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31 14: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摄影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商务英语;群组面试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教学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高职英语教师开始重视信息化教育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载体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学生按个体需求学习中的引导者和协助者。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的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不是为了信息化教学而进行信息化教学,而是利用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课堂的建构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的完美融合,实现分类分层次教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英语语言输入输出在第一课堂上的及时,高效的循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充分享用到互联网内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改变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2教学设计与应用——群组面试中的英语表达
2.1教学分析
2.1.1学情分析用人单位对于符合基本就职资格的求职者会组织统一的面试——群组面试。学生渴望找到一份能实现自己就业理解的工作,但是对于群组面试非常困惑,对于群组面试中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普遍有畏难情绪。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辅助自己完成对群组面试中基础词汇和句型的“音,形,意,用”的掌握和通过实际模拟训练掌握群组面试中的英语表达,成为学生的一大诉求。2.1.2教学目标能通过高效的信息化搜索和强化训练掌握群组面试中基础词汇和句型的“音,形,意,用”;能用基础词汇和句型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来简要,高效,全面地完成群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能掌握群组面试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四个不同角色的英语表达并结合案例产品完整的模拟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对未来求职的信心,提升学生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愉悦情感。
2.2教学过程设计
2.2.1情感导入之三问如果将一粒沙子丢在沙滩上,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但是如果我们将一粒珍珠丢在沙滩上,它的光芒让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它。引导学生明白:努力提升自己,蜕变之后的自己才能在将来的求职中脱颖而出。自身的努力训练和面试前的准备是参加群组面试自信心建立的基础。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情感状态,建立学习的动力机制。2.2.2信息化新课教学首先我们将群组面试这样一个令学生畏难的课题进行碎片化和优化:群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第一,群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根据学生课堂的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侧重点,因为教师准备的并一定都是学生课堂需要的。就算老师课前把所有的相关词汇都列出来放到PPT中逐一进行讲解和操练,这样的效率难免低下,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优势都不尽相同。用传统叠罗汉似的大篇朗读讲解记忆势必更让学生头昏脑胀,也不能实现因材施教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相反,在信息化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调整后,马上可以引导学生用信息化的手段进入在线词汇训练系统,选择符合自己性格特点和表达自己优势的关键性英语词汇,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在MV情景下,语音和释义的反复训练,在线进行读音检测,由此在最短的时间内用信息化手段选择学生个性化词汇库并进行自主学习和掌握个性化自我介绍词汇的“音,形,意,用”,由此攻破上个环节学生提出的不知道用英语说的难题。学生在掌握了个性化自我介绍词汇的“音,形,意,用”的基础上,结合三大自我介绍表达句型,形成更新版自我介绍。第二,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产品信息检索,将相关的英语表达在配音软件中进行训练,通过视听说的刺激,形成目标产品快速的英语表达获取途径,由此建立起后续情景模拟训练的基础英语表达。学生通过在线情景模拟软件进行角色表达训练。身临其境的在线角色语言训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的掌握每个角色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英语表达。教师与企业进行现场连线,展开一场超越传统课堂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群组面试。学生模拟职位候选人,以小组为单位分派一人进行群组面试情景模拟,由企业和现场共同在线投票选出最优胜的职位候选人,并就进一步的学习和技能的强化提供具体建议。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团队继续进行不同的情景模拟训练并上传到校园网,让更多其他的学生在点击中学习提出疑问和建议,形成互学互评,互助互促的和谐校园学习氛围。
2.3创新点
本设计群组面试的英语表达为主题,结合学生诉求,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将教学内容碎片化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如在线词汇训练,实时平台反馈,产品配音训练,角色在线模拟,情景模拟系统,结合课堂练习,形成学习成果,进行实时展示和投票,建立优学机制;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做中学、做中教”;本课作为群组面试中的英语表达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主题的情景模拟训练,作为后续拓展学习,同学们在主动,积极,协作的情感状态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更直观便捷高效地进行拓展练习,并在教育平台上进行反馈;学生由开始的不自信,不知道如何准备和表达,畏难的状态转变成积极面对,努力训练,勇敢拼搏的状态。
3结语
信息化教学模式无疑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的完美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英语语言输入输出在第一课堂上的及时、高效的循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充分享用到互联网内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改变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形成了独特的多维信息化商务英语学习模式。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合理高效的设计信息化课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或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红颖.高职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3).
[2]曾建立.信息化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以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情况为例[J].教学改革,2011,(10).
