小组学习模式等同于自主学习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个,大部分教师习惯性的采取小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然而,这种小组学习模式却不能等同于自主学习看待。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小组学习中必然有部分学生处于“静默”交流状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没有得到调动,反而会感到极为尴尬,失去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基于学生之间的认识不同,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无障碍交流与融合,导致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在个人意见表达过程中容易以个人为中心,难以听取他人观点与意见。

在小组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往往针对某一组进行评价,对于其中的每一位组员在讨论过程中的观点和意见并未给与足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小组学习的效率降低,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矛盾冲突增加,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而会导致学生对小组学习失去兴趣,并排斥这一学习形式。

五、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高中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高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实现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1.推广“文本研习”教学模式

“文本研习”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针对性、有效性、专题性等多个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与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中语言特色的掌握。

在“文本研习”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定向,即根据学生对已经预习的内容进行分析侧重点,制定学习目标,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模式的根本区别。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可以强制性的将某些观点传递给学生。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适当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向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讨论中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语文的魅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向着预期学习目标靠近。最后,为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思考空间,并要求学生使用语言对其学习方法与观察视角进行描写,在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然而,在“文本研习”教学模式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由于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学习目标的制定方面有时会存在明显的个人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给与学生选择的权力,并通过“文本研习”来说明每个人学习目标的正确性,提高“文本研习”教学模式的实际使用效果。

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开展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其目的正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表达与教师不相一致的观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一致,而是在于学生缺乏所谓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追求真理的根本动力,通过培养高中生“问题意识”,能够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结果,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必须是善意的,带有恶意性质的质疑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毫无帮助。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的引导,但是,这种引导要适可而止,其关键是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讨论过程中,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外,建立带有互助、合作性质的学习小组也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内容中也有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由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达成小组内部统一观点;其次,在所持观点不同的小组之间开展讨论,最终达成观点的一致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拓宽学生思路,提高“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互联网的出现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基于数字化终端的发展与普及,高中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借助手机、计算机等数字终端,依然可以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如此,随着网络交互平台的升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将大大提高,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例如,网络课堂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教师可以实现1对N的在线教学,学生之间可以在单独开辟的讨论区对所学内容进行自由讨论,而且,在课后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制定课程点播,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网络课堂在我国还未得到全面推广,然而,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高中语文网络课堂将成为未来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将得到空前提高。

六、总结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高中阶段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由于高中传统语文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同时存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处于空谈状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向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使学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实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知识、素养、能力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秀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02).

〔2〕张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7.

篇4

高中化学的枯燥让很多初学者很难提起兴趣,主要是太抽象,让人很难理解。然而,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文和音像可以把抽象微观的东西具体直观地表达出来。例如,讲到氢气分子(H2)的时候,传统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分子的组合方式,不仅浪费时间,同时对于抽象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非常吃力。但是如果用视频展示两个氢原子是如何通过电子配对形成稳定分子的,这样学生在看到的时候就可以直观理解了。另外,通过信息模拟技术,可以现场模拟化学反应发生过程,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最后还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模拟软件多次重复做化学实验。传统的实验方式太浪费,同时还存在危险,学生可以在软件上反复模拟实验,确保实验过程不会出现差错后再去实体实验室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实验经费,还能保证实验安全。另外有些不需要操作的实验甚至可以直接在虚拟软件上模拟运行。不仅如此,在某些反应发生时,有些需要观察得十分细微,这时可以先通过模拟软件把反应发生时的效果放大,让学生了解主要特征之后再在实体实验室观察,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试卷,通过题海战术提高自己的成绩,这与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后,网络上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指导,自己在网络上寻找需要的资源。另外,学生可以把网络上存储的教学视频随时下载观看,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部分,现在化学又分为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生命科学,所以在遇到相应题目或者知识点的时候,教材中可能并没有详细的解释,但是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自行查阅各种补充知识,甚至通过这些知识把相关的问题串联在一起。另外,教师在授课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现在,科技发展速度飞快,有一些本来模棱两可的结论,可能过了几天变成肯定的结论了,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关信息,避免出现教师讲授内容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否则会让学生产生教师不如自己的想法。

三、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有一些复杂概念和抽象理论,认识这些问题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如果存在缺陷的话,可能会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但如果能采用多媒体技术对这些问题进行模拟,那么学生会得到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加快认识过程。例如,在介绍晶体种类时,将不同种类的晶体类型通过三维动画加以演示,那么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可以大大缩短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一个钠离子吸引6个氯离子,同时每个氯离子吸引6个钠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数量比为1:1,就像读者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一样,在没有学科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看到这段文字会很难理解这样的晶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如果用三维动画演示出来呢?相信即使没学过化学中这个知识点的人只要看见了就能理解氯化钠晶体是什么样子了,这就是所见即所想。