[3]孙磊,扈国馨.浅谈信息化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
篇2
关键词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126-02
1 引言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多元、快捷、交互等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将化学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给学生带来丰富立体感知信息,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意识,并养成自觉应用信息媒体手段的习惯,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建立认知基础[1]。创设信息教学情境、优化课堂引导方式,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化学认知体系的构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状态。
2 信息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融入化学课堂,有利于化学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设计电子课件 电子课件是教师施教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授课,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化学课程有自身特征,如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化学公式等,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师只靠挂图进行讲述,学生获得感知非常单薄。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在备课中将化学教学过程立体化展示,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让备课更为灵动、更为方便。
导入课堂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导入,可以给学生以多种感知刺激,能够将丰富的图片、动画、文字、音频、图标等信息以声光电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在课堂导入时给学生带来全新感知。教师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技术,观看千里之外的名师上课,开展课堂导入。
如教学“空气”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打开一个叫“空气能源网”的网站让学生浏览。教引导学生:
“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利用灌装形式为人们带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空气。空气到底由什么成分组成?为什么会出现空气买卖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说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成分是比较固定的,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虽然氮气、氧气占据了绝大多数比重,但其他只占0.03%的杂质却给空气带来严重污染。特别是大都市、工业区的空气,有毒成分居高不下,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困扰。还有学生认为空气污染已经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人们对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产生渴望之情,出现空气买卖也是必然结果。
教师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买卖相关信息为问题引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思维快速启动,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3 信息化引导,提升学生认知品质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展开思维启迪,能够将深刻、抽象、刻板的化学内涵,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开出来,给学生带来学习便利。
启动翻转课堂 化学学习内容具有深奥、抽象、无形的特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引导优化,可以给学生带来多重认知机会[2]。特别是翻转课堂以小视频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认知,其操作灵便、知识点集中、直观感更强,为学生顺利接受相关认知创造最佳学习机会。
优化训练设计 在化学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有意识地介入信息技术,将化学训练进行多重技术处理,丰富训练形式,增加内容容量。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探索欲望也较强烈,教师利用丰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训练,可以制造更多兴趣激发点,增强训练效果。
如“水的组成”训练设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大海的图片,然后提问:大海一望无际,非常壮观,这海水是什么颜色呢?学生回答:蓝色。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出引导:水本来是无色的,但水分子具有散射能力,对不同光线有不同散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最后给出正确答案:水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散射作用,因为散射强弱不同(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而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却对蓝光比较敏感),再加上与光程的长短有一定关联,海水较浅的地方,散射作用不够明显,海水很深的地方,散射作用更强一些,所以水就呈现出浅蓝色。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课堂训练题目,学生对这样的内容具有较高敏感性,参与讨论训练的热情很高,训练效果显著。
4 信息化互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交互活动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问题、布设训练题目、模拟实验,并在现场操作互动,不仅能够快速激活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习思维,而且能够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范围。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新型教辅手段,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和互动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电子白板集声光影于一身,展示效果显著,还可以实现灵活交互,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开展板书演示、绘制实验示意图等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化学学习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选择。
远程化课堂促进教学互动 在信息化时代,远程教育无疑成为重要手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搜集相关课程信息,其中互联网无疑占据重要地位。学校大多实现网络覆盖,为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便利。教师随时将画面切入其他学校教学课堂,可以给学生带来最为新鲜的感受,让他们充满好奇。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化学反应时,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发生变化,可能有几种情况呢?”学生很自然给出三种情况:反应物质量大于生成物、反应物质量等于生成物、反应物质量小于生成物。教师引导:“这三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咱们看看别人是如何来操作实验的。”教师随即打开多媒体链接到同学校其他班级化学课堂,因为是同步教学,学习内容完全一样。学生感觉很新鲜,观看非常认真。很多学生开始议论,对别人的课堂学习情况品头论足。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观看其他班级实验操作,你从中学习到哪些认知呢?”学生发言踊跃。
教师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技术,进行同步教学观摩,给学生提供难得观察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兴趣大增,观察特别认知细致。虽然目前远程教育应用还没有全面普及,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远程教育的优势非常突出,应该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3]。
5 信息化实验,构建学生认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验,不仅给学生带来细致入微的实验展示,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实验成本。
开展模拟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实验操作需要有具体要求,这也给教师课堂实验带来一定制约。多媒体应用之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开展模拟实验。所谓模拟实验,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化学实验制作成动画视频或互动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操作模拟实验,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教师可以反复播放、操作模拟实验,让学生多次观看,促使学生在无实物情况下完成实验。当实物实验时,学生学习认知基础已经建立,对实验操作更是轻车熟路。
构建信息网络 初中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交互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可以有效拓宽化学学习范围。随着初中学生智能手机覆盖率的逐渐提升,为基于网络开展交流活动创造了条件,如微信、QQ等,都属于网络信息交互平台。教师只要合理运用这样的交互载体,就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网络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如教学“元素”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元素”相关信息。在课堂展示时,很多学生对元素定义、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等内容能够在教材上查到,而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等内容,则需要通过信息搜集平台获取。有学生甚至列举俄罗斯研究人体冷冻技术的信息。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学习素材,给课堂教学带来重要信息支持。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获得更多信息,也给课堂教学带来重要信息共享,极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6 结语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实现信息整合,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完善了化学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丰富感知契机,充分体现化学信息融合优势[4]。信息技术具有灵动性、多元性、立w性,化学课程具有深刻性、抽象性、生活性,二者融合之后,自然形成优势互补,为化学课堂教学带来重要成长机遇。教师的巧妙设计,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应用价值,为化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传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699,757.
[2]梁静.试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124-125.
[3]王生雷.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教育,2016(30):57.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
一、教学资源概述
教学资源是指用来帮助教与学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即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资源。
教学资源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何克抗与钟志贤老师讲教学资源分为:设计型学习资源和利用型资源两种,分别是由教学者自行设计开发的教学资源和在原有状态下已经存在的、可谓学习所利用的学习资源。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将两种资源特点结合的教学资源形势,教师常从网络中下载资源,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度加工以便为课程所用。可以将这种资源定义为加工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资源是保证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
21世纪教育将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发展,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而且这并不是一系列外在的变化,而是真正地推进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前进。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或者为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各种教和学的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多个优点,信息化资源可以直接在网络中获取,而且在获取和传输方面有很大的弹性;多数信息化资源都是非线性化、多元化和超媒体化,有助于人们只是结构的感知和建构;资源以这种形式存在利于在网际间实现互动和共享。优秀资源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上次,提高资源的时效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范围过广,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存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一定的误解。
1.对网络资源的过分依赖,忽视传统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时至今日,不存在万能的媒体,统一也不存在万能的多媒体资源,这种观点也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次争论,但是也是也早有了这样的定论。那么网络也不会例外,但是我们要肯定,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但是作为教学资源来讲,网络资源并不是唯一指定的万能教学资源,生活中还有很多已有的资源可以方便利用,这样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自然和社会。
2.资源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在信息时代的教学中,资源的重要性得到很多教师和专家的赞同。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能对所学的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行高效地学习,但是在很多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开发现象严重,真正优秀教学资源因为竞争观念影响出现的保护,无法实现校际共享。
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教室教学条件下,经常将大量搜索到的网络资源在一起罗列给学生,学生在此环境下就会出现信息涨满,而由于缺少辨别和判断能力,降低了学习效果。这样的资源由于穿上了信息技术的外衣,就变成了传统的教学辅导书,无法补偿传统教学资源缺陷,不符合教学改革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应用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要使用适当的策略,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1.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源
学习目标是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影响着学习过程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不同的学习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行为要求也不同,对应需要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应用也有很大不同。目标的差异决定了所使用教学资源的种类、内容、呈现形式等不同。对于同一学习内容的不同目标,教学资源自身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有所调节。按学习目标程度划分,属于识记、理解方面的目标,教学资源就应该确定的范围小,资源的复杂程度和所包含的意义要浅显些。属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类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并且有一定开发性的资源,资源的认知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资源本身所体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2.根据学生需要分析选取教学资源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普遍的学习风格、身心特征和认知特征,而且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也有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这就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资源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物质基础,尽全力根据学生的个人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对教学资源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以认知水平划分为例,对于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应提供结构良好的教学资源,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提供内容丰富,结构网络化的多途径识读的教学资源。
3.根据学习情境选取教学资源
情境影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相关的迁移能力,那么高效率的学习环境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相匹配,从而充分利用情境化的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资源依据情境来划分分为高情境资源和低情境资源,对高情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需要相当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对于低情境资源,易于用语言和文字直接描述,并且容易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应用高情境化的教学资源入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逐渐分解低情境化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
4.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
接受式学习是将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初直接呈现给学生,抛锚式是提供部分教学资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其他教学资源。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全通过自主查询并探究获取资源,可见这些方式下的教学资源选取和使用都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选用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结合活动内容考虑教学资源的加工深度、物理分布、结构形态等。
5.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使用支持