2.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软件,在课堂上演示原本无法实现的实验以及看不见的实验。有些实验反应特别快,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软件模拟,并把反应速度调低,这样学生就可以看到化学反应的每一个细节;而对于一些反应特别慢的实验,则需要调快反应进程,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的具体现象。对于硫酸的工业生产,由于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在教室及实验室内无法模拟这样的环境,这里就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了。教师可以用软件模拟制造环境,这样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硫酸的工业制法;另外可以通过模拟化学反应微观上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实验中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实验所产生的变化,准确地了解物质的特性。

3.发挥形象思维的独特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软件,把实验过程准确、反复地模拟,这样在学生进行正式实验的时候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实验应有的操作。

四、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所有学科的教学

利用本地多媒体电脑和网络协调工作,可以把有限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在一个愉悦的心情下把知识学会。但是,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能有一个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面对一道跨越学科的理科综合试卷的题目,如果教师素质不过关的话,即使所有的资料齐全,也未必能对学生将题目讲解清楚。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好信息化教学,一定要把多媒体电脑以及网络的所有功能都利用上。第一,要充分使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面对现在高性能个人计算机,如何全面利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其实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把需要的东西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例如,利用多媒体处理软件把需要的图片进行处理。或者对某些声音文件进行编辑,模拟一些特定的环境。第二,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课堂中可能需要的课件。互联网中有很多的素材,充分利用网上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英语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找一段对话,这时候完全可以去电影中找电影的对白,这样通过电影对白和课文中的对话相对比,给学生一个可以更深理解英语的机会。最后,在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更丰富的知识。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以引导。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困生;心理因素;教育措施

当今“教育病理”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就是学困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几年来,发现高中语文学困生所占比例决非一个小数目,这些学困生都有其一定的心理障碍,如能清晰地分析这些学困生的心理,并能找出有效的矫正措施,帮助他们扫清学习的障碍,重新树立其对学习的信心,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高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

1.没有自信,无处着手,以致彻底否定自我

有些学困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

2.对语文不感兴趣,力不从心

近些年来,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大气候依然影响深远,学校、家长、包括其他科目的教师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漠视语文,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3.学习观念还停留在“要我学”的被动状态上

综观多年语文高考分数,在语文科中,学生能够考到“高分”的真是凤毛麟角。这一结果,往往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支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有些学生虽不漠视语文,但渴望学好的心理指数不高,学而不卖力。对语文的应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教师上课时轻松听讲。

4.思想认识不客观,靠投机取巧聊以

有些男生总感觉自己聪明过人,“数理化”都被我们打理得服服帖帖,小小“语文”我根本就不放在眼中,他们当中都有这样的心态。于是他们就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教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部分,他们阅读了所谓的现当代“经典”系列,很自信自己的阅读能力、驾驭语言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等,对教师的讲授更是嗤之以鼻,甚至怀疑语文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这类学生往往知识漏洞多,考试成绩不理想。

二、从心理上及时扭转

1.用爱心唤醒沉睡的心灵

对于学困生,很多教师会认为“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于是对他们不屑一顾。殊不知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因此而自暴自弃,走向极端。所以教师更应该对这些孩子倾注爱心,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和他们沟通交流,坚持做到不放弃、不抛弃、不歧视,用爱心和尊重唤醒学困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渴望。

2.用赏识挖掘闪光的细节

比起一般的学生,学困生更加渴望表扬与鼓励,学困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或是一次精彩的口语表达、一次积极主动的知识汇报等,都要及时给以充分的肯定。鼓励让他们慢慢地远离了学困生这个群体。

3.在教学中抓紧落实

(1)帮助学生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欠交作业、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发呆、对考试成绩抱无所谓态度、抄袭作业或让其他学生代做等。作为教师,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不良行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只要我们多花时间和精力,学困生身上的这些不良习惯是可以纠正的。

(2)对学困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教师一定要摸清学困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把他们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备课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应有一定的梯度性。上课时,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在分组时要把他们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中去,以优带差,以优助差。让每个成员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讨论,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

(3)联手家长配合教育。我们做教师的要和家长沟通好,用满怀的爱意去浇灌这未来之花。家长应该充分地加入到督促学生学习的队伍中来,让学生在校外的时间里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每天布置的作业,让学生记在作业备忘录上,父母在家时应监督孩子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并在作业备忘录上签字,以此说明完成的情况。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激趣;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70-1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面谈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中语文学习之现状