为教学资源提供使用支持,能够促进学生获取和使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高效率学习能力。使用资源支持可以使学习更加结构化定位,并从一开始就尽量减少学生在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因此,学生在开始时可能在完成学习任务上所需时间有所增加,但是在中期就会得心应手,总学习效率就会随之提高。通过学习支持所提供的帮助,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从一般繁杂的资源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自身知识建构中。
提供资源使用支持可以用以下方式:
(1)提供资源使用指导语,这些“适时”的指导将能够减少他们的犹豫和困惑,推动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提供优选资源的获取方式,防止学生信息迷航。
(3)提供评价教学资源的模板,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或者简化评价任务,进一步提高获取与处理资源的效率。
(4)提供获取资源的帮助工具,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资源分析上。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关系,造成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就像JOHN NAISBITT 说的那样“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一样,对于已有的教学资源如何高效应用,我们在认识和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通过运用相关的策略,使学生保持对资源的热情和兴趣,实现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与教学资源良好的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活动创新研究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直到现在英语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英语实际使用方面,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内容教少,涉及的面较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根本得不到锻炼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英语教育提出了挑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创新性的人才离不开创新研究。因此,在教育改革中面对新的教材和要求,需要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处理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创新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生也具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效率。只有积极的情感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创新教育才能够顺利实现。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比如编排座位的方法。如果好的学生搭配差的学生,性格外向的学生搭配性格内向的学生,让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相互互补,相互学习,在性格外向的学生带动下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敢于将所学的知识用口语表达出来。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多交流,并从中获得感性知识。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到英语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初中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角度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练习题,从而来发挥学生横向、对比、逆向等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所学内容有所掌握,而且利用现有的经验,结合已有的知识去挖掘新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father,mother,brother等家庭成员的名词后,让学生在课后对爸爸妈妈的职业进行体态语言表达准备,第二天再让其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如此,通过表述来猜猜各位同学父母的职业,然后用英语回答。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表述出他们的理想。学生在说与猜中将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对词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同时还能活跃他们的思维。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智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体现在其不断创新的新奇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设计课件的时候就必须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予考虑。例如在学习line(直线),circle(圆),square(方形),triangle(三角形)等词汇时,教师可以可用通过多媒体精心设计各种图片、音频、视频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的内容显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这些图形提示来了解单词的意义,还可让学生举例回答实际的生活中的物品形状,学生会回答:“donut(面包圈),cake(蛋糕),ball(球)...”学生们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进行人和电脑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提高了语言训练的密度、有效度。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与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和探究的过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探究和创新更多新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主动开拓进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高高在上,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制定符合学生发展思维的教学方式,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创新教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篇5
关键词:荧光化学传感器;设计原理
一、光诱导电子转移型原理(PET)
PET热力学基础由Weller等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用于描述分子间电子转移体系。这一开创性工作为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荧光传感器的研究中,光诱导电子转移最先得到研究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图1描述了PET荧光传感器的光物理机理。客体不存在时,荧光团被光激发后其最高占据轨道(HOMO)的一个电子跃迁到最低空轨道(LUMO),若外来基团(如识别基团)的HOMO轨道或LUMO轨道介于荧光团两轨道能量之间,此时就可以发生识别基团与荧光团的电子转移而导致荧光的淬灭,即发生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也就是说,PET过程提供了一个电子从激发态到基态的非辐射跃迁的途径,降低了荧光团的量子产率,表现为荧光强度的减弱,既荧光淬灭。
二、光诱导电荷转移型原理(PCT)
有的文献也将其称为分子内电荷转移原理(Internal charge transfer,ICT)。典型的PCT荧光传感器是由荧光团与识别基团直接相连构成的,这类探针的荧光团上分别连有推电子基和吸电子基,并且推电子基或吸电子基团本身又充当识别基团或识别基团的一部分。同时连接给电子基与吸电子基的荧光基团在光激发下,发生电荷从给电子向吸电子基转移,基于荧光团所处的微环境变化使荧光光谱发生Stokes位移。离子与连有给电子基(如氨基)的荧光团络合时,减弱了受体的给电子效应,导致结合能力下降,吸收光谱伴随着吸光率的降低发生蓝移;相反,离子与吸电子基结合增强了基团的吸电子能力,吸收峰红移,同时摩尔吸光率增大(如图2)。一般来说,荧光光谱随着吸收光谱变化的方向而变化。除了位移的改变,也会引起荧光产率、荧光寿命的改变。
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属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的一部分,除了具有ICT的光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其本身独特的荧光发射行为。所谓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是指分子在激发态时发生分子内电子转移(ET),造成正负电荷的分离,形成分子内电荷转移态(既ICT态)。分子内的电子转移和电荷转移态是常见的光物理现象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须过程。一般来说,发生电荷转移的分子应包含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而且两者通过共轭π键连接,π键提供电子转移的通道。
三、分子内单体-激基缔合物原理(Monomer-excimer)
激基缔合物的形成过程受扩散控制,因此单体浓度与溶剂粘度是缔合物形成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当单体溶于烷烃溶剂且浓度低于10-5 mol/L时,通常观测到的为单体荧光。若受体分子中有两相同的荧光团,其相对距离与受体和客体的结合有关,如受体分子结合上客体后,分子构型发生变化,促进激基缔合物的形成或破坏了单体本身的激基缔合物结构,因此可通过单体与excimer间的荧光强度比值来进行客体的识别(如图3)。
四、电子能量转移原理(EET)
如果有外部基团的空轨道或半充满轨道能级处于荧光团的HOMO和LUMO之间,发生两个电子的同步交换。双电子交换过程使得荧光团重新回到基态,随之发生非辐射过程,导致荧光淬灭(图4)。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一样都和转移的给体与受体间的距离有着密切关系。在经典的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中能量是通过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发生交换的。
五、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FRET)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激发态时能量供体与受体通过远程偶极-偶极耦合作用,发生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又称长距离能量转移。一般说来,能量供体的荧光发射位于短波长处,且其发射光谱与能量受体的吸收光谱要能重叠。根据著名的Forster方程,共振能量转移的效率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供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重叠程度、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和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跃迁偶极的相对取向。具体FRET工作过程是在光激发下,荧光基团中的供体产生荧光发射;传感器分子通过键合基团键合底物来调节供体和能量受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排列方向。如果底物的加入使这些因素均在适当范围,能量供体可将能量通过非辐射转移给能量受体,表现为能量受体的荧光发射;如果底物的加入使这些因素与FRET因素不能匹配,则会抑制FRET过程,表现为能量供体的荧光发射。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 意义 社会 影响因素
1大学生社会化对个体成长的作用
1.1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
人生下来只是生物人,只具有一些最基本的生理本能,大学生只凭借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本能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大学生要想成为一名正常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通过社会化训练,才能掌握生活知识、生活和劳动技能;才会使用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进行社会交往;才会理解各种社会规范、获得社会成员资格,适应社会并参与社会生活。
1.2塑造个性与完善人格
人格或个性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形成的,而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而获得的。人的社会化是人类塑造个性与完善人格的唯一途径。大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社会教育、社会活动以及生活条件等具体的社会化途径,塑造并完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社会化使生活在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中的人的个性中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即个性中包含民族性、阶级性、国民性、时代性等共性。人的个性和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行为方式,但也具有可变性,使每个人的个性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变化。
1.3有利于大学生成才
第一,社会化为大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合作关系。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活动,每个人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以及同事同行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成就事业成功。第二,社会化为大学生营造施展才华的人文环境。个体施展才华的人文环境由社会交往、信息传递、物质和情感联络三大部分组成。每个人只有进入社会化过程才能创造这些条件。第三,社会化是大学生成才积累科学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的唯一途径。任何的知识和技能都来自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获得,尤其是学校社会化。
2 大学生社会化对社会运行的作用
2.1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措施
社会良性运行是以社会秩序为前提的。而社会秩序是靠人类自己创造或制定的各种社会约束来不断建立起来的。这些社会约束主要有约定、习惯、规矩、道德、法律、礼节、伦理、风俗等等要素。这些要素需要通过社会化过程来教育影响社会成员,并内化为成员的自觉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2.2传承文化的方式
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实际就是把本民族所拥有的文化传给自己的族民,并使他们按照民族文化进行生产或生活。综观世界,无论什么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都是某种文化的传递和内化过程。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的历史传承、文化跨空间的横向传播以及文化创新。
2.3社会分工的保证
社会劳动与生产是社会分工进行的,社会通过社会化途径提供分工合作的劳动者,而且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者通过知识技能社会化或职业社会化等获得知识和技术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传输给弟子或子女。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就是按照专业进行知识和技术的传输的。所以,一代一代的劳动者只能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掌握的技术参与社会生产。
3 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因素
3.1生物因素
(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大脑神经系统和抽象思维能力属于人的生命特性。(2)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的全部生活有20%的时间都要依赖于父母或其他抚养人,自己不能独立生活。这就使人能够有较长的时间接受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影响。(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没有的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人能进行思维活动。人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思想,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水平。(4)人有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能在社会化过程中利用语言学习社会文化。
3.2家庭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第一,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家庭生活方式和父母的文化教养等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活动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二,家庭环境对儿童进行感情和爱的培养。第三,家庭是儿童学习基本技能的理想场所。