(一)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二)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二、激趣的几点思考

(一)设计导语

导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在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 “一提到‘秋',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像,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同学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注意教态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

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感情拿到课堂上渲泄。

我总想,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那些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教师,大多对上课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三)说话语音变化

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活,会说的人让人听了笑起来;不会说的,让人听了跳起来。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音变化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1.调整音量

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放大音量讲几句之后,再转用小音量,学生反倒更感兴趣。有时我讲课,讲到精要之处时,便问学生:“老师是小声讲好,还是大声讲好呢?”学生纷纷要求小声讲。于是我便用极小的音量讲,学生纷纷伸颈、侧目、全神贯注地听,我便用较小的力气,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情感人

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能影响人的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声音的神的变化才具有更大的感染人的力量。什么是声音的神呢?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要与人为善。”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热情、冷漠、挚爱、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感情不同,产生的效果当然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感情去读同一段文章,经过比较,选择一种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3.进入角色

同一句话,不同身份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品质的人说起来,会千差万别。我读课文,读课外读物时,尽力使自己进入角色,这样做,自然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研究音量、音调、语速、音情,并进入适当的角色,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请学生说、读、写

学生上语文课要进行四种实践活动: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增长四种能力。如果教师把课堂变成讲堂,只是一讲到底,最终效果一般不大好。因为学生失去了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笔者常想,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比如板书学习重点,一般是我写,偶尔有几次请学生写,同学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浓一些。如果请几名同学同时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一些。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18-01

我国从古代就非常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中所讲的“善学”、“不善学”,就是说学生有没有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是否具备科学有效的自学能力。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绝不只是要学到了什么,而是强调要学会怎么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如是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都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设法把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指导学生正确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学习活动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规律。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他们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掌握规律并拥有一定主动权,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他们应该知道内因推动规律。我们的学生要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发奋学习,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自学能力。他们要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促进。内因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内驱力,科学的内因一定能够促进一个人潜能的发挥,成就事业。恩克斯,中学没有毕业就弃学从商,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坚持自学,发奋努力,最终成为伟大的革命导师。只上过三个月小学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同样是自学成才,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也就是初中毕业,却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24岁的时候就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只要坚持就有收获。

其次,学生要明白理解规律。理解规律就是要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就好像是在收获,而思考就如同是加工和消化,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就是学而不思,学而不问,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并消化后再收获,如此掌握知识一定不会牢固。因此,我们对学生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应该指导他们掌握理解规律,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多学、多问、多思,阅读文章时必须字斟句酌,做到字斟其义句酌其旨,有效培养各自的阅读能力。

另外,学生还要掌握温习规律。温习规律就是要理解“学习”的涵义,把“学”与“习”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多学多练,既学也练。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后,还要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回味、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比如阅读教学,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阅读所学课文,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生字新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各个方面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及时完成文后的阅读练习,并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指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贮备知识的一种有效形式就是做笔记。单凭大脑储存来积累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经常做笔记来辅助记忆。做笔记是一个有效的好习惯,马克思在完成《资本论》前,就做了一百多本笔记和手稿;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读书笔记多达六十多万字。因此,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要指导学生做听课笔记。听课笔记可以先从记录教师的板书提纲开始,等到学生基本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好的听课笔记,记录了教师授课的思路、观点和典型材料,也记录了本课时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相关的字、词、句等。当然,一定要防止学生只速记教师讲的内容,而忽视思考问题的现象,绝对不可以为了完成听课笔记而单纯的记录。盲目速记的结果,只能是“十指酸痛,大脑空空”,学生必定不会有太多的收获。

二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笔记要有效分析并整合所学内容,它应该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动。读书笔记的形式很多,一可以在书上划符号、写批注,对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等标记不同的符号,或是在文章的旁边空白处写小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疑点,方便以后查阅资料或是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二可以摘录。就是把文中的重要事件事迹、确切的数字、精辟的论证等抄录下来,从而积累材料。要注意在摘录时不可以省略原文句子而用其他句子代替原文,还要注明材料的来源,以便后来运用材料时,能够核准原材料,避免出错,贻笑大方。三可以写读书提纲。就是按照文章的内容或章节,用自己的话将其基本内容和一些实质性东西扼要记录下来。而读后感则是读书笔记的提升版,我们可以适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并和他们进行必要的交流切磋,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能力