3.3本土文化环境
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人们社会化所需要的重要环境因素。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接受文化遗产的过程,是人们与社会文化不断调试的过程。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对人格、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性格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学校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学校的正规教育是一个重要而长期的过程,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分工越来越细,个体在学校进行社会化的时间一般持续16年的时间,有的更长达20年左右的时间。
3.5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指的是那些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一定是朋友。幼儿时期,同辈群体的形成大部分出于偶然。在往后的生活中,更多的选择卷入了进来。进入学校教育后,一个人的同辈群体,一般是他在学校里的同班同学及他的邻居中的同龄群体。成年人选择同辈群体,一般以兴趣、活动、相同的收入、职业或社会地位为基础。在同辈群体中,每个人学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学校、单位等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东西。主要表现在:社会化大部分活动是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无意识中进行的;可以自由选择同伴和朋友;有自己的亚文化;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
3.6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传播方式,如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在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的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它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导向和暗示作用。但如果人们缺乏分辨能力,对一些负面信息同样会对人们起到教化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谷中原.社会学理论基础[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93-112.
[2]柴志明,冯溪屏.社会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把握
档案信息化是科学管理档案、拓展档案部门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更好地为发展档案事业服务的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和完善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已成为促进档案信息化实践深化发展,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档案信息化作为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来已久,并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但总体上看,档案信息化尚显稚嫩,还是一个有待于充实完善的领域。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丰富完善其概念内涵、并做出准确诠释与科学界定,进而为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途径、方法以及档案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等提供依据,适时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并以此作为更好地开展档案信息化实践的理论指导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
在多年的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尽管还存在着诸多差强人意的矛盾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档案信息化实践中通过认真总结和科学完善来加以解决。但从整体上分析,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时机和条件日臻成熟,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具有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在以往的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各级档案部门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基本明确了在现阶段开展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等的科学发展趋向,特别是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促使各级档案部门更加明确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目标,为建立科学合理、务实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各级档案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大胆实践,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档案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外,还培养造就了一批档案信息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档案信息化人才,整个档案干部队伍的信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具备了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所必备的人才条件;
三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不断增长的利用需求,使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显得越发迫切;同时,信息技术的日渐普及与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的电子政务工作的推进,也使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工作具备了不断发展的广阔前景;
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来临,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与利用模式、转变档案信息服务的观念、提高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已成为经济社会的一种必然要求。为此,作为档案事业主体的各级各类档案馆需要努力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注重拓宽档案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档案信息服务范围,追求方式灵活、手段多样,快捷简便、系统全面的档案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档案信息化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提高档案工作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自然也就使档案信息化成为促进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8
摘 要 针对当前钢铁企业经营异常困难等现象,笔者从抓住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点;全面筹划整体推进;更新理念激发活力;创新工作精细管理;对标学习实现超越;孕育企业发展后劲等几个方面,粗略地进行探讨阐述自己的应对观点。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建设 浅析 应对当前 企业经营发展困局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钢铁企业同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钢铁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针对于此,笔者结合山东钢铁莱芜分公司能源动力厂全面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及基层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对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整合资源,应对当前企业经营发展困局有关问题进行了浅显的学习探讨。
抓住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点。首先,要把握深化建设的核心。进一步明确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核心就是通过学习创新解决问题,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螺旋提升”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对各项工作进行大剖析、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要咬住发现的问题不放,通过深度汇谈研讨、团队创新攻关等形式,研究解决问题,并对改进绩效进行跟踪验证,不断完善问题解决方案,实现成果固化和共享。其次,要紧贴企业中心。学习型组织建设要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创效的工作实际,根植于企业生产运营、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要把全面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与企业保生存、求发展,加快运营转型、全面实施精益管理,尽快摆脱企业生产经营困境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促进职工素质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组织绩效提升上,创造性地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企业走出困境,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元发展。
全面筹划整体推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要在全体员工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必须用有型的管理制度加以整合规划,形成员工共同遵守和执行的准则。需要坚持边创建、边建章立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创建模式,并做到逐年更新、逐步完善。每年初根据企业创建情况制定出年度工作要点和季度、月度推进计划,达到创建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员工学习有计划、有目标、有记录、有检查、有考核,做到计划、机构、人员、责任、分工“五落实”,形成了人人抓创建,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整体推进。
更新理念激发活力。学习理念是学习型组织的精髓,也是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灵魂。要根据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实际,创建学习载体、学习平台,积极培养员工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理念,凝聚学习力。建立公司、车间、班组、岗位为主体的学习交流共享平台,创新学习思路、形式、内容,实现创新工作无极限、发展目标无失误、生产过程无故障、现场设备无泄漏、安全生产无事故、人力资源无浪费、财务运营无偏差、企业文化无落后的管理目标。莱钢集团能源动力厂结合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和人员素质等特点,开展了“精益管理,能效提升” “生产经营工艺技术分析会”安全生产“四个标准化”“能源绩效现场诊断会”等活动,通过在员工日常工作中植入各类活动和搭建学习竞争平台,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岗位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工作精细管理。把握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本质内涵,针对公司生产经营建设的实际,贴近企业发展,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根据岗位的职责要求和业务需要,利用工作业余边际时间,组织好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通过深度会谈、观念交流、论点碰撞、技艺切磋等形式,开拓创新思路,激发创新潜能。抓好理论学习与走进现场学习的有机结合,深入一线现场,落实管理无盲区、监督无死角、考核兑现无漏洞等工作措施,创造出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快速满足用户、积极应对市场的经营绩效,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由传统、经验式的粗放型向科学型、集约型、精细型、自觉型的重大转变。
助推企业运营转型发展。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提高经营绩效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开拓企业改革发展思路,凝聚改革创新发展的动力,围绕企业的效益、质量、成本、安全等问题,找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点环节,通过团队学习创新,克服员工中存在的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智障,规范企业各部门管理行为和业务流程,使学习型组织建设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助推器。
篇9
关键词:问题梯度;检验与分离;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35
进入高三化学复习攻坚后,如何才能把凌乱、模糊的知识理清、明辨,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拔高总复习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所以在课堂中有效的设疑,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那么如何设疑,如何注重问题梯度的设置呢?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疏通“关系”
复习课为什么枯燥?一是内容重复,二是问题呈现老套。关键是认识问题的视角没有变化,不能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冲突,没有引发认识冲突的“导火索”。老师应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他们的思维水平来设计学习任务,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构建知识,为顺利进入课题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片段一】
问题一:将它们按关联性用直线连一连。
问题二:实验过程中,洗涤沉淀有哪些注意点?萃取分液有哪些要点?
问题三:整理物质分离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实验与讨论:
学生1:完成连线
学生2:演示CuSO4晶体的洗涤过程(并简要说明操作过程与原因)
学生3:演示碘水用CCl4萃取分液的过程(并简要说明操作过程与原因)
教师:强调描述性文字表达要突出关键字,如洗涤沉淀时沿玻璃棒——浸没固体上表面——自然流出——如些洗涤2—3次(还饮用洗涤液的选取等);萃取分液时,检漏——如何振荡放气——静止——打开塞子,旋转活塞——迅速关闭等。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问题三,形成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网络。
设计意图:以不花哨、不过难、不偏题特点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通过简单的活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构建分离与提纯的原理与方法的知识网络,更突出操作要点(语言描述性),让学生体会零散知识如何构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合理铺垫 自主探究 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学习情境。寻找一个话题,对复习目标内容精心设计系列“问题链”,进行重组与融合,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感觉既新鲜又有挑战力。
【教学片段二】
问题情境:实验室制备Cl2(过量)并将之与一定量的FeBr2溶液反应。实验目的:得到纯净的反应产物。
【问题组1】写出有关方程式并思考下列问题
(1)Cl2需要除杂?如果需要,怎样除杂?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2)如果不除去杂质,实验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提示:怎样防倒吸,在本题背景中怎样操作比较简便?
(3)通入氯气时怎样的操作可以提高溶液对氯气的吸收率?
【问题组2】如何提纯FeCl3?
(1)能蒸发溶液的方法得到FeCl3吗?为什么?
(2)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
(3)如何进行洗涤?
(4)析出的是FeCl3·6H2O,后期如何操作得到FeCl3晶体?
【问题组3】如何提纯Br2?
(1)提纯的方法是什么?
(2)实验装置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能否在装置中使用橡胶塞?
(4)Br2的沸点在59℃左右,CCl4的沸点在76.8℃左右,你怎样控制蒸馏的加热条件?