不可否认,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学习懒惰依赖性大,不会科学安排时间,学习无计划,上课不专心,作业不独立。这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科学用眼、用脑、用手,把学习思考、体育锻炼以及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绝不允许学习上打“突击战、疲劳战、、题海战、消耗战”,学生的身心健康才是教育的主旨。我们要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利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训练,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策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养成,他们的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入手,切实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行走的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文化视角;课堂现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文化是人类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果,包括一切认知活动,行为方式和物质创造,以及潜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内籍此引导行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其他观念形态。文化体现在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教学生活方式中。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71)对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

体。”[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2]文化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产生一整套解释、理解和描述人类行为或社会特性的理论和原则。

本文试从文化视角来审视课堂中几种常见的现象,从课堂中一些教学现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挖掘背后隐藏的真正文化本质,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 几种常见的课堂现象及分析

(一)课堂上,教师喜欢高高站在讲台上

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喜欢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一种威严的姿态,居高临下,审视着下面的学生。

分析:这一现象是与我国古代传统一直推崇的重师道尊严的文化是一致的。荀子把君,师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生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事业出?无君师恶治?”[3]家庭本位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牢固的思想文化保证,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受命于天子为家长的最大的家-国家,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各小家的期望。作为教学活动具体参与者的教师与学生,其主体方位感会消散在家庭中,主体自我意识淡泊,一切听命于家庭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信任,交流都要以家庭为指向,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沟通,即便有的话,在宏观上也要以家庭为基准线,而不是以师生为出发点。在家庭本位的笼罩下,具体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又存在教师本位现象,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根据社会,家庭的要求,具体执行对学生塑造,打磨的工作,学生则惟命是从。[4]

(二)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倾向于鼓励学生 “七嘴八舌”地回答。

在我国,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同一个问题,以显示课堂气氛的活跃。

分析:不同的文化群体有着自已的时间取向,对时间的态度和解释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也曾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已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已的“时间语言”。“时间语言”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得来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中“习得的”。时间取向是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产生的,是无意识,不为人所察觉的。[5]根据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的观点,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者为特征的国家里,人们在一个时间内只集中做一件事情,并严格地遵循时间表;后者,人们习惯于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做好几件事,并且在遵守时间上灵活性较大。我国就是属于后者,多向记时制。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让一个学生在座位上读课文,自已却在黑板上不停地写着自已的教学内容。

(三)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但是学生却不愿意表达自已的看法。

当教师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已的看法时,大多数学生宁愿低下头,放弃自已的发言权,不愿表达自已的意见。

分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与 天”、“地”、“君”、“亲”一样具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和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礼仪的化身。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受到伦理等级的影响,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惯习”,这种“惯习”的产生从学生接受教育时便开始得到培养,当此种惯习完全融入到传统课堂中,他们就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即“就像在自己家方式所建构的法律制度赋予教师以权威的一种形一样”。[6]历朝统治者和中国从三代开始政治上就实行宗法制和封建专制统治,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古语云:“人有师而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法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者,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7]

三、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未曾停步,教学改革对我们的教师、学生和课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以下笔者针对以上分析的几种课堂现象提出了自已的建议:

(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取知过程的一部分。”[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改变高中语文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自我的内在交流过程。是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的过程,是情绪,情感相互濡染的过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贯通的过程。[9]

高中课堂应该打破师生之间单向、一维的知识授受关系,更多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走下高高的象征着权威的讲台,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中国教师喜欢课堂气氛“和谐”,其实过于和谐的气氛不利于双方的交流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教师要专注倾听学生的“声音”

高中学生是有主见、有思想、有表现力的群体,他们期望别人能够倾听自已的声音,希望得到尊重。课堂气氛活跃是我们课堂所提倡和向往的学习氛围,但是这种“活跃”有可能是假活跃,这种热闹的气氛没有产生预想的学习效果。课堂气氛的过于“活跃”让学生失去了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教师也失去了倾听学生声音的机会,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面前,同一个问题,可以多听取几个学生的意见,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师生之间多一点对话与眼神的交流,多给他们一点话语权,多给他们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教师要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

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10]中国教师在课堂上长期把持话语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是教师仍然占领着话语的制高点,控制着整个话语空间和话语情境的展现,学生的话语受到教师话语的指令,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教师有时也刻意在课堂中制造出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热闹场面,看似学生有了话语权,而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话语权”。

而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发表观点,学生总是宁可低下头,保持沉默。

篇9

【关键词】 文字云图 高中英语 可视化教学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字云图进行使用具有很多优势。通过对文字云图的使用,抽象的文字变得可视而形象,使得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可以更为顺利地进行。