学生在整个片段中交流讨论,认真思考,积极回答,互相解惑;老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整合课本资源,回归基础知识,重新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以“设计问题组+实验”方式既达到整合知识与思维目的,又可以引导学生在今后复习中学习如何多问几个问题,提高复习效率。
三、贴近高考 提供反馈 促反思
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如何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才能逐步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当学习者将外在的矫正性指示转变为自己的矫正性机能,才是真正地学习了元认知学习。
【教学片段三】
已知某化工厂的含镍催化剂主要含有Ni,还含有Al(31%)、Fe(1.3%)的单质及氧化物,其他不溶杂质(3.3%)。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法以该含镍废催化剂为原料来制备NiSO4·7H2O。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c中需使用的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主要仪器为 。
(2)“碱浸”的目的是除去 。
(3)“酸浸”时所加入的酸是 (填化学式)。酸浸后,经操作a分离出固体①后,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
(4)操作b为调节溶液的pH,你认为pH的最佳调控范围是 。
(5)“调pH为2~3“的目的是 。
(6)产品晶体中有时会混有少量绿矾(FeSO4·7H2O),其原因可能是 。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问题,然后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且这类知识在高考中主要以“工艺流程”形式呈现,但不是单一出现,需要学生综合模拟练习,检查学习成果。
四、深入思考 突破难点 显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熟悉的材料,只要变换一下角度,也会有别样的风景。笔者将2007年广东高考,21题改编如下。突出典型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重能力考查。
【教学片段四】
请你设计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的工艺流程。数据提示如下:
学生交流讨论,从生成氯化铵——分离——提纯,相互设计问题并作答。最后呈现工艺流程图式。
设计意图:拓展和加深所学复分解反应的知识,通过相互设计问题并作答的环节,可有效提高学生认识图表、提取分析信息、学科术语的表达能力。画出工业流程图,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小专题教学内容掌握的深度。
篇10
关键词:创设情景 激励 自主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少让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问题探究,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找不出问题”;“理解不深,想不出问题”;“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问题太小,无价值”;“问题太弱智”;“问题太无聊”;“问题太难”;“太快,来不及思考提问”;“提出问题的机会少”……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要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现在的新信息、新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情境可以刺激人的心灵,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精力集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得以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Gardner,H)基于多年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提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把智力看作是一种生物潜能,这种潜能可能被激活,也可能被抑制,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取决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只要用恰当的手段和条件让人接受教育,那么人人都可能成为最优秀的人。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把自己看成“成年”人,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平时化学教学中,我都尽力地去营造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中我总是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延时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或让同学帮助解决。例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高一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一个“坎”,问题一般出在第二步:把易溶入水、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 第三步:把方程式两边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删掉。在课堂上,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将2Na+2HCl=2NaCl+H2的离子方程式改写为:2H+=H2。点评时,我采用了角色互换,假设这是其他同学写出的,让其判断是否正确,他快速指出“电荷不守恒”。然后让另外的一名同学指出其错误之处:将Na等同于Na+将它们删掉了!再次给该同学一次机会,让他将正确答案改写在黑板上。这样既让同学们攻克了离子方程式书写这一难关,又保护了该同学的自尊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是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的方法。
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问题组,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当学生拥有的观点、事实及体验与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不一致或相抵触时,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急于探究其中的奥秘。例如:初中学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而在学钠的性质时,用金属钠来制取铌、钛等稀有金属时,必须在非水溶液中,即熔融状态下进行,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心服口服”呢?在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思考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同学们都能轻松愉快地找到正确答案。乘胜追问:若把钠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能观察到哪些现象?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学们写出的方程式是2Na+CuSO4=Na2SO4+Cu,非常自信地回答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色物质生成”。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用小刀切下黄豆粒大小的一块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蓝色沉淀越来越多,而他们事先猜想的红色物质直到反应停止也没有出现。同学们脸上自信的笑容没有了,惊讶、疑惑之情无以言表,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趁势点拔,让同学们思考问以下问题组:(1)生成的蓝色沉淀是什么?(2)硫酸铜溶液中都有哪些物质?(3)大量的OH-来自何处?(4)如何检验有OH-生成?同学们重新自主设计探究实验,从实验活动中找到了答案。这样精心设计化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问题设计成组不仅能够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有序思考、连续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
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会持久,才能从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化学也就成了一种持久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自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辛本春 毕华林 实施以理解为本的中学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9):5-8。
2.[美]加德纳 智力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2。