1. 高中英语教学对文字云图进行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以往教师在开展高中英语教学活动时,通常按照音素――词素――单词――短句――句子――语篇这一教学顺序进行。这一模式是对语言驱动理念的很好贯彻。但是这一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其后,由于概念驱动理念的提出,一种新的模式又被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去,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可以对文本意义进行重新建立,对于文章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对其所做出的预测进行检验。实践证明,只有对语言驱动、概念驱动这两种教学理念进行综合利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2. 文字云图的高中英语可视化教学具体设计

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并对学生所出现的发音错误予以纠正;第二步,教师就单词以及词组进行讲解,并对句子主要含义进行归纳;第三步,教师带领学生找出存于文章中的主旨句子。教师在课前应该准备好教材的电子版文件,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安排学生对段落所具有的文字云图进行解读。以牛津英语(江苏译林版)某课为例,学生在解读云图时,发现关键词为white, water, used等(如图1所示),通过对云图进行使用,学生归纳出段落的主旨为:White agriculture means that plants are grown in water rather than in the soil.之后对课文下一段句首With white agriculture, plants are grown in water.进行对照,学生就可以确定段落所具有的主题句就为第二段的句首句子,这样,学生对于该类英语所具有的题材特点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图1)

结合语境进行猜词是可视化应用的又一种表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时,不会像以往那样直接将词汇意思告诉给学生,而是会将词汇一般使用的语境告诉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对词汇所在语境进行观察,并试图猜出词汇真正含义。例如,在对However, soil is not used. The plants are nourished only by a mixture of water and fertilizer.这一句子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nourish在该句子中为什么词性,学生通过对句子进行观察,发现该词汇在句子中存在的形式为被动语态,所以回答该词汇在所讲解的句子中是动词词性。然后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对nourish云图进行观察(如图2),认为课文中该词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个单词主要同hair、student等名词进行搭配使用,但尚不能明确该词意思。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植物在土壤中可以被怎么样,学生能较为容易地说出被滋养等等回答,这样学生对于nourish的意思就有所理解了。通过对云图所具有的可视化特点进行使用,对于以往英语教学活动中将词汇同语法分离开来的错误思想予以改正,在进行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所有被输出的线性序列在包含词汇的同时也包含了语法。如果对某个词进行了选定,那么通常同这个词一同使用的另外的词也很可能也被选定,进而也选定了与之相关的语法结构。

(图2)

3.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文字云图非常易于被高中英语教师掌握,当前时期,随着教学媒体以及教学工具的日益多样化,可视化教学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完善,能够更好满足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共同需要,对于教学成果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100-01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创造引感的情景,营造气氛

引导学生入情于境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入情于境?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比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先提问“看到马克思的肖像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位同学回答是马克思睿智的眼神。我分析了“睿智”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面对革命导师的肖像,联想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同学们便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之中,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膏,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其次,通过吟诵朗读激情。对于诗歌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采取这种方法能收到较好效果。再次,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对于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受教。最后,创造情景,营造氛围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易于进入教材的情感世界,以体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情感。

二、紧扣作品语言来体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情感内容的载体。紧扣作品语言来进行情感体验首要的是扣住作者作品中的关键语句,因为“关键语句一经点拨,文章精神全出,就会使得学生情思萌发,乘兴翱翔,进入作品描述的境地”。除了扣住关键语句外,指导学生有盛情地朗读也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大量实践证明,通过那细若春蚕吐丝,壮如骏马奔腾,轻似山泉淙淙,重则雷霆隆隆等不同方式的“美读”,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内容,就能教学生真切地体验出来,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一般来说,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互动中,受表扬的机会多,学习积极性高,但作为语文教师应面向全体,尊重差异。鉴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相对偏底。其原因主要有:语文本身固有的学习困难;对学生过高的学习要求以及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自身的某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任务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消除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障碍,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水平布置难度相对较低的任务,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准备,启发学生自己纠错,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放大表扬,在学习方法上多加指导,告诉他们如何培养自学能力。尊重学生差异,对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应适当降低要求,帮助他们找出学习的困难,分析困难的性质和程度,引导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并在课堂上多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只有他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学有成效,才能建立学习的自信,才能坚持学好语文。

四、因文解道,领悟人生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披文入情,感悟课文传递出的信息,感悟文中的优美情思,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本身就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完全可以“因材施教”。实践已经证明:“披文入情”、“因材施教”对于学生“因文解道”、“因文悟道”,形成健康人格,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立人”目标